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提纲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舜.(shùn)畎.(quǎn)亩傅说.(yua)胶鬲.(g?)孙叔敖.(áo)行拂.(f ú)法家拂.(bì)

士姬.(jī)昌虞.(yú)赎.(shú)买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2.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辅佐

四.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 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的连词,可不译)

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5.是:于是人也(这样的)斯是陋室(表判断的动词)

五.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指被任用;今义:发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举用、被任用,被起用;今义:向上抬)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4.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远行,发出)

5.而后喻.(古义:了解;今义:比方,说明,使人了解)

6.所以

..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今义:进入)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今义:出去)

六.词类活用。

1.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其心志 2.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其筋骨

3.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其体肤 4.空乏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穷困贫乏】其身,

5.行拂.【动词使动用法,使……不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混乱】其所为

6.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心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忍】性

7.人恒过.【名词活用做动词:出错,犯错误】8.入.【动词活用做名词,在里面,指国内】则无法家拂士9.出.【动词活用做名词,在外面,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文言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

..【田间,田野。畎:田间的水沟】之中,傅说举.【被任用,被选拔】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市场】。

故.【所以】天将降.【降临】大任.【责任,担子】于是人

..【心

..【这样的人。是:这样的】也,必先苦其.【他的】心志

意,内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动心忍性.【性情】,曾益.

..【指身体】,空乏其身,行.【行动,行为】拂乱其所为,所以

【增加】其所不能。

人恒.【经常】过.,然后能改.【改正】;困.【忧困,困挠】于.【在】心,衡于虑.【思虑】,而后作.【奋起,振作】;征

于色.【古今异义——古义:脸色;今义:颜色】,发.【表现】于声,而后喻.【被了解】。入则.【如果】无法家

..【有法度

的世臣】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则无敌.【敌对】国.【国家】外.【外部,外国】患.【祸患】者,国恒亡.【灭亡,被消灭】。

然后

..【这样以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相同的一项是【 A 】

A.所以动心忍.性忍.能对面为盗贼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

C.人恒.过国恒.亡 D.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管夷吾从狱中被释放出来并且任用,孙叔敖隐居海边被任用。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必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③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忍饥挨饿,使他深受贫困之苦。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心事)表现在脸色上,并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结构内容填空。

本文先接连举事例(事例论证),再讲道理(道理论证),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部分(1-2段):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炼。【由第一自然段的事例论证到第二自然段的道理论证】

第二段(3段):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正反对比论证】: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②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③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首先他们具有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其次他们从古到今(不同时

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现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②本段告诉我们人经受磨练有什么好处呢?

人经受磨练的好处一是可以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动心忍性)。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曾益其所不能)。

③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一个句子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④根据要求写句子。

本段阐述在思想上接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本段阐述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行为。

本段阐述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本段阐述人经受磨练结果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段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②本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阐述作者观点的?

个人说到国家。

③本段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请简单分析。

正反对比论证。文章先从正面阐述“困境、磨练能激发人斗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接着从反面阐述“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本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是什么?

困境、磨难能激发人的斗志。

⑤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9.本文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两个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卧薪偿胆、悬梁锥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再如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看法:略

10.用一句简洁的话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11.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12.有关“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名言的积累。(请至少写出两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7.曹刿论战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玉帛.(b?)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左氏春秋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填作者名)所作,是我国的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前后记叙春秋时期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作《史记》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一词多义。

1.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

2.之:肉食者谋之(代词,它,指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将驰之(代词,他们,指齐国的军队)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放在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去,到,往)

3.以:何以战(凭借,靠)必以分人(把)

必以情(按照,根据)以其境过清(因为)

4.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跟从)

5.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战于长勺(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给)青出于(从)蓝而胜于(比)蓝

6.信:必以信(信实、诚实)小信未孚(信用)

7.焉:又何间焉(呢)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8.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又何间焉(参与)

为登顶间道(偏僻的)

9.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克之(所以)

10.其:其乡人曰(他的)公问其故(那样,如此)

下视其辙(他们的,指齐国军队的)

11.伐: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12.见:曹刿请见(接见)乃入见(拜见)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呈现,出现)

13.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安得广厦千万间(哪,怎么)

14.而:登轼而望之(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再而衰(表顺接的连词,相当于“就”)

四.古今异义。

1.又何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焉?

2.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低劣】

3.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平静,稳定】

4.弗敢专.【古义:独自占有;今义: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也。

5.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玉帛。

6.弗敢加.【古义:虚夸;今义:增多,与“减”相对】也。

7.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不能察。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一战。

11.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而衰。

五.词类活用。

(1)神弗福.【名词活用为动词;赐福,保佑】也。(2)公将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之。

(3)下.【名词用作动词,下车】视其辙。

六.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公将战。曹刿请.【请求】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吃肉的人。此处借指“当政的人”或“居高官食厚禄的人”或“当官的人”】谋.【谋划】之,又何.【何必,为什么】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长远,深远】谋.【谋划】。”乃.【于是,就】入.【进入,这里指进入宫廷,进入朝廷】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不】敢专也,必.【必定,一定】以分人。”对.【回答,应答】曰:“小惠.【恩惠】未遍.【普遍,遍

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宝玉、丝织品。】,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使人信服,使人信任】,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类】也,可以一战,战则.【就】请从”

公与之乘.【乘坐战车】。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了】。”齐师败绩

..【大败】。公将驰.【驱车追赶】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登轼.【车前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齐师。

既.【已经,已然】克.【战胜】,公问其故。对曰:“夫.【发语词,放在议论、说明性句子的开头,无实义】战,勇

气也。一鼓作.【振作】气.【勇气,士气】,再而衰.【衰弱,减弱】,三而竭.【衰竭,耗尽,消失】。彼.【他们】竭我盈.【充满,旺盛】,故克之。夫大国,难测.【预料,揣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2.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彼竭.我盈竭.其庐之入

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公问其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忠之属.也属.余作文以记之予

(2)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轼而望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政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来分给一些别人。

(4)小惠未遍,民弗从。

(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点儿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任,神灵不会(因此)保佑(你)的.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明,也必定根据实情处理。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凭借(这一点)可以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下车察看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敌情,说:“可以了。”

(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靠的是)无畏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敌军的士气)就耗尽了,我军的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他们。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滚过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请您下令)追击齐军。

4.本文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论战),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第二段着重记叙战斗的经过,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文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表现了曹刿善于把握战机的能力,“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用原文填空)则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取胜的原因,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是敌人“辙乱旗靡”之时。

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写出了曹刿不仅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结构上: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请至少写出三个)

8.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的形象特点。

曹刿:有远见、深谋远虑、有责任感、有政治和军事才能。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掌握有利的作战时机;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考虑周全、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

鲁庄公:开明、能接收他人意见、不如曹刿有远见……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9.请结合课文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比照映衬手法来塑造曹刿形象的。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10.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呢?

牧野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28.干将莫邪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干将

..(gānjiāng)莫邪.(y?)夫语.(yù)妻曰雌.(cí)雄使相.(xiàng)之自刎.(wěn)尸乃仆.(pū)汤镬.(hu?)踔.(chuō)踬.(zhì)目王头随堕.(du?)汤中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干宝,生卒年不详。东晋(填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平生著作很多。有《周易注》、《周官注》、《春秋左氏义外传》、《晋纪》(20卷)、《搜神记》(20卷)等。代表作《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2.《搜神记》是志怪小说集。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成《搜神记》。有“鬼之董狐”之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集传记》。作者喜欢讲阴阳术数,在《搜神记》自序中说,写此书的目的是:“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但书中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描写很细致,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三.一词多义。

1.即: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就】王怒,即杀之【当即,立即】

2.大:王大怒【非常】大,告之曰【长大】

3.乃:三年乃成【才】乃问其母【就,于是】

此乃勇士头也【是】

4.自:愿王自往临视之【亲自】客亦自拟己头【自己】

5.子吾干将、莫邪子也【儿子】汝若生子【孩子】是男

子年少【古代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可以翻译为“你”】

6.是:汝若生子是男【判断词】是必烂也【这样,代词】

7.之:欲杀之【指铸剑者,代词】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的,助词】

何哭之甚悲耶【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四.古今异义。

1.夫语.【古义:读yù,告诉;今义:语言、词语】妻曰

2.但.【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

3.王即购.【古义:重赏捉拿;今义:购买,买东西】之千金

4.子.【古义:古代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可以翻译为“你”;今义:孩子】年少

5.当于汤.镬【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煮之

6.王如.【古义:按照,依照;今义:如果】其言

7.愿.【古义:希望;今义:愿意】王自往临视之

8.愿王自.【古义:亲自;今义:自己】往临视之

9.是.【古义:这样,这;今义:表示判断】必烂也

10.亡.【古义:逃跑;今义:死亡】去

11.王大.【古义:很,非常;今义:在体积、力量等超过所比较的对象】怒

五.词类活用。

1.比.【介词活用做动词:等到,及】后壮

2.于是子出户南.【名词活用做状语:向南】望

3.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大】,告之

六.文言文阅读。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制作,这里指铸造】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

..【怀孕】当.【将,

将要】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

..【如果】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门】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拿】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仔细察看】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长大成人,成年】,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离开】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看见】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报复,向……报仇】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之间】广尺,言.【说】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入山行歌

..【这里指哭唱。行:从事】。客有逢.【遇到】者,谓.【对……说】:“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

欲报之。”客曰:“闻.【听说】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

..【太好了】!”即自刎,两手捧

头及.【和】剑奉.【进献】之,立僵

..【(死后)站立不动】。客曰:“不负.【辜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应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

踔.【跳,跳出】出汤中,踬目

..【瞪眼】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靠近】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比画,用兵器杀人的样子】王,王头随.【随即,就】堕.【掉落】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全,都】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2.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出户望南山,松生(于)石上。(2)于是(干将)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3)王大怒,使(人)相之。(4)王即购之(以)千金。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乃 / 分其汤肉 /葬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

我替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完成,楚王(为此)大怒,(我)去(他)一定杀死我。

(2)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购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这冤仇。

(3)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出,踬目大怒

煮这个人头,三天三夜都没煮烂,人头还从开水中跳出来,瞪眼显得很生气。

(4)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这个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跟前去看,这样一定会烂。

5.请说出下列句子属于文言中的什么句式并翻译。

(1)吾干将、莫邪子也。(句式:判断句)我是干将莫邪的孩子。

(2)何哭之甚悲耶?(句式:倒装句)(你)哭什么这样地悲伤呢?

(3)为子报之。(句式:省略句)我将会替你报仇。

(4)往必杀我”(句式:省略句)(我)去(他/楚王)一定杀死我。

(5)吾父所在?(句式:倒装句)我的父亲在哪里?

6.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请根据“复仇”这一故事主要情节,概括故事梗概(不超过100字)。

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其子赤长大后想要为父报仇,逃亡山中时巧遇侠客,赤以命相托,侠客设计谋,智杀楚王。

7.文中哪个细节描写最能突出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头踔出汤出,踬目大怒

8.试分析文中赤与客的人物形象。

赤:不畏强暴、敢作敢为(勇敢坚强)、视死如归;

客:见义勇为,重诺责、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9.“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

赤报杀父之仇不仅仅是个人私欲的表现,他要杀死楚王表现了他对于统治阶级疯狂压榨人民的蔑视。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诺责、轻生死,智勇双全,

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对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的愿望。

10.这篇文章中有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能代代相传?

提示:因为故事寄托着古代被压迫劳动人民敢于反抗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希望推翻残酷统治的美好愿望。

29.劳山道士

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

邑.(yì)有王生行.(háng)七负笈.(jí) 观.(guàn)宇蒲.(pú)团稽.(qǐ)首采樵.(qiáo)手足重.(ch?ng)茧分

赉.(lài)诸徒遍给.(jǐ)觅.(mì)盎.(àng)釂.(jiào)樽.(zūn)挹.(yì) 蒙赐.(cì)箸.(zhù)霓裳

..(ní cháng) 饯.(jiàn)须眉毕见.(xiàn) 杳.(yǎo)几.(jī)上肴.(yáo)核尚存诺.(nu?)谙.(ān) 咒.(zh

?u) 勿.(wù)逡.(qūn)巡自诩.(xǔ) 蓦.(m?)然而踣.(b?)揶揄

..(y? yú)忿.(fan)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朝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三.通假字。

1.仙仙乎,而还.【“还”通“返”,返回,回去】乎!

2.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出来)】

3.门人然.【“然”通“燃”,点燃】烛来

四.一词多义。

1.观:有观宇【道教的庙宇】,甚幽神观【外观,这里指人的仪态】爽迈

2.师:请师【拜……为师】之见二人与师【师傅】共酌

3.乃:师乃【就】剪纸如镜粘壁间乃【却】尔寂饮

4.尽:且嘱尽【尽管】醉惟恐樽尽【光,完】

5.苦:恐娇惰不能作苦【苦活,苦役】不堪其苦【苦楚】

苦【劳苦,劳累】不可忍

6.毕:薄暮毕【全】集歌毕【完,结束】

7.乐:良宵胜乐【乐趣】今宵最乐【高兴】

8.胜:良宵胜【非常美妙的,非常美好的】乐然不胜【能承担,能承受】酒力矣

9.斧:授以斧【斧子】遂助资斧【旅费】

10.而:蓦然而【表示修饰】踣不过早樵而【表示并列】暮归

素发垂领而【表示顺接】神观爽迈苦不可忍,而【表示转接】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11.移:三人移【移动,离开】席移【经历,经过】时,月渐暗

12.其:其【他的】门人甚众其【表示希望】饯我于月宫可乎

五.古今异义。

1.叩.【古义:探问,询问;今义:敲打】而与语

2.王谨受教.【古义:命令;今义:指导,训诲】

3.阴有归志.【古义:想法,打算;今义:意向】

4.诸门人环听奔走

..【古义:受……差遣,为……办事;今义:①跑;②为一定目的而到处活动】

5.烈.【古义:响亮;今义:①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②气势盛大】如箫管。

6.今阅.【古义:经历,经过;今义:看,察看】两三月

7.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得此法足矣。

8.惊顾.【古义:看;今义:照顾】之间,已复为箸

六.词类活用。

1.请师.【名词活用做动词:拜……为师】之

2.尚无灯烛

..【名词活用做动词,点灯烛】

3.月明辉.【名词活用做动词,照耀,照亮】室.

4.心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觉得……奇怪】之

5.蒙赐月.【名词用做形容词,像月光一样】明之照

6.蒙赐月明之照.【动词活用做名词,亮光】

7.令自咒.【名词活用做动词,念咒语】 8.勿误樵.【名词活用做动词,打柴】苏

9. 光鉴.【名词活用做动词,照】毫芒

七.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文词语。

负笈

..【一起喝酒】分赉.诸徒【赏赐】..往游【背着书箱】阴.有归志【私下里,暗地里】见二人与师共酌

壶酒何能遍给

..寂饮【却如此,却这样】则道士独坐而客杳.【不见踪影】归念遂息.【停止,..【全部供给,全面供应】乃尔

打消】

纵.不能得长生术【即使,纵然】未谙.此苦【熟悉,知晓】王面墙

..【迟疑不敢向

..不敢入【脸对着墙】俯首骤入,勿逡巡

前】

归宜洁持.【遵守戒律】遂助资斧

..【旅费】王效.其作为【效仿,仿效,学做】蓦然而踣.【跌倒】

2.翻译下列句子。

(1)叩而与语,理甚玄妙。

(王生上前)询问并和(道士)交谈起来,(道士说的)道理很玄妙。

(2)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

道士的弟子很多,傍晚的时候全聚集在一起,王生向他们一一磕头(行礼)。

(3)诸门人环听奔走。

众弟子围在他们四周,听他差遣,给他办事。

(4)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

承蒙赐给月光一样明亮的亮光,却这样冷冷清清地喝酒!为什么不把嫦娥叫来呢?

(5) 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

众弟子看着三人坐在月中饮酒,胡须眉毛都清楚地显现出来,就像影子在镜中一样。

(6)王窃欣慕,归念遂息。

王生暗地里很高兴羡慕,回家的念头就打消了。

(6)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

我本来就说(你)不能干苦活,今天(看来)确实这样。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王生为什么会穿墙失败呢?

师傅传授王生入壁术,但告戒他:“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心不正,术不灵,这就是

后来王生穿墙失败的原因。

4. 本文是一篇构思奇巧,意蕴深长的讽刺小说。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中的王生一心追求享受,但却“不堪其苦”,不肯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是尽出洋相、自食其果。他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

5. 从王生身上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或得到什么启示?(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做任何事,只有不畏艰辛,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将一事无成。②做事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③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④我们宜“洁身自守”,不可骄傲自大。⑤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0.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唐代(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他生于河南郑州新郑,祖籍太原。他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古体诗(歌行)《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和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2.杜牧(公元803-853年),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另一个晚唐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

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以地名为题,内容上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咏史诗)。本诗是一首七绝。

3.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4.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朝代),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是元代散曲名家中极少数做过高官的汉族人之一,曾经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他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和《云庄类稿》等传世。

6.关于“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山坡羊》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小麦覆陇.黄(“陇”通“垄”,田埂)

2.妇姑荷.箪食(扛,担)

3.右手秉.遗穗(拿着)

4.听其相顾言

...(相互诉说)

5.曾不事.农桑(从事)(竟然)

6.岁晏

..有余粮(年底。晏:晚,迟)

7.干戈寥落

....四周星(古代两种兵器,泛指战争)(荒凉冷落)

8.惶恐滩头说惶恐

..洋里叹零丁(惊慌不安)(孤苦的样子)

..,零丁

9.留取丹心照汗青

..离愁白日斜(无边无际)

..(史册) 10. 浩荡

11. 吟鞭东指即.天涯(走向) 12. 山河表里

..潼关路(内外)

13. 望西都,意踌蹰

..(感慨万千,非常痛心)

三.诗词主题。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就题材看属叙事诗;就体裁看属古体诗(歌行)。本诗歌通过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赤壁》这首诗歌从一柄残戟写起,引发对赤壁之战的反面议论,

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成败得失的感慨,同时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过零丁洋》从介绍自己的出身到叙述自己四年的战斗生活,表明了

诗人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4.《已亥杂诗》(五)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自己

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执着态度,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5.《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理解性默写。

1.《观刈麦》一诗中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的情景(最能表现农民于烈日下田间艰苦劳作)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描写农民矛盾心理(变态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妇女之口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句子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赤壁》这首诗歌交代兴感的缘由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以假设之词从侧面落笔)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过零丁洋》一诗中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的句子是: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通过追述两次战斗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已亥杂诗》(五)通过写景表达离别愁绪的句子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言外之意表达诗人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山坡羊·潼关怀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雄险形势的诗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表达诗人无比感慨历史兴衰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议论文阅读。

(一)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地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人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1.本文的题目作用是:点明论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本文第②段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不但是中心论点的阐述,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而且也是有力的论据(道理论据),并对人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结构上与下文三个事例一一对应。

3.第三段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中国人的传统,从论据的角度考虑,是事实论据。

4.本文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简析。

内容是对中心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从结构又是对下文的总起。

5.为了论证论点,本文列举了哪些事实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个不超过15个字)。这些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事例一:文天祥宁死不降元;事例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事例三:闻一多拍案而起怒对敌人的枪口。

因为这三个事例分别同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作者是按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来安排三个事例的,所以虽然没有按时代先后安排顺序,也不能调换顺序。

6.第⑩段有什么作用呢?

结构上呼应开头,内容上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7.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述议论文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的区别。

议论文中记叙部分的摆事实,与记叙文中的目的、方式都不同。如本部分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三个事例,叙事概括简明,是为证明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服务的,目的在“以理服人”。而一般记叙文,则是叙事具体生动,用以反映文章主题,目的在以事感人。

(二)《理想的阶梯》节选

(1)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2)奋斗的必要,正是出于困难的存在。(3)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4)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5)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6)这也许是事实。(7)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8)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9)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10)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⑾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⑿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⒀这也可能是事实。⒁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⒂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⒃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⒄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⒅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⒆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⒇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21)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1.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2.本语段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和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两个思想问题进行论述:语段中介绍伽利略、布鲁诺的事例与高尔基的事例除详略不同外,前者是从生命受威胁的角度写的,而后者是为了强调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3.这段文字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和“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两点分别展开论述。试分析它们的论述方法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都是针对青年的思想实际用举例和说理的方法论述

不同点: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先是举例子再以反问作结,对“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一点是先讲道理再举例子最后总结。

4.试说本文的三个分论点与全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中心论点。论述青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靠奋斗。

5.本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6.“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举例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

7.“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述,含义深刻,表达精练。本语段中还有一处句子也用了这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这句的序号是(20)。

8.文中高尔基的事例可不可以跟华罗庚的事例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行,因为论证的重点不同,高尔基一例重点指写作条件差,华罗庚一例重点写岗位平凡。

9.这段文字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阐述如何对待困难时,列举了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其中略写伽利略、布鲁诺,详写高尔基。然后发表议论:“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10.本段针对“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阐述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否有所成就时,列举了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人的事例,这些事例证明了“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这一道理。

11.语段虽然列举了这么多人为例,但并不让人感到重复,是因为举这些名人的例子,具有更强的说明作用,同时也让读者了解这些人为何而成功。

12.全段共21句,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1)提出全段论点;(2~4)从道理上论述;(5~19)用事例进行论述(针对埋怨条件差;针对埋怨岗位平凡);(20~21)联系论点归纳结论。

13.与记叙文中记叙的特点相比较,本语段介绍高尔基等人的事例体现了简明概括为议论服务的特点。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初一英语基础知识点 一、48个国际音标及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书写 要熟练掌握元音和辅音,5个元音字母(a, e, i, o, u),字母的正确占格及单词间距。 二、be动词的用法 be动词有三种变形,分别是:am, is, are。记忆口诀: “我”用am, “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单数全都用is,复数全部都用are。 三、人称及人称代词的不同形式(主格和宾格) 1、三种人称:第一人称(I, we),第二人称(you, you),第三人称(he, she, it, Maria)。 2、人称代词的主格,即人称代词位于句子主语位置时的形态:I, We, You, You, He, She, It, Maria。 3、人称代词的宾格,即人称代词位于句子宾语位置时的形态:me, us, you, you, him, her, it。我爱(I)吃蜜(me),you不变; he打招呼:“Hi,m”! she去s,后加r; It,it主宾同。 we宾好记勿忧思(us); they把y变成m。 4、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our, your, your, his, her, its, their。 5、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ours, yours, yours, his, hers, its, theirs。 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 Eg:--Whose pen is this?=Whose is this pen? --It’s mine.=It’s my pen. 6、反身代词:myself, ourselves, yourself, yourselves, himself, herself, itself, themselves。 四、基数词(表示数量多少的词,大致相当于代数里的自然数) zero,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五、陈述句便一般疑问句、否定句和特殊疑问句 1.陈述句:主语+谓语动词(系动词、实意动词等)+其他 系动词:be、感官动词(look、sound、smell、taste、feel) Eg:He is cool. She feels better. I read science books.

初中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说课设计 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 李彬

一、说课程标准与单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欣赏文学作品能复述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阅读小说,能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②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②通过诵读、表演、合作、探究,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②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心声》一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辩证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说教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的四篇小说,兼及古今中外,情节生动,引人入胜。阅读本单元的四篇不禁让我体会到编者在选编教材中的思维之缜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语感和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构建知识树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3、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4、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全部教案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 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 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 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春 《春》: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 《春》一文作者用诗的笔调,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多角度(视、听、嗅、味)、多层次地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字音:朗润喉咙hóu lóng 应和yìng ha抖擞sǒu 窠kē巢黄晕yùn 卖弄(字义)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文首:“盼望着,盼望着”——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期待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在词语、修辞运用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 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偷偷地”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在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情态。“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侧面烘托春草的生机勃勃。 写景层次:由点到面由物到人正侧结合 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修辞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野花数量多,色彩明丽,闪闪发光的特点。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春风图:(第5自然段)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触觉方面,引用加比喻,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春风的温暖柔和。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侧面写,表现了春风的和悦。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卖弄:原意是炫耀的意思,文中是尽情的表现,形象地写出了鸟鸣叫的声音多,此起彼伏,连续不断 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雨细细、密、亮、绵

七上知识点梳理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一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认识生命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具有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生命特征,而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但是生物的个别结构不能称为生物,生物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例如树叶不是生物,树才是生物。 第二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一、生物学研究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方式感知、认识和研究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工具观察、了解认识生物。 2.实验法 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过程: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实验法基本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2)对照原则3)多次重复、避免误差。 二、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操作 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功能(见右图) 1)放大物像:目镜、物镜 2)调焦距: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2、放大倍数 1)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即为总放大倍数 3、成像特点 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即将物上下颠倒,左右 也颠倒即为像。如字母“p”在显微镜下的像 为“d”。“生物”的像为 4、视野变化(见下图) 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下,视野 变暗,细胞数目变少,放大倍 数增加;高倍镜下调节物像清 晰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图 中的①。 第三章生物的结构 一、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制作步骤 擦拭载玻片、盖玻片撕取洋葱鳞片叶表皮置于清水中用镊子将表皮展平 2、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步骤 挑取少许果肉置于清水中涂抹均匀

3、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步骤 清水漱口,清洁口腔在载玻片中央滴加0.9%的生理盐水用牙签刮口内壁将刮取物涂抹到生理盐水中用镊子夹取盖玻片盖上盖玻片用碘液染色 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判断动植物细胞的依据:有细胞壁、液泡则为植物细胞,反之为动物细胞。有些植物细胞还具有叶绿体,如植物体绿色部位的细胞。 三、细胞结构与功能 1、细胞膜:1)保护2)将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分隔开,使细胞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环境 3)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让细胞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内,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2、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之外的粘稠胶状物质。活细胞中细胞质处于流动状态,内含 许多重要微小结构,即细胞器,如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中的叶 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成熟植物细胞中的液泡,内含细胞液,储存大量营养 物质,吃水果时感受的的味道就与细胞液中的营养物质有关。 3、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携带遗传物质,对生物遗传和变异起着控制作用。 4、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紧贴在细胞膜的外侧,对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总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分别承担者重要的功能。各种结构功能相互联系,彼此协调,使细胞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说细胞是生物提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细胞分裂 1)过程:核一份为二细胞质分为相等的两份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一分为二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和文言文

七年级古诗文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0.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常州市初中语文教育岳亚军名教师工作室申骞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说出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能说出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不同特点,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做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七律长征 1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 1课时 老山界 1课时 草 1课时 《长征》节选 2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的记述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读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真正的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长征感同身受,以引起思想上的震撼。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回顾、总结与展望总结回顾 展望新学期 共同走进八年级语文课本

第2课时《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推敲关键字词的含义领悟其中饱含的感情 3.总结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学习写作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课前学习: 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复习《沁园春雪》,自我朗读《七律长征》课堂学习: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②“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③“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⑤“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⑥“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⑦“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⑧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⑨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⑩“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他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请概括选文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⑧:________。 ⑨—?:皇帝穿新衣游行,小孩揭穿骗局。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

外研版七上知识点整理

外研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Module 1 重点短语 1.be from... =come from... 来自...... 2....years old ......岁 3.what about... =how about... ......怎么样? 4.in Class Ten Grade Seven 在七年级十班 5.the capital of... ...... 的首都/省会 6.first name =given name 名 https://www.doczj.com/doc/48469252.html,st name=family name 姓 8.English name 英文名字 9.Chinese name 中文名字 重点句子 1.I’m Chinese ,and I’m from China. 我是中国人, 我来自中国 rom China.) (I’m Chinese, and I come f 2. Where are they from? 他们来自哪里? (=Where do they come from?) They are from America. 他们来自美国. (=They come from America.) 3.How old is that man? 那位男子多少岁了? He is forty-four. 他44岁 4. The students are in Class Five Grade Seven. 这些学生在七年级五班 5. Tom is in Class One with Lingling. 汤姆和玲玲在一班。 =Tom with Lingling is in Class One. =Tom and Lingling are in Class One. 6.What about you?=How about you?=And you? 你呢?/你怎么样? 7.Welcome to Class 6 Grade 7 ! 欢迎到七年级六班。 8.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9.Good to see you. =Nice to see you.=Glad to see you. 很高兴见到你。 Smith is my last name. 10.I’m Tony Smith.Tony is my first name and 我是Tony Smith,Tony是我的名,Smith是我的姓。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1 《论语》十则 ?原文和译文 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 不亦君子乎 ?”( 《学而》 ) 解词 : 时: 按时 ; 说: 同“悦”,愉快。 翻译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 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 :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解词 : 故: 旧的( 知识 ); 知: 理解、领悟。 翻译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 “学而不思则闰 ;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 解词 : 罔: 迷惑而无所得 ;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 会有疑惑。 赏析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 : 愠: 恼恨。 翻译 : 孔于说 :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冶长》 ) 解词 : 耻: 以,, 为羞耻 翻译 : 子贡问道 :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 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 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 ) 解词 :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导。 翻译 :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 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 满足。“诲人不倦”,讲的 2 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 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 翻译 :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 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 处都有老师。 8、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翻译 : 孔子说 : “(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 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 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 期末检测与强化训练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1)气势磅.()礴(2)鳞次栉.()比(3)万籁.()俱寂 2.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1)歉jiù()(2)毛骨sǒng()然(3)hān()然入梦 3.默写古诗。(4分) (1)五岭逶迤腾细浪,。(2),铁马冰河入梦来。(3)杜甫写的《望岳》这首诗中,最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两句诗是:“,。”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有没有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是取得群众信任的关键。 B.刺骨的寒风夹着豆大的雨点淅淅沥沥下起来了。 C.他那慈祥的面容立刻又浮现在我眼前。 D.语文对于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很感兴趣。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重视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党和政府提高工作透明度、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仍有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缺乏基本的理解和尊重,只愿报喜不愿报忧。在实际工作中既不重视,也不支持,更不配合,或直接滥用权力压制批评,干涉舆论监督。一些领导干部不认真反思自身问题,积极整改,千方百计掩盖真相,推卸责任,对举报者打击报复。凡此种种,尽管表现在极少数人身上,却严重影响了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A.因为但是而且 B.然而不但反而 C.并且可是所以 D.而且因为但是 6.“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春节、端午、中秋,许多同学都会思念远方的亲友。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条短信。(3分) 示例: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我对你的深深祝福,夕阳收起的最后一抹嫣红是我对你衷心的问候。××,祝你心想事成,节日快乐!…… 仿句: 7.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海内外同胞纷纷捐款,场面非常感人。假如你们学校现在组织募捐,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在募捐大会上发言,为这次活动写一个“开场白”。(100字左右)(3分) 答: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你得到的信息。(30字以内)(2分)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0日说,中国对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与中国台湾渔船在钓鱼岛近海相撞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不满。据报道,6月10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在钓鱼岛近海与一艘台湾渔船相撞,并导致该渔船沉没。秦刚强调,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们对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到钓鱼岛附近海域活动并导致中国台湾渔船沉没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不满。他说:“我们要求日本政府停止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非法活动,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你得到的主要信息: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9~11题。(6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干戈 .. ..寥落四周星(2)留取丹心照汗青 10.“山河破碎风飘絮”句中的“风飘絮”本来是指什么意思?诗中是什么意思?(2分) 答: 11.哪两句诗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概?请你摘录下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2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12~16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七年级语文上册最全知识点归纳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散步莫怀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shì yǎng jué biéqiáo cuìfǎng shàn wān dò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背诵默写整理

1.《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七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知识梳理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 1. 柱体 ① 棱柱体:〔如图(1)(2 )〕,图中上下两个面称棱柱的底面,周围的面称棱柱的侧面,面与面的交线是棱柱的棱.其中侧面与侧面的交线是侧棱,棱与棱的交点是顶点. 点拨:正方体和长方体是特殊的棱柱,它们都是四棱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② 圆柱:图(3)中上下两个圆面是圆柱的底面,这两个底面是半径相同的圆,周围是圆柱的侧面. 点拨:棱柱和圆柱统称柱体. 2 .锥体 ①圆锥:〔如图(4)〕图中的圆面是圆锥的一个底面,中间曲面是圆锥的侧面,圆锥只有一个顶点. ②棱锥:〔如图(5)〕图中下面多边形面是棱锥的一个底面,其余各三角形面是棱锥的侧面. 点拨:棱锥和圆锥统称锥体. 3 .台体 ①圆台:〔如图(6)〕图中上下两个大小不同的圆面是圆台的底面,中间曲面是圆台的侧面. ②棱台:〔如图(7)〕图中上下两个大小不同的多边形是棱台的底面,其余四边形是棱台的侧面. 4 .球体:〔如图(8)〕图中半圆绕其直径旋转而成的几何体,球体表面是曲面. .几何体的展开图 1. 圆柱、圆锥、正三棱锥、正四棱锥、正五棱锥、正三棱柱的展开图: 2.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11种):

⑷圆锥体 : 三.用平面截一个几何体出现的截面形状 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梯形 五边形 六边形 点拨:用平面去截几何体,所得的截面就是这个平面与几何体每个面相交的线所围成的图形?正方体 只有六个面,所以截面最多有六条边,即截面边数最多的图形是六边形. 2.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的截面: 几何体 截面形状 正方体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 圆柱 圆、长方形、止方形、 ...... 圆锥 圆、三角形、…… 球 圆 点拨:用平面去截圆柱体,可以与圆柱的三个面 (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同时相交,由于圆柱侧面为曲 面,相交得到是曲线,无法截出三角形. 四?识别物体的三视图 1?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定义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从正面看图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图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图叫做俯视图. 2. 几种几何体的三视图 (1) 正方体:三视图都是正方形. (2) 球体:三视图都是圆. 皿亍Ep 出 1.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⑶圆柱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各单元单元说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各单元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语文八年级上册词语表(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词语表 A 鳌头败笔奔丧残损伧俗次第擦拭蟾蜍潮汐疮疤得体地窖颠沛典质吊唁斗拱额枋噩耗藩篱繁衍烦躁拂晓赋闲尴尬孤孀古朴归咎寒噤呵斥缓冲幻觉荒谬荒僻惶急惶恐脊椎伎俩监控尖利健忘交卸焦灼接济劫难诘问鞠躬渴慕克扣克隆骷髅愧怍狼藉两栖鳞片嶙峋鎏金琉璃镂空美感萌发明艳纳凉能耐蟠龙蹒跚胚胎霹雳翩然屏风绮丽蔷薇取缔失衡史诗疏懒衰减绥靖肃穆簌簌琐屑塌败推崇颓唐瓦砾帷幕稀罕箱箧雄跨雄姿轩榭央告殷红吟咏悠闲匀称孕育赃物藻井造型仄歪褶皱震惊滞笨制裁致密驻足阻遏追溯颤巍巍金銮殿文绉绉中轴线 B 艰苦监督煎熬剪裁简陋捡拾健壮讲究娇贵娇嫩焦虑侥幸皎洁较量教诲接触揭露捷报竭力解剖介意尽量经营惊诧惊愕惊奇精通颈椎警醒径自竞赛竟然敬重境况境遇居然举措拒绝聚集聚拢捐款绝境均匀开创开端开辟慨叹凯旋刊载考查考察坎坷咳嗽可惜渴望恳切恐怖恐吓跨越宽敞宽广宽阔宽慰亏空魁梧扩散阔别蜡烛褴褛懒散狼狈浪漫唠叨黎明理念礼拜理智厉害联袂脸颊良心亮点晾晒料理裂痕伶俐领悟流露留恋笼罩落成麻木脉络蔓延忙碌茂盛魅力萌芽蒙蔽秘诀秘密勉强缅怀敏捷模糊模拟没收陌生谋略谋生目睹牧童难免恼怒脑髓嫩绿鸟雀宁静偶然偶像攀登攀谈攀援盼望泡影陪伴赔偿佩服蓬勃碰撞 C 变化多端长途跋涉草长莺飞重峦叠嶂触目伤怀大庭广众荡然无存低眉顺眼 风尘苦旅风雪载途豁然开朗鸡犬相闻落英缤纷气息奄奄巧妙绝伦情郁于中 穷愁潦倒日薄西山锐不可当世外桃源衰草连天束手无策天下为公天衣无缝 微不足道惟妙惟肖无动于衷无人问津五彩斑斓物竞天择相安无事销声匿迹 啸聚山林因地制宜雅俗之别月明风清在劫难逃张皇失措自出心裁周而复始 转弯抹角胸中有丘壑出淤泥而不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 毛遂自荐门庭若市名列前茅名正言顺莫名其妙漠不关心默默无闻难以置信 迫不得已破釜沉舟其乐无穷其貌不扬气象万千恰如其分千姿百态牵强附会 前车之鉴情不自禁情真意切全神贯注三顾茅庐赏心悦目舍生取义身临其境 声色俱厉失魂落魄诗情画意势不两立守株待兔首屈一指首当其冲水落石出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 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①观察刻度尺:⑴零刻度线⑵最小刻度值⑶量程⑷单位 ②选正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尺。 ③放正确: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 ④看正确: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⑤读记正确: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中③ 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被测温度不得大于温度计的量程。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方法与刻度尺近似(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温度计可以拿出来读数的原因)。③外形是三棱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