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语文之诗歌

中国语文之诗歌

中国语文之诗歌
中国语文之诗歌

第三讲:诗歌

占用学时:6学时

重点提示: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

先秦诗歌。《诗经》与楚辞。

汉乐府诗与五言诗。

唐诗。

新诗。

一、诗歌的起源:

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

?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神话

传说成为后世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

?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

上古歌谣:

神农时期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

这是一首祈求风调雨顺的农事祭歌。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农氏,一说指帝尧。蜡,是古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周代在12月举行祭祀百神之礼,称为蜡礼,蜡礼上所用的祷辞,即称蜡辞。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

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歌》、《尧戒》、《庚歌》、《南风歌》等等,多疑系后人伪托。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割断竹子、做成弹弓、飞出泥丸、击中猎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摆脱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我国弓箭的发明很早,有所谓:“少昊生般,是始为弓”(《山海经〃海内经》);“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实弓箭的发明不是个人创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智慧和经验的积累。这首短歌流露着原始人对制造灵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他们获取更多猎物的渴望。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上古歌谣内容:

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

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书面文学:

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

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后世抒情性文学(诗歌、散文)的典型代表。

二、古典诗歌的发展:

第一节:先秦诗歌

源头:上古歌谣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

先秦诗歌概说:

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诗歌。

《诗经》: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故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其创作标志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骚体形式,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而来;打破了四言的形式,代之以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内容上大量采用民间的素材,如神话传说和方言习俗等,创作方法上大胆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九歌》、《九章》。“发愤著书”

“诗”、“骚”并称,“风”、“骚”并称。文学创作的两大洪流。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成书:采诗说、献诗说、孔子删诗说。

四家诗:《诗经》在秦代虽遭焚烧,但由于学者讽诵,到汉代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为齐、鲁、韩、毛四家,后三家诗皆亡,唯毛诗传世。

《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孟》就有“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说法。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豳》十五国风。其中大部分是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共分为《大雅》、《小雅》。《大雅》中多朝会燕享之作,而《小雅》则多个人抒情。雅诗中也包含了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把用的舞曲歌辞,分别为《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三十篇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鲁颂》、《商颂》,分别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宙的乐章,其内容每多褒美失实,近于阿谀,可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内容:

一、反应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氓》(这是—首叙事诗,它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直至被遗弃的全过程)。

二、反应劳动生活的诗篇,《葛覃》,农奴的劳作如《伐檀》、《七月》。

三、反应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采薇》,思妇诗。

四、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

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诗经》选讲:

《秦风·蒹葭》

蒹葭(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末唏(晒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上升,攀登。指道路陡峭难行,要攀登而上),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水中得小洲或高地)。

蒹葭采采(茂盛),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迂回弯曲)。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í水中的小洲)。

译文:河边芦苇莽苍苍,一片露珠凝成霜。我所思念心上人,就在河流那一方。逆着流水去寻她。河流湾湾水漫长。顺着水流去寻池,她好象就在水小央。

河边卢苇高参天,一片露珠未曾干。我所思念心上人,就在河流那对岸。逆着流水去寻她,河道高高难行船。顺着水流去寻她,她好象就在洲中间。

河边芦苇高参天,露珠霏霏分外寒,我所思恋心上人,就在河流水那边。逆着流水去寻她,河流湾湾难见面。顺着水流去寻她,她好象就在岛上边。

全诗三章叠咏,每章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蒹葭、白露等景物烘托其心境之悲凉,用山高、水长、路险、来表达对所追求事物的真实心意,而“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等的缥缈意境,更写出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意味。全诗景物真实、典型,为诗人抒情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情真意浓,风神摇曳。

主题:爱情说——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及。文本上看,可以理解为爱情,但是这样一种“高山仰止、近行观止”的对象似乎并不仅仅指情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静女其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木瓜》等,《诗经》中的爱情表达是大胆的,毫无扭捏作态。这里的伊人我们不妨理解为所追求的事物,或人生的理想,或生命的多折,或现实的残酷,美好的愿望、理想与真挚爱情之间的相互映照就在这淡淡白雾、青青蒹葭间弥散开来,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寄托遥深的抒情表意方式,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

《诗经》的艺术特点:

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②、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③、重章叠句:《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

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抒情诗传统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②、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意旨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有其人。

③、比兴的垂范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

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楚辞:

如果说《诗经》主要是黄河流域一带中原文化的结晶,昭示着强烈的理性精神。那么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则带着浓厚的江淮流域地方特色,闪烁着夺目的浪漫色彩。

楚辞的文体:“骚体诗”、“新体诗”

渊源:楚地民歌

辑录:刘向

作者:屈原、宋玉

文化背景:

战国时期的楚国虽然早已进入阶级社会,但是仍然浓厚的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某些习俗。这突出地表现在巫风的盛行上。(《汉书·地理志下》:“信巫鬼,重淫祀。”)巫风盛行的习俗、巫觋文化(夏商文化的遗习)的历史传统使楚人幸运地保留着人类童年的天真,他们对大自然抱着一种童稚的好奇心,以人类童年独有的想象力去把握周围的环境。因而当北方的神话已经被“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理性主义扫荡之时,在楚文化中却继续保留着、产生着大量光怪陆离、诡异奇幻的神话传说。楚地的艺术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神奇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等,都具有艳丽、飘逸、深邃之美。)楚辞正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

楚国在战国中期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之称。但到了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政治日趋黑暗,奸佞专权,排挤贤能,楚国走向没落,楚怀王也被秦截留而死。屈原正是出于此时。

屈原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楚怀王时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和上官大夫靳尚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家败亡,遂投汨罗江而死。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疾贤妒能的种种罪行。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

屈原的作品:

《离骚》

1、创作时间,根据司马迁的说法: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作《离骚》。大约作于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至少是在丹、淅之战之前。

2、《离骚》的主旨:爱国和忠君。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反映了屈原对出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离骚》解题:

①司马迁、班固“遭忧”。离,罹也,犹遭也;骚,忧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词也。”

②王逸“别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③其他近代学者:“劳商”,曲名;牢骚。

《离骚》内容:

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自序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内外兼美,因而勤自修养,希望辅佐君王,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尖锐冲突的情况下,屈原表达出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余心之可惩,”(纵然粉身碎骨不改初衷,岂因惩治我心放弃志向),显示其坚贞情操。后一部分则是浪漫幻想,屈原在天地间“周游上下”、“浮游求女”,但都未遂其愿。在最后一次飞翔中,屈原眷恋故国而留恋不行,决心与国同终(吾欲从彭咸之所居)。

在《离骚》里,一方面诗人运用大量象征、比喻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列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姿的奇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淋漓尽致地书写愤世嫉俗的情怀、遗世独立的寂寞、上下求索的无奈、思无所依的彷徨,信念破灭的绝望……将变幻无羁的想象与最深沉的理性思索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展示了一颗被放逐的心灵挣扎、沉沦、毁灭的过程,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殉身的人格典范,焕发着超越时空的个性魅力。《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长诗。

《离骚》的艺术特点: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离骚》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声叹息阿泪如雨下,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倾心所爱慕的,纵然为她九死也不后悔。)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坚守清白为正义而死,这本为前圣众口称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节、汉魏南北朝诗歌

汉代诗歌概说: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乐府、东观(洛阳)、鸿门都学(洛阳皇家学校)的设立、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都给汉代诗歌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汉代有代表性的诗歌是汉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不过汉乐府民歌以叙事为其特色,与《诗经》民歌以抒情为主不同。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是继《楚辞》之后的又一次诗体革新。出现了《孔雀东南飞》《陌上桑》这样的优秀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表现了浓重

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古诗十九首》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建安时期“五言腾踊”局面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汉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宫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末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汉乐府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主要是来自民间的口头创作,其思想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社会性和叙事性。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中的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多是“刚健清新”的特色,以叙事为主,现实主义精神特强,同时又孕育了我国的五、七言诗。宋人郭茂倩曾把历代乐府诗分类编成《乐府诗集》一书。

乐府选讲:

《上邪》、《有所思》(前二者尤显出刚健清新之特点)、《东门行》(现实主义精神、叙事性)、《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整齐五言,情节复杂、对话丰富,可让学生节选分角色朗读)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有的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不同的是,《陌上桑》截取事件发展中最富戏剧性的一个横断面作横向展开,以罗敷为中心,所有冲突都围绕罗敷与观者、罗敷与使君的关系产生,在冲突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孔雀东南飞》则把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

格、命运建立在更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上,前半部分,将焦、刘的深情厚爱,交织在恶化的婆媳关系和不和谐的母子关系中,从而形成爱情与家长权威的矛盾,冲突以封建家长制的胜利暂告一段。后半部分,波澜又起,县令、太守相继求亲,主簿、郡丞巧言为媒,刘兄趋炎,刘母柔顺,焦母冥顽,进一步左右着人物命运,推动着情节发展,主人公的抗争,终未能逃脱宗法、社会势力以及庸俗社会意识织成的罗网。情节曲折跌宕,结构复线交迭,前所未有。

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回答太守之语,都口吻毕肖,充分表现了人物各自的个性特征。乐府民歌还注意刻划人物动作。如《艳歌行》以男主人公“斜柯西北眄”的动作,来表现其猜疑。《陌上桑》中写“罗敷前致辞”,表现她的从容不迫,勇敢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也传神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物个性。

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乌生》使腐臭的鱼哭泣,《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陌上桑》以铺陈手法,通过对罗敷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通过对夫婿英俊、事功的铺陈,表现了夫婿的不同凡俗。《十五从军征》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句,烘托了老兵家园的破败和他心境的凄凉,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如《妇病行》、《孤儿行》等篇,用的是杂言,句式灵活,对于协调诗歌节奏,形象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重要作用。《白头吟》、《陌上桑》等,用的是整齐的五言,便于双音词与单音词的组合,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一般说来,西汉乐府民歌多杂言,东汉则多五言。杂言体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五言体式是文人五言诗的先河。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体创作于东汉末年至建安之前。其时正值儒学衰微之时,旧有的道德原则失落,主体意识觉醒,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文治武功、畋猎游乐、宗庙祭祀等文学题材,现在逐步让位于与文士的现实生活、精神

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和生命感受等。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

《古诗十九首》在风格上与叙事为主的东汉民歌有所不同,它以抒怀见长。诗中多用比兴手法触情于景,浑然一体,委婉含蓄,真挚动人。

多为五言,梁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标志着五言诗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古诗十九首》作品无题,都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古诗十九首选讲: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1),皎皎河汉女(2)。纤纤擢素手(3),札札弄机杼(4)。终日不成章(5),泣涕零如雨(6)。河汉清且浅(7),相去复几许(8)?盈盈一水间(9),脉脉不得语(10)。

[题解]

此诗作于东汉末年桓、灵之世。诗借牛郎织女不能相见的传说,表现了世间夫妻相爱而不能团聚的苦闷。

〔注释〕

(1)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牵牛星:俗称牛郎星,天鹰星座主星,在银河南。(2)皎皎:明亮的样子,兼有形容青春女性娇艳的作用。河汉女:俗称织女星,天琴星座主星,在银河北,与牛郎星隔银河相望。(3)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擢(zhuó):摆动。素手:洁白的手。(4)札札:机织声。杼(zhú);机机上的梭子。(5)此句借用了《诗经·小雅·大东》中的诗句:“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是说女主人公因思念而无心织布。终日:整日。章:织物的纹理。(6)此句借用《诗经·邶风·燕燕》中的诗句:“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零:坠落。(7)河汉:银河。(8)相去:相离,相隔。复:又。几许:多远。(9)盈盈:水清浅的样子。一水:指银河。(10)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不得语:不能说话。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走了一程又一程,漂泊流离到远方。和你生离同死别,彼此相隔万余里,你我各在天一方。道路险阻又漫长,今生怎能再相会? 想那胡马尚知恋北风,越鸟总是栖息在南枝。远方的人啊,你离得越远思乡之苦熬得你越憔悴。奸邪惑正,贤愚不分,使你远游子不顾回家门。想念你令人心碎啊,时光流去又到了年终岁末,抛开这离别之苦不说吧,愿你在外多加餐饭保重身体。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的诗。彼此“各在天一涯”,路途遥远又有阻碍,生离如同死别,难得会面。进而用胡马越鸟的联想和衣带日缓的比喻,设想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最后道出了“游子不顾反”的原因和无可奈何的劝勉,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动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女方难言的无限深情,话语不多,而余意无穷。后十句倾述现在相思的复杂心情,由思念而嗔怪,再由猜疑而怨恨,最后由无奈而勉强宽慰来解脱。反复咏叹,但在表现方法上却不同于一般民歌的大胆直率,而是表现出了特有了蕴婉含蓄的风格。

全诗意蕴深厚,委婉含蓄:1、巧用比兴手法,表达难言的无限深情。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喻人人都怀念故乡,以“浮云蔽白日”喻丈夫为他人所诱惑。(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蝶恋花》)表达对游子不归的责怪、猜疑和怨恨,语短情长。2、语言含蓄蕴藉,自然而形象。如用“衣带日已缓”、“思念令人老”,使读者从体态、容颜的变化中看出久别怀思的痛苦迹象来。用“努力加餐饭”来表达对丈夫的无限关怀体贴。通俗口语和对偶句的运用,语言浅近而含义丰富,都显得自然、形象。

本篇是借别情以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不得于君的怨愤心情。——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末嫁时。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饱含着生命意识觉醒之初对人生易逝的感伤,所有的其他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其作者都是下层文人,他们从《诗》、《骚》和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又有深切的生活体验,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又一重要艺术特点是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或融情于景;或寓景于情;或以事传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用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有味,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行行重行行》)等即是。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则使情、景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景语变成情语。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以生意盎然的春色美景反衬“荡子妇”孤独、寂寞的伤情,其情愈见其哀。以事传情即选择最能表现主人公情感的事件进行渲染,从而达到抒情的效果。如《西北有高楼》写一个具有建功立业之志的文士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进行的。

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是《古诗十九首》的又一特色。务求平淡,如话家常,《古诗十九首》每首诗都是如此。无须举例,读之即晓。这是诗人借鉴民歌的结果。这些诗虽然浅近,但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勰称它是“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王世懋尊之为“五言之《诗经》”(《艺圃撷余》),可见它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诗歌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新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七古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四言诗在曹操手中得以中兴,五言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田园诗(陶渊明、谢灵运);永明体:齐武帝水明年间,在音韵学发展的基础上,著名诗人沈约、谢眺等人,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的新体诗,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新变。新体诗的出现,反映了诗歌由比较自由向讲究格律的发展趋势。谢眺是“永明体”诗人中成就较高者,尤以山水诗见长。宫体诗:梁陈时代,诗人虽多,但诗风每况愈下。瘐信:北朝文人多祟尚模拟南朝名家,少有创造性。由南入北的瘐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民歌:南北朝是乐府民歌的又一个发达时期,南朝民歌几乎全是体制短小的情歌,情调宛转缠绵。北朝民歌题材广泛,风格直率豪

放。感郎千金意,惭无顿城色,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

建安风骨: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1、清峻:指文章的风格而言,所谓清峻就是文章“简约严明”的意思。汉末政治、军事的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风峭厉,不容斟酌。即一般文人所作,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抒胸怀。

2、通脱:汉代末年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

3、骋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文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4、华靡:两汉文学由质转文,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为文质朴,

但因文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起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成为时代风气。

建安文学代表: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三曹:曹操; 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斡、应瑒。蔡琰。

建安诗歌选讲:三曹

曹操《短歌行》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曹操的《短歌行》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短歌行》是曹操四言诗的名篇,汉魏四言诗的典范之作。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四言诗的艺术成就,使四言诗在新的历史时代焕发光芒。

《三国演义》文:(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晓,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破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感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此处可插播《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横槊赋诗”片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正当饮洒劝歌的时候,感到人生寿命短促,百年易过,犹如朝露容易被晒干,只恨许多时光白白地过去了。他认为只有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成就一番事业,才不枉此一生。(流露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深沉感慨。)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情绪愈高亢愈激昂,忧郁的思绪难以消解。用什么来解忧呢?只有杜康酒了。(他所忧郁的,不仅仅是年华流逝,更多的还是天下三分、乱世末治的现实和人才的缺乏。)(抒写诗人意识到“人生几何”后产生的渴求贤才的忧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那些穿青色衣领的学者,我常常记挂在心里;只是为了这些人物,时常暗地里叹息。他认为“为国失贤则亡”。

哟哟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听那和顺的声音,是鹿在那里叫呢,他到我的野地里吃着苹草,也招呼同伴来吃;好比我请这班好客人聚在一起吃酒,叫作乐的人在旁弹琴瑟吹笙。借《诗经·鹿鸣》的句子,表示求得贤才后宴乐他们。(两引《话经》成句。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沈吟,后引《鹿鸣),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贤才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何时才能取来?最后只落得忧从心来,难以制止。客人越过田间小路,远道来访,互相枉劳问候,象久别相逢,两相契合,欢宴谈心,不忘旧日的情谊。反复写出求贤不得的苦闷与求贤已得的欢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月明之夜,成群的鸟鹊绕着周围一转一转地飞,哪儿才是他们可靠的托身之地呢?(喻贤才难得明主,自己也难于求得贤才。)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满足于自己的高,故不辞土;海不满足于自己的深,故不辞水。周公忙于接待天下贤土,吃饭也没有时问,常常忙得吐出嚼在口里的食物去接客,所以天下的贤士都归顺他。(喻贤才多多益善,并以周公自勉,表明统一天下的宏伟意图。)

思想内容:这首四言歌行体诗以激昂慷慨的笔调抒发了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贤若渴的情志。表现了曹操卓绝的政治眼光和无与伦比的雄心壮志。诗人情感的发展线索,有一个回旋起伏的过程:由年华流逝联想到功业末就,从功业末就引出渴求贤才,再从得才与不得才的对比和贤士择主而仕的现象中发出礼贤下士以统一天下的感慨:“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

艺术特色: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1、善于用质朴的语言简炼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中有忧郁,有感叹,更有激昂奋进,吞吐往复,一唱三叹,曲折而又充分表达了诗人思想之复杂与感情之激荡,让人感到真切、可信。2、比兴手法的妙用。全诗几乎处处用比兴,使诗意明白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诗中大量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句子,且不露痕迹,使人耳目一新,颇具韵味。此诗为曹操四言诗的代表作,语言质朴自然,四句一换韵,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曹丕《燕歌行》: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曹操次子。初为五官中郎将,操死,袭位为魏王。公元220年,代汉称帝,即魏文帝。前后在位七年。其文学创作和理论

都有所成就。有《魏文帝集》。曹丕诗歌以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

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此语概括较为准确。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诗韵方面,曹丕不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

曹丕的文学史地位与贡献:《燕歌行》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曹植:《野田黄雀行》: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最后终于失败。曹操立曹丕为嗣,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曹植也受到迫害,屡改封地,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始终处在生命恐惧之中。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自试,终不为所用,于太和六年,抑郁而终。有《曹子建集》。

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野田黄雀行》便是这一类诗歌的代表。

曹植的文学史地位和贡献:

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已不同于《十九首》诗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

3、曹植对乐府诗的贡献。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汉音魏响”

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这是一般的意见。

汉人为诗的特点。文人诗表现手法的重新确立。胡应麟《诗薮》。《诗源辨体》。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曹操《短歌行》等,“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第三节:唐诗

唐文学繁荣背景

1、唐代开放的文化背景:

①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持续的经济建设达百余年之久,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唐代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为后继者所继承。(李氏为鲜卑化的汉人。太宗的祖母独孤氏、皇后长孙氏具为鲜卑人。)安史之乱后这种思想有所转变,但是对整个唐代的影响不大。唐代的文学艺术、生活趣味、风俗习惯均杂曲中西,并兼华胡。

③唐代士人的人生道路较为宽阔,入世机会很多,故而对人生的态度也比较积极进取。

科举(常选和制举,种类繁多,数目亦多)和入幕(地方节镇幕府)。士人们走向市井、关山与塞漠,视野开阔,心胸浩大。国力的强大也给于文人们更多的抱负与自信。因而唐代的士人多数名利心重,有着恢宏的胸怀和气度,有着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

上述社会文化背景使得唐代的文化得到极大发展。史学、书法、绘画、音乐、雕塑、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

2、唐代的文人生活风气与唐代文学

唐代士人的生活:漫游、读书山林、入幕和贬谪

①漫游: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多有漫游经历。

名山大川——促进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此行不为鲈鱼烩,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初下荆门》),表现出了清水芙蓉的自然之美;另外也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五岳寻仙不

(完整版)小学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点滴谈

小学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点滴谈 有人说“幼稚的东西就是诗歌”,话语虽通俗却精辟,这种最富想象力的文学体裁最贴近小学生,适合他们的心智水平。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现代诗歌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仅中高年级的六本教材就收录了16首,教学中如何把握诗歌航向、怎样把儿童引入诗的殿堂这些成为困扰我的问题。但近三年来与学生的朝夕相处,课堂上一首首诗歌教学的探险也使得我这个不谙诗韵的人得到了些许启示。 一、读中感悟 诗歌是由一个一个的意向组成的,语句极为精炼,格律十分清晰,适合朗朗上口的诵读,所以在具体讲课过程中应该调动多种朗读手段,力争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向,在读中体悟诗的感情。我多采用以下读的方式: 1、范读 2、指名读 3、赛读 4、配乐读 5、录像欣赏读 二、精讲点题 当学生由读进入诗的意境后,我适时进行讲解,这种讲解则是提问释疑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在提问的过程中,把握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路,体会诗歌的内涵,点明诗歌的主题。这个过程一定要在课上占时少,效率高。 三、指导模写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诗歌更是发挥想象力的最佳的文学形式,所以,当学生已走进诗歌,贴近作者之后一定要让他们进行模写,即仿写,模写一段时间后学生们那种创作的激情一定会被激发出来,写出真正反映他们自己生活的诗歌。 我认为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下水文起着激浪的作用。比如,在学完四年级上册第9课《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我先把我模写的一首诗歌读给他们听,同学们特别兴奋,听的极为认真,再让他们模写时没有一个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当看到一篇篇像模像样的“诗作”后,我感动了,感动于他们不被我范文束缚的那种创作能力,感动于他们那双双灵动的眼睛看到的多彩的世界,感动于他们稚嫩的世界里那一串串纯洁的意向。语句可以不通,但情感却那样真挚。可惜的是我不

专题26 鉴赏诗歌的语言之“炼字”(解析版)

专题26 规范作答——鉴赏诗歌的语言之“炼字” 一、真题速递 1.【201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2.【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2)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3)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3.【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手法上抓住双关的手法是关键。 (2)试题分析:题中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分析时要诸联赏析,结合“过”的诗意进行。

初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初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现代诗歌是结构跳跃、语言精炼、富于音乐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让学生学诗有助于提高文学修养、个性修养。新课改下,初中阶段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可见新课改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朗读训练 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朗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的要求。如《在山的那边》中“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课后的朗诵比赛。《秋天》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化石吟》中“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郭沫若的两首诗中“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

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诵读、品情、悟境——浅谈现代诗歌的教学 杨媛瑗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应从语言、感情、意境等三大方面入手。 一、诵读,品味节奏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也常讲究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进而品味诗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去体验诗的感情,领会诗的意境。朗读现代诗歌可分三步走: (一)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要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分清四声;在体现诗的节奏和韵律方面,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好重音和停顿。朗读也和说话一样,不能一口气说完,中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方面是朗读的人需要换口气,另一方面听的人需要想一想,记一记,所以要有短暂的间歇停顿。现代诗歌又有它的特点,有的三个字一停顿,有的两个字一停顿不等,显得节奏感特别强。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就是错的,因为诗句的愿意是指一物——街灯,而不是指街和灯两件事物,所以节奏停顿和重音应为: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时还要注意一般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点。至于时间的长短,则根据整首诗的节奏和意思而定,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犹如书法行书中的“笔断意连”。初读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组合,好、中、差搭配,学生可以四、五人作一组,互相读给组员听,组员之间互相点评,互相纠正,读准字音和节奏,达到共同进步。实践证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学生的潜能只要挖掘出来,那是很巨大的。 (二)情读。即有表情地朗读,以体会现代诗歌的情感节奏,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

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3-12T16:14:33.1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3月总第93期供稿作者:张惠欣[导读]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年幼时期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张惠欣河北省宁晋县宁晋二中055550 摘要: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呢? 笔者根据实践,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高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年幼时期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研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对于诗歌教学有了一些独特的认识: 一、以学生为本,重视诵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要坚持诵读教学。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文学,并且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现在的语文教师正在逐渐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安排了诵读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体验,或是先讲后读,或是先读后讲,或是边读边讲,教与学实现了统一。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熟悉并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联系写作背景,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我想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前来寻梦的诗人无以倾诉,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了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诗歌。 三、找准切入点,从诗歌鉴赏中领会作者寄寓的情感。 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抓住诗眼、揣摩语言、找准意象和意境是三种常见的方法。 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诗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的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对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反之,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也容易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吟咏。作为解诗的方式,它能带着学生更好地穿过语言的雾障,走进诗人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之美。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找准意象和品味诗的意境,惟其如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诗歌中拥有着无穷的文学艺术宝藏,我们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诗歌之美。

诗歌语言 炼字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字”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掌握诗歌语言鉴赏题中“炼字”题的解题方法、步骤。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第一步:“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第二步: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第三步:“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所炼之字多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数量词、叠词等等。见核按钮P85表格。) 二、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巩固演练 月夜杜甫(核P79)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问:明末王嗣奭(shì)评价颈联云:“语丽而情更悲,尤以 ‘湿’‘寒’二字为甚。”请赏析二字妙处。 答:①“湿”“寒”均使用使动用法,②散发幽香的雾气沾湿了她的秀发,清冷的月光照着洁白的双臂,让人感到寒意。③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表明夜已很深,说明妻子在月夜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早上五盘岭岑参(核P85)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核P85)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蕴深远,在提高语言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采用以讲解为主,强调翻译背诵的教学方法: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如何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尴尬状态,下面笔者谈谈改进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提高认识,构建体系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应付高考名句默写题的,只要会背会默写就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完成高考试题,更是为了增加知识积淀,提高鉴赏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其次,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传统的在高三总复习时帮助学生总结诗歌鉴赏知识的做法显得为时过晚,笔者认为可将这些工作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必修课本的诗词教学中,要求学生精读,重在激发诵读兴趣。学习选修课本时,可利用两课时帮助学生明确考点,并介绍一些鉴赏知识如诗词的语言结构特点、常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虽然当时学生可能一知半解,但事实证明,

有了宏观认识后,学生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鉴赏诗歌。 二、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精心设计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诗词赏析的兴趣,为进入诗词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1衔接新知旧识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可以用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巧妙引渡。比如在教《春江花月夜》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与月相关的诗句,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 2营造情感氛围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以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如在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就可从人生离别谈起,满怀深情,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入诗词的学习。 3开门见山解题 有时不拐弯抹角,直接解释诗题,简洁明快。如在教《将进酒》时,可以直接解释《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大学语文-古诗词

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其二】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其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kān)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 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国风·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一说“子魂魄毅兮为鬼雄”)!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有版本为“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2013-12-30 一、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豪放---- 婉约----- 隽永----- 朴素自然---- 屈原—王安石—李商隐—李清照— 陆游——杜甫——白居易—— 李白——王维——辛弃疾—— 杜牧——苏轼—— 二、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 三、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的词: 1、动词是我们鉴赏诗歌用语的重点,要善于通过动词的使用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4.拟声词 5、色彩词: 四、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例题1 咏柳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依”字有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之态,

诗歌语言炼字类新解及试题

诗歌语言炼字类新解及试题 诗歌 2014-08-15 10:01 : 诗歌语言炼字类新解及试题 解释概念: 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炼到精警之处,人称“诗眼”。前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是作品思想感情力量的蕴蓄之处。“眉目传神”。“诗眼”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是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突破口。只有正确把握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 炼字经典: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 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关于"推敲"的典故: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于“一字师”的典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考查方向: 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

谈谈现代诗歌教学的重点

谈谈现代诗歌教学的重点 谈谈现代诗歌教学的重点 谈谈现代诗歌教学的重点 浦口区顶山小学梅永钢 从现代诗歌在小语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来看,现代诗歌的教学并不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但优秀的、程度适宜的现代诗歌对培养学生语感、美感、积极健康的情感及文化的归属感还是有重要作用的。对于不是阅读教学重点的现代诗歌来说,我们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呢?笔者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第一个重点是读准。这里的“读准”首先是指读准字音。其次是读准节奏。最后是清晰、响亮地读出韵脚。“读准”是现代诗歌教学的底线,是“保底工程”,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重点的落实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范读和细致地指导。 第二个重点是粗悟。所谓“粗悟”是指对内容的理解粗放一些,模糊一些。学生或借助相关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能大致领悟就行了,不必强求“深度”、“准确”。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中的第五小节: “我们爱你—— 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 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 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一个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认为这一小节从古代写到改革开放的现在,让她想到了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神七”上天,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她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样的整体感知对于刚

进入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可贵了。 第三个重点是扩展。这里的“扩展”是说选取有代表性的小节,补充资料,联系旧知,还原画面。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第二小节: “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教学这一小节时,我首先补充了人教版教材曾经选用过的一篇课文——《桂林山水》,并朗诵了描写漓江水的段落和桂林山的段落,再对照插图,学生对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便有了直观的感受。接下来我又请学生回忆有关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诗句与名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累,激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四个重点是朗诵。这是升华情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要通过一些技巧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获得精神的愉悦感。 第五个重点是仿写。课后的“练习”中也有相关的要求:“仿照这首诗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教师不必强求所有学生完成这一练习,中上层次的学生能完成就可以了。

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安岳县新民九义校文月古诗文的诵读,强调对作品意蕴的感受理解。感悟意境要在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意象的特点、与生活的联系,展开联想想象,捕捉心中的感受,进而领悟诗歌的整体意境。 一、读要贯穿于古诗文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不能用朗读代替默读。 1、教师范读引领。通过教师的语气、停顿、重音、动作、表情,自然地感染学生,把要说的话转化成音符输入学生的大脑,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乐于模仿。如五言句一般都读作“xx‖xxx”,七言句读作“xx‖xx‖xxx”,没有变化。而事实上,古诗的节奏是富有变化的。如《望洞庭》一诗,一般读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老师出色的范读,可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作品境界。 2、学生自主诵读。学生的自主诵读,形式多样,可朗读也可默读;可集体朗读也可个体表演读。注重与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春日》这首诗,题为《春日》,但诗中却没有一句是对春天景象的描述,有的仅仅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的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拾得东风面”。如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教师首先让学生想象“泗水之滨”有何景物?接着,用课外积累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说到“山”时,学生就引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说到“水”、“花”、“树”、“草”时,同样让学生吟诵积累的诗句……最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感受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诗句,边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最后让学生把诗人的情感从读中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姿体语言,完全由他们的兴趣出发,抒发内心的感受:或摇头晃脑;或捻须吟诵;或摆出一副大诗人的模样“引吭高歌”…… 二、教师要对诗文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寓教于乐。比如,在教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可以通过游戏展开诵读竞赛,让学生比一比谁记的古诗多,读得好。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搜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课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古诗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比如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之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李白、王维的相关资料,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李白和王维的其他作品,或者是有关送别主题的其他诗句,再组织学生在班队活动中诵读展示出来,使诗歌的意境,诵读的效果得到升华。

2013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

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 高三语文组 2013.3.29 语言特色 一、【解题指导】 这类试题题目一般设置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示例】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风格解析】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那么,怎样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一、注重诵读,整体感知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前提,其次是读准节奏和处理重音,最后是读出语气。诵读也因诗体,诗歌的内容,诗歌表达的感情的不同,读的方法也不同。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所以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注意这首诗是自由体的新诗。要体会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感情,就一定要处理好节奏与重音。节奏的缓急和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都是由诗歌表达的情感所决定。一是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出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所以《黄河颂》就应读得快一些。二是要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及音长音短,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重读。 二、捕捉意象,体会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借鉴。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教师要精当讲解,点拨启

一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

―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 曲靖市沾益县西平小学李娟古诗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所以,小语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在诗文的意境中打开属于自己的想象视野。《新课标》第一学段中关于古诗阅读有这样的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向往美好的意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但是,作为一年级的课文,古诗也承担着帮助学生识字的重任,而识字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那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识记汉字,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的优美意境,并能在感受意境的同时能在古诗的引领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呢?这是很多老师对小学低段古诗教学存在的困惑,笔者就这些教学困惑进行了探索,现就将在教学《古朗夜行》这一课的收获与大家进行探讨。 《古朗月行》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名作。《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全诗16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诗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古诗的意思是说他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一、古诗教学中的“快乐识字” 识字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上,我首先播放音乐《小小的船》,用歌声引入新课,让学生们思考:叶圣陶老爷爷看到弯弯的月亮想到了小小的船,唐代有位大诗人叫李白,他小的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非常有趣的古诗。这个导入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教学的想象打开一个空间,让学生带着想象走进课文。古诗中的汉字不能想阅读课文中的汉字那样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出现,我就采用请学生帮生字“找朋友”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有多元化的收获。在交流识字方法的环节更是趣味盎然,学生对同一个字都有不同的识记方法,学生不仅学的快乐,而且记得牢靠。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完成识字任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我鼓励学生介绍自己自主识字的方法,用充满趣味的形式进行巩固强化,尤其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的环节,学生学习空间放大,自主意识增强,识记汉字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最后,连课题中的“行”字是多音字也被学生自己发现了。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感受中获得了很好的成就感,这也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古诗教学中的“入情入境” 接着,我以“会读古诗”、“感受诗意”、“体会意境”三个层次进行理解诗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诵读”贯穿始终。第一个层次的要求是“把古诗读正确”,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能把古诗读正确就可以了。这样的要求很符合小学低段孩子的认知特点,他们可以轻松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先采用范读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四种入诗的途径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四种入诗的途径 【摘要】指导学生学好现代诗歌,既是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又是熏陶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途径,教学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现代诗歌教材,真正触摸现代诗歌的灵魂,提升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取向,提高现代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小学现代诗歌教学中有四种入诗的途径:以“诗”读“诗”;以“诗”解“诗”;以“诗”读“人”;以“诗”引“诗”。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在方法上寻求革新,开辟出一条属于现代诗歌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现代诗歌教学途径 诗歌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启人们心灵智慧的一把钥匙。指导学生学好现代诗歌,既是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又是熏陶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充满诗意,充满灵气,为诗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石。 然而在小学教育中,由于教师大多对现代诗歌知之甚少,诗歌教学方法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区域,造成目前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兴趣缺失的现象。笔者觉得原因有二:一是小学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从三年级开始,现代诗歌就作为选读文章进行编排,这样就主张学生自己读一读,诵一诵,积累就行了,而无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二是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触摸僵化。现代诗歌虽然文字浅显,但内容与诗句都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意境深远,简单的文字符号下承载着意象,隐含着哲理,流淌着音韵,跳跃着情感,读了以后有时让人不知所云,把握诗歌的内涵有一定难度,往往学生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现代诗歌教学逐渐走上了一条单一、机械的路,导致学生思维的流失,心灵的弱化。 笔者认为,要使现代诗歌教学“春回大地”,必须创造性地使用现代诗歌教材,引导学生亲近现代诗,诵读现代诗,触摸现代诗歌的灵魂,提升诗歌的教学价值取向,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使诗歌教学真正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建立正确的生活观结合起来。 一、以“诗”读“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对诗歌的创作都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见对诗歌的语言是特别重视。所以我们在诗歌的学习中,对于一些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歌,可以“诗”读“诗”,就是从诗歌的外壳――语言入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读懂诗歌的核心思想,领悟诗歌的的审美价值。 如《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件小事,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有位老师作了别出心裁的设计,让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三件事,分别是“街读”、“溪钓”、“江泳”,用简单几个字勾勒出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初读时了解诗的内容美,品读时体会诗的语言美,赛读感受诗的节奏美,默读想象诗的意境美。在学习每一个环节安排了一个小结归纳,将一般谈学习感受改为发表“我的感言”,说说“我的收获”。然后又创设了多个平台,朗读时颁发的“童心奖”、“童真奖”、“童趣奖”,让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写诗时颁发的“小诗人奖”、“大诗人奖”更是给了学生最高的荣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