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安全比金融自由更重要(辩论赛准备材料)

金融安全比金融自由更重要(辩论赛准备材料)

金融安全比金融自由更重要(辩论赛准备材料)
金融安全比金融自由更重要(辩论赛准备材料)

金融安全(financial security) 金融安全指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金融安全是和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可用风险和危机状况来解释和衡量安全程度,同样也可以用安全来解释和衡量风险与危机状况。安全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小;反之,风险越大,安全程度就越低;危机是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危机就是严重不安全,是金融安全的一种极端。

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血液,金融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如果失去了金融安全,极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另一方面,金融安全又必须建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因为社会不稳定的某些突发性因素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按金融业务性质来划分,金融安全可划分为银行安全、货币安全、股市安全等,其极端就是银行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等。

分析

为了准确理解金融安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及重要区别。

与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有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危险性。金融风险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为的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就金融风险的本质含义是指金融资产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伴随着一切金融活动之中。只要存在银行业的资金交易活动、存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和资产价格的变动、存在保险业务,或者说只要有金融活动,就必然存在金融风险。显然,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金融风险的产生构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造成对金融安全的损害,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但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又相互区别。金融风险主要从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角度来探讨风险产生和防范问题,金融安全则主要从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威胁与侵袭来自何方及如何消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安全就是没有金融风险的状态,其实,金融风险不一定会导致金融的不安全。而现实的状况是如果对金融风险控制得好、运筹得好,那么在广泛金融风险中也有金融安全的态势。金融不安全并不等于金融风险。因为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生的。只要从事金融活动,就存在着金融风险。它的根源在于金融活动所必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因此,金融风险并不意味着金融不安全。

一般来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风险的大小与该国对外依存度的高低是呈正比例变化的,即对外依存度越低,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对外依存度越高,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由于金融安全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能将一国抗拒风险、抵御侵害的能力作为衡量金融安全程度的标准,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大小、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如何,即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强,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金融安全程度就高;反之,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弱,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金融安全程度就低。显然,当一国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从中获得众多利益、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其防范金融风险、抵御外部冲击、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和压力的增加。

与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混乱和动荡。主要表现为:强制清理旧债;商业信用剧减;银行资金呆滞,存款者大量提取现钞,部分金融机构倒闭;有价证券行市低落,发行锐减;货币饥荒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猛烈提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宁;本币币值下跌。金融危机,即发生在货币与信用领域的危机。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金融危机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最为代表性的是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将其换成货币。这与金融繁荣或景气时的特征一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上涨而大量抛出货币,购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一正好相反。金融危机可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市场危机与银行危机等具体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大多都是经济危机的征兆,金融恐慌是经济危机的初始阶段。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时,就会以危机爆发的形式来暂时强制性解决,使社会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信用、货币和金融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当然,马克思也并不否认独立金融危机的存在,这是因为货币信用金融活动对于生产活动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信用的过度扩张、银行的迅速发展和投机活动的高涨,都可以导致危机的发生。因此货币危机可以单独发生,金融领域也有自己的危机。

金融安全的反义词是金融不安全,但决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有些学者将金融安全的实质描述为金融风险状况,而金融不安全的表现主要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实际上,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混乱和动荡,并在事实上对该国银行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它往往包括全国性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金融机构危机等。这说明金融危机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它是金融风险的结果。

是动态发展的安全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与危险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对于市场基础良好、金融体系制度化、法律环境规范化且监管有效的一些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没有人担心金融工具创新会使银行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对于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十分脆弱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新的金融工具带来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因此,金融安全应当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所具备的应对能力的状态。

金融安全应当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状态。这是因为,经济运行的态势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运行往往处在一种连续的压迫力和惯性之中。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银行会不断扩张信贷,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不良资产增加;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经营环境的恶化迫使其收缩信贷,从而又使经济进一步衰退。这种状况可用现代金融危机理论中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长波解释。因此,金融安全是基于信息完全和对称及其反馈机制良好的运行基础上的动态均衡,安全状态的获得是在不断调整中实现的。

金融安全是特定意义上的金融稳定。由于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均衡状态,而这种状态往往表现为金融稳定发展。但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在内容上仍有不同:金融稳定侧重于金融的稳定发展,不发生较大的金融动荡,强调的是静态概念;而金融安全侧重于强调一种动态的金融

发展态势,包括对宏观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动态适应。国外的学者在研究有关金融危机的问题时,更多地运用金融稳定的概念而较少使用金融安全概念。

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

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更确切地说,金融安全问题是应对金融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产物。尽管金融全球化具有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但不可否认,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金融全球化蕴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因此,金融安全问题被作为应对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战略而提出,它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安全状态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经济主权独立。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制于他国或其他经济主体,那么无论其如何快速发展,应当说金融安全隐患始终存在,也就无从谈起金融安全的维护。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统一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导权,按发达国家水平制订的规则必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使其难以获得所需的发展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际经济金融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客观现实,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关注金融安全。

影响内在因素

一国金融安全状况如何、其金融安全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的感觉与态度。这种客观上的能力与主观上的感觉与态度是以用于减轻与处理危险的各种相关资源为后盾的。也就是说,金融安全问题的国别差异使各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与信心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各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也就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一国维护其金融安全的能力至少受制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是指经济体系本身的原因引起的金融形势恶化,包括实质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当局通常都是通过动用各种资源来控制局势、摆脱危机。可动用的资源有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行政资源如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等,但更重要的是经济资源,而且要动用大量的经济资源来进行救助。显然,救助能否顺利实施、信心缺失的弥补,都将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其次,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与金融体系相协调,即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否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金融体系自身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状况、治理结构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状况等。

影响外在因素

首先,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如该国的货币是否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该国是否拥有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主导权。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不仅拥有相当健全的金融体系,而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具有极强的控制操纵能力,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极为丰富。在这些发达国家,即使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通常也不会扩展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金融仍可以维持稳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状况相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处于劣势,无力改变甚至难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其发育程度低的内部金融市场和脆弱的金融体系往往受到来自于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的控制。因此,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往往会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稳定,甚至还会危

及经济社会安全。

其次,国际游资的冲击。来自一国经济外部的冲击,特别是国际游资的冲击将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体系不安全的直接原因。从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将已经出现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冲击的首选目标,特别是那些短期外债过多、本币汇率严重偏离实际汇率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首当其冲。国际游资通常采用的手法是:同时冲击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市场短期内的剧烈波动,实现其投机盈利。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市场的剧烈波动必然影响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市场恐慌,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其结果导致汇率和股票价格的全面大幅度下跌。为了挽救局势、捍卫本币汇率,中央银行往往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吸引外资,从而进一步打击国内投资、恶化经济形势,使本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情况基本上符合这一过程。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资本的非法流出入影响

资本的非法流出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负面影响。

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表明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重要表现就是资本的非法流出入。对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增加宏观金融调控的难度、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容易造成金融泡沫、增加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传统金融企业的落后运营模式在同国外先进的金融营运模式的竞争中明显要处于劣势,而且现有的宏观调控手段也很难达到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的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大力提高国内宏观经济、金融调控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挑战。

要充分认识到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的压力和冲击。一是尚未完全走向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尽管其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技术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竞争,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并放开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一些优质客户流失的严重问题。二是在金融开放条件下,市场利率必然要取代官定利率,现行的非市场化汇率决定机制也必将面临考验。三是随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不断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许多难题,大量短期资本的流人和流出就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冲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资本转移限额的要求必将放宽、对外商企业属于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管制将放松、对居民在国外持有的外汇资产额度管制也将放松,这些无疑都会增加资本账户管理上的难度:一旦长期资本大量流入,迅速增加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再加上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增加,会刺激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进而促使经济泡沫化,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化、甚至崩溃。

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天国际金融资产交易量约为贸易交易量的80倍。目前带有游资性质的短期资本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每天有相当1万亿美元的游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寻找归宿。在我国,由于金融法规还尚未健全、安全监管能力还不足以应付外界风险,因此,一旦大量的国际游资冲击我国金融市场,势必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引发金融恐慌。

网络金融对我国金融安全提出新的课题

随着全球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网上银行、网上金融已经成为现实。在国际互联网上,银行与客户可以不用见面便能完成日常业务往来,它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差异,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务运作模式,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但同时也应看到,作为开放性质的因特网,其安全程度正日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近些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网上银行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袭,这些事实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越是高新技术越存在受到侵扰甚至瘫痪的隐忧。

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尚不完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信用卡系统、结算系统等多个重要的银行业务系统随时都面临着被不速之客袭击破坏的危险。我们引进了先进的网上金融技术,但配套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预警系统还需要和中国国情逐渐结合,在这期间,金融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金融装备落后的重大隐患

金融装备落后、国产化程度低是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首先,我国银行金融电子化的平台大部分从国外引进,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安全的。我们可能过多地注重电子化所带来的收益和便捷,但注注容易忽视我们所使用电子化平台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由于这些平台软件并末公开源代码,其风险防范能力强弱便无从得知。第二,我国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使金融安全的基础极为脆弱。在我国发展金融电子化的过程中,和其他行业的设备引进过程一样,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但在金融电子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整个金融系统内的操作平台,还是电子支付系统等核心技术,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种结果导致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极其脆弱。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在金融设备引进的过程中,一直是消费行为的引进,一般是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直接引进,故他们关注的是消费技术,而不是研制开发和设备技术。因此,我们没有向汽车制造业等行业那样,扶持起自己的金融设备研制开发和生产力量。

金融监管还不适应安全的需要

金融监管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金融安全的需要。

从我国经济、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金融监管的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人才队伍、技术手段等都与现代金融监管的要求还有差距。金融监管制度、监管水平还不完全适应我国金融安全的需要。

金融法制建设与要求不完全相适应

金融法制建设与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要求不完全相适应。

金融法律、法规是我国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据,也是金融监管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金融立法任务仍然很重,在某些立法方面明显滞后,同我国的金融改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从各国金融实

践看,随着全球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为特征的金融变革不断发展,各国的在金融立法上尤其更重视管制、监管力度和尺度的把握。亚洲一些新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正是没有意识到借助法律手段和力量、在利率自由化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强调有效监管,从而整个国家经济缺少必要的“防火墙”,暴露出金融法制尤其是监管法规上的严重缺陷,这些缺陷在遭受冲击时暴露无遗,成为引致整个金融危机的机制性因素。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一问题,通过大力加强金融立法,实现金融有效监管,规避机制性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鉴于我国目前在金融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对金融安全问题必须超前研究对策,做到趋利避害。

(一) 成立专门金融安全研究和决策机构,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由于金融安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保障金融安全的工作应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要在对国内外、本外币市场的充分研究分析之后,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和金融安全政策,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执行的情况。只有这样,我国的金融安全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大投入,研究开发金融电子化的软件平台和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提高金融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夯实金融安全的基础。针对我国在金融电子化的软件平台和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我国在注重金融安全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通过扶植自己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提高金融装备、尤其是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水平,真正夯实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

(三)加强金融安全法制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水平,及时消除金融安全隐患。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那就是:此次金融危机尽管起因于外部的货币投机冲击,但是从根本上讲是一次自源性的危机。它是货币危机、银行体制危机、债务危机、清偿力危机的综合表现。而金融安全法制建设的落后,正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应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健全、完善金融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规范化、法制化环境,尽快改变金融市场重要法律、法规不全,某些重要金融活动无法可依的现象,同时还应加强研究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问题。理顺政府与企业和银行的法律关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和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要强化金融执法问题。坚决执行市场准入、从业资格和分业经营等制度。要赋予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以应有的权力,并使之在运作上保持独立性。必须充实金融执法队伍,提高金融执法人员的素质。严厉惩治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大案、要案上升的势头。

我国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制度,借鉴《巴塞尔协议》,强化金融监管:在监管对象上,由侧重于对银行机构的监管转变为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在监管范围上,由针对性监管转变为全方位监管;在监管方式上,由阶段性监管转变为持续性监管,从一般行政性监管为主转为依法监管为主,从注重外部监管转为注重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主;在监管手段上,由现场检查为主转变为以非现场检查为主;在监管信息上,由注重报表数字的时效性,转变为注重报表数字的真实性;在监管内容上,从注重合规性监管转向注重风险性监管。

(四)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有序金融对外开放格局,既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世界潮流。又确保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经济全球化是一股世界潮流,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不能放弃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机会和权利,要积极参与建立国际金融体制和世界经济新秩序,促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强

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逐渐建立适应国情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金融体制。要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通过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我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能尽快适应国际新规则,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因金融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金融安全指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安全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金融安全是和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可用风险和危机状况来解释和衡量安全程度,同样也可以用安全来解释和衡量风险与危机状况。安全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小;反之,风险越大,安全程度就越低;危机是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危机就是严重不安全,是金融安全的一种极端。

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血液,金融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如果失去了金融安全,极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另一方面,金融安全又必须建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因为社会不稳定的某些突发性因素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按金融业务性质来划分,金融安全可划分为银行安全、货币安全、股市安全等,其极端就是银行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等。

为了准确理解金融安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及重要区别。

1.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有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危险性。金融风险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为的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就金融风险的本质含义是指金融资产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伴随着一切金融活动之中。只要存在银行业的资金交易活动、存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和资产价格的变动、存在保险业务,或者说只要有金融活动,就必然存在金融风险。显然,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

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金融风险的产生构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造成对金融安全的损害,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但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又相互区别。金融风险主要从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的角度来探讨风险产生和防范问题,金融安全则主要从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威胁与侵袭来自何方及如何消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安全就是没有金融风险的状态,其实,金融风险不一定会导致金融的不安全。而现实的状况是如果对金融风险控制得好、运筹得好,那么在广泛金融风险中也有金融安全的态势。金融不安全并不等于金融风险。因为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生的。只要从事金融活动,就存在着金融风险。它的根源在于金融活动所必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因此,金融风险并不意味着金融不安全。

一般来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风险的大小与该国对外依存度的高低是呈正比

例变化的,即对外依存度越低,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对外依存度越高,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由于金融安全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能将一国抗拒风险、抵御侵害的能力作为衡量金融安全程度的标准,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大小、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如何,即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强,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金融安全程度就高;反之,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弱,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金融安全程度就低。显然,当一国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从中获得众多利益、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其防范金融风险、抵御外部冲击、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和压力的增加。

2.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混乱和动荡。主要表现为:强制清理旧债;商业信用剧减;银行资金呆滞,存款者大量提取现钞,部分金融机构倒闭;有价证券行市低落,发行锐减;货币饥荒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猛烈提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宁;本币币值下跌。

金融危机,即发生在货币与信用领域的危机。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金融危机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最为代表性的是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将其换成货币。这与金融繁荣或景气时的特征一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上涨而大量抛出货币,购置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一正好相反。金融危机可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市场危机与银行危机等具体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大多都是经济危机的征兆,金融恐慌是经济危机的初始阶段。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时,就会以危机爆发的形式来暂时强制性解决,使社会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信用、货币和金融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当然,马克思也并不否认独立金融危机的存在,这是因为货币信用金融活动对于生产活动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信用的过度扩张、银行的迅速发展和投机活动的高涨,都可以导致危机的发生。因此货币危机可以单独发生,金融领域也有自己的危机。

金融安全的反义词是金融不安全,但决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有些学者将金融安全的实质描述为金融风险状况,而金融不安全的表现主要是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实际上,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混乱和动荡,并在事实上对该国银行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它往往包

括全国性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金融机构危机等。这说明金融危机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它是金融风险的结果。

3.金融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安全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安全与危险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对于市场基础良好、金融体系制度化、法律环境规范化且监管有效的一些国际金融中心来说,没有人担心金融工具创新会使银行处于不安全状态;而对于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十分脆弱的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新的金融工具带来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因此,金融安全应当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所具备的应对能力的状态。

金融安全应当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状态。这是因为,经济运行的态势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金融运行往往处在一种连续的压迫力和惯性之中。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银行会不断扩张信贷,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不良资产增加;在经济衰退时期,银行经营环境的恶化迫使其收缩信贷,从而又使经济进一步衰退。这种状况可用现代金融危机理论中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长波解释。因此,金融安全是基于信息完全和对称及其反馈机制良好的运行基础上的动态均衡,安全状态的获得是在不断调整中实现的。

金融安全是特定意义上的金融稳定。由于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均衡状态,而这种状态往往表现为金融稳定发展。但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在内容上仍有不同:金融稳定侧重于金融的稳定发展,不发生较大的金融动荡,强调的是静态概念;而金融安全侧重于强调一种动态的金融发展态势,包括对宏观经济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动态适应。国外的学者在研究有关金融危机的问题时,更多地运用金融稳定的概念而较少使用金融安全概念。

4.金融安全问题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

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更确切地说,金融安全问题是应对金融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产物。尽管金融全球化具有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但不可否认,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金融全球化蕴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因此,金融安全问题被作为应对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战略而提出,它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安全状态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经济主权独立。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制于他国或其他经济主体,那么无论其如何快速发展,应当说金融安全隐患始终存在,也就无从谈起金融安全的维护。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统一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由于发达国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导权,按发达国家水平制订的规则必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使其难以获得所需的发展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际经济金融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客观现实,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关注金融安全。

1.影响金融安全的内在因素

一国金融安全状况如何、其金融安全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的感觉与态度。这种客观上的能力与主观上的感觉与态度是以用于减轻与处

理危险的各种相关资源为后盾的。也就是说,金融安全问题的国别差异使各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与信心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各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也就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一国维护其金融安全的能力至少受制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内在因素是指经济体系本身的原因引起的金融形势恶化,包括实质经济和金融体系本身。

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当局通常都是通过动用各种资源来控制局势、摆脱危机。可动用的资源有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行政资源如动员社会力量、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等,但更重要的是经济资源,而且要动用大量的经济资源来进行救助。显然,救助能否顺利实施、信心缺失的弥补,都将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其次,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与金融体系相协调,即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是否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金融体系自身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状况、治理结构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状况等。

2.影响金融安全的外在因素

首先,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极大地影响着其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如该国的货币是否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该国是否拥有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主导权。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不仅拥有相当健全的金融体系,而且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都具有极强的控制操纵能力,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极为丰富。在这些发达国家,即使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通常也不会扩展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金融仍可以维持稳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状况相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处于劣势,无力改变甚至难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其发育程度低的内部金融市场和脆弱的金融体系往往受到来自于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的控制。因此,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金融安全发生了问题,往往会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稳定,甚至还会危及经济社会安全。

其次,国际游资的冲击。来自一国经济外部的冲击,特别是国际游资的冲击将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体系不安全的直接原因。从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将已经出现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冲击的首选目标,特别是那些短期外债过多、本币汇率严重偏离实际汇率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首当其冲。国际游资通常采用的手法是:同时冲击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市场短期内的剧烈波动,实现其投机盈利。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市场的剧烈波动必然影响投资者的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市场恐慌,出现资本大量外逃,其结果导致汇率和股票价格的全面大幅度下跌。为了挽救局势、捍卫本币汇率,中央银行往往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吸引外资,从而进一步打击国内投资、恶化经济形势,使本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情况基本上符合这一过程。

我国加入WTO后,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更好地实行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把握机遇和防范风险,创造性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深入推进金融改革。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对金融改革,我们必须取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一、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平台

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和命脉,其体制由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人类迈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历了自由竞争、国家垄断两个阶段,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与此相适应,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也经历了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或“美元—黄金本位制”两种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向以美元为霸主的浮动汇率制或“准美元本位—浮动汇率制”过渡。

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就是以美元为霸主的浮动汇率制或“准美元本位—浮动汇率制”体系,它是由以“金汇兑本位”或“美元—黄金本位”为基本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脱胎而来的。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本质,有必要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历史作一简要回顾。

20世纪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货币体系先后实行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至19世纪八九十年代,电磁学、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竞争向国家垄断阶段转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总量急剧增长,对作为世界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剧增,但黄金产量有限,且分布不平衡。帝国主义的本性是掠夺、争夺。在20世纪的头三四十年内,为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不计其数。战争,以及为备战、称霸而四处搜刮黄金的行径,造成黄金流通量减少,使金本位的基础动摇。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进一步动摇了金本位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改行纸币制度,最终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

纸币流通制度的普遍实行,使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失去了统一的基础,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帝国主义的扩张。为此,美英两国政府于1942年2月签订协定,谋划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1943年4月,美英两国在同一天发表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由于各怀争夺国际金融霸权的野心,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大相径庭:前者凭借美国拥有黄金储备垄断权而强调黄金作为国际储备和汇率决定的作用;后者虽遭战争重创,但仍控制着庞大的英镑区,且英镑仍是国际结算和国际储备的主要工具,因此英国挟英镑之余威排除黄金作为国际储备的必要性,强调“国际清算联盟”的清算作用,企图与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霸权。

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的基本规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由于远离战场,国土和经济未受到破坏,并借助二战期间主要武器、军需、资金供应国和战后重建期间主要商品、物资、资金供应商的地位,国家垄断资本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美国工业制成品占世界制成品的50%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l/3以上;黄金储备占世界总储备的59%,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债权国。再加上它拥有资本主义阵营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政治、经济实力,数倍于英国。在此后美英就如何建立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近一年的谈判中,英国不得不向美国臣服,忍痛放弃“凯恩斯计划”。美国于1944年7月1日邀请有44国代表参加的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确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只能在美元汇率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这一体系确定了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元代替黄金成为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的工具。因此,这一体系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或“美元—黄金本位”体系。

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改变20世纪30年代以来混乱的国际金融货币秩序,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美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发展世界经济,而是要通过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控制世界市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事实上,美国通过该金融货币体系确实获得了大量好处。第一,确立了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可以大量制造派生存款,并以此为贷款和投资对外大量发放,谋取巨额利润,同时从

经济和政治上控制其他国家。第二,利用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国可以用美元直接支付,弥补国际收支赤字,获得“铸币收益”。这实际上是对其他国家的掠夺和剥削。第三,美国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宇,大量印发美元,导致美元实际上贬值,但美国不顾这一事实,硬行维持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这使美国在对外投资、进口商品和收购他国黄金等方面获得了巨大好处……如此等等。可见,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对美国以外的国家来说,是十分不公平、十分不合理的。

但是,美国的金融寡头—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对此并不满足,他们的目标是控制全球、掠夺全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金融寡头—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仅靠大量发行美钞便可无偿掠夺他国财富和商品提供了便利;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原则,意味着美钞发行量受黄金储备的制约。当初美国政府提出的“怀特计划”,依仗美国在黄金储备方面的垄断地位,提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原则,是为了从英国手中夺取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然“智者也必有一失”,这一原则会制约美国无节制发行美钞,却是美国政府始料未及的。

当然,在美国人看来,“原则”不过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别人的财富,即便是同盟者的财富,对于美国人来说,比“原则”要重要得多,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当财富与“原则”不可兼得时,美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舍“原则”而取财富。因此,美国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和大量印发美钞“以币易货”的对外掠夺政策。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外债陡增至210亿美元,大大超过其黄金储备178亿美元,使美国偿债能力信誉发生大滑坡,最终酿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美元灾(过剩)”和美元贬值,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抢购黄金和其他货币以及大量抛售美元的风潮,同年10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美元危机”。

此后的十多年中,美国不但不吸取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的教训,相反,在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的推动下,一面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一面充分发挥美元印钞机的“高生产率”,继续大量印发美钞,推行“以币易货”的掠夺政策,致使持续存在的国际收支逆差更趋严重,导致“美元危机”频频发生。从1960年10月发生第一次“美元危机”至1972年的短短12年中,“美元危机”竟又发生7次之多!

到1972年底,美国的短期外债已增至810亿美元,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够抵偿其1/8,使美国的国际收支信用下跌到最底点,触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大规模抛售美元,买进德国马克、日元和瑞士法郎的风潮。1973年2月12日,美国继1971年12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9%后,再次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但这仍无助于缓解“美元危机”。1973年3月,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货币的风潮再度发生,伦敦黄金市场1盎司金价一度由官价42.22美元涨至96美元,西欧和日本的外汇市场被迫关闭17天之久。接着,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改行联合浮动汇率制度或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美国也宣告停止世界各国以美元兑换黄金。至此,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彻底崩溃了。

以上围绕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确立和崩溃的简要回顾,从中我们发现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第一,在1960年—1973年间,共发生“美元危机”达9次之多。美国的货币发生危机,按常理推论,受损者当首推美国;其实恰恰相反,美国是所谓“美元危机”的最大受益国。首先,“美元危机”是美国的资本垄断集团为追求“铸币收益”和“以币易货”收益,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巨额贸易逆差的结果;其次,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外债债台高筑,“美元危机”导致两次美元公开大幅贬值,受损的是债权国;最后,“美元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可见,20世纪60-70年代,频频发生的“美元危机”及美元贬值,是美国当局及其背后的国际资本垄断集团所预期的。第二,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是美国,毁掉这个体系的也是美国。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在这一矛盾着的现象背后,对于美国而言,存在着高度的逻辑一致性:这就是实际利益!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的,美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最唯利是图者,在他们那里,纸面上的“原则”同实际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初他们推动建立“以美元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为原则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为了从英国手中夺过金融霸主地位;后来毁掉布雷顿森林体系,除了上而我们指出的为了追求巨大的眼前利益或短期利益外,从下面的叙述中我们将会看到,还有着长远的、更大的实际利益的考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出现了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的趋势。美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和最大的受益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膨胀,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推进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扩张的欲望也随之膨胀。1973年由“美元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和同年发

生的世界石油危机,触发了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世界长达10年之久的“低增长、低就业和高通胀”的所谓“滞胀”。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局限性,已无法适应其巨额商品生产、商品贸易和巨额金融流通的需要,它迫使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冲破国界的限制,寻求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进行生产、投资、贸易和资源配置,亦即在世界范围内实行资本的垄断与扩张。但是,实现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到国际垄断的扩张,受到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所确定的美元与产量、储备均有限的黄金挂钩和各国货币同美元相联系的固定汇价的制约。因而,冲破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框架束缚,建立适应国际垄断资本扩张需要的新型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成为美国国际垄断资本及其看门人美国当局的必然选择的制度安排。

1972年7月,就在“美元危机”频发,布雷顿森林金融货币体系摇摇欲坠之时,由美国操纵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成立一个由美、英等11个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等9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有关问题专门委员会”(又称“20国委员会”),研究、讨论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并在于1976年1月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的“20国委员会”会议上,建议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某些条款;1978年4月1日修改《建议》正式生效,被称为“牙买加协定”。主要内容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基金份额;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降低黄金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牙买加协定”的产生奠定了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基本框架,对稳定布雷顿森林金融货币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货币的动荡和混乱局面起到了一定作用。该协定虽然写进了“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的条款,但最大的赢家仍然是美国的金融寡头。因为:第一,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的中心地位、霸权地位毫发未损。第二,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即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有利于货币资本也即国际垄断资本流动。第三,降低黄金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的地位,意味着美国国际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黄金制约得以解除。所有这些均表明,“牙买加协定”所构建的现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基本框架,为美国金融寡头乃至整个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向全球扩张扫清了在金融货币体系方面的障碍。

如果在更广阔的视野内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扫除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的障碍,不过是国际垄断资本为控制全球市场而开发的诸多战场中的一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生产力获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和扩张力,特别是国际垄断资本的金融寡头的经济实力和扩张能力急剧膨胀。以美国的金融寡头为例:美国封闭型基金的资产规模1980年为80亿美元,1996年为1200亿美元;开放型基金的资产规模1980年为600亿美元,1996年上升为35400亿美元,增长了59倍多。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国际投机资本仅占国际短期流动资本的10%,截至1999年,国际投机资本已占国际短期流动资本的90%。如此巨额资本,除了在国内进行投资外,必然要到国外寻找投资目标。也就是说,由国家垄断资本构造的世界经济旧格局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此期间多次发生的所谓“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及以此为导火线而酿成的长达近10年的“经济滞胀”,均是由国际垄断资本推动的对“旧格局”的一种批判及其必然带来的混乱。在这种“批判”中,首当其冲的还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70年代初曾主导西方官方和经济学界将近40年之久的凯恩斯主义,而取而代之的是以哈耶克为鼻祖的鼓吹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政策,为国际垄断资本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鸣锣开道。90年代初,美国又炮制了“华盛顿共识”,并强制向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兜售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为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开辟理想的国际市场和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意味着美国所鼓吹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政治化、范式化、国家意识形态化。这是美国加速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扩张的又一重要举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美英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加大了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力度和步伐,其显著特征之一是,推行金融自由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完全的利率和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改变境内外金融市场的分离状态,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实行外汇交易自由化等等。1990年出笼的“华盛顿共识”明确规定: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等等。90年代初中期的这些规定,是1978年的“牙买加协定”所没有或者没有明确的。金融自由化的强制推行,标志着适应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现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形成。在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命脉的情况

下,金融自由化使国际垄断资本有了一个控制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杠杆或“平台”;通过金融“扼制”,国际垄断资本可以把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更加牢固地置于自己的股掌之中。这便是现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实质!

二、盲目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垄断资本积极诱导甚至以贷款和援助的附加条件等手段,强制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与此并行的是,在一些国家,先后出现被新自由主义所引导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潮。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国家,在引进和利用外资、建立和完善市场化金融运行体系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由于金融自由化主要是为在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际垄断资本构建自由进出各国并确保套利套汇收益的操作平台,其结果,导致了八九十年代世界性金融危机不断发生。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全球共发生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108次,其中,80年代45次,90年代63次,90年代比80年代多40%。这些金融危机,绝大多数发生在新兴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经济弱势国家。这说明,美英国际垄断资本所推行的金融自由化,对于经济弱势国家来说,决非福音而是祸水。

1、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告诫世人:不能实行没有监管的金融自由化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泰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推动经济在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年均增长近10%,并因此被誉为亚洲的“第五只小老虎”。出乎大多数人士的预料,事隔不久,也即1997年7月,金融货币危机降临到了这只“小老虎”头上!原因何在?

祸水源自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连续组织大型国会和专家代表团游说东亚各国,鼓吹在该地区实行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他们描绘的美妙前景是:该地区将因此产生7000亿美元左右的巨大利益,各国均将从中受益。正是在美国提出实现东亚金融、贸易自由化建议的影响下,泰国开始推行激进的金融改革:1991年,准许企业家和一般居民买卖外汇,允许商业银行自由吸收外币存款和发放外汇贷款,实际上实行了经常项目自由化;次年,泰国又准许出口商从非居民的泰铢存款账户支付国外债务。同时,扩大离岸金融业务,实施曼谷国际银行业务便利,设立“曼谷国际银行实施”(BIBF)。紧接着,1993年,泰国还批准47家泰国和国外商业银行按“BIBF”规定标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不仅如此,泰国实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自由化后,除对15家商业银行有监管外,对另外91家金融财务公司几乎无任何监管。至此,泰国实现了完全金融自由化。这导致如下严重后果:第一,金融机构无视职业道德,一心向钱看。第二,解除了国际金融投机者对泰铢进行投机炒作的限制。第三,导致以套利为惟一目的的国际游资大量进出泰国金融市场。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尚且把规避国际游资大举进出本国金融市场作为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而泰国却使国际游资不受监管地自由流动,对冲基金则趁虚大举进攻泰铢,泰国当局毫无自卫之力,金融货币危机当然不可避免。

除了泰国以外,韩国发生金融货币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也是盲目推行金融自由化。1993年2月,韩国政府提出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政府对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在国外乱借贷不加控制,放任自流,使韩国已经形成的经常项目的合理结构遭到彻底破坏。在外汇储备相对较少、增加缓慢的情况下,经常项目赤字和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成倍增加。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分别发生45亿、90亿、230亿美元经常项目赤字;1993年外债总额为439亿美元,而到1996年变为1045亿美元,1997年则达1530亿美元,一年之内短期外债攀升到占外债总额的52.5%,达到802亿美元,埋下了诱发金融危机的重大隐患。

与此同时,韩国各类金融机构乘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之际,大搞投机生意,把借入的1个月至1年的短期低息外汇的很大一部分,以3-5年的长期贷款的形式高息贷给国内大企业集团,并用剩余的短期外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巨额证券投机。大企业集团也乘监管缺失之机,采取过度负债经营和外延扩张式发展模式,以至于不少企业因有大量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而倒闭。韩宝、三美、真露、大农、起亚、海泰、汉拿等11家大企业集团于1997年先后陷入经营危机乃至破产,原因盖出于此。这些公司的倒闭,殃及了一系列金融机构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2、拉美地区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警示世人:不能搞美国倡导的金融自由化

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拉美地区强制推行“华盛顿共识”以来,导致拉美地区成为发生金融货币危机最频繁的地区。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货币危机和2001年阿根廷的债务危机等等,都是金融自由化导致的恶果。特别是2001年阿根廷发生债务危机,极具典型意义,值得研究。

GDP曾居于世界第9位的阿根廷,由于大刀阔斧地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特别是推行金融自由化,曾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誉为“改革典范”。当1998年俄罗斯陷入金融危机狼狈不堪时,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向俄官员建议:“你们为何不效仿阿根廷的金融改革呢?阿根廷金融完全向跨国银行开放,跨国银行通过收购占有很高份额,这样就能稳定金融解决银行坏账问题。”尽管奥尼尔关于阿根廷金融自由化改革堪称样版的说法在不到3年之后即沦为笑谈,但他关于金融自由化就是放弃监管、放任国际垄断资本进入购并本国金融企业的解读还是非常准确的。阿根廷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就是推行大型国有银行私有化、放弃金融监管、允许外资收购本国国有和私营银行的过程。1992年阿根廷由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占压倒优势,为全部银行资产的88%,到了1997年,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下降到了48%,在短短的5年中,外资银行所占比重增长了3倍多。但阿根廷政府对此仍丝毫不加戒备,继续鼓励所谓的“扩大开放”,居民和企业也纷纷将存款转向资本雄厚的西方跨国大银行。在1997-2001年间,阿根廷本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所占比重进一步从48%萎缩至33%,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比重则从52%进一步增至67%。截至2001年,阿根廷10家最大的银行,有8家由外资控股;外资银行能够全面经营阿根廷的货币比索和美元业务,阿根廷经济出现了日益加深的美元化趋势,美元流通扩大,存贷款业务不断增长,阿根廷的金融主权被削弱,政府失去了对金融的调控能力。至此,金融安全己无任何保障,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一个好端端的准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人均GDP I万美元左右),沦为靠向国际财团乞讨才能维持国家运转的国家!据最近的一个统计资料,阿根廷2004年人均GDP下降到3000多美元,不足90年代初的1/3。所以,阿根廷给我们提供的教训就是不能搞美国倡导的金融自由化。

近20年来,世界各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频频发生的金融货币危机,给当事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各当事国的经济学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的部分经济学家,以及我国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在此,我们看一看韩国学者的见解。2004年9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三星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一次中韩金融论坛。在此次论坛上,韩国财政部金融情报研究院边阳浩院长就1998年韩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治理过程发表了主题演讲。边阳浩直接参与了1998年治理韩国金融危机的工作。他在分析了韩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后,提出了防止金融危机的五条措施:第一,防止金融机构盲目放贷,加强放贷审批等防风险管理能力,国家应设置对金融机构的错误及时纠正和处理的监管当局;第二,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机构不能急促收回贷款,必要时需要监管当局介入;第三,营造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基础环境:第四,切实加强监管金融机构的健全性机制,特别是需要建立政治上客观中立的独立监管机构;第五,金融机构自律、负责任地经营。边阳浩先生提出的防止金融危机的五条措施之中,有三条直接同金融监管有关。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韩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处于经济实力大大占优势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扼杀社会主义中国,是国际垄断资本的既定目标。在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安全,不仅要面对来自我国内部经济运作、金融运作出现的失误,而且还面临国际垄断资本、特别是各种对冲基金等的蓄意冲击。可以肯定地说,来自后者的威胁更大。因此,同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我国的金融安全,以致经济安全所面临的威胁要大得多!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搞什么金融自由化!

三、美国自己从不实行金融自由化的真相警示:我国金融改革必须坚守四原则

金融行业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非常特殊的行业。因为:第一,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的血液和命脉。第二,金融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作为商品一般,金融产品的流动,要求以市场为基础并自由流动;但作为一般等价物,也即作为商品交换结算工具的货币市场工具,以及作为资产储备或转移资金、安排资产风险结构等的资本市场工具,它必须在国家计划的调控下,在国家有关法律的框架内,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严密监控之下流动,以确保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第三,随着现代金融衍生产品的增多和金融产品的虚拟化,其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现代金融产品同当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之后,其流动之迅速、流动量之大,从而形成的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冲击力之大,常常出乎人们的想象。正因为如此,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实行金融自

由化的金融体制,而未遭受金融货币危机打击的成功范例!

对于这一点,美国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金融寡头们,以及其守门人——美国执政当局心里十分清楚。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大力鼓吹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这仅适用于美国的国际垄断资本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如果其他国家的资本进入美国市场,这“三化”将会大打折扣,将会遇到法律的甚至行政的种种壁垒;受到严格的限制、审查甚至被拒于国门之外。据有关调查研究,在这方面,美国通常有如下做法:

(1)不断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和限制。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与敌国贸易法》,授权总统没收敌国在美所有财产。1950年,美国国会出台《国防生产法》,授权总统对国防及其相关部门的外资进行管制;甚至将广播、电视、电信、空运、水运、核能等部门,都列为与国防相关的部门,对外资进入这些部门予以严格限制。1957年,美国政府颁布行政命令,组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外资特别是来自中东国家的企业投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1979年出台的《出口管理和武器出口控制法》规定,对外资在与政府合同业务相关领域的投资实行管制。1988年,国会出台了《埃克森一佛洛里奥法》,限制外资对美国资产进行并购,授权总统及CFIUS对外资投资或收购美国企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1992年,国会又通过《埃克森——佛洛里奥修正法》,增加了对外国政府控制的企业在美并购进行安全审查的条文。现行法律给予总统及CFIUS对安全审查和决策的充分授权,但实际上这一审查过程还往往受到国会、利益集团方面的干扰,使审查过程没完没了,最终导致并购夭折。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安全管理。CFIUS提高了外资在美并购的门槛,要求收购美企业的外资与美国签署《国际安全协议》。2003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加入CFIUS,并出台《保护重要基础设施和资产的国家战略》,确定12个重点保护的重要基础设施部门,包括农业、水资源、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国防工业、电信、能源、运输、银行金融、化工、邮电、信息技术等,几乎囊括了整个国民经济部门。近年来,美国国会增加了对审查过程的干预,并提出了不少修改《埃克森一佛洛里奥修正法》的提案。主要有:由联邦参议员谢尔比提出的《2006年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由联邦参议员布伦特提出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改革法案》。两提案提出的修改内容主要有:包括对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实体收购美企业必须进行调查;对涉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外国投资必须进行调查;延长审查过程的时间;CFIUS须向国会提供有关外国并购的详细报告;改革CFIUS管理体制,由主管国家安全的政府部门发挥更大作用。上述两提案如获参众两院通过,有可能成为新法律。

(2)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有完备的机制、程序和标准。第一,CFIUS由财长(任主席、国务卿、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国土安全部长、司法部长、行政与预算办公室主任、贸易代表、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总统经济政策助理等12名内阁级成员组成。第二,对外资的安全审查一般需要90天,包括CFIUS对有关投资或收购案例进行30天的评估和45天的调查,并将评估报告呈总统;总统在接到CFIUS报告的15天内作出是否阻止外国并购的最终决定。第三,有关法规确定了外资是否影响国家安全的参考标准:投资或并购是否直接涉及国防生产;是否与国防需要的国内产能和设施相关;是否属于对美国国家安全有潜在威胁的国内工商业活动及其产能和设施;是否涉及向受美国出口控制的国家出售军用品、设备和技术;是否对美国的技术国际领先地位有潜在影响(美国对外资的并购,从来不搞“靓女先嫁”)。

(3)美国在对外国投资和并购进行国家安全管理时,声称实行对等、互惠的原则,强调美对外资开放一些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领域,应以外资来源国对美企业开放相应领域为条件。第一,对外资实行对等互惠政策的领域主要包括:金融、海运、空运、海上光电缆的“登陆权”、油气管道经过联邦土地的“路权”、用于矿物开采的联邦土地租赁权等。美国在这些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对等互惠”只会对它有利。第二,对参与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技术研发计划的外资,实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规定参与此类计划的外国公司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其母国须向美国公司提供参与类似计划的机会;二是向美国公司提供相应的当地投资机会:三是采取保护美国知识产权的有效措施。第三,美国可援引美贸易法301条款或超级301条款,对阻碍或歧视美国投资的国家进行调查、警告甚至采取有效的报复措施,以保证其获得的“对等互惠”条款的落实。

(4)美国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谈判,制定与投资相关的国际制度、法律、规则等,以求在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维护和扩大其重大利益。迄今为止,美国在推进世贸组织、经合组织框架下的投资自由化谈判的同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超过490项双边或区域投资协议。

(5)除美国联邦政府外,美国各州和地方政府也采取一些对外资实行国家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一些州立法限制外资在房地产、银行、保险等部门进行投资或并购;不少州对外资投资或购买农业土地进行管理;多数州颁布阻止外国公司恶意收购的“反接管”法规。此外,许多州将引资优惠待遇与创造社会效益挂钩。

上述有关美国对外资限制、监管的政策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一直唱高调主张“金融自由化”,在全世界卖力气兜售“金融自由化”的美国,近100年来,从未实行过什么“金融自由化”;而且,只要稍加比较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美国对于外资的限制和金融监管有多达1000余条措施,比当前我国要严格、严厉、有力得多!

需要指出,美国当局的这些“立法”或“规定”,绝不是“摆摆样子”和“吓唬吓唬人”的,凡涉及其自身利益,它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例如,2005年,我中海油拟购并美国一石油公司,美举国哄然,甚至连参议院也将“市场化”、“自由化”信条抛诸九霄云外,用行政性的参议院决议否决了这一拟议中的经济购并案;2006年春,美国又故伎重演,否决了阿联酋的“迪拜港口并购案”!就在前不久,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尖锐批评,连美国总统布什也不得不坦言:“美国将检讨对金融的监管是否过于严厉了!”

一个时期以来,主张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金融自由化”的呼声不绝于耳;还有的人干脆主张放手引进美国的所谓“战略性投资”,以推进我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这种声音,有来自海外的,而内地理论界、金融界也有人如是主张。来自海外的很明显是别有用心;内地的呼应者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对美国的金融货币体制的本质不甚了解,仅仅凭借着崇拜美国的习惯性思维,轻信美国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关于“金融自由化”的欺骗性宣传和误导。因此,我们在此有必要提醒:如果暂且撇开基本制度等层面的因素,仅就金融货币的运作层面而言,美国、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好东西我们当然应借鉴、学习,但这绝对不是美国人说教的所谓“金融自由化”。因为实际上,美国从未实行过它为别国设计的“金融自由化”。恰恰相反,要向美国借鉴、学习的是:近百年来,在法律、行政严密监管前提下,不断完善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相对开放的金融货币运作方式。

当然,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是绝对不应该撇开基本制度层面的因素,而仅考虑金融货币运作层面的因素的。鉴于诸多国际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如果把基本制度层面、运作层面诸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至少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第二,金融系统的改革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资产占绝对优势。要坚决抵制形形色色的私有化。第三,金融企业经营既要以市场为基础,又必须依法经营,并接受国家计划乃至政府行政手段的调节。第四,同金融国际化趋势相适应,金融货币体系应适度开放,但必须以法律的、行政的严密监管为前提。就是说,这种“开放”,不是美国为别人设计的“金融自由化”。而且,随着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监管应当越来越严密。

金融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风险极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常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到攻坚阶段。笔者认为,金融改革正是所谓“攻坚”之所在。因此,关于金融改革到底应如何推进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应在排除各种干扰、误导,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的干扰和误导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和论证。

拿到辩题如何准备辩论赛.doc

拿到辩题如何准备辩论赛 我们假设,星期天晚上出了辩题,星期一开始准备,你有一周的时间。现在,你该干些什么?有人说,那还用问,当然是查资料啦。这话当然不错,然而,如果你是队长,还需要考虑其余的前置工作。以下是我整理了关于拿到辩题该干些什么,希望你喜欢。 首先,你要考虑人选的问题 一个队伍,不能只有四名先发主力,而是有一个主力队员池,根据辩题特性、队员状态,来做最优组合。 此外,你还要考虑时间因素 我们说,以两个小时为一个单位,全天可以有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这五个时段。你一天至少要安排一个单位的时间,全周加起来就是六个单位十二个小时(成稿时间除外),这才能对胜利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换句话说,一个队员,他一周拿不出足够的时间来,或者和大家的时间没办法碰到一起去,原则上就不宜选入主力阵容。 然后,你要考虑发动群众的问题 确定了四名先发,剩下的人是不是没事情了?不是。至少在前半周,查资料、讨论、队内练习赛,都需要更多人来完成高水平、高质量的输出。 不上场的队员,你要发动尽可能多的人,也投入到准备中来,这才叫团结一切力量、发挥一切力量。

到了后半周,练习赛以外战为主,而定稿的时候也不宜人多口杂,这种情况下,不上场的队友,就可以休息了。 当然,我还是建议能够多跟队,看练习赛也好,听讨论也好,都有助于保持竞技状态。这样如果后面要换人,也更容易一些。 或者说,买买水带点儿零食来,也是极好的。 先解决人的问题,再解决事 事情是什么?一开始说到的,查资料。如果只有六天备战,那么查资料和第一次讨论,就得都放在第一天。 查资料的时候,先把整个辩题都丢进搜索引擎。现在搜索引擎的算法都很强大,你整个丢进去,出来的结果一般不会令人失望。 把搜索结果看上20个,你应该就能知道,这个辩题要说的是个什么事儿了。特别是,现在时政类、时事型的辩题很多,所以你可以自己验证一下,假装在和别人聊天,就说这个辩题对应的事儿。如果能一段话讲下来,自己觉得说清楚了,感觉也挺顺,那就是真看懂了。 否则,就得再看一批搜索结果了。 然后,你要是弄懂是什么事儿了,下一步就要知道,这个辩题里的各个关键词,最核心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个辩题的核心矛盾,是由哪个关键词来承载的。然后把这个关键词找出来,去做专门的搜索。 比如说,我前不久接触的一个辩题,里面最核心的关键词,是"流动摊贩"。那么我就要基于这个词,去做专门的搜索。这里有一个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调查报告 班级:油画11 实践报告: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 摘要: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为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进行课程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们小组选择了以调查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正在给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带来

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归因全球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而比较精确的定义是: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因此,我们这个调查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确实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机遇,但也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为了了解其中具体的影响及分析利弊情况,我们小组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了解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容:本次调查了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正反方面的影响。问卷公向大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 四、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五、调查时间:2013年12月17日————2013年12月22日 六、调查结果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的全球意识 92.70%的同学曾关注过环境、人口问题,78.10%的是资源问题;65.69%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关注恐怖主义问题的比例不多但也有。尽管这四个问题关注度不同,但还是足以表明大学生的全球意识逐渐增强。这归因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和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把自己同整个世界密切联系起来。这要求人们重视全球问题,凸现全球意识、全球观念,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诸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等问题,各国政府和人民除了要遵循有关法律规外,都有义务遵循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和道德准则,即全球伦理,因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全球伦理的形成。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82.48%的同学认为他们具有意识,88.32%选择了平等意识,超过70%同学都认为是法制意识和效益观念,可看出大学生的平等、、法制意识和效益观念不断得到发展。62.04%的同学认为中国现在最需要在大学教育方式创新,13.14%的同学觉得是市场经济体系和医疗改革,而11.68%选择了公务员选拔制度。从选择大学教育方式创新的比例可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十分关注身边的事物,创新意识很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在全球围的扩,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经济发展信息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趋势,是经济发展在世界围的市场化过程。毫无疑问,市场经济含着、平等、法制、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大学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些主体观念和

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分析以及选择

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分析以及选择 进入21 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么何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如何?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我们的世界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文化、经济、政治等等或多或少都联系着世界各国及地区。金融自由化更是贯穿在世界的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70 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金融自由化经过两次划时代的革命以来,它的发展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从而导出了经济自由化的利与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点: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由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有利也有弊,金融自由化的弊端,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被

金融系统的演讲稿

金融系统的演讲稿 不错,同外界缤纷的天地相比,我所从事的工作好像觉得总有统计不完的数据,理不完的帐,一天的工作千篇一律,周而复始,实在乏味。20岁时的我也曾经困惑,这样的工作这么琐碎,怎么能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呢?当看到周围的老同志默默无闻的工作,兢兢业业,我理解了。 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你所要做的是重复这样的动作:对折,不停地对折。当你把这张纸对折了51次的时候,所达到的厚度不是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楼那么厚,也不是延吉市到纽约的距离,这个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是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换句话说,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折纸,不是为了一遍遍的重复,而是要达到从太阳到地球之间距离般的厚度。脚踏实地不仅仅是为了一步步地前进,而是不断地实现目标,进一步创造目标。 我不认为我们的工作只是“收收放放,点钞记账”,只要我们专研业务,敬业爱岗。我们的收收放放就会保证资金这个国民经济运行血液的畅通,我们手中的点钞记帐就会让阿拉伯数字变成美妙的音符,奏出新时代的乐章。当我们完成每一次存取款业务,点清堆得像小山似的钞票时,不正体现着我们的价值,不正是伟大事业的基础吗!如果每一个金

融工作者都能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学习,刻苦专研,那么我们将用勤劳和智慧担负起金融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构筑起抵御金融风险的万里长城! 刚步入银行储蓄工作,我看到储蓄所的业务比较繁忙致使储户经常排长队的情景,我感到身上的担子不轻,我暗下决心要尽快地学好业务,掌握快捷、准确、周到的服务水平。于是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熟记理解规章制度、服务规则,练习点钞。时间一长,与朋友的接触就相对少了,朋友对我说:“你活得的真够累的”我一笑,心里提醒自己,这是我的业务,我要做得更好。苦练出成绩,一次一位个体工商户拿来十多万元零乱不整的钱来到储蓄所存款,我专心迅速整理清点打捆,很快把准确数字告诉了顾客,顾客连声称赞。过一段时间这位顾客把存到其他银行的存款也转到了建行。这件事让我信心倍增,学习业务知识的劲头更足了。 XX 年,我被州建行选拔参加全省建行系统业务竞赛。我清楚,参加全省的比赛,不仅仅是个人的成败,也不仅仅是各地区与各地区之间的竞技,而是我们延边州建行系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更是一次代表我们延边州建行系统在全省同行面前的风采表演。我暗下决心,许胜不许败,不能辜负同志们对我的期望。半个月的近乎残酷的集训,我抛家离子,苦练点钞,手指磨破了,贴上创可贴继续练,磨出了茧子,用水搓搓接着练。决赛了,我沉着应战,保持平常心,以5分钟

业务合规与业务发展辩论赛观点

与既定的规则,不存在滞后性。合规1、合规的范围界定——合规一词,(我 工作本身就包含了不断修正规则的方一辩已经说明),《商业银行合规风 行为。合规绝对不是墨守成规,其本险管理指引》将其明确定义为商业银 身具有创新性,是与时俱进的。 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准则相 4、银行业务要素——按照其资产负债 一致;请注意,不仅仅只是法律,请 表的构成,银行业务主要分为三类:对方辩友不要再把合规的概念理解 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 的如此狭隘。 5、合规的目的——合规的目的是为了2、发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 保障资产质量,降低风险;最终的目释,“发展”即为发育、进展、变化。 的是为了维持银行、银行业乃至整个是一个中性词,不能说发展就一定是 金融体系、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这向上的、好的发展;相反,脱离了合 也是发展的目的,合规与发展的终极规的发展必定是危险的、不能持续 目的是一致的)。银行业务发展和业的。 务合规是两个平行的概率,(这才有发展是个中性词,存在正与负,好 比较的意义);不存在谁是谁的目的。 与坏,优与劣,我们今天讨论的是 6、发展是硬道理,并结合XX银行的大 金融学领域的范畴,发展也应该取 发展来讲—— XX说过,发展是硬道相对应的定义(对方可能取哲学的 理,合规是发展的硬道理;如果不合定义),我方一辩已经开篇名义,“发 规,何谈发展,合规是发展的基石,展”即为发育、进展、变化。 我们 XX银行之所以得到了外界一致3、合规的滞后性——对方辩友混淆了 的好评认可,关键是在于我们多年坚“合规”与“规则”的概念,合规是 持合规经营,按规则办事,践行资产一种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等同

金融安全比金融自由更重要(辩论赛三辩稿)(1)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方并没有否认金融自由的意义和作用, 对方辩友在先前的论述中说到 对方辩友在论述观点上, 很明显进入了一个误区, 那就是在于把金融自由的作用理想化了。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谁才是基础,金融安全永远是金融自由的基础。就好比无论你家的房子想要如何发挥想象去装潢, 但是房屋的主干梁和承重墙是决不能夯掉的, 否则无论你装潢出来的房子有多么漂亮, 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房屋坍塌的危险。 金融自由化是对国家金融发展有推动作用 , 然而, 基于安全的自由才是健康的自由, 风险可控的自由。不基于金融安全保障的自由和全凭市场调节的金融自由化必然引发金融动荡乃至发生金融危机。 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 人们已经认识到金融体系固有的脆弱性。而 2008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标志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急刹车, 并警示我们反思金融自由化所揭示的一系列矛盾, 如果金融缺乏监管, 脱离了金融安全的准绳和基础, 那就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结合我国当前的金融发展状况,我们需要的恰恰是金融安全及其监管的加强。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市场条件在当前并不十分完善。 首先国内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速度已经开始脱离实质经济的发展, 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 其次 , 金融机构当前急剧膨胀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 第三 , 金融监管放松的程度过大 , 缺乏更多的谨慎管理 ; 然而自由化的金融体系不可能自动地防范风险 , 换句话讲, 我们不能指望金融自由能带来高枕无忧的金融运行体制, 那么严格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就是客观的要求, 只有在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放开金融自由的缰绳, 所以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的现状要求行业注重金融安全甚于金融自由。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自由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特别是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后,一个放松管制的金融自由化时代似乎已经开始。本文将就美国、英国、日本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所实施的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行评述。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措施比较;总体评述 一、金融自由化及其表现: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2)业务自由化。 (3)市场自由化。(4)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美国、英国、日本在金融自由化中采取的措施及比较: (一)、美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 从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金融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生存基础一度遭到严重动摇。为避免全面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康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制,美国着手对金融业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1)减少金融业的经营风险。为稳定金融秩序,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的比例,增强了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增加的能力,从而减少破产风险。 (2)增强金融业的竞争能力。第一,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第二,放松了银行兼营其他金融业务的限制。1989年以后,美联储通过对《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第20条作更宽松的解释,使商业银行得以进入新证券发行市场,银行业证券化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3)激活资本市场,恢复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增强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美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空间迅速增大,给各类风险喜好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美国资本市场的活力由此得到空前提高。 (二)、英国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 为大幅度提高英国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英国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改革,人们称之为“金融大爆炸”。这一时期,英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金融服务业自由化: (1)取消经纪商和交易商两种职能不能互兼的规定,经纪人与出场代理人互相兼任,放开交易所会员资格的限制; (2)取消证券交易的最低固定佣金限制,实行证券交易代理手续费自由化; (3)废除各项金融投资管制,银行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等。在监管方面,英格兰银行将监管银行业的职能移交给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 (4)将确定基础利率和实现通胀目标的责任从政府转到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被赋予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 (5)将英格兰银行监管银行业的权力移交给金管局,形成不按机构监管而按功能监管的格局。 (三)、日本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表现: 自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业一直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金融机构破产风潮此起彼伏,于是日本政府提出了金融、财政、经济结构、社会保障、行政和教育六项改革措施,被人们称为日本的“金融大爆炸”。日本这次“金融大爆炸”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彻底解决不良债务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公司的不良债务的解决。第二,银行和信用组合的不良债务的解决。

金融安全系统比金融自由更重要辩论赛开篇立论

金融安全比金融自由更重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命脉,具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金融安全,是从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防止风险。金融安全关乎货币资金融通安全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为此,我方认为,金融安全,是金融自由的前提,比金融自由更重要。 一、从法律角度来看,安全性原则是金融市场经营活动的基础性法律原则。 1995年我国制定《商业银行法》,其中第4条第1款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最新的银行法,将这一条修改为“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新法将安全性原则放在商业银行运营的第一位原则位置上。这表明,从法律上,说明了金融安全比金融自由更重要。只有在法律、行政严密的监管前提下,才能不断完善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相对自由、相对开放。 (审慎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二、从历史轨迹来看,安全性原则是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的根本原则。

在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1990-2000年10年间,全世界共发生108次大小金融危机,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历史证明,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盲目推行金融自由化,对资本贪婪放任自由、无法控制,道德风险加剧,形成巨大泡沫,安全体系遭到彻底破坏,全球经济严重紊乱。资本是贪婪的,时刻追求着高收益。一旦脱离安全监管,自由放开,其冲动本性,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和危机。 经济学家麦金龙曾经提出市场化过渡秩序,即财政控制应优于金融自由。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优于金融的自由化,优于资本市场的开放。 三、从发展需要来看,安全性原则是适应我国金融改革需要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就有一定的金融脆弱性。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权益资本乘数较高,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下金融、洗钱、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危害行为。近年来,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无论是力度、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加,监管成本逐步加大。确保金融安全,是势在必行、迫切需要的举措。 同时,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我国金融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外来资本的趋利性动机、自由创新化、虚拟化、高杠杆化,导致国家政策对外依赖程度加大,调控难度加大,不

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自由化的概念: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金融自由化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2)、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 (3)、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 具和技术。 (4)、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三、产生金融自由化的原因: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四、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一场辩论赛有哪些准备

一场辩论赛有哪些准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免不了赛前的无数准备。 一场辩论赛的准备 1、拿到辩题 一般准备一场辩论赛从拿到辩题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包括赛前公示全部辩题的那种那个需要另外说明。)一般第一个拿到辩题的人是辩论队领队,新生赛辩导,或者是辩论队行政人员。此刻,这些人员应该第一时间将辩题发布给全体相关人员。同时,领队或辩导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该做些什么(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会做)。 以前,我第一时间通知大家之后一定会让大家做的是查资料。但是现在我认为这并不科学,因为根本没人知道该查什么东西,他们顶多就是在网上胡乱搜搜辩题罢了。(会查资料的那些人根本不用你告诉他们要做什么。) 所以我现在认为第一时间应该通知的是请对这个辩题提出你的问题不解及疑惑,还有少量的看法,并且记录下来。说白了就是思考辩题,对!就是简简单单的思考。 2、破题 之后你们会有第一次见面和会议,很多辩论队在这次会议中就开始讨论辩题要打什么怎么打了。总是直接跳过破题这个阶段,然后准备了好久突然想,我擦?!定义是什么?我们到底要论述什么?要说的是这个问题么? 这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跳过了破题这个阶段。诚然,破题不一定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却可以促使大家早早的开始思考这些基础性问题,每每遇到阻碍就会想到是不是这些基础性问题出了偏差。 比如说功能否补过这个辩题。在破题阶段就要搞明什么是功,什么是过,怎么算功补过,怎么算没能补,能要怎么理解。并且能够举出几个正例及反例。分析这些问题的定义对我方观点的优势和劣势。6a8a/a-429/ 3、破题后查资料

嗯,破题之后各位就要开始查资料了。经过之前的破题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觉得有很多资料要查找。 比如说,支撑定义的例子,为定义找学术支撑,以及在破题时提出但搞不懂的问题,还有就是前人是否打过相关的辩论等信息。 4、头脑风暴 这个步骤的重点是打开思路和眼界。尤其是要做到言者无罪广开言路。多提观点少反驳,多找闪光点少挑刺。尽可能的把有用的信息找出来,别抬杠,别什么都说不对,想想那个不对的东西怎么改善改善能让它变对。 头脑风暴的另一个重点是动笔! 5、定论点 论点定下来之后,如果没有太大的问题,往往不建议进行修改,越往后越不建议。当然前提是这个论点是认真定下来的。但是!不修改论点不代表不完善论点! 6、打模辩完善论点、完善立论、出驳辩,练对辩,完善攻辩打模辩 论点定下来了,不成形的立论也就有了。之后要进行的是无穷无尽的模辩。 7、定上场人员 在模辩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早点定上场人员,这样便于集中训练。当然一些人比较多的辩论队,而且辩手素质不高,辩论队整体建设不够好的情况下,早定上场人员会导致一些其他队员士气低落,但是这是领队要处理的问题。 8、行政人员要做的工作(前提是你得有,没有就是领队要做的工作) 时间地点搞清楚早做准备。讨论紧张影响大家吃饭的时候适当给大家打饭买吃的。开会时给大家带点水果什么的,对大家好点提高凝聚力。比赛前服装问题早解决好别老最后一天着急上火。

金融全球化的弊端

金融全球化的弊端 姓名翁雪娥 学号09095007 班级0919

2011年9月1日 金融全球化弊端之个人见解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不仅给各国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大好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隐患。金融全球化也可以说是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促进了资本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同时也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本文着重对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及对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分析。 关键字:金融、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弊端、金融自由化、金融一体化、金融系统、金融监管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

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在21世纪之前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经济金融全球化,但是如果不融入经济全球化就很难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很显然,全球化也并非免费的午餐,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开始因全球化面临更多全新的挑战。 首先是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金融监管压力更大和金融体系更为脆弱。因为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在加快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国际资本间的流动性,这必然会加剧各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国际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样,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又促进了金融创新,在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折射出金融监管的巨大压力和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次货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其次是削弱了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由于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控制货币总量和利率等关键性指标,各国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受到了很大影响。一旦金融市场失控,各国央行自然会感到“力不从心”。欧债危机恰恰反映了这一点。

金融公司辩论赛流程和规则

集团辩论赛活动方案 一、辩论题目: 正方:线上项目比线下项目好 反方:线下项目比线上项目好 辩题由现场抽签决定 二、比赛目的: 为了加强团队成员对业务的理解与思考,促进业务的开展和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团队成员的应变能力和沟通水平,特举办此次辩论赛。 三、参赛队伍: 正方队长:两团队抽签决定队员: 反方队长:两团队抽签决定队员: 四、举办时间及地点: 时间:月日13:30~15:30 地点:会议室 五、奖项设置: 获胜方得800元现金。 六、辩论赛流程: 1、主持人(****)致辞 ?介绍辩题题目 ?介绍评委 ?参赛团队进行自我介绍

简单介绍比赛流程和规则,并由两团队队长抽签分正反方;宣布比赛开始,。 2、比赛阶段 ①开篇陈词(****队:一辩****二辩****三辩****四辩****;****队: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正方一辩发言(立论)(3分钟) 反方一辩发言(立论)(3分钟) (注: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30 秒时,主持人提醒辩手,时间用完时,主持人宣布终止发言。) ②双方攻辩 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正方三遍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正方四辩选择反方三辩或四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反方四辩选择正方三辩或四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注意:每一攻辩阶段为2分钟,用时满时,主持人宣布终止发言,不得再提问或回答。重复提问、回避问题均要被适当扣分) (特别注意:问者只能问,答者只能答) ③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2分) 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2分) (注:攻辩小结阶段,在每方用时剩余30秒时,主持人提醒辩手,时间用完时,主持人宣布终止发言。)

辩论赛准备道具

辩论赛准备道具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辩论赛 《人员安排》 主持人:1个 正反辩手各4个,共:8个 评委:6个 计时员:2个 时间提示人员:2个 观众席:若干人 《场地布置》 桌椅板凳:给辩手各准备一个4人桌椅,给评委准备一个6人长桌椅,给计时员和时间提示员各准备一个单人桌椅,另外就是准备观众席的椅子 布景、宣传标语:挂在整个辩论赛的前方,气球:用来渲染一下会场氛围 座次安排表、评委及学员台卡 《电子设备》 5个话筒(主持人1个,选手每队各1个,评委2个)、计时器2个、备用电池,投影仪1个,电脑1个,音箱一套,摄像机(至少2台),相机(至少2部) 《物品准备》 抽签纸(辩论双方通过抽签决定辨题的正反方)、时间提示牌(倒数3分钟,倒数1分钟)、评委需要(打分牌、笔和笔擦)、证书和奖品(红包) 《饮品》 给评委准备茶水、茶杯和水果

给辩手准备矿泉水 知识竞赛 《人员安排》 主持人:1个 参赛选手共4组,每组3个,共:12个 特邀嘉宾:6个 公证人:2个 观众席:若干人 《场地布置》 桌椅板凳:给每组选手准备一个3人长桌椅,给嘉宾准备一个6人长桌椅,给公证人准备2人长桌椅,给观众席准备若干椅子 4个记分牌、4个队伍牌、6块桌布、6个嘉宾台卡、横幅、若干气球、宣传海报、座次安排 《电子设备》 摄像机(至少2台),相机(至少2部),麦克风4个,座麦4个(每组一个),音响一套,投影仪,电脑,抢答器4个 《物品准备》 PPT、音乐、视频、奖状、证书及奖品 《饮品》 矿泉水3箱,茶水及茶杯,一些水果

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理论演进与国别实践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自由化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推进。在理论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肖(Edward S.Shaw)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主张进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以增强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标志着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正式建立。随后,许多学者对于金融自由化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研究,同时伴随着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对于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批判也渐渐增多。在实践层面,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应对70年代初期的“滞胀”,也纷纷放松了对金融部门的管制和约束,利率自由化、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相互开放,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等各项改革措施出台,使得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潜能不断被激发,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升级,金融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发明显。因此,金融自由化作为世界经济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对金融自由化的相关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阐释,然后对金融自由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支持和批评的两个派别,由此在理论层面上展开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讨论。之后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背景和实践历程的考察,分别评述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和成本,总结认为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具有双向作用,但具体的效应很大程度上由实施改革国家初始的金融制度关键以及改革的政策步骤设计决定。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从金融自由化改革中的获益大于发展中国家。 一、金融自由化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 (一)金融自由化的概念 金融自由化,对应的有两个英文词语,常见的是Financial liberalization,有时也用Financial deregulation,两者的本意都是“解除金融束缚”。 金融自由化一词最初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肖(Edward S.Shaw)的金融深化理论。与其相对的一个概念则是“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①。麦金农和肖在各自的专著《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利率限制、高储蓄率、信贷管制以及各种对金融中介歧视性税收政策等“金融抑制”现象,会减少持有货币等金融资产的动机和可贷资金,降低投资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他们提出进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建议。他们认为通过金融自由化可以增加投资总量,提高投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金融自由化的具体的措施主要体现为政府放松对金融产品价格、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等的干预,使金融部门的运行主要由政府管制逐步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 ①对于“金融抑制”麦金农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李若谷,吴红卫译,1993,中国金融出版社)一书中进行了精炼的定义:“金融抑制是一种货币体系被压制的情形,这种压制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受到割裂,对于实际资本积累的质量和数量造成严重不利后果”

传统金融pk互联网金融辩论赛

开篇立论 谢谢主持人!老师,同学们,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本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传统金融pk互联网金融。我方观点是支持传统金融。 何谓金融?所谓金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资金的融通,其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因为传统金融是相对应于互联网金融而言的,所以实际上传统金融在互联网金融未诞生之前即是金融。 传统金融的优势在于:第一,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这使得传统金融的实际运作有丰富的金融理论为其提供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撑。反观互联网金融,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产业,稀薄的分析和评价之类的文章有,但是明显令人担忧。 第二,传统金融已经建立较为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服务体系,并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监督管理力度和法制化建设,在制度和法律上全面保障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依托互联网的产业,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安全和保障着实令人堪忧。 第三,传统金融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成不变,金融创新始终贯穿于整个金融发展史之中。比如在工具创新方面7、80年代

不同于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乃至如今的信用卡和网银,在人才创新方面则培育了许多资产管理和理财顾问等等。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运作效率,是传统金融在发展历史中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

第四,传统金融在其互联网金融交锋的三大势力范围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三大势力范围为渠道类业务、利差类业务和融智类业务。渠道类业务分为支付结算渠道和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在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其中最具统治力的无疑是银行业的网点渠道,几乎垄断了国内大部分基金和信托产品的销售,利差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价值。目前国内的利差收入几乎全部归银行业占有,且在银行业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0%。三是融智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智力价值。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财顾问都属于这一类型,金融企业却占据着绝对优势。传统金融作为金融界的巨人仍难以被撼动。 总结以上4种方面的观点,我方认为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在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竞争中,传统金融更具有优势和地位。我方观点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辩论赛的具体准备有哪些

辩论赛的具体准备有哪些 大家考虑过为什么同样是争辩,大街上的往往让人反感,而辩论场上的却引人入胜呢?这是因为辩论赛有着自己的流程、规则、礼仪以及评分标准,下面小编为你整理辩论赛的准备,希望能帮到你。 论辩赛是许多青年同志喜爱的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 达能力的比赛。然而,不少青年,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生,虽参赛热情很高,却由于缺乏一定的论辩赛知识,或赛前不懂如何正确准备,或赛中不要领,初次上阵便遭受挫折。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论辩赛的基本入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如何准备辩论赛 那么,初次参加辩论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

备呢?主要有四项:认识准备、核对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 辩论赛的准备(一):认识准备 所谓认识准备,是指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论辩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我们知道属于口头论辩的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专门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议题的论辩,如谈判论辩、法庭论辩;一类是由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矛盾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辩,如邻里争辩、同事间争辩、上下级争辩;再一类就是各种形式的论辩赛。前两种论辩,论辩双方各自有明确的立场和主张,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争取第三者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此同时,自己也有被对方说服或作出妥协的心理准备。论辩赛则不同,论辩赛是一咱作为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模拟论辩(即论辩演习)。这种论辩往往不问论辩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人们的论辩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方。因此,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论辩的题目、论辩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论

银行并购的利弊

以花旗银行为例,简述银行并购的利弊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伴随着金融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但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某家银行一旦爆发危机,很可能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诱发挤兑风潮,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化解危机有时也成为银行并购的一种动机。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并购风起云涌,仅1998年至今,全球金融并购就出现了几个大手笔,如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730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100多国家的1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1999年,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三大证券行日兴证券于日本共组合营企业-日兴所罗门美邦。该合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各项排名均突飞猛进,2000年更于股票及相关交易界别中荣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兴所罗门美邦于日本市场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5%,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2000年4月,集团的投资银行旗舰所罗门美邦成功收购宝源投资,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欧洲投资银行,令花旗集团于欧洲市场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2001年,为壮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地位及业务表现,花旗集团以逾120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Banamex。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资产达1兆美元,于全球雇有二十七万名雇员,为逾一百多个国家约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 银行并购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拓宽市场、加强垄断;救助不良银行、收购低价资产;或投机或避税等多种,如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一般认为,银行具有规模递增性质,规模巨大的银行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并且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