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古诗鉴赏

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古诗鉴赏

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古诗鉴赏
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古诗鉴赏

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古诗鉴赏,句读,默写(八区十套)1海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ll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1. (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 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 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5分)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

(取材于《韩诗外传》)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夫战,勇气也。______,再而衰,______。(《左传.曹刿论战》)

②______,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屈原《国殇》)

③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④______,羨长江之无穷。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⑤春如旧,______ ,______。(陆游《钗头凤》)

⑥有日月朝暮悬,______。天地也! ______,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关汉卿《窦娥冤》)2西城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12.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其中4道题)。(8分)

(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2)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王羲之《兰亭集序》)(3),草色入帘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5)地也,;天也,!(关汉卿《窦娥冤》)

(6)曾记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分)

野人送朱樱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3东城十一校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 分)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 道题)(8 分)

①,,用心躁也。(荀

子《劝学》)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

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③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

欤!(韩愈《师说》)

⑤,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哎,。

(关汉卿《窦娥冤》)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13~14 题,共7 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 年)冬,由于统治阶级的政策改变,诗人自南郑抗金前线被调到大后方成都府任路安抚司参议官,入蜀途中作此诗。“剑门”,关名,

在四川省剑阁县北。

13.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衣上征尘”既实指调任途中所染尘埃,也虚指战场飞扬尘土,以及诗人奔走人生之途的辛劳。

B.“远游”一词既可概括作者三十年间行万里的经历,也可指这次入蜀地的远行。

C.第三句作者自问自答,认定自己就只该是个诗人,自然引出下文细雨中骑驴进入剑门的诗意描写。

D.全诗语言平实易懂,既描写了作者的外在形象,又描写了眼前之景,情感含蓄深沉。14.“消魂”一词,有人认为是“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是“黯然伤神”,你怎样理解?

结合具体诗句并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简要说明原因。(4 分)

4东城联考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养叔母教曰昔孟母以三徙

成子曾父以烹豚存教岂我居不卜邻何尔鲁之甚乎修身笃学自

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

(选自《初潭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十题任选八题完成)(8分)

①,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②浴乎沂,,咏而归。(《侍坐》)

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④实迷途其未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⑤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

⑥,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

⑧三杯两盏淡酒,。(李清照《声声慢》)

⑨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关汉卿《窦娥冤》)

⑩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殢人娇

张扩

深院海棠,谁倩春工染就?映窗户,烂如锦绣。东君何意,便风狂雨骤?堪恨处,一枝未曾到手。午日乍晴,匆匆命酒。犹及见,胭脂半透。残红几点,明朝知在否?问何似,去年看花时候?

①下列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开篇即点出题旨“咏海棠”,并巧妙运用问句引出比喻,将天然的海棠比喻为人工织成的锦绣。

B. 上阕结尾处用一“恨”字写出了作者的惜花之情,他恨狂风骤雨的来临让人无法充分欣赏美丽的海棠花。

C. 词的下阕别开生面,着重描述作者“赏残花”的行为。“胭脂半透”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雨后海棠花的颜色与质感。

D. “明朝知在否”的问句表达了作者一片惜花伤春之心,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尽感慨。

②读这首海棠词,许多人认为“午日乍晴,匆匆命酒”一语非常精彩,请结合全词从结构和含义两方面简析其妙处。(4分)

5东城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凤栖梧兰溪

宋·曹冠

桂棹悠悠分浪稳,烟幕层峦,绿水连天远。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

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翠竹谁家门可款①?舣⑦舟闲上斜阳岸。

注:①款:敲打,扣。②舣:yǐ,使船靠岸。

1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悠悠”和“稳”表面上写行船缓慢稳当,实际是写乘船人的心境悠闲。

B.“烟幕”二句写词人放眼所见:碧水连天一望无际,重峦叠嶂的山峰若隐若现。

C.“赢得”二句写出了词人触景生情后,雅兴顿起,边豪饮边吟诗的狂态和情致。

D.末二句写出词人因沉醉于山水忘归,只好停船靠岸,不知到谁家借宿的惆怅。12.有评论者称“飞絮撩人花照眼”一句为词人作品中的佳句,请对此句作赏析。(4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日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冠虽故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上下有分不可相倍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日正而心又少而言。

(取材于《说苑》)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于嗟鸠兮,!于嗟女兮, ! (《诗

经〃氓》)

②宗庙会同,?赤也为之小,?《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华侍坐》)

③《谐》之言曰:“ ,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

子〃逍遥游》)

④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王羲之《兰

亭集序》)

⑤去来江口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6朝阳一模

1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分)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国语〃鲁语下》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总角之宴,。信誓旦旦,。(《诗经〃氓》)

②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④嘈嘈切切错杂弹,。,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归去,。(苏轼《定风波》)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①—②题。(8分)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 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 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②“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5分)

7石景山一模

1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东南之美有荆山之麝脐焉荆人有逐麝者麝急则抉其脐投诸莽逐者趋焉麝因得以逸令尹子文闻之曰是兽也而人有弗如之者以贿亡其身以及其家何其知之不如麝耶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②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③___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

赋》)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守着窗儿,?,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8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提平,烟墅奋。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注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庾郎,指南朝梁代时年少成名的文士庾信。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②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草写得形神(外形特点和内蕴情感)俱备。请结

合具体诗句,写出对草之“形”“神”的理解。(5分)

8丰台一模

11.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5分)

孔子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且夫齐程本子天下之贤士也吾于是而不赠终身不之见也。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曰:“ ,,是故哂之。”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④带长剑兮挟秦弓,。,终刚强兮不可凌。

(屈原《国殇》)

⑤于嗟鸠兮,!于嗟女兮,!

(《卫风?氓》)

⑥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8分)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帛道猷○1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2,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3。

【注释】○1帛道猷:东晋高僧,性率真淡泊,雅好游览题咏。②翳:遮蔽。

③上皇民:古代皇朝遗民。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一、二句写山峰起伏,绵绵相连;山下平野上碧绿的树林环绕清澈的河流。

B. 本诗三、四句描写动景,风至云过,视线延伸到更广阔的“远山”“荒榛”之境。

C. 本诗的作者面对古朴静谧的田园风光,超然物外,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态度。

D. 本诗格调高妙,清新闲适,富有山野气息,超凡脱俗的情志寄托在山水美景里。

②本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境作简要分析。(5分)

9房山一模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注: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有一段时间曾经滞留在夔州(现四川奉节)的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句以‘月’点题,首联中“残夜”与“四更”承接、照应,交代了月所处的特定时间。

B.颔联借“镜”“钩”等意象写出了月光与月形,令人心旷神怡,为全诗奠定了明快的感情基调。

C. 颈联的“兔”与“蟾”无不与月有联系,“疑鹤发”与“恋貂裘”分别从侧面写出

了月色之白与月光之寒。

D. 尾联的“姮娥”就是“嫦娥”,一个“寡”字突出了嫦娥的孤寂,同时也带有诗人

自况的意味。

②“四更山吐月”中的“吐”字颇得后人欣赏,苏轼“乱石穿空”中的“穿”字也被历代评论家赞美。你认为“吐”与“穿”字有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妙?(4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画线部分断句。(5分)

(熹)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

(取材于《宋史〃朱熹传》)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桑之未落,。,无食桑椹!(《诗经〃氓》)

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宠命优渥,,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使天下之人,。独夫之心,。(杜牧《阿房宫赋》)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10大兴一模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气象万千,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策扶老以流憩,。,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④千呼万唤始出来,。,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⑤,须行即骑访名山。。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千古江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11分)

清江曲

苏庠①

属玉②双飞水满塘,菰蒲③深处浴鸳鸯。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苏庠:宋代诗人。一生主要过着遁迹江湖的隐居生活。清江,泛指诗人居处附近的清澈江河。②属玉,水鸟名。③菰蒲,水草。后句中“白蘋”与此同义。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勾勒出独特的江湖之景。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蘋、芦花、扁舟、林樾等景物,呈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B.第三句中,“晚”字点出诗人驾舟归来的时间,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徜徉清江,流连忘返的情致。

C.第四句,诗人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所见:雪白的芦花连成一片,好像是给两岸铺上了一层浓霜。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两岸芦花”、“萧萧秋风”等意象渲染了清冷萧索的氛围,与诗人心境浑然一体。

13.结合本诗最后两句,谈谈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4分)

14.苏轼曾对此诗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你是否认同此观点?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理由。(4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大全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7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7全国卷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全国卷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三、(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遵作琴曲《醉翁操》,闲记谱,请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 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 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 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完整版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重点词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共2分)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专题七古诗词鉴赏

专题七古诗词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教育性目标: 借助诗歌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美好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养性目标: ①考纲要求; ②命题趋向; ③重点难点辨析; ④应试对策; ⑤训练。 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②答主观题。 教法:讲解、诵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高考真题导引: (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考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考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既要注意第二联的字面意义,又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前后勾连,全面理解,切忌孤立作答,望文生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 【赏析】首联诗人从自身写起:早春二月,冰雪初融,春寒料峭,寓居苕溪畔的诗人顿生怀友、访友之情,于是沿着绿意初起的苕溪向东而行,踏上访友之途。颔联对仗工稳而富有新意,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意象奇特,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从内容上看,既是对两位友人生活情趣的概括,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境况的写照——在读诗、吟诗、作诗的生活中安度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杏花春雨又送来春天的消息。第三联写禅伯(智老)多病,儒先(天经)固穷,赞颂友人安于贫贱、甘于淡泊的节操,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尾联回忆昔日寻访友人时的情景,“轻舟”“纶巾鹤氅”“试春风”等词语,凸现出三位诗人生气勃发、春风得意的豪迈景象,与前面的“多病”“固穷”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忆”字,暗含了诗人的诸多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当年意气风发的友人而今却“穷”“病”加身。诗人与友人的形象相互交融,二者互为生发,以见三人心灵之契合,友情之深挚。结构严谨,首尾照应绵密而不露痕迹,以冰雪初融的早春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且加深了诗歌的意境,有荡气回肠之妙 二、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高考湖南省语文试卷结构说明: 【2010年湖南卷】: 11.古诗鉴赏(3+4)(分设两个子题,一个子题考表达技巧,一个子题考内容意蕴情感。但两个子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互为依托。) 【2011年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赏析】 《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作者: ————————————————————————————————日期: ?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古诗词鉴赏专题

* * 古诗词鉴赏专题【高考要考什么(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考了什么】体裁:五绝3,七绝7,五律4,七律1,宋词4,元曲1;题材:写景5,思乡4,咏怀4,咏史2,送别1,登临1,咏物1;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体裁,章法,风格;手法: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接胸臆,情景交融。【高考诗词有何特点】1、诗的体裁为五、七言格律诗,词、曲则为小令(其他可考性不大);2、多为名家名篇,名篇中往往有名句(太偏、太怪者可考性不大);3、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审美价值;4、艺术技巧均为常见技巧,大都是其他文学作品所共有的而学生在学习中又接触过的技巧。【知识整合】一、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1、从题目切入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中“闻笛”,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又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的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其他诸如:《约客》,题目交待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待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在未读诗句时,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月斜。(1)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四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三章古诗词鉴赏练习

第三章古诗词鉴赏 一、(2017·嘉兴)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g):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gēng):继续。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 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2分) 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衢州)古诗阅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折杨柳 杨巨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