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益生素

第五章 益生素

第五章 益生素
益生素的概念
益生素(probiotic)又译作促生素、生菌、益菌素、益生菌。

Lilley (1965)定义为:“由一种微生物分泌刺激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

Parker(1974)认为“益生素是维持肠道内微生物平衡的微生物或物质“,并指出“物质”内含有抗生素的可能。

Fuller(1989)的定义是:“一种活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通过改善肠道内微生物的平衡而发挥作用.”
一、概论
H.Sosarrd(1990)给益生素定义是:

“指摄入动物体内在参与肠内微生物群落的阻碍作用,或者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而间接地起促进生长作用和提高饲料效率的活的微生物培养物”。

它是一种有取代或平衡微生物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菌系作用的微生物添加物。狭义上讲,它是一种激发自身菌种繁殖生长,同时抑制别种菌系生长的微生物添加剂(包括活的微生物及其发酵产物)。
益生素的起因

饲料微生态制剂的研制,起源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而引起动物体内菌群失调,产生扩展性及抗生素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抗生素的危害:
抗生素用于饲料,会对肠道有益菌和有害菌不加区别的施加影响,即排除肠道内的有益菌,抑制常在菌增殖,一些从肠道内被排除的病原菌反而会在肠道内奇居、增殖;导致某些菌株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以及由R因子所致的耐药性传递转移,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抗生素的化学残留,对肉、蛋、奶等畜产品造成的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许多国家的饲料和畜牧业生产者在政府管理部门限制和禁止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主张用益生素来替代词料中的抗生素。
1 动物肠道菌群与动物生产性能
益生素的理论基础:是“微生态学”。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侧重在微生物对其宿主产生的生理效应(微生态平衡)和病理效应(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是指动物有机体内各种微生物相互之间,以及微生物同宿主之间所保持的相对平衡的状态,以完成能源流动、物质交换和基因传递。
动物的体表和体内携带有大量微生物,其数目多于本身的细胞数目,它们与细胞密切接触,交换能量和物质,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

约有35%的微生物酶可为宿主利用,正常的菌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和生物拮抗作用,如定植于体内的固有有益菌群形成菌膜屏障产生抗体、抗菌物质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通过争夺生存空间和养分竞争机制,抵御病原菌或有害菌的侵袭。

当正常微生物

紊乱时,就是疾病发生时,不是原因,也是结果,或互为因果。

为此,科学家提出了人工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研制出微生态制剂,称益生素。
动物出生时是无菌的,不久肠道内侵人数种微生物。
仔猪出生后24h内在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定植了分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肠球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到8日龄左右达最高峰并形成定型的菌群.以前5种菌占优势。
尽管消化道的菌丛因动物种类、年龄、摄人食物等而变动,且部位不同,分布的细菌和菌量也有很大差异,但饲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大体一致时,则各个个体基本出现类似的倾向。
肠内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间保持着相对生态平衡,井与宿主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
构成肠道菌群的细菌数量和种类很多,酶的种类十分丰富,活性也很高。

因此,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动主要反映在肠内代谢上,并对宿主的健康产生各种影响。同时也影响宿主的营养、药效、生理机能、免疫和感染等。

据研究,肠道菌群对宿主有利的方面主要有合成维生素、蛋白质,促进消化、吸收、抗感染以及对有害菌的抵御等;此外,它所生成的有机酸对肠道病原菌增殖和有害物质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维持消化道内环境的稳定。相反是肠道有害菌生成的有毒物质会抑制宿主的生长发育,降低繁殖效率和饲料利用效率,影响蛋和肉的品质等,降低畜合的抗感染能力。
1.1 常在菌对病原菌的排斥作用


稳定的肠道菌群能保护宿主免受肠道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某些肠道常在菌的定居能阻止病原菌附着,并将其从肠道中排除出去。

细菌对宿主而言是一外来抗原,可刺激宿主的淋巴系统,在血浆中产生较多的免疫球蛋白,使免疫反应增加,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1.2 肠道有益菌对改善肠道内环境的作用 .

肠内菌代谢,生成各种有机酸(乳酸、琉璃酸、醋酸、丙酸、戊酸、酪酸等)和乙醇。它们相当一部分被吸收,在体内代谢。

肠道菌群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常栖居的肠道内,可通过产生有机酸和某些抗菌物质,降低肠内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以及使胆汁酸脱离结合位置和增强营养竞争等机制,有利于宿主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
1.3 肠道有害菌对家畜发育的抑制

它们与宿主争夺养分,损伤胃肠钻膜上皮,有时产生毒素、腐败物质、抑制宿主的生长发育。

氮化合物通过肠道菌群转变为菌体蛋白质、核酸、胺、氨、硫化氢、有机氮化合物等。氨是氨基酸脱氨基反应、尿素水

解和细胞自镕生成的。

肠道菌可使宿主肠道中尿素和胆汁酸的水解活动增加。尿素水解生成的氨对动物有毒害作用,会增加肠粘膜重量和蛋白质含量,改变肠粘膜细胞的核酸合成,加速细胞的老化。胆汁酸经肠道菌作用后产生的一些有毒化合物如石胆酸,它可导致鸡对脂肪吸收不良,促使脂管增生,导致肝肿大,井对肠道钻膜组织产生毒害。
1.4 肠道菌群与腹泻的关系

仔猪肠道菌群的构成与饲喂方法有很大关系。

当过量摄食时,饲料在胃内未经前消化即被送入十二指肠,使肠道菌群发生异常。

据观察,绝食后出现埃希氏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链球菌异常增殖,使某些代谢生成物浓度增加,并刺激肠蠕动加快,时间一长便会出现腹泻。

可见,不规则的饲喂方法常常是消化不良的原因,也可看成是肠道菌群异常的结果。
一般认为,腹泻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肠道菌群异常也容易引起腹泻。
消化、吸收、分泌、免疫机能等均正常时,肠道菌群也维持平衡状态。当外来病原菌等所致肠道感染或摄食量突变时,肠道菌群平衡破坏,大肠里的细菌增加,或在小肠里增殖,形成异常菌群,生成的有害物质使肠蠕动和分泌发生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这时,会很快出现腹泻和肠炎,结果肠道菌群进一步恶化。
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是直接引起腹泻的原因。
另外,应激或肠道以外部位疾患,或全身疾患、感染等导致消化道生理机能异常时,也会使肠道菌群状态出现恶化,并引起腹泻和肠炎。即肠道菌群会因腹泻出现异常,相反,肠道菌群异常又会引起腹泻。
2、益生素的菌种与分类
2.1 益生素的菌种

作为饲用益生素的菌种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无病原性、无毒副作用、不与病原微生物产生杂交种
②体内外繁殖速度快,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③能在低pH值的的环境中存活,并定植在胃肠道内;
④能产生乳酸、过氧化氢等肠道致病菌的抑制物;
⑤加工后存活率高,混入饲料后室温下稳定性好;
⑥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日 本:

好气性菌类的枯草菌、孢子乳酸杆菌、Toyoi菌(B.toyoi)及豆鼓菌(B.natto);厌气性菌类的酪酸菌,乳酸菌类的乳酸杆菌、乳酸球菌、表飞鸣菌。

美国饲料公定协会:

用于商品化生产的主要是嗜酸乳酸杆菌、链球菌属和枯草杆菌。目前,已确认适用于生产益生素的菌种较少,主要有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仙人山属菌、优杆菌以及酵母等。
2.2 主要益生素特点简介
1) 乳酸杆菌制剂

孢子型培养物,分泌乳酸及短链脂肪酸


对促进饲料消化有良好的作用,在体内能增加血液中的蛋白态氮、改善蛋白质代谢,增加血液中钙和镁的含量、减少血钾含量。
既用于饲料添加,也可用于治疗疾病。
宜用于猪。
在肠道内繁殖一代需50分钟以上,抑制病原菌的能力、刺激有益菌生长的能力以及稳定性较差。
2) 枯草杆菌制剂

孢子型培养物,在消化道内能产生淀粉酶和蛋白酶,还能合成B族维生素。
只限于饲料添加。
宜用于猪、鸡、牛。
3) 双歧杆菌制剂

植物形态型培养物,无孢子,能产生乳酸,合成维生素等。

促进消化饲料的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病原菌,提高抗感染能力,但稳定性较低、肠道内繁殖速度较慢。

可用于预防肠道内细菌产生毒性氨。

既可用于饲料添加,也可用作医用药品。

宜用于猪和牛。
4) Toyoi菌制剂

系由日本静岗县土壤中分离而得,属孢子型杆菌培养物。

在肠道内、粪便和门静脉血液中有降低氨产量的作用,还有增加瘤胃液中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维持胃液正常pH值和瘤胃正常机能的作用,还能产生淀粉酶和蛋白酶。

既可用于饲料添加,也可用作医用药品。

宜用于猪、鸡和牛。
Miyairi菌剂

为孢子型培养的酪酸菌。

具有防治肠道内菌丛区系紊乱,分解淀粉为葡萄糖和合成B族维生素等功效。

既可用于饲料添加,也可用作医用药品。

宜用于猪、鸡和牛。
6) 酵母菌类

为动物提供蛋白质,帮助消化,刺激有益菌的生长,但无抑制病原菌和分泌乳酸的能力,稳定性及繁殖速度较低。

7) 优杆菌类

分泌乳酸,促进饲料消化、能抑制病原菌,刺激有益菌的生长:繁殖一代需50分钟以上,稳定性较低。
8) 芽孢菌类

为需氧菌,在无氧条件下不繁殖,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生长并对有害菌有抑制作用,具有高的稳定性


9) 乳酸链球菌制剂

分泌多量的乳酸及其它短链脂肪酸、类杀菌素,可刺激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产生大肠杆菌干扰素。

其中SF—68型菌每19分钟繁殖一代,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抑制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生长和帮助消化的能力,以及稳定性都很高。
2.3 国内外研究概况
近年来,由于科学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抗生素作饲料添加剂的种种弊端。因此,许多学者对益生素日趋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FA0)以及美、日、欧洲各国均极为重视益生素的研制,众多科学家纷纷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在理论及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前在这些国家,益生素已商品化生产,开始应用于畜牧业生产。
在国内,益生素的研究和应用近几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研究单位、生产厂家都在进行不同规模的生产,有些产品已进入市场,但绝大多数正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最近,由四川农大主持、国内8个单位100多名专家学者协作攻关的“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研究”,以及由山东大学主持承担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饲用微生物添加剂——乳酸杆菌添加剂的研究”都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
3、益生素的使用
3.1 益生素在畜禽中的应用

益生素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①提高生长速度;
②改善饲料利用率;
③防治疾病,减少死亡率。

由于益生素对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防治畜禽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外应用较多,国内已有起步。
使用益生素的效果因动物种类、年龄、饲料形态、饲喂、条件、菌种组合筛选和有无应激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变化幅度较大,一般难以获得稳定的成绩。
对投给益生素和抗生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以促进家畜生长为目的使用益生素,其效果与使用低浓度抗生素相同。
另据报道,益生素对改善饲料利用效率和预防肠炎也有效。
1) 猪

Pollman对3207头仔猪饲喂益生素的试验结果表明,可显著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饲料报酬。

Inteross等报道,在母猪日粮中添加益生素,可使断奶仔猪数和仔猪断奶体重均显著地提高。

国内学者方定一用嗜酸乳杆菌配合大肠杆菌,何明清用不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或非溶血的芽胞杆菌,吴天德用乳酪乳杆菌等制成的活性益生素产品治疗仔猪的黄痢和白痢,结果均发现仔猪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而生长速度则提高。
益生素对防止和控制仔猪下痢极为有效,并且益生素组比抗生素的仔猪在15日内多增重3吨。

Sedo等报道,添加益生素的仔猪在日增重、采食量和饲料效率方面均优于饲喂抗生素组。

权吉锡等在育肥猪中添加益生素制剂,日增重提高9.5%。

Williams指出,在母猪日粮中添加益生素,能刺激母猪小肠及大肠后端发酵,从而增加挥发性脂肪酸和细菌发酵终产物的产量,为母猪提供了更多的能量,有利于母猪的养分利用和产奶量,并由此提高仔猪的断奶体重和缩短了仔猪达到断奶体重的日龄。
2) 家禽

在肉鸡饲料中添加益生素,可提高肉鸡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Aterion等测定了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发现,添加益生素后至21日龄肉鸡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改善。

Broman等,在肉鸡日粮中添加乳酸杆

菌培养物,使增重提高5%、日增重提高12%。

詹志春等(1993)在肉鸡日粮中添加益生素,日增重提高14.1%、料重比下降7.6%。
Champrman等指出,在小母鸡和蛋鸡日粮中添加益生素,可提高母鸡的生产性能。据研究,小母鸡日粮添加益生素后从7—14周龄其2个群体的整齐度提高42%和28%。
Pardue等证实,无论是益生素添加到雏鸡日粮中还是饮水中,均使鸡白痢发病率下降30%,生长速度提高10%以上。
Rossery的试验表明.益生素还可用于雏鸡白痢的治疗,其治愈率达88%。
3) 牛羊

Huhes:添加益生素可显著提高犊牛的日增重,增加养牛效益。
Xeron用双叉乳杆菌治疗犊牛的大肠杆菌性下痢,治愈率为93%。
Nado将乳酸杆菌饲喂奶牛,产奶量提高26%。
利用酵母益生素可增加产奶量10%,并改善乳的组成,使肉用犊牛日增重显著增加,并提高肥育肉牛的生产性能(刘延贺,1996)
Koong等用益生素伺喂绵羊,测定粗饲料消化率发现,稻草中的本质素由6%下降至3%,即提高了绵羊对纤维素的利用率。
3.2 影响益生素在饲料中使用效果的因素
益生素是活菌制剂,各种不良因素均能使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作用。

使用益生素的关键是保证这些微生物被混入饲料后,能保持活性,直至被采食进入动物肠道,并在肠道相应的部位定位繁殖。

尽管对益生素的稳定化、包装等方面的改进,使这类物质进入饲料工业成为可能,而在饲料加工、贮存过程中,诸多因素都会对话性保持有不利影响,影响程度视微生物种类及形式不同而异。
3.2.1 环境因素
1) 水分

微生物在干的状况下,存活情况较好;水分升高、时间延长,存活率降低。
不同细菌对水分的耐受力明显不同,孢子型细菌耐受性最好,肠球菌、粪链球菌次之,乳酸杆菌再次之。
不同乳酸杆菌对水稳定性也有不同,植物乳酸杆菌好些,嗜酸性乳酸杆菌较差,酵母对水分的耐受性较好。
现在,很多益生素产品已使用了脱水剂,以延长保存时间。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

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

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 RFLP RAPD AFLP SSR SNP
遗传特性 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显性 显性/共显性
多态性 低 中等 高 高 低
检测基础 分子杂交 随机RCP 专一PCR 专一PCR 专一PCR
检测基因组部位 单/低拷贝 整个基因组 整个基因组 重复序列区 整个基因组
技术难度 难 易 易 易 易
DNA质量 高 低 低 低 低
DNA用量 5~10μg <50ng 50ng 50ng <50ng
使用同位素 是 否 是/否 否 否
探针 DNA短片段 随即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专一引物
费用 中等 低 高 高 高

3.3 使用益生素应注意的问题
3.3.1 产品选择

产品应对人和动物无致病作用,具有改善生产效能的作用.
有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符合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标明含有何种微生物,活菌数量,与抗生素是否有拮抗作用。
微生物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是否有较高的稳定定性。
产品使用的成本投人与效能改善,是否有利可图。
3.3.2 剂量与浓度

由于益生素组成千差万别.使用对象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剂量和浓度也不可能有一个特定限定,在应用中适当高于某一特定值用量,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益生素产品中必须含有相当数量的活菌细胞,才能保证效果。 蔡辉益(1993)指出,益生素一般要求3×108个活菌,每天要达到108—109菌体的菌量才能有效。

益生素活菌含量不足.会影响作用效果,但并非含菌量越大越好。一般在饲料中的添加率为0.02%—0.2%。
3.3.3 菌种

各国选用益生素的菌种有一定差异,但主要为乳酸菌类和芽孢杆菌类。

如美国主要使用乳酸杆菌(以嗜酸杆菌为主)、粪链球菌、枯草杆菌、酵母、米曲霉等。

日本主要使用枯草杆菌、纳豆芽胞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酪酸菌等。

国外以生产复合菌剂为主,如美国生产的各种益生素商品,一些产品要由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等组成。
我国目前正式批准生产的菌株:


腊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等。
动物种类不同.对菌种的要求也不同:

适于单胃动物的菌株一般为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等。为防治和降低仔猪1—7日龄腹泻,应

首选由植物乳酸杆菌、乳酸片球菌、粪链球菌;为促进仔猪生长发育,提高日增重和饲料报酬,应首选由青春双歧杆菌。
适于反刍动物的都是真菌类益生素.以曲霉菌效果好,它使瘤胃内的总细菌数和纤维分解酶数成倍增加,加速纤维分解。
因此,使用益生素时必须充分了解菌种的性能和作用.不同益生素产品有不同功效,选择不当.不仅无法给畜禽建立起有益的微生物区系,反而破坏原有菌丛区系平衡,甚至引起疾病。
3.3.4 使用时间

益生素并非对所有动物都有效,主要是用于应激条件(如断奶、运输、饲料和环境突变等)下的畜禽或用于防治疾病。
益生素用于抗生素之后


当肠内病原微生物和无益微生物过多,益生素活菌不能取代肠道内微生物肘,会降低益生素作用。

可先用抗生素预处理清理肠道,以清除病原菌,再用益生素,可提高作用效果,也有利于避免抗药性产生。
3.3.6 联合使用


研究表明,益生素和抗生素联用,对增进畜禽生产性能是有效的。

周东明等(1995)的体外实验证实,痢特灵、氯霉素对各种益生素菌种抑制最强,金霉素、红霉素、土霉素次之,其他一些抗生素对芽孢杆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乳酸菌、霉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益生素用于抗生素之后


当肠内病原微生物和无益微生物过多,益生素活菌不能取代肠道内微生物肘,会降低益生素作用。

可先用抗生素预处理清理肠道,以清除病原菌,再用益生素,可提高作用效果,也有利于避免抗药性产生。
2) 益生素与抗生素同时应用

酵母和乳酸菌培养物是益生素中应用最普遍的菌种。前者为助消化剂,可与某些抗生素混合使用,效果比单用更好。

以上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益生素联用,效果比单用抗生素或益生素更佳。

但联用时,必须考虑组成益生素的每一种活菌对特定抗生素的敏感性、动物的种类和年龄、以及饲喂抗生素和益生素的时间。
与其他联用:

肽与乳酸杆菌联用,对降低腹泻猪的死亡率.防治猪消化道疾病,提高生产速度有明显效果。两者联用比单一使用日增重提高10%,腹泻率降低50%,死亡率降低33%。

乔宏宇(1993)的研究表明,使用益生素的同时,配合使用酶制剂和有机酸效果最佳。
4.益生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1) 益生素的作用特点是安全无毒、无蓄积残留、无引进潜在致病菌危害,无环境污染等。

2)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预防畜禽尤其是幼畜的肠道疾病
4.1 益生素的作用
3) 生物夺氧

当益生素以孢子状态进入

消化道后,迅速增殖,消耗肠内大量氧气,使肠内O2浓度下降,通过“生物夺氧”,使致病性需氧菌和兼氧菌大幅度下降,起防治疾病和促生长的作用。

4) 竞争抑制

当益生素进入肠内后,造成病原菌和有害菌的不利生存环境,或与有害菌竞争定居部位,抑制病原菌附着到肠细胞上,与病原菌发生竞争性桔抗作用,将其驱出定植地点。
5)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

益生素进入肠道后,抑制需氧性致病菌生长繁殖,有利于肠内正常菌群的建立,尤其是乳酸杆菌能产生大量有机酸,这能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对仔猪尤其是早期断奶仔猪有特殊意义。

在酸性环境中,胃蛋白酶原激活成有消化力的胃蛋白酶,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此外,有机酸可加强肠的蠕动和分泌,促进饲料消化,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
6)产生过氧化氢。

有些微生物在肠内基质中可产生H2O2,它对几种潜在的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
7) 减少氨及胺等有害代谢物的产生。

益生素可以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质的过多生成,降低肠内容物、粪便和门脉中氨含量,肠道内容物中对甲酚、吲哚和3—甲基吲哚(粪臭素)等的含量减少,从而减少粪便的臭气。
芽孢杆菌在大肠中产生的氨基化氧化酶和分解硫化物的酶类,可将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成无臭、无毒害、无污染的物质;芽孢杆菌还有利用氨的酶类,可降低血氨浓度。
由于肠道内有害物质减少,使肠上皮保持较好的吸收功能,并降低肠上皮的更新率,减少消耗。
8) 合成酶和维生素。

益生素在体内可产生各种消化酶和维生素。
芽胞杆菌具有很强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还能降解植物性饲料中的某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
芽胞杆菌可以产生细胞壁裂解酶、葡萄糖苷水解酶、透明质酸酶、果酸果胶裂解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半纤维素酶。这些酶有助于饲料的消化利用,提高饲料效率。
益生素能增加血液中钙、镁,减少钾量,改善矿物质的吸收。
9) 产生抗生素类物质。


某些乳酸杆菌和链球菌可产生抗生素,如嗜酸菌素、乳糖菌素、酸菌素。

芽胞杆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一些多肽类抗生素,主要分3类,即伊短菌素、杆菌素、短杆菌素一多粘菌素一短杆菌酪肽类,它们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增强机体免疫力。

一些益生素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能刺激肠道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提高动物抗体水平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及时杀灭侵人体内的致病菌,

防止疾病的发生。
4.2 益生素的作用机制
目前主要有3种学说:

①优势种群学说:正常微生物菌群对整个肠道菌群起决定作用,使用微生物的目的就在于恢复优势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
②菌群屏障学说:化学益生素和益生素的添加可使动物肠道内有益菌增加,有益菌在消化道内形成致密的膜菌群,形成微生物屏障,抑制消化道粘附病原菌,中和毒性产物,防止毒素和废物的吸收,从而有助于动物消化道内建立正常的有益微生物区系,排除或控制潜在的病原体。
③微生物夺氧学说:需氧芽胞杆菌能在指主肠道内迅速地定值并生长繁殖,消耗氧气,又称生物夺氧。
5 益生素存在的问题及目前研究的热点
5.1 益生素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适宜作益生素的菌种仅有乳酸杆菌、链球菌、芽胞杆菌、双歧杆菌以及酵母菌等少数几种;
②活菌制剂在饲料加工、运输中容易失活;
③活菌进入动物消化道后大多难以经受低pH值的盐酸、胆汁酸的作用.难以有足够的数量达到肠道或定居肠道而发挥作用;
④生长速度慢,难以在微生物间竞争中处于优势地值,这是目前限制益生素大量生产和应用的主要原因。
5.2 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1) 提高有益菌在胃肠道内的活性及其对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的耐受能力;

应用基因工程,定向改造有益菌株,使其具有抗酸、抗热能力,这是有效这径之一,

其他措施:如稳定化技术和微胶囊化技术。
筛选更多的供各种特殊日粮用的新菌株。


在益生素菌种的筛选上,正在寻找适合各种特殊日粮的、具有直接促生长作用的有益菌株.并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能分泌氨基酸和高水平消化酶的良性微生物。
益生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以前绝大多数研究停留在使用效果水平上,对其作用机理了解基少,目前主要从动物营养物质代谢与微生物代谢关系方面进行研究。
益生素与其它添加剂合理使用的研究

① 益生素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

② 益生素与肽、酶制剂以及有机酸的联合使用;

③ 益生素与光合细菌制剂的联合使用等。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联合使用对畜禽所产生的正效应比单独使用的正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6 、我国益生素的展望
1) 必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的发展,对食品乃至饲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发展高效、无药物残留的新型饲料添加剂——益生素,为畜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益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应用,将是一项跨世纪的热门课题。
高起点、高水平的发

展战略
益生素的生产、应用应是高要求、高起点的。在菌株选择、标记、生产工艺、包装等采取高水平,这样能才易于被用户接受,才能适应现代饲料工业乃至畜牧业的发展需要。
3)充分认识其效果

对不同畜种、不同饲粮类型,益生素的使用效果会有明显不同。某些饲粮,按目前的配制水平,已具备高生产性能,再添加益生素,不能发辉其作用。

因此,在发展此类产品时,应有畜种、饲喂类型特异性,针对不同用途,选用不同菌株微生物。
国内外的研究已证明,在低水平的日粮中使用益生素的效果,比营养较为全面的全价配合日粮更为显著;
使用益生素,可以适当减少维生素等营养性添加剂的使用量;间断使用甚至不用添加抗生素饲料添加剂;饲料配方的营养参数可以作必要的调整。
因此,我们初步认为益生素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但很多工作仍需我们去深入细致进行研究,以推动我国饲料工业能跟上世界的先进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