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最终版

毛概最终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完善.

(1)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成“决定性作用”,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2、正确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及其作用。

(1)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2)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之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3)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让市场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有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作用。

(4)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分配原则。

(1)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4)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尤其必要性。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

(5)在社会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让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正确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不同之处。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从这一点上说与西方政党制度存在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既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而西方除执政党外,其他的都是反对党,对执政党的政策形成掣肘。

⑷实践证明,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5、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相关内容。

⑴民主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它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也相同。实践证明,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6、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试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相互关系.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

⑵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必须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8、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与重要内容。

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⑸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6)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资之林。当代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2)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三)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此要积极促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与台湾人民

(六)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1、习马会谈、九二共识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

⑴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2008年后,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重大突破。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

(3)党的十八大后,面对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的新形势,我们党多次表示,要珍惜历史机遇,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好势头。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4)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5)在两岸良性互动的大好形势下,2015年两岸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实现历史性会晤,两岸关系的发展再次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共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前景。

12、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⑴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江泽民与1995年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

(3)2000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反对和遏制“台独”成为当时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4)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05年,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同年,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发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5)2008年后,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重大突破。

(6)党的十八大后,面对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的新形势,我们党多次表示,要珍惜历史机遇,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好势头。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1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

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⑵和平发展道路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果,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⑷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民主法治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14、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

⑴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综合素质迅速提高;三是岗位流动性加快。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15、党群关系与反腐败工作.

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只有为人民服务,党才有存在的意义;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党才会有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路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党群路线。

(2)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有的党员干部情感上不贴近群众,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之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对群众危难视而不见。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削弱。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有效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

(3)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于解决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4)消极腐败的危险。消极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肤体的一个毒瘤,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险峻、任务依然艰巨。

(5)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祖国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