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吴丹青)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吴丹青)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吴丹青)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吴丹青)

情感·意象·意蕴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

吴丹青

课前谈话:

师:初次见面,我们相互认识一下好吗?是我先自我介绍还是你们先自我介绍?

生:老师您先自我介绍吧!

师:这就是老师的自画像(幻灯片展示):

白云瀑

吴丹青

我自从天降,孤崖一为停。

幽岩生春意,深谷传远情。

日照飞彩影,风来舞轻听。

与谁两相悦,凝碧待月明。

师:老师我本来是天上一朵白云,偶尔飘落在一个山谷化为飞流,日光变幻着我七彩的身影,清风舞动着我轻灵的歌声。当月上东山之时,我就是那一潭清泉静默的守候,等着你静影沉碧,等着你波光盈盈。而今天你们正是我今天等候相知相悦的那一轮天上的明月。

学生介绍个人或班级情况。(略)

师:其实,“未见其人,先识其字”,老师在你们的预习作业里就知道大家的勤奋和潜力了。同学们针对课文提了五十多个问题,一节课里我们不可能都解答。但如果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其他问题也不成问题了。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懂一点自己原来不懂的,也留点困惑课后思考,好不好?

我眼中的祖国

师:看到“祖国”两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祖国是辽阔的,有960平方公里的疆域。

生:祖国是伟大的、富饶的。

生:我以为是亲切的。因为我出生在祖国,成长在祖国,祖国给了我受教育的机会。(生笑)

生;我觉得是坚强的。

生:我想到的祖国有千年的历史。

生:提到“祖国”我热血沸腾。

生:我觉得是祖国给了我一切。我们与祖国相依相存。

师:是啊,我们和祖国相依相存。那么在著名当代诗人舒婷的眼里祖国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她的一首诗歌。请大家读课题。

升调和降调

生(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师:读错了一个字。哪个字?

生:啊(a、ya、wa)!

师:(边板书边说)“啊”在句中或句末的时候要根据前面的音变音。变音规律可以简化为:用“a”和前一个字的韵母或韵尾相拼,比如说“希望啊”,用“望”字的韵尾“ng”和“a”拼读,读“nga”。跟我读:“希望nga”。(生跟读)假如没办法拼读,比如祖国的“国”的“o”跟“a”是没办法相拼的。那就都读成“ia”,作为句末语气词要读轻声。跟我读:祖国呀!(学生跟读)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得很好!你们读得是一种平行语调。(板书:→)我们常常就是这样读课题的。但是假设你是刘翔,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世界冠军,你站在领奖台上,眼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这时候呼喊一声:(师指向屏幕,生齐读: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这是什么语调?

生:升调。

师:对,升调,上行语调(板书:↗)。然而此时此刻你来到北京的圆明园,面对当年被八国联军烧毁、洗劫一空的圆明园废墟,你想起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想起了和外国侵略者签署的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这时候你在心底轻轻地呼唤一声(师指向屏幕,生齐读: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你的语调是?

生:降调。下行语调。(师板书:↘)

师:不同的语调表示不同的情感。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板书:情感)接下来我们有感情地去朗读诗的第一节,请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尤其注意最后一个词“祖国呀”的语调。

通过意象解读诗意

生齐读第一节。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读“祖国呀”用的是——(师生一起说)降调,下行语调。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感觉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因为写到,我是你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感觉当时的祖国境况不好。

生:我是从干瘪的稻穗和失修的路基看出当时中国是很落后的。作者是很爱国的,所以他当时应该很失落。

生:我是从熏黑的矿灯,蜗行摸索这些词语感觉到祖国的困境,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觉伤心。

师:你们看到过老水车吗?

生集体:没有。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幻灯片出示“老水车”的图片)这就是老水车。如果在旅游景点游玩,看到景区里这样的老水车时,你的心里会觉得沉重悲哀吗?

生集体:不会。

师:那为什么看到舒婷诗歌里的老水车,你就悲哀起来了呢?

生:因为有“破旧”这一修饰语。

生;因为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师:看来舒婷诗中的老水车已经不是客观存在的老水车了,这水车上面有着诗人的情感,作者赋予这水车一定的思想内涵。这种倾注了诗人或者作者情感的具体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板书:意象)。比如说,当你思念家乡的时候,你常常会想到什么?

生:家乡标志性的事物。

师:说到我们祖国的雄伟伟大,你就会想到什么?

生:万里长城、天安门。

师:这些都成为我们心中的祖国的象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轮明月也就成了我们中国人思乡的意象。诗人常通过意象,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情感。那么我们读诗就应该通过意象去解读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首先品读第一节,看看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哪几个让你最有感触?你看到这些词语,会联想到什么?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在头脑里想一想再说。

生:我想起的画面是淤滩上的驳船:驳船陷在烂泥里面,一些光着身子的纤夫拉着纤绳努力地走着,我看到了一个很令人伤感的画面。

师:假设你就是那个纤夫,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我会感觉很痛苦。

师:很痛,纤绳深深地勒进你的肩膊,痛在你的身上,痛在你的心里:祖国呀,苦难的祖国呀。

生:我看到“熏黑的矿灯”,和“历史的隧洞里”,就想起这样的画面:一个矿工头上戴着矿工帽,他在一个很破旧的隧道里面慢慢爬行,他的脸上已经被那些黑土抹得十分狼狈了,全身衣衫褴褛、破旧不堪。这让我想到祖国以前是多么的落后,一对比,感觉今日的祖国多么繁荣富强。

师:由过去联想到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需要多少人去经历在历史的隧洞里艰难摸索的路程。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干瘪的稻穗”和“失修的路基”,收获的季节但是稻穗全都是干瘪的,可以想象在很广阔的田园上没有一点生机;道路年久失修,没有人管理它,这是非常荒凉和冷落的景象。

生:我看到“干瘪的稻穗”,想到现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成功研发出来,我们每天都能吃得饱,穿的好,想到以前农民伯伯们也许都饿得面黄肌瘦。如果我处在那种情况下,心里就有一种希望祖国赶快富强的愿望。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破旧的老水车”,水车刚使用的时候应该是欢快积极的,可是到了破旧的状态,工作是迟钝的、盲目的,而且是被动的。我想起中国历史曾经有过的变化,由盛转衰的迹象。

师:曾经由盛转衰。你想得非常深刻。“纺着”疲惫的的歌,这里用纺字似乎不妥啊,改为“唱”好不好?

学生:不好,我觉得“纺”字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疲惫这种感觉,因为纺字可以让人联想到纺车在纺织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不是特别连贯,既然是疲惫的歌,就不应该用显得“欢快”的感觉来唱。

生:我觉得,如果用“唱”就表现出一种生机,用“纺”给人一种机械的感觉,让我联想到那时的中国历史进程是非常缓慢的,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环境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一种衰败的感觉。

生“纺着疲惫的歌”可以让我想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妇女。脸上很多皱纹,在纺织机前。她瘦瘦的,伛偻着腰,那纺车转啊转啊,缓慢地、周而复始的就这样转啊。想见我们祖国当时工农业生产的落后。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熏黑的矿灯”和“历史的隧洞”,文明和智慧的曙光已经被周围的黑暗所笼罩,纵使历史隧洞多么发达,我们也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掌声响起)

用声音传达情感

师:我们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所以贫穷,所以衰败。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诗人内心为什么这样沉重悲哀。老师读一读这节诗,看看能不能传达出诗人这样的情感,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老师跟你们刚才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上作出记号。(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评价老师的朗读。

生:我是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的,我觉得老师读的时候,身上仿佛驮着东西,驮着对祖国的爱,驮着对祖国的信仰。所以,我觉得她的声音是很深沉的,有点悲哀,但又有着永远不放弃的坚韧。

师:好!你领悟到诗歌朗读的真谛。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朗读需要思想情感,那具体而言老师是怎样、用些什么方法来表现这样的情感的呢?

生:我从老师的语气语调上听出惆怅和叹惋。老师的朗读有轻重、也有快慢,通过变化来表现感情。

生:我们读时语气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老师读的时候,前面是舒缓的,后面是快速的,语调基本上是降调,但有变化,有降有升。

师:很好!你们看一下(提示学生看屏幕上的朗读记号),老师的朗读有语气的轻重变化、语速的快慢变化、语调的升降起伏。比如重音的处理,你们有没注意到,哪些是重读的?(生小声: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中心词)对,意象和它的中心词,而且,重读音,是不是就读得很响?(生:不是的)有时变化

语速、延长声音、停顿都可以起强调的作用。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模仿老师的朗读读一遍。

生(自告奋勇):我来吧!(深情并茂地朗读)(全场掌声)

师:和老师的朗读很像,有些地方甚至比老师还读得好。那么第二节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一句的重音应该是——生:贫穷。

师:我是贫穷(范读),我是——生:悲哀。

师:第三句——生: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

师: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范读)。第四句呢?生:未落到地面。

师:那最后的“祖国”怎么读——生集体:降调。

师:大家一起来读。我是贫穷——(生集体读第二节)

为什么用那么多的词句描写祖国的苦难

师:前面两节诗读后,老师心里有一个困惑,舒婷诗歌里的祖国,和我们同学看到“祖国”这个词想到的祖国很不一样,沈梦婷、赵勇、何震三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幻灯片出示学生问题):诗人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应该写祖国的繁荣昌盛,可为什么用那么多的词句描写祖国的苦难?——沈梦婷、赵勇、何震

生:因为诗歌写于1979年,新中国建立是1949年,发展的时间很短,而且那时可能是中国最贫困的岁月。

师:你注意到诗歌创作的时代,很好,但是诗歌前两节写的只是49年到79年这个阶段吗?你们到诗中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生集体:数百年;千百年。

师:还有一个词表示时间更早。

生集体:祖祖辈辈。

师:那就是说中国历史有几千年,舒婷就说了几千年。在你们的思想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是贫穷、落后,让人悲哀吗?

生:新中国成立后,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生:我觉得在汉朝,西汉时期都是非常富强的。

生:古代有四大发明。

师:那么应该说“我就是古代的四大发明,我就是你大汉盛世”,可是舒婷为什么只是选择反映我们祖国贫穷、落后、衰败的像破旧老水车这样的意象来写祖国的历史呢?解答这个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生:先要弄懂这一段的意思,然后从词语入手,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还要联系上下文。

师:确实,不仅要从这一段的词句入手,还要联系全文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班有些同学在其他段落里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幻灯片出示):

为什么说“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梅皓艾、丁子杰

“神话的蛛网“指的是什么?是否指文革十年的错误?——张军军、陈艳、丁子杰、陈伟、李华杰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我”,这时都1979年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伤痕累累”呢?——赵勇、杨振

“我”为什么是“迷惘的、深思的、沸腾的”?三个词是以怎样的顺序排列的?——夏雪、季鑫、鲁晓桢、冯静

师:对“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神话的蛛网“伤痕累累的乳房”“我”这四个意象的解读能帮助我们解答刚才的问题。先看第二个,“神话的蛛网”指的是什么?

生:封建时候的旧思想。

生集体:迷信的思想。

师:迷信什么呢?

生:这也许是指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文化抑制运动,长期抑制我们的新思想,新文化。文革是最后一个抑制思想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思想才得到真正的解放。

师:你真是一个思想深刻的女孩子。如果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从古至今我们都被某种思想观念所抑制,联系到舒婷诗中所写的这些意象,那抑制我们思想有可能是哪些观念呢?。

生集体:自夸地大物博,封闭,不开放,固步自封,闭关自守。

师;所以我们富国强民的愿望就像飞天袖间的花朵,一直都没有落到地面啊。飞天是传说中的一个神,据说它代表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想象一下飞天袖间的花朵散落到祖国大地上,那该是怎样的莺歌燕舞,繁荣昌盛的景象啊!然而即使在新中国成立至舒婷写作的此诗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实现美好的愿望。

师: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一个时代性的标志是什么?

生集体: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生:舒婷这首诗就是写于1979年。

师:通过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来解读诗歌,也是一个解读诗歌的方法。

生:我觉得也许和舒婷自身的经历有关。

师:你提出了一种解读方法——联系诗人个人的经历去理解诗歌。也就是说读诗除了从文中的意象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外,还可以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联系写作的创作背景,联系作者的个人的经历。

师:舒婷的个人经历,老师这里不介绍,但从舒婷的一首诗里边(幻灯片出示舒婷《一代人的呼声》),你或许可以想象出她经历过什么,舒婷现在应该是五十多岁的人,她最美好的时光应该是在什么时候度过的呢?

生集体:文革时代。

师:她说“我绝不申诉”,但其实她申诉了,她说(生齐诵):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

忆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

------为了一度露宿肩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

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

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

师:舒婷不是为个人申诉,而是为一代人,一个国家申诉:为了祖国的这段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舒婷那一代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他们迷惘,他们失落,他们怀疑,然而始终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思索着国家的命运。不懈地探求真理。正如和舒婷齐名的朦胧派诗人顾城所说(ppt出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请大家背诵这句诗。(生背诵)

师: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够回答同学提出的“我为什么是迷惘的、深思的、沸腾的。这里‘迷惘、深思、沸腾’这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更换?”这个问题了吧?

生:不能更换,作者的思想有一个递进的过程。

师:舒婷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提起祖国,就用黄河长城泰山这些博大的意象去歌颂祖国的伟大,而是着眼于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受,选择独特的意象比如表现出我们祖国当时破旧贫穷落后的老水车这类非常平凡而意蕴深刻的意象来表现她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人们常用的意象,我们称之为公共意象,而像舒婷用的“老水车”,顾城用的“黑色的眼睛”是他们自己独创的,我们称之为私设意象。你觉得在诗歌创作中公共意象和私设意象,哪一种更有价值?

生:私设意象是创新的。

生:私设意象更能让人铭记在心。

师:两位同学一个从作者的角度说它独特、创新,一个从读者这个角度去说能够让人铭记在心。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公共意象的价值,公共意象因为无数诗人文者的情感叠加,逐渐积淀较为固定的情感内涵,具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常常会引起读者超越时空的历史联想。我们再来看一看跟舒婷、顾城诗风比较接近的朦胧诗派的另一个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里的一些意象。

生:蜘蛛网、烛台、灰烬、雪花。

师:选用的意象很特别吧?表现的思想很深刻。这样的贫穷,这样的绝望,但是诗人说:我依然相信未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节诗。(幻灯片出示,生齐读):

相信未来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语言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意象的色彩

师:舒婷他们这些诗人正是抱着相信未来的信念对祖国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这首诗前两节是写过去到现在,那么现在站在时代的交界处,写诗歌的第三节时,舒婷又用了什么意象?这里的用词和第一二节有什么不同?

(师板书:过去←现在→未来)

生:这里的用词是积极向上的,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第一节是破旧的,现在是簇新的。

生:这里有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而在第一段是熏黑的矿灯,过去是黑暗的,而未来就是光明的。

师:古莲的胚芽。第一节有没有和它照应的?

生集体:干瘪的稻穗。

师:两节诗在色彩上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破旧的变成了簇新的,干瘪的稻穗变成了古莲的胚芽。虽然它在雪被下,但它一定能够冲破雪被抽枝开花,熏黑的变成雪白的、绯红的,过去是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而现在是在崭新的起跑线上,已经起跑,正在喷薄。还有一组,就是——

生集体:悲哀——笑涡。

(幻灯片出示):破旧的——簇新的

干瘪的稻穗——古莲的胚芽

熏黑的——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蜗行——起跑线

悲哀——笑窝

“我”是谁

师:舒婷曾写过:这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面对未来,舒婷又怎么说呢?看最后一节。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就是“我“。这个“我”到底是谁啊,课前我们班有将近50个同学都不太明白(幻灯片视频显示学生问题的文档)。现在大家有没有理解。陶蔓之同学是哪一位?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我想这个“我”指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所有的中华儿女,也包括舒婷自己。

生:是抒情主人公自己,还有和舒婷同一辈的人。

生:是祖国的方方面面。

师:是啊!“我是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个“我”包容的内容太丰富了。那么现在你就是舒婷诗中的“我”,请你以抒情主人公“我”的身份去朗诵这最后一节诗,你怎么读?

生:我觉得“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写出了对献身祖国的热望,应该重读。

生:我觉得“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情绪应该有变化,先读降调,后面再用升调。

生:富饶、荣光、自由三个词,应该一词一个停顿,“自由”更应该重重地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诵三四节诗,请同学们站起来,第三节老师读得响一点,同学们读得轻一点,第四节请同学们放开嗓子,大声读出来,注意最后一句语调上扬。

(师生配乐齐读。全场鼓掌)

用什么意象表达你的思想

师:当年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写下这首诗歌,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同学也没有经历过舒婷那代人的心路历程。那么在你的眼中,我们的祖国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如果学习舒婷选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意象,你会选择什么意象?请同学们同题仿写,写一节或几句都可以。(学生写作后交流)

生:我是你河边崭新的抽水机,日日夜夜唱着欢快的歌……

师:你诗中的意象和舒婷诗中的意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展示作品的同学请读出你的感情好吗?

生(深情地朗读):我是你蔚蓝天空中的一朵红云/为你燃烧多彩的希望/我是你肥沃土地上的一株绿草/在春阳秋雨里茁壮成长/我是翻飞的蝴蝶/是绽放的繁花/把绚丽的色彩/描绘上你雪白的画板/——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生:我是光明/我是火焰/我是你手中描摹未来世界/彩色的笔体/是乡间田野/在等待着萌发的种子/——祖国啊!

生:我是你冰雪洪涝中坚毅的笑容/我是你地震后废墟旁鲜红的旗帜/我是你雪山上熊熊燃烧的火炬/是奥运会上闪闪的金牌/我是奔月的嫦娥/腾飞的神舟/载着希望的光芒/灼热的火焰/正在跳动/——祖国啊!

师:大家写得很好!当然如果我们想写出更好的诗歌,那就要读更多的诗。老师打印了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还有其他朦胧诗人的诗,比如北岛的《回答》、梁晓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同学们如果想读的话到老师这里来拿。希望大家和老师一样,爱祖国,爱这个世界,爱诗歌,爱生活。谢谢同学们,下课。

(沈程记录整理)

听课教师感言

吴丹青老师到安徽给无为县全体语文教师示范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有幸跟随其身边。感受最深的是吴老师倡导并践行的一个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阅读期待建构课堂教学。虽然吴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见过面,但通过邮件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无为教师把八年级学生一个班的预习作业交给了吴老师,吴老师从学生作业中揣摩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期待,根据学情对原来的教学设计作调整,并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了几个特别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串联课堂教学。

课前我有过课堂教学内容太深、太难的担心,毕竟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但在吴老师非常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同学们都进入诗境,并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己或质朴或新颖的想法。学生参与面非常广。正如吴老师所说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堂课的教学“增量”很大,无论是对诗歌的深度理解、思想情感的熏陶,还是诗歌的读法和写法,尤其是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采用诗意的语言进行诗意的解读和对话,则是这堂课对文学教学体现文体特征的努力践行。吴老师的诗意语言,和整个人散发出来的“高贵的气质”(无为老师的评价)感染了所有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教学更有诗的味道。难怪有人用“是什么,教什么,像什么”来评价吴老师的诗歌教学。

(沈程)

清吟妙品兮意缤纷,我欲追慕兮知路遥

经常在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到底该是什么样的?怎样的课堂才是最富有美感和效率的?听吴老师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印象极为深刻,仿若

走入了三月江南,杂花生树,千里莺啼,一派盎然景致。普通的问答,竟成就了课堂的“缤纷”之美,奥妙何在?

是丰富的“活动”吗?似乎是的。短短的一节课上,有自我介绍,有诗歌朗诵,有字词赏读,有讨论探究,怎一个“纷繁”了得。即便是一个朗读,也被设计成齐读、自读、范读、自由品读等多种形式,仅是听来,便足以让人顿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够得上“缤纷”二字。

然而,不对。“缤纷”是美,是繁而不乱,是诗意天成。课堂中若没了发自内心的自在神韵,一切便成了空洞的作秀,纵是声嘶力竭,怕也只能徒留疲惫。没有想到,吴老师向学生的自我介绍是一首五律:“我自从天降,孤崖一为停。幽岩生春意,深谷传远情。日照飞彩影,风来舞轻听。与谁两相悦,凝碧待月明”。我不敢妄评诗作的优劣,只是那瀑布的自喻,却跳脱出一个个性卓然,飘逸雅致的女子形象。看罢此诗,心中不禁一叹“果然”。日常相处的点滴涌上心头:耳边响起的是动情的赞叹,内容却只是泛舟西湖时一次蓦然的沉醉;脑中浮现的是颇具意韵的摄影佳作,而人物却只是一袭淡远的背影。这是一位对“美”有着天然的感悟力的女子。她敏锐地发现美、巧妙地表现美,更执着地追求美。于是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致:画面要优美和谐,点评要准确凝练,教学要步步深入……记得,吴老师指导我上《金岳霖先生》这一课时,竟然连幻灯片上的字体的类型、色彩浓淡,行间距离,都一一指正。她呈现课堂之上的是“形象之美、语言之美、构思之美、情感之美”。我常想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当树立起教师独特的灵魂,他(她)可以是优雅从容,温润如玉;可以是慷慨激昂,浓烈似酒;亦可以深沉睿智,静默如山。唯其个性鲜明,方可使弟子“亲其人,而乐其业”,而吴老师的神韵,当在于她是用一个女子的如诗情怀去感悟文本,走入课堂:时而似一池春水,秀丽可人;时而似奔涌江河,激情四溢。课堂内便气象“缤纷”,美不胜收。

那么仅仅如此吗?恐怕,依然不够。成功的课堂不该是教师的独角戏。“缤纷”,就应该是精彩纷呈中的那匠心一点,更应该是巧妙引领后的携手共舞。吴老师的课不会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她总是主张,要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学会阅读,让他们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而学生的认知深浅不一,所以课前,吴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期待,经常提醒我的是“问一问学生,看看他们知道多少”;而后便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设计,成功引导,为学生铺设一级级前行的阶梯。一次吴老师指导我准备《雨霖铃》的说课,问我道:“你认为我的那首诗,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吸引学生吗?”于是省悟:那以瀑布形象出现的“我”,是一个铺垫,一个暗示。是为了告诉学生,每首诗歌中都会有一个独特的“我”,其中就包括《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那个情怀炽热的“我”。在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表现这种情感,吴老师一开场就创设了两个情景:一是有人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二是刘翔拿了冠军,站在领奖台上,他们会怎样呼唤“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无需多说,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自然领会了教师的意图,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缤纷”的课堂是一种境界,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清吟妙品兮意缤纷,我欲追慕兮知路遥。

(于海雁)

(完整版)吴正宪《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

《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知识《搭配中的学问》。 关于搭配,你们听说过吗?听说过什么?还听说过什么? 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个这方面的经验,可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这方面的问题,今天呢,我们从基础的开始,如果你们会了,我们就向一个新的高度进军,好不好? (出示图片) 师:这些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每天早上同学们上学前都要吃好早餐,其实,吃早餐中也有搭配问题。看到这些图片,你认为该怎样搭配?生: 师:这些图片可不可以在我们脑子里整理一下。 上面是什么?(吃的)下面是什么?(喝的) 师:我们把吃的喝喝的进行搭配。一般时候,我们把吃的、喝的其中的一种作搭配,就算一种,听懂没有? 师:我们来试一试,把你想的记录下来,你是怎样搭配的,一会儿来展示台来展示,不仅自己要明白,大家也要明白。简洁,让大家一目了然。 开始吧。(学生在纸上记录) 交流:你写了几种?有没有不一样的?(教师收集愿意展示的单子)师:把笔停下来。 刚才老师给时间自己看看这些吃的喝的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现

在我们一起来进行讨论。 搭配2种的举手。搭配3种的举手。搭配4种的举手。 搭配5种的举手。6种?7种?8种的有没有? 师:展示的时候同学们发表意见,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生1:(说了2种)牛奶+面包,豆浆+包子。 师:象这样一个个记录下来,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样记录可不可以?(学生评价) 生2:(也是漏了的)豆+头,牛+汉堡,豆+包,豆+ 师:你写了2个、你写了4个,都没关系。 师展示生3的记录单:你把你的想法说说?有没有搭配重的?我们找的好费劲。 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重的,没有漏的?把你的好办法与我们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生3说:。。。。。。。 师:(评价)这种方法怎样? 比较:2个6种。师:你一定有话要说。 生:他的连线简单。 师:好会欣赏。连线简单。仅仅是连线吗?你还有什么发现?给掌声。他再搭配的时候有什么好?是按照 生:按一定的恶顺序。 还是比较2个6种:一个有序,一个无序。 生评价:容易混了,漏了。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8课笔墨丹青优秀教案

第8课笔墨丹青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下面我们伴随音乐来欣赏一组图画。 播放:这条街(前奏加插图) 刚刚我们欣赏的绘画是中国的传统国画,也叫“中国画”名称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通过欣赏之后,你对中国画有何感受? 同学:非常美有种想融入画中的感觉 老师:有种想融入画中的感觉呢?说明意境你非常喜欢。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画”的世界,来体验这种传统东方艺术的魅力,把书翻到34页,学习第8课“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起源 顾名思义“笔墨丹青”就是画者用工笔、墨汁或特定的颜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而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绘画材料基本没有的情况下,远古的先民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的呢?我们来看几幅图,看看绘画艺术的起源 新石器:《集体舞蹈图》《双人图》《东巴舞》 这三幅绘画的作图位置都不一样? 同学:陶器地面岩壁上 找同学来说一下原始人是如何绘画的? 同学:新石器线条人动地陶器岩壁上 介绍:《集体舞蹈图》 马家窑彩陶集体舞蹈图,画面上的舞蹈者达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舞蹈者为正面并列的整齐形象,脑后发辫摆动,腰前飘带飞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每组两边的舞者的外则手臂都画成两两道,标志空着的臂膀在频繁得摆动,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最有意味的是在舞蹈者跳跃着的两腿中间,又多了一条黑线,这是动物的尾饰,可以想象,人们正扮成动物的模样载歌载舞,而这些舞蹈者所扮演的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图腾形象,他们正身着自己氏族特有的图腾装束,用热烈的图腾舞姿和歌声,表达对自己想象中的师祖图腾的亲切认同和殷切祝祷。这种图腾舞蹈绘画,包含着民族成员的情感和原始宗教的意义。 东巴舞岩画游牧民族的狩猎狩猎场面猎手武器狩猎方式引弓围捕打击过程 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 3、体现这一时期特点 同学: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④历史原因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对自然、动物充满着神秘的崇拜心理。

人教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2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 第二课借物寓意 上课教师:正则中学曾艳 指导教师:张华丽 以及正则中学美术组同仁教材分析:通过本课对花卉蔬果写意画的学习,了解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借物寓意。进一步体会中国画家在运用笔墨技巧描绘物象的同时,借助作品抒发自身情感,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了解书画一体,布局设计。本课通过欣赏、实践与评述,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运用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画中的借物寓意,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同时表达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评价总结几个环节,完成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画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明白物体的寓意,理解借助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超越形式的艺术。 教学难点:把借物寓意运用到绘画创作中,运用于生活,同时注意中国画的技法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老师作品范例。 学生准备:毛笔(大小各一支)、中国画颜料、墨水、生宣纸、笔洗。

教学设计: 一由吕凤子导入,引学生进入名人会客厅。 我叫曾艳,是你们的燕子姐姐,今天上课,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名人。他,是我国与徐悲鸿、齐白石齐名的画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者。 他,是一位把“生死刚正”、循“常理”而求“变则”的“正则魂”融入艺术的艺术家。 他,执教一生,在艺术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培育,播扬芬芳,鞠躬尽瘁,功在国家与人民,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他,与我们璧山有着一段美丽的渊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他带领妻子和儿女及艺专部分教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重庆,在偏僻的璧山现在的正则中学创办“正则蜀校”。他是谁呢?(吕凤子)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但都表现在无私、爱国、忠诚上。他的品质,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他的画上面。大家看,这三幅画就是吕凤子先生的作品。问题:1同学们看看,这三幅画画的是什么? 2 这三种植物在中国画中称为“岁寒三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属性? 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岁寒三友的气节、品质,正是吕凤子先生鞠躬为教育事业的写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课:“借物寓意”。 二教学过程,进入第一欣赏屋。 1问题:我想请同学说说,什么是借物寓意?(让学生随便说说)答案是什么呢?

《相遇问题》 课堂实录 吴正宪精编版

《相遇问题》的课堂实录——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师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 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 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d、生说:小强和小丽的速度不一样小强的要快些,但他们的时间相同所以他们相遇的时候离乙地要近。 e、学生独立做。 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2)、讨论第一个算式,你们想向他们提怎样的问? a、生甲:你为什么要用4分钟乘100?生乙回答:100是小强的速度他走了4分钟所以要4乘10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b、生丙:4乘50是什么意思?生乙回答:是50米小丽走的她也走了4分钟所以要用:4乘50(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c、生丙:为什么要用400+200?生乙回答:400是小强走了200是小丽走了把他们走的加在一起。 d、教师提问:为什么小强的路程和小丽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甲乙的总路程了? e、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3)、讨论第二个式子. a、生甲问:为什么要用(50+100)?生乙回答:50是小丽的速度100是小强的速度加在一起是他们的速度和. 板书:小丽的速度+小强的速度=速度和 b、请两位学生演示:1分钟走150米、2分钟走300米(2个150米)、3分钟450米(3个150米)、4分钟走600

笔墨丹青教案

第八课笔墨丹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方法】探究、赏析、材料阅读。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体验了解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画史长廊(学生通过事先的课前预习,整理出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简史, 提问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讲解: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通过学案,基本整理出 二、名家精品(学生通过欣赏一些代表性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古代绘画的特点)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很快的整理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但是,这只是我们走进这条画史长廊的第一步,我们领到了一张引导图罢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走近名家,欣赏名画,感受一些古代中国绘画的魅力。 (教师展示两组图片组合,作品组一: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要求学生总结出特征:注重写实。作品组二: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清八大山人《孤鹰图》,提供苏轼的相关文字材料“能文不求举,善画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要求学生总结出特点: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趣和意志。) 三、大家谈“画”(教师展示两组图片,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鉴赏)。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总结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些特点。但是,这些是从美术的角度去考究,如果光是从美术的角度,我们是“外行看热闹”,我们还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绘画作品,看出一些历史的门道来。下面,我们就以两幅同是宋代的绘画作品,抛砖引玉,来学习和掌握一下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绘画作品。 教师出示作品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和南宋《山径春行图》局部,来分析问题。设问:这两幅作品分别属于国画的何种画种?它们给我们带来哪些时代信息?如何从宋元的时代特征去体现上述作品的文化特征?(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作为历史课程,我们要学会如何从绘画作品中看历史,发现历史信息。寻找一副绘画作品的历史信息,首先,要知道年代背景,在看创作的内容或者是描绘的对象。 四、民俗趣画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所了解和接触的,多数是专业人士的绘画作品,但是对于社会的普通民众阶层,他们也有自己喜闻乐见的艺术爱好,就是民间风情的表现。主要有哪些形式呢?(学生回答) 那么,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故乡潮阳,就有其中一种,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瑰宝——潮阳剪纸。哪个同学能和我们讲讲剪纸的一些知识呢?(学生讲述)教师讲述总结:

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定稿]

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定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吴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了知识的学习。“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接着,吴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只见吴老师停在了2/1、1/2前,疑惑的问这两位同学:“这是什么意思,”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你们在哪里见过二分之一,”写1/2的同学想了想回答说:“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写2/1的同学则很自豪的说:“我没有见过,是我自己想的。”吴老师笑着说:“挺好嘛,自己创造的。”伴着老师的声声赞许,同学们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吴老师示意大家坐下,不紧不慢地说:“小朋友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优秀教学设计(3页)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历史组孙頔 一、课标要求 概述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教材分析 《笔墨丹青》是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赞扬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艺术情操。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考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 (2)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材料、成果交流、合作探究、名画赏析和分组辩论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突破重点和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的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难点: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比较感兴趣,但高二学生对古代艺术的了解仅在于感官,对古代艺术背后所传承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了解较少,透过学习古代艺术名作,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启发引导等方式,及时点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营造:(截取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何时,有哪些特点? 【设计思路:设置情境,渲染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引出新课。】 【新课学习】 一、绘画的起源 1、新石器时代 教师:展示这一时期的几幅绘画作品,然后设问:(1)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有哪些?(2)造成这种绘画特征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学生:结合图片和教材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教师点播。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我姓吴,来自北京,见你们的第一句话我应该说“对不起了,原谅我” 生:没关系 师:这么宽宏大量,谢谢你们。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北京的天气大雾蒙蒙,所以飞机稍稍的延迟了一会儿才起飞,就到这里晚了,让你们等这么久,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事儿,请你们原谅我! 生:好 师:谢谢,让我跟老师们说一句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来向老师们作汇报,那么今天不管是什么原因,迟到了,真的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谢谢老师们,谢谢! 师:小朋友们,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儿好? 生:上课好 师:玩儿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们说的是实话吗? 生:是 师:让我说,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儿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你再来谈你的体会,好吗? 生:好 师: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就不再多介绍了。一会儿呢小朋友就可以了解吴老师,吴老师呢,也会认识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师:批准啦? 生:批准了。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从这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这边的同学算一队。那么我说这边的同学算甲队,甲队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好极了,那这边的同学呢是乙队,乙队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记住了,好啦,我们首先要搞一个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看看哪一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一个队为胜利队,听清了吗? 生:听清楚了吗? 师:假如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 生:给她 师:你拍完了呢? 生:我拍完了给我后面的一位同学 师: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求出来,对吗?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绘画的美丽,了解中国绘画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2、通过绘画探究时代变迁的风貌,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上学期的学生。高二学生对绘画艺术有兴趣,需要鉴赏方法的指导;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由于本课的知识点比较琐碎,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我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心挑选了11幅国画和1幅油画和同学们共同鉴赏。所选择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而且紧扣教材,避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更能投入到对美的欣赏和探究活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素材,将视频、音乐、诗词和图片结合在一起,创设了传统文化的情境。在此情境下,师生共同进行绘画鉴赏,探究历史风貌,感受传统文化。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兴趣,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画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难点:中国画的“文人意趣”。 【活动设计】 活动一:鉴赏绘画并分析时代特征; 活动二:想象绘画《临溪抚琴图》,在诗歌朗诵和古琴伴奏下进行欣赏; 活动三:分组讨论中国绘画的特征(通过比较[法国]雷阿诺《弹钢琴的少女》和[中国]《临溪抚琴图》两幅画)。 【板书设计】 第8课笔墨丹青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一、神灵的居所 二、人间的世界 三、内心的风景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MTV《半面妆》。) 今天,我们要参观一座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笔墨丹青”。在古代,中国人用毛笔蘸着水墨和颜料,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画中世界。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画家叫张僧繇,他曾经在墙上画了四条龙,这个龙摇头摆尾的,非常生动,但是没有眼睛,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骗谁啊?谁信呐?大家非让他画。没办法,张僧繇就给两条龙画了眼睛。落笔的那一瞬间,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两条龙乘着风雨,忽悠忽悠地飞上天了。 故事来源于生活,古人确实喜欢画龙凤神仙。中国画的功能,首先是作为神灵的居所。 (幻灯片显示《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个陶盆来自于6000年前,画的是什么呢? (请一位学生鉴赏。) 再看一副战国的帛画《人物龙凤图》。 (幻灯片显示《人物龙凤图》。) (请一位学生鉴赏。) 世上真的有龙凤吗?有神灵吗?为什么古人相信呢? (请一位学生回答。) 随着历史发展,文明进步,人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以人为本”。汉代以后,中国画逐渐从神灵的居所转向了人间的世界。 (幻灯片显示《女史箴图》。) 她给你什么感觉呢? (请一位学生鉴赏。)

笔墨丹青

笔墨丹青 必修三第8课 (一)课标要求: 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二)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点。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要围绕本课

主题分层次设计问题,如:“名家、名作连线——在名作中找特点——在特点中找历史。”必须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五)知识结构 绘画艺术 的繁荣: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 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主体特征。 教师讲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很高兴和我们小辛庄小学的同学上节课。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出示小蛋糕)老师要把它奖励给今天课堂表现最积极的4位同学。怎样分,大家才满意呢? 生: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1/4 (师板书:1/4) 1/4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1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师板书)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能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种学具,你能运用他们分别表示1/4吗? (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 (1) 你是怎样表示圆形纸片的1/4的? 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2)4个磁钉的1/4怎样表示? 把4个磁钉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一个整体”非常好。谁再说说磁钉怎样表示1/4的? 你真是个会听课的学生。看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能表示1/4。 (3)你还用什么表示了1/4? 我们把8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它的1/4。 这么多硬币也能表示1/4,你可真不简单。这8枚硬币的1/4是几角钱?(2角钱) (4)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 我们把12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它们的1/4是多少钱?(3角) 都是用1角的硬币表示1/4,为什么刚才小组表示的1/4是2角钱,这个小组表示的1/4是3角钱呢? (5)老师这里有16个围棋,你能用它们表示出1/4吗? 刚才我们创造的分数都是1/4,你们利用这些学具还能表示哪个分数?在小组里快速试一试。 (6)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圆、一些硬币、磁钉、围棋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了分数。我们把看成的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叫它单位“1”。(板书:单位“1”) 为什么这个“1”要加引号?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不同? 你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2、分数的定义 世界万物,小到一粒沙砾、一个细胞,大到整个宇宙空间,我们想研究谁就把谁看成单位“1”。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分数,就是平均分单位“1”得到的。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doc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课堂实录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正宪老师亲自执教的《搭配中的 学问》: 一、尊重每一位孩子,让孩子自己建模。 上午九点左右,吴老师来到会场,主持人介绍之后,吴老师 深深的一鞠躬,便来到孩子们当中。课一开始,吴老师用图片出示:短衣,长衣,短裙,长裙和长裤这五种,让学生 进行搭配,要求是:上身任选一件,下身任选一件算是一套。师:大家首先猜一猜有几种穿法? 生甲: 3 种; 生乙 :6 种; 生丙: 8 种; 吴老师:这是大家的猜测,下面我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或画 一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看看到底可以搭配成几种。 吴老师一开课把这个问题抛出去,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亲 自尝试学生们兴趣浓厚,全身心投入探索活动之中。 然后吴老师走入孩子们中间边观察、边指导,如:有的孩子

搭配时把短衣和长衣都写成了上衣,吴老师指出:“你都写成上衣,吴老师分不清你怎样搭配的?应该怎样写?生:分成短衣和长衣。 学生充分探索后,吴老师把巡视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想 出一种的、两种的六种的)请到讲台上,把学生的不同情 况进行展示: 生:短衣 --- 短裤,长衣 ---长裤,短衣 --- 裙子, 3 种; 生:短衣 ---- 短裤,长衣—短裤,短衣--- 裙子,长衣—裙子,长衣—长裤, 5 种; 生: 1、长衣—长裤 2、长衣—短裤 3、长衣—裙子 4、短衣—长裤 5、短衣—短裤 6、短衣—裙子 (6 种) 吴老师让学生把最后一位学生的方法读一读,读到 6 种方法中间的时候,要求长喘一口气。 学生的方法有的是乱的,有的是全的,吴老师充分尊重每一 位孩子的探索结果,包括各种错误的,都进行了展示,没有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节课. 板书设计: 1.新石器时代: 2.战国→汉代:帛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1.顾恺之:文人画、“以形写神” 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 三、文人意趣 1.宋代:写实→意境 2.明清:不拘成法 四、民间风情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3.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 课前准备:两张椅子,告诉学生这节课将采用师生台上坐着对话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 文字版: 周涛:随着一个短片的开始,我们将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韵悠远的中国故事。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 孙正平:画面中呈现的是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落墨着色、装裱成轴。今晚的故事就将从这飘逸娥娜、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 孙正平: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形式而更讲究神韵。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正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这种特有的意趣和韵味。 周涛:此刻,画作完成,原本铺陈在地上的画纸,被凌空提起。一幅山峦交错、起伏延绵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 师:请坐! 陈:谢谢! 陈:(思考了片刻).在当时,由于生产力非常落后,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绢帛、纸张等先进材料。所以在那时人们主要通过一些树枝、打磨的石器将一些人物、动物形象或者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刻画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形成所谓的地画、壁画、陶画。(掌声) 师:到了战国,中国的绘画又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呢?

搭配中的学问 吴正宪课堂实录

导入: 师: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要上学读书等等,但是每天我们还必需要跟一些事情打交道,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干什么呢?穿衣服洗刷完毕后吃饭,上学。穿衣、吃饭、走路这些我们每天必打交道的事情中有没有我们的数学问题?咱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 请看这里。(短裙长裙长衣裤子短衣) 教师无序地出示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上衣分短衣和长衣,裤子分短裤、中裤和长裤。 师:如果把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作为一种搭配法。可能有几种穿法? 生甲:3种;不同的意见可以说说你说呢? 生乙:6种; 生丙:8种; …… 吴老师:这是大家的猜测,今天很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思考的搭配方法记录在我们发的白纸上。自己动手写一写或画一画,看看到底可以搭配成几种。 师:把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作为一种搭配法,你认为搭配的方法有几种? 请把你的想法表示在白纸上。 ( 学生独立探索,教师巡视 ) 学生汇报时分别出现了2 种、 3 种、 4 种、 5种和 6种,教师请用文字表达不同答案的代表上台。 师( 投影显示 )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张6 种的表示情况。 生:短衣和短裤,短衣和中裤,短衣和长裤,长衣和短裤,长衣和中裤,长衣和长裤。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次。 (学生再读 ) 师:通过读,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生:是有规律的。 生:是有序的。 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 生:先短衣( 分别 )与裤子搭配,再长衣(分别 ) 与裤子搭配。 师( 出示答案为 4种的情况 )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张的搭配情况。 生:短衣和短裤,短裤和长衣,长衣和短裤,中裤和短衣。 师:你为什么没有找全呢7 生:写乱了。 师:请同学们思考,怎样表示容易找全? ( 回答略 师: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是用连线的方法表达的, 请这位同学介绍介绍。 ( 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连线 ) 师:谁来数一数?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doc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第8课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节课.板书设计: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2.战国→汉代:帛画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顾恺之:文人画、“以形写神”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三、文人意趣1.宋代:写实→意境2.明清:不拘成法四、民间风情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3.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课前准备:两张椅子,告诉学生这节课将采用师生 台上坐着对话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做好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文字版:周涛:随着一个短片的开始,我们将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韵悠远的中国故事。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孙正平:画面中呈现的是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

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落墨着色、装裱成轴。今晚的故事就将从这飘逸娥娜、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孙正平: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形式而更讲究神韵。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正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这种特有的意趣和韵味。周涛:此刻,画作完成,原本铺陈在地上的画纸,被凌空提起。一幅山峦交错、起伏延绵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中国绘画的起源讲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中国绘画源头可以追到新石器时代.现在谁愿意走上讲台和我一起来探讨下教材这一目的内容?(讲台上已经准备好两把椅子)。在学生注视的目光下,学生陈建帮走上了讲台.台下掌声响起.师:请坐!陈:谢谢!师:人们可以从新石器时代找到绘画艺术的源头.而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在当时人们如何做画呢? 陈:(思考了片刻).在当时,由于生产力非常落后,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绢帛、纸张等先进材料。所以在那时人们主要通过一些树枝、打磨的石器将一些人物、动物形象或者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刻画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形成所谓的地画、壁画、陶画。(掌声)师:到了战国,中国的绘画又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呢?陈: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表现在绘画工具的改进和材料的变化。这个时期已经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掌声)师:用毛笔在绢帛上绘制作品,以墨笔勾勒,并加以平涂和敷色渲染,这一基本绘画的形式和技巧,两汉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因此,可以说战国时代已经奠定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34

陕西省蓝田县前卫中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教案:第8课笔墨丹青

第8课笔墨丹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3017351835.html,] 导入:中国书画,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的神奇魅力,今天我们将体验中国绘画的独特风采,感受它的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和历史之美。一起走进第8课《笔墨丹青》。 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现在请大家回到童年时代,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幅我们小时候都画过的作品——家!有没有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画?好,XX同学。 生:作画《家》。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幅画? 生:线条稚嫩,构图简单,比较朴实,但是充满了对家的感情。 师:可见绘画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到汉代 师: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把画画在岩石上,画在地面上,画在陶器上,你能描述一下这幅陶画上的情景吗? 生:五个人手拉着手在一起跳舞。面部都朝向右前方,动作一致,连头上辫子甩起来的方向也是一样的,好像在踩着节拍翩翩起舞,生动、形象、浪漫。 师:的确。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线条粗犷而又不失浪漫。战国和汉代出现了用毛笔在绢帛上作的画——帛画,左侧的是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右侧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这两幅画都出现了什么?龙凤等珍禽异兽,这反映出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着龙凤升天的愿望,这体现出帛画有什么特点? 生:神秘、浪漫、古拙。 质朴而浪漫是绘画在起源阶段的总体特点。从魏晋开始,中国绘画的技术、技巧渐趋成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 二、绘画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 1、魏晋凸显个性 师:来欣赏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课前要求大家去搜集相关资料,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洛神赋图》创作背景呢? 生:《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而创作。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被哥哥曹丕夺去。但是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凄惨。曹植在回归封地的路上途径洛水,梦见甄氏来与他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第八课 笔墨丹青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书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以及书画发展背后的社会 原因,理解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 (2)过程与方法:根据书画同源理论,从发展脉络和特征两方面进行类比教学;以时 间为主线索,以写实和写意作为辅线索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美学教育; 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二、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课标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很简单,主要集中在知识层面,重点在于对中国古代绘画发展 历程的梳理,难点在于对书画发展的特征进行解析。 三、 教学分析 绘画艺术欣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之美,是本课潜在的一个教学要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因素,所以本课的突破点就着眼于这里。对于美的理解,避开师生都生疏的艺术美,从历史美这个角度去发掘,具体而言就是发掘绘画背后的历史背景,绘画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来一方面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四、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使用第七课《汉字与书法》中出现的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作为导课的引子,让学生进行讨论:刻画符是文字还是绘画? 教师得出结论:书画同源——文字是对绘画的抽象,绘画是文字的基础和前提。 (2)根据书画同源理论,进行结构框架梳理: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8课 笔墨丹青教案 岳麓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岳麓版必修 3 一、教学目标 1.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3.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老师学习。 4.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1、导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下面我想问同学们汉字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楷)有一句话叫“书画同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绘画,走进历史,感受古代绘画艺术的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历史之美、哲学之美。学习新课第八课《笔墨丹青》 2、首先解释一下题目,重点介绍丹青(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王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二)了解中国画:从题目中,我们也能够猜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画,也叫做国画。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关于国画都知道那些知识?(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画科/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表现手法: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画家阶层: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 (三)中国绘画看样子也挺复杂,它的起源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绘画的起源、早期发展(魏晋以前) 1、我们刚刚说过,“书画同源”所以绘画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没有纸、也没有帛。他们周围常见的岩石、山壁、陶器。所以他们经常在石头、山壁、陶器上作画。我们来看看书中又角的那幅集体舞蹈图(我们看这是在1973年在青海省发现的,他们在手拉着手跳舞,画得很简单、比较粗糙。但却很生动。最有意味的是舞蹈着的两腿中间多了一个小尾巴,这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化妆舞会,人们正在扮成动物模样在舞蹈和歌唱,而这些舞蹈的人所扮演的是息息相关的动物形象,这就是他们的图腾,以此表达对图腾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绘画特点:线条稚拙色彩简单、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当时生产力相关,平时在一起,集体劳动,集体生活。想奢华也奢华不起来) 2、新石器之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夏商周),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绘画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同学阅读)。战国时期出现了毛笔绘画在绢帛上的作品(《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这两幅作品都是陪葬物,引导死者灵魂升天)。 3、汉代:《马王堆汉墓帛画》(这个可以画出来,并且解释:画面上部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象征天上境界,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月下有一乘龙的妇人形象,另有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