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政府网站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政府网站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政府网站的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政府网站的区域差异分析

 第21卷 第67期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Vol.21No.67 2007年3月Journal of Guangdong Younh Leaders College Mar. 2007

我国政府网站的区域差异分析

左志富1,胡章明2

(1.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州 510275;2.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广州 510507)

摘 要:我国政府网站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政府网站优于中部,中部又好于西部;中部与西部基本属于同一水平;东部与中、西部则差距悬殊。造成这种差异,主要因为地区之间在财政对电子政务的支持力度、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民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程度、政府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减轻政府负担的要求、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政府OA建设水平等6个方面的不同。这可以在统计分析中得到证实。

关键词:政府网站;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07)01-0055-04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这是一场由信息技术推动的政府改造运动,是一个不可逆转和不断演进的过程。”[1]3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质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对政府网站进行研究可以管中窥豹,观察到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有着复杂的背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且发展不平衡,所以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本文拟通过一定的统计资料,来分析这种区域差异,并探究其中的原因。统计资料主要来自《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

一、关于统计资料的说明

1.统计样本选取了我国250多个地级市政府网站。因为:第一,样本数量足够大,能够进行统计分析(现有地级市259个)。若考察县级,则数量太多,进行统计不现实;若考察省级,则数量太少,不具有研究价值[1]11。第二,地级市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其政府网站建设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这可以保证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普适性[2]。

2.在区域划分上,这里采用通用的东部、中部、西部的分法。因为在我国当前,这种分法不是简单的按地理区域划分,更是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的划分,而在每个区域内部,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却比较接近。

二、东中西部地级市政府

网站的差异情况统计

(一)地级市政府网站的数量差异

为了统计200多个地级市政府网站的数量差异,这里主要使用了3个综合指标[1]18,其名称和统计数据详见表1。

表1 东中西部政府网站数量比较

指标1指标2指标3

网站数/

总地级

市数

网站数/

总人口数

(个/万人)

网站书/国家机关

和社会团体从业

人员数(个/万人)

东4.350.008520.98

中1.730.002430.454

西2.530.004580.549

数据来源:根据CNN I C提供的数据和《中国经济快报》整理。

收稿日期:2006-06-28

作者简介:左志富(1979-),男,河南南阳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05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胡章明(1979-),男,湖北荆州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经济系助教,经济学硕士。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

从表1可以看出,从数量上看,3大区域在这组指标上的高低排序较为明显,依次为东-西-中。中西部的差距并不大,基本处于相同的层次上。而东部地区在3个指标上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例如在指标3上,中西部相差近仅21%;而东部是中部的216%,是西部的179%。

(二)地级市政府网站的质量差异为了分析地级市政府网站质量的地区差异,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了我国229个地级市政府网站并对其逐个打分。然后按照综合质量得分情况,从高到低,将所有的网站分为分为6个梯队,第1梯队最好,第2梯队次之,第6梯队最差。最后,再来分析每个梯队中东中西部网站所占的比例(质量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网站整体质量最好的第一梯队,东部政府网站占到73.33%,中部仅占26.67%,西部则没有1家政府网站能够进入这一梯队。在较好的第2梯队,东部占到了将近一半,为46.1%,中西部加在一起才占到53.8%。在质量较差的第4、第5、第6梯队,中西部地区的总量则分别占到了66.67%、66.66%和75%。这说明在网站质量上,东部优于中西部

图1 东中西部地级市政府网站的质量分布图

(三)地级市政府网站的整体差异

整体上看,东部政府网站优于中部,中部又好于西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基本属于同一水平;中部与西部之间则差距悬殊。

三、造成政府网站区域差异的原因

世界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都表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电子政务建设有着高度的正相关性。

一般来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电子政务的要求就越强烈,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的条件就越完备;反之亦然[3]

。进而,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差异必然带来电子政务建设的差异。这种规律在我国也适用。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状况不同于中西部地区,才造成了政府网站的上述差异。这可从以下6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政府财政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巨大的经费投入,以地级市为例,动辄就需要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若无强有力的政府财政支撑便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经济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例如,东莞市的一个镇,年财政收入接近宁夏一个相当规模地级市的水平。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财政收支上,经济状况好,政府的财政收支就会明显增长。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之时,明显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有了资金的保障,包括政府网站在内的电子政务建设就能够较为顺利和成功地推进。据有关资料显示,广州市的某个区“十一五”期间准备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5.6亿(含政府网站的更新换代)。这是许多中西部城市所力所不能及的。

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在财政上对电子政务的支持情况明显逊色于东部,这导致电子政务建设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政府网站建设数量和质量的区域差异就是这种差距的集中体现。

(二)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有关学者对全球电子政府的比较研究后,得出结论: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政务的构建和发展要以互联网为基础,社会信息化发展是政府建设电子政

务的重要技术基础[4]11

。政府网站是信息化时代政府与公民和社会沟通的新型桥梁,是政府服务公民与社会的良好中介。然而,这种桥梁和中介作用的发挥必须基于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充分发展,基

于信息处理与传输的便捷、高效、安全、稳定[4]238

。它必须建立在网络普及率高,社会信息数字化处理程度高,各种信息传输设备齐备,运作成本相对低廉,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保证等社会条件下,而且也只有这些条件才能有效地促进政府网站的存续。

在我国,东部地区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高于

65

第67期左志富,等:我国政府网站的区域差异分析

中西部,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的这些条件也更加完备一些,为东部网站领先于中西部奠定了基础。所以,相比之下,东部政府网站建设的数量较多,而且,建成后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三)民众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需求程度不同

在社会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东部地区,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便捷、高效的优点为人称道,公民呼唤政府服务的网络化、电子化。社会使用网络进行事务处理的愿望和能力增长很快。同时,由于东部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充分,社会成员开化程度也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1]80,所以对政府建立网站以便改善政府服务的要求强烈。

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化程度不及东部,所以民众对电子政务(含政府网站)的需求程度就低于东部,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力也较小,这就造成中西部政府网站建设的积极性和实际行动都不及东部。

(四)政府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减轻政府负担的自身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越发展,政府所应承担的社会治理任务就越繁重,政府也会相应地增加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政府日益庞大[5]。政府的规模及其管辖事务范围都在极度扩张[6]600。庞大的政府很容易变成低效、不负责任、自我为中心等的代名词。这样政府不但不能改进自己的工作,反而使自己的工作能力逐渐降低,在日益庞杂的社会管理任务面前无能为力。对于广大东部地区政府来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强于中西部的同时,也比中西部更加严峻地面临着上述难题。其突出表现就是“大政府,小社会”的传统治理模式在东部受到了比中西部更加广泛的质疑。庞大臃肿、无所不包、复杂繁重、效率低下的政府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然而,危机也是转机。这不仅催生了东部地区政府外部对改革的要求,也催生了政府内部要求提升自身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的愿望。所以,东部地方政府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建设电子政务就是改革举措之一。因为电子政务可以为政府管理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十分高效、便捷,它可以明显地提高政府自身的办事效率,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6]601。所以,越是经济和社会发达的地方政府,越是愿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含政府网站建设)。东部地区经济和社会较为发达,这方面问题的表现就较为明显,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于中西部,从而带来的效果也就好于中西部。

(五)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同

政府绩效考评的内容和标准是随时代步伐而变化的。东部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要比中西部高,东部地区越来越重视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突出的表现就是,东部地区政府用于反映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指标作为考评政府和官员的全新内容。例如:政府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政府网站建设质量、网上办公的数量、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程度等。这种考评指标作为指挥棒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有着非常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政府及其官员积极关注政府网站等工作,从而使得政府的信息化程度随之提高[1]81。

中西部社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政府的信息化运作缺乏技术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因此政府并不倾向于用上面的指标来测评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因此他们就没有东部政府那样高的积极性来推进电子政务(含政府网站)。

(六)政府OA的建设水平不同

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设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由许多不同的系统组成,共同发挥作用。我国政府网站和政府OA(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都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网站是对外的,可以向政府发布公众的“声音”,接受公众的服务要求并反馈。政府OA是对内的,在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处理公众的请求和其他日常性工作。二者必须实现对接才能实现各自的功能[7]。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东部地区的政府OA建设水平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为建设政府网站,为政府网站功能的有效实现,为公民和政府通过网站实现通畅沟通等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这不仅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更包括人员条件[8]。由于中西部地区原有政府OA建设的相对滞后,要求其在政府网站和政府OA建设同时进行,这样建设的任务和难度高于东部,建设的现状相应滞后也就难以避免。

四、政府网站区域差异原因的统计学验证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地区之间经济和社

75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第21卷

会发展状况的差异是造成电子政务(含政府网站)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用统计学的语言表述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电子政务的推行有着高度的正相关性。那么,这种分析是否正确?笔者选取了表示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项重要指标,并拿这些指标与政府网站的综合得分情况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如果相关性高则说明上述分析正确(信度较高);反之,则不正确(信度低)。

这里所选择的指标主要有:人均G DP (AVAGG 2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AVGF I SCA )、人均邮电业务总量(AVGP OST )、每百人中电话用户数(AVG 2FEL ),以2000年到2003年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1]71

。具体分析见图2—图5

图2 地级市人均G DP

与网站得分情况散点图

图3 

地级市人均财政收入与网站得分情况散点图

图4 

地级市人邮电业务总量与网站得分情况散点图

图5 地级市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数与网站得分情况散点图

从上面3个统计图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地级市政府网站的综合得分情况与重要的经济指标有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性,散点分布呈正态分布。这也证明了前面的结论是具有较高信度的,前面的原因分析是可信的(接近事实的)。这也就容易解释为什么东部地区的政府网站建设整体好于中西部。参考文献:

[1]张维迎,刘鹤.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M ].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Fritz Scheuren .W hat is a Survey [M ].Ne wYork:United

Press I nternati onal I nc .,2004:4.

[3]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 .1[M ].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

[4]罗元铮,焦宝文.全球电子政府发展概况[M ].北京: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68.

[6]王乐夫,等.“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C ]//

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7]俞华,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 ].情报

科学,2004,(2):133—137.

[8]牛广轩,原永丹.中国电子政府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

[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5):51-54.

【责任编辑:谢 华】

85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 一、概述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 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2]。

区域市场分析方法

1、区域市场规划 每个市场都有长期发展积累的独特运行规律,刚到一个陌生的市场,首先要运用营销工具对整体区域进行定性诊断,掌握市场总体气质,准确市场分类可以有助于把握正确的调研方向,迅速了解市场,“快鱼吃慢鱼”,方向对了,速度效率就不是问题。 2、区域调研要素 利用上面营销工具首先把脉市场特质,确认市场级别,研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大致划分市场竞争格局,但是具体准确把握市场还必须深入一线市场,从内外因素、动静态势分析,具体上从宏观环境、竞争状况、企业环境、市场状况放四个方面分别调研,实事求是,掌握准确市场资料。

3、运用工作方法 二、系统科学调查 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对区域市场影响重大,宏观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数量、行政规划、人口密度、气候特征、经济投资环境等,通过宏观环境了解可以评估区域市场容量,同时参照产品定位运用相应的营销手段。区域市场容量的准确评估有助于向公司争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也增强争取支持的依据,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区域经销商市场拓展。 了解宏观市场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区域行政资料,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动向,购买经济类或者主流媒体杂志报纸,大量阅读当地媒体信息,注意观察分析消费水平及房地产投资状况。 3、企业环境 区域经理下市场前必须与总部职能部门深度沟通,通过市场部可以准确把握区域市场的战略地位、区域资源配置状况及广告投放计划;通过销售部深入部门与职能经理了解区域客户资信情况,详细了解当地客户数量及质量,掌握不同区域销售波动及全年市场动态,特别对于负责直接客户沟通的客户代表更应深度交谈,通过客户代表了解客户更具体的月度、季度销售状况,甚至可以从客户代表了解到区域市场客户实力、性格、特征等,同时也可以

区域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与区域差异 最新考纲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分析解读 1. 以区域图、统计表或文字材料等为信息载体,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以热点区域为背景,对比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认识区域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 具有一定的 、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 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 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 来划分 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地 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区域内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 (2)差异性: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___。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 误区警示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

3. 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 ????? 地势:西高东低,呈 分布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由南向北 降水:受 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 递减 (2)划分指标:________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名称???? ? a. b. c. ②界线????? a 与 b 界线Ⅰ大致与 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a 与c 界线Ⅱ大致与 吻合 b 与 c 界线Ⅲ大致与 吻合 特别提醒 长城的分界意义 沿长城一线,由于它基本上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因而承载了许多自然要素的差异:在气候上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而北侧是干旱地区;在植被上南侧属于森林草原,北侧是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在水文上除局部地段外,长城一线基本还是内流域与外流域的分界线;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特点,即界线以南以种植业为主,界线以北牧业占优势,而且界线以南两年三熟,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 典例导入 1.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1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图1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 中的 图 2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疑难剖析 1.区域的整体性 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高寒是其主要特征。受其影响,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高考地理 区域地图的一般分析方法

2012高考地理区域地图的一般分析方法 1.区域定位 依据经纬度、区域轮廓、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景观等定位方法,确定区域位置,描述其位置特征,如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 (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2)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根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判断区域。 山河位置:根据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判断区域。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判断区域。 交通地理位置:根据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分布判断区域。 2.分析区域特征 根据所确定的区域及图中信息提炼出构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自然地 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的特征。其一般方法:①通过对图中等高线、河流流向、等温线的判读,或者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②通过经纬度与海陆位置,结合气候分布一般规律,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③在了解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判断该区域的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④通过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了解,进一步判断该区域的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如工农业生产特点,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交通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

有利自然条件。 (1)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地形:主要从地形类型、特征、地质作用、地质灾害等方面分析。 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判断,还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海拔及地形剖面图判断。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地面起伏状况(即地势)、地形分布等方面分析。 地势特征:主要根据地面起伏变化趋势来描述,如西高东低或由西向东倾斜。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区域(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区域(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作用。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②气候:可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现主要介绍前两个方面。 气候类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指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即其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部地区气候

区域差异分析

5 / 5 9.区域差异分析类 设问1: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设问2: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设问3: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设问4: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背景:山地垂直带内部分异概况及苔原带受干扰后植物多样性差异变化示意图 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 背景:茉莉生长习性及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考向: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差异分析 背景:卤虫生长习性、美国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变迁及大盐湖位置示意图 考向:产业规模的时间差异 背景:冻土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特点、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考向: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 考向 区域环境差异的分析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解答示例: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 地势起伏 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 5 / 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专题复习《区域差异分析》 作者:杨村一中金玉玲 指导教师:宋印海顾启凤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比较区域的不同点,掌握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图片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材料、图片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终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对习题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解决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不同区域差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充分认识到人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二、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同区域异同及其区域发展问题。 四、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教学用具 自制幻灯片、相关材料和图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我收到了两位好朋友的来信,信上的邮票吸引了我。(呈现出两幅邮票的画面)同学们能判断出我的朋友是来自哪里的吗?你是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朋友是来自江南地区,另一位来自内蒙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民居判断出来。 【承接】建筑是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缩影,而建筑形式、风格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分别说明,两处的建筑怎样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当地地理环境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那?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并总结】 1、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通风散热是建筑房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屋脊高,房间空间大,利于通风;屋檐宽,利于遮挡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南方房屋顶坡度陡是为了容易排水,屋檐宽也是为了雨水排得更远。 2、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夜温差大,风也很大,这里的居民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便于移动又可以御风保温——蒙古包。 【小结】 民居只是反映不同地区区域特征的一部分,而一个区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我们具体来讨论一下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教师承接提问】 区域是人为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我们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一、描述区域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间为两分钟)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33_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

学案33 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阶段分析方法 [目标定位]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经济、人口、城市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也有对其成因的解释。应掌握区域特征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 一、区域特征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例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区域地理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教案

高中单元活动学会分析 区域差异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教学重点: 1.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 2.进行案例教学 教学难点: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及案例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和合作,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3、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4、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1、定性的方法 2、定量的方法 3、综合的方法 三、活动事例——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 1、搜集资料 2、整理、分析 活动(一)

自然资源状况丘陵为主 生物、矿产和 能源资源丰富地和平原兼备; 生物 、矿产和能源资 源丰富 匮乏 人均GDP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 321.42068.8 活动(二) 绘制三省市的GDP总量柱状图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 活动(三)

三省市的发展阶段比较 贵州省湖北省上海省 资源优势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丰富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丰富 人力资源 丰富 主要问题工业基础薄弱, 科技文化欠发 达,交通落后大产业结构 不合理、第 一产业比重 较大 交通拥挤 居住拥挤 环境质量差 能源原料 不足 区域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 问题探究: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1、确定比较因素 2、列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解题流程] 角度一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典例](2014·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运往。 材料二、两省区相关地图。 (1)岛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还有________,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应用流程] [答案](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中部高,四周低;: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 (4):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 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答题术语]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 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陆 气候 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 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育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本节设计了分组活动“东部与中西部差异图表分析”,从多方面比较了东部与中西部差异,既让每组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也设计了“东部与中西部在未来格局中哪个占主体地位”辩论题目,让学生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东部、中西部的优劣势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思辩能力、阐述能力。 2.课程强调地理学习的生活性、实践性,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南北方饮食习惯、民居建筑差异来导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通过中美西部开发的比较,让学生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教训,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提些合理化的建议,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关心国家建设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二.教材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以我国为例,阐述了南北方、东西部差异,由三部分组成:南北方差异、东中西差异、西部大开发。考虑西部大开发内容与东中西差异内容衔接紧密,学生对南北方差异熟悉,因此大胆地重组教材,将“南北方差异”提到“东中西差异”之前学习。本节内容用实例诠释了本章第一节区域基本特征:区域间差异性,同时为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了理论铺垫。本节有关南北方差异,初中虽以学过,但要求掌握的是感性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提升到理性分析,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明

确优势,找准问题,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方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表,比较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区域差异学习,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通过西部大开发的讨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五.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图表分析法 六.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快速记忆法以及图文互换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南方水稻种植、北方小麦种植图片和南方、北方聚落图片 思考:1.南北方居民饮食习惯有什么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南北方民居建筑各有什么特点?成因呢? 生答:1.南方以大米为主,如米粉、糕团、粽子、汤圆等;北方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饺子、包子等;因为北方降水较少,旱作农业,种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水稻为主。 2.北方民居墙体厚,便于抵御冬季严寒;屋顶平顶,是因为降水少,便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地理】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高考中经常出现比较区域差异的试题,但许多同学却不知从何入手,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差异类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一、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具体如下: 1.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特征,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下面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为例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进行列表比较:

二、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经济特征等)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的分析等。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考虑。具体如下所示: 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分析思路 (1)绝对位置: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某地位于10°S~40°S,120°E ~150°E,即可判断该地是澳大利亚。 (2)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主要包括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和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四种情况。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大陆的西面为太平洋,东面为大西洋,且位于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南美大陆。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如某地位于太行山的西侧,某河流的凸岸等。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影响所在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常见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地形特征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