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海权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国力逐步强大了起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历史问题正在慢慢解决。摆在眼前的海洋权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

手的几个海权问题;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政府和海军在遥远的异国海域书写下的远洋

史上和军事史上浓重一笔,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

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相反,无论是在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范围内,中国海权都面临挑战。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中国海权挑战对策

正文:领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大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一带水域。国家主权及于该水域的上空、水覆水域、海床和底土。海军某科研单位的范晓虹委员介绍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我国有着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内水和领海;另据1994年

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管辖海域除内水、领海外,还包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些置于国家主权和管辖下的地域空间的海

上部分称为“海洋国土”,照此算法,我国实际拥有海洋国土面积应为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

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

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一、中国海权问题的背景

随着二十一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成为国际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新领域,世界各沿海国都在为争夺或扩大各自的管辖海域而竞相向海洋进军,纷纷调整海权发展战略,加快海洋立法,增强海洋管理机构,大力发展海军,以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洋斗争的新形势,

从而更加剧了我国海权问题有效解决的迫切性与艰巨性。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显著,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的敌视和危机感,它们害怕中国的崛起对其现有的地位和利益产生冲击,企图围困中国,以达到其有效遏制我国快速发展的目的,想要打破这种围困,除了在内陆打破僵局外,更重要的是要打开海洋局面,突破现存的海洋困境,真正地走出去,才能打开一片新局面。

二、中国海权问题的现状

中国海权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挑

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问题。目前中国除了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上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同时,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

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中国的海权问题,可分为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

东海问题,主要还是日本问题,而钓鱼岛是个关键的、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岛屿。中日的钓鱼岛之争由来已久,但迟迟不能解决,双方都宣称是自己的领土,各自拿出了各自的理由,然而,对于钓鱼岛之争,不仅仅是单纯的领土之争,更关系到海洋发展和国家安全,也牵涉到国际势力,双方都不肯让步,彼此对峙,今年更是引发了钓鱼岛撞船事件,使得局势

更加紧张。

所谓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其中争议最激烈、最集中的焦点在南沙群岛。南海问题牵涉到的国家比较多,相关国家也是见缝插针找点麻烦、制造点事端,如何面对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南海岛礁的侵占成了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崛起已离不开海洋,中国经营海洋更离不开南海。

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的重要性表现在一个国家

的很多方面。首先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缘战略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的高度关注。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

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其次在经济方面,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最后在

安全方面,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

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

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安全实现了,局势稳定也将随之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另一方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环境。因此,重视海权问题,

实现海权的的强大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对策:中国海权问题,解决的性质可分军事解决和政治、外交解决;解决的策略又可分为被动解决和主动解

决等。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海权问题上,我国一直缺少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方法,如果我们怕别人说我们的威胁,怕影响我们和平的难得的经济建设环境,我们就一味地忍气吞声,那样无论我们多么强大,当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付出代价和成本都是肯定的,都会给怯懦者找出不要行动的理由。毛泽东时代,西沙、东沙之战,

中国别说航母,连大型军舰都没有,国际形势也不见得比现在好,但有挑衅就会奋起给予教训,有教训才会有长期的安静,尽管当时我们连永署礁这样的管辖能力都难以达到,这也就是说,今天当我们上述海权面临挑衅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什么也不做,或者做得不到位,我们的态度的暧昧或者行动的乏力,只能纵容一些国家铤而走险,这样只能更增加我们解决上述海权问题的成本。

对于东海问题,我国应向日方施压,迫使其同意共同开发,就算不行,也可以将钓鱼岛列为中国导弹试验场,以此威慑日本,不让其在钓鱼岛有所

作为,就算暂时不能解决,但至少要做到近期谁也别想在钓鱼岛有进一步的行动。对于南海问题,中国不能够只有抗议没有行动,特别是对连中国退让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都要挑战的国家,选择一个合适的,适时狠狠教训一下,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否则,一些国家看到中国雷声大雨点小,就会有样学样。如果说,东海问题现阶段我们可以适时强硬的被动解决的话,南海问题,我们就应该在一些国家挑衅启动争端后,采取更多的主动策略。比如对那些企图通过法律来侵占中国领海的,要限期让其搬迁出其侵占的岛屿,否则就用导弹清

除,以退为进,让已经被侵占的岛屿回归为零。在南海要软硬兼施,政治、外交优先,划定红线,软的更弱,硬的要有行动;东海问题,要和台湾相互呼应,软有底线,硬有表现,避开其转移国内矛盾的契机。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但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强大的指标,也是考验我们的信心和国之骨气的指标,更是展现我们解决这些包含经济军事外交等多

种复杂因素智慧最好的场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防有人故意利用这些问题转移国内矛盾,我们不应该配合其表演,但绝不允许逾越红线,不能惧怕这些问题带来的国际甚至是

军事麻烦,更不能期待将来我们的军力更强大了再来解决。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无论何时解决,我们都要面对同样的麻烦和挑战,如果我们面对挑衅不能够有相应的反应,不但会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也会被历史定位为真正的软弱。

对于我国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及加强海权的策略大致可有以下几种:首先打造沿海经济带,沿海和内地相比较体现出来的优势使其更能够招商引资,更能够深化改革发展之路。现在所需要的是,利用企业、个人集聚沿海的愿望和自我选择,把我国沿海的一些城市打造成人口集中度高、经济

发达速度快的国际化大都市。其次大力提倡开发海岛,我国500平米以上的海岛大约6961个,政府应该让利于民,用各种政治、经济的方式,在开发者遵守约定、接受监管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积极介入,群策群力,从各个岛屿的具体实际出发,按照最合适、能产生最大效益的方式进行开发。对已经初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者进行较少投资就可以取得显著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海岛,可以采取社会竞标的方式,综合各个方面选取最优的投资者。还有适当扶持个别海洋事业。针对一些特殊的海洋事业或者对中国整个海洋事业起到关键

作用的行业,应该适当在资金和政策上有所倾斜。对那些愿意到距离远、偏僻的海疆捕捞的渔民,可以考虑帮助其改造加大捕捞渔船和更新捕捞器具,让其以劳动成果和劳动时间来换取政府的这些关照;对科技含量高、前景好、效益好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创业项目、科技项目,设立有关的创业园区、科技园区集中孵育、集中扶持、集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氛围;最后积极与争议海域的利益相关国家展开合作而不是增加对抗。要尽最大努力,通过贸易和中国市场的吸引力,通过求同存异,最大可能

地把中国在海权诉求上的对立方转变到和自己一致的立场上来。

关于解决中美海权冲突的对策研究。中国发展海权不可避免地要与现存的美国海上霸权发生矛盾与冲突,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中民认为中国要从自身国家大战略的多重需求冷静认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并力求尽可能地规避与美国的海权冲突;要进一步加强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在安全上的相互信任,规避或减少冲突;应谨慎有序地推动包括海空军力量在内的海权力量的发展,实现以实

力求和平。

关于解决中日以及与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海权争端的对策研究。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以及冲之鸟岛定性等问题上存在着纠纷。对此,协商对话是正确解决纠纷的根本,而中国有广泛的法理支持;中国的国家力量持续增强,;使得日本为其切身利益,不可能走得很远。刘中民强调中国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急需成立由国家高层领导负责的跨部门的专门机构,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进行战略应对;切实加强对解决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法律研究;继

中国海权之我见

中国海权之我见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笔者将从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海权时代”的到来 “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二、中国海权的特征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前者包括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国际法认可的主权国家享有的各项海洋权利。这部分权利随国际海洋法的变化而缓慢演化,比较确定。后者包括由海洋权利产生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部分权利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海权中变化较大的部分。不同的国家依据国际海洋法享受着同种的海洋权利,但据有同一海洋权利的主权国家却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得到的海洋权益却不同。即使排除海洋霸权的因素,一般而言,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所拥有的海洋权益要大于小国和正在衰落国家的海洋权益。在此之外,还有"海洋利益",它是比海洋权益更广泛的中性概念。它既可能是来自海洋权利的合法的海洋利益,也可能为霸权需要而产生的非法的海洋利益。由于中国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所以中国的海权与海上霸权无缘,中国的海洋利益,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 三、中国海权扩展原则——永不称霸 从近中期看,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统一台湾及周围属于中国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中国要想成为地区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冷战结束后,三重岛链不减反长,美国也不断增加其在亚洲各个军事基地的兵力,其遏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因此,中国发展海权是必须的且紧迫的。中国海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实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对外交往的博弈。目前中国已在外层空间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期间因跨越式发展所落下的“航母课”必须补上。这对于目前东海、南海主权、海洋资源的维护以及中国长远利益来讲,至关重要。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在增强海上军事实力的同时,我们必须理清东海、南海问题的关系———二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首先,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无可争议。但因其所属地域的特殊性,中国难以定期上岛实行监管。在航母未建成之时,中国应努力上诉国际法院寻求国际仲裁。“当事双方各自凭借自己的证据对簿公堂的时候,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与具体争议无关的国家的利益和需求均可以被排除在外,还原了南海争端本来的面目。”另一方面,中国要将“共同开发”的口号付诸实践。从现实状况看,东南亚等国已经全然不顾国际规则,将“共同开发”变为“我先开发”。如果继续保持绅士风度只能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其次,东海问题是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束缚,真正实现海权发展的关键。但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历史上的种种纠葛,又使冲突双方各持己见,难以突破。眼下中国要同台湾地区继续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对话,在双方有着共同利益的南海问题上,寻求两岸合作。待到统一时机成熟,中国便可迈向太平洋深处。依托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稳固的周边关系以及一流的海军实力,成为海权强国的梦想届时将指日可待。

形势与政策海权问题

试论中国海权的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对中国海权的概念的认识;中国海权的特征;中国海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的海权发展战略。 关键词:海权海权特征海权问题发展战略 一、中国海权的认识 “海权”(sea power),又可译作“海上力量”,是海洋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我国长期从事海洋战略研究的杨金森先生在《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中的“国家海上力量建设”部分对海权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他指出:“这一概念,过去是指一个国家‘用来将其军事力量向海洋扩张的手段’。关于中国海权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1]。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2]。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3]。刘新华先生指出,“在马汉看来,海权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海上军事力量,二是海上非军事力量。前者的主体是国家海军,主要指海军舰队;后者的涵盖范围则相当广泛,如国家的海上贸易、商船队、海外基地等涉及与国家海外贸易相关的一切因素[4]。”总之,海权概念属于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其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优势的海上力量与正确的斗争艺术,实现全局上对海洋上的控制权力[5]。” 二、中国海权特征 关于中国海权特征。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6]。李小军强调中国海权突出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海权在战略上是一种被动防御性的弱势海权,其基本任务是捍卫自己合法的海洋权利,还谈不上拓展海洋权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统一进程与追求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是一致的[3]。叶自成指出中国海权的发展不以制海权的控制为目的,不以排他性的控制海上交通要道为目的,不以使用武力来争夺海上资源为目的,也不以使用海上军事力量强迫他国接受中国的意志为目的,而以维护中国合法、合理的海洋中的国家

形势与政策——中国海权问题及其认识

中国海权问题及认识 ——以中日海权争端为例 摘要:近年,各国在国际潮流的推动下纷纷调整自己的海洋发展战略,竞相出台了各种有利于本国海洋权益的政策,试图在新一轮的国际海洋中抢占先机。在如此背景下,中国海权争端不断,本文以中日东海争端为例分析当前海权争端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海洋权益的切实维护之道,认为我国要重视主权宣示,加强双边谈判并且加快防空识别区的建设。 关键词:钓鱼岛;海权争端;海洋权益;陆海统筹 一、我国出现海权争端的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调整海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比如,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海洋21世纪》,越南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美国出台了《21世纪海洋蓝图》并且建立了海洋工作小组,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甚至以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为由主张把监控网覆盖至太平洋。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海洋权益指正必定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头戏:。 在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中,我国存在双边或多边争议海域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主张面积的52%。另外,再者三个海域汇总约有7400多公里的海上界限分别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进行海洋划界。如此多的海域划界争端以及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主张的新趋势必然对我国带来新的威胁,必将导致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海上争端增添新的内容,使问题更加趋于复杂化。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 钓鱼岛是中国历史相承的国土,由中国古代先民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管辖、最先载入国家正史和官方图籍,且最先被西洋诸国出版的地图所承认。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并改成冲绳岛。此后不久,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使得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合法化,引发了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无条件接收《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签订投降书

浅谈中国海权问题

浅谈中国海权问题 许诚瑶 3140102794

浅谈中国海权问题 前言 随便找个人,问:“我国的版图有多大?”他的答案十有八九是“960万平方公里”、“一只屹立的雄鸡”。然而,这只是我国的领陆,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多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等同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如果我们把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连在一起看的话,中国的版图将由一只雄鸡变为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是这把火炬的旺盛火苗。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曾母暗沙,再上括到海南至北部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是这把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1事实上,这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对中国的意义远不止地理意义上的辽阔,其中巨量的渔业资源,能源、矿产储藏等,对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些海域在中国的运输、贸易乃至军事领域更是有着重大意义,比如南沙,那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的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 海洋对中国而言是如此之重要,然而海上波涛汹涌的不止是海水。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领土争端不休;海上通道安全的最大威胁——海盗,中国如何面对?美国海军频繁在中国沿海附近出现,中国该怎样处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走出困境? 要解决这两个疑问,首先,我们要了解海权这一概念。 一、海权是什么 成形的海权理论最早由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及相关著作中提出。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海洋观的发展,海权的含义也在发生着改变。在当代,简单地说,海权就是海洋空间活动的自由权。 海权又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海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领土(主要是领水及其上空的空气空间)、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具有实际管辖和控制能力,在受到他国武力攻击、蓄意侵占、违反有关国际法和本国法律时,具有自卫反击的能力。2狭义的海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权益由法律维护,然而正如马汉所说:“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3当我们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时,狭义的海权是指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洋区域的控制权。4 广义海权,是指一个国家除了对本国的领土具有实际的管辖和控制能力外,还具有在一定公海区域自由航行、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权力。5说到底,也就是在全球空间、海底世界活动的自由权。6 中国海权具有中国个性7: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实现中国对台湾、南沙部分岛屿的主 1张世平著:《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同上书,第211页。 3【美】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 4张世平著:《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5同上书,第213页。 6同上书,第214页。 7张文木著:《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论中国的海权

一提到中国的面积有多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960万平方千米,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但其实一国的面积不只包括它的领土面积,还要包括它的领海面积和领空。中国所管辖的包括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位居世界第四位。广阔的海域面积使得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相反,现在的中国海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对也过得安全、经济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曾说过“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而在很多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也经常会提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要捍卫海洋权益就必须要首先了解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首先,我国的航路安全挥之不去。中国进出太平洋要通过众多的海峡和海陆,被朝鲜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封闭着。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而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如果台湾海峡两岸实现统一,中国在东线、南线上都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可现状是,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使得中国没有完全掌控一条出海航线。不仅如此,自身反而还被美、日等国主导的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两条岛链重重包围。在和平时期,这也许还是不太大问题,只是若出现意外,在海上就几乎被完全困住。然而,近海领域海洋通道的不利局面只是一个侧面,随着中国远洋航线遍布世界海洋,中国当然有利用全球通道的需要,可是,这些全是现在尚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划界任务艰巨复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领海的宽度做了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了由沿海国家管辖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缘。但是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由于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同或由于对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的不同也会经常发生冲突。而且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由于海道狭窄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主张以等距线为界,以此可以多划出十几万平方公里。比如,2009年2月,菲律宾一会通过将中国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的法案,2010年9月的钓鱼岛撞船事件,曾分别导致中菲、中日外交关系一度变得非常紧张。这些本就是中国的领海,这其实就是外国对于中国领土的侵占。 第三,我国的海洋国土屡遭侵犯。目前应归我国管辖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依托在我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上,相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马汉海权论与中国海权 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 1793-1812》和《海军战略》,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在海洋权益日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的今天,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民族复兴与发展的角度,研读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对于我们思考面向未来的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中国海权问题

论中国的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海权是事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之所以说是大问题,在于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当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愈发感觉到海权维护和实施力度不够对国家实力提升的约束,海权在中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来我国与周边的国家就海权问题发生很多的矛盾和摩擦,然而海洋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解决海权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现在需要一个好的海权发展策略。 关键字:海权重要性挑战对策中国海权 海权的重要性表现在一个国家的很多方面。首先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缘战略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的高度关注。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其次在经济方面,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最后在安全方面,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国家安全实现了,局势稳定也将随之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另一方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环境。因此,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的强大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 这几年,围绕周边海域的争议岛屿和争议海域,中国与相关邻国的矛盾、纠纷、分歧呈现扩大化趋势。中国与日本就东海大陆架争端问题,钓鱼岛主权,中国与越南及南亚一些国家就南海问题,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事实上,海洋已经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主动脉之一。现在,中国国际贸易总量的85%以上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中国商船已经遍及世界很多个港口,世界航运市场19%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集装箱来自中国。中国已是世界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石油进口第二大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第三大国。中国对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参与程度的加深,与海洋对中国重要性的彰显,几乎是同步的。 产生这种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重陆地、轻海洋”传统的国家,加上建国以后,忙于维持政权稳定和经济正常发展秩序的恢复,没有心力也没有能力利用海洋,海权实施和保护能力不强。于是,人们通常看到,那些害怕中国成长壮大的力量把海洋当成要挟和耍弄中国的场所,耀武扬威的军演、岛屿抢占、海洋资源的盗用之类的事情都在中国近海展开。鸦片战争时,中国以被动的姿态向西方开放中国市场,迎来的是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竞争;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维护海权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如果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海洋区域的活动享有自由权的话,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当前中国的海上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中国海洋国土受侵犯的情况日益严重,海洋权益和资源不断受到外国侵占。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解决中国海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国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以及走向海洋强国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关于海权内涵的理解 “海权”(Sea Power)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和战略学家马汉提出来的,“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1]1-2即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认识、开发、利用、管理、控制和保护海洋的实力与能力。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硬实力,如海洋经济、港湾条件、海外基地等;二是软实力,如海洋意识、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管理等。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其它国际海洋法的规定,一个国家在海洋上有广泛的权利:一是维护海洋的和平使用权。海洋只用于和平目的,当一个国家海洋权益受到海上武力威胁或破坏时,可行使自卫权以及向国际法院、海洋法庭等诉讼的权利。二是在国家管辖海域中行使主权和管辖权。其中包括:在内水和领海中拥有主权;在毗连区内拥有海关、

海洋发展观与中国海权争端

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国海权争端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国在“蓝色土地”上开始新一轮的逐鹿。在太平洋的争夺中,中日海权争夺尤为激烈,不仅包括已有的钓鱼岛争端,还包括新产生的冲之鸟岛争端和东海划界、开发问题,这些使研究日本的海洋发展观便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早在1974年日本教授西村朝日太郎就在《海洋民族学》[1]一书中总结了日本的海洋文化观,提出海洋对日本发展的重要性。此后出现的一系列海洋理论使日本政府开始重视并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组织全国有关学者专家连续数年进行相关研究。在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海洋开发被列入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项目。“海洋国家”、“海上生命线”成为日本政府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指针。日本积极筹建“西太平洋海岛诸国家会议”,把帕老共和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共和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甚至台湾囊括其中。还在2000年在东京召开“太平洋·岛国首脑会议”上,提出“太平洋新天地外交”的方针。[2]所有这些,都集中指向日本对海洋扩展的急迫心理和重视程度,从而与邻国的海洋权利争端呈现上升趋势。 一、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日海域划界问题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国可管辖的海洋范围大致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署经济区几个层次。内水是指一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海域,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不存在争议,比如我国渤海。领海是指一国陆地领土或内水相临接的海域,宽度最大为12海里,同样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毗连区是指连接领海并在领海之外具有一定宽度的海域,宽度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4海里,沿海国在毗连区只有特定的管辖权。大陆架是指从海岸低潮线起,海底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方向倾斜延伸,直到坡度发生显著增大的转折处为止的海床。专署经济区是和大陆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海洋新概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从领海基线起的200海里划为沿海国经济专署区,成为界于领海和公海之间的一个特点区域。正是专署经济区的出现使各国在海域划界问题上产生了许多纠纷,其中和日本海洋发展观密切联系的就是东海的划界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是规定了经济专署区的范围,并没有对纠纷区域给出具体解决方法。因此各国由于海岸线、海底地貌等情况千差万别,海域划界纠纷一直呈现增长趋势。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划界原则分别是:“大陆架自然延伸法”,以海底大陆架外缘边界为划分争议海域标准;“海岸线长度比例法”,海域的划分应该与海岸线长度成比例;“200海里原则法”,不论大陆架是否延伸一律按200海里标准划分;“中间线法”,共同海域不足400海日本海洋发展观与中日海权争端47里的水域按中间线划分。[3] 东海介于北纬23度至33度10分,东经117度11分至131度之间,是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岛和琉球群岛所围绕的一个边缘海。东北部以对马海峡,西南部

中国海权维护问题

中国海洋权益维护问题(东海和南海问题面面观) 摘要:高速发展的21世纪,海洋发展也越来越本文主要是关于如何认识海权,如何维护海洋权益,未来中国在海洋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观点。着重描述对海权维护的必要性和对中国海军的战略规划。 关键字:中国海权海洋战略海军 一、对于中国目前海权问题的认识 (一)对海权的理解 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了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海权对濒海国家的生存发展有决定性意义。 在19世纪末的美国,当欧洲列强进行造船竞赛和舰队决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马汉将军提出了“海权论”。他把海军建设上升到国家命运的高度,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大战略角度认识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舰外交”、“海军威慑作用”等观点,认为海军在战时和平时具有“共同价值”的观点。逐渐地,各个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二)中国海权问题:东海南海问题直击 近来,一系列有关中国周边岛屿及海洋权益争端的消息不断传出。在东海,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实施”,借“撞船事件”图谋“法理控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第三者插足”愈发明显。一边是越南、菲律宾等国挖空心思要“傍大款”,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将中越、中菲双边争议“多边化”;一边则是美国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中国的海权当然包括了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南海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来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南沙群岛一共有五百多座岛屿,我国只占有九个。 海洋发展战略对于国家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进口、商品进出口都越来越严重依赖远洋航线,海洋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崛起当然包括“海洋崛起”,中国必将由陆上强国走向陆海兼备强国,这既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既是中国捍卫海洋领土主权这一“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海外利益、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当诉求。 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早在二十年前,敏感的西方研究人员就提出“未来是太平洋时代”的概念,而中国的海洋发展却刚刚起步。并且作为一个大国,从长远来

中国海权论文

中国海权论文 众所周知,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然而,如果中国没有控制海洋的权力,即“海权”,那么即使如今拥有如此丰富的海洋资源,也无法永远保持海洋资源资源的控制权。尤其,中国仰赖能源和外贸,不容有断炊之虞,如何“确保海上重要战略通道安全”,成为中国建军备力最为紧迫的任务。此外,中国有着广袤的海洋权益,但并非得到了很好的主张及维护,如今,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对我国领海、岛屿的争夺变得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南沙群岛、钓鱼岛局势更显得紧张,而我国缺乏远洋作战能力,维护海疆的巩固与安宁成了中国国家安全问题。虽然我国派出大型渔政执法船远洋执法宣布主权,但人所皆知,执法船毕竟只是行政执法,一旦犯我海疆的外国军舰铤而走险的开火,渔政执法船是没有招架之力的,何况南沙群岛的大量岛礁都被外国占领,钓鱼岛也实际为日本控制,中国政府要真正的收复那些被占岛屿,以及在领海有效的进行巡航监管,在国际社会中彰显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慑力,都不可回避的提到这个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陆地资源已开采数百年,日益枯竭。从现有储量看,铅、锡、锌、石油、天然气、铜、金等数十种矿产,只够开采30^60年左右。但海洋资源的开发目前还不到1%。而50年后,世界资源的消耗量将是现在的3倍,海洋资源将成为人类的主要资源。随便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我国海洋领土问题,我国的海权面临着严厉的挑战。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国家对南海的认知度愈演愈烈,尤其越南和菲律宾,更变本加厉的搅动南海格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海底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知程度、以及它在未来巨大作用,越来越强烈得吸引着周边国家的眼球,这也是有关国家对南海海海域的野心越发的强烈根本之所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先后侵占南沙群岛的鸿庥岛、南子岛、敦谦沙洲(沙岛)、景宏岛、南威岛和安波沙洲,并派军驻守;1975年2月14日发表的白皮书,声称对西沙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2007年4月份,越南正式启动与英国石油公司推进在南沙建设天然气田和管道的计划。2月12日,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就南沙群岛的所有权公开发表声明,称“有充分的历史根据证明越南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2007年3月份,越南宣布在越南北部海防市东七十多公里的海域发现石油储量丰富的安子油田,并公开邀请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公司进行公开招标,同时邀请俄罗斯作为南沙石油的开发伙伴。 2007年4月,越南政府进一步划定了南沙部分油气招标区块,并将在南沙举行所谓“国会代表”选举;越南还将和英国BP公司合作在南沙修建天然气输送管道。不但如此,越南还放出硬话,狂妄地宣称“拥有南沙全部岛屿的主权”,其官方《西贡解放报》甚至声称“决不放弃一寸土地”,并“不惜与中国一战”。 对于黄岩岛是中国领土的立场,菲方过去从未表示过异议,但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专属经济区的法规颁布实施来,菲方突然以黄岩岛位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为借口,先是宣称对黄岩岛拥有海洋管辖权,后公开叫嚷对黄岩岛拥有主权。据统计,从1997年以来,菲在黄岩岛抓捕和骚扰我渔民的事件平均每年二三起。每次事发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抗议和交涉,但菲方充耳不闻,侵犯行为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呈变本加厉之势。菲教育部在新版地图中将黄岩岛,甚至整个南沙群岛列入了菲国版图,将地图送往了

中国海权问题的形势与对策

中国解决海权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中国的海权维护完整利益 一、关于中国海权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一)关于中国海权概念。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关于中国海权特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叶自成指出中国海权的发展不以制海权的控制为目的,不以使用武力来争夺海上资源为目的,也不以使用海上军事力量强迫他国接受中国的意志为目的,而以维护中国合法、合理的海洋中的国家利益为目的。这意味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和使用是防御性、自卫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是以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家权益为目的,而不是以损害他国利益为目的;是地区性的而非全球性的,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武力威慑为主要目的。 (三)关于中国海权功能。 中国海权功能主要有:能粉碎任何危害中国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企图;

论中国主权问题

论中国主权问题,谈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伴随着边疆险象环生的危局,中国海疆也出现“新危机”。世界海洋中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不再是科学家的语言,而是正在实施的先杀。因此,世界上的144个沿海过都十分重视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海洋权益是一个国家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目前与海上8个周边国家都有海洋争端,面积约我国海洋管辖区的二分之一。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关键词:中国海洋权益南海问题钓鱼岛对策 海权与国家兴衰机器密切。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未有过的概念,即海权。“海权即是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责包括已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即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际政治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要素。 中国海权如今面临着严峻形势。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经济、科技、法律、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海权是历史上决定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发展海权是中国应对显示威胁的需要,尤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的海军问题;经济全球化不能不包含着自卫手段的全球化,保卫海外能源、自由贸易权利的能力取决于海外军事投送能力的远近;发展海权可以增强中国与大国特别是美国分享海权利益的能力。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积极维护我国的海洋权利和利益。 一、加强海防将设,做好武力自卫的充分准备 在当前局势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在力争已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同时,有武力自卫的充分准备,慎战而不惧站,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因此,中国需要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提升军事训练和远海作战能力,提高武器现代化设备。对于中国而言,要做到完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必须拥有一支决定性的海军力量。没有海上力量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就无法搞开发、旅游、管理和执法,就谈不上有效维护我国的领土领海主权。所以,中国军队同样必须在合适的时机充分展示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维护中国的海洋主权。 二、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重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于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与合作交流是维护和稳定我国海上安全的重要措施,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论中国海权发展

论中国海权发展 130911142 于浩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依托海权战略具有普遍性。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依靠开辟新航线、发现新大陆实现全球性物资流通和掠夺性贸易而完成。因此,中国由从传统的陆权主义向海权主义的转型、中国未来的海权战略如何适应自身的发展、并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就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主要从领土争端、海洋经济、军事力量这三个方面解决。 一、领土争端 我国有大大小小1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但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据此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在南海,我国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随之出

现,不仅影响着我国的海洋经济,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领土和主权。 从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危势看,中日钓鱼岛争议和东海油气田争端不断扩大,在南海诸岛和东盟相关国家存在领土争端,中国从南部一直到东北沿海处于被亚太海洋大国环伺包围着,如果不通过海权战略予以突围,不构建强大的海军形成威慑力量,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会逼迫中国成为单一的大陆国家。 中国海上地缘环境始终陷于封闭被动的状态,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资源部分被他国染指开采。中国面临着领土统一问题和多种海洋争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纠葛,加上一些国家的强权干预,这些问题日趋复杂和严峻,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同时,海上战略环境更不容乐观,进出大洋的第一岛链已成海上强国合围之势,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海上生命线受控于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光靠紧盯现实存在的客观矛盾,更要靠发展海权的主观努力,靠逐步渗透到每个国民心中的海洋观、海权观。当前,扞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主要在海上,威胁国家安全的外部因素以及对中国建设与发展构成重大挑战的因素也主要在海上。中国发展海权,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紧迫性,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扞卫海洋权益的客观需求。 二、海洋经济 根据历史经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最根本的动力是海外贸易。国家经济结构中,海外贸易成份不占相当大的比重,也就不存在发展强大而持久的海上力量的基础。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强国,对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