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_吴福象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_吴福象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_吴福象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_吴福象

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吴福象 蔡 悦

摘 要:当前中国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着东部产业过度集聚、中西部工业结构趋

于瓦解的困境。基于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视角,构建二次子效用拟线性偏好效用

函数,从个体福利和区域福利两个维度对造成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的原因进行

模型推演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长期状态下产业空间布局对差异化劳动力的组

合比例具有一定的阈值限制,中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困境源自市场最优的集聚与社会

最优的集聚发生了偏离,源自东部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之间二传手功能

的缺失。破解中国产业布局的困境,迫切需要由单一的转移支付转向兼顾产业平衡

的福利补偿手段。

关键词:产业布局 差异化劳动力 福利补偿

作者吴福象,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系教授(南京 210093)

;蔡悦,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系研究生(南京 210093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国内市场导向的产业,还是国际市场导向的产业,均主要密集地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东部沿海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借助于中西部大量的移民潮来实现的。然而,中西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东部沿海地区,一方面使得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我国现阶段特有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农村的现象;另一方面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在繁荣的背后,长期聚集着大量过剩的劳动技能相对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与中国特定的地

形、地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欢宴效应”(conviviality 

effect)·

69·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1173101)、教育部社科基金(10YJA79019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

0484)、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90044)的阶段性成果。衷心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专家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的强大吸引有关。

①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聚,不仅承载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也不利于中国应对西太平洋周边形势的变化。

大量优质的资源和要素集聚在现代产业部门高度集中的东部核心区,传统的产业部门只能被动地向外围迁移,导致大型企业的总部在核心区扎堆,外围仅剩下制造业工厂,形成了总部经济与工厂经济在空间上的分离局面。由于企业的营业收入和税收核算主要发生在总部核心区,使得总部区域相对于工厂区域,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公平。因此,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平衡必然会引起区际福利的不公

平。

②这种总部与工厂空间分离的体系结构之所以能够持续,一是享受了我国长期鼓励引进外资和加工贸易的外资优惠政策,二是具有持续获取中西部地区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目前,东部地区产业过度集聚、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趋于瓦解的产业分布不平衡现象还在持续,个体福利和区域福利仍在分化。学界也很关注此类问题,并提出了包括产业转移在内的众多政策主张,但仍停滞在对现象的认知和定性分析阶段,政府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是转移支付。

为了缓解产业布局过度集中的困境,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省份在经历了耕地锐减、环境污染、能源困局、成本攀升等“成长中的烦恼”和各方面的“制约之痛”后,

希望通过“腾笼换鸟”,即通过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方式,将一些传

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然而,这种转移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讲,大多只是被动式的接受。在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移民潮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之前,中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困境仍将持续,人才与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匹配、不协调现象也将持续。从实施效果来看,中央政府“输血方式”的转移支付,不仅在强度上难以满足中西部地区对转移支付需求的巨大缺口,也是不可持续的。“腾笼换鸟”式的产业转移方式,仅仅是从发达地区产业布局出发,没有考虑到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对产业联系和福利增进缺乏全局观。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讲,产业布局的不平衡,主要是源自于市场最优的集聚与社会最优的集聚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离。所谓市场最优的集聚,是指在市场自由运行状态下,产业空间布局在长期稳定下的均衡结果;而社会最优的集聚,则是指社会福利最大化所对应的产业空间分布状态。那么,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及其引起的区际福利不公平,空间上应当如何协调呢?核心区产业的过度集聚是否会带来新的

·

79·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①②所谓“欢宴效应”,是指人口越多,社会交互作用的潜能越大。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提

到,中国东南沿海不仅是大量人口迁徙的集聚地,也是中国贫困化率较高的集中区域。(参见Th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

2009,pp

.224-245)这里依据的是社会福利函数论的功利主义原则,理想状态是社会福利总和最大化,核

心范畴是帕累托的“最优状态”和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

。公平的全局最优前提是福利在区域间进行合理的分配,经济效率是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充分条件。

无效率,应当促进集聚,还是限制过度集聚?哪些区域能从集聚中获益,哪些区域在集聚中受损,获益者是否能够并且应当如何对受损者进行补偿?市场的自由运行能否形成最优的集聚规模?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给出理论上的解答,不仅会影响产业空间布局的重大决策,还会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基于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视角,对中国产业空间布局调整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还源于对以下现实问题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许多给外资代工的企业,虽然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制造业分工体系,但却是以区域间的不平衡为代价的。一方面,跨国公司获得的利润大多流回到了母国,甚至给外资代工的本土企业的利润,也通过变相的渠道流到了海外。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之间,没有很好的充当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转换器,没有履行好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的二传手功能,却成了大量虹吸中西部廉价资源和要素,再将财富和人才持续向海外输送的传送带。

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梳理相关理论文献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第三部分,构建理论模型对差异化劳动力在产业布局中的比例约束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引入贸易成本、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差异化程度,并基于个体和区域二维视野,对我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困境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市场最优与社会最优相偏离的视角,对单一转移支付转向产业干预和产业平衡的原理和机制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二、文献综述

有关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和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卢中原关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环境变化和调整思路

的分析,《

中部六省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课题组关于中部六省区经济发展问题的考察,范剑勇关于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的分析,蔡昉等关于中国产

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的分析等。①卢中原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产业结构

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拉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资本和人才等流动性强的要素迅速流向回报率较高的地区,产业布局以市场效率为导向发生

了重大重组,客观上加速了西部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的逐步瓦解。《

中部六省发展战·

89·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①卢中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环境变化和调整思路》,《经济研究》2002年第

3期;《

中部六省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课题组:《对中部六省区经济发展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范剑勇:《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蔡昉、王德文、曲玥:《

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略与发展政策》课题组主张各区域应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全国生产力最佳布局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范剑勇发现,改革以来中国绝大部分行业已经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总体上仍较低,并且滞后于对外的一体化水平,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过度集中的制造业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导致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蔡昉等从产业安全角度出发,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冲击与各地区、产业乃至企业本身存在的结构问题有关。摆脱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重新塑造地区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在东中西部三类地区的重新布局,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回归其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同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延续。

除此以外,潘文卿和李子奈以及吴福象和朱蕾等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①这些研究均基于投入产业视角。他们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后者对前者显著,中部地区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纽带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协调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产业协调和区际福利补偿,必须加快产业转移,并扩大区域间公共知识溢出效率。

上述研究不仅关注了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西部地区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存在逐步瓦解的风险问题,而且强调鉴于制造业过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无法向中部地区转移,导致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进而呼吁要从全国生产力最佳布局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促进中西部地区回归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延续。以往研究或从地区产业维度,或从劳动力维度,分析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关联问题。如果能同时从产业和劳动力两个维度出发,对地区间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所引起的地区和劳动者的福利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对于完善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可能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一定程度上讲,将福利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对区域问题的研究,可能是尝试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实践问题。本文研究突破了单一视角的局限,从个体福利和区域福利两个维度的比较出发,从原理和机理上揭示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客观条件和可能的路径,不仅体现在对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体现了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本文所指的差异化的劳动力主要分为两类,包括技能型劳动力和非技能型劳动力。本文所用的图灵解析方法,简单地说,是指通过数值模拟,将仿真结果用空间可视化的直观方法进行图解说明。另外,本文福利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福利经济定理。建模的框架是空间经济学的线性模型的分析框架,分析思路是通过个体和

·

99·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①潘文卿、李子奈:《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07

年第5期;吴福象、朱蕾:《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区域维度的福利矩阵,试图在区际收入再分配问题上,找到产业空间布局在社会最优与市场最优之间的平衡点,以突出福利分析的公平和效率两个关键视角。我们按照“先公平,后效率”的次序展开福利分析。所谓公平视角,指对不同集聚状态的福利进行比较;所谓效率视角,指对不同贸易成本下的市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效果

进行比较。公平视角对应的是转移支付,效率视角对应的是产业平衡。

①本文对不同集聚状态下福利补偿机制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上两个视角进行的比较。

对照西方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如果说以往所采用的补偿手段主要是转移支付,并且所改进的主要是区域间的不公平问题,那么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讲,还应当从效率方面来考虑,即通过平衡地区间的产业区位来协调区域的福利。公平视角的福利补偿机制设计,主要是试图揭示产业区位变动下的获益者是否能够补偿受损者、补偿数额的大小,经济变量的性质和强度如何对其产生影响等,对应的补偿手段主要是基于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则的潜在转移支付。关于效率视角的福利补偿机制,研究者试图考察在特定的贸易成本区间,何种产业布局调整可以提升市场效率并兼顾公平,以及获益主体能否补偿受损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集聚是否与社会标准的最优一致等。如果目标不一致,是集聚过度还是集聚不足,当发现市场集聚过度时,以产业转移和平衡产业区位为主的补偿手段,则不仅可以提高经济体的总体福利水平,而且能缩小区际福利差异。

Charlot等尝试性地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以此来比较产业集聚或分散对

两种福利补偿手段的要求。②在Charlot等看来,第一种福利补偿机制的潜在转移支

付手段,可能是补偿落后地区因集聚不足而遭受损失的唯一办法。不过,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就第二种即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平衡产业区位的补偿机制而言,也有许多操作上的困难。主要原因是,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初始人口规模要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但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干预,促进生产因素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而带动产业转移,也许能够实现区域公平和福利的双向推进。然而在现有的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的差别化使得中央政府在操作上不能对此种分权和补偿手段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而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几乎必然地会强化新的核心—外围结构,无疑又将直接影响中央对地方

·

001·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①②在理论层面,目前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以Charlot等为代表。(Sy

lvie Charlot etal.,“Agglomeration and Welfare:The Core-Periphery 

Model in the Light of Bentham,Kaldor,and Rawl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99,no.1-2,2006,pp.325-347

)第一种是帕累托改进标准,认为在不使任何群体福利变坏的情况下,不存在再使某些

群体福利变好的情形;第二种是功利主义福利函数标准,认为理想的状态是使社会福

利总和最大化;第三种是罗尔斯主义福利函数标准,认为社会福利水平主要取决于社

会中效用最低的那部分群体的福利水平。两种手段为转移支付和产业转移。

分权和激励的政策。本文接下来的分析主要是以区域间的上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为逻辑起点,在借鉴Ottaviano等①模型基础上,引进新的模型变量,并构造一个包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偏好效用函数的模型框架,重点沿着第二种福利补偿路径,考察产业空间布局的社会最优与市场最优的平衡问题。

三、差异化劳动力在产业布局中的组合比例

本部分首先构建模型的基本框架,然后进行长期均衡分析,揭示产业空间布局对技能型劳动力和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最优组合比例要求。

(一)模型的基本框架

本文模型推演的思路是:首先设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初始要素禀赋和企业的生产函数,并不失一般性地假定,经济系统中只有一种产品,厂商只使用一种要素(劳动力)

;然后基于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分别求解商品需求、要素供给、商品供给和要素需求;最后基于商品和要素市场同时出清条件,求解一般均衡的价格比率、分配比例及福利函数矩阵。

假设经济系统中包含两个区域、两个部门、两类劳动力。区域由具有核心—外围结构的区域A(核心区)和区域B(外围区)组成;部门分别是以规模报酬不变及完全竞争为特征的传统部门a和以规模报酬递增即垄断竞争为特征的现代部门m;

两类劳动力为技能型劳动力(数量为LS)和非技能型劳动力(

数量为LU),技能型劳动力只受雇于现代部门m,非技能型劳动力主要受雇于传统部门a

。受雇于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性较弱;而受雇于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性较强。模型中技能型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是一个内生变量,区际流动状况主要是取决于区域间的实际工资率差异。区域A和区域B的现代部门工业品产出数量分别为nA和nB,经济体中工业品总量为n=nA+nB。

根据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两个区域现代部门厂商总数也为n。经济体中全部劳动力数量为L=LU+LS。非技能型劳

动力在两区域初始分布为对称分布(LU2

)。技能型劳动力在区域A比重为θ,数量为θLS;在区域B比重为1-θ(),数量为(1-θ)LS。假定每个厂商在生产差异化

·

101·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①G.Ottaviano and J.Thisse,“Integration,Agg

lom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of Factor Mobilit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83,no.3,2002,pp.429-456;G.Ottaviano,T.Tabuchi and J.Thisse,“Agg

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43,no.2,2002,pp.4

09-436.

工业品时,需要使用f单位的技能型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在区域A的名义工资为wA,区域B的名义工资为wB,进而有n=

LSf。这里还假定厂商的边际成本为am,单位工业品在区域间具有线性运输成本τ

。与Ottaviano等模型的构造方法相类似,本文个人偏好也由包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偏好给出。与Ottaviano文不同的是,本文还引入了工业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变量,增加了数值模拟的图灵解析,构造了个体和区域二维福利函数矩阵,并基于效率和公平原则,对产业空间布局多重均衡的区域和个体维度的福利进行了分析。本文构造的两区域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U=α∫n0cidi-β-δ2∫n0c2idi-δ2∫n

0cidi()2+Ca(α>0,β>δ>0)(1

)(1)式中,ci是每个消费者对现代部门差异化工业品的消费量,Ca是区域内所有消费者对传统产品的消费量。α表示消费者对差异化工业品的偏好程度,δ反映差异化产品之间的替代能力。β>δ为拟线性偏好二次子效用函数满足凸性的条件。β>δ还表示,消费者面对差异化工业品的物理约束时,对于给定的β值,δ越大,产品间的替代能力越强。

假定不考虑储蓄和初始利润分成及转移支付,消费者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性支出,即满足∫n

0picidi+Ca=w经济约束。pi为第i种工业品的价格,传统部门产品价格设定为1。根据物理约束和经济约束求一阶条件,可得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函数:

ci=a-b+cn()pi+

cP(2)其中,a=αβ

+n-1()δ,b=aα,c=δβ-δ()β+(n-1)δ[](2

)式中,产品的复合价格指数为P=∫n0pidi。若分别用PA和PB表示区域A和B的名义价格水平,则有PA=∫n

0pidi=nApAA+nBpBA,PB=∫n0pidi=nBpBB+

nApAB。这里,prs为r区域生产的产品在s区域销售的价格(

r,s=A,B)。在瓦尔拉斯均衡体系中,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因而由消费者的数量(LU+LS)可以得到相应区域(

A和B)产品的供给量: MA=12LU+θLS,MB=12

LU+(1-θ)LS首先,求解位于区域A和B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以A为例,B情况类似。

MaxπA=πAA+πAB-

fwA(3)其中,πAA=(pAA-am)[a-(b+cn)pAA+cPA]MA,πAB=(pAB-am-

τ)[a-(b+cn)pAB+cPB]MB。πAA和πAB分别为A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均衡时的营业利润。

·

201·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根据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对πA和πB关于相应价格求偏导,得:

pAA=2[a+am(b+cn)]+cτnB2 

2b+cn(),pBA=pAA+τ2 pBB=2[a+am(b+cn)]+cτnA2 2b+cn(),pAB=pBB+τ2(4

)由(3)式和(4

)式不难看出,在线性模型中,厂商实行包括运输成本在内并且与空间分布相关的定价,产品贸易的条件是,任一区域的厂商在对方区域的销售

价格足以补偿其运输成本。假定单位产品的线性运输成本为τ

,该条件可以写成: pAA-am-τ>0 pAA>am+τ2 τ<2(a-amb)2b+cnApBA-am-τ>0 pAA>am+τ2 τ<2(a-amb)2b+cnB烍烌烎

τ<τtrade=2(a-amb)2b+cn(5

)只有满足τ<τtrade时,贸易才能发生。而对于τtrade,有τtrade=2(a-amb)2b+cn

>0,即要求企业的边际成本需在如下范围内:0<am<

ab。并且这一条件可以进一步放松至τ<min2(a-amb)2b+cnA,2(a-am

b)2b+cnB烄烆烌烎

。事实上,当区际产品贸易成本为正时,如果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即f=0),抑或产品同质(c=∞)

,区际产品贸易就难以发生,因为此时(5

)式不成立。否则,两个区域要么都生产差异化工业品,要么每个区域都是自我封闭或自我满足的。

下面分析市场规模和差异化程度对产品流动性的影响。由于c=

δβ-δ()β+(n-1)δ[],从而有dcdδ=β2+(n-1)δ2(β-δ)2[β

+(n-1)δ]2>0。δ越大,产品替代能力越强,因此c越大,产品同质性越强;c越小,差异化程度越大。分别对

τtrade关于f和c求一阶偏导,可得到表达式dτtradedf=2(a-amb)cLS(2bf+cLS

)2>0,dτtradedc=-2(a-amb)fLS(2bf+cLS

)2<0。根据求解结果,可得命题1。

命题1:在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模型中,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存在着一个对称空间分布被打破的临界点,该临界点维系着产业布局的集聚与扩散。同时,贸易成本对于市场规模和产品差异化也具有严格的阈值限制。在临界值范围内,贸易成本与二者均呈负相关。

进一步的,可以得到均衡状态下区域A内厂商的利润,区域B的情况类似。

·

301·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π*A=π*AA+π*AB-fwA=(b+cn)[(pAA-am)2 MA+(pAB-am-τ)2 MB]-fwA(6

)(二)要素的比例约束

假定厂商的利润最终将转化为消费者的名义总收入,并且每个厂商雇佣f单位的技能型劳动力,进而可以得出区域A的名义工资水平,区域B的情况类似。

wA=(π*AA+π*AB)f=(b+cn)[(pAA-am)2 MA+(pAB-am-τ)2 MB]f(7

)不失一般性,假定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为1。由于在长期均衡时消

费者剩余为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曲线之间的面积,因而在均衡价格(4

)式中计算区域A和B的消费者剩余,可以得到:

CA(θ)=a2LS2bf

-a[θpAA+(1-θ)pBA]n+b+cn2[θp2AA+ (1-θ)p2BA]n-c2[θpAA+(1-θ)pBA]2n2(8

) CB(θ)=a2LS2bf-a[(1-θ)pBB+θpAB]n+b+cn2

[(1-θ)p2BB+ θp2AB]n-c2[(1-θ)pBB+θpAB]2n2(9

)将均衡价格(4)式和工资方程(7)式代入(1

)式,可得劳动力的间接效用函数。当然,这种间接效用函数也可由消费者剩余与名义工资水平相加得到,即:

ωA=CA(θ)+wA(10

) ωB=CB(

θ)+wB(11)(8)、(9

)式中的工业品价格都是消费者在本地所能购买的价格。技能型劳动力的迁移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实际工资率差异的考虑,(10)、(11

)式可代表间接效用水平。要让各子区域市场达到长期均衡,必须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出清三个基本条件。由于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现代工业品,且每

个厂商使用f单位的技能型劳动力,因而区域A的厂商数目为nA=θLSf

,区域B的厂商数目为nB=(1-θ)LSf,两个区域厂商总数目为n=LSf

。不失一般性,可以设定合适的技能型劳动力的度量单位,即通过使n标准化来简化模型。令LS=

f,因而有n=1,nA=θ,nB=

1-θ。在标准的线性模型中,通常都假定技能型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目的是追

求更高的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经过物价指数折算)。流动性的强弱主要是取决于两个区域的实际工资率差异,直至区域间的实际工资率相等才会停止,整个区域经济系统达到了长期的均衡。劳动力的流动方程可以写成:

·

401·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θ·=ωA-ωB()

θ1-θ()(12)长期均衡条件为:当0<θ<1时,ωA=ωB;当θ=1时,ωA>ωB;当θ

=0时,ωA<ωB。

利用推导的厂商利润和价格公式,再结合(10)、(11

)式,可以得出决定技能型劳动力区际流动的实际工资率差异与流动障碍的长期均衡方程:

ωA-ωB=Θ(τ*-τ)τ(θ-12

),(13)其中Θ=(b+c)6b(b+c)+c2[]LS+c(2b+c)LU{}2LS(2

b+c)2>0,并且τ*=4LS(3b+2c)(a-am

b)6b(b+c)+c2[]LS+

c(2b+c)LU(13

)式表明,要维持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长期均衡,区域间的实际工资率必须相等。从该式可以看到,无论区际要素流动障碍有多大,当θ=

12时,它就是一个均衡点。根据标准化的初始设定nA=θ=12

,区域空间结构为对称分布结构。①这种由两个区域组成的对称结构是否稳定,均衡点能否维持呢?结果主要取决

于τ*和τ的大小。从(13)式不难发现,当τ<τ*时,ωA-ωB与nA-12

符号相同;相反,当τ>τ

*时,符号相异。(13)式揭示,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时,经济系统存在正反馈机制。对称分布的微小偏离,导致区际实际工资率差异扩大,对称空间分布进一步偏离,形成技能型劳动力在核心区完全集聚的“黑洞”现象。相反,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时,经济系统存在负反馈机制,对称分布比较稳定。

τ*与τtrade有何关系呢?结论是,若τ*>τtrade>τ

,集聚总会发生并且持久稳定。事实上,若τ*<τ

trade,就很类似于核心—外围模型中的“非黑洞条件”。即: τ*

=4LS(3b+2c)(a-amb)[6b(b+c)+c2]LS+c(2b+c)LU<τtrade=2(a-amb)2b+cn LULS>6b2+3c2+8bcc(2b+c)>3c2+6bcc(2b+c)=3(14

)该不等式表明,无论集聚均衡还是分散均衡,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数量必须是技能型劳动力数量的3倍以上。这表明,尽管技能型劳动力对于产业集聚非常重要,

但必须有相应的非技能型劳动力的配套作支撑。若(14)式不满足,则τ*>τ

trade。对称分布不稳定,集聚状态稳定。由此可得命题2。

命题2:在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模型中,无论哪种产业分布模式,非技能型·

501·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①当然,如果考虑到户籍等限制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维持分散分布的对称结构。

劳动力的数量至少是技能型劳动力数量的3倍以上,核心区的产业集聚,需要有外围技能型劳动力的持续供给来维持。贸易成本越小,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四、个体和区域二维视角下产业布局的困境

本部分拓展上述基本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在中国实际情况下,个体和区域两个维度的福利状况与最优的比例要求是否一致。本节还将引入区位条件、市场规模、贸易成本、边际制造成本等变量,对个体和区域的福利进行比较。

表1 按照劳动力和区域划分的二维福利矩阵技能型劳动力(S

)非技能型劳动力(U)区域A 

WAS(θ)=θLS[CA(θ)+wA(θ)]WAU(θ)=12LU[CA(θ)+1]区域B WBS(θ)=(1-θ)LS[CB(θ)+wB(θ)]WBU(θ

)=12LU[CB(θ)+1] 注:本表福利函数矩阵系根据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从全局福利角度来看,不仅要考虑产业分布能否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福利水平,还要考虑福利水平在个体和区域维度的分配是否适当。前者涉及福利的效率问题,后者涉及福利的公平问题。劳动力和区域二维福利函数矩阵计算结果见表1。其中Ws表示技能型劳动力的福利,Wu表示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福利。

为方便模拟,先对相关参数赋值。考虑到(5)式τtrade=2(a-amb)2b+cn>0,进一步令a=b=c=1,LS=LU=f=1,有τtrade=23

(1-am)>0,0<am<1。意味着较高的边际成本会导致τtrade降低,贸易成本被迫压缩,贸易条件变得更加苛刻。

(一)差异化劳动力的福利

首先考察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福利。结合(7)式和(4

)式,可得: CA=29-49(1-θ)τ+14(1-θ)τ2-136(1-θ)2τ2-49am+29a2m+49am(1-θ

)τ同理,可得:

CB=29-49θτ+14θτ2-136θ2τ2-49am+29a2m+49

amθτ,并且有0<am<1。求CA关于θ一阶偏导,得

CA θ=-[2θ+736τ-49(1-am)]τ,且 CA θ>0 τ<162θ

+7(1-am)。再考虑到12≤θ≤1(因核心区具有集聚效应),因此169(1-am)·

601·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162θ

+7(1-am)<2(1-am)。根据(5)式给出的0<τ<τtrade=23(1-am),又有23(1-am)<169(1-am),因此τ<162θ+7(1-am),从而有 CA θ

>0。且有 WAU θ

>0。不等式表明,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核心区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福利水平上升,说明核心区非技能型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的结构模式。原因是现代产业部门的集聚,不仅使他们能从较低的工业品价格中受益,而且能享受通常所说的“马歇

尔金钱外部性”优势。①同样,对外围地区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CB关于θ

求一阶偏导,可得 CB θ=[9-2θ36τ-49(1-am)]τ<0,即 WBU θ

<0,表明外围区的非技能型劳动力更倾向于分散结构模式下的产业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加总后的福利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提高,随着产品种类的扩大而上升。

下面考察边际成本am对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和福利的影响。以区域A为例,先求CA关于am的一阶偏导,得 CA am

=49(1-θ)(τ-1-am1-θ)。由于12≤θ≤1,有1-am1-θ>2(1-am),并且2(1-am)>23(1-am)=τtrade>τ,从而1-am1-θ>τ,因此 CA am<0,且有 WAU am<0。同样方法,求CB关于am的一阶偏导,有 CB am

=49θ(τ-1-amθ),类似的,有 CB am<0且 WBU am

<0。与上述结论类似,无论是在核心区还是在外围,边际成本下降,都会提高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改善该群体的整体福利。

技能型劳动力的福利变动,较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关讨论更为复杂。原因是还

要考虑工资水平的变动,并且要从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θ)、贸易成本(τ

)以及企业的边际成本(am)等维度去考察和比较。

现在考察技能型劳动力整体福利状况WAS与WBS。注意到0<τ<23

(1-am)与0<am<

1,先设定不同的边际成本,以确定贸易成本τ的上下边界;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点,并在τ允许范围内,取靠近上下边界的关键点进行模拟。图像见图1

。观察图1不难发现:(1)技能型劳动力会从某一区域的集聚中获益;(2)贸易

成本与边际成本的降低,都会引起区域内技能型劳动力整体福利的下降;(3)贸易

·

701·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①所谓“马歇尔金钱外部性”

,实质上就是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原理,主要包括知识溢出、劳动力联合和要素共享给产业集聚带来的地方化和城市化效应。

成本与边际成本的降低,对不同区域的技能型劳动力福利水平的影响差异巨大。分

别观察(a)与(b)、(c)与(d)、(e)与(f

),可以发现,给定边际成本,则贸易成本的小幅变动对福利的影响较小;但观察(a)与(c)与(e)、(b)与(d)与

(f)却发现,边际成本的提高,使得WAS和WBS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见,贸易

成本对技能型劳动力福利水平的影响要远小于边际成本的影响。

(a)am=0.2,τ=0.1 (b)am=0.2,τ=0.5 (c)am=

0.5,τ=0.1 (d)am=0.5,τ=0.3 (e)am=0.8,τ=0.07 (f)am=

0.8,τ=0.13图1 不同成本下区际技能型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变化

对WAS与WBS关于边际成本am分别求偏导,再结合τ<23

(1-am),可得到 WAS am<0, WBS am<0,并且 2 WAS a2m=43θ, 2 WBS a2m

=43(1-θ),表明WAS关于am的二阶导数与θ具有一致的增减性,而WBS关于a

m的二阶导数与θ的增减性相反。可见,在不同产业分布模式下,技能型劳动力的福利对边际成本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伴随着集聚度θ的变化而改变。由此得出命题3。

命题3:在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模型中,技能型劳动力总能从两种模式中获益。贸易成本上升,福利水平上升;边际成本上升,福利水平下降。相对于贸易成本来讲,技能型劳动力福利对边际成本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且伴随着核心区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增强。非技能型劳动力在两种区位模式下有着截然相反的处境,身处核心区时福利增进,身处外围区时福利下降。

(二)个体维度的福利比较

技能型劳动力的总体福利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总体福利分别表示如下:

WS=θLS(CA+wA)+(1-θ)LS(CB+wB)

(15) WU=12LU(CA+1)+12

LU(CB+1)(16

)·801·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首先,考察产业分布对差异化劳动力福利的影响。对WS和WU关于θ求偏导,结合约束条件得

WS θ=(2θ-1)[169(1-am)-5316τ]τ。当θ>12时, WS θ>0;当θ<

12时, WS θ<0。同理,得 WU θ=118(12-θ)τ2。当θ>12时, WU θ<0;当θ<12时, WU θ

>0。因此,集聚会提高技能型劳动力的总体福利,但会降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总体福利。

其次,考察边际成本对差异化劳动力福利的影响。对WS和WU关于am求偏

导,结合约束条件得 WS am<0, 2 WS a2m>0,并且 WU am<0, 2

 WU a2m

>0。因此,边际成本降低会提高两类劳动力的总体福利,并且这种影响会逐渐增强。

最后,考察贸易成本对差异化劳动力福利的影响。对WS和WU关于贸易成本τ求偏导,结合约束条件得 WS τ<0, WU τ

<0。表明贸易成本上升,劳动力福利均下降。(三)区域维度的福利比较

按区际维度划分,可将两个区域的福利水平表示如下:

WA(θ)=WAS(θ)+WAU(

θ)=θLS[CA(θ)+wA(θ)]+ 12

LU[CA(θ)+1](17) WB(θ)=WBS(θ)+WBU(θ)=(1-θ)LS[CB(θ)+wB(θ)]+ 12LU[CB(θ)+1](18

)先给定不同的边际成本,再在贸易成本的取值范围内进行模拟。图解见图2。

(a)am=0.2,τ=0.1 (b)am=0.2,τ=0.5 (c)am=

0.5,τ=0.1 (d)am=0.5,τ=0.3 (e)am=0.8,τ=0.07 (f)am=

0.8,τ=0.13图2 不同运费和边际成本下的区际福利水平比较

·

901·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由图2可得出命题4。

命题4:在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模型中,区位条件改善、产业集聚增强,核心区的福利增加,而外围区的福利不确定甚至会下降。贸易成本上升,核心区的福利上升;边际成本上升,核心区的福利下降。

图2和命题4表明,虽然产业集聚和区位改善能增进核心区的福利,但核心区对于区域一体化的动力不足。原因是一体化程度提高,意味着贸易成本下降,进入门槛降低,核心区的垄断优势地位下降,福利反而下降。

五、由单一转移支付转向兼顾平衡产业区位

前文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在核心—外围结构中核心区的福利总是趋于上升,外围区的福利趋于下降。那么,核心区应当如何对外围进行福利补偿呢?在此问题上目前尚没有确定的标准和答案。即便以个体为补偿标准,福利经济学家的理论视点和政策主张也是有差异的。如卡尔多①注重变革之后的补偿,认为如果获益者在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仍有改善,则社会福利得到了提高。希克斯②在卡尔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正,认为判断社会福利的标准应当从长期来观察,如果受损者不能用反对社会状况变化的方式从获益者那里获益,这种补偿就是一种社会福利的改进。西托夫斯基③综合了前述两种观点,认为仅仅进行顺向检验或逆向检验,尚不能作为判断社会福利是否改善的依据,只有同时作出双向检验,才能正确分析社会福利的变化,即只有同时满足卡尔多标准和希克斯标准,才能肯定社会福利是否得到了改进。

(一)转移支付的补偿手段

从理论上讲,上述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的转移支付,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的一种潜在的转移支付。这里“潜在”的特殊含义在于,这种转移支付发生的前提是肯定了集聚在效率上优于分散,决定了当经济主体从分散变为集聚时,可以获得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意义上的潜在帕累托改进。

假定转移支付方案为(c,t),c表示外围地区需获得的人均支付,t表示核心

区应给予的人均支付。集聚和分散两种状态下各类群体的福利结果见表2。

·

011·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①②③N.Kaldor,“Welfare Propositions of Economics and Interpersonal Comp

arisons ofUtility,”Economic Journal,vol.49,1939,pp.5

49-552.J.Hicks,“The Valuation of Social Income,”Economica,vol.7,1940,pp.1

05-124.T.Scitovsky,“A Note on Welfare Propositions in 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vol.9,1941,pp.7

7-88.

表2 集聚和分散均衡状态下两类劳动力的福利矩阵分散均衡

技能型劳动力(S)非技能型劳动力(U)区域A 

WAS=12LS(CA+wA)WAU=12LU(CA+1)区域B 

WBS=12LS(CB+wB)WBU=12LU(CB+1)集聚均衡

技能型劳动力(S)非技能型劳动力(U)区域A

W∧AS=LS(CA+wA)W∧AU=12LU(CA+1)区域BW∧B

S=0W∧BU=12LU(CB+1) 注:本表福利函数矩阵系根据表1进行计算。

首先,根据公平视角的帕累托标准,产业分布由分散转向集聚时,有W∧

U>WAU和W∧AS>WAS

,但却有W∧B

U<WBU。因此,区域A的两类劳动力都必须向区域B的非技能型劳动力转移支付,这样才能使非技能型劳动力获得补偿后的福利(W∧BU)不低于其在分散状态下的福利(WBU),即补偿后至少满足W∧

BU(c)=WBU。从而有: 12(CB+1)≤12(

C∧B+1+c),解得c≥29(1-am)τ-548

τ2(19)其次,根据福利补偿原则,集聚状态下给予支付补偿后,区域

A内所有居民的个人效用水平都应至少不低于其在分散状态下的效用水平。即有:

V∧AS≥VASV∧AU≥VAU烅烄烆,化简得t≤49(1-am)τ-53144τ2t≤29(1-am)τ-17144τ2烅烄烆(20

)再次,转移支付要满足两类区域的总收支相等,从而有:

c(12LU)=t(LS+12LU),化简得c=3t(21

) (a)外围需要(am=0.2) (b)核心区给予(am=0.2) (c)外围需要(am=0.5) (d)核心区给予(am=0.5) (e)外围需要(am=0.8) (f)核心区给予(am=

0.8)图3 核心区应当给予(t)和外围区需要获得(c)的人均支付水平(c,t

)·

111·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最后,转移支付方案(c,t)必须满足集聚后的出清条件,体现在(3

)式中。与前文相一致,对边际成本设定为三个值,分别为am=0.2、am=0.5、am=

0.8。再结合(19)、(20)和(21)式,可给出转移支付方案(c,t

)对应的图灵解析,见图3。图3反映了由分散转向集聚时,核心区对外围的转移支付方案。图中(a)、(c

)、(e)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外围应获得的人均支付,(b)、(d)、(f

)中阴影部分表示核心区应给予的人均支付。给定边际成本am,贸易成本范围为τ<τtrade=23

(1-am)。图3中的垂直线表示贸易成本取值范围的上界,即τ

trade。观察图3,可得以下命题。命题5:在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模型中,产业分布由分散转向集聚,客观上要求核心区对外围有相应的福利补偿来维持,补偿的强度随着区际贸易成本的上升而上升,随着边际制造成本的上升而下降。

该命题揭示,区际转移支付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系统由分散转向集聚时,外围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福利损失情况和流动性意愿。一方面,贸易成本上升使得外围地区企业不得不承受更高的工业品进口价格,造成更大的福利损失,倒逼核心区给予更多的福利补偿。另一方面,边际成本上升导致转移支付的空间被压缩,外围技能型劳动力在核心区都市“欢宴效应”的吸引下,会选择以大规模移民为代价涌向核心区,导致核心区劳动力的过度集聚和拥挤。

(二)产业平衡的补偿手段

与公平视角的转移支付补偿手段不同,通过平衡区域间的产业区位,即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干预等手段,亦可实现区际福利补偿,其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最优的集聚相对于社会最优的集聚发生了偏离。当市场自由运行时,区域经济系统存

在着两种潜在的无效率。

①如果将两个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加总,可以达到整体福利“最优”

;同时,作为经济规划者,中央政府若能强制性地让区域内的厂商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则可以达到经济体系的“次优”局面。此种情况下,中央政府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并根据全社会的整体最优集聚水平,调整区域的产业布局,不仅市场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更能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可见,与潜在的转移支付手段相比,基于功利主义标准的全局福利分析的平衡区域产业区位方法,通过完全不同的补偿方式,也有可能达到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区际福利补偿的目的。

为了给出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将两区域社会福利函数加总,得:

W(θ)=12

LU[CA(θ)+1]+θLS[CA(θ)+wA(θ)]+·

211·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①一是核心区价格指数下降,外围区价格指数上升,给外围居民带来负金钱外部性;二

是厂商的垄断定价高于边际成本,造成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

12LU[CB(θ)+1]+(1-θ)LS[CB(θ)+wB(θ)](22

)由于厂商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因此有p0AA=p0BB=am,p0AB=p0BA=am+

τ,意味着地区间厂商利润之差为零,劳动力的名义工资之差也为零,wA(θ)-wB(

θ)=0且对所有θ均成立。修正后的(22

)式可以求解社会最优集聚时的区域产业分布状态: W=(1-am)2+(2θ2-2θ-12)(1-am)τ+(-2θ2+2θ+14

)τ2+1 =2τ(τ0-τ)θ(θ-1)+constant,τ0=1-am

(22*)再结合(13

)式的实际工资率差异,就可以得到市场最优状态下的产业分布: ωA-ωB=169(τ*-τ)τ(θ-12),τ*=54(1-am)(12

**)首先考察贸易成本对社会最优与市场最优产业分布的影响。由于(22*)式和(12

**)式中贸易成本具有两个临界值τ0=1-am与τ*=54

(1-am),故对于每个给定的边际成本am,可以在三个代表性区间选取贸易成本参数,进行数值模拟。不妨设am=

0.2,则τ0=0.8,τ

*=1。取三个代表性贸易成本参数,数值模拟的图灵解析见图4。 (a)τ=0.2<τ0<τtrade (b)τ0<τ=0.9<τtrade (c)τ0<τtrade<τ

=1.2图4 平衡产业区位模式下的区际福利补偿路径

观察图4并结合长期均衡的特点,不难发现:(1)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时,社

会最优与市场最优在产业高度分散时一致(对应于θ=0.5);(2

)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时,社会最优仍然倾向于产业分散分布,市场最优则要求集聚的空间分布;(3

)区域一体化程度非常高时,社会最优和市场最优,均倾向于在核心地区形成完全集聚的产业分布,市场最优与社会最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目前,中国处在上述三种情况的第二阶段,即贸易成本较低、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阶段,对应的是市场最优的集聚高于社会最优的集聚。这意味着如果听任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将会导致产业的过度集聚。反映在图3和图4中即是,外围地区人均需要获得补偿的支付,要远超过核心区愿意给予的支付。

边际成本am对社会总体福利的影响也符合预期。比如,对(

22*)式关于边际成本am求偏导,并结合约束条件得 W am

=-2[(1-am)+(θ2-θ-14)τ]<-2(θ2-θ+54

)τ<0,意味着通过规模经济或技术进步等手段,降低边际成本,能提·

311·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高全社会的福利。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贸易成本的两个临界值τ0=1-am与τ*=54

(1-am),与边际成本也有着微妙的联系。边际成本am的增大使得两个临界值都减小,完全集聚状态下的市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理想状态将更难达到,因为伴随着贸易成本τ的取值范围被压缩,对τ要求更苛刻。相反,较低的边际成本会放宽贸易成本的取值范围。在理想状态下,这两种成本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作用力。

(三)产业布局的扩展讨论

在本文模型框架中,初始假定的是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数量之比

为1∶1。不过,根据(14

)式的比值要求,在两种劳动力的数量构成中,技能型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不能超过0.25。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包含核心—外围结构的区域经济结构中,技能型劳动力的数量要远小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数量。现在假

定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数量之比为λ∶1(0<λ<1

),那么λ增大就意味着经济系统中技能型劳动力的比重上升。当然,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在衡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驱动整体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作为高技术、高层次劳动力代表的技能型劳动力的比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并且这个比例对于全社会总体福利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假定社会总体福利可以写成W=λ·WS+WU的形式。根据(15)式和(16)式得出的结论,WS关于θ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而WU关于θ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不过,最终W的开口方向,主要还是取决于λ的大小。当λ较大时,代表的是发达的区域经济结构,WS占主导地位,W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当λ较小时,代表的是欠发达的区域经济结构,此时WU占主导地位,W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W的图灵解析结果见图5

图5 技能型劳动力在不同比例下的社会总福利

仔细观察图5可发现,当经济系统中技能型劳动力比例很高时,集聚状态的产业分布能够使社会的总体福利最优;而当经济系统中技能型劳动力比例较低时,分散的产业分布更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

411·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2期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差异化劳动力区际流动视角,构建了一个由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偏好函数构成的模型框架,对中国产业空间布局调整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结论有:第一,在长期状态下,产业空间布局对差异化劳动力的组合比例具有一定的阈值限制,中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困境,源自市场最优的集聚与社会最优的集聚发生了偏离,源自东部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之间二传手功能的缺失。第二,现阶段由于市场最优的集聚总是高于社会最优的集聚,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在长期内还将持续。第三,核心地区高端产业集聚的可持续,需要有外围地区技能型劳动力的持续供给来维持,同时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社会最优和市场最优相匹配的福利补偿机制作保障。

本文研究的启示意义在于:第一,为了从根本上缓解我国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平衡困境和中西部劳动力长期外流的地区留守现象,需要实现由单一的地区转移支付战略,向产业转移和产业平衡的战略转变。第二,在开放条件下,区域公平的内涵和标准是动态变化的,对应的福利补偿手段也应当因地制宜。例如,核心地区的利益集团往往掌握了谈判的强势话语权和投票的决策权,他们既然不指望获取更多的区际转移支付,自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补偿义务。因此,简单的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西方标准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市场条件下的区际福利补偿手段,最有效的办法是转移支付。但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讲,这样做的条件显然不具备。相反,与潜在的转移支付福利补偿手段相比,基于功利主义原则的全局福利分析的平衡区域产业区位的福利补偿手段,则可能是实现中国全社会最优福利补偿的有效替代手段。为此,作为经济规划者的中央政府,需要科学地平衡产业区位,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干预和产业扶持等手段,有意识地将新增产业和项目规划在外围地区。在地区对口支援和帮扶行动计划中,针对外围地区技能型劳动力被核心地区长期虹吸的现象,需要强化制度约束,以堵塞产业、资本和劳动力非正常回流核心地区的暗道。第三,地区产业空间布局困境的突破,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而且要力求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与取舍。一是基于经济系统的开放性,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廉价能源和要素补贴方式,维持代工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传统做法;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产业空间布局因市场最优与社会最优偏差带来的福利不公平,通过强化普通劳动力人才化的战略投入,提高人才与产业的空间匹配能力。

〔责任编辑:梁 华 责任编审:许建康〕

·

511·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 专业:09 社会工作班级:(2)班学号:1311209047 姓名:陈开富文章摘要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社会福利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也为继续、加强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指明了道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本篇论文简略的概述了社会福利在传统中国以及现代的发展,并从过去和现在发现一些社会福利发展的弊端、不足之处,同时找出相对应解决措施。从社会福利的前世今生分析,更好、更全面的为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传统福利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正文 一、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 国际上,社会福利的体系分成两大部分; 1、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全体系),它包括 a:社会救助体系 b:社会保险体系 2、其他的社会福利体系; a:公共福利(国家提供给公民的福利如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的设施和服务)b:地方公共福利和社区服务(公益性和便民性) c;职业福利(劳动安全及保证劳动力的持续使用)

d:公司的集体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e: 国际社会的捐助(教育、医疗、环保、救灾等) 在中国,与国际化社会福利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福利覆盖面有限,社会福利制度尚不成熟。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的分析: 第一阶段为计划经济时期,从1956年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们建立起的是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阶段为包产到户与生产扶贫时期,从1978年到1992年。在农村,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原有公社体制中包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被废除了;公积金、公益金也逐步减少;五保户费用的承担变得日益困难;合作医疗制度日益荒废;农村公共养老制度基本回归到家庭赡养为主的历史传统。在城市,效率主导型的国企改革砸烂了工人的铁饭碗,城市就业制度逐步放开,无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制度开始兴起。 第三阶段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从1992年到2001年。市场经济全面推开后,我们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改革。但当时所有救济制度的试验都由地方承担费用,覆盖人口相当少。 第四阶段为普及城乡最低保障时期,从2001年到2008年。从2001年9月开始的全面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行动,要求社会救济要变阳光雨露型为社会责任型,全面普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阶段为普惠型教育福利和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时期,从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义务教育开始免费,大学教育开始增加对贫困生的资助。同时也完善了医疗、劳动者权益、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保障等方面。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经历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一个过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没完整,还未成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各项制度安排的融资机制远未合理定型。 三、中国社会福利现状的分析: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全国质量认证中心名录

我国认证评审机构名录 001 CNAB001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002 CNAB002 方圆标志认证中心 003 CNAB003 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004 CNAB004 华信技术检验有限公司 005 CNAB005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006 CNAB006 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 007 CNAB007 广东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008 CNAB008 中国新时代质量体系认证中心 009 CNAB009 长城(天津)质量认证中心010 CNAB010 东北认证有限公司 011 CNAB011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体系认证中012 CNAB012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 013 CNAB013 浙江公信认证有限公司014 CNAB014 中联认证中心 015 CNAB015 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016 CNAB016 北京新世纪认证有限公司 017 CNAB017 北京兴国环球质量认证中心018 CNAB018 香港品质保证局 019 CNAB019 四川三峡认证有限公司020 CNAB020 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 021 CNAB021 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022 CNAB022 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 023 CNAB023 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024 CNAB024 深圳市环通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025 CNAB025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026 CNAB026 北京天一正认证中心 027 CNAB027 北京中设认证服务有限公司028 CNAB028 北京中安质环认证中心 029 CNAB029 江苏九州认证有限公司030 CNAB030 泰尔认证中心 031 CNAB031 北京三星九千质量认证中心032 CNAB032 天津华诚认证中心(原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 质量体系认证中心)033 CNAB033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034 CNAB034 北京航协认证中心 035 CNAB035 兴原认证中心有限公司036 CNAB036 北京宇航剑质量认证中心 037 CNAB037 北京外建质量认证中心038 CNAB038 北京世标认证中心 039 CNAB039 北京埃尔维质量认证中心040 CNAB040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041 CNAB041 鹏程国际认证中心042 CNAB042 上海电子仪表质量审核所 043 CNAB043 北京联合智业认证有限公司044 CNAB044 北京中经科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045 CNAB045 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046 CNAB046 北京博天亚认证有限公司 047 CNAB047 北京国医械华光认证有限公司048 CNAB048 北京泰瑞特质量认证中心 049 CNAB049 广州中诚标志认证中心有限公司050 CNAB050 北京中电联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051 CNAB051 上海爱索质量认证中心052 CNAB052 北京中水源禹质量体系认证中心 053 CNAB053 北京恩格威质量体系认证中心054 CNAB054 北京中检联合质量认证中心 055 CNAB055 北京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有限公司056 CNAB056 浙江省环科环境认证中心 057 CNAB057 北京陆桥质检认证中心有限公司058 CNAB058 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059 CNAB059 武汉新兴联合认证有限责任公司060 CNAB060 厦门永续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061 CNAB061 深圳南方认证有限公司062 CNAB062 香港德国莱茵技术监护顾问股份有限公司063 CNAB063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064 CNAB064 北京思坦达尔认证中心 065 CNAB065 北京中物联联合认证中心066 CNAB066 (中国台湾)珂玛企业有限公司 067 CNAB067 北京恒标质量认证有限公司068 CNAB068 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 069 CNAB069 哈特福德全球标准认证(北京)有限公司070 CNAB070 北京军友诚信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071 CNAB071 中汽认证中心072 CNAB072 河北英博认证有限公司 073 CNAB073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074 CNAB074 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 075 CNAB075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076 CNAB076 北京中润兴认证有限公司 77 CNAB077 北京华电万方管理体系认证中心078 CNAB078 中包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最新]企业福利管理制度

企业福利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就是企业管理规则、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浓缩,是企业内的“法律法规”,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遵守这一规范;以下是笔者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目的 为了加强员工归属感,充分体现公司的温暖和人文关怀,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及对公司的认同度,形成良好的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编制依据 依照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 4术语和定义 公司提供的福利待遇包括按国家规定执行的福利待遇,以及根据企业自身条件设置的福利待遇. 5职责 人事行政部负责公司所有员工物资类福利的申报、采购、发放. 财务部依据人事行政部确认的标准发放货币类福利. 6福利待遇的种类 6.1社会保险及公积金(五险一金)

1)社会保险及公积金的组成: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种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2)员工入职时,公司按规定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并承担公司应 缴纳部分,个人应缴纳部分由公司代缴并从员工工资中扣除. 6.2带薪休假 带薪休假包含国家法定节假日、婚假、产假、丧假等,详见《考勤管理制度》. 6.3读研补贴 6.3.1申报补贴资格 1)在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以上,表现优异,获部门推荐并经公司 批准的员工. 2)参加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工程硕士招生考试并被录取. 3)所选导师须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工程中心教员. 6.3.2审核流程 1)每年6月1日~6月15日、12月1日~12月15日期间,员工本人提出申请,公司各部门领导进行推荐,以推荐书的形式递交人事 行政部登记报备.推荐书须包含以下几点:被推荐员工的品行评价、能力评价、业绩评价及推荐理由. 2)每年6月中下旬、12月中下旬,公司领导对被推荐员工进行资格考评,每名被推荐员工做相关技术主题报告,内容包含以下几点:个人在公司工作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工作成果、读研的目标、个人职业规划、对公司发展建议.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 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如今,近半个世纪已过,雷锋精神依然常青不衰。雷锋精神的精髓——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志愿服务的精髓所在。2000年3月5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此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今天的志愿服务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民政福利事业的改革 (1)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①社会福利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 (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

中国福利制度

普遍福利的崇高目标 “普遍福利”是一个“大福利”概念,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福利需求的,其中包括: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养老福利、健康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我们现在熟悉的是“小福利”,即特殊群体享有的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贫困救助、优抚安置等。 老年社会福利 在城镇,我国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以及一部分集体单位,覆盖面正在积极扩大。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它采用自愿参加的原则,缴费可多可少,采取个人账户基金累积制度,养老保险缴费由有关部门管理和运营,受保人达到规定年龄后就可以按照其缴费的年数和数额领取养老金等。 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家庭福利: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养老的费用与大部分服务都由其家庭成员了提供,它是我国传统的养老形式。 儿童社会福利 (一)儿童与儿童社会福利 1、儿童的界定——我国法律将儿童期规定为0~14周岁。 2、儿童社会福利的含义 ※我国是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儿童社会福利的。具体来说,儿童社会

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 ※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儿童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 残疾人社会福利 残疾人生活收入性福利 1.供养与救济 ●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进行供养、救济。 2.伤残抚恤 伤残抚恤是国家队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根据其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以现金津贴形式给予的抚慰保障。国家队革命残疾军人实行终身抚恤。 3.残疾人劳动就业 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安置 (2)分散安置 (3)自谋职业 社会福利事业 1.社会福利企业: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公司福利管理制度(最全)

四川XXXX实业有限公司管理程序文件编号版次 文件名称福利管理制度 部门名称 人力行政中 心 编写人力行政中心审核批准 日期2012/5/01 日期日期 第一章总则 1.1 目的 为增强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和打造企业的凝聚力,充分体现XX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对员工的关怀与尊爱,特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总部及各下属分公司、各门店等所有分支机构编制内转正之后的正式员工(有特殊规定的人员除外)的福利管理。 1.3 责任部门 本制度由集团人力行政中心负责起草、解释与修订,报集团总经理办公会审核,呈总经理审批并签发执行。 1.4 修订原则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公司的发展,本制度修订原则以更全面的考虑广大员工利益进行实时修订为原则。 1.5 生效日期 本制度自2012年05月1日起生效,与本制度配套的《福利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亦同时生效,凡与本制度及实施细则相冲突的文件与规定即行废止。 第二章福利结构 2.1 福利是一种补充性报酬,应遵循合理性、必要性、计划性、协调性的原则。 合理性:所有的福利都意味着企业的投入或支出,因此力求以最小费用达到最大效果。 必要性:企业提供的福利尽量与员工需求保持一致。 计划性:福利制度的实施建立在预算及审核的基础之上。 协调性:企业福利是法定福利的补充,没有必要与其重叠,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用。 2.2 本制度所指员工福利包括以下四大部分: 法定性福利:指企业为满足国家法定性要求而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包括社会保险、法定节假日、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等。

通用性福利:指企业针对全体员工所实行的带有通常普遍性的福利。包括活动基金、节日礼金、慰问礼金、餐饮补贴等。 职务性福利:指企业根据各职务工作性质特点所提供的有一定针对性的福利。包括通讯补助、交通补助、内部招待费、商业保险等。 激励性福利:指企业为鼓励关键岗位员工在公司长期工作,或对优秀员工所提供一种带激励性质的福利。包括旅游活动、旅游奖励及其他福利等。 第三章法定性福利 3.1 社会保险 3.1.1 为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公司根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为员工办理相关社会保险。 3.1.2 归口办理:社会保险由公司统一在所在地社保局开户,人力行政部门负责归口办理。 3.1.3 社保购买的条件:经试用期考核合格的转正员工,由人力行政部门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引进的特殊人才可在试用期开始购买,视具体情况报人力行政总监审批后执行。 3.1.4 社保缴费管理:社保中属于公司应承担的缴费数额从公司福利费中提取并支付,属于员工个人应承担的缴费数额,由公司从员工当月薪资中扣除并代缴。 3.1.5 员工离职或与公司终止劳动关系,公司从员工离职的当月或次月停止社保的缴纳。员工15日前离职者,当月停止社保的缴纳。员工15 日后离职者,次月停止社保的缴纳。 3.1.6 员工社保卡由社保局制作完成后,由人力行政部门发放给员工个人保管,损坏及遗失由员工个人负责。 3.1.7 社保申办、变更、转移及相关待遇的享受按照国家社会保险相关的管理规定执行。 3.2 法定节假日 公司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定节假日、带薪年假、婚假、产假、丧假、工伤假等相关制度,具体执行办法详见公司《假期管理制度》。 3.3劳动保护 公司根据《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供符合规定的办公环境、办公设施、办公用品和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劳动防护用品等,并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员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4教育培训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1-01 15:10:00 ] 作者:刘翠霄编辑:凌月仙仙 在社会保障学界,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在这里,我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之下五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来使用。 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旨在为人们的例如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提供保护;社会补偿旨在为人们在遭遇例如战争、暴力行为这些特殊的生活风险而受到损害时提供保护;社会救济旨为那些不能从社会保险或者社会补偿中获得待遇或者从社会保险或社会补偿中获得的待遇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保护。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 (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内容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福利是由民政福利、企业职工福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三部分组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至90年代末期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谈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摘要】从20 世纪50 年代起,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对 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可谓至关重要。建立普惠型基本福利,注重社会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需要着眼改变的几个方面。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转型任务尚未完成,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福利制度以人为本普惠型福利合理分配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为了消除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反思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福利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福利是一个与福利有着紧密联系的社会学名词,可以将它看成是“社会”与“福利”的合成词。至于什么是社会福利?对此有多种回答,可以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有不同答案。从现有的资料看,各方面对“社会福利”一词的理解主要有五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社会政策”研究中的社会福利概念,大致与社会资源同义,它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收入、财产、安全、地位、权利等等。而所谓社会政策是“将我们在社会福利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中的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和制度的内容,放入到一个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政治结合的标准框架中进行的探索。”这种对社会福利的界定是各种看法中意义最为宽泛的一种。 二是针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公正采取的一切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和措施,大致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社会保障”一词同义。按照这种理解“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福利”的一种手段,它的资金来源于专门的社会保障税的收入,而社会福利的资金则来自一般的国家的财政。 三是一切形式的由政府、社会、单位和他人提供的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政策和服务保障,在词义上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相对应,指享受型而非生存型的社会利益。我国理论界所谓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含义上正是指这个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三大部分或三大支柱。 四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低于或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收入、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等。以我国目前的政策为例,除了指通过民政部门提供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优抚对象的收入保障、政策优惠、福利服务以外,也包括建设、教育、卫生、司法部门提供的住房、教育、医疗、司法方面的救助,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采取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各种措施和服务等。 五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提供的收入和服务保障,保障标准主要是基本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技术规范

CNCA/CTS00XX-2015 CQC****-2010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技术规范 车载导航影音系统认证技术规范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 for Car Media and Navigation System (申请备案稿) 2015-**-**发布 2015-**-**实施 CQCXXXX —2015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II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和定义 (4) 4 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5) 4.1 通用试验条件 (5) 4.1.1 试验环境 (5) 4.1.2 温湿度偏差 (6) 4.1.3 试验用的样品供电电源 (6) 4.1.4 试验用的仪表精度 (6) 4.1.5 测量端子负载 (6) 4.2 外观及标识 (6) 4.3 互连线缆 (6) 4.4 安装位置 (7) 4.5 导航性能 (7) 4.5.1 一般要求 (7) 4.5.2 基本功能 (7) 4.5.3 显示 (7) 4.5.4 语音输出 (7) 4.5.5 操作与控制 (8) 4.5.6 地图数据要求 (8) 4.5.7 性能要求 (9) 4.5.8 导航性能测试方法 (10) 4.6 影音性能 (11) 4.6.1 音频的性能 (11) 4.6.2 USB/SD卡媒体播放整机功放音频性能 (11) 4.6.3 AM/FM接收器性能 (12) 4.6.4 车载显示器性能 (13) 4.6.5 蓝牙性能 (14) 4.7 电磁兼容性 (15) 4.7.1 传导抗扰度 (15) 4.7.2 静电放电抗扰度 (15) 4.7.3 辐射抗扰度 (16) 4.7.4 辐射骚扰场强 (16) 4.7.5 传导骚扰 (16) 4.8 环境适应性 (16) 4.8.1 试验前的样品检查 (16) 4.8.2 试验程序 (16) 4.8.3 主要性能测试项目 (16) 4.8.4 高温负荷试验 (17) 4.8.5 高温贮存试验 (17) 4.8.6 低温负荷试验 (17) 4.8.7 低温贮存试验 (17)

公司福利管理制度

企业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第一章目的 第一条公司制订健全和完善的员工福利制度,提供激励性强且充满人情味的福利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实现公司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二条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员工福利的调查、分析、设计、实施、反馈、调整等过程的控制。公司所有在职员工均享受公司提供的相关福利。 第三章职责 第三条福利委员会负责设计、制订公司员工福利体系制度,对福利制度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对公司福利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对有关福利提出申请。 第五条总经理负责批准公司福利制度。 第四章工作程序 第六条福利管理的原则。 (1)补偿性原则:福利是对员工为公司提供劳动的一种物质补偿,也是员工薪资收入的一种补充形式。 (2)平等性原则:公司员工均有享受公司各种福利的平等权利。 (3)弹性灵活原则:员工可在同等条件下自由选择享受公司的福利。 (4)差异性原则:员工福利根据绩效不同、服务年限不同而有所区别。 (5)透明性原则:公司所有福利的制度、形式、执行都是公开的。 (6)结合实际原则:注重福利成本与效果的结合,员工福利随公司经济效益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7)创新原则:公司福利形式会多样化,随社会和公司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第七条福利状况调查与分析。 (1)福利委员会每年9月份开展福利状况调查工作,由会长编制员工福利调查方案,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员工薪酬福利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调查的目的。 ②调查的范围(市场状况、同行业水平、竞争对手情况)。 ③调查的对象。 ④调查的项目及内容。 ⑤调查的方式。 (2)调查的方式一般采用面谈和调查问卷两种,会长根据福利调查的项目及内容编制福利调查问卷表和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1) 摘要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 关键词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 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义上亦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内容。社会福利有

三个本质特征: 脆弱群体优先。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他们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和满足,其中主要是生活照顾服务,也包括身体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和社会应该首先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福利性。对受益者个人来说,社会福利具有福利性。面向脆弱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因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有限,常常是免费或者是象征性的收费,这无疑具有福利性。即使收取的费用比较高,但只要未达到该项服务的市场价格,则仍然存在着福利性,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市场价格是判断是否存在社会福利的标尺。”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收费,就超出了社会福利领域而属于经济领域。 服务性。“社会福利侧重于满足社会成员较高水平或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的,因此社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主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为个人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因此,福利服务的主体和资源是社会化的,但服务的对象和方式却是个体化的,必须针对每个服务对象具体的特点和情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福利服务。 2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改革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借鉴 ————福利社会学文献综述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 孙瑞 前言:在中国,社会福利是一个处于社会保障这个一级层次概念之下的次级层次概念。社会福利是指提高素质,为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补以国家或通过单位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它是在劳动报酬之外的资助和服务。贴而实行的制度、在新中国60 年的发展进程中,尽管它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曲折发展、逐渐转型。但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制度安排。而在进入十一五计划后,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于福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考究,然后作为未来发展的借鉴。而目前的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分析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而多方面的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 主题:在这一主题部分将展示我所查阅的文献内容,对其进行一个整理和对比 首先根据时间发展及其福利制度根据时间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划分和归纳 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的特征。第三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以后)。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 这是对于福利制度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一个鸟瞰式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精神的内涵表现并不明确,而且无法理解其组成的划分。福利的内容包括许多对于不同对象的政策和内容,所以在时间划分之后需要首先需要对于机构的发展有所了解。 建国初期,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两大板块。民政福利的初步形成。府包办的民政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要面向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精神病或弃婴和残疾人等。它分为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福利企业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各种福利院、院等收养性机构。后者过建立福利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由于内务部,民政部前身以及各级民政部门一直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指导和管理部门。项事业后来便被称为民政福利. 职工福利的基本确立在民政福利只覆盖极少数特殊人群的情况下,城镇绝大多数居民的福利保障则主要是通过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职工福利的方式来获得。职工福利由职工所在单位举办。它以职业为依托、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只要凭本单位的正式职工的身份即可享受是消费基金分配的一种形式。职工福利作为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体可分为三类: 1 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减轻家务劳动而举办的集体福利设施如宿舍、浴室、食堂、理发室、托儿所、幼儿园等。2.减轻职工生活费用开支而建立的福利补贴如生活困难补助,探亲补贴,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等。3.为丰富职工生活建立的文化福利设施和组织的活动如文化宫、俱乐部以及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1957~1983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在曲折中发展不断扩充,形成了国家负责板块分

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员工福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根据公司企业理念,为了给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吸引人才,鼓励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条权责单位 1、管理部负责本制度的制定、修改、解释和废止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核准本制度的制定、修改、废止等。 第二章福利的种类及标准 第四条社会保险 1、公司按照《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为正式员工(包括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为实习生购买商业保险。 2、公司与参保员工缴费比例 ①基数: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为用人单位职工本人上月工资收入总额,职工本人工资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确定。具体内容参见相关保险规定条例。 ②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

第五条住房公基金 1、公司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正式员工购买住房公基金。 2、缴费比例:个人10%,公司10%。 第六条各种补助 1、各种补助 2、节日贺礼

3、其他贺礼(公司列支) 第七条员工教育培训 为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员工自身发展,企业为员工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相关培训,具体内容参见公司培训实施要领。 第八条劳动保护 1、因工作原因需要劳动保护的岗位,公司必须发放在岗人员劳动保护用品。 2、员工在岗时,必须穿戴劳动用品,并不得私自挪做他用。员工辞职或退休离开公司时,须到管理部交还劳保用品。 3、其他未尽事宜请参见公司《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管理规定》。 第九条各种休假 1、国家法定假日 2、带薪年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