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一、元明清文学的艺术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终结。

举例: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

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渊源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古典小说的雏形

唐代——传奇——成熟(小说至唐而一变·鲁迅语)

宋元——话本——更趋成熟

明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很高的成就

清代——文言小说《聊斋》、《儒林外史》

长篇白话小说《红楼梦》古典小说发展最高阶段

诗文词:

元代百人流传

明清数千之多

明诗: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四千多人·《全唐诗》所收作者的两倍

清诗:数以万计

《全元文》作者3000余人·60巨册·3万多篇

叶恭绰《全清词抄》3196家·唐圭璋《全宋词》1331家

二、元明清文学的发生背景。

1、政治方面

2、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

3、社会市井文化的繁荣发展:世俗化与个性化

三、元明清文学的特点。

(一)文学样式的主流由传统诗文变为戏曲小说·文学发展由雅趋俗

(二)更名“人化”的文学

(三)表现了鲜明的时代新思潮

(四)语言表现出明显的近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五)数量多·规模大·海涵一切的集大成面貌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

1、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

2、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3、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4、元杂剧的内容分类

5、元杂剧作品的流传与版本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

艺术发展·社会现实两方面提供了契机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1、1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

原始歌舞周朝“优人”伎艺汉代“百戏”中之角抵

1、2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

1、3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2、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废除科举等元蒙统治政策·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南北方戏: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1、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录鬼薄》所载“前辈”作家大都籍的有7人·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此外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王仲文等。

《青楼集》记载当时的杂有剧名艺人经常在大都演出的·有20多人·包括最负盛名的珠帘秀·时秀·天然秀等。

散居于北方各地的作家们到过大都·或者在大都进行过创作活动的也有不少·如东平作家高文秀·《录鬼薄》载“都下人号小汉”

2、河北作家群杂剧创作

以真定为主·旁及大名·保定·涿州·漳德等地区。

隋唐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商业繁盛。

《录鬼簿》记载前期真定杂剧作家主要白朴·李文蔚·尚仲·戴善甫·侯正卿·史樟·江泽民等人·此外还有人名李进取·陈宇甫·保定彭伯威·涿州王伯成·漳德赵文殷·郑廷玉等人·他们共同构成河北作家群。

3、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东平为主·包括济宁·兖州·泰安·德州·济南·棣州·益都等地。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厚的民间演剧传统。

4、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平阳为中心·兼及太原·大同等地区。

显要的地理位置·人口仅次于大都·有着民间艺术的深厚传统(诸宫调的发源地)

(二)南方戏剧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1、杂剧的南移与衰落(三个阶段):

1、1第一阶段:

时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至大德(1297——1307)年间;

作家:北方杂剧名家南下·如关汉卿·马致远·尚仲贤·戴善夫等;

特点:继续保持北方杂剧初期生气勃勃的精神·关注现实。

1、2第二阶段:

时间:元武宗至大(1308——1311)到元文宗天历(1328——1330)至(1331——1332)年间;

作家:从北方南下的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秦简夫等·南方籍的杂剧作家如金仁杰等人也崭露头角;

特点:明显体现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创作风格趋向典雅·创作题材多为文人韵事和仙道隐逸: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积极的抗争精神日益消退。

1、3第三阶段:

时间:元帝朝(1331——1368)到明初;

特点:这一的时期·在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日见沉寂·处于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也是萎靡

不振·杂剧走向衰落。

衰落的原因:体制上的缺陷(如一人主唱的形式·一本四折的剧本结构)

补充:《录鬼簿》介绍。

关于“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

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与郑·一般认为有“关·白·马·郑”。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1、剧本体制:曲文·宾白·科范

宾白:“白”,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押韵的宾白,如上场诗·下场诗;散白为无韵的宾白,细分为旁白·带白·内白等。

“背云”,“带云”,“内云”

科范:“科”包括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舞台的效果。

“把盏科”“混战科”“做悲科”“内做起风科”

2、体制结构:“一本四折”

楔子开场。楔子与折篇幅上有长短之别,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四折启,承,转,合

剧末题目正名

3、音乐体制:曲牌联套

·每折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全剧由四大曲组成,一折一韵。

·宫调

4、行当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搽旦·丑旦

末行:正末·外末·副末·小末·冲末

净: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净·外净·副净、

杂: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孛老·细酸·邦老·卜儿·徕儿·驾·孤

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单刀会》·《赵氏孤儿》·《西厢记》等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戏”

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戏”

四、元杂剧的内容分类

1、爱情剧婚姻剧。如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2、社会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3、历史剧。白朴《梧桐雨》,关汉卿《单刀会》,纪君祥《赵氏孤儿》

4、神仙道化剧。马致远《黄梁梦》

五、元杂剧作品的流传与版本

小结:本章重点掌握元杂剧发展的概况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第三章,关汉卿及其创作(上)

一、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四、关汉儿卿的地位与影响

一、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号已斋叟。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籍贯:

《录鬼簿》:大都人(北京)

《元史类编》:解州人(山西)

《祈州志》:祈州人(河北安国县)

剧作家兼艺人的身份

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唱优而不辞”

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

元末熊自得《祈津志》云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转zhou,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还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

关汉卿剧作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大致有三类:

(一)再现元代社会的黑暗:以《窦娥冤》《鲁郎斋》《蝴蝶梦》为代表,主要通过封建官吏荼毒百姓,权豪势要强民女或皇亲国戚为所欲为的故事,多侧面的反映

了社会的黑暗。

(二)赞美下层女性的抗争: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婚姻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的追求。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三)歌颂历史英雄人物: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跃着时代的脉搏。

三艺术成就:

1、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关汉卿善于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出富于动作性。注意戏剧冲突的节奏,张弛有度,擅于设置悬念。

2、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关汉卿的杂剧中活跃着各色各样的人物。

人物很少是概念化的产物。

漫画式的笔法塑造人物。

3、语言本色当行

语言较少文饰,既切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也贴近当时社会生活,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又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而是经过艺术锤炼,将质朴浅俗的口语锤炼的委曲细致。

四、地位与影响:“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及其创作(下)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代表作之一。

一、剧情梗概: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二、戏剧冲突:

1、窦娥与婆婆的冲突

2、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

3、窦娥与桃杌太守的冲突

4、窦娥内心的意志冲突

1》安于现状与否的矛盾

2》对天地鬼神的信仰冲突

3》对传统道德的信仰冲突

三、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1、高利贷的残酷剥削逼得人们走投无路——经济原因

2、流氓无赖的凶恶残暴,社会秩序的混乱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构成了种种不幸的来源——

社会原因

3、封建官吏的贪赃枉法,官府衙门的暗无天日,草菅人命造成了种种悲剧——政治原因(二)深度原因

1、贞节:第二折面对张驴儿药死公公的威胁

2、善良:第三折行刑前避开婆婆

3、孝顺:第一折“我将这婆婆侍养

四、艺术特点:

1、结构特点:戏剧矛盾高度集中,剪裁精当,戏剧情节紧凑而多变

2、人物角色安排独具匠心:塑造了典型艺术形象窦娥“善良温顺、刚强反抗”

3、语言本色自然:口语化、个性化都很突出

延伸阅读:田汉与《关汉卿》

王实甫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三、《西厢记》戏剧冲突

四、《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二、《西厢记》的题材来源

演变的三阶段:唐传奇——诸宫调——元杂剧

《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

一、传奇正名

“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

·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

·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杂剧: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三个阶段

(一)明代前期(1368——1520)

明初传奇的道学化和八股化。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息息相关。

代表作是邱浚的《五伦全备记》、邵璨的《香囊记》

《香囊记》

·主题:写宋代张九成与新婚妻子贞娘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张因科考离家,中状元后远征契丹,从此失去消息。赵公子欲强聘贞娘为妻,贞娘只得到新任观察使处告状。而观察使恰恰是失散多年的夫君张九成。夫妻团圆后的点题诗“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减。兄弟爱慕朋友义,天书旌异有辉光。”可说是封建礼教之集大成者。

·较少受八股和道学气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在昆曲、京剧和许多地方戏舞台上广为流传。

(二)、明代中叶(约1521——1572)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明代传奇在嘉靖时期盛行起来,成为剧坛的主流。嘉靖、隆庆剧坛出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

《宝剑记》剧52出,由《水浒》林冲故事改成。突出了林、高斗争是忠奸斗争。林冲形象也一改被动反抗而为主动出击。更加突出他嫉恶如仇、正直不阿的人格精神。这与作者当时深受奸相严嵩倾轧而罢职闲居有关。

《宝剑记》剧艺术并不成功:结构松散,情节重复,生旦以外形象模糊,语言偏于文雕琢。梁辰鱼《浣纱记》

《浣》也叫《吴越春秋》,45出,剧以范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剧本批判吴国君臣骄奢腐化,歌颂越国君臣艰苦奋斗,特别突出范蠡、西施为国雪耻甘愿献身的崇高精神。

《浣》艺术上突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新人耳目。宾白骈散互用,曲词俊语如珠。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细腻舒徐,圆润柔美。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很大影响。

无名氏《鸣凤记》

《鸣》41出。写嘉靖时奸相严嵩父子专权,内任党羽,外用军财,致使倭寇侵界,河套失陷,朝政日非。以夏言,杨继遗盛为首的忠直朝臣前仆后继与之斗争,犹如“朝阳丹凤一齐鸣”

《鸣》人物众,头绪多,情节紧。忠奸斗争,一线贯穿。一方是“谏臣”,一方是大奸臣。剧中人物、事件大都真空,是著名时事剧,演出时“令人有手刃嵩之意”(吕天成《曲品》),打破生旦团圆旧套。但情节不够紧凑,人物性格也较浮泛。

(三)明后期传奇的繁荣(1573-1644,万历至崇祯年间)

1、剧坛概况

·万历后传奇极盛,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出现,沈璟作为“吴江派”领袖,在理论和创作上与“临川派”争胜,促进了传奇发展。

·从剧作精神看,明后期传奇张扬个性解放,批判封建礼教,常以婚恋自由具体演绎,于是有不朽作品《牡丹亭》、《娇红记》等问世。

·从声腔发展看,传奇多用典雅的昆腔,具较高的文学品位,民间弋阳腔与各地方戏结合,

也有不少精彩题目。

2、沈璟的昆腔创作

沈璟,江苏吴江人,历任兵部、礼部、吏部主事,员外郎。37岁告病归隐。晚年专意于戏剧理论研究和剧本创作。改编、创作17本昆剧,合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

沈璟传奇:多从传统道德出发,抨击世风堕落。名作有《义侠记》《博笑记》“命意皆主风世”(吕天成《义侠记序》)

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全面构建以昆腔为主体的传奇格律体系,是曲家的填谱法则。

3、吴江、临川派和“沈汤之争”

吴江派:因领袖沈璟是吴江人而得名。成员有余姚吕天成、叶宪祖,苏州冯梦龙、袁于令,上海范文若,嘉兴卜世臣,吴江沈自晋等昆曲作家。作品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这些人多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被称为吴江派作家群。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以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怀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①“沈汤之争”焦点:“律”与“意”关系

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

“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沈璟

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汤显祖

②沈、汤合之则美:

五骥德《曲律》:“松凌(沈)据词法而让词致,临川(汤)妙词情而越词检”

吕天成《曲品》:“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jue,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

4、明代后期较有名的爱情剧:《玉簪记》、《红梅记》、《娇红记》

高濂《玉簪记》: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恋爱故事。本剧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正视青年男女感情要求,乃至肯定情欲的健康态度;二是剧情单纯,写人细腻,曲词朴素而优美,至今仍盛演不衰。

周朝俊《红梅记》:由两条爱情线索交织而成:一条是李慧娘对裴舜卿的生死之爱,另一条是裴舜卿与卢昭容的婚恋经历。剧作将爱情故事》注入了政治内容,有力揭露了权奸贾似道的荒淫本性和残暴罪行。京剧《李慧娘》据此改编。

孟称舜《娇红记》:据宋梅洞同名小说、刘东生同名杂剧改编。剧写小姐王娇娘、书生申纯的恋爱悲剧。全称是《节义鸳鸯塚娇红记》。

《娇红记》生动塑造一对青年男女倾心相爱,誓同生死的感人形象,肯定他们无视门第、不畏压力,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和抗争精神。

艺术上,男女合塚同葬的情节安排,坟墓鸳鸯成对的浪漫奇想,无疑寄托着美好愿望,大有《同窗记》梁祝化蝶的场面和情味。语言雅丽,风格婉约,色彩缤纷,美不胜收。

5、戏曲书籍大量印行。

如臧懋循的《元曲选》(又称《元人百种曲》)、毛晋的《六十种曲》、沈秦的《盛明杂剧》等。

三、清初传奇创作

以康熙末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1、清初至康熙末年繁盛期

(1)专业作家异军突起,如苏州剧派;

(2)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如李渔《闲情偶寄》;

(3)南洪北孔誉满文坛。

2、雍正至嘉庆年间衰落期

(1)体制宫廷化;

(2)内容日益伦理化;

(3)艺术风格诗文化。

补充:

昆曲:

1、昆曲的唱腔:

魏良辅认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也就是:字面清楚,腔调纯正,节奏准确。

更重要是以【曲情】来统驭和激发演唱技巧。

1、昆曲的伴奏:

最早以笛、管、笙、琵按节而歌。

单皮鼓与拍板(又称檀板)称(鼓板)

强拍时击板,谓之(板):次强拍和弱拍处击鼓,谓之(眼)。合称(板眼)。故有(一板一眼)的说法,就是现在常说的二拍子。目前伴奏多为乐团编制。

唱腔之美:清丽悠远,细腻缠绵

·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明代金石家顾起元《客座赘语》)

·昆山腔的语音基础:吴侬软语

·昆曲主要伴奏乐器:昆笛

·声乐美学: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生:大官生——多扮演身份高贵,风流倜傥的中青年男子,如《长生殿》中的唐明皇。

小官生——扮演当官的年轻男子,例如《金雀记》中的潘狱。

翎子生——扮演会武功的青年男子,如《连环记》中的吕布。

巾生——扮演年轻俊朗的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即为巾生。

·巾生表演时嗓音甜润优美,姿态蕴藉风流。

·其唱腔真假嗓结合而以假嗓为主。

旦:女性角色总称。又为正旦、老旦、四旦、五旦、六旦。

正旦主要扮演已婚的中青年妇女。多带有悲剧性。表演时重唱工、声音激越宏亮、动作端庄凝重。

五旦,又称闺门旦。主要扮演美丽端庄的妙龄女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即属五旦。表演时嗓音甜美圆润、身段自然大方,充满青春气息和动人的魅力。还有《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虽然是歌妓,但因为文化素养高,也为五旦扮演。

六旦——扮演活泼勇敢,但位比五旦低微的少女,例如《牡丹亭》吕的春香。

老旦——扮演中老年妇女角色,例如《牡丹亭》中的杜老夫人。

丑行——扮演插科打诨的幽默角色,如《长生殿》中的高力士。

末行——又称老外——扮演中老年男子角色,例如《牡丹亭》中的陈最良。《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太守杜宝,由末行扮演。

正净,又称大面——扮演豪迈直爽的正面人物,例如《单刀会》中的关羽。

副净,分为“白面”——扮演大反派,例如《长生殿》里的杨国忠,“邋遢白面”——扮演一些小人物,不是大恶人,却也不是什么好人,例如《长征殿》中的安禄山。

2、昆曲表演艺术(写意之美)

(1)昆曲的表演综合了唱、念、做、打等规范。以之刻画人物,交代情节,传达感情,渲染氛围等。所有表演程式高度合谐,统一在歌舞的节奏下。

(2)昆曲表演【唱念音乐化、做打舞蹈化】可谓【有声皆歌,无动不舞】。昆曲的特性主要是歌、舞、剧、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昆曲一上台就得连唱带做,载歌载舞。

一、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1、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50-1583)为读书应举阶段,受业于罗汝芳,拒绝张居正的廷揽以致科考坎坷。第二阶段(1584-1597)为入仕做官阶段。上《论辅臣科臣疏》被贬。五年遂昌知县生涯政绩显赫。

第三阶段(1598-1616)为辞官归隐,从事文学创作阶段。

2、创作

传奇五种:

《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

《紫钗记》作者《题词》:“霍小玉能做有情痴,黄衫客能做无名豪。余人微各有致,第如李生者,何足道哉!”

《南柯记》淳于棼顿悟:“人间君臣眷属,蝼蚁何殊?一切苦乐兴衰,南柯无二。”

《邯郸记》卢生大悟:“糊涂帐,六十年光景,熟不得半箸黄粱!”

“临川四梦”的比较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序》)

1、“四梦”相同处:

一是均系改编前人旧作而赋予新的内容;

二是均以“梦”为关键情节而表现浪漫特色。

2、“四梦”不同处:

首先,从题材内容看,前两剧属儿女风情戏,女性为主;后两剧属政治问题剧,男性为主。其次,哲学主张、理想皈依看,风情戏标举真情、至情,可歌可泣;政治戏揭示矫情、无情,可鄙可憎。

晚明王思任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汤显祖:“词家四种,里巷儿童之枝,人知其乐,不知其悲!”

最后,从曲词风格看,风情戏艳丽多姿;政治戏尖锐深刻。

二、思想与“至情论”

1、思想汤显祖思想儒、释、道兼有。其师罗汝芳是秦州学派王艮三传弟子,又曾与李贽相会,深受其个性解放、市民意识影响。与佛学大师达观神交多年。

汤显祖辞官归隐也受祖传家风影响。祖父40岁后隐居乡村;祖母对佛经诵读不倦;启蒙老师徐良傅景仰蓬莱仙境,业师罗汝芳深通神佛吐纳之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信仰。2、“至情”论内容有三:

(1)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有情人生的极境是“至情”

(3)“至情”的感情方式是借戏剧来演绎

三、《牡丹亭》讲析

(一)《牡丹亭》题材和故事情节

1、题材来源

2、剧情梗概:

第一出《汉宫春》词:

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阳,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

(二)至情论的演绎——《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1、《牡丹亭》题辞: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2、情与理的冲突

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

(1)爱情的萌芽

(2)爱情的毁灭

(3)爱情的新生

(4)爱情的胜利

3、杜丽娘叛逆形象的意义

(1)反映了程朱理学思想统治的残酷。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只能在梦中相会,理学的禁锢使他们在现实中连相见的机会都没有。这正是理学残酷统治所在,而正是这种统治,损坏了多少少女的心灵,使她们个性被压抑,并因为情得不到实现而致死。

第三节洪昇与《长生殿》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与创作

二、《长生殿》的故事来源

三、《长生殿》剧情

四、作品的思想意蕴

一、作者生平与创作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世宦家庭。今尚存(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就是在戏曲方面。洪昇的剧作,今存《长生殿》和《四婵娟》两种。据洪昇朋友徐材说,他“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天籁集·跋》)叠遭“家难”

国子监生:

传奇创作:康熙十四年(1675):《沉香亭》(演李白事)

康熙十八年(1679):《舞霓裳》(删去有关李白的情节,加入李泌辅肃中兴事,侧重写政治。)

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即主要写李、杨爱情故事)徐麟:“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长生殿》)

《长生殿》之祸

凄凉晚景:

六月初一,泊舟乌镇,酒醉失足,落水身亡。

二、《长生殿》的故事来源

唐·白居易《长恨歌》

元·白朴《梧桐雨》

洪昇对故事题材的选择与改造

《长生殿例言》:“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而中间点深处,多采《天宝遗事》《杨妃全传》若,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览者有以知予之志也。”

三、剧情

·李、杨的爱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和主要内容,作者在第一出《传概》中给全剧定下基调。

·全剧从第二出《定情》开始用大量的篇幅生动细腻地描写了李、杨二人的爱情发展过程。《献发》《夜怨》等出展示了二人的感情挫折。

·第二十二出《密誓》是他们爱情的高潮,二人共同许下诺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永不相离。”

·接下来,他们的爱情生活因安禄山叛乱发生转折,马嵬坡前,六军不发,“宛转娥眉马前死。”

·之后,在《闻铃》《情悔》《哭像》《雨梦》中,作品着力描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最后,唐明皇对爱情的赤忱感动了天帝,李、杨二人同登仙界,实现了当初的誓言。四、思想意蕴

(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弃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富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劣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海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关《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剧中其他人物

·该剧联系安史之乱同时还塑造了其他许多人物形象

·安禄山依仗武力,起兵叛乱,杨国忠穷奢极欲,纳贿弄权,是剧中的反面形象

·郭子仪忠心为国,得到作者热情赞美,特别是普通乐工雷海清,他在安禄山的宴会上敢于痛斥安禄山“称兵作乱,秽污神京”是“兽心假人面”羞辱那些投降的官员是“贪生怕死,背义负恩”最后以琵琶挚击安禄山,悲壮而死。

艺术特色

(一)结构:主线与副线交替出现的另一目的

。李、杨爱情故事与朝政军国之事依次登台,除了突出对比效果外,在舞台表演外,避免了演员劳逸不均的麻烦。

·全剧以李、杨爱情发展为主线,这条主线又以金钗钿盒为道具贯穿始终。

李、杨二人以金钗钿为定情信物,经过一番波折,至密誓,形成一个高潮。

紧接着安史之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藏品。

之后,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重申前盟。(二)曲词清丽流畅,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该剧曲词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

如著名的《闻铃》一出中,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借风声雨声,衬托出唐明皇心中的凄切缠绵之情。

《闻铃》是《长生殿》中的第二十九出,写杨贵妃在马嵬坡被众军逼迫自缢后,唐明皇行至剑阁道上,适值风雨交加,乃进入剑阁避雨,闻檐前铃声淅淅零零随风而响,引起国破妃亡的凄然之情。

2、该剧还能根据人物身份,具体情境设计不同风格的曲调。

如乐工李龟年《弹词》一出中【南吕一枝花】唱出了乱世悲哀,苍凉悲怆。

3,《长生殿》曲词多有点化前人作品之处。

试问:《长生殿》与《牡丹亭》的异同之处?

第四节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孔子第64代孙

石门隐居:曾隐居曲阜石门山,捐资纳为国子监生。

出石异教:康熙二十三年,皇帝第二次南巡,返程祭孔,孔尚任祭孔后讲经,当即被破格任国子监博士。写《出山异教记》以述不世之遇。

“书生遭际,自觉非分,犬马图报,期渚没齿。”

创作十年:

·隐居石门山时酝酿草稿,淮扬三载搜集资料,任户部时,开始写作《桃花扇》三易其稿而问世。康熙三十六年八月,《桃花扇》定稿,次年春,《桃花扇》上演,朝野轰动。

作品:

戏剧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著的《小忽雷传奇》。作文集有《石门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

《桃花扇》讲析

二、剧情梗概

·明代末年南京,复社成员和魏党余孽阮大铖作斗争,其中复社中坚候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题诗扇,并订定婚约。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为开脱罪名,想讨好侯方域,乘他们结婚之机送上厚礼,李香君不齿其为人,将礼物退还,阮恼羞成怒,造谣陷害侯方域,侯避祸逃走。

·南明政权成立,阮大权在握,逼李香君改嫁。李欲以死明志,将头撞破,把侯方域送她的定情诗扇染上了斑斑血迹。杨友龙将扇上血迹点画成桃花,遂成一柄桃花扇,该剧由此得名。清兵南下,南明政权垮台,侯、李二人分别避难于深山,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相遇,但国已破,家何在?两人双双入道。

三、思想内涵

1、创作意图,反思历史的现实态度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

弘光朝灭亡的原因

(1)皇帝昏庸

(2)权奸专政

(3)武讧于外,史可法,江北四镇,左良玉,许写国。

(4)文争于内:魏阉魏忠贤余党与复社文人势不两立。

·清流文人以风流自许,饮酒看灯,欣赏戏曲,寻佳丽,出于门户之见揭发阀党馀孽。左良玉东下,移兵堵江,江北一空,国家覆亡。让张瑶星道士喝斥侯、李,侯、李双双入道,展示出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张瑶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意义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2、难以解脱的兴亡之感

“借男女之情,写兴亡之感。”

(2)《哀江南》渔樵对话——时代哀者《余韵》

时间:弘光政权灭亡后

地点:南京郊外山中

人物:净扮樵子苏昆生;丑扮渔翁柳敬亭;副末扮老赞礼

·《余韵》为全剧最后一出,作者借三位明遗民之口抒发了历史感慨,尤其是借苏昆生演唱的《哀江南》套曲,表达了浓厚的故国之思。

四、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精妙结合。

1、线索的设置,结局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方面都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与一代王朝的兴废历史紧密结合起来。

相逢:在党派斗争激烈的政治背景下

结合:卷入了政治斗争

分离:局势日益紧张,权奸逐渐得势,各自遭遇,两条线索。

重逢:在祭奠忠魂的道坛上。

分襟入道:以爱情殉故国。

侯:串起武讧于外,文争于内

李:串起昏主当朝,权奸专政

2、一柄桃花扇绾结全剧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者也、、、、、、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美,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诗字,碎着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者;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传者也。”《桃花扇小识》

“南朝兴亡,遂系之于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

题赠——血溅——远寄——撕毁

·忠贞品格的体现

·亡国痛思的寄托

·情节发生关联的凭借

五、《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

2、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1】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治乱系焉

体例结构:全本四十出

2】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画扇,溅扇,寄扇,撕扇等

3】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

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

一边是侯、李爱情

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

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4】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折,最直截。

3、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1】总体设置:左部,右部,奇部,偶部,总部五组人物。

左部和右部用来写男女离合之情,分别以侯方域、李香君为主,组织了直接与他们有关的人物。

奇部和偶部写南朝灭亡,人物包括弘光帝用其文臣武将。

总部以明亡后隐居的张瑶星,老赞礼为经纬,总结全剧的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

2】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

同是权奸,马士英鄙俗,无谋略,而阮大铖却奸诈、狡猾。

同为恃武逞强的江北四镇,高杰无能,二刘(刘良佐、刘泽清)卑鄙无耻,降清,高得功却死不降清。

同为江湖艺人的柳敬亭和苏昆生,柳狷介豪旷,又诙谐幽默,苏则敦厚老诚,温文仔细。3】多侧面多角度地,如实写出人物我性格面貌

侯方域风流倜傥,关心国事,注重名节,但也写出了他的纨绔习气,书生意气和软弱、动摇。左良玉对大明忠心耿耿,但又骄横跋扈,缺少谋略,轻率挥兵东下。

黄得功争位内讧,但又死不降清。

鸨母李贞丽平庸贪财,但关键时刻又能为他人做出牺牲(代香君嫁为妾)

又如杨龙友“作好作恶者”

4、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1】“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第七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概念

1、元曲:元代的流行歌曲,包括散曲和剧曲(杂剧)

2、散曲: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包括小令和套数。宋金之际,胡曲番乐与汉族音乐相

结合,孕育出的新的乐曲。

3、杂剧: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

4、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

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5、带过曲: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散曲体式,由同一宫调两只或三只不同曲牌组成,

曲调间的音律必须衔接,没有【尾声】

6、套数:又称“套曲”“散曲”“大令”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的组曲,一般

都有【尾声】,而且一韵到底(同押一韵)

7、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乐律有十二律吕,即十二个半音阶,乐音有七声,即宫、商、角、

变徵,徵、变宫,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统称“宫调”

8、散曲的别名:

·词余:夏完涍《狱中草词余》

·乐府:【元】贯云石,徐再思出了一部名为《酸甜乐府》的散曲合集,因两人的书斋名分别为酸斋、甜斋,故名。

·词稿:【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9、小令与词体在体制上的区别:

·小令只是一支曲,而词可以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与曲最大的区别是曲可以加衬字,使之自由灵活的表达。

第二节散曲的发展概况

一、散曲发展的原因:

1、民间娱乐的需要

2、金元异代音乐变化的刺激

3、文学的抒情内容和表现形式扩大的必然结果

散曲不同于传统诗词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一)灵活多变伸缩自由的句式

·衬字

·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句中增加的字叫“衬字”。作用:使得曲调的字数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典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诗词典雅为尚

·大量的运用俗语和口语

·凌濛初《谭杂札》“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句法大多完整,句子间连接流畅

·(尤其是前期作品)通过短小情节写出人物正在活动着的情绪

·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驰,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任讷。二、散曲的特色

元散曲在内容上与唐诗、宋词不同,不再把庙堂政治、忧国居民、建功立业、致君忠君作为

主要内容,而是歌颂山林隐逸,表现文人的放旷,狎妓和佯狂讽世等等。这是由于元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仕途堵塞等原因形成的。与此相应,散曲的风格也一改古诗传统的严肃、隆正,端庄、变而诙谐、幽默、尖刻或者是滑稽了。抒情淋漓酣畅,描写大胆泼辣,甚至故作狂傲和颓放。到了元代后期,随着科举制度恢复以后,文人处境略有改变,随着更多的文雅之士参与作曲,散曲粗俗泼辣的本色也渐渐减退,日益文雅。

【一】元代前期散曲

前期散曲创作:

1、随着传统信仰的失落,作家们对封建政治价值普遍采取否定态度。

2、作家的生活态度与市井社会观念形态关系密切。

豪爽作风极其率真地表述自身的感情,寻求最能制激感官的意象和语汇来传达情绪。和市井的审美趣尚相接近。

语言也大都是朴质自然的,与市井社会的生活语言关系密切。“本色”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黄钟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捋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仙侣·醉中天】《咏大蝴蝶》

弹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王和卿)

马致远

现在小令一百十五首,套数二十二首,残套四首。

作品的内容,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东篱乐府》曲状元。

《秋思》

1、这首小令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3、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1、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2、用有限的字句,塑造了丰富的意象

3、时空关系的处理,也最适合于表现秋思

叹世颂隐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叫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到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脚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一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各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嘱咐你个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艺术特点:

1、这套曲子思想虽然有消极之处,但感情激愤而强烈,与之相应,形象极为鲜明,色

彩非常绚丽,对读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句子多采用排句形式,也加强了这种力量。

2、作品语言豪辣动宕,明爽流畅,不遮掩含蓄,不吞吞吐吐,对封建王朝的灭亡,对

富家儿的守财,尽情痛骂、诅咒;对乡村和隐居生活,尽情赞美;对争名夺利行为,极端厌恶。可谓快语如飞,一泻无余。这种语言风格与散曲特有的鼎足对(三句对)和博喻(众多的比喻)应用有关。

【二】元代后期散曲创作

·贯云石乔吉张可久

·思想内容:对礼教和世俗的蔑视,对封建皇权的戏谑。

·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数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数

·以乔吉、张可久为代表进一步向清雅工丽发展。

贯云石(1286-1324)

·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维吾尔族人,被杨维桢为“一代词伯”,现存散曲有小令七十多首,套数八首,风格豪放中见清逸。后人把他和徐再思(字德可,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的散曲合编为《酸甜乐府》。

·《红绣鞋·无题》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乔吉(1280-1315)

·字梦符、号笙鹤,又号惺惺道人,撰有杂剧《两世姻缘》等十一种,今存三种。散曲今存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数十一篇。

·他在散曲创作上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称。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绿幺遍·自述》)

乔吉散曲:水仙子·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形式整饬,明快的音乐节奏。

·新颖别致的语言传达敏锐的感受。

张可久散曲:

字小山,庆元路(路治今浙江宁波)人,著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种,近人辑为《小山乐府》六卷。《小山乐府》存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篇,为元人留存散曲最富者。

·简淡清雅,委婉蕴藉的韵致,“以词为曲”

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历城(今属山东)人,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小令161首,套数2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吊古伤今的感情引发和联系自然紧密。怀古是有感于现实,伤今是揭露现实,感情

悲痛深沉,思想相当深刻。

2、用语雄浑,意境壮阔,气势奔放。

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各句关联照应,用字精辟,也显示出作者的艺术功力。

第一节元代诗文概说

一、诗文的分期及主要作家

1、前期:指蒙古王朝入主中原到统一中国的稍后一段时间(13世纪后半叶)

由金入元:元好问(划归金代,论诗绝句颇有名)

理学家刘因,许衡

由宋入元:戴表元,方回,赵孟頫(多才多艺,以书画名世,诗文冠绝一时,著有《松雪斋集》

元王朝开国元勋:耶律楚材,郝经

2、中期:指社会比较稳定的成宗、仁宗诸朝(14世纪前40年)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后期:顺帝朝,即元代最后二十年,杨维桢“铁崖体”

二、元代诗文特点

·诗文成就不高;

·复古趋向明显;

·宗唐与宗宋并行;

·受理学影响较大。

第十章明代诗文

一、概况

1、研究概况

·明诗不被重视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鲁迅“好诗被唐人做尽”

·七子派及复古运动常遭贬低

·明代散文研究还有待深入

2、基本特点:

·作家和文集增多

·文人社团活跃,文学流派林立,更替频繁

·复古风气浓厚

·民歌成就突出

明末卓人月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二、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

1、明初诗坛:

·高启、刘基、袁凯等并立诗苑

·“吴中四杰”

·台阁休

·茶陵派

2、明中期:

·前七子(北方文坛)

·吴中四才子(南方文坛)

·唐宋派

·后七子

3、晚明

·公安派

·竟陵派

·复社

·几社

·晚明小品文

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坛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他们大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时代的创作以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愁苦郁闷的心态与对人生的反思。散文领域宋濂、刘基,二人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

·永乐到成化年间,文学步入低潮,文坛风行“台阁体”,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讲究雍容典雅,缺乏生气。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文风,重视人个体生活与精神的反映,拉开了中明诗文改革的序幕。

一、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诗歌

1、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2、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江苏苏州)人,少有志于功名。

后对政治完全失望,隐居乡里。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有《高太史大全集》等。

·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独庵集序》)

·《四库总目》说他“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

1】反映个人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

元末《青丘子歌》(作品选)

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放达孤傲、不随时俗,浪漫奇幻色彩

2】反映战乱生活:《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3】登览怀古之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品选)

4】仕途的忧惧:《池上雁》

评价:

·《明史·文苑传》说“明初文学之士”,“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

·赵翼《瓯北诗话》评曰:“高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信不虚也。”

3、杨基(1326-1378)与高启、张羽、徐贲一起被后人称为“明初四杰”(“吴中四杰”),名位仅次于高启。

·早年诗作意象新巧,运辞精工,显示出感受细腻、敏锐的艺术才华。如“鸦度风阵低,牛鸣月痕弯”(《梁溪暮归》),“林光落虚牖,坐爱衣裳绿”(《游北寺竹林》)等等。

·入明以后,杨基诗中绘景状物的唯美境界被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所取代,语言也从精巧变得简朴。如《遇史克敬询故园》:三年身不到姑苏,见说城边柳半枯。纵有萧萧几株在,也应啼杀城头乌。

4、袁凯(袁白燕)(生卒年不详)少时以《白燕》诗得名,人称“袁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白燕》

洪武年间任御史,得罪太祖,靠伪装疯癫才得幸免,以病归。

《己未九日,对菊大醉,戏作四首》:

老夫爱此黄金蕊,儿子须将白酒赊。直到残阳下天去,更添灯火照欹斜。

二、散文

宋濂、刘基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但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消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1、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她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她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与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就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与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就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与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与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就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与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与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正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就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就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思考与练习 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就是什么? 其内容一就是抒写孤苦寂寞与忧生惧祸之情;二就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就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就是长于抒情,二就是工于比兴;三就是精于用典;四就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就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就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三章两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古代文学笔记

重点考察 《蒹葭》《秋水》《上山采蘼芜》《项羽本纪》《短歌行》《白马篇》《归田园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新婚别》《张中丞传后叙》《长恨歌》《无题》《浪淘沙》《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声慢》《水龙吟》《西厢记》 一般了解 《采薇》《有所思》《使至塞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阁夜》《送李愿归盘谷序》《过华清宫》《金铜仙人辞汉歌》《八声甘州》《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九月十六日夜》《聊斋》《红楼梦》等 TIPS: 1.建议同学们可以在第一遍复习时将自己的心得,或是资料上缺少的部分,自己补充在资料旁边,以形成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复习资料。 2.某些较短的诗歌篇目,以及课文上可以直接用来复习的名篇赏析,我都一一附在文中,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减少麻烦,特别是复习后期,可以脱离书本,只拿资料进行复习。 名词解释 1 《诗经》(考察篇目《蒹葭》,《采薇》)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总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四行为主,隔行用韵。 2 风雅颂(04) 风:是各诸侯国采集而成,大多是风土歌谣。(160) 雅:主要是周王朝贵族作品,歌颂其祖先功绩,展周民族史诗。(105) 颂: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乐歌,是祈福,歌功颂德的作品。(40) 3 赋比兴 前人从《诗经》中归纳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 《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赡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且善于塑造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国语》(了解)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朴素平实。 6 《战国策》(了解) 是一部国别史,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文笔恣肆,善于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7 《论语》(02 06) 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篇。《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仁”和“礼”。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 8 《庄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书,它那出人意外的构思,诡异恢弘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9 诸子十家(了解) 儒,道,法,墨,名,农,杂,阴阳,纵横,小说家,各家均以散文著述,陈说主张。 10 楚辞(00)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是经《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11 《九歌》(03)(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采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共11首。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 《九章》(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9篇诗歌的总题,即《情诵》《惜往日》《抽思》《思夫人》《涉江》《怀沙》《哀邹》《橘颂》《悲目风》。除《橘颂》外,各篇均为屈原一生生活片段的写照,表现诗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感情。 13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结合诗人大半生的斗争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笔记

魏晋南北朝 学人认为三个比较重要的时代。包括魏晋南北朝。 一、文学自觉的时代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年7月的演讲):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2.渊源:1920年,日人铃木虎雄提出“魏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之说。后收入1925年《中国诗论史》。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观点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受日本的影响很大。可以做一篇论文。) 3.晚清开始,受外面的影响,一是西方,二是日本及日本的西方。 ①文学 纯艺术论,脱离了政教的观念,没有美刺的目的。为艺术而艺术。 政教,毛氏父子,美刺比兴,《诗大序》有明显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里面,也用经书作为判断事理与政事的标准。春秋断狱、诗的解释。 ②反思(上一世纪8,90年代) 许多学者参与了争论,提出了新的观点。汉代就有了文学自觉。晚明,才有文学自觉,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有帮助。文学,西方的。应该用跨文化视野去看这个问题。 二、诗赋文 1.小说 《世说新语》和《搜神记》成为后世志人和志怪小说的源头。(至于《世说新语》是否是小说,还值得推敲。) 2.文学理论。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文笔特别好,比如陆机和刘勰都是用骈文写的。写得非常美。 第一章建安时期 三曹与七子以及围绕曹氏集团的文人、蜀吴文人。 东汉末年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计二十五年。 建安为什么不归入汉代这个时期?原因: 1.政治上:实际掌权在曹操手上 2.文学上:曹氏这些人的作品与汉代不一样了。

第一节曹操 一、曹操其人 1.出现在《三国志·魏志》中,也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戏曲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奸臣的形象。这与历史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注:裴松之。 2.《三国志?武帝纪第一》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有志气的人物。刘备也是枭雄,是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曹操说“惟使君与曹尔。” 3. 曹操畏天,好读书,注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皆传於世。 《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登高能赋,也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个修养,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形式。 4.曹操的思想,与汉代相比有变化。不拘礼法,重视刑名,唯才是举。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明察荐举卑贱低微的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 二、曹操的诗歌 1.写现实的,对现实的感慨 (1)《蒿里行》:(乐府旧题,送葬的诗。这时内容和题材发生了变化,写时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刻玺於北方。(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①事是不是真实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把几个关节点写出来了。 ②情感的问题,这首诗的主体,都是叙事。后面四句是直接抒情。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在这四句抒发的感情:悲伤与同情。 具有这样的情感,是非常不容易的。具有人道主义,他去争权,不仅仅夺势夺利的问题。也是他的情怀与境界。 (2)《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豳风》),悠悠令我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魏晋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背景:东汉末年的动乱,由于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已经不复存在。在士人中兴起 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 的对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 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到处是破败景象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家对历史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体察,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 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五地感受到 人生短暂的悲哀,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作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 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 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强烈的现实主义。建安文学不仅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各国混战所造成的社会灾难,而且表现出一种结束灾难、重建繁荣统的国家的强烈 愿望和责任感 2高扬的政治理想。建安七子大都胸怀大志,能够正视现实,富有优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志愿。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 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慨多气”的特点,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 3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诗人多骨气高傲,以文才武略而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 己独特的风貌 4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文学表现的个人情感带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色。 人生苦短的哀叹。这—方面是由连年战乱引发的社会灾难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人们在企图克服种种困难,重建统一国家的进程中所付 出的巨大牺牲造成的。 5人生短暂的哀叹。 影响:—,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次折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 秦汉文学史绪论 一、秦代:国盛而文微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刻石文; 《仙真人诗》。 二、汉代:国盛而文昌 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面。 1、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 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 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最为突出。 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 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 汉武一朝汇集在中央的文人; 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 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文人; 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及太学的文人。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与多方面的条件相关: A、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 B、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及文学创作的才华。 C、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 D、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 E、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A、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语,见《西京杂记》)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从而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 C、“士不遇”的感慨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不遇”的感慨。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此种不遇的感慨,在汉代文学中呈现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转向对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D、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汉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与反省,经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实的批判与反省的历程。 E、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 东汉中期之前,汉代士人对自己群体或个体独立性的自觉并不明显。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显增强。 汉代文学中的个体情思由弱而强,个性在文学中逐渐得以张扬。 F、从浪漫到现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