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1)

编辑:feedsos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218389018.html,点击数:596 更新时间:2007-5-5 文章录入:feedsos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

受试验动物、研究方法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母猪营养研究资料明显少于商品猪,其中,以国外资料为主,国内资料较少且多为综述性文章或译文,科学试验报告很少。由此,母猪营养仍是研究热点。本文拟对母猪营养研究予以综述,其中以能量、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为主,并侧重于营养需要重研究。

1 能量

1.l 能量

描述猪的能量需要和饲料的能量浓度主要有消化能(DE)及代谢能(ME)两体系。DE是动物采食饲料的总能减去未被消化以粪形式排出的饲料能量的差值;ME是DE减去尿能及消化道气体能的差值(杨凤,1993)。通常能量利用研究是指表观DE或ME。;考虑到DE 比 ME更易测准,多采用DE(霍贵成等,1989),二者可由下列公式进行互推ME=DE×[96-(0. 202×粗蛋白质%)](NRC,1981)。对于多数饲料,通常认为ME占DE的96%(Farrell,1979;ARC,1981)。此外,饲料的DE值可由饲料中粗纤维、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等化学组分的含量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测,NRC(1998)详细给出了相应回归公式。

1.2 能量需要

1.2.1 妊娠母猪

妊娠母猪能量需要依母猪体重、环境、胎次、前一产泌乳体重损失及预期母体净增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由于妊娠期内母猪能量采食量的增加会提高母猪体脂含量,降低母猪泌乳期采食量,推迟断奶至发情的间隔时间并产生其它繁殖问题(Salmon-Legag-neur & Revat;1962;Baker等,1969;Donrmad,1991:Revell等,1994;Weldon等,1994;Xue 等,1996)。因此,整个妊娠期内是限制词喂的,但不同妊娠阶段的营养策略也各异。总体饲养目标是使母猪分娩时达到期望体况,胎儿及乳腺发育良好。

据母猪自身妊娠生理特点,将妊娠母猪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为妊娠1~21d,称为妊娠前期,为胚胎着床及存活阶段。第二阶段为妊娠22~80d,称为妊娠中期,是母体发育及体储恢复阶段,也是胎儿肌纤维形成时期。第三阶段为妊娠最后35d,称为妊娠后期,是胎儿及母体呈曲线生长阶段(Boyd等,2000)。

妊娠前期内,母猪配种后采食量的及时调整影响着胚胎存活率及母体孕酮水平。Jindal等(1996)用82头青年母猪在人工授精后分别接受如下3个饲粮处理:N1组,从配种后第一天起给饲1.5倍维持能量需要(1.5MA,23.75MJDE/头·日);N3组,从配种后第3d起给饲1.5信维持能量需要(1.5MA,23.75MJDE/头·日);H1组,从配种后第3天起给饲2.0信维持能量需要(2.O MA,32.5MJDE/头·日)。结果发现,妊娠28d胚胎存活率 N1组显著高于H1组(84.7%vs.64.5%,P<0.05),同时N1组母猪血浆孕酮水平高于 N3及H1组(10.5vs3.7;4.5ng/ml)。由此可见,胚胎存活率不仅与采食水平高低有关,还取决于采食水平

变化的时间。实践中配种后72h内采食水平为1.5MA。而对前胎次哺乳期内体重损失大的母猪,高采食水平有助于胚胎存活率的提高。另外,Peltoniemi等(2000)新近发现,夏秋季节,母猪体内LH分泌下降,限饲加剧了LH的下降,导致孕酮水平低下,受精卵发育受阻,出现季节性妊娠中断的连锁反应。由此可见,妊娠初期母猪采食量还受母猪体况及季节的影响,并非一概而论。

妊娠中期是胎儿肌纤维形成。母体适度生长及乳腺发育的关键时期。肌纤维数量与仔猪生长呈正相关(Dwyer等,1994),仔猪出生时肌纤维数量即已固定,其生前发育在妊娠20~50d时形成初级肌纤维,在妊娠50~80d时形成次级肌纤维。前者是遗传决定性,后者易受子宫内环境影响。虽然有研究表明,妊娠母猪严重眼饲会降低仔猪生后的生长速度(Pond等,1985;1988),但Jagger(1997)将妊娠25~80d经产母猪采食量加倍,也未发现其后代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的提高,即妊娠25~80d内采食量加倍未增加仔猪肌纤维数量。Rehfeldt等(1993)对母猪在妊娠关键时期注射生长激素,使胎儿肌纤维数量提高。母猪泌乳力取决于乳腺分泌细胞的数量,此细胞增殖的关键时期是妊娠75~90d。此期母猪能量过剩及体脂过高对乳腺分泌细胞的数量及泌乳量有不良影响,因此,控制体况是此期营养关键。理想体况P2(最后胁距背中线65mm处)背膘厚为16~18mm。Whittemore和Morgan(19 90)给出妊娠期内已背膘厚与采含量的关系如下,妊娠期内已背膘厚(mm)=0. 036×妊娠总采含量(kg)-9.3。当然,采食量亦受环境温度影响,环境温度每低于临界温度l℃,采食量增加60g。母猪临界温度的高低因饲养方式而异,一般单栏饲养为18℃,群饲为14℃(Boyd等,2000)。

妊娠后期,为维持胎儿及乳腺生长,此期母猪营养需要量呈指数增加,采食量适度渐进增加可提高仔猪初生重(Aherne & K irkwoodl,1985)。母猪能量摄入不足,则会动员自身体蛋白及体脂肪弥补繁殖所需。Noblet等(1990)报道,182kg母猪在妊娠后期如仍以维持需要水平(25.08MJDE/d)饲喂,则出现能量负平衡,导致体脂动员。为防止能量负平衡,此期能量采食量至少达30.5MJDE/d。Miller等(2000)即发现,妊娠后期适度提高采食量(2.OMA)可降低母猪背膘损失,而对泌乳性能无影响。相反,能量过高,不仅降低乳腺细胞数量,减少产奶量(Weldon,1991),而且过多脂肪沉积会导致母猪难产,降低繁殖寿命(Dourmad 等,1994)。通常理想的分娩背膘厚为16~18mm,高于22~24mm及少于12mm都有损于母猪繁殖力。

综上所述,因妊娠不同时期内生理需求的差异,建议采用阶段饲喂方式。研究妊娠母猪能量需要量,多采用析因法将其剖分为维持需要、子宫生长需要、母体增重需要几部分。妊娠母猪维持能量需要占能量总需要的60%~80%(NRC,1998),在气候条件不利及体重偏高时会达到90%。有报道认为,维持能量需要在适宜温度及活动量下为0.44MJME/kgBW0.75·d(Burlac等,19 83;Close等,1985;Noblet and Etienne.1987b;Kemp等,1987),而NRC(1998)在综述中指出,妊娠母猪维持能量需要依胎次增加而增加。

Whittemore和Yang(1989)根据连续4胎观测结果及断奶至再妊娠的间隔时间,给出母猪维持能量需要量为0.48MJME/kgB W0.75·d。由此,母猪维持能量需要量仍有不同结论。子宫生长(增重)包括胎儿重、胎盘重、羊水重及子宫增重,其能量沉积的60%均是在妊娠后30d内进行。据Beyer(1966)、DeWilde(1980)、Noblet等(1985a)研究表明,在 114d妊娠期内于官能量沉积平均为4.8lMJ/kg出生胎儿重。子宫生长能量需要只占总需要量的5%左右,饲料能用于子宫生长的效率约为 50%(Close等,1985;Noblet and Etienne,1987)。母体增重组成中蛋白含量约占13%(Walach-Janiak等,1986),能量含量差异较大,一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2)

编辑:feedsos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218389018.html,点击数:715 更新时间:2007-5-5 文章录入:feedsos

别为0.55%及0.75%)饲粮饲喂5产妊娠母猪,结果饲粗蛋白水平对母猪体重及下一胎次产仔数没有影响,但影响母猪体脂含量、泌乳期采食量及仔猪性能。

妊娠母猪氨基酸需要量由维持需要、母体和胎儿蛋白质沉积需要两部分组成。先确定各组分赖氨酸需要量,再据理想蛋白模式确定其它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维持赖氨酸总需要量为49mg/kgBW0.75·d( Pettigrew,1993),回肠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为36mg/kgBW0.75·d(NRC,1998)。体蛋白沉积受动物遗传潜力、能量采食量及赖氨酸采食量影响。Petitgrew (1997)以模型描述了妊娠母猪在不同妊娠期内机体蛋白沉积与超出维持需要部分的代谢能及赖氨酸的关系,并给出了回归方程。其中机体蛋白沉积y(g/d)与超出维持需要的代谢能采食量(X,Mcal/d)间的回归关系在妊娠前期为y=28+20x(R2=0.98),中期为 y=29+20x(R 2=0.93),后期为y=56+ 43x(R2= 0.998)。机体蛋白沉积 y(g/d)与超出维持需要部分的赖氨酸(g/d)的回归关系,在妊娠前期为y=5.5x(R2=0.63),中期y=7.6x(R2=0.65),后期y=8.7x(R2=0.74)。由以上回归关系可见,机体蛋白沉积在妊娠前、中两阶段较接近,而后期大幅度增加。妊娠母猪赖氨酸需要量,NRC(1988)推荐值为8.2g总赖氨酸/头·d,而NRC(1 998)不仅给出总赖氨酸需要量,而且给出回肠表现及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针对体重、妊娠期体增重及预期产仔数的不同,其赖氨酸总需要量变化范围在9.4~11.4g/d。

关于妊娠母猪饲粮氨基酸来源,Pettigrew(1997)建议不要以晶体氨基酸形式补加,而完全由蛋白饲料提供。因晶体氨基酸吸收速度快于完整饲料蛋白中的氨基酸,二者混合应用且日喂一次时,晶体氨基酸不能有效利用(Batterham and Murison,1981;Kerr &taster,1986)。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3)

编辑:feedsos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218389018.html,点击数:745 更新时间:2007-5-5 文章录入:feedsos

2.2 哺乳母猪

Jones和Stahly(1999)研究表明,饲喂低水平赖氨酸(20.4g/d)的经产母猪体重损失中59%为蛋白质、水分和灰分,37%为脂肪,而饲喂高水平赖氨酸(72g/d)经产母猪的体重损失则完全为体脂动员的结果。由此饲粗蛋白质(赖氨酸)对哺乳母猪体蛋白损失具有决定作用。Cheng等(2001)亦有饲粮蛋白质水平影响哺乳母猪体重损失及背膘损失(P<0.01)的报道。饲粮蛋白水平与泌乳量。乳中脂肪及总固形物含量呈线性关系( King等,1993)。提高哺乳母猪饲粗蛋白质(赖氨酸)可提高产奶量、乳蛋白没乳脂肪含量(P<O.05)。断奶窝重、窝增重(P<0.01)。血清LH脉冲数、Estratliol(E2)、IGF-Ⅰ及胰岛素浓度(P<0.05),降低体重、眼肌面积和肌肉蛋白降解率(P <0.05)(Richert等,1997;Touehette等,1998;Yang等,2000;张金枝等,2000;赵世明等,2001)。其作用程度受带仔数影响(Richert等,1997)。

哺乳母猪赖氨酸需要量研究有两种方法,综合法是以BUN、体蛋白损失、泌乳量、仔猪窝增重及断奶窝重等为指标,据带仔数、胎次的不同,饲粮赖氨酸的最适浓度为0.80%~1.28%(Coma等,1996;Richeyt等,1997 Touchette等,1998 Yang等,2 000;张金枝等,2000;赵世明等,2001),日需要量为45~56g/d(Dourmad等,1998)。析因法将每日赖氨酸需要量创分为维持需要与产奶需要之和减去母体蛋白动员所提供的赖氨酸量。其中,维持所需回肠真可消化赖氨酸量为36mg/kgBW0.75·d,产奶需要赖氨酸量可由仔猪窝增重推导,每千克窝增重需22g回肠表现可消化赖氨酸。母体组织动员提供赖氨酸量为8.06g/d(NRC,1998)。其它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按理想蛋白模式分别计算。NRC(1998)据哺乳期母猪体重变化及仔猪日增重,给出总赖氨酸需要量为31.6~58.2g/d。

在满足氨基酸量的基础上,还应注意饲粮中氨基酸的来源。Touchette等(1998)研究发现,哺乳母猪饲粮中合成(晶体)赖氨酸添加量超过 0. 075%时,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呈线性增加,断奶仔猪数减少(P=0.08),补加蛋、苏、色氨酸未能缓解以上负效应的出现,但也可能与此试验中母猪采食量不高(4.6kg/d)而使其它必需氨基酸受限有关。

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iii BCAA)对哺乳母猪的营养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它是一组碳链上具有支链结构的中性氨基酸,包括亮氨酸(Leu)、异亮氨酸(lie)和缬氨酸(Val)。Moser等(2000)用306头2.1胎次母猪验证了仔猪断奶窝重增加是Val作用的结果,而与Leu、Ile无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Val需要量及其与Lys比例的研究工作,但结果各异。总体上随母猪泌乳性能的提高,Val需要量亦呈上升趋势。1980年有报道称,哺乳母猪饲粮Val需要量不超过0.60%,但到90年代中期,高产泌乳母猪Val需要量已高达l.15%(Goihl,2000)。许多研究表明,高产泌乳母猪饲粮中Val 水平增加可提高断奶窝重及窝增重(Richert等,1996,1997;Moser等,2000),而对母猪来食量、断奶仔猪数及断奶至发情间隔时间没有影响。但在美国6个州的合作研究中,在含0.9%赖氨酸、0.8%缬氨酸的玉米一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合成V al直至饲粮Val水平达1.25%,结果仔猪窝增重或断奶成活率未见改善(Carter,1998)。可见,研究结果尚有相互矛盾之处。至于Val与Lys比例,Richert等(1997)研究表明,对高产母猪或初产母猪饲粮适宜Val/Lys为 120%,而对低产母猪,Val/L ys则为100%。

3 矿物元素

效应,Mahan等(1974)研究表明,对维生素E边际缺乏的母猪供给充足硒会推迟维生素E缺乏症的出现。同时,硒还可促进维生素E由母体胎盘问胎儿的传递(Maim等,1976)。关于维生素E来源,Mahan(2000)研究发现,在向等剂量维生素E对母猪作用上,D型效价高于DL型。

生物素对繁殖母猪营养起重要作用,饲粮添加生物素提高母猪产仔数、受胎率、断奶仔猪数,缩短断奶至发情间隔天数(Bro oks等,1977;Halama,1979;Brooks arid Slmmlrls, 1981;Penny等,1981;Br;)ohs,1982;Bryant等,1985a),减少母猪肢蹄损伤,改善被毛状况(P<0.01)(Bryant等,1985b)。饲粮中生物素添加水平取决于饲粮类型,因饲料中生物素含量虽丰富,却不能完全被单胃动物所利用(Wagstaff等,1961;Scott, 1968; Anderson and Warnick,1970)。在以鸡为试验动物的研究表明,玉米中生物素的生物学效价高于大麦、小麦。高粱及燕麦(Frigg,1976:Anderson等,1978;Baker,1978)。

妊娠母猪饲粮添加叶酸可提高妊娠早期胚胎成活率、窝产活仔数(Matte等,1984a,b;Lindenlann and Kornegay,1989),而哺乳母猪饲粮添加叶酸的效果尚无定论(邹成义,1999)。母猪叶酸需要量变化较大,NRC后三次修订版叶酸需要量分别为0.6、0 3、1.3mg/kg,落差较大。一般文献报道中母猪饲粮叶酸添加量多在2mg/kg左右。妊娠阶段双胎次影响叶酸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效果,妊娠前期或两胎次以上母猪饲粮补加叶酸效果最好。磺胺类药物或叶酸站抗物可抑制肠道微生物合成叶酸(NRC,1998)。此外,微量元素(Fe、Zn)及其它维生素(维生素C、B)也影响母猪叶酸需要量(邹成义,1999)。

畜牧兽医专业自考复习要点-0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判断题答案 1. (√)动物营养代谢病是新陈代谢障碍病和营养缺乏病的总称。 2. (√)动物营养代谢病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是生长发育受阻和生产性能下降。 3. (×)奶牛酮病在临床上主要是糖供给不足,脂肪大量分解所致,临床表现神经型和呼吸型两种。 4. (×)胆碱、含硫氨基酸缺乏是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 5. (√)生物素缺乏是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 6. (√)佝偻病是幼畜和幼禽的钙磷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成骨细胞钙化不足。 7. (×)佝偻病是一种骨营养不良性疾病,常在成年动物软骨内骨化作用完成后发生。 8. (×)饲料中临床推荐的合理的钙与磷供给比例一般为1:2。 9. (√)骨软病是一种骨营养不良性疾病,常在成年动物软骨内骨化完成后发生。 10.(×)微量元素是指动物体内含量不足百分之一的元素,在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11.(√)硒-维生素E缺乏在牛上可引起营养性肌营养不良和胎衣滞留。 12.(√)猪的桑葚心是由于硒-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 13.(×)肝营养不良和桑葚心是羊硒-维生素E缺乏最常见的形式。 14.(√)雏鸡渗出性素质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引起的。 15.(×)羔羊摆腰病是因为硒缺乏所引起的疾病。 16.(√)铜缺乏症的患畜,临床上表现以贫血、腹泻、运动失调和被毛褪色为特征症状。

17.(√)动物体内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不足或缺乏可导致以上皮角化、夜盲和繁殖机能障碍为特征的维生素A缺乏症。 18..(×)猪食盐中毒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是大脑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所谓的“袖套”现象。 19..(×)食盐中毒本质上是由Cl- 引起的中毒。 填空题答案 1. 营养代谢病是新陈代谢障碍病和营养缺乏病的总称。 2. 奶牛酮病的临床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和低血糖。 3. 酮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糖供给不足。 4. 家禽痛风是在饲喂含大量核蛋白和嘌呤碱饲料而同时伴有肾脏损伤时发生的。 5. 禽痛风的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内脏型和关节型。 6. 禽痛风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是血液中尿酸盐水平升高。 7. 胆碱和含硫氨基酸缺乏是引起禽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8. 维生素D又名钙化醇。 9. 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是造成家畜发生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临床推荐的合理的钙与磷供给比例一般为2:1 。 10. 动物钙磷和维生素D代谢紊乱在成年动物发生骨软症。 11. 动物钙磷和维生素D代谢紊乱在幼龄动物发生佝偻病。 12. 佝偻病是幼龄动物维生素D缺乏或钙、磷代谢障碍所致的以消化紊乱、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物中,粗纤维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便秘、肥胖症、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膳食纤维具有的特征归纳为:降低通过时间和增加粪便量;促进结肠发酵作用;降低血总胆固醇或LDL胆固醇水平,降低餐后血糖或胰岛素水平。当前关于膳食纤维的定义相对权威的一个概念是美国谷物化学学会(AACC)成立的膳食纤维专门委员会提出的[1],他们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而在大肠中可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的植物成分、碳水化合物和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蜡质、木质素等,此定义明确规定了膳食纤维的范畴,是可食的植物成分,而非动物成分。

植物营养研究进展

土壤酸化研究进展 资源与环境学院刘文祥 20081875 摘要:环境酸化是全球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壤酸化是环境酸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酸雨也是导致土壤酸化原因之一,同时农业措施也是一大主因综述了土壤酸化研究的进展, 主要有土壤酸化的概念、表示方法、研究方法、土壤酸化敏感性、土壤酸化与元素淋失的关系等方面。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给出改良措施,为土壤酸化改良方面给予指导。 关键词:土壤酸化酸雨酸性改良 一、土壤酸化概念与现状 土壤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壤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过程。主要有侵蚀化、土壤酸化、污染退化、肥力退化和生物学退化。目前,随着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壤退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由酸沉降导致的土壤酸化是全球变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壤酸化将加速土壤酸度的下降和元素的淋失,土壤贫瘠化;某些重金属元素的淋出则会毒害植物根系。土壤酸化作为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加速了土壤酸度的提高、大量营养元素的淋失,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由于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处于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枢纽地位,研究土壤酸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重要。 1、土壤酸度和土壤酸化的概念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形态,可将土壤的酸度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活性酸,是土壤溶液中H+ 浓度的直接反映,其强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土壤的pH值愈小,表示土壤活性酸愈强;二是潜性酸,是由呈交换态的H+、Al3+ 等离子所决定。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态时,潜性酸不显示出来。当它们被交换入土壤溶液后,增加其H+ 的浓度,这才显示出酸性来。土壤中潜性酸的主要来源是由于交换性Al3+ 的存在,交换性Al3+ 的出现或增加, 不是土壤酸化的原因,而是土壤酸化的结果。土壤的潜性酸度和活性酸度可以相互转化,而前者要比后者大得多。然而, 只有盐基不饱和的土壤才有潜性酸。 用石灰位来表示土壤的酸性强度,由于钙是土壤中主要的盐基离子,除了某些碱化土壤外,一般占盐基离子的60%~80%,因此,土壤的酸性强度可以用氢离子和钙离子的相对比例的变化来代表,二者的关系可用数学式pH- 0.5pCa 表示,它代表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的溶液中氢离子的活度和钙离子的活度差,称为石灰位。强酸性土壤的pH 低至4.0~5.0,其石灰位可低至1.5;盐基饱和的土壤的pH 高至7.0~8.0,其石灰位可高达7.0,其它土壤的石灰位介于二者之间。关于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是指土壤内部产生和外部输入的氢离子引起土壤pH 值降低和盐基饱和度减小的过程,在湿润气候区,土壤形成和发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酸化的过程,大气污染所引起的干、湿酸沉降则大大加快自然土壤的酸化速率。 2、土壤酸化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区,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二是温带地区。北欧和北美的酸化问题主要发生在灰化土上,而我国的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和云贵川等地,面积约为2.04×108 hm2,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大部分土壤的pH 值小于5.5,其中很大一部分小于5.0,甚至是4.5,而且面积还在扩大,土壤酸度还在

母猪的饲料营养及饲养

第三讲母猪的饲料、营养及饲养 赵克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一.母猪饲养的指导原则 1.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 母猪的饲养是一个猪场的基础。母猪饲养环节一旦出现大的问题,整个猪场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所以,每一个规模化猪场必须重视母猪的饲养和营养。 每头能繁母猪每年消耗配合饲料1吨以上,加上饲料以外的费用(猪舍,人工,水电,疫苗,药费等),每年的饲养成本在2000元以上。也就是说,饲养一头母猪,不论一年能断奶多少头仔猪,都要耗费2000多元。因此,降低母猪饲养成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每头母猪的年断奶仔猪数。如果每头母猪没能断每年奶20头以上仔猪,每头断奶仔猪分摊的母猪成本就只有100元,如果每头母猪每年仅仅断奶仔猪15头,每头断奶仔猪就得分摊母猪成本133元。所以,要降低母猪饲养的成本,增加母猪的利润,最关键是增加每头母猪的年断奶仔猪数! 增加母猪年断奶仔猪数需要科学的技术和管理。包括合理的饲料和营养水平,科学的饲养技术,保持母猪高的健康水平,科学合理的管理。任何环节的重大失误均可造成:产仔数降低,断奶前成活率降低,母猪非生产天数增加。这3个指标基本决定了母猪年断奶仔猪数。增加产仔数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保证母猪高健康水平,科学、合理、认真的发情检查和配种技术;提高仔猪断奶前的成活率,要求母猪的营养科学合理,保证母猪高的健康水平,提供仔猪适宜的环境和营养,科学合理的产房管理等;第3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非生产天数。降低母猪的非生产天数能大幅提高母猪的年断奶仔猪头数。非生产天数是指:母猪既没有怀孕,又没有哺乳的天数。假设仔猪平均30天断奶,非生产天数与每头母猪年产窝数关系如下: 非生产天数:34 48 63 77 91 106 母猪年产窝数:2.3 2.2 2.1 2.0 1.9 1.8 中国的母猪实际非生产天数相当高,超过70天的猪场很多。要降低非生产天数,非得在饲养管理上下功夫。非生产天数的增加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断奶后再发情间隔天数延长;情期受胎率降低(返情,屡配不孕),分娩率降低(流产,返情后没有及时发现,怀孕期母猪死亡、淘汰)。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非生产天数对降低母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非常重要。

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2795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群发病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畜牧业生产向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已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传染性疾病,因为这些病也时常以群发的形式出现,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早期诊断、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两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将教材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用于临床实践,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疾病发生的新特点,特别是要清楚地认识到非传染性群发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亚临床疾病的监测、预报已成为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内容涉及其它课程较多,先修课程包括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营养学基础等;后续课程主要是兽医临床实践。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动物营养代谢病概述 1.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与特点 2.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病因 3.动物营养代谢病的诊断 4.动物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5.动物营养代谢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动物中毒病概述 1.与中毒病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动物中毒病的常见原因 3.动物中毒病的诊断与防控 4.动物中毒病防治研究概况 (二)学习要求 了解和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治原则;毒物与中毒的概念、中毒病的特点、毒物的代谢及作用方式、中毒病的诊断和防治。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认识我国目前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防控现状,增加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紧迫感。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了解:动物营养代谢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动物中毒病防治研究概况。 2、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动物中毒病的常见原因及诊断。 3、重点掌握: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与特点;毒物与中毒的概念;动物中毒病的防治原则。 第一章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一)课程内容 介绍新生仔猪低血糖症;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犬、猫糖尿病;奶牛酮病;禽脂肪肝综合征;肉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黄脂病;犬猫脂肪肝综合征;羊妊娠毒血症;肥胖母牛综合征;禽痛风;营养性衰竭症等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 (二)学习要求 在复习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新生仔猪低血糖症;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奶牛酮病;禽脂肪肝综合征;肉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黄脂病;禽痛风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学习重点应侧重于基本概念、发病机理的理解。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 物中,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糖尿病等,严重 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 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 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 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膳食纤维具有的特

植物与土壤的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42 植物与土壤的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张强,陈明昌,程滨,杨治平,丁玉川,刘平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氨基酸是土壤有机氮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的部分细菌和真菌在生理代谢过程 中可将其作为前体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刺激或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就近年来国内外在生长素前体的筛选与确定以及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效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氨基酸;生物合成;前体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具有效果显著、施用方便等优点。存在的问題是,合成过程复杂、稳定性差、纯度低、价格昂贵,而且多为非水溶性物质等。因此寻找一种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的合成前体及合成途径,成为研究和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重要课題,也是研制新型肥料添加剂的热点所在。土壤氨基酸是土壤微生物重要营养源,土壤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利用氨基酸为前体,通过生物途径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刺激植物的生长,调节植物的生理过程。人为施用外源氨基酸同样也可以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刑,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可以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到肥料中,既发挥了肥料的营养功能,又发挥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氨基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合成的前体 氨基酸是土壤有机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源。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自由氨基酸含量高于根际以外区域的含量,而根际的吲哚乙酸(IAA)含量是根际外的3 ~5倍。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利用氨基酸作为其氮源,同时合成植 物生长调节剂。大量研究结果表明,L—TRP是生长素IAA的生物合成前体,而L—MET 和L—ETH是乙烯的生物合成前体。 IAA是生长素中发现最早同时作用最为强烈也最稳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IAA生 物合成的前体,L—TRP在土壤氨基酸中仅占2%,但却是土壤和植物体内IAA合成的重要物质。早在1935年,Thimann首次证明了当L—TRP与根霉属suinus一起培养时,L—TRP 是植物激素IAA的前体。在植物体内,L—TRP是由3 -磷酸莽草酸经分支酸和邻氨基苯甲 酸合成的。 1987年,Frankerberger和Poth用离子抑制高效液相色谱(HPLC)-uv光谱测定法,证明了由土壤—根界面分离出来的一种荧光假单胞菌能把L—TRP转变成为IAA,从而建立了由L—TRP合成IAA的微生物途径。 乙烯是植物体内重要的内源激素,它的存在直接影响植物的成熟。土壤内含有一定量的真菌和细菌,它们在代谢过程中利用土壤中的氧基酸合成乙烯。等研究表明,玉米根际内 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区系,可以将土壤中的氧基酸合成为乙烯。乙烯的生物合成前体主要是L—MET和L—ETH,其合成数量与土壤肥力状况、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乙烯的作用浓度一般都很低。 L—TRP合成IAA以及L—MET和L—ETH合成乙烯都与氨基酸的浓度和纯度密切相关,另外还与土壤pH值、温度、水分状況、肥力状况、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 2土施氨基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据报道,土施IAA溶液对作物生长也有明显效果,但增产效果低于土施L—TRP。另外,IAA是非水溶性物质,而且价格昂贵,安全使用浓度范围很狭窄,不易掌握。土施L—TRP 不仅效果好于土施IAA,而且价格便宜,施用方便,同时经微生物途径合成的IAA作用平缓,能均匀稳定地刺激作物生长。 据Frankenberger等报道,在萝卜幼苗出土时,土施植物生长素前体L—TRP 3mg/kg, 使萝卜根干重比对照増加31%,同时能提髙根冠比。但当施用浓度提髙到300mg/kg后,萝卜产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12%;当施用浓度降低到3×10-4mg/kg后,不再有增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L—TRP的土施浓度为0.003~30mg/kg,最佳浓度为3mg/kg,而且大棚的施用效果好于大田。另外,叶面喷施L—TRP后各个浓度均无增产效果。Frankenberger和Arshad将L—TRP于移植前2周施入土壤,能使西瓜和甜瓜产量提髙69%和42%,平均单 瓜重量分别提髙 43%和36%。陈振德等研究结果表明,土施50~5×10-4mg/kg L—TRP,能使甘蓝产量提髙7.1%~35.0%,全株重量提髙2.4%~23.2%。其中土施L—TRP 5~5×10-3mmg/kg 的产量较髙,平均増产31.6%,而且净菜率提高。

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

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 哺乳母猪营养和饲养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总营养摄入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母猪的泌乳能力,提高泌乳量,促进仔猪的生长和成活,而且可以使母猪维持良好的体况,促进母猪下一个繁殖周期尽早到来和提高繁殖性能。 1. 能量营养需要 由于对高产母猪选育技术的提高,现代高产母猪的采食量降低,其营养输出远远超过输入,从而导致哺乳期间体重损失(蛋白质和脂肪)过多,其结果是再配种间隔延长,10d内发情母猪的比例下降,受胎率下降,胚胎存活率降低。 提高能量水平,应该确保日粮消化能在14MJ/kg以上,代谢能在13MJ/kg 以上。选择水分在14%以下的优质玉米及粗纤维含量降低的原料,添加3%~5%的脂肪或者4%~6%的优质大豆磷脂,以提高能量水平。添加高能量浓度的脂肪可以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和母猪的能量采食量,在高温应激的时候,脂肪的使用还可以减少体内体外增热的影响,降低高温应激对母猪生产的副作用。使用脂肪,可以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减少母猪失重,提高乳汁脂肪含量,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但是脂肪添加量高于5%会降低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并且饲料含脂肪太多成本高,不易储存,因此脂肪的添加以2%~3%为宜。 2. 蛋白质营养需要 增加粗蛋白含量,夏季哺乳母猪日粮的粗蛋白含量可以配到18%,并且必需选择优质蛋白原料,建议不使用杂粕,而选用优质豆粕(粗蛋白含量44%)、膨化大豆、进口鱼粉等蛋白原料。 赖氨酸是限制哺乳母猪泌乳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现代高产母猪为了保证窝仔猪生长速度达2.5kg/d,赖氨酸需要量为50~55g/d。对于高产母猪,随着赖氨酸摄入量的增加,母猪的产奶量增加,仔猪增重提高,而母猪自身体重损失减少。目前哺乳母猪的赖氨酸需要量比以前大大提高,是由于已经培育出高产的品系,母猪的产奶量明显提高。我国瘦肉型母猪推荐饲粮赖氨酸的水平为0.88%~0.94%,基本满足了每天50g左右的赖氨酸需要量。 缬氨酸是近些年来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氨基酸,缬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达115%~120%,而另一种支链氨基酸——异亮氨酸与赖氨酸的最佳比值则为94%,

02795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高纲097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扬州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动物非传染性群发病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畜牧业生产向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已成为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传染性疾病,因为这些病也时常以群发的形式出现,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直接影响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早期诊断、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两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将教材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用于临床实践,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疾病发生的新特点,特别是要清楚地认识到非传染性群发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亚临床疾病的监测、预报已成为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内容涉及其它课程较多,先修课程包括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营养学基础等;后续课程主要是兽医临床实践。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动物营养代谢病概述 1.动物营养代谢病的概念与特点 2.动物营养代谢病的病因 3.动物营养代谢病的诊断 4.动物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5.动物营养代谢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0-09-02 浏览量:77 次 摘要:本文对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作用、发展趋势及前沿和我国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概要分析,并对我国动物营养学的未来发展和推动其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初步建议,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发展趋势建议 1 前言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机理、规律及功能、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的应用基础科学,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这些主要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饲养中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等,以改善动物健康和促进动物高效生产,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时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饲料是畜牧业赖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成本占整个畜牧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因此,动物营养学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及前沿 动物营养科学,如从拉瓦希(Lavoisier)1777年提出生物氧化学说为起点,迄今已逾220年。它和其它科学一样,是在人类活动中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随着其它相关科学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为营养学的草创年代,主要反映在能量代谢与饲料的能值评定方面,同时也萌发了对蛋白质与矿物元素的研究。二十世纪为营养科学之盛世。这一个世纪以来,营养科学突飞猛进,揭开了新的篇章。营养研究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正向着更深入、更全面和更系统的方向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营养代谢机理研究正向分子水平深入

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醇排出体外的作用,因而有降低血中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含甾醇1441mg/100g,比葵花籽油496mg/100g及大豆油436mg/100g均高,其中B2谷甾醇占60.3%,燕麦甾醇10.5%。甾醇是降血脂用药物类固醇的原料,甾醇和其他药物复配的谷甾醇片有良好的降血脂及血清胆固醇作用。 日本已批准植物甾醇为调节因子的特定专用保健食品FOSH U的功能性添加剂。美国FDA发布的健康公告称∶“植物甾醇phytosterol及酯、植物甾烷醇phytostanol及酯,能通过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而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每天从膳食中摄入1.3g植物甾醇或3.4g植物甾烷醇能达到明显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在美国各种植物甾醇巳被批准为公认安全食品。芬兰F orbes Medi2T ech公司推出的一种植物甾醇叫F orbes W ood Sterol,是从木材造纸副产品塔尔油(T all Oil)中提取,纯度达95%以上,为白色粉状结晶。据该公司介绍.每天服用122g就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我国有丰富的植物甾醇资源,应能开发更多天然安全可靠调节血脂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以上介绍的只是国际上较普遍的几个品种。其实每个国家均有其自身的特有资源和一些特殊的功能添加剂。我国地域广阔,北寒南热,有山有海,植物的种类丰富。各地均有一些传统认为既是食用植物,又是防病抗病的健康食品,有待我们去研究其功能因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用植物提取物,以极大地丰富我国的功能性添加剂的品种和市场。 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殷铭俊1,陈执中2 (1.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337; 2.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200032) Progress on studies of gene nutriology YI N Ming2jun1,CHE N Zhi2zhong2 (1.Biochemical Institute,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Bioreactor Engineer,Huado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237;2.School o f Pharmacy,Fudan Univer sity,Shanghai,200032) 摘 要:从基因概念的发展、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基因多态性,基因突变与损伤,基因营养学的目的以及根据基因制定食谱并举应用实例综述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因;基因突变与损伤;基因营养学 50多年前,1953年2月28日Watson和Crick发现了被称为“生命奥秘”DNA结构,4月25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DNA 结构解释了遗传物质是如何复制和传递信息的。DNA这种优雅神秘的双螺旋结构,引发的革命震动了生物学界和医学界。1962年Watson和Crick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90年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在Watson和Crick发表双螺旋结构50周年早11天即2003年4月14日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Collins隆重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1]。在这前半年,2002年10月底另一项新的科学规划———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计划(haplotypes map project,HapMap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被称为致病基因图谱[2]。 HGP的突破性进展和全面完成以及致病基因图谱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基因与疾病、基因的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同时促进了健康新领域———基因营养学的发展。 1 基因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名词解释答案 1.奶牛酮症:是由于奶牛体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性疾病。。 2.禽痛风:是指禽血液中尿酸盐大量蓄积,不能被迅速排出体外,形成高尿酸血症,进而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关节软骨、软骨周围及胸腹腔、各种脏器表面和其它间质组织上的一种代病。临床上以运动迟缓、关节肿大、跛行、厌食、衰弱及腹泻为特征。 3.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又称脂肝病,由于体脂肪代发生障碍,多量脂肪蓄积于肝脏,腹腔及皮下脂肪组织引起肝脏发生脂肪病变。 5.肉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肉用仔鸡发生的一种以肝、肾肿胀,肝苍白、肾呈各种色变,表现嗜睡、麻痹和突然死亡为特征的疾病。 6.佝偻病:幼龄动物维生素D缺乏及钙、磷代障碍所致的以消化紊乱、异嗜癖、跛行及骨骼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7.骨软病:成年动物软骨骨化完成后由于钙磷代紊乱而发生的以骨质脱钙、骨质疏松和骨骼变形为特征的一种骨营养不良。 8.营养性肌营养不良:由于硒-维生素E缺乏,幼畜发生的一种以骨骼肌、心肌纤维及肝组织等发生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0.渗出性素质:雏禽由于饲料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而引起的以胸部、腹部、翅下及大腿侧皮下发生水肿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11.铜缺乏症:是动物体铜含量不足所致的以贫血、腹泻、运动失调和被毛褪色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性疾病。 12.铁缺乏症:由于饲草料中铁含量不足或机体铁摄入量减少,引起动物以贫血

和生长受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营养代性疾病。 13.锰缺乏症:是动物体锰含量不足引起的以生长缓慢、骨骼发育异常和繁殖机能障碍为特征的营养代性疾病。 14.维生素A缺乏症:由于动物体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不足或缺乏所致的以上皮角化、夜盲和繁殖机能障碍为特征的营养代性疾病。 15.维生素B1缺乏症:由于体硫胺素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以神经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营养代病。 16.维生素B2缺乏症:由于动物体维生素B2不足或缺乏所致的以生长缓慢、皮炎、肢麻痹(禽)、胃肠道及眼损伤为主要特征的营养代性疾病。 17.酮病,反刍动物体物质代和能量生成障碍而发生的以酮血、酮尿、酮乳和低血糖为特征的代性疾病。 18.肉鸡腹水综合征:是危害快速生长的幼龄肉鸡,以浆液性液体过多的积累在腹腔,右心扩肥大,肺部淤血水肿和肝脏病变为特征的非传染性疾病。 23.毒物:任何物质(固、液、气体)进入动物机体,干扰和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导致暂时或持久的病理过程,甚至危害生命者,都应该称为毒物。 24.中毒:是由毒物引起的疾病之总称。 25.饱潲病:猪亚硝酸盐中毒常在饱食后不久发生,并迅速窒息死亡,故又称“饱潲病”。以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 27.氢氰酸中毒:家畜采食富含氰苷配糖体的青饲料植物,在体水解生成氢氰酸,引起以呼吸困难、震颤、惊厥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 28.棉籽饼中毒:畜禽因长期、大量吃棉籽、棉籽饼,发生一种以胃肠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1)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1).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 Jun130 (3) J LiaoningMedicalUniversity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裴婷娜 (本溪市中心医院营养科 ,辽宁本溪 117000) 摘要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因为营养过剩和不平衡而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 健康甚至生命。营养与临床治疗和康复被认为是现代医疗模式的三大组成部分 ,在增进健康、促进病人康复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应用营养学的学科性质、营养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应用营养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以期引起人 们对这门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促进其不断发展。 关键词 :应用营养学 ;发展现状 ;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 : R151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0424 (2009) 03 -0284 -02 TheDeveloping Status Quo and Tendency Prospect on the Practical Nutriology PE I Tingna (NutritionalDepartmentof the CenterHospitalofBenxi, Benxi, 117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ofpeoplepslivingstandard, thediseasescausedbyovernutritionandoutofbal2 ance have raised rapidly, which have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1) 编辑:feedsos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218389018.html,点击数:596 更新时间:2007-5-5 文章录入:feedsos 母猪营养研究进展 受试验动物、研究方法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母猪营养研究资料明显少于商品猪,其中,以国外资料为主,国内资料较少且多为综述性文章或译文,科学试验报告很少。由此,母猪营养仍是研究热点。本文拟对母猪营养研究予以综述,其中以能量、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为主,并侧重于营养需要重研究。 1 能量 1.l 能量 描述猪的能量需要和饲料的能量浓度主要有消化能(DE)及代谢能(ME)两体系。DE是动物采食饲料的总能减去未被消化以粪形式排出的饲料能量的差值;ME是DE减去尿能及消化道气体能的差值(杨凤,1993)。通常能量利用研究是指表观DE或ME。;考虑到DE 比 ME更易测准,多采用DE(霍贵成等,1989),二者可由下列公式进行互推ME=DE×[96-(0. 202×粗蛋白质%)](NRC,1981)。对于多数饲料,通常认为ME占DE的96%(Farrell,1979;ARC,1981)。此外,饲料的DE值可由饲料中粗纤维、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等化学组分的含量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测,NRC(1998)详细给出了相应回归公式。 1.2 能量需要 1.2.1 妊娠母猪 妊娠母猪能量需要依母猪体重、环境、胎次、前一产泌乳体重损失及预期母体净增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由于妊娠期内母猪能量采食量的增加会提高母猪体脂含量,降低母猪泌乳期采食量,推迟断奶至发情的间隔时间并产生其它繁殖问题(Salmon-Legag-neur & Revat;1962;Baker等,1969;Donrmad,1991:Revell等,1994;Weldon等,1994;Xue 等,1996)。因此,整个妊娠期内是限制词喂的,但不同妊娠阶段的营养策略也各异。总体饲养目标是使母猪分娩时达到期望体况,胎儿及乳腺发育良好。 据母猪自身妊娠生理特点,将妊娠母猪分为3阶段,第一阶段为妊娠1~21d,称为妊娠前期,为胚胎着床及存活阶段。第二阶段为妊娠22~80d,称为妊娠中期,是母体发育及体储恢复阶段,也是胎儿肌纤维形成时期。第三阶段为妊娠最后35d,称为妊娠后期,是胎儿及母体呈曲线生长阶段(Boyd等,2000)。 妊娠前期内,母猪配种后采食量的及时调整影响着胚胎存活率及母体孕酮水平。Jindal等(1996)用82头青年母猪在人工授精后分别接受如下3个饲粮处理:N1组,从配种后第一天起给饲1.5倍维持能量需要(1.5MA,23.75MJDE/头·日);N3组,从配种后第3d起给饲1.5信维持能量需要(1.5MA,23.75MJDE/头·日);H1组,从配种后第3天起给饲2.0信维持能量需要(2.O MA,32.5MJDE/头·日)。结果发现,妊娠28d胚胎存活率 N1组显著高于H1组(84.7%vs.64.5%,P<0.05),同时N1组母猪血浆孕酮水平高于 N3及H1组(10.5vs3.7;4.5ng/ml)。由此可见,胚胎存活率不仅与采食水平高低有关,还取决于采食水平

02795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本科《家畜营养与代谢病学》(课程代码2795)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定义:营养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引起的疾病称营养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包括:营养物质缺乏;三大物质的吸收障碍;中间代谢障碍;排泄障碍;参与代谢调节的物质(矿质、维生素)质和量的改变。 营养代谢疾病的一般原因 1).来源不足:土壤、水和饲料中某种营养物质的不足,或过多,拮抗使另一种营养物质不足。此种现象、集约化养殖场出现较多。 2)吸收障碍:胃肠道炎症、先天性消化酶缺乏(如乳糖酶缺乏→单糖吸收障碍)。 3)消耗过多:妊娠、泌乳、产蛋、产毛、生长发育、慢性消耗性疾病。 4)肝功能障碍:许多代谢物质的代谢中断。 5)调节机能障碍:神经、激素、酶的组成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不足。 6)排泄障碍:肾功能障碍。 营养代谢疾病的特征(诊断要点) 1)发病慢:呈渐进性发展,从病因到症状一般需数周、数月,甚至更长。 2)群发、呈地方性发生。 3)临床和病理变化常呈现某种营养物不足的特有症状,体温正常或稍偏低。 4)饲料和动物组织检测,有某种营养物质过低。 5)试验性治疗和血清酶活性降低有诊断意义。 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1)合理搭配饲料,补充所缺乏的营养物质。 2)注重作为饲料的收获、贮藏,防止霉变,合理加工,排除营养物质缺乏原因。 3)配制全价日粮。 第二章糖、脂肪与蛋白质营养紊乱性疾病 奶牛酮病 定义: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 病因 1)瘤胃生成丙酸减少,血糖浓度降低,丙酸是在瘤胃消化过程中产生(乙:丙:丁=70:20:10),糖主要是丙酸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为葡萄糖。 2)产前,产后,采食量降低,前胃消化功能降低,挥发性脂肪酸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精料太多,粗纤维不足。 以上均可造成丙酸浓度降低。丙酸需先转化为丙酰COA,在VB12的参与下,转化为琥珀酰COA,然后经糖异生,合成所需要的葡萄糖。 3)缺钴时,VB12合成减少,影响丙酸代谢和糖生成。 4)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造成糖供与消耗不平衡→使血糖降低。 乳牛泌乳高峰期。 发病机理:当血糖浓度降低,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加强,产生脂肪酸和甘油,甘油可作为生糖生质转化为葡萄糖以弥补血糖不足,但大量的脂肪酸不仅使血中浓度增高,而且引起肝内脂肪酸的β-氧化加快,所产生的乙酰COA因得不到足够的草酸乙酰,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沿着合成乙酰COA的途径,最终形成大量酮体。 胴体产生后对机体的影响是:1)酸中毒; 2)瘤胃酸度高,M区系改变—→前胃消化不良;3)抑制中枢,造成瘫痪。 主要临床特征 1)消瘦型: 呈顽固性前胃弛缓,消瘦。

2013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动物营养学期末考试真题

1 .以一种动物为例评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答:动物摄入的饲料能量伴随着养分的消化代谢过程,发生一系列转化,饲料能量可相应划分成若干部分,如图所示。每部分的能值可根据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进行测定和计算。 一、总能( Gross Energy,缩写GE) 总能:是指饲料中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能量的总和。饲料的总能取决于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二、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缩写为DE) 消化能:是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即: DE = GE - FE 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称为表观消化能(缩写为ADE)。 粪能FE:为粪中养分所含的总能,称为粪能。正常情况下,动物粪便主要包括以下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1)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养分(2)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3)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代谢产物。(4)消化道粘膜脱落细胞。 代谢粪能FmE:后三者称为粪代谢物,所含能量为代谢粪能(缩写为FmE,m代表代谢来源)。 真消化能:FE中扣除FmE后计算的消化能称为真消化能(缩写为TDE),即: TDE = GE - ( FE - FmE ) 用TDE反映饲料的能值比ADE准确,但测定较难。三、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缩写为ME) 代谢能ME:指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缩写UE)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缩写Eg)后剩余的能量。 ME = DE -( UE + Eg )= GE – FE – UE - Eg 尿能UE:是尿中有机物所含的总能,主要来自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 消化道气体能Eg:来自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 内源尿能UeE:尿中能量除来自饲料养分吸收后在体内代谢分解的产物外,还有部分来自于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的产物,后者称为内源氮,所含能量称为内源尿能(缩写为UeE)。 真代谢能TME : TME = TDE - [ ( UE - UeE) + Eg ] 四、净能(Net Energy,缩写为N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