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搭“信息”台,唱“创新”戏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阐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教育

【正文】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年轻正意味着进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正预示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近20年来,时代的发展对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日显急迫,同样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具创造力,以适应时代需求……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本文结合我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如下阐述:

优越的“舞台”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9个回答:“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与师资水平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教材在中低年级安排“纸牌”、“画图”、“音乐大师”这样优秀的软件教学十分妥当,高年级安排教学Word2000、PowerPoint2000、“动画自己做”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或网页制作软件的教学也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当然,教师还可以跟据时代的发展,适当的将市场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秀软件引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还可以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进和完善,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实践、去创造。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眼下流行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一种比较成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实施创新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北京申奥成功的录像,热闹的画面、沸腾的呐喊、为祖国自豪的体验立即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就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了画图,你能画一幅奥运五环图送给北京、送给祖国做礼物吗?”“能!”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对这一任务跃跃欲试。简简单单,一个生动有效的情境就这样被创设起来了,效果非常理想。

2、自主探究体验成功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三角形、七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3、民主交流和谐融洽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充分展示树立自信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5、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演”们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创造性思维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文号“教基[2000]35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试行)》

3、常州市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薛小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2010.7.18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信息素质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职称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参考资料】

信息素质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职称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参考资料】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1700字(一):浅议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策略论文 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员是最主要的读者和用户群,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是图书馆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日趋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日趋更新,虽然图书馆提供了优越的信息服务设施,但是因为用户缺乏网上查询信息的能力,缺乏利用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技能,而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对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 1、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馆藏资源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各项功能的 发挥,丰富优质的馆藏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紧密结合自身的性质,任务,根据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及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心理及时补充馆藏文献,改善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既要保证读者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又要满足读者文化素质的需要,要以优秀的图书教育人、感染人、培养人、塑造人,建立以培养素质教育为目的,全面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2、以读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在不断地发展,但 其收集、整理、保存、提供、傳递文献的本质属性却永远不会改变,在读者与文

献资源之间的中介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特点,他们既有教学科学研究需要,又有专业化等方面的需求,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种网上资源和出版物,读者的个体特征及个体需求特征日益明显,读者们不再满足于图书馆提供的普通服务,而是需要图书馆对其所需资源进行甄别整合,为教学科研提供必要的个性化服务,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图书馆通过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可帮助用户及时、准确、方便地检索、查找、获取所需的信息,而这些文献资源可以是当地的实体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也可以来自远程的虚拟图书馆。为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优质信息服务,节约读者的时间 3、适时对读者进行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 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与使用都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根据院校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不断改革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教学。首先,图书馆要做好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和服务项目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活动,与读者开展信息交流互动,多渠道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使读者能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做好图书馆有关制度及图书馆分类、排架、检索系统等的说明,指导读者掌握查找图书和期刊论文、使用电子阅览室等基本技能以及如何正确选取检索工具等。 4、充分利用图书馆网页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网页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门户,图书馆的所有资源与服务都必须有效组织并体现在主页中,必须使读者能有效、高效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在资源的形式上,除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要,是适合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在我近两年来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9-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我认为“深度融合”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深度融合”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水准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很多,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水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二、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步伐,所以,电脑网络教学势在必行,这是事实不可否认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参 考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2.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11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17 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编码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答: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6.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20 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 7.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见容。 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 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10.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的程序教学包含哪四个组成要素 11.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答:1提高智力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二.论述题 11.试述美国教育部教研室突出的建构主义在学校的教与学中的9个应用要点. 答:1学习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经验.2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3学习是情景性的,新知识所具有的意义高度以来于情景,知识在不同的情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很少有独自于任何具体情景的意义. 4学习依赖于共同具有的理解,这种工友的理解来自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 5建构主义的教学包括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并且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去帮助他们.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一体化方案

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学一体化方案 辅导教师:郑大庆 一、课程概况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中央电大高等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2)。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2009年秋季开课,定为两学期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现代教育思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本课程的目的:提高综合素质,使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适应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对学习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主体)、教育技术意义的认识,树立起信息科学、计算机文化的意识,增强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观念。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了解教育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地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并根据学

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理解课程的理论、方法,认真做好相关的实验,并自觉地把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意识理念、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者需求分析 1.教学大纲的特点 中央电大下发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从电大办学的经验和实际出发,针对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采取的“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的总体建设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具有本专业本学科的许多鲜明特点。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特别强调本课程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的教学,其重点是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要求具有理论性、简明性方法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把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方法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按照“开放试点”的学习方式,强调多种媒体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辅助活动均应以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在教学要求的层次中,明确提出对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技能等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对有关程序内容、操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08.11.22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P.50 1)、学生泊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 4)、学生的学习要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以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简述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的8个内部阶段。 P.53/54 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特征的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贮存、长时记忆贮存、提取、反应组织、作业反馈、强化。 3.皮亚杰提出,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的关系不是简单的S→R,而是S→AT→R。试述S→AT→R 的含义。 P.55 AT是主动同化刺激S于结构T的结果,A是大于1的系数,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T,才能成为AT,才能引起一定的反应R。 4.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比低级机能在结构上多一个中介(或中间环节)X,即A→X→B。试述A→X→B的含义。P.55/56 5.简述学习风格构成的3个层面。 P.61 心理性层面、生理性层面、社会性层面。 6.谈谈教学活动过程有哪几个要素?P.65 并简述各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P.65-67 要素: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没有这个要素,教学就失去了目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离开这个要素,就不能引成教学的双边关系。教学内容是一定的科学知识,没有这一要素,“学与教”就失去了基础的前提。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7.试分析三种教学结构各自的优缺点。 P.71/72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难以全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搜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结构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信息技术与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为初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广阔的空间,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①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②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创建信息化特色学校,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根据我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结合我校教育实际,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职员工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教育信息的交互、共享、开放、协作、高效,以信息技术特色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才,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发展为归宿,沿着“信息技术特色——整体特色学校”的轨迹,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特色办学之路。 二、工作目标 (一)普及教育信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进行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三)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三、阶段性目标 近期目标:按照我校制定方案,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快我校信息技术研究再上新台阶。 阶段目标:在原有工作和进期目标的基础上,成立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素养的骨干教师队伍,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继续深化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全面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形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内涵的校本课程资源库。 远景目标:在审视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下,在带动、平衡信息技术发展的远景目标情况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库,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校本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教学应用示范建设和区域远程教育、构建网络化学习型区域建设。 四、建设和应用的具体内容 (一)前期调研 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配备条件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初步提出在教与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制定可行性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资源库建设内容规划 (1)民族礼仪文化 (2)民族风俗文化 (3)民族服饰文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育 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检索时,能够进行扩大范围的检索的是()收藏 A. 使用逻辑“与”检索 B. 使用通配符“*”(星号) C. 利用某些搜索引擎的进阶检索 D. 双引号精确查找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学习目标ABCD编写方法中,B代表() 收藏 A. 行为 B. 行为的标准 C. 对象 D. 条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与结构,变革整合课程体系,这是()的观点: 收藏 A. 小整合论 B. 大整合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依据“经验之塔”理论,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中间层的属于()。 收藏 A. 做的经验 B. 观察的经验 C. 抽象的经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收藏 A. 波恩

美国图书馆 C. 保罗.泽考斯基 D. 多莱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以下哪项内容不是教师信息素养在技术层面上的要求?收藏 A. 加工处理能力 B. 运算能力 C. 写作能力 D. 基本操作能力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是信息素养的重点与核心 收藏 A. 信息能力

信息意识 C. 信息道德 D. 信息法规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为()收藏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安置性评价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收藏 A. 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C. 过程性评价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以下哪种多媒体教室相对投资较少、操作方便,经济实用。收藏 A. 录音-幻灯组合型 B. 标准多媒体型 C. 计算机-投影机组合型 D. 录像-电视-投影组合型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为网络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和环境支撑的是() 收藏 A. 网络课程的内容 B. 网络及通讯技术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初接触教育技术,容易将教育技术误认为是信息技术,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误认为是信息技术培训,或者更严重地误认为是计算机培训。实际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时,特别要搞清二者的区别。具体地说,区别如下: 1 学科、对象、研究范畴的区别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 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所谓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目前多指信息技术,但不能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 目标的区别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 内容体系的区别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通过这类教学应用作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简单地说,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操作及办公\课件制作软件使用,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和资源编辑 4 结论 以教学设计和资源处理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不同 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 摘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未来整合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导致人们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的焦急呼唤。 有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我在近几年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了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21世纪信息技术的挑战

这是跨世纪的一场最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什么说两大信息技术成了一个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时代过渡的重要的技术杠杆呢?计算机出现以后,还没有带来那么大的变化,到计算机发展到多媒体的时候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媒体的出现就把文字、声音、图像、三维动画全部变成数字信息,融为一体。多媒体全方位拓展人的观感,是人的观感的延伸,容易让人掌握所以到了多媒体时代,特别是WIN95出现以后,学计算机就是非常容易的事。当多媒体技术成熟以后,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和多媒体计算机一起构成了信息时代的新细胞。这就是信息社会的新的细胞,这个时代的人如果不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就不会真正进入21世纪。 那网络又是什么概念?网络是把新的细胞联网了,它不是计算机的联网,不是技术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网上跑的是什么?是信息,是人类的智慧。而且传输之快、信息量之大,你想象不到,这就是网络文化。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以想象不到的惊人的速度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用多媒体计算机武装学校,武装校长和老师,是非常明智的举动,谁买得早谁就受益早。 二、信息技术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1.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自我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步伐,所以,电脑网络教学势在必行,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路,是人走出来的。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我们要历经千辛万苦,踏出一条电脑网络教学的新路来。 信息技术将电视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形考试题

一 一、判断题 题目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数据、信息、物质和能量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要素。(错) 题目2用于学校教学的网站和网络服务中,可以允许用户匿名使用和发布信息,不要求实名制。(错) 题目3在“用计算机教孩子真正的数学”的讲座中,演讲者认为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孩子如何运算,而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教孩子如何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求证——这计算机能够帮助数学教育解决以上问题。“对”。 题目4 完成3次大作业和全部自测题,就完成了课程的全部形成性考核任务。(错) 题目5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它大大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也使得师生交互更加方便灵活。(对) 二、多选题 题目4以下关于信息安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 安装杀毒软件后,计算机不会受到病毒感染 B. 防火墙不能完全阻止计算机遭到远程攻击 C. 网络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属于技术人员的问题,和网站运营方无关 D. 网络服务的运营方有权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 反馈 题目5以下属于“信息技术”应用范畴的是:(ABCD) A. 共享单车 B. 网络课程 C. 工业机器人 D. 自动翻译 题目4在“用视频重塑教学”的讲座中,以下表述和演讲者观点吻合的是:(BCD) A. 教学视频可以取代教师 B. 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C.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视频和练习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D. 技术不仅可以让课堂更高效,而且更人性化 题目5以下属于做法中符合正确的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要求的是:AB A. 为计算机房的电脑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B. 定期备份电脑中的资料 C. 将班级合照发到朋友圈上,并注明学校和班级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现代教育:关于现代教育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人从外部条件入手,把现代教育界定为“适合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概念、形态和特征”。有的人从内部因素看问题,将其界定为“教育者以大生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信息化 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基本任务的最高表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二、现代化教育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现代化教育是一项多层面、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评价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设施、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因此,现代化教育更需要教育技术和手段的

现代化,这是教育新技术赋予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新使命,其标志是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多媒体化、教学的网络化和管理的标准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作业及答案.doc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引论 一、填空题: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思想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去。 3、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 4、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有两个含义:一是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研究自已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5、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实现从获得信息到增长知识的转变。 6、学习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和解决问题四类。 第二章信息、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一、填空题: 1、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信息、能源和物质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 3、从概念上,信息一般划分为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两种最基本的类型。 4、本体论信息是第一位的,认识论信息是第二位的。 5、外部世界向认识主体输入的信息称为感知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主体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信息称为再生信息(认识论信息)。 6、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可以扩展为三个层次: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7、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认识论信息分为三个部分:实在信息、实得信息、先验信息。 8、一般而言,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 9、信息资源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智能性、有限性、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二、判断题: 1、信息是可以看得见的客观世界物质的一种。(×) 2、相对而言,语用信息是认识论信息的最低层次。(×) 3、信息的存储就是一种时间传递活动。(√) 4、信息资源是由信息内容、人、符号、载体四种最基本的要素构成。(√) 5、信息科学是一种主要研究记录在书籍中信息的科学。(×) 三、简述题: 1、什么是信息?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技术(2)形成性考核册-省直电大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第一章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p.6 答: 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2.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 p.10/11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p.14 答: 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p.16/17 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编码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p.18 答: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 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6.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p.19/20 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

习、反思性的学习。 7.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内容。p.21 8.简述施拉姆交互模式的内容。P.22 施拉姆模式:传播的循环模式,强调反馈,并且突出反馈的双向性 香农—施拉姆模式:在香农的传播模式中加入反馈环节,并强调只有信息源与信宿的经验领域内有重叠的共同经验部分,传播才能完成。 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p.22 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10.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的程序教学包含哪四个组成要素?P.34 这四个要素是: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 11.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p.34 答: 1)提高智力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第二章 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P.50 1)学生泊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3)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 4)学生的学习要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以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017年电大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形成性考核册_(1)

技术,它们大体上相当于人的思维器官、感1形成性考核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3 (完全正确觉器官、神经系统和效应器官。) 第1页一、判断题(信息资源的四个明显特征)42页10、(第教师信息素质的内容包括:1、(第页)11分别是智能性)、(有限性)、不均衡性、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4 (部分错误整体性。技术的能力、系统思维的能力、与人合作的信息科学的产生是社会信能力。()52、): (第页11完全正确息化大势所趋,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时代、工教师信息素质标准归纳为三2、(第1)2页) (完全正确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处理、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个方面 一方面,从本体论意义上)63、) (完全正确(第页12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与物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3第1页3、(质紧相联系又互有区别。另一方面,从认识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论意义来理解,信息是认识主体的所感受或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 完全正确的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现实信息资源以表达方式为依据可发、科的学习中。各地要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13、体态语文信息资源)入每一间教室,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划分为口语信息资源、(无错误,但文献信息资源和实物信息资源。科教学的整合。(完全正确) ()7

2页不完备) (第年时间,加强信10用页)45至4、(第1构成信息资 源的最基本要素有信息内90%左14、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第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但不完备) (载体。(无错误,容、符号、(人)、)8 2) 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完全正确页使得原来以信息科学的崛起和发展,15、)52005(5、第1页年前,争取使东部地物质和能 量为中心观念的传统自然科学逐渐区县以上、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让位于以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为中心观念都能(上网), 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都能够的现代自然科学。这是现代自然科学进步和学会使用网上资源,学习运用基于网络技术)9 2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利) (第页发展的基本特征(完全正确用网上教 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信息与能量也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16、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西部地区及的两类范畴,因 为传递信息需要能量,而要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第驾驭或控制能量则需要信息。) ((完全正确完全镇中心小学普遍 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10 页2): 正确信息资、17以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为依据,90%争取使全国年前,页第、6(1)6 2010源可划分为潜在的信息资源与现实的信息资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11 2页) (源两大类型(完全正确第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 多媒体)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简答题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形成性考核册-- 简答题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1)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第2页)1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2. 简述教育信息化的内容(第2页)2 教育信息化的宗旨在于迎接信息时代提出的人才挑战,其核心思想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去,使教育能够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并且为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加强学校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拓展和丰富学习环境(2)鼓励创造性思维、终生学习和社会责任感(3)改革教育过程(4)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3.简述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第2页)3 (1)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一直关注和研究各个历史阶段涌现出来的新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和运用(2)从信息技术和自身特点来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深化了教育技术的学科内涵(3)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宣需要教育技术作用的。 4信息资源的构成:(第5页)1信息资源是由信息内容、人、符号、载体四种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其中,信息内容是信息资源的基本核心,人作为认识主体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利用者,符号是人生产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媒介和手段,载体则是储存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物质工具。换言之,信息资源是人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和创造过程之后以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包括人的大脑)上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 5. (第5页)2潜在的信息资源是指个人在认知和创造过程中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它们虽能为个人所利用,但一方面易于随忘却过程而消失,另一方面又无法为他人直接利用,因此是一种有限再生的信息资源 6 (第5页)3现实的信息资源是指潜在信息资源经个人表述之后能够为他人所利用的信息资源,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社会性,通过特定的符号表述和传递,可以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广泛地连续往复地为人类所利用,因此是一种无限再生的信息资源。 7. (第5页)4 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信息方法的特点是用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它完全撇开研究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态,将系统、完整、具体的众多特殊情况,抽象为具有一般意义的信息变换过程,即信息的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馈过程。 8(第5页)5试述信息方法的作用(1)信息方法提示了机器、生命有机体和社会各类事物运动形态之间的信息联系(2)信息方法提示了事物运动的新规律,对过去难以理解的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说明(3)信息方法为实现科学技术、生产经营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手段。 10. (第6页)7简述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有哪几方面的影响?(1)阅读方式的变革(2)写作方式的变革(3)计算方式的变革(4)教育时间的变革(5)参加制定学习计划与自主学习(6)教师变为学生顾问1. 第一代计算机(第10页)1 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4年)。主要特点是:基本逻辑部件采用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或磁鼓;外存储器采用磁鼓和磁带;计算机总体结构以运算器为中心;软件采用机器语言。 2. 第二代计算机(第10页)2 . 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1955~1964年)。主要特点是:基本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分立元件,运算速度有了很大提高,每秒可达数百万次;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发明了多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编译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