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集群网络的中小企业团体贷款:优势与实现机制

基于集群网络的中小企业团体贷款:优势与实现机制

基于集群网络的中小企业团体贷款:优势与实现机制
基于集群网络的中小企业团体贷款:优势与实现机制

基于集群网络的中小企业团体贷款:优势与实现机制

冉晖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区分行

摘要:在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的情况下,处于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本文在对集群融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将团体贷款引入集群融资中,认为集群网络优势有利于集群企业融资渠道的贯通,能够化解团体贷款的实施困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实现机制,具体由自发机制、协调机制以及联动机制构成。

关键词:团体贷款;集群网络;实现机制

The Strength and Achievement Mechanism of Group Lending for S 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Based on Cluster Network.

Abstract: Under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fund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in clusters? Based on the cluster financing research, this paper took group lending into cluster financing. The cluster network strength is conductive to the transfixion of enterprise finance channels and could help to explode the impediments of group lending in common environment. And then,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group lending achievement mechanism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s. The mechanism consisted of spontaneous mechanism by non official institutional, concerted mechanism by agency and government, and the linkage mechanism.

一、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涉及产业组织、企业竞争、金融服务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大量的研究表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担保不足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Stiglitzand Weiss,1981[1];张捷[2],郭斌,2002[3];林毅夫,李永军,2001[4]),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研究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从产业集群入手,研究集群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这里称为集群融资理论;二是从中小企业融资入手,探索对于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性,这里称为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在集群融资理论方面,马歇尔从外部规模经济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集聚效应)的角度阐述了企业集群式成长的商业模式,而迈克尔·波特

则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和社会网络文化理论,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不仅为同业拆借提供了便利,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提高了企业获取银行借款的能力。

在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在非对称信息理论和关系型融资理论两个方面,提出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均衡信贷配给理论、信贷市场结构及策略行为理论等(Berger&Udell,1999)[5]。除此之外,基于人缘、地缘而拥有的对借款者的信息获取优势以及由于借款人社会身份形成的“声誉机制”,非正规金融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在互助担保联盟基础上的团体贷款,由于在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中优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成果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单一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即将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讨论。从国内实践看,仅仅从单一企业的角度来改善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建议似乎效果并不佳。而非正规金融(刘民权,2003[6];罗丹阳,2006[7]等)和互助担保联盟(洪金镖,2005[8];王晓杰,2008[9]等)拓宽了研究的视角,研究对象由单一的中小企业变成了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或其他相关个体组成的“共同体”,这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共同体”,非正规金融以及互助担保联盟作为大“共同体”内部的小“共同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何利用集群网络优势,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团体贷款作为一种基于互助担保的融资方式,近年来赢得了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广泛青睐。团体贷款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能否有效解决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它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团体贷款对于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在集群内有效推行这一融资模式,这些都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二、集群网络优势及其对中小企业团体贷款困境的化解

1、企业集群网络结构

企业集群是一个网络组织系统,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包括共处一个竞争环境中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企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网络,各节点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基于市场交换或社会联结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基于市场交换的网络关系称为经济关系网络,而基于社会联结的网络关系称为社会关系网络。由于在集群运行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嵌入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而经济关系网络也可以逐步向社会关系网络转变,因此,这两种网络彼此关联互动,由此形成复杂多维的集群网络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企业集群网络结构图

根据集群内部行为主体内部经济联系的重要性和紧密性不同,把集群经济网络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集群内部企业间形成的网络,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互补企业、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网络;二是集群内部企业与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网络。由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集群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构成了集群网络的核心,因此称之为“核心网络”,核心网络中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有程度上的差别。核心网络的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垂直分工联系和横向分工联系。第二层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包括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四个部分,它们不是集群网络中直接从事生产的主体,主要是为核心网络成员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研发、资本、人才、运输、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等服务功能,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等从第二层网络向第一层核心网络的流动和传递过程,因此,把第二层网络称为“辅助网络”。与零散分布的中小企业相比,集群环境下的中小企业由于存在着小规模、相对封闭的经济关系网络,并以此网络为单元构成了一种网络结构。除了第一、二层网络以外,企业集群与其外部的企业、研究机构、其他集群、外部市场等构成的网络为集群的外部网络。而集群企业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了重要的非正式关系网络,经济关系网络与亲属、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了“互嵌”,这种独特的网络结构为企业集群成为一种不同于市场协调和等级制协调的中间性协调形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2、集群网络优势对中小企业团体贷款实施困境的化解

团体贷款是一种连带责任贷款,银行对由一组借款企业通过内部选择而组成的一个

团体进行贷款,参加“抱团”联保的企业通过缴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或以厂房设备等不动产作为担保,各成员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即当某一成员因为投资失败而无法归还贷款时,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有责任为其还清贷款。如果团体的债务没有全部偿还,则所有的团体成员将无法从银行获得再贷款,失信的成本很高。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新型的微观信贷模式,团体贷款通过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银行与借款企业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同质型的联保企业的相互监督和审核,可以降低银行对借款企业资信审查的成本,简化贷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能够给予企业及时的资金支持,实现了银行与企业的“双赢”。理论界在近几年开始重视对其研究,并在实践中尝试将这一贷款机制创造性的运用到中小企业贷款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是团体贷款这种信贷机制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并不是无条件的,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团体贷款这种产品未必能够在我国大范围地推广。笔者在《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本质与规范:基于博弈论的视角》一文中,通过联保小组成员之间以及银企之间的博弈分析,揭示了团体贷款的本质,并分析了中小企业团体贷款实施中存在的多重困境。

就企业外部关系而言,集群企业之间形成的是以相对小规模的、封闭的关系网络为单元的网络结构。这种独特的网络结构促使企业内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关联性强、稳定性好、根植性久、企业效益佳以及拥有多重监督与互助机制、独特的声誉机制、银企共生性、资源共享性,行业协会的相对成熟,并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等特征。集群网络的这些特征能够促使集群内中小企业更容易结成联保贷款联盟,并进行相互的审查和监督,也能够有效提高银企之间的信息对称程度,消除银企之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融资效率。集群网络优势对中小企业团体贷款困境的破解可以从表1中得到体现。

表1 集群网络优势对中小企业团体贷款实施困境的化解

三、集群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实现机制

产业集群是由地理邻近的许多相互关联企业以及各类机构为解决共同问题通过持

续互动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具备独特的网络组织结构。团体贷款在这一独特的网络组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组织内部成员,更与集群网络特性密不可分。从网络组织的运行机制及规制层面来考察,集群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实现是一个包含制度因素在内的经济协会系统,这种制度因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安排主要是政府的政策规制和协调机制、社会中介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的协调维护机制。这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具有强制力,保证企业间的联保贷款能够顺利开展。而非正式制度安排则包括集群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声誉机制、集群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正是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才使得集群团体贷款的实现具备稳定的基础。除此之外,针对团体贷款而言,另一个主体是银行,银行同意并鼓励集群内中小企业以团体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也是问题的关键。而这就取决于银行与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必须三者联合起来才能促进团体贷款的顺利实施。我们可以用图2来描述。

图 2 集群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实现机制

(一)非正式制度作用下的自发机制

由于集群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各主体都存在有限理性,并且在贷款过程中存在多重的交易成本,导致集群中的团体贷款契约是不完全契约,需要运用不同的机制以对付契约条款的不完全性,并且处理由不确定事件引发的问题。但是,由于集群特有的网络结构使得团体贷款成员企业更容易通过自发的行动和调整来规范企业之间的合作,解决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偶然性事件。

1、信任机制

集群内部企业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企业只是从产业链中选择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从事经营活动。集群内部企业及其所从事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企业相互依赖的,企业间相互依赖的网络导致了对企业间相互作用的约束,从而产生了企业间长期的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在集群这种小规模经济网络中,由于交换对象较少且相对固定,经济行动主体之间存在重复互动,进而形成信任、互惠、合作规范。Powell(1996)强调,信任形成于相互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最优的信任水平就是信任与相互依赖性适当地匹配。[10]这种基于彼此利益相关的相互依赖性,使得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大减少,企业之间的依赖性越高,则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越高,集群内部企业间建立团体贷款联盟的风险越低,合作的意愿得到大大加强。

2、声誉机制

集群内部企业间分工网络是集群网络的核心,这就决定了整个集群是一个协调共生系统,任何企业如果脱离了网络,最终都将很难生存。因此,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集群内部紧密协作的要求使得企业更关心自身的信息与合作者的声誉,以求对交易

结果最大可能的预测与控制。声誉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交易中不仅起到信息传递作用,

而且更起到制裁作用。正如Walker(1997) 所说:“如果产业中的所有企业都建立了相互关系,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将很快确立起合作的规范,在这样一个紧密的网络之中,任何异常行为信息将很容易扩散并最终受到制裁。”[11]因此,如果团体贷款联盟中一方出现违约,不按期还款付息,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种负面的声誉将会向集群内部扩散,导致企业主以及该企业身败名裂,失去关系网络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使得企业在集群中难以立足。因此,集群中的独特声誉机制可以发挥信息通道的作

用,成为阻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进一步强化了信任机制。

3、集群文化

企业集群的空间聚集性决定了集群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文化背

景和制度环境,由于本地居民之间在经常的联系、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同一社区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整个集群会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集群文化包含着集群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信仰、经营哲学、道德准则以及集群各行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强烈的市场意识、自主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分工协作等,因而集群内企业之间具有归属感、依赖性和可预见性。这种共同的集群文化会产生并强化彼此的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能有效地防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这对集群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实施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集群中小企业之间建立团体贷款联盟的市场行为,必然会受到集群文化环境的影响。

4、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集群的空间聚集性使集群中不同身份的人,如企业主、管理人员、工人、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社会机构管理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亲戚和朋友等等,在长期的相互交往中,通过血缘、亲缘、地缘和各种工作关系构成了企业集群的社会关系网络。虽然,在一些高技术产业集群中这种社会关系不体现为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但是由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开放性,这就能够使个体之间在交易更加频繁,从而形成特殊的友谊关系,当然这种友谊特征也经常发生于一个类似“泛家族”的网络中,比如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伙伴关系与俱乐部成员关系。由于企业集群中经济关系网络与亲属、社会关系网络的“互嵌”,使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传统规范、习俗等制度因素进入经济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监督提供了便利性,也为团体贷款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集群团体企业主及其核心员工都能在团体贷款联盟的建立中起关键作用,从而节省了团体贷款形成与实施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同时,这种基于社会关系意味着相互的义务,而义务感会使人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从而降低了监督的成本,保证了团体贷款的重复进行。

以上集群中小企业团体贷款实现的自发机制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行为,而自发机制依赖的集群信任机制、声誉机制、集群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促进银企之间合作的重复进行。因为,企业之间的守信行为将促成他们之间的合作重复进行,通过多次合作

和多种渠道搜集信息,银行对团体贷款成员企业的信贷数目、时间长短以及贷款的季节性都比较了解,对于借款方的人格化特征(如借款人的能力、经验、人品等),行为准则(如道德、声誉、价值观、惯例等)等非标准化软信息也了如指掌。而且每笔贷款的数目受到限制,使企业逃避债务的可能性减少,即使发生违约行为,也能够从担保企业中获得补偿。另外,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贷款金额小、需求急、需求频繁等特点,由于银行和联保企业的合作是多次重复的,在这一系列博弈中,由于有了联保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监督,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大降低。而且银行也容易对聚集在同一地区的联保企业进行监督审核,不仅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资信评估成本也大幅度缩减,从而强化了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正式制度作用下的协调机制

成熟的产业集群,往往是由若干核心企业和为核心企业服务的配套企业以及专业化服务机构组成。观察国内发达产业集群融资行为,可以发现这样的结论:核心企业得到了正规金融的大力支持,银行信贷、股权融资成为他们的主要融资途径,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却仍然成为阻碍集群进一步壮大的瓶颈。在理论上,集群网络优势能够促使中小企业结成贷款联盟,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与理论相吻合,他们在资金资源方面并没有形成共享。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和融资方面缺少必要的引导机制,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利用集群融资的意识不够,企业融资总是各自为战,以单个的游离状态进行,利用集群网络进行融资的自发机制经常失效。因此,集群团体贷款这种创新融资模式,还必须依赖于中介组织、地方政府等其他机构的引导和支持,通过明确的甚至强制实行的契约条款来对集群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1、中介协调机制

随着企业集群的发展和内部分工的深化,集群内部市场交易的领域也愈加广泛,不再仅仅是介于生产与消费之间原始意义上的简单交换链条,而是分工之后愈益复杂的链条,就使整个集群内部企业间交易的复杂性加大,交易的费用也会增加。这样,为了促进集群各种交易顺利进行,产生了由大量的具有专业化知识和信息的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企业发展促进机构、商会、培训机构等)对集群内部分工企业间交易进行协调的要求。并且整个集群的市场范围越大、内部分工越是发达,对中介组织协调的要求也就越高。在团体贷款业务中,虽然集群范围较小,但是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之间可能并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由于缺乏彼此的联系,企业之间就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也就不可能建立起联保贷款联盟,这就需要通过集群内部的中介组织来为企业搭建桥梁,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同时通过中介将联保小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联系,降低交易费用,使外部效应内部化。这个工作可以由行业协会来完成,由于行业协会是随着集中的发展壮大而逐渐完善起来的,目前国内不少产业集群内的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做好“领头羊”的工作,尽快完善行业协会的功能。行业协会在

团体贷款中的主要功能除了作为信息通道外,还应在资信调查中起引领作用,在遇到问题时起协调作用,并负责对联保各方的生产经营状况、贷款使用等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联保小组档案并管理,成为联保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

2、政府协调机制

在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的自发性要大于政府的建构性。然而地方政府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分散决策的行为主体,决定了它必然会以推动企业集群的成长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团体贷款作为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创新途径,必然要求政府对其给予引导、支持和协调。政府在促进集群中小企业团体贷款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上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有关信用、风险投资、主办银行等方面立法,尽快建立企业信用征集系统,创建科学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的信息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等。二是政府必须在团体贷款模式宣传以及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团体贷款模式的优越性。三是由于团体贷款的利率比单一企业贷款形式来得高,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保持合理的贷款利率,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也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的形式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银行要求的担保金比较高,政府可以与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出资来建立担保,以鼓励中小企业的团体贷款热情。四是政府对于企业与行业协会建立起来的担保机构必须给予审核,对担保机构的运作方式,特别是担保机制、担保的程序、担保倍数、资信和评估、担保收费标准等进行规范和管理,促进团体贷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银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

团体贷款作为一种创新融资途径,要想在产业集群内部顺利推广,需要政府、企业、银行三方的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向银行及集群企业明确对团体贷款的扶持态度,这样更能够刺激银行放贷以及企业联保的积极性。对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可以在产业集群内部成立金融协会,建立起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使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中小企业团体贷款创造便利。金融协会应与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通过行业协会来宣传团体贷款这一金融产品,使中小企业全面了解该产品的优势、政策和要求。另外,银行为了强化对团体贷款的风险控制,应与负责联保贷款的联保小组合作,加强对联保小组成员的经营、资信等情况的审查,随时掌握贷款人使用资金情况,控制风险苗头,降低监督成本。银行之间加强同业合作,对恶意逃废债务并列入经济“黑名单”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同时,银行应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与合作,用法律武器严惩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使中小企业不敢失信。此外,应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的职能作用,促进团体贷款的推广。

四、结论

通过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团体贷款问题的探讨,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内实施团体贷款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可行性。集群内中小企业团体贷款模式的顺利推行的基础是集群特有的网络结构,但完全依赖自发机制不可能在集群内快速推广这一模式,需要中介组织和政府的引导、扶持和协调,需要银行、企业、政府之间建立相互的关联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出集群团体贷款的优势,让中小企业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团体贷款中来,最终实现三者的互助互惠,共同发展。

参考资料:

[1] Stiglitz Joseph E. and Weiss Andrew.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81.71(3):393-410

[2]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32-37

[3] 郭斌,刘曼璐.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2 (10):40-47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 (1):10-20

[5]Berger, A.N. and Udell, G.F., Lines of Credit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in Small Firm

Fina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1994 , (11):1-30

[6]刘民权,徐忠,俞建拖.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世界经济,2003(7):61-74

[7]罗丹阳,殷兴山.民营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研究[J].金融研究,2006 (4):142-150

[8]洪金镖. 依托企业集群行业公会:中小企业融资互助担保的新构想.东南学术,

2005(2):129-132

[9]王晓杰.依托互助担保协会(公司)化解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统计与决策,

2008(7):186-188

[10] Powell W.W.,K.KoPut and L.Smith Doer.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116-145

[11]WaIker Qet al, Social capital,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Industrial

Network,Organization science,1997:109-125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作者简介:许林峰(1964-),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学院讲师;严北战(1965-),男,浙江云和人,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2010年课题/基于集群式产业链视角的浙江省产业升级研究(编号: 2010N31) 5经济问题探索62011年第7期 基于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 许林峰,严北战 (浙江财经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针对目前理论界关于集群式产业链及其治理研究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理论演绎和经验归纳两种方法,提出基于经济网络、社会网络的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的框架构想;并分别对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内容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剖析;认为社会网络治理与经济网络治理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交融,形成了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由此构成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机制。 关键词:集群式产业链;经济网络;社会网络;治理机制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地方的意义未降反升,本地化与全球化呈并行态势。作为产业本地化标志,产业集群、地方产业链不仅是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和组织范式,而且两者有日益耦合发展之势。在我国,浙江、广东、江苏等集群发展基础良好的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活力与竞争优势的集群式产业链(本文简称群链)组织。这为基于集群式产业链的治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以及应用基础。 从国内外文献综述来看,网络治理分析与全球价值链治理分析在现有的集群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全球价值链治理已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1-2] 。国外学者在产业集群 治理研究方面走在前沿,取得了很多基础理论研究成 果 [3-4] 。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始进入该研究领域,但还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整理综合以及简单应用方面。 集群式产业链是经集群与产业链的两种中间组织有机耦合而成的新式复合组织,相对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集群之地域界定,产业链之产业关联界定,集群式产业链则需从产业维度、空间维度和关系维度三方面综合考量。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成为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新趋势、新视角,但目前的研究严重不足。网络治理、全球价值链治理等相关研究对集群式产业链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集群式产业链能否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治理机制能否克服群链内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能否保证合作成员高效协作与有组织的有序运作。治理机制的作用在于保证合作各方有强烈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来谋取私利;防止合作者因不同利益所引起的激励问题而扭曲合作行为;制约与调节合作成员,促进利益相关者集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因而,治理机制在集群式产业链治理中具有核心地位。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 二、基于经济、社会网络的群链治理机制模型集群式产业链治理是由群链中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等活动主体共同参与,为提高群链整体竞争优势,规避风险,而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与规范,对产业集群以及邻居集群的产业链网络体系进行的协调和整合,是由多个主体构成的基于社会网络与经济网络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组织安排。集群式产业链治理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 /基于集群,而非限于集群0的治理范 围。从治理范围来看,集群式产业链治理可以分为群链内部集群治理、群链内部集群间治理和群链外部治理三个层次。集群内部治理是集群式产业链治理的核心,内部治理的目的在于在共同制度的背景下,确立和维持集群基本的秩序,规范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规则;同时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强合作的激励并维持竞争,以形成和维系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但群链并不是封闭的群落,而是嵌入在地方产业 169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新分布,世界日益呈现平坦结构。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未在空间上趋于均衡,反而更加突出了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鸟瞰世界经济版图,人们不禁惊叹,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亮点区域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而,过去的数十年间,产业集群问题也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环境区域,无论是产业集群整体还是个体层面的集群企业,得益于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作用,都会显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正如马歇尔所说,在产业集群中,有关产业的技术知识和行业信息遍布于空气当中。随着研究者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在富有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内部,集群企业分享“产业空气”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具有均等性,集群企业之间在创新绩效上具有迥然的差异。探寻创新环境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过程和机制成为集群理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这一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进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研究分析的层面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以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创新网络为分析的起点,通过融合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组织学习等相关理论观点,应用网络分析的范式和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中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进行探讨,尝试从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来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差异进行解释。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问题分解为三个关键问题: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构成主体有哪些;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从创新网络获取知识的影响如何;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构建概念模型和综合分析框架。 本研究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辨析了集群研究多个理论学派间的联系和演进轨迹。基于对理论文献的掌握和笔者多次针对浙江地方产业集群进行的实地访谈和调研,本研究选取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 新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对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集群网络 一、引言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系集中于区域范围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成效似乎跟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关系,地方化的创新网络似乎比跨国技术联盟更能持久。美国硅谷和欧洲产业集群的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当创新系统研究发展到区域创新阶段,已经开始与产业集群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也日益密切。产业集群内各种产业的要素禀赋的背后是技术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本身就是区域性的专有的产物。产业中的企业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而技术只有依附于企业才能实现其价值。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本质上看更在于技术与经济的实现。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技术进步从而也是维持产业

社会网络

一、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又称人际网络) ,实质上就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网,是一个由某些个体或组织间社会关系构成的动态的系统[ 3 ] 。社会网络理论是在20 世纪50 、60 年代出现的,长期以来,主要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70 年代,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拓展到其他领域,并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当前有影响力的社会网络理论观点主要有: 1、以科尔曼(Coleman J . ) 和普特南(Put nan R. ) 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理论,普遍公认的社会资本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组织能够从其有的关系网络中获取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量,或者说是个体或组织与其他个体或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联系以及依靠这种联系来获取资源的能力总和。 2、以格兰诺维特( Granovet ter Mark) 为代表的“弱关系优势理论”( The St rengt h of Weak Ties) :提出社会网络中的弱关系力量假设,认为:在社会网络中,个体或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一种纽带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弱关系两种类型。 3、以罗纳德·伯特(BurtR. ) 为代表的结构洞( St ructure Holes) 理论 结构洞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Burt . R) 于1992 年首次明确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二是网络中的某些主体与部分主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主体不发生直接联系,这种不发生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 7 ] 。如图1 所示,A、B、C 都与甲联系,但是三者彼此没有直接联系,只能通过甲取得联系,这样甲就拥有三个结构洞,而a 、b 、c 不必经过乙就可以取得联系,乙就不具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为联结节点提供了传递信息和控制信息两大优势,示意中甲比乙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结构洞理论表明竞争优势不仅是实力或资源的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竞争者拥有的结构洞越多,其关系优势越大[8 ] 。任何个体或组织,要想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就必须与相互关联的个体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 政务微博微观社会网络结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洞理论视角 通过引入社会网络结构洞理论对政务微博的微观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以“上海发布”等2012 年新浪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前十位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对十大政务微博的结构洞进行挖掘,从四个指标分析其微博社会网络的结构洞特点和各微博舆情信息的传播走向特点。 结构洞测量指标 结合结构洞的理论阐述及其度量指标分析,我们认为: 政务微博作为一个社会网络,应同样能通过结构洞理论进行微观结构捕捉,并能通过关系和结构界定微博网络中节点( 政务微博典型代表个体) 所处的位置及拥有的控制舆情的力量。 政务微博结构洞测量 1、实证数据准备 选取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 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公布的影响力排行十大政务微博机构为研究起点( 该报告使用了14 个一级客观评价指标和4 个二级主观评价指标对截至2012 年10 月31 日新浪微博认证的60064 个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微博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 ,基于“上海发布”“平安北京”等十大政务微博构建形成一个复杂网络。 2、结构洞指标的整体度量 运用UCINET软件对上述政务微博的四种构洞指标进行测量 3、十大政务微博网络集群关系分析。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本期导读: 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创新集群与集群创新的内涵 ※动态资讯※ 2013年2月5日,科技部发布《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5年,围绕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和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服务,着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实现重大创新;技术市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创新驿站网络,整合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全国大技术市场。在中关村打造国家技术转移平台,在若干中心城市扶持和发展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服务功能手段先进的新型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及种业等专业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400家;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达到50家,基层站点达到300家,签约技术经纪人1000名;建立全国技术转移联盟和技术转移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区域和行业技术转移联盟30家。 以高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引导高新区建设和完善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线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并健全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支撑区域创新和结构调整。 ※主题解析※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 当前,受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理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已经逐渐由“线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经济地理 ECONOMICGEo勰APHY V01.26,No.3 May,2006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378—05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蔡宁1,吴结兵1,殷呜2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27;2.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200120)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将集群网络划分为投入产出网络、技术合作网络和劳动力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对温州鞋革业和北京rr业等产业集群的分析,考察集群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不同程度上具有小世界、无标度和群落结构等属性,且这些结构属性与集群网络的演化及具体产业背景具有一定的关系;②集群的网络结构属性对于集群的资源整合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使得集群的资源整合过程有着较高的效率和较广的范围;③集群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集群网络的无标度结构使得这种抗风险能力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 关键词: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一功能分析;抗风险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I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在核心竞争力缺乏下的产业集群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这种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聚是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分析也因此日益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 作为某一特定领域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地理接近性和关系接近性两个重要特征。PoweⅡ和GoIdon等人认为,与块状经济和经济地理侧重地理接近性研究不同,当前集群研究更加关注建立在地理接近性关系上的关系接近性,集群被理解为一种超越企业的网络组织乜’3]。因此在理论上如何揭示集群网络的结构及功能特征,以及内在的系统动力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试图打开集群结构与集群功能相互作用机制的黑箱,主要关心的问题是:集群网络的总体结构属性如何具体刻画?集群结构属性是如何与集群功能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网络结构基础上的集群功能具有哪些特征?如何通过集群的结构优化实现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对于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的探讨具有如下意义:①在国际学术领域,复杂网络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产业集群复杂网络形态的分析还属于空白,本文第一次给出了集群复杂网络分析的一个框架;②从网络嵌入性的角度来看,对于网络总体结构的分析拓展了结构嵌入性的分析方法; ③第一次发现集群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这种抗风险能力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这对于集群风险和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④在我国产业集群 收稿日期:2005—05—12;修回日期:2005—1l—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钾30∞)资助。 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政策制定者以及管理实践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产业集群的网络形态与网络结构 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①集群内产业间是相互关联的,波特的钻石模型强调了产业间相互依赖关系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构成因素…;②各种类型组织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GREMI小组在考察了欧洲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指出,科研机构与企业、大型企业与小企业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H1;而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些连接是建立在个体组织间关系互动基础上的。 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SNA)认为,集群网络具有嵌入性(e珈Ibeddedness)的特点,群内经济行为嵌入在网络与制度之中【5J,信任、规范和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群内企业的行为及其竞争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拍’7j。在此基础上,对于集群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分析主要从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两个方面展开:首先群内组织间直接的连接关系对于集群发展和群内企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从连接强度来看,uzzi认为强连接有利于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并因此获得信息的交流旧J,而罗家德认为群内弱连接则有利于新颖信息的获取,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侈1;就连接具体的性质来看,Yamawaki通过考察了日本产业集群演化,认为“血缘”、“亲缘”等关系对于组织问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信息交换也具有重要影响u叫;结构嵌入性分析则从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网络层次等角度指出不仅是个体组织问直接的连接关系影响到组织的竞争优势,而且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于其竞争优势也有显著作用,Bun从信息冗余的角度指出处于结构洞中位置的组织具在网络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但目前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还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

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

Value Engineering 前设置编译参数值时进行选定,或是使用编译工具[4]。 最后,使用make工具生成U-boot可以识别的uImage引导程序镜像文件。uImage镜像文件通过U-Boot引导程序从FLASH中取出并解压缩,装入内存后,Linux内核便取得系统控制权。 Linux内核移植的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3.2系统软件设计整个系统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面向终端用户的软件形势分为两种:web插件和普通的软件界面;web插件可以使用在浏览器中,方面用户控制网页浏览。下面是命令解析层Command layer,负责解释两种界面发送的命令,调用相应的程序接口并返回执行后的结果。功能模块Function modules主要封装软件API,负责提供各种常用的功能服务。控制模块Control modules负责管理和控制语音识别引擎,建立语音样例库以及调整语音设备引擎的内部参数,将来还可以加入新的语音模式匹配算法。再下面一层是统一APIs层,主要对核心语音识别引擎进行简单的API封装,同时预留了将来要扩展的功能接口,以便后续的功能升级和代码维护;最下面的就是核心语音识别引擎,主要提供模式匹配算法以及对底层系统级的控制功能。 3.3语音识别算法本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任务主要为针对设 备持有者的小词汇量孤立词的语音识别,功能较为简单,需要使用 者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后,系统对应建立语音样例库,然后针对每次的声音进行模式匹配即可,所以算法的重点在于模式匹配算法。综合计算性能需要、存储资源消耗以及价格成本考虑,目前流行的DHMM语言识别模型对本系统较为合适。DHMM模型是一种随机统计过程,通过大量的模板训练过程提取语音特征,可满足语音实时变化且识别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 本系统采用了当前性价比较高的Viterbi算法实现DHMM模型。Viterbi算法可以由如下公式描述[5]: δt(i)=Max s1,s2,…s t p(s1,s2,…,s t=s i,O1,O2,…,O t|λ) 其中,δ t (i)为被识别语音序列t时刻的最大概率密度;其中t时 刻前经过的语音状态序列为s 1 ,s 2 ,...s t ,且t时刻状态为s i ,对应输出 观察符序列为O 1 ,O 2 ,...O t 。 4结束语 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的方式经过了按键输入、键盘输入、手写输入以及触摸输入的阶段,但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便捷、快速输入的更高需求,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们看到了计算机输入的未来趋势。相信随着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语音输入将会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以及嵌入式设备中。 参考文献: [1]马莉,党幼云.特定人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的仿真与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03). [2]邢铭生,朱浩,王宏斌.语音识别技术综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03). [3]涂刚,阳富民等.嵌入式操作系统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7(11):4-6. [4]龙盈盈,孟利民.构建嵌入式linux交叉编译环境[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6):30-33. [5]张文华,李会凯.基于智能语音控制的互动式玩具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23). 社会网络视角下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分析Analysis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赵蓓Zhao Bei;钱钢Qian Gang;乔爱萍Qiao Aiping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南京210046)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结构及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通过引力模型对沪宁线城市间信息产业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得到近年来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然后根据计算的沪宁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值,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网络密度、中心性分析、结构相似性等的社会网络分析,进一步了解沪宁线信息产业带的发展状况及产业集群的结构。针对这些社会网络的指标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upgrade strategy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 on the basis of syste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and analyzes the economic ties between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through the gravity model,which obtains the degree of contact of each cities in recent years.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economic ties value between cities of Shanghai-Nanjing line,the paper makes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n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such as structural similarity,centricity analysis,network density and so on,further understand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f index for social networks 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 关键词:沪宁线信息产业;社会网络分析;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中心度;结构相似性 Key words:Shanghai-Nanjing line information industry;social network analysis;economic ties;network density;centrality;structural similarity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27-02 0引言 沪宁线信息产业是沿沪宁高速公路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几个城市信息产业的总称,沪宁线信息产业总产值占江苏省信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已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因此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陶拯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四个角度提出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四维度分析模型,并对沪宁线信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对沪宁线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1]。胡伟伟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人工生命理论的产业集群进化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算法模拟沪宁线信息产业集群的进化过程,得到其发展现状[2]。张洁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重心的迁移进行研究,得到2003至2008年间产业带重心转移的路径,并且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沪宁线信息产业带进行健康评估,为其发展提出建议[3][4]。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赵蓓(1987-),女,山西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127·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功能,全面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并从观念、主体间联系、政府、中介机构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全球化,使得高技术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集群式创新作为高技术企业创新成功的新模式,已经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实。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高新区,它们的集群创新网络已成形,而且实力强大,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尽管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了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政策和创新网络,对提升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下载。 1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功能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集群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核心企业网络、外围辅助网络以及创新网络所面临的系统环境组成。企业是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要素,作为网络的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顾客、供应商、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构成了外围辅助网络;而集群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活动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则作为创新环境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对于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了集群内主体间的沟通,形成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优势;②为群内企业提供了集体学习机制,利用知识溢出效应获得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③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更有利于集群创新功能的发挥。 2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观念问题是培育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有相当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分析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政府也往往对这种基于知识或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给予大力支持。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园区内,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对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高新技术通常是由众多技术因子组成的,各技术因子并不是同步发展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技术势差,因而有核心和辅助之分。一般而言,技术的发展或技术创新首先是从核心技术的发展开始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辅助部分就会变成该技术“木桶”当中“最短的那块木板”,从而制约技术的整体发展,形成技术势差。因需求推动或技术推动,围绕这些性能相对较差的辅助部分将会形成创新源,表现为这一技术从高势能区向低势能区的方向流动。由于技术内部各因子的关联性和群体技术的关联性,当某一创新因子发生变化时,必然相应地使另一创新因子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效应。众多因子逐渐汇聚形成创新链条,最终将打破原有群体技术的内在平衡。随着这些技术的扩散和模仿,会围绕这些原创新展开一系列的二次创新,这些二次创新将完善原创新,并与之共同作用形成新的技术集群。因此,技术集群就是技术实际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式,或者说技术是以技术集群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技术因子的内在关联性是高新产业集聚的内在原因。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然而由于技术是由多个因子构成,以技术集群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从而仅仅依靠一两个企业自身的力量难已完成,必然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的企业网络,利用企业的外部性来为自己服务。对于高新产业来说,产业集聚是最有效的企业网络形式。能够使技术创新有条不紊进入良性运行之中。 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1、市场需求的间接引力机制。市场需求是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市场既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也是技术创新活动价值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在效用、价格、质量、数量上的需求,这些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参与合作的企业应用新技术通过创新活动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从中获得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集群,抱团创新的有效模式

集群,抱团创新的有效模式 地理位置比邻国内一流大学的中关村,为什么 没有真正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科技创新创业 集群地?不妨借鉴美国硅谷成功集群的经验。 几周前,我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小住,被朋友极力劝说不要搬回波士顿,一定要住在湾区。 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居然是:生活在硅谷的所在地湾区,人就会被无形地感染,总是琢磨着想干出点什么新东西出来,于是每个人都过得活力十足。 友人现在的职业是房产中介。但是,她已经在湾区有过好几次创业经历。现在的职业和她过去的各种尝试,完全大相径庭,但已步入中年的她,还是整天飞快地转脑筋,创意、追逐着各种新想法,继续做着创业梦。 硅谷:创新集结地 没错!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英国剑桥科学园、印度的班加罗尔、法国的索菲亚科技园,以及国内的各种“高科技园区”,都无法与硅谷相提并论。 这里聚集着全球密度最高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高素质人才。不仅有高科技人才,更有提供各种创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家、咨询专家、猎头公司、会计和律师,为创业者提供

全方位的创新支持。例如:硅谷的高资本可得性,全球任何一个创新集结地都无从攀比。 硅谷内外,有一种自发的、非正规的社会网络。无论是那里企业内部松散扁平化的结构和文化,还是企业之间人员的频繁跳槽,甚至技术移民在母国和硅谷之间的流动,都在无形中促进了行业以及跨行业知识和创新理念的共享。 我的另一位生活在湾区的友人,近年来跳槽过好几次。出乎常人意料的是,他今年跳槽,是放弃了一家薪水丰厚、日趋成熟的高科技公司,而选择了一家飞速发展但还没上市的创业公司。据说,不算股权,友人现在的薪酬只有被放弃的那家高科技公司的1/6! 硅谷特有的这种自发、非正规的社会网络状联结,不仅促使了地域中各方人才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集体分享学习,同时,创业者或创新者们能通过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自发重组,去追求各种最新机遇的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鼓励。 随之,弥漫硅谷的创新和创业文化,也越来越厚密。 斯坦福:产学研结合地 最有特点的,大概是和硅谷的形成息息相关,在1950年代初创建了世界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的斯坦福大学了。惠普、苹果、太阳微系统、硅谷图形、雅虎、谷歌、思科、英特尔以及很多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巨头公司的创建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或教授。

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社会网络分析

第36卷第4期 2006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6,No.4Ju ly 2006[收稿日期]20060125[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 ttp://ww w.journ https://www.doczj.com/doc/42169609.html,/s oc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73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573088)[作者简介] 1.蔡宁(1963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网络经济与管理 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 社会网络分析 蔡 宁,吴结兵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与公共经济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产业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是理解产业集群现象的重要基础。通过社会网络 分析方法考察集群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密集性质及其功能机制发现:(1)受到连接多样性、连接偏好和集 群生命周期的影响,产业集群网络关系密集性呈不均匀分布,使得集群网络呈现出密集和稀疏相结合的 结构特征;(2)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具有资源配置优势,但同时使网络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而稀疏网络 具有资源获取优势和鲁棒性作用;(3)网络关系密集性和稀疏性的不断重构共同推动了集群的发展演 化,此分析有助于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网络治理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组织间网络;密集性;鲁棒性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4005808 一、简要的文献回顾和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意大利和硅谷的崛起,产业集群现象在理论研究和区域发展实践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实际上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并不是一个新现象,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对此早有研究,早期的产业集聚研究考察了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1]280-290、产业集聚发展的条件[2]118-120以及产业集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等,并逐渐形成了经济地理这门学科,克鲁格曼(2000)的新经济地理思想是这方面研究的新进展[4]。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地理接近性,产业集聚还包括关系接近性的特征[5]。韦伯(1909)在论述集聚经济时就指出,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产业按一定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即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企业间的互动关系是存在集聚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2]21。而长期以来在研究中集群组织间的关系接近性特征被忽略了,直到格兰诺维特(Granov etter ,1985)/嵌入性0(embeddedness)理论的提出和社会网络分析(SNA )方法的兴起[6],产业集群的另一重要特征)))关系接近性才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新关注。嵌入性思想对于产业集群研究的启示是:仅仅从地理层面分析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对集群的分析需要被重新置于对

LTE宽带集群通信技术发展及应用

LTE宽带集群通信技术发展及应用 摘要: LTE技术在宽带数字集群通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集群通信系统发展需求和现状,分析了LTE宽带集群技术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解决关键技术的方法。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LTE technology in broadband digital trunked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communication fiel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unked communi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of LTE broadband cluster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 key technology. 关键词: LTE宽带集群;集群通信系统;频谱利用率;无线专网 Key words: LTE broadband cluster;trunked communication system;spectral efficiency;wireless private network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7-0063-02 0 引言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高级的移动通信系统,它较好地适

应了集团指挥调度和专业通信的实际需求,符合现代通信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1 集群通信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数字集群技术是TETRA,iDEN,GT800和GoTa四种。iDEN系统是摩托罗拉公司最新推出的集数字话音传输为一体的综合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采用TDMA 技术,使得在25kHz信道上可以同时传送6路数字话务,并可动态分配带宽。TETRA采用欧洲电信标淮协会(ETSI)制定的多功能数字集群无线电标准,提供多种附加业务,其部分为TETRA所独有。系统具有兼容性好、开放性好、频谱利用率高和功能强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参与生产厂商较多的数字集群标准。 通过分析和研究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可知,目前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同时其技术链条和创新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当前,市面上使用围较广的集群通信系统主要为窄带数字集群通 信系统,技术含量较低,服务围有限。以TETRA系统的最新演进TEDS(TETRA Enhanced Data Service,TETRA增强数据业务)为例,在最理想情况下也仅能支持518kbps的峰值传输速率。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不断深入,能源、交通运输、现代农业、公共安全等重点行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改造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精)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 李萍1闫秀霞2 (1.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尽管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能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创新优势,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机制。基于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构建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通过该模型的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的优势以及约束条件。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激励模型。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cts of co-innovation network model analysis Li Ping Yan Xiu-xi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Shandong Zibo 255049 Abstract:Althoug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dustrial clusters co-innovation networks of enterprises within the cluster can give new advantages, bu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has its complicated mechanism. Based on knowledge of game theory to buil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network formation behavior mod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it

社会网络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衍生企业资源获取

社会网络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衍生企业资源获取 一、引言 作为弥补企业、市场效率空隙的中间性组织,产业集群不仅在节约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推进技术创新、增进区域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更由于其独特的网络结构和知识溢出效应,成为诸多企业孕育、衍生和成长的摇篮。Chung&Kanins(2001) 指出,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存在许多类似的公司所产生的外部性需求会增加本地企业的租金,而租金增加将使小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无形之中成为在集群内开办企业的动力,使集群内企业数目增加。Michael(2003) 、 Gabe(2003) 、王辑慈(2001) 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由于产业集群特殊的环境作用,集群内比集群外有更高的企业衍生率。 关注产业集群企业衍生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Sam(2004)认为,一个地区较高的企业出生率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活跃性。萨克森妮比较了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 公路的发展模式后指出,硅谷的企业出生率不断上升,而128公路却不断下降,这导致了两者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硅谷,新企业更容易找到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和技术服务,虽然每天有大量的企业破产失败,但却有更多的企业产生出来(Sax-enian ,1994)。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以及“第三意大利”地区的蓬勃发展也表明,正是由于产业集群推动大量中小企业的不断涌现,为地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因此,本文试图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对产业集群企业衍生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集群资源状况对产业集群

企业衍生的影响,并进而详细讨论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结构、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以及产业集群文化对产业集群衍生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 二、产业集群企业衍生的资源视角 企业衍生(Spin —off / out)是产业集群里普遍存在的一种创业方式,衍生企业与母体组织之间的资源联系是产业集群企业衍生不同于一般企业创业的典型特点。根据创业研究里广为接受的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View , RBV),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组成的资源束,其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拥有并控制的以无法复制、难以交易为特征的特殊资源,包括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Wernerfelt ,1984) 。企业创业活动实质上是在识别机会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蔡莉等,2006),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Stevenson ,1985) 。因此,产业集群企业衍生可以理解为衍生企业从集群内的母体组织获取关键资源以创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企业家对潜在创业机会的识别与评价、对各种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都离不开集群内母体组织资源的支持,尽管这种支持可能是积极主动的,也可能是消极被动的。前者如神州数码之于联想集团、安得物流之于美的集团等,衍生企业是母体组织基于战略选择而设立的,其创业资源主要来自于母体组织,与之存在着密切的产权关系和能力协同;后者如著名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八叛逆(TheTraitorous Eight)”出走后创立仙童半导体公司、华为技术XX公司李一男离职后创立港湾网络XX公司等,虽然主要创业资源也来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