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

一、选择题

二、

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

2、

A学生B教学内容 C 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

2、在学与教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3、

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

3、桑代克建立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作为一个

A动物的存在B生物的存在C物的存在D意识的存在

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弗洛依德B冯特C华生D桑代克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情景中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学内容、和五个方面。

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的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并据此创设有效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5、在学与教的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

6、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它一般表现为、和课程。

7、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要素是。

8、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二是。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10、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和等三个过程。其中,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而完善时期是以后。

12、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重大影响的理论有20世纪40年代的精神分析,50年代斯金纳的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以及60年代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

13、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以及和四个方面。

1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编写的。

三、名词解释

1、教学内容

2、教学媒体

四、问答题

1、简答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2、简答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我控制力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一时期是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春初期D青年期

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B自主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

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

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 6、7岁~11、12岁

B 8、9岁~12、13岁

C 11、12岁~14、15岁

D 14、15岁~18岁

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

7、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

A成熟期B关键期C学习期D高原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9、“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维果茨基C埃里克森D布鲁纳

10、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1、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

1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称为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

1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主要是

A感觉和知觉分化B感觉与动作分化

C动作与语言分化D形象与表象分化

14、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15、根据反应时间与精确性,儿童的认知方式可以分为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

16、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A比奈—西蒙量表B斯坦福一比奈量表

C瑞文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

17、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世界观

18、掌握学习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B维果茨基C奥苏伯尔D布卢姆

19、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

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

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D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

20、心理发展上主要表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儿童,处于

A 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初期

D 青年期

2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是

A人格B性格C认知风格D态度

22、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

A性格B认知风格C学习策略D定势

23、下列智商最高的人是

A CA=4,MA=5

B CA=5,MA=6

C CA=6,MA=7

D CA=7,MA=8

24、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沉思型B冲动型C辐合型D发散型

二填空题

1、皮亚杰把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___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___阶段。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有:连续性与___、定向性与___、___以及差异性。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属于___阶段。

4、最近发展区是儿童___水平与___水平之间的差距。

5、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守恒概念的获得是在___阶段。

6、儿童生理或心理的某一方面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___。这一时期的存在也说明了人的心理发展具有___特点。

7、学习准备是指学习原有的知识水平或___水平对新的学习的___。

8、儿童发展过程中两个相邻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是___。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___。

9、儿童口语发展关键期是___岁,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___岁,书面语言学习关键期是___岁

10、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___,二是___,这两者差距称为___。

11、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称为___。

12、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___。

13、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称为___。

14、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初高中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学生的___。

15、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即___、___、和____。自尊自爱属于其中的___。

16、个体生理自我在__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___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___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17、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被称为。

18、有些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其认知风格属于;而有些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善于察言观色,其认知风格属于。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再到的过程。

20、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即、和。

21、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反应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2、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是在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23、有些儿童解决问题的速度很快,但常出错,其认知方式主要是。

24、韦氏量表主要从和两个方面来测量人的智商。

25、掌握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而程序教学的倡导者是。

26、个体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为。

27、刨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人格的核心是。

28、性格特征主要由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四个部分构成。自信与自卑是性格在的差异。

29、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阶段。

30、开始注重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的个体,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处于时期。

31、在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

2、关键期

3、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

5、自我意识

6、认知方式(认知风格)

四、简答题

1、简答学生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简答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3、简答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4、简答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5、简答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6、简答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五、论述题

1、试述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2、试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3、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称为

A心理发展B学习C迁移D适应

2、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D言语信息

3、“先行组织者"实质上是指

A教师B研究者C引导性材料D已有的认知结构

4、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这是桑代克关于学习的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消退律

5、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夫D苛勒

6、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A图表B新知识C认知框架D以上都对

7、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失用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这是桑代克关于学习的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消退律

8、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表现为对内调控的能力是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D言语信息

9、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是

A布卢姆B斯金纳C奥苏伯尔D布鲁纳

10、通过撤消厌恶刺激(惩罚)而使行为发生概率提高的方法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撤除

11、消退实质上是一种

A正强化B负强化C无强化D替代强化

12、通过施加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概率降低的方法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撤除

13、苛勒认为学习的实现是通过

A尝试错误B顿误C同化D意义建构

14、儿童能运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

A动作表征B符号表征C图像表征D表象

1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机械的接受学习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机械的发现学习D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16、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是

A学习准备B定势C最近发展区D先行组织者

17、在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中伴随满意刺激,可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这一现象是

A强化B消退C分化D泛化

18、尝试—错误说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夫D苟勒

19、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这一现象是

A消退B泛化C分化D同化

2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A消退B泛化C分化D同化

21、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的学习是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

2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应用是

A教育目标分类B掌握学习C程序教学D情境教学

二、填空题

1、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而产生的行为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加涅从学习结果上把学习分为智慧技能学习、学习、学习、言语信息学习、学习等五种类型。

3、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到的联结过程,在这一联结中起着重要作用。

4、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获得满意结果时,联结就增强,反之则削弱,这是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

5、在加涅学习层次分类中,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属于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属于学习。

6、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含技能和技能)、的学习。

7、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划分,学习用以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属于学习。

8、通过施加满足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称为;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也可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称为。

9、当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称为。

10、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

11、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称为。

1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形成的联结;而苛勒则认为学习是通过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主体内部构造。

13、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分化,强化,消退)

14、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正强化、负强化、无强化、惩罚)。

15、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抑制此反应的过程。称为。

16、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作为信息进入,受到注意则进入,经过复述再进入。当需要使用信息时,可以提取出来促成反应。在这个模式中,和执行控制(即加涅学习类型中的),是两个重要的控制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

17、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和的联系,这一概念是提出的。

18、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中原有的观念和相关联。

19、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所以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学习包括、和三个过程。

2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学习与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学习与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

21、布鲁纳提出了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和。

22、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与学习者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即和。经典性条件作用所研究的对象是其中的。

2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他提出了、和学习的基本定律。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广义)

2、泛化

3、分化

4、消退

5、强化

6、惩罚

7、意义学习

8、先行组织者

四、简答题

1、简答学习的心理实质。

2、简答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3、简答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4、简答意义学习的条件。

5、简答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6、简答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7、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

l、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A学习准备B需要C动机D兴趣

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诱因

3、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期待B归因C成就动机D自我效能感

4、需要层次论的提出者是

A弗洛依德B华生C马斯洛D罗杰斯

5、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这一方法称为

A正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

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

A动机B需要C诱因D环境

7、个体努力克服障碍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称为

A动机B期待C成就动机D自我效能感

8、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结果期待B成就动机C自我效能感D需要

9、个体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0、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

A安全的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

C 尊重的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11、个体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能力),这分别属于

A稳定的内部归因B不稳定的内部归因

C稳定的外部归因D不稳定的外部归因

12、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斯洛B布卢姆C奥苏伯尔D班杜拉

13、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社交的需要属于

A安全的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15、最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动机激起水平是

A低等B中等C高等D不确定

16、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的

A受教育程度B归因方式C成败经验D判断能力

17、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

A线性关系B倒U型关系CU型关系D平行关系

18、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需要是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9、完成难度作业时,最佳动机激起水平应

A偏低B中等C偏高D不确定

20、教师对学生公开表扬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

A正强化作用B负强化作用

C替代强化作用D自我强化作用

21、有些学生说,如果父母少唠叨一点,或者学校少一点讨厌的考试,他们会更乐意学习,这一现象的心理实质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二、填空题

1、动机是引起和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和。

3、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称为内驱力。

4、动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5、自我效能感理论最早是由提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6、个体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阐述与解决问题的需要,称为内驱力。

7、从作用上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学习期待则是学习的。

8、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需要,称为内驱力。

9、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0、在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的构成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属于外部动机的是和。

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途径,一是途径。

1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关系。

1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内驱力、内驱力和内驱力。

14、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上,从途径考虑,应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从途径考虑,应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15、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个体相应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称为。

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需要由低到高分为、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

17、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动机,另一是。

18、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在性和。

19、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社交的需要属于;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属于。

20、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这种强化称为,其提出者是。

21、在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的构成中,儿童早期突出表现为,青年期和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22、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努力是一种归因,且属于可控因素;运气好坏则是一种归因,

且属于不可控因素。

23、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

24、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25、学习动机根据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动机和动机。

26、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可分为和。

27、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学匀动机是;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学习动机是。

28、根据动力来源,学习动机分为和。

29、根据定律:完成一般作业,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适中,完成容易任务,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困难任务,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

30、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的主观判断。

31、把强化分为三种,即、和。

三、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

2、自我效能感

3、替代性强化(间接强化)

4、自我强化(内部强化)

5、学习动机

6、学习需要

四、简答题

1、简答动机及其功能。

2、简答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

3、简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4、简答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5、简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论述题

1、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是

A定势B迁移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2、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A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3、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这称为A负迁移B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

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逆向迁移

5、用已掌握的英语字母来形成新的单词,这种迁移是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逆向迁移

6、经验类化说强调下列那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A心理官能的发展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

C概括化的原理D对各种要素间关系的理解

7、强调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8、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是

A动机B需要C定势D学习准备

9、有些教师主张搞“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期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去,这符应了哪一种迁移理论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0、定势主要表现为一种

A正迁移B负迁移C正迁移或负迁移D不是迁移

11、陆钦斯“量杯”实验说明了以下哪一种心理现象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定势D功能固着

二、填空题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被称为_____。

2、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_____;一种学习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干扰阻碍作用,称为。

3、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被称为_____。

4、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具有更高概括水平的引导性材料,称_____。

5、学生心理发展中两个相邻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_____。

6、受m(a+b)=ma+mb的影响而错误的得到㏒(a+b)= ㏒a+㏒b,这种迁移是_____。

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迁移可以分同化性迁移、和。

8、常见于归纳学习中的迁移主要是。

9、在一种学习中习得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可以迁移到多种学习中去,这种迁移是。

10、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迁移是。

11、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是。

12、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其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以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这种迁移是。

13、掌握了“义务即免费”的知识后,得出“义务教育即免费教育”,这种迁移是。

14、认为两种学习情境中刺激到反应的联结相似时,迁移才能发生,这一理论是。

15、认为迁移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一般原理的概括程度,这一理论是。

16、格式塔代表人物的“小鸡啄米”实验认证了理论,强调迁移的实质是。

17、形式训练说强调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共同要素说强调,经验类化说强调。

18、奥苏伯尔提出了迁移理论,并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和等特性都会影响迁移的效果。

19、“脑筋急转弯”主要是要消除。

三、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2、正迁移

3、负迁移

4、定势

四、简答题

1、简答促进迁移的教学。

2、简答迁移的作用。

3、简答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五、论述题

试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为

A知识B技能C态度D行为规范

2、难以用语言表述,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3、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

A操作技能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D元认知策略

4、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5、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A知识学习B词汇学习

C技能学习D概念学习

6、英语单词的学习主要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

7、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称为

A高效学习B复习

C过度学习D深度加工

8、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的观念,现在学习“正方形”概念,这属于

A派生类属学B相关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学习“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D词汇学习

10、瞬时记忆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引起

A注意B复述C神经冲动D条件反射

11、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具的运用一般属于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D符号直观

12、遗忘曲线呈

A正U型B倒U型C加速型D负加速型

13、学过了行为主义关于“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后,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行为潜能的变化”也是学习,这属于

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14、打电话时先记住号码簿上的号码,拔完电话就忘记了,这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D抽象记忆

15、认为遗忘是“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造成的,这一理论是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1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 3—7个组块

B 5—7个组块

C 5—9个组块D7—9个组块

17、教师在教学中讲到重点时用彩色粉笔或用符号标记,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18、桑代克的“练习律”实际上符应了遗忘的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19、下面属于“学习”概念的反例是

A猴子骑车B看黄色书刊

C练嗓子D随机体成熟视力提高

20、学习用“狗”这个字来表示实际生活看到的狗,这是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

21、感性知识分为两种水平,即

A感觉和知觉B感知和表象

C表象和语词D概念和命题

22、程序性知识包括两种,即

A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B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C心智技能与认知策略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3、学习“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两个关键特征,这是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

24、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下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上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A下位学习B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25、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分为

A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B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C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D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6、组织学生参观展览是知识直观中的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生活直观

二、填空题

l、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与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2、感性知识可以分为和两种水平。

3、理性知识包括和两种形式。

4、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表述,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及为什么的知识,称为知识。

5、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行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称为知识。

6、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

7、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和。

8、如果学生掌握了“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那么其关于“三角形”的学习属于学习。-

9、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学习主要属于学习。

10、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是学习。

11、儿童学会“狗”来代表他们实际见到的动物,这种学习是学习。

1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学习、学习和学习。

13、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符合同化论中的学习;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则是学习。

14、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种学习模式属于学习。

15、学习“苹果”、“梨子”后学习“水果”,这是学习。

16、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和三个阶段。

17、知识直观有三种方式,即、和。

18、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方式是。

19、广义的知识可分为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包括和两大类。

20、变式即变换同类事物的特征,以便突出其特征。

2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和三个子系统。

22、贮存时间0.25—2秒的记忆是记忆。其信息受到,就会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组块。其信息经过,则可能转入长时记忆。

23、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的,其规律是。

24、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称为。

25、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这一理论是,其代表人物是。

26、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称为,程度达到时效果最好。

27、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因相互干扰而遗忘,干扰有两种,一是,一是。

28、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这种学习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是;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29、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一遗忘理论是,其代表人物是。

30、通过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是。

三、名词解释

1、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

3、心智技能

4、认知策略

5、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6、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7、前摄抑制

8、倒摄抑制

9、过度学习

四、简答题

1、简答同化的模式。(简答同化论关于知识学习的三种模式)

2、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3、举例说明知识直观的类型。

4、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5、简答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6、简答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

五、论述题

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3、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A合乎法则的B不随意运动的

C遗传获得的D知识经验的

2.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外显、展开B观念、出潜、简缩

C物质、外显、简缩D观念、内潜、展开

3、经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是

A技能B习惯C操作技能D心智技能

4、技能实质上是一种

A认知经验B动作经验C习惯D本能

5、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外显、展开B观念、内潜、简缩

C物质、外显、简缩D观念、内潜、展开

6、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骑车B书写C写作D弹琴

7、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动作缓慢、不协调,常感到紧张,这一阶段是

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

8、在操作技能练习的中期会出现一个成绩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

A定势B瓶颈现象C高原现象D抑制

9、在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程序性知识,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原型模仿

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

10、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视觉控制逐步被动觉控制代替,这一阶段是

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

11、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原型模仿

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

12、开车(跳高、射箭、刹车)分别属于

A连续的封闭技能B不连续的封闭技能

C连续的开放技能D不连续的开放技能

二、填空题

1、技能是通过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2、技能可以分为技能和技能。写字属于技能;写作属于技能。

3、操作技能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具有。心智技能活动的对象而言具有;就活动的进行而言具有;就活动的结构而言具有。

4、加涅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即和。其中,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程序性知识是;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是。

5、操作技能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和。

6、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和。

7、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和。

8、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三、名词解释

1、技能

2、操作技能(动作技能)

3、心智技能(认知技能)

四、简答

1、简答操作技能与心理技能的区别。

2、简答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简答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学习计划B学习方案C学习规则D学习目标

2、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是指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3、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认知策略是

A记忆术B语义联想C生成性学习D列提纲

4、组织策略属于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5、排除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来帮勘记忆,这是利用了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6、元认知是指对

A单元的认知B认知的认知

C本质的认知D规律的认知

7、阅读时在重点句子下画线,这是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8、对学习环境的设置主要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9、利用歌诀或谐音来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

A 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10、列提纲是一种常用的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11、对学习的心境及努力程度的调节控制,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12、下列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画线B做笔记C列提纲D设计学习环境

13、画出系统结构图主要属于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14、充分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帮助学习,这属于

A资源管理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

15、下列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A记忆术B提问

C复习形式多样化D生成性学习

二、填空题

l、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为。

2、学习策略可以分为、和三个方面。

3、认知策略主要有、和。

4、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和。

5、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和。

6、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的学习策略是;它属于策略。

7、克服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属于策略。

8、元认知是指,包括和两个成分。

9、元认知知识包括对认识、对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与其使用方面的认识三个方面。

10、建立学习时间表属于学习策略中的策略。

11、利用多种感官复习属于策略,利用表象或想象帮助记忆属于策略。

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和构成。

三、名词解释

1、学习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元认知

四、简答题

1、简答学习策略及其特征。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哪几种。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选择题

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问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

A环境B问题C心境D课堂气氛

2、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形成问题表征的思维过程是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3、定势又称为

A心向B功能固着C学习准备D技能

4、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题步骤的思维过程是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是

A能力B性格C创造性D智力

6、人们往往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其新用途,这一现象称为

A定势B迁移C功能固着D前摄抑制

7、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

A充分、必要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非充分条件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8、个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是创造性思维的

A发散性B变通性C流畅性D独创性

9、一般而言,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

A容易B困难C难度中等D不确定

10、从广义上看,功能固着也是一种

A迁移B定势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11、高智商的人,其创造牲

A必然高B可能高可能低C不可能高D一般

12、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一方法称为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训练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13、曹聪称象实际上是打破了

A定势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功能固着

二、填空题

l、问题即与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从问题的到达的过程。

3、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很明确的问题被称为;而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不明确的问题是。

4、问题有三个基本成分,即、和。

5、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是、和。

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提出假设和等四个阶段。

7、先于某一活动而又指向于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被称为。

8、个体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摒弃无关因素,找出问题的关键、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的阶段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的阶段是。

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假设的方式有两种,即式和式;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即和。

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i2、根据创造的产品是否人类首创,创造可以分为两种,即和。学生的创造一般属于。

1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和。

14、在规定时间内个体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特征;而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表示的则是创造性的。

15、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条件,而非条件。

16从智力与创造性关系来看,低智商的人其创造性;高智商的人其创造性;低创造性的人智商水平;高创造性者智商水平。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

2、功能固着

3、创造性

四、简答题

1、简答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简答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4、简答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简答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5、简答如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6、简答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一谈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2、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动机B态度C品德D定势

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

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

A态度B动机C品德D情感

4、以清楚的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

A直觉的道德感B形象的道德感

C想像的道德感D伦理的道德感

5、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

A从自律到他律B从他律到自律

C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

D从道德行为到道德认知

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大部分青少年和成人都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

8、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容易发生两极分化。这一阶段是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

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是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

10.班杜拉“观察学习”中的核心概念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直接强化

11.在权威命令、群体气氛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

12、稳定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发生在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

13、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一品德形成阶段是

A服从B依从C认同D内化

14、由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规则以对其他成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种德育方法称为

A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

二、填空题

l、态度包含认知成分、成分和成分,而态度的核心成分则是。

2、品德是的简称,是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和三个成分。其中,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4、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三种,即,想像的道德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属于其中的。

5、品德是依据一定的行为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6、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和。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7、柯尔伯格主要用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三个道德发展水平,即、习俗水平和。大多数青少年都处于水平。

8、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到的过程,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

9、研究表明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是在阶段。

10、态度与品德学习一般经过了三个阶段,即、认同和。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阶段是;个体模仿榜样以图与榜样一致的阶段是;个体将主动接受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阶段是。

11、“杀鸡吓猴"这一教育效应最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12、既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也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三、名词解释

1、两难故事法

2、品德

四、简答题

1、简答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简答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简答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4、简答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5、简答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6、简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论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填空题

1、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A心理测验B心理训练C会谈D理性情绪疗法

2、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

A强迫症B抑郁症C焦虑症D恐怖症

3、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肯定性训练

A请求B系统脱敏C拒绝

D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4、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主要是改善来访者的

A行为反应B刺激情境C认知D生活背景

5、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行为塑造法D厌恶疗法

6、当事人身不由己地反复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这可能是

A强迫观念B强迫行为C焦虑症D恐怖症

二、填空题

1、健康主要包括健康和健康。

2、心理健康是一种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积极的,良好的,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

3、心理健康的最低标准是;最高标准是。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5、肯定性训练主要包括、和。

6、艾利斯提出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7、强迫症包括和。

8、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是和。

9、心理评估是依据用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以确定其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

11、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基本目标是;高级目标是。

三、简答题

1、简答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

2、简答心理健康的标准。

3、简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选择题

1、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是

第一章_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b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c )。

教育心理学第一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答案学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查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 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 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桑代克 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詹姆斯 D.桑代克 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 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 A.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B.阐明学习的过程 C.阐明有效学习的环境 D.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13.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是( ) A.1879年 B.1903年 C.1907年 D.1913年 1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1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心理学家是( ) A.廖世承 B.陈鹤琴 C.潘菽 D.朱智贤 16.《人是教育的对象》的作者是( ) A.乌申斯基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金纳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 ) A.研究心理现象 B.对心理进行测量 C.获取心理数据,区分心理高下 D.研究、揭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等 18.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B.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C.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D.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技术不够到位 19.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 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 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word.doc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 1.古希腊时期,自柏拉图主张教学方法应重视(个别差异)、教 育目的在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到亚里士多德主张(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的教育原则。 2.从道德教育看,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所持有的(知,情,意 行)四者并重的理念,可视为最完整的德育心理思想。3.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一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4.杜威是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三大领域的杰出学者。 二、名词解释 1.什么是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是具备科学的教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 简答题 1.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欧洲有四位著名的学者,他们主要 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是什么? 1.(1)裴斯塔洛奇:人性中包含原始性,社会性和道德性(2)爱 为教育的中心(3)在教学上强调使学生的头,心,手均衡发展。 2.赫尔巴特:(1)人类的心灵具有知情意三种功能(2)教育因道 德为先(3)重视儿童的兴趣(4)重视教学程序

3.福绿贝尔:(1)家庭是学校的基础(2)自由与创造是人类的天 性(3)重视团体社会化教育功能(4)重视儿童感知觉发展 4.莫依曼:(1)儿童身心发展与成人有差异(2)儿童发展的过程及其个性禀赋的差异(3)儿童学习与疲劳 2.社会性发展与成就动机取向下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特 点是什么? ○1儿童发展心理学逐渐迈向全人发展的轨道○2重视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因素○3成就学习,合作性研究学习 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教学应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有三个方面:(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2)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3)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三、分析题 1.假如你是你是一位班主任老师,班里有25名学生,请问:你对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育教学知识、特定内容的教育知识各自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认识?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种知识?最不重要的又是哪一种知识?为什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有实施者创造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 3、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载体。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时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2)普通心理学一般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等。 3、教育心理学为哪几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特点、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教学测量与评价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骄傲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进行总结,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三、论述题: 1、具体论述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答:第一、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二、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过程。第三、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第四、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第五,教学情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既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联系实际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用研究的方法来准确地分析和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科学艺术地实施教学 3)帮助教师正确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4)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5)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及答案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4.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7.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 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来体现的。 3.在宏观上,教一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_____等四种主要的变量。。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_____、预测和——的作用 5.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_____、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_____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6.教学环境包括_____和_____。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 A.学生 B.教师 C.学习 D.教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A.学生 B.教师 C.教学过程 D.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C ) A. 1877 年 B. 1879 年 C. 1903 年 D.1913 年 5.廖世承在(D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 C) A.裴斯泰洛齐 B.卡普捷列夫 C.乌申斯基 D.维果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D )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 10.( C)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11.有人把(D )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B)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 20世纪80年代以后 13.教育心理学是(C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自然科学 B.普通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理论心理学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B )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C ) A.个案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产品分析法 16.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D) A.个案研究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17.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A)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1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A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19.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C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相互作用形成系统。该系统包括: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种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1968年乌申斯基出版《人事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此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学习心理。行为主义占主要地位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60年代掀起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 A.学生B.教师C.学习D.教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d ) A.学生B.教师C.教学过程D.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 b ) A.皮亚杰B.桑代克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c ) A.1877年B.1879年C.1903年 D.1913年 5.廖世承在( d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 c.> A.裴斯泰洛齐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雏果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d )原则。 A.发展性B.整体性C.系统性D.教育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鸷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胶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a )思潮撅: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 10.( c )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II.有人把( d )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观察法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 b ) A.19世纪未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3.教育心理学是( c)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A.自然科学B.普通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理论心理学 14.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b )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模拟题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 在历年の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大部分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所以考生在复习の过程中要注意复习の方法和策略。小编帮广大考生梳理了教育心理学中常考の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の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の基本需要提出の。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の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の需要、尊重の需要、自我实现の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の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の需要。 需要の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の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の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の追求。如果一个人の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の物质保障;在基本の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の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の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の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の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の需要,要求掌握知识の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の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の和稳定の动机。由于需要の满足(知识の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の,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の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の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の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の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の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の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の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の学习成绩,目の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の愈好,取得の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1)从研究层面来看,可以从三个层面对教与学的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客观描述主体心理活动的现象;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为促进主体(尤其是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及主体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方法指导。 (2)从研究领域来看,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主要指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教育社会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C20y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1868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c20y-50y末) 20c20y-30y,西方教育学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并将学科心理学纳入到自己的内容中;20c40y,弗洛伊德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0c50y,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也相应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三、成熟时期(20c60y-70y末) 20c60y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20c60y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20c70y,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加涅对人类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教学(CIA)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四、完善时期(20c80y以后) 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出控制;(2)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学习;(4)社会文化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1)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 2)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 3)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 4)科学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冯特于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具有科学活动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一般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与人格}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人格(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一、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正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因为情绪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动力的作用,同时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二、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和特征的总和。 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在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对外界事物的情绪情感体验及对客观事物积极改造的意志活动中,人的能力、性格、信念、世界观等逐渐形成;已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的色彩。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里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是指: (1) 严格控制试验情景,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根据实验条件,按科学方法选取被试 (3)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之以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