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1函数教学设计

6.1函数教学设计

6.1函数教学设计
6.1函数教学设计

第六章一次函数

1.函数

成都七中陈中华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七年级上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了探索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并用符号进行了表示;在七年级下期又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普遍性,感受了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为学习本章的函数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安排了1个学时。

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感性材料,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教材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函数的模型

思想;

3.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是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1.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内容:

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 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意图:

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效果:

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

内容:

问题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

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

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

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

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 与旋转时间t 之间有

一定的关系,右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

上一点的高度h (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 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 是多少?给定一个t 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 值吗?

问题2 .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 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2300

v s ,

其中v 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1)公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计算当v 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 是多少?

(2)给定一个v 值,你都能求出相应的s 值吗?

问题3.如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按图中方式,动手做一做,完成下表:

表格中有几个变量?按图中方式搭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若搭n 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意图: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展示,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变量间的关系,并且一个变量是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方式是多样的(图象、列表和解析式等).

效果:

通过图片展示和三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确存在大量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初步了解三种方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各自特点.

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

内容:

1.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共同点,进而揭示出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的问题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的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给定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那么我们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2.点明函数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两个变量,一个x 值确定一个y 值,它们是判断函数关系的关键。

3.再通过对上面3个情境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三个情境呈现形式的不同(依次以图像、代数表达式、表格的形式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函数常用的三种表示方法:

(1) 图象法 ; (2)列表法 ; (3)解析法。

意图:

通过比较异同点,揭示函数的本质概念和不同的表示方法。

效果:

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了七年级较好的铺垫,学生都能顺利地抽象出有关概念。

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

内容:

1.介绍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

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球的表面积S (cm 2)与球半径R (cm)的关系式是S=4πR 2

(2)以固定的速度V 0(米/秒)向上抛一个球,小球的高度h(米)与小球运动的时间t

(秒)之间的关系式是h=V 0t-4.9t 2.

2.概念应用举例

1. 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速度是15千米/时,你能表示出他走过的路程s 与时间t 之间的变化关系吗?S 是t 的函数吗?路程s 随时间t 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略解:S=15t,是函数,图像略.

2. 如果A 、B 路程为200千米,一辆汽车从A 地到B 地行驶的速度v 与行驶时间t 是怎样的变化关系?V 是t 的函数吗?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略解: ,是函数,图像略.

3.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面积y 与边长x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y 是x 的函数吗?面积y 随边长x 的变化的图像是什么?

略解:s=x 2,是函数,图像通过课件展示给同学们

意图:

通过常量与变量的区别阐述,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关键;通过三个例题,对函数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再次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

效果:

通过对函数基本特征的反复比较与探究,学生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三个例题涉及了初中阶段将要学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也为学生将来学习这三种函数留下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

内容:请同学们针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自我小结,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后;最后教师总结。 意图: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数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知识。

效果: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相互补充完善,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了小结内容。当然,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最终总结了下面的内容:

1.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的关系。

理解函数的概念应抓住以下三点:

(1)函数的概念由三句话组成:“两个变量”,“x 的每一个值”,“y 有确定的值”;

(2)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有函数关系不是看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是存在,更重要的是看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3)函数不是数,它是指在某一变化的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能由给定的自变量的值,相应的求出函数的值。

3.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1)图象法(用图像来表示函数的方法);

(2)列表法(把自变量x 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 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格来表示函数的反方法);

(3)解析法(用代数式来表示函数的方法,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200v t =

函数关系式是等式,在书写时有顺序性,一般写成:“函数=函自变量的代数式”的形式)。

4.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的看待一个问题。

5.本节课用到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等过程获取数学知识.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6.1

六、教学设计反思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函数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函数的概念是学习后续“函数知识”的最重要的基础内容,而函数的概念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对它的理解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以及研究思路都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对以前学过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回顾与思考,力求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归纳、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辨析识别等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探索方式、表达方式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应关注的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平和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应关注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和是否能准确的判断所给的问题是否是函数关系,关注学生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物,教学中又通过学生“议一议”、“想一想”等活动情况和学生对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认识状况和列出函数关系的能力水平。另外,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预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附:板书设计

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物理中的简谐振动,了解()0,0)sin(>>+=ω?ωA x A y 的实际意义; (2)用“五点法”作出()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 并借助图形计算器 动态演示三角函数图象,研究参数?ω,,A 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让学 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实质和内在规律. (3)考察参数A 、?、ω对()0,0)sin(>>+=ω?ωA x A y 图象影响的过程中认识 到函数x y sin =与()0,0)sin(>>+=ω?ωA x A y 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x y sin =到()0,0)sin(>>+=ω?ωA x A y 图象变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让学生经历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和运用,体验各种变换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各种变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 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 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探求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以及参数?ω,,A 对图象变换的影响.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之间的变换关系. 教学难点:函数()0,0)sin(>>+=ω?ωA x A y 的图象与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之间的变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教学设计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是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在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研究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过程不仅是对正、余弦曲线研讨方法的一种再现,更是一种提升。 2.教材处理 教材采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正切函数与正弦函数在研究方法上类似,我采用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如何由正弦线得到正弦曲线的作图过程与方法,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发现作正切曲线的一种方法。设计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注意画正切曲线的细节。我把空间留给学生,采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得到正切曲线的方法。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动脑、动手绘图的能力。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正弦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图技能,类比推理画出图象,并通过观察图象,总结性质的能力。但在画正切函数图象时,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义域,函数区间等问题。这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严密认真的态度。 三.教学目标确定 正切函数是继正、余弦之后的又一个三角函数,三者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上类似,但某些性质有所不同,这就养成学生在画图时必须全面考虑问题。本着课改理念,养成学生对知识的勇于探索精神,学生亲自体会正切曲线的获得过程,这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了提高,又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现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 2)、熟练根据正切函数的图像推导出正切函数的性质。 3)、掌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类比,联系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 2)、能学以致用,结合图像分析得到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和正切函数的性质。3、德育目标: 使同学们对正切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体会;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切函数的图象及其主要性质。 难点:熟练运用诱导公式和性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模式:启发、探究式发现教学. 四.流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问题:如何用正弦线作正弦函数图像呢? (2)类比:利用正切线得到正切函数x 的图像 y tan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授课对象高一(3)、(4)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能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数学建模的方法。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合理的选择数学模型和科学评价模型优劣。 教学准备采用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本部分为重点,包括导入过程和教学步骤) 导入过程 有一大群喝水、嬉戏的兔子,但是这群兔子曾使澳大利亚伤透了脑筋.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由于澳洲有茂盛的牧草,而且没有兔子的天敌,兔子数量不断增加,不到100 年,兔子们占领了整个澳大利亚,数量达到75亿只.可爱的兔子变得可恶起来,75亿只兔子吃 掉了相当于75亿只羊所吃的牧草,草原的载畜率大大降低,而牛羊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牲口.这 使澳大利亚头痛不已,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这些兔子,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 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教学步骤 (重难点突 破的过程、巩 固方法) 提问:以烧开一壶水为例,怎样烧法最省燃气? (思考分析后)回答:烧开一壶水所用燃气量应该与燃气炉上控制燃气流量的旋钮的 位置有关。 (赞赏地)陈述:分析的有道理。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旋钮在什么位置时烧开一 壶水所用的燃气量最少。 提问:那么烧开一壶水所用燃气量与旋钮位置能建立起什么关系呢? 回答:烧开一壶水所用燃气量与旋钮位置应该能建立起函数关系。 提问:那么旋钮位置这个量用什么数学知识来描述比较恰当? 回答:可用角度来描述。具体来说可用旋钮转角的大小来表示。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新

《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怀来县新保安中学梅丽丽 一、教材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始末,同时也是历年中考、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一次函数是初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第一课时。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概念与图象、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图象性质,一次函数的概念等有关的知识,是继续学习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本节内容所包含的主要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简单画法; 2、经历探索由一次函数图像观察归纳一次函数性质的过程; 3、掌握并应用一次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应描点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的应用。 3、体会和学会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增强函数小组合作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是由一次函数的图像实验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手段:几何画板软件及自制网页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新龟兔赛跑》乌龟与兔子比赛,乌龟的速度是每分钟15米,兔子 的速度是每分钟100米,乌龟在兔子前900米,写出兔子和乌龟距 兔子出发点的距离y与出发时间x之间的关系式?问:谁能赢?? 学生说出解析式:x y100 =和900 15+ =x y 师引导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图像以及一次函数的定义 教师适时指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函数图像来研究,从 而自然引出课题—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师板书这堂课的课题 内容.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 学生列出函数解析式,从 而复习一次函数和正比例 函数的定义与关系,用解 析法表示函数,自然引出 用图像法研究函数的必要 性,为下面的探究作铺垫。 这个问题没有给出明 确的路程,就是引导学生 学会何时分类,如何分类, 同时发挥图像形象和直观 的优势。 实验探究发现新知自主探究一: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画法 1、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像y=-x与y=-x+6 列表 x …-2 -1 0 1 2 … y=-x …… y=-x+6 …… 2、讨论两图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用几何画板画函数y=2x与y=2x-3的图像,验证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我们 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而 得到。 5、用两点法画出图像y=2x-1和-0.5x+1 自主探究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提出探究问题:k、b对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何影响? 2、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若学生不会控制变量法,教师用生 物实验中的例子来启发引导学生。如白鼠生存环境的探究实验进行 启发。要想研究一个因素,就保持别的因素不变,就改变这个因素, 看它的影响。 3、学生自主探究与展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得 出结论,注意两个参数要一个一个研究,研究一个参数时,另一个 参数保持不变。 探究一次函数从正比 例函数入手,渗透从简单 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过程。 环节一目的是引导学 生体会参数K的作用,为 学生自主探究改变不同的 K值,画出图像进行探究 作铺垫。 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 的数学实验过程:观察、 猜想—验证—归纳——证 明,从而得出正比例函数 的性质,渗透实验探究的 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图像与 性质时,从两个方面思考,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不同的变化规律需要用不同的函数模型来描述.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的不同,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课本对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认识及应用,都是通过实例来实现的.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现实生活,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 三维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差异. .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 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的不同.教学难点: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林大华 导入新 思路1. 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1c,一块砖的厚度大约为10c,请同学们计算将一张纸对折n次的厚度和n块砖的厚度,列出函数关系式,并计算n=20时它们的厚度.你的直觉与结果一致吗? 解:纸对折n次的厚度:f=0.01?2n,n块砖的厚度:g =10n,f≈105,g=2. 也许同学们感到意外,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这些问题会有更深的了解. 思路2. 请同学们回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本节我们将通过实例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推进新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x千克,需要支付y元,把y表示为x的函数. 正方形的边长为x,面积为y,把y表示为x的函数. 某保护区有1单位面积的湿地,由于保护区的努力,使湿地面积每年以5%的增长率增长,经过x年后湿地的面积为y,把y表示为x的函数. 分别用表格、图象表示上述函数. 指出它们属于哪种函数模型. 讨论它们的单调性. 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 另外还有哪种函数模型与对数函数相关. 活动:先让学生动手做题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 总价等于单价与数量的积. 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 由特殊到一般,先求出经过1年、2年… 列表画出函数图象.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函数模型. 结合函数表格与图象讨论它们的单调性.

函数的图象 公开课教案

19.1.2函数的图象 第1课时函数的图象 1.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重点) 2.能够结合实际情境,从函数图象中 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太阳和月球引力的影响下,海水定时 涨落的现象称为潮汐.如图是我国某港某天 0时到24时的实时潮汐图. 图中的平滑曲线,如实记录了当天每一 时刻的潮位,揭示了这一天里潮位y(m)与时 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本节课我们就研究 函数图象.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函数的图象 【类型一】函数图象的意义 下列各图给出了变量x与y之间 的对应关系,其中y是x的函数的是( ) 解析:∵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 唯一确定的值,选项A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 y都有两个值,故A错误;选项B对于x的 每一个取值,y都有两个值,故B错误;选 项C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都有两个值, 故C错误;选项D对于x的每一个取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故D正确.故选D. 方法总结: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①有 两个变量;②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另一个变 量的数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③对于自变量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值有且只有一个值 与之对应. 【类型二】判断函数的大致图象 3月20日,小彬全家开车前往铜 梁看油菜花,车刚离开家时,由于车流量大, 行进非常缓慢,十几分钟后,汽车终于行驶 在高速公路上,大约三十分钟后,汽车顺利 到达铜梁收费站,停车交费后,汽车驶入通 畅的城市道路,二十多分钟后顺利到达了油 菜花基地,在以上描述中,汽车行驶的路程 s(千米)与所经历的时间t(分钟)之间的大致 函数图象是( ) 解析:行进缓慢,路程增加较慢;在高 速路上行驶,路程迅速增加;停车交费,路 程不变;驶入通畅的城市道路,路程增加但 增加的比高速路上慢,故B符合题意.故选 B. 方法总结:此类题目,理解题意是解题 关键,根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及生活实际 判断图象各阶段的变化情况和特征. 【类型三】由函数图象判断容器的形 状

高中数学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难点:怎样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一、新课导入: 材料:澳大利亚兔子数“爆炸” 在教科书第三章的章头图中,有一大群喝水、嬉戏的兔子,但是这群兔子曾使澳大利亚伤透了脑筋.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由于澳洲有茂盛的牧草,而且没有兔子的天敌,兔子数量不断增加,不到100年,兔子们占领了整个澳大利亚,数量达到75亿只.可爱的兔子变得可恶起来,75亿只兔子吃掉了相当于75亿只羊所吃的牧草,草原的载畜率大大降低,而牛羊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牲口.这使澳大利亚头痛不已,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这些兔子,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例1(课本P95例1),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 .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 探究: 1)在本例中涉及哪些数量关系?如何用函数描述这些数量关系? 2)分析解答(略)(见P95--97) 3)根据例1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你对三种方案分别表现出的回报资金的增长差异有什么认识? 例2:(课本P97例2)某公司为了实现1000万元利润的目标,准备制定一个激励销售部门的奖励方案:在销售利润达到10万元时,按销售利润进行奖励,且奖金y (单位:万元)随销售利润x (单位:万元)的增加而增加但奖金不超过5万元,同时奖金不超过利润的25%.现有三个奖励模型: x y 25.0= 1log 7+=x y x y 002.1=.问:其中哪个模型能符合公司的要 求? 探究: 1)本例涉及了哪几类函数模型? 2)本例的实质是什么? 3)你能根据问题中的数据,判定所给的奖励模型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吗? 解答:(课本P97—98)

《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作者: ( ) 评论数/浏览数: 7 / 14 发表日期: 2010-12-17 21:13:56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一次函数》 · 前一节已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接着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需 要二课时,这一课主要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及简单性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一 部分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济源市轵城实验中学八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学生对怎样从两个函数图象的比较、分析中提取有用信息,弄清两 者之间的联系兴趣浓厚;

(4)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还不强,对数形结合思想还比较陌生,没有深刻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条平行的直线,可由直线y=kx 平移得到 2、.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的象限,能判断k、b的正负,反之亦然; 3、会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联想、表达,达到会利用画大致图象来直观形象地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体验“数”与“形”的转化过程,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5.3 函数模型的应用 教学设计

4.5.3 函数模型的应用 本节通过一些函数模型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能初步运用函数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程目标 1.能利用已知函数模型求解实际问题. 2.能自建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建立函数模型,把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逻辑推理: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合适的函数模型; 3.数学运算:解答数学问题,求得结果; 4.数据分析:把数学结果转译成具体问题的结论,做出解答; 5.数学建模:借助函数模型,利用函数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数模型的构造与对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不用的变化规律需要用不同的函数模型来刻画.请学生们思考:常见的函数模型都有哪些?面临一个实际问题,该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来刻画它呢?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148-150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 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哪些?其中待定系数有哪些限制条件?

2.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1.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哪些? (1)一次函数模型:f(x)=kx+b(k,b为常数,k≠0); +b(k,b为常数,k≠0); (2)反比例函数模型:f(x)=k x (3)二次函数模型:f(x)=ax2+bx+c(a,b,c为常数,a≠0); 注意:二次函数模型是高中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在高考的应用题考查中最为常见. (4)指数函数模型:f(x)=a·b x+c(a,b,c为常数,a≠0,b>0,且b≠1); (5)对数函数模型:f(x)=m log a x+n(m,n,a为常数,m≠0,a>0,且a≠1); (6)幂函数模型:f(x)=ax n+b(a,b,n为常数,a≠0,n≠1); (7)分段函数模型:这个模型实则是以上两种或多种模型的综合,因此应用也十分广泛. 2.解答函数实际应用问题时,一般要分哪四步进行? (1)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初步选择模型; (2)建模——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求模——求解数学模型,得出数学模型; (4)还原——将数学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 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 题型一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例1某水果批发商销售每箱进价为40元的苹果,假设每箱售价不得低于50元且不得高于55元.市场调查发现,若每箱以50元的价格销售,平均每天销售90箱.价格每提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 ①求平均每天的销售量y(箱)与销售单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求该批发商平均每天的销售利润w(元)与销售单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③当每箱苹果的售价为多少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答案】①y=-3x+240(50≤x≤55,x∈N).②w=-3x2+360x-9 600(50≤x≤55,x∈N).③当每箱苹果的售价为55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且最大利润为1 125元. 【解析】①根据题意,得y=90-3(x-50),化简,得y=-3x+240(50≤x≤55,x∈N). ②因为该批发商平均每天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的销售量×每箱销售利润. 所以w=(x-40)(-3x+240)=-3x2+360x-9 600(50≤x≤55,x∈N). ③因为w=-3x2+360x-9 600=-3(x-60)2+1 200,所以当x<60时,w随x的增大而增大. 又50≤x≤55,x∈N,所以当x=55时,w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 125. 所以当每箱苹果的售价为55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且最大利润为1 125元. 解题技巧:(一次、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正弦型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1.5 《函数y Asin x 的图像(第1 课时)》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 课题:函数y Asin x 的图像 2. 课时:1 课时 3. 年级:高一年级 4. 模块:高中数学必修4 5.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A 版 6. 所属章节:第一章第五节 7. 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4 中第一章第5 节第一课时内容。此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和应用问题接轨的一个重要模型。学生已初步了解函数y Asin x 的图象,并会运用五点法作图,本节内容是对该部分知识的深化,为后续参数的物理意义教学做准备,为后面高中物理研究《单摆运动》、《简谐运动》、《机械波》等知识提供了数学模型。所以,该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的一个桥梁。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高一第二学段,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已经三个月,对于高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并且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喜欢小组探究学习,喜欢独立思考。关于函数图象的变换,学生在学习第一模块时,接触过函数图象的平移,有“左加右减” ,“上加下减”这样一些粗略的关于图象平移的认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图象伸缩变化,容易造成认知的难点,此外,对于本节内容学生要理解并掌握三个参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还要研究三个参数对函数图象的综合影响,且方法不唯一,知识密度较大,理解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抓住“对图象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观察图象,经历研究方法,理解图象变化的实质,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y sin x 图象的影响,对y sin x 图象的影响,A 对y Asinx 图象的影响. 2、通过探究图象变换,会用图象变换法由y sinx 画出y Asin x 图象的简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讨论字母、、A 变化时对函数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的影响,理解由y sinx 的图象到y Asin x 的图象变化过程.掌握函数y Asin x 图像的简图做法; 教学难点:由正弦函数y sin x 得到y Asin x 的图像变化过程.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新 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 二、预习导学 引例: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有几只鸡和兔?你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老师介绍孙子的大胆解法: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和兔就变成了“独脚鸡”和“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脚的数量与它们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数,即:47-35=12;鸡数就是:35-12=23. 比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 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例1.某列火车众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全程277km,火车出发10min开出13km后,以120km/h匀速行驶.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并求火车离开北京2h内行驶的路程. 探索: 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有哪些?它们的取值范围怎样; 2)所涉及的变量的关系如何? 3)写出本例的解答过程. 老师提示:路程S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注意t的实际意义. 变式1 : 某农家旅游公司有客房300间,每间日房租为20元,每天都客满.公司欲提高档次,并提高租金,如果每间客房日增加2元,客房出租数就会减少10间.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房间租金提高到多少时,每天客房的租金总收入最高? 引导学生探索过程如下: 1)本例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 2)应如何选取变量,其取值范围又如何? 3)应当选取何种函数模型来描述变量的关系? 4)“总收入最高”的数学含义如何理解? 根据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进行解答,然后交流、进行评析.

《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一、回顾、思考(课前完成) 函数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与y ,并且对于x 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 是 ,y 是x 的 .如果当x=a 时,y=b ,那么b 叫做当自变量x 为a 时的 . 问题: 1、一支铅笔0.5元,买了x 只铅笔,付了y 元,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 2、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 y (单位:元)包括月租费22元和拨打电话 x min 的计时费(按0.1元/min 收取) 3、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一天中气温与时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怎样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解读图象信息 活动一:写出正方形的面积S 与边长x 的函数解析式, 并确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解: 归纳:函数图象定义: 活动二、右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 T 如何随时间 t 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课 题 19.1.2函数的图像(1) 学习 目 标 1.了解函数图象的一般意义,初步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 2.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 1.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1.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 2.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重 点 初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函数图象来获取信息. 难 点 分析概括图象中的信息 x 0 0.5 1 1.5 2 2.5 3 3.5 4 S

活动三: 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食堂吃早餐,接着去图书馆读报,然后回家.其中x 表示时间, y 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小明家、食堂、图书馆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食堂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家到食堂用了多少时间? (2)小明在食堂吃早餐用了多少时间? (3)食堂离图书馆多远?小明从食堂到图书馆用了多少时间? (4)小明读报用了多长时间? (5)图书馆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图书馆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活动四:拓展训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第82页第8 题;第83页第9 题. x/min 0.8 0.6 y/km O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三角函数模型简单应用设计者:

学院: 数学学院 时间: 2015-9-24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 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 b 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 c 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 d 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思想 , 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整理、利用信息,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基本的三角函数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情景展示,新课导入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 大家知道, 在客观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而要定量地去刻画这些现象, 我们通常需要借助于三角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模型。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若干年后, 如果在座的各位有机会当上船长的话, 当你的船只要到某个港口去 ,你作为船长,你希望知道关于那个港口的一些什么情况? 【生】水深情况。 【师】是的, 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港口时, 是非常想得到一张有关那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数值表。那么这张表格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探究 1:如图所示,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季节每天的时间与水深关系表: 时刻水深 /米时刻水深 /米时刻水深 /米 3:00 7.5 12:00 5.0 21:00 2.5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什么信息? 【生】(思考中发现水深的最大值是 7.5米,最小值是 2.5米。 【师】水的深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吗? 【生】水的深度开始由 5.0米增加到 7.5米,后逐渐减少一直减少到 2.5,又开始逐渐变深,增加到 7.5米后,又开始减少。 【师】大家发现,水深变化并不市杂乱无章, 而是呈现一种周期性变化规律,为了更加直观明了地观察出这种周期性变化规律,我们需要做什么工作呢? 【生】需要画图。

函数图象的画法 教学设计

函数图象的画法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 2.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 3.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4.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1.函数图象的画法。 2.观察分析图象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概括图象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函数意义,并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的确立。但有些函数问题很难用函数关系式表示出来,然而可以通过图来直观反映。例如用心电图表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 即使对于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则会使函数关系更清晰。 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如何画函数图象的问题及解读函数图象信息。 二、导入新课 问题1在前面,我们曾经从如图所示的气温曲线上获得许多信息,回答了一些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先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如何从图上找到各个时刻的气温的?

分析图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是t轴,表示时间;它的纵轴是T轴,表示气温。这一气温曲线实质上给出了某日的气温T (℃)与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例如,上午10时的气温是2℃,表现在气温曲线上,就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是(10,2)。实质上也就是说,当t=10时,对应的函数值T=2.气温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坐标(t,T),表示时间为t时的气温是T。 问题2 如图,这是2004年3月23日上证指数走势图,你是如何从图上找到各个时刻的上证指数的? 分析图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表示时间;它的纵轴表示上证指数。这一指数曲线实质上给出了3月23日的指数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例如,下午14:30时的指数是1746.26,表现在指数曲线上,就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是(14:30,1746.26)。实质上也就是说,当时间是14:30时,对应的函数值是1746.26.上面气温曲线和指数走势图是用图象表示函数的两个实际例子。 一般来说,函数的图象是由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组成的图形。图象上每一点的坐标(x,y)代表了函数的一对对应值,它的横坐标x表示自变量的某一个值,纵坐标y表示与它对应的函数值。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graph)。上图中的曲线即为函数S=x2(x>0)的图象。 函数图象可以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给我们带来便利。 [活动一]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数学建模教学设计说明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数学建模》教学设计说明 郑州市第九中学郑敏 本节课是数学建模的入门课.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新增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内容做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要求通过数学建模,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以函数为模型的应用题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应用题中抽象出问题的数学特征,找出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本节课从“3.2 函数模型应用实例”中选取一道生活中的建模实例,借助图形计算器,综合分析对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优缺点,为以后的数学建模打基础,但未能使学生全面认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于是又在本题的基础上有所改编,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总结归纳、深化反思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数学建模思想.因此本节课是从函数出发,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尝试数学建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的魅力.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习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各自的函数特点,基于学校的支持,学生对于图形计算器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知道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但对于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尚不明确.从数学活动经验上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好奇心强,学习比较积极主动. 本节课是数学建模的基础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认知方式和思维难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及优化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 在领会以上精神后,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问题: 从主导思想上:本节课依据“教评学一致性”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目标导引教学.基于学习目标创设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设计和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动手动脑动口,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锻炼分析问题、抽象概括的能力. 从内容上:本节课是数学建模的基础课,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数学建模,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所以本节课从“3.2 函数模型应用实例”中选取一道生活中的建模实例,借助图形计算器,对于选择数学模型这一难点,通过分析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师生释疑等环节,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对比各自函数的特点,得出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但在实际生活中,符合题意的数学模型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于是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用实际问题去检验数学模型,不断拟合出最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

一次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图象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接受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这一事实,在实践中体会“两点法”的简便,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生动形象的变化来发现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节课为探索一次函数性质作准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理解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一次函数的特征,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去经历、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通过学生的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其规律。 二、学情分析 1、由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能接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结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学生能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2、根据学生抽象归纳能力较差,学习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 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有难度。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图象变化特征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出其规律。 3、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而互动式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四、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吗? 生1:函数的解析式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我们称这样的函数为一次函数。 生2:一次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y=kx+b的形式,其中k、b为常数,k≠0。 生3: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一次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板书)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归纳——问题升华: 1、师:问(1)你们知道一次函数是什么形状吗?(4分钟) 生:不知道。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一做,看一看:(出示幻灯片) 用描点法作出下列一次函数的图象。 (1) y= 0.5x (2) y= 0.5x+2 (3) y= 3x (4) y= 3x + 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Modeling and Problem Solving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中澳课程部王晓叶 学情分析:澳方MathB每次的Paper Test都分为两部分,其中Knowledge and Procedures(知识与过程)这个和普通高中数学相似,学生A/B率比较高,但是另外一部分Modeling and Problem Solving(建模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的A/B率不高。这一部分内容题目普遍很长、生词量较多,并且都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所以大多数学生遇到此类题目都是放弃不做。MathB这门课又特别注重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而我们的学生这方面意识比较薄弱,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所以,我们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提高OP成绩。但是另一方面,12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能灵活的使用图形计算器,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能够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并对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 3.利用所得函数模型解释有关现象,对某些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教学重难点:1.建立合适的函数模型 2.利用得到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案例、探索新知(如何确定最合适的函数模型)(18分钟) 案例:根据《Daily Mail》报道,上个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将自己车速飙到180公里/小时的录像传到了Instagram个人网页上,并以配以中文:“从Albany开回Perth,一路180公里/小时,将4.5小时的车程缩短到3.5小时。” 目前,他正在接受警方调查。 警察表示,视频显示这名男子在限速110公里/小时的高速公路开到了180公里/小时,他将面临巨额罚款、吊销驾照以及拘留。 Example1:The table below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a car and the Velocity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Distance 2 10 15 20 27 38 47 60 75 a. Use the calculator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a car and the distance after it braking. b. What’s the minimum safe following distance for a car travelling at 110 km/h on the motor way? 项目罚款扣分超速少于10km/h 163澳元扣2分超速10km/h-20km/h 357澳元扣3分 超速20km/h-30km/h 726澳元扣5分 超速30km/h-40km/h 866澳元扣7分未系安全带341澳元扣3分闯红灯437澳元扣3分开车使用手机315澳元扣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