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庆光 传播学笔记考试版

郭庆光 传播学笔记考试版

郭庆光 传播学笔记考试版
郭庆光 传播学笔记考试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引论传播与生俱来

一、传播的含义

(一)、传播和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的第一个意思应该是沟通。

communication还有一个含义是交通。

Communication 还有一个含义,就是通讯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施拉姆2.影响说:也就是劝服说。强调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霍夫兰3.反应说:美国学者S〃S〃史蒂文斯认为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强调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过程说:彼德:“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些媒介向许多人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

概括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传播与信息

关于信息的本质,按照香农的理论,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二、传播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学科定性

人类的知识分属三大门类: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三)、学科特色:多科性边缘学科

1、社会学:研究范式和社会学方法

2、心理学:研究范式和实验法等方法

3、三论

A信息论: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B控制论:反馈

C系统论: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4、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1)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活动及过程与人类传播活动给过程

(2)传播学与新闻学

第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

传播学研究的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第二,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

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则以其新兴的社会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主要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

第二节、传播学的产生

一、传播学产生的外部条件

(一)政治:选举

(二)经济:市场经济

(三)军事:战争宣传

(四)媒介:自身的兴盛

二、传播学产生的内部根据-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一)、“四大先驱”的开拓性贡献261

1、拉斯韦尔

谁-说什么-通过何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

2、卢因

卢因的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主要探究团体与个体二者间的关系。卢因认为,在团体与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把关人

3、霍夫兰

战时传播研究

耶鲁研究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控制实验法。使它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二是他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大众传播实验》,1949年出版。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4、拉扎斯菲尔德

伊里调查:1944《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

两极传播、舆论领袖理论,摧毁了媒介万能的假说。

(二)、集大成者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

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1947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1956创办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73“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

出版著作,三部影响较大:《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和《传播学概论》(1982)

第三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的发展

1、20—30年代:效果研究中的魔弹论

2、40一50年代:传播学的形成与传播模式的兴旺。有限效果论的出现与

50年代的危机。

3、60年代的转机:对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宏观效果论的

出现;受众本位的确立。

4、70年代至今的兴盛

研究领域扩大,派别林立: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目的、焦点、方法的差异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1、台湾:1953新闻研究所,1963电视与儿童的研究,70后多样化。徐佳

士《大众传播理论》,严沁恒《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2、大陆:起步较晚,发展很快

(1)著译

(2)会议

(3)教学

(4)应用

三、传播学的发展研究现状

传播学已成为世界性学问

1、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

2、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3、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4、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

5、传播专业普遍设立,传播人才大量培养

第二章传播

第一节传播的分类

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传播类型的多样性: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四分法:

一、人内传播

1、定义

顾名思义,人内传播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实质上是个人的意识活动与思维活动。人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人内传播的主要特性

(1)隐蔽性

(2)内动性

(3)短途性

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78

米德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客我的身份打量、校正主我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符号互动理论的中心论点。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

二人际传播

1、定义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

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非语言传播符号有许多不同于语言符号的重要特点:1)存在的广泛性,“人体是个信息发射站”。2)表达具体;3)多义性或含义无穷性;4)表达性、预设性5)补充或替代。作用三方面:传播人际态度情绪,支持语言传播,代替语言。

2、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

(1)“熟人圈”

(2)面对面

(3)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

(4)覆盖面有限

公式:一个信息传播总体效果=7%的用词+38%的口头表达+55%的面部表情

3、人际传播的意义

(1)、理想的人际传播——布伯的“我与你”

人际传播真正价值在于个人间心灵的交往,人际传播首先应该定位于人与人的相遇和交往。

(2)、“约哈里窗口”——自我认知与了解他人。

(3)、建立和谐关系

三组织传播

1、定义

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简言之,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2、组织传播的分类

1)、组织内部传播

(1)正式渠道

①纵向传播

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②横向传播

(2)非正式渠道

2)、组织外部传播

3.组织传播的特点

1)信息大多具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

2)组织传播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的和有界的

3)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

4.组织传播的意义

5.影响组织传播效果的因素

(1)组织的可信度

(2)传播层级的多少

四大众传播

1、定义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2、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1)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

(3)传播内容是公开的

(4)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5)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6)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三大信息革命

?1、文字的发明

?2、印刷术发明

?3、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传播进程的总结:

?1.人类传播进程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和整合性状态发展;

?3.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第四节传播过程与基本模式

一传播过程及其构成要素

(一)什么是传播过程

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传播现象(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要素(或者说环节)和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讯息与信息

媒介

反馈

二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其作用是: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模式的类型:文字、图像(表)、数学。最常用的是图像。

模式的缺陷:对现实的简化又可能导致对现实的误解。

(二)经典传播模式

1、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直线模式)

5W模式的优缺点

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和各要素。

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

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将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信息、并且呈直线形态的过程,忽略了反馈。

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这里没能显示出来。

(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2、控制论模式

(1)德弗勒模式及其特点(双向传播)

1最重要的修正,便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2提示了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

3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

4不足:没有超越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循环模式)及其特点

循环模式的特点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2把传受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3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社会系统模式

(1)赖利夫妇模式及其特点

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特征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四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缘起:

传播功能的研究,源自西方社会学帕森斯和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在传播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核心观点

结构功能理论的核心观点为: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部分(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大众媒介等)组成互相依存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为该体系的平衡做出贡献;一个部分的变化会引发该体系的暂时失衡,从而引发其他部分的变化,甚至改变整个体系,形成新的平衡,使有机体产生新的功能。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和效能。不同于传播效果。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13

(一)大众传播功能的特点

大众传播功能具有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暂时性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等到强化或抑制。

适应性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的,也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

多变性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二)大众传播的四种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功能1、监视环境——环境监测功能

指传播组织以“新闻”的手段不断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中变动的信息,并通过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使人们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并作为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的一种社会职能。

2、联系社会——社会整合功能

指大众传播媒介以“宣传”为手段,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舆论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3、传递遗产——文化传递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使社会的精神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得到继承和发扬。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4、提供娱乐——娱乐功能

赖特1959《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了重要的补充和阐述,指出传播具有第四种功能,即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大众传播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发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提出“三功能论”,而且第一次指出并研究传播的负功能(功能失调)问题。其中,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功能失调)。

(一)授予地位的功能

提高人或事的身价,扩大其知名度

(二)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功能

主要指媒介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以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三)麻醉功能(负功能)

体现为,一是让人沉醉在虚幻满足之中,二是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

除此之外,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还论及大众传播的以下几点负功能:

1、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2、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

3、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

四、大众传播的隐性功能

(一)、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

默顿1947《明显的和潜在的功能》认为显性功能,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显性功能是人们可以明显看出或感觉到的作用或效能;隐性功能则是人们不易察觉到的作用效应。

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未能预想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二)、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大众文化的特点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如何评价大众文化(或电视剧、娱乐节目)的作用

“大众文化”是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积极一面,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文化为社会上少数上层人士所独占的局面,转向了全社会的广大民众。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走向商业化、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

第三章信息

一、信息的传播分析

1、信息与物质的关系

2、信息与媒介

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没有媒介,信息就无所依附,无法传播。

3、信息与符号

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或形构。信息以物质载体,以符号来表现。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的行为。

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却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

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但并不是惟一的体系。动作、表情、体态、声音、图形、影像等,同样是信息的重要载体,都可以起到符号的作用。

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火、雷声、雨,还有人的一些信号。

象征符与信号相比,则具有不同的性质

自然、人工之别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包括:

物体语言符号

体态语言符号

音乐符号

图象符号

物体语言符号

指人们运用物体语言符号的行为,包括衣服穿着,化妆打扮和器物使用等。

麦克卢汉:衣服是皮肤的延伸

服饰

器物使用

体态语言符号

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器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态语。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意义相同,动作有异

总之,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而信息则是符号的表现内容,是符号的特定意义。

二、信息的含义、特征与分类

1、含义

信息,就是受传者收到讯息(消息)前未知的内容。

香农:“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2、一般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

2)抽象性

3)感知性

4)传递性

5)存贮性

6)共享性

3、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

1)新闻性(时效性)

2)知识性

3)真实性

4)价值性

5)娱悦性

4、信息的种类

1)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从信产生的来源分类。根据自然是否有生命可分为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是对人类社会变化状态的反映,这是传播学考察的对象。

2)历史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

从信息产生或针对的时间来说。

3)预测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反馈性信息

根据事物发展过程来看的。

4)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娱乐性信息

对于使用者的心理作用。

此外有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冗余信息等

三、信息社会的表现形态

1、信息爆炸

表现:

新闻信息飞速增加

娱乐信息急剧攀升

广告信息铺天盖地

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后果:

信息泛滥

信息超载

信息浪费

信息疾病

2、信息污染

1)色情信息

2)暴力内容

3)虚假信息

4)图像信息

学界看法不一,传统派学者:传媒“社会公器”,自由派学者:大众传媒“自由的卫士”。

第四章大众传播者分析(控制分析)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p129

一、控制研究的含义

也就是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传播主体“谁”不仅指单个的人,比如记者、编辑,还包括媒介组织,比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出版社、电影制片厂、网站等。

二、施控与受控

所谓控制,包含着施控与受控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传播者要对信息流通所进行干预和影响,主动地施加控制。另一方面传播者要受时代与社会的制约,被动地受到控制。

第一节大众传播者的内涵、特征、责任及权利

一、内涵

大众传播者是指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专门机构以及构成这些机构的受过专门训练的从事传播职业的人员。

与信息源不同

二、特点

1、代表性

2、专业性

3、群体性

4、复杂性

三、责任

1、采集信息

2、筛选取舍(鉴别过滤)信息

3、加工制作信息

4、传播发送信息

5、搜集处理反馈信息

四、权利

1、采访权(知察权、知闻权)

2、编辑权

3、著作权

4、批评权

5、专业保密权

6、安全保护权

第二节把关人与把关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

把关: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参与传播的每个人从各自的观点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守门)人。

施拉姆:在信息网络中到处设有把关人

二、怀特的把关研究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四、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五、盖尔顿和鲁治的选择性守门模式

1、时间跨度(老师的黑板谁在擦、钱被风刮跑以后 )

2、强度或阈限价值

3、明晰性

4、文化接近性

5、预期性(如近期房市调控)

6、出乎预料性

7、连续性(冤枉刘仪伟)

8、组合性(平衡性、对照性)

9、社会文化价值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控制形式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政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益群体包括社会各阶层、政党和各类团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体现为垄断资本的控制。

强强联合,对大众传播事业实行垄断。

通过控制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个人的信息反馈:来信、来电、来访等

2.结成受众团体

3.诉诸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发行量和收视率

?“公众利益”原则。

第四节四大控制观念及体制

?集权主义媒介理论(authoritarian theory)anism)

?媒介的自由至上主义(自由主义)理论(libertarian theory)?社会责任媒介理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苏维埃——极权主义理论(soviet-totalitarian theory)

?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前四种在施拉姆等人《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中最早被概括

1956年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一、集权主义理论P135

极权主义是一种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也称权威主义。

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或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

对应于新闻传播事业的早期阶段。

集权主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可以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自由主义理论

1、发展历程

?18世纪最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但是被禁止。1776年以后,在美国开始实行,并作为附属于美国宪法的《权利法案》的第一条修正案正式采纳。

?观点来源于弥尔顿(Milton)、洛克(Locke)、密尔(Mill)等人2、理论内涵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3)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

3、现实困惑

三、社会责任理论

1、社会责任论的提出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与完善。

2、理论前提:

(1)有限制的自由

(2)公民的知晓权利

(3)报刊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3、基本观点

(1)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理智

(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4)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4、评价

四、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P142

?媒介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制度

?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以及监督部门的控制,只有忠诚的和正统的党员才可以有规律地使用媒介

?政党的策略允许批评,但是党的宗旨和目标是不允许批评的

第五章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

概念

1.渠道与媒介的区别: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

2.记忆一些重要的时间与人物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完善了金属活字印刷术。

1456年,印刷《圣经》。

1844年,美国工程师摩尔斯发明了电报机。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信号传递。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台—KDKA广播电台,于当年11月2日开始播音。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于11月2日开始正式播送节目。

问答:简述人类传播活动及媒介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和现状

一、印刷媒介

(一)书籍

1.分类: 五分法

2.特点:

内容具有专门性、深入性和系统性

(二)报纸

1.中外报纸历史、现状

中国报业结构发展现状:

30多年发展变化:

1)观念:商品、信息产业

2)功能:从工具论到多功能

3)报业结构:单一机关报—多层次类别

4)报社性质:事业—企业—报业

5)经营方式:多种经营—规模经营

广州日报1996成立第一家传媒集团

现状:

1)日报出版能力9860.39万份

2)千人日报拥有量 75.86份

3)报纸普及率户均0.26份

西方国家报业现状

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说明

美国:报纸为企业性实体,有公司或社会团体经营,以赢利为目的。没有政府或执政

党出版发行的机关报、党报。报业垄断严重,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特点:页数多平均70页,周日200页

广告多版面占60—70% 收入占报纸80—90%

三大报纸:

《纽约时报》1851创办,“刊载一切适于发表的新闻”最多1572版

《华盛顿邮报》1877,日出100版左右,出版200- 300版,美国内政外交。

《洛杉矶时报》1881注重国际新闻

美国的杂志有11000多种,期总发行量4亿份。著名的三大新闻周刊—《时代》、《

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英国:有日报和星期日报纸130种,各种周报2000种,全国性报纸分高级报纸和通

俗报纸两种,垄断严重,控制在五大报业集团手中。主要报纸:

《泰晤士日报》1785,发行量40万,读者中上层人士

《每日电讯报》1855,发行量最大,日发行100万以上,读者中产阶层

《卫报》1821,40万,政界和知识分子

日本:报业发达,平均2.37人一份报纸,垄断严重,五大报业集团发行量占一半.

《读卖新闻》1874,早报977万份,晚报490万。

《朝日新闻》1879,早报827万,晚报474万,雅而不俗,读者知识界

《每日新闻》1872早403,晚230

《日本经济新闻》1876

《产经新闻》1933,金融界

2.报纸的分类

1)以办报方针分: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企业性政治报

2)以报纸内容分:在我国可分为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在西方分严肃报纸和大众化报纸

3)以影响范分:国际性报纸,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

4)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早报,午报,晚报,周报

3.报纸的特点

1)制作简便,费用低廉

2)阅读自由,选择性强

3)信息容量大,便于保存

4)便于深度报道

趋势:报纸杂志化,媒介融合

a厚报时代与信息分叠,b报纸头版封面化,c版式安排杂志化,d报纸新闻专题化规模化

短处:

1)时效性不如广播与电视;2)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音见长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3)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三)、杂志

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新闻性不强,更趋于专业化、专门化。而且重视图文并茂,印刷技术和纸张的质量更讲究。我国第一本杂志1862《中外杂志》,1904《东方杂志》。期刊业现状是:增长速度快,市场份额偏低,制作水准不断提高,但整体实力不强。

分类:普通杂志与专业杂志

特点:1)内容专门化、读者群体化;2)解释充分、指导性强;3)连续性强、影响力深;4)制作精美、保持性好。

二、电子媒介

(一)、广播

优点:①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②受众面广,渗透性强;③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感染听众。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①广播内容保留性不如报刊,受众选择余地小。②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电视深刻。

(二)、电视

1、历史与现状

最早试办电视的国家有英、苏、法、日、美等。二战时基本处于停滞,1948美英的电视台相继工作。4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彩色电视,1962开始实现卫星转播。

我国电视起步较晚,1958我国才建起电视台,1958.5.1.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10.1.上海电视台相继开播.当年只有50台电视机。改革开放后电视得益最大发展最快,外国人说中国是唯一的电视先普及,电话后普及的国家.

现状:1)市场规模庞大,但产业规模与广告收入相对偏低。全国共有广播电台306家,电视台360家,广播电视台1300家.广播频道1933套,覆盖率93.21%,电视频道2058套,覆盖率94.54%.中国电视观众的人均收视时间基本稳定在3小时。目前中国的观众人数、家庭电视机的拥有量、有线电视用户、电视频道总数等指标要大于美国,但在广告收入、产业规模等方面则相对落后。在世界电视100强中,美国有29家,收入总和为857亿美元.而中国只有央视一家广告收入100亿左右,收入在50多位.2)省级卫视争夺市场,境外电视改变旧格局。省级卫星频道基本全部落地。目前在三星级以上酒店和特殊社区落地的境外电视频道有40多个。外国电视节目已占中国内地三分之一的电视播出时间。中国电视机构的特点呈现出板块分布:央视、省级卫星电视、城市电视、境外电视等板块。3)电视市场盈利模式单一,广告份额央视独大。我国电视机构90%以上的创收依靠广告,2002美国电视业的付费电视收入1700亿美元,广告为1000亿。

(《广播电视:向数字化全面转型》新闻战线2009-8-4)

西方国家

美国主要广播电视机构:全国广播公司(NBC)1926;美国广播公司(ABC)1943;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27;有线电视新闻广播网 (CNN )1980,美国之音(VOA)1942。

2.电视特性

1)传播手段的先进性

2)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3)传播效果的现场性

4)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优点:①视听兼备,图声并茂,感染力强。②手段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缺点: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电视接收机价格较高,又不如收音机轻便易带。

3.电视的影响

正面周知,讲负面影响:“眼睛为了电视而存在”美国关闭电视周运动。

1)“电视节目成了一种麻醉剂”;

2)“导致人类走向社会隔离”;

3)“散布愚昧”;

4)“广告弊端”;

5)“文化渗透和侵略”;

6)“暴力和色情的泛滥”等。

(三)电影

1.历史:是将一系列静止的照片飞快地放映在银幕上,“视觉滞差(暂留)”的作用。1889爱迪生,1894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手摇式电影摄影机,1895首映成功,标志电影时代到来。早期是无声的“默片”。1927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后,世界各国的电影由无声迈进有声阶段。初期电影在法国最为发达,一战后是美国。1926美国的

电影业为六大产业之一。到三、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涌现了米高梅电影公司等一批著名的影业公司好莱坞电影制造业中心,〈乱世佳人〉1939。二战后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产生了宽银幕电影、环幕电影和球幕电影,画面由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产生了立体电影和全息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抗战期拍摄了〈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1949后中国电影进入光辉时期‘,十年动乱停滞不前,文革后蓬勃发展,许多电影在国际上获大奖,产生一大批优秀作品,出现了一批优秀演员。

2.电影传播特性

1)影像清晰,形象逼真

2)银幕宽大,表现力强

3)投资巨大,制作精细

4)影院效应,参与感强

不足:内容局限、观众较少、方便性较差

(四)网络媒介

1.现状及采用: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第22次统计报告,截止2008-6-30我国网民总人数2.53,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普及率19.1%,全球水平21.1%.

1)我国网民增长迅速,但网络普及率不高2)人们对网络依赖加强,获取信息成为首要目的,53%的人将其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3)网络广告增长快但市场份额偏低

2.互联网媒体的概念界定

学界和实践界有多种提法,新媒体、多媒体等,1998-5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就是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3.传播特性:

一是从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及表现形式看其特征有: 1)数字化,2)全球性,3)信息的丰富性与无限性,4)可储存易复制易检索

二是从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看其特征有: 1)迅捷性2)多媒体化,3)交互性三是从网络媒体的传受关系看其特征有: 1)多元性,2)自由性,个性化

4.互联网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

1)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变化;

2)新闻传播的载体发生变化;

3)新闻传播形态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给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传受关系理论,把关人理论,新闻选择理论等带来挑战。

(五)手机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的发展: 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 (1)社会学传统: 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 (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 (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章节题库(7-8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概念题 1.大众传播(宁波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8年研;江西师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授予地位功能(南林2019年研;暨南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3年研)答: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之一,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1)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提出 “麻醉功能”,又称“麻醉精神”,是大众传播的一大消极功能,1948年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 (2)“麻醉功能”的主要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大众媒介虽然可以将人的感受延伸到一个更为深广的空间,人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媒介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人们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且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接触,便不再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而是消极旁观。 绝大多数广播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文化娱乐节目的水准不及正规教育和高级文化,而只是一种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大众文化。这种产物,相对于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而言是一种堕落。 (3)对“麻醉功能”的评价 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社群逐渐疏远和陌生。日本也有一种说法“容器人”,指人们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接。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成为了“电视人”和“沙发土豆”。 2.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北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湖南师大2017年研)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中传新传考研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中传新传考研|《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针对准备考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同学们,凯程考研的小编准备了一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查缺补漏复习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 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12、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另有歌手和电影的名字也是“符号”。 13、意义: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正向价值回馈。 14、符号意义: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15、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P46_90 1.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2.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3.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4.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5.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6.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7.模式:所谓模式,是指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8.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9.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10.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传播学教程》-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 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 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 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 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 三个原则P18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 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 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 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 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 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 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 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 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 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 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67页 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