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干预与保障_以优位价值目标的选择为视角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干预与保障_以优位价值目标的选择为视角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干预与保障_以优位价值目标的选择为视角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干预与保障_以优位价值目标的选择为视角

按照以往理论研究,搜查、扣押、特别没收等针对涉案财物的公权力行为被视为“对物的强制处分”。尽管强制处分比强制措施更具有包涵性,但其划分方法也有明显的缺陷,并不能涵盖诸多现代形态的公权力行为①,故德国学者Amelung 认为,刑事诉讼法应放弃“强制处分”的传统用语,改以“刑事诉讼上的基本权干预”替代,这样才能精确描述这种公法行为的特征。笔者借鉴该提法,以“财产权干预”和“财产权保障”这一对语替代传统的“对物的强制处分”,展开对控制犯罪与人权保障的分类研究。

我国刑事诉讼法历来都将“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此处的“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是指通过财产权干预实现控制犯罪,还是指财产权保障?这些都有待我们从财产权的本源入手,以期厘清财产权干预与财产权保障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国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障制度的构建提供依据。

一、刑事诉讼中财产权的涵义

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权”是一个具有不同

涵义的多形概念,在民法、经济法以及跨学科研究上侧重点各有不同,这也正契合了美国法学家托马斯?格雷所讲的:“一方面财产的概念从有体物扩大到一束权利或无体物;另一方面财产权概念变得日益复杂和专门化,律师、法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财产权这一词汇。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发展,财产权已经分崩离析,不再存在整体的、统一的财产和财产权概念。”[1]

笔者认为,刑事诉讼法学上的财产权包含了深刻的法律关系,其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独特的内涵。

(一)财产权不是财产,而是对财产的权利财产是一个具体的概念,适用范围比较广,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法律中,都可能用到这个概念;而财产权则不同,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财产权只能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出现。

由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理论体系不同,对财产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在英美法系,财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无形财产、抽象的物都属于财产的范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干预与保障

———以优位价值目标的选择为视角

闫永黎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摘要:我国刑事诉讼法历来都将“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财产权与生命权、自由权并列的三大基本人权,是宪政的基石。刑事诉讼法学上的财产权具有独特的内涵。干预公民财产权的司法活动已经成为刑事诉讼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财产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财产权干预本身具有正当性和必然性。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原本体现了对当事人,尤其是被追诉人的财产权利的尊重和认可。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重在程序性制度的合理设置和救济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刑事诉讼;财产权;干预;保障;价值目标中图分类号:D9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031(2013)04-0088-06

收稿日期:2013-05-15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研究成果;2012年江苏警官学院科研项目“侦查阶段涉案财产问题研究”(12Q03)研究成果;2012年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司法部科研项目“侦查程序与财产权保障”(12SFB5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闫永黎(1974-),男,山东嘉祥人,江苏警官学院侦查系讲师,法学博士,从事刑事法学研究。

①例如,监听虽然被列入强制处分的范畴,但这种侦查行为是在被监听人不知情的秘密状态下进行,与传统形态的逮捕、扣

押等明显使用直接强制力量的强制处分根本不同,但是监听却的的确确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中的通讯自由和隐私权。

2013年7月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Jul.2013第4期

总第168期

JOURNAL OF JIANGXI POLICE INSTITUTE

No.4

Sum.168

88··

畴。在大陆法系,是将物做广义的解释,将抽象性的权利纳入物的范畴,即使仍然把物理解成狭义的有体物,但已经可以把有体物、精神产品和具有金钱价值的权利都归于财产,归于财产权的客体。

目前财产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产概念只将有体物视为财产,毫无疑问,这已经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广义的财产概念则既包括有体物、无体物,也包括具有价值的、财产性的权利,更加符合现实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财产是有价值的、具有权属意义的物,既包括一般的有体物,也包括无体物,还包括财产性权利。

有人认为站在法学的立场上,认为对财产和财产权进行界分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财产在本质上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只能以财产权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他们认为“财产与财产权相伴而生,并且是同质同义的,属于同一范畴”。其实这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例如当我们描述某物的时候,我们说“这是A”、“那是B”,我们已经能够理解A或B是什么物或是什么东西。但是当我们描述财产时,必须明确财产的权属关系,也就是说必须表明财产权的主体和客体。我们不能说“A是财产”或“B是财产”,而是说:“A是甲的财产”或“B是乙的财产”。换言之,财产只能作为体现人与人之间法律关系的财产权的客体而出现,在这种意义上,“物”才成其为财产,否则“物”只是“物”而已,不构成法律上的财产。

“财产不是财产权而是财产权的对象,而且更多的是所有权的对象。”[2]法学意义上的财产权是指“对财产的权利”。财产作为具有权属意义的物,本身不具有主观能动性,属于客体的范畴,可见财产权是“对财产的权利”,或者简单地说,是“以财产为客体的权利”。有论者认为:“财产权是以财产为客体的对物的支配权,是权利人排除不确定的他人干预和侵犯的权利,具有对物权和对世权的特征,而不仅仅是现实主义法学和法律经济学所谓的权利束”。[3](二)财产权具有积极的对物权特征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某“物”拥有权利,我们就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该财产的一项或数项请求权、自由或权力,或者说我们就可以许可他人拥有全部或部分这样的权利,并从中获得报酬。这就是财产权的对物权特征。法学上的财产权所强调的对物权特征,强调的是权利主体对财产客体所主张和行使的权利,即可以对抗和排除其他人干预的权利。如果仅仅把财产权看做是“具有经济或金钱价值的权利”的总称,或者把财产权分解成权利束,而忽略财产权的对物权特征,如果财产权可以自由的通过债权的形式来创设,或者可以不通过转移占有或进行登记就进行交易,财产的稳定性将不复存在,人人都必须成为法律专家知晓规则的存在,结果是信息成本高得令人无法承担,从而使规则得不到有效的遵守,社会经济生活将变得十分混乱和复杂。[4]忽视财产权的对物权特征,我们看到的财产权将只是空洞的权利束,这就抹杀了对物权和对人权的区别,势必造成理论上的误区和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财产权是一种积极的对物权,财产权的对物权特征是财产权的本质特征。

(三)财产权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性权利

从消极的角度来说,财产权是一种权利人专属的以财产为客体的对物的支配权,是一种可以排除他人非法干预的权利。拥有财产权就意味着权利人专属的财产不受非法的侵害和破坏、免于非法的征收和征用。如果我们无法对抗,或者遭到非法的侵害、破坏、征收或征用后得不到救济,就不能说我们已经拥有了完整的、真正的财产权。对于权利人来讲,其财产权的实现并不需要别人的积极作为,而需要别人对其财产权不作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财产权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性权利,排除和对抗任意侵害和征用是财产权的主要标志和本质特征。

强调财产权是“对财产的权利”,是一种“积极的对物权”,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性权利”,我们才能理解财产权的本质。财产权的首要功能在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和权利人的合理预期。只有在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人类才能激发出创造力,社会才能得到发展。财产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能够保护人类对劳动成果的预期和已经获得的劳动成果,排除他人的恣意侵害。

只有把握上述三个方面,我们才能理解“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法学谚语的深刻涵义;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财产权能够构成捍卫个人自由、防止他人侵害、抵御国家暴力的屏障和堡垒;只我们才能知道为什么“财产权”会成为与生命权、自由权并列的三大基本人权,成为宪政的基石。

通过对财产权涵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财产权是法律对人类财产利益的最高度概括,其外延之广,涵义之丰富,在人权体系之中,再无其他基本权利可比。财产权外在表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但其实质是体现在物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产权是由一系列“对财产的权利”组成,它以所有权为核心,同时包含传统私法上的权利(如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以及公法上的权利(如国有土地使用权、水利权)等多项权利要素。目前在前沿的私法领

89

··

域已经很少提及“财产权”一词,而以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概念取而代之,比较而言,财产权在公法领域研究的更多。因此财产权既是一个传统私法上的概念,更是一个公法上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与财产权干预

(一)财产权干预是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般而言,在社会财富低下的时代,国家对财产权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对社会财富的征收、征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激增,财产权已经成为各种侵权行为侵犯的主要对象。笔者以我国现行刑法为统计依据,发现以财产权为侵犯对象的犯罪,主要包括侵财犯罪以及脱胎于侵财犯罪的经济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其罪名数约占所有罪名的2/3;

[5]而且“在我国,近年来以财产权为侵犯对象的犯罪已经占刑事案件总数的85%以上”。[6]毫无疑问,以财产权为侵犯对象的犯罪已经超越以人身权为侵犯对象的犯罪,成为最常见的犯罪形态。

在部门法中,与犯罪治理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刑事实体法研究犯罪的构成、种类以及犯罪化问题,因此财产型犯罪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刑事程序法并不以犯罪的类型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其关注刑事程序的公平正义与否,诉讼当事人的基本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因此在刑事程序法中,国家权力干预财产权的行为并非仅仅针对财产型犯罪,也包括其他类型的犯罪,即使出于最基本的证据保全目的,刑事诉讼中的搜查、扣押以及裁判的对象,与从前相比就会具有更多的财产价值。据此,刑事诉讼与公民财产权产生了重大交集,干预公民财产权的司法活动已经成为刑事诉讼活动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也正契合了法学传统话语中财产权的内涵,一般是指私有财产权,公共财产权问题较少涉及。

(二)财产权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政治学说和权利学说历来都面临着一个难以回避的二律背反:权力是保障权利和自由的必要力量,但为了切实保障权利和自由必须限制权力。除了极少数无政府主义者外,多数人无法完全否认公权力的价值,即使在主张限制权力的权利论者那里,也认为权力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因此,财产权干预作为一种公权力,无论在法理层面还是在现实侧面,都具有其正当性。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维护社会秩序,侦控机关必须主动出击,发现犯罪、控制犯罪,因此财产权干预必须以强制力为保障,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公民的财产权。财产权干预作为一种公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在刑事诉讼中所起作用之不同,可以分为财产权限制和财产权实体性处置①。财产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但并非是不可限制或处置的,下面分而述之。

1.财产权限制的正当性

在刑事诉讼中,侦控机关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查明案件事实。为达到此目的,公权力必须指向公民的财产,通过财产权限制措施来实现保全的功能。此处的保全具有三个方面的目的:

(1)证据保全。“证据保全系指预定提出供调查的证据有湮灭、伪造、变造、藏匿或难于使用的危险时,而对可为证据之物所为之保全。”[7]据此,侦控机关有义务限制可以作为证据的涉案财物,以资保全。

(2)财产保全。财产保全系指为了确保将来的有关财产判决的顺利执行,在刑事诉讼中对涉案财物进行限制,以保证受害方的损失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防止义务人因隐匿、出卖或毁损财产而导致判决流于形式。我国2012年刑诉法赋予了人民法院财产保全的权力,然而司法实践表明,到了审判阶段再进行财产保全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考察域外的假扣押制度,我们有必要构建审前程序中的财产保全制度。尤其是我国2012年刑诉法所设置的特别程序,充分考虑了侦、控、审三方的职能,为审前程序中的财产保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社会保全。社会保全系指为了防止引起社会危害,而出现的类似于保安处分的保全措施。例如对于枪支弹药等违禁品扣押,我国《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都有相关的处理规定,笔者这里不再赘述。

毫无疑问,从保全目的上来看,财产权限制具有其正当性。而且从公法原理上来看,为了维护社会公益、其他人享有的具有同等价值的基本权利实现的需要,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限制也是具有正当性的。可见,财产权的宪法保护并非绝对的,任何权利都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不存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利,这正是基于国家和社会秩序的需要对个人权利的制约。“由于基本权利保障了人民广泛的自由权利,此种自由的行使,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宪法所要保

①笔者认为财产权限制即对财产权的程序性干预;财产权实体性处置即对财产权的实体性干预。这也与强制处分分为程序性处分和实体性处分的道理是相同的。

90

··

障的公益。因此,宪法一方面肯定基本权利的存在及由保有和行使这个权利所带予私人之利益,另一方面也承认这个利益亦可能侵及公益,故两者间存有一个隐藏的紧张关系。”[8]因此,为了实现保全目的而采取的财产权限制行为,一定程度上干预了公民的财产权是符合公法原理的。

2.财产权实体性处置的正当性

在审前程序中,也存在对财产权作出实体性处置的问题。考察域外法治国家的做法,尤其是辩诉交易、恢复性司法的广泛应用,在审前程序中即对财产权进行实体性处置的案例屡见不鲜。鉴于审前程序的偶然性、不可预测性和终结性,对财产权进行实体性处置也有其正当性。例如可以对违禁品,尤其是具有危险性的违禁品,侦查机关可以直接没收;在被追诉人死亡或长期潜逃等无法进行追诉的情形下,侦控机关可以提请法院裁定,返还被害人合法财产或予以没收。

在我国审前程序中对财产权进行实体性处置存在理论上的争议,主要与我国司法审查机制尚未确立有关,但实践中返还被害人合法财产以及对违禁品的没收依然有其合理性。可贵的是,2012年刑诉法设置的没收违法所得的特别程序,迈出了有关财产权实体性处置须经人民法院审查的第一步。

综上所述,财产权干预具有正当性和必然性。

(三)财产权干预对财产权之侵犯

财产权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性权利”,充分体现了财产权的公法特征;然而财产权干预的最大的特征是强制性,二者势必发生冲突。也就是说,即使是正当的财产权干预仍然会有侵犯公民财产权之虞,这是一个价值层面上的问题。除此之外,鉴于财产权干预作为一种公权力,而公权力具有扩张性,无论是不作为还是乱作为,都会对公民财产权造成实质层面上的侵犯。

权力存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并不能保证一切权力活动都是正当的。西方学者指出权力具有正当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扩张性、腐蚀性和破坏性。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英国的阿克顿则进一步阐释:“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便绝对地腐败”。权力为什么会扩张?原因是多元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便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权力的扩张来源于权力的本能,即权力的第一本能是维护权力,权力的第二本能是扩张权力;有人认为权力的扩张源于人性的不完善;也有人认为权力的扩张是社会自身冲突的产物,反映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笔者认为,无论权力扩张的根源在于何处,权力的扩张都会给权力的恣意留下无限空间,因此财产权干预行为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进行,其并非是一种没有边界的权力,只有经过正当程序过滤的财产权干预,才能遏制其肆意扩张的本质。

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收集犯罪证据,还是查获被追诉人,对抗程度非常激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因此,为实现控制犯罪之目的,国家赋予了侦控机关强大的权力,能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强制,其中搜查、扣押、查封、冻结、没收、返还被害人都是典型的干预公民财产权的公权力行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无论是出于侦控机关或侦控人员的私利,还是出于侦查破案或为被害人挽回损失的急迫心情,侦控机关超权限行使财产权干预措施侵犯公民财产权的现象无处不在,对公民财产权造成了实质性的侵犯。过去我国学者更多的关注集中在限制人身自由甚至是剥夺人生命的冤假错案上,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侦控机关滥施强制、肆意处置当事人财产的现象更为普遍,与人身权相比,同样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财产权反而显得有些落寞。

因此可见,无论是基于财产权干预的正当性,还是基于财产权干预的扩张性,都容易侵犯公民的财产权,财产权干预与财产权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

三、刑事诉讼与财产权保障

“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某种意义上的交互动态的有限支撑和支持,它需要建立在全社会的文明和财富逐步的增加和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来实现。因此,“保障”与“保护”相比,“保障”明显具有公法上的意义,是更高层次的“保护”。

“根据古典社会契约论,国家和政府的产生,是人们达成社会契约的结果,国家和政府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护财产权。”[9]如今人们已达成共识:国家权力只是保障个人权利得以实现的工具或手段,国家权力存在的唯一合法性就在于为个人权利提供保障,刑事诉讼也不例外。然而刑事诉讼法作为刑事程序法,其财产权保障的内容既不同于民法,也不同于刑法;财产权保障的重点和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基本权利保障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刑事诉讼应当保障谁的财产权

法治国家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主要是针对被追诉人而言的,而从现代刑事诉讼理念来看,被害人的财产权保障也逐步得到国际和各个国家的关注和认可。还有的学者认为财产权保障的适用对象应该是广义的,既包括一般公民,又包括被害人、证人

91

··

等诉讼参与人,还包括被追诉人。其实这种认识的愿望是好的,但忽视了刑事诉讼程序的本质就是两造对抗、法官居中裁判,如果通过控制犯罪来实现对国家和所有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实际上不过是对控制犯罪的社会效果的另一种表述,控制犯罪成为了财产权保障的手段,甚至可能得出“控制犯罪手段越严厉,人权保障就越完善”的谬论,而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障的任务将不可避免地被虚置,最终从根本上否定了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

因此,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障既不能仅适用于被追诉人,也不能宽泛地将一般公民涵盖进去,而是应当针对以个人身份参加诉讼的诉讼参与人而言的,其中主要适用于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因为当事人是与刑事案件有利害关系的诉讼主体。因此笔者认为,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障的适用对象主要限定为被追诉人和被害人。当然财产权与其他人权相比较,具有流动性或可处分性,这也是其他基本权利所不具有的,其他基本权利与主体密不可分,相当稳定,财产权则不同,需要外部证明才能确认,因此难免在刑事诉讼中错误地干预他人的财产权,这种情形下财产权保障的适用对象可能扩大到第三人。

(二)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重在程序性制度的合理设置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形成了一种误解,一提到财产权保障,就想到民事维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主要问题在于对宪法意义上的财产权保障与民事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权保护的混淆。例如在法治国家,公民认为公权力机关侵犯了其宪法赋予的权利,可以提起违宪审查;而民事法律上的财产权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相互对抗的一种权利,目的是通过界分“你的或我的财产”,防止民事主体的越界行为发生,从而使资源配置高效,财产流动迅速。可见,民事法上的财产权保护是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关系的表现,有明确、具体的权利客体,对于一个没有财产的人来说,民事法上的财产权保护是不存在的。

宪法意义上的财产权保障重在限制国家权力对公民财产权的侵犯,是一种限权性机制。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应与宪法意义上的财产权保持一致。因此,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首先是针对国家的侵权行为而为公民设定的基本权利,必须受宪法和有关法律的严格保护,否则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会处于危险境地。另外,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强调财产权中的人格因素,往往比民事法律财产权保护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因素,且不明确地指向具体的客体,一个人并不因为暂时没有财产而失去宪法上取得、占有、使用和保障财产的资格。因此,在刑事诉讼中无论你财产多寡,都应享有财产权保障的权利。

(三)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重在救济制度的建立

救济制度是指通过赋予当事人救济性权利来维护其财产权。“无救济则无权利”,一方面救济性权利是财产权实现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财产权的实现并不需要他人的积极作为,而只需他人不加以侵害。但在刑事诉讼中财产权的实现有其特殊性,不可能排除国家权力对公民财产权的干预,因此,此时的财产权保障就不能是保证国家权力不干预公民财产权,而是保障国家权力对公民财产权的干预必须遵守一定的限度,这种限度就是通过赋予当事人救济性权利来体现的。只有诉讼参与人的救济性权利得到了保障,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才能够真正实现。所以,从财产权利的形成过程来看,财产权是救济性权利产生的基础;而从财产权利实现的过程来看,救济性权利则是财产权实现的前提。因此,刑事诉讼应对救济性权利加以保障,通过确保救济性权利的实现来达到财产权保障的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财产权干预主要是指为了防止对公民财产权的不当侵犯而设定的刑事强制程序,其价值预设是对干预财产权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防止其行使的恣意和专横,使其在预定的程序之中有序运行,故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限权机制。然而,仅有财产权干预制度是难以担当财产权保障的重任,任何发达的限权机制都不可能在事实上消除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财产权的救济制度同样必不可少。如果说财产权干预制度重在事前预防,那么财产权救济制度重在事后补救,两者相得益彰,共同铸就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障的铜墙铁壁。

四、现实语境下优位价值目标的选择

众所周知,刑事诉讼尽管是一种实现刑罚权的国家活动,但并非一味以追诉犯罪为目标,而是要实现控制犯罪与人权保障的平衡。在刑事诉讼中出于控制犯罪的目的必然会对财产权进行干预,而在现代刑事诉讼理念下,出于人权保障的目的,财产权作为一种基本权利,必然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对财产权的干预和对财产权的保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与刑事诉讼中既要控制犯罪,还要保障人权的道理是相同。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原本体现了对当事人、尤其是被追诉人的财产权利的尊重和认可。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工具论的影响,所谓的“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实质上泛指通过对犯罪的追究和纠举而

92··

体现出的对国家和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因此可见,我国刑事诉讼法上的“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更倾向于“财产权保障”目标的相对面——

—“财产权干预”。那么被害人的财产权利得到保障了吗?从我国财产刑的执行率之低,可以略窥一斑。尽管我国罕见地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之主体地位,但是被害人的诉求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历程来看,或许出于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学界和实务界所推崇的人权保障依然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突出表现为我国的人权保障研究是从人身权保障开始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公民的其他基本权利,尤其是财产权的关注仍未上升至基本权利的高度。具体表现为: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特别没收等财产权干预措施的规定极为简陋和粗疏,尤其是在财产权救济方面与法治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侦查机关干预公民财产权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外部控制,程序的决定权和执行权高度集中在同一机关之内;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借助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的情形,等等。因此可见,财产权保障与财产权干预相比较,财产权保障并非优位价值目标。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进,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财产权定位于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2007年物权法的实施,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10年国家赔偿法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寻求权利救济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就法律文本来看,我国法律上的财产权保障制度已基本确立。刑事诉讼法作为宪法之测振仪必将有所回应。我国2012年刑诉法第139条将查封、扣押的对象由“物品、文件”修正为“财物、文件”;第115条规定了当事人对公权力侵犯其财产权的行为有权提出申诉或控告;第五编第三章构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这些都凸显了刑事诉讼立法对财产权的关注。

笔者认为仅有这些改变仍然是不够的,“写在纸上的宣言”如何得到贯彻、落实,更需要司法价值理念的整体转变为前提。如今,坚持理念先行和问题导向已经成了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与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具体到刑事诉讼制度上,我们有必要树立人权保障优先的理念。同理可以推出,财产权干预与财产权保障这一对语,应以财产权保障为优位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C·格雷.论财产权的解体[J].高新军,译.经济

社会体制比较,1994,(5):25.

[2]刘剑文.私有财产法律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

[3]姜江.财产权的法理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院,2008.

[4]Jeremy Waldron.The Right to Private Property[M].Claren-

don Press Oxford,1988:42.

[5]闫永黎.财产权限制措施与财产权关系之分析——

—财产权保障的新视角[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5):1

05.

[6]朱拥政.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博士学位论文)[D].北

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3.

[7]袁坦中.刑事扣押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政

法大学,2006.

[8]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M].济南:山东人民

出版社,2001:348-349.

[9]万毅.财产权与刑事诉讼[D].(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

大学法学院,2005.

责任编辑:黄永强

93

··

2012新刑事诉讼法试题(7)

新刑事诉讼法试题(7) 一、单项选择题 1.某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并有可能判处无期徒刑而向某中级法院提起公诉。该法院受理后,认为李某犯罪行为轻微,至多可能判处5年有期徒刑。该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C ) A.应当移送下级法院审理;B.既可以移送下级法院审理,也可以不移送; C可以进行审理,不再交基层法院审理;D.经检察院同意后,交下级法院审理。 2.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这类案件由哪一法院管辖? (?C ) A。被告人人境地的基层法院:B.被告人人境地的中级法院;C.被告人被抓获地的中级法院;n被告人被抓获地的基层法院3.袁铭因黄某对其进行人身伤害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于其哪些请求法院不予支持(D) 久医药费:B.误工费:C护理费;D。精神损失费 4.某基层检察院在侦查某区派出所所长刘某涉嫌受贿罪一案时,发现刘某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对此应如何处理? (?B ) A。.不起诉;B。撤消案件;C.中止审理;D。免予起诉 5.下列事项中,应适用裁定的是什么? (??D? ) A。宣告被告人无罪;B。对审判人员的回避申请; C.对违反法庭秩序人员实施的罚款、拘留;

D。二审法院撤消一审法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判决 6.某罪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后经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减为有期徒刑15年,在服刑到10年时,又经某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为有期徒刑14年。但检察机关认为减刑不当,向该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就此给予书面答复,没有更改裁定。该案例中何处程序违法(? ) A.第二次减刑后没有由高级人民法院受理:B.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不当,没有以抗诉的形式提出:C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没有重新组织合议庭进行审理;D.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的纠正意见没有先予执行 7.澳门居民华某与某市香山区江某结婚,婚后居住在该市房山区,并在该市东华区开办了一家独资的印染公司。华某经常对江某进行打骂。现江决定向法院起诉控告华某的虐待罪,江某应向哪一法院起诉? (? )? A.香山区法院:B.房山区法院;C.东华区法院;D.该市中级人民法院 8.下列哪一案件,依法不应当撤消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 ) 久甲于1980年犯故意伤害罪,于2000年4月28lEI发现的;B.乙于1999年5月盗窃一辆1996年产永久牌山地自行车;C.丙干涉其女儿的婚姻,致使其女儿自杀; D,丁涉嫌故意杀人,但因交通肇事而死亡。

刑法学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刑法概述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刑法规范由那些组成(ABC).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法D,国际刑法规范 2,刑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具有的显著特点是(AD). A,刑法保护的范围更加广泛 B,刑法的条文最多 C,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适用 D,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3,刑法总则第92条关于"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的规定属于(BD). A,学理解释B,立法解释C,司法解释D,限制解释 4,依照我国法律规定,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有(CD). A,公安部B,司法部C,最高人民检察院D,最高人民法院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BC).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刑罚人道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派生的内容有(ABC). A,禁止有罪类推 B,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C,排斥习惯法 D,排斥绝对不定期刑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ABCD). A,重罪重罚 B,轻罪轻罚 C,罪刑相称 D,罚当其罪 4,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符合我国刑法的(AB).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 1,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AB). A,刑法对地的效力B, 刑法对人的效力C, 刑法对事的效力D, 刑法对时的效力 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只有符合如下条件,才能适用中国刑法(AB). A,犯罪地的法律也予以处罚 B,依照中国刑法规定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2017年4月自考刑事诉讼法学(00260)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事诉讼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60)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根据是 A.法理B.宪法 C.政策D.刑法 2.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关系是 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审级监督关系D.相互独立关系 3.自诉人在刑事诉讼中承担 A.控诉职能B.证人的职能 C.辩护职能D.审判职能 4.下列案件中,可以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是 A.盗窃案件B.挪用公款案件 C.轻伤害案件D.贪污案件 5.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回避的人员范围的是 A.侦查人员B.检察人员 C.审判人员D.辩护人员 6.下列诉讼权利中,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专属权的是 A.辩护权B.控告权C.上诉权D.申请回避权 7.鉴定意见所证明的事实为 A.任何案件事实B.非案件事实 C.普通性事实D.专门性事实 8.下列对强制措施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强制措施是预防性措施B.强制措施是惩戒性措施 C.强制措施是法定措施D.强制措施是临时性措施 9.附带民事诉讼就其解决问题的性质而言,属于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刑事诉讼法》试题 班级___ 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以下五题任选两题,字数不低于1500字) 一、简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二、简述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三、试论死刑复核程序的立法完善。 答: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审核准所遵循的特别审判程序,是在人民法院内部实行的一种对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应该说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特殊程序性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对有关死刑案件的特别审慎的态度,有利于贯彻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方针,防止死刑滥用,在确保适用死刑的正确性和统一死刑规格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权保护和司法公正的目的。但是由于这一程序在设计方面就存在着一些先天的问题和缺陷,致使上述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关于死刑核准权下放的问题。 刑法对于死刑规定的条件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而这个条件太过于笼统,由于不同法院和不同的法官对此条件理解不一,导致了死刑判决的适用标准不统一和判决的不公正。因此,刑诉法规定:对于死刑判决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并且死刑核准权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而目前的核准权的分布情况是:除了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贪污贿赂犯罪而被判处的死刑需要由最高法院复核外,其他的死刑判决的复核权则由各省法院代为行

使,这一放权行为却有悖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设立初衷。另外,核准权下放导致证据、程序上的疑点不能充分考虑,发案率,社会治安一票否决权等类似的东西使省一级高院在处理时某些环节上不太好把握,还出现了第二审程序和复核程序合二为一的现象。由于刑事诉讼法没有特意强调死刑复核庭应与二审合议庭分开,司法实践中,法院大多将二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合二为一。而法律之所以设置独立的死刑复核程序,就是要为死刑判决设置一道关口,以保证死刑判决的正确性。所以,将两个程序合二为一的做法忽略了死刑复核程序的独立价值,导致死刑复核程序的萎缩和虚置。 其次,关于程序启动方面。 目前的死刑复核程序由法院主动加以启动,腔辩双方对此既不能加以选择,也不能进行有效参与,这使得死刑复核程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这样做就违背了审判的被动性特征,从而使控辩双方失去了对复核程序的有效制约,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扩大,并且导致了书面审和审判的行政化倾向。 再次,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问题。 目前的死刑复核程序不是通过开庭审理方式,而是沿用书面的、秘密的、单方面的审核方式,违背了审判的直接、言辞原则。另外,在目前的死刑复核程序中控辩双方的地位不对等。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作为控诉方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在死刑判决生效后发现确有错误时提起抗诉,还可以在罪犯执行死刑时派员临场监督,并可以提出纠正建议。由此可见,死刑复核程序是当然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的。但是,辩护方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却缺失了。虽然,法律规定在复核死刑过程必须提审被告人。但是,为了更好地保证被告人辩护权利的行使,笔者认为,应保证辩护律师在此阶

刑事诉讼法真题(有答案)

刑事诉讼法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刑事诉讼法的价值:(D) A 秩序B公正C效益D民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为了充分有效地执行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可以适用于检察院系统,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也可以适用于法院系统。 B《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也可以成为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C自诉案件也可以经过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诉讼阶段。 D刑法与刑诉法的关系上,应当坚持刑诉法工具主义。 3.关于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 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正确:(A) A体现了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理念。 B体现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至上的理念。

C体现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理念。 D体现了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理念。 4.某法院决定开庭审理张某贪污案,被告人张某在开庭前突发心脏病死亡,该法院应当如何处理此案。(D)A裁定撤销案件 B宣告被告人张某无罪 C裁定终止审理 D退回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处理 5.下列应当由中院管辖的案件有(C) A故意杀人案件 B爆炸案件 C武装叛乱案件 D县法院请求移送的案件 6.关于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 A在侦查期间可以向犯罪嫌疑人核实证据 B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了解案情有关情况

C收集到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和检察院 D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曾经实施犯罪的,及时告知司法机关。 7.张某,李某共同抢劫被抓获,张某下列哪一陈述属于证人证言(D) A我确实参加了抢劫银行 B李某逼我去抢的 C李某策划了整个抢劫,抢的钱他拿走了一半 D李某在这次抢劫前还杀了赵某 8.关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诉讼程序中的保全措施,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B) A法院应当采取保全措施 B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检察院都可以申请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C采取保全措施,不受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限制 D财产保全的范围不限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产或与本案相关的财产。

刑法学期末概括完整复习题

刑法学1专题辅导(3---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如果某一行为并未危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 (一概念: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 (二地位: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刑法所保护客体的最高层次,反映了一切犯罪客体的共性,因此是研究一般犯罪特征的依据,也是研究其他层次犯罪客体的基础。 二、同类客体 (一概念: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二地位:犯罪同类客体的划分,是根据犯罪行为所危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进行的科学分类。我国刑法分则根据这一同类客体的原理,将犯罪分为十大类。只有依据同类客体,才能对犯罪作科学的分类,建立严格的、科学的刑法分则体系。 三、直接客体 (一概念: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二地位: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决定犯罪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揭示了具体犯罪所危害社会关系的性质以及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 (三种类:

(1根据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简单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侵犯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2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受危害程度,将复杂客体分为主要客体、次要客体、随机客体。主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 次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的、刑法予以一般保护的社会关系。 随机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某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 (3以具体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否具有物质性为标准 对物质性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产生物质性的损害结果。 对非物质性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不具有直接的物质损害形式。 刑法学1专题辅导(4---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一概念: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二特征: (1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它一经犯罪行为作用,就成为客观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可知性,表现为尽管其纷繁复杂,但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刑事诉讼法测试题及答案

《刑事诉讼法》测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15分)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立案侦查。 2、侦查人员的回避,由县级以上决定。 3、犯罪嫌疑人权自行书写供述。 4、律师在侦查阶段为犯罪嫌疑人提供辩护。 5、对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必须经批准。 6、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需要聘请翻译的,应当经准许。 7、证据应当具有、和三个特征。 8、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报负责人批准。 9、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个月。 10、没收保证金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在日内向犯罪嫌疑人宣读,并责令其在《没收保证金决定书》上、。 二、判断题(15分) 1、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人员讯问时,有权保持沉默。() 2、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3、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次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 4、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的请求必须书面提出。(×) 5、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6、对于被刑事拘留的人,公安机关应当在拘留后24小时内进行讯问。() 7、对正在预备犯罪的人,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拘留。() 8、逮捕是一种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 9、通缉犯罪嫌疑人属于侦查措施。() 10、讯问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 三、单项选择题(20分) 1、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相互关系是:()。 A、分工负责、互相配合 B、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协同作战 C、 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D、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2、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由公安机关负责。 A、批准逮捕 B、提起公诉 C、预审 D、审判 3、下列刑事案件中,()不应由法院直接受理。 A、虐待案件 B、重伤害案件 C、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件 D、侵占案件 4、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 A、12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5、()不得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A、公安机关 B、司法行政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6、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7、对于被刑事拘留的人,公安机关应当在拘留后()进行讯问。 A、立刻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48小时内 8、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送看守所羁押。 A、立即 B、在12小时内 C、在24小时内 D、在48小时内 9、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进行 A、女民警 B、女民警或者医师 C、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 D、女工作人员 10、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 A、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B、必须用搜查证才可以进行搜查 C、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进行搜查 D、可以进行搜查,但事后应补办搜查证 四、多项选择题(20分) 1、(),是我国刑事诉讼中正确处理公、检、法三机关关系的重要原则。 A、分工负责 B、互相配合 C、互相制约 D、互相监督

论刑事诉讼法的价值

论刑事诉讼法的价值 摘要:刑事诉讼法的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立法及其实施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特定需要而对其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刑事诉讼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公正、秩序、效益等诸项内容,具体可分为刑事诉讼价值两个方面:一是指刑事诉讼法的工具性价值,二是指刑事诉讼法自身价值。刑事诉讼法的工具性价值涉及到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问题,即在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所体现的公正、秩序、效益的价值;其本身的制定与实施也体现着其独立的适用价值。 关键词:工具性价值程序公正保障人权内在价值 一、刑事诉讼法价值的涵义与内容 “刑事诉讼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所固有的,不依赖于刑事诉讼主体及其需要而独立存在的,能够通过刑事诉讼活动对国家、社会和所有公民的合理需要和要求的满足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特性。”①它可以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个方面。其内在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具有公正性、民主性、人道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的优秀品质,本身就具有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的独立价值。其外在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程序具有满足刑事诉讼主体的合理需要、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效用或积极意义,也就是其对刑法实施的保障作用。 一些学者仅仅认为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就是对刑法实施的工具性价值,也就是绝对工具主义理论,他们片面的排除了刑事诉讼法的内在价值价值,刑事诉讼法作为一部法律其本身的价值。试想,“当刑事程序被作为一种残酷镇压或者迫害人民的工具”②时,它的所谓的工具性价值还如何体现。所以,刑事诉讼法必然是有其内在价值的。而且,它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即“刑事诉讼价值的内涵在于刑事诉讼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是刑事诉讼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③ 二、刑事诉讼法的保障价值 (一)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性 在实际的刑事诉讼中,既要保障实体的正义,又要保障程序的正义。刑事诉讼法保障程序,刑法保障实体。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三大司法机关的职权:公安机关负责侦查阶段的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负责审查起诉阶段的查证与起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阶段的法庭审理过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相互推诿,可以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从而让诉讼程序更加公正。 ①陈建军、李立宏著:《刑事诉讼价值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0页。 ②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182页。 ③陈建军、李立宏著:《刑事诉讼价值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1页。

关于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在答题框内。) 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可以认定是犯罪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A.刑法典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事法规 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 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刑法。 A.中国 B.某外国 C.甲国 D.中国或者甲国 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C.特殊情况才追究D.一般情况不追究 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自救行为 6、精神病人在()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的人不适用死刑。 A.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不满16周岁 D.不满18周岁 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A.故意杀人未遂 B.犯罪中止 C.故意杀人既遂 D.意外事件 10、梁某与程某共同盗窃了某一珍贵文物“铜鼎”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铜鼎砍碎,目的是便于销赃。那么,梁某和程某的行为属于()。 A.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吸收犯 11、夫妻甲、乙有嫌隙,甲欲毒死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乙的食物中,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属意外事件 C.故意杀人预备 D.故意杀人未遂 12、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行为的个数 B.犯罪构成的个数 C.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个数 D.犯罪结果的个数 13、孙某纠集李某等5人组成“天龙会”,自封“大龙头”,要李某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天龙会创收”。李某等人在3个月内抢劫6次,杀死1人,重伤3人,劫得财产物若干。上述犯罪行为有的孙某知道,有的不知道,其中参与抢劫1次。对孙某应如何处理?()

刑事诉讼法学_习题集(含答案)(同名7786)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习题集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刑事诉讼法学》(编号为)共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论述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狭义的刑事诉讼法是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宪法中有关刑事诉讼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律师法中的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对具体应用刑事诉讼法所作的规定.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诉讼形式是() 、纠问式诉讼、弹劾式诉讼 、职权主义诉讼、当事人主义诉讼 .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保护人民的目的,下列正确的理解是() 、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保护犯罪人的权利 、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保护每个公民的利益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终极目的是() 、从程序上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 、惩罚犯罪 、保护人民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 .关于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都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都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某市群众发现一起间谍案件,此案应由哪一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国家安全机关 .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一般应由哪一法院管辖() 、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地人民法院 、最先受理的人民法院 、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 、有管辖权的几个人民法院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 .在一起盗窃案审查起诉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以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为由要求检察长回避,这一回避申请应当由谁决定() 、同级人民法院院长、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本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某县发生一起抢劫案,以该县公安机关负责人甲为组长组成侦查小组,后抓获犯罪嫌疑人乙,乙是甲的亲生儿子,甲提出自行回避的请求,有权决定甲是否回避的机关是()、上级公安机关负责人、同级人民法院院长 、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公安人员何某在侦查一起故意杀人案件过程中,被害人发现何某与本案的犯罪嫌疑人是近亲属,于是提出回避申请。在是否回避的决定尚未作出之前,何某应当() 、停止本案的侦查工作,由其他侦查人员负责继续侦查 、停止本案的侦查工作,由其他侦查人员重新侦查 、继续进行侦查工作 、停止讯问犯罪嫌疑人等侦查活动,但可进行其他调查取证的活动 .下列证据中,既属于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 、被告人的供述、证人听到被害人哭声的证言 、赃物的复制品、鉴定结论的抄件 .根据证据的来源对证据所做的分类是()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和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方对于被告人有罪的证明应当达到何种程度() 、法律真实、高度盖然性、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自诉案件中自诉人证明被告人有罪应当达到何种程度?() 、与公诉案件一样,都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高度盖然性 、优势证明、排除合理怀疑

华工《刑事诉讼法学》随堂练习答案(不是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现役军人犯罪的案件,管辖的法院是()。 A.地方法院 B.军事法院 C.铁路运输法院 D.森林法院 2. 关于刑事诉讼的秩序价值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通过惩罚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B.追究犯罪的活动必须是有序的 C.刑事司法权的行使,必须受到刑事程序的规范 D.效率越高,越有利于秩序的实现 3. 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一审的级别管辖是()。 A.基层人民法院派出法庭 B.基层人民法院 C.中级人民法院 D.高级人民法院 4. 受委托的律师不得()。 A.未经公安机关批准收集证人证言 B.引诱证人改变证言 C.委托他人收集证人证言 D.到有关单位调查取证 5. ()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司法局 D.公安机关 6. 国家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某甲,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请问对某甲的犯罪行为有侦查权的机关是()。 A.该机关的纪检部门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该机关的上级机关 7. 通缉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 A.罪大恶极的 B.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 C.可能判处死刑的 D.应当逮捕而又在逃的 8. 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不得超过()次。 A.1 B.2 C.3 D.4 9. 无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是()。 A.上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10. 下列案件中,可以成为自诉案件的是()。 A.渎职案件 B.盗窃案件 C.虐待案件 D.抢劫案件 11. 刑事诉讼所要解决的实体问题是()。 A.诉讼双方的财产关系 B.诉讼双方的人身关系 C.诉讼双方的行政关系 D.犯罪与刑罚问题,即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12. 关于补强证据,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应当具有证据能力 B.可以和被补强证据来源相同 C.对整个待证事实有证明作用 D.应当是物证或者书证 13. 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最主要的差别是( ) A.作出裁决的机关不同 B.当事人称谓不同 C.所解决的实体问题和依据的实体法不同 D.立法的根据不同 14.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 A.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立案 B.自己有管辖权的予以接受 C.应当接受 D.有的报案、控告、举报接受,有的不接受,分情况对待 15.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必须遵守的规定不包括()。 A.在传讯时及时到案 B.不得会见他人或通信 C.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 D.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刑事诉讼法测试题1

试卷代号:2109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事诉讼法学试题 2014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 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张三(21岁)被控强奸一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判处张三无期徒刑。 检察院认为量刑过轻,提出抗诉。二审法院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应当公开开庭审理B.可以不开庭审理 C.应当提审D.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2.在杨某被控故意杀人案的法庭审理中,公诉人出示了死者女儿高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证言。高某证言称,杨某系其表哥,案发当晚,她看到杨某举刀杀害其父。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因高某年幼,其证言不能作为证据 B.高某必须到庭作证,否则其证言不能作为证据 C.因高某对所证事实具有作证能力,其证言可以作为证据 D.高某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其证言不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称为( )。 A.审判管辖B.地域管辖 C.立案管辖D.专门管辖 4.辩护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时间是从( )。 A.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时起 B.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 C.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D.提起公诉之日起 410

5.下列案件中,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的是( )。 A.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B.贪污贿赂案件 C.未成年人犯罪案件D.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案件 6.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行使侦查权的机关是( )。 A.国家安全机关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D.监狱 7.下列事项中,应适用裁定的是( )。 A.宣告被告人无罪 B.对审判人员的回避申请 C.对违反法院秩序人员实施罚款、拘留 D.二审法院撤销一审法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判决 8.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市公安局局长的回避应当由( )决定。 A.市公安局党委B.市法院审判委员会 C.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D.市政法委员会 9.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审人民法院作出无罪判决,如果被告人在押的,被告人释放的时间是( )。 A.判决宣告后 B.判决生效后 C.上诉、抗诉期限届满以后 D.如果案件进入二审,二审判决生效以后 10.在刑事诉讼中,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的承担者是( )。 A.人民法院B.自诉人 C.证人D.被告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两项答案正确,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享有的诉讼权利有( )。 A.提供法律咨询B.申请鉴定或勘验 C.代理申诉、控告D.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12.下列公诉案件中,人民法院必须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的有( )。 A.公诉人出庭,但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案件

刑事诉讼名词解释总汇

刑事诉讼:我国的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的法律。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法律。 诉讼主体:是所有参与刑事诉讼活动,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其中承担基本诉讼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当事人是主要的诉讼主体,其他诉讼参与人是一般诉讼主体。 诉讼职能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刑事诉讼有三种基本职能,即控诉、辩护和审判。 管辖,是指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在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职权范围上的分工。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 立案管辖,在诉讼理论上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各自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也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权限划分。 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等,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对该案进行的诉讼活动的一项 辩护:指法律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指控进行反驳,为证明自己无罪,罪轻,应予以从轻、减轻等进行辩解,并允许律师或者其他公民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辩护 辩护制度: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指控他们的犯罪事实,自己或者委托他人依法进行辩护,证明自己无罪、罪轻或者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制度。 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 取保候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输直接受理的案件中,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在法定的紧急情况下,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予以羁押,并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 侦查: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立案:是指公检法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及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侦查是侦查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为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人而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强制性措施。 起诉:又称“提起诉讼”,是指依法享有起诉权的机关或个人,对刑事被告人提出控诉,要求人民法院审判,以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行为。 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自诉人提起自诉的案件,一发进行第一次审判时应当遵循的步骤和方式、发法。 14、保证人的资格:①与本案无牵连;②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③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④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1、刑诉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事诉讼法,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它可分为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两个层次。①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②直接目的是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 2、刑事诉讼法的渊源:是指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存在形式。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如下:宪法、刑事诉讼法典、有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际条约 3、刑事诉讼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立法及其实施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的特定需要而对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刑事诉讼价值包括秩序、公正、效益诸项内容,其中每项内容又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刑事诉讼价值源自刑事诉讼的内在属性和国家、社会及其一般成员对于刑事诉讼的需要。 4、刑诉的特征:①刑事诉讼必须由法定的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其他国家机关无权进行。②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③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即必须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④刑事诉讼活动的内容是解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当受到刑事处罚,处以什么样的刑罚的问题⑤刑事诉讼必须是在特定的诉讼形式下进行。⑥刑事诉讼的目的是通过准确、及时、合法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从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7、专门机关行使原则的基本内容: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是指依照法定职权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国家机关。在我国,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和走私犯罪侦查部门。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刑事诉讼中居于主导的地位。在刑事诉讼中,这些机关分别行使侦查、检察、审判和执行职能,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共同完成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任务,共同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 8、检察院对刑诉的监督原则、:法律监督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除了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履行自身的诉讼职能外,还要依法对整个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内容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审判的监督,如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有权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对执行的监督,如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现象,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9犯罪嫌疑人有权辩护的意义 10、地区管辖保护的依据,为什么是犯罪地? ①犯罪地作为被告人试试犯罪为的地点、证据集中、便于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迅速查明案情、正确处理案件①②③ ④⑤⑥⑦⑧⑨⑩ 11、关于级别管辖,刑诉的灵活性规定:中级人民法院一审:1.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案件.2.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案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案.最高人民法院一审:全国性的重大刑案. 附带民事诉讼: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根据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要求,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12、辩护人的职责:①从实体上,为犯罪嫌疑人进行辩护,维护其合法权益;②从实体上,为犯罪嫌疑人进行辩护维护其合法权益;3、为其提供其他法律帮助 13、辩护人的范围:1、律师。2、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但是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15、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的区别? ①法律的性质不同,刑用刑诉法,是一种强制措施,行用治 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种 法律的制裁。②适用对象不同:刑适用于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行适用于违反行政管理法 规的③适用的目的不同:刑是为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行在于教育和惩戒违反规定 的人④有权适用的机关不同:刑适用于公、检等侦查机关,行适用于公安机关⑤羁押期限不 同:刑事拘留的期限通常不得超过14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 子的拘留期限不得超过37日,而行政拘留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日

刑事诉讼法学形成性考核册标准答案

刑事诉讼法学作业 1 一、名词解释 1、刑事诉讼 答: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 依法揭露、 证实和惩罚犯罪并保障 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全部活动。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答: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反映刑事诉讼理念和目的,贯穿于刑事诉 讼的全过程或者主要诉讼阶段,对于刑事诉讼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指引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活动以及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3、职能管辖 答:职能管辖又称立案管辖或者部门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国家专门机关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权限划分。 4、辩护答:辩护是指针对控诉,提出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制度。 5、刑事诉讼代理 答:刑事诉讼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进行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范围分别包括哪些? 答: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1款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 外。也就是说除了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和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的刑事案件,其他的绝大多的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即由公安机关受理。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2款规定,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是指刑事案件不需要经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不通过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而由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起的诉讼直接立案和审判。这类案件称为自诉案件。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3款规定,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2、简述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回避的理由有哪些? 答: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3、简述辩护与代理的区别。答:一般来说,刑事辩护适用于公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刑事代理适用于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两类对象的诉讼利害关系往往相反;此外刑事辩护人享有的权利是由法律赋予的,不存在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授权问题,其授权也仅仅是使辩护人参加诉讼,而刑事代理人是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 1.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2.试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试论禁止重复追诉原则。 4.论述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 5.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6.试论刑事诉讼的目的。 7.论刑事诉讼的结构。 8.论刑事诉讼的辩护原则。 1、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意指“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 无罪推定最早是在启蒙运动中被作为一项思想原则提出来的。1764年7月,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

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意味着,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处于有罪公民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追诉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则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从而避免将其视为“有罪者”、“人犯”或“罪犯”。2、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负有提出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3、疑罪从无,即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就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 该原则的影响,对被告来说,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既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冤狱的发生,也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及推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检方来说,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可使警察与检察单位在调查犯罪搜集证据时需更加用心,而不致于草率办案,栽赃无辜民众,积极寻找证据的同时也更能接近事实真相,达到罪刑相当原则的要求。 与国外通行的无罪推定相比较,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