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综述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综述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综述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综述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综述

作者:曹毅, 童建, CAO Yi, TONG Jian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苏州,215123

刊名:

环境与职业医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

年,卷(期):2007,24(2)

被引用次数:35次

参考文献(41条)

1.牛中奇,侯建强,王海彬,张辉,阎静,卢智远,郭国桢,王春梅,林海电磁波的生物学窗效应[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3(2)

2.刘亚宁非热效应的几种理论和假说 2003

3.丁桂荣;姜荣;郭鹞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003

4.KHEIFETS L;SHIMKHADA R Childhood leukemia and EMF: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 evidence 2005(Z7)

5.Santini MT;Ferrante A;Rainaldi G;Indovina P;Indovina PL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F) magnetic fields and apoptosis: a review.[外文期刊] 2005(1)

6.HARADA S I;YAMADA S;KURAMATA O Effects of high ELF magnetic fields on enzyme-catalyzed DNA and RNA synthesis in vitro and on a cell-free DNA mismatch repair 2001

7.PREECE A W;HAND J W;CLARKE R N 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health.Where's the evidence? 2000(09)

8.BAUREUS KOCH C L;SOMMARIN M;PERSSON B R Interaction between weak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and cell membranes 2003

9.L-AKHRAS M;ELBETIEHA A;HASAN M Effects of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on fertility of adult male and female rats 2001

10.Al Akhras MA;Darmani H;Elbetieha A Influence of 50 Hz magnetic field on sex hormones and other fertility parameters of adult male rats.[外文期刊] 2006(2)

11.HARAKAWA S;INOUE N;HORI T Effects of a 50Hz electric field on plasma lipid peroxide leve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rats 2005

12.PORTACCIO M;DE LUCA P;DURANTE D Modula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free and immobilized peroxidase by the presence of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Dependence on the frequency 2005

13.SALAMINO F;MINAFRA R;GRANO V Effect of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on calpain activaion 2006

14.ORBACH-ARBOUYS S;ABGRALL S;BRAVO-CUELLAR A Recent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on the biological and pathologic effects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radio waves and stray currents 1999(10)

15.郭九吉,朱玉华,曹钟兴,李健,吴公孙,祝国英微波作业人员健康的动态观察[期刊论文]-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0(2)

16.袁正泉;王登高;李锋超短波电磁辐射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情况调查 2000(08)

17.SANDSTROM M;WILEN J Mobile phone use and subjective https://www.doczj.com/doc/3b17522364.html,parison of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users of analogue and digital mobile phones 2001(01)

18.曹兆进,赵晓琳,陶勇,宛超,刘景兰,张洪桥,李双黎移动电话手机对神经衰弱症状影响的调查[期刊论文]-卫生研究 2000(6)

19.PREECE A W;GOODFELLOW S;WRIGHT M G Effect of 902 MHz mobile phone transmission on congnitive function in children 2005(Z7)

20.解恒革,王鲁宁,王晓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痴呆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0(5)

21.COOPER D;SAUNDERS P Cancer incidence near radio and television transimitters in Great Braintain 2001

22.STANG A;ANASTASSIOU G;AHRENS W The possible role of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veal melanoma 2001

https://www.doczj.com/doc/3b17522364.html,LIC H;LEKIC A;RADOSEVIC-STASIC B Compariso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from people occupationally exposed to ionizing and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2001

24.MORGAN R W;KELSH M A;ZHAO K Radiofrequency exposure and mortality from cancer of the brain and lymphatic/hematopoietic systems 2000

25.MUSCAT J E;MALKIN M G;THOMPSON S Handheld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and risk of brain cancer 2000

26.MUSCAT J E;MALKIN M G;SHORE R E Handheld cellular telephones and risk of acoustic neuroma 2002

27.INSKIP P D;TARONE R E;HATCH E E Cellular-telephone use and brain tumors 2001

28.HARDELL L;HALLQUIST A;MILD K H Cellular and cordless phones and the risk for malignant brain tumors 2002

29.UTTERIDGE T D;GEBSKI V;FINNIE J W Long-term exposue of Eμ-Pim1 transgenic mice to 898.4 MHz microwaves does not increase lymphoma incidence 2002

30.ZOOK B C;SIMMENS S J The effects of 860 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on the induction or promotion of brain tumors and other neoplasms in rats 2001

31.BARTSCH H;BARTSCH C;SEEBALD E Chronic exposure to a GSM-like signal(mobile phone)does not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DMBA-induced mammary tumors in rats:Results of three consecutive studies 2002

32.MAES A;COLLIER M;VERSCHAEVE L Cytogenetic effects of 900 MHz (GSM) microwaves on human lymphocytes 2001

33.ROTI ROTI J L;MALYAPA R S;BISHT K S Neoplastic transformation in C3H 10T(1/2)cells after exposure to 835.62MHz FDMA and 847.74 MHz CDMA radiations 2001

34.LI L;BISHT K S;LAGROYE I Measurement of DNA damage in mammalian cells exposed in vitro to radiofrequency fields at SARs of 3-5 W/kg 2001

35.VIJAYALAXMI;LEAL B Z;SZILAGYI M Primary DNA damage in human blood lymphocytes exposed in vitro to 2 450 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2000

36.NATARAJAN M;REITER R J;MELTZ M L Cytogenetic studies in human blood lymphocytes exposed in vitro to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at a cellular telephone frequency (835.62 MHz,FDMA) 2001

genotoxicity 2003(Z6)

38.DASDAG S;ZULKUF AKDAG M;AKSEN F Whole body exposure of rats to microwaves emittedfrom a cell phonedoes not affect the testes 2003

39.王勇;宁竹之;王登高微波辐照对离体淋巴细胞Ca2+浓度及Ca2+、Mg2+ATP酶活力的影响 1996(05)

40.CLEARY S F;LIU L M;MERCHANT R E Glioma proliferation modulated in vitro by isothermal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exposure 1990(01)

41.许正平,姜槐对确定中国电磁场暴露限值依据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4(1)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夏科英.XIA Keying日常生活的电磁辐射与生物效应[期刊论文]-核安全2007(1)

2.王德文.彭瑞云电磁辐射的损伤与防护[期刊论文]-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5)

3.郭国祯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机遇和挑战[会议论文]-2006

4.郭静.王晓文.盛军.唐劲天.Guo Jing.Wang Xiao-wen.Sheng Jun.Tang Jin-tian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的生物学效应[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0)

5.常媛媛电磁生物效应及安全防护标准[会议论文]-2006

6.许正平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及健康风险评估[会议论文]-2005

7.卑伟慧.曹毅.Bei Weihui.Cao Yi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期刊论文]-辐射防护通讯2007,27(3)

8.王亚楠电磁生物效应与电磁环境监测系统[学位论文]2007

引证文献(27条)

1.曹毅微波和γ射线联合照射对造血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学位论文]博士 2009

2.杜会博,尚金星,姜华,张静电磁波辐射的微循环效应[期刊论文]-微循环学杂志 2009(02)

3.孟谦谦微波辐射对人及小鼠神经行为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08

4.夏安新,顾向应妊娠早期常用电器暴露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期刊论文]-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03)

5.刘尧30mW/cm2微波对X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3

6.易强,谢继征护眼灯的电磁辐射水平初步调查[期刊论文]-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04)

7.吴喜冰生活中的第四污染--电磁辐射[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财富 2011(02)

8.马向雨铁铝梯度合金板及其多层结构设计制备与屏蔽机理[学位论文]硕士 2011

9.李新华,亓昊慧,王淮庆电磁辐射对人眼的危害及防护[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11)

10.赵华900MHz微波辐射对雄性大鼠血浆激素水平和睾丸组织的时间毒性[学位论文]硕士 2013

11.孙礼刚,蔡玉娇,杨桦急性微波辐射对雄性大鼠睾丸形态和血浆FSH及抑制素B浓度的影响[期刊论文]-重庆医学2015(13)

12.金梦笛实验探讨无线WiFi网络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期刊论文]-科技传播 2013(20)

13.毕焕洲四海护精方治疗微波辐射性男性生殖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性科学 2009(10)

14.张琦,戴伏英,武燕峰,邢玉梅环境电磁辐射对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和神经行为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校医2013(10)

15.周振900MHz微波辐射对大鼠昼夜节律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12

16.马强,陈学伟,徐传香,崔博,吴铭权,刘洪涛,袭著革某部密闭舱室军事作业环境和人员健康调查评价[期刊论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1(06)

17.张向明,赵治华,孟培培,张磊,鲁军勇,许金磁饱和直线电机磁场辐射的仿真分析[期刊论文]-舰船科学技术2014(06)

18.张业栋,王新风,周妍妍,张厅,钱娇,王莹,王雪芬,单文娟手机辐射对大肠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初报[期刊论文]-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19.张朝清抗电磁辐射山羊绒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20.黄炯丽,邹云锋,唐天统,郑晶,王钰钰,郭庶,胡国成,彭晓武电视塔射频辐射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3(10)

21.宗春燕低剂量微波辐射诱导博来霉素致小鼠DNA损伤的适应性反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4

22.靳宗达,周振,刘华清,丁晓飞,杜厚兵,王峰,童建,曹毅微波预先辐照致γ射线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毒性作用的改变[期刊论文]-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01)

23.靳宗达低强度微波辐射对γ射线和盐酸阿霉素改造血系统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学位论文]硕士 2011

24.陆敏霞微波与γ射线联合照射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效应[学位论文]硕士 2009

25.辛文辉人体消化道微型诊查装置无线供能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10

26.马官营人体肠道诊查微型机器人系统及其无线供能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8

27.李鸿炜人体全消化道生理参数介入式遥测系统定位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9

引用本文格式:曹毅.童建.CAO Yi.TONG Jian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7(2)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 对于磁场,物理学用磁场强度H和磁感应强度B来描述,物理学一开始用磁场强度H 来描述磁场,后来才发现了和电场强度相对应的磁感应强度B。严格地说,H和B不是同一术语,H是磁场,B是磁通密度(详细的分析可以参见《电动力学》),B是H所感应的磁场,所以B又叫磁感应强度。二者的关系为: B= u H 其中u是导磁率。 磁场可以产生于变化的电场(如电流就是变化的电场),也可以产生于永磁铁,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磁铁,所以在地球表面的生物都会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另外,人们还利用电、磁相互作用的原理制作了一些用来研究生物在各种不同强度下各种反映的仪器。 对作用和效应有影响的磁场参数有类型、磁强、均匀性、方向、作用时间等几个方面;就机体方面,对作用和效应有影响的机体因子有磁性、组成、种类、敏感性、部位和血流速度等几个方面。 生物效应:磁场从开始作用到看见机体的生物效应,一般有一段延迟时间。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产生效应的磁场必须同时同方向地作用一段时间(叫物理作用时间),机体才发生明显的生物效应,累积的物理量中的大多数,可看作是产生生物效应的阈前量,并且是可逆的。所谓可逆是指磁场方向和坐标(器官、细胞、分子)方向发生变化时,其发生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也变,甚至变得反相,因此应设法使磁场方向和机体方向的夹角不变,这样累积的物理量就可能达到阈值,产生可见的生物效应。 下面分别讨论地磁的生物效应以及磁效应在生物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应用: (一)、地磁的生物效应 很多的星体周围都具有磁场,地球也有,我们称之为地磁场。地球近似一均匀磁化球,但有区变和日变,区变指因为区域的不同而不同,有的磁强差别很大。每天变化约0.0001——0.0004G/day。磁南(S)极在地球北极附近,磁北极在地球南极附近,平均的磁强为0.5G。 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Pasteur)1862年发现,地磁场能促进所有植物的生长,在S极下,青土豆比附近的成熟快些。 人体也同样是个磁体,也有两极。人站立时,上N极,下S极。平卧时则右侧是N极,左侧是S极,人正面是N极,背面是S极。在自然定律有所谓的稳态平衡,即此种状态下时物体最稳定,地球北极有磁S极,人睡觉时,头朝北,脚朝南,则人体处于稳态平衡,轻微的扰动不会影响睡眠深度,从而能改善健康。反之,则稍一扰动,就会失去平衡,睡得不安稳,甚至烦躁,失眠。 (二)、DNA新陈代谢与生物磁效应 脱氧核糖酸(DNA)是所有生物(一部分病毒除外)的遗传物质,也就是遗传基因的组合。DNA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中。DNA和核糖枝酸(RNA)统称为核酸。核酸具有复杂的结构:由嘌呤碱基或嘧啶碱基与戊糖形成核苷,一个核苷的糖上一个OH基被磷酸化时,变为核苷酸,面核苷酸借助于磷酸二酯键连接成一种特定次序(一级结构),便形成核酸。戊糖中一个OH 基说O变为H时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便是含脱氧核糖的核酸。DNA这种生物大分子具有复杂的双螺旋结构,螺旋的空间缠绕、曲折等还构成二级、三级等高级结构。核酸中诸原子主要是以共价键相结合,使整体结构稳定,保持遗传特性,两条螺旋中的碱基又以氢键相结合,使局部结构可能受到外界因素作用而发生畸变,由此可能产生变异。一些物理因素(如

浅谈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与措施

浅谈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与措施 摘要:电磁辐射对人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阐述了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设备和措施。 关键词:电磁辐射防护技术措施 电磁辐射又称电子烟雾,是一种复合的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和损害,如头晕、失眠、健忘等,严重者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等,同时,还会影响通讯信号、破坏建筑物和电器设备以及植物的生存等,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防护。 电磁辐射防护的出发点就是要减低电磁辐射对人们的正常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其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一、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 屏蔽防护技术 屏蔽防护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制在指定的空间之内,屏蔽防护技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电磁辐射的屏蔽防护技术须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一般认为,铜、铝等金属材料宜用作屏蔽体以隔离磁场和屏蔽电场。专家的研究表明,铝箔纸及铝箔纸加太空棉对高频电磁场的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之屏蔽效果十分显著。 吸收防护技术 吸收防护技术是将根据匹配原理与谐振原理制造的吸收材料,置于电磁场中,用以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并转化为热能或者其他能量,从而达到防护目的的技术。采用吸收材料对高频段的电磁辐射,特别是微波辐射与泄露抑制,效果良好。 接地防护技术 接地防护技术的作用就是将在屏蔽体内由于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射频防护接地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护效果。射频接地的技术要求有:①射频接地电阻要最小;②接地极一般埋设在接地井内;③接地线与接地极以用铜材为好;④接地极的环境条件要适当。

电磁波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与人体健康

电磁波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与人体健康 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2班冉啟春20087211 【摘要】本文从电磁波的概念入手,介绍了电磁波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效应和非电离辐射效应,着重分析了电磁波的产生来源,两类生物效应的原理以及对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列举了有效避免电磁波辐射的方法,并从不同方面分析研究了电磁波的生物效应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电磁波生物效应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人体健康 Bioeffect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and Person's Health Ran Qichu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and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including the ionization radiation and non-ionization radiation,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The principles of two types of radiations and their affects for person's health are explained.The paper also lists some effective methods of avoid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biological eff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and human health.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wave;bioeffect;ionization radiation;non-ionization radiation; person's health 生活在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之中,我们自身已存在着许多危机感。然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开始思考是否现今所有的一切,都足有利于我们人类的,还是人类终将成为先进科技的附属品,或者说是受害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类型的电磁波,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例如,我们用收音机可以听到电台的广播节目,用电视机可以收看到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人们天天都在使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这些事实都表明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台站所发射的电磁波。与此同时,在医学健康领域基于电磁波的疾病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也得到广泛应用。也就是说当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一刻也离不开电磁波,它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它为人们谋福利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物体受到电离辐射的作用后,即有可能通过某一机制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常涉及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或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或生理、病理反应。 1 什么是电磁波 电磁波,即有地壳的负极电离层的正极相互左右产生的电磁场,以及地磁场和大气中各种电磁波现象(如闪电)。此外,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也属于电磁波。 上述电磁波均来自于自然,而如今一些人为活动造成的现象也属于电磁波。近年来,迅速扩张的工业和家电行业不断增加了电场和磁场的来源和数量。其中包括移动电话、电脑、电视、收音机、微波炉,甚至电热毯等家用电器,以及高压电线,电磁感应器、雷达等工业、医学和商业设备。这些时常被我们忽视的设备,所带来的电磁污染危害程度绝对不比环境污染来的弱。 虽说电磁波足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但是通过专门的设备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事实上,我们生活人类在自然界的电磁波海洋中,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要想在这片电磁波海洋中求生也并非易事。当它在为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当起作用到人体的时候,不同的波段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 简单的来说,根据与物质作用的方式,辐射分为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和非电离辐射(Non-Ionizing radiation)两类。从生物学的角度,两种辐射在作用机理、反应过程和导致的最终结果方面都明显不同。非电离辐射与生物物质作用主要通过发生在分子、细胞或组织器官水平的震动、震荡和摩擦的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1)

《辐射生物效应》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 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来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过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物理、化学手段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芽孢和孢子全部杀死。 新陈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的过程。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N2还原成为NH4+的过程。生活史: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前后相继,有规律地循环的全部过程。 原始生殖细胞: 产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早期细胞。 辐射诱变育种:生物的种类、形态、性状,均受其自身的遗传信息所控制。辐射育种(radioactive breeding techniques)是利用射线处理动植物及微生物,使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导致生物体有关性状的变异,然后通过人工选择和培育使有利的变异遗传下去,使作物(或其它生物)品种得到改良并培育出新品种。这种利用射线诱发生物遗传性的改变,经人工选择培育新的优良品种的技术就称为辐射育种。 相对生物效应RBE:由于各种辐射的品质不同,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的生物效应是不同的,反映这种差异的量称为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标准----电磁辐-防护规定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UDC614.898.5 GB8702-88 (1988年3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 1988年6月1日实施) 1 总则 1.1 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但本规定的防护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1.3 本规定中防护限值的范围为100KHZ~300GHZ。防护限值与频率的关系见下图。

1.4 本规定中的防护限值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上限,并包括各种可能的电磁辐射污染的总量值。 1.5 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本着“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努力减少其电磁辐射污染水平。 1.6 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部门,均可以制定各自的管理限值(标准),各单位或部门的管理限值(标准)应严于本规定的限值。 2 电磁辐射防护限值 2.1 基本限值 2.1.1 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 2.1.2 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2.2 导出限值 2.2.1 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 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1要求。 表1 职业照射导出限值 150/0.40/ (0.5)(0.0015 注: 1) 系平面波等效值, 供对照参考。 2) 供对照参考, 不作为限值; 表中f是频率, 单位为MHz; 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2.2.2 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2要求。

涉密系统的电磁辐射防护

涉密信息系统中有哪些需要考虑电磁泄漏发射的防护,主要防护措施有哪些? 涉密信息系统中需要考虑到电磁泄漏发射防护的主要包括计算机主机、显示器服务器等会产生电磁辐射的电子设备。 目前可以采用的措施主要有:使用低辐射设备、距离防护、利用噪声干扰源、电磁屏蔽、滤波技术、隔离技术和光纤传输。 (1)选用低辐射设备。低辐射设备即TEMPEST设备。选用低辐射设备是计算机设备防泄漏的根本措施。这些设备在设计和生产时就采取了防辐射措施,把设备的电磁泄漏抑制到最低限度。显示器是计算机安全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显示器的内容进行窃取,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因此选用低辐射显示器十分重要。单色显示器的辐射比彩色显示器低得多,使用等离子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也能进一步降低辐射。 (2)距离防护。计算机的电磁波辐射在空间传播时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当离开辐射源一定距离时,信息辐射场强会变得很弱,这时就很难甚至无法接收到泄漏的信息了。采用距离防护,可以将电磁泄漏减少到一定限度。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有较大防护距离的单位,即将计算机房尽量远离非本单位管辖区(如大街、公路及公共场所),在机房内使计算机尽量远离电话线、暖气管、水管等金属线路,以此使计算机向本单位以外的辐射强度减到最小。 (3)利用噪声干扰源。利用噪声干扰源有两种方法: 一是将一台能产生噪声的干扰器放在计算机设备旁边,干扰器产生的噪声与计算机设备产生的信息辐射一起向外辐射,使计算机设备产生的辐射不易被接收复现。干扰器产生的电磁辐射不应超过EM工(电磁干扰)标准。 二是将处理重要信息的计算机放在中间,四周放一些处理一般信息的设备,让这些设备产生的电磁泄漏一起向外辐射。 (4)电磁屏蔽。电磁屏蔽是抑制辐射源的电磁辐射,衰减外界电磁干扰的有效措施。用屏蔽体包封一个电磁辐射源(如变压器),可阻止电磁能量向外辐射;电磁屏蔽包括屏蔽计算机设备和屏蔽电缆两种。屏蔽计算机设备是将使用计算机设备的空间,用具有一定屏蔽度的金属丝网屏蔽起来,或放在屏蔽箱内,再将此金属网罩或屏蔽箱接地。屏蔽网包括金属栅网屏蔽、多层屏蔽、薄膜屏蔽三种方式。 在计算机设备间的接地电缆中,传播着大量的有用信号,而电缆是效率很高的发射天线。为了减少电缆的辐射,采用屏蔽电缆是十分必要的。电缆连接器的外套也必须是金属的,并且外套必须与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紧密连接。当买不到金属外套时,在普通的塑料外套内铺上金属箔也有一定的效果。 (5)滤波技术。屏蔽是抑制电磁干扰(主要是辐射干扰)和防电磁泄漏的一种常用的结构措施。采用屏蔽的方法,被屏蔽的设备和元器件并不能完全密封在屏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及效应表现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将生物效应分类表述 (一)按照射方式分 1.外照射与内照射(external and internal irradiation):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γ线、中子、X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放射性物质通过各 途径进入机体,以其辐射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者称内照射。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主。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local and total body irradiation)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者(>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bone marrow type)、肠型(gastro- intestinal type)和脑型(central nervous system type)三种类型。 (二)按照射剂量率分 1.急性效应(acute radiation effect):高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量,效应迅速表现。 2.慢性效应(chronic radiation effect):低剂量率长期照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积累,经历较长时间表现出来。 (三)按效应出现时间分 1.早期效应(early effect):照射后立即或小时后出现的变化。

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2日来源: 对于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国家有较系统的法规与标准,这是我们实施辐射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评价伴有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科学标准。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253号令),1998年11月29日起施行 (4)《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1988年6月1日起施行 (5)《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1996年5月10日实施行 (6)《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1996年5月10日起施行 (7)《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18号令),1997年1月27日起施行 (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1999年2月1日起施行 (9)《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4号令),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记住,永远不要对父母说这十句话! 1.好了,好了,知道,真啰嗦!(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啰嗦”其实是一种幸福。) 2.有事吗,没事?那挂了啊。(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明白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他们只是想和我们说说话。) 4.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一些他们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不要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5.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 6.叫你别收拾我的房间,你看,东西找都找不到!(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收拾好,不收拾,也不要拂了老人的好意。) 7.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夹了!(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总想把所有关心融在特意做的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就好。) 8.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啊!(他们一辈子的节约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 9.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说了,烦不烦。(他们只是担心你吃亏。) 10.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人老了都会念旧……) 当你还在襁褓时,她便天天抱着你,哄你入睡;当你到少年时代,她便天天念叨着你,夜夜帮你捻着棉被;当你终于离开家,远行他方,她便天天牵挂着你。 有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母亲的唠叨、念叨,总是在心烦她那些说了无数遍的关心话语。都说儿女是父母前辈子欠下的债,这句话不假。让我们感恩于心,让我们感恩父母那些点滴的关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电器;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花草树木已渐荒废,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

电磁辐射对人眼的危害及防护实用版

YF-ED-J2943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电磁辐射对人眼的危害及 防护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电磁辐射对人眼的危害及防护实 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电磁辐射作为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的一种 新形式,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联 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电磁辐射列为必须控制 的公害之一。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致伤效应, 目前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眼睛作 为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容易受到电磁 辐射的损伤。抗辐射镜片能有效阻止有害电磁 波进入人眼,从而降低电磁辐射对人眼的伤 害。 1电磁辐射

在空间区域内当存在变化的电场时,会在临近的区域引起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新的电场,交替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中按照一定速度由远向近传播,形成了电磁波。低频的电磁振荡主要借由有形的导电体传递,磁电之间的相互变化比较缓慢,几乎没有能量辐射出去,而是全部返回原电路。当电磁振荡频率逐渐变高时,电磁振荡既可以束缚在有形的导电体内传递,也可以在自由空间内传递。在自由空间内传递的高频率电磁振荡,磁电互变速度加快,能量不再以电振荡的形式全部返回原振荡电路,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出去,在不借助任何介质的情况下以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这就是电磁辐射[1]。电磁辐射是

GB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 8702-19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1988年3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1988年6月1日实施) 1总则 1.1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但本规定的防护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1.3本规定中防护限值的范围为100KHZ~300GHZ。防护限值与频率的关系见下图。 1.4本规定中的防护限值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上限,并包括各种可能的电磁辐射污染的总量值。 1.5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本着“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努力减少其电磁辐射污染水平。 1.6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部门,均可以制定各自的管理限值(标准),各单位或部门的管理限值(标准)应严于本规定的限值。 2电磁辐射防护限值 2、1基本限值 2、1.1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 2、1.2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2、2导出限值 2、2、1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1要求。

2、2、4对于脉冲电磁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其瞬时峰值不得超过表中1.2所列限值的1000倍。 2、2、5在频率小于100MHZ的工业、科学和医学等辐射设备附近,职业工作者可以在小于1.6A/M的磁场下8H连续工作。 3对电磁辐射源的管理 3、1下列电磁辐射可以免于管理 3、1.1输出功率等于和小于15W的移动式无线电通讯设备,如陆上、海上移动通讯设备以及步话机等。

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太阳辐射是来自太阳的电磁波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约有43%被云层所反射,14%为大气中的尘埃、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吸收。仅有43%以直射日光和散射日光形式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包括红外线、可视线、紫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到达地球表面的主要为前三种,波长在760毫微米以上为红外线, 760~390毫微米为可视线,小于390毫微米为紫外线。  太阳辐射强度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太阳的高度角、海拔的高度、大气污染的程度等。太阳的高度角越大,海拔越高,大气污染越轻,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在大气层的外界,与太阳光线相垂直的平面一分钟内照射在一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热量为1.97卡/厘米2·分,此值称为太阳常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土壤吸收变为热能,一部分被反射回大气。各种不同的地表面反射率亦不同,雪的反射率最大可达80~90%,而且对太阳辐射中短波部分反射能力较强。   一、红外线(infrared ray)  红外线占太阳辐射一半以上,而且大部分集中在760~2,000毫微米部分。红外线按波长可分为近红外700~3,000毫微米,中红外3,000~20,000毫微米,远红外20,000~1,000,000毫微米。凡温度高于绝对温度的零度(0°K=-273.2℃)的物体都是红外线的辐射源。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波长越短。军事上也使用有多种人工红外线辐射源如钨灯、红外线探照灯、弧光灯、红外激光器、电焊等。  红外线对机体的作用与波长有关。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大部分被吸收。长波红外线被皮肤表层吸收,而短波红外线则被较深层皮肤吸收,使血液及深部组织加热。较强的红外线作用于皮肤,能使皮肤温度升高到40~49℃,而引起一度烧伤。波长600~1,000毫微米的红外线可穿过颅骨,使颅骨和脑髓间的温度达到40~42℃,因而引起日射病。红外线照射于眼睛,可以引起多种损害,如角膜吸收大剂量红外线可致热损伤,破坏角膜表皮细胞,影响视力;长期接触短波红外线还可引起白内障。人对红外线辐射比较敏感,0.02卡/厘米2·分即有热感,1.5卡/厘米2·分有不可耐受的烧灼感, 皮温可升高到40℃以上。南方地区夏季中午前后,太阳辐射可达1.3~1.5卡/厘米2·分,加上气温升高,在军事训练时,应多加注意,防止过热。  人体暴露于太阳辐射下的面积,站立时比坐着时大。站立的人接受太阳辐射可达34千卡/1米2·时,戴草帽则可大大减少曝晒的面积。 干热地区穿着衣服对于防止太阳辐射是很重要的。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电磁辐射 开放分类:物理、辐射、辐射危害、电磁频谱、人体防护 目录 ? 名词解释 ?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 关于电磁辐射的预防建议 英文名称:electromagnetism radialization 名词解释 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电磁“频谱”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电磁辐射至极高频的电磁辐射。两者之间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光等。电磁频谱中射频部分的一般定义,是指频率约由3千赫至300吉赫的辐射。电磁辐射所衍生的能量,取决于频率的高低-频率愈高,能量愈大。频率极高的X光和伽玛射线可产生较大的能量,能够破坏合成人体组织的分子。事实上,X光和伽玛射线的能量之巨,足以令原子和分子电离化,故被列为“电离”辐射。这两种射线虽具医学用途,但照射过量将会损害健康。X光和伽玛射线所产生的电磁能量,有别于射频发射装置所产生的电磁能量。射频装置的电磁能量属于频谱中频率较低的那一端,不能破解把分子紧扣一起的化学键,故被列为“非电离”辐射。哪里会有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来源有多种。人体内外均布满由天然和人造辐射源所发出的电能量和磁能量;闪电便是天然辐射源的例子之一。至于人造辐射源,则包括微波炉、收音机、电视广播发射机和卫星通讯装置等。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2000年11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五届全国科学大会统计显示,全国每年出生的两千多万新生儿中,接近120万为缺陷儿,专家指出,导致婴儿缺陷因素中,电磁辐射大危害最大。 电磁辐射是造成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1 至3月为胚胎期,受到强电磁辐射可能造成肢体缺陷或畸形。 4至5月胎儿形成期,受到电磁辐射可能引起智利不全,甚至造成痴呆。 6至10月为胎儿形成期,受电磁辐射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体制弱,抵抗力差。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引言 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射频微波等电子产品应用日趋广泛,职业和公众受环境电磁辐射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射频微波辐射,特别是高强度的辐射,引起机体致热效应,造成健康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资料表明,人体在反复接触低强度微波照射后,体温虽无上升,但也能造成机体的健康危害,关于这一点目前国际上争论较多。我国的电磁辐射健康影响研究工作开始于六、七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即开展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调查工作,探讨了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及防护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比较广泛,能引起神经、生殖、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等方面的改变。有实验室研究发现,长期低强度射频电磁辐射非致热效应,对动物神经内分泌,膜通透性、离子水平等都有影响,也有报告认为射频微波能引起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对射频微波电磁辐射比较敏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职业人群接触射频微波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有很多报道。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其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等[1-4] 。王少光等[2] 报道对293名脉冲微波职业接触人群进行调查,其接触微波频率为400-9400MHz,功率密度为0.07-0.18mW/cm2,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达40.3%;348名连续微波职业接触者,工作环境微波暴露频率为3400-8600MHz,功率密度为0.06-0.15mW/cm2,其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为37.1%,而对照组仅为5.1%,说明微波电磁辐射能使接触人群神经衰弱症候群症状患者明显增加,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与工龄呈正相关。丁朝阳等[1,4]也有类似报道,并认为接触微波使睡眠质量降低。赵清波等[3]报道职业接触微波频率为3500-4200MHz,其场强小于0.050 mW/cm2(通常为0.010-0.030 mW/cm2)时,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为71.8%,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6%,且与工龄呈正相关。冯养正等[5]报道的一组暴露于0.30 mW/cm2的职业人群,其头痛、脱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而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其他症状却无显著性差异。郭保科[6]等认为在脉冲微波场强1.75mW/cm2和连续波场强为0.05mW/cm2的职业接触者,主诉症状全身无力、头痛、头晕、失 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对视力、眼晶状体损伤、眼部症状(如:干燥、易疲劳)有显著性影响。

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总则 1.1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但本规定的防护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1.3本规定中防护限值的范围为100KHZ~300GHZ。防护限值与频率的关系见下图。 1.4本规定中的防护限值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上限,并包括各种可能的电磁辐射污染的总量值。 1.5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本着“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努力减少其电磁辐射污染水平。 1.6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部门,均可以制定各自的管理限值(标准),各单位或部门的管理限值(标准)应严于本规定的限值。 2电磁辐射防护限值 2、1基本限值 2、1.1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 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 2、1.2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2、2导出限值 2、2、1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 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1要求。 表1 职业照射导出限值 频率范围MHz 电场强度V/m 磁场强度A/m 功率密度W/m2 0.1~3 87 0.25 (20)1) 3~30 150/ 0.40/ (60/f) 1) 30~3000 (28)2) (0.075)2) 2 3000~15000 (0.5 )2) (0.0015 )2) f/1500 15000~30000 (61)2) (0.16)2) 10 注: 1) 系平面波等效值, 供对照参考。 2) 供对照参考, 不作为限值; 表中f是频率, 单位为MHz; 表中数据作了 取整处理。 2、2、2公众照射:在1天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 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2要求。 表2 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频率范围MHz 电场强度V/m 磁场强度A/m 功率密度W/m2 0.1~3 40 0.1 (40)1) 3~30 67/ 0.17/ (12/f)1) 30~3000 (12) 2) (0.032) 2) 0.4 3000~15000 (0.22/ )2) (0.001 )2) f/7500 15000~30000 (27) 2) (0.073) 2) 2 注: 1) 系平面波等效值, 供对照参考。

辐射生物效应-放射生物学 夏寿萱主编 知识点复习

辐射生物学效应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布喇格电离峰P6:粒子的速度控制着能量丧失的速度。快速运动的粒子的电离能力要比慢速运动的小。ɑ粒子质量较大,运动较慢,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在短距离内引起较多的电离。当ɑ粒子穿入介质后,随着深度的增加和更多电离事件的发生,能量耗失,粒子运动变慢,而慢速粒子又引起了更多的电离,这样就形成了通常称为的布喇格电离峰。 2.活性氧P24 :从强调O2对机体不利一面的角度出发,将那些较O2的化学性质更为活跃的O2的代谢产物或自由衍生的含氧物质称为活性氧。 3.靶学说P46 :靶学说认为辐射生物效应是由于电离粒子包括电磁波击中了某些分子或细胞内的特定结构(靶)的结果。 4.细胞凋亡P178: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既包括生理性的程序死亡,又指由外来因素诱发的细胞自杀。 5. 辐射增敏剂P270:主要指那些能够增加机体或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的化学物质,临床上用于增强射线对肿瘤的杀伤能力。 6.染色体畸变P319:当人员受到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后,在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中早期即可见到染色体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之为染色体畸变。 7.辐射的遗传效应P413:辐射对生物体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损伤,即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可能会在子一代(F1)中表达为各种先天性畸形,而且还会在以后的许多世代中出现,这就是辐射的遗传效应。 8. 水的辐解反应P26:辐射可使水分子分解为·OH和·H两种自由基,这一过程与液相中水分子的自发性电解有着明显区别,因此称为水的辐解反应。 9. 细胞坏死P178:通常是由突然及严重的损伤所造成的细胞意外死亡。 10. 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P28:是指来自放射源的能量或粒子直接作用于溶质分子、并造成结构与功能损伤的过程。 11. 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P28:指的是水的辐解反应产物与溶质分子之间发生的可能导致溶质分子结构变化的各种反应。 12. 氧效应:P12:受照射的生物系统或分子的辐射效应随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氧效应。

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目录 1 、总则 2 、电磁辐射防护限值 3 、对电磁辐射源的管理 4 、电磁辐射监测 说明 1 、总则 1.1 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但本规定的防护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1.3 本规定中防护限值的适用频率范围为100kHz~300GHz。 1.4 本规定中的防护限值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上限,并包括各种可能的电磁辐射污染的总量值。 1.5 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本着“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努力减少其电磁辐射污染水平。 1.6 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部门,均可以制定各自的管理限值(标准),各单位或部门的管理限值(标准)应严于本规定的限值。 2 、电磁辐射防护限值 2.1 基本限值 2.1.1 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小于0.1W/kg。 2.1.2 公众照射:在一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2.2 导出限值 2.2.1 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1(职业照射导出限值)要求。 表1 职业照射导出限值 频率范围(MHz) 电场强度(V/m) 磁场强度(A/m) 功率密度(W/m2) 0.1--3 87 0.25 (20)* 3--30 150/f 0.40/f (60/f)* 30--3000 (28)** (0.075)** 2 3000--15000 (0.5/f)** (0.0015/f)** f/1500 15000--30000 (61)** (0.16)** 10 注:* 系平面波等效值,供对照参考。 **供对照参考,不作为限值;表中f是频率,单位是MHz,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2.2.2 公众照射:在一天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应满足表2(公众照射导出限值)要求。

解读电磁辐射对生物体三个方面的影响

解读电磁辐射对生物体三个方面的影响 “头条:手机辐射致癌!少玩手机,远离辐射!”想必很多人都看过类似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虽不知真假,也不免人心惶惶。可随着科技进步,手机俨然成为低头族的“第二条命”,因此在得到百分之一万的定论之前,哪怕它可能真会要了我的命,也不能阻止我们低着头过马路! 要说远离辐射,我们首先得知道辐射是什么——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物体通过辐射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简称辐射。 但是,辐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太阳,小到手机,可以说想要完全远离辐射的可能性为零。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对辐射加以区分——既然辐射无处不在,那我们还能安然无恙,一是人类福大命大,没那么脆弱,二来辐射本身有多种类型,大部分辐射也没有那么可怕。 顺便把合同签一下。 就像太阳将光能传递到地球,火焰将热能传向周围一样,辐射能被体物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其实只是一种能量向外传播的现象。 像原子弹、日本核泄漏、切尔诺贝利产生的辐射,就叫做电离辐射,一般称为射线,比如: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X光-伦琴射线等,也就是人们平时谈之色变的真凶。它会破坏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 相对于令人恐慌的电离辐射,日常生活中的电风扇、手机、电磁炉等电器,以及通信基站所产生的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的范围。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热效应,人体70%以上的水分子,受到电磁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体内器官周围的温度。

放射生物学复习重点

1、名词解释:间期死亡、增殖死亡、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骨痛症候群, 衰变常数、半衰期、氧效应、相对生物学效应; 间期死亡:指细胞受较大剂量(100Gy或更大)照射后,不经有丝分裂,在几个小时内就开始死亡。 增殖死亡:即细胞受照后经历1个或几个有丝分裂周期后,丧失了继续增殖的能力而引起的死亡。 急性放射病: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慢性放射病: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歇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的电离辐射作用,达到一定累计计量后引起多系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通常以造血组织损伤作为主要表现。 骨痛症候群:受亲骨性核素损伤的病人,出现四肢骨、胸骨、腰椎等部位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部位不确切,与气候变化无一定关系。 衰变常数λ:每秒衰变的核数为原有放射性核数的几分之几 半衰期T?=0.693/λ:放射性核数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氧效应:受照组织、细胞或者溶液系统,其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相对生物学效应:由于各种辐射的品质不同,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不同辐射的生物效应也是不同的,反映这种差异的量称之为相对生物效应。 2、熟悉哪些是电离辐射(直接、间接),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作用的辐射,均称为电离辐射。(不仅包括粒子辐射,还包括了部分电磁辐射X、γ) 紫外线及能量低于紫外线的电磁辐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相对于粒子辐射而言的。 3、熟悉传能线密度的概念 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穿行单位路程时,由能量转移小于能量截止值的历次碰撞所造成的能量损失 4、熟悉元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 元素:原子核内具有相同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核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能态完全相同的一类原子。 同位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多种核素。 同质异能素:中子数和质子数都相同而仅仅是能量状态不同的两种核素。

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和新技术

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和新技术 1402032026孙小飞环境工程(2)班一.电磁辐射防护的目的 电磁辐射防护的出发点就是要减低电磁辐射对人们的正常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其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电磁辐射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广泛宣传和普及辐射防护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辐射和它的来源与危害,不断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和保健,已是当务之急。 二.个人防护电磁辐射的措施 1.良好的习惯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重视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常识,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如:对配有应用手册的电器,应严格按指示规范操作,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等。 (2)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害之中。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3)各种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如电视、电脑等电器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至少每1小时离开一次,采用清洗脸部、远眺远方或闭上眼睛的方式,以减少所受电磁辐射影响和眼睛疲劳程度。 (4)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5)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眼睛离电视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荧光屏宽度的5倍左右; 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1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手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

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6)抵抗力较弱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有条件的应配备专业的电磁辐射防护服装,并佩戴电磁辐射防护卡或电磁辐射防护眼镜,将电磁辐射最大限度地阻挡在身体之外。 (7)、灰尘是电磁辐射的重要载体,带有显示器的电器最好经常擦拭,清除灰尘的同时,也就把滞留在里面的电磁辐射一并清除掉了,可以有效地防止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2.注意饮食习惯 减轻电磁辐射影响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每天喝2至3杯绿茶。因为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 A。维生素A 不但能合成视紫红质,还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因此,绿茶不但能消除电磁辐射的危害,还能保护和提高视力。如果不习惯喝绿茶,菊花茶同样也能起着抵抗电磁辐射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多吃含钙质高的食品,如豆制品、骨头汤、鸡蛋、牛奶、瘦肉、虾等。多吃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带、柑桔、大枣等。吃一些对眼睛有益的食品,如鸡蛋、鱼类、鱼肝油、胡萝卜、菠菜、地瓜、南瓜、枸杞子、菊花、芝麻、萝卜、动物肝脏等。注意微量元素的摄入。微量元素硒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含硒丰富的食物首推芝麻、麦芽和中药材黄芪,其次是酵母、蛋类、啤酒,海产类有大红虾、龙虾、虎爪鱼、金枪鱼等,再次是动物的肝、肾等肉类,而水果和大多数蔬菜含硒都不多。不过,大蒜、蘑菇的含量却相当多。 三.新技术 1.电磁辐射防护服装 防辐射服是指防御电磁辐射对人体引起伤害的防护服。它的款式有大衣、连体(连帽)式、分身式、背心、围裙等。夹层防辐射服应采用可脱卸式。所有的防电磁辐射左右门襟应重叠,领口的设计应考虑对甲状腺的保护。屏蔽层采用柞蚕丝与铜丝并捻织成的金属丝布或以棉织平纹细布等为坯。镀银、铜、镍的镀金属布,非屏蔽层可采用普通的棉、涤棉布等。缝制接缝强力≥98N。金属丝布的防电磁波服在缝制时,应在衣领、袖口处配有由普通薄布做成的辅领口和辅袖口,以防金属丝布与皮肤直接接触,产生刺激。 基本性能:( 1 )安全性,在各种工作空间中,防辐射服应能有效地保障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