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除零中频接收机直流偏移技术比较与研究_徐礼哲

消除零中频接收机直流偏移技术比较与研究_徐礼哲

消除零中频接收机直流偏移技术比较与研究_徐礼哲
消除零中频接收机直流偏移技术比较与研究_徐礼哲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 摘要:偏移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界面位置,并使绕射波收敛,即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按所处理的地震资料是否做过水平叠加划分为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两大类。这里主要讨论叠前偏移。偏移方法分为时间域和深度域两类,时间偏移技术是基于横向速度变化弱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产生的,而深度偏移技术是基于横向变速的真实地质深度模型发展而来的。这里主要介绍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有限差分法叠前时间偏移、Fourier变换法叠前时间偏移三种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在叠前深度偏移上面,主要根据其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叙述,并进行了不同偏移技术的成像对比。 关键字: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克希霍夫积分法 正文: 一、引言 偏移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界面位置,并使绕射波收敛,即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 按所处理的地震资料是否做过水平叠加划分为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两大类。 偏移方法分为时间域和深度域两类。时间偏移技术是基于横向速度变化弱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产生的,而深度偏移技术是基于横向变速的真实地质深度模型发展而来的。 从当前技术发展的状况看,目前国内应用的叠前偏移技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类。一种是基于波动方程积分解的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偏移。这种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在研究,目前,随着多年来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高效实用的叠前偏移方法,它具有高角度成像、无频散、占用资源少和实现效率高的特点,能适应不均匀的空间采样和起伏地表,比较适合复杂构造的成像。目前国际上有多种较为成熟的积分法叠前成像软件,是当前实际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一种是基于波动方程微分解的波动方程叠前偏移。这种技术目前在国内的应用还处于试验阶段。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一样,都是基于三大数学工具,即克希霍夫积分、有限差分和Fourier变换。

外加LNA 对零中频接收机性能之影响

Introduction
在手机射频中, 最常额外添加 LNA 的 RF 应用, 应该莫过于讯号极为微弱的 GPS, 如下图[18] :
然而随着手机射频越来越复杂, 其他 RF 应用, 也开始出现额外添加 LNA 的需求, 如下图[9]。故本文件将探讨外加 LNA,对于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1

Noise Figure
所谓灵敏度, 指的是在 SNR 能接受的情况下, 其接收机能接收到的最小讯号[17], 其公式如下 :
然而对于手机射频工程师而言,能着手改善灵敏度的,只有 Noise Figure 一项。 Noise Figure 的定义如下[17] :
理想上 SNR 当然是越大越好, 最好是无限大(表示都没有噪声), 但实际上不可能 没有噪声,因此所谓 Noise Figure,衡量的是当一个讯号进入一个系统时,其输 出讯号的 SNR 下降多寡,亦即其噪声对系统的危害程度,示意图如下[17] :
假设信号经过一组件, 其 SNR 下降 1 dB, 那么我们可以说, 该组件的 Noise Figure 为 1 dB。
2

而由下图可知,Noise Figure 最小为零,亦即输出信号的 SNR 完全不变。同时也 由下图可知,信号经过任何组件,不管是有源还是无源,其 SNR 都只会变小, 再怎样都不会变大,所以 Noise Factor 最小是 1[14]。
因此,若信号经过越多组件,则 SNR 会下降越多[3]。
而不论是有源还是无源组件,其 Noise Figure 主要是来自其 Insertion Loss。
3

零中频收发机的发展现状

零中频趋势 小型化大势所趋,零中频崭露头角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微电子和通信技术出现了革命性的发展,集成电路和个人数字 通信系统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1974年Motorola推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寻呼机(Pager),此后寻呼系统的发展一度风靡全球。寻呼机、手机这类个人通信装置由于随身携带,所以必须做到体积小、重量轻,并且非常省电。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设计者们绞尽了脑汁。大家的共识是尽量利用集成电路技术,将电路元件做在芯片内部,也就是提高电路的集 成度。 但是对于超外差接收机来说,至少有两个元件是到目前为止无法集成到芯片上去的,这就是它的镜频抑制滤波器和信道选择滤波器。不仅如此,为了提高选择性,信道选择还可能 用到一些较为昂贵的器件如声表面波(SAW)滤波器。这时,又有人想到了零中频接收机。我们已经知道,零中频接收机⑴不存在镜频问题;⑵只要用低通滤波器来选择信道,而低通 滤波器的集成技术已经很成熟,即使集成有困难,也可以用廉价的电容和电感来实现。凭这两点,可以只用极少的片外元件而达到极高的集成度。 1980年,第一个实用的零中频寻呼机终于诞生,这也是第一个小型化的个人数字通信接收机。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过一对正交混频器(Quadrature Mixer) 变频后产生两个正交的零中频信号I和Q,这两个信号随后被低通滤波和限幅放大。由于使用简单的二进制FSK调制,最后的解调过程甚至可以用一个D触发器来完成。在大量改进 的基础上,Philips在其UAA2080系列寻呼机中成功地应用了零中频结构。32引脚的芯片 中包含了低噪声放大器、正交混频器、信道选择滤波器、限幅放大器、FSK解调器以及本 振及带隙参考源等电路模块,接收机灵敏度等指标与超外差式相比并不逊色,而片外元件总 数不到40个,其中绝大多数是电容电阻。要知道,即便是数字电路芯片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外围元件。 理想与现实之间,要直接不太容易 不知不觉,寻呼业的热潮开始消退,但零中频结构却魅力凸显,面对个人移动通信的汹 涌浪潮,人们开始尝试将它用到手机中,但是这次奇迹并没有再现。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为我 们揭示了症结所在。 直流漂移(DC Offset) 零中频结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信号一开始就被搬移到直流频段,这虽然是设计者所希望 的,因为可以节省很多价格不菲的元件,但不幸的是这一频段很不干净”因此信号还没来 得及获得足够的增益就被很强的低频干扰和噪声污染”了。一个最广为人知的问题是本振信 号的泄漏所引起的直流漂移。由于在电路中总是存在一些寄生的元件,信号与信号之间不可 能做到完全隔离,总有一部分信号会发生泄漏。在一个实际的无线接收机中,本振信号可以 漏到混频器的射频信号输入端,进而通过隔离度有限的低噪声放大器到达接收天线。在这条通路上,一部分泄漏的信号会被反射回来而与接收的有用信号混杂在一起,并重新回到混频 器的输入端,再经过频谱搬移出现在直流频段。这种泄漏后的本振信号与本振信号自身相混 频的现象被称为自混频”我们看到,由于零中频接收机的输入信号频率与本振信号频率相

射频接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1 前言 (2) 2 工程概况 (2) 3 正文 (2) 3.1零中频接收系统结构性能和特点 (3) 3.2基于ADS2009对零中频接收系统设计与仿真 (3) 3.3超外差接收系统结构性能和特点 (12) 3.4基于ADS2009对超外差接收系统设计与仿真 (13) 4 有关说明 (16) 5 心得体会 (18) 6 致谢 (18) 7 参考文献 (19)

射频是一种频谱介于75kHz-3000GHz之间的电波,当频谱范围介于20Hz-20kHz之间时,这种低频信号难以直接用天线发射,而是要利用无线电技术先经过转换,调制达到一定的高频范围,才可以借助无线电电波传播。射频技术实质是一种借助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无线电技术。 无线电技术应用最早从18世纪下半段开始,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世界已经对频谱进行了多次分段波传播。当前,被广泛采用的频谱分段方式是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所规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射频所含频率也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射频技术也已经在众多领域的到应用。特别是高频电路的应用。其中在通信领域,射频识别是进步最快的重要方面。 工程概况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产品越来越普及,成为当今人类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射频接收机位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最前端,其结构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通信系统。优化设计结构和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以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是射频工程师追求的方向。由于零中频接收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易于单片集成的特点,已成为射频接收机中极具竞争力的一种结构,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介绍超外差结构和零中频结构性能和特点的基础上,对超外差结构和零中频结构进行设计与仿真。 正文 下面设计一个接收机系统,使用行为级的功能模块实现收信机的系统级仿真。

侦察雷达数字中频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文章编号:1001-893X(2009)02-0038-05 侦察雷达数字中频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杨春 (中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成都610036) 摘 要:针对传统模拟接收机在实现方式上的不足,提出了侦察雷达数字化接收机的性能改进方案。并对数字中频中多项关键技术进行原理分析,给出了雷达中频数字化具体实现方案,同时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数字中频测试方法。 关键词:侦察雷达;数字化接收机;中频采样;数字本振;镜频抑制度 中图分类号:TN959.1 文献标识码:A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gital Intermediate Frequency Receiver for a Reconnaissance Radar YANG Chun (Southwest China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Chengdu 610036,China) Abstract:In allusion to the defect of analog receiver,performace improvement scheme of digital intermediate frequency(IF)receiver for a surveillance radar is proposed,and theory of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is analysed.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IF digitization for reconnaissance radar is given. A comprehensive digital IF test method is provided. Key words:reconnaissance radar;digital receiver;intermediate frequency sample;digital local oscillator;image suppression 1 引言 传统雷达接收机正交解调在模拟域进行,I/Q 通道混频器要求同频率相位相差90°,两个通道通过滤波器后,信号增益也要求完全一致。如果在信号带宽上所有频点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则后端信号处理会因为I/Q通道的幅度不一致在脉压后产生距离旁瓣和相位正交性不好引入虚假目标,同时传统模拟接收机每个通道都需要一个A/D,两个A/D的差异会进一步降低系统性能。 随着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高速A/D变换器的发展,使得直接中频采样成为可能,即直接将模拟中频信号通过A/D变换为数字信号,同时在数字域实现正交解调,生成数字I、Q基带信号。与传统模拟方法相比,直接中频采样具有更高的精度与稳定性。尤其是数字本振不受环境变化影响,没有温度漂移,同时数字本振的幅度一致和相位正交性比模拟本振高一个数量级。本文探讨了侦察雷达数字中频的实现方案,给出了一种基于多相滤波器结构的数字接收机实现方法,实现了对60 MHz 调制的中频信号(带宽5 MHz)数字下变频设计,并给出了最后试验结果。 ?收稿日期:2008-12-03;修回日期:2009-01-21

地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6)0420416204 地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 王喜双1,张颖2 (1.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对速度场精度的要求较低,在构造复杂但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有较好的成像效果,近年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各探区得到高度重视和推广应用。对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关键技术(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速度建模)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其在富油凹陷整体评价、复杂断块精细勘探、碳酸盐岩岩溶地形识别、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叠前时间偏移是一项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应用前途广阔的地震精确成像技术,适合于在横向速度变化不大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图6参7 关键词:叠前时间偏移;克希霍夫法;反褶积;静校正 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 Seismic pre2stack time migration techniques WAN G Xi2shuang1,ZHAN G Ying2 (1.Pet roChina Ex ploration&Production Com pany,B ei j ing100011,China;2.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Development,Pet roChina,B ei 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Prestack time migration processing does not require highly of velocity fields.It can get a good imaging result in the circumstance of a complex structure and smooth lateral variation of velocity field.Thus it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and wide applications in prospect areas in PetroChina.The key techniques involved in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processing such as prestack noise attenuation,amplitude compensation,deconvolution,static correction and velocity model building are summarized,and their application effects are also analyzed in the overall assessment of oil2abundant sags,the elaborate exploration of complexly faulted blocks,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bonate karst topograph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stratigraphic reservoirs.The results prove that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is an accurate seismic imaging technique with an evident technical preponderance an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being suitable for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n the areas of smooth lateral variation of velocity field. K ey w ords:pre2stack time migration;Kirchhoff;deconvolution;static correction 0引言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地震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叠前深度偏移是复杂地质构造成像最好的方法,但其对速度场精度的要求太高,现有的建模技术难以达到要求,制约了其大范围推广应用。与叠前深度偏移相比,叠前时间偏移对速度场的精度要求较低,在构造复杂、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有较好的成像效果。因此,叠前时间偏移是现阶段更为合适的地震成像技术,近几年来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迅速发展,在国外已成为一项常规处理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从2003年开始,针对复杂构造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相继选择了渤海湾盆地大民屯凹陷、南堡凹陷和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作为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推广应用试验三大示范区。目前,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在中国石油各探区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如冀东滩海数亿吨储量规模大油田的发现就直接归功于南堡凹陷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的应用。本文对中国石油探区内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总结,以便推动这项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取得更好的油气勘探成果。 1方法原理 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法和递归偏移法是叠前偏移的两种方法,但是前者更容易实现,计算成本低,对观测系统的适应性强,所以在叠前偏移应用中率先得到推广。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是计算地下绕射点的时距曲面,根据克希霍夫绕射积分理论,时距曲面上的所有样点信息叠加就得到了该绕射点的偏移结果。因此,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大多假设震源点到绕射 614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2006年8月 PETROL EUM EXPLORA TION AND DEV ELOPM EN T Vol.33 No.4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1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 1、叠前偏移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为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 从理论上讲,叠前时间偏移只能解决共反射点叠加的问题,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应用于地下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复杂的地区。 当速度存在剧烈的横向变化、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时,只有叠前深度偏移能够实现共反射点的叠加和绕射点的归位,叠前深度偏移是一种真正的全三维叠前成像技术,但它的成像效果必须依赖于准确的速度-深度模型,而模型的迭代和修改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费时的过程,周期长,花费也相当昂贵。 1.1 叠前时间偏移 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和速度分析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常规NMO、DMO和叠后偏移的缺点,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叠前时间偏移产生的共反射点(CRP)道集,消除了不同倾角和位置的反射带来的影响,不仅可以用来优化速度分析,而且也是进行AVO地震反演的前提。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础是计算地下散射点的时距曲面。根据Kirchhoff绕射积分理论,时距曲面上的所有样点相加就得到该绕射点的偏移结果。具体的实现过程就是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曲线旅行时轨迹对振幅求和,速度场决定求和路径的曲率,对每个共炮检距剖面单独成像,然后将所有结果叠加起来形成偏移剖面。

1.2 叠前深度偏移 实际上,叠前时间偏移可认为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倾斜地层的广义NMO叠加,其目的是使各种绕射能量聚焦,而不是把绕射能量归位到其相应的绕射点上去,它基于的速度模型是均匀的,或者仅允许有垂直变化,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仅能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当地下地层倾角较大,或者上覆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的条件下,叠前时间偏移并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 为了校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在时间剖面的基础上,再做一次校正,使成像点与绕射点位置重合,这就是做叠后深度偏移的目的,但叠后深度偏移有缺点,主要是无法避免NMO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而且在实现过程中缺少模型叠代修正的手段,因此叠后深度偏移一般作为叠前深度偏移流程的一部分,用于深度域模型层位的解释。 叠前深度偏移理论是建立在复杂构造三维速度模型基础之上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符合斯奈尔定律,遵守波的绕射、反射和折射定律,适用于任意介质的成像问题。它与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相比有以下优点:(1)符合斯奈尔定律,成像准确,适用于复杂介质;(2)消除了叠加引起的弥散现象,使得大倾角地层信噪比和分辨率有所提高;(3)能够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和测井等资料来约束处理结果,还可以直接利用得到的深度剖面进行构造解释,方便与实际的钻井数据进行对比。

零中频接收机设计

零中频接收机设计 2013年09月24日13:09eechina 分享 关键词:零中频,接收机 作者在:冷爱国,TI公司China Telecom system 摘要 相较传统的超外差接收机,零中频接收机具有体积小,功耗和成本低,以及易于集成化的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德州仪器(TI)的零中频接收方案(TRF3711),详细分析介绍了零中频接收机的技术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概述 零中频接收机在几十年前被提出来,工程中经历多次的应用实践,但是多以失败告终,近年来,随着通信系统要求成本更低,功耗更低,面积更小,集成度更高,带宽更大,零中方案能够很好的解决如上问题而被再次提起。 本文将详细介绍零中频接收机的问题以及设计解决方案,结合TI的零中频方案TRF3711测试结果证明,零中频方案在宽带系统的基站中是可以实现的。 1、超外差接收机 1.1超外差接收机问题 为了更好理解零中频接收的优势,本节将简单总结超外差接收机的一些设计困难和缺点。 图一是简单超外差接收机的架构,RF信号经过LNA(低噪声放大器)进入混频器,和本振信号混频产生中频信号输出,镜像抑制滤波器滤出混频的镜像信号,中频滤波器滤除带外干扰信号,起到信道选择

的作用,图中标示了频谱的搬移过程及每一部分的功能。 在超外差接收机种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在镜像抑制滤波器和信号选择滤波器的设计上得到平衡,如图一所示,对滤波器而言,当其品质因子和插损确定,中频越高,其对镜像信号的抑制就越好,而对干扰信号的抑制就比较差,相反,如果中频越低,其对镜像信号的抑制就变差,而对干扰信号的抑制就非常理想,由于这个原因,超外差接收机对镜像滤波器和信道滤波器的选择传输函数有非常高的要求,通常会选用声表滤波器(SAW),或者是采用高阶LC滤波器,这些都不利于系统的集成化,同时成本也非常高。 在超外差接收机中,由于镜像抑制滤波器是外置的,LNA必须驱动50R负载,这样还会导致面积和放大器噪声,增益,线性度,功耗的平衡性问题。 镜像滤波器和选择滤波器的平衡设计也可采用镜像抑制架构,如图二所示的Hartley(1)和Weaver (2)拓扑架构,在A点和B点的输出是相同极性的有用信号和极性相反的镜像信号,这样通过后面的加法器,镜像信号就可以被抵消掉,从而达到简化镜像滤波器的设计,但是这种架构由于相位和幅度不平衡,其镜像信号没有办法完全抑制,如证明(6),镜像抑制比I IR。 E指相对的电压幅度差,指相位差,如果E和Θ足够小,式(1)可以简化为(2)。 这里Θ是弧度,如果E=5%,Θ=5度,IIR约为26dB,如果要达到60dB的IIR,需要Θ低于0.1度,这是非常难以实现的,通常这种架构可以做到30-40dB的镜像抑制(7),所以,即使采用这种架构,镜像抑制滤波器和信道选择仍然需要仔细设计。

中频数字接收机的设计

文章编号:1009-671X(2006)04-0007-03 中频数字接收机的设计 于 搏,赵忠凯,王 丹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介绍了中频数字接收机的总体设计方案,提出了固定中频数字接收机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结合软件无线电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阐述中频数字接收机的具体实现.主要采用高速的A/D 转换器和高端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的结构,使得总体系统的处理速度大为提高,而且集成度高,可靠性好,使用灵活,具有很强的应用参考价值.关键词:数字接收机;软件无线电;固定中频中图分类号:T N 852 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5-05-10. 作者简介:于 搏(198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E_mail:yubohrb@https://www.doczj.com/doc/3917945927.html,. Design of intermediate frequency digital receiver YU Bo,ZHAO Zhong_kai,WANG D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 ing ,Harbin Engineer ing U niv 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The g eneral design of dig ital receiver in intermediate frequency is presented.The design conception and method are introduced in conjunction w 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oftware radio.T he concrete imple mentation procedure is demonstrated thoroughly.T he application of A/D and FPGA highly increases the final processing speed of this system w ith high integration,good reliability and flexibility.So it possesses reference v alue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Keywords:digital receiver;softw are radio;fixed intermediate frequency 随着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电子对抗技术业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手段,作为电子战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中频数字接收机[1]的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 本研究的重点是结合软件无线电的方法研制基于固定中频数字下变频的中频数字化接收机,并且最终能够用硬件实现其基本功能.本设计首先,提出一种对固定中频进行数字下变频的实现方法,通过简要分析论证了其正确性和可靠性;其次,整个硬件系统仅采用一片FPGA 来处理,并采用3片双通道A/D 芯片同时同步采样的运行模式.这片FPGA 为主控芯片,通过FPGA 对整个系统进行通信和控制,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 1 硬件设计 中频数字接收机的每路信号的总体硬件结构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1 模拟带通滤波器 中频信号有各种干扰存在,最好在接收中频信 图1 总体硬件结构流程图 号前先对它进行模拟滤波,将所选频率范围取出.本设计选用的是VANLONG 公司生产的BP60110型模拟带通滤波器,其中心频率为70MHz,中频带宽为20MHz,矩形系数为2,故信号通频带带宽为10MHz.但是,BP60110的插入损耗最大值为 第33卷第4期 应 用 科 技 Vol.33, .42006年4月 Applied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Apr.2006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浅析

偏移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界面位置,并使绕射波收敛,即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按所处理的地震资料是否做过水平叠加划分为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两大类。其中,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主要的特点:①实现这种技术所需的软硬件成本合理。②对偏移速度场无过高的要求。③配套技术比较成熟和完善。 方法原理: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一样,都是基于三大数学工具,即Kirchhoff积分、有限差分和Fourier变换。从原理和适用性上分析,叠前时间偏移是基于绕射叠加或Claerbout的反射波成像原则,是一种成像射线成像(DMO是法向射线成像)。下面详细叙述有关叠前时间偏移的各种方法。该方法一般在共炮点道集上进行,对二维和三维叠前偏移做法是一致的。 (1)该方法的步骤是将共炮点记录从接收点上向地下外推。外推时要先确定本道集可能产生反射波的地下空间范围,这个范围可以根据倾角、记录长度和道集的水平范围进行估算。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估算偏移孔径的反过程。对向地下延拓的空间范围做一些模拟估算是必要的。外推时使用一般Kirchhoff积分表达式: (1) 式中R为从地下(x,y,z)点到地面点()的距离。 这样求出的结果,等于从地面某个炮点激发,在地下(x,y,z)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在这个记录上有(x,y,z)点产生的反射波和z深度以下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我们应当做的是把(x,y,z)点处的反射波放到该点上。但是,在该点的记录还有很多其它深度点上的反射波。因此,如何从这个点用积分公式延拓计算出地震道u(x,y,z,t),并从中取出用于在该点成像的波场值,这就是下一步的工作。 (2)计算从炮点O到地下R(x,z)点的地震波入射射线的走时。这可以用均方根速度去除炮点至地下R点的距离近似求出。或者用射线追踪法求取,就更准确。用求出的下行波的走时到u(x,y,z,t)的延拓记录的时刻取出波场值做为该点的成像值。 (3)将所有的深度点上的延拓波场都如第二步那样提取成像值,组成偏移剖面就完成了一个炮道集的Kirchhff积分法偏移。 (4)将所有的炮道集记录都做过上述三步处理后进行按地面点相重合的记录相叠加的原则进行叠加,即完成了叠前时间偏移。在三维情况下,反射点轨迹变为一个旋转椭球面,该椭球是绕炮检距方向由二维条件下的椭圆旋转而成。如果取炮检距方向为x方向,则椭球面的方程为: (2) 通过波动方程的频散关系或波动方程的象征方程以及Fourier变换,可以得到对应的三维波动方程: (3) 如果炮检距方向与观测纵测线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时需要进行 坐标变换。新坐标系下的方程为: (4) 用有限差分法解(4)式有一定的难度,但它是可解的。因此对三维面积观测的数据体用该方法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在理论上是可实现的,目前尚未使用。虽然各个方向的共炮检距道集也可以用(3)式进行偏移而且容易实现。但是由于要在不同的方向上抽取新的共炮检距道集,并要重新采样,同时剖面长度会长短不等,因此对处理效率会有影响。(3)式虽然容易求解,但在炮检距方向有转角 时,首先要将数据沿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内插重排,这样内插重排后的三维数据体的水平切片将是某种菱形,造成纵横测线长短不一,给处理带来不便。如果仍按原坐标进行三维叠前偏移处理则必须用(4)式进行偏移。频率-波数(f-k)域叠前偏移是实现叠前时间偏移的一种有效方法。Li(1991)用一组常速实现了叠前偏移。用横向不变的速度偏移常炮检距数据可以在Fourier域进行,与Kirchhoff偏移相比,它具有成像速度快,能处理陡倾角且不会产生算子假频(是一宽带算子)的特点。另外,该算子考虑了由于通过层状介质而发生折射弯曲所造成的相位和振幅变化。另外,F-K偏移算子可以分解为NMO+DMO+ZOM,在常速偏移下,分解正确。若速度随深度变化,这种分解对NMO+DMO部分只是近似值。二维情况下,F-K域叠前时间偏移的向下延拓波场为: (5) 对层状v(z)介质,传播算子 由下式给出: (6) 其中, (7a)(7b)(7c) v是层速度。(7)式是常速频散关系的一扩展形式。三类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分为有限差分法、克希霍夫积分法和频率-波数域法。它们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并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多数情况下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是求解近似波动方程的一种近似数值解法。一般来说,网格剖分越细,精度越高,但这势必会增加计算量。和其它两种偏移方法相比,有限差分法简单,理论和实际应用都较成熟;由于采用递推算法,在形式上能处理速度的纵、横向变化。缺点是受反射界面倾角的限制;此外还要求等间隔剖分网格。 克希霍夫积分法偏移建立在物理地震学的基础之上,该方法能适应任意倾斜角度的反射界面;对剖分网格要求较灵活。缺点是费时;难以处理横向速度变化;偏移噪声大,“划弧”现象严重;确定偏移参数较困难。 频率-波数域偏移求解波动方程是在频率-波数()这种技术F-K1 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 2 有限差分法叠前时间偏移 3 Fourier变换法叠前时间偏移 4 结语 j (转150页) 康勇 冯万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浅析 摘要关键词随着石油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复杂的构造隐蔽油气藏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与此同时偏移方法由叠后向叠前发展。本文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的常见三种实现方法:克希霍夫(Kirchoff)法、有限差分法和傅立叶(Fourier)变换法,对它们的原理做了简要讨论,并进行了优缺点分析。 叠前时间偏移积分法差分法变换法

零中频与超外差接收机优劣

零中频射频接收机技术 作者: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李智群王志功2004年7月A版 摘要:零中频(Zero IF)或直接变换(Direct-Conversion)接收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易于单片集成的特点,正成为射频接收机中极具竞争力的一种结构。本文在介绍超外差(Super Heterodyne)结构与零中频结构性能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零中频结构存在的本振泄漏(LO Leakage)、偶次失真(Even-Order Distortion)、直流偏差(DC Offset)、闪烁噪声(Flicker Noise)等问题,并给出零中频接收机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技术。 关键词:零中频;超外差;本振泄漏;自混频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产品越来越普及,成为当今人类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射频接收机位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最前端,其结构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通信系统。优化设计结构和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以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是射频工程师追求的方向。由于零中频接收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和易于单片集成的特点,已成为射频接收机中极具竞争力的一种结构,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介绍超外差结构和零中频结构性能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零中频结构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零中频接收机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技术。 超外差接收机 超外差(Super Heterodyne)体系结构自1917年由Armstrong发明以来,已被广泛采用。图1为超外差接收机结构框图。在此结构中,由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先经过射频带通滤波器(RF BPF)、低噪声放大器(LNA)和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IR Filter)后,进行第一次下变频,产生固定频率的中频(IF)信号。然后,中频信号经过中频带通滤波器(IF BPF)将邻近的频道信号去除,再进行第二次下变频得到所需的基带信号。低噪声放大器(LNA)前的射频带通滤波器衰减了带外信号和镜像干扰。第一次下变频之前的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用来抑制镜像干扰,将其衰减到可接受的水平。使用可调的本地振荡器(LO1),全部频谱被下变频到一个固定的中频。下变频后的中频带通滤波器用来选择信道,称为信道选择滤波器。此滤波器在确定接收机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下变频是正交的,以产生同相(I)和正交(Q)两路基带信号。 超外差体系结构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接收机拓扑结构,因为通过适当地选择中频和滤波器可以获得极佳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由于有多个变频级,直流偏差和本振泄漏问题不会影响接收机的性能。但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和信道选择滤波器均为高Q值带通滤波器,它们只能在片外实现,从而增大了接收机的成本和尺寸。目前,要利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将这两个滤波器与其它射频电路一起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超外差接收机的单片集成因受到工艺技术方面的限制而难以实现。

直流偏移对于手机零中频接收机之危害

Introduction 由于现今智能手机要求的RF功能越来越多,这连带使得零件数目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要求轻薄短小[1,4], 下图是零中频架构的接收机[4],由于零中频架构,去除掉了中频的零件,具备了低成本,低复杂度,以及高整合度,这使得零中频架构的收发器,在手持装置,越来越受欢迎。但连带也有一些缺失,典型的缺失之一,便是DC Offset[2-3]。

由[5]可知,零中频架构的接收机,便是直接将射频讯号,降频为基频的直流讯号,而DC Offset之所以成为零中频架构的难题,在于它们会座落在频谱上为零之处,或其附近,很难滤除,因此会直接干扰到主频,且其强度甚至有可能大过讯号本身[3]。 由[9]可知,DC Offset会造成相位误差。

而解调时,会以EVM来衡量相位误差的程度,如下图左。而DC Offset会使星座图整体有所偏移,如下图右,换言之,DC Offset会使接收机的EVM变大[10-11] 。 而由[12]可知,若EVM变大,则同样的SNR,对应到的BER会升高,其解调结果会变差,亦即DC Offset会使灵敏度变差。

由[13]可知,接收机的LNA,其Gain皆非单一固定值,即VGA(Variable gain amplifier) 架构,如下图: 以灵敏度的角度而言,之所以希望透过AGC机制,以及VGA,来缩减LNA输出讯号的动态范围,主要便是希望ADC的输入讯号,其强度大小能适中,使讯号在解调时,不会因讯号过小而导致SNR下降,也不会因讯号过大,使后端电路饱和,Noise Floor上升,而导致SNR下降[4]。

中频数字化接收机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频数字化接收机系统设计与实现 软件无线电是一种基于宽带A/D器件、高速DSP芯片,以软件为核心(Software-Oriented)的崭新的体系结构。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宽带A/D 尽可能地靠近射频天线以便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尽可能早地数字化,尽量通过软件来实现电台的各种功能。通过运行不同的算法,软件无线电可以实时地配置信号波形,使它能够提供各种话音编码、信道调制、加密算法等无线电通信业务。我们知道信号失真是长期困扰模拟处理的难题,如本振频率漂移、相位噪声、混频产生的虚假信号、放大时产生的谐波以及互调、机内噪声等问题。尽管设计人员想方设法,但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而软件无线电技术简单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数字化之后,本振、混频、放大、滤波都仅仅是数字运算,不会产生谐波、互调等虚假信号。与传统的模拟方式相比,软件无线电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被誉为无线电领域的又一次革命。 1 接收机总体设计 由于受器件水平的制约,直接对射频采样处理还有一定难度。在保留软件无线电通用、灵活、开放的前提下,采用了中频数化方案[1],整个接收机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该接收机接收信号频率范围:10~100MHz,为防止频谱混叠,前端电调谐滤波器分8段滤波器,由8031控制选用。第一本振LO1采用数字锁相环产生所需频率,通过预置,可产生正弦信号频率范围:1360~2350MHz,步进值10Hz,电调谐滤波器与一本振互动联调。混频后,将信号通过一中心频率为 1350MHz的带通滤波器后,进行二次混频。第二本振LO2产生信号的频率固定设置为:1371.4MHz,因此中频信号为:21.4MHz,通过 AGC控制输出信号强度范围为:-50~-10dBm/50Ω。 2 中频数字化单元设计 该单元是接收机的核心部件,主要完成几种信号(AM、FM、SSB、CW、FSK、BPSK,QPSK)的解调工作,同时负责对模拟前端提供AGC控制用电平强度值和AFC控制用载波频率误差值。8031主控电路板则要为中频数字化值单元提供:信号类型、中频带宽、AGC时间常数、BFO值、PSK信号波特率等控制命令。中频数字化处理单元硬件系统大体构成如图2所示[1]。 2.1 数据采集部分 该部分电路主要由数控放大器和模/数转换器AD6640构成,负责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固定增益放大器(18dB)的中频输入信号为:21.4MHz,-50~-10dBm/50Ω(0.7mV~70mV),输出为-38dBm~+2dBm/50Ω(2.8mV~0.4V)。 AD6640是AD公司生产的新一代模数转换器件,分辨率12bit,输入动态范围±1V,采样速度可达65Msps,在5V供是时功耗仅为710mW。注意A/D前采用固

零中频射频接收机技术

零中频射频接收机技术 作者:李智群王志功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时间: [文字选择:大中小][添加到收藏夹] 超外差接收机 超外差(Super Heterodyne)体系结构自1917年由Armstrong发明以来,已被广泛采用。图1为超外差接收机结构框图。在此结构中,由天线接收的射频信号先经过射频带通滤波器(RF BPF)、低噪声放大器(LNA)和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IR Filter)后,进行第一次下变频,产生固定频率的中频(IF)信号。然后,中频信号经过中频带通滤波器(IF BPF)将邻近的频道信号去除,再进行第二次下变频得到所需的基带信号。低噪声放大器(LNA)前的射频带通滤波器衰减了带外信号和镜像干扰。第一次下变频之前的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用来抑制镜像干扰,将其衰减到可接受的水平。使用可调的本地振荡器(LO1),全部频谱被下变频到一个固定的中频。下变频后的中频带通滤波器用来选择信道,称为信道选择滤波器。此滤波器在确定接收机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下变频是正交的,以产生同相(I)和正交(Q)两路基带信号。 超外差体系结构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接收机拓扑结构,因为通过适当地选择中频和滤波器可以获得极佳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由于有多个变频级,直流偏差和本振泄漏问题不会影响接收机的性能。但镜像干扰抑制滤波器和信道选择滤波器均为高Q值带通滤波器,它们只能在片外实现,从而增大了接收机的成本和尺寸。目前,要利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将这两个滤波器与其它射频电路一起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超外差接收机的单片集成因受到工艺技术方面的限制而难以实现。 零中频接收机 由于零中频接收机不需要片外高Q值带通滤波器,可以实现单片集成,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图2为零中频接收机结构框图。其结构较超外差接收机简单许多。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经滤波器和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后,与互为正交的两路本振信号混频,分别产生同相和正交两路基带信号。由于本振信号频率与射频信号频率相同,因此混频后直接产生基带信号,而信道选择和增益调整在基带上进行,由芯片上的低通滤波器和可变增益放大器完成。 零中频接收机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下变频过程中不需经过中频,且镜像频率即是射频信号本身,不存在镜像频率干扰,原超外差结构中的镜像抑制滤波器及中频滤波器均可省略。这样一方面取消了外部元件,有利于系统的单片集成,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系统所需的电路模块及外部节点数减少,降低了接收机所需的功耗并减少射频信号受外部干扰的机会。 不过零中频结构存在着直流偏差、本振泄漏和闪烁噪声等问题。因此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零中频结构正确实现的前提。 本振泄漏(LO Leakage) 零中频结构的本振频率与信号频率相同,如果混频器的本振口与射频口之间的隔离性能不好,本振信号就很容易从混频器的射频口输出,再通过低噪声放大器泄漏到天线,辐射到空间,形成对邻道的干扰,图3给出了本振泄漏示意图。本振泄漏在超外差式接收机中不容易发生,因为本振频率和信号频率相差很大,一般本振频率都落在前级滤波器的频带以外。 偶次失真(Even-Order Distortion) 典型的射频接收机仅对奇次互调的影响较为敏感。在零中频结构中,偶次互调失真同样会给接收机带来问题。如图4所示,假设在所需信道的附近存在两个很强的干扰信号,LNA存在偶次失真,其特性为y(t)=a1x(t)+a2x2(t)。若 x(t)=A1cosw1t+A2cosw2t,则y(t)中包含a2A1A2cos(w1-w2)t项,这表明两个高频干扰经过含有偶次失真的LNA将产生一个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