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共分11章和10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际高建业有限公司

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普来福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

安徽省宁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天正工程软件有限公司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楼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联合迅杰科技有限公司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3)

3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5)

4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11)

4.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11 4.2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15)

5 供暖 (17)

5.1 一般规定 .......................................................................................................................... 17 5.2热负荷............................................................................................................................... 20 5.3散热器供暖....................................................................................................................... 23 5.4热水辐射供暖................................................................................................................... 26 5.5 电加热

线辐射供暖....................................................................................................... 33 5.7户式燃气炉供暖............................................................................................................... 35 5.8 热空气幕 .......................................................................................................................... 35 5.9 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 35 5.10 热水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40)

6 通风 (44)

6.1 一般规定 .......................................................................................................................... 44 6.2 自然通风 .......................................................................................................................... 47 6.3 机械通风 .......................................................................................................................... 50 6.4 复合通风 .......................................................................................................................... 59 6.5 设备选择与布置 .............................................................................................................. 61 6.6 风管设计 .. (65)

7 空气调节 (69)

7.1 一般规定 .......................................................................................................................... 69 7.2 空调负荷计算 .................................................................................................................. 73 7.3 空气调节系统 .................................................................................................................. 78 7.4 气流组织 .......................................................................................................................... 90 7.5 空气处理 .. (98)

8 空气调节冷热源 (107)

8.1一般规定......................................................................................................................... 107 8.2电动压缩式机组............................................................................................................. 111 8.3热泵................................................................................................................................. 114 8.4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119 8.5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121 8.6冷却水系统..................................................................................................................... 132 8.7蓄冷、蓄热 (137)

2

8.8区域供冷......................................................................................................................... 140 8.9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142 8.10制冷机房....................................................................................................................... 143 8.11锅炉房、热力站 .. (145)

9 监测与控制 (150)

9.1 一般规定 ........................................................................................................................ 150 9.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153 9.3 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55 9.4 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56 9.5 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56 9.6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 (160)

10 消声与隔振 (163)

消声与隔声................................................................................................................... 164 10.3隔振. (166)

11 绝热与防腐 (169)

11.1 绝热设计 ...................................................................................................................... 169 11.2 防腐设计 . (170)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 值附录H 空调负荷简化方法计算系数表

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

1

1 总则

1.0.1 为了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条文说明】1.0.1 规范宗旨。

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是基本建设领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工作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物运行过程中持续消耗能源,如何通过合理选择系统与优化设计使其能耗降低,对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目标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作用巨大。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工业建筑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条文说明】1.0.2 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卫生建筑、交通邮电建筑、文娱集会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等。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其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均应符合本规范各相关规定。

在工业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建筑的室外计算气象参数、室内设计参数、太阳辐射照度、冷热负荷计算、管道及风管计算、冷热源选择、空调系统设计、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保温与防腐等相关内容,工业建筑可参照执行本规范相关规定。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洁净厂房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是针对设计标准、装备水平以及某些特殊要求、特殊作法或特殊防护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本规范的全部内容都不适用于这些建筑物的设计,一些通用性的条文,应参照执行。有特殊要求的设计,应执行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

1.0.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有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条文说明】1.0.3 规范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选择要求。

规范从节能、环保、安全、卫生等方面结合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设计、科研新成果,对有关设计标准、技术要求、设计方法以及其他政策性较强的技术问题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1.0.4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中,应预留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须的安装、操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设置运输通道和起吊设施。

1.0.5 位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根据需要,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分别采取防震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条文说明】1.0.5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设备和管道布置要求。

为了防止和减缓位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由于地震或土壤下沉而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除应在建筑结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外,布置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备和管道时,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按照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分别采取防震或其他有效的防护

2

措施。

1.0.6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考虑施工及验收的要求。当设计对施工及验收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条文说明】1.0.6 同施工验收规范衔接。

为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要求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的施工图内容应与国家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34)等保持一致。有特殊要求及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在施工图文件中必须有详尽说明,以利施工、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0.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条文说明】1.0.7 同其他标准规范衔接。

本规范为专业性的全国通用规范。根据国家主管部门有关编制和修订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统一规定,为了精简规范内容,凡引用或参照其他全国通用的设计标准规范的内容,除必要的以外,本规范不再另设条文。本条强调在设计中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执行与设计内容相关的安全、环保、节能、卫生等方面的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等的规定。具体规范名称不一一列出。

2 术语

2.0.1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 predicted mean vote

PMV指数是根据人体热平衡的基本方程式以及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出发点,考虑了人体热舒适感的诸多有关因素的全面评价指标。PMV指数表明群体对于(+3~-3)七个等级热感觉投票的平均指数。 2.0.2

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 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

PPD指数为预计处于热环境中的群体对于热环境不满意的投票平均值。PPD指数可预计群体中感觉过暖或过凉“根据七级热感觉投票表示热(+3),温暖(+2),凉(-2),或冷(-3)”的人的百分数。

2.0.3 毛细管网辐射供暖 slim radiant heating

一种新型热水辐射供暖模式,其加热管细小,加工成网状,可敷设于地面、顶棚或墙

面。 2.0.4 热量结算点 heat settlement site

供热方和用热方之间通过热量表计量的热量值直接进行贸易结算的位置。 2.0.5 置换通风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借助空气热浮力作用的机械通风方式。空气以低风速、小温差的状态送入活动区下部,在送风及室内热源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将热浊空气提升至顶部排出。 2.0.6 复合通风系统 integrated ventilation system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或一年的不同季节,在满足热舒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交替或联合运行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通风系统。 2.0.7 空气调节区 air-conditioned zone

简称空调区。保持空气参数在给定范围之内的区域。

2.0.8 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variable refrigerant volume 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一台室外空气源制冷或热泵机组配置多台室内机,通过改变制冷剂流量适应各房间负荷变化的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

2.0.9 蓄冷—释冷周期 period of charge and discharge 蓄冷空调系统经一个蓄冷—释冷循环所运行的时间。 2.0.10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 air diffusion performance index

舒适性空调中用来评价人的舒适性的指标,系指活动区测点总数中符合要求测点所占的百分比。

2.0.11 热泵 heat

pump 利用逆向热力循环产生热能的装置。 2.0.12 空气源热泵 air-source heat pump

以空气为低位热源的热泵。通常有空气/空气热泵、空气/水热泵等形式。 2.0.13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2.0.14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water-loop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4

水/空气热泵的一种应用方式。通过水环路将众多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余热为主要特征的空调系统。 2.0.15 区域供冷系统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在一个建筑群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冻水,再通过循环水管道系统,向各座建筑提供空调冷量的系统。

2.0.16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col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送风温度低于常规数值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2.0.17 分区两管制水系统 zoning two-pipe water system

按建筑物的负荷特性将空调水路分为冷水和冷热水合用的两个两管制系统。需全年供冷区域的末端设备只供应冷水,其余区域末端设备根据季节转换,供应冷水或热水。

5

3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3.0.1 设计供暖时,民用建筑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18℃~24℃;

2 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冬宜采用16℃~22℃;

3 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浴室 25℃更衣室 25℃办公室、休息室 18℃食堂 18℃盥洗室、厕所 12℃【条文说明】3.0.1冬季室内计算温度。

考虑到不同供暖地区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分别对寒冷、严寒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冬季室内计算温度进行规定。当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按照国家现行有关专业标准、规范执行。

1 根据国内外有关卫生部门的研究结果,当人体衣着适宜、保暖量充分且处于安静状态时,室内温度20℃比较舒适,18℃无冷感,15℃是产生明显冷感的温度界限。本着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室温可调的要求,并按照国家现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要求,把民用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温度范围定在18~24.℃

从实际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供暖建筑中人员都会采用自调节手段向房间加湿,整个供暖季房间相对湿度在15~55%范围波动。

冬季的热舒适(-1≤PMV≤+1)温度范围为:18℃~28.4℃。从节能原则出发,满足舒适的条件下尽量考虑节能,因此选择偏冷(-1≤PMV≤0)的环境,对应PMV=0时的温度上限为24℃,所以冬季供暖设计温度范围为18℃~24℃。从设计单位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建筑供暖设计温度选择为18℃~20℃。

2 考虑到夏热冬冷地区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其室内计算温度低于寒冷和严寒地区。

第一,夏热冬冷地区考虑供暖的房间相比不供暖的房间温度提高幅度比较大,室内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第二,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相比,本地区相对湿度较高;第三,由于本地区不是所有建筑物都供暖,因此,在供暖以后,当地居民还是习惯在室内穿着棉衣,服装热阻相比严寒和寒冷地区较大。因此,综合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生活习惯,通过计算与PMV对应的舒适度,得出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宜采用16℃~22℃。

3.0.2 设置供暖的民用建筑,冬季室内活动区的平均风速不宜大于0.3m/s。【条文说明】3.0.2供暖建筑物冬季室内风速。

本条对冬季室内最大允许风速的规定,主要是针对设置热风供暖的建筑而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体产生直接吹风感,影响舒适性。

3.0.3 民用建筑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按以下规定采用:

1 民用建筑长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表3.0.3的规定:

6

表3.0.3 长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参数

热舒适度等级

温度(℃)相对湿度(%)

风速(m/s)

冬季

Ⅰ级

22~24

30~60

≤0.2

Ⅱ级 18~21 ≤60

≤0.2

夏季

Ⅰ级

24~26

40~70

≤0.25

Ⅱ级

27~28 2 民用建筑短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可在长期逗留区域参数基础上适当放低要求。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宜在长期逗留区域基础上提高2℃,冬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宜在长期逗留区域基础上降低2℃。

【条文说明】3.0.3民用建筑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考虑到民用建筑中存在人员长期逗留区域和短期逗留区域,因此分别给出相应的室内计算参数。

1 考虑不同功能房间对室内热舒适的要求不同,分级给出室内计算参数。热舒适度等级由业主在确定建筑方案时选择。热舒适等级划分详见本规范第3.0.5条。

将热舒适划分为两个等级(Ⅰ级和Ⅱ级),其中Ⅰ级热舒适水平较高,Ⅱ级较低;等级划分的依据为PMV指标,Ⅰ级对应的PMV范围为-0.5≤PMV≤+0.5,Ⅱ级对应的PMV为-1≤PMV<-0.5和0.5

其中考虑到建筑节能的限制,要求冬季室内环境在满足舒适的条件下偏冷,夏季在满足舒适的条件下偏热,所以具体建筑等级划分如下:

表1 不同热舒适度等级所对应的PMV值

热舒适度等级

冬季夏季Ⅰ级 -0.5≤PMV≤0 0≤PMV≤0.5 Ⅱ级

-1≤PMV<-0.5

0.5

根据我国在2000年制定了GB/T18049-200(中等热环境中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相对湿度应该设定在30%~70%之间。根据国外专家的实验,在冬季当相对湿度超过60%时,会引起人体的热不舒适。另外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在冬季室内设计相对湿度越大,能耗越高,在冬季,相对湿度每提高10%,能耗约增加6%,因此不宜采用较高的相对湿度。另外,实际调研结果显示,冬季空调建筑的室内设计湿度几乎都低于60%,还有部分建筑不考虑冬季湿度。因此,规定冬季空调室内设计湿度不宜大于60%。在此基础上,由于Ⅰ级对舒适要求较高,综合考虑温湿度的关系,取相对湿度的范围为30%~60%。因此,对于Ⅰ级建筑,当室内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PMV值在-0.5~0之间时,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22~24℃,同理对于Ⅱ级,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18~21℃。

对于空调夏季情况,相对湿度在30%~70%之间时,对应的满足热舒适的温度范围是22℃~28℃。本着节能的原则,夏季应在满足舒适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偏热的环境。由此确定夏季室内设计参数为:温度24℃~28℃,相对湿度40%~70%。在此基础之上,对于Ⅰ级,当室

内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PMV值在0~0.5之间时,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24~26℃,同理对于Ⅱ级,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

5

3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3.0.1 设计供暖时,民用建筑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18℃~24℃;

2 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冬宜采用16℃~22℃;

3 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浴室 25℃更衣室 25℃办公室、休息室 18℃食堂 18℃盥洗室、厕所 12℃【条文说明】3.0.1冬季室内计算温度。

考虑到不同供暖地区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分别对寒冷、严寒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冬季室内计算温度进行规定。当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按照国家现行有关专业标准、规范执行。

1 根据国内外有关卫生部门的研究结果,当人体衣着适宜、保暖量充分且处于安静状态时,室内温度20℃比较舒适,18℃无冷感,15℃是产生明显冷感的温度界限。本着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室温可调的要求,并按照国家现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要求,把民用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温度范围定在18~24.℃

从实际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供暖建筑中人员都会采用自调节手段向房间加湿,整个供暖季房间相对湿度在15~55%范围波动。

冬季的热舒适(-1≤PMV≤+1)温度范围为:18℃~28.4℃。从节能原则出发,满足舒适的条件下尽量考虑节能,因此选择偏冷(-1≤PMV≤0)的环境,对应PMV=0时的温度上限为24℃,所以冬季供暖设计温度范围为18℃~24℃。从设计单位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建筑供暖设计温度选择为18℃~20℃。

2 考虑到夏热冬冷地区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其室内计算温度低于寒冷和严寒地区。

第一,夏热冬冷地区考虑供暖的房间相比不供暖的房间温度提高幅度比较大,室内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第二,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相比,本地区相对湿度较高;第三,由于本地区不是所有建筑物都供暖,因此,在供暖以后,当地居民还是习惯在室内穿着棉衣,服装热阻相比严寒和寒冷地区较大。因此,综合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生活习惯,通过计算与PMV对应的舒适度,得出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宜采用16℃~22℃。

3.0.2 设置供暖的民用建筑,冬季室内活动区的平均风速不宜大于0.3m/s。【条文说明】3.0.2供暖建筑物冬季室内风速。

本条对冬季室内最大允许风速的规定,主要是针对设置热风供暖的建筑而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体产生直接吹风感,影响舒适性。

3.0.3 民用建筑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按以下规定采用:

1 民用建筑长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表3.0.3的规定:

6

表3.0.3 长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参数

热舒适度等级

温度(℃)相对湿度(%)

风速(m/s)

冬季

Ⅰ级

22~24

30~60

≤0.2

Ⅱ级 18~21 ≤60

≤0.2

夏季

Ⅰ级

24~26

40~70

≤0.25

Ⅱ级

27~28 2 民用建筑短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可在长期逗留区域参数基础上适当放低要求。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宜在长期逗留区域基础上提高2℃,冬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宜在长期逗留区域基础上降低2℃。

【条文说明】3.0.3民用建筑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考虑到民用建筑中存在人员长期逗留区域和短期逗留区域,因此分别给出相应的室内计算参数。

1 考虑不同功能房间对室内热舒适的要求不同,分级给出室内计算参数。热舒适度等级由业主在确定建筑方案时选择。热舒适等级划分详见本规范第3.0.5条。

将热舒适划分为两个等级(Ⅰ级和Ⅱ级),其中Ⅰ级热舒适水平较高,Ⅱ级较低;等级划分的依据为PMV指标,Ⅰ级对应的PMV范围为-0.5≤PMV≤+0.5,Ⅱ级对应的PMV为-1≤PMV<-0.5和0.5

其中考虑到建筑节能的限制,要求冬季室内环境在满足舒适的条件下偏冷,夏季在满足舒适的条件下偏热,所以具体建筑等级划分如下:

表1 不同热舒适度等级所对应的PMV值

热舒适度等级

冬季夏季Ⅰ级 -0.5≤PMV≤0 0≤PMV≤0.5 Ⅱ级

-1≤PMV<-0.5

0.5

根据我国在2000年制定了GB/T18049-200(中等热环境中PMV和PPD指数的测定及热舒适条件的规定),相对湿度应该设定在30%~70%之间。根据国外专家的实验,在冬季当相对湿度超过60%时,会引起人体的热不舒适。另外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在冬季室内设计相对湿度越大,能耗越高,在冬季,相对湿度每提高10%,能耗约增加6%,因此不宜采用较高

的相对湿度。另外,实际调研结果显示,冬季空调建筑的室内设计湿度几乎都低于60%,还有部分建筑不考虑冬季湿度。因此,规定冬季空调室内设计湿度不宜大于60%。在此基础上,由于Ⅰ级对舒适要求较高,综合考虑温湿度的关系,取相对湿度的范围为30%~60%。因此,对于Ⅰ级建筑,当室内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PMV值在-0.5~0之间时,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22~24℃,同理对于Ⅱ级,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18~21℃。

对于空调夏季情况,相对湿度在30%~70%之间时,对应的满足热舒适的温度范围是22℃~28℃。本着节能的原则,夏季应在满足舒适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偏热的环境。由此确定夏季室内设计参数为:温度24℃~28℃,相对湿度40%~70%。在此基础之上,对于Ⅰ级,当室内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PMV值在0~0.5之间时,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24~26℃,同理对于Ⅱ级,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

17

5 供暖

5.1 一般规定

5.1.1 供暖方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源状况、能源政策、环保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条文说明】5.1.1选择供暖方式的原则。

目前各城市供热、供气、供电以及所处地区气象条件以及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供暖方式也是各种各样;各地的能源结构、价格以及经济实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还要受到环保、卫生、安全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如何选择合理、节能的供暖方式,是应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的。

5.1.2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宜设置集中供暖。【条文说明】5.1.2宜采用集中供暖的地区。

根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在同样保障室内设计环境的情况下,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更为经济、合理。这类地区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部,河南(许昌以北)、陕西(西安以北)、甘肃(天水以北)等省的大部分,以及江苏(淮阴以北)、安徽(宿县以北)、四川(西川)等省的一小部分,此外还有某些省份的高寒山区,如贵州的威宁、云南的中甸等。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小于90天地区的建筑也开始逐渐设置集中供暖设施,具体方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5.1.3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宜设置供暖设施;其幼儿园、养老院、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建筑宜采用集中供暖:

1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89天;

2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天,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天。

【条文说明】5.1.3宜采用集中供暖的建筑。

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最基本要求、维护公众利益设置了本条文。具体采用什么供暖方式,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1.4 供暖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第3章确定;室外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第4章确定。

5.1.5 严寒或寒冷地区设置供暖的公共建筑,在非使用的时间内,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0℃以上;当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保证室内温度5℃设置值班供暖。【条文说明】5.1.5设置值班供暖的规定。

设置值班供暖,主要是为了防止公共建筑在非使用的时间内,其水管及其他用水设备发生冻结的现象。

5.1.6 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按连续供暖进行设计。

18

5.1.7 设置供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5.1.7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规定。

国家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围护结构、玻璃外窗、阳台门和天窗的传热系数都有相关的具体要求和规定,本规范应符合其规定。 5.1.8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w

kn

RKαλ

αδαλ1

1

1

+

+?∑

+=

(5.1.8)

式中: K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

nα——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W/(m2·℃)],按本规范表5.1.8-1采用; wα——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W/(m2·℃)],按本规范表5.1.8-2采用;

δ——围护结构各层材料厚度(m);

λ——围护结构各层材料导热系数[(W/(m·℃)];λα——材料导热系数修正系数,按本规范表5.1.8-3采用;

kR ——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m2·℃/W),按本规范表5.1.8-4采用。

表5.1.8-1换热系数αn

围护结构内表面特征

αn [(W/(m2·℃)]

墙、地面、表面平整或有肋状突出物的顶棚。当h/s≤0.2时 8.7 有肋、井状突出物的顶棚,当0.2<h/s≤0.3时 7.1 有肋状突出物的顶棚,当h/s>0.3时 7.6 有井状突出物的顶棚,当h/s>0.3时

7.0

注:h ——肋高(m);

S ——肋间净距(m)。

表5.1.8-2换热系数αw

围护结构外表面特征

αw [(W/(m2·℃)]

外墙和屋顶

23 与室外空气相通的非供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 17 闷顶和外墙上有窗的非供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 12 外墙上无窗的非供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

6

表5.1.8-3导热系数修正系数αλ

材料、构造、施工、地区及说明

αλ作为夹心层浇筑在混凝土墙体及屋面构件中的块状多孔保温材料(如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及水泥膨胀珍珠岩),因干燥缓慢及灰缝影响

铺设在密闭屋面中的多孔保温材料(如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水泥膨胀珍珠岩、石灰炉渣等),因干燥缓慢

1.5

19

铺设在密闭屋面中及作为夹心层浇筑在混凝土构件中的半硬质矿棉、岩棉、玻璃棉板等,因压缩及吸湿

1.2

作为夹心层浇筑在混凝土构件中的泡沫塑料等,因压缩

1.2 开孔型保温材料(如水泥刨花板、木丝板、稻草板等),表面抹灰或混凝土浇铸在一起,因灰桨渗入

1.3

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砌块墙体及加气混凝土条板墙体、屋面,因灰缝影响 1.25 填充在空心墙体及屋面构件中的松散保温材料(如稻壳、木、矿棉、岩棉等),因下沉

1.2

矿渣混凝土、炉渣混凝土、浮石混凝土、粉煤灰陶粒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等实心墙体及屋面构件,在严寒地区,且在室内平均相对湿度超过65%的供暖房间内使用,因干燥缓慢

1.15

表5.1.8-4封闭空气层热阻值RK(m2·℃/W)

位置、热流状态及材料特性

间层厚度(mm) 5 10

20 30 40 50 60 一般空气间层

热流向下(水平、倾斜)

0.1

0.14

0.17

0.18

0.19

0.20

0.20

热流向上(水平、倾斜)

0.1

0.14

0.15

0.16

0.17

0.17

垂直空气间层

0.1 0.140.160.170.180.18 0.18 单面铝箔空气间层热流向下(水平、倾斜)

0.16

0.28

0.43

0.51

0.57

0.60

0.64

热流向上(水平、倾斜)

0.16

0.26

0.35

0.40

0.42

0.42

0.43

垂直空气间层

0.160.260.390.440.470.49 0.50 算面铝箔空气间层热流向下(水平、倾斜)

0.18

0.34

0.56

0.71

0.84

0.94

1.01

热流向上(水平、倾斜)

0.17

0.29

0.45

0.52

0.55

0.56

0.57

垂直空气间层

0.18

0.31

0.49

0.59

0.65

0.69

注:本表为冬季状况值。

5.1.9 用顶棚面积计算其传热量时,屋顶和顶棚的综合传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2

12

1cosKKKKK+××=

α (5.1.9)

式中: K ——屋顶和顶棚的综合传热系数[(W/(m2·℃)];

K 1 ——顶棚的传热系数[(W/(m2·℃)]; K 2 ——屋顶的传热系数[(W/(m2·℃)];α——屋顶和顶棚的夹角。

26

邻室连接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在有些情况下单独设置立管有困难或不经济。

5.4热水辐射供暖

5.4.1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满足表5.4.1-1的规定,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辐射体的表面平均温度值宜符合表5.4.1-2的规定。

表5.4.1-1 毛细管网供水温度(℃)

设置位置宜采用温度温度上限值

顶棚 25~35 40 墙面 25~35 40 地面

30~40

50

表5.4.1-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设置位置

宜采用的温度

温度上限值

人员经常停留的地面 24~26 28 人员短期停留的地面 28 ~30 32 无人停留的地面

35 ~40 42 房间高度2.5~3.0m的顶棚 28 ~ 30 房间高度3.1~4.0m的顶棚 33 ~ 36 距地面1m以下的墙面

35 距地面1m以上3.5m以下的墙面

45

【条文说明】5.4.1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和温差要求。

根据辐射体表面温度限值要求和不同位置覆盖层热阻,制订毛细管网供水温度。

根据国内外技术资料从人体舒适和安全角度考虑,对辐射供暖的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作了具体规定。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的供水温度的上限值有60℃、65℃、70℃、75℃等,本条从对地板辐射供暖的安全、寿命和舒适考虑,规定民用建筑的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5.4.2 热水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本规范第5.2节的有关规定经计算确定。全面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计算温度应比对流供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2℃,或取对流供暖系统计算总热负荷的90%~95%作为全面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

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供暖所算得的热负荷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表5.4.2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

表5.4.2 局部辐射供暖耗热量附加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房间

总面积比值 0.55

0.40

0.25

附加系数

1.30

1.35

【条文说明】5.4.2热水地面辐射供暖负荷计算。

根据国内外资料和国内一些工程的实测,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用于全面供暖时,在相同热舒适条件下的室内温度可比对流供暖时的室内温度低2~3℃。故规定地面辐射供暖的耗热量计算可按

27

本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但室内计算温度取值可降低2℃,或将计算耗热量乘以0.9~0.95的修正系数(寒冷地区取0.9,严寒地区取0.95)。当地面辐射供暖用于局部供暖时,耗热量还要乘以表5.4.2所规定的附加系数(局部供暖的面积与房间总面积的面积比大于75%时,按全面供暖耗热量计算)。

5.4.3 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时, 可不考虑高度附加。【条文说明】5.4.3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高度附加。

高度附加率,是基于房间高度大于4m时,由于竖向温度梯度的影响导致上部空间及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增大而打的附加系数。对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温度一般高于室内空气温度,因此供暖热负荷计算时,可不考虑高度附加。

5.4.4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 应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确保其不高于表5.4.1-2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它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条文说明】5.4.4地表面平均温度校核。

如不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可能负荷大时表面平均温度会高于表5.4.1-2的最高限值,造成不舒适;《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的3.4.5条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的近似公式,是由ASHRAE手册(2000年版)提供的计算方法获得的计算数据,经回归得到。5.4.5 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且绝热层下部必须设置防潮层。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必须设绝热层。

【条文说明】5.4.5地面绝热层和防潮层设置。强制条文。

绝热层的设置主要是考虑热量的有效利用和阻断冷桥。加热管及其覆盖层下部不设绝热层,一部分热量就会向楼板下传;设置防潮层的目的是为了不降低绝热层的隔热性能。

5.4.6 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系统单独供暖时,宜首先考虑地面埋置方式,地面面积不足时再考虑墙面埋置方式;毛细管网同时用于夏季供冷时,宜首先考虑顶棚安装方式,顶棚面积不足时再考虑墙面或地面埋置方式。

【条文说明】5.4.6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系统方式选择。

毛细管网是近几年新发展的技术,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使用效果,确定了该条不同情况的安装方式。

5.4.7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0.8MPa,毛细管网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6MPa,当超过上述压力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条文说明】5.4.7辐射供暖系统工作压力要求。

系统工作压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塑料加热管的管壁厚度、使用寿命、耐热性能、价格等一系列因素,所以不宜定得太高。

5.4.8 地面辐射供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管材的累计使用时间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条文说明】5.4.8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所用的加热塑料管材。强制条文。

管材的力学特性与钢管等金属管材有较大区别。钢管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腐蚀速度,使用温度对其影响不大。而塑料管材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不同使用温度和压力对管材的累计破坏作用。在不同的工作压力下,热作用使管壁承受环应力的能力逐渐下降,即发生管材的“蠕变”,以至不能满足使用压力要求而破坏。壁厚计算方法可参照现行国家有关塑料管的标准执行。

28

5.4.9 在居住建筑中,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配置分水器、集水器;户内的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

【条文说明】5.4.9居住建筑中按户划分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按户热计量,各主要房间分环路布置加热管,则便于实现分室控制温度。

5.4.10 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

【条文说明】5.4.10地面散热量的计算,都是建立在加热管间距均匀布置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房间的热损失,主要发生在与室外空气邻接的部位,如外墙、外窗、外门等处。为了使室内温度分布尽可能均匀,在邻近这些部位的区域如靠近外窗、外墙处,管间距可以适当的缩小,而在其它区域则可以将管间距适当的放大。不过为了使地面温度分布不会有过大的差异,最大间距不宜超过300mm。

5.4.11 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分水器、集水器内径不应小于总供、回水管内径,且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器、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条文说明】5.4.11分水器、集水器总进、出水管内径一般不小于25mm,当所带加热管为8个环路时,管内热媒流速可以保持不超过最大允许流速0.8m/s。同时,分水器、集水器环路过多,将导致分水器、集水器处管道过于密集。

5.4.12 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条文说明】5.4.12旁通管的连接位置,应在总进水管的始端(阀门之前)和总出水管的末端(阀门之后)之间,保证对供暖管路系统冲洗时水不流进加热管。 5.4.13 热水吊顶辐射板供暖,可用于层高为3~30m建筑物的供暖。

【条文说明】5.4.13热水吊顶辐射板为金属辐射板的一种,可用于层高3~30m的建筑物的全面供暖和局部区域或局部工作地点供暖,其使用范围很广泛,几乎涵盖了包括大型船坞、船舶、飞机和汽车的维修大厅、机器、电子和陶瓷工业的生产加工中心,建材市场,购物中心,展览会场,多功能体育馆和娱乐大厅等许多场合,具有节能、舒适、卫生、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5.4.14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供水温度宜采用40~140℃的热水,其水质应满足产品要求。在非

供暖季节供暖系统应充水保养。

【条文说明】5.4.14热水吊顶辐射板的供水温度,宜采用40~140℃的热水。既可用低温热水,也可用水温高达140℃的高温热水。但热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业锅炉水质》(GB 1576)的要求。由于蒸汽腐蚀性较大,故不推荐采用。

5.4.15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工作压力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5.4.15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热水吊顶辐射板系统的正常运行。

5.4.16 热水吊顶辐射板供暖的热负荷应按本规范第5.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并按本规范第5.4.2条、第5.

6.5条的规定进行修正。当屋顶耗热量大于房间总耗热量的30%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

【条文说明】5.4.16与对流散热器供暖系统相比,在舒适的条件下达到同样的供暖效果,辐射板供暖的室内温度要比对流供暖时低2~3℃,因此建筑物围护结构和门窗渗透耗热量均有所降低;同时

26

邻室连接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在有些情况下单独设置立管有困难或不经济。

5.4热水辐射供暖

5.4.1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满足表5.4.1-1的规定,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辐射体的表面平均温度值宜符合表5.4.1-2的规定。

表5.4.1-1 毛细管网供水温度(℃)

设置位置宜采用温度温度上限值

顶棚 25~35 40 墙面 25~35 40 地面

30~40

50

表5.4.1-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设置位置

宜采用的温度

温度上限值

人员经常停留的地面 24~26 28 人员短期停留的地面 28 ~30 32 无人停留的地面

35 ~40 42 房间高度2.5~3.0m的顶棚 28 ~ 30 房间高度3.1~4.0m的顶棚 33 ~ 36 距地面1m以下的墙面

35 距地面1m以上3.5m以下的墙面

45

【条文说明】5.4.1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和温差要求。

根据辐射体表面温度限值要求和不同位置覆盖层热阻,制订毛细管网供水温度。

根据国内外技术资料从人体舒适和安全角度考虑,对辐射供暖的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作了具体规定。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的供水温度的上限值有60℃、65℃、70℃、75℃等,本条从对地板辐射供暖的安全、寿命和舒适考虑,规定民用建筑的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5.4.2 热水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本规范第5.2节的有关规定经计算确定。全面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计算温度应比对流供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2℃,或取对流供暖系统计算总热负荷的90%~95%作为全面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

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供暖所算得的热负荷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表5.4.2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

表5.4.2 局部辐射供暖耗热量附加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房间

总面积比值 0.55

0.40

0.25

附加系数

1.30

1.35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讲解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 16.1概述 为排除厂房内余热、余湿、有害气体以及蒸气、粉尘等,维持工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卫生要求,以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产品质量,本系统全范围进行设计,包括辅助生产区、工艺装置区、产品储罐区等,设计范围及要求如下: 1、按照各车间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设计规范设计各车间通风设施; 2、按照各房间空气调节的设计参数,提出对空调的要求;相关空调的设计、安装由空调提供方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及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16.2设计规范和标准 表16-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标准表

16.3设计范围及目标 16.3.1设计范围 按照各车间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设计规范设计各车间通风设施。 按照各房间空气调节的设计参数,提出对空调的要求;相关空调的设计、安装由空调提供方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及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本工程设计范围为成品储存设施中配电站、消防站、空气站、维修楼、中控室、行政楼等各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调的初步设计。在生产车间内部设置了事故通风系统,当空气质量不能达标,自动启动事故通风系统。维修站、化验室等由于空气质量较差且人流密集,均需要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16.3.2设计目标 设计要达到三个基本目标: 1、保证有足够的室内风速和气流量; 2、房间内要有合理的气流通路,即气流应当经过需要换气和降温的地方; 3、要保证有良好的气流质量,即进入厂房的应该是低温洁净的空气。 16.4厂址所在地气候 16.4.1气候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滨海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风和日丽。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强制性条文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强制性条文 第三章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一.3.0.6 1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 表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3 表 1表,可按照国家现行卫生标准中的容许浓度进行计算确定,并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2由于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的建筑污染部分比重一般要高于人员污染部分,按照现有人员新风量指标所确定的新风量没有体现建筑污染部分的差异,从而不能保证始终完全满足室内卫生要求;因此,综合考虑这两类建筑中的建筑污染与人员污染的影响,以换气次数的形式给出所需最小新风量。其中,居住建筑的换气次数参照ASHRAE Standard62.1确定,医院建筑的换气次数参照《日本医院设计和管理指南》HEAS-02确定。医院中洁净手术部相关规定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 第五章供暖 二.,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条文说明】集中供暖的建筑,供暖热负荷的正确计算对供暖设备选择、管道计算以及节能运行都起到关键作用,特设置此条,且与现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保持一致.在实际工程中,供暖系统有时是按照“分区域”来设置的,在一个供暖区域中可能存在多个房间,如果按照区域来计算,对于每个房间的热负荷仍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为了防止设计人员对“区域”的误解,这里强调的是对每一个房间进行计算而不是按照供暖区域来计算。 三.,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条文说明】对于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不应将其散热器同邻室连接,立管或支管应独立设置,以防散热器冻裂后影响邻室的供暖效果。 四. 【条文说明】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儿童、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安全健康,避免烫伤和碰伤。 五.,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条文说明】为减少供暖地面的热损失,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必须设置绝热层。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应设置绝热层;当地面荷载特别大时,与土壤接触的底层的绝热层有可能承载力不够,考虑到土壤热阻相对楼板较大,散热量较小,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为保证绝热效果,规定绝热层与土壤间设置防潮层。对于潮湿房间,混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的填充层上,预制沟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面的地面面层下设置隔离层,以防止水渗入。 六.,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条文说明】塑料管材的力学特性与钢管等金属管材有较大区别。钢管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腐蚀速度,使用温度对其影响不大。而塑料管材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不同使用温度和压力对管材的累计破坏作用。在不同的工作压力下,热作用使管壁承受环应力的能力逐渐下降,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 (1) 煤层赋存条件 (1) 地形地貌 (1) 矿床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条件 (4) 水文地质条件 (5) 矿井巷道布置 (6) 矿井开拓巷道布置 (6) 采区巷道布置 (7) 运输方式 (7) 运输系统 (7)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8) 矿井设计能力 (8) 服务年限 (8) 开拓系统情况 (8) 矿井安全条件 (9) 第二章通风系统 (10) 通风方式: (10) 通风方法: (10) 采面通风方式 (10) 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 (11) 回采工作面风流方向 (11) 通风构筑物 (11) 第三章矿井需风量计算与分配 (13) 需风量计算 (13) 风量分配 (17)

第四章矿井通风阻力与通风特性 (18) 容易及困难时期阻力路线确定 (18) 矿井通风容易时期阻力路线为: (18) 矿井通风困难时期通风路线为: (18) 4. 2矿井通风阻力与通风特性 (18) 摩擦阻力计算 (18) 局部阻力计算 (21) 风机服务范围确定 (21) 第五章通风设备选型 (22) 局部通风机选型 (22) 初选风筒 (22) 局部通风机风量 (22) 局部通风机风阻 (22) 主要通风机选型 (23) 设计依据 (23) 选型计算 (23) 第六章矿井通风费用 (26) 吨煤通风电费 (26) 吨煤通风成本 (26) 第七章矿井通风系统评价 (28) 矿井通风经济性评价 (28) 矿井通风安全性评价 (28) 通风阻力评价 (28) 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分析 (29) 参考文献 (30)

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 恒姑煤矿地处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佳荣镇,距荔波县32km,至佳荣镇10km,恒姑煤矿隶属荔波县煤炭工业局管辖。至广西河池至立化运煤专用铁路线平寨站20 km,交通较为便利。矿区交通位置详见图。 恒姑煤矿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深度: +800m至+300m标高,矿区面积,生产规模为9万吨/年。其拐点坐标(北京坐标系)见表:表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煤层赋存条件 1.1.1地形地貌 矿区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海拔标高一般650~1066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北部一无名山头,山顶海拔1066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海拔约650m,最大相对高差416m。 矿区总体上属低山地貌,区域地层碳酸盐岩覆盖范围广,峰丛、洼地、溶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较发育,碎屑岩地层在反向坡地带易形成陡崖、陡坡,含煤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1、气候条件 根据荔波县气象局观测资料,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C,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热为7月,月均气温;最冷为1月,月均气温。年均降雨量,最多年达;最少年仅;5-10月为丰水期,占年降雨量的%以上。

强条——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条 3.1.9建筑物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民用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按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确定; 2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 4.1.8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R ———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m2·℃/W); o·min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3.1.1t n 条和第4.2.4条采用; ———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 t w 4.1.9条采用; α———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按本规范表4.1.8-1采用;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温Δt y 差(℃),按本规范表4.1.8-2采用;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W/(m2·℃)〕,α n 按本规范表4.1.8-3采用; R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2·℃/W),按本规范 n 表4.1.8-3采用。 注:1本条不适用于窗、阳台门和天窗。 2砖石墙体的传热阻,可比式(4.1.8-1、4.1.8-2)的计算结果小5%。 3外门(阳台门除外)的最小传热阻,不应小于按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所确定的外墙最小传热阻的60%。 4当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10℃时,内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亦应通过计算确定。 5当居住建筑、医院及幼儿园等建筑物采用轻型结构时,其外墙最小传热阻,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的要求。

表4.1.8-1温差修正系数α

注:1室内空气干湿程度的区分,应根据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按表4.1.8-4确定。 2与室外空气相通的楼板和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其允许温差Δ值,可采用2.5℃。 t y 3t ———同式(4.1.8-1、4.1.8-2); n ———在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状况下的露点温度(℃)。 t 1 4.3.4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11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4.11地板辐射采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管材的累计使用时间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4.5.2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 4.5.4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舒适度确定,但不应低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标准号:GB 50019-2003 ◆发布日期:2003 年 ◆实施日期:2004 年4 月1 日 ◆发布单位:建设部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 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 2.1.1 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 -20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 注:( 1 )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 2 )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 -100m2 )时,轻工业可低至10 ℃;中作业可低至7 ℃,重作业可低至 5 ℃。 三、辅助建筑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25 ℃;更衣室23 ℃;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20 ℃;办公用室16 -18 ℃;食堂14 ℃;盥洗室、厕所12 ℃。 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 2.1.2 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地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不宜大于0.3m /s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当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20kcal/ (m3 · h )] 时,不宜大于0.3m /s ;当室内散热量天于或等于23W/m3 时,不宜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 2.1.4 条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 2.1.4 ]确定。 夏季工作地点(℃)[表 2.1.4 ] 注:如受条件限制,在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本表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 1 -2 ℃。 第 2.1.5 条设置局部送风的生产厂房,其室内工作地点的允许风速,应按本规范第 4.3.5 条至第 4.3.7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 2.1.6 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应采用24 -28 ℃;相对湿度应采用40%-65% ;风速不应大于0.3m /s 。 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并考虑必要的卫生条件确定;工作区的风速,宜采用0.2 -0.5m /s, 当室内温度高于30 ℃时,可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二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第 2.2.1 条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历年平均不保证 5 天的日平均温度。 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文中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第 2.2.2 条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第 2.2.3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第 2.2.4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 2.2.5 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1 天的日平均温度。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汇总

说明:本目录收集载有暖通空调制冷专业内容(章、节)和相关内容的国家标准GB、国家标准建筑系列GB50×××、GBJ、建设部标准CJJ、CJ、JJ、ZBP、ZBJ等的目录,有些标准规范虽用于公共建筑和专门工程建筑,但并无暖通空调内容章节故不收录。 一、基础类 1.1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应用 1.2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1.3GBJ1-8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4GBJ144-8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1.5GBJ155-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1.6CJJ55-93供热术语标准 1.7CJJ65-95环境卫生术语标准 1.8GB140-59输送液体与气体管道的规定代号 1.9GB4270-84热工图形符号与文字说明 1.10GB4457-84至GB4640-84机械制图 1.11GB11943-89锅炉制图 1.12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1.13JGJ35-87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1.14JGJ37-8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15GBJ300-88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6GB/T16732-97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计量单位及符号 1.17GB/T16803-97采暖、通风、空调、净化术语 二、暖通空调一般设计规范 2.1GBJ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2GB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3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共设计规范 2.4GB50189-93旅游宾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2.5GB50264-97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2.6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2.7CJJ34-9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2.8GB4272-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2.9GB8175-87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 2.10GB11790-89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 三、住宅及公共建筑类 3.1GB50038-9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3.2GBJ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技术规范

第1章. 工程技术规范 1.概述 本工程的项目均须应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部颁规程、安徽省与合肥市地方标准及有关行业性标准。下述规范中如遇版本更新,以更新后之版本为准。同一规范在新旧版本共同使用的过渡期内,以较新版本为准。 A《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B《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J116-2001 C《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D《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E《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368-2005 F《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G《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3) H《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2004 I《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施工安装》03K404 J《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K《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 L《建筑给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M《采暖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42-82 N《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1-2002 O上述规范仅为列出的部分规范。未被列入上述目录之规范亦应遵守。 乙方向甲方提供的工程应满足上述约定前提下,甲方还特别要求如下: A若图纸上或本合同条件之间的说明与规范、标准相互之间不一致、有分歧、另有说明或要求,乙方须以较优或较严者为准,进行施工。 B乙方不得擅自使用未经甲方认可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物料于本工程。 2.系统设计要求

2.1.一般规定 2.1.1.本工程厨房与卫生间不供暖,其余区域采用干法地暖供暖。 2.1.2.要求整个房间提供一个温度控制装置,温控器安装在客厅。 2.1. 3.制热功能:冬季通过地面敷设盘管制热满足室内采暖需求; 2.1.4.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供水温度宜采用 45-50℃,不应超过60℃,供、回水温差宜小于或等于10℃。 2.1.5.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在客厅、卧室区域宜在24-26℃,最高不超过28℃。 2.1.6.全年热水功能:全年提供生活热水。 2.2.地面构造 2.2.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结构,宜由基层(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 面)、找平层、绝热层(上部敷设加热管)、伸缩缝、填充层和地面层组成。 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加热管应敷设在木地板下部、龙骨之间 的绝热层上,这时可不设置豆石混凝土填充层。 2.2.2.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楼层之间楼板上的绝热层不低于20mm, 与土壤或不采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的绝热层不低于30mm; 2.2. 3.填充层的材料宜采用C15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不宜大于12mm,填充层的厚 度不宜小于50mm。 2.2.4.当采用干铺法时,木龙骨中心距为303mm,则根据木龙骨宽度50mm,龙骨 间绝热层应采用预制管槽EPS板,厚度同龙骨高度,宽度250mm。 2.3.分集水器、加热管系统 2.3.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0.8MPa。 2.3.2.连接在同一分、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各环路加热管的长度宜尽量接近,并不宜 超过120m。 2.3.3.加热管的布置,应根据保证地面温度均匀的原则,宜将高温管段优先布置于外 窗、外墙侧。当采用干铺法时采用平行型布置,当采用湿铺法时选择采用回 折型。 2.3.4.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空气设计温度、平均水温及地 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 2.3.5.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宜小于0.25m/s。 2.3.6.地面固定设备及卫生洁具下无需布置加热管,其他根据设计要求布置。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3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3。0.6设计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3.0.6-1规定。 表3。0.6—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h·人)]建筑房间类型新风量 办公室 30 客房30 大堂、四季厅 10 5.2热负荷 5。2.1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5。3散热器供暖 5。3。5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5。3.10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5。4热水辐射供暖 5.4。3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5。4.6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5.5电加热供暖 5.5。1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热供暖: 1供电政策支持;

2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且煤或油等燃料的使用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3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 5.7户式燃气炉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 5.7.3户式燃气炉应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平衡式强制排烟型。 5。9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5.9。5当供暖管道利用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设置补偿器. 5.10集中供暖系统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5。10。1集中供暖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设置热量计量装置,并具备室温调控功能。用于热量结算的热量计量装置必须采用热量表。 6通风 6。1。6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 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 2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时; 3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积粉尘时; 4散发剧毒物质的房间和设备; 5建筑物内设有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单独房间或 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单独房间; 6有防疫的卫生要求时. 6。3机械通风 6.3.2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除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4m; 2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1m; 3用于排出密度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时,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强制性条文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强制性条文 第三章 室内外计算参数 3.1.9 建筑物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民用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按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确定; 2、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m 3/h 的新风量。 第四章 采暖 4.1.8 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确定: ,min () n w o y n a t t R t a (4.1.8-1) 或,min () n w o n y a t t R R t (4.1.8-2) 式中:R 0,min ——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m 2·℃/W ); t n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3.1.1 条和第4.2.4 条采用; t w ——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4.1.9 条采用; α ——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按本规范表4.1.8-1 采用; ?t w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温差(℃),按 本规范表4.1.8-2 采用; a n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 W/(m 2·℃) ],按本规范表4.1.8-3 采 用; R n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 2·℃/W ),按本规范表4.1.8-3 采用。 注: 1 本条不适用于窗、阳台门和天窗。 2 砖石墙体的传热阻,可比式(4.1.8-1,4.1.8-2)的计算结果小5%。 3 外门(阳台门除外)的最小传热阻,不应小于按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所确定的外墙最小传热阻的60%。 4 当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10℃时,内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亦应通过计算确定。 5 当居住建筑、医院及幼儿园等建筑物采用轻型结构时,其外墙最小传热阻,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民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 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 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本规范共分11 章和10 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 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 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一) 4.。3 散热器采暖 4(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 的规定; 2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4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5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 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6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 散热器。 4(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4(3(3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 并方便维修。 4(3(4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5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 20片

细柱型 25片 长翼型 7片 4(3(6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4(3(7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4(3(8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4.3(9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4.3.10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 4.3.11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3.12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采暖与通风设计规范(二) 4(4 热水辐射采暖 4(4(1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统时,应会同有关专业采取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4.4.2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 表 4.4.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一) 4.。3 散热器采暖 4.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4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5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6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散热器。 4.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4.3.3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 4.3.4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5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20片 细柱型25片

长翼型7片 4.3.6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4.3.7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4.3.8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4.3.9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4.3.10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 4.3.11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3.12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采暖与通风设计规范(二) 4.4 热水辐射采暖 4.4.1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统时,应会同有关专业采取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4.4.2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 表 4.4.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87 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实行日期:1988年8月1日 关于发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通知 计标〔1987〕2480号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修订后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8月1日起施行,原《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同时废止。 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7年12月30日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主编,具体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17个单位,对原《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试行)进行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取了近年来有关的科研成果,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借鉴了国外同类技术中符合我国实际的内容,多次征求了全国各有关单位以及香港地区的意见,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反复讨论,最后召开了全国审查会议,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十三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室内外计算参数、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制冷、自动控制和消声与隔振等。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暖通规范管理组(北京复兴路12号),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1987年12月主要符号 A——声级;矩形送风口边长 a——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紊流系数 B——距离;矩形送风口边长 b——指数;系数 C——静风;有效热压差与有效风压差之比;系数 c f——风压系数 C L——逐时冷负荷 c p——空气的定压比热容 c r——热压系数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矿井大气参数有哪些? 答: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 2.CO 的性质? 答:CO 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kg/m3 ,是空气密度的0.97倍, 能够均匀地散布于空气中,不用特殊仪器不易察觉。一氧化碳微溶于水,爆炸界限为13%—75%。CO 极毒,在空气中有0.4%是,很短时间内人就会死亡。 3.风压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答:帕斯卡,Pa 。 4.层流状态下摩擦阻力与风流速度的关系? 答:232f L h d μ= 5.巷道断面风速分布 答:由于空气的粘性和井巷壁面(粗糙度)的影响,井巷断面上的风速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边壁 附近的层流边层的流速称为边界风速,在层流边层以外,从巷道壁向巷道轴心方向,风速逐渐增大。设断面上任一点的风速为Vi ,则按断面S 平均风速可用下式表示:V=∫s Vi ds/S ,∫s Vi ds 即为通过断面S 的风量Q ,故Q = V S 。 断面上的风速分布与巷道粗糙程度有关。通常巷道轴心附近风速最大。平均风速V 与最大风速Vmax 的比值称为风速分布系数, Kv ,又称速度场系数。 6.产生空气流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在矿井或巷道的起点和终点要有压力差。 7.《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对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有毒气体有哪些? 答: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 8.金属矿山井下常见对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有毒气体有哪些? 答:一氧化碳(CO )、氮氧化物(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二氧化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硫化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和甲醛(HCHO ) 9.矿井气候条件 答:矿井气候即矿井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三个参数的综合作用。这三个参数也称为矿井气候 条件的三要素 10.巷道产生摩擦阻力的原因是什么? 答:风流在井巷中沿程流动时,流体层间的摩擦及流体与井巷壁面之间的摩擦所形成的阻力。 11.巷道摩擦阻力系数大小和什么有关? 答:矿井巷道摩擦阻力系数和井巷相对粗糙度及井巷空气密度有关 12.矿井通风阻力有哪几类,什么阻力是矿井通风总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答:矿井通风阻力有井巷摩擦风阻(也称沿程风阻)、局部阻力和正面阻力, 13.什么是节点、网孔? 答:节点是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分支的焦点,每个节点都有唯一的编号,称为节点号,在通风网络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一般规定 第2.1.1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一、对于高级民用建筑,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 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时. 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筑",系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筑物。 第2.1.2条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第2.1.3条室内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50Pa (5mmH2O)。 第2.1.4条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室内温度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 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2.1.5条空气调节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空气调 节器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最大传热系数,不宜大于表 2.1.5所规定的数值。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m2.oC)][Kcal/m2.h.°c] 表2.5.1 围护结构名称 工艺性空气调节 舒适性 空气调 节 室温允许波动 ±0.1~0.2 ±0.5>=±1.0 屋盖 --- --- 0.8(0.7) 1.0(0.9) 顶棚0.5(0.4) 0.8(0.7) 0.9(0.8) 1.2(1.0) 外墙 --- 0.8(0.7) 1.0(0.9) 1.5(1.3) 内墙和楼板0.7(0.6) 0.9(0.8) 1.2(1.0) 2.0(1.7) 注:1:表中内寺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3oC时. 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 3.1.4条的规定. 第2.1.6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基等于±0.5oC时,其围护热情性指标,不宜小于表 2.1.6的规定. 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表2.1.6 围护结构名称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oC) ±0.1~0.2 ±0.5 外墙 --- 4 屋盖和顶棚 4 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doc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的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1.0.3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1.0.4条采暖、通风和空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统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1.0.5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1.0.6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1.0.7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1.0.8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1.0.9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1.0.10条根据本条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 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2.1.1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C;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C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复习题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复习题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矿井通风全压局部阻力自然通风对角式通风 通风压力理想气体能量方程局部通风角联网络 降尘相对湿度等积孔中央式通风风墙 位压(能)正面阻力一条龙通风总压层流 机械通风通风网络图分散度卡他度紊流 百米漏风率通风机全压动压风机工况点 风压损失摩擦阻力掘进通风统一通风 二、简答题 1.如何用皮托管等设备测量风流某一点的动压? (绘图表示) 2.什么是扩散器?安装扩散器的作用是什么? 3.简述风网中风流流动的普遍规律。 4.通风构筑物按其作用可分为哪几类? 5.当前,我国矿山防尘技术措施主要有几种类型? 6.矿井空气的成份与地面空气相比有何变化? 7.如何用皮托管等设备测量风流某一点的全压? (绘图表示) 8.试述摩擦阻力、摩擦风阻、摩擦阻力系数和等积 孔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9.矿井自然通风是怎样产生的?影响自然风压大小 和方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请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方面对串联风网和并联风 网进行比较,两者的优劣性。 11.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用皮托管与U型压差计测得某通风管道中压力之 值分别为下图(压力单位:Pa),问静压、动压及全压各为 多少?并判断该巷道的通风方式。[已知二个压差计的读 数] 13.通风阻力和风压损失在概念上是否相同?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什么? 14.要降低某巷道的局部阻力,可采取哪些措施? 15.什么是风硐?在风硐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什 么? 16.单一风机工作的通风网络,当矿井总风量增加m 第 2 页

第 3 页 倍时,矿井总风压增加多少倍?通风网络中各巷道的风量 和风压分别增加多少倍? 17. 矿井总风量的计算有何规定? 18. 简述侧身法测量井巷风速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方 法。 19. 某圆形巷道断面S =9πm 2,平均风速v=1.2m/s , 问该巷道的风流流动状态是什么方式?并说明理由。 20. 影响空气重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压力和温 度相同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相比,哪种空气的重率大?为什 么? 21. 一台几何尺寸和转数固定的扇风机在某通风网中 工作,其风量和风压是否固定不变?若不固定,在什么条 件下可能发生变化?变化趋势如何? 22. 什么叫通风井巷经济断面,应如何确定? 23. 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4. 造成空气在井巷中流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风流 流动方向的规律是什么? 25. 绘图说明两风机串联作业所出现的效果。 26. 两条风阻值相等的巷道,若按串联和并联成两种 连接网络,两网络的总风阻值相差多少倍?若两网络的通 过的总风量相等,两者的通风阻力相差多少倍? 27. 什么叫矿井通风最大阻力路线,如何确定? 28. 主扇工作方式(抽出、压入)不同,计算矿井通 风阻力的公式有何区别?(绘图进行说明) 29. 简述角联网络中对角巷道的风流方向。(绘图表 示) 30. 矿井通风设计包括哪些内容?设计的步骤为何? 31. 简述井巷风速的特征?平均风速与最大风速之间 的关系? 巷道中心风速最大,巷道周边风速最小,平均风速与最大风速之比约为0.9 砌碹巷道: k v =0.8~0.86 木棚支护巷道: k v =0.8~0.82 无支护巷道: k v =0.74~0.81 32. 压力和温度相同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相比,哪种空 气的重率大?如何精确计算湿空气的重率? 湿空气 ) 378.01(T p 0.003484 p p v ? 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