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竞业禁止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桂菊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竞业禁止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桂菊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竞业禁止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桂菊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竞业禁止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桂菊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竞业禁止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桂菊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上传时间:2007-4-25

关键词: 竞业禁止/法定竞业禁止/约定竞业禁止/违约责任

内容提要: 竞业禁止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雇主较广泛采用的保护其商业秘密的法律手段。该手段对于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提高雇主在人才和技术上的投入积极性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不仅与雇主的利益有关,而且也关涉到雇员的工作权、自由权乃至生存权,因而如何协调雇主与雇员的利益冲突、消除各方不合理的行为、将竞业禁止限制在合理必要的范围内成为民商法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追求社会及个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付诸实施,人们的权利意识及竞争意识空前增长。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滋生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产生大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以广告方式诋毁竞争对手; 为搞垮对手,以高薪为诱饵挖人墙脚;以各种不正当方式,获得并披露或使用或转让他人之商业秘密;雇员以工作中所知悉之商业秘密为筹码,另谋高就而跳槽者,等等,不一而足。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市场主体利益的多元或独立及人类本性的自私。它表明仅以道德来规范市场之不足及用法律手段规范、引导市场之必要。

本文拟就西方国家较普遍使用的,益于净化市场环境、协调平衡市场主体间( 特别是雇主与雇员之间) 各自权益的一种法律制度———竞业禁止制度,特别是约定的竞业禁止作一研究。因为我国现实中已出现“买技术不如偷资料,偷资料不如挖人才”的说法及行为,而较有效地制止此一现象的法律手段乃竞业禁止。目前,祖国大陆立法中仅有零星之法定竞业禁止的规定,不够系统完备,学者中虽已有人对此著文,但不多,且本文对于他们之观点亦不敢苟同,遂发表管见。

一、法定竞业禁止的使用范围、立法基础及目的

竞业禁止,顾名思义乃从事竞争性行为之禁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竞业禁止指对与特定营业具有竞争性的特定行为的禁止。[1]狭义的竞业禁止指对与权利人有特定关系的义务人的特定竞争行为的禁止。[2]本文仅讨论狭义的竞业禁止。狭义的竞业禁止是调和有特定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间的各自利益冲突,特别是雇主经济利益与雇员工作权、择业权间的冲突而产生的一项制度。由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民事主体各自的权益间都会产生矛盾与冲突,竞业禁止自应有其适用条件与范围。各国考量不同的情形及权衡各民事主体的利益,一致地将竞业禁止分为法定与约定两种。这两种竞业禁止在现有的立法中,无论其立法基础、所保护的利益,还是其竞业禁止的范围,都有所不同。

(一) 法定竞业禁止之立法例、立法基础及目的

法定竞业禁止涉及义务主体和义务范围两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各国间既表现出一致,也存在着差异。大多数国家的商法和民法中,关于法定不竞业的义务,集中在董事、经理人、代理商、股东及合伙人(企业) 、营业转让人、雇员等身上。

1 . 关于董事。按照英美法系公司法的理论,董事具有公司代理人和财产受托人的双重

身份,在董事与公司的关系中,适用有关代理法和信托法的有关原则。“公司董事作为为他人的利益而拥有权力和行使权利的人,在履行其职责时,其行为必须符合特定的标准。这种特定的标准在英美法上称为信义义务。信义义务源自衡平法的伟大创造———信托法,但是信义义务的适用范围却不限于信托领域。‘受信人’和‘信义义务’两个术语而今被广泛用于代理法、合伙法、公司法等领域。”[3]董事对公司的信义义务包括注意义务和忠诚义务。注意义务是对董事“称职”(co mpetence) 的要求,而忠实义务则是对董事“道德”的要求。[4]由此,董事对公司负有的主要义务是:竭尽忠诚为公司工作并诚实履行职责的义务,以及不得损害公司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公司利益的义务。[5]换言之,董事负有不得利用公司的资金、财产、信息及公司赋予他的职权,损害公司利益而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义务。根据该种义务,董事在任期间,不得为他人或自己从事与所在公司相竞争的事业,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董事这种身份,在董事的竞业活动中,很容易为自己或他人获得本属于其任职公司的利益。

与英美法的抽象而笼统的规定不同,大陆法国家在商法中明文规定了董事的不竞业义务。如《德国股份公司法》第88 条第 1 款规定“:未经监事会许可,董事会成员既不允许经商,也不允许在公司业务部门中为本人或他人的利益从事商业活动。未经许可,他们也不得担任其他商业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或者业务领导人或者无限责任股东。”日本商法和韩国公司法亦有类似规定。[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以下简称《公司法》) 第59 条、第61 条规定: 董事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

2 . 关于经理人。《法国公司法》第127 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经理室,也不得在两个以上其公司住所在法国领土的股份有限公司里担任总经理职务。《日本商法典》第41 条规定:经理人非经营业主人许诺,不得经营营业,不得为自己或第三人进行属于营业主人营业部类的交易,不得成为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董事或其他商人的使用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562 条规定“:经理人非得为自己或第三人经营与其所办理的同类事业,亦不得为同类事业公司之无限责任股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第40 条第4 款规定“: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不得兼任其他经济组织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不得参与其他经济组织对本企业的商业竞争。”《公司法》对经理人也规定了不竞业义务,且同于对董事的规定。

3 . 关于股东、合伙人。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5

4 条、第11

5 条规定:无限公司的股东与两合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非经其他股东全体同意,不得为其他公司之无限责任股东或合伙事业之合伙人;执行业务的股东不得为自己或者他人为与公司同类之行为; 该法也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如执行公司业务,亦负不竞业义务。与台湾地区不同,祖国大陆《公司法》由于仅承认两种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且规定后者仅董事执行业务,因而无必要规定股东的竞业禁止义务,而对某些国家和地区承认的无限公司则以合伙对待,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规定了合伙人的竞业禁止义务: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第30 条第1 款) 。

4 . 关于代理商。《日本商法典》第48 条规定: 代理商非经本人许诺,不得为自己或第三人进行属于本人营业部类的交易,不得成为以经营同种经营为目的的公司的无限责任

股东或董事。《德国商法典》第90 条虽明文规定了代理商必须为本人保守商业秘密,但未规定代理商的法定不竞业义务,其有无不竞业义务取决于本人与代理商之间有无不竞业的约定。若没有此类约定,代理商可以同时为几个人代理业务,除非本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否则即使这几个被代理人都从事同样的业务,代理人也同样可以为其代理。[7]

5 . 关于营业转让人。《日本商法典》第25 条第1 款规定: 营业转让时,当事人如无另外意思表示,则转让人在20 年内,不得于同一村镇内或相邻村镇内经营同一营业。

6 . 关于关联交易。《日本商法典》第74 条第1 款、第2 款规定:股东非经其他股东承诺,不得为自己或第三人进行属于公司营业部类的交易,不得成为其他经营同种营业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或董事。这是因为股东是公司权力机关的成员,其与公司进行竞业或兼业活动,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公司里的投票表决权的行使,从而影响公司的利益。据此,有学者认为,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更应负有此种义务,即不得在与该上市公司业务直接、间接构成或可能构成竞争的企业业务中占有权益。此所谓控股股东关联贸易行为之禁止。

[8]

7 . 关于雇员。各国一致允许雇主与雇员通过约定使雇员在雇佣关系终止后负不竞业义务,但对雇员在职期间应否负法定之不竞业义务,则分歧较大。对雇员在在职期间,大多数国家及地区未规定有不竞业义务,如日本、法国、我国台湾地区;但有些国家对雇员的活动有所限,如美国判例倾向于不禁止一般雇员从事业余兼职活动,除非其兼职会伤害雇主的利益。[9]再如我国台湾地区“劳动契约法草案”第18 条规定:劳动者于劳动契约期满前,未得雇佣人同意,不得与第三人订立新劳动契约,但无损于其履行原劳动契约之能力者,不在此限。德国《劳动契约法草案》第34 条规定:如无反对之意思表示,受雇人得为附劳动( 有偿的亦然) ,但以其附劳动不属于雇佣人之营业范围,并不损其对于雇佣人之劳动给付时为限; 该草案第55 条规定:受雇人非得雇佣人之同意,不得参加可与雇佣人为竞争之营业。[10]从以上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间关于法定之竞业禁止有两点差异或分歧: 一是有些国家只规定了不竞业义务而不涉及不兼业义务,有些国家的不竞业义务也包含不兼业义务;二是对雇员于在职期间是否负有不竞业义务表现出不同态度。但各国亦表现出较大的一致: 一是对竞业的理解相同,即为相同之营业,其动机不论是为自己或第三人在所不问; 二是负不竞业义务的主体大致相同,且义务有效期为在职期间或合同( 如本人与代理商间的委托合同) 的有效期内。此点也反映了各国对法定竞业禁止之立法基础、所欲保护之利益的相同或一致。就董事、经理人或执行股东及合伙人而言,他们负有的不竞业义务,源于他们在公司或企业中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企业基于信任将整个企业或部分托付于他们,为防止其分心,使他们忠实于公司、企业,必然要求他们负不兼业义务。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公司、企业业务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其言行对公司、企业有决定性影响,若允许他们从事竞业活动也会与公司、企业利益发生冲突;二则他们的身份、地位使他们必定了解公司、企业的商业秘密,这使得他们也极易在竞业活动中有意或无意泄露或使用公司、企业的商业秘密。在他们及其家人的生计因其有工作而得以保障的情况下,出于保护公司、企业的利益而限制他们竞业则是合理之选择。而对股东的关联交易行为的禁止,也是基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的身份而做出的规定,也是防止其活动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即防止或避免其利用控股地位,在其与占有权益的上市公司存在或可能存在竞争的其他业

务活动中,操纵公司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决定,或非法牟利,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lv?第三,就营业转让人之不竞业义务而言,则主要取决于该营业转让行为的性质。营业转让不仅包括公司、企业有形财产的转让,亦包括其无形财产,特别是其名称、商誉的转让。正是基于后者,受让人才对受让之营业是否赢利有一个预期,并决定其是否受让转让之营业。由这一特性决定,若允许营业转让人在转让营业后在同一地区为同类营业,无异剥夺了受让人受让的商誉,从而使受让营业之赢利预期的实现大打折扣或丧失殆尽。这显然违反公平正义原则。

(二) 法定竞业禁止应否扩及在职期间的某些劳动者(雇员)

笔者对前述我国的法定竞业禁止制度持赞同态度,但同时认为应扩大其适用范围。具体而言,对了解或知悉商业秘密的劳动者或雇员于在职期间应强制课以不竞业义务。劳动者或雇员与董事、经理人一样对所在公司、企业负有忠实义务。若允许这些劳动者从事竞业活动,他们也极易在竞业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泄露或使用其所在公司、企业的商业秘密,削弱它们的竞争优势,损害其经济利益,造成不正当竞争,使自己获得不正当利益。虽然对商业秘密有法定的保护手段,但那些手段存在着对权利人极为不利的因素(容后详述) ,因而不能因商业秘密已有独立的法律保护手段而否认掌握商业秘密的劳动者负不竞业义务。在职或不在职、对于竞业禁止义务采法定或约定的方式等问题有重要意义,它关涉立法者的利益(用人单位或雇主的经济利益或商业秘密之利益与劳动者或雇员的自由劳动权或工作权、信息自由权之利益) 衡量。这两种利益按民法原理均应保护,唯在它们冲突时应加以权衡,找出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按此认识,劳动者或雇员因其已就业,其工作权和生存权已有保障,此时自不应该牺牲用人单位或雇主的合法利益,而去成全劳动者或雇员的自由劳动权或工作权的充分实现,否则有悖公平正义原则。诚如史尚宽先生所言“:劳动契约含有身份的要素与债的要素。基于身份的要素,发生受雇人之忠实义务与雇佣人之保护义务;基于债的要素,发生受雇人的劳动义务与雇佣人的给付报酬之义务。??忠实义务可分为三种,即服从义务,秘密( 保密) 义务及增进义务。??增进义务,即受雇人对于其所承受劳动,应以注意行之。关于业务之增进应就其所知陈述意见或为报告以求业务之增进,并不得收授贿赂或为其他情事而与业务以不利益。”[12]?劳动者或雇员竞业应是此处之极易予业务以不利益之“其他情事”。劳动者或员工对用人单位或雇主之增进义务,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可否为附劳动。我国台湾地区“劳动契约法草案”及德国《劳动契约法草案》和英美判例明定,劳动者可为附劳动,但以不损害其履行原劳动契约之能力者为限。此规定可为祖国大陆借鉴。

对于掌握或了解商业秘密的劳动者或员工课以法定的不竞业义务,在我国的法律中已有零星的规定,例如国家科委《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科技人员所在单位可以决定科技人员暂不兼职: ( 1) 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或者不积极承担本单位分配的任务的; (2) 担负的工作涉及国家秘密,从事兼职活动可能泄露国家秘密的; ( 3)承担国家科技攻关或者本单位重要任务,在此期间兼职可能影响完成国家计划和本单位任务的; (4) 因与兼职单位存在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办事的情形,应当回避在该单位兼职的。退休、离休或者调动工作的科技人员,自离开原单位起 1 年内应聘任职或者业余兼职的,按照上述原则办理。该种规定既有不为同业竞业之义务,又含有不

为有损于科技人员履行所在单位原劳动义务的附劳动之义务,还包括对离职后的法定竞业禁止义务的规定。但此种规定仅限于科技人员,涵盖面过窄,应扩及于因工作而掌握了公司、企业商业秘密的其他工作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劳动者在在职期间的法定不竞业义务,应区分为同业之竞业禁止和兼业禁止(即同业之外的其他附劳动,它不同于兼职) ,两者应实行不同的对待或处理原则。对于同业之竞业,特别是另为同业之第三人服务或另受雇于第三人时,应限于义务人在第三人处所处的岗位能够使其掌握的商业秘密有用武之地,如果不论义务人处于何岗位或任何职,均一概加以禁止,显然过宽,有悖竞业禁止制度的宗旨;对于兼业之禁止而言,应以不损及劳动者对所在单位的劳动义务之履行能力为限。

二、法定竞业禁止规范之性质

从前文引述的各国之规定可以看出,法定竞业禁止是一种强制性规定而非任意性规定。有学者认为法定竞业禁止不应采强制性规定,而应采任意性规定。其理由有二:一是就竞业禁止之性质来看,该义务应属私法上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予以排除; 二是竞业禁止特别是其中的兼业之禁止与我国现实不符,不利于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因为按此类规定,不仅我国的大量联营企业、企业集团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许多外商不能同时在其本国和我国投资并充任我国境内的董事。这明显是不现实的。因为对大多数外国投资者来说,之所以投资我国设立企业,是因为在国外同类业务中已有较大的实力和经验,让其投资到我国,又要求放弃管理国外的同类业务,显然不可能。[13] 笔者认为,该观点有两点不妥。第一,混淆了强制性规范与强行性规范这两个概念。强制性规范与强行性规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制性规范比强行性规范含义更广,凡不得由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规定皆是。依法律强制的内容不同,学者又将强制性规范分为行为禁止规范与其他强制性规范(后者我们姑且称为狭义的强制性规范) 。[14]?强行性规范是立法上在处理私益与社会公益相冲突时,为保护公益而采取的一种立法技术。它具有绝对的不容破坏性或不容违背性,绝对不容许当事人以协议方式加以排除或变更;而强制性规范则是立法上在处理私益间的相互冲突时为表明其态度而在私益主体间合理分配利益与不利益而采取的一项立法手段。既然该种立法只关乎私益,当然其不具有不容变动性,有关当事人完全可通过协议方式改变此立法中对他们间的利益或不利益分配之格局。这是此种立法方式之目的和性质使然。因而我们不能把强制性规范等同于不可更改之法律规范———强行性规范。对这两个概念之差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有精辟之见解。例如,苏永钦认为,区别这两个概念的实益有二:其一是在规范的主体上有区别。由于行为强制或禁止规范立法之旨在排除一切有关公共利益或侵害人权而为法律秩序所不容的行为,或为增进公共利益而要求履践的行为,因而其规范的内容直接类推适用于一切可能的行为人;如果为其他强制性规范只能及于规范所指定的特定人,如物权调整规范,其部分效果固可能间接依契约或社会关系发生于其他人,部分法律效果则仍只发生于物权人,如对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774 条和第775 条之规定若认定为物权调整规范,则其规定的邻地损害防免义务和自然排水取水义务的主体无论如何不可能及于无任何权源的占有人或利用人。其二是两种规范强制的内容不同。行为禁止规范强制的是不许可为一定行为,其多为行政法规范;其他强制规范如物权调整规范强制的则是内容的调整,比如原来物权人可为者调整为不得为,原来不得为者

调整为可为。由于非行为强制,得为者可以不为而不违法,不得为者也可以为,只要有权者容忍,也不违法。当事人的行为既从法律调整后的权利(如物权) 状态出发,规范的效力即“已”发生。[15]正是基于此点,行为禁止规范亦称为强行法或强行性规范。显然,认为法定竞业禁止不应采强制性规定的学者将强制性规范作了简单化的理解,从而将法定之竞业禁止的性质作出了不符合立法意图的解释,因而其所言的强制性竞业禁止之弊端,完全可因当事人对有关规范内容(不竞业权利或义务) 的再调整而得以消除。

第二,将法定之竞业禁止改采任意性规定,更不符合立法者意图,更为不合理。按前述各国对法定竞业禁止之规定,均明示允许权利人放弃禁止义务人竞业的权利,或义务人征得权利人同意,或义务人事后及时向权利人报告并得到其认可,而非不允许,只不过我国有关立法中(如前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中有关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之不竞业义务之规定) 未明示此点,但不能由此即认定此为强行性规范。因为其规范调整的仍是相冲突的私益当事人间的关系,属狭义强制性规范调整的对象。允许竞业禁止之权利放弃或当事人以协议更改规范内容,正说明了该规范为狭义之强制性规范而非强行性规范,更不是任意性规范。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是相对应的两个概念,其区别在于:任意性规范许可当事人为规范的选择,处分规范本身;而狭义之强制性规范不许可当事人为规范的选择,只能处分基于该规范所生的权利义务,如基于物权法定主义的强制性,建筑物承揽人只能与定作人约定“不行使”法定抵押权,或为抵押权本身或次序的“抛弃”,而不能自始排除法定抵押权的发生。在此类规范中,当事人可作出相异的约定,它仅是对权利义务的再“调整”,并未“除去”所强制的事项,而仅仅是基于所强制的事项再做进一步的安排。[16]基于以上分析或认识,法定之竞业禁止只能是狭义的强制性规范而不能采任意性规范,否则竞业禁止无所谓法定和约定之分,法定之竞业禁止也失去了其法定之真实意义。按理,任意性规范(又称授权性规范) 不是当然的适用于有关当事人的规范,其适用须依赖双方当事人的选择,而非一方当事人选择。所谓任意性规范的“任意”非指该类规范中权利人的任意;所谓“授权”亦非仅对该规范中的权利人授权,而是对有关事项( 规范事项) 所有的行为人的授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 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这即是一个授权性规范,缔约人可以不就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和地点作出约定;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无权强制要求买受人提出价格条件。因此,对法定竞业禁止作任意性规范解释或主张,势必导致竞业禁止中的义务人不选择该规范时则无由产生不竞业义务,法定之竞业禁止与约定竞业禁止也因此合二为一。

三、约定竞业禁止之必要性

各国虽在立法中未明文规定约定竞业禁止,但其应是各国所肯定的契约自由原则之应有之义。此点从各国有关认可竞业禁止约款之效力的判例中可得到印证。对约定之竞业禁止,各国均是作为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手段之一来对待,因而它们在约定的竞业禁止问题上有两点共同之处:第一,此约款应仅发生于雇主与可能掌握或了解公司、企业之商业秘密的雇员或劳动者之间,在雇主与不可能接触或了解商业秘密的雇员间不允许有竞业禁止的约款,否则无效;第二,该约款针对的是雇员离职之后的行为而非在职期间的行为。对在职期间雇员是否负有不竞业义务,大多数国家立法语焉不详。

当今社会,各国均有独立的法律保护商业秘密,为什么对其还赋予不竞业约款保护呢?

这主要源于现有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对于权利人的保护不足。从法律史上看,商业秘密的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合同保护阶段、破坏保密关系之侵权行为保护阶段及产权保护阶段。[17]但在当今权利人(商业秘密之拥有者) 可资保护其商业秘密的手段无非有两种,一是当侵犯其商业秘密之行为出现时,以该行为侵犯其对商业秘密之知识产权而要求行为人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二是与所有可能接触或了解其商业秘密的雇员签定保密协议,要求雇员承担保密义务。第二种手段除能证明雇主曾对欲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技术的或经营的) 采取过保密措施,而使该信息因符合秘密性而具有成为商业秘密的法定条件之一外,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无异于画蛇添足。因为对于商业秘密,按产权理论,除权利人授权外,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通过不正当手段探知、披露或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之义务。无论权利人是采产权理论要求有关人承担侵权行为责任,还是按违反保密协议而主张他方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时,权利人都面临两种窘境:一是均须证明该他人有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即行为人有采取不正当手段探知或披露或使用其商业秘密的行为,而对此类行为的证明有时是非常困难的; 二是即使能获得有关证据,但可能在取得这些证据前,商业秘密已经丧失,这是无法弥补的。[18]言之,依侵权或违反保密义务而主张责任成立时,须证明行为人对其商业秘密的侵害之现实存在,潜在的可能侵害不能作为诉请理由。因而前两种对于商业秘密之保护手段是一种事后补救手段,对于权利人权利之维护未免迟缓、不周全,甚至失去了意义。特别是在商业秘密因行为人的侵权行为而充分暴露无法挽回时,更是如此。“一旦丧失就永远丧失”这条商业秘密法上的公理,[19]?充分说明了此种救济手段之于事无补及为时已晚之缺陷。基于此种缺陷,美国判例法上发展出一种名为“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保护措施,此措施是针对现有的商业秘密保护手段仅是对商业秘密的实际侵占的禁止之缺陷,为保护商业秘密潜在的披露而引进的禁令救济原则之一。根据该原则,新的雇佣关系如果不可避免地导致雇员披露或者使用前雇主的商业秘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权利人就可请求并获得初步禁令( 禁止雇员在其竞争者处就职) 的保护。mu?尽管美国判例法上对此原则争议很大,也存在着实施该原则的诸多技术难题,譬如如何认定不可避免的披露及认定不可避免的分歧及任意性,但该原则无疑显现出现有商业秘密保护手段的不充分性和对防范侵权之无能为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也是人类在探索更充分更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这种无形的财富的道路上所大胆迈出的一步,是人类不懈努力的一种体现。如果说不可避免披露原则是对商业秘密实行充分有效之保护的一种初步尝试的话,那么约定之竞业禁止则是较完善的保护方式。它具有不可避免披露原则之一切优点,而摒弃了其不足。首先,它同不可避免披露原则一样是一种事前保护手段,克服了事后救济手段之一切不足,能防患于未然,这是其最大的优点;其次,它禁止的是离职雇员从事的有可能使用或泄露原雇主商业秘密之业务,而非不可避免之使用或泄露,从而克服了判断上之难题; 再次,当雇主之商业秘密因雇员通过其工作而掌握并成为其技能之一部分时,禁止其使用有现实上的困难“,放着现成的知识不用,重新开始使用另一种知识,是非常不保险的”,也是强人所难的。对此若采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由于其对雇员无任何补偿而显不公,而约定的竞业禁止则无此弊病,因为根据各国的法律之规定,雇主对不竞业义务人负有强制的补偿义务。

总之,约定之竞业禁止是一种能有效防止恶性跳槽、挖人墙脚,进一步有效保护商业秘密及其拥有者的竞争优势,增强雇主在人才投资上的愿望,激发创造力的手段。

四、竞业禁止合同的有效条件

各国对约定竞业禁止给予肯定之时,又施加了严格的限制,且在处理约定竞业禁止纠纷时更持慎而又慎的态度。因为它涉及雇主的商业秘密及其竞争优势之保护和雇员择业自由权乃至生存权、信息自由权、自由竞争权的保护;它不仅关乎当事人的利益,也涉及公共政策。

约定的竞业禁止作为对交易自由和个人行为自由的限制与干预,各国对该约款的要求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除前述将竞业禁止权利人限定为有商业秘密而且值得保护的雇主,以及将义务人限定为有可能了解雇主的商业秘密的劳动者或者雇员外,还要求合同的具体内容必须是合理的。何谓合理? 英国判例法有比较经典的解释: 该合理是指对有关合同当事人的利益而言是合理的,以及相对于公共利益而言是合理的。之所以如此认定和解释,是考虑到既要对享有利益的当事人进行充分的保护,又不能损害公共利益。[21]美国在认定“合理”上曾采用了三种不同标准,经历了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第一阶段,对竞业禁止的合同持否定态度,认为其违反公共利益。因为任何人能够在任何地方提供服务和从事营业是对公众有益的。第二阶段,约定的竞业禁止若是出于合理保护营业的需要时,该合同认定为有效。第三阶段,一个竞业禁止的合同若从公共利益和施加限制的营业的利益及被限制的当事人的利益这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对交易和行为自由的限制仍是合理的,该合同就是有效的。[22]?我国台湾地区之判例对于认定竞业禁止合同是否有效,其具体化的标准或者考虑的因素是: ( 1) 雇主或企业需有依竞业禁止特约保护之利益存在,即其有商业秘密须保护; ( 2) 考虑劳工或员工在原雇主或公司之职务及地位与原雇主之商业秘密之相关性: ( 3) 限制劳工就业之对象、期间、区域、职业活动范围须合理。[23]与前述标准相比,我国台湾地区判例确定的具体标准没有不同,只不过将竞业禁止特约适用的两个前提条件明确揭示出来而已。如何确定限制的期间、地域、活动是否合理?对于前两者学者大多有可以赞同的见解, [24]?此处仅就如何判断所限制的活动范围是否合理谈点浅见。如前述,在法定竞业禁止中,竞业主要指从事同业活动,包括义务人自己直接从事同业经营和受雇于从事同业之第三人。那么在约定之竞业禁止中“,竞业”或义务人所受到的限制是否如同法定竞业禁止? 笔者认为,根据两类竞业禁止所保护的利益、立法基础之不同应作不同的解释,即法定竞业禁止义务人所受的限制应较广,包括“同业或兼业”; 而约定竞业禁止之义务人受到的限制应窄。详言之,在直接经营之场合,应限于义务人从事原雇主商业秘密有用武之地之同业范围内,而非权利人的经营内容义务人都不能涉足。诚如有人所言:商业秘密限于企业的核心竞争业务领域,不能扩大到任职人员熟悉的整个专业领域,更不能扩大到与本公司、企业商业秘密无关的员工掌握的一般性知识、经验和技能。因而不能认为凡权利人的经营内容义务人就不可涉足,应考虑竞业禁止设立的目的而加以判断,如员工不可从事利用公司、企业的商业秘密与公司、企业竞争的业务,员工从事的是与公司、企业非核心经营业务相关的活动,就不在禁止之列。[25]?而就义务人受雇于第三人之场合,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与直接经营场合相同,应要求该第三人所从事的是新雇员之原雇主之商业秘密有用武之地的同业活动;其次,须该雇员的新岗位可使之泄露或使用原雇主之商业秘密。若雇员所处的职位或岗位根本不可能使之泄露或使用商业秘密,则不应在禁止之列,否则有违设立约定竞业禁止之目的。因为约定竞业禁止是通过消除泄露或

使用原雇主商业秘密之外部诱因或条件而达到防范侵权之目的,它不可能达到消灭雇员泄露或使用商业秘密之内在动机之目的。内在动机作为一种意志,是任何手段都不可能完全消灭的,包括侵害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制度的设立也不可能完全杜绝此类侵权行为。因而只要侵犯商业秘密的内在动机存在,不论雇员是否离职,离职后是否从事竞业活动,都可能实施侵犯雇主商业秘密之行为。

对于无补偿的竞业禁止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各国及地区有两种立法例:一是根本未涉及雇主对于雇员在禁止竞业期间的经济补偿,这是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立场;二是明示了雇主给?予补偿的标准(如法国按限制竞业期间的长短分别规定,2 年以下的给付受雇期间报酬的1/ 3或2/ 3 ,超过 2 年的给付全额) ,并将有无经济补偿作为竞业禁止合同是否有效的条件。如《德国商法典》第74 条规定:竞业禁止期间,雇主应当给付雇员最后年报酬的一半以上,作为竞业禁止给雇员造成损害的补偿,否则竞业禁止合同无效。英国判例也认为,竞业禁止合同是否有效,根据其是否具有合理加薪(这是给予经济补偿的另一种方式) 判断。我国台湾地区在判例中对该问题亦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判例认为竞业禁止约定,雇主虽未予受雇人特别之补偿,但对价并非契约之效力要件,只是法院于审酌违反竞业禁止之违约金时,得将其列为考虑因素;另一判例则表明,竞业禁止合同限制了雇员的再就业,如果未给予补偿无异剥夺了受雇人生存之权利,应属违背公序良俗,亦不能认为有效。

[24]?笔者认为,是否补偿不应是竞业禁止合同是否有效的一个条件,但是立法中应昭示受竞业禁止限制的雇员有获得补偿的权利并应明示补偿标准。因为:首先,赋予雇员有获得补偿的权利具有合理性。(1) 竞业禁止合同的目的在于保护雇主的商业秘密,此利益固值保护,但也不能无视雇员的择业自由权。竞业禁止之约定无疑限制或剥夺了雇员在自己最为熟悉的行业就业及将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充分施展出来服务于社会的权利或机会。因而须在两种冲突的利益间找出一个平衡点,以期两者的利益均得以保障,否则无论倾向哪方利益之保护而牺牲另一方,都有违社会公益,悖于公序良俗原则。可以说,雇主对被禁业的雇员在禁业期间给予经济补偿是一种三全其美的方法。( 2) 掌握了雇主商业秘密的雇员在离职后从事同业活动是一种合法行为而非违法行为,只不过因其掌握或了解原雇主之商业秘密而在从事同业活动时有可能而非必然或不可避免地( 此点可从认可了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美国并非将该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因雇员从事竞业而引起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中得出) 泄露或使用商业秘密而有禁止之必要而已。另外,可能了解商业秘密的人是较广泛的,包括公司的决策人员、文秘人员、财务人员、高级研究与开发人员、技术人员和处于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人、档案保管人员、市场计划与营销人员、公关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这些人中并非都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商业秘密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能力之一部分,如文秘人员。显然,在法律未明示受禁业限制之雇员有受补偿之权利并确定其标准的情况下,不能要求雇员不作出其可以作出之合法合理行为而不予任何补偿。(3) 虽然约定竞业禁止不妨碍雇员从事非竞业之业务,从而一般不影响雇员之生存权,但雇员毕竟被剥夺了在最为熟悉的领域工作之机会,从而不可避免地受有损失。有损失就应有补偿,除非有正当理由。其次,强制规定雇员有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但不把有无经济补偿之约款作为竞业禁止合同有效的条件亦具有合理性。一则它保护了雇员与雇主各自的利益; 二则它使雇员不履行不竞业义务失去了可以凭藉的任何借口。因为当合同未约定经济补偿,雇主亦未实际给付补

偿时,雇员完全可以以诉讼或其他方式寻求自己权益的保护,而无需以不履行这种悖于诚信之方式来保护自己之权益。为此笔者亦主张不竞业义务人无同时履行抗辩权,否则会使竞业禁止合同之作用丧失殆尽。

五、违反约定之不竞业义务的民事责任

(一) 民事责任的构成

1 . 须有合法有效的竞业禁止合同。一个竞业禁止合同是否有效,如何判断前已叙及,此不赘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竞业禁止合同被判定无效时,不一定整个合同无效,民法中有关部分无效和全部无效的理论,是适用于此类合同的。故当合同禁止竞业的时间过长、涉及地域过广、限制的活动范围过宽时,超出合理限度部分无效,合理范围内的合同内容仍然有效。

2 . 须有义务人实施了特定的竞业行为。这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比较容易。至于行为人在行为时是否有过错,是否侵犯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在所不问。是否侵犯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是影响民事责任方式的因素,而非决定民事责任是否成立的因素。

(二) 民事责任的方式

从各国的规定看有两种方式: (1) 停止侵害(或竞业行为) 。此适用于因竞业而产生商业秘密之侵害未至商业秘密丧失的程度,权利人依此仍有竞争优势。若已达丧失之程度,竞业禁止就失去了其作用从而变成无必要。这是一种为各国广泛采用的主要责任方式。我国在竞业禁止之救济制度中仅在行政责任中规定,有关机关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命令义务人停止竞业行为,而对禁业权利人未明示有此权利。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确认的10 种民事责任方式中就有停止侵害,依据其基本法的地位及民事责任的同质性,应肯定权利人享有停止侵害请求权。(2) 赔偿损失。该责任方式的适用须权利人能证明损害的存在,即因竞业行为导致其经济利益的丧失或现有财产的减少。而要证明仅违背不竞业义务给自己带来损害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该损害不可能单纯地由违背不竞业义务而产生,往往是在违背不竞业义务之同时又侵害了雇主的商业秘密的情况下才产生。因而违背不竞业义务之民事责任与侵害商业秘密的侵权责任会发生竞合,由此上述损害之证明转归为因商业秘密被侵害而产生的损害的证明。基于上述损害证明的困难,大多数国家规定了权利人的介入权或归入权,即当义务人直接为自己经营而违背了不竞业义务时,权利人可将该经营视作为自己之经营而享有其利益,作为自己损害之赔偿;而当义务人受雇于他人而违背不竞业义务时,则可将义务人所获得的报酬作为自己所受的损失,而请求归入自己。这种归入权,虽仅见于法定竞业义务之违反的场合,但是笔者认为它同样可以适用于约定竞业禁止义务之违反。

注释:

[1][2]?参见张立新《: 论竞业禁止》,载徐国栋主编《: 罗马法与现代民法》( 2000 年号)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328 页,第329 页,第350 页,第359 页、第366 页。

[3][4]张开平《: 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149 页,第237 页。

[5]参见董安生等编译《: 英国商法》,法律出版社1991 年版,第266 页。

[6]参见[ 韩] 李哲松《: 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502 页。

[7]参见[ 德] 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 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第253 页。

[8]参见刘筱林《: 国有企业改组上市中的竞业禁止和关联贸易问题》《, 法学家》1998 年第4 期。

[9][18][19][20][21][22][24]参见孔祥俊《: 商业秘密保护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年版, 第208 页, 第191 页, 第192 页, 第191~196 页,第183 页,第183 页、第190~191 页,第205~206 页。

[10][12]?参见史尚宽《: 劳动法原理》,正大印书馆1978 年台北重刊,第25~26 页,第23~25 页。

[11]?参见刘筱林《: 国有企业改组上市中的竞业禁止和关联贸易问题》《, 法学家》1998 年第4 期;张立新《: 论竞业禁止》,载

徐国栋主编《: 罗马法与现代民法》( 2000 年号)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第355 页。

[14][15][16]参见苏永钦《: 相邻关系在民法上的几个主要问题》,台湾《法学丛刊》第163 期。

[17]参见唐昭红《: 商业秘密研究》,载梁慧星主编《: 民商法论丛》第6 卷,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726~732 页。

[23][25]参见林立发《: 跳槽、竞业禁止与保密条款》,台湾《万国法律》第100 期。

行政法律法规列表

行政法律行政主体 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1997年8月3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21007年2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5年4月27日)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2007年4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7年4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1997年5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 (2004年9月17日) 信访条例 (2005年1月10日) 行政立法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2001年11月16日)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2001年11月16日) 法规规章备案条例 (2001年12月14日) 行政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2003年8月27日) 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009年8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2005年8月28日) 行政强制 劳动教养试行办法 (1982年1月21日) 行政给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999年9月28日)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6月20日)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2004年8月1日)

行政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 政府采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2002年6月29日) 行政复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2009年8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2007年5月29日) 行政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0年3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2年7月24日) 司法解释 一、行政实体法 1.行政主体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行政主体资格及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答复(1995.1.15)(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检查所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问题的答复(1995.12.18)(1) 最高人民法院对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福建省地方税务局稽查分局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请示报告》的答复意见(1999.10.21)(1) [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4.27)(2) 2.抽象行政行为 [司法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部门规章之间规定不一致时应如何对待问题的复函(1991.10.16)(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与法律和行政法规不一致的应当执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的复函(1993.3.11)(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缺乏法律和法规依据的规章的规定应如何参照问题的答复(1994.1.13)(11)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呼和浩特市废旧金属管理暂行规定》的效力问题的答复(1996.9.23)(12)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对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包头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线路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的实施办法》中设定罚则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问题的答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就业情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就业情况——兼谈对法学学习的一点看法关于我校法学就业情况,本不想趟这滩混水(记得以前我校公安学院学子发毕业生就业情况贴,目的可能是炫耀就业比某些热门财经专业还好,同时说明法学就业不好是“小法学”的原因而非公安学造成的,结果毁誉参半,大概是因为其他学科与公安学科在就业领域上几乎不存在冲突、无从评判),但是看到(法学)新生议论纷纷、道听途说甚至以讹传讹,多有不实之处,还是最终忍不住就我知道的情况做一点介绍说明。这些情况的真实性不存在主观作伪,至于是否有代表性、信息有效性就由读者自我品查了。 一、两组样本 我校几年前(时间不久)毕业的某法学本科班的男生情况,该样本共有25人,毕业两年后的就业统计,法院1、检察院2、律师1、公务员4(其中省直机关1、选调生2人三年内都落实副科级领导职务)、事业单位(执法部门、医药行业等,部分聘用制)5、企业5(中石油、国美、商业银行、电信等)、辞去公职自主创业1、本外校研究生6(当时有14人考研,研究生毕业后续博1、其他在法院、地产、投行、研究院工作)。 我校某研究生班男生就业情况,共20人,毕业一年的就业情况,法院2、检察院2、律师2、公务员4(司法、公安、纪律部门等)、企业3(地产等国企)、政策性银行1、高校任教2、继续读博或辞职读博4。 至于就业地域分布,没有太准确的统计,大致上分布的地域都比较广,回家乡工作的比例不小,湖北(本科)、河南(研究生)也较多(这与考生来源地有关),此外,广州、深圳等珠三角相对其他地区集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 二、说明和基本分析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两个班的女生未作精确统计(本人不好打听),但大体上女生的就业状况不亚于男生(是更为勤奋的结果,君不见我校自习室与女厕所的情况相似——几乎没男的)。不同在于可能是年龄或家庭的缘故,女生读研比重要少,考博的几乎没有(还有这个时代男生更喜欢玩,不想就业,抱残守缺、往往随便考取一个硕士都行,而女生更喜欢层次高的学校,故而我校考取北大、人大、清华研究生的多是女生);另外,女生去银行工作的人数更多。关于代表性问题,只能说上述样本反映我校法学本科班和研究生班的中等情形,肯定不是优秀的,但应该不是最差的(法学院喜欢三个邻班为一组、一个辅导员,其中本科班自诩在三班排第二,而风评总是认为它是丙级班,至于研究生班不是特别热门的专业,也不是重点学科)。 两组样本的共同处在于:1、毕业生都找到工作或升学,长期大规模失业的情况实际上(至少在我校法学范围内,至于层次较低的学校的法学专业,不清楚)不存在(所谓就业率统计,尤其到了毕业一年后,意义不大)。2、在就业层次可能不如热门专业(具体情况不清楚),但至少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扫大街等现象没有)。3、就业领域较广泛。分布在法院、检察院、律所、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众多行业,法律岗位不是唯一选择,自主创业的很少。 不同之处:1、直接从事与法律相关工作比重不同。本科班即使加上续读研究生毕业后的情况,直接从事法律工作的只有40%(包括法院、检察院、律所、司法部门、省直机关中的法规司、大型企业法务部),而研究生则能到达三分之二以上(考虑博士生从事法律工作可能性更大,包括在内)。其中缘由之一是本科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重低,许多法律岗位就放弃了,而研究生经过在校几年学习准备,到毕业时90%以上学生都是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位相对容易。2、就业领域有差别,研究生的选调生不多,去事业单位也少,继续升学的比重也低(该样本读博的比重应经较平常情况高),去企业的也多从事法务而非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3、统计的时间不同。本科毕业生样本是毕业后一两年后获取的,而研究生几乎都是在毕业当时工作已确定,这说明本科毕业生取得工作要艰难一些

中南财大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标答)

1 2 ………………………………………………………密……………………………………………………封………………………………………………… 密封线内不 院(系):专年级:学生姓学号: 课堂________

得分评阅人 六、结构分析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答题要求】:从下列给定的素材出发,按各小题指定的类型分别构造一个相应格式的推理。 小李。小王。1课堂同学。2课堂同学。武汉人。非武汉人。南京人。非南京人。 湖北人。江苏人。中国人。人。非人。 1. 特称肯定判断的矛盾关系推理。 【例】1课堂有的同学是武汉人,所以,并非1课堂所有同学都不是武汉人。 2. 单称否定判断的差等关系推理。 【例】1课堂小李同学不是武汉人,所以,1课堂有的同学不是武汉人。 3. 全称肯定判断的换位法推理。 【例】所有武汉人都是湖北人,所以,有的湖北人是武汉人。 4. 特称否定判断的换质法推理。 【例】1课堂有的同学不是武汉人,所以,1课堂有的同学是非武汉人。 5. 三段论第二格AEE式。 【例】所有武汉人都是湖北人,所有江苏人都不是湖北人,所以,所有江苏人都不是武汉人。 6.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例】1课堂、2课堂都有武汉人,所以,1课堂有武汉人。 7. 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例】小李要么是1课堂同学,要么是2课堂同学;已知小李是1课堂同学,所以,小李不是2课堂同学。 8.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例】小李只有是湖北人,才会是武汉人;既然小李不是湖北人,那他也一定不会是武汉人。 9. 充分条件假言联锁推理。 【例】若小李是武汉人,则小李是湖北人;若小李是湖北人,则小李是中国人。所以,若小李是武汉人,则小李是中国人。 10. 二难推理的复杂破坏式。 【例】若小李是武汉人,则小李是湖北人;若小李是南京人,则小李是江苏人。小李或者不是湖北人,或者不是江苏人,所以,小李或者不是武汉人,或者不是南京人。

综合法律法规题目

题库题目(2012.6新增) 综合法律法规篇 一、判断题: 1、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 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对) 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之间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 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管辖。(错) 3、现场检查可以通知当时人到场,当时人拒不到场的, 不影响检查的执行。(对) 4、收集复制件等证据,证据提供人可以不标明“经核对 与原件无误”(错) 5、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1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错) 6、因案情复杂不能按期作出处理决定的,经质量技术 监督部门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30日。(对) 7、责令限期改正的期限一般不超过60日。(错) 8、听证主持人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指定案 件承办人员担任,听证人员由案审办有关人员担任。(错) 9、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 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期或者分期缴纳。(对) 10、执法人员应当边执法、边普法,适时向当事人宣讲 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争取当事人配合。(对)

11、生产者可以在我国境内使用境外注册的条码,只须提供该商品条码注册的证明。(错) 12、生产者、销售者的商品条码被注销后,如需重新使用需办理续展手续。(错) 13、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做出具体规定。(对) 14、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代号IDT为等同采用。(对) 15、行政执法机关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专案组专门负责,核实情况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报经本机关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审批。(对) 16、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依法折抵相应罚金。(对) 17、行政执法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为牟取本单位私利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移交,情节严重的,构成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对) 18、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特种设备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

法律法规大全

第一部分宪法国家法编 一、宪法及相关法 二、国家机构组织法 三、选举法 四、特别法 五、专门法 六、权益保护法 七、立法及其他 第二部分行政法编 一、内务行政、司法 二、监察、人事 三、民政 四、宗教 五、档案、保密 六、教育 七、科学技术 八、文化、传播 九、医药、卫生 十、工商行政管理 十一、国有资产 十二、物价 十三、交通、通讯 十四、电力、机电 十五、计量、标准 十六、海关 十七、出入境进出口管理 第三部分经济法编 一、公司、企业 二、财政、税收 三、统计、会计、审计 四、金融、证券 五、土地管理、城建工程 六、农林、自然资源、环境保护 七、对外贸易 八、反不当竞争法、反倾销、反补贴 九、法律责任 十、劳动 一、综合

二、合同 三、婚烟、家庭 四、收养、扶养、抚养 五、继承 六、房地产 七、债务 八、名誉权、肖像权 九、知识产权 十、损害赔偿 十一、民事责任 十二、法律适用 第五部分刑法编 一、总类 二、刑事责任的适用 三、刑罚的适用 四、赃款赃物处理 第六部分程序法编 一、总类 二、行政诉讼程序 三、民事诉讼程序 四、海事诉讼程序[1] 编辑本段2011年全新经典汇编版 基本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大全

作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者)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第15版 (2011年4月1日) 精装: 712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801071187 条形码: 9787801071187 产品尺寸及重量: 37.4 x 26.8 x 19.2 cm ; 13 Kg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大全(2011年全新经典汇编版)(套装共12册)》主要内容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等。 目录 第一部分宪法国家法编 一、宪法及相关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 审批项目用海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介绍 - 湖北学位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特色学科简介 一、学科团队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点现有教师由22人组成,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下。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在读博士3人,其余的均具有硕士学位,有3人具有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经历。本学科队伍力量雄厚,有多人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支持计划,省部级“跨世纪学科(术)带头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湖北省首届中青年法学家,“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刘茂林教授、方世荣教授分别担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二、学科基地(平台)建设 本学科建有校一级的研究机构——“宪政理论研究所”,与湖北省人大共同组建了“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创办并连续出版了《公法评论》,创建了“中国公法评论网站”,作为发表学术成果和与同行交流的主要平台。 三、主要学科带头人 刘茂林教授是我国知名的宪法学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宪法学专家组主要成员、二级教授、国家级精品课程《宪法学》负责人、《公法评论》主编,兼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宪法学教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法学会宪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他在宪法学基本理论,如宪法结构、宪法秩序、地方制度、村民自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石佑启教授为年青的行政法专家,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他在行政法学范式转换、私有财产权的公法保护、行政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等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获得了多项奖励。王广辉教授的著作《比较宪法学》,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体系和内容富有创新,在学术界产生了

《法学方法论》期末作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法学方法论》期末作业

一、试分析法律适用中的价值判断 (一)概述 法律适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法律适用一般被称为法的实施。狭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其职权范围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事项的活动,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笔者认为这里论述的法律适用主要是狭义的法律适用,是司法裁判活动中的法律适用。 价值判断,就是在司法裁判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判断争议所涉及的法律利益,以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事实上,法律规范中充满了价值判断,因为任何完整的法律规范都是以实现特定的价值为目的的,并对特定的法益和行为方式作出评价。正如魏德士所言,“在法律规范的事实构成与法律效果的联系中,总是存在着立法者诸如正义、自由、平等、效率、安全等价值判断。” 根据王利明老师的观点,价值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1.价值判断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它是裁判者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在裁判中所作出的选择。 2.价值判断具有受拘束性。要通过方法论的探讨,来规范价值判断的活动。 3.价值判断具有指导性。亦即价值判断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法律的意旨,从而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指导法官根据立法者确定的法律意旨,为纠纷的解决提供妥当的判断依据。 4.价值判断必须在司法三段论的框架内进行操作。法官的价值判断都必须在司法三段论的框架内进行,必须确定大前提,并在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连接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 (二)价值判断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的必然性 1.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价值判断 在司法裁判中,法律适用的过程既不是一个完全取决于法官的个性而无法预测的神秘酿造过程,也不是一个纯粹依据经验简单判断的过程。法官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逻辑演绎的运用,它常常需要法官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对规则、条文以及案件事实进行认定、解释和说明,并凭借实践经验、感觉感受等做出一定的裁判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价值判断。 2.价值判断在法律适用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正如张继成教授所言:“在法律推理中,价值判断是由事实判断推出规范判断的逻辑桥梁,是由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规范判断(法律规则)和一个具体的事实判断推出另外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判断(判决结论)的逻辑中介。”“价值判断具有发现、比较、选择、归类、定性、量裁、导向等功能,没有价值判断就没有法律推理。”“法官认定的案件事实不仅与法律规范所指涉的事实要件相符合,而且与蕴涵于法律规范中的价值判断相符合,因此,法律推理的大、小前提之间不仅具有同一性,而

公务员依法行政有关法律法规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也取得了明显进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者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习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习题(法理与宪 法)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 C党的十五大 11、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A、司法机关 C公检法机关 12、人权中的首要权利是() A、经济权利 C生存权与人身人格权 13、西方司法独立原则的核心是( A、司法权独立C审判独立 14、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 A、执法C司法 15、依据法的作用的形式与内容的不同, A、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C整体作 用与局部作用D党的十六大 家的主体是() B广大人民群众 D中国共产党 B社会和文化权利 D政治权利和自由 ) B司法机关独立 D司法人员独立 B 守法 D 违法 我们可以把法划分为()B 一般作用与具体作用 、单项选择题 1、法作为规范,指令人们应为之事、可为之事和不可为之事,给人们的 (标准尺度,为调整社会关系提供基本的框架。 A、思想B精神 C行为D语言 )提供共同的2、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基本观点认为没有法的社会形态是() A、原始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3、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 A、成文法 C习惯法 4、以下法官可以创造法律的国家是( A、法国 C英国 5、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按照法律的 A、适用范围 C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 6、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A、权利 C义务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 B、判例法 D不成文法 ) B、德国 D日本 ) B、制定和实施的主体D制定和表现的形式 B、权力 D权利、权力和义务 7、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 A、人口 B、环境 C气候D社会生产方式 8、在一个国家里,由部门法组成的一个国家法律的有机整体称为() A、法系 C法学体系B法律体系 D法的历史类型 9、“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是以下哪位名人所言()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 C洛克D卢梭 10、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在() A 1982年宪法 B 1978年党的^一届三中全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作者:Jessie已被分享19次复制链接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 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包括的内容更丰富,它除了收入水平的变动,还涉及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变动。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是指国家境内投资的生产资源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这两个概念都是衡量一国一年内经济总量变动的指标,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国家国土范围内的生产总量,其中包括外国投资者在一个国家的投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3018888251.html,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指出:积极应对法学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体资源利用现状与前景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体现法学用户意愿的资源建设与营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 5、体现用户意愿的资源建设与营销--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 6、夯实工作基础、净化学术环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制度建设实践为例 7、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问题调查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 8、高校图书馆读者利用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9、填补世界会计史的空白——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道扬 10、伟大的人格,卓越的贡献——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念杨时展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1、相对“就业易”形势下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心理与指导——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为例 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政治经济学丛书”评介——兼评《生产关系二维理论与产权分析》和《交汇与分野》 13、论公法学博士培养机制改革——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其他典型培养单位的比较分析 14、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探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

https://www.doczj.com/doc/3018888251.html, 15、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对策思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 汉学院为例 16、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先行者——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 17、特色鲜明成绩显著——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点导师文集 1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灿明同志为《湖北财税》题词 19、探索就业举措抵御就业寒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促进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 20、水污染防治须出台“硬’’法——专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吕忠梅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题目大全 1、人文社科类高校工科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2、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战略及其实现机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3、中国新型法治智库研究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 4、民族地区产权制度发展模式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卢现祥教授访谈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王波作品选登 6、高校研究生导师聘任制度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7、科研训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项目为例 8、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综述 9、将风险评估引入食品安全风险行政调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戚建刚谈风险评估与行政调查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台生刘哲瑜曾经的合唱队领唱讨厌现在 的民进党

教育行政法律法规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 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 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会员培训。 2)提出把育人为本教育工作作为基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强大 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 核心任务。 3)提出三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习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 施教。 4)到2020年,我们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 力资源强国。 5)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对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 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师德是教师考评的底线,可以一票否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 4.《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 养学生的四种本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 5.《未成年人保护法》: 1)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2)公益性、统一性、强制性(义务性) 6.《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的管理体系。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文件 8.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2)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3)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方法 4)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5)“两全”:全面发展。全体学生; 9.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是严谨治学。 10.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 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11.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应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 12.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越轨行为即违规、违纪。 13.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要用教育法律条文来表 现。是属概念,包含在教育法概念的外延之中。是一种特指的行为规范,而不是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14.职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核自发性的,主要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 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15.我国教育领域的法律救济途径:行政救济、司法救济、非诉讼的调节与仲裁。 16.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17.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18.《国务院办公厅源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 到2020年,要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互扶、文化引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所有辅导班实力排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所有辅导班 实力排名 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凯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专业课五大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考研机构! 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您直接问一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都不能立即回答,或者推脱说他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会计硕士考研,更谈不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凯程有系统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讲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题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深入的理解,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所以,凯程有实力能帮助广大学子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学费是多少? 201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专业招生人数为129人,包括推免生20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硕士法律(法学)研究生的学费总额为24000元,学制三年;与北大法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相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相对较低,相对于其他专业,法硕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没有一流的老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请最好的老师培养法硕人才,这是行业需要。确实,法硕就业薪水高是事实,只要将法律学精了,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顺。 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就业怎么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身的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在全国的知名度是响当当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社会上地位也不容小觑,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 现今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从事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企业管理等实际工作,工作单位当然可以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亦可以从事原有专业与法律结合的管理工作等等。 凯程考研常年从事法硕考研辅导,根据多年经验,认为法硕就业前景不错。但由于研究生的常年扩招,还需要好的工作还需要学生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在就业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硕专业招生人数为129人,包括推免生20人。相对于其他院校来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复试分数线较低,招生人数也不少,综合来讲考研难度不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 考试题型: 1、单选; 2、判断改错; 3、名词解释; 4、简答; 5、论述; 6、案例分析; 复习重点(考试重点) 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环境资源责任制度 第九章环境资源纠纷解决制度 (重点为环境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案例分析考我国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无过错原则)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内容明确不考 重点内容整理(根据考试重点整理自老师课件)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环境资源的概念亦是如此)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1、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阶段的环境问题 1酸雨(包括酸雪、酸雾等各种酸沉降) 2臭氧层破坏 3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赛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5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非洲大饥荒) 四、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一)环境法是社会法 (二)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四)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 五、环境法的概念

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依据有哪几种-

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依据有哪 几种? 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种类:宪法.由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行政法律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或者由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依据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 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有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时,可能会被罚款或者停业整顿。派出所、工商局及卫生局实施行政处罚,需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条款执行,也就是说当市场主体违反了相关法律,才会受到惩罚。那么,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依据有哪几种?下面我们通过本文做个具体了解。 一、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依据有哪几种? 1、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 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宪法。法律可以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 法律之外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就是法律。中国许多现行法律都对行政处罚作了规定,成为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 2、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发布的 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法律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由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行政法规涉及到各个方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等。大多数行政法规成为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最广泛的法律依据。 3、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和 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方性法规都对行政处罚作了具体规定。因此,地方性法规也是行政处罚的重要依据。 二、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排名2015【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 学校源于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2000年,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共同组建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与薪火相传,学校秉持博文明理middot;厚德济世之校训,传承希贤希圣middot;不舍昼夜之精神,励精图治,严谨治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 中南财经大学2015的排名: 2015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总分 全国排名 2015办学类型、等级和层次 办学类型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 1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 65.21 59 行业特色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64.40 73 行业特色研究型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3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64.25 76 区域特色研究型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4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63.97 81 区域特色研究型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63.72 87 区域特色研究型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6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63.20 111

区域特色研究型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62.48 138 区域特色研究型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8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62.19 159 专业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9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 61.58 200 专业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0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 61.57 202 专业型 2星级 区域高水平大学

【法规类型】行政法规

【法规类型】行政法规 【内容类别】综合类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7号 【发文机关】国务院 【发布日期】2005-8-31 【生效日期】2005-12-1 【效力】有效 【效力说明】2005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7号公布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订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 例(201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7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以下简称商检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海关总署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海关总署设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进出口商品的口岸、集散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管理所负责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第三条海关总署应当依照商检法第四条规定,制定、调整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公布实施。 目录应当至少在实施之日30日前公布;在紧急情况下,应当不迟于实施之日公布。 海关总署制定、调整目录时,应当征求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等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四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的其他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以下称法定检验)。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法定检验以外的进出口商品,根据国家规定实施抽查检验。 第五条进出口药品的质量检验、计量器具的量值检定、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监督检验、船舶(包括海上平台、主要船用设备及材料)和集装箱的规范检验、飞机(包括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的适航检验以及核承压设备的安全检验等项目,由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机构实施检验。 第六条进出境的样品、礼品、暂时进出境的货物以及其他非贸易性物品,免予检验。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符合国家规定的免予检验条件的,由收货人、发货人或者生产企业申请,经海关总署审查批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免予检验。 免予检验的具体办法,由海关总署商有关部门制定。 第七条法定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商检法第七条规定实施检验。 海关总署根据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国际标准,可以制定进出口商品检验方法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进出口商品检验依照或者参照的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检验方法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应当至少在实施之日6个月前公布;在紧急情况下,应当不迟于实施之日公布。 第八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便利对外贸易的需要,对进出口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并按照根据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定程序确定的检验监管方式,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 第九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的内容,包括是否符合安全、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防止欺诈等要求以及相关的品质、数量、重量等项目。 第十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商检法的规定,对实施许可制度和国家规定必须经过认证的进出口商品实行验证管理,查验单证,核对证货是否相符。 实行验证管理的进出口商品目录,由海关总署商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十一条进出口商品的收货人或者发货人可以自行办理报检手续,也可以委托代理报检企业办理报检手续;采用快件方式进出口商品的,收货人或者发货人应当委托出入境快件运营企业办理报检手续。 第十二条进出口商品的收货人或者发货人办理报检手续,应当依法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备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