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道工程课稿

管道工程课稿

管道工程课稿
管道工程课稿

油库管道安装施工

一、管道组成件介绍

管道组成件包括管子、管件、法兰、法兰、阀门、补偿器、安全装置、管道支撑件等

管道预制

管道工程分为管道预制、现场预制以及现场安装。

管道预制:在某固定的区域进行管道设计、预制管理、管道切割、管道坡口加工、焊接、物流及防腐油漆、管道探伤等工作。

管道预制优点:在固定的区域方便质量、进度、管理的协调和控制,减少现场预制与现场安装的工作量,对整个项目的安装、质量、进度有极大的提高。[1]

现代化的管道预制:采用QSPT管道预制生产线或QSPT 软件、设备,可采用先进的管道预制自动化设备,提高管道预制效率和质量,最大化发挥出管道预制的优越性。

阀门

闸阀是指关闭件(闸板)沿通路中心线的垂直方向移动的阀门。闸阀在管路中主要作切断用。锻钢闸阀是使用很广的一种阀门,一般口径DN≥500mm的切断装置都选用它,有时口径很小的切断装置也选用闸阀。闸阀作为一种级别较低的阀门,比较常见。

闸阀优点和缺点

一、闸阀的优点

1、流体阻力小。

2、开闭所需外力较小。

3、介质的流向不受限制。

4、全开时,密封面受工作介质的冲蚀比截止阀小。

5、体形比较简单,铸造工艺性较好。

二、闸阀的缺点

1、外形尺寸和开启高度都较大。安装所需空间较大。

2、开闭过程中,密封面间有相对摩擦,容易引起擦伤现象。

3、闸阀一般都有两个密封面,给加工、研磨和维修增加一些困难。

闸板构造

按密封面配置可分为楔式闸板式闸阀和平行闸板式闸阀 , 楔式闸板式闸阀又可分为:单闸板式、双闸板式和弹性闸板式;平行闸板式闸阀可分为单闸板式和双闸板式。

1)平行式闸阀:密封面与垂直中心线平行,即两个密封面互相平行的闸阀。在平行式闸阀中,以带推力楔块的结构最常为常见,既在两闸板中间有双面推力楔块,这种闸阀适用于低压中小口径(DN40—300mm)闸阀。也有在两闸板间带有弹簧的,弹簧能产生予紧力,有利于闸板的密封。

2)楔式闸阀:密封面与垂直中心线成某种角度,即两

个密封面成楔形的闸阀。密封面的倾斜角度一般有2°52´,3°30´,5°, 8°, 10°等,角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介质温度的高低。般工作温度愈高,所取角度应愈大,以减小温度变化时发生楔住的可能性。在楔式闸阀中,又有单闸板,双闸板和弹性闸板之分。单闸板楔式闸阀,结构简单,使用可靠,但对密封面角度的精度要求较高,加工和维修较困难,温度变化时楔住的可能性很大。双闸板楔式闸阀在水和蒸气介质管路中使用较多。它的优点是:对密封面角度的精度要求较低,温度变化不易引起楔住的现象,密封面磨损时,可以加垫片补偿。但这种结构零件较多,在粘性介质中易粘结,影响密封。更主要是上、下挡板长期使用易产生锈蚀,闸板容易脱落。

阀杆构造

1)明杆闸阀:阀杆螺母在阀盖或支架上,开闭闸板时,用旋转阀杆螺母来实现阀杆的升降。这种结构对阀杆的润滑有利,开闭程度明显,因此被广泛采用。

2)暗杆闸阀:阀杆螺母在阀体内,与介质直接接触。开闭闸板时,用旋转阀杆来实现。这种结构的优点是:闸阀的高度总保持不变,因此安装空间小,适用于大口径或对安装空间受限制的闸阀。此种结构要装有开闭指示器,以指示开闭程度。这种结构的缺点是:阀杆螺纹不仅无法润滑,而且直接接受介质侵蚀,容易损坏。

主要零部件

常见阀门上标识(DN,WCB,PN等)的含义

1.DN是指阀门的公称通径,一般后面会加一个数字,如公称通径250mm,应标志为DN250。这个数字与端部的连接件的孔径或外径(单位为mm)等特征尺寸直接相关。在通常情况下,阀门的通道直径与公称尺寸是一样的,但当阀体采用管焊结构或者与之相连接的管道为用标准钢管法兰连接的情况下,阀门的实际通道直径并不等于公称尺寸DN的数值。

2.WCB在阀门上写是表示阀体材料,阀门别的部件可能是别的材料。WCB指的是ASTM A216中的WCB级别,是碳素钢铸件( W—可焊接的:welding 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材料的焊接性能良好;C—铸钢:cast steel的第一个字母;B —钢材的机械性能为B级)合起来就是:机械性能为B级的可焊铸钢件。是普通的碳钢,相当于25或35碳钢。

3.PN是指阀门的公称压力,其后紧跟的整数数字组成。在我国,涉及公称压力时,为了明确起见,通常给出计量单

位,以“MPa”表示。例如PN100表示公称压力为10Mpa,也就是100Kgf/cm2

4.有时候也将公称压力标注在下图位置

管道补偿器

补偿器又称为伸缩器或伸缩节、膨胀节, 主要用于补偿管道受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热胀冷缩。如果温度变化时管道不能完全自由地膨胀或收缩,管道中将产生热应力。在管道设计中必须考虑这种应力, 否则它可能导致管道的破裂, 影响正常生产的进行。作为管道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补偿器在保证管道长期正常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补偿管道热应力的方法,或者在减少管道热应力的具体做法:

1.自体补偿。根据地形条件,管道布置本身会有一些平

面或立面的自然转弯段,这些弯曲管段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补偿管道的热变形,吸收或减小管道热应力,常见的自体补偿有L形和Z形。

2.曲管补偿器。当自体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在直管

段加装补偿器。应用最广的是曲管π形,Ω形补偿器。

其具体做法就是将直管弯成所需要的几何形状和结构后,直接焊接在需要补偿的直管段。(曲管补偿器是利用柔性较大的曲管发生弹性变形来补偿直管段的热胀

冷缩,因而管材应为无缝钢管)

管道补偿器简介:

管道补偿器分为金属波纹补偿器、非金属补偿器、套筒补偿器、方形补偿器等几大类。金属波纹补偿器、非金属补偿器在使用中比较普遍。

1.金属波纹补偿器由构成其工作主体的波纹管(一种弹性元件)和端管、支架、法兰、导管等附件组成。属于一种补偿元件。利用其工作主体波纹管的有效伸缩变形,以吸收管线、导管、容器等由热胀冷缩等原因而产生的尺寸变化,或补偿管线、导管、容器等的轴向、横向和角向位移。也可用于降噪减振。在现代工业中用途广泛。

2.非金属补偿器可以补偿管道轴向、横向、角向位移,具有无推力、简化支座设计、耐腐蚀、耐高温、消声减振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热风管道及烟尘管道。

管道补偿器作用:

1.补偿吸收管道轴向、横向、角向热变形。

2.波纹补偿器有伸缩量,方便阀门管道的安装与拆卸。

3.吸收设备振动,减少设备振动对管道的影响。

4.吸收地震、地陷对管道的变形量。

如何对补偿器进行选型

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是相当复杂的,但是任何复杂的管系都可以选用若干个固定支架在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

设置,将其分成若干形状相对简单的单独管段,“Z”型管段和“∏”型管段等,并分别确定各管段的变形及补偿量,由于补偿器的种类很多,正确地选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管系的总体设计时,应充分地考虑到管线的走向和支撑体系(包括固定管架、导向滑动管架等)的设计和综合考虑补偿器的造型和配置,以示达到安全、合理、适用、经济的最佳组合。波纹管补偿器它是以波纹管为核心的挠性元件,在管线上再作轴向、横向和角向三个方向的补偿。轴向型补偿器为了减少介质的自激现象。在产品内部没有内套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径向补偿能力,故一般仅用以吸收或补偿管道的轴向位移(如果管系中确需少量的径向位移,可以订货时予以说明其径最大位移量):横向位移补偿器(大拉杆)主要吸收垂直于补偿器轴线的横向位移,小拉杆横向位移补偿器适合于吸收横向位移,也可以吸收轴向、角向和任意三个方向位移的组合:铰链补偿器(也称角向补偿器)。它以两上或三个补偿器配套使用(单个使用铰链补偿器没有补偿能力),用以吸收单向平面内的横向变形,万向铰链(角向)补偿器,由两个或三个配套使用,可吸收三维方向的变形量。管道支架

通常由支架和支墩两部分组成。支架用钢材制作,固定于支墩上,支墩根据受力情况,可以用砖石砌筑或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浇筑,它是用于地上架空敷设管道支承的一种结

构件

分为固定支架、滑动支架、导向支架、滚动支架等。

管道支架在任何有管道敷设的地方都会用到,又被称作管道支座、管部等。它作为管道的支撑结构,根据管道的运转性能和布置要求,管架分成固定和活动两种。设置固定点的地方成为固定支架,这种管架与管道支架不能发生相对位移,而且,固定管架受力后的变形与管道补偿器的变形值相比,应当很小,因为管架要具有足够的刚度。设置中间支撑的地方采用活动管架,管道与管架之间允许产生相对位移,不约束管道的热变形。

分类

1、按荷载分为三个等级:特轻级(Q)、中级、特重级(Z)。在每一个荷载等级中,包含轴向滑动、双向滑动、导向滑动、双导向滑动四种结构类型。

2、按支架的材料可分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等。

3、按用途可分为活动支架(允许管道在支架上有位移的支架)和固定支架(固定在管道上用的支架)。固定支架用在不允许管道有轴向位移的地方,常用的几种固定支架如图所示。

活动支架分为滑动支架、导向支架和滚动支架。

安装方法

管道支架的安装方法有:

1、栽埋式支架安装

2、焊接式支架安装

3、膨胀螺栓法支架安装

4、抱箍法支架安装

5、射钉法支架安装

支架间距

1、一般管道固定支架间距的确定原则

①、管道固定支架是用来承受管道因热胀冷缩时所产生的推力,为此,支架和基础需坚固,以承受推力的作用。

②、固定支架间距的大小直接影响管网的经济性,因此,要求固定支架布置合理,使固定支架允许间距加大以减少管架数量。

2、固定支架间距必须满足的条件

①、管道的热伸长量不得超过补偿器的允许补偿量;

②、管段因热膨胀产生的推力不得超过固定支架所能承受的允许推力值;

③、不宜使管道产生纵向弯曲。

二、管道静电(雷电)接地要求

(1)有静电接地的管道,各段间应导电良好,当每对法兰或螺纹间接触电阻大于0.03Ω时,应有导静电跨接线。(2)管道系统静电接地引线宜采用焊接形式,对地电阻及

接地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用作静电接地的材料或零件安装前不得刷油漆,导电接触面必须除锈,并连接可靠。

(4)平行敷设于地上或管沟的金属管道,其净距离小于100㎜时,应用金属跨接,跨接点间距不应大于30m,管道交叉点净距离小于100㎜时,其交叉点应用金属跨接。

(5)管道静电接地安装完毕测试合格后,应及时填写静电测试记录。

三、管道安装的质量控制P430

认识钟表评课稿(新)

《认识钟表》评课稿 李老师和刘老师虽然都是上《认识钟表》这节课,却展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刘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刘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菲菲起床的故事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菲菲上学的故事贯穿在整节课堂中。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刘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看课件上的钟面,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黄老师还设计了师说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刘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在认识整时时出示小女孩起床图,

图形的运动 评课稿

《图形的运动----平移》评课稿 刚才肖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伟大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肖凤老师采用了导学案中的“导+教”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导学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建构过程,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让学生领悟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创设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课始,肖凤老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再同过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拉门,推拉窗户,升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用动作表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平移的特点,从而导出课题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拉开帷幕。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不仅强化了对平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巧妙突破识别平移距离的难点。知识的本质是活动。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十分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看图识别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因此,肖凤老师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肖凤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小树向左平移7格和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让学生活动单填完整,并想一想是怎么数出不同方

三年级语文《掌声》听课报告

三年级语文《掌声》听课报告 三年级语文《掌声》听课报告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能快速获取经验的方式就是听课,通过听课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想要记录下这些收获,写听课报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掌声》听课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吧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让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先将我们的掌声献给今天上课的四位老师,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借用别人的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今天我没事先准备好的评课稿,就是打算现场观察,然后临场发挥。希望待会儿如我这比米粒还要小很多很多的小小“苔花”的家常评课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在座的也别忘了给我掌声表示鼓励。余老师这堂课应该没试教过,所以更原滋原味,而给我们参考和反思更多。余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跟学生之间的合作非常默契,虽然因为紧张有些教学环节发生错乱,但因着他及时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一直很高涨。而这也正是我们芳芳老师所欠缺的地方。听课的老师大概都注意到了,听芳芳老师的课,总觉得她跟学生之间存在了隔膜,原因就是她的课堂评价语太过贫乏。其实在开课之前,芳芳老师也已经注意到自己的不足,可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多看书,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是自己的课堂评价语发挥独到的效果。两个老师的共同之处都采用了前后对比,感受英子的变化。余老师讲英子故事会前、后的变化都板书在了黑板上,可以说学生能明白英子前后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是我觉得芳芳老师在这里要做的更到位一些。芳芳老师不仅将描写英子前后变化的’句子分句品读,还进行了对比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明确树立起英子前后不同的形象。再让学生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有学生自己提出:“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样,疑由生生,疑由生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余老师的这个疑问好像就是有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英子的故事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点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学生跟英子的距离,使学生进入

数的认识评课稿

《1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听了郝老师上的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一节课,我认为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建立数感,留下表象,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这样的概念课比较抽象,比较难教。可是听了之后我感到郝老师处理教材独辟蹊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理解了概念。不愧是一节值的学习的好课。 1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重视创情境教学。在这节课中,郝老师利用的小棒等现实素材,创设一些培养学生建立数感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并亲身体验出它比以前学过的数20大得多。 2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探究,使学生乐学。郝老师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做到充分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意识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时,设让学生数数、估数、建立数感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口、动脑去数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做到通过让学生估一估,猜一猜,再数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锻炼提高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多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3、练习达标训练到位。在学生练习这个环节中,郝老师展示不同的数数方法。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强调学生10个10个地数,从而在数数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计数单位“一”和“十”。随后再次解决了数到几十九接着数几的难点,从而导出10个十是100,再次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 4、巩固提高,强调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图形的平移”青岛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平移的实质,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学生在三年级学生就初步感知了平移,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通过实例,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图形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今天听了石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感触,整节课设计合理,多种形式探究平移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听了石老师的这节课,能看出石老师对本节课的的精心准备和精心设计。在本节课中,石老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并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移,从中把握发现平移的特点,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构建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使感悟与认知共生。本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石老师从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汽车是如何运动的,同时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平移现象:升降电梯、推拉窗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自主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这也充分地实现了“数学生活化”“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体会到数学就 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和情感,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境。 二、注重操作,在交流中感悟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在教学中李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是图形在方格图中向哪里平移几格是本节课的难点,石老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机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掌声》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掌声》评课稿 《掌声》评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要评的课是李琇琪老师教授的《掌声》一课。《掌声》是新课程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来十分感人。 全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小英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因此指导学生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评这堂课,我想给李老师一点掌声,因为对我来说我觉得不是我来评这堂课,而是应该向李老师学习这堂课的教学。这是堂成功的课,它让学生学得愉快,让听课老师听得轻松。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诠释了《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主导思想,让对话“活”了起来。整堂课,老师没有提出什么琐碎的问题,

而是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一、亮点 1、课文导入轻松自然 本课的导入是整堂课的第一个闪光点。教师没有拐弯抹角的故弄玄虚。而是说:“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用什么方式欢迎?”“老师有些紧张希望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掌声可以表示欢迎,表示鼓励,有许多作用。”短短的三句话就引入课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题,把学生轻松地带入课中。 2、正确把握课文重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这堂课在对课整体步骤安排中,教师没有循规蹈矩地依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教师先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体会出小英孤独、寂寞、自卑的情感。接下来教师引出了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目标: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知道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 也要用除法计算。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重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西师版教材把平均分、包含分整合在了一起,也就分别是今天的例题1、例题2。本节课教学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老师从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老师充分关注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道德,能力为一体的课堂.对于这堂课的认识我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张老师创设了学生爱好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张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4个小猴的照片,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 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侯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在生活中中找平行线,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 二、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4、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五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图形的平移》评课稿 “图形的平移”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的内容,“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平移的实质,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美。学生在三年级学生就初步感知了平移,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通过实例,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图形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感触,整节课设计合理,多种形式探究平移的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能看出李老师对本节课的的精心准备和精心设计。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并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移,从中把握发现平移的特点,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构建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使感悟与认知共生。本节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李老师从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

汽车是如何运动的,同时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平移现象:升降电梯、推拉窗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自主地学习和理解平移现象,这也充分地实现了“数学生活化”“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思想。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和情感,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境。 二、注重操作,在交流中感悟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在教学中李老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是图形在方格图中向哪里平移几格是本节课的难点,李老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的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兴趣特别高昂,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三、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运用,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本课将黑板、学具、电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全过程。操作作为一个主旋律萦绕于本节课的教学之中。 总之,本节课,李老师重视学生的感悟认知,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使学生经历自主观察——

高中优秀评课稿

高中数学评课稿(转载) 数学课堂教法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法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法,提高教法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有幸在苏州第六中学听了高丽老师的一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整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高老师准备得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高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高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表情亲切,面部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情绪控制较好,能较好地组织教学,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能较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总的来说高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我一直都有这种教法观念:让“学生学会求知”比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法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法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比较重视,但对有些细节方面没有能够阐述清楚.在从几何特征过渡到数量特征时,也让学生去探索总结,但对于为什么要作垂直,没能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高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回答完成,后面几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参考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懒惰.因为学生思考的参考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学生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 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 由于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数学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理解力、思维力和想像力.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建构活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的数学教师就应通过自己的示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工作和学习的内在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对美的追求.如,教师阐述所授内容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唤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对象具有主体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出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对周建峰老师这堂课用“四个体”概括: 一.例子近体 周老师在上课时,不拘泥于书本上仅有的例子,“不走寻常路”,(笑声)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选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符合“近体原则”。学生感到很亲切,从而调动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学以致用之目的。 二.语言得体 在整节课中,周老师时而激情高昂,时而语调舒缓,不把语调停在一个节奏上,不使学生产生疲倦。尤其是插入几句幽默的话语,比如:“给点掌声”,(掌声)“你的团队认可你的曲线才好算”,“这个最不好玩了”,“不仅看到眼前还能看到未来”,“澳大利亚的兔子”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的评课稿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教学中老师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老师在多媒体那里出示小火车、摩天轮、木马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哪种是平移现象,哪种是旋转现象。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了解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老师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己作为旋转体来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小组合作,一起探究。利用多媒体的优越便捷,清楚地演示出平移的过程,通过数格子的方法证实俩只蚂蚁推面包时走得一样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了解到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在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上课老师从生活入手,运用学生常见到的物体运动现象来进行辨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欣赏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悟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所在。 在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同时,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节的知识,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润物细无声”。

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记录

小数的初步认识评课记录 参加人:数学组教师 主持人:王艳玲 内容: 主持人:本学年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存在的困惑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创新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天小殷老师针对我们活动主题上了一堂课,请大家结合我组研究实际,对《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例提出修改建议。 王艳玲:听了殷老师《小数的认识》这节课,首先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教材: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注重扎实,有效。 课堂上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虽能讲出,但应该指出是这样规定的,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殷老师让学生说出分数再说出小数,说出小数再说出分数,如果这个练习做过后,我想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在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

线的认识评课稿

《线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及学情分析: 直线、射线与线段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首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活动,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射线与线段,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最后,组织学生对三个图形进行比较,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为接下来学习垂直、平行、相交以及角的认识打下基础。在前一个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而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更要能够判断区分三者。直线、线段和射线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感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继而进行比较并描述三个图形的特征。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一系列直观的动手操作活动来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各自的特征,以及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并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射线与线段。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魅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掌握这三种线的读法教学难点:建立线段、射线、直线的模型,体会它们在现实生活的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首先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然后进行比较去发现这三种线的特征。接着教师利用手电筒和直尺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这三种线,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 在学法上,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找出这三种线的相似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图形的特征,然后动手画这三种线。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并归纳出这三种线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以上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小组交流活动,有效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总结提升”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毛线从而引出新课,板书课题——线的认识。接着出示几张图片,斑马线、探照灯、铁路线,从组图中引出要学习的三种线。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射线与线段。 2.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一)、演示教具 1通过操作不同状态下的毛线,为课堂选取素材,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从而抽象出线段、直线模型。 2.通过演示教具——手电筒,以手电筒的光线为题材,提出问题,引出射线,抽象出射线的模型。

平移评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平移的评课稿

《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复习课》评课稿 石河子第七中学刘培珊 《一次函数图像及性质复习课》是李萍老师在2015年4月9日上的九年级一节公开课,该课的教学是学生复习好本部分的关键。李萍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课堂进行了精心设计,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她的教学特点如下 1、创造性使用教材,导入时,由一次函数图像回顾一次函数的知识,由于是较为简单的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有更大的信心。 2、教学环节完整,用“三自一合作”模式教学,有“自定目标”、“展示目标”、“自学”等环节,教学效果很好。 3、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善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对课堂的讲授模式比较熟练,无论是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李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有个别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准确、语言清晰到位,可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

渗透较多的新课改理念。 5、大家都知道上好复习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李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课堂题目设置的难度不高,比较适合本校学生情况及中考题易、中、难题系数比是7:2:1的要求。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渗透引入,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又引入对称的哲学观点,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教材,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7、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本节课课堂上留给学生做练习的时间有些少。需要压缩前几个活动时间,保证足够的做题时间。适当照顾一下尖子生,让他们吃得饱。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评课稿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6--9之后,在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数字的基础上,学习有关10的知识。库沟小学王桂花老师的这节课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和发现。 1、创设情境,以趣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为此,在新课开始时,老师注意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老师惟妙惟肖地讲述学生喜欢的小故事,并且适时激疑为什么1和0站在一起比9大呢。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培养数感,突破难点。 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学具中的10根彩笔;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 这节课安排了“分彩笔”、“找朋友”“唱儿歌”等活动,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 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成功与创新学习的空间,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了数感。 3、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数主题图上的人和鸽子的时候,指导学生要“有序数数”,并要求用铅笔指着,一一对应地数数。在探究10的分成环节,多次强调“有序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这样的教学不是一课之计,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平移》评课稿_说课稿

《平移》评课稿_说课稿 上周五下午数学学科组老师们一起聆听了二年组级闫岩老师带来的《平移》一课。课上无论是从课件还是教具的制作都不难看出闫老师课前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同时二年级教师成长共同体的3位教师们也是和闫岩老师一起精心选题、确立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等,最终通过闫岩老师的个人努力,向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 一、优点 1. 教师注重细节教学,如:在板书课题时,对“移”的书写加以指导。 2. 整节课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让学生台上或台下通过运动体验加深对“平移”特征的理解,放手让学生充分形象地演示等。 3. 教学、课件的制作精心,教师的板书设计重点难点较为突出。 4. 教师的语言符合低年级孩子特点,有亲和力。 二、不足和建议 1.板书的设计,平移特征的强调需加以改进: 在发现总结“平移”的特征时,教师只是让学生根据演示所发现的特点将“上下运动、左右运动、直线”作以板书,并未告诉学生这就是其特征,而且板书漏掉了一点——斜着运动这一特征;又如:“平移”物体或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不够清晰,语言不够严谨。教师的板书——方向、大小、形状不可以改变。 2.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如:在课的开始,学生通过情境图找平移现象时,教师这样总结表述“平移”现象——黑板推动的过程、窗户推动的过程……是“平移”。又如:在课的结尾,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教师这样口述:因为它们不能通过平移现象重合,所以不属于平移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闫岩老师这样改进教学: 1.板书建议做如下调整: 平移 沿着直线:上下 左右运动方向、大小、形状不变 斜着位置改变 结合这样的板书,教师再加以特征的强调,让多个孩子说说其特征,学生从而抓住特征在练习判断哪两个物体能通过平移重合,可能就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 2.关于平移的举例——“黑板的移动现象”、“窗户、抽屉推拉的现象”……属于“平移”现象。

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陈老师用了美文美读 的方法,通过以读促悟的手法,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听了陈老师的课感受也是 颇深的,下面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1,以读为本.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 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 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直到悟出尽凭语言分析难以理解的思 想内容.在这堂课上,学生的读是比较充分的,有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等等.特别是对"雾来是……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 这句话的朗读指导,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谈了对这句 话的理解,品读了语言文字,体会其间的情感.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 们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了"雾来时"的"风起云涌","雾去时"的"轻轻 柔柔","雾浓时"的"遮遮掩掩"以及"雾稀时"时的"隐约之色".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而教师的朗读指导却不着痕迹,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2,以人为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只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只有在这样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 习的效果可见一斑.在本课的导入部分,陈老师引用学生以前学过的 古诗《题西林壁》和《望庐山瀑布》为导入手段,这样做,不仅有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评课

《10的认识》评课 刘老师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虽然没有精心刻画,但是上的多姿多彩。这节课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和发现,课堂上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活动情景。我觉得主要可分三点: (一)创设活动化的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节课安排了各种等活动,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成功与创新学习的空间,学生兴趣怏然,主动参与,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 (二)体现“用数学”的理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体现“用数学”的理念。这节课在学生认识了节日图后,说说数数的策略,引起他们的联想:自己或者家人在生活中的好多地方也会用到这个知识,接着举出一些生活实例,然后是排排尺子上的数字等,无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三)运用多样性的评价,使学生增强数学交流意识 这节课刘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法。如:在节日图片数10中,用谁愿意来介绍你的方法?在10的组成中,用你最喜欢谁分的10?等等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在评价他人中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鼓励学

生进行展示、交流、评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听完课后也觉得有个别不足之处。如:在10的分和合当中,如能让学生对10的分解各种结果进行有序的排序,渗透学生的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另外在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还不够完善,如果教师能更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想这节课会更加完善!

线的认识评课修改稿

图形、图像到想象 ——线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线的认识》的录像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评课。 一、对本课的基本认识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之前教材安排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安排了三种线的认识,同时这些知识又是后续学习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等知识的基础。 为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在比较中理解三种线的共性和不同,从而理解体会无限 和有限的意义。 2.能够根据对这三种线的认识,会判断这三种线,并能按要求画这三种线。 3.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概念化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这位指教老师通过一组图形的材料,让小朋友比较线的差别,抽象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线的共性:“直直的”,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线的个性分别是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和没有端点。再让学生画2种线,从而形成了关于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体会线的有限和无限,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自于两个:一个来自书本中关于图形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线的经验,第二个是学生再生活经历中获得的关于线的经验,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两组材料:一是图形,二是关于射灯的图像,从这两个材料出发分别认识了线段和射线。再引导学生根据想象引出直线,学生在学习时肯定是先找共性再找一些个性,体现了一个从经验数学到数学概念的概念化过程。老师上课过程中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到位的。(三)教师的课堂组织 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了本次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对于三种线的概念引入,教师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线段和射线采用形入手,借助于学生的经验,而直线就借助于线段和直线的基础上进行了想象,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教材的意图,教师在课中始终充当的是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在师生关系上体现了主导性,在目标达成方面通过练习达成了教学目标,逐步引领学生经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体验、理解、概念的提炼的过程。 二、对本课的亮点欣赏 依上分析,本节课教师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三个概念时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从“图形、图形再到想象”从三个不同的方式进行概念的引入和教学。避免了概念的单一式教学,让概念的教学更加有效、贴近学生实际。 从“图形知识与生活经验中引出线段”——首先教师进行线段的教学,采用基本图形中引出线段的概念方式。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诸多基本图形入手,引出线,并在比较中提炼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线的基本特点:都是直直的线。接着从熟悉的图形中,抽出线段,并认

平移评课稿

篇一:平移评课稿 《平移》教学反思 高金禄 这节课刘玲老师采用了“导教结合”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整节课教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具体点评: 一、“导教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 刘老师根据“导教结合”模式的特点,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平移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交流与互动环节是本节课非常精彩之处,除了师生之间的线线互动,还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网络式互动。比如:刘老师并不是自己说出“平移的方法”以及“平移图形时应注意什么”,而是相信学生,把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刘老师只是在一旁倾听并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在关键之处适当的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的这种网络式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目标引领 ,收获成功和乐趣。 今天,欣赏了刘老师这节课,我们不禁会问:学生收获了什么?我们来看一看学生有哪些收获? 1、在目标的引领下收获了有效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收获与学习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学习目标是导学教学的灵魂,为学生学习提供导航服务。在老师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全班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自主学习,感受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坚持目标学习,就不会偏离学习的方向。 2、在自主学习中收获了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 在学习例3时,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和分享互动等活动,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都能掌握图形平移的步骤:先选点,再移点,最后连点成形。其中,学生很重视移点的方法,能明白移动几格的意思,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而不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方格数。不但知道移点时不能数错格子,而且很乐意到讲台上教大家如何正确数格子。 3、在动手操作与思考中收获了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注重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明显提高了学习能力。本节课主要学习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在例3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思考怎样画平移后的图形,明白了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点要一一对应,即对应的思想方法;而在例4中,学生通过动手把图形中的半圆平移到图形的右边,就把这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来计算图形的面积,从而掌握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