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论文(设计)

题目: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学校:新乡医学院

专业班级:康复治疗学01班

指导老师:周庆阳

时间:2016年4月21号

本人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由2013级康复治疗学01班学生20131380121刘棒棒、20131380118郭波,在指导老师周庆阳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抄袭剽窃他人论文的知识成果,由此论文造成的知识产权纠纷一切由刘棒棒、郭波本人负责。

摘要目录 (1)

一、正文概述 (2)

二、正常步态的相关内容 (2)

1、正常步态概念及基本构成 (2)

2、参与正常步态的关节和肌肉 (2)

3、正常步态的所依赖的神经、肌肉基础 (2)

三、偏瘫步态评估 (3)

1、偏瘫步态的分类 (3)

2、步态分析方法 (3)

3、偏瘫步态模式的评定 (3)

四、偏瘫步态的康复 (4)

1、人为辅助 (4)

2、器具辅助 (4)

3、心里辅助 (4)

五、近年来关于偏瘫新的治疗方法 (5)

六、参考文献 (6)

七、致谢 (7)

偏瘫步态的康复治疗研究(综述)

摘要:

偏瘫步态又可理解为画圈步态,中枢神经受损可导致此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偏态步态,因为偏瘫步态康复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制定正确的康复评估和有效、适宜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正常步态、偏瘫步态的概念、分类以及偏瘫步态的康复以及近年来偏瘫步态康复的新的方法。

关键词:

正常步态偏瘫步态步态分析康复治疗

一、正文概要:

偏瘫步态又可称为画圈步态,中枢神经受损可导致此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行走能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是否存在偏瘫步态。因为偏

瘫步态康复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制定正确的康复评估和有效、适宜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章主要介绍了正常步态、偏瘫步态的概念、分类以及偏瘫步态的康复以及近年来偏瘫步态的康复的新方法。

二、正常步态的相关内容

<一>正常步态的概念及基本构成、特性、过程

1、正常步态的概念

正常步态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此时躯体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2、正常步态的特性

稳定性周期性方向性协调性个体差异性

3、正常步态必须完成的过程

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4、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

基本参数

步长(step length) 步幅(stride length)

步宽(stride width)足角(foot angle)

步频(cadece) 步速(walking velocity)

步行周期(gait cycle)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另外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又包括支撑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

②步行周期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又包括支撑相(stance phase) 和摆动相(swing phase)

支撑相(stance phase):包括单支撑相,双支撑相。是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接触的过程,单位为s,占步行周期的40% 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

双支撑相: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踏。

摆动相(swing phase)是指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离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足底着地的动作的过程,单位是s。

<二>参与正常步态的关节和肌肉

①关节:

(1)骨盆(pelvis):是由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借骨连接构成的完整骨环。

(2)髋关节(hip joint):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是典型的杵臼关节。

(3)膝关节(knee joint):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4)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下端与距离滑车构成。

(5)上肢(upper limb)

(6)头颈部(pate)

肌肉: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2)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3)髂腰肌(liopsoas)

(4)股四头肌(quaclriceps femoris)

(5)缝匠肌(sartorius)

(6)腘绳肌(hamstring)

(7)胫前肌(tibialis anterior)

(8)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三>正常步态所依赖的神经,肌肉基础。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工作。

三偏瘫步态的评估

偏瘫步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主要变现由于下肢的伸肌模式,使下肢伸肌张力过高,膝关节不能正常屈曲,在患者迈步行走时,徐通过躯干带动骨盆向前摆动下肢,而使骨盆两侧高低不能对称平衡,从而形成划圈迈出患腿步态。

<一>偏瘫步态的分类

1、提髋型:受累肌肉有股四头肌,屈髋肌,腘绳肌,跖屈肌。

2、膝过伸型:受累肌肉有股四头肌,踝跖屈肌,踝背屈肌,股二头肌,还有跟腱。

3、瘸拐型:受累肌肉有股四头肌,腘绳肌,跖屈肌。

4、划圈型:受累肌肉有屈髋肌,屈膝肌,髋内收肌。

<二> 步态分析方法

①评定内容

(1)病史

(2)体检

(3)观察

②生物力学参数

(1)运动学参数

(2)动力学参数

(3)肌电活动参数

(4)参量参数

运动学参数包括:步态周期,步长,步频(步速)

动力学参数包括:地面反作用力(地反力)和足底压力分布

肌电活动参数:主要为步行过程中下肢各肌肉的电活动通过表面电极,针电极和线电极等记录步行时有关肌肉的电活动。

能量活动参数包括:能量代谢参数和机械能消耗参数

③步态测试方法

(1)定性分析法(目测步态分析法)

1)、四期分析法

2)、RAL八分法(较为精细)

RAL八分法是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 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系统的阐述了视觉观察分析技术,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求

出八个典型的动作姿位点。

a、支撑前期(initial contact)

b、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

c、支撑中期(midstance)

d、支撑末期(tenninal stance)

e、摆动前期(preswing)

f、摆动前期(initial swing)

g、摆动中期(midswing)

h、摆动末期(terminal)

RAL八分法(图表描述)

图表1 RAL八分法(文字描述)

图表2

(2)定量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如今较为常用)

1、足印分析法(较为精细)

2、吸水纸法

3、鞋跟绑缚标记笔法

足印分析法

(1)所需设施和器械:绘画颜料,1100*45cm硬纸或地板胶,秒表,剪刀,直尺,量角器。

(2)步态采集:选用可留下足印的地面作为步道,宽45cm,长1100cm,在距离两端各250cm处划一横线,中600cm作为测量正式步态用,被检查者赤脚,让足底黏上颜料,患者目视前方,走完步道,然后检查者记下所用的时间,要求步道上必须至少有连续6个脚印,供测量使用。

(3)记录:画出每一足印的中轴线,即足底最凸点(J)与第2-3足趾之间的连线,每一足印分成三等分,画出足印后1/3的水平线CD,CD 与AJ线垂直相交于F点,即成FF线,为前进线,FF线与AJ线的夹角即为足角,两条平行的FF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步宽(BS)根据有关定义,可测算左右步幅(SD),步长(ST),步速(600cm/所需时间),及步频(600cm内所走步数/所用秒数*60)

图表3

(4)、步态分析系统包括

二维(2D)步态分析系统

三维(3D)步态分析系统(国际普遍使用)

(5)、步态分析方法

a、走纸法

b、平行导电条测试法

c、摄影测试法

d、摄像测试法

e、身体平衡能力测量法

f、肌电测量法

g、支撑反力测量法

h、足底压力步态测量

<三> 偏瘫步态模式评定

1)、提髋型:在摆动前期或早期,由于股四头肌不适当的运动,使患者下肢呈现伸肌痉挛模式占优势,再加上屈髋肌无力,腘绳肌收缩和不充分的跖屈肌活动,使得摆动相不能屈膝,踝背屈,患者通过躯干向健侧倾斜,提髋来代偿性的提起下肢,完成下肢的摆动。

2)、膝过伸型:由于股四头肌无力或痉挛,踝跖屈肌无力或痉挛,踝背屈肌无力和跟腱挛缩,或者行走时,股四头肌与股二头肌收缩不协调,使患者的膝关节在支撑相出现过度伸展,髋后突。

3)、瘸拐型:由于股四头肌痉挛或腘绳肌痉挛,加上踝关节跖屈肌的持续性收缩,出现行走时摆动相不能选择性的屈、伸膝关节,摆动患腿。

4)、划圈型:由于患侧下肢屈髋肌、屈膝肌和髖收肌收缩能力下降或伴有股四头肌痉挛、出现行走时摆动相患腿髋内收、屈髋、屈膝及踝被屈动作困难。为了抬高患腿,只得将骨盆上提向后旋转、髋关节外旋、外展。呈环形运动和跨栏步态。

四、偏瘫步态的康复

(一)人为康复

1、康复治疗学运用手法牵张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

2、采用半桥运动的训练增强躯干肌肌力。

3、强化步行分解训练更好的纠正步态。

4、上下台阶步态/

5、侧方上下台阶训练。

6、膝关节屈伸控制性训练。

7、靠墙蹲马步训练。

(二)器具辅助

1、轮椅。

2、助行器和四脚手杖。

(三)、心理辅导

1、康复治疗师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2、康复治疗师应多鼓励患者。

五、近年来康复偏瘫的新的治疗方法

1、电刺激神经(NES)治疗

2、皮肤肌梭局部易化法

六、参考文献

1、《康复功能评定学》第二版主编王玉龙 P258-259、P261-262

2、《人体运动学》第二版主编黄晓琳 P17-18

3、《系统解剖学》第三版主编钟世镇 P44-48

4、《物理治疗学》主编金荣疆、张宏 P156

5、《物理治疗学全书》主编乔志恒、范维铭 P1086

6、《物理治疗学》第二版主编燕铁斌 P220

7、《临床运动疗法学》主编励建安 P97

8、《运动治病手册》主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P126-127

图表1:取自《康复功能评定学》第二版

图表3:取自《康复功能评定学》第二版

七、致谢

刘棒棒,郭波同学历时一个半月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在这一时期,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克服无数的障碍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查找出了很多问题,并及时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解决。感谢我们的论文指导老师--周庆阳老师。没有他对我们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就没

有我们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帮助和指导过我们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武豫冬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武豫冬 发表时间:2018-11-24T13:09:14.9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武豫冬张一雯王丽霞 [导读] 对综合性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 武豫冬张一雯王丽霞 (云南省楚雄州大理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云南楚雄州 675000) 【摘要】目的:对综合性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科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以患者入院时间奇偶原则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搭配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0,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内科;综合性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057-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6.31±2.15)岁,主要病因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以患者入院时间奇偶原则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本组患者入院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中对于偏瘫患者的筛选[1];本次研究内容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病变者;(2)伴有其他严重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3)研究期间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即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药物口服或(和)输液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综合康复治疗,内容包括:对患者展开运动康复干预,如进行坐位平衡、肢体被动活动、夹球等,以提升患者偏瘫部位活动能力,在开展康复运动期间需注意运动量的循序渐进,不可粗暴,由大关节至小关节依次展开[2]。此外需对患者加强生活能力方面的训练,包括日常琐事(吃饭、刷牙、穿衣、系纽扣等),在接受训练之余,重点对患者眼手配合能力予以协调,促进患者大脑神经的运动以及感觉功能的恢复。心理干预需落实于全程,偏瘫患者由于长时间肢体障碍,心理情绪往往表现突出,存在自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重视交流与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展开相应的疏导工作予以缓解。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认知、神经、运动等功能基本恢复;(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各方面功能有所恢复;(3)无效:病情改变不明显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作为工具,患者治疗效率采用χ2检验,在进行统计学意义衡量的过程中,以P<0.05作为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0,P<0.05)(表1)。 3.讨论 据我国近年来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老年性疾病发生率出现逐年递增趋势,这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改变等正相关。偏瘫是一组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症,患者往往表现肢体功能、运动功能丧失,严重者多处于卧床状态,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此类患者除了关注其生理特点外,由于长期卧床、功能障碍均伴有程度不一的精神心理疾病,典型如“自卑、焦虑、抑郁、烦躁”等,对于疾病的转归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肢体运动能力进一步恶化,生活能力下降,最终对社会、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临床治疗强调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方可获得最大化疗效收益[3]。 综合康复治疗是基于当前医疗改革的新型治疗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改善临床患者身心功能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由此提示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偏瘫患者中确有较好效果,康复治疗期间不仅仅重视对患者的用药干预,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训练工作,实现了对人体大脑、机体功能的重组,构建新的、积极的大脑神经网络,促进脑细胞、神经功能恢复,纠正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不仅利于纠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远期疗效而言更能达到改善患者运动能力、认知能力,最终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英兵,徐甜颖,张岩,刘颖,肖韩艳.综合性康复治疗对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04):85-87+90. [2]李丽珍.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临床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06):75-77. [3]范琳娜.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1):19-20.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后别忘康复治疗 脑中风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首要病因。中风病人常见功能障碍为偏瘫、失语、认知、意识障碍等,如果卧床时间太长,则会出现关节挛缩、畸形、肩痛、肩关节脱位、足下垂、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有的病人不经过正规运动训练,由自己家人盲目锻炼,造成误用综合征,上肢是挎篮状态,下肢呈划圈步态,造成终身残疾。 目前国内对脑中风的康复治疗,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及经济上的问题等,存在着许多障碍。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康复作为一种理念,也没有被临床医生所接受,很多患者的早期康复时机被贻误。有的医院考虑经济效益,不愿在康复医疗上投入,目前,在我国设立康复病房的综合医院寥寥无几。同时康复治疗与神经内科治疗存在着严重脱节,有的病人在内科治疗数月后转到康复门诊治疗,而此时大多数病人已产生了严重的废用综合症,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疼痛、骨质疏松、足下垂、足内翻等,些时治疗费时费力,有的甚至不可能纠正。还有一些患者在观念上也存在误区,不愿花费几千元用于系统康复治疗,最终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其实这些病人病情稳定后,如能及时系统的进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进行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正规的训练,他们大多数还是有可能避免残疾的。脑卒中康复最早时间为脑出血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一周,脑血栓发病后第二天,神经体征不再继续发展,康复即可介入,一般而言,康复介入越早效果越好,越省精力、时间和经费,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在病后三个月以内。 早期康复介入――预防残疾的关键 有些人认为,中风病人住进医院,吃上药、输入液体就尤事大吉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病人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日后的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切忌盲目 中风患者,切忌犯两个错误,留下终身遗憾,其一,一味长期卧床静养,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康复医学上称为“废用综合征”。其二,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比方说,中风病人脑操作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手指、手脘向内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本应锻练手臂的伸展功能,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的橡胶圈练习手的握力,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是强化了屈肌力量,越练手指和手节越伸不直,长时间锻练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态姿势和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时间甚至留下终身残疾。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切忌急于求成,无论病情多重,只要有毅力,早期康复,坚持科学训练,都会有程度不等的收获。 中风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中风不但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中风后病变区域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如恢复不彻底,则遗留下偏瘫等后遗症,因而也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中风的这一特点常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社会与家庭负担。美国有人统计,每年为中 风幸存的病人要支付近2000亿美元并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料显示:中风病人有1/4会死亡,生存下来的3/4靠他人而生存,仅有小部分能完全恢复返回社会。较高的致残率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生存者的低质量生活能力,造成本身的巨大心理压力。因此,中风对病人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危害。 中风的先兆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中风有不同的先兆,这些先兆预示着中风即将到来。当先兆发生时能够尽快识别,及时治疗,可以阻止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程度。 在众多的先兆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头昏、头痛、头晕:如果这些症状与以往不同,

偏瘫病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偏瘫病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0-12-05 发表者:华东 (访问人次:121) 偏瘫主要由大脑病变引起,常见于脑血栓、脑出血、脑外伤、脑部肿瘤等中枢系统疾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康复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疾病往往引起机体的功能障碍,可疾病的临床治愈并不伴随着机体的功能恢复。如果说临床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疾病,则康复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功能障碍。 那什么是康复?康复是指消除或减轻由于疾病或伤残造成的躯体或精神活动障碍,并尽可能充分协调残存功能达到心理上和功能上的再社会化。以促进康复为目的的医学分支,就称之为康复医学。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主要目标是恢复其自主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由于大多数病人缺乏康复知识,没有进行康复或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于是大街小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患侧上肢“挎筐”、下肢“画圈”的人;有些家属急于求成,错误地过度进行被动活动,导致患者关节肿胀、脱位,韧带断裂、关节腔出血等损伤;一些医务人员不了解偏瘫病人运动模式的改变,在肌痉挛期给予不正确的针灸、按摩等治疗,结果影响了肌肌张力的正常转换过程,加重了肌痉挛,给功能的恢复制造了障碍。 实践证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时间:软瘫期、痉挛期、恢复期。各期治疗技术也不尽相同。 软瘫期的治疗包括:⑴体位治疗;⑵输入感觉刺激;⑶利用对称性、不对称性颈腰反射诱发肌张力产生;⑷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诱发肌张力产生;⑸牵拉、挤压关节;⑹早期深呼吸训练;⑺主动体位转移。 痉挛期的治疗目的是抑制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其治疗包括:⑴早期站立; ⑵控制能力训练;⑶坐位平衡及躯干运动训练;⑷负重—步态训练;⑸应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法促分离运动及正常运动模式产生;⑹手功能作业训练。 恢复期治疗主要是训练患者达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活动。当然,还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进行言语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治疗。 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康复患者的康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⑴综合医院治疗期,即急性期。病后72小时即应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⑵康复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康复专科病房。病后28天病情稳定即可转入,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⑶社区康复期,即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后的持久、科学的锻炼。 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偏瘫病人经过正规康复治疗后,80℅可以生活自理或大部分自理,其致残率明显降低,相当部分患者可以恢复工作。 偏瘫患者的集体康复训练初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5卷论著作者:魏国荣程广胜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偏瘫患者主动活动意识,延长主动锻炼时间的方法。方法:把功能类似的偏瘫患者分组进行集体训练;对集体训练和对照组患者发调查表,了解两组患者如何支配治疗以外的时间。结果:接受集体训练者与未接受集体训练者在回病房后的时间支配上有明显差异(P<0.01),接受集体训练者

偏瘫早期康复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半脱位(G H S)又称不整齐肩,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 发病机制 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临床表现 肩关节半脱位并非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查体可见: 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孟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与运动功能提高,上述体征可逐渐减轻甚或消失。多数患者仅在托起上肢或精神紧张、活动、用力时出现一时性的减轻、消失,在坐位放松上肢无支持下垂时仍呈明显的半脱位表现。 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使半脱位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 诊断 (1)临床方法 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 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 (2)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3)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

偏瘫的步态分析

偏瘫的步态分析 来源:刘传雪的日志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 1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和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两部分。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有: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确定每个关节动作的大小和时值;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确定肌肉活动在步态周期中的发生时间和相对强度;测力板试验(force plate)—确定下肢承重所经受的负荷变化。跨步分析(stride analysis)和能量消耗测量(energy cost measurement)。后两者用于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每个患者步态异常的程度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作观察式步态分析(observational gait analysis)应检选出主要的步态异常,然后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项目。 观察式步态分析时,一方面将所观察的一侧下肢在步态周期中按功能分为不同的期,通常为8个期,即开始触地期(initial contact, IC)、承重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LR)、站立中间期(midstance, mst)、站立终末期(terminal stance, Tst)、摆动前期(preswing, Psw)、开始摆动期(initial swing, Isw)、中间摆动期(Midswing, Msw)和终末摆动期(terminal swin g,Tsw),前5个期为站立期的连续5个不同的阶段,后3个期为摆动期的连续3个不同阶段;另一方面将偏瘫患者与行走有关的身体部分,包括躯干、骨盆、髋、膝、踝、足趾一一作仔细观察,步态各期出现的异常动作,即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直立行走的肌肉在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并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开始触地期:缺乏足跟着地,而是前足、或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由于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所致。 承重反应期:踝关节过度跖屈,呈马蹄足,可能是由于跟腱挛缩,或由于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使前足首先着地,正常足跟着地的摇滚动作丧失,使步态不平滑。正常胫骨在足跟处摇滚向前运动比大腿向前运动快,引起膝屈曲,而偏瘫病人吸收缓冲体重冲力的膝屈曲消失。前足着地反而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和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使能量消耗增加。足内翻多由于胫前肌在摆动期过度活跃,或小腿三头肌提前活动引起。足外侧缘着地使负重面不稳定。当髋内收肌过度活动、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可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易致内翻损伤或不稳跌倒。 ●中间站立期: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和强力的伸展模式,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消失,患者不能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并出现两种代偿方式。如果膝活动度良好,就会出现膝过伸;如果患者有充分的伸髋控制能力,或有手杖支撑时,就会出现躯干前倾。两种情况均使骨盆后缩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了身体向前的动量和步长。

偏瘫的康复治疗意义

中风偏瘫的中西医康复意义 摘要中风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康复治疗则是运用多种康复手段减轻患者的疾患程度,对残疾人残留的功能进行代偿、恢复和重建,使他们残而不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 1.偏瘫的康复治疗意义及治疗 1.1偏瘫的概念 偏瘫多由急性脑血管病及其原发病引起。急性脑血管病人产生原因,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1】。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一

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三偏征。中风偏瘫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存活患者中约80%-9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1.2偏瘫康复治疗的意义 偏瘫是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的常见症状之一,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部血管疾患。中风偏瘫患者早期、正规、全面的综合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人护理负担,最大限度的恢复工作能力,能够使其尽早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2.训练方法 2.1运动疗法 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2】;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2.2作业疗法 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功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

(推荐)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步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 一、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 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 (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 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 1.首次着地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 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偏瘫的康复治疗意义及治疗论文

**********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目:偏瘫的康复治疗意义及治疗 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姓名: 班级: 学号: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目录 摘要………………………………………………………………………… 一、偏瘫的概念 (1) 二、偏瘫康复治疗的意义 (1) 三、偏瘫康复治疗技术的选择 (1) (一)运动疗法 (1) (二)作业疗法 (1) (三)语言治疗 (2) (四)心理治疗 (2) (五)传统的物理疗法 (2) 四、偏瘫后康复治疗最佳时间及注意事项 (2) (一)康复治疗最佳时间 (2) (二)早期体位 (2) (三)注意事项 (2) 五、偏瘫患者后期康复训练 (3) (一)康复目的 (3) (二)康复方法 (3) (三)关于辅助器具的使用 (3) 六、小结 (3)

参考文献 (4) 结束语……………………………………………………………………… 指导老师论文评审表……………………………………………………… 摘要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康复治疗则是运用多种康复手段减轻患者的疾患程度,对残疾人残留的功能进行代偿、恢复和重建,使他们残而不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偏瘫康复治疗方法

偏瘫的康复治疗意义及治疗 一、偏瘫的概念 偏瘫多由急性脑血管病及其原发病引起。急性脑血管病人产生原因,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内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1】。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内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一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三偏征。 二、偏瘫康复治疗的意义 许多患者和家人认为,一旦瘫痪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一切生活都需由别人照顾。对于这样的看法,榆林市第一医院的林飞主任说:“其实患者和家人不用这样悲观,通过功能康复治疗,可以使大多数偏瘫病人减轻或避免残疾,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工作能力”。 林飞介绍说,对于偏瘫患者,临床医学的功能主要是治愈保命,病人命保住了,治疗就算结束了。康复则是运用多种康复手段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使他们残而不废,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康复医学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最大限度地获得患者生活的独立,而是提高到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高度,提高生活质量就不仅仅满足于活着,而是要更有意义。 三、偏瘫康复治疗技术的选择 不同的脑功能障碍都有各自不同的专门康复技术。由于患者障碍的类型,障碍的轻重程度,所存留的脑功能背景不一致,所以我们要根据患者自身功能障碍的特点,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一)运动疗法 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2】;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二)作业疗法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借鉴参照)

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表现形式& 提高步行能力的任务专 项训练 独立行走的能力是大多数日常活动的先决条件,在社区环境中行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步行速度,以满足穿过街道的时间。1.1~1.5 m/s的步行速度被认为可以在适合不同的生活环境。据报道,只有7%的康复出院患者符合社区步行的标准,能够以一定的速度连续行走500米,使他们能够安全穿越道路。很大的问题来源于脑卒中后的偏瘫步态。传统的中风恢复方法的重点是神经促进或神经发育技术(NDT)抑制异常运动,刺激肌肉活动,如果有张力减退,通过徒手技术促进正常的运动模式。以Bobath倡导的框架为基础的实践仍然是主要物理治疗方法。Bobath框架已经从原来的基础发展而来,然而,对核心Bobath元素进行应用的治疗师仍然强调正常的呼吸和正常运动模式来执行功能性任务的必要性。主要内容步行概述偏瘫步态分析常见偏瘫步态特点训练方法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合作请直接回复。—用心,做精致的康复微信— 成功行走的主要要求下肢支撑体重在预定的方向推进身体产生一个基本的运动节奏身体的动平衡控制灵活性,即适应

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和目标的能力。 正常步态 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是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正常的步态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常见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时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迈步 偏瘫步态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行走条件会走能单腿负重站立平衡2级出现分离运动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偏瘫步态分析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胫前肌群活动降低腓肠肌挛缩和僵硬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0°~15°控制受限 站立中期膝关节僵硬(膝过伸)比目鱼肌挛缩股四头肌肌力下降膝关节伸展不能腓肠肌挛缩和僵硬下肢伸肌群协同收缩受限髋关节伸展受限髂腰肌痉挛或挛缩骨盆向两侧过度平移髋外展肌群下降站立后期(摆动前期)膝关节屈曲和踝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临床步态分析-分析方法 (一)临床分析 临床分析是步态评估的基础。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最终都必须与临床分析结合。 1、内容 (1)病史回顾包括既往手术、损伤、神经病变等病史。 (2)体格检查重点在腱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力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压痛、肿胀、皮肤状况(溃疡/颜色)等。 (3)步态观察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表7-2)。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4)诊断性治疗诊断性神经阻滞(局部麻醉剂注射)有助于鉴别肢体畸形的原因和指导康复治疗。关节畸形可以分为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动态畸形指肌肉痉挛或张力过高导致肌肉控制失平衡,使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可明显改善功能。静态畸形指骨骼畸形以及关节或肌肉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诊断性治疗无变化。 表7-2 步态临床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 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 疼痛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与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肩、臂塌陷或抬高前后退缩肩活动度降低 躯干前屈或侧屈扭转摆动过度或不足 骨盆前、后倾斜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 膝关节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 踝关节是否可背屈和蹠屈是否下垂/内翻/外翻关节是否稳定 足是否为足着地跟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 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 2、步态障碍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安全性降低和疼痛。异常步态的代偿导致步行能耗增加。障碍的主要原因为神经肌肉因素和骨关节因素。 (1) 骨关节因素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膝、踝、足静态畸形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 (2) 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帕金森氏综合症等造成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等。原发性原因主要是肌肉张力失衡和肌肉痉挛;继发性因素包括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等。外周神经损伤,包括神经丛损伤、神经干损伤、外周神经病变等导致的特定肌肉无力性步态,例如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等。原发因素为肌肉失神经支配,肌肉无力或瘫痪;继发因素包括肌肉萎缩、关节和肌腱挛缩畸形、代偿性步态改变;儿童患者可伴有继发性骨骼发育异常,导致步态异常。 3、临床观察的局限性 (1)时间局限由于步行速度较快,临床肉眼很难同时观察到瞬间变化的情况,例如足在摆动相的旋转,足跟着地时的旋转倾斜、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等。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 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针灸、推拿、中药)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 偏瘫患者约有 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 在偏瘫患者在卧床期间,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 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 1 / 9

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 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 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约有 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 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 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 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偏瘫功能康复治疗

(一)急性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一般是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并发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的1~2期本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同时,配合患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 1。体位与肢体的摆放 在急性期,多数脑卒中患侧肢体主动活动不能或很弱,肌张力低。因此正确的体位与肢体摆放尤为重要。正确体位可以抗痉挛、防关节脱位、挛缩,促分离运动的出现。为增加患侧的感觉刺激,多主张患侧卧位,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整体伸展,可以控制痉挛的发生,又不影响健侧的正常使用。此时头部要自然舒适,患侧上肢尽量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其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掌心向上;腕关节自然背伸,指关节伸展;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曲;健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健侧髋、膝关节屈曲,下垫一较长软枕,踝背屈90?。 健侧卧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体位,在躯干前后方各置一软枕,以保持躯干完全侧卧位、而非半侧卧位;患上肢充分前伸,肘、腕、指个关节伸展,掌心向下,肩关节屈曲100?左右,患上肢下垫枕;患下肢髋膝下方垫枕,髋关节自然屈曲,并防止踝关节内翻;健侧上肢自然舒适;健侧下肢髋膝略微屈曲,自然放置。 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应垫薄枕,防止日后的后缩,患侧上肢呈肩关节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呈屈髋、屈膝、足踩在床面上(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支持或帮助)或伸髋、伸膝、踝背屈90?(足底可放支持物或置丁字鞋,但痉挛期除外,以免足底受刺激引发紧张性反射而加重足下垂)。 2。患肢被动活动 为了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患侧肢体主动活动的早日出现,以被动活动患肢为主。活动顺序为从近段关节到远端关节,一般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直至患肢主动活动恢复。同时,嘱患者头转向患侧,通过视觉反馈和治疗师言语刺激,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被动活动宜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 (1)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收等方向的训练应使肱骨呈外旋位,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注意保护关节,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2)前臂:易出现旋前挛缩(即旋后受限)。训练时,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上臂下部,另一手握住腕部,缓缓地使前臂旋后。 (3)腕、手指关节:训练时应充分对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进行伸展和屈曲,并注重拇指外展方向的运动。 (4)髋关节:保持髋关节的伸展能力非常重要。在仰卧位下,充分屈曲健侧下肢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时用另一手向下方(床面方向)按压患侧膝关节,达到伸展患侧髋关节的作用。髋外展内收,利用沙袋固定健侧膝部,使健侧下肢保持在轻度外展位,治疗者用双手托起患侧下肢,作外展内收运动。髋内旋,仰卧位下,患侧髋关节屈曲,治疗者一手托起小腿做髋关节的内旋运动。 (5)踝关节:治疗者用一手托起膝部呈屈膝位,另一手握住足跟,同时用右前臂将足底向背伸方向运动,牵张跟腱。 (6)活动肩胛骨:活动肩胛骨可在仰卧位、健侧卧位、坐位进行。治疗者一手托起患侧上肢,保持肩关节外旋位,另一手沿肩胛骨内侧缘使其向前上方运动,避免向后运动,以防肩关节回缩强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