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购物中心发展历史

购物中心发展历史

购物中心发展历史
购物中心发展历史

第二章购物中心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购物中心的产生和演变

今天,购物中心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演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由于购物中心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和经济水平下,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彼此影响。美国购物中心的建设始终居于领先地位,对欧洲、澳洲和亚洲国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早期探索阶段

早期的购物中心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特别是美国,它乃是发展购物中心的先驱。

早在19世纪,美国购物中心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但是它在20世纪以前的发展相当缓慢。在早期探索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有1827年西鲁斯·巴特勒(CyrusButler)在罗得岛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RhodeIsland)建造的三层封闭购物廊,以及1907年爱德华·H·博尔顿(Edward H.Boulton)在巴尔的摩建造的罗兰帕克(Roland Park)中心。

20世纪20~30年代,购物中心在设计、开发和运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种较为固定的平面布局方式——即将一组商店围绕小汽车布置,或者商店被小汽车包围——很快得到重视,并逐渐流行起来。美国郊区化势头迫使零售商业设施适应汽车需要向郊区交通枢纽扩散,迎合新的区位选择。开发商尝试将沿街带橱窗的商店组合起来,并在商店群背后设置停车场。1921年,西尔斯·罗巴克(Sears Roebuck)公司在芝加哥郊区公路交叉点上建立了一家综合商店,以它为核心形成了带形中心(Strip Center)。带形中心是美国早期购物中心的典型代表,在30年代的美国郊区非常普遍。

探索阶段的购物中心虽然还比较原始,但是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特征,它们在布局上一般沿着一条中央大街布置。1923年建成的康萨斯城乡村俱乐部广场(The Country C1ub Plaza)包括280家承租户,由互相独立的一系列商店协调开发,其建筑、景观和招牌等都有统一风格。1937年建成的休斯敦奥克斯河中心

(The River OaKs Center)有47家商店,并有32500平方米可出租面积(GLA)。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建成的达拉斯海兰帕克中心(Highland Park Center),它的一些创造性革新,主要体现在立面不正对街道、停车场不沿街。后来,城市土地机构将海兰帕克中心列为购物中心的原型,并归纳出购物中心的特征:使用不被公共街道分割的整块土地;拥有众多个体商店;统一商店形象;由唯一的所有者控制经营;根据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即时停车场。

英国对早期购物中心同样作了重要探索。20~30年代,英国郊区的独立商店纷纷组合成小型邻里中心,开发商将邻里中心作为居住区的配套建设内容。邻里中心是英国购物中心的先驱。

20年代在澳大利亚,购物中心的建设已经纳入首都堪培拉的规划。由于地广人稀的环境,主要吸收了美国经验发展小型郊区带形中心。30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些小型邻里中心,为郊区兴起的居住区提供服务.

二、发展成型阶段

30~40年代,邻里中心和郊区带形中心的建设,以及堪培拉购物中心的规划思想,为购物中心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开发商有能力将一组商业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师和建筑师也能够适应郊区的要求进行设计。政府和私人投资者都为购物中心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零售商乐于在新的商业环境中开展业务,购物者也乐于光顾能够满足多种购物需求的郊区购物中心,这一切为战后购物中心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区域购物中心在美国郊区正式登场,百货商店与小商店群的结合形成了第一个区域购物中心。郊区集中的人口和购买力足以维持大型购物中心的存在,大规模高速公路建设迎来了购物中心发展的黄金时代。大百货商店除了在郊区购物中心开设分店外,还迫切要求建设以自己为核心的购物中心。50年代中期,郊区区域购物中心的布局和组成已经趋于固定,最常见的哑铃形模式出现了。百货公司作为核心商店的角色和地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此外,通过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来强化购物行为、增加购物兴趣的一系列设计方法也日臻成熟。

1956年,在明尼阿波利斯郊区伊代纳(Edina)建成的南谷购物中心(Southdale Shopping Center)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革新体现在通过人工控制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和花园气氛,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们

社会活动的需要,提供大面积的免费停车场,并将汽车限制在购物中心周围,在内部建立绝对的排除汽车干扰的步行区。这一切使之成为后来购物中心建设的范例。它的设计师维克托·格伦(Victor Gruen)是购物中心的积极倡导者,主持了许多雄心勃勃的购物中心开发计划,他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甚至把解决城市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购物中心上。

郊区购物者要求交通便利、购物空间宽敞和免费停车场地充足的商业设施。购物中心不仅满足了这种要求,而且还在精神上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它通过增加更多有吸引力的因素,在步行的环境中创造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气氛,让郊区居民参与社区的生活,创造一种古老的理想社会生活气氛,吸引人们前来购物体闲,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

郊区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标志着购物中心已经成型。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为了满足新建居住区居民的购物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参与了购物中心的开发。伴随城市重建和新城建设,一些大型区域购物中心也取得了成功。

三、蓬勃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是购物中心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大型郊区购物中心迅速崛起,郊区大面积的廉价土地为购物中心提供了宽松、理想的设计和建设条件,环境工程的进步创造出不受自然环境限制的大型封闭式建筑,舒适的购物条件和环境使购物者纷至沓来,大量以南谷购物中心为蓝本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相继建成,遍布美国各大城市。60年代末期,美国大小购物中心数量已经超过10000个。

战后欧洲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虽不及美国,但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甘落后。英国试图借鉴美国郊区购物中心的经验进行城市市区的改造。60年代,科隆、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等欧洲城市也陆续建成了购物中心。60年代中期在亚洲,日本已经着手建设购物中心。

这一阶段,购物中心在各地的发展虽然各具特色,但是由于彼此互相影响,仍然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热衷于采用封闭室内步行街模式;过分依赖人工照明和人工空调。这些能源消耗方面的潜在问题到70年代才彻底暴露出来。

四、发展成熟阶段

20世纪60年代的建设势头一直持续到70年代早期。欧洲城市的购物中心建设方兴未艾,日本的购物中心也正在积极建设当中,同时,美国出现了巨型购物中心。但是好景不长,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给购物中心,特别是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石油危机之后,郊区购物中心的辉煌时代迅速成为过去,人们开始对城市郊区化和郊区购物中心大规模的建设进行反思。购物中心的发展重点从郊区转向城市市区。面对新的复杂的环境和地段,它在规模、类型和设计方法方面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并逐渐走向成熟。

五、多样化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购物中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高潮,这也是20世纪最富成效的建设阶段。以美国为例,统计资料表明,从数量上看,80年代中期是60年代以来的购物中心建设的第三次也是最高一次高峰。在1984年到1987年,每年约有2000个购物中心开工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掀起购物中心建设热潮。

这一阶段,购物中心类型趋于多样化,虽然面积变化不大,但是类型演变异常活跃,并针对人口分布状况、区位和市场、竞争消费方式的变化做出反应。新的类型和亚类型迅速涌现,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购物中心的演变。

由于种种原因,80年代,购物中心的改造和更新成为主要的工作。以购物中心模式改造旧城商业区也得到了重视,购物中心建筑常常成为城市景观的主角。购物中心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考虑自身的内在功能之外,还需要考虑处理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市区用地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更加促使购物中心类型的多样化。

六、战后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异,北美洲、欧洲、澳洲和亚洲国家的购物中心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以美国为代表的郊区发展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城市市区发展模式。

1、城市郊区发展模式

在郊区发展模式中,购物中心最初立足于城市郊区,石油危机之后被迫转向城市市区,经历了从郊区到市区的过程。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最初优先发展郊区购物中心。在北美国家,城市郊区拥有大量廉价土地,高速公路交通发达,汽车普及率高,城市郊区化明显。因此,购物中心以郊区中高收入居住区和高速公路交叉点为立足点,因为这里服务人口密集,购买力强,汽车交通方便。而澳州国家,由于地广人稀,结合草原新城建设,其购物中心主要出现在新城市区或郊区空旷地上。

郊区购物中心依据规模可以明显地分为邻里中心、社区中心、区域中心等,除邻里中心之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大片的郊区用地才能运转。

邻里中心作为基本的购物设施,在许多国家的郊区居住区中大量存在。

50~70年代,郊区社区中心在美国非常盛行,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也相当具有代表性。澳洲的郊区发展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因此社区中心普遍存在,它们大多与高速公路网有关,或者为郊区居住区服务。日本的社区中心与郊区铁路网关系密切,它们大多建于70年代的东京和大阪郊区或卫星城。

区域中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中小城市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美国城市周围的环路建设为区域中心提供了选址机会。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美城市,区域中心的发展模式也大致相同,只因各自地方特色的差异而有所变化。与美国相比,日本土地资源昂贵,实际投资费用也高得多,因此土地利用率比美国高得多,以多层区域中心为主,停车场配置率较低,这是由于郊区的公共交通比较便利,所以乘私人汽车购物者比例较低。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车站附近或者新城中心,像美国那样距城市市区很远的购物中心非常少。超级区域中心特别依赖于大面积的郊区用地,因此主要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

2、城市市区发展模式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出于防止城市无限膨胀的需要,通过立法保护郊区的城市绿带,因此购物中心发展之初就立足于城市市区。

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欧洲其他地区,第一阶段主要结合城市重建和更新进行。战后,英国城市无论是否受到战争破坏,旧的城市结构已经破旧,也不能适应汽车的需要。城市街道汽车交通堵塞,商业街购物和服务交通混杂,人车混流,环境非常恶劣。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保障购物者安全,考文垂、普利茅斯和南安普敦等城市结合城市更新建成了第一批购物中心。第二阶段主要在新

城新建商业中心区中建设购物中心。第三个阶段是运用封闭式购物中心大面积更新城市市区。

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疏散人口计划。50年代,瑞典等许多欧洲国家实施新城计划,并结合郊区社区开发建设购物中心。虽然新城开发为购物中心在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欧洲郊区区域中心的建设仍然极为有限。1981年美国有1350家区域中心开业,而在欧洲仅有75家。由于在高速公路交叉点上发展区域中心遭到规划部门的反对,因此欧洲城市的购物中心主要出现在原有城市结构中,这种城市市区发展模式相当典型。

3、两种发展模式的融合

在80年代以前,在美国城市市区开发购物中心是难以想像的,而今天,许多购物中心都扎根在城市市区。英国开发商追求这种典型完美的北美式购物中心;就在此时,美国的开发商却已经把开发目光转向城市市区。在英国和美国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建设舞台上出现了不同的趋势,其郊区发展模式和市区发展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概况

购物中心在世界各国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发展模式上看,欧美购物中心起源早,已进入成熟期,日本、东南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大体上于80-90年代兴起,目前已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但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一、美国及北美的购物中心

美国是世界上购物中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个与“汽车王国”孪生的“Mall王国”成为美国零售业中最重要的业态。当前,我国各大城市正在涌动一股发展“Mall热”,研究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于指导我国理性发展这一业态肯定会有借鉴作用。,

1、现代大型购物中心的诞生

严格说来,美国是现代大型购物中心的诞生地,其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西尔斯罗巴克(Sears, Robuck & Co)公司所规划建造的许多独立的商店街,它们远离市中心,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具有初步的整体规划,同时附设了免费的停车场,这也是现代购物中心的雏型。而被视为大型购物中心鼻祖的,是土地建筑商人尼克斯于20年代中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所规划兴建的Country Club Plaza, 其目的在于提供住宅区内居民一个可以享受消费服务的场所,具有统一管理的商店承租户、特定而远离道路的停车空间,以及全面统一的管理策略,而这些特色,都成为日后大型购物中心所遵循的基本规范。

现代意义上的摩尔起源于1940年以后的美国,并从50年代后期起迅速发展起来的。50年代,西雅图市Northgate购物中心、佛莱明罕市Shoppers World 购物中心相继设立,这是最早以百货公司为主要承租户的两个购物中心,其中Northgate是最原始的Mall型购物中心,主要由两条面对面的带状中心组成,中间由一条人行通道连结。50、60年代,美国郊区城市与原有大中城市商业中心之间存在的土地差价,使许多大公司纷纷把自己的总部迁往郊区城市,新兴产业也在郊区兴起,大规模的摩尔购物中心也落户于郊区,形成了大量位于高速公路交叉口、由于发展大型购物中心而"繁荣"起来的边缘城市。六、七十年代,大型购物中心在美国的兴起,具有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的两层意义。在此之后,随着摩尔购物中心产业的逐步成熟,其主要经营思想也就被很自然地被移植到城市中心地区的摩尔购物中心上。从70年代起部分摩尔购物中心又开始开进美国市

中心,且市区摩尔的业绩也都相当不错,市区内的摩尔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城市中心空心化的难题。购物中心的这种重视整体环境和功能提升的结果,使消费者的购物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概念再配合“一次性购足”的新消费观念,无疑会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

而美国购物中心专家米尔斯先生认为,美国摩尔购物中心始于本世纪5 0 年代中期。实际上其雏形在二三十年代就显现了,一般认为H ·巴桑氏是购物中心的创始者,他在1 9 3 1 年就曾进行商业区的统一开发,1 9 3 7 年建造了大棚式的巴屋枯斯购物中心。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1 9 5 0 ---1 9 7 0 年,持续发展了2 0 年。伴随着人们迁移至郊区,郊区购物中心发展很快。每家购物中心都附有大面积的停车场,其功能越来越综合化,一些购物中心不仅附有娱乐室、健身房,而且还开辟了保育室和旅馆。7 0 年代初,西方世界爆发了能源危机,石油价格暴涨,依靠小汽车到郊区购物显得费用太高,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摩尔开始发展。

2、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历程

Ghosh与McLafferty(1991)回顾了美国购物中心的发展过程之后指出,美国的购物中心产业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研究将三个阶段整理列表如下:

表2-1:美国购物中心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Avijit Ghosh and

Sara McLafferty,“The Shopping Center:A Restructuring of Post -war

Retailing”,Journal of Retailing,volume 67,Number 3,Fall 1991,P.255-256

根据台湾购物中心发展协会(1990年)的专文指出,美国的购物中心产业

正面临以下的趋势:

表2-2: 美国大型购物中心当前趋势

资料来源:购物中心发展协会,空间杂志,120/121期,1990年9月,P57

许慧琪(2000)翻译美国籍购物中心领域专家Alexander的说法,还指出美国当前购物中心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了下列几点:

(1)邻里型(购物中心)占百分之六十五:典型的邻里型购物中心包括了一个超级市场、化妆店及25到30个服务性商店。这种形态的购物中心是美国产业中的标准模式。

(2)封闭性走向开放自然:由于消费者趋向走向自然的喜好,购物中心将顶盖移开,直接迎接环境的变化。例如加州的Stanford购物中心就是一例。

(3)适应高年龄层和双薪家庭讲究生活形态的购物中心。

(4)同业种店家集中重回经营主潮流:将同业种的店家集中的做法有重回潮流的趋势,现行主流的配置将店家分散,主要目的是期待消费者可以被引导至整个商场,然而,许多消费者,如上班族妇女已经没有太多时间逛街。因此将同业种店家集中的作法又重回主流。

(5)多元化商品、餐饮选择、娱乐设施增加休闲方式。

3、美国购物中心的分布

截至目前,美国有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43000多个,各种规模一应俱全,其中27000个购物中心不足100000平方英尺,因而只能算作小型购物中心。由此看来,平均每个美国人拥有19平方英尺的零售市场,虽然店面过多,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除了每逢夏季生意会略有减少外,零售业一直红红火火。在美国,摩尔目前已经占有52%以上的零售销售额,2000年的营业额已达1万亿美元,一家摩尔的有效商圈是数百公里。美国摩尔购物中心迅速发展,并衍生出按规模划分的近邻型(小型)、社区型、自然景观型、城市再开发型、休闲娱乐型、超地区广域型的巨型摩尔等类型。

表2-3:2001年美国各州、区购物中心的地域分布、购物中心人均销售额和人均拥有面积。

州名总人口销售额人均销售额购物中心总面积人均拥有面积(千人)(百万美元)(美元)(GLA)(GLA)

佛罗里达16,397 112,467.31 6,859.02 452,443,442 27.6 Florida

特拉华796 5,303.32 6,662.46 22,847,282 28.7 Delaware

康涅狄格3,425 22,743.15 6,640.34 97,575,197 28.5 Connecticut

科罗拉多4,418 27,542.05 6,234.05 107,432,287 24.3 Colorado

亚利桑那5,307 29,170.10 5,496.53 134,234,419 25.3 Arizona

马里兰5,375 29,425.76 5,474.56 131,792,267 24.5 Maryland

维吉尼亚7,188 37,766.58 5,254.11 177,472,593 24.7 Virginia

堪萨斯2,695 13,583.33 5,040.20 59,832,497 22.2 Kansas

路易斯安那4,465 21,843.37 4,892.13 86,200,108 19.3 Louisiana

德克萨斯21,325 102,529.34 4,807.94 384,605,658 18.0 Texas

密苏里5,630 26,638.94 4,731.61 117,905,103 20.9 Missouri

田纳西5,740 27,004.89 4,704.68 137,928,636 24.0 Tennessee

南卡罗莱纳4,063 18,215.63 4,483.30 87,728,004 21.6

S Carolina

乔治亚8,384 36,855.65 4,395.95 189,644,221 22.6 Georgia

麻萨诸塞6,379 27,950.12 4,381.58 116,472,042 18.3 Massachusetts

夏威夷1,224 5,332.40 4,356.53 20,199,354 16.5 Hawaii

俄克拉荷马3,460 14,990.49 4,332.51 61,131,215 17.7 Oklahoma

俄亥俄11,374 48,620.70 4,274.72 257,300,955 22.6 Ohio

加利福尼亚34,501 146,595.06 4,249.00 713,369,198 20.7 California

新罕布什尔1,299 5,500.17 4,234.15 25,388,509 19.5 New Hampshire

罗得岛1,059 4,472.59 4,223.40 19,961,114 18.8 Rhode Island

北卡罗莱纳8,186 33,973.32 4,150.17 183,542,758 22.4 N Carolina

印地安那6,115 25,004.37 4,089.02 124,330,576 20.3 Indiana

新墨西哥1,829 7,428.37 4,061.44 31,674,120 17.3 New Mexico

新泽西8,484 34,090.92 4,018.26 178,522,227 21.0 New Jersey

阿拉巴马4,464 17,915.54 4,013.34 79,012,795 17.7 Alabama

伊利诺斯12,482 49,980.57 4,004.21 267,275,114 21.4 Illinois

肯塔基4,066 16,147.37 3,971.32 68,852,372 16.9 Kentucky

缅因1,287 5,104.62 3,966.30 17,886,923 13.9 Maine

北达科他634 2,501.25 3,945.19 9,960,171 15.7 N Dakota

内布拉斯加1,713 6,704.97 3,914.17 37,499,031 21.9 Nebraska

阿拉斯加635 2,478.25 3,902.76 7,612,106 12.0 Alaska

宾夕法尼亚12,287 47,665.84 3,879.37 254,884,410 20.7 Pennsylvania

内华达2,106 7,993.45 3,795.56 53,328,477 25.3 Nevada

哥伦比亚特区572 2,024.89 3,540.02 9,580,084 16.7

D.C.

华盛顿5,988 21,110.54 3,525.47 102,116,176 17.1 Washington

佛蒙特Vermont 613 2,157.61 3,519.75 8,341,679 13.6

明尼苏达4,972 16,493.48 3,317.27 71,300,876 14.3 Minnesota

犹他2,270 7,488.69 3,298.98 38,600,257 17.0 Utah

密西西比2,858 9,322.09 3,261.75 44,726,359 15.6 Mississippi

俄勒冈Oregon 3,473 11,195.50 3,223.58 60,673,742 17.5

威斯康星5,402 17,293.85 3,201.38 78,840,100 14.6 Wisconsin

怀俄明494 1,574.20 3,186.63 6,196,172 12.5 Wyoming

阿肯色2,692 8,550.63 3,176.31 37,155,903 13.8 Arkansas

爱荷华Iowa 2,923 8,787.14 3,006.21 44,851,109 15.3

密歇根9,991 29,738.54 2,976.53 147,633,634 14.8 Michigan

爱达荷Idaho 1,321 3,810.35 2,884.44 19,945,635 15.1

纽约New York 19,011 52,435.71 2,758.18 253,272,040 13.3

蒙大纳904 2,375.12 2,627.35 9,883,933 10.9 Montana

西维吉尼亚1,802 4,270.80 2,370.03 22,829,043 12.7 West Virginia

南达科他757 1,505.27 1,988.46 6,976,200 9.2

S Dakota

总计Total 284,797 1,221,674.20 4,289.63 3,786,888,694 19.9

(1) 购物中心地域分布相对集中。排行前十个州、区拥有购物中心共24940个,占全美国45827个的54%。

(2) 排行前十个州拥有购物中心总面积(GLA)共计3,134,860,023平方英尺,占全美国5,678,768,123平方英尺的55%。

(3) 各州单位面积平均销售额(平销数)排行前十个州的总的平均销售水平为215.13美元/平方英尺.

(4) 网点密集地区尽管购物中心发展较繁荣,但因销售分流,单个中心的平销指标反而下降。

(5) 平销指标是评估商业设施的重要指标。平销指标是指:购物中心一年实现的总销售除以中心的总面积(平方英尺)。这是一个大致的轮廓未经过审计的数字,可能包括或不包括旗舰店销售额和面积。这取决于资料提供者的口径。美国购物中心分类中中型的购物中心(20万-80万平方英尺),其平销额最低;小型的(小于10万平方英尺)或超大型的(大于100万平方英尺)其平销额较高。

(6)从购物中心历年来平销水平的变化上可以知道:平销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平销额的上升幅度低于网店扩张的幅度。同样显示网点扩张效果呈递减效应。

表2-4:美国购物中心平均覆盖的人口

大小分类(平方英尺)数量(个)平均覆盖人口约*

小于1000,001 28,475 10,000

100,001-200,000 11,100 25,000

200,001-400,000 4,038 70,000

400,001-800,000 1,466 190,000

800,001-1,000,000 329 850,000

大于1,000,000 420 650,088

* 取整数、大数。

摩尔产业在美国成功后,摩尔这一业态便迅速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洲各国发展了起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摩尔与美国的摩尔基本相同。

4、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购物中心

Mall of America--美国购物中心位于明尼苏达州Bloomington市,是目前美国规模最大的超级室内摩尔购物商场,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占地78英亩,总投资高达6亿多美元。中心集购物与娱乐于一体,建筑宏伟壮观,包括:400个零售商店、 4个大型百货公司、 1个多功能娱乐中心、2个大型停车场(12,750车位)。

加拿大爱a顿市的"西爱民顿"--westedmontonmall。是目前世界最大的Mall,年营业额达28.8亿美元。该摩尔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商场的出入门达50个之多、停车位达2万辆,有800多个商家进入、商场内有100多家餐馆。经营的主要项目是各类生活日用品专卖店、各种餐馆、娱乐设施。如人造海滩冲浪、蹦高、游戏机、游乐园(项目比锦江乐园还多)、WHL几级溜冰场、迷你

高尔夫球场、8个电影院、1个赌场、1个三星级宾馆等,还有一些免费娱乐性服务项目,如海豚表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用的复制船、水生动物展、乐队表演等,消费者在此可以购物、娱乐、运动、就餐。由于这类大型商场是全场封闭室、不受外界天气干扰,加之功能齐全,能满足消费者各种不同需要、很受消费者青睐、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商场内消费者熙熙攘攘、与室外见不到人的情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大型Mall(集购物、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功能齐全的场所)为主体、表现出高度专业化与高度综合化并存的成熟性结构特征。

1 9 9 7 年1 月至1 0 月,进入美国“安大略米尔斯摩尔”的顾客已高达1 4 0 0 万人次,而大名鼎鼎的迪斯尼乐园1 9 9 5 年创历史纪录的全年游客也不过1 4

2 0 万人次。安大略米尔斯购物商场为美国1 9 9 6 年开张的最大摩尔购物中心,坐落在洛杉矶以东6 5 公里处,商场面积1 8 万多平方米,内有商店2

3 7 家,工作人员约7 3 0 0 人。安大略米尔斯公司总经理曼斯指出,人们开始厌倦大同小异的购物商场是该公司开设新型商场的主要原因。因为米尔斯商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逛街的消费者平均至少花三个小时在商场内。在安大略米尔斯购物商场内,既有美国知名的中低价位百货公司进驻,如潘尼百货连锁店等,也有像帆萨奇这样高级时装的国际品牌在内设店。逛累的消费者或陪逛者可在商场内通过巨大的屏幕看电影,或前往游乐区消磨时光。置身在商场内,周围的电视屏幕、嘈杂的音乐、会唱歌的动物、会舞蹈的植物、变幻莫测的灯光,让整个商场无时不充满新奇感和动感。新的调查发现,商场方圆1 6 公里以内约有1 0 0 万名消费者,但从签帐卡的地址看,如今方圆1 6 0 公里内的居民都是商场的消费者,商场5 6 %的顾客是来自方圆3 2 公里远的地方。目前,安大略米尔斯商场每月固定发出2 0 0 班观光购物巴士,除此之外还增设了一名观光主管,因为日本观光客为商场带来的收入非常可观。曼斯表示,逛商场的所有消费者平均每次花费1 0 9 美元,而国际观光客每次平均消费

4 3

5 美元。

“南海岸广场”(SOUTH COAST PLAZA)。这是公认的加州最大MALL,在全美国也数一数二。占地比北京中山公园加劳动人民文化宫还大,简直是个大公园或者一座名符其实的“城市”。这里有免费的内部公共汽车供游人观光,有可存放上万辆汽车的免费停车场。这个MALL由6家美国著名的大型百货公司如西尔斯(SEARS)、罗滨逊--梅(ROBINSONS-MAY)等作为支柱组成,分别占据四角,各店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以上。它们的特点是:(1)设施先进,中央空调、滚动扶梯、地毯、人工采光;(2)商品陈列布局清新悦目、通透开阔;(3)购物

环境优美,店外如花园,店内宽松洁净;(4)商品种类齐全,花色新颖,档次甚高;(5)除珠宝玉器外,各类商品一律开架售货;(6)平时顾客不多,节假日颇热闹。在6家大型百货公司之间,有多条各长近百米的通道相连。这些通道也是密封的,由200多家各具特色的专业商店分布通道两旁,自然形成多条商业街。漫步其间有逛街的同样感受,但绝无车辆之扰和日晒雨淋之虑,而且随处有座椅可以休息。这些专业店给人的印象是:(1)每个店不大,一般是一二百平方米;(2)以男女时装、鞋类店为多,约占一半,照相器材、音响、计算机、瓷器、水晶制品、工艺品、乐器等均有多家专业店;(3)有电影院等娱乐中心5家;(4)有咖啡店、各种餐饮店33家。

“主街”(MAIN PLACE)。这个MALL位于加州圣安娜市第十七街,是在城区新建的一座庞大的商业大楼,面积不下五六万平方米,外面看似一个大仓库,密封,中央空调。楼外有可停几千辆汽车的停车场。楼分三层,一、二层由西尔斯等大百货公司占据四角形成支柱。四角之间是众多的专业店组成的商业街。格局和前面介绍的“南海岸广场”相仿,只不过前者是一群建筑物,后者是宏伟壮观的一整座建筑物。楼内有多处喷泉,附近有各种小吃店、饮料店。第三层有一个大型电影院。这里的专业店一般不大,但各有特色。比如有一家厨房、餐具商店,专门出售木、竹、藤制的桌椅和玻璃、瓷器、陶器制成的餐具、茶具,款式花色极为繁多而别致,商店陈列也独具匠心。

美国最大的购物中心发展商曾是R O U S E 公司,现在最大的购物中心发展商据说是“雀儿喜”公司。其他购物中心发展商有:Westfield Holdings,美国Rodamco North America公司等。

Westfield Holdings是世界上最大的购物中心发展商与经营商,旗下拥有美国39家、澳大利亚30家、新西兰11家、英国7家共87家Westfield Shoppingtown摩尔购物中心,总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合作商户超过13,600家。2002年1月 Westfield 美国分公司又收购了另外28家购物中心,Westfield Holdings的购物中心总数达到108家,总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米尔斯公司,在全美有7 家大型摩尔和1 1 家社区购物中心。

美国JBM不动产机构在美国和加拿大投资并经营管理着几十家大型摩尔,

旗下摩尔的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

5、摩尔购物中心是美国的主流业态

美国有这样一种理论,认为搞多店铺的商业街是小生产的形态,而大生产则要求搞商业城和商业广场Shopping mall(摩尔购物中心),更便于规划,更体现经济性,商业的集聚功能更容易发挥。

在美国和加拿大人们到Shopping mall(摩尔购物中心)去购物是一种主要的购物方式,因此摩尔购物中心也成了美国、加拿大主要的商业形式。购物中心中有完整的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专业商店、专卖店、餐饮店,还有折扣店、会员制商店等。可以说,一些大型的摩尔购物中心是所有的零售业态的集合。摩尔购物中心之所以成为美、加等国主要的商业形式,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者购物主要是用车,而不是靠步行。在用车购物的国家起码有这样几个条件,公路网发达,人人有自备车,地域广阔有条件建大型商业设施和大型停车场。购物中心在这样的国家才是最经济、最方便的。因此,在这些国家,除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和一些大型折扣店、超级市场外,一般商店都不单独选地开店,而都在摩尔购物中心中选择区域和楼层开店,这样才能得到有规模流量的消费者光顾。购物中心的开发商是房地产商,但他们懂得商业,在购物中心开张之前,就已经详细地规划了一切,包括购物中心周围的顾客需求调查,主力商店选哪种业态,选哪一家,需要其他多少什么样业态店配合等等。这些房地产商既是物业的投资开发商,又是商业功能的策划商,具有相当的专业。选好主导业态,坚持同业差异、异业互补是他们策划购物中心商业功能的基本原则。在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变革中,美国与加拿大的商业也在作出很大的努力。如百货公司都在走缩短产品线,有限专业化的改革之路,一般只卖几类商品。如服饰、化妆品、卧室用品等,综合性百货店的面貌荡然无存,每一家百货公司都有一类商品与其他百货公司相比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百货公司都在追求与其他的业态店一起共同的发展,很少有单独开店的。百货公司在美、加都已进入饱和期,它们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明确自己的目标顾客,与其让综合类的各商品部都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特色,还不如向只经营某几类商品的专门店发展,这是美国、加拿大百货公司发展变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在业态的创新上,最近几年工厂直销店发展很快,在工厂直销店中同类品牌的商品要比市场平均价格低得多,大约在30%左右。这些工厂直销店大都开设在旅游区附近,对观光者特别是国外的旅游者吸引力大。在工厂直销店中销售的商品一般不是最新开发设计的产品,因此,工厂直销店也往往成为制造商处理存货和等级产品的消化器。另外,在美国和加拿大也了一种新形态的商店――“断码店”,即出售的商品只有一种规格和尺码,门类多,品种杂,商品价格特低,品牌正宗,品质上佳。这种商店对于有时间购物的人来说,就等于是用时间换金钱。这对金钱就是时间、消费者追求购物快捷的社会来说,从逆

向思维的方式来创造了一种新的业态。美国、加拿大商业形式和业态创新变革和启示对我们是有借鉴的。

二、欧洲购物中心的发展

英国目前的购物中心家数超过1,400家,零售产业为整个英国第二大的就业市场,大约20%的劳动力直接参与零售部门服务,至2000年底,购物中心总面积为2,090万平方公尺(22,500万平方尺),就整个英国经济体而言,这个产业仍不断的成长而其重要性也不断的提升。英国对早期购物中心同样作了重要探索。20—30年代,英国郊区的独立商店纷纷组合成小型邻里中心,开发商将邻里中心作为居住区的配套建设内容。邻里中心是英国购物中心的先驱。

5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区域购物中心在美国郊区正式登场,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为了满足新建居住区居民的购物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参与了购物中心的开发。伴随城市重建和新城建设,一些大型区域购物中心也取得了成功。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出于防止城市无限膨胀的需要,通过立法保护郊区的城市绿带,因此购物中心发展之初就立足于城市市区。

英国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欧洲其他地区,第一阶段主要结合城市重建和更新进行。考文垂、普利茅斯和南安普敦等城市结合城市更新建成了第一批购物中心。第二阶段主要在新城新建商业中心区中建设购物中心。第三个阶段是运用封闭式购物中心大面积更新城市市区。

80年代以前,英国的郊区区域中心非常少,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区域中心已经逐渐从城市市区解脱出来。继1976年布伦特·克罗斯(The Brent Cross)建成开业之后,1986年,第一个真正的郊区区域购物中心在盖茨黑德(Gateshead)开业。英国开发商开始追求这种典型完美的北美式购物中心。

英国购物中心发展趋势:

休闲与"餐饮娱乐化"-过去五年之中,研究发现25%的新购物中心开发案中皆包括了主要的娱乐设施(电影院、保龄球场、宾果猜奖与夜总会)。2000年的百分比则调高至38%的水准。大部份新购物中心包括了许許多餐厅、Cafe,不论是包含在美食街、美食中心亦或是独立的贩售亭或独立单位。

零售园区至购物园区-零售园区 (郊区购物中心拥有大量平面户外停车空

间与许多大型工厂式钢架构的零售单位)原始的使用目的是为电器、DIY与家具零售业者所发展。然而许多营运单位現在则代以折扣流行连锁店、玩具、儿童服饰、运动用品等等业者,使整个计划转为更近似购物中心的架构。

大都会商业中心的复兴-在政府新闻开发案总量管制下,许多大型計划目前皆规划在市镇商业区当中,其中大部分都在大城市,如伯明罕、利物浦、诺丁汉、布里斯托,在南汉普敦的West Quay购物中心与在雷汀的The Oracle购物中心是近期在主要市鎮中开幕的实例。

扩張、整修更新与销售-整体零售实质成长幅度缩小,使新楼面积需求很难确定,因此许多购物中心的投资案皆以整修更新旧有的购物中心为开发方式,扩充或购买需要重新引入承租户的购物中心,以使用更好的行销策略吸引更多的消费顾客。

战后欧洲购物中心的发展速度虽不及美国,但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甘落后。英国试图借鉴美国郊区购物中心的经验进行城市市区的改造。60年代,科隆、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等欧洲城市也陆续建成了购物中心。

50年代,瑞典等许多欧洲国家实施新城计划,并结合郊区社区开发建设购物中心。60年代的建设势头一直持续到70年代早期,欧洲城市的购物中心建设方兴未艾。虽然新城开发为购物中心在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欧洲郊区区域中心的建设仍然极为有限。1981年美国有1350家区域中心开业,而在欧洲仅有75家。由于在高速公路交叉点上发展区域中心遭到规划部门的反对,因此欧洲城市的购物中心主要出现在原有城市结构中,这种城市市区发展模式相当典型。

欧洲的购物中心与美国式购物中心大体上较相象,但欧洲购物中心的规模一般比美国购物中心小许多。其他不同点有,欧洲购物中心大都建在城乡交界处,(但英国是例外,英国购物中心大多建在市区);美国的购物中心有的在城中有的在城郊。法国购物中心里主题店以特级市场为多,不像美国购物中心里主题店以百货商店居多。欧洲购物中心以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而不像是以美国购物中心以选购品为主,欧洲购物中心则以实用品为主。总体而言,欧洲的摩尔发展不如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迅猛,且欧洲的摩尔的面积规模也比菲律宾等国的摩尔要小。

三、日本的购物中心

符合日本购物中心协会定义的购物中心,包括有车站大楼、地下街。这是日本独特的购物中心,事实上此类型购物中心正是日本购物中心先驱性的存在。第一家车站大楼是购物中心的在1950年,美国百貨公司首次到郊外的购物中心开店,开始展开购物中心的「丰桥车站大楼」,当初被称为民众车站的这个设施,在都市改造的意义下,有札幌、水户、京都、金泽、小仓库等约60处,1971年以后由日本国铁出资的约有60家,光是1971年新设的部分,楼面积已达150万㎡。民营化为了消除国铁时代的亏损及扩张事业,使用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铁路用地型购物中心开发持续在进行。第一家地下街是1952年开发的「东京车站名店街(52家店),接着1957年“数寄屋桥中心”开幕,1963年“梅田地下街”在拥有260家專专柜店铺下开店,现在有“全国地下街联合会”的组织,在与东京八重洲、新宿、橫滨車站东、西口,名古屋车站前,大阪梅田、难波、神戶三之宫、福岡天神等周边设施之整体关联性上,发挥了转运站特有的功能。

1、发展过程

日本的购物中心以1969年建设的玉川高岛屋为代表,不过那时的购物中心理念,仍未摆脱百货公司的格局,所提供的服务也较为有限并且集中。从70年代初期到中期,经过整体专业规划、景观设计以及经营管理的大型购物中心开始成为主流,其中尤以位于大阪商业区的几个摩尔购物中心最具代表。例如千里新城的"谢尔西"购物中心、巴恩环购物中心等,它们特殊的建筑景观,例如挑空广场、庭园、喷泉等,都成为都市外围引人注目的消费人潮集中地。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日本开始产生了集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消费行为于一体的新型购物中心。例如1978年于东京原宿区开业的拉佛雷原宿,便是一个具有整合功能的购物中心;同时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以下关Seawall 以及青森的三路德购物中心为代表的许多远离都市、构筑于都市外围的购物中心,并且提供了日本大型购物中心在郊区发展构建的经验基础。为了因应消费服务多样化以及设施复合化的趋势,还产生了许多超过10万平方公尺的大规模购物中心。在福冈市西日前开张了一间占地25万平方米的大型摩尔购物中心,除购物外,电影院,游乐中心,餐饮店外加能容纳4500辆的停车场使之成为了大型

商业中心。但由于日本特大型商业地块较难取得,故日本摩尔的规模一般较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地的摩尔要小许多。日本的传统百货集团如高岛屋百货、三

工业工程发展

工业工程发展 任何一门科学能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强有力的工具,必然存在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和动因。概略地说,工业工程发展的动因在于三个方面,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成果的支持作用和社会环境(或说经济形态),确切地说是商品经济所提供的社会发展环境。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与管理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多样化。这客观上要求必需存在着分析、设计、改善这些系统和管理的技术体系,因而本世纪初在生产力开始快速发展时,才产生工业工程。而科学技术成果如运筹学、统计学、系统工程、计算机工程及信息技术都为工业工程技术体系提供支持和手段。商品经济提供了企业竞争的社会环境,谁做得更好,谁就生存、成功,否则就会消亡。这样客观需要提供竞争的武器。因而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像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工业工程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且收效甚佳。也可说工业工程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工业工程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过程。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应从本世纪初算起,起源于美国。泰勒(Taylor)和吉尔布雷斯(Gibreth)等一批学者应视为IE的创始人。从那时起至现在工业工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二次大战结束40年代中期可称为奠基期。这个时期由于福特生产线的产生,生产系统从小规模的作坊式企业走上了较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制。由于电动机的产生与广泛应用,人

们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原始积累结束将要快速起步阶段。恰恰此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需求工厂效率提高,因而工业工程得以诞生和发展。从1895年起,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和《科学管理原理》等论著,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思想,主要是以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为主的工作研究理论。在本世纪初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科学管理既被管理者接受与采用,又被工人阶级视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而反对。这样在当时形势下人们提议将“科学管理”更名为“工业工程”。从这时起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纯技术型工程学科发展与壮大到今天。然而,科学管理并未由此而偏废。到本世纪30年代产生了行为科学,使科学管理与之相结合补充又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众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因而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与现代工业工程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今天已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大学科体系,但又紧密相联,只不过功能不尽相同而已。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为发展期。这个时期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特别是由战后经济建设的恢复需求,生产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大量流水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的三种典型的生产系统。同时统计学的广泛应用和运筹学的产生为工业工程解决越来越大的管理与生产系统规划、设计、改造、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市场竞争的焦点以资本、实力竞争为主,工业工程从早期应用工作研究解决现场效率提高发展到企业整体的设计、改善,包括工厂设计、物料搬运、人机工程、生产计划、贮存控制、质量控制等。在这一时期工业工程已不仅仅是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专

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

摘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基于在MALAB中行潮流计算的原理、意义,然后用具体的实例,简单介绍了如何利用MALAB去进行电力系统中的潮流计算。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一种计算,它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及系统接线情况确定整个电力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各线的电压、各元件中流过的功率、系统的功率损耗等等。在电力系统规划的设计和现有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研究中,都需要利用潮流计算来定量地分析比较供电方案或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此外,在进行电力系统静态及暂态稳定计算时,要利用潮流计算的结果作为其计算的基础;一些故障分析以及优化计算也需要有相应的潮流计算作配合;潮流计算往往成为上述计算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上这些,主要是在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方式安排中的应用,属于离线计算范畴。 牛顿-拉夫逊法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常用算法之一,它收敛性好,迭代次数少。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基本知识及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最后介绍了利用MTALAB程序运行的结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MATLAB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flow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ALAB Bank of China, meaning, and then use specific examples, a brief introduction, how to use MALAB to the flow calculation in power systems. As we all know, is the study of power flow calculation of power system steady-state operation of a calculation, which according to the given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system wiring the entire power system to determin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each part: the bus voltage flowing through the components power, system power loss and so on. In power system planning power system design and operation mode of the current study, are required to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d using the tren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program or run mode power supply reasonable, reliability and economy. In addition, during the power system static and transient stability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trend as its basis of calculation; number of faul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also requires a corresponding flow calculation for cooperation; power flow calculation program often become the an important part. These, mainly in the way of system design and operation arrangements in the application areas are off-line calculation. Newton - Raphson power flow calculation in power system is one commonly used method, it is good convergence of the iteration number of small, introduce the trend of computer-aided power system analysis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power flow Newton - Raphson method, introduced by the last matlab run results. Keywords:power system flow calculation, Newton – Raphson method, matlab

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这个学期我们上了有关工业工程的学科前沿讲座,这相当于是我们与工业工程这门专业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在老师的讲解与带领下,我们对工业工程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知道了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工业工程的定义、目标以及职能、工业工程的学科属性与特点、工业工程的应用等内容。同时也使我们对工业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使我们增强了对工业工程这门学科的信心和投身于工业工程事业的决心。正如Wayne C. Turner 在《工业工程与系统工程概论》中所说的那样,“工业工程正成为少数几个有巨大魅力的、用于解决未来高科技社会中复杂问题的行业之一。社会对于工业工程师的需求是强烈的,并且在逐年增长。实际上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这种供求不平衡明显高于其他工程和学科领域,并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会长期存在。”下面我就从以上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与理解。 工业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工业工程的起源 工业工程是工业化的产物。各种工程学科早期阶段都是从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开始的,实际工作者从自己或前人成功的经验中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并经过不断实践后加以归纳总结,才逐步形成某种理论。工业工程的发展也是从经验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并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弗雷德里克 .温斯格.泰勒是工业工程之父。1873年,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企业竞相引进新技术、开展合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泰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的企业管理的科学研究的。他认为当时的管理没有采用科学方法,工人缺乏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大大影响了效率。他致力于工作研究并系统地研究工厂作业和衡量方法且创立了“时间研究“。他通过改进操作方法,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采用标准化而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他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被公认为是工业工程的开端。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是另一位工业工程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动作研究”,即对人在从事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动作进行分解,确定基本的动作要素,进行科学分

配电网络的拓扑分析及潮流计算

配电网络的拓扑分析及潮流计算 李晨 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供电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配电网络重构,充分发挥现有配电网的潜力,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配电网拓扑分析、对配电网络潮流计算作分析研究,应用MATLAB编程来验证并分析配电网结构特点。配电网的拓扑分析用树搜索法,并采用前推回代法进行潮流计算分析,通过树搜索形成网络拓扑表,然后利用前推回代法计算潮流分布。 1 配电网的接线分析 配电网是指电力系统中二次降压侧直接或降压后向用户供电的网络。配电网由馈线、降压变压器、断路器、各种开关构成。就我国电力系统而言,配电网是指110kV及以下的电网。在配电网中,通常把110kV,35kV级称为高压,10kV级称为中压,0.4kV级称为低压。从体系结构上,配电网可以分作辐射状网、树状网和环状网,如图2.3所示。我国配电网大部分是呈树状结构。 辐射网树状网环状网 图1-1配电网的体系结构 1.1 配电网的支路节点编号 通过简化可把一个复杂的配电网络简化成一个节点一边关系的树状网络,于是就可以运行图论的知识进行网络拓扑分析。按照这种简化模型,易知:节点数目比支路数目和开关数目多1,所以节点从0开始编号,而支路数和开关数从1开始编号,这样编号三者在序号上就可以完全一致,为后面的网损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联络线支路和上面的联络开关编号放在最后处理。 图1-2节点支路编号示意图 图中①为节点号,1为支路号,其它节点、支路编号的含义相同。 节点、支路编号原则:将根节点编为0,并按父节点小于子节点号的原则由根节点向下顺序编号,规定去路正方向为父节点指向子节点,且支路编号与其子节点同号,则网络结构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计算工具发展简史

计算工具发展简史 张郭男北大哲学系2010级---1192772452@https://www.doczj.com/doc/3717644226.html, 从最早有实物见证的计算工具-----算筹,到现在以快速,高效,智能,大容量存储,多媒体再现,网络共享和自动化处理为特点的功能强大的现代计算机的出现,计算工具已由人类手的延伸发展到脑的延伸,人类的信息处理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一个个激动人心的里程碑耸立在路旁,标记着当时人们的成就。 最早有实物见证的计算工具是诞生于中国的算筹,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竹制小棍子,可以看做是它的硬件,而它的摆法便是其软件了。由于它在运算时使用十进位制,又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软件运算系统,这个传统在相当程度上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长期领先于其他民族。后来算盘也被发明,成为西方计算工具传入前中国人计数的主要工具,两千余年的实践中算盘的计算口诀也发展到极成熟的地步,乃至一个熟练的使用算盘的会计有时可以在速度上击败使用计算器的工人,也就是说通过操纵者的熟练可以使运算速度达到惊人的水平。这样的优

势使中国的计算工具长期没有向西方的自动计算的,现代的方向发展,而是近于停滞不前。 而到了1642年,西方在计算工具方面取得了进展,第一台机械计算器-------加法器由19岁的帕斯卡制作成功。加分器是对中国算盘式的主要凭借操纵者素质提高来提高运算速度的计算机模式的一个突破,它第一次确立了计算机器的概念。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对加法器加以改良,发明了可以做乘除运算的计算器。人类的计算工具开始趋向于自动化,现代计算机的出现于是具有了可能。但加法器和乘法器的出现只是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中国算盘的思路,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计算机还需时日。 下一个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是巴贝奇设计的差分机。1822年差分机的模型出现,"这台机器不论在可能完成的计算范围、简便程度以及可靠性与精确度方面,或者是计算时完全不用人参与这方面,都超过了以前的机器。"这句话道出了差分机的先进性。它第一次引进了程序控制的思想,“它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数的计算过程”,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1834年,野心勃勃的巴贝奇在1822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的改进,并取名为分析机。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分析机仅仅停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控制的发展趋势和关键问题

电压源型换流器(VSC)的概念首先由加拿大McGill大学的Boon-TeckOoi首次提出,其具有不需无功补偿、提高交流电网功角稳定性、有功和无功能够快速独立控制等优点,适用于解决新能源发电功率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1-3]。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双端”—“多端”—“直流电网”的演进过程,电压源型换流器构建的直流电网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的互补特性及现有的交直流输配电设备,实现广域大范围内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的可靠接入,是解决新能源发电并网问题的最佳技术方案之一[4-5]。 构建未来直流电网面临着一些关键技术挑战。一方面,包括高压直流断路器及DC/DC变换器在内的关键设备研制是直流电网必须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直流电网的响应时间常数较小,对直流电网系统仿真、直流电网运行控制和保护技术、直流电网快速故障检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潮流问题是电力系统分析中最基本的问题,对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也是上述问题研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直流电网潮流问题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6-7]。目前,直流电网的潮流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科学问题和内在规律尚未得到完全揭示,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8]。 在关于直流电网的潮流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控制技术,本文分别对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直流电网潮流控制进行了论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对直流输电网络进行分析总结,未考虑直流配电网络。本文首先归纳了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同时考虑到VSC 具有高度可控性,进而对含VSC的最优潮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先后分析了二者的收敛性与计算效率;然后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控制直流电网潮流的方法—系统级控制和直流潮流控制器技术,其可用来实现最优潮流的分布,并且对潮流控制能力和经济性做出了分析;最终对直流电网潮流分析与控制的发展趋势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未来直流电网潮流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1、直流电网潮流分析 世界范围内对直流电网的建设都依托于现有的交流电网,并不是从零开始、与交流电网相互独立,所以一般对直流电网潮流和最优潮流的分析都是以直流电网和与其连接的交流电网构成的交直流混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以交直流混合系统为基础,且主要对交直流混合电网中的直流电网潮流分析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节系统的分类总结了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同时,为了更好的利用VSC的控制性能,对直流电网最优潮流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 1.1 直流电网潮流计算 随着大量的直流电网连接于现有的交流电网,对系统的设备运行、继电保护以及安全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展开研究以防止过负荷、电压越限等问题。交流系统潮流计算只是求解节点的4个状态量: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幅值和相角,而交直流混合系统还需要求解直流电压/电流、换流器的功率因数以及调制比。在进行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时,需要在现有的交流系统计算模型中引入直流系统变量以建立交直流混合系统的非线性方程组,如图1所示。 图1中:Pi、Pj为不同换流站与交流系统之间流动的有功功率;Qi、Qj为不同换流站与交流

工业工程学科形成和发展

1、工业工程学科形成和发展 ●了解工业工程在国内外发展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P7-主要介绍了IE在美国和日本发展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P9主要介绍了国内IE 学科的发展及在企业中的应用。 ●了解工业工程学科形成的四个阶段; P3-科学管理时期(工业工程的缘起)、运筹学时期(工业工程有了理论基础)、定量和精细化时期(计算机的出现,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决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时期(网络化)。 ●理解工业工程与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工业工程是工程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侧重研究生产、技术、和工程管理类的问题;而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则是侧重财务、人事、金融等商务行政性的管理行为。就学科的设置而言,一般工业工程设在工学院,工商管理设在商学院。工业工程主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而工商管理则主要以社会科学为基础。 联系:工业工程的研究职能和工商管理的研究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了解科学管理时期工业工程学科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P4-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甘特,甘特图;(上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他见书。Shewhart统计过程控制 ●理解工业工程的定义及研究职能X围。 P10-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P11-职能:1-7点,也大致构成的IE学科的几大模块。 2、生产率和竞争力 ●了解生产率定义; P25-产出和投入之比。 ●分类及各自含义; P25-全部要素生产率、部分要素生产率、国家生产率(含义见书) ●了解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P26-内部因素: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外部因素(详细见书)。 ●了解生产率与质量及就业之间的关系。 P27-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随之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详细见书) 3、产品决策和生产方式 ●了解需求的构成及分解; P43-构成:趋势、周期性、随机、突变。 分解:可用一般数据处理方法。(在需求预测的定量分析方法中会有分解方法的介绍,作为概念只要知道是数据的定量处理即可。) ●了解定性预测的方法; P44-一般定性预测:根据底层经销人员提供的数据进行预测。

电力系统的发展

电力系统的发展 定义: 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电厂辅助生产系统等)转化成电能,再经输、变电系统及配电系统将电能供应到各负荷中心,通过各种设备再转换成动力、热、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为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由于电源点与负荷中心多数处于不同地区,也无法大量储存,故其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并在同一地域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电能生产必须时刻保持与消费平衡。因此,电能的集中开发与分散使用,以及电能的连续供应与负荷的随机变化,就制约了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据此,电力系统要实现其功能,就需在各个环节和不同层次设置相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以便对电能的生产和输运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通信和调度,确保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 建立结构合理的大型电力系统不仅便于电能生产与消费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分配,减少总装机容量,节省动力设施投资,且有利于地区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国民经济日益增长的用电需要。电力系统建设往往是国家及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系统的出现,使高效、无污染、使用方便、易于调控的电能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变化,开创了电力时代,发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系统的规模和技术水准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 发展简况: 电力系统在电能应用的初期,由小容量发电机单独向灯塔、轮船、 车间等的照明供电系统,可看作是简单的住户式 供电系统。白炽灯发明后,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 电系统,如1882年T.A.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在纽约主持建造的珍珠街电站。它装有6台直流 发电机(总容量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1300 盏电灯照明。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输电系统研制成功,并很快取代了直流输电,成为电力系统大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扩大电力系统的规模可以在能源开发、工业布局、负荷调整、系统安全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于是,电力系统的规模迅速增长。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电力系统是前苏联的统一电力系统。它东西横越7000千米,南北纵贯3000千米,覆盖了约10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力系统从5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到1991年底,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为146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75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四位。输电线路以220千伏、330千伏和500千伏为网络骨干,形成4个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的大区电力系统和9个超过百万千瓦的省电力系统,大区之间的联网工作也已开始。此外,1989年,台湾省建立了装机容量为1659万千瓦的电力系统。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系统潮流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系统潮流分析-机电论文 基于云计算的电力系统潮流分析 王江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电力系统也在向着互联网程度不断进发,电力系统正在以大量数据和信息计算的形式不断呈现。由于传统的运行模式对大量数据以及信息的处理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人们急需探索一种具有可行性而且有必要性的运行平台来对电力系统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云计算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云计算;电力系统潮流;分析 就目前的互联网发展来看,云计算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网络技术的核心,并且大量被运用于与互联网技术有关的领域。它以其规模大、性能强、造价成本等优点被大量运用于我国的电力企业以及电力系统运行当中,给我国电力的发展开拓了平台。 1 云计算在电力系统潮流中的运用背景 1.1 时代背景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近年来来,云计算作为一种崭新的计算模式,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像亚马逊、谷歌、微软和雅虎等大公司都是与云计算的领航者,近几年这些技术型的大公司纷纷推出了“云计划”。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庞大的云计算中心,另一方面学术界纷纷打算推进云计算的深层研究,为云计算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随着时代

的不断向前发展,云计算将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2012年云计算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420多亿美元,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云计算在各大公司和学术界的推动下,拥有着非常优越的发展前景。目前,云计算在电力的应用方面还比较少,而电力系统潮流的分析作为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基础,是电力系统信息应用平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对电力系统平台的建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促进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在科技时代的大背景下,云计算技术将发展的越来越好,将会成为计算系统中的主力军。 1.2 技术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电力发展的系统的不断完善,现代的电力系统正在变化成为一个高数据容量的数据计算系统,这样就给我国的电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技术雄厚的发达国家云计算发展完善,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技术水平较落后。伴随着互联网快速采集装置的出现,计算机系统需要的计算能力远远的超过了目前的计算机配置,不断增加的信息处理量也给计算机的配置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亟待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由于电力系统的建设年代不同,系统的配置也各有不同,有些系统虽然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以及电力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信息,但是系统间缺乏信息交流,造成了发展速度慢,信息交叠,信息浪费等情况的发生。当今社会,电力系统中用于分析计算和运行控制的工具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给世界热潮的电网的“智能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电力潮流存在的问题以及优越性的分析 2.1 现阶段电网运行的潮流存在什么问题 就目前的电力发展状况来看,现阶段的电网的运行潮流存在直流潮流的电网阻塞调度的问题。电网中的米一条线路上的有功潮流取决于电网结构和各发电机组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发展史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发展史 对潮流计算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1)算法的可靠性或收敛性 (2)计算速度和内存占用量 (3)计算的方便性和灵活性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属于稳态分析范畴,不涉及系统元件的动态特性和过渡过程。因此其数学模型不包含微分方程,是一组高阶非线性方程。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法离不开迭代,因此,潮流计算方法首先要求它是能可靠的收敛,并给出正确答案。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潮流问题的方程式阶数越来越高,目前已达到几千阶甚至上万阶,对这样规模的方程式并不是采用任何数学方法都能保证给出正确答案的。这种情况促使电力系统的研究人员不断寻求新的更可靠的计算方法。 在用数字计算机求解电力系统潮流问题的开始阶段,人们普遍采用以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的高斯-赛德尔迭代法(一下简称导纳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比较简单,要求的数字计算机的内存量也比较小,适应当时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制作水平和电力系统理论水平,于是电力系统计算人员转向以阻抗矩阵为主的逐次代入法(以下简称阻抗法)。 20世纪60年代初,数字计算机已经发展到第二代,计算机的内存和计算速度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从而为阻抗法的采用创造了条件。阻抗矩阵是满矩阵,阻抗法要求计算机储存表征系统接线和参数的阻抗矩阵。这就需要较大的内存量。而且阻抗法每迭代一次都要求顺次取阻抗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进行计算,因此,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很大。 阻抗法改善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问题的收敛性,解决了导纳法无法解决的一些系统的潮流计算,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曾为我国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和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阻抗法的主要缺点就是占用计算机的内存很大,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很大。当系统不断扩大时,这些缺点就更加突出。为了克服阻抗法在内存和速度方面的缺点,后来发展了以阻抗矩阵为基础的分块阻抗法。这个方法把一个大系统分割为几个小的地区系统,在计算机内只需存储各个地区系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

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的发展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的发展 蔡黎明,丁晓群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南京 (210098) E-mail:clmstar1981@ https://www.doczj.com/doc/3717644226.html, 摘要:最优潮流是电力系统计算所要研究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起着指导的作用。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最优潮流的发展进程,介绍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最新优化内容和各种优化方法,并作了简要比较和评述。对于最优潮流的发展方向,本文亦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最优潮流,电力系统,经典优化方法,智能优化方法 1. 引言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 OPF)是在满足系统运行和安全约束的前提下如何获得一个系统的最优运行状。最优潮流作为经典经济调度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将经济性和安全性、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发展至今,OPF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网络分析和优化工具。 OPF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规划问题,通常的数学描述为: 目标函数:min F(X) 约束条件(包括等式约束和不等式约束): G(X)=0 (1) H(X)≤0 式中,F(X)是标量目标函数,可以为系统的发电费用函数、系统的有功网损、无功补偿的经济效益等;X包括系统的控制变量(如发电机有功无功输出功率,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档位,电容器/电抗器投切组数等)状态变量(如节点电压幅值和相角);G(X)为等式约束,即节点注入潮流方程;H(X)为系统的各种安全约束,包括节点电压约束、发电机节点的有功无功功率约束、支路潮流约束、变压器变比约束、电容器/电抗器组数约束、线路两端电压相角约束等;现在所使用的最优潮流的软件都是基于这种模型为基础。 OPF在数学上是一类多变量、高维数、多约束、连续和离散的变量共存混合非线性优化问题。40多年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如何改善算法的收敛性能、提高计算速度等目的,提出了最优潮流算法的各种方法,取得了不少成果。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在目标函数的内容和不等式约束的处理上,于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OPF算法。以往有关OPF的文献要么是针对OPF算法,要么是只涉及到OPF的内容。因此,本文将两方面结合起来,首先对OPF的最新内容作较全面的介绍,然后介绍OPF的各种最新算法,包括经典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等。 2.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问题指的是在满足特定的系统运行和安全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系统中可利用控制手段实现预定目标最优的系统稳态运行状态。它把电力系统经济调度和潮流计算有机结合起来,以潮流方程为基础,进行经济和安全(包括有功和无功)的全面优化,是一个大型的多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它可以用式(1)来表示。通常,电力网络方程可以建立在直角坐标系下,也可以建立在极坐标系下,由于当前在线应用的潮流计算大多是解耦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工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年代,始终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策略。我们首先发展了进入空间的能力,随后发展了空间应用的能力,在国家经济实力壮大之后,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能力。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深空探测的能力。经过5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 1. 进入空间的能力 开展航天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进入空间的能力。因此, 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活动集中在火箭技术的开发研制上。1970年,我们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首枚液体运载火箭长征1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中国开展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长征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髙。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1984年突破了低温发动机技术,成功地将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80年代末,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1990年长征2号6捆绑火箭首发成功,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打下了基础。 90年代,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从1996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9次成功的发射,将载人飞船和各种卫星送入不同轨道。 2007年7月初,长征火箭刚刚完成了第101次成功发射。目前,长征运载火箭己形成了谱系,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5吨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2、空间应用的能力 当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卫星研制计划,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在通信、遥感、导航定位和科学实验卫星四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7个卫星系列。至今,我们研制并发射了 80多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28颗卫星。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13亿人口,发展广播通信卫星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此后,发展了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近期成功开发的东方红4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10.5千瓦,适用于大容星通信广播、电视直播等,将满足中国卫星通信的需要。目前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已研制并发射了鑫诺2号直播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并正在为委内瑞拉制造新的通信卫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