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孟颜曾四圣世系

孔孟颜曾四圣世系

孔氏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 微子微仲衍

十三世祖宋公稽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宋闵公共

十世祖弗父何

九世祖宋父周

八世祖世子胜

七世祖正考父

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伯夏

父叔梁纥

孔子

子孔鲤

孙孔伋

曾孙孔白

玄孙孔求

六代孙孔箕

七代孙孔穿

八代孙孔谦

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十代孙孔忠

十一代孙孔武

十二代孙孔延年

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中华民国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

孟氏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

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

颜氏

颜回世系

第 1 世:颜无繇

第 2 世:颜回

第 3 世:歆

第 4 世:俭

第 5 世:威

第 6 世:芄

第 7 世:亿

第 8 世:岵

第 9 世:卸

第 10 世:誉

第 11 世:产

第 13 世:愚第 14 世:逵第 15 世:肆第 16 世:衷第 17 世:凯第 18 世:邃第 19 世:龠第 20 世:绰第 21 世:准第 22 世:阮第 23 世:亮第 24 世:敫第 25 世:盛第 26 世:钦第 27 世:默第 28 世:含第 29 世:髦第 30 世:綝第 31 世:靖之第 32 世:腾之第 33 世:炳之第 34 世:见远第 35 世:协第 36 世:之推第 37 世:思鲁第 38 世:勤礼第 39 世:昭甫第 40 世:惟贞第 41 世:真卿第 42 世:硕第 43 世:琮第 44 世:宏式第 45 世:君杰第 46 世:文德第 47 世:大烈第 48 世:季昌第 49 世:念鲁第 50 世:忠臣第 51 世:真元第 52 世:安上第 53 世:景哲第 54 世:立第 55 世:达

第 57 世:之发

第 58 世:大

第 59 世:贵

第 60 世:能

第 61 世:斌

第 62 世:公祥

第 63 世:重曾

第 64 世:从鑛

第 65 世:嗣卿

第 66 世:如杜

第 67 世:伯几

第 68 世:光才

第 69 世:绍瑞

第 70 世:懋贞

第 71 世:崇荫

第 72 世:怀先

曾氏

立姓始祖巫公鄫國太子。居处今费县武城即南武城。周景王之七年因國被莒人所滅而改鄫為

曾。生子夭。二

世夭公季氏宰臣。居南武城。生子二名: 阜、翳。三世

阜公叔孫宰臣。居南武城。生子一名蒧。四世

蒧公字皙,居南武城。少孔子六岁。是孔子三十余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改封莱芜

侯,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尊称为先贤曾子,与颜回之父颜路等一起被供享于孔庙崇

圣祠内。卒于周景王巳未年九月十四日。葬南武山。配上官氏生子一名參。五世參公字

子興。孔門高弟。七十二賢之首。三十歲自费县南武城移居今山东嘉祥县南武城。受封郕國

宗聖公享文廟稱為四配之一。其性至孝,一貫傳道,三省其身,忠恕傳家。相傳他著述有《大

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以上史遵为曾氏之前五代下续参公为曾氏开派之祖

一派曾參.俗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三十歲自费县南武城移居今山东嘉祥县魯國南武城。生

於周敬王丙申(十五)年(西元前五百零五年)十月十二日。歿于周孝王六年,(西元前四百

三十五年),葬山東濟寧州嘉祥縣南四十裏南武山西元寨山之東麓. 配公羊氏生子三名:元、

申、華.

二派曾元.字子元,做官于魯國,政績卓著。配高陽氏生子:西,副室侯氏生子一名:中. 三派曾西.字子照,生於魯貞定王丁酉年,自幼隨叔父子西申公學習《詩經》,盡得其傳,官

居魯國。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孟子?公孫醜上》有一段對話(譯文):有人問曾西:

“吾兄要是與子路(孔子學生,十哲之一,長於政事)相比誰更賢能?”曾西惶惶不安地說:

孔孟颜曾四大家族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评孔孟关于_教育与人的发展_桑秋杰

第18卷第6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11月V o l.18 N o.6Journal of Chang Chun T eachers Co llege N ov 1999 评孔孟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 桑秋杰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系 讲师 长春 130032) 摘 要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是教育家们常论常新的课题。我国对人与 教育的第一次论争是战国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从理论的高度对人与教育的关 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而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与“充善 端”。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微有歧异,但最终都认为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决 定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人性论 教育与人 中图分类号:B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1999)06-0024-03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教育家历来研究探讨的永恒主题。战国时期有一场对人生问题的论争,“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要的一派观点,而且是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从此形成了论政治必先论教育,论教育必先论人性的思维习惯。因此,从孟子开始,中国古代教育家在论述教育,论及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作用这个问题时,大多是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的。 那么,何谓人性? “性”于孔子之前,在民间早有口传,但正式见于文献大概是在《论语》。《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字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两次,但是,由这两个“性”引起的后世经师们对孔子之“性”的解释及经师们对“性”本身含义的论争,则可以用一个“繁”字来概括。古往今来,历来的教育大师都曾对“性”有过阐释。而陶希圣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章中说:“人是动物的一种,人之所以为人,在其中有自然的理性,可以超越物欲的束缚,探求真理,完成人的目的,由肉体与理性两部分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陶先生把人性解释为“肉体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体”,笔者认为是比较科学、全面、合理的,它不仅是关于古代教育大师“人性论”的综合提炼,而且与当今社会人们对“人性”的理解相吻合,是“人性论”比较完善的解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一代传一代,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而且赋予了我们思想与智慧。但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首先取决于人的发展。人如何才能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人首先对人自身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然后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努力而发展自己。 收稿日期:1999-07-12 ? ? 4 2

(完整版)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 我们的先人孟子和荀子曾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这两种说法可以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我们在看待这种问题是要用理性的看法去看待这种说法,没有人从一出生你就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善人或者一个恶人,看待一个人的善与恶只能从他以后的事迹或思想中所体会出来,而人的成长又是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的,所以我们不能凭空去想象一个人的善与恶。 记得有一篇文章曾经报道一个小孩从出生就被丢在一个森林里与狼生活在一起,多少年以后,当这个小孩长大被找到时,他按年龄所说已经成人,但他不会说话,不会用人的方式去生活,更没有“同龄人”所具备的思想,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狼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你能说他是一个善人或者一个恶人吗?所以说一个人的善与恶不在于这个人的本身,没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或者是一个恶人,而是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周围环境的状况。生物学上曾经提到:一个人或者动物的表现性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就算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恶人),但在环境的作用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善人)。 所以我觉得并无善与恶的定义,一切的行为都是处于动物的本能。善与恶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人格素质。比如小婴儿捡起地上的玩具,听到大人的呼唤出于无知好奇交到大人手中,就会得到嘉奖和食物,小孩学到的这种行为是好的,别人也会评价这种行为是善的;另一方面,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情况下,小孩捡到玩具时没有听到大人的呼唤,而是大玩具拿在自己的手中,别人会说这种行为是恶的,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遗传决定论,而不是多种因素据定论,我们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 人类的善恶就是人性的善恶,因为有善所以产生了,两者是人性自身的彼此克服,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人性的演变过程,人类恶与善的斗争其实就是人性自身的斗争,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人性的善与恶,社会的演变是优胜劣汰的,无论善与恶只要不能适应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都要被逐渐的淘汰,而剩下来的就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事物,都是“好的”事物。善与恶只是一些先人的哲学思想,他们既没有必然的的错也没有绝对的错,他们提出这一观点是的环境是几千年前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而当今的社会环境绝对是和那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看到这些观点的不要去想着他的对与错,而是想着我们怎么想着去用辩证的观点去思考这一问题,进而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以便让自己能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然自己的思想更加的完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摘要 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儒学内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修身 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入阐发,继承和发展了孔学,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发展上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韩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称赞“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

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三、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性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人性本善 孟子学说的起点,就在于他对人性的判断——性善论,这

起名的学问

起名的学问 名字,不管是人名商品名还是门店的招牌名,都希望既有美好的寓意,又能方便传播。笼统地说,就是念出来要好听,听起来要好记,写出来要好认。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不得不对起名字的门道加以关注。 首先,起名用字要有选择。除了共性的取用寓意美好、漂亮、吉利、阳光的字眼之外,还要从字形和读音两个方面予以注意,也就是选用字的形音义都要注意。 首先从字音上要规避两个问题。一是多音字。比如长、朝、朴、好等。一字多音会让别人不知道读哪个音才是正确的,造成称呼困难。二是冷僻字。比如,偣、忞。虽说笔画不多,但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读。其次,从字形上也要规避两个问题。一是笔画繁多的冷僻字。比如劙、瀷。这些字不但笔画多,而且不常用。二是区别度小,容易引起误读的字。比如戈与弋、义与乂、曵与曳、赢与嬴。 其次,整个名字无论几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读音上不能有歧义,更不能让听者因为读音相近产生不好的、负面的联想。这个问题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按照地方方言发音中不能出现这类问题,二是按照普通话发音也不能产生类似问题。比如,斯廖(死了)、穆欣(没心)、问释祥(闻屎香)、解雨(绝育,将第一个字故意读做接,而接又与绝读音相近)、解督(泻肚,解做姓氏读作谢)。 其三,要照顾到性别。有的字对于性别比较敏感,作为姓名用字有的可以用于男性,但不能用于女性,反之亦然。比如女性的萧山(小三)、贾文静(假文静)、劳楚(老处),男性的卜建(不坚)、刘一杰(留一截)、刘敏昂(合音快读近似于流氓)、钱乐鲜(前列腺)。 其四,要照顾风俗习惯。通行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辈分之间起名不用相同的字,甚至音同字不同也不允许(艺名除外),否则就有乱辈分之嫌。如果已经出了五服则不在其列。这和孔孟颜曾四大家族辈分用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不同的道理一样。 其五,照顾属相、生辰八字中的相生相克理论。这个与周易八卦理论和地方禁忌相关。比如,属相是兔的名字中不能有和狗读音相同的字,否则就是狗咬兔子。属相是蛇的名字中不能带鹰字,否则就有老鹰捕蛇的嫌疑。

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是由儒家的孟子借由孔子“仁”的观念所提出的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认为,人具有一种先天的善性。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通过流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善是人性的本质属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便是孟子的四端说,即为他的性善论。 孟子把善性看做了人先天所拥有的属性,需要后天的发展才能形成。那么,善性我们便可理解为是一种道德修养。孟子的性善论对于中华名族的影响便有好处也有坏处。孟子提倡要自觉地去提高个人的素质,这一点对于古时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束缚,提高了当时的整体的社会素养,令当时的人都以成为君子为目的而努力地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很好的未来趋向,但在当今却行不通。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摘要]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性善论”为重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从“同类意识”、“心”、“性”、“天”的统一性的角度论述性善论,孟子在指出人之善端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同时,更提出要“扩充善端”、“滋养善性”的心性修养学说,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四端 一、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出了性与习的关系,并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孔子没有详细论证人性的本质问题,但是他对“仁”学思想的解释与论证,却为孟子提出“性善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的思想,而且还突出了“义”。 孟子的性善论除了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其性善论理论体系主要是在孟子否定吿子的性无善恶的辩论中成型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①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②人的天性特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③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么?难道不是水往地处流么?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谁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不是人的天性。孟子在否定吿子的同时,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 ①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②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③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第1课_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无论对于“百家争鸣”还是早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生总体上比较熟悉,所以基本史实上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但对于“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孔孟荀三位儒学家和老庄两位道学家的思想较为深邃,需作重点分析,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 摘要: 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 正文: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善按照后来的儒家所说,指至善,即绝对的价值,不是一般的、经验意义的善,故不与经验意义的恶相对。所谓性善论是说人的价值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个主张并非讲人性的发生历程而是讲本质历程。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善心,这种善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新,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即是善心.孟子将这种“不忍人之心”概括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同作为道德之理的仁、义、礼、智一一对应,对于

浅谈孟子的性善修养

浅谈孟子的性善修养 这学期上了这门叫“先秦诸子导读”的课,通过对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的学习,他们的思想对我在修身养性方面给了我很多的有益的启示。那么今天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孟子的性善修养的认识。我将按照存心、养心、尽心三方面来理解孟子的性善修养。 一、存心 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本善,那么我们如何保持这种与生俱来的善心呢?孟子认为首先要“存心”,存心的意思就是保持自己的善心。孟子认为,能否保持自己的善心,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的这句话我认为说的非常对,可以说善心就是一个分割点,具有善心了,就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没有了善心,就加入了小人的行列,可以说保持善心对我们人生非常重要。其实,“性善”的首要条件就是有一颗善心,并且要把这一善心保持下去,就像《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样,人从出生开始都有一颗善心,但随着我们的成长能否保持这种善心,不被利益、名声、金钱所诱惑,不再这大千世界中所迷失是十分重要的。人只有不断保持的保持这种善心,才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才能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 二、养心 养心就是不断培养自己的善心。孟子说过“养心莫过于寡欲”,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修养品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减少欲望。我认为养心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说实话,当今社会我们作为一个人不可能一点欲望都没有,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面对的机会、诱惑太多,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来如何养心的呢?其实“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今天你不随意乱扔废纸,明天不乱扔果皮,后天不乱扔空水瓶,以此类推,久而久之,你就不会在乱扔垃圾,你就是一个环保的人。养心也一样,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善”的层次,今天可以做半件好事,少百分一直的欲望,明天做一件好事,少百分之二的欲望和杂念……,时间长了,我们的内心欲望、杂念就会不断地减少,从而让善心占

儒家四大家族

儒家四大家族 儒家学派一直有“颜、曾、孔、孟”四大家族之说,指的是孔子、曾子、孟子、颜回这四位对儒家学说做出特殊贡献的先哲,历代帝王均对这四位进行分封,并由其后人世袭领爵。其中孔子的孙子子思,与颜回、曾子、孟子并称“四配”,同时被封为述圣,但孔氏后人以衍圣公世袭,因此不计在内。生平 儒家“四大圣人”指的是衍圣公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 孔丘 (前551~前479),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曲阜孔氏家族在尊儒的封建王朝,受到历代帝王的追封和赐礼。唐代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因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改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一度改为奉圣公,但最终改回衍圣公,之后历代相沿不改。 颜回 (前521 ~前481),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少孔子三十岁。家境清寒,处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第六》)的境地。然就其能有暇与父亲颜路“各异时事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情况看,亦当有一定家产。颜回当于十六七岁时,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集中授徒前后拜师,从此以后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终身未仕,直至四十一岁死去。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尊为「复圣」。至今,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曾参 (前505 ~前432),字子舆。尊称为曾子。南宋时,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名轲,受学于子思之弟子),被尊为“四配”;自东汉明帝十五年起配祭孔子,唐高宗总章元年封为“太子少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郕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封为“郕侯”,政和二年改为“武城侯”,宋度宗咸淳三年封为“郕国公”,元至顺元年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孟柯 (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元文宗时,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 家族宗谱 孔氏被封为世袭衍圣公后,明王朝钦赐八个排行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行辈从五十八代排到六十五代。明末,第六十五代孙孔胤植再次编定十个字,并上奏崇祯帝,获准启用。这十个字辈是:“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可从六十六代排至七十五代。 清代同治年间,第七十五代孙衍圣公孔祥珂又奏请同治帝恩准另外十字,可以从七十六代排到八十五代。同治恩准的行辈十字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年间,孔氏自拟二十行辈字,咨请北洋政(蟹)府内务部备案。这二十字自八十六代起,可以排至第一百零五代。二十字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有记载的孔氏行辈字总共60个,成为孔氏家族族谱排行,这60辈排列为: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北京市立新学校教1

导入新课: 三、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 问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还有哪些著名学者? 1、孟子的思想 . 政治思想——“仁政”。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 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 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3)性善论思想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问题:如何评价孟子性善论思想?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 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与民同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 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 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2、荀子的思想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1)政治上——“仁义”和“王道”中学历史教研网 (2)君民关系上——“君舟民水” 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 促进作用。 (3)性恶思想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荀子为什么说 “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 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 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问题:如何评价?与孟子、法家思想的区别联系?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 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 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 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 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 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 回顾所学 孟子典故 讨论区别 不是民主 引发兴趣 澄清观念 透过现象看实质的能力 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 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性是什么?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处于春秋战国战乱时代,社会风气很差,孟子为了改变这种社 会风气提出了性善论。告诉人们性本善,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荀子处在战 国末期,秦统一全国的形式下到处打仗,民不聊生,让人对人性绝望。看出了成王 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为使人们向善必须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意识里的缺 陷,加以改正,所以,提出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不受后天影响,而是由先天的良知决定的。这些良知是先 天未接受社会实践的本能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荀子的性恶论源于人本 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果任其这种本能发展,不加节制,就会发展为战争等邪恶事件。 3、对性概念的界定不同: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以严 厉的眼光审视人性,不相信人能自我完善。孟子立足于他的仁政思想,荀子立足于 现实情况。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和人的内心修为,“仁”是他的核心 概念。重视修养、自我反省的作用。荀子主张本能欲望,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礼” 是他的中坚术语。重视学习、教育培养、社会约束。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孟子把食色与仁义看作先天的人性;荀子则认为人性与好 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有关。 二、同一性 1、都属于人性问题思考范畴,都以人性为出发点。 2、对于人性的思考有相同的共同点。都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先天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 系。 3、共同的人性基础----孔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性的差别来源于后天的习染,这是注重 社会实践的观点。 总之,孟子与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关于人性的解释都是不完整的,它们互相对立却又相辅相成。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们!

从孟庆棠与日本人士来往看他的民族主义立场

从孟庆棠与日本人士来往看他的民族主义立场 孟庆棠公在抗战之前及抗战期间与日军及日本人士有一些来往,本文意图澄清相关事实并说明其民族主义立场。 孟庆棠,1877~1944年,字泽南,号稚孙。翰林院五经博士,亚圣奉祀官。孟子世家大宗子,孟子第七十三代嫡系后裔。 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代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光绪三十一年正式承袭。民国三年(1914年),依《崇圣典例》,改封为奉祀官,继续管理孟庙、孟府、孟林、孟子故宅等圣迹,并主持祭祀活动。至1935年1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议决: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孟子、颜子、曾子嫡裔原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均改为奉祀官,享简任官待遇。庆棠公即为“亚圣奉祀官”,于7月6日,随同“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并“复圣奉祀官”颜世镛、“宗圣奉祀官”曾繁山一起赴南京就职,8日在国府礼堂举行就职典礼,10日在贡院街圣庙举行告庙典礼。 日本于二战前期相继发动了东北“九一八”事变(1931年)、拥立溥仪建伪满洲国、上海“一二八”战役(1932年),至1935年时日军已占领山海关,1937年又发动“七七事变”。国人对日仇恨加剧,抗日情绪高涨,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此时舆论界爆出庆棠公与日本有关人士交往的消息,顿时举国哗然,报界恶语相加,坊间也多有微词。到1939年时庆棠公已达65岁高龄,自1894年代理“翰博”,掌管孟府家务政务已达45年,身心交瘁,健康每况愈下。于1939年向民国政府提出辞职,由儿子孟繁骥公接任“亚圣奉祀官”。 庆棠公是一位学者,也可以称为老师,他的武器是儒家思想,他的战场是教化人心。从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他虽然没有慷慨激昂地挺枪与日军直面对抗,但他以儒家思想影响日人,教化人心,树立中华思想主导地位,维护民族利益,符合“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原则。仍不失为一名战士,文化统战也是一条战线。从遗留的他赠予日人的书作看,毫无掩饰地阐明了自己的民族主义立场,表现出了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精神,践行了先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训言;同时也表明他试图用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日人,期望达到教化人心的目的。其掷地有声的壮举颇有我祖孟子的风范。 1935年,日本东京汤岛圣堂孔庙复建成功。汤岛圣堂(今东京都文京区汤岛一丁目)是1690年由江户幕府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建立的孔子庙,后来作为幕府的学问所,被称为“日本学校教育发祥地”,也算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前身。1922年汤岛圣堂被指定为国家级历史遗迹。1923年(大正12年)关东大地震时除入德门和水屋以外,圣堂的其它建筑全部损毁。1935年(昭和10年)由著名工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伊东忠太设计,大林组施工,仿照宽政年代的原孔庙建筑式样,使用钢筋水泥重建了圣堂孔庙,在大成殿里供奉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儒家四圣(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 日本汤岛圣堂大成殿

历史(心得)之浅谈历史的教学方法

历史论文之浅谈历史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根据时间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按范围分为中国史、世界史,按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教学中除历史典故学生较感兴趣外,其他内容学生兴趣不大,复习时难以理出头绪,考试时容易张冠李戴,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更觉困难。因而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经过不断的摸索,吸取他人的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上课有兴趣,下课记得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才能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中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一、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把历史知识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基本要素讲清楚,利用这些要素把各朝代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如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的孔孟荀—秦的焚书坑儒——汉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上课中让学生进行前后比较,就可以把历史知识连贯起来,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二、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在历史课教学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对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描述、渲染,如讲官渡之战结合语文《覌沧海》,主要人物和战争事件就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三、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使之融汇贯通,

浅谈孟子

浅谈《孟子》 七年级(1)班孙小凯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同时还兼顾有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十分的伟大,启迪人生。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告西南孟氏宗亲书1

xx《xx世家谱》告xx族人书 亲爱的西南地区的孟氏宗亲,孔孟颜曾四大家族班辈历代皇帝钦赐,辈分相通,天下孟氏一家人。全国大谱、共谱、支谱辈分相通,千年不乱。全国修谱工作自清朝中期以来,已经140年没有修谱了,目前,中华孟氏宗亲会特成立孟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并发布《续修<孟子世家谱>告全体族人书》。为了主动对接全国孟氏修谱工作,担当西南地区孟氏修谱重任,拟成立《孟子世家谱》修谱协会西南分会,望各路有条件的孟氏后人勇于担当,出资出力出智慧。西南的家谱有道光1829年修的老谱,资料详实可靠,最近一次修谱是1911年四川合谱,我们应该广泛宣传搜集老人的信息以备我们修谱提供很有用的资料共同完成续修《孟子世家谱》西南地区重任。你可以承担的工作,: 一、主动承担修谱协会西南分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工作员、联络员职位,并行使职权。 二、主动联系,奔走呼吁,为修谱工作献计献策,探寻资金、运转、技术、信息、编撰、发行等方面的问题。 三、主动作为,收集老谱,把你所能找到的《孟氏家谱》老谱收集、整理成电子文档或复印提交分会;续写谱系,把你能找到的孟氏成员按家族辈分源流关系分类,依次写清楚每个人的姓名、辈分、排行、父子关系、生卒年月时辰、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主要工作业绩以及有价值的照片等提交分会。 四、时间安排,2010年至2013年为宣传发动筹备阶段,2013年至2015年为资料收集整理提交阶段,2015年至2017年为编撰发行阶段。 《孟子世家谱》修谱协会西南联络人四川资阳孟基林 电话:QQ:6 《孟子世家谱》修谱协会西南分会筹委会2012年1月30日附录: 全国《xx<xx世家谱>告全体族人书》 先祖孟子继往圣之正传,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被历代尊为亚圣,近代亦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国精神

孔孟荀的主要思想_共6页

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礼 孔子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设定为“复礼”。这个礼,即“周礼”,包括一整套的典章、 制度、规矩、仪式,由周公所创立。 周公创立周礼,主要是通过对原始巫术礼仪继承和改造而成。 原始巫术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包含了大量的各种民主、仁爱、人道的精神;同时它们又构成了原始社会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些繁细琐碎的仪式,就是一些不成文法典,是不可违背的,在这些礼仪活动中,一举手一投足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动作也不许做错,一个细节也不许省略、漏掉,否则就是瀆神,大不敬,会给整个氏族、部落带来灾难。 周公改造了原始巫术礼仪,加进了一整套有关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在经济基础上延续了原始社会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社会结构,从而这套礼仪一定程度上又仍然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孔子所在的时代已开始“礼崩乐坏”,这是早期奴隶制在向发达的奴隶制过渡,氏族统 治体系的社会结构在瓦解。孔子在这个社会的变革时代,主张复礼,在政治上他是保守、落后的。但孔子维护周礼,要求保持、恢复周礼,并突出强调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的精神,这些因素有超越社会变革的更高的普世价值。历史往往就是在这种二律背反中行进。 二、仁 如果说“礼”是孔子因循前人,那么“仁”说则是孔子的创造。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 素。 1、血缘基础:孔子以仁释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所以仁的根本目标是维护或恢复这种体系。故《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这个本就是仁。后来孟子解释为“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孝、 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所以孔子又称孝悌为政之本,。孔子在当时氏族体制、亲属关系崩毁的时代条件下,把这种血缘关系和历史传统提取、转化为意识形态上的自觉主张,对这种超出生物种属性质、起着社会结构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和等级制度作明朗的政治学的解释,使之摆脱特定氏族社会的历史限制,强调它具有普遍和长久的社会性的含义和作用,这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