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第一章

研究和构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局十分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研究和构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它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特别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品质,特别具有音乐学的研究价值。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构成必将对云南的音乐社会,音乐人文化,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及各种音乐技术理论产生积极影响。如,从音乐社会角度而言,它可说昰一部活的音乐社会博物馆,它为我们进一步解决音乐社会中的生产,听众,流行等提供了实例。它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的普遍性,深刻性,生动性,而且表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

方法论是一个学科的支柱和核心,甚至可以说是学科研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东西,方法论给予寻求真理的方法,手段和机遇。1.实地调查,田野作业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2.群策群力,构建少数民族音乐学;3.树立正确的民族学方法论观点——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质量观等,具重大意义;4构建一个现代的,实体的民族音乐学;5.系统组合研究法仍是建构民族音乐学的重要方法,这是由民族音乐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复杂性所决定的;6.在布局上要抓住重点,突出特点;7.关于学术讨论中的方法论思考。

云少民乐研究与相关学科研究:音乐社会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民俗学等;相关:基础学科,邻近学科,应用学科。

“实体型”以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族音乐为实体,进行具体田野工作,调查采访,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等。分“乐志性质著作”(包括调查报告,音乐概述,音乐志),“乐论性质著作”。

“学科型”以研究民族音乐学本身的问题,如学科定义,性质,研究对象,方法,理论框架或模式等。

区别:体现在研究对象上,“学”指研究者的价值观,时空观,网络观和质量观等。“实”指人民群众——民族音乐的创作,使用和拥有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功能观念,时空观念等。前者围绕学科与学者,后者围绕民族音乐与人民群众。

第二章

历史分期方法1.原始社会早期的音乐文化及音乐起源问题;2.原始社会中后期的音乐文化;3.具有某些奴隶制社会的音乐文化;4.封建领主土司制社会的音乐文化;5.封建地主制时期的音乐文化;6.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音乐文化;7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音乐文化双向交流源远流长。

音乐起源结论(初始于原始社会早期)劳动说,模拟说,情感说,巫术说,语言说,信号说,游戏说。只要能实事求是,有依据便可成立。1.劳动是促使音乐产生的动力之一,是音乐起源的基础和根本;2.恩格斯1884年提出的“两种生产”说明劳动不是唯一作用;3.在探讨音乐起源时,要考虑主、客体双方的因素;4.音乐的原始或原初形态是一种浑生的音乐形态。

原始社会中后期的音乐文化类型1.创始古歌,内容是创世纪,天地的形成等,佤族《万物的来源》2.迁徙歌与历史歌,布朗族【依梅】【四个部落】3.原始宗教音乐,祭祀歌4.原始婚恋音乐,彝族“公房情歌”5.在原始社会中,后期,人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具体音乐观念,哈尼族器乐“兹哩”。

“浑生”不仅表现在音乐内部各门类之间,如民歌舞乐之间,还包括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如歌、舞、乐、语言、杂技、游戏、表演等。

青铜音乐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指努力历史时期),云南各少数民族(“昆明”“滇”“濮”“”“”“”)创造了青铜音乐文化,如铜鼓。楚雄万家坝铜鼓(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至今2700年,称“铜鼓的故乡”。

形成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固然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等。

封建领土司制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缓慢是相对的。1.农耕音乐文化有较大发展,如白族的“栽秧会”吹打乐;2.认为组脚印也有了较大发展,佛教音乐;3.具有反对土司黑暗统治的叙事长歌成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史上的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最富艺术魅力的文艺形式,如彝族撒尼支系的《阿诗玛》;4.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丧葬音乐;5.具有某些原始特征的婚恋习俗音乐依然保存;6.少数民族说唱音乐的形成和发展;7.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得到继承并打上了封建领主、土司制的社会烙印。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戏曲音乐大部分是在此阶段形成的,白族吹吹腔形成于明末清初,云南壮族的三个分支(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形成于清代中后期。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学特征1.云南民族种类繁多,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其文化也十分复杂;2.云南各少数民族,大多在云南有悠久历史;3.云南少数民族的族源十分复杂;4.民族音乐生动的反映了各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5.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造成同一民族的音乐文化容易产生异化,而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之间很难产生同化。

古代云南少数民族主要的族系1.古氐羌族系,发展为现代的彝、纳西、哈尼等民族;2.古百越族系,发展为现代的傣、壮、布衣等民族;3.古百濮族系,发展为现代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社会学特征1.社会音乐生产问题;2.社会音乐听众问题;3.社会音乐传播与流行问题;4.社会音乐商品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分布来看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原始宗教和原始崇拜是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主体。

语言与音乐形成的歌唱是人类最古老的音乐形式。

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藏缅语族(分彝语支、藏语支等)、壮侗语族、苗瑤语族、孟高语族(佤崩语支、布朗语支),前三属汉藏语系,后为南亚语系。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特征1.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大部分具强大的生态幅;2.“自然环境”无疑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生态项”;3.“社会环境”生态项的改变,大大提高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位”;4.“乐音”生态有了根本性改变。

当前状况是,大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处于继承发展态,极少数处于趋弱消亡态;还有一部分处于复苏态(如各种原始宗教音乐);另一部分则处于发生或转型态(如版纳的‘赞哈’从说唱音乐发展为‘赞哈剧音乐’。

第四章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

云南少数民族的七种文化流①古氐羌系文化流、②古百越系文化流、③古百濮系文化流、④古苗瑶系文化流、⑤伊斯兰文化流、⑥蒙古族文化流、⑦满族文化流,前四种至今仍是文化主流。

音乐文化的变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音乐的原始风貌'是指具有某些原始特征的音乐,指生成以后没有太多发展的音乐。“原始音乐”指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主要的三种传承模式,①自然传承(主要方式)②家族传承(原始宗教,不分民族乐器)③师徒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文化特征①从文化性质看,基本上属于原生的农耕文化,狩猎和游牧文化,②从主体看,是一种受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影响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复杂繁多的切割性区域文化,③从文化状态看,基本上属于离散式的时空文化状态,④从文化变迁看,是一种少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较多保留千百年文化传统的,文化变迁速度较缓慢的稳态文化,⑥从文化传递看,多为老年——中年——青少年式的纵向传递,极少有互相进行横向传递,⑦从结构上看,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双重结构特点,从文化态度看,机具有民族凝聚,积极生活的‘自信文化态度’又具有相信神明的‘以来文化态度’,⑨从文化层次看,具有通俗化、实用化、可流行易传播的‘大众文化层次’特征,⑩从文化模式看,形成各种不同特色的文化模式,如高寒山区——山地民族——火文化,(11)从文化行为看,在音乐中,由于受到民俗的重大影响,具有明显而突出的文化行为特征,(12)从文化外显与内涵看,既有突出、明显的外显部分,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音乐观念通常有‘效用类’‘表现类’‘模仿类’‘形式类’。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比较突出的功能①民族凝聚功能,佤族木鼓有号召力和民族感应力②传承教育功能,姚安县马游彝族儿歌【挖木拉】反映儿童学习场面③‘超凡’功能,利用音乐来治病的功能④婚恋功能,男女对唱情歌⑤自娱功能

云南少数民族观念特征分类:音乐本体观念、音乐时空观念、音乐审美观念、音乐价值观念。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网络观、质量观等。沈恰《民族音乐学家的音乐观》:博大的音乐观、有机的音乐观、相对的音乐观。

音乐审美观念:人类的音乐审美活动和其他一切艺术审美活动一样,是一个涉及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审美本体等诸多方面的课题,包括审美实践,审美体验。

第六章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民俗

白族的‘栽秧会’和‘田家乐’是围绕农耕的民俗音乐活动。有【栽秧调】【龙上天】少数民族情歌①公房情歌(彝,哈尼)②蒙面情歌(元江傣族)③阿夏情歌(宁蒗县永宁摩梭人)④纺线情歌(傣族)⑤拦路情歌(文山壮族)⑥‘请指导’的情歌(元江傣)⑦自己不能唱的情歌(独龙族)⑧火草烟情歌(蒙自彝族)⑨对歌筒情歌(苗族)⑩比蹦情歌(哈尼族)(11)巴什情歌(西双版纳景洪基诺族)((12)阿巴多情歌(哈尼族奕车支系【多甲卑】)(13)忧怨的恋歌(滇南哈尼)(14)殉情歌——悲壮的情歌(纳西,拉祜)(15)小房子情歌(傈僳族,怒族)(16)芦笙恋歌(拉祜族)(17)猜卦情歌(藏族)(18)度迷查——只唱给自己听的情歌(弥勒彝族)(19)欢乐的情歌——跳歌(普米族)(20)信物情歌(藏族)(21)借喻情歌(怒族)

祭天是少数民族共同的祭祀,纳西族的祭天是最重要的。

祭太阳神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重大信仰民俗活动(以景颇族为例)

女神崇拜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民俗(摩梭人、普米族)

图腾崇拜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中仍有明显遗存(彝族崇拜虎)

祖先崇拜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也大量存在(彝族)

民族音乐与民俗的关系 1.民族音乐依附于民俗而存在,2.民族音乐对民俗的影响,3.民族音乐本身也是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相互依存的,有时甚至完全重叠。

第七章

音乐形态即具体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通常包括曲式、作曲法、旋律、和声、

对位、织体等各方面的要素。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旋律特征1.旋律中的音效、音域和音区差别较大如傣族《欢跳迎新年》2.大部分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少有拖腔,如《拉木鼓歌》3.在旋律的音调进行方面,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存在各种音调类型,如彝族《海菜腔》四、从旋法上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以重复和变奏的旋法更为多见,对比和展开的旋法较为见少。独特的装饰音。

音阶、调式、终止式、调性特征1.在民族音乐的音乐形式中,音阶、调式、终止式、调性往往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标志性的意义;2.关于停调式色彩区的讨论;3.关于中立音调的讨论;4.精彩纷呈、巧妙独特的调性、调式变化;5.调式、调性叠合;6.特殊的终止时。

乐律特征:利用语言音调来确定音高是云南少数民族一种是用有效的“定理方法”。

音响材料、节奏、节拍、速度特征1.音响材料方面,具较大随意性,多为自然材料;2.节奏、节拍、速度,自由多样。

曲式、织体特征1.小型曲式占得比例更大,其中以一句式或二句式的乐段多见,而三句式、四句式以及二段体、三段体、多段体、套曲等大中型曲式较为少见大中型曲式较为少见;

2.与汉族民乐比较而言,云南少数民族歌中较少有“起承转合”、“顶针格”之类的具更多形式逻辑的曲式,曲式结构较简练单一;

3.在一些少数民族音乐中大量出现动机和乐节式的“短叠换头”曲式;

4.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也形成了某些较为固定的结构模式,织体复杂多样(指隐约作品中声部的结构形态和组织方式)

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主要类型①民族歌乐②舞乐③器乐④戏乐⑤曲乐⑥宗教音乐

第八章

民族歌乐(称名歌)指各民族的歌唱艺术及其文化,它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一。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云南少数民族歌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代的中国历史典籍上就有‘颠歌’‘西南夷歌’‘白狼歌’等

民族歌乐客体包容的文化内涵①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纳西【创世纪】)②民俗文化的内涵(西盟佤族【歌唱司干里】)③精神文化的内涵(【心中甜蜜的歌】)民族歌乐主体包容的文化内涵①民歌类型中的文化内涵(史歌、普米【查理】)②歌种称谓中的文化内涵(彝族【火把节歌】)③民歌演唱形式中的文化内涵(群唱、纳西【窝热热】4.民歌衬托中的文化内涵(佤族“江三木罗”表公平、幸福之意)5.民歌演唱场所和演唱行为中的文化内涵(【姑娘房调】在姑娘房内,楚雄彝族)6.民族音调或演唱方法方面反映的文化内涵(怒江傈僳族【摆时摆】【伏页】)

歌族是按民族或支系来划分的,云南25个少数民族有25个歌族;

歌种是流行于某一地区,在音乐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共同风格,具有一定规范性和固定表演方式的歌族,如彝族的海菜腔是流行于石屏地区的歌种;

歌类是按民歌的体裁或题材来划分的类型,普遍多见的歌类有,叙事歌、劳动歌、山歌、情歌、婚嫁歌、丧葬歌、儿歌等十一类。

在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彝、哈尼、纳西、傈僳、拉祜、基诺、景颇、藏、白、怒、苗瑶、壮、布衣、傣、佤、德昂、布朗等18个民族确认有多声部民歌。

民族歌乐的文化艺术特征①史诗性特征②原发性③封闭性和地域性④口承性⑤可塑性和适应性⑥技艺性7突出的代表性.

第九章

在民族音乐中,凡是与舞蹈相伴而生的音乐及其文化统称为民族舞乐。是人类最早创造和运用的音乐体裁之一。

民族舞乐的类型(文化、表演)按民俗文化,祭祀舞乐、节庆舞乐、婚恋舞乐、丧葬舞乐等;按文化主题角度,儿童舞乐、老人舞乐、青年舞乐等;按社会文化内容,狩猎舞乐、采集舞乐、游牧舞乐等;按表演形态,歌舞音乐、器舞音乐等。

歌舞音乐,载歌载舞(常见表演形式),歌舞相间。

舞乐的主要乐种与乐族有①打歌乐族民间自称为打歌并以歌唱为主要特点的舞乐乐族,是云南少数民族舞乐中流传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较大的舞乐乐族之一,主要乐种有巍山彝族打歌、牟定彝族‘左脚’舞乐、箭杆场打歌;②象脚鼓舞乐族特点是以象脚鼓为主要伴奏乐器,乐种有傣族‘嘎光’舞乐、傣族‘依拉灰’歌舞、‘孔雀舞’舞乐、③藏族’谐舞’乐族乐种有中甸‘锅庄’舞乐、德钦‘弦子’舞乐、尼西‘情舞’舞乐④铜鼓舞乐族乐种有壮族铜鼓舞乐、彝族铜鼓舞乐、⑤跳弦乐族乐种;烟盒舞乐、四弦舞乐、文山跳弦舞乐,⑤铓舞乐族乐种;哈尼族铓鼓舞乐、独龙族‘且’舞乐,⑥木鼓舞乐族⑦纳西族‘窝热热’歌舞乐族乐中有窝热热舞乐、猛达蹉、阿里里

舞乐的主要文化艺术特色一、原始古朴的艺术特色二、原始宗教特色三、自娱性集体性特色四、舞乐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五、载歌载舞、歌舞结合的形式自古延续至今六、器乐伴奏、边奏边舞七、舞乐文化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八、某些突出的音乐形态特征。

第十章

凡纯粹用器物震动产生的音乐及其文化统称为民族器乐。云南被称为“器乐王国”

民族器乐的研究包括民族乐器、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和器乐曲。

民族器乐的文化既表现在物质文化(器乐的制作)中,也表现在精神文化各领域中。

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特点1.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的“乐器王国”;2.乐器构成及演奏方法的特殊性;3.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是“活着的乐器”;4.许多乐器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具原生文化和原始形态的特征;5.独特而优秀的乐器;6.乐器流布的民族共融性;7.许多乐器的名称还使用象声词;8.独特的乐种比例;9.器物功能的双重性特征;10.乐器的综合性表征功能强;11.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演变的脉络清晰。

器乐的主要乐种及其乐器①‘裴滴得儿’,白族唢呐吹打乐,流行于大理洱源,《耍龙调》《过山箐》②景颇族、‘文崩音乐’‘文’是礼的意思,有昌盛,发达的含义,‘崩’是综合、种子或核心的意思,文崩可理解为‘综合礼仪’,文崩音乐分为礼仪性曲牌和民俗性曲牌【文崩曲】【月鲁】③纳西族《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古典器乐套曲,曾被列入唐代音乐十四部之一。多用于丧葬礼仪。【公主哭】【一封书】

云南少数民族器乐的主要艺术特色一、简练明快,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二、独特的音阶、调式、旋律三、独特的音色和音响四、不拘一格、激动灵活的艺术表演形式五、民族器乐特殊的语义功能。

第十一章

云南少数民族戏乐按剧种分为;大理州的白剧音乐、德宏州的傣剧音乐,文山的壮剧音乐、楚雄等地的彝剧音乐、西双版纳州的傣剧赞哈剧音乐等。

云南少数民族剧乐包括唱腔(多采用联曲体,即一出戏的音乐由若干不同的曲牌连缀而成)和器乐两部分。

白剧音乐由声腔和器乐曲牌两部分组成,声腔由白族吹吹腔和大本曲组成,白族吹吹腔是流行于云龙、大理、剑川、鹤庆、洱源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属于曲牌连缀体。

白剧大本曲声腔是白族传统说唱音乐‘大本曲’在白族戏剧中的应用。

赞哈剧的音乐由西双版纳的傣族说唱音乐{赞哈调}和其他民族音乐二部分组成。

第十二章

主要曲种

白族【大本曲】音乐,是云南少数民族曲艺中较完善、典型的曲种之一,常由一人说唱、一人操三弦伴奏。由于大都演唱大本、长篇的词曲故事,故为【大本曲】,流行于大理、下关。大本曲素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之说,一指“南腔、北腔、海东腔”,二指“高、中、底”三种不同音域的声腔。

傣族【赞哈】音乐,流行于西双版纳、临沧等地,分唱腔(统称【赞哈调】)、器乐。以伴奏乐器的不同分“筚藏哈”“藏哈”。调式、音律较特殊’

白族【本子曲】音乐,流行于剑川、洱源,基本唱腔采用当地的白族的“剑川洱源白族调”。

瑶族【咄奏】音乐,“咄”是诵、读之意,“奏”是书之意,故为“唱书”,流行于马关、河口,按不同唱书分为不同曲调,古书用【咄勾奏】,演唱形式分单人、双人。

彝族【甲苏】音乐,即唱书之意,流行于元阳、绿春,唱腔包括【甲赫】【舍赫】【赛赫】景颇族【木占】音乐,流行于德宏,景颇支系称“木占”,载佤支系称【勒来】

苗族【托瓦更】音乐,文山地区苗族的说唱音乐,它集吹、唱、说三种表演形式为一身,分唱腔、器乐。

彝族【阿哩】音乐,流行于红河,唱腔有《阿哩墨舍莫》《阿哩甲》《阿哩欧》《读黑》《叠守嘿叠守》

布依族【八音坐唱】流行于云南省盘龙江,“八音”金石土革丝竹木匏,唱腔有【正调】【闲调】【京调】【快板】【慢板】等

彝族【白话腔】音乐,流行于建水、开远,唱腔有【白话腔】【白话四腔】

宗教音乐是产生并服务于各种宗教活动的音乐(特点:多样性)

宗教音乐类型1.原始宗教祭祀中的音乐;2.原始图腾崇拜与音乐;3.对音乐本身的崇拜——音乐崇拜;4. 文化与音乐;5.丧葬中的原始宗教音乐;6.“叫魂”“占挂”中的音乐。

《窝热热》纳西族的丧葬歌曲,又称“热美蹉”,无歌词,后来加上的。描绘一幅古代畜牧业的生动场景,是原生音乐文化,规模宏大,只在德高望重的老人吊丧时吟唱。分六大段,分别以天、地、山、海、岩、树来抒发对死者的哀悼。由男女声对比式二声部演唱,女声模仿羊咩的音响,男声部带有驱赶式的喊叫声。流行于丽江,“窝热热”为衬词。

《赞哈剧》形成于民国末,又称章哈剧,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的新兴的傣族剧种,由傣族说唱音乐【赞哈调】和其他民族音乐构成,唱腔中常用的赞哈调有【山海泵帅】【哈森】等,常用傣族民歌有【撒拉帅】【依拉咴】

15个独居少数民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杨非,《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麦丁,《阿里里献给毛主席》李德燕,《五朵金花》雷振邦,《阿诗玛》罗宗贤,葛炎,《芦笙恋歌》雷振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