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译文)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译文)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译文)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译文)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部分激动还是受体功能选择性?

Richard B. Mailman ;Vishakantha Murthy

摘要

描述药物通过单个受体引起显著不同的信号传递被称为功能选择性(例如完全激动剂作用于一条通路,而拮抗剂作用于第二条通路)。最近已经得到普遍认识,这一现象影响到对某些药物作用机制的解释,并且与开发药物有关。这一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临床领域之一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根据临床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的。起初的抗精神病药物例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被称为典型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它们具有抗精神病作用和引起许多副作用(锥体外系和内分泌的),由于其对多巴胺D2的高度亲和力。后来开发的药物例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及其它药物避免了神经学副作用,被称为非典型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这些化合物从作用机制上被分为D2与 5-HT2A高度亲和力拮抗剂;D2、5-HT2A和其他神经递质中度亲和力拮抗剂。目前已经得到批准的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被认为其有选择性D2部分激动作用或D2功能选择性。虽然部分激动作用是得到广泛接受的机制,但是现有的资料与这一机制不相一致。相反,D2功能选择性的假说能够解释阿立哌唑所有当前的资料,而且对于发现非完全性D2拮抗作用的化合物有作用。

关键词:功能选择性,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受体机制,G 蛋白偶联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按受体,药物作用

A.第一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偶然观察到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最终导致发现这些药物的抗精神

病作用是由于抗多巴胺作用。随后,开发了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像氯丙嗪一样,主要作用为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这一类型的药物(最初称做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现在叫做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各种不同的化学结构。根据每日平均剂量,可以将这些典型药物分类为高效价、中效价或低效价药物,其临床效能通常与D2受体的亲和力高度相关。因此,对于目前得到批准的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和许多正在开发的化合物来说,作用于多巴胺系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1.多巴胺系统及其受体

大脑中有三条主要的多巴胺通路:黑质纹状体(源自于A9脑区的细胞);中脑边缘和中脑皮层系统(源自于A10脑区或腹侧被盖的细胞);以及结节漏斗(下丘脑)系统。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生化机制的最早证据是观察到多巴胺能够剂量依赖性刺激第二信使cAMP的合成,这一作用能被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拮抗。吩噻嗪类和噻吨类抗精神病药物均能竞争性抑制多巴胺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从而导致提出最初假说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多巴胺的重要功能机制。可是,对其他结构的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显示某些作用强大的抗精神病药物抑制多

巴胺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作用甚微。这一差异导致提出多种多巴胺受体假说,其中之一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而其它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抗精神病效能与受体亲和力成正比,但是究竟哪些功能起作用并不明了。这一分歧已经被统一称为D1类和D2 类受体受体。目前已知这两

类药物家族是五个基因的产物,而且,它们的生物学已经成为许多著作和章节中的主题。D1类受体基因是内含子较少的,包括D1(在鼠科动物也叫做D1A)和D5 (又叫做 D1B)。“D2样”受体包括两个主要的D2基因联结变种,即D2L (长)和 D2S (短),两者结合在一起是D2样受体的最高度表达。其它D2-类受体有 D3和 D4受体, 以及 D3受体联结变体,这些受体只在鼠类中表达,在人类体内不表达。D4受体在第三细胞回路编码的区域有16个核苷酸复制,个体之间可以可以在4-16次的复制周期之间发生变化。已经有人提出这些D4等位基因对于行为显型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一观点是有争议的。

除了精神分裂症之外多巴胺机制的主要引人关注是在许多中枢性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P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治疗和/或病因中。由于这一原因,人们作出巨大的努力来发现和开发靶向多巴胺受体的药物,这就引发临床和研究相结合的大量有益的基础性研究,并且提出了许多令人注目的临床假说。

2.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

在氯丙嗪意外发现之后许多其他的吩噻嗪类药物(例如氟奋乃静,三氟拉嗪)随后进入市场。另外,其他第一代药物源自于截然不同的化学结构,例如丁酰苯,氟哌啶醇和三氟噻吨类(见图1)。

图 1 有代表性的第一代(典型)药物的结构

注:顶行代表许多已经上市的吩噻嗪类,底行表示广泛使用的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和噻吨类代表药物三氟吨。

当前广泛使用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例如氟哌啶醇对于减轻精神分

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例如幻觉和妄想)是有效的。与急性期有关的发作,同样还能防止精神病复发。然而这些药物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大约有25%-60%的患者对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相当难治或只有部分反应。此外,这些药物对于阴性症状(例如情感平淡,思维贫乏,情感和社会退缩,以及动力缺乏)只有适度的疗效。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还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和长期暴露。这些副作用降低

依从性和反映了精神分裂症充分治疗的重大缺陷性。某些副作用(镇静,自主的和心血管作用,体重增加)主要是由于药物对其他受体的作用。这些药物还可以引起各种神经学不良反应,包括急性椎体外系副作用(EPS)例如帕金森,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以及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长期的暴露(例如,迟发型运动障碍(TD))。这些后者的副作用可能通过相同的受体(D2类)调节导致的治疗作用。实际上,推荐大多数患者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的治疗剂量都可出现急性EPS 更令人烦恼的神经学副作用(TD),可能是不可逆的,发生率大约为每年5%。抗胆碱能药物对于减轻EPS是有效的,但是这些药物本身具有令人烦恼的副作用(例如口干,便秘,谵妄以及记忆力减退)可进一步导致治疗不依从性。更为糟糕的是,阴性症状、心境症状,以及认知缺陷对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只有轻微的反应。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的出现通常导致社会和职业功能差。此外,大约30%的急性精神病性症状恶化的患者对标准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反应极小。这些因素激发研究疗效同等或者更好的并能显著地减少副作用的新药。十多年以来考虑的最主要的副作用是神经学(EPS和TD)和神经内分泌。最初没有神经学副作用的药物原来被成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但是现在通常称之为第二代药物。

3.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药物”)

多年来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是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应该必须产生EPS,因为这些作用是通过阻断同一受体(例如D2)而发生的。所作的大量的研究是发现药物的“非典型性”,虽然对于“非典型”的意义没有

规则。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被用于描述药物至少与“典型”药物有同等的抗精神病作用,而不产生EPS或者持久的催乳素升高,随着时间推移,开发被称为非典型的药物以后,非典型的定义通常延伸到包括具有较好的抗精神病效应(例如对于治疗抵抗的患者)或对于阴性症状或认知缺陷有益。有时被称为第一个非典型的药物是甲硫哒嗪(包括其代谢物美索哒嗪也分别上市了)。虽然曾经被认为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原型,甲硫哒嗪可能有中度的抗多巴胺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众不同,由于其本身的抗毒蕈碱作用。在同时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与其他的第一代药物联合使用没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发并形成主要的其他两类药物成为真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现在称之为第二代药物,最明显的例子是氯氮平。

a.“丰富的药理学:氯氮平及其相关药物”

氯氮平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是在1970年代进行的,但是由于诱发潜在性致命性的副作用(粒细胞缺乏),使得它在美国停止生产和在其他国家也限制生产。然而,由于认识到氯氮平在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优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例如氟哌啶醇和氯丙嗪,因此氯氮平获得新生。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较,氯氮平几乎不引起EPS或TD,极少导致催乳素浓度增高,也有人提出它可能改善(或最少不会加重)精神分裂症的某些阴性症状和认知缺陷。由于氯氮平的无与伦比的临床疗效得到广泛认识,因此它得以的重新引入,但需要缓慢滴定和监测恶血质。的确,这导致了极大努力来认识氯氮平的独特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保留其显著疗效但副作用较少的药物。

氯氮平具有许多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的特征。它对某些多巴胺受体(DARS)(D4),(D2和D1)有中度的亲和力,且对5-HT2A,组织胺H1,毒蕈碱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也有亲和力。奥氮平在结构和药理学方面都与氯氮平相似,对5-HT2A,D2以及其他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和组织胺受体都有亲和力。喹硫平和齐拉西酮在多巴胺和几个“位点外”靶向的亲和力与氯氮平有点不同。有时这些差异的临床意义显得很明显(例如,齐拉西酮的5-HT1A部分激动作用可能是降低EPS 的原因)。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药理学,有关氯氮平的药理作用是导致其临床疗效的原因的争论也就不足为奇。由于需要剂量滴定,显著出现粒细胞缺乏和癫痫,以及镇静,低血压,唾液过多和体重增加,因此,对改良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导致奥氮平、喹硫平和齐拉西酮进入市场。有关这些药物的药理学有许多文献进行了综述,所有这些药物都对多种受体具有亲和力,这可能与其抗精神病作用和/或副作用有关。在这一领域未注意阐明能证实的单一机制,并且实际上导致提出氯氮平的独特作用是由于多受体靶向。由于多受体作用的准确的性质是关键的,但不好理解,因此有人提出“肮脏的”药物这一名词,用于取代“丰富的”药理学。其他具有“丰富的”药理学的药物诸如奥氮平、喹硫平和齐拉西酮明显有效和没有氯氮平的血液学副作用,但是这些药物与氯氮平的疗效不完全相同。因此,质询机制(受体作用的最大化或对靶向受体的独特作用是什么?)要超过探索性兴趣。

b.多巴胺-5-羟色胺拮抗剂

第二代药物包括与氯氮平有点不同的药物。不像氯氮平、喹硫平和齐拉西酮对D2和5-HT2A相对低的亲和力,这一机制涉及高度阻断5-HT2A 和D2受体的亲和力。具有显著较低的引起EPS和TD特性的抗精神病药物被认为是通过“5-HT/DA拮抗”起作用。这些药物的原型是利培酮,尽管有几个已经得到批准的结构和机制有关的化合物。除了对5-HT2A和D2拮抗有高度亲和力之外,利培酮相对来说避免了抗胆碱能活性和对α肾上腺素和5-TH1受体有较低的亲和力。在高剂量时利培酮可以引起某些剂量相关的EPS(大于6mg/d),但是在较低剂量时神经学副作用的危险是中度的。利培酮通过阻断D2受体引起高催乳素血症,并且与适度的体重增加有关,这些副作用是许多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共有的。

图2 有代表性的第二代药物的结构

注:顶行表示氯氮平及其结构相似的两个化合物。底行表示齐拉西酮,是第四个具有“丰富”药理学的化合物,与利培酮一样,是“强大的5-羟色胺-多巴胺双重拮抗剂”。

B.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部分激动或更多?

1.多巴胺自主受体和突出前多巴胺受体作为抗精神病药物的候选受体

发现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集中在D2受体是“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在1980年代提出的多巴胺释放过多和/或多巴胺受体神经元超敏是目前称之为阳性症状的原因。虽然D2受体拮抗作为控制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方法在1970年代晚期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说。多巴胺自主受体(目前已知是由高密度的D2和低密度的D3受体组成的)。当多巴胺自主受体受到激活时,它们可以引起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减少,并且导致多巴胺神经元点燃减少。有趣的是,多巴胺和

D2激动剂相对于突触后D2受体功能可能对这些自主受体有较高的效能。那么这可能解释为什么多巴胺D2完全激动剂的行为反应通常是双向的,与剂量有关,在低剂量是引起行为抑制(由于自主受体兴奋)和在高剂量时行为兴奋(直接激活突触后受体)。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解释这一双向作用是突触前D2样受体有较高的储备。这些观察导致显然矛盾的观点,使用D2样激动剂通过两种机制产生抗精神病作用。一种机制是使用低剂量的完全激动剂取得选择性突触前激活作用,另一种机制是使用部分激动剂。按照药理学理论,部分激动剂应该对突触前受体有更强大的兴奋作用,在突触前有较高的受体储备。实际上,有大量的体外和动物研究提示部分激动剂(-)3-PPP (丙克拉莫),

可能是一个极好的候选药物。虽然两种机制都有合理的理论基础,但是早期临床资料是令人失望的。回顾以前的资料这可能反应了不随时间起伏获得“恰当的突触前有关受体占据,或者发现部分激动剂刚好有恰当的内在的活性。”另一方面得到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现在已经发现阿立哌唑是“恰到好处的”部分激动剂。

2.阿立哌唑作为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原型

阿立哌唑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得到批准的抗精神病药物,由于其研制者提供对D2有较高的亲和力和较低的D2部分激动作用。虽然这一化合物作用于几种其他的受体,但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许多主要的生物学特征已经把阿立哌唑作为第一个“多巴胺稳定剂”,基于这些传说的

D2部分激动剂特性。按照这一观点,在细胞外多巴胺高浓度的情况下,(例如中脑边缘区域与阳性症状有关),阿立哌唑的部分激动作用与多巴胺竞争导致部分拮抗作用而产生临床效果。相反地,在细胞外多巴胺浓度低的情况下(例如多巴胺回路涉及工作记忆),阿立哌唑能够占据额外的受体而产生部分激活作用。图3显示了上述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提供了一种合乎逻辑和有说服力的机制,将有关部分激动机制的经典的药物学逻辑与精神分裂症生物学的最新资料相结合。

图3

注:图3说明了在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中提出的多巴胺D2部分激动剂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左侧纵列:中脑边缘的多巴胺传递。左侧纵列:前额叶皮层多巴胺传递。宽点线:“正常”多巴胺活性;实心棕黑色框: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异常传递;实心反曲线:部分激动剂的单独作用;点状反曲线:在出现内生的多巴胺浓聚物时的部分激动剂作用。

在某些功能性分析系统中,按照这一流行的假说,阿立哌唑确实必须是一个低到中度的部分激动剂。另一方面,阿立哌唑许多现有的资料是有疑问的,因为它与这一部分激动剂假说有关。阿立哌唑的内在活性和效能,由D2介导的抑制cAMP聚集,是细胞线性相关的。因此,该药对胆碱氧化酶/ D2L细胞轴只有轻微的部分激动作用,但是对人肾胚/ D2L细胞有强烈的部分激动作用。此外,阿立哌唑对于相同细胞族

内的两种D2L介导的功能,或甚至在两种不同细胞族的相同功能有明显不同的作用。再者,阿立哌唑是一种纯的拮抗剂,作用于D2激动剂介导的GTPRS结合和GIRK通道,尽管它本身是完全激动剂,对于D2介导的络氨酸羟化酶的抑制。如此,阿立哌唑可能诱导D2介导的功能作用,包含全部经典的内在药理学活性。功能差异的程度并不见于其他的“部分激动剂”。内在活性和效能的大量变异,不能用其他机制来解释,因此,导致提出阿立哌唑是“功能选择性”的假说,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部分激动剂。现在已经明白“功能选择性”不是阿立哌唑独特的作用机制。

3. 功能选择性和内在效能的观念

近半个世纪以来,有人提出配体通过与其靶向受体相互作用而起作用的药理学理论。这些作用由两个重要的特性控制:亲和力(配体与其受体的吸引特性)和效力(接受配体,一但结合,产生反应的特性)。这一观念导致将药物进行分成完全激动剂、部分激动剂、中枢拮抗剂或可性激动剂。每一种药物具有固有的“内在效能”这一概念是用来评估由配体及其靶受体产生的激活的每一个受体分子。这一观点推论一旦配体与受体结合能够给予(或减少)刺激,这是配体-受体复合物的一种内在的特性。固有的效能与操作性术语“内在的活性”(Ariens, 1954)不同,后者是指在任何单个试验中,配体的最大的效应(E max)。在历史上,药物学家把内在的效能视为独立于系统的参数,即每一个配体作用于一个受体,与靶受体表达无关。例如假设在不同的组织拮抗作用大小存在差异,反应了受体密度和/或刺激-反应偶联

的强度。基于内在的效能将药物分类允许给予细胞刺激的数量有变化,而不是质量变化。因此,期待完全激动剂作为配体在与受体相同程度结合时能激活所有的信号通路。可是,在过去15年当中,大量的资料提示“内在的效能”是站不住脚的。

4.多巴胺能化合物的功能选择性的早期证据

据我们所知,多巴胺受体功能选择性的第一个显然的例子是源于偶然发现dihydrexidine(D1受体激动剂),起初它是被设计成一种选择性D1激动剂。在发现dihydrexidine对D2有亲和力之后,它和更强的D2选择性类似物(N-n-propyldihydrexidine,丙基DHX)均被认为具有功能性特征。来自于缜密和公认的功能性分析报告显示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完全D2激动剂。它们在不同的系统或脑组织以浅的鸟嘌呤-核苷酸-敏感性曲线与D2竞争,类似于典型的激动剂,并且,还通过抑制腺苷化酶对D2受体其完全激动作用。与此相一致的是,它们在体内还能抑制催乳素分泌。可是,出乎意料的是,dihydrexidine 和丙基DHX与D2样突触前/自主受体结合来调节多巴胺神经元点燃、多巴胺释放或多巴胺合成,但是仅有拮抗特性。单个药物对于单一受体的激动-拮抗作用能够在不同的或单一细胞中得到复制。因此,在垂体泌乳细胞中, dihydrexidine通过D2介导的抑制腺苷环化酶起完全激动剂作用,它对于与G蛋白偶联的内部调定的K+通道(G protein-coupled inwardly-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s,GIRK)D2受体几乎作用不大,并且,对于多巴胺具有有效的拮抗作用。在中脑MN9D细胞与D2L受体转植入中,两种化合物对于抑制腺苷酸

环化酶均是完全激动剂,并且,对于D2L介导的抑制多巴胺释放的去极化也是拮抗剂。dihydrexidine和丙基DHX对于未转植的MN9D(未表达的D2L受体)均无作用。

全然,这些研究导致一个正式观点,风趣地说是“功能选择性”的概念是某些药物能够导致功能多样性,甚至于在与单个同工型受体相互作用时…。功能选择性的机制可能当这些药物与G-蛋白集合体结合时导致非典型的结构变化(与内在的配体相比较)。G-蛋白的特殊类型是既依赖于细胞的类型,又依赖于细胞的所在位置(即受体的兴趣所在)。这些功能性靶向允许药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良而不可能仅仅是作用于特定的受体类型。这可能产生重要的治疗进步,虽然它引进一种复杂的新型水平,需要对受体动力学和转换机制的相互作用的显著较大的认识”。这可能是将探索性假设与实际的资料相结合的最早的观念,并且,很快出现相似功能“失谐”的其它报告。

5.功能选择性是人工制品还是相关的药理学机制?

一段时间以来,功能选择性对于药物对在活体作用的总体意义未得到广泛的接受,尽管目前有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料。例如,经典的药理学可能预测某种化合物对D1 and D2受体具有完全的内在活性(例如, dihydrexidine作用于 D1和D2受体介导的腺苷酸环化酶),其行为效应类似于阿朴吗啡或安非他明,直接或间接地激活上述受体家族。不过,很明显的是,人们并不期待dihydrexidine具有混合性D1:D2激动剂的行为效应。这符合该化合物的非典型性D2信号传递特性在体内显著受到其药理学作用的影响的假设。

对于dihydrexidine的D2选择性类似物丙基DHX也进行了同等有说服力的研究。已知的D2样激动剂具有双向行为效应,即在低剂量时导致运动抑制,在较高剂量时引起运动兴奋和刻板。然而,丙基DHX在整个剂量范围中只引起中度的运动抑制,并且,不产生影响运动的竞争性行为。这为功能选择性化合物可能具有良好的新型药理作用提供了另外的证据。正如我们最近所做的总结那样,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配体对于许多受体具有功能选择性。很显然的是,这些不同的信号传递的药理作用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6.功能选择性可以解释阿立哌唑更多的作用吗?

就像早先讨论的那样,有明显的资料表明阿立哌唑的功能选择性特性与单纯的部分激动剂不相符合。有争议的是,阿立哌唑的临床效应可能由其他机制得到解释,当前对这问题的明确答案未得到肯定。相反地,行为研究资料也不符合部分激动剂机制。有人在治疗6-羟多巴胺(6-OHDA)单一损伤的大鼠中对阿立哌唑进行了研究。这是一个极其有用的药效学模型(有时被推荐为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完全和部分多巴胺激动剂导致试验动物紧紧围住向对侧旋转,远离6-OHDA 损伤剂(例如,如果损伤在右侧黑质-纹状体通路则向左侧旋转)。这种强烈的旋转是由于在纹状体中受损的神经元中靶受体的有关受体/细胞的超敏性。如果阿立哌唑是一种部分激动剂,它也能导致向对侧旋转,但并非如此。此外,它不仅不引起以自身方式旋转,而且可拮抗由已知的D2激动剂导致的旋转。如此,在多巴胺极其低下的情况下,阿立哌唑是一种完全拮抗剂。这些结果与部分激动剂假设所预

测的恰好是矛盾的,但与功能选择性机制相一致。有趣的是,某些临床知识也可能是有联系的。许多帕金森氏病(PD)患者出现精神病的副作用,由于他们使用左旋多巴和/或多巴胺激动剂(后者主要作用于D2受体)。氯氮平和喹硫平治疗这些副作用特别有效而不加重PD 症状。通过类似地推理支持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作为部分激动剂)添加到PD患者的多巴胺治疗中,治疗精神病性症状也应该是非常有用的。实际上,阿立哌唑治疗这些精神病症状不仅缺乏疗效,而且可能恶化运动功能。这些资料也与部分激动剂假设不相符合。于是,现有的资料较好地支持阿立哌唑作用于功能选择性的D2配体的假说,其内在的活性变化显著地依赖于D2受体的信号传递的环境。在未受损伤的机体中如何特定地转化成功能变化,这种假说是有极大吸引力的。例如,可能是细胞的变化引起去神经支配后超敏性也导致D2信号传递环境发生改变,这样,阿立哌唑就失去其内在的活性。这可能解释单例6-OHDA损伤的大鼠或PD患者的研究结果。相反地,可以假定对于中脑边缘末端多巴胺区域中的关键性D2受体,阿立哌唑是一种内在活性低的配体。这可能解释普遍观察到这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但与纯粹的D2拮抗剂作用相比,该药的作用稍微较弱。

C.功能选择性的影响和下一代药物的研究问题

1.通过D2受体传递信号的复杂性

目前已经明白通过腺苷酸环化酶的调节来传递信号只是多巴胺受体

调节细胞的功能方式的一小部分。第一条确认的D2受体信号传递通路是抑制cAMP聚积,而且在大多数无性繁殖细胞和原位细胞中D2受体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在原位细胞中,腺苷酸环化酶D2样抑制可以引起酪氨酸羟化酶激活和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点燃的突触前/自主

受体减少。像其他与Gαi/o偶联的受体一样,D2样受体在调节许多信号通路,包括水解磷酸酯酶,离子通道,MAP激酶,Na+/H+交换,

+ 电流有很大的影响。以及腺苷酸环化酶。D2激活对于经由G

βγ解离的K

D2样受体激活G蛋白调节的内在整流的K+通道(GIRK或Kir3),在各种组织中调节几个K+电流。多巴胺释放调节自主受体与钾通道偶联,而不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并且,在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中通过

D2受体对GIRK有强大的调节作用。

D2样受体还影响钙和钙通道。MAP激酶是另一个通路,由D2激活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六-氨基-末端激酶(SAPK/JNK)调节。D2受体能够直接增加由钙激活的受体改变的花生四烯酸释放,这一反应是由细胞溶质磷脂酶A2调节的。D4和D3受体也能激活这条通路。花生四烯酸及其脂氧化酶和环氧合酶代谢物对细胞功能具有多种效应,包括反馈调节D2样信号传递和多巴胺转运。最后,D2样受体还能够激活磷脂酶D,促进卵磷脂水解成为胆碱和磷脂酸。

D2样信号传递的一个主要中介物是G蛋白组的Gαi/o,它不被百日咳毒素-催化ADP-核糖基激活,但是,正如早期提出的那样,非G蛋白信号传递成为时下关注的重点。大多数证据与β-抑制蛋白2有关,它是GPCR(G-蛋白偶联受体)脱敏的一个关键分子,通过PKB(AKT)和GSK3调节下方的信号传递。这一证据是基于使用一种遗传改变的大鼠,其主要GPCR信号传递组分存在缺陷,包括GPCR激酶(GRKs),

β-抑制蛋白,多巴胺转运体(DAT),以及PKB。资料显示通过β-抑制蛋白2引起PKB脱磷酸作用蛋白磷脂酶2A(PP2A)和PKB同时发生补充。并且,随后PKB对GSK3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降低,这对于神经元的生存和分化是必不可少的。有趣的是,与G蛋白调节

cAMP/PKA反应相比较,β-抑制蛋白/PKB对D2受体传递信号的时程较长(几个小时对几分钟)。β-抑制蛋白/PKB 通路的慢反应也能表明其向下影响基因转录,最终导致靶向蛋白转录变化或甚至染色体结构改变。在来自于体外的转录研究资料中,受体选择性是一个较大的困惑。复杂性其一来自于很少(即使有)药物只对D2样受体高度选择性。其二,存在D4受体等位基因的变种,以及两个拼接的D2受体同2型作用于3个不同的胞质溶质袢[例如D2长(D2L)和D2短(D2S )]与“位点外”作用相结合,这对于疗效和副作用都是非常好的,因此,难于确立一种清晰的作用机制,就不足以为奇了。

2.由单一受体调节的信号通路不同作用的结果

前面章节概述了一些配体是如何通过占据D2受体而产生显著不同的信号类型。它是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我们假设它是试验药物和阿立哌唑的出乎意料的行为效应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些多种多样的,通常相互联系的信号类型强调对于研究和开发药物的机会的复杂性。就开发药物来说,人们可能考虑D2受体信号传递是通过经典的G蛋白机制和非经典的机制。功能选择性配体的可能作用见图4说明。

图 4

注:该图说明单个受体的功能选择性可能引起治疗和副作用平衡的改变。在这个例子中,“典型”配体(左侧)是激动剂,通过单个受体来激活两条信号通路。一条通路专门与疗效相连,另一条通路则与副作用有关。通过单个受体调节,“功能选择性配体”(右侧)只完全激活连接疗效的通路,因而减少了副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不同的G蛋白异源性三聚体调节的经典功能将配体区分开来应该是可能的。关键性挑战之一是如何来研制较大量的有生理学意义的筛查系统来识别新的候选药物。这一问题的核心是不仅仅要分析它们本身,而且还要分析人们使用的细胞背景。恰当地说功能选择性已经使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得到了鼓舞。

3.候选化合物的多巴胺机制

通过解析以上提出的假说,以及决定临床正确使用功能选择性药物,在体外有其他功能选择性特性的化合物(部分激动剂?)将需要在人

类中进行个体试验。如上所述,我们的观点是现有资料支持阿立哌唑的功能选择性D2特性(并非D2部分激动剂作用)引起其独特的临床效应这一假说。简要地,复习某些其他化合物是有帮助的,这些资料可能现在或将来对这一问题是有影响的。以下是几个自称为D2部分激动剂或其他新型D2样配体,对于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可能有作用(主要结构见图5)。

图 5 某些令人关注的化合物的结构

a.特定历史的化合物或临床重要性

丙克拉莫[(-)-3PPP]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抗精神病药,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那么,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抗精神病药,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在通常的治疗剂量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那么,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一、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1、舒必利: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轻。因为口服后吸收不十分可靠、因人而异,故疗效较不不乱。治疗剂量为600到1400毫克。女性服用后,往往泛起月经异常。 2、氟哌啶醇: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往往被认作是尺度的抗精神病药。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重。泛起TD的可能性好像也比氯丙嗪较多。治疗剂量为6到20毫克。 3、奋乃静:疗效不见得比氯丙嗪更好,只是嗜睡较轻。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重。泛起肝功能异常较少。治疗剂量20到60毫克。 4、氯丙嗪:是最老牌的抗精神病药。作用机理很广泛,所以副反应比较多。嗜睡较多,锥外副反应不太严峻。治疗剂量是天天400到600毫克。服药久了,有的会泛起肝功能异常。 以上这些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因为有泛起各种副反应的可能,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往往逐步增加剂量,以期逐步适应。 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1、齐拉西酮:治疗剂量为80到160毫克。疗效不理想,锥外副反应不少。对心脏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必需予以留意。长处是体重增加较少。 2、阿立哌唑:疗效不理想,副反应较少。治疗剂量10到30毫克。加大剂量后可否增加疗效,没有研究可以作此证实,所以谁也不敢超过30毫克。

(完整版)25精神科联合用药诊疗规范

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 精神科联合用药诊疗规范 ―、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 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在精神科应坚持单一用药的原则,但当单一用药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选择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时应力求达到疗效提高和毒副作用减少。因此在选择药物时,最好选择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长效和短效抗精神病药之间联用;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之间联用;或不同类型药之间联用,如抗精神病药和碳酸锂或抗癲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联合,用以稳定病人情绪,控制兴奋、易激惹症状,和抗抑郁药合用以改善病人的抑郁情绪,和苯二氯草类药物合用,改善病人的睡眠,也可控制病人的兴奋吵闹症状,和抗帕金森药联用以缓解EPS。联合用药还应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详见下面第三点。 二、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 在联合用药前,有必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用药情况,包括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其他治疗躯体疾病药物的使用情况。如患者既往曾足量足疗程使用过某种精神药物而无效,联合用药时就不宜再选用该药。一些育龄女性患者经常使用口服避孕药,应考虑拟联用的药物是否会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某些口服避孕药有药酶抑制作用或诱导作用,可影响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氯米帕明等)和一些神经安定药(如奋乃静、甲硫达嗪、氯哌利多等)的代谢清除过程。 患者既往曾对某种药物过敏,此次就不应使用该药或与该药的某一成分相同的药。如患者对氯丙嗪过敏,就不要再选择奋乃静,因为两者同属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 三、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指联合用药时所发生的疗效变化,有两种可能性:作用加强或减弱。在临床上,作用加强可表现为疗效提髙,也可表现为毒性加大;作用减弱可表现为毒性降低,亦可表现为疗效降低。联合用药时要尽量达到毒性减弱或疗效加强,而要避免毒性加大或疗效减弱。 I.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环节。 在药物的吸收环节,由于胃肠道内pH值,胃肠道运动,所服食物及药物的影响,都会导致药物的相互作用的变化。如含镁铝的抗酸药在胃肠道内对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发生吸附作用,使抗精神病药物的血药浓度降低。盐酸苯海索使胃排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

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10、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1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和(或)功能损害。 12、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13、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范新印 1、过度镇静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氯丙嗪、氯氮平和硫利达嗪等多见,与药物拮抗组胺H1等受体作用有关。奥氮平和奎硫平治疗患者也可出现。利培酮和舒必利少见。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丙嗪、硫利达嗪和氯氮平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严重者应该减药,并告诫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2、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与药物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常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此时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有助于血压恢复,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 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64.3%的患者出现流涎。过度流涎在睡眠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尽管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因为抗胆碱能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有建议外周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可以拮抗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效应。可乐定(0.1 mg或0.2 mg贴剂每周1次)和阿米替林也用于睡眠时的流涎,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液流量而是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候流涎最明显。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该不良反应常见于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的发生率可达80%,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也较其他抗精神病药为高。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少见。利培酮高剂量时或个体敏感者也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氯氮平、奥氮平和奎硫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有报道氯氮平可以改善迟发性运动障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可发生在治疗的任何时期,低剂量起始或药物剂量滴定速度缓慢常可减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症,可以合并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等治疗;静坐不能(严重的运动性不安),可通过降低药物剂量或者使用B受体拮抗剂治疗;合并使用抗焦虑药物可以控制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急性激越。 5、泌乳素水平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常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及高泌乳素血症相关障碍如闭经和溢乳、性功能改变。舒必利多见,高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较常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也可导致催乳素水平增高及相关障碍。奥氮平也有暂时性催乳素水平升高(呈剂量依赖性)的报道。氯氮平、奎硫平对血浆催乳素水平无明显影响。该不良反应发生与药物拮抗下丘脑一垂体结节漏斗区DA受体有关。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通过减药、停药、中药、DA激动剂和激素治疗。 6、体温调节紊乱(下丘脑体温调节的影响) 多见于氯氮平治疗者。氯氮平治疗头3周,部分患者出现良性发热,最多持续至治疗第10天左右。体温增高一般不会超过1℃或2℃,继续治疗几天后可恢复正常,没有临床意义。但是,偶尔也可见到体温超过38.5℃,需要监测血常规,停止氯氮平治疗。同时要鉴别诊断是药源性发热、并发感染或是继发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感染,脱水、高热、休克、严重木僵或可能是恶性综合征的症状。曾出现过高热的患者可以再次给药,但加量要缓慢。如果仍然出

临床药物治疗学附习题及答案

临床药物治疗学》 附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临床药物治疗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熟练掌握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概念3.掌握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任务4.了解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发展概况 (二)本章重点、要点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概念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1)药物治疗学 2)药物 3)临床药学 2. 简答题: 1)药物治疗学的内容 2)药物治疗学的任务 第二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一)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治疗的逻辑过程,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治疗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案调整。 2 .熟悉:影响病人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与用药指导原则。 3 .了解:药物处方的类型与书写要求。 (二)本章重点、要点 治疗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案调整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1)病人的依从性 2)治疗窗 2. 简答题: 1)治疗药物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2)处方的类型有哪些? 3. 论述题 1)如何根据治疗窗和药时曲线的变化来调整给药方案?第八章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 (一)本章学习目标 1.掌握:孕妇、小儿和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熟悉:小儿药物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3. 了解:哺乳期用药应注意的问题,小儿剂量计算 (二)本章重点、要点 孕妇、小儿和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

叮叮小文库 1.简答题 1. 简答题: 1) 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特点。 2) 老年人生理特点及用药特殊性。 2. 论述题 1)列举小儿特殊的药效学反应有哪些? 第九章药物经济学原理与方法 (一)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分析方法 2 ?熟悉: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基本步骤 3 ?了解:药物经济学评价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二) 本章重点、要点 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分析方法 (三) 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1) 药物经济学 2) 成本 2. 简答题 1)什么是最小成本分析?其前提是什么? 第^一章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药物治疗 (一)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目前临床主要治疗药物及疗效。 2. 熟悉: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 3. 了解: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及其发病的相关因素 (二) 本章重点、要点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 (三) 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1) 帕金森病 2) 癫痫 2. 简答题: 1) 简述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救措施是什么? 2) 人工冬眠头部降温疗法的优点是什么? 3. 论述题: 1)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机制有哪些?常用的代表药物有哪些? 第十二章精神病的药物 治疗 (一) 本章学习目标 1、 掌握:抗精神病药及其作用特点 2、 熟悉:精神病的临床分型与临床表现 3、 了解:精神病的病程和预后 (二) 本章重点、要点 精神病的临床分型及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作用特点 (三) 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 1) 简述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有哪些表现? 2) 焦虑症的首选药物是哪类药物,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第十三章心血管系统常见病的药物治疗 (一) 本章学习目标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五个原则_精神科试题及答案.doc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平等。这些种类繁多的抗精神病药物不但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择药机会,也有利于该病的治疗。但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多,如可引起用药者出现心律失常、尿潴留、帕金森综合征等,这些副作用会给用药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为此,该病患者和医生~定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那么,怎样合理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呢?专家告诫我们,不管是使用哪种抗精神病药物,都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用药剂量要合理通常情况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剂量大多以中等剂量为宜。这是因为,小、剂量用药往往 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而用药剂量过大又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不同的药物其最佳的使用剂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严格地遵照医嘱用药,因为专业医生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最为有效的用药方案和准确的用药剂量。此外,患者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待使用一段时间证明无不良反应后,才可在原有剂量的基础上缓慢地增加药量,直至增加到最佳的使用剂量。因为如果药物的剂量突然增加或增加得过快,患者就可能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活动减少、坐立不安、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2.要尽量坚持单一用药因为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较大,若联合用药,会加大对患者的副作用;另外,单一用 药,便于观察和判定药物的疗效,而且在用药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也便于及时停药和对症处置。 3.要坚持长期用药坚持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保障。大多数的抗精神病药物都需要在连续使用10~14天后,方可使其使用的剂量达到药物的治疗量。达到治疗量后,患者至少要按照此剂量连续使用8周(一般的药物都需连续服用3个月)以上,这段时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个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可根据患者病情的稳定程 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将药物的剂量减至治疗量的1/2~1/3,并以此剂量作为维持量长期服用。4.换药必须慎重 当患者认为某种正在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因某些原因需要更换药物时,一 定要逐渐减少原有药物的使用剂量直到完全停药,然后方可换服其他药物。患者千万不能突然停药或突然换药,以免出现躯体不适,甚至出现高热、大汗、心率加快、意识不清、全身肌肉强直、尿失禁、脱水、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 5.要定期复查精神病患者只有坚持定期复查,才能把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点。因为抗精神病药物在人体内进行代谢时,都会对某些脏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患者在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神经系统紊乱以及脂肪代谢异常等。所以,该病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做心电图检查,做血液化验,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身体异常和调整用药。更正2007年第4期目录中应删除“医药史话”栏目。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译文)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部分激动还是受体功能选择性? Richard B. Mailman ;Vishakantha Murthy 摘要 描述药物通过单个受体引起显著不同的信号传递被称为功能选择性(例如完全激动剂作用于一条通路,而拮抗剂作用于第二条通路)。最近已经得到普遍认识,这一现象影响到对某些药物作用机制的解释,并且与开发药物有关。这一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临床领域之一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根据临床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的。起初的抗精神病药物例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被称为典型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它们具有抗精神病作用和引起许多副作用(锥体外系和内分泌的),由于其对多巴胺D2 的高度亲和力。后来开发的药物例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及其它药物避免了神经学副作用,被称为非典型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这些化合物从作用机制上被分为D2 与 5-HT2A 高度亲和力拮抗剂;D2 、5-HT2A 和其他神经递质中度亲和力拮抗剂。目前已经得到批准的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被认为其有选择性D2 部分激动作用或D2 功能选择性。虽然部分激动作用是得到广泛接受的机制,但是现有的资料与这一机制不相一致。相反,D2 功能选择性的假说能够解释阿立哌唑所有当前的资料,而且对于发现非完全性D2拮抗作用的化合物有作用。 关键词:功能选择性,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受体机制,G 蛋白偶联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按受体,药物作用 A.第一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偶然观察到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最终导致发现这些药物的抗精神病作用是由于抗多巴胺作用。随后,开发了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像氯丙嗪一样,主要作用为多巴胺D2 受体拮抗剂。这一类型的药物(最初称做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现在叫做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各种不同的化学结构。根据每日平均剂量,可以将这些典型药物分类为高效价、中效价或低效价药物,其临床效能通常与D2 受体的亲和力高度相关。因此,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教学文案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 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 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 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 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精神障 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 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10、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精神 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1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 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和(或)功能损害。 12、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一)药源性精神症状(即矛盾反应)▲▲▲▲▲ 1、主要表现 (1)过度镇静多由于一次服药量过大、几种镇静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或对老年、体弱病人剂量调节不当所致。病从表现睡眠过多、难以醒转、软弱无力等。 (2)情绪抑郁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抑郁状态。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利血平等较为多见。 (3)焦虑激越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初期,病人可出现失眠、多梦、易激惹、焦虑及心神不定等症状,多发生于具有焦虑素质的人。其中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维思通等较为常见。 (4)紧张症状群往往先有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增高,随即表现缄默、呆滞、直至木僵,可出现吞咽困难。常与药物剂量过大(包括注射长效剂)有关,老年病人特别易发。 (5)谵妄错乱抗精神病药及抗胆碱类药均能引起。 (6)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2、处理措施 (1)根据病史、症状特点、病人的反应等,详加鉴别,必要时停药观察。 (2)出现明显药源性精神症状时,应采取措施促进排泄,足量输液,给予维生素B、C 等治疗。 (3)采用心理治疗,进行安慰、解释。 (4)症状治疗 抑郁状态: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可给予抗抑郁剂,如多虑平25-75mg,3次/日。

紧张症状群:给予金刚烷胺100mg,2次/日。意识障碍,应注意除外合并症。抗胆碱类药物引起者,可用0.1%毒扁豆碱0.5-1ml,肌注,可每小时重复应用,至症状改善。 (二)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1、主要表现 (1)震颤麻痹综合征一般在治疗早期多见。主要表现有:假面具面容、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笨拙、小步态及流涎等,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动作。 (2)静坐不能多发生于用药早期。表现为不能静坐、不能静立、坐卧不宁、来回踱步,重者可伴有烦躁、焦虑,甚至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3)急性隆肌张力障碍通常在服药48小时内发生,以青少年为多见。表现为面、舌、颈部的大幅怪异动作,痉挛性斜颈、动眼危象(眼球上窜)、角弓反张、扭转痉挛等。 2、处理措施 (1)注意鉴别,必要时减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加用对抗药(如安坦)来治疗观察。 (2)采用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治疗①安坦2mg,2次/日。②海俄辛0.3mg,肌注,2次/日。③苯甲托品1mg,3次/日。④金刚烷胺100mS,2次/日。 (三)迟发性运动障碍(TD)▲▲▲▲▲▲ 1、主要表现 此症状多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典型的表现为颊肌、舌肌及咀嚼肌的不自主运动,产生吸吮、咂嘴、弄舌等动作,称为"口一舌一颊"三联症。 2、处理措施 (1)停药或换药迟发性运动障碍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对仍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可改用锥体外系反应较轻的药治疗,如氯氮平、甲硫达嗪等。

三基培训考试精神科学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三基培训考试精神科学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分:10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6.00) 1.SDA类抗精神病药物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SDA类抗精神病药物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其作用机制为中枢5-羟色胺和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主要代表药物为利培酮、齐哌西酮等。) 解析: 2.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与药物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A受体有关,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增高、震颤、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高效价类发生比例高。) 解析: 3.恶性综合征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恶性综合征属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高热、肌紧张、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出汗、心动过速、尿潴留等。) 解析: 4.MAOIs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MAOIs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氧化代谢而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浓度,其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 解析: 5.SSRIs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SSRIs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T 含量升高而达到治疗目的。此类药物包括氟西汀、帕西罗汀和西酞普兰等。) 解析: 6.撤药综合征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抗抑郁药的撤药症状源于长期阻断某些神经递质再摄取,其受体会适应性地下调,在停药后无法立即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撤药症状。抗胆碱能撤药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尿频、头痛、唾液增多;SSRIs 药物的撤药症状通常为感冒样症状、疲乏、肌痛、静坐不能和感觉障碍等。) 解析: 二、选择题 (总题数:25,分数:25.00) 7.关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分数:1.00) A.主要为中枢 5-羟色胺阻断剂 B.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 C.为多受体阻断作用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常识

抗精神病药物常识

————————————————————————————————作者:————————————————————————————————日期:

抗精神病药物常识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首先要强调的是精神分裂症的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因为这时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疗效最好、所需剂量也小,如果能获得有效治疗,病人复原的机会最大,长期的预后也最好。所以对于初发病人的治疗需引起大家的重视。其次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强调尽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做到足量足疗程治疗。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疗程:?1.急性期治疗:急性治疗,在用药治疗的头2周内达到有效剂量,直到症状控制,一般需要6~8周。本期的治疗目标是尽力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重建和恢复病人的社会功能。?2.恢复期治疗:巩固治疗,继续急性期治疗的有效剂量,巩固治疗一般要3~6月,本期的治疗目的是减少对病人的应激,降低复发可能性和增强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稳定期治疗:即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剂量通常比有效剂量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剂量可减至有效剂量的1/2左右,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除外)通常采用有效治疗剂量或略低于有效剂量维持。? 维持治疗的时间在当前尚没有公认的标准,但需要维持治疗却是大家所公认的。 --John Kane主张,首发病人5年,复发病人终生。?--Csernansky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终生治疗。 --Ben(1981年)提出,维持治疗的时间因人而异:对于急性发病、症状持续短暂(不足三个月)、经及时系统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无波动者,6~12月左右;首次发病应维持2~3年;第二次发病者应维持5年;3次或3次以上者或经各种治疗症状始终不能完全消除者应考虑终生维持治疗。?--美国《综合精神病学教科书第七版》:首次发作者药物维持1~2年;多次发作者药物维持至少5年;具有自杀、暴力或攻击行为者药物维持更长。 药物维持治疗的目的:预防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阴性症状的治疗)、减轻或减少副作用。?4.停药:缓慢逐渐减量,直至停用。 妊娠妇女的精神药物使用 鉴于许多药物可以自由地通过胎盘,所以在用药前应考虑以下几点: 1.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对胎儿的发育是绝对安全的。 2.只有药物对母亲的益处多于胎儿的危险时才考虑在孕期用药。若有可能,在怀孕早期(头三个月)应避免用任何药物。3?.药物对胎儿的作用可能与预期发生在母亲身上的药理作用不同。 4.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迟发的不良反应。5?.孕期药物的代谢比非孕期明显减慢。 6.禁止在孕妇身上使用已证明有致畸性的药物。7?.禁止在孕期试验性用药。?美国药物食品管理局(FDA)将孕妇对药物的副反应分为以下几档: ?A档(孕A):经过对照研究在头三个月未能发现问题。?B档(孕B): 动物试验未发现问题,但尚缺乏人体研究数据;或动物试验虽然有阳性发现,但人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精神病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要注意哪些呢?为了预防疾病的复发,在服药期间要多多注意哦。下面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服用抗精神病药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1)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抗精神病药的治疗有很强的专业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的各种反应、患者的耐受程度随时调整药物或剂量,服药的种类、剂量、服药时间等也有严格要求,否则会影响疗效,引起不良后果。切忌自行购药或自行加减剂量,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才能保证治疗效果,预防复发,达到服药的安全。 (2)保管好抗精神病药。从医院取药后应由家属保管药物,不要将全部药物交给患者,每次服药最好是家属按医嘱要将药物交到患者手中,并亲眼看着患者服下,严防患者药。对于自知力恢复并主动配合治疗的患者,征得医生的意见可试着将少量药物交给患者自行遵医嘱服药,家属监督患者服药情况。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复发,但是不能认为只要服药就不会复发。在服药期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复发的征兆,及时就诊,将观察的情况如实向医生反映,以便于医生准确地判断疗效或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患者的生活规律往往受到影响,加上有些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镇静、坐立不安等),患者的规律生活会被扰乱。在服药期间患者要按时起居,保证足够的睡眠和正常的饮食,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并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建立规律的生活。 早期精神分裂的症状一、缺乏自知力 病人通常都拒不承认自己有病,他们不能识辨自己的病态,因此对治疗要求不迫切,甚至拒绝治疗。即便极少数病人可能会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有病”,但让其做具体分析时,却显得肤浅而很不完整。 二、性格改变和类神经症症状 如病人变得孤独、少语、不合群、做事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下降、工作不负责、兴趣索然、生活懒散,甚至连个人卫生和起居也需别人督促。也有的病人表现为敏感多疑、不近情理、好发脾气,或表现为自言自语、独自发笑等。不少病人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周身不适等,甚至怀疑自己患有某种不治之症。 三、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活动障碍 在疾病的早期,轻微的性格改变和类神经症症状不易被人重视,但仔细观察则可发现在上述症状的掩盖下,病人往往想法怪异,谈话内容常会离题,十分令人费解。有的病人还出现某些片断的妄想和幻觉,也有不少病人显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或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另外,有些病人好独自呆坐,或整日游荡,行为使人无法理解。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对诊断分裂症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精神科三基考试第二十六章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第二十六章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分100,考试时间60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 SDA 类抗精神病药物 2.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3. 恶性综合征 4. MAOIs 5. SSRIs 6. 撤药综合征 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关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 主要为中枢5- 羟色胺阻断剂 B. 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D2 受体阻断剂 C. 为多受体阻断作用药物 D. DA 部分激动剂类抗精神病性药物 E. DA 稳定剂类抗精神病药物 2. 不属于第一代抗精神病性药物的是() A. 氯丙嗪 B. 硫利达嗪 C. 氟哌啶醇 D. 奋乃静 E. 利培酮 3. 不属于第二代抗精神病性药物的是() A. 齐哌西酮 B. 氯氮平 C. 氟哌噻吨 D. 奥氮平 E. 阿立哌唑 4. 不属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临床作用的特点的是() A. 主要药理作用为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D2 受体 B. 通过对中脑边缘系统过高的多巴胺传递产生抑制作用而治疗精神病性症状 C. 主要是对幻觉、妄想等临床症状有效 D. 该类药物增加了对5-HT2 受体的阻断作用,减轻了单纯阻断 D2 受体导致的锥体外系副作用

E. 低效价抗精神病药物临床治疗剂量大,镇静作用强,锥体外系副作用相对较轻 5. 属于长效抗精神病药的是() A. 五氟利多 B. 氯氮平 C. 氟哌噻吨 D. 奥氮平 E. 阿立哌唑 6. 抗精神病药的适应证是() A. 幻觉 B. 妄想 C. 精神运动性障碍 D. 儿童精神障碍 E. 谵妄 7. 下列不属于抗精神病药禁忌证的是() A. 严重心血管疾患 B. 开角型青光眼 C. 骨髓抑制 D. 已发生中枢性神经抑制者 E. 中重度肝功能损害 8. 下列不属于抗精神病药禁忌证的是() A. 前列腺肥大 B. 震颤性麻痹 C. 尿潴留 D. 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 E. 神功能不全者 9. 与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使两者血药浓度均提高的是() A. 抗胆碱能药 B. 抗酸药 C. 三环类抗抑郁药 D. 巴比妥类 E. 西咪替丁 10. 与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使两者作用均减弱的是() A. 丁螺环酮 B. 左旋多巴 C. 苯妥英 D. 可乐定 E. α -甲基多巴 11. 与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能够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吸收的是() A. 抗酸药 B. 三环类抗抑郁药 C. 肾上腺素 D. 氟烷 E. 酒精 12. 与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使抗精神病药物浓度降低的是() A. 丁螺环酮 B. 酒精 C. 普纳洛尔 D. 烟草 E. 华法林 13. 与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使抗精神病药物代谢加快的是() A. 丁螺环酮 B. 巴比妥类

多种同类精神药物评估标准和指征

精神病医院 多种同类精神药物联用评估标准和指征 为规范我院精神科专科临床诊疗活动,强化精神科同类精神药物使用指征和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在诊断、治疗、评估精神疾病时要求严格按照沈渔邨《精神病学》(第五版)、《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规范》执行。 一、本规范中所指同类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及镇静催眠药。 二、本规范中所指联用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同类精神药物联合使用超过一周,不包括短期之内(一周以内)联合使用及换药期间的联用。 三、应用药物时遵循以下原则: 1.各科室诊断、治疗、评估精神科疾病时以《精神病学》、《指南》和《规范》作为规范,临床诊疗中严格执行《精神病学》、《指南》、《规范》对多种同类精神药物使用指征及评估标准的要求。 2.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开展多种同类精神药物使用指征及评估标准,管床医师进行记录并保存于病历之中,医务科及质控科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3.具体标准和指征如下: 3.1以单一用药为原则,如果已达治疗剂量仍无效者,考虑换药,但仍以单一治疗为主。用药必须个体化、系统用药、足剂量、足疗程,考虑

年龄因素与躯体疾病,缓慢加减剂量。如经评估后需要联合用药的情况,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2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用药指征: 3.2.1两种抗精神病药联合:1)对符合标准的难治性病例,或在难治性病例中,过去用药仅有部分疗效而不能满意,既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又当珍惜,则可考虑加用另一种药物联合治疗;2)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有效,但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药物副反应,可考虑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具有拮抗药物副反应作用的药物,或者在原有药物剂量的基础上减量然后加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3.2.2 一般主张低效价与高效价抗精神病药联合,不主张高效价与高效价抗精神病药联合以及低效价与低效价抗精神病药联合:1)可以联合的种类如:可与氯丙嗪、氯氮平、奎硫平低效价抗精神病药合用的高效价抗精神病药有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2)不主张联合的种类奋乃静、氟哌啶醇和五氟利多相互之间联合,以及各自利培酮等联合。3)不宜联合使用或使用时要慎重的:氯氮平联合奥氮平、利培酮联合舒必利、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氯氮平联合奎硫平。 3.2.3 三种抗精神病药联合:一般不建议三种抗精神病药联用。必须使用时建议使用组合:两种高效价药物加一种低效价药物或两种低效价药物加一种高效价药物。 3.2.4 阴性症状患者一般用不到三种药物联合。阴性症状为主的难治性患者,抗精神病药联合不会超过二种,多选非镇静性抗精神病药。三种以上抗精神病药联合:不主张。

-精神科常用药物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氯丙嗪:(50mg)治疗剂量:一日8—12片(400—600mg) 【适应症】1、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及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2、止吐,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不良反应】1、常见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 2、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 3、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4、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5、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6、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或阻塞性黄疸。 7、少见骨髓抑制。 8、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 氯氮平(25mg) 【适应症】1、本品不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 2、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病人,改用本品可能有效。 3、本品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不良反应】1、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常有头晕、无力、嗜睡、多汗、流涎、恶心、呕吐、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2、常见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 3、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可引起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 4、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5、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 治疗头3个月内应坚持每周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后定期检查。 利培酮片(1mg)起始1-2mg,最大不超过10 mg. 【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 2、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3、偶尔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的症状。 4、可引起体重增加。 舒必利(0.1g) 【适应症】用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偏执型、紧张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孤僻、退缩、淡漠症状。对抑郁症有一定疗效。其它作用有止吐。 【不良反应】1、常见有失眠、早醒、头痛、烦躁、乏力、食欲不振等。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排尿困难与便秘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2、剂量大于一日600mg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3、较多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体重增加。 4、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和肝功能损害。 5、少数患者可发生兴奋、激动睡眠障碍或血压升高。 6、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奋乃静片(2mg) 【适应症】1、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因镇静作用较弱,对血压的影响较小。适用于器质性精神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及儿童攻击性行为障碍。2、止吐,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不良反应】1、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等。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常见抗精神病药物禁忌

常见抗精神病药物禁忌 1氯丙嗪 【禁忌证】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及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青光眼、昏迷及对吩噻嗪类药过敏者。2奋乃静【禁忌证】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及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青光眼、昏迷及对吩噻嗪类药过敏者。3氟奋乃静【禁忌证】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及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青光眼、昏迷及对吩噻嗪类药过敏者。4三氟拉嗪【禁忌证】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及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青光眼、昏迷及对吩噻嗪类药过敏者。5硫利达嗪【禁忌证】(1)严重心血管疾病如心功能衰竭、心肌梗死、传导阻滞者。(2)昏迷、白细胞减少者。(3)对吩噻嗪类及本品过敏者。(4)严重的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者。(5) 哺乳期妇女。 6哌泊噻嗪【禁忌证】(1)心功能严重损害、意识障碍,特别是中枢抑制药中毒所致的上述情况。(2)严重抑郁者、恶病质者、肝肾功能不全、嗜铬细胞瘤、青光眼、严重心血管疾病。(3)可疑有皮层下脑损伤者。(4)有吩噻嗪药物过敏史者。 7氟哌啶醇【禁忌证】(1)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严重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骨髓抑制、青光眼、重症肌无力者。(2)对本品过敏者。 8五氟利多【禁忌证】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对本品过敏者。 9氯普噻吨【禁忌证】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骨髓抑制、青光眼、尿潴留、昏迷及对本品过敏者。10舒必利【禁忌证】嗜铬细胞瘤、高血压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肝病患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11氯氮平【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疾患者、昏迷、瞻望、低血压、癫痫、青光眼、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者。(2)对本品过敏者。(3)妊娠期妇女。12利培酮【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 13奥氮平【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窄角性青光眼。 14喹硫平【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 15阿立哌唑【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 16齐拉西酮【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有心电图QT间期延长病史者、近期有急性心肌梗死者、非代偿性心力衰竭者、有心律失常病史者。 镇静催眠药物禁忌1苯巴比妥【禁忌证】严重肺功能不全、肝硬化、卟啉病、贫血、未控制的糖尿病、过敏等。 2司可巴比妥【禁忌证】严重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血卟啉病史、贫血、哮喘史、未控制的糖尿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3地西泮【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妊娠及妊娠期妇女、新生儿。 4艾司唑仑【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妊娠及妊娠期妇女、新生儿。 5硝西泮【禁忌证】呼吸抑制者、显著的神经肌肉呼吸无力,包括不稳定的重症肌无力,急性肺动脉关闭不全、严重肝损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能单一用于治疗抑郁(或者与抑郁相关的焦虑)或慢性精神疾病。 6唑吡坦【禁忌证】有过敏史者、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及急慢性肝功能不全者、肌无力者。7佐匹克隆【禁忌证】重症肌无力、失代偿呼吸功能不全者、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对本品过敏者。 8阿普唑仑 【禁忌证】对本品及其他苯二氮卓类药过敏者、青光眼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严重呼吸功能不全者、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9劳拉西泮【禁忌证】对苯二氮卓类药物过敏者、青光眼患者、重症肌无力者禁用。 10奥沙西泮【禁忌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及6岁以下儿童禁用。 11氯硝西泮【禁忌证】急性窄角型青光眼、过敏严重、肝脏疾病。 12丁螺环酮【 【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癫痫患者,重症肌无力患者,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儿童禁用。 13坦度螺酮 【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 抗抑郁药物禁忌 1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 使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时应注意:癫痫(如癫痫控制不良,请避免使用,如有惊厥发作,停止使用)、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