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考研中国古代史冲刺班讲义

2013年考研中国古代史冲刺班讲义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统考历史学专业考研

——中国古代史科目

冲刺提高班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目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 知识点串讲及重点、难点、易考点解析 (12)

第一章 横向政治制度 (12)

一、商朝的内外服制度(难点) (12)

二、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 (12)

1. 分封制 (12)

2. 宗法制 (12)

3. 国野制 (13)

4. 礼乐制 (13)

三、战国时期官僚体制(或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3)

1. 将、相分职 (14)

2. 县制取代分封制 (14)

3. 任免与符玺制度 (14)

4. 官吏考核制度(重点) (14)

5. 爵位、封君制度 (14)

四、秦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14)

1. 皇帝制度 (14)

2. 官僚制度的发展 (15)

3. 郡县制度(重点)(史料题) (15)

4. 法律制度(重点) (15)

5. 焚书坑儒(重点)(史料题) (15)

6.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16)

7. 其他方面 (16)

8. 军事活动 (16)

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重点) (16)

1.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16)

2. 打击地方豪强和游侠 (16)

3. 设刺史,察地方(重点) (17)

4. 行察举,立太学(重点)(史料题) (17)

5. 削弱丞相权力(重点)(史料题) (17)

6. 加强中央军力 (17)

7. 统一货币 (18)

8. 筦盐铁(重点) (18)

9. 行均输、平准(重点) (18)

10. 算缗、告缗 (18)

六、东汉初期政治制度的变化(重点) (19)

1. 抑制功臣 (19)

2. 防范外戚 (19)

3. 限制宗室诸王 (19)

4. 扩大尚书台权力(史料题) (19)

5. 加强监察机构(史料题) (19)

6. 改革地方制度 (19)

7. 倡儒学,重名节 (19)

七、唐前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重点) (20)

1. 新型宰相制度的创立(重点)(史料题) (20)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2. 监察机构的变化 (20)

3. 地方行政机关 (20)

4. 学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20 5. 多样的选官制度 .. (20)

6. 兵制的变化(重点)(史料题) (21)

7. 律、令、格、式(重点) (21)

八、 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次重点) (22)

1. 收权 (22)

2. 分权 ................................................................................................................................................. 22 3. 重文轻武。 . (23)

九、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 (23)

1. 中央 (23)

2. 地方 (23)

3. 四时捺钵制 (24)

十、元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24)

1. 行省 (24)

2. 宣政院 (24)

3. 宣慰司都元帅府 (24)

4. 澎湖巡检司 (24)

5. 怯薛制度 ......................................................................................................................................... 24 6. 色目人 (25)

十一、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重点) (25)

1. 地方官制的改革 (25)

2. 中央官制的改革: (25)

3. 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26)

4. 完善学校和科举制度 (26)

5. 编定《大明律》与《大诰》 (26)

6. 创立卫所制度 (27)

7. 强化社会控制 ................................................................................................................................. 27 8. 打击功臣、贪官与豪强 .. (27)

十二、明成祖对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重点) (27)

1. 继续执行削藩的政策 (27)

2. 正式设立内阁 (28)

3. 重用宦官 (28)

4. 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 28 5. 迁都北京 .. (28)

十三、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重点) (28)

1. 明太祖废相 (28)

2. 内阁大学士的设立及发展 (28)

3. 明中期内阁权力的扩大 (28)

4. 英宗以后内阁制度的继续发展 (29)

5. 内阁首辅之争 (29)

6. 内阁的实质 (29)

十四、清朝君主集权制的顶峰 (29)

1. 皇帝大权独揽: (29)

2. 秘密立储制度 (29)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3. 奏折制度 (30)

4. 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重点) (30)

5. 中央其他机构的改革 (31)

6. 督抚制度的固定 (31)

7. 边疆制度的独特性(重点) (31)

8. 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32)

第二章 纵向政治制度 (33)

一、 宰相制度的演变 (33)

1. 战国时代的相、将分职 (33)

2. 秦及汉代早期:宰相权重 (33)

3. 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重点) (33)

4. 光武帝时代:加重尚书台权力,削弱三公之权(重点) (33)

5. 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重点、难点) (33)

6. 宋代相权的分割(重点) (33)

7. 元代的左、右丞相制 (34)

8. 明代废相及内阁大学士的设立(重点) (34)

二、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34)

1. 西周:分封制(重点) (34)

2. 春秋战国:郡县制出现。 (34)

3. 秦朝:郡县制确立(重点) (34)

4. 汉朝早期:郡国并行(重点) (34)

5. 汉武帝至东汉时期 (34)

6. 魏晋南北朝 (34)

7. 隋唐 (35)

8. 宋朝 (35)

9. 元代 (35)

10. 明清 (36)

三、 监察制度的变化 (36)

1. 秦 (36)

2. 西汉(重点) (36)

3. 东汉 (36)

4. 曹魏 (36)

5. 南朝 (36)

6. 隋代 (37)

7. 唐代 (37)

8. 宋代 (37)

9. 元代 (37)

10. 明代(重点) (37)

11. 清朝 (37)

四、 选举制度的变化 (38)

1. 周 (38)

2. 汉代(重点) (38)

3. 魏晋南北朝 (38)

4. 隋唐以下 (38)

五、 法律制度的变化 (40)

1. 夏 (40)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2. 商 ..................................................................................................................................................... 40 3. 西周 . (40)

4. 春秋、战国(重点) (40)

5. 秦朝(重点) (41)

6. 汉朝(重点) ................................................................................................................................. 41 7. 魏晋 . (42)

8. 隋唐(重点) ................................................................................................................................. 42 9. 元朝 . (42)

10. 明清(重点) (42)

第三章 军事制度与著名战役 (44)

一、 兵制的变化 (44)

1. 西周 (44)

2. 春秋时期 (44)

3. 战国 ................................................................................................................................................. 44 4. 汉代 . (44)

5. 魏晋南北朝(重点) (45)

6. 隋唐(重点) ................................................................................................................................. 45 7. 五代、宋朝 . (46)

8. 金、元(重点) (47)

9. 明代(重点) (47)

10. 清代(重点) (48)

二、 府兵制的演变(重点、难点) (48)

1. 西魏宇文泰创立府兵制 (48)

2. 北周武帝对府兵制的发展 (49)

3. 隋朝改革府兵制 (49)

4. 唐前期对府兵制的进一步完善 (49)

5. 唐代中期府兵制的崩溃 (50)

三、 著名战役 (50)

第四章 改革与变法 (55)

一、 春秋改革 (55)

1. 管仲相齐(重点) (55)

2. 子产图新 ......................................................................................................................................... 55 二、 战国变法 .. (56)

1. 李悝变法(重点) ......................................................................................................................... 56 2. 吴起变法 ......................................................................................................................................... 56 3. 商鞅变法(重点) . (57)

4.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点) ......................................................................................................... 57 三、 王莽改制(次重点) (58)

四、 魏晋南北朝的改革 (59)

1. 前秦的改革 ..................................................................................................................................... 59 2. 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 (59)

3. 宇文泰在西魏的改革(重点) (60)

4. 北周武帝改革 ................................................................................................................................. 61 五、 唐代的改革 . (61)

1. 唐玄宗改革(次重点) (61)

2. 刘晏改革 (62)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3. 杨炎改革(史料题) (62)

六、 后周改革 (63)

七、 宋朝的改革 (63)

1. 庆历新政 (63)

2. 王安石变法(次重点) (63)

3. 元祐更化 (65)

八、 明朝张居正改革 (66)

1. 推行边防新政 (66)

2. 刷新吏治 (66)

3. 整修水利 (66)

4. 实行一条革鞭法 (66)

第五章 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 (68)

一、 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68)

1. 秦攻匈奴及长城的修筑 (68)

2. 西汉与匈奴的和战(重点) (68)

3. 新莽与匈奴关系的恶化 (69)

4. 东汉两攻匈奴 (69)

二、 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69)

1. 西域的概念 (69)

2. 张骞通西域(重点) (70)

3. 西汉在西域的拓展及其对西域的管理(重点) (70)

4. 新莽、东汉初期西域离汉归匈 (70)

5. 班超出使西域 (70)

6. 东汉中期班勇对西域的经营 (71)

三、 秦汉与百越的关系 (71)

1. 秦与百越的战争 (71)

2. 汉与百越的和战 (71)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 (72)

1. 边疆民族 (72)

2. 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重点) (72)

五、 隋唐与突厥的关系 (73)

1. 隋代突厥的分裂 (73)

2. 唐贞观年间对突厥的战争 (73)

3. 高宗时期西突厥的灭亡及唐对西域的管理(重点) (74)

4. 后突厥的兴亡 ................................................................................................................................. 74 六、 唐与吐蕃的关系(重点) . (74)

七、 唐与薛延佗、回鹘的关系 ............................................................................................................. 75 八、 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重点) ..................................................................................................... 75 九、 清朝巩固国家疆域的斗争(重点) (76)

1. 与蒙古准噶尔的战争 (76)

2. 与回部的关系 (77)

3. 大小金川的战争 ............................................................................................................................. 77 十、 清朝因地制宜的民族统治政策(重点) . (77)

1. 宏观政策与机构 (77)

2. 对蒙古的管理 (78)

3. 对西藏的管理 (78)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4. 对新疆的管理 ................................................................................................................................. 78 5. 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 (78)

十一、 十中国古代对西藏的经营与管理(重点) (79)

1. 唐代与吐番的关系 (79)

2. 元朝对西藏的管理 (79)

3. 明朝与西藏的关系 (79)

4. 清朝对西藏的行政管理 (80)

十二、 中国古代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80)

1. 唐代的靺鞨 (80)

2. 元代岭北与辽阳行省的设立 (80)

3. 明朝设奴儿干都司(重点) (81)

4. 清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81)

十三、 十中国古代政权与台湾的关系 (82)

1. 孙吴遣人至台 (82)

2. 隋与台湾的关系 (82)

3. 元朝设行政机构 (82)

4. 明朝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入侵 (82)

5.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83)

6. 清政府统一台湾 (83)

第六章 经济与经济制度 ....................................................................................................................................... 84 一、 土地制度的变迁 ............................................................................................................................. 84 1. 西周井田制(重点) ..................................................................................................................... 84 2. 曹魏的屯田制(重点) ................................................................................................................. 85 3. 西晋占田制(重点) (85)

4. 北朝隋唐时期的均田制(重点) (86)

5. 北宋西城括田所 (88)

6. 南宋公田法 (88)

7. 金朝屯田军 (89)

8. 明朝皇庄 (89)

9. 清朝的更名田 (90)

二、 赋役与户籍制度 (90)

1. 先秦时期赋税制度的变迁 (90)

2. 汉魏时期的赋役、户籍制度 (91)

3. 隋唐时期赋役制度与户籍管理(重点) (93)

4. 宋元时期赋役制度与户籍管理 (94)

5. 明清时期的赋役与户籍管理(重点) ......................................................................................... 95 三、 发展生产的措施及经济发展概况 . (97)

1. 汉代早期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的措施(重点) (97)

2. 唐玄宗发展生产的措施 (97)

3. 清初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 98 4. 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难点) (99)

5. 明清租佃制中依附关系的变化(难点) (100)

6. 元代的锄社 (101)

四、 各经济部门发展状况 (101)

1. 农业: (101)

2. 手工业 (103)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3. 商业 ............................................................................................................................................... 104 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重点) ................................................................... 107 六、 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难点) (110)

第七章 社会结构与阶层 (111)

一、 商朝的社会结构 (111)

二、 西周的社会结构 ............................................................................................................................112 三、 春秋时期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重点) ....................................................................................112 四、 战国时期新型社会等级关系的定型(重点) . (113)

1. 自耕小农的普遍化 (113)

2. 地主的产生 (113)

3. 佃农和雇农的出现 (113)

4. 奴隶 (114)

5. 士阶层的兴起 (114)

五、 汉代的社会结构 (115)

1. 地主阶级 (115)

2. 农民阶级 (116)

3. 商人 (116)

4. 奴婢 (117)

六、 两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117)

1. 西汉的豪强地主 (117)

2. 光武度田(重点) (117)

3. 地主的田庄(重点) ....................................................................................................................118 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阶层(重点) . (119)

1. 门阀士族的兴衰 (119)

2. 寒人的兴起 (120)

3. 依附关系的发展 (120)

八、 隋唐宋元时期租佃制的发展及其他人身依附关系的存在 (122)

1. 租佃制的发展 (122)

2. 依附关系的存在及其削弱 (123)

九、 唐宋以来官府手工业者身份地位的变化 (123)

1. 唐代 (123)

2. 宋代 (124)

3. 元代 (124)

4. 明代 (124)

5. 清代 (124)

第八章 思想与宗教 (125)

一、 孔子的儒家思想 (125)

二、 先秦百家争鸣 (126)

1. 背景 (126)

2. 各派思想 ....................................................................................................................................... 127 三、 法家、阴阳家与秦朝治国的关系(重点) ............................................................................... 131 四、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重点) .. (131)

1. 焚书坑儒(史料题) (131)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本质(汉朝儒生、文吏相结合的治国方式) ................................ 131 五、 董仲舒的神秘儒学思想(重点) .. (133)

1. 天人感应说 (133)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2. 天不变,道亦不变 (134)

3. 大一统思想 (134)

4. 阴阳结合,德刑并用 (134)

六、 两汉谶纬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134)

七、 经今古文之争(重点) (135)

八、 王充《论衡》 (136)

九、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发展 (137)

1. 出现的背景: (137)

2. 玄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37)

3. 思想界对唯心玄学的反对 (137)

4. 玄学与佛学的结合 (137)

5. 清谈 (137)

十、 范缜与《神灭论》 ....................................................................................................................... 138 十一、 唐代理学思想的萌芽及其反对派 .. (138)

1. 韩愈反佛及其思想 ....................................................................................................................... 138 2.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唯物思想 ....................................................................................................... 139 十二、 宋代的新儒学(重点) ............................................................................................................... 140 十三、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重点) (141)

1. 王守仁的心学 (141)

2. 明代后期王学思想的变化 (141)

3. 明清之际思想界对王学的反动 (141)

4. 清朝对理学的反动 ....................................................................................................................... 142 十四、 中国古代的佛教 (142)

1. 汉代 ............................................................................................................................................... 142 2. 魏晋南北朝(重点) . (142)

3. 隋唐(重点) (143)

4. 宋元 ............................................................................................................................................... 144 十五、 中国古代的道教 ........................................................................................................................... 144 1. 汉魏(重点) . (144)

2. 唐宋(重点) ............................................................................................................................... 144 十六、 唐宋以来的其他宗教 . (145)

1. 唐代(重点) (145)

2. 宋代 (146)

3. 元代 (146)

4. 清代 (146)

第九章 政治史 (147)

一、 夏、商、西周 (147)

二、 春秋战国 (148)

三、 秦汉 (149)

四、 魏晋南北朝 (150)

五、 隋唐 (152)

六、 宋元 (154)

七、 明清 (155)

第十章 中外关系 (159)

一、 与日本的关系 (159)

1. 两汉 (159)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2. 魏晋南北朝 (159)

3. 隋代 (159)

4. 唐代(重点) (159)

5. 元代 (160)

6. 明代 (160)

二、 与朝鲜的关系 (161)

1. 两汉(重点) (161)

2. 魏晋南北朝 (162)

3. 隋代 (162)

4. 唐代(重点) (162)

5. 明代 (163)

三、 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163)

1. 汉朝 (163)

2. 魏晋南北朝 (164)

3. 唐代 (164)

4. 元朝 (165)

四、 与中、西亚各国的关系 (165)

1. 汉代 (165)

2. 唐代(重点) (166)

3. 元代 (166)

4. 明代 (166)

五、 与非州的关系 (166)

1. 唐代 (166)

2. 元代(重点) (167)

3. 明代 (167)

六、 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往来 (167)

1. 汉代 (167)

2. 元代(重点) (167)

3. 明代(重点) (168)

4. 清代 (169)

七、 清代与欧洲列强的关系 (170)

1. 与俄国的关系 (170)

2. 与英国的关系 ............................................................................................................................... 170 第十一章 文化和科技 .. (172)

一、 史学 (172)

1. 先秦 (172)

2. 两汉 (172)

3. 魏晋南北朝 (172)

4. 唐宋 (173)

5. 明清 (174)

二、 文学 (175)

1. 先秦 (175)

2. 汉魏 (175)

3. 唐宋 (176)

4. 明清 (177)

三、 艺术与科技 (177)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1. 先秦 (177)

2. 汉魏 (177)

3. 唐宋 (178)

4. 明清 ............................................................................................................................................... 179 第十二章 农民起义 (181)

一、 陈胜、吴广起义 (181)

二、 绿林、赤眉起义 (181)

三、 黄巾起义 (181)

四、 孙恩、卢循起义 (181)

五、 六镇起兵 (181)

六、 隋末起义 (182)

七、 黄巢起义 (182)

八、 王小波、李顺起义 (182)

九、 钟相、杨幺起义 (182)

十、 元末农民起义 ............................................................................................................................... 182 十一、 明末农民起义 ........................................................................................................................... 183 第十三章 考古 .. (184)

一、 良渚文化 (184)

二、 夏商周断代工程 (184)

三、 王城岗遗址 (184)

四、 二里头文化 (185)

五、 甲骨文 (185)

六、 青铜器 (185)

七、 金文 (186)

八、 《金文编》 (186)

九、 毛公鼎 (186)

十、 曶鼎 ............................................................................................................................................... 186 十一、 裘卫铜器 ................................................................................................................................... 186 十二、 师旂鼎 ....................................................................................................................................... 186 十三、 亻朕匜 ....................................................................................................................................... 187 十四、 大盂鼎 ....................................................................................................................................... 187 十五、 曾侯乙编钟 ............................................................................................................................... 187 十六、 睡虎地秦墓竹简 ....................................................................................................................... 187 十七、 龙岗秦简 ................................................................................................................................... 187 十八、 里耶秦简 ................................................................................................................................... 187 十九、 琅邪刻石 ................................................................................................................................... 187 二十、 汉简 ........................................................................................................................................... 188 二十一、 马王堆帛书 ........................................................................................................................... 188 二十二、 走马楼吴简 ........................................................................................................................... 188 二十三、 曹操墓 ................................................................................................................................... 189 二十四、 敦煌文书 ............................................................................................................................... 189 二十五、 吐鲁番文书 ........................................................................................................................... 189 二十六、 天圣令 ................................................................................................................................... 189 二十七、 金石学 ................................................................................................................................... 190 第二部分 题型解析及答题技巧 .. (191)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第一部分 重难点详解

第一章 横向政治制度

一、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商朝的疆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外服的名称首见于《尚书·酒诰》,“服”即“服王事”之义,故亦释为“事”。内服指王畿、商王直接统辖之地,由商王任命尹、多尹、臣等官员进行管理。内服官有五六十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百僚庶尹”。包括地位很高的旧臣、老臣以及商王的近侍之臣。其中还有负责出纳王命的史官。二是“惟亚惟服”。主要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军职官员。三是“宗工”。指负责王室祭祀和某些具体事务的官员。四是 “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诸族与普通民众的官员。

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由邦伯管辖,邦伯分为侯、甸、男、卫几种,他们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是完全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二、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1. 分封制(★★★★★)

周灭商前后,已开始将子弟分封于新征服地区,周公东征以后大规模分封,在当时称为“封建”,即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之意。分封的诸侯要对天子孙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后者称为卿大夫。分封制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 宗法制(★★★★★)

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从而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在商朝后期已经存在,到周朝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君位,余子分封为卿大夫,依此类推,直至最低层。嫡长后裔称做这个家族、宗族的“大宗”。嫡长以外各子及其子孙则为“小宗”。无论经过多少代,大宗始终是本宗族的核心,通过他将始祖的后裔联结成一个具有实体性的血缘团体。

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上就是大宗或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包括直系与旁系亲属族人的统辖管理。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这也是周朝政治有别于后世的一个重要特点。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3. 国野制(★★★★☆)

从分封制的角度年地,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它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社会职能。周初分封实际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被封者率本族人到达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近郊)在当时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为“野”。国、野之分由此形成。诸侯又向下分封采邑给卿大夫,采邑分为都、鄙,其中心据点为都,都外田土为鄙,性质与国、野相同。

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前者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又称“君子”。他们世代垄断官职、爵禄,辅佐国君统治国家,是国人的核心。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属于平民(自由民),有自己的经济、职业(如务农、从事工商业),并对国家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他们作为国君同族成员,也都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按习惯要征询全体国人的意思。他们不仅能就重大问题发表政见,平时也可以较自由地批评掌权者,当集团利益受到侵害时还往往起而反抗,废逐乃至杀死国君,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即为典型例子。

野人亦称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诸多古老部族的后裔,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流亡人口等。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

国、野区分在春秋时开始出现破坏的迹象,随着经济发展,传统上国、野截然分别为二的国家管理方式渐趋一体化。各国因战争需要,不断扩充军队,最终也打破了只有国人才能当兵的限制,大量征召野人为兵。晋国“作州兵”、鲁国“作丘甲”、郑国“作丘赋”,皆指这一转变(州、丘均为野人所居之地)。这样促进了国、野差别的泯灭。到战国时,国、野的界限已完全打破,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演变为新兴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4. 礼乐制

礼乐是周朝典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朝礼的范围很广,由社会习俗直至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典型体现了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礼的实施与乐密不可分,各种礼都有为之服务的乐。乐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与礼结合以后,乐的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等级性的内容明显增强。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等方面皆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

周公被当作古代加工、改造礼乐的重要代表人物,据称“制礼作乐”是他一生的重大业绩之一,也是他被后世尊为圣人的重要原因。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等级的变动,周代的礼乐文化秩序逐渐瓦解,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标榜,其中很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三、战国时期官僚体制(或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通过变法运动,各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由宗法制转变为专制官僚制。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官僚制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成,其最初建立是在战国时期。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1. 将、相分职

各国都在君主下面形成一套官僚机构。其中职位最高的官吏为相,或称相邦、丞相、令尹等,综理行政事务,对大小官吏有赏罚之权。又有将,是统帅军队的长官。协助君主处理日常事务的秘书之官为御史。此外还有大量负责具体职掌如民政、工程、开法、工商、山林川泽等方面事务的中央官吏,名目繁杂,各国不尽相同。

2. 县制取代分封制

地方上普遍设立县一级行政组织,大凡有城的都邑基本都立为县,取代了贵族物封邑。县设令、丞、尉等官,以下有乡、里、什、伍等管理单位,君主的政令可以通过县一直贯彻到最基层。在边境地区或新占领的地方,往往又设郡以统县,郡设守为长官,兼掌民地民政与军政。

3. 任免与符玺制度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都由君主任免。任命官吏时要授予玺印,作为权力的凭证,上、下来往的各类文书都必须加盖玺印,官吏任满或因罪免职时将玺印收回。对统兵的将领发放虎符,分左、右两半,将领持右,君主持左,调动军队时,左右合符命令方才生效。君主通过玺、符制度将文武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

4. 官吏考核制度(★★★★☆)

君主定期对官吏进行考核,最主要的考核方法称为“上计”。“计”即“计书”,即统计簿册。官吏每年将自己主管范围内的各种预算数字,如垦田、赋税、户口、仓储数字等写成文券上报君主,到年终持实际数字前去报核,如成绩不佳,君主即可当场将其收玺免职。这种考核制度是当时各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

5. 爵位、封君制度

战国各国仍有爵位和封君,但其制度已与春秋时有较大区别,爵级更细,上等爵位授予贵族、官员,下等爵位授予平民,以奖励军功之用。政府有时也向普通百姓直接赏赐爵位,以达到移民、征兵、征粮的目的。有爵位者按等各自享受不同的特权待遇。与春秋不同,战国的爵位一般不能世袭。另外,各国亦有受封的封君有,这些封君虽各自拥有封地,但在封地内必须遵循国家统一的法令。他们通常只享有衣食租税之权,不能直接治民,而且位只终身或传数世,很难长期世袭。在官僚制的基本政治形态下,一切社会身份都要受国家控制,这是对春秋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重大否定。

四、秦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1. 皇帝制度

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秦王政统一中国后认为“王”的称号与其统一天下的功业不相称,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统一战争结束以后,秦王政立即着手进行集中权力的活动。他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封建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他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显示封建统一国家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

秦始皇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末年齐人邹衍创立的。他把阴阳与五行相胜配合起来,提出五德终始的循环论和命定论,认为土、木、金、火、水五行就是五德,历史上的每个朝代代表其中一德,按照五行相胜的次序,互相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是第一个实行这种学说的,认为周得火德,秦得水德,水能克火,故秦代周。秦始皇采用五德终始说是用以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实行法治的合理性,为专制主义皇权寻找思想理论根据(专制的体现)。

2. 官僚制度的发展

秦始皇把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由皇帝裁决。这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干的中央官制,也被后来的汉朝所采用(专制集权的体现)。

3. 郡县制度(史料题)

周代以来封国建藩的制度,与专制皇权和统一国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须加以改变。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1 年),丞相王绾请封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全面地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郡设郡守全面负责郡的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管郡的军事;郡监掌监郡,是隶属于中央御史大夫的特殊官吏,任务是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等。县设县令(长),掌管一县政事;县尉掌军事;县丞掌司法。在县以下还有乡、亭、里等基层机构、负责教化、治安和征收赋税、组织生产等。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后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中央集权的体现)。

4. 法制律度

在湖北云梦发现的秦简,使人知道了自秦孝公至秦王政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通行全境的法律。秦律繁苛细密,出从农业到手工业,从徭役到交换,从经济到政治等多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5. 焚书坑儒(史料题)

秦始皇对分裂割据的思想的政治倾向,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当时的一些儒生、游士,希望封建贵族的割据局面复辟,他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引证《诗》、《书》、百家语,以古非今。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

丞相李斯请求焚毁《诗》、《书》,消灭私学。秦始皇接受李斯如下的建议,《诗》、《书》、百家语一律交官府销毁。令下30 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4 年。谈论《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见知不举的同罪。想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第二年,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又相邀逃亡,于是秦始皇派御史侦察咸阳的儒生方士,把其中被认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死。焚书坑儒是野蛮残暴的事,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来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6.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三者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7. 其他方面

销兵器,铸铜人;坏城防,去险阻;迁豪强,实关中;修驰道,通四方;行封禅,天授命;巡郡县、示威强;刻石碑,颂功德。

8. 军事活动

征匈奴,讨南越。

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一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分裂还可能再现。虽然如此,秦始皇在封建制度所允许的限度内,开创了统一局面,并力图加以巩固,这就大大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增强了抗拒外来侵略和周边各族统治者骚扰的力量,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的统一事业超出了地主阶级狭隘利益的范围,对中国历史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

1.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010·论述)

汉武帝时期,诸侯王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是有的王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武帝以后,王国辖地都不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一百零六个列侯的爵位。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基本解除。

2. 打击地方豪强和游侠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地主阶级中出现了一些豪强,他们宗族强大,武断乡曲,既欺凌农民,也破坏封建法度。那个时期,还有一些人以游侠著名。游侠以义气侠行相标榜,横行郡县,蔑视法律。二者在很多场合下属于同一类势力,其不法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威胁到统治秩序的稳定。武帝一方面对地方豪侠采取强制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同时又起用一批酷吏任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很多豪强遭到夷灭之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祸,其势力大为削弱。这一行为对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3. 设刺史,察地方(名词)

汉初以来郡国数目不断增加,至武帝时已达百余,中央控制有一定难度。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后来又于近畿七郡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兵,察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和弘农郡,职权同部刺史相似。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起到了强干弱枝的显著作用。

4. 行察举,立太学(史料题、名词)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到京师为郎,叫做“任子”;拥有货产十万钱(景帝时改为四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这种选官制度未必都能得人,所以难以适应日益加强的专制王朝的需要。元光元年(前134年)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且,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来二者合一,称为孝廉,成为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式、文学等。察举实际上是与儒家思想相适应的一种选官制度,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

在察举制度形成前后,武帝在长安城外设立太学,太学学生由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成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武帝还今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比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实行察举制度和建立太学后,大官僚子嗣和大豪富垄断官位的局面有所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了。在这种新的制度下,皇帝通过策问和考试,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旨选择称职的官吏。这对于网罗人才,加强专制皇权的统治,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5. 削弱丞相权力(史料题)

西汉初年丞相多为功臣,位望甚隆,对皇帝敢于直言不讳,甚至敢于言所不当言。景帝时,高祖功臣死尽,陶青、刘舍等人以功臣子列侯继为丞相,丞相权力开始有所削弱。武帝时,皇帝与丞相在权力上的矛盾还有表现。

因此,继续削弱丞相权力仍然是加强皇权的一个迫切问题。武帝执政后,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从此以后,功臣列侯子嗣独占相位的局面结束,丞相完全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居职“充位”而已。另外,武帝还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这些人日在皇帝左右,逐渐形成一个宫内决策的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外朝”相对应。皇帝依靠中朝,加强统治;中朝则恃皇帝之重,凌驾外朝。这样,专制制度就进一步加强了。

6. 加强中央军力

西汉前期,地方郡国有郡国兵,中央有南北二军。南北军人数不多,相对于地方并无优势。武帝,武帝创建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兵力约为数百人至千余人,皆为常备兵,隶属于北军。后来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作为隶属于南军的常备兵。这样就建立一起一支人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数相当可观的中央常备部队,对地方的控制更有保障。

7. 统一货币

汉初以来,高祖所铸荚钱和文帝所铸四铢钱,质量都很低劣。文帝允许私铸,民间纷纷铸钱牟利,导致货币大小不一,轻重不同,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

一。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①,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并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这次禁令很严格,新币质量又高,盗铸无利可图,所以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货币的统一,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是不可能的;而货币统一以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获得一种经济上的保证。

8. 筦盐铁

筦盐的办法,是在产盐区设立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家收购发卖。筦铁的办法,是在产铁区设立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西汉盐官有遍及二十八郡国的三十五处,铁官有遍及四十郡国的四十人处。盐铁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诸侯王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农所设盐铁官代替。盐铁官吏,多用过去的盐铁商人充任。

西汉以来,不但豪强大家从煮盐、冶铁、铸钱中获取大利,而且一些企图进行政治割据的人,也常常在深山穷泽中或海边上,聚众千百人从事盐铁铸钱,以积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筦盐铁还起着控制诸侯王和豪强大贾的政治作用。

9. 行均输、平准(名词)

均输法是由大农在各地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从出产处转运他处出卖,再在卖处收购其他物品,易地出卖,这样辗转交换,最后把关中所需的货物运达长安。均输法的推行,消除了郡国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的不合理现象,使大农诸官得以“尽笼天下之货物”,因而也充实了府库。

平准法是由大农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均输货物,按长安市场价格涨落情况,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用以调剂供需,节制市场。

筦盐铁和实行均输、平准,使大农控制了盐铁生产和许多货物买卖,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也使物价不致暴涨暴落,因而“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10. 算缗、告缗(09·名词)

算缗是主要针对商人征收的财产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武帝“初算缗钱”,规定商人及手工业者,无论有无市籍,其“贳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都必须向政府申报,每二千钱纳税一算,即百二十钱。车、船等亦相应纳税。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武帝下令“告缗”,鼓励告发,并规定以所没收违令商人资财的一半奖给告发人。告缗中,政府“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算缗告缗以后,使政府府库得到充实,商人们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也起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武帝的上述措施,使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维护中国的统一起到了重大作用。

[键入文字]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六、东汉初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1. 抑制功臣

东汉初年,功臣众多,封侯者百余人,其中功绩较大者有云台二十八将。列侯封地大者六县,超过汉高祖对功臣侯的封赏。但是在政治上,光武帝则一反汉高祖以功臣任丞相执政的办法,不给功臣实权实职,剥夺他们的兵柄。功臣除了任边将的以外,多在京城以列侯奉朝清,只有邓禹、李通、贾复等少数人,得与公卿参议大政。

2. 防范外戚

鉴于王莽代汉,光武帝不让外戚干预政事,不给他们尊贵地位。马援功勋虽大,但以身为外戚,甚至不得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数中。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梁松、窦穆虽尚公主,但是都由于请托郡县、干乱政事而受到屠戮。

3. 限制宗室诸王

名词:阿附蕃王法

4. 扩大尚书台权力(史料题)

在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光武帝曾裁并其它许多中朝官职,所以尚书台更能集中事权。尚书台设千石的尚书令和六百石的尚书仆射,令、仆以下有六曹尚书分掌庶政,每曹有丞、郎若干人。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录尚书事”,无异于自己直接指挥尚书台,所以尚书台专权用事,实际上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宫内许多官员西汉时例由士人充任或者参用士人,这时专由宦官充任,以便皇帝直接掌握。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在东汉后期王朝衰败的条件下,导致了外戚宦官挟主专权的结果,这是东汉统治者始料所不及的。

5. 加强监察机构(史料题)

将御史大夫属下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专掌监察,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座”。又置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地方上刺史权力扩大。

6. 改革地方制度

地方政权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废除内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并其职于太守;取消郡内每年征兵操练的都试,让地方兵吏一律归还民伍。废除地方兵后,国家军队常常招募农民或征发刑徒组成,指挥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和皇帝之手。这样就有可能加强皇帝镇压农民、控制全国的力量,减少州郡豪强掌握本地军队的机会。

7. 倡儒学,重名节

光武帝深知儒学是封建统治者重要的精神武器,所以他特别提倡讲经论理,从儒生中选择统治人才。早在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光武帝就着手建立太学,设置博士,让他们各以“家法”传授诸经。明帝广召名儒,自居讲席,让诸儒执经问难。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了。又用察举孝廉、征辟僚属等网罗地主士大夫的子弟作官。东汉王朝通过提倡经学,表

让有理想的人更加卓越!

精勤求学 自强不息

彰名节,广开仕宦之路,收揽和培育了大量的统治人才,培养了重名节的社会风气,使它自己在豪强势力严重发展的时候,仍然得以维持统治。

七、唐前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唐前期的政治、法律、军事、科举等制度基本上承用隋制而加以改进,比隋制更加完备,更加周密。

1. 新型宰相制度的创立(名词、史料题)

唐初宰相有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与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其余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为宰相的,都以本官加带知政事、参豫朝政等名,这些名称后来逐渐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注意史料题)。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军国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均需由政事堂会议商定,再奏请皇帝裁决。

中书省负责整理、陈奏来自臣下和诸司的议、表、状,并提出处理的初步意见;起草并宣行皇帝的 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制诏有不便施行的,封驳奏还。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首脑部门是都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正副长官为尚书、侍郎。每部又各设四司,正副长官为郎中、员外郎。各部和各司与诸州联系,必须通过都省。

2. 监察机构的变化

御史台是监察机关,其正副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弹劾中央和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参预大狱的审讯。在唐代,凡全国性的重大疑难案件,常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台御史会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或“三法司推事”。

3. 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行政机关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州县各项政务都必须向上级申报,一些比较重大的政务,须经上级行政机关直至皇帝审查批示,才能执行。县以下设乡,乡下设里,里理百户,是直接统治人民的政权机关。里设里正一人,负责监督人民,查核户口,催驱赋役。在边疆地区,则设有都护府和都督府、州,都督、刺史由各少数民族的贵族、酋长担任,皆得世袭,称为“羁縻府州”。

4. 学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为了培养官僚,隋唐政府举办了很多学校。在唐代,中央的国子监统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州县有州学、县学。不论中央或地方的学校,生徒入学都有等级的限制。国子监各学生徒学成考试合格,保送参加常举考试。

5. 多样的选官制度

唐朝官吏选拔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以门荫入仕。皇亲贵戚、高级官吏以及勋官子孙根据父祖官爵的高低,都可根据法令的规定,获得不同品阶的官职。在唐朝前期,门荫入仕是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二是杂色入流。中央各官府及其直属机构的胥吏升到一定级别后,品子(六品以下官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