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导学案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二年级数学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课导学案 学校学科数学小组修改建议 教学内容新课标一年级 数学下册 课题例三 授课教师教学时间 20XX年5月17 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技能目标 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 学 重 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 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 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法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前预习提纲预习例三 教研组长签字:周云志 合作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小学:讨论如何解决例三这样的问题 教研组长签字:周云志 达标检测题完成课本做一做的P29。 教研组长签字:周云志 教学过程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导学过程: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3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15人做游戏,平均每组有几人? 15人做游戏,平均每组5人,有几组?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 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1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3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作业。 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检测回馈表检测方式提问监测情况 分析 辅导措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我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对称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对称。 这些都是对称的,我能说一说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称现象。 合 作 探 究 1、看书29页例1,剪一剪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1)我把我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我发现了: 2、想一想、说一说 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 我发现:像我们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我还会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这样的图形是()。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平移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1、平移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平移。 这些都是平移现象。我能说说我平常发现的平移现象。 合 作 探 究 2、自学书30页例2,认识平移。 (1)我知道并会说什么是平移?(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3)、看图填一填。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1、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 就是()。 2、平移的方法: (1)确定物体平移的() (2)确定物体平移的() (3)()移动后的各点,就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练习九 苏教版

第四单元:练习九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 一、预习方向标——“仙”人一步! ⒈请先将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⒉ 我发现: 不变, 越大, 也越大。 ⒊ 我发现: 不变, 越大, 反而越小。 二、与课堂同行——“圣”人一绝! ⒋12÷3= 8÷4= 25÷5= 12÷2= 9÷3= 12÷4= 15÷5= 24÷4= 6÷3= 20÷4= 5÷5= 36÷6= 我发现:第四组的 不变, 越大, 也越大。 ⒌ 20 + 4 = 20 + 5 = 12 + 6 = 20÷ 4 = 20÷ 5 = 12÷ 6 =

20 —4 = 20 —5 = 12 —6 = 4 × 4 = 5 × 5 = 6 × 6 = 三、当日练兵场——“快”人一刻! ⒍在 里填上“>”“<”或“=” 16÷4 4 4 × 5 30 6 - 3 6÷2 30÷5 5 12÷2 12-2 24÷4 20÷5 ⒎一件衣服需要5粒扣子, ⑴15粒扣子可以钉几件衣服? ⑵4件衣服需要多少粒扣子 □○□=□( ) □○□=□( ) ⒏ 6元 ?元 3元 4元 ⑴能大买了4盒薯片,一共要付多少钱? □○□=□( ) ⑵能二的钱正好买4块蛋糕,她带了多少钱? □○□=□( ) 熊二带的钱如果用来买饼干,能买多少包? □○□=□( ) ⑶光头强用20元买4盒巧克力,每盒巧克力?元□○□=□( ) 四、挑战爱迪生——“悠”进一步! ⒐⑴明明用20元买了6本书,找回2元,每本书 元; ⑵明明用20元要买6本书,还差4元,每本书 元。 ⒏14 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 ⑴至少再补上 个才能使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 ⑵至少要去掉 个才能使每人分到的一样多 。 薯 片 巧克力 蛋糕 饼干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的数的认识》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十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课型:复习课课时:第5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课本第116页第4题,第117页第5、6题,第118页第13题和第119页第15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比较、估计等有关知识,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主动参与复习,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 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比较、估计等有关知识。 教法:组织指导。 学法:独立练习,回忆交流。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116页第4题,第117页第5、6题,第118页第13题和第119页第15题。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 1、读出下列各数。 2563 2506 2056 2560 9080 (1)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2)说出以上各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练习:

8469=()+()+ ()+ () 5030=()+()+ ()+ () 4106=()+()+ ()+ () 1、数的写法。 六千写作:() 二千九百写作:() 七百八十写作:() 五千零六写作:()四千零九十三写作:()七千七百零三写作:() 3、问题: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万以内数 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三)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万以内的数 的认识)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 1、复习读数:你认为读数要注意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追问:“10000”怎么读?为什么读作“一万”? “ 6006”怎么读?四位数中间的两个0怎么读? (1)在汇报的过程中,巩固了读数的方法。在追问中,结合实例复习读数。 (2)你能读一读下面各数吗? 长江全长6300米,实验学校为“希望工程”捐款6405元。 一个果园有果树3994棵,一本故事书有305页。 小华3分钟踢毽子294个,一台健身器的价格是2950元。(3)说一说多位数的读法,特别是中间有零的读法。 填空: 读数时,从()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百位上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_数据收集整理导学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

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2019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 导 学 案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 ~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 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主备人:李玲玲审定人:肖咸清执教者: 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 导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学重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 导学难点 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 方法一:方法二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 ;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案

1 连加、连减 项目内 容 1.算一算。 9+3+4= 8+6+9= 3+2+7= 10-8-2= 13-2-7= 19-6-5= 2.计算:28+34+22。 3.计算:84-40-26。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连加和连减时,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列式时列 一个竖式简单些。 5.两位数的连加计算,相同数位( ),从( )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 )位进1,按 照运算顺序列成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6.列竖式计算。 7.算一算。 54+20+6= 46+25+17= 7+59+20= 90-58-30= 75-28-19= 72-6-44=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两位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1.16 23 12 0 4 8 2.84 62 84 62 84 3.18 18 4.左 右 5.对齐 个 十 6.42 83 65 81 28 11 39 14 80 89 7.80 88 86 2 28 22

2 加减混合运算 项目内 容 1.算一算。 32+40+7= 60-40-15= 20+6-7= 73-40+20=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支? 3.加减混合运算。 67-25+28=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按照从( )往( )的顺序计算。 5.我还有( )不明白。 6.列竖式计算。 56+34-20= 32+55-46= 78-24+39= 43-13+42= 7.公园里开设了一个“垂钓角”供游人钓鱼。某周六早上池中共有53条鱼,晚上工作人 员统计出总共被游客钓走28条鱼。为了保障周日正常的垂钓,工作人员又放进42条鱼,这时池中共有多少条鱼?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约3课时。 、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一)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

2、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一、下面是张老师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业余生活情况统计表 活动项目看书看电视旅游体育运动其他业余活动 人数14 10 8 4 2 (1)最喜欢()的人多,喜欢()的人少。 (2)最喜欢看书的比最喜欢旅游的多()人。 (3)最喜欢看电视的比最喜欢体育运动的多()人。 (4)这个班一共有()人 二、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晴天雨天阴天 天数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五:预习新课 六、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9 6 15 8 (1)全班共有()人。 (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数据收集与整理例1 课本第2页 ------2.10号导学案 认真看2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思考: 1、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2、举手时每位同学可以举几次手? 3、完成第2页下面的3道小题。 数据收集与整理例2 课本第3页 ------2.11号导学案 认真看3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老师和小精灵说的话,思考: 1、你有什么好办法选出一位同学参加比赛? 2、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 3、完成第3页黑板下面的统计表和表下面的(1)和(2)小 题。

认识平均分例1 课本第8页 ------2.12号导学案 认真看7--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图和小精灵说的话,思考: 1、什么叫平均分?自己用身边的物品动手分一分。 你能从第7页的情景图中找到平均分吗?说一说生 2、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平均分? 3、完成第8页和9页的“做一做”。 平均分 2.13号导学案 认真看课本P10页的例.3内容,看图看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1、平均分的特点?份数总数是几?每份数是几?求什么? 2、完成10页做一做? 平均分练习二 ------- 2月14日导学案认真看课本P11--12页的题,完成下面问题: 1、第一题不是的为什么。 2、完成书上2. 3、 4、5题。 3、第9题多写几种.

除法的意义及读写法课本13页例4 2月17日导学案 认真看课本13页例4,认识除号,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出除法算式,完成下列问题: 1、6÷2=3 读作:( ) 2、8÷4=2 读作:() 3、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个,15÷5=() 4、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根小棒,10÷5=() 5、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根小棒,10÷2=()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学习设想: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2页1——3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二十一》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九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二十一课型:练习课课时:第3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巩固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进一步获得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简单的逻辑推理知识,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 教法:组织指导练习,反馈式练习。 学法: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111、112页练习二十一。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 1、有三位小朋友(小雨、小东、小亮)每人拿着一个水果,分别是 香蕉、苹果和桔子。 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小亮拿的是桔子。 他们拿的各是什么水果? 考查目的: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梳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答案:小雨拿的是香蕉。小东拿的是苹果。小亮拿的是桔子。 解析:由“小雨拿的不是苹果”,她可能拿的是香蕉或桔子。 再由“小亮拿的是桔子”可以肯定小雨拿的是香蕉,那么小东拿的就是苹果。

2.在右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A、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呢? 考查目的:学生利用推理,抓住突破点,以点带面,逐步解决问题,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答案: 解析:先从A入手填,A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1、3,确定A 是2,进而确定A所在的行的空格应填3。 由A所在的列的第二和第四格应填1、4,确定第一行的第三和第四格分别填1、4。 B所在的行和列已有1、4、3,再确定B是2,第二行的第一和第四格分别填3、2,最后确定第四行的第一和第四格分别填1、3。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二年级上册数学》 ◆授课时间:60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课程总目标】 1.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程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3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导学案(学前预习单)【附答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导学案(学前预习单) 1.1有余数的除法(1) 项目内容 1.思考:把33瓶饮料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瓶?你发现了什么? 2.阅读教材第2页例2。 分析与解答: 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 用12根小棒,可以摆()个正方形;用13根小棒,可以摆()个正方形,还剩()根;用14根小棒,可以摆()个正方形,还剩()根;用15根小棒,可以摆()个正方形,还剩()根;用16根小棒,可以摆()个正方形。 列除法算式计算为: 12÷4=()(个) 13÷4=()(个)……()(根) 14÷4=()(个)……()(根) 15÷4=()(个)……()(根) 16÷4=()(个) 3.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或每几个分成一份后,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不够再分, 这个剩余的数叫()。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4.先摆一摆,再填空。 (1)8根,每3根分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2)11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还剩()根。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参考答案 1.分到4瓶,发现还剩下1瓶 2.83313233433132334 3.余数小 4.摆一摆略(1)22(2)51 1.2有余数的除法(2) 项目内容 1.计算。 14÷4=28÷8=16÷3=22÷7=

2.阅读教材第4页例3。 分析与解答: (1)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2)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每5个放一盘,放2盘是()个,还剩()个,不够再分了,所以可以放()盘,还剩()个。 列式计算为()÷()=()(盘)……()(个) 用竖式计算为()。 3.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书写格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的书写格式一样,只是要注意竖式和横式上余数的写法。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除数相等,那么表示还可以再分,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 5.填空。 (1)11里最多有()个2。 (2)14里最多有()个3。 (3)29里最多有()个4。 (4)34里最多有()个5。 6.用竖式计算。 16÷3=25÷4=37÷5=17÷2=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doc

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导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交流预习: 1.通过看图 , 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把 12 个香蕉平均分成 2 分, 每分多少 ? 3.把 12 根香蕉平均分成 2 分,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 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 除以 互助探究: 4.把 12 平均分成 2 分怎样列式 ? 为什么等于 6? 5.如果把 12 平均分 3 分能用除法表示吗 ? 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分层提高: 6.出示 18 根小棒图片 ,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 , 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动手分 , 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平均分 2 分:18 ÷2=9 平均分 3 分:18 ÷3 平均分 6 分:18 ÷6 平均分 9 分:18 ÷9 总结归纳 组织学生汇报 , 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巩固反馈 完成练习二 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分香蕉 12÷2=6( 根) 12÷3=4(根)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二年级上册分香蕉学案1.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3.把 12 根香蕉平均分成 2 份,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 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 除以 4.把12平均分成2分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5.如果把 12 平均分 3 分能用除法表示吗 ? 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6.出示 18 根小棒图片 ,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 , 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动手分 , 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 平均分 2 分: 平均分 3 分: 平均分 6 分: 平均分 9 分: 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二 1,2,3 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可编辑)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可编辑)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 教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横沟桥镇小学“1+2”快乐课堂师生导学案 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课时时间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课主备人 学 习 目 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 功的喜悦。 教具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 学 过 程导学流程合作探究教学意图 1、导入,创设情景.导疑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 来量一量好吗? 导学 测量统一长度

2021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2021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导学案 1.1有余数的除法(1) 项目 内 容 1. 思考:把33瓶饮料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多少瓶?你发现了什么? 2.阅读教材第2页例2。 分析与解答: 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 )根小棒。 用12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用13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4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5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还剩( )根;用16根小棒,可以摆( )个正方形。 列除法算式计算为: 12÷4=( )(个) 13÷4=( )(个)……( )(根) 14÷4=( )(个)……( )(根) 15÷4=( )(个)……( )(根) 16÷4=( )(个) 3.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或每几个分成一份后,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不够再分,这个剩余的数叫(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先摆一摆,再填空。 (1)8根,每3根分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2)11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还剩()根。温馨 知识准备: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提示 参考答案 1.分到4瓶,发现还剩下1瓶 2.8 3 3 1 3 2 3 3 4 3 3 1 3 2 3 3 4 3.余数小 4.摆一摆略(1)2 2 (2)5 1

1.2有余数的除法(2) 项目 内 容 1.计算。 14÷4= 28÷8= 16÷3= 22÷7= 2.阅读教材第4页例3。 分析与解答: (1)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 (2)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求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 每5个放一盘,放2盘是( )个,还剩( )个,不够再分了,所以可以放( )盘,还剩( )个。 列式计算为( )÷( )=( )(盘)……( )(个) 用竖式计算为( )。 3.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书写格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的书写格式一样,只是要注意竖式和横式上余数的写法。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除数相等,那么表示还可以再分,所以余数一定比除数( )。 5.填空。 (1)11里最多有( )个2。 (2)14里最多有( )个3。 (3)29里最多有( )个4。 (4)34里最多有( )个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100以内加减法(第1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 2、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准备:算一算 23+18= 66-27= 33+24= 51-25= 81+9= 47-38= 学习导航: 一、小明折了19只纸鹤,小英折了27只,小丽折了26只。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 达标检测: A、竖式计算。 35+24+17= 93-58-23= B、我们班栽杨树36棵,松树28棵。其中男生栽了31棵。 (1)、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2)、女生栽树多少棵

100以内加减法(第2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 算一算 23+16+34= 17+25+38= 72-11-25= 96-18-21= 学习导航: 同学们折飞机,男生折了38只,女生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 达标检测: A、竖式计算。 26+14-28= 95-27+16= B、公交车上原来有25人,下车16人,上车18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我的感悟:

学习目标:1、掌握将两个事物的数量变成同样多的三种方法。 2、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学习准备:算一算 26-17= 55+16= 47-18+26= 25+38= 90-45= 45-7+27= 学习导航: 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达标检测: A、丁丁收集了43张邮票,当当收集了35张邮票,要让两人的邮票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 B、二一班有22人参加大扫除,二二班有34人参加大扫除。二二班分给二一班几人,两班参加大扫除的人数就同样多了 我的感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71335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 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为依据, 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适应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 特点,教与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一、数据收集整理六、有余数的除法 二、表内除法(一)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三、图形的运动(一)八、克和千克 四、表内除法(二)九、数学广角 五、混合运算十、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 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能用乘 法口诀求商。能认读万以内的数,正确计算万以 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认识质 量单位克与千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在图形中 找规律。 四、方法措施学生易对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产生兴 趣,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理解、记忆、应用能力。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 的联系迁移,全面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全册导学案 第一课时:长度单位 班级:------ 姓名------ 评价------- 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 学习目标: 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学习 1、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 2、我想问、我想说:()。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 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并展示展示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想法。( 三、过关检测:

第二课时:长度单位 班级:------ 姓名------ 评价------- 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受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学习 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3、亲身感知1厘米,测量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 4、看我的,我会量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 二、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三、过关检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