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农业作物规范

气象:农业作物规范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上卷)

前言

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的基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是气象台站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规定。

农业气象观测包括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和有关的土壤要素。气象要素的大气候观测方法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详细的规定,本规范规定了土壤水分、农业小气候观测和生物要素观测的内容。

本规范以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法》和气象台站观测试验资料为基础,吸收了国内外的经验,参考了有关书籍、文献,进行了编写,初稿经台站试点并广泛征求气象系统业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后修改定稿。规范采用系列版本,分上下两卷。

上卷有: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

下卷有:果树分册、林木分册、蔬菜分册、养殖渔业分册和补充篇农业小气候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全书由许维娜同志主持编写,佘万明同志参加了全书编写校对工作,各分册编写情况如下:

作物分册:参考了农业部门的苗情调查方法、原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南京气象学院姚克敏同志主持进行的小麦、水稻、玉米等观测方法业务试验的部分研究成果及安徽阜阳地区气象局李国师同志提供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方法编写而成。四川省气象局钟国长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

土壤水分分册:参考了世界气象组织有关技术资料和书籍文献,由吴义华同志提供初稿编写而成。

自然物候:参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编写而成。

畜牧分册: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组织业务试验并提出初稿。后参考了原苏联《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国牧区畜牧气候》修改编写而成。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马秀华同志参加了编写工作。

果树分册: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孔令凯同志提供初稿。后吸取了广东、河北省气象局编写的果树观测方法的部分内容。

林木分册:由黑龙江省气象局冯国清同志提供苗木和用材林的生育状况观测方法初稿,参考了东北林学院、黑龙江省林业总局编写的《东北森林物候气象观测技术标准》,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协作组编写的《亚热带主要经济林用材林物候观测方法》,福建天宝热作气象试验站橡胶树观测方法,云南省凤庆县气象站茶树观测方法,浙江省嘉兴市气象局桑树观测方法和有关书籍文献编写而成。

蔬菜分册:参考河北省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局、北京市丰台气象站提供的蔬菜观测方法和有关书籍文献编写而成,食用菌的观测方法由北京农业大学张理、顾桂芬先生提供。

养殖渔业分册:由湖北省气象局杨柏松同志编写。

农业小气候观测:由北京农业大学张理、钟阳和、陈端生、施生锦先生编写。

国家气象局气候司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作物分册目录

第一章观测的组织

1.1总则

1.2观测地段

第二章发育期观测

2.1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2.2观测的发育期

2.3稻类发育期标准

2.4麦类发育期标准

2.5玉米发育期标准

2.6高粱发育期标准

2.7谷子发育期标准

2.8甘薯发育期标准

2.9马铃薯发育期标准

2.10棉花发育期标准

2.11大豆发育期标准

2.12花生发育期标准

2.13油菜发育期标准

2.14芝麻发育期标准

2.15向日葵

2.16甘蔗发育期标准

2.17甜菜发育期标准

2.18烟草发育期标准

2.19苎麻发育期标准

2.20黄麻发育期标准

2.21红麻(洋麻)发育期标准2.22亚麻(胡麻)发育期标准

第三章生长状况测定

3.1测定时期和项目

3.2生长高度的测量

3.3植株密度测定

3.4生长状况评定

3.5主要作物有关产量因素测定3.6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第四章生长量的测定

4.1测定时期

4.2仪器和用具

4.3取样

4.4叶面积测定

4.5干物质重量测定

第五章产量结构分析

5.1产量结构分析的一般规定

5.2水稻产量结构分析

5.3麦类产量结构分析

5.4玉米产量结构分析

5.5高粱产量结构分析

5.6谷子产量结构分析

5.7甘薯、马铃薯产量结构分析

5.8棉花产量结构分析

5.9大豆产量结构分析

5.10油菜产量结构分析

5.11花生产量结构分析

5.12芝麻产量结构分析

5.13向日葵产量结构分析

5.14甘蔗产量结构分析

5.15甜菜产量结构分析

5.16烟草产量结构分析

5.17苎麻、黄麻、红麻、纤维用亚麻产量结构分析5.18亚麻产量结构分析

第六章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

6.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

6.2主要病虫害观测

6.3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

第七章主要田间工作记载

7.1观测时间

7.2记载项目和内容

7.3质量和效果评定

第八章观测记录簿、表的填写

8.1农气簿-1-1的填写

8.2农气簿-1-2的填写

8.3农气表-1的填写

附录:农业气象观测簿、表格式

第一章观测的组织

1.1总则

1.1.1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作物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物的观测,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以及作物的气候评价等提供依据,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根据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农业服务的需要,选择气候、土壤、作物以及生产水平有代表性的站组成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网,常规的农业气象观测在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上进行。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和科研需要所进行的观测,各地可自行确定观测内容和观测方法。

1.1.2观测的基本要求

1、必须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一方面观测作物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田间土壤湿度等);另一方面观测作物的发育期进程、生长状况、产量的形成。气象台站的基本气候观测,一般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必要时可进行农业小气候观测),因此,作物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与大气候观测场应保持基本一致。

2、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的观测,又要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和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3、建立健全观测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观测质量的不断提高。

4、农业气象观测应由专人负责,并保持相对稳定。观测人员要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严禁推测、伪造和涂改记录;不得缺测、漏测、迟测和擅自中断、停止观测;记录字迹要工整。

1.2观测地段

观测地段是定期进行作物生育状况观测的主要基点。为增强观测的代表性,应在所在的县内增加观测调查点。

1.2.1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1、观测地段必须具有代表性。代表当地一般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和产量水平及主要耕作制度。地段要保持相对稳定。为使观测资料具有连续性,可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选定若干观测地段并进行编号,每年规定观测的作物在这些地段上进行。

2、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公顷,不小于0.1公顷。确有困难可选择在同一种作物成片种植的较小地块上。

3、地段距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和铁路)、水塘等应在20米以上,应远离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秧田、苗床和农林间作不受此限,但应在地段说明中说明)。

4、作物大田生育状况调查地点,要选择能反映全县观测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田块,也可与农业部门苗情调查点相结合。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调查应在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的田块上进行,不限于观测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5、选择观测地段应与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明确要求。生育状况调查点也应相对稳定,调查结果才便于比较。虽然调查多采用目测,对作物损坏不大,也应与土地使用单位和个人说明情况。

1.2.2观测地段分区

将观测地段按其田块形状分成相等的4个区,作为4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区内进行。为便于观测工作的进行,要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点的分布示意图。

1.2.3观测地段资料

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包括该站所有作物地段总的分布情况,是一项重要的观测技术档案。标明地段分布和距周围景物的距离。示意图内容有:

(1)所有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2)气象站的位置。

(3)观测场和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如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及铁路、公路和田间大道的位置。

(4)其它建筑物和障碍物。

2、观测地段说明。对所选定的观测地段逐一编制地段情况说明,内容包括:

(1)地段编号。

(2)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3)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公顷)。

(4)地段距气候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

(5)地段环境条件。如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

(6)地段的种植制度及前茬作物。包括熟制、轮作作物和前茬名称。

(7)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

(8)地段地下水位深度。记"大于2米"或"小于2米"。

(9)地段土壤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砂土、壤土、粘土、砂壤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和肥力(上、中、下)情况。

(10)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约高于当地近几年平均产量的20%为上,高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上,相当于平均产量为中,低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下,低于平均产量20%为下。

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和地段情况说明,按照台站基本档案的有关规定存档。观测地段如重新选定,应编制相应的地段资料。

第二章发育期观测

作物发育期的观测,是根据作物外部形态变化,记载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生育过程中发育期出现的日期。以了解发育速度和进程,分析各时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鉴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条件。

2.1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

2.1.1观测作物和品种

1、观测作物要能代表当地主要种植制度的作物组合。观测作物确定后,既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也要适应当地耕作制度改革的变化。

2、观测作物的品种应是当地普遍推广或即将推广的优良品种,品种更新换代,观测作物的品种也应更换。

3、观测作物应在当地适宜或普遍播种、移栽的时期播种、移栽。如因气候原因或耕作改制,当年播种普遍提早或推迟,观测作物的播种也应随之提早或推迟。

4、观测作物应记载作物的品种类型和大田栽培方式等(见表1)。

表1主要作物品种类型、熟性和栽培方式

其它作物品种类型可不记。熟性和大田栽培方式可参照上表记载。表中各项内容可请农业部门协助鉴定。

2.1.2观测次数和时间

1、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或双日进行,但旬末应进行巡视观测。

2、禾本科作物抽穗(抽雄)、开花期每日观测。

3、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很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即恢复隔日观测。具体时段由台站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年作物生长情况确定。

4、冬小麦冬季停止生长的地区,越冬开始期后到春季日平均气温达到0℃之前这段时间,每月末巡视一次,以后恢复隔日观测。

5、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有的作物开花时间在上午,开花期则应在上午观测。

2.1.3观测地点的选定

1、测点位置: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按区顺序编号,发育期观测在此进行。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为增强代表性,各区测点位置交错排列,使之纵横都不在同一个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不能小于2米,面积大的地段应更远些,以避免边际影响。切勿将测点选在田头、道路旁和入、排水口处。

2、选定时间:一般在作物出苗后,下一发育期出现前进行;育苗移栽的作物可在大田植株成活(返青)期进行。

3、测点面积

(1)条播密植作物宽为2─3行,长为1─2米。

(2)穴播或稀植作物宽为2─3行,每行长可包括15─20穴(株)。

(3)撒播作物为1平方米。秧田、苗床为0.25平方米。

(4)间套种作物可酌情加大。

4、观测植株选择

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观测,分蘖后以茎为单位观测。

(1)条播密植作物:观测植株一般不固定,分蘖作物分蘖期固定植株观测。观测时在观测点连续取25株(茎),分蘖作物拔节期取10个大茎。

(2)稀植作物:定苗前植株不固定,定苗后固定植株观测。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

(3)穴播(栽)作物:每个测点连续固定5穴(丛),分蘖作物拔节期每穴取2个大茎。

(4)撒播作物:观测植株不固定,每次观测各点取25个株(茎)。

(5)间套作作物:观测植株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按上述规定进行。如果两种作物均为规定观测作物,则分别观测记载,若只观测一种,则应在备注栏内记载另一种作物的主要发育期(目测),不作正式记录。

(6)保护地栽培作物:如薄膜育苗、温室育秧、地膜栽培等,植株选择根据不同栽培方式而定。观测在保护地内进行,要在备注栏内注明。

2.1.4发育期的确定

1、当观测植株上或茎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入了某一发育期。地段作物群体进入发育期,是以观测的总株(茎)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的。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为发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为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为末期。一般发育期观测到50%为止(本章有明确规定的发育期除外),分枝作物有的发育期还应观测盛期。

2、发育期百分率计算。首先统计观测总株数,再观测其中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求出百分率,记载时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穴播作物每一发育期第一次观测时先要统计各区观测穴内的总株(茎)数。进入发育期的株(茎)数

发育期百分率(%)=────────────── ×100%

观测总株(茎)数

分蘖作物分蘖最早的是一次分蘖,因此可用分蘖百分率的统计结果作为分蘖期百分率。即

观测总茎数-观测总株数

分蘖百分率(%)=────────────── ×100%

观测总株数

秧田的分蘖移栽本田后,分蘖作为基本苗统计。

有的发育期不便统计百分率,则以整个地段作物为对象,目测判断50%的植株进入发育期的日期。

3、特殊情况处理

(1)有的作物因品种等原因,进入发育期的植株达不到10%或50%时,观测进行到进入该发育期的植株数连续观测3次总增长量不超过5%为止,因气候原因所造成的上述情况,仍应观测记载。(2)观测植株不固定的作物,如某次观测结果出现发育期百分率有倒退现象,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或观测植株是否缺乏代表性,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

(3)因品种、栽培措施等原因,有的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现象,应予记载。

(4)固定观测植株如失去代表性,应在测点内重新固定植株观测,当测点内观测植株有3株或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

(5)在规定观测时间遇到有妨碍进行田间观测的天气或旱地灌溉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进行补测。如出现进入发育期百分率超过10%、50%或80%,则将本次观测日期相应作为进入始期、普期或末期的日期。

以上特殊情况出现和处理情况应记入备注栏。

2.2观测的发育期

见表2。

表2主要作物观测的发育期

续表2

表2说明:

1、表中播种、移栽期记载该项农事活动的日期。

2、表中带有*号的发育期为目测项目,不需统计进入发育期的百分率。

3、观测作物未进行移栽,移栽、成活期不记载;如进行两次移栽或表中未规定进行移栽而移栽的作物,均应记载移栽和成活期。

4、发育期按出现先后顺序记载,若同时出现两个发育期,按表中所列发育期顺序记载。

2.3稻类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从芽鞘中生出第一片不完全叶。

三叶期:从第二片完全叶的叶鞘中,出现了全部展开的第三片完全叶。

移栽期:移栽的日期。

返青期:移栽后叶色转青,心叶重新展开或出现新叶(上午叶尖有水珠出现),用手将植株轻轻上提,有阻力,说明根已扎入泥中。

分蘖期:叶鞘中露出新生分蘖的叶尖,叶尖露出长约0. 5─1.0厘米。

分蘖期达到普遍期后,进行分蘖动态观测,每5天加测一次密度,确定分蘖盛期(观测增长数最多的一次)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单位面积总茎数达到预计成穗数),达到有效分蘖终止期即停止分蘖动态观测,测定结果记入密度测定页。

分蘖观测以本田为主,如果在秧田中已有分蘖,应记载分蘖开始期和普遍期,记入备注栏内。

拔节期:茎基部茎节开始伸长,形成有显著茎秆的茎节为拔节。拔节高度距最高生根节长度早稻为1.0厘米,中稻为1.5厘米,晚稻为2.0厘米。

早稻在拔节前穗分化开始,第一节间伸长;中稻在拔节时穗分化开始,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伸长;晚稻在拔节后穗分化开始,第一、二节间均为定长,第三节间伸长。

孕穗期:剑叶全部露出叶鞘。

抽穗期:穗子顶端从剑叶叶鞘中露出。有的稻穗从叶鞘旁呈弯曲状露出。如大量出现此种弯曲抽穗情况,可能由于气象条件影响所致,应加以注明。抽穗期除记载始期、普遍期外,还应记载末期(即齐穗期)。稻穗抽出后当天或1─2天即开花,故不观测开花期。晚稻遇有低温影响开花时,应在备注栏注明。

乳熟期:当穗子顶部的子粒达到正常谷粒的大小,颖壳充满乳浆状内含物,子粒呈绿色。

成熟期:籼稻稻穗上有80%以上,粳稻有90%以上的谷粒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

2.4麦类(冬小麦、春小麦、大麦、元麦、青稞、莜麦、燕麦)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绿色的小叶,长约2. 0厘米,条播竖看显行。

三叶期:从第二叶叶鞘中露出第三叶,叶长为第二片叶的一半。

分蘖期:叶鞘中露出第一分蘖的叶尖约0.5--1.0厘米。

越冬开始期: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分蘖不再增加或增长缓慢(可以第一次5日平均气温降到0℃的最后一天为准)。有些地区冬季气温经常在0℃左右波动,遇此情况应根据植株高度变化情况而定。

返青期:冬小麦恢复生长,心叶长出1.0--2.0厘米。

起身期:冬小麦麦苗由匍匐转向直立。此时穗分化进入二棱期。

冬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的地区不观测越冬开始期、返青期和起身期。

拔节期:茎基部节间伸长,露出地面约1.5--2.0厘米时为拔节。此时穗分化进入小花分化期。冬前一般不拔节的地区,如出现拔节现象,应详细在备注栏内记明拔节开始日期和拔节百分率。

孕穗期:旗叶全部抽出叶鞘。

抽穗期:从旗叶叶鞘中露出穗的顶端,有的穗于叶鞘侧弯曲露出。

开花期:在穗子中部(莜麦、燕麦顶部)小穗花朵颖壳张开,露出花药,散出花粉。遇阴雨天气外颖

不张开,需小心地剥开颖壳进行观测。

乳熟期:穗子中部(莜麦、燕麦顶部)子粒达到正常大小,呈黄绿色。内含物充满乳状浆液。

成熟期:80%以上子粒变黄,颖壳和茎秆变黄,仅上部第一、第二节仍呈微绿色。

2.5玉米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叶,长约3.0厘米。

三叶期:从第二叶叶鞘中露出第三叶,长约2.0厘米。

七叶期:从第六叶叶鞘中露出第七叶,长约2.0厘米。

为了避免培土时将基部叶子埋入土中,可在三叶期作一标记。

拔节期:玉米基部节间由扁平变圆,近地面用手可摸到圆而硬的茎节,节间长度约为3.0厘米。此时雄穗开始分化。

抽雄期:雄穗的顶部小穗,从叶鞘中露出。

开花期:雄穗中上部花药露出,散出花粉。

吐丝期:植株雌穗苞叶中露出花丝。

乳熟期:雌穗的花丝变成暗棕色或褐色,外层苞叶颜色变浅仍呈绿色,子粒形状已达到正常大小,果穗中下部的籽粒充满较浓的白色乳汁。

成熟期:80%以上植株外层苞叶变黄,花丝干枯,子粒硬化,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不易被指甲切开。

在观测乳熟、成熟两发育期时,若识别有困难,可在观测点外取样剥开几穗,在穗中下部苞叶外用刀片切“V”字口,每次打开进行观测,然后盖好。以确定外部特征,与观测植株作比较。

2.6高粱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叶,长约2.0厘米。

三叶期、七叶期、拔节期标准同玉米。

抽穗期:从剑叶叶鞘中或从叶鞘侧部露出穗的小穗。

开花期:穗顶部有花药露出,并散出花粉。

乳熟期:穗上部子粒达到正常的大小,充满乳状内含物。

成熟期:80%以上的子粒达到正常颜色,子粒变硬,不易被指甲压破。

2.7谷子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叶,尖端开始展开。

三叶期:第二片叶叶鞘中露出第三片小叶,尖端开始展开。

分蘖期:叶鞘中露出第一个分蘖的叶尖,长约0.5─1.0厘米。不分蘖品种可不观测。

拔节期:近地面节间开始伸长,可摸到约2.0厘米长的节间。

抽穗期:从上部叶鞘中露出穗的顶部。

乳熟期:穗的中上部子粒达到正常大小,颜色由深绿变成浅绿,充满乳状内含物。

成熟期:80%以上的子粒呈现该品种固有色泽,并且变硬。

2.8甘薯发育期标准

移栽期:移栽日期。

成活期:叶色转青,叶片舒展,在阳光直射下叶子不再凋萎。

蔓伸长期:蔓开始伸长,上部略弯曲着地。短蔓种,以蔓长20厘米为薯蔓伸长的特征。

薯块形成期:根开始显著膨大,直径约1.5厘米,呈现薯块雏形。观测时可在测点附近各选2株将土仔细扒开观测,加以判断,然后埋好。

可收期:基部蔓叶变黄或变褐,蔓的生长缓慢或停止,韧性加强,呈现自然老熟状态。此时将薯块切开,白色汁液较少,干后切面成粉状。

2.9马铃薯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幼苗露出土壤表面。

分枝期:基部叶腋间生出侧芽,长约1.0厘米。

花序形成期:在主茎顶部叶腋间开始出现第一轮花序,花蕾长约2.0毫米。

开花期:主茎顶部的花开放。

可收期:茎叶开始凋萎,植株基部叶子干枯,变为褐色。

2.10棉花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幼苗出土,两片子叶展开。

三真叶期:从主茎顶端出现完全展开的第三片真叶。

五真叶期:从主茎顶端出现完全展开的第五片真叶。

现蕾期:植株最下部果枝第一果节出现三角塔形花蕾,长约3.0毫米。

开花期:植株下部果枝有花朵开放。

开花盛期:50%的棉株第4果枝上有花朵开放。

裂铃期:植株上出现正常开裂的棉铃,可见到棉絮。

吐絮期:植株上出现完全张开的棉铃,棉絮外露呈松散状态,容易从铃瓣中取出。如果天气阴雨,棉铃难以正常裂铃或吐絮,发育期推迟应注明。

吐絮盛期:50%的棉株第4果枝上有棉铃吐絮。

停止生长期:因霜冻的突然侵袭,棉株幼嫩部分不再继续生长或呈凋萎状态,即将出现霜冻的那天记为停止生长期。停止生长前拔秆的地区记拔秆日期。

2.11大豆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子叶在土壤表面展开。

三真叶期:两片真叶(单叶)出现后,又出现了由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并开始展开。

分枝期:在主茎基部叶腋间出现了长约1.0厘米的侧芽。出现分枝期因品种而异,有的在开花前,有的在开花后。

开花期:花序上展开了第一朵花的上花瓣(旗瓣)。

结荚期:落花后开始形成幼荚,长约2.0厘米。

鼓粒期:荚果子粒开始明显凸起。

成熟期:植株变黄,下部叶开始枯落,荚果变干,子粒变硬,呈现出该品种固有的颜色。

2.12花生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第一片真叶展开。

三真叶:在第二真叶出现后,出现由四片小叶组成的第三真叶。

分枝期:在子叶叶腋间出现第一对侧芽,长约1.0厘米。

开花期:花序上第一朵花的旗瓣开放。第一批花在茎的基部,接近地表,须仔细观测。

下针期:第一批果针向下弯曲达到土壤表面。应仔细观测,特别是对蔓生品种。

成熟期:植株上部叶片变黄,基部及中部叶片正常脱落或变为褐色,荚果变硬,荚壳变薄,子粒饱满,种皮发红。可从土中挖取荚果观测。

2.13油菜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两片子叶在土壤表面展开。

五真叶期:第五真叶展开。

移栽期:移栽的日期。

成活期:叶片舒展,在阳光的直射下不再凋萎。

现蕾期:植株顶部出现花苞(拨开幼叶检查)。

抽薹期:主茎伸长,出现薹子,长约2.0厘米。

开花期:主序上有花朵开放。如果冬前开花,进行观测后,因采取打薹措施而中断,春季仍应进行开花观测,报表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早花情况记入备注栏。

开花盛期:全田半数以上植株,2/3的分枝花开放。

绿熟期:主序的角果由绿色转黄绿色,大部分分枝上角果仍为正常绿色。种子的种皮转为淡绿色。

成熟期:植株大部分叶片干枯脱落。主序的角果已显现正常的黄色,子粒颜色转深、饱满。大部分分枝角果开始退色,转成黄绿色并富有光泽。植株外观表现"半青半黄"。

2.14芝麻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两片子叶在土壤表面展开。

分枝期:在主茎下部叶腋间出现侧芽,长约1.0厘米。单杆型品种不观测该发育期。

现蕾期:在主茎叶腋间出现绿色花苞。

开花期:植株的花序上第一朵花开放。

蒴果形成期:在主茎的叶腋间,出现一个长形有棱、顶端扁平而尖的蒴果。

成熟期:植株枝叶变黄,部分叶片已脱落,下部蒴果转黄色,多数蒴果仍为绿色,种子已呈现该品种固有的色泽(不同品种成熟期叶、果实颜色有所不同,应以种子成熟为准)。

2.15向日葵

出苗期:两片子叶在土壤表面展开。

二对真叶期:出现展开的第二对真叶。

花序形成期:植株顶部出现头状花序,直径约2.0厘米。

开花期:花序外环舌状小花开放。

成熟期:花干枯掉落,花盘背面变黄,籽粒达到该品种典型硬度和颜色。

2.16甘蔗发育期标准

2.16.1新植甘蔗

出苗期:锥状幼芽露出地面,长约2.0厘米。

分蘖期:幼茎基部节上的芽萌发出土,长约2.0厘米。

茎伸长期:茎节迅速伸长,地面上出现主茎的第一个节,伸长的节间约3.0厘米。

工艺成熟期:枯黄叶增多,梢叶短小,茎的外皮干燥光滑,蜡粉稀薄色淡,蔗汁呈淡黄色,断面中间显有灰白色小点,这时含糖量最高。如有条件可按当地标准进行锤度、蔗糖、纯度测定。无测定条件可品尝蔗汁,蔗汁上、中、下三部甜度差异不大(上、下部锤度之比达0.9─1.0)时,为工艺成熟期。

2.16.2宿根甘蔗

发株期:新植蔗收后开始发株,长约2.0厘米。

茎伸长期和工艺成熟期同新植甘蔗。

2.17甜菜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在土壤表面出现展开的子叶。

三对真叶期:出现展开的第三对真叶。

块根膨大期:子叶下轴(从子叶至地面部分)明显膨大变粗,直径约1.0─1.5厘米。

工艺成熟期:外层叶子大量变黄和枯萎,中层叶片黄绿色,内层叶片仍保持绿色,叶片散开,块根发脆。如有条件可通过测定锤度、蔗糖分,计算纯度来判断是否进入工艺成熟期。

2.18烟草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幼苗出土后两片子叶展开。

二真叶期:出苗后不久,出现两片大小相似的真叶,并与子叶交叉成十字形。

四真叶期:第四片真叶出现并展开,三、四片真叶与一、二片真叶交叉呈十字形。

七真叶期:第七真叶出现并展开。

移栽期:移栽日期。

成活期:叶色开始发绿,在阳光下不再凋萎。

团棵期:移栽成活后,展开13--16片新叶,株形近似球形,称团棵期。

现蕾期:全部叶片伸展,植株顶端出现第一批花蕾。若出现早花现象应分析原因。打顶早的品种不观测该发育期。

工艺成熟期:烟叶由下向上逐渐成熟,根椐烟叶成熟的特征分批采收。分别记脚叶、腰叶、顶叶的工艺成熟期。烤烟工艺成熟的外表特征是:叶色由绿变为黄绿色,厚的叶片表面常出现淡黄色斑块;主脉变白发亮,质地变脆,易从烟株上摘下,且断面齐平;叶表面茸毛脱落,有光泽,树脂类分泌物增多,手摸有粘的感觉;叶尖边缘下垂,茎叶角度增大。

烟叶工艺成熟特征随品种、叶片着生部位、土壤、气候、栽培技术等不同而有差异。

2.19苎麻发育期标准

2.19.1种子繁殖的苎麻

出苗期:幼苗出土,子叶展开(因种子细小,应注意观测)。

二对真叶期:在第一对真叶后抽出的两片舒展的叶子(苎麻叶是互生,但叶子却成双出现)。

五对真叶期:在第四对真叶后,抽出一对叶面舒展的叶子。

移栽期:移栽的日期。

成活期:定植后当阳光直射与土壤水分不缺乏的情况下,叶子不再凋萎或新根开始生长。

伸长期:成活后从茎梢的顶端抽出新的第一对叶子。

工艺成熟期:即头麻收割。茎上部叶柄和叶片变黄,茎杆大部分皮色由青转褐(或咖啡色),茎下部的叶子脱落,并且茎上的麻皮与麻骨(即韧皮部与木质部)容易分离。

种子繁殖的苎麻,当年按上述发育期观测到头麻收割,从第二麻起,按宿根繁殖的发育期特征进行观测。

2.19.2宿根繁殖的苎麻

发芽期:宿根的茎芽分蘖露出土面1.0--1.5厘米,呈淡绿色,上有茸毛。

茎叶期:基叶平展,在幼茎上出现一丛嫩叶。

伸长期:茎叶完全展开后,从茎顶端长出一对新叶,而茎继续增长。

工艺成熟期:特征与种子繁殖的苎麻相同。

2.20黄麻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两片子叶在土壤表面展开。

三真叶期:出现展开的第三真叶。

现蕾期:在叶腋或叶腋的背面,或向上延伸的节间出现花蕾。

开花期:植株上第一个花蕾开放。

工艺成熟期:麻株"上花下果",一般花多果少。

2.21红麻(洋麻)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幼苗出土,两片子叶展开。

三裂掌状叶期:植株顶部出现三裂掌状叶。植株长出6--9片心脏形叶后,随即出现心脏形叶向三裂叶过渡状态的叶片数个,然后即出现三裂掌状叶片。

现蕾期:植株基部叶腋出现花蕾。

开花期:任何一朵花开放。

工艺成熟期:植株梢部长出披针形叶片,并完全展开;营养生长处于停止状态,纤维已成熟。

2.22亚麻(胡麻)发育期标准

出苗期:子叶露出土壤表面。

二对真叶期:第二对真叶展开。

枞形期:当株高5厘米左右时,植株上部聚生着3对以上真叶,象小枞树一样。

现蕾期:主茎顶部出现密集的花芽。观测时须把周围的叶子拨开。

开花期:主茎花序上有花朵开放,一般出现在清晨(8--10时)。

工艺成熟期:植株的主要颜色是黄青色,成熟的种子占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部分叶子掉落。该期也称黄熟期,为纤维用亚麻的适宜收获期。油用亚麻也应观测该发育期。

种子成熟期:上部蒴果已开始变硬,植株的主要颜色呈暗黄色至淡棕色。全部叶子枯萎,下半部的叶子已经掉落。蒴果有裂痕出现,种子呈现固有的色泽,摇动有响声。也称完熟期,为油用亚麻的适宜收获期。纤维用亚麻不观测该发育期。

拔节期:茎基部茎节开始伸长,形成有显著茎秆的茎节为拔节。拔节高度距最高生根节长度早稻为1.0厘米,中稻为1.5厘米,晚稻为2.0厘米。

早稻在拔节前穗分化开始,第一节间伸长;中稻在拔节时穗分化开始,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伸长;晚稻在拔节后穗分化开始,第一、二节间均为定长,第三节间伸长。

孕穗期:剑叶全部露出叶鞘。

抽穗期:穗子顶端从剑叶叶鞘中露出。有的稻穗从叶鞘旁呈弯曲状露出。如大量出现此种弯曲抽穗情况,可能由于气象条件影响所致,应加以注明。抽穗期除记载始期、普遍期外,还应记载末期(即齐穗期)。稻穗抽出后当天或1--2天即开花,故不观测开花期。晚稻遇有低温影响开花时,应在备注栏注明。

乳熟期:当穗子顶部的子粒达到正常谷粒的大小,颖壳充满乳浆状内含物,子粒呈绿色。

成熟期:籼稻稻穗上有80%以上,粳稻有90%以上的谷粒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

2.3.2麦类(冬小麦、春小麦、大麦、元麦、青稞、莜麦、燕麦)

出苗期: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绿色的小叶,长约2. 0厘米,条播竖看显行。

三叶期:从第二叶叶鞘中露出第三叶,叶长为第二片叶的一半。

分蘖期:叶鞘中露出第一分蘖的叶尖约0.5--1.0厘米。

越冬开始期: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分蘖不再增加或增长缓慢(可以第一次5日平均气温降到0℃的最后一天为准)。有些地区冬季气温经常出现在0℃左右波动的情况,遇此情况应根据植株高度变化情况而定。

返青期:冬小麦恢复生长,心叶长出1.0--2.0厘米。

第三章生长状况测定

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生育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生长状况和产量形成上。观测的目的在于鉴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和提供产量预报资料。

3.1测定时期和项目

见表3。

表3 生长状况测定时期及项目

续表3

续表3

表3说明:

1、冬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的地区,越冬开始期测定项目在1月10日前3天内进行。返青期不进行测定。

2、需要定苗的作物,第一次密度测定在定苗时进行,不需定苗的作物在上表所列发育期的普遍期测定。个别特殊情况由各省级业务管理部门自行确定。

3.2生长高度的测量

植株生长高度是衡量作物生长速度的标志之一,在作物整个生育期间,于规定的时期进行测量。

3.2.1测量地点

在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择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测点需距田地边缘2米以上。

3.2.2植株选择

1、每测点取10株,4个测点共40株。

2、条播密植、稀植和撒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样测量。

3、穴(丛)播作物,植株不固定,连续取5穴(丛),每穴(丛)任取2株(茎)。

4、甘蔗、纤维用麻类、烟草,观测次数较多的作物,固定植株顺序测量高度。

5、个别植株因折断或死亡时,应补选。测点中有3株或3株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则该测点植株应全部另选,并在备注栏注明。

3.2.3测量方法

1、禾本科作物稻类、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拔节(蔗茎伸长)期及其以前,从土壤表面量至所测植株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拔节(蔗茎伸长)期以后,量至最上部一片展开叶子的基部叶枕,抽穗后量至穗顶(不包括芒长)。

2、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马铃薯、烟草、麻类从土壤表面量至主茎顶端(包括花序)。打顶的作物量至主茎最高处。

3、作物培土后,植株高度测量从培土高度的一半量起。

4、高度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

3.3植株密度测定

密度是对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数量进行测定。密度是构成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指标。分蘖作物密度的变化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作物密度发生变化的发育期,需要进行密度测定。

3.3.1密度测定地点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每个发育期测点附近,选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做上标志,每次密度测定都在此进行。为提高产量结构分析的精确性,稻类、麦类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1个点,共8个点。测点距田地边缘需在2米以上。如测点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并注明原因。

3.3.2密度测定方法

1、测定单位面积上的总株(茎)数和有效株(茎)数,均以每平方米株(茎)数表示。单茎作物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分蘖作物分蘖前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分蘖后测定每平方米茎数。有效株(茎)数的测定结合总株(茎)数测定进行。稻类、麦类、谷子每茎正常子粒≥5粒为有效茎;玉米、高粱每株正常子粒≥10粒为有效株,抽穗期有效茎数的测定以已抽穗和孕穗的为准。甘蔗茎长度的1米以下且茎径小于1.5厘米,为无效茎。密度测定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二位小数。

2、条播密植作物

(1)1米内行数:每个测点出10个行距(1--11行)的宽度,但畦作或垄作地段应量出2个或以上畦或沟的宽度。以米为单位,取二位小数(即厘米),然后数出行距数,4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宽度,即为平均1米内行数。

(2)1米内株(茎)数:每个测点在相邻的两行各取0. 5米长错开的一段(相加为1米)数其中的株(茎)数,各测点1米内株(茎)数之和除以4,求得平均1米内株(茎)数,分蘖作物乳熟期求8个测点的平均。

密度不均匀的地段,测量长度应增加一倍(两行相加为2米),然后求出平均1米内株(茎)数。

(3)1平方米株(茎)数:1平方米株(茎)数=平均1米内行数×平均1米内株(茎)数

3、稀植或穴播(栽)作物

(1)1米内行数:同条播密植作物规定。

(2)1米内株(茎)数:稀植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20个株距,各测点的株距数之和除以所量总长度,即为平均1米内株数。穴播(栽)作物每个测点连续量出10个穴距的长度( 测量方法同1米内行数测定),数出其中的株(茎)数,各测点株(茎)数之和除以所量的总长度,即为1米内株(茎)数。

(3)1平方米株(茎)数:1平方米株(茎)数=平均1米内行数×平均1米内株(茎)数。

4、撒播作物

(1)1平方米株(茎)数:每个测点取0.25平方米(0.5米×0.5米),数其中株(茎)数,4个测点之和即为1平方米内株(茎)数。水稻秧田如果密度很大,每测点取0.04平方米(0. 20米×0.20米),数其中株数,4个测点总株数除以测定总面积,即为1平方米株数。

(2)密度订正:撒播作物,畦(垄)沟或畦背占有一定面积,密度测定结果需进行订正。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地段观测点附近,各量出2畦(垄)以上的长度和宽度,求出总面积及相应的实播面积( 不包括畦沟、背),4个点的平均,计算订正系数,取一位小数。测定记录记入密度测定记录页内。

全国智慧农业气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 全国智慧农业气象能力建设2019年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为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总体 安排,依靠科技和机制创新,强化综合统筹和合理布局,通过“三个平台、两个能力”(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业务支 撑平台、服务平台以及农业气象观测试验能力、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推进全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联动与融合,推进农业气象服务规模化、集约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2019年,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初步建成全国农业气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系统,实现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数据、产品的快速访问。全国农业天气通APP(基础版)正式发布并试运行,WebCAgMSS客户端实现业务试用,10个特色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基本建成。完成年度农业气象业务核心技术项目研发与区域联合试验任务。初步实现国家级、省级基础农业气象产品格点化制作。多种渠道的“直通式”服务覆盖全省6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较2018年增长10%以上。 二、建设任务及分工 (一)农业气象大数据业务能力建设 1.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建设

(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建立国家级、试点省农业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各类农word 教育资料 .. 业气象大数据的上传、存储与管理。建立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分布式存储方案,开发农业气象数据服务MUSIC接口,为农业气象业务系统与服务平台提供高效数据服务。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通过加工流水线实现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加工、数据挖掘、算法运行、产品生成等功能。 (2)国家气象中心 开发基于WEB的国家级农业气象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实 现农业气象基础观测、基础地理与环境信息、基础格点产品、服务主体等各类农业气象数据显示、浏览、分析及下载。(3)各省(区、市)气象局 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开发本级农业气象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强化农业气象大数据在业务服务中的应用。 2.农业气象大数据建设任务 (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负责全球及全国日值气象数据、全国土壤水分自动观测数据、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实时入库,通过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共享;负责存储和管理国家级、省级业务单位上传的农业气

《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通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2015年,探测中心编制并下发了《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站功能规格需求书》(气测函〔2015〕202号),以此项工作为基础,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于2016年开始启动作物气象自动观测试点工作,下发气测函[2016]46号文《观测司关于组织开展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建立健全与作物气象自动观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规章。 2017年4月17日,中国气象局印发的《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十三五”气象标准体系框架及重点气象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气发〔2017〕26号)中明确本标准名称为《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项目于 2018 年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批准立项,项目编号为QX/T-2018-43。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得到了中国气象局观测司和法规司的悉心指导,也得到了河南、广西、内蒙古、新疆气象局等业务单位以及河南中原光电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3、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起草组。 2017 年4月,编制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并制定了实施计划。起草组按计划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分工。收集生态气象观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并进行总结,建立了标准编写的初步框架。 (2)组织起草。 2017 年 5 月,根据初步框架,形成了标准草稿。标准编制组经过多次深入的讨论,完成了对标准草稿的修改和完善。尤其对其中涉及的术语与定义、标准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审定。 (3)完成初稿。 2017 年 6 月,标准初稿完成,提交主管机构审核。 (4)标准立项。 2017年 8 月 22 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 2018 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7〕 39 号),确定进行《农业气象自动观测规范通则》(以下简称“规范”)编制,项目编号 QX/T-2018-43。 (5)深入调研。 2018 年 9 月至 2019年4 月,起草组开展了国内观测规范沿革、国内外相关标准、相关文献的调研,并进一步归纳总结。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篇一:气象学实验指导1,2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太阳辐射与风、气压的观测 (4学时) 实验目的:1.学会用便携式辐射计观测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用暗筒式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用照度计观测光照度的方法。 2.印证朗伯定律和可见光在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和总辐射中比率的变化规律。 3.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的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了解三杯和电接风向风速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掌握热球式微风仪的测风方法。 实验准备:便携式辐射计,暗筒式日照计,照度计,日照自记纸(一张是有纪录的),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三 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计,计算器,计算纸,直尺,铅笔,记录板。

实验内容: 1.介绍实验原理:①由于“朗伯定律”只适用于平行辐射线,又在总辐射中太阳直接辐射占主要地位,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sm?sm?sinh;Q ?? ?Q?sinh;D在各个方向上的 差异较小。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φ=39°42′;δ由查表获得;ω=(t-12)×15°/h ②由于可见光在散射辐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若设sd、s和sb分别为Rsd、Rs和Rsb的光照度,则: sdssb ??。RsdRsRsb ③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可照时间×100%可照时间n= 2?0 ;cosω0=-tgφ·tgδ0?1 15?h 2.介绍便携式辐射计,日照计,照度计、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等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简介三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玉米农业气象服务指标

玉米农业气象服务指标 一、玉米全生育期农气指标 玉米播种期:(4月下旬-5月上旬) 1、适宜气象指标 地中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8℃。 1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60-80%,偏沙壤土58-75%。 温度适宜、墒情不足50%,以出现透雨为适宜指标。 2、不利气象指标 低温:日平均气温低于8℃,持续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出苗。 干旱:10厘米相对湿度小于50%。 涝害:土壤相对湿度连续3天在90%以上,就会发生涝害。 透雨延迟:5月上旬前未出现第一场透雨。 3、不利条件下的应对措施 大连地区春季易发生干旱,在旱情较轻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点 播等措施,以减少播种期的墒情损失,保证玉米顺利出苗。玉米苗期:(5月上旬-6月上旬) 1、适宜气象指标 苗期温度18-20℃,最低温度大于10℃。 5厘米地温20-24℃。 土壤相对湿度60-75%,蹲苗时55-60%。 2、不利气象指标 最低气温小于-1℃,幼苗受伤;小于-2℃死亡。

幼苗时遇到2-3℃低温影响正常生长。 出现5天以上连阴雨,玉米出苗慢。 苗期降水量不足50毫米,影响幼苗生长。 3、不利条件下的应对措施 注意抗旱浇苗和排涝,避免出现内涝渍灾。 玉米拨节孕穗期:(6月中旬-7月中旬) 1、适宜气象指标 日均气温18℃以上。 最适宜温度24-26℃ 土壤相对湿度70-80%,无卡脖旱。 拔节后侯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上,侯平均气温25-27℃。 2、不利气象指标 日平均气温低于18℃,生长缓慢。 大喇叭口期土壤相对湿度小于60%。 雨水过多,光照不足,对发育不利。 7月份低温阴雨,相对湿度大于85%,易导致病虫害发生。 玉米抽雄前后一个月是需水临界期,对水分特别敏感,二十天 内无透雨,田间持水量≤60%。玉米拨节抽穗叶子凋萎,雌穗 不孕空杆,秃尖增多,严重减产。 3、不利条件下的应对措施 如遇“卡脖子旱”,及时灌溉浇水。 玉米抽穗开花期:(7月下旬-8月中旬) 1、适宜气象指标 最适宜温度25-28℃。 空气相对湿度65-9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土壤水分分册

土壤水分分册 土壤水分分册目录第一章土壤水分测定75 1.1 测定土壤水分的意义75 1.2 土壤湿度测定一般规定75 1.3 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湿度77 1.4 中子仪测定土壤湿度78 1.5 土壤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分贮存量的计算80 1.6 其它土壤水分状况工程的测定81 第二章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82 2.1 测定工程82 2.2 测定的基本要求82 2.3 土壤容重的测定83 2.4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85 2.5凋萎湿度的测定86 第三章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表的填写87

3.1 农气簿-2-1的填写88 3.2 农气簿-2-2的填写89 3.3 农气簿-2-3的填写90 3.4 农气表-2-1的填写91 3.5 农气表-2-2的填写92 附录1土壤常用参考资料与数据92 附录2微波炉快速测定土壤湿度操作方法95 附录3目测土壤湿度观测方法95 附录4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表格式97 第一章土壤水分测定 1.1测定土壤水分的意义 土壤水分状况是指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各层中数量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其它自然体(大气、生物、岩石等)间的水分交换现象的总称。土壤水分是土壤成分之一,对土壤中气体的含量及运动、固体结构和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吸收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生产力有着多方面的重大影响。土壤水分又是水分平衡组成工程,是植物耗水的主要直接来源,对植物的生理活动有重大影响。经常进行土壤水分状况的测定,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实时服务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2土壤湿度测定一般规定 1.2.1观测地段种类 土壤湿度测定设有三种观测地段,除为实时服务外,各有其不同的目的: 1.固定观测地段:为研究土壤水分平衡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所设置的长期固定的周年土壤湿度测定地段。地段对所在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应具有代表性。地段设置在大气候观测场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自然物候分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自然物候分册目录 拕 憙 第一章自然物候观测总则 憖 ,(, 自然物候观测的概念及其意义 ,(, 物候观测点的选择 ,(, 物候观测对象的选定 ,(, 观测的物候期 ,(, 物候观测时间 ,(, 物候观测的一般规定 表, 物候观测种类 表, 观测的物候期 憙第二章观测的主要物候期及标准憖 ,(,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物候期标准 ,(, 草本植物物候期标准 ,(, 候鸟、昆虫、两栖动物物候期标准 ,(, 气象、水文现象 ,(, 物候分析 附录, 物候观测常见植物、动物图 附录, 自然物候观测记录簿、表格式 第二章观测的物候期及标准 ,(,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物候期及标准

,、芽膨大期 乔木和灌木的芽具有鳞片,芽的鳞片开始分离,侧面显露淡色的线形和角形,果树和浆果树从鳞片之间的空隙可以看出芽的浅色部分时为芽膨大期。裸芽不记芽膨大期。 针叶类如松属顶芽鳞片开裂反卷,出现淡黄褐色的线缝;侧柏鳞片张开,中间露出紫褐色;榆树在鳞片边缘有绒毛出现;刺槐在旧叶痕上突起出现象人字形裂口;槐树褐色带绒毛的隐闭芽露出绿色;栾树芽中出现黄色的毛;枣树冬芽出现新鲜的棕黄色绒毛。这都是芽开始膨大的特征。 花芽和叶芽分别记明其膨大日期。如花芽先膨大即先记花芽膨大日期,后记叶芽膨大日期,如叶芽先膨大,也应先记录。如人力不足可不分别观测,只记芽最先开始膨大日期,但要在日期前注明“花”或“叶”。花芽、叶芽分别观测的记录可记在同一栏内,加以注明。 为了不错过记录这个时期,可以在观察的树芽上涂上小墨点,当出现分离,露出其它颜色即为芽膨大开始。 但是这种方法仅对有较大芽的树木类才可以应用。芽很小或绒毛状鳞片的树木,要观察其芽的膨大开始是比较困难的,宜用放大镜或望远镜观察。绒毛状芽膨大时顶端出现比较透明的银色毛茸。 ,、芽开放期 有鳞片的芽当鳞片裂开,芽的上部现出新鲜颜色的尖端或形成新的苞片而伸长。槐树隐蔽芽,当明显看见长出绿色叶芽;榆树形成新的苞片而伸长;裸芽类带有锈毛的冬芽出现裂缝;刺槐芽裂开后长出绒毛,显出绿色;桃、杏的鳞片裂开,玉兰绒毛状的鳞片裂开见到花蕾顶端,既是花芽开放期,也是花蕾出现期。 如芽膨大期分别记载花芽和叶芽,芽开放期也应分别记载。 ,、展叶期

环境气象监测仪基本原理

环境气象监测仪基本原理 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严重威胁这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和生态环境,因此在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农业环境气象监测旧版的尤为重要了。利用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助于建立高效、及时、准确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环境气象监测仪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改造升级,现代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必须摆脱过去那种落后的检测方式和面貌,继而应用科技含量更高,监测精度更准、稳定性更好的环境气象监测仪来加强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它可以在野外独立完成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农业气象要素参数的全天候现场精确自动监测,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数据更新,在它的帮助之下,农业工作者可以更加轻松的获取实时、历史气象数据,了解气象的变化情况,实现地面观测与气象资料的有机结合,这样更加有利于完善农业环境气象监测,实现农业环境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有效保证了各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维护农业原有的生态环境,为开展科学农业生产作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环境气象监测仪的帮助下,作物会生长的更好,产量和品质也会更高,符合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基本利益,因此受到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一致认可。

一、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工作原理: 托普云农环境气象监测仪采用GPRS或GSM传输方式,主要适合于长距离之间数据的收发。GPRS通讯方式是采集点采集数据后,通过GPRS或GSM上传网络,用户可利用任意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登陆并查看数据,农业环境监测站稳定可靠,解决了同行业利用移动无线IP传输通讯经常掉线的麻烦。数据稳定可靠无需担心突然断线,通讯费用按流量计费,适用于数据量大的应用模式。 大气压力、光照度、露点、直接辐射、日照、光合有效辐射、紫外辐射、蒸发、二氧化碳等传感器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1-3)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工作目标 用3~5年的时间,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技术系统。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初步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

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布局,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农业气象灾害等应用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和县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观测内容,制定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方案,并建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发完善国家级及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作物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技术,改进产量预报技术。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农用天气预报

题 -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 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按照“十有”标准创建,以下哪些标准为“十有”标准中的内容( ABDEFG ) A、具有农业气象专业人员 B、具有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C、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D、具有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E、具有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F、具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G、具有“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 2、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具有(B)以上相对固定的专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 A、1名 B、2名 C、3名 D、4名 3、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具有2名以上相对固定的专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对) 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具有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包括(ABCDE) A农业气象适宜性 B农业气象灾害 C农用天气预报 D农业气候区划 E灾害风险区划

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其重点服务对象包括(ABDE) A、农民合作社 B、农业种植专业大户 C、农民 D、涉农企业 E、政府与有关部门生产决策者 6、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与(C)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 A、85% B、90% C、95% D、80% 7、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与90%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错) 8、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每年组织至少两次农业气象服务需求调研活动,进一步明确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服务重点。(错)一次9、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每年组织一次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从农业气象服务效果、典型服务事例、外界评价和示范推广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估服务效益,提交评估报告。(对) 10、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专职的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应为农业气象专业本科以上。(错)专科以上 1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应具有“直通式”农业网气象服务,与90%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并通过气象信息站、信息员等将农业气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村屯覆盖

农业气象站环境监控方案

农业物联网环境监测智能气象站系统方案 现代农业智能化包含了育种育苗、植物栽种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农业科技设施等多个方面实施程序化和计算机软件的参与。农业的高科技电子智能控制设备,在我国农业战线基本是一个空白。而国外的产品价格极为昂贵,且并非安全适用。利用高科技技术,促进农业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成本下降都有积极意义。 智能农业气象站为九纯健科技面向农业领域推出的一款低成本、高性能远程环境采集监控系统。该系统由国内领先品牌九纯健系列传感器、九纯健数据采集器、九纯健智能控制器系统、九纯健短信报警系统、九纯健农业综合监控管理软件平台集成。 九纯健智能气象站系统组成部件介绍 九纯健智能气象站由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记录仪、电源系统、野外防护箱和不锈钢支架等部分构成。风速、风向、雨量、蒸发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等传感器为气象专用传感器,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智能气象站的整体运行的稳定性,所以选择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气象传感器至关重要;九纯健气象数据记录仪具有气象数据采集、气象数据定时存储、参数设定、友好的软件人机界面和标准通讯传输功能。 九纯健智能气象站系统数据联网功能概述 九纯健智能气象站专业用于采集空气中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日照强度、太阳辐射、降雨量、大气压力等气象参数。实现对林业、农业、园林等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控、对环境监控实行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系统网络连接传输方式介绍:提供了有线传输和无限传输两种方式进行传输数据! 有线传输方式: 将智能气象站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标准的RS232/RS422/RS485/USB通讯接口与监测中心(总控室)上位机有线连接(线缆采用通讯专用线缆),最长有效通讯距离可长达1200米!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实现局域网多站点监测; 无线传输方式: zigbee无线传输方式:九纯健智能气象站结合新兴的zigbee无线通讯技术来实现数据无线传输,zigbee无线传输是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响应快、容量大、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他可以将成百上千的微笑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通讯,他们以“接力”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上,所以具有极高的通信效率,数据最终传输到上位机或其它无线技术如WiMax等收集。适用于学校农场林园等比较开阔的场合,通讯距离一般介于在10M-200M之间,无任何通讯费用! 射频无线传输方式:采用全球免执照频段无线射频进行数据传输,通讯距离一般在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农业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一、目的 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基础,质量考核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台站及观测人员的观测质量情况,总结经验,引导农业气象观测人员认真钻研业务技术,促进农业气象观测业务技术水平和业务质量稳定提高。 二、考核范围 l.农业气象观测 包括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的各项观测内容。其它观测项目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其工作基数和错情可计入连续百班无错情质量考核,但不计入本考核办法所要求上报的工作基数和错情中,也不参与连续二百五十班无错情质量考核。 2.农业气象报表 包括农气表-l、农气表-2-l、农气表-2-2、农气表-3、农气表-4。 3.农业气象电报 气象(旬)月报电码(包括地方补充段)和土壤湿度加测报电码的各项编报内容。 三、考核内容和统计方法 l.责任性错误 凡由于失职而造成的错误为责任性错误。 ?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伪造、涂改原始记录或电报每发生一次计15个错情。 ?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丢失或毁坏原始记录(以观测簿一页以上无法辨认为准),每发生一次计10个错情。 ?缺测:缺测某一项目或某次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过程的记载等,计10个错情。 ?缺报:漏发整份电报并在规定时限内(旬末次日北京时间09:00前,以下同)未补发者,计5个错情。 ?早、迟测:各项观测不按规定时间进行,提早或推迟观测,每发生一次计2个错情。 ?报表未制作:一份报表计10个错情。 责任性错误系严重违反观测纪律的行为,对当事者应根据情节轻重、危害大小、本人态度等情况,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对该台站也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加强管理。具体办法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 2.漏测错情 ?凡需进行几个重复或多个样本观测的项目,如果有一个或几个重复、样本未进行观测,按漏测计算错情。每漏测一个重复或样本计3个错情。 ?土壤水分观测时,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层次未进行测定,按漏测计算错情。每漏测一个

新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一、总体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

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臵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必须建设气压室(有条件的应对原气压柜改造),其装修与值班室一致。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在观测场附近适当位臵安装实景监控系统,值班室内设监视平台,对观测场进行实时监视;也可以在观测场内安装红外报警器。 台站要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范、业务流程(包括探测仪器、网络、供电等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考核上岗制度,并装订成册。 要建立地面气象观测场室规范化建设的各种建设、技术文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