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法史往届考题

中法史往届考题

中法史往届考题
中法史往届考题

中国法制史往届考试题

名词解释、问答题

(答案仅供参考)

(2002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宫刑:割掉男性生殖器,破坏女性生殖机能的刑罚。

2、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3、禁榷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的制度。

4、都察院:明洪武十五年扩大监察机关组织,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叫风宪衙门,是监督法律执行、维护封建吏治的最高监察机关。

二、简答题

1、简述邓析作竹刑。

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在竹简上所著的刑书。竹刑原是邓析私人所编,本无法律效力,后被郑国采用,才产生了法律效力。竹刑比刑鼎便于携带和流传,是新兴地主阶级对法律制度改革的又一成果。

2、简述宋朝的“重法地”法。

宋代对盗贼规定从重处刑的地区。宋仁宗嘉佑年间,以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以强化首都的治安。以后逐渐扩展,元丰年间,河北、京东、淮南、福建等地皆用重法。

3、简述清末立法指导思想。

清末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修律方针。反映在两道上谕里。第一道上谕是光绪28年要求修订法律大臣“参照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第二道是宣统二年又提出“旧律义务信纸常诸条,不可率行变更”。反映了立法既要考虑保护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利益,又要考虑保护封建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

4、简述“十恶”。

“十恶”从重罪十条发展起来,是以隋唐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规定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总称。犯十恶者一曰谋反,企图推翻唐王朝的统治,夺取皇位的行为。

二曰谋大逆,就是预谋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的行为。

三曰谋叛,图谋叛国投降敌方的行为。

四曰恶逆,指殴打和杀害尊亲属。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残忍,违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

七曰不孝,严重违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亲族间互相侵犯的行为。

九曰不义,本非血缘关系,根据名分,应遵守道义,但却被弃道义的行为。

十曰内乱,家族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要受到严厉处罚,为“常赦所不原”,并不得享有议、请、减等优待办法。

三、论述题

1、试述唐朝几部主要唐律制定的情况。

唐朝先后颁布五部唐律,唐初高祖时期根据《开皇律》制定《武德律》,共12篇500条。太宗贞观年间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贞观律》,这部法典比旧律在刑罚方面又减轻很多,从而为唐律奠定了基本面貌。高宗永徵年间又进行了修订颁布,为《永徵律》,永徵四年又颁布解释律文的《永徵疏议》,与

律文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玄宗开元年间修订颁布了《开元律》,此外还颁布了了一部行政法典性质的政书《大唐六典》。上述唐律均为十二篇五百条。宣宗大中间制定《大中刑律统类》,体例发一变化,共121门。

2、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相比较有哪些特点。

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的历史背景不同。前者在政治上实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原则,边区人民包括地主、资本家,只要拥护抗日,不反共,皆可参加政府工作。经济上调解各阶级之间的利益,直辖市各种经济万分发展的原则,不立即消灭封建地主经济。在民主与法制方面,作出了更系统、更成熟的规定,如保障人权,建立逮捕与审判制度等。

(2002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吕刑》:西周时吕侯受周穆王之命而作的有关赎刑的刑书。

2、盗徒封:指秦律中规定的偷偷地移动田界的标志而侵犯他人的土地所有权。

3、牵掣:唐律指债务人负债不偿时,债权人和扣押债务人的财物。但不行超出债务额,否则以坐赃论处。

4、秋审:因在每年秋季进行,故名“秋审”。复审各省地方判处斩、绞监候的死刑案件。经过秋审的案件,作出的判决结果包括四类:情实、缓决、可矜、可疑。

二、简答题

1、简述唐律共犯区分首从的原则。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谓之共犯。共犯以造意为首,处重刑。随从者减一等。家人共犯只坐家长。主管官吏与一般官吏共犯,以主管为首。奴主共犯以主人为首犯。

2、简述明代的充军刑。

即把犯人强制迁到边远地区充当军士,类似流刑,但比流刑重。充军分附近、近边、远边、极边、烟瘴五等、充军人。充军人一种是终身充军、即到死亡为止;一种是永远充军,即自身死亡后还要罚及子孙,永无期限。

3、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中华民族的完全自由与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特权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压迫。联合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宣告与世界上被压迫阶级和民族站在一起,苏联是其巩固的联盟。

三、论述题

1、试述“八议”制度。

三国魏律入律。由《周礼》的“八辟”发展而来。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减免刑罚的特权。分别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议亲,指皇帝的亲属。

议故,指曾经长期在皇帝身边随侍左右的近臣和其他人员。

议贤,指封建德行高尚,其言论行动可作为法则者。

议能,指能整顿军旅,治理内政,为皇帝出谋献策,师范人伦者。

议功,指对封建朝廷尽忠效力,建立大功勋的人。

议贵,指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及爵一品者。

议勤,指高级文武官员中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办理公务的人。

议宾,指国宾,前朝皇帝的后代,都封为国公爵位的人。

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前,各省代表召开联合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主要内容有:

1、共四章21条

2、临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参议院和临时中央审判所。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是行政机关。参议院是立法机关。临时审判所是司法机关。

3、规定实行总统制,而非内阁制。为什么?这是当时革命形势决定的。为了抵抗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王朝的反扑,由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总揽军政大权,统一指挥各条战线,不受内阁牵制,有利于革命发展。

4、依据此大纲,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该政府的成立宣告中国二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3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竹刑: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在竹简上所著的刑书。

2、廷尉:秦汉时期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它的主要任务是:( 1 )负责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2 )审理地方送来的疑难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复审。

3、天坛宪草:北洋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于1913年10月31日由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共十一章一百一十三条。由于它是在北京天坛祈年殿起草的,所以被称为“天坛宪草”。“天坛宪草”采用了资产阶级宪法的形式和原则,抄袭了《临时约法》的一些条款,在具体规定中反映了制宪过程中各种政治势力的权力争夺。由于它继续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所以遭到袁世凯的扼制,没有能够颁布施行。

4、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唐代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官,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二、简答题

1、简述秦朝的法律指导思想。

主要表现为:

(1)法令由一统。这一思想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第二层含义就是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2)事皆决于法。秦朝专任刑罚,规定了各种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以刑杀为威。这一思想有三层含义:第一,法网严密;第二,严刑重罚;第三,滥施刑罚。

2、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

(1)律,是基本法律形式,相当于近代的法典。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内容相当广泛,各个部门的法律内容都合编在一起。违反其他法律规定,都以律所规定的刑罚处理。

(2)令,是确立和规定国家基本政治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主要是关于行政性的指令。

(3)格,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官吏应遵守的法规。

(4)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帐籍报表以及各项行政事务具体操作管理。

3、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历史意义

意义:第一,它是第一部由劳动人民制度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第二,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提出了斗争的方向。第三,它的颁布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积极性,为以后制订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论述题

1、明代如何严惩贪官污吏的?

(1)对于受财枉法的“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

(2)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则斩;

(3)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的御史,若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加重二等处刑。

2、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颁布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土改的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第二,规定土改需遵守的原则: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第三,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犯罪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历史意义:这部大纲总结了共产党二十多年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改改革的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2003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九刑:指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2、乞鞫:当事人不服判决,可以在法定时间内请求复审,即汉代的案件复审制度。复审期限为三个月。

3、刺配:是一种流刑并兼刺面、决杖等附加刑的刑罚。宋代法律上正式作了规定。刺配刑的实施,实际上是古代黔刑的复活。

4、修订法律馆:清朝时期制定法律的专门机构。

二、简答题

1、简述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即不论行为人的血缘关系、地位的高低,均由法律作出公断。这开始打破了奴隶制“刑不上士大夫”的壁垒。(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即制定成文法,并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3)行刑,“重其轻者”。指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2、简述汉代通行饮食罪。

指给农民起义军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汉律严格镇压此种行为,犯者处死刑。

3、简述《大清现行刑律》。

由沈家本根据《大清律例》删改而成,共三十篇三百九十八条,于1910年5月15日颁行。《大清现行刑律》改变了旧律中按六部分类的办法,删去了吏、户、礼、兵、刑。工等各种律目;对旧律中纯属民事、商事的条款予以分出,不再处刑;对;日律中规定的答刑、杖刑改用罚金代替;对旧律中的到外地服刑的徒刑和流刑,一般改在当地服刑;对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予以废除,规定死刑只有绞刑和斩刑两种,同时废除了缘坐之法和刺字之法;对旧律中禁止同姓为婚、良贱为婚等过时的条文予以废除,增加了有关毁环铁路罪、毁坏电讯罪、私铸银圆罪等条文。《大清现行刑律》的内容虽然有所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超出《大清律例》的模式,只是一部作为新刑律颁布前的过渡性法律。

三、论述题

1、试述秦朝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的立法。

主要规定在《关市律》、《金布律》、《钱律》、《效律》、《工律》里。

(1)护合法的商品交换,要求明码标价所出售的商品

(2)规定了货币的比价与使用。秦律规定,秦朝的货币有(黄)金、(铜)钱、布(帛),此三种为法定货币,其他形式的货币一律不许使用。三种流通货币之间有一定的折合比例。为了保证正常的流通,规定:在市场的商品交易中,不管使用好的或坏的钱币,出售人都要接收,不得拒收坏钱币。还规定,对于钱和布两种货币不得选择,不得拒收任何一种货币,如果拒收,不仅本人要受到处罚,而且连管理市场的官员都要一同受罚。

(3)关于度量衡的使用与管理。每年至少检查校正一次度量衡。允许有一定的误差,但不能超过法定的范围。

2、论述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种刑事法庭。

特种刑事法庭是国民党为了屠杀共产党,1927年设立了特种刑事法庭。

国民党政府设立特种刑事法庭,一为中央特种刑事法庭,二为高等特种刑事法庭。中央特种刑事法庭设在南京,隶属于司法院。高等特种刑事法庭设置地点由司法行政部门指定。

特种刑事法庭审理案件,采用合议制,其所做的判决,不得上诉或抗告。

(2003年9月)

一、名词解释

1、七出:又称“七去”、“七弃”。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2、《九章律》:汉高祖时萧何制订,共九篇。萧何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秦律,增加了《户律》、《厩律》、《兴律》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这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典。

3、《大业律》: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于大业二年修定,大业四年颁行《大业律》。其内容与《开皇律》基本相同,篇目有所增加。

4、折杖法:就是用脊杖或臀杖代替流刑、徒刑、杖刑、答刑的办法。

5、会审公廨:设于租界内的由中外官员共同办案的审判机关,1864年最先设立于上海的英、美、法租界。1868年在清政府与英法等国订立的《上海洋径诉设官会审章程》中得到确认。根据这一章程,会审公序管理各国租界内钱债、斗殴、盗窃等案件。除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外国被告由其本国的领事单独审判外,其他凡是与外国人有联系的案件包括纯属中国人的案件,都由会审公廨审判。会审公廨的中国官员在审判中不起作用,审判大权完全掌握在外国领事手中。会审公廨的建立标志着领事裁判制度的进一步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一步加深。

二、简答题

1、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秦朝的法律形式有

(1)律(商鞅改法为律,律自秦始。)

(2)令、制、诏(命、令、制、诏,从法律意义上说没有什么区别。)

(3)式(最早出现于秦)

(4)法律答问(对秦律以问答的方式作解释,类似后世的《律疏》,是我国古代注疏法律的滥觞。(5)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例)。

2、简述唐律《户婚律》的主要内容。

《户婚律》,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

结婚有两种限制,一是违律为婚的,即依照法律不准结婚故意违反而为婚者。二是嫁娶违律,即法律规

定不许结婚的一些特殊情况。唐代的离婚分两种,强制离婚和协议离婚。强制离婚又分为官府强制离婚和义绝。如果违律为婚或嫁娶违律,则官府强制离婚;所谓义绝就是夫妻之间的情意断绝。协议离婚就是夫妻双方自愿协议解除婚姻关系。这一规定,在封建社会的婚姻关系上无疑是开明的,妇女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

3、简述国民党政府普通法院的审级。

普通法院的审判机构,划分为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普通法院的审级制度实行三级三审制。(1)地方法院设于县、市,大市设分院,管辖民事、刑事第一审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

(2)高等法院设于省会、特别区、首都和院辖市,大省可设分院。管辖“关于内乱、外患及妨害国交之刑事第一审诉讼案件”,处理不服地方法院及其分院第一审判决而上诉、或不服一审裁定而抗告之案件。(3)最高法院设于国民政府所在地,管辖不服高等法院及其分院的一审民、刑事判决;不服高等法院及其分院二审民、刑事判决;不服高等法院及其分院裁定而抗告的案件;非常上诉案件。

(4)国民政府实行审检合署制,将各级检察机构设于法院内。检察机构的职责是:实施侦察、提起公诉、协助自诉、担当自诉、指挥刑事裁判的执行,及其他法令所定职务的执行。

三、论述题

1、试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法经》是战国李悝制定的,一共六篇,主要包括:《盗》、《贼》、《囚》、《捕》、《具律》、《杂律》。《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第一,《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第二,《法经》对当进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可以说《法经》是封建法典的蓝本。

(2004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禹刑: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隶制刑法的总称。

2、《法经》:《法经》是战国李悝制定的,一共六篇,主要包括:《盗》、《贼》、《囚》、《捕》、《具律》、《杂律》。《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

3、读鞫:鞫即审讯,引申为记录犯人罪状的文书,因而读鞠即为宣读记录犯人罪状的文书,亦即宣读判决书。

4、《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公布的土地改革法规,共十六条。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规定了具体的没收和征收范围、界限;确定了土地财产的分配办法,即以乡或行政村为单位,按全乡(行政村)人口,统一平均分配;确定了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严禁侵犯中农。

二、简答题

1、商朝的肉刑主要有哪几种?

商朝的肉刑包括:

(1)墨刑。也叫作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从此犯罪就带有了永久性的标记。墨刑,在四种肉刑中是最轻的。

(2)劓刑。劓刑就是割鼻子的刑罚。甲骨文中有劓刑的象形字。劓刑比墨刑重一等。

(3)剕刑。也叫作刖刑。即断足的刑罚。剕刑比劓刑重一等。

(4)宫刑。即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2、唐律共多少篇?列举全部篇名。

唐律共十二篇。

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

第二篇《卫禁律》,主要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

第三篇《职制律》,主要是关于国家机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等;第四篇《户婚律》,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

第五篇《厩库律》,主要是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兴律》,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将帅职守、军需供应、擅自兴建和征发徭役等,以确保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控制劳役征发,缓和社会矛盾;

第七篇《贼盗律》,主要是关于严刑镇压蓄意推翻封建政权,打击其他严重犯罪,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讼律》,主要是关于惩治斗欧和维护封建的诉讼制度;

第九篇《诈伪律》,主要是关于打击欺诈、骗人的犯罪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第十篇《杂律》,反不属于其他“分则”篇的都在此规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关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证封越国家兵役和徭役征发和社会安全;

第十二篇《断狱律》,主要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

3、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

(1)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了解案情

(2)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

(3)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泥于形式。

(2004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三不去又称“三不出”,中国古代不能体弃妻子的三种情况。是指妻子虽然犯了“七出”之条,但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不得休弃:有所娶元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2、盗徙封罪是秦朝的罪名,指偷偷地移动田界的标志,侵犯土地所有权,处以赎耐。

3、“重法地”法是宋朝制定的法律制度。规定京城附近为“重法地”,在重法地内犯罪,加重处罚。本人处死,没其家产,妻子编制千里之外。

4、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唐代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官,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五、问答题

1、何为坐嘉石?

(1)坐嘉石是西周的刑罚,指对于有罪过但尚不够判处徒刑的人,要给他们戴上刑具,强迫他们在官府门外左侧的嘉石旁坐一定的时间反省自己的罪过,然后把刑具去掉,由司空监督他们服一定期限的劳役。

(2)坐嘉石的时间及服劳股的期限,根据罪犯罪过轻重而有所不同。劳役期满,罪犯由其居住地的负责人担保,即可被释放回家。

2、明代如何严惩贪官污吏的?

(1)对于受财枉法的“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

(2)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则斩;

(3)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加重二等处刑。

3、什么是马锡五审判方式?

(1)马锡五是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兼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

(2)他在审判中创造了贯彻司法民主的审判方式。

(3)这一审判方式的特点是方便群众,申诉手续简便;

(4)深人群众,调查研究;

(5)依靠群众,正确判案。

(6)这一方式集中为一点就是贯彻群众观点。

(2005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质刑: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

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以官抵罪的制度。

3、《唐律疏议》:书名,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所作的注解全书,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最系统的法律著作。

4、九卿会审: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即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由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和通政使共同审理,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审核批准。

二、简答题

1、秦朝的作刑包括哪些?

(1)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舂,适用于女犯。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2)鬼薪、白粲。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鬼薪是指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指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以供宗庙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为三年。

(3)司寇、作如司寇。司寇,就是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主要从事防御外寇入侵,刑期为二年。作如司寇,适用于女犯,相当于司寇,是指强制女犯服相当于防御外寇入侵的刑罚,刑期也为二年。(4)罚作、复作。“罚作,适用于男犯,指强制男犯到边远地区戍守,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复作,适用于女犯。就是强制女犯到官府服劳役。罚作和复作是徒刑中最轻的,刑期为三个月到一年。

2、简述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开始于1843年的中央《五口通商章程》,以后根据其他不平等条约,其范围不断扩大。领事裁判权指凡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如他本国与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由他本国的领事按照他本国的法律裁判。这一制度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是旧中国半殖民地的重要象征。

3、《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1947年10月10日颁布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土改的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第二,规定土改需遵守的原则: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第三,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犯罪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历史意义:这部大纲总结了共产党二十多年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改改革的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2005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宫刑:宫刑是奴隶制五刑的一种,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

2、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3、禁榷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的制度。

4、都察院:明洪武十五年扩大监察机关组织,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叫风宪衙门,是监督法律执行、维护封建吏治的最高监察机关。

二、简答题

1、简述邓析作竹刑。

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在竹简上所著的刑书。竹刑原是邓析私人所编,本无法律效力,后被郑国采用,才产生了法律效力。竹刑比刑鼎便于携带和流传,是新兴地主阶级对法律制度改革的又一成果。

2、“十恶”。

“十恶”从重罪十条发展起来,是以隋唐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规定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总称。犯十恶者要受到严厉处罚,为“常赦所不原”,并不得享有议、请、减等优待办法。

一曰谋反,企图推翻唐王朝的统治,夺取皇位的行为。

二曰谋大逆,就是预谋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的行为。

三曰谋叛,图谋叛国投降敌方的行为。

四曰恶逆,指殴打和杀害尊亲属。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残忍,违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

七曰不孝,严重违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亲族间互相侵犯的行为。

九曰不义,本非血缘关系,根据名分,应遵守道义,但却被弃道义的行为。

十曰内乱,家族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它是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公布的宪法性文件,它是在1931年11月7日通过的。

主要内容:

第一,规定了苏维埃的国家性质;是工人,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民代表大会。

第三,规定了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独立、自由,不承认不平等条约。(2006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九刑:指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2、十恶: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十种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北齐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律将其改为“十恶”。从此,经唐至清,除元朝改称“诸恶”外,历代王朝相沿不改。

3、凌迟:中国古代最残酷的生命刑,五代时已复使用,宋代更为广泛。

4、领事裁判权:开始于1843年的中央《五口通商章程》,以后根据其他不平等条约,其范围不断扩大。

领事裁判权指凡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如他本国与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由他本国的领事按照他本国的法律裁判。这一制度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是旧中国半殖民地的重要象征。它自1843年确立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在中国持续了一百多年,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简答题

1、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重其轻者”

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

2、秦朝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是如何立法的?

秦朝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的立法,主要规定在《关市律》、《金布律》、《钱律》、《效律》、《工律》里。

(1)护合法的商品交换,要求明码标价所出售的商品

(2)规定了货币的比价与使用。秦律规定,秦朝的货币有(黄)金、(铜)钱、布(帛),此三种为法定货币,其他形式的货币一律不许使用。三种流通货币之间有一定的折合比例。为了保证正常的流通,规定:在市场的商品交易中,不管使用好的或坏的钱币,出售人都要接收,不得拒收坏钱币。还规定,对于钱和布两种货币不得选择,不得拒收任何一种货币,如果拒收,不仅本人要受到处罚,而且连管理市场的官员都要一同受罚。

(3)关于度量衡的使用与管理。每年至少检查校正一次度量衡。允许有一定的误差,但不能超过法定的范围。

3、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1947年10月10日颁布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土改的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第二,规定土改需遵守的原则: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第三,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犯罪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2006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奴隶制五刑:是奴隶制国家最基本的五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

2.六礼:是西周结婚的六道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禁榷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

4.龙凤合挥:是指太平天国时期的结婚证书,因证书上印有一龙一凤而得名。

五、问答题

1.邓析作竹刑。

(1)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公布成文法。

(2)将法律写在竹简上,便于携带。

(3)当时郑国的执政郑驷敞将邓析杀死,但用了他的竹刑。

2。“十恶”。

(1)最早规定在《开皇律》里。

(2)由“重罪十条”发展而来。是十种最严重的犯罪。分别是:

①谋反

②谋大逆

③谋叛

④恶逆

⑤不道

⑥大不敬,

⑦不孝

⑧不睦

⑨不义

⑩内乱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1)确认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国。

(2)仿效欧美建立“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3)具体规定了人民权利义务和保有财产及营业的自由。

(2007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2、重罪十条:指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始于北齐律。北齐律中的重罪十条是:“一曰反逆,二曰为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爹,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者,不在八议论赎之列。后来,附《开皇律》将北齐律中的“重罪十条”改定为“十恶”。“十恶”与“重罪十条”的含义基本相同。

3、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4、袁记约法:即《中华民国约法》。它是由袁世凯非法组织的“约法会议”起草、审议和通过的,于1914年5月:日公布实施,共十章六十八条。由于它以确认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为部内容,所以被称为“袁记宪法”。

二、问答题

1、“十恶”的具体内容。

“十恶”从重罪十条发展起来,是以隋唐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规定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总称。犯十恶者要受到严厉处罚,为“常赦所不原”,并不得享有议、请、减等优待办法。

一曰谋反,企图推翻唐王朝的统治,夺取皇位的行为。

二曰谋大逆,就是预谋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的行为。

三曰谋叛,图谋叛国投降敌方的行为。

四曰恶逆,指殴打和杀害尊亲属。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残忍,违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

七曰不孝,严重违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亲族间互相侵犯的行为。

九曰不义,本非血缘关系,根据名分,应遵守道义,但却被弃道义的行为。

十曰内乱,家族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它是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公布的宪法性文件,它是在1931年11月7日通过的。

主要内容:

第一,规定了苏维埃的国家性质;是工人,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民代表大会。

第三,规定了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独立、自由,不承认不平等条约。(2007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法经》:《法经》是战国李悝制定的,一共六篇,主要包括:《盗》、《贼》、《囚》、《捕》、《具律》、《杂律》。《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

2、《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清政府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的威胁,同时为了敷衍立宪派关于召开国会的请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二十三条,分正文分“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保留了君主专制的许多特权,在形式上给于人民言论等时权利,但必须在法律范围以内,而且皇帝有权随时颁布诰令予以剥夺。《大纲》以确保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秩序为目的,用宪法的形式把封建皇帝的特权加以确认,同时给君主专制制度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3、龙凤合挥:合挥是太平天国的结婚证书,由于上面印有龙凤图案,故称“龙凤合挥”。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巩固辛亥革命成果,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维护资产阶级地位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它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共七章五十六条。

二、问答题

1、商朝的肉刑主要有哪几种?

商朝的肉刑包括:

(1)墨刑。也叫作黥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上刺刻后,涂以墨色,从此犯罪就带有了永久性的标记。墨刑,在四种肉刑中是最轻的。

(2)劓刑。劓刑就是割鼻子的刑罚。甲骨文中有劓刑的象形字。劓刑比墨刑重一等。

(3)剕刑。也叫作刖刑。即断足的刑罚。剕刑比劓刑重一等。

(4)宫刑。即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宫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2、唐律的历史地位。

(1)在中国法制史上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完备的封建法典,为后世立法提供样本;

第二,在封建法制的发展历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对亚洲许多国家立法具有示范作用,如朝鲜、日本、越南等;

第二,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

(2008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出现的一种继承制度,指的是兄长死后,其王位由弟弟继承。

2.征辟:是汉朝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分征召和辟举两种。

3.审刑院:是宋朝在皇宫内设立的司法机关。凡大理寺审判的案件,经刑部复核后,须送审刑院洋议,再奏清皇帝批准。

4.《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分总则和分则两编,并附《暂行条例》五条。

二、问答题

1.唐律的历史地位。

(1)在中国法制史上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完备的封建法典,为后世立法提供样本;

第二,在封建法制的发展历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对亚洲许多国家立法具有示范作用,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第二,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

2.《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1)规定土地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2)规定涂改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富农。

(3)规定保护土改的司法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环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2008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九刑》:西周成文刑法的统称。

2、八议:三国魏律入律。由《周礼》的“八辟”发展而来。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减免刑罚的特权。分别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巩固辛亥革命成果,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维护资产阶级地位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它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共七章五十六条。

4、领事裁判权:开始于1843年的中央《五口通商章程》,以后根据其他不平等条约,其范围不断扩大。领事裁判权指凡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如他本国与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由他本国的领事按照他本国的法律裁判。这一制度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是旧中国半殖民地的重要象征。它自1843年确立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在中国持续了一百多年,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问答题

1、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立法指导思想。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重其轻者”

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它是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公布的宪法性文件,它是在1931年11月7日通过的。

主要内容:

第一,规定了苏维埃的国家性质;是工人,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民代表大会。

第三,规定了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独立、自由,不承认不平等条约。

(2009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五听:是西周时期通过察颜观色判断是否有罪的审判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尝试。

2、廷尉:是秦汉时期中央最高司法机关,其长官也叫做廷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1912年3月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签署公布。共7章56条。确认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三权分立”制度;具体规定了人民权利义务和保有财产及营业的自由。规定了一些限制总统权力的内容。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除前言外,共17条。它对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外交政策等内容都作了纲领性的规定。它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规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

二、问答题

1、战国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照法律论罪处罚,打破了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否定了奴隶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轻者。

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

2、唐律十二篇的篇目。

第一篇《名例律》;

第二篇《卫禁律》;

第三篇《职制律》;

第四篇《户婚律》;

第五篇《厩库律》;

第六篇《擅兴律》;

第七篇《贼盗律》;

第八篇《斗讼律》;

第九篇《诈伪律》;

第十篇《杂律》;

第十一篇《捕亡律》;

第十二篇《断狱律》。

(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奴隶制五刑:是奴隶制国家最基本的五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

2、“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修订

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3、“六法全书”:是指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制定的宪法、民法、刑法、商事法、诉讼法、法

院组织法、行政法及其他单行法规、特别法规的汇编。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通过。《宪法大纲》遵循党中央提出的“制宪七大原则”,规定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外交政策等内容,共17条。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十恶”。

(1)最早规定在《开皇律》里。

(2)由“重罪十条”发展而来。是封建社会打击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

分别是:

①谋反;

②谋大逆;

③谋叛;

④恶逆;

⑤不道;

⑥大不敬;

⑦不孝;

⑧不睦;

⑨不义;

⑩内乱。

2、明律是如何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

明朝统治者吸取唐、宋灭亡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官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还专高“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犯罪,律该处死,期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

同时,还严禁内外官交结,规定“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一起作弊,而附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明律的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防止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削弱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

(2010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五听:西周时期审判方法,即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是否有罪,五昕分别是包括气昕、色昕、目昕、耳听、辞昕。

2、具五刑:秦汉时期的-种酷刑,即对一个囚犯几乎同时施用五刑。《汉书·刑法志?:"当三族者,皆先墨、剧、斩左右趾,苔杀之,枭其首,植其骨肉于市。其诽谤吾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1 9 12年3月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签署公布。共7章56条。确认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三权分立"制度;具体规定了人民权利义务和保有财产及营业的自由。规定了一些限制袁世凯权力的内容。

4、"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该指示,决定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开始了解放区土地立法序幕。

二、简答题

1、简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全国实行统一的法律;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2)事皆决于法。加强封建立法,凡事皆有法式。

(3)以刑杀为威。法网严密;严刑重罚;滥施刑罚。

2、简述明律是如何打击贪官污吏的?

:明朝从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惩贪官污吏。

《大明律》规定:

(1)对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

(2)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

(3)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宫吏加重两等处刑。明《大浩》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且刑罚残酷,如有"剥皮实革"等。

3、简述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表现在哪些方面?

(1)推行"禁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禁榷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制度。

(2)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禁止人民不得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等。

(3)加强对矿冶业的管禁,限制民间自由开矿。

(4)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的发展。

(2010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九刑:指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以官抵罪的制度。

3、礼法之争: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宜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4、《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清政府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的威胁,同时为了敷衍立宪派关于召开国会的请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二十三条,分正文分"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保留了君主专制的许多特权,在形式上给于人民言论等时权利,但必须在法律范围以内,而且皇帝有权随时颁布浩令予以剥夺。《大纲》以确保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秩序为目的,用宪法的形式把封建皇帝的特权加以确认,同时给君主专制制度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二、简答题

1、简述“七去”的内容。

据《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所以叫“七出”、“七去”。所谓“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七出”与“七去”,文字虽殊,但内容一样。

2、请回答《唐律疏议》的篇目内容?

唐律共十二篇。

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

第二篇《卫禁律》,主要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

第三篇《职制律》,主要是关于国家机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等;第四篇《户婚律》,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

第五篇《厩库律》,主要是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兴律》,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将帅职守、军需供应、擅自兴建和征发徭役等,以确保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控制劳役征发,缓和社会矛盾;

第七篇《贼盗律》,主要是关于严刑镇压蓄意推翻封建政权,打击其他严重犯罪,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讼律》,主要是关于惩治斗欧和维护封建的诉讼制度;

第九篇《诈伪律》,主要是关于打击欺诈、骗人的犯罪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第十篇《杂律》,反不属于其他“分则”篇的都在此规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关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证封越国家兵役和徭役征发和社会安全;

第十二篇《断狱律》,主要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

3、什么是《宋刑统》?什么是“刑律统类”?

《宋建隆重评定刑统》的简称,它是我国宋朝第一部刑事法典,也是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所谓"刑统",是按照新的体隶编纂的刑书,一般以刑律为主,而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各条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

(2011年1月)

一、名词解释

1、五听:西周时期审判方法,即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是否有罪,五昕分别是包括气昕、色昕、目昕、耳听、辞昕。

2、廷尉:秦汉时期最高审判机关,其长官民叫廷尉,负责诏狱和地方上奏的疑难案件的审理。

3、“礼法之争”: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宜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4、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是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兼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在审判中创造了贯彻司法民主的审判方式。这一审判方式的特点是方便群众,申诉手续简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依靠群众,正确判案。这一方式集中为一点就是充分的群众观点。

二、问答题

1、试述“八议”制度。

三国魏律入律。由《周礼》的“八辟”发展而来。指八类人犯罪依法享有减免刑罚的特权。分别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议亲,指皇帝的亲属。

议故,指曾经长期在皇帝身边随侍左右的近臣和其他人员。

议贤,指封建德行高尚,其言论行动可作为法则者。

议能,指能整顿军旅,治理内政,为皇帝出谋献策,师范人伦者。

议功,指对封建朝廷尽忠效力,建立大功勋的人。

议贵,指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及爵一品者。

议勤,指高级文武官员中恪尽职守,专心致志办理公务的人。

议宾,指国宾,前朝皇帝的后代,都封为国公爵位的人。

2、试述明律是如何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

明朝统治者吸取唐、宋灭亡的教训,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官与宦官干预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还专高“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犯罪,律该处死,期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

同时,还严禁内外官交结,规定“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一起作弊,而附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明律的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防止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削弱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

3、试述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机关“一告九不理”的审判制度。

“一告九不理”即南京国民政府规定的对九种提起的诉讼不予立案处理。

一是管辖不合不受理。

二是当事人不适格不受理,即案件须由某种特定人才能起诉,否则拒不受理。如《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或被告无当事人能力即无权利能力者,法院应以裁定驳回。

三是未经合法代理不受理。

四是起诉不合程式不受理。

五是不缴纳诉讼费不受理。

六是一事不再理,即对已生效判决或裁定之案件,除法律特别规定外,不再起诉和受理。

七是不告不理,即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得进行审理。在审理中,法院受原告起诉范围的约束,告谁审理谁,告什么审理什么,不审理诉讼请求范围以外的问题。

八是已经成立和解者不受理。

九是非以违背法令为理由,第三审不受理,即上诉第三审的理由,不是因为判决不适用法律的规则,或者适用不当,第三审法院拒不受理。

中法史简答题与论述题

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两汉时期,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主要表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以及保护“王杖主”的规定和有关尊老怜幼的令。采用儒家经典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和对律典的解释,将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法律化,“亲亲”“尊尊”“恤刑”等儒家道德思想 渗透到司法领域,进而又通过“决事比”的方式进入立法领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引礼入律”,影响立法活动。如《新律》中“八议”之制,体现儒家“尊尊”思想;《晋律》中“准五服以治罪”、《北魏律》中“存留养亲”,体现儒家“亲亲”思想;《北齐律》中创设“重罪十条”也意在维护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 三、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成熟阶段。儒家所主张的“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成为封建法律思想的核心,唐律承《开皇律》,全面贯彻儒家封建等级和宗法伦理思想,形成“礼法结合,一准乎礼”的基本特点。 至此,中国法律完成了儒家化的基本过程,为后世宋元明清沿承千年。 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二、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 三、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 四、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 隋唐 简述六赃 唐律中为保证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贪赃枉法行为,而在“职制”篇中规定的六种犯罪:受赃枉法: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受赃不枉法: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的行为;受所监临: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百姓或下属的财物;强盗: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窃盗: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坐赃: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简述加役流 《贞观律》中,将应处以绞刑者,直接服“加役流”,即犯人流放三千里,且在一般流行强制服劳役一年的基础上,增加服劳役的年限,作为宽恕死罪的方法。 简述“义绝” 唐律中首次规定的一种强制离婚,指的是夫妻间或夫妻双方亲属间或夫妻一方对他方亲属有殴、骂、杀、伤、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断义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审断,强制离异,对任何不离的一方追究法律责任。 唐代三法司 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称为“三法司”,分别负责审判、复核、监察的司法职能。对于全国性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台御史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地方上的重大案件,不便移送中央的,由“三司使”前往当地审理,称为“小三司推事”。简述唐初立法指导思想 1、礼法并用,德主刑辅。《名例篇》中概括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礼仪规范越来越多地渗入法律之中。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目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 2.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 A。官僚买办资本家B。农民阶级 C。民族资本家D。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D。辛亥革命 4.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是在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5.戊戌维新前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B。守旧派与洋务派之间的一次论战 C。保皇派与革命派的一次论战 D。帝党与后党的权力之争 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 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7.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

A。民族革命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D。资产阶级革命 8.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 9.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A。新文化运动B。“二十一条”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0.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 11.中共三大正式决定 A。不准与其它党派建立任何联系 B。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C。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集体加入国民党 12.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是A。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实行长征 B。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 C。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 D。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13.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系统地解决了党的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中法史复习整理(最完整版,必考点)

中国法制史 导论 1.概念题 中国法制史: 中华法系:a、法系:是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法律的一种分类,它是这些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b开始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成熟。国家和法产生于夏朝,经过商周逐渐完备,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法制大变革,成文法的颁布,到秦朝时中华法系有了雏形,再经汉代三国两晋,到隋唐,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成熟了,且自成体系c、以唐律为代表,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d、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以及亚洲邻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法系 2、问答题 学习中法史的意义:a、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中华文化里有丰富法律经验;借鉴)b、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寻根溯源) 第一章 1概念题 汤刑:A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商朝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狭义是商朝的刑罚手段。B从文献记载上看,《汤刑》是商代的带有习惯法性质一个刑事法律,整个商代一直适用。《左传,昭公六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吕氏春秋孝行》中说,传说商汤制定的汤刑有300条之多。《竹书纪年》记载“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C、总之,在继承夏朝法制的经验的基础上,商代在罪名、刑罚、以及司法体制诉讼制度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初期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证明,商代的刑法及诉讼制度已经较为完备。D、汤刑虽然是以汤来命名的,但它并不是商汤所做,同样是商朝统治者为了追述他们的祖先而以汤命名的。其具体内容不详。 神判:A神判是以非人的神灵为后盾的解决氏族成员的争端和纠纷的一种司法审判方法,它把发动战争消灭整个种族的天罚转移到了内部对于个别人的天罚B形成原因:社会发展阶段和文明进化程度的限制C、两种方式:占卜判决与神兽判决 2.问答题 夏商刑法主要内容概述:1刑罚制度2主要罪名3刑法适用制度 第二章 1概念题 宗法制:A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B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C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D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

2018电大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单选 B “八议”中有“议宾”一项,指的是(前朝皇帝的后代)。 B “被庐之法”是(晋国)国制定的。 C 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 C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铜鼎)上。 C 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竹简)上。 D 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入律典的封建法典是(晋律) D 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周公)。 D 典卖法律关系制度化,始于(宋朝)。 F 《法经》共(六)篇。作者是(李悝)。 F 法典体例在宋朝发生了变化,采用(刑统)作为法律形式。 G 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商鞅)。 H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杀)。 H 皇帝制度的理论化、神秘化,开始于(汉朝)。 H 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主导是(儒家思想) H 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黄老思想)。 H 汉武帝之后,法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 H 汉朝律典的代表是(九章律)。 H 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称作(决事比)。 H 汉朝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叫做(科)。 H 汉朝首次下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汉文帝)。 H 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就是(见知故纵)。 H 汉律规定,女子犯罪量刑,可以不亲自服徒刑,每个月出钱三百以顾人,此刑罚叫做(女徒顾山)。 H 汉代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叫做(征辟)。 H 汉代致仕的年龄是(七十)。 H 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如有“逾制”,即构成(僭越罪)。 H 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 H 汉代的起诉叫(告劾)。 H 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鞫狱)。 H 汉代对当事人进行判决叫(断狱)。 H 汉代经过审讯,得到口供,三日后再行复审,叫做(传复)。 H 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比) H 汉朝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同秦朝一样,叫做(廷尉)。 H 汉律规定,如果官吏不执行而且阻碍皇帝诏令,侵犯皇权,则定为(废格诏书罪)。 J 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魏律) J 将“法”改为“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 J 晋国公布成文法时遭到孔子的反对。 J 晋国的“常法”是(赵盾)制定的。 J “君权神授”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董仲舒)。 J 加役流作为死刑的减刑始于(《贞观律》)。 K 《开皇律》规定的笞刑分(五)等。 K 《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主要依据(《北齐律》)。 L 《吕刑》的作者是(吕侯)。 L 两汉的立法活动始于汉朝建立前的(约法三章)。 M “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M “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最早规定在(西周)。 P 炮烙之刑出现于(商朝)。 Q 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具五刑)

中法史整理 (完整版)

一.夏商 1.简述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 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从夏启开始,中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出现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同时产生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依据如下: A.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一样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且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 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B.《左传》及《汉书》记载禹时氏族血缘纽带松弛,开始按地域将居民划分为九个区域,并铸造“九鼎”作为国家象征。 C.夏朝有公共权力机关的设置,如作为行政机关的六卿,九牧,作为司法机关的士等。《礼记》记载“夏后氏官百。”夏有主掌审判的“大理”。《左传》记载夏代中央有掌管畜牧的“牧正”, 掌管造车的“车正”。另外,夏还有监狱。 D.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夏代已经有了贡赋制度,向地方侯伯征收贡品,主要是铜。即使对一般平民,也要收取贡赋。 E.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成法。 F.刑起于兵。 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特征,文献记载中的夏代均已具备。可以说,夏代是中国历史上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二.西周 1.五刑、五罚、五过 西周的刑罚体系即《吕刑》中的五刑、五罚、五过。三者轻重不同,最重的是五刑,其次是五罚,最轻的是五过。五刑是主要的刑罚。 五刑即墨、劓、刖、宫、大辟这五种刑罚。前四者是肉刑,大辟是死刑。墨刑,指的是在罪人面部或额头刺字并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劓刑,指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脚; 宫刑,指破坏受刑人的生殖器;大辟,指死刑。五刑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早期比较完备的刑罚体系,亦被称为奴隶制五刑。 五罚,即赎刑。如以五刑定罪有疑问时,就罚罪犯出铜赎罪。分为五等:墨,百锾。劓,二百锾。 刖,五百锾。宫,六百锾。大辟,一千锾。 五过,即赦免。以五罚惩处人有疑问者,又是过失犯罪,则可以赦免。 2.六礼 六礼是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获准后备彩礼去求婚;问名,是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卜于宗庙,请示吉凶;纳吉,是男家卜的吉兆后通知女家,决定订婚;纳征,又称纳币,是男家送聘礼到女家;请期,是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同意;亲迎,是新郎至女家迎娶。西周的六礼对后世影响极大,中国古代的聘娶婚源于此。 3.七出、三不去 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之一休妻,即: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又称为七去。

3大木作制作

1-1 大木制作工程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大木构架中柱、梁、枋、川(穿)、桁(檩)、椽、木基层等 的制作工程。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木材:树种、规格、等级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2.1.2 主要机具有:圆锯机、立锯、平刨机、手提式木工电动圆锯、手电刨、手提式电钻、电动起钉机、电动砂光机、各种钻、木工铅笔、勒线器、墨斗、拖线器、钢卷尺、木折尺、角尺、三角尺、活络三角尺、水平尺、线锤、斧、各种锯子、锉锯子的钢锉、各种刨、各种凿等。 2.2作业条件 2.2.1 制作大木结构的施工场地已准备好,且操作棚已搭设完成; 2.2.2制作场所的防火措施已经到位; 2.2.3 施工图纸已经过会审及交底,且作业班组已接受交底; 2.2.4 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对木结构的防腐、防虫、防火等防护工作已完成,并经检验合格。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放样、配料→构件制作→汇榫 3.2放样、配料:按设计要求,以幢号为单位,开列出各种构件所需材料的种类、数量、规格方面的料单,提供给材料部门进行采购或进行加工。根据图纸,对复杂构件及节点等部位放足尺大样。 3.3构件制作: 3.3.1 柱类构件的制作 a)、在柱料两端直径面上分出中点,吊垂直线,再用方尺画出十字中线。 b)、圆柱依据十字中线放出八卦线,柱头按柱高的7‰-10‰收分。然后根据两端八卦线,顺柱身弹出直线,依照此线砍刨柱料成八方。再弹十六瓣线,砍刨成十六方,直至把柱料砍圆刮光。 c)、方柱依据十字中线放出柱身线,柱头收分宜比圆柱酌减。按柱身线四面去荒刮平后,四角起梅花线角,线角深度按柱子看面尺寸的1/10~1/15确定,圆楞后将柱身净光。

古代汉语部分整理

鄭伯克段于鄢 要點提示 一、文字 【通假字】 1.莊公寤生。(寤—啎) 2.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3.若闕地及泉。(闕—掘) 【古今字】1.謂之京城大叔。(大—太)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3.姜氏何厭之有。(厭—饜,注:義通) 【異體字】1.佗邑唯命。(佗—他)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三)3.多行不義,必自斃。(斃—獘)4.無庸,將自及。(庸—用)5.遂寘姜氏於城潁。(寘—置)6.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 二、词汇 【古今異義詞】1.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貳:兩屬)3.厚將得衆。(厚:領土廣大)4.大叔完聚。(完:修葺)5.繕甲兵。(兵:武器)6.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7.未嘗君之羹。(羹:帶汁的肉)8.愛其母,施及莊公。(施:延伸、影響)【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相見:見我)2.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以爲:“以”是介詞,賓語“之”省略,“爲”是動詞,作爲)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斷句: 1.制,巖邑也。(主語:制,謂語:巖邑) 2.國之害也。{主語:此(省略),謂語:國之害} 3.潁考叔爲潁谷封人。(主語:潁考叔,謂語:爲潁谷封人) 4.潁考叔,純孝也。{主語:潁考叔,謂語:純孝(之人)} [二]被動句: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草是被除的物件,此爲不帶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三]賓語前置句: 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 2.敢問何謂也?(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謂”之前) 3.君何患焉?(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患”之前) 4.其是之謂乎?(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復指提到動詞“謂”之前) [四]雙賓語句: 1.謂之京城大叔。(之,間接賓語,京城大叔,直接賓語) 2.不如早爲之所。(之,間接賓語,所,直接賓語) 3.公賜之食。(之,間接賓語,食,直接賓語) 4.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之,間接賓語,故、悔,直接賓語) [五]習慣句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申說) 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對他怎麽辦) 【詞類活用】 1.莊公寤生,驚姜氏。(驚,用如使動,意爲“使……受驚”) 2.愛共叔段,欲立之。(立,用如使動,意爲“使……立”) 3.夫人將啓之。(啓,爲動用法,意爲“爲……開門”) 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挖隧道”) 【重要虛詞】 1.公弗許。(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詞,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動詞後不能帶賓語)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是時間副詞“既”和連詞“而”的結合,表示某事過後不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刑罚 夏商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周初《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西周中后期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秦“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 “赀别”:秦朝经济刑之一,经济制裁惩罚官吏一般失职和百姓一般违法行为汉“亲亲得相守匿”原则 废除肉刑 魏晋《北齐律》标志着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分为:死、流、徒、杖、笞 唐以五刑为主:死、流、徒、杖、笞 《贞观律》中出现“加役流” 五代“刺配”(杖刑、流刑、刺面三刑合一);凌迟 宋宋真宗时期刺配刑上升为法定刑罚之一;南宋时以国家大法肯定凌迟 明《大诰》规定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充军有终身(本人)和永远(子孙)定罪量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清“发遣为奴”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之奴隶 五礼与六礼 五礼周礼名目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祭祀;凶礼:悼念;宾礼:天子诸侯;军礼:征伐;嘉礼:节庆 六礼西周婚姻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求婚;问名:姓氏出生;纳吉:祭祀; 纳征:聘礼;请期:婚期;亲迎:迎亲 八议 魏晋八议制度《曹魏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隋《开皇律》进一步完善八议制度 唐确定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 十恶 南北朝《北齐律》确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隋《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 唐《名例律》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谋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政权; 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杀人、邪术诅咒; 大不敬:危害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不睦:亲族互相侵害; 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内乱:亲族之间犯奸 五听与六赃 五听西周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中法史论文 缪蓓亚

作为一名大三浙大法学院的同学,法学课的学习已经基本完成,因而亦见识到光华法学院不同老师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省略本人对于法学其他课程的看法)在中国法制史课上,……听到这样一句话:“知,并非仅仅指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中国法制史的课程目标,一为“invite a new method of seeing”,二为“多闻阙疑”。在看了叶版教材、司考教材、《看见》、《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文字的故事》、《我们都是少数人——欧洲民主琐记十五篇》、《文化的迷宫 :后轴心时代的中国历史探秘》等书后,我想谈谈我对这两大目标的浅薄理解。 “invite a new method of seeing”,其关键词在于“method”。总结以前的学习或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其一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听的、看的“人云”过少,“亦云”便显得空洞而缺少说服力;其二是摸不到思考的门道,虽然以前老师亦不断强调书本的局限性,但是却常常看到一本书,或是“奉若神明”,时常看到一种观点,便已被深深折服,想不到其另一面的合理性;或是“盲人摸象”,自以为了解作者的全部,洋洋自得。现在则开始懂得在前言后续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叙述方式与角度,充实自己的同时开始关注作者立论的根本,开始懂得如何思考。 学习一门课程,总得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这不分文理。读一本书,亦然。作者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阐述往往决定了书的宽度、作者的褒贬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司考教材对于法的定义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因而“周”成了法制史的开端,有重大影响的成文法典成了几乎唯一的材料,刑事法律制度占了最大篇幅……叶版教材对法的定义,其实是采用社会法学的定义,认为“法律史社会关系的一种调整方式,人们既通过经验发现它,又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创造它①”,因而其书写的法制史实际上是从远古时期的习惯法开始的;其选择的材料不仅限于成文法典,亦包含甲骨文、青铜金文、秦汉简牍帛书、吐鲁番法律文 ①《中国法制史》叶孝信主编,2012年2月第2版第2页

00536古代汉语(重点)手动整理

必须背诵段: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第一章重点: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汉字结构)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高、大、向、眉、栗、血、番、人大 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刃、亦)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

中法史论文

聆听历史之音感悟法制思潮 --------浅析邓建鹏老师之《中国法制史》法律,对于中华民族这个五千多岁的生命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或许有些人会质疑我国古代的法律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不过在我看来,无论如何,法律确是以它或成熟,或幼稚,或善良,或邪恶的姿态存在于我国古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法制史,便是真实的记录着法律在一个个风雨飘摇的朝代中的挣扎,沉沦,最后一次次的重生。 邓建鹏老师的《中国法制史》一书,以其铿锵有力却又不失活泼的笔触,循着一条全新的思路为我们展开了中国法制史的长卷。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另一种形态上对未来的挖掘,也就是说,我们埋葬了历史,却无法阻止历史从坟墓中潜在的支配着我们,?纸面上写着的往昔法律虽然早已死去,支撑法律条文背后的某些法律思维,立法模式以及中国先民的法律观念和受此影响的法律行为不会因为某天的到来而彻底死亡。?1通读本书之后,我发现书中内容很丰富,有数条脉络,我想要就其中我感触最深且最感兴趣的一条脉络,即法制思想的转变与发展,来对本书内容进行梳理并谈谈我的感想,浅显之处还望多多谅解。 一.中国法制史上重要法制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1.夏商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先人自我意识的淡薄,对未知的恐惧,对自然依赖的产物。 神权法思想产生于夏,在商朝达到其高潮。?当时从较原始的氏族部落社会进入文明国家阶段不久,中国先民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水平比较低,长期浸润在对 1

自然界与祖先神灵的崇拜中。?2,因此,商朝统治者认为自己受天命而为之,代表天的意志来统治民众,征伐敌人,惩罚罪犯,不仅如此,商王信奉鬼神,常托神意进行审判,由此,占卜师也拥有了某种权利参与到司法过程当中。 我们可以想象,在进入文明国家阶段初期,统治者怀着对自然的畏惧和对自身统治权力的不确定性,急于寻找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说服民众,也说服自己,于是,他们就找到了神权并奉之于至高无上的标准,可以说,神权法思想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人的不能自信,他们需要依赖某些虚无的想象来确定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思想领域上还未能自主,而且处于极其迷茫的状态。 2.西周时期政法思想的转变—神权思想的动摇,自我意识的苏醒,民事与神权并重,神权对于统治者不再具有绝对的威慑力而逐步沦为统治工具的过渡时期。西周统治者的法制思想与夏商时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于长期受神权思想的影响,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对神权的存在既不敢否认,又不得不陷入某种质疑和探索中:?经过长期思考,周人认为夏商政权的领导人因为不敬德,天不保佑他,天命陨落,而自己则积德行仁,为天命,民心所归。因此他们认为‘天命靡常’,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就失去了上天庇佑,新的有德者将应运而生,取而代之。?3,周人在矛盾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勉强自圆其说的理由,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神权思想已经显示出它的脆弱和牵强,开始不能够适应统治的需要,而这个理由的一大进步则在于其认识到统治者要统治长久就必须注重明德,?要明德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关心民间疾苦,在重视天 2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第31页 3

大木作

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柱: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用来支承上部结构并将荷载传至基础的竖向直杆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桁: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 桁架 桁héng梁上的横木(檩子)。

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 榫:框架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接合处 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望板:平铺在椽子上的木板,以承托屋面的苫背和瓦件.分为顺望板,横望板.

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 斗拱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昂 斗,升

举架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收山 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梁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中法史

一、夏商周: 1、神权法:夏商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方面是“恭行天罚”、“代天行罚”之类的神权法思想占统治地位。神权法是这一时期思想的基本特点。 2、夏商时期的立法活动:王命 誓:意为约束。指的是军事行动之前把将、士集中起来。 3、以德配天(p24-25):是代天行罚制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是以德施刑,进行政治欺骗。 4、礼(p27):吉礼(居首)、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基本原则:亲亲、尊尊,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 5、夏有乱政,而作禹刑(p11,背熟这句话):禹刑不一定是禹在位时制定的法,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 6、早期五刑: 1大辟——即死刑,刑罚名称始于商代。炮烙,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燃烧的火炭,令有罪者走在铜柱上,坠入炭中烧死。劓,即株连全族的刑罚。 焚炙,用火烧死。?剔,即剐,将罪犯身体剖开和将骨肉分离。 2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罚,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3髌刑——又称刖刑、剕刑,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 4劓刑——即割掉鼻子的刑罚 5墨刑——又称黥qing刑,即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志之后,再染以墨 的刑罚。 7、五听(p51):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的简称。 8、早期监狱:最早称为“牢”,夏朝有“夏台”,商有“羑you里” 二、春秋战国 1、成文法公布:《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但不是第一本成文法典。 2、法经的内容及其篇目:《法经》共分六篇三个组成部分,即盗、贼、网(或囚)、捕、杂、具。前四篇为“正律”,主要内容是治“盗”“贼”。《盗》法是保护封建私有财产的法规;《贼》法是防止叛逆、杀伤,保护人身安全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法规。《囚》是关于审判,断狱的法律;《捕》是关于追捕犯罪的法律;《杂》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具》是一篇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代法律的总则部分,规定定罪量刑的原则。 3、商鞅变法(p74-76):变法内容包括5个方面: 1改法为律,轻罪重罚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奖励军功,制军爵律 4置县迁都,一度量衡 5焚毁诗书,禁止游宦 三、秦朝 1、廷行事(p81):是国家中央一级司法机构的“行事”成例,具有“判例”之意味,相当于汉代的“决事比” 2、刑事责任年龄:秦律以身高来作为成年与否的标准。 3、刑罚的特征:重刑主义。 4、秦朝徒刑种类: (1)笞刑 (2)徒刑:城旦和城旦舂(六年)鬼薪和白粲(三年) (3)迁刑

中法史总结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第一节:立法概况 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天罚思想 (二)明德慎刑 在“以德配天”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制原则; 1、明德: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2、慎罚: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实,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区别情况定罪量刑的刑法适用原则。 (三)礼治思想 1、周公“制礼作乐”,将夏商的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周礼”。 2、礼的职能: (1)礼的首要职责是维护等级制度。 (2)礼的第二大职能在于预防犯罪,抑制反抗活动。 (3)礼还能起防民的作用。 3、西周的礼作为一种规范,兼有道德和法律双重属性、教化和防范两方面的意义,利用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礼”实行统治,即“礼治”,是西周的一大特色。 二、西周的立法活动 (一)周礼 1、周公制礼是西周最早的立法。 2、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将夏商的礼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这就是“周礼”。周礼成为维护分封、宗法、继承制度,调整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婚姻家庭等各种规范的准则。 3、周礼的内容:“五礼” (1)吉礼:居五礼之首,是祭祀方面的礼节仪式。 (2)凶礼: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 (3)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4)军礼: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5)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4、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为孝,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为忠,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各级贵族都要听命于天子;亲亲与尊尊说明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 (二)《九刑》 1、《左传·昭公六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2、《九刑》是周初旧有的九篇刑书,其中已有“贼”、“藏”、“盗”、“奸”四种“为大凶德”的重大罪名,必须按常刑处罚。随着西周政权的稳定和阶级矛盾的尖锐,《九刑》又经过修订。 3、九刑的解释: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4、春秋时的叔向把“禹刑”、“汤刑”、“九刑”都看作“叔世”(乱世)的产物,不符合实际。 (三)《吕刑》 1、吕侯主持制定了西周后期一部重要法典《吕刑》,又称《甫记》。 2、《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1)种类:五刑:包括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五等;五罚;五过。 注:①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刖、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 ②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少数奴隶主贵族享有,可能与西周末王朝财政拮据有关。 ③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2)原则:《吕刑》规定适用刑罚的总原则是“明德慎刑”,要求做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四)周王的誓、浩、命是周朝法律的重要渊源。 第二节:礼与刑及其适用 一、礼 (一)礼制 1、西周的礼制是在礼治思想指导下,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随着宗法制的简历而臻于完善,并逐渐成为西周统治者治国的纲纪以及自我修养的标准。 西周礼制主要规定了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地位和等级特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尊卑关系,以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贵贱差别。 2、礼制的作用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宗法制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3、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礼制以“亲亲”和“尊尊”为核心,规定了完善的等级制度,提倡以忠、孝治天下。 4、在西周,礼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 古书注解 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一、填空: 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10、清代王引之 《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 列(上、下平声各15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11、近人张相《诗 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 笔划多少为序。笔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2、古代汉语以单音 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五种依次排列。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B、加上词头词 尾。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1 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辨别本义。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 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纠正。的分水岭。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16、押韵分为三种: 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 押韵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17、《诗经》押韵 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 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 代。

中法史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浮生取义》 《浮生取义》是吴飞先生继《麦芒上的圣言》后的又一佳作,书中提出了人们对于家庭领域和公共政治领域自杀的不同看法,并用了很大篇幅进行解读。由于我之前对自杀问题知之甚少,并且带有明显的偏见,所以,合上书时,我对自杀问题形成了几乎全新的认识。该书与法律硕士考研专业课法制史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相比,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的差异: 一、对自杀的态度不同 二、对个人价值的定性不同 一、对自杀的态度不同 自杀,按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舍生取义,比如宁死不过江东的楚霸王项羽、带着末帝跳崖自尽的南宋丞相陆秀夫、狼牙山五壮士、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先生、文革中不堪忍受迫害自杀的老舍先生、傅斯年先生;另一种则是发生在私人领域的自杀,比如《浮生取义》陈述的木兰喝农药自杀、木根上吊自杀、坠露吃安眠药自杀等。对待这两种自杀,主流舆论的评价是差别很大的,中国人好面子,把气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对舍生取义的自杀,可以用文天祥的遗诗来概括:“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充分予以肯定;与此同时,主流舆论对纯粹私人领域的自杀,几乎是完全否定的,因为自杀冲击了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中国人的生命不仅是属于自己的,更被看做是家庭或家族血脉的延续,家庭的传承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擅自终结自己的生命,是对家庭的背叛,如果因此导致家庭血脉消失,则更是极大的不孝,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有可能不能入祖坟、不能入祠堂。 遗憾的是,教材之中并没有直接关于自杀的法律规制,仅仅在抗日民主政权法律制度中的婚姻法规里,出现了“严禁堕胎、溺婴,违者以杀人罪、违反人道罪论处。”进一步推广到婚姻家庭法领域,也主要是婚姻制度和继承制度,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七出三不去、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要更加深入探讨家庭政治中导致自杀的原因,则需要进行大量的扩展阅读。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教材作为官方出版物,必须符合主流思想的要求,在敌我矛盾已经基本消失的今天,自杀则意味着社会存在不公正,个人受到了委屈或者愿望,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明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另一方面,受制于法制史在专业课中的分数,作者必须提纲挈领,为读者筛选出重点知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通常会省略原因和过程,直接给出结果和影响,类似颁布实施《临时约法》这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没有约法诞生的原因,只在其主要特点的陈述中,写到了“(1)在国家政权体制问题上,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在权力关系的规定上,扩大参政院的权力以抗衡袁世凯。”1而这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晓,自然不能与《浮生取义》这样的专着带来的冲击相提并论。 1《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指南(第十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