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周刊2011年第02期

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周刊2011年第02期

BANK 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周刊

2011年第02期 2011年01月11日出刊

焦点事件风险分析

——调控新政频频给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全面风险管理解析

——中粮大悦城上海试水受挫折射商业地产风险

——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问题凸显银行内控不足 ——短期资金价格快速回落

风险经理实战培训

——商业性贷款期限管理

——炼油行业信贷指引

——健全贷后管理有效预防骗贷风险

——完善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本期目录

Ⅰ焦点事件风险分析 (3)

调控新政频频给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3)

Ⅱ全面风险管理解析 (9)

※信用风险 (9)

中粮大悦城上海试水受挫折射商业地产风险 (9)

※操作风险 (13)

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问题凸显银行内控不足 (13)

※市场风险 (16)

短期资金价格快速回落 (16)

Ⅲ风险管理同业经验 (19)

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9)

Ⅳ风险经理实战培训 (24)

※贷前审核分析 (24)

商业性贷款期限管理 (24)

※贷中授信指引 (27)

炼油行业信贷指引 (27)

※贷后风险管理 (30)

健全贷后管理有效预防骗贷风险 (30)

※风险团队建设 (35)

完善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35)

Ⅴ形势政策综合分析 (40)

※政策监管 (40)

央行强调“合理社会融资规模”传递出的信号 (40)

※形势分析 (42)

2011年商业银行经营展 (42)

Ⅵ一周风险要闻回顾 (46)

2011年资金供需矛盾或加大 (46)

2011年最大的宏观风险来自货币而非债务 (46)

我国物价结构性上涨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走势 (47)

房产税重庆破冰,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47)

调控新政频频给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2011年伊始,央行及银监会的各项调控新政频繁出台,其中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就像一把悬在商业银行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在2011年随时都可能落下。7日,市场有消息称,央行已将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的公式(以下简称“公式”)下发给各银行。与此同时,央行频频吹风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而银监会也会提高平台贷的风险权重。很显然,2011年在严厉的监控下,商业银行加速业务转型已经势在必行。

【银联信分析】

一、监管政策频出

1、央行动态调整差别准备金率

由于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投资冲动较强。在目前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控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央行将实施更加透明和规范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节,把信贷个体调节和总量控制结合起来。

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央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基础是整个社会融资总量,特别是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与物价指数的偏离度。在动态调整的取向确定之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重点是基于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差别准备金的动态缴纳要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资本充足率、稳健经营等综合指标。央行制定的计算公式为,银行上缴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于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与实际资本充足率之差,再乘上该行的稳健性调整参数。

因此,商业银行要想避免被执行差别准备金,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减少贷款投放、提高资本充足水平、提高稳健程度。在具体操作放方面,最初的实施范围考虑在全国性金融机构中试行。考虑到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需要一定时间,前三季度将给予商业银行依次递减的宽忍度。例如,某行按测算应交3.5%的差别存款准备金,一季度给予2%的容忍度,则实际缴纳 1.5%的差别准备金。利率方面,一般情况下差别准备金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62%进行付息,但如果某家银行信贷增速持续过快,屡次被要求缴纳差别准备金,央行将考虑按照超额备付利率(0.72%)进行付息或不计利息。

图表1: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各指标释意

资料来源:央行银联信

2、酝酿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消息人士透露,央行还有意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降低央行操作成本。实际上,我国的准备金制度虽几经调整,但仍未取消为准备金付息的惯例。依靠1.62%的法定准备金利率及0.72%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各大商业银行可坐享收益。很显然,从长期来看,取消对存款准备金付息乃大势所趋。

当前在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基础上形成的同业拆借利率并非真正市场化利率,扭曲了整个利率体系定价。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应逐步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存款准备金付息。央行酝酿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将有利于“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开展。

3、央行频频吹风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

从某种意义来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推行以及央行酝酿下调差额存款准备金率都是在位利率市场化做准备。与此同时,央行还就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频频吹风。先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而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刊文指出,利率市场化可即使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4日在在网站上刊载文章称,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出了解释。

同时,周小川更是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周小川表示,要实现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从八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二是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确立达标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硬约束条件;三是要有实现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既包括银行,也包括客户等市场竞争者;四是要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五是尽量避免银行产品的过分交叉补贴;六是要大力加强对客户的宣传教育;七是建立健全自律性竞争秩序;八是进一步确立市场定价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的能力。

二、监管政策的频出给部分商业银行带来较大压力

从各种监管政策的影响来看,将会给银行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给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带来较为显著的要求。二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步伐正在加速。

1、给银行资本充足率带来较大的要求

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新政的影响来看,根据日前披露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公式来看,实际资本充足率的不同,将导致各商业银行较为不同的影响结果。一般而言,差别准备金率体系的最终实行效果相当于行业普调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但对于部分信贷增速快、资本充足率偏低的小银行则需额外上调1-2个百分点。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末,预估工行、建行、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在12%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相比之下农行和交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略低,分别为9.82%和9.55%。在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以及光大银行截至2010年末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预估值较高,分别为10.69%、9.51%和9.07%;华夏银行和深发展银行的该指标较低,分别为6.57%和7.10%。而三家上市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很显然,新的监管政策将会给部分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资本压力。与此同时,银行的资本压力还来自于新监管协议的引入以及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资产权重等问题的最新规定。监管方面,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被决策层一再提及,按照银监会下发给各银行的征求意见稿,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要求为6%、一级资本8%、总资本为10%、超额资本为0-4%,对系统性重要银行还要附加1%的“大而不倒税”。在讨论稿中,达标时间定为2012年。2010年12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分类/资本充足率标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分类标准和拨备计提标准。其中包括根据贷款本息的现金流覆盖比例计算贷款风险权重。按照这一意见的要求,平台贷的风险敞口将会增加。

2、利率市场化步伐正在加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中,再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据了解,央行研究局等部门近期就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召开过专题会议。除此以外,央行的相关人士近期就利率市场化改革频频吹风,一系列的迹象显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速。

实际上,以农业银行成功上市为代表,自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取得了“收官”的成功,也必然决定了我国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一方面,银行业改革强化了银行体系的财务硬约束,自主经营权强化,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

是过去多年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管制,为银行改革保驾护航,在银行业改革成功后,不再需要也不应该再通过利差管制“反哺银行业”。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变革,以及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资金的波动性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也会上升,银行业的市场风险和内控管理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以及内控管理将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在存贷款利差的保护下,商业银行的竞争并不完全,而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必然会使得银行的利差缩小,从而导致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三、资本压力下银行再掀融资潮

央行差别准备金将资本管理和信贷管理合二为一以及巴塞尔Ⅲ使得银行融资潮的再现。新年伊始,农行于1月6日发出公告称将发行500亿元的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兴业银行也拟发行150亿次级债券。民生银行也在1月7日公告拟采取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47亿股A股,发行价4.57元,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215亿,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核心资本。三家银行再融资超860亿,银行再融资浪潮再次袭来。

据了解,2010年监管层对大型银行的资产充足率的要求是11.5%,中小银行是10%。数据显示,尽管去年7月农行实现A+H股上市,并募资达221亿美元,但农行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其资本充足率仅为11.38%,未达到监管要求;民生银行截至去年6月末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2%,资本充足率为10.77%,虽已达标,但要维持较高的资产增长速度,亟需补充核心资本。实际上民生银行曾于2010年12月28日发布公告称,不超过100亿元次级债发行计划已获银监会批准,将用于补充附属资本。而此次民生银行筹划非公开发行A股,或将进一步补充核心资本。事实上,中行也将于1月28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2012年年底之前在港发行总规模不超多20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

很显然,2011年新一轮再融资活动将由中型银行打头阵,大型银行经过2010年大举增发后,再融资压力减轻,但中型银行迫切需要改善以及资本基础,包括招行和深发展在内的中型银行今年均可能通过股市融资。与此同时,及时2011年的贷款规模有所下降,如果按照资本充足率12%的要求,多数中小银行也仍然存在补充资本金的需要

事实上,由于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存贷差,银行利润结构的单一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痼疾。如果国内银行业还是不能转变盈利模式,继续单纯依靠存贷差和贷款规模的扩大提高利率,很显然,只要监管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对策势必还是继续融资。

四、商业银行应加快业务结构调整

银联信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采用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严重依赖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大中型公司客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严重“同质化”的状况。而近期监管层调控新政策的频频推出,以及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速,都是监管层从外界施压,希望商业银行加快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差异化和特色化的需求,也使得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转型的步伐。而相比于大型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更是有加快业务调整的需要。

1、发展中间业务以新型金融业务为重点

以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新兴支付结算业务、非银行产品代理销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经济资本,营销不过于依赖物理渠道资源,属知识密集型、智能型业务。在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新兴金融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转型着力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不应盲目开展新兴金融业务,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经营模式,而应根据每一项业务的具体特点和本行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财务实力、内控能力、人才结构、客户结构、网点布局等,选择适合本行特点的多样化发展方式和业务经营模式。第一步是通过与比较大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金融同业进行业务合作,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第二步是尝试控股经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发起设立或收购等手段投资、控股基金管理、信托、金融租赁、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对客户的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三是相互渗透融合性经营,通过相互参股、相互控股等合资经营方式,渗入投行、保险、证券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形成网点资源、客户资源、业务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发挥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的协同经营效力;第四是从事客户金融资产综合管理经营和财务顾问业务经营,通过大幅提升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经营、服务水平和IT服务支撑能力,提升商业银行客户金融资产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快捷的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益。

2、应充分发挥IT作用,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对于网点不足的中小银行来说,通过IT服务能力的提升,逐渐把银行建在网上,是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的关键手段。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IT综合运用与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实现,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经常性瓶颈。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各类人群的广泛覆盖与深度渗透及其在商业银行管理、业务、产品、服务中的深度运用,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银行

业客户服务方式就会发生革命性变化,物理网点很可能只是小部分客户的专用服务渠道,越来越多的客户将会适应社会发展方式的变化,自然、习惯性地选择使用电子银行渠道获得银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充分发挥IT作用,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电子银行服务能力是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主动权、抢占客户服务制高点的主要抓手。

通过IT管理和运用能力的有效提升,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传统服务渠道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服务功能,进而克服有形物理网点辐射面的不足,有效扩大服务客户的半径。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客户不但可以享受到个性化服务方案,而且可以直接进行自助服务,有效降低客户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升客户的忠诚度。通过电子银行平台,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对各种产品进行组合、捆绑,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使银行产品的推出频率更加便捷、高效、精准。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对传统服务渠道替代率的不断提升,盈亏平衡点就会出现,规模效益就会快速显现。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前瞻性地把握银行科技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IT建设的作用,通过长期、持续的投入,强化银行基础网络和系统的建设,大力推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3、必须全面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

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目前面临的比较大的风险反映在综合管理和驾驭能力不足导致的管理能力不足上。风险管理的核心内涵是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也主要体现在风险与收益的匹配能力上。因而,利益驱动和价值导向,基本决定着商业银行的风险导向。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的价值导向和相对稳健经营的价值导向,看重责任的价值导向和看重发展业绩的价值导向,讲究协作的价值导向和互相推诿的价值导向,最终都体现为企业的风险文化。在同样的市场、同样的环境下,经营的结果千差万别,主要取决于管理者风险文化价值导向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把控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要取得转型成功,必须有科学的风险文化价值导向,必须全面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

(本文最后一部分参考《中小银行业务转型问题》,樊大志)

返回目录

※信用风险

中粮大悦城上海试水受挫折射商业地产风险

2010年岁末,上海大悦城开门迎客,成为继西单大悦城后,第二个实现“当年收购、当年招商、当年开业”的大悦城项目。然而极低的客流量使得复制北京大悦城的模式受到质疑,而这一现象也更加凸显出商业地产的不可复制性。银联信认为,当前房地产严控已成为常态,再加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施压商品房市场,正在逼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加速转型至商业地产。然而商业地产并非安全港,中粮大悦城上海试水的受挫正折射出商业地产所蕴含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谨慎授信。

【银联信分析】

一、上海大悦城复制北京模式受挫折射商业地产的不可复制性

可以说,中粮北京大悦城做的十分的成功。然而,将这种成功的模式复制到上海大悦城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2010年12月18日,上海大悦城一期正式开业。然而调查发现,在2010年最后一天,虽然商场引入了无印良品、H&M等大型主力店,以及一些上海独一无二的品牌,如Joy Rich、杭州餐馆外婆家、日本女性娱乐性料理教研室ABC Cooking Studio等,而且每家店都有不同的优惠,但商场内人气依然惨淡。从当前上海大悦城的现状来看,由于上海大悦城并不处在一个传统的消费力很强的商圈,周边是五金、小商品批发等,又没有高档社区和甲级写字楼,虽然是地铁上盖,但与人民广场还是隔了一站。在此情况下,它的文化、目标客群、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个培育期最起码需要三年。从目前来看,算上建造成本、顾问费等前期成本,目前仍处在亏损的状态。

而事实上,即使同一商业模式,放在同一城市也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北京朝阳大悦城就一直面临着商业氛围先天不足而导致的开业率不足、有客无市的困境。与尝尽了活跃商圈甜头的西单大悦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两者之间差别之所以这么大,主要原因在于商业地产的不可复制性。西单大悦城是城市商业核心区的商业项目,它的作用是带动整个区域商业升级和转型,而朝阳大悦城位于新兴商圈,商业氛围严重不足,且消

费者的固有消费习惯短期难以改变,不同区域商场的业态布局、品牌档次、环境设计等要求均有不同。任何购物中心都不存在简单复制的可能,商业地产可以复制的有建筑设计、产品经验以及积累的商脉和资源,但商业地位和价值却无法复制。

二、商业地产并非住宅地产商转型的避风港

2010年从“国四条”到“国十一条”,再到“国十九条”,直到各地“限购令”的出台,政策面对住宅市场的调控愈见真章。面对楼市调控的重压,即使是任大嘴日前也表示,楼市严控将呈常态化,并奉劝开发商不要抱希望。在政策的重压下,住宅开发商们纷纷转型商业地产。以万科为例,到目前为止,万科在全国真正以商业地产面目上市销售的,只有北京的万科公园五号的商业部分。而从目前的销售业绩来看,无论是单独包装的万科五号公社,还是住宅底商部分,都遭遇了滑铁卢。而中粮的大悦城搬到上海亦受挫,很显然,住宅开发商转型商业地产并非易事,而商业地产自身也并非避风港。

图表2: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区别

资料来源:银联信整理

很显然,从上可以看到,商业地产较住宅地产要复杂的多。而现实也证明,商业地产的成功赖以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得精细,而商业地产的失败却往往在某一个环节出了纰漏。因此,商业地产属于地产产业中的高端部分,对于住宅开发商而言,盲目转型商业地产将面临诸多风险,而商业地产业并非他们的避风港。

三、住宅开发商转型商业地产的风险透视

首先,是传统模式的根深蒂固和习惯使然。住宅开发商在转型商业地产时,虽然明确需要引进商业地产匹配的商业规划、商业开发、商业运营和商业管理模式,但是由于过去的习惯,在决策过程中或执行过程中,容易滑入传统地产的操盘模式,将精力和视

线偏离到建筑和物业本身上头,或者为了销售而或为了销售而营销,不是针对项目其本身应有的商业规划-全球网-和商业开发本质来制定整体的商业项目操盘战略和策略,最终还是在做传统房地产。

其次,在住宅房地产遭遇严控的情况下,开发商们蜂拥进入商业地产,从某种形式上说,这种转型是一种被迫的转型,而传统开发商固有的形态已经使得商业地产显现出9大风险点:对招商过分自信、产权销售存在弊端、缺乏科学规划的招租、项目定位不准、轻信主力店、片面最求最大、盲目照搬“榜样”、重建筑设计轻商业规划、忽视商业开发专业化需求。由于商业地产的复杂性,任何一个环节的披露,都可能使得商业地产面临失败。

最后,商业地产对开发商的资金需求十分强大。房地产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这在商业地产表现的更是如此。需要地产开发商具有良好的资金融通渠道。

四、商业银行应谨慎看待住宅开发商的转型

虽然说,在楼市调控的重压下,地产商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四面开花的态势,但由于我国直接融资的途径仍较少,而商业地产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银行贷款已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住宅开发商在转型商业地产时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商业银行在授信时需要仔细考量。

一是需要关注开发商的整体综合实力。包括企业的财务实力、市场信誉度以及融资能力。从目前地产商的融资渠道来看,包括信托、人民币基金、海外融资等各种途径,商业银行在授信时,需要了解开发商资金的来源渠道,尽量要求开发商的融资途径多样化,以分散风险。

二是在授信时,坚持面谈制,注重商业地产项目的商业规划。虽然说,商业地产一般都不具备可复制性,但从我国万达模式的成功可以看到,虽然商业地位和价值却无法复制,但可以复制的东西也不少。而万达模式的成功在于,在项目拿地立项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规划问题,而他们所倡导的规划与一般的传统地产商挂在嘴边的规划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真正的“商业规划”,也并非一般的项目立项的建筑规划。

三是由于传统的住宅地产开发商在转战商业地产时,由于专业技术、思想观念等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转型时也需要保持着循序渐进的态度。即传统住宅地产商在转型时,需要保证一定比例的传统住宅项目。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优势项目为商业地产的转型带来合理的资金流;另一方面使得多元化转型,使得风险分散。而如何界定这个比例,商业银行应根据住宅地产开发商的实力,进行合理的论证。

四是商业银行需要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虽然住宅开发商对商业地产的蜂拥而至,蕴含中种种风险。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长期的住宅和商业地产利润倒挂现象的存在,商业地产必然会迎来一个较快的发展期,商业银行应该提前做好人才储备。

返回目录

※操作风险

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问题凸显银行内控不足

准政策性贷款是由粮食企业自主收购,农发行自主放贷、风险自担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截至2009年末,农发行全行系统中,粮油准政策性不良贷款达157.01亿元,不良率21.5%。较年初新增103.8亿元。贷款发放混乱,对责任人追究不到位是不良贷款猛增的根本原因。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普遍经营较为规范,但是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和频发的银行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牵扯人员多的事件,实在令人费解。种种迹象表明银行经营管理混乱的现象依然严重,银行内控亟待加强。

【银联信分析】

一、农发行经营管理混乱催生巨额不良贷款

近3000亿元的历史挂账尚未处理完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的市场化涉农贷款风险又在暴露。近日,农发行吉林连环贷款案浮出水面:但康润公司在没有任何粮食收购的情况下连续两年获得3亿余元的准政策性贷款,并且以高于银行利息的方式出借给需要钱的企业,而农发行某些责任人为了遮蔽贷款给不合格企业造成损失的事情,从中穿针引线不断把问题企业的窟窿填上。负责贷前审查的支行行长因连环案中关联企业禾丰公司已亏损2亿多元,资产负债率超过100%,认为不符合贷款支持条件,并上报至总行贷审会。但农发行总行贷审会却视频批准对该企业发放4.8亿元信用贷款,最终形成不良贷款2.874亿元。在一个形成2247万元的逾期贷款的发放中,支行在调查、发放、管理环节中存在把关不严等行为,但支行行长等责任人仅被处于800-1000元的罚款。

禾丰公司事件并非孤例。2010年4月29日,审计署的一份审计公告显示2008年农发行违规经营问题资金达93.84亿元。其中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分支机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工作失职导致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被骗取或挪用52.99亿元。审计还发现19件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和严重违规问题,主要为外部人员利用农发行管理上的漏洞,弄虚作假恶意骗贷,或与农发行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侵占粮食收购资金。

二、问题贷款拷问银行内控制度

另据审计署披露的信息更是触目惊心:农发行吉林、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分支机构向不符合贷款主体资格或贷款条件的企业违规发放贷款24.93亿元。如果银行真的严格检查,不可能发现不了公司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只能说银行内部信贷体制过于松动。无论是从“天宝系”贷款,还是刚刚披露的“齐鲁银行票据案”我们发现,银行内控机制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形同虚设。

抓内控制度建设是各个商业银行下功夫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各个商业银行积极吸取和总结过去防范风险的经验教训,借鉴和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先进经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筑高压线,密布防护网,建立了一整套防范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信贷风险原本应当得到很好控制,可还是频繁发生涉案金额巨大、牵扯人员多的事件,实在令人费解。

我们认为,这些制度在落实中的“走样”是银行案件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许多防范信贷风险的内控制度,从贷款项目的调查环节就出了问题。企业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变成了“可审批报告”:这个“可行性”就是对照银行可审批的各项规定来造的,不管企业实际情况如何,而是照着能够获得贷款的标准做可行性报告。

稽核监督的不到位是骗贷轻易得手的另一个原因。一些所谓的稽核检查和一些看似规模宏大实则劳民伤财的检查组,都是“不逮老鼠”的“猫”。如果认真、经常、细致地进行检查,这些案件是可以避免的,至少不会演变成如此规模。

目前,银行靠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了这些案件的发生。为了完成其经营目标银行不断发放大额贷款,并且越来越偏好垒大户,以至于即使发现了贷款出现问题,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不断掩盖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层层下达不合理任务特别是存款任务,商业银行为了缓解头寸资金紧张而高息揽储,伪造金融票据骗取资金,甚至通过与企业联合发放贷款冲抵存款。这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竞争力极弱,说明银行业监管防线不堪一击。

三、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

从一些银行已经建立起来的内控和风险防范体系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风险,既缺乏预警,也缺少化解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表现在:一是权力制约失衡,不能有效识别风险承担责任人。二是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相对软化,造成风险高度集中。三是重制度建设,轻执行落实;重事后检查,轻事前防范。四是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制约性,缺乏整合性。五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突出指标完成,忽视内控管理要求。六是内控手段落后,内部控制功能尚不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加强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其内控建设应着眼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着力建设健康的信贷风险文化,在内部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机构内部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参与这一过程。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特别是基层机构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没有健康的信贷风险文化,一切制度建设都是白搭,这是银行内控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的组织架构、流程和分析手段,如实行扁平化管理,不断将信贷风险管理的新理念、原理、工具等通过制度化的构架,传递给一线信贷业务人员、信贷审批和控制等相关人员,使信贷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能够对授信客户的相关情况进行认真负责的调查。

三是实行信贷垂直领导,建立银行系统严格的稽核审计体系,积极推动相对独立的内部稽核体系建设,提高稽核审计的独立性、频率和质量,并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是建立健全风险动态监测、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完善内控信息传导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综合能力。重点提高对各项业务的重要操作环节及风险点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及时提出操作风险的控制重点,以内控管理排名作为绩效考核的奖惩依据,建好问题台账,从制度和管理上解决屡查屡犯问题,从而有效遏制违规、违章操作风险。

五是尝试建立风险代表报告制度。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下一级单位对上一级单位负责,遇紧急情况可跨级汇报,甚至直接向高层提出报告,以确保信息的畅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情况,包括操作风险暴露、管理政策、政策执行情况及评估操作风险管理效果等;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作为直接对高级管理层负责的部门,负责操作风险评估及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监督;风险代表负责根据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本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暴露进行识别和评估,提出操作意见和建议,并履行监督职能。

六是把风险管理纳入到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突出风险提示,列出业务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点、风险级别、控制目标、控制措施、控制岗位。便于业务和管理人员清楚地知道各项工作所面临的风险和岗位控制职责,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形成操作风险损失与流程的映射关系,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较好的基础;进行案件分析时能够很快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优化业务流程时可迅速识别出关键控制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流程中的控制措施。

返回目录

※市场风险

短期资金价格快速回落

一月份信贷投放可能达到什么规模以及央行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控制全年贷款投放等问题,都是决定各银行资金配置的重要因素。从目前央行的表态来看,差别准备金率将成为央票之外又一频繁动用的政策工具,由此可能导致市场资金面波动将难以预测。因此,若银行今年偏谨慎操作,资金层面将会改善央票一二级市场倒挂的情况。

【银联信分析】

一、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但仍处于历史高水平

以往的经验,年末最后几天的短期资金价格均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部分银行和非银行企业的融资需求因年终盘点和清账原因所致,但上升幅度都无法与去年年底最后几天相比。去年年底最后几天,除了年底资金需求大增因素外,还因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导致去年年底最后几天短期利率大幅度飙升。

新年过后第一天,短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就大幅度回落:隔夜拆借利率从12月31日的4.5222%下跌至2.8474%,下跌了168BP;7天拆借利率从6.4992%下跌至4.3722%,下跌了212BP,14天拆借利率也同样下跌了200BP,从6.5%下跌至4.5%。3个月期短期利率,提前一天回落——在12月31日回落至正常水平。3个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回落100BP至4.6%水平。而3个月SHIBOR也回落至4.5583%水平。

我们认为3个月期利率较为反映了市场资金状况。虽然3个月期利率离最高点回落了100BP,但仍处于最近几年历史高位——基本上与08年资金最为紧张时的水平一致。这一水平与7天期利率水平较为匹配。因此,从3个月期资金利率来看,整个市场的资金面仍处于比较紧张的局面。6个月和1年期SHIBOR利率没有随之下滑,相反,6个月期利率较上周上涨10BP,1年期上涨24BP,也同样说明了市场资金仍处于较为紧张状况。但随着信贷额度的重新开始,1月份信贷投放将较12月份大大增加,我们预计大约为7000-8000万亿水平,银行间资金紧张的局面将逐步缓解。

二、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仍然很严重

央行在12月26日加息25BP后,相应地提高了央票发行利率,央票发行利率相应

上调,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提高到2.6167%,接近2.75%的1年期定存利率。

但一二级市场倒挂仍然很严重。3个月期央票收益率下跌了20多个BP,同时央票发行利率大约上调了20BP,二者差距仍高达120BP,如此的差距,决定了央票仍然无法发行,央行仍然无法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

图表3: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愈加严重(3个月期),加息25BP于事无补

资料来源:银联信整理

三、票据直贴与转贴利率快速大幅回落

去年年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四个区域票据直贴利率,一直维持在极高的水平,但过了新年后的第一天即1月4日,直贴利率立即一日回落135BP至5.35%。去年年底直贴利率最后几天大幅度飙升上升,反映了资金面在年底最后几天的紧张状况。新年第一天的回落,虽然幅度很大,但仍处于极高的水平,我们预计1月份信贷投放开始后,直贴利率还有望继续下行,回落至5%以下较为正常。

四、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化

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短期、中期和长期走势大相径庭:短期端利率快速回落,中期利率小幅回落,而长期利率保持平稳。

3个月固定国债收益率大幅回落50BP,从3.53%回落至3.06%;6个月期回落20BP;1年期利率回落8BP。2年期小幅回落3BP,3年期保持不变。长期利率,如7年期维持在3.7%上下,较为稳定。从长期国债收益率来看,与实际流动性状况一致:7年期国债收益维持在3.7%,反映了长期资金面还是比较宽松。

随着时间的积累,银行间市场资金逐步趋向宽松,因为由于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央行已经无法依靠央票发行来回收到期资金,到期资金和本周的到期资金,央行均无能力通过公开市场收回,因此,公开市场过去两三周与未来一段时间都保持净投放。另一方面,每日新增的外汇占款,也逐步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在这种局面下,非常有利于缓解银行体系资金面短缺的局面。

返回目录

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最新实践的设计和实施框架,在压力测试范围、情景设置、组织与资源保障、信息披露与应对措施等方面有许多值得我国银行业借鉴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应在基础建设、资源保障、技术实施与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提升。

【银联信分析】

一、银行业压力测试的含义

银行业压力测试是一套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评估银行在假定的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抵御风险的充足性,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一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做出判断。

1、银行业压力测试的宗旨理念。银行业压力测试旨在确保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充分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综合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多风险的交叉演进,促使银行结合内部的可用财务资源,提前采取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制订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经济下行与市场状况紧张等不利情况。

2、银行业压力测试步骤程序。一般来说,银行业压力测试要从确定业务的潜在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入手,选择风险因子,设计压力情景,构建一些数量分析模型确定假设条件和测试程序,进而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制订应急预案,采取相关改进措施,并履行报告程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定期对压力测试的设计和结论进行审查,不断完善压力测试程序。

3、银行业压力测试结论最关注的是资本。银行开展压力测试后,评估出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中的风险状况。资本作为银行吸收非预期经营风险的最终手段,是一国监管当局风险监管、资本监管的核心。因此,通常压力测试结论的关注点都会落在资本充足性上。银行当前的资本与压力测试结果显示的资本需求水平相比倘若不足,必须实施资本缓冲计划,以拥有足够的风险抵补能力。

4、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积极作用。首先,压力测试有助于银行充分认识自身的风险轮廓,了解潜在风险因素对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提高危机管理效率。其次,压力测试还是银行日常管理中广泛应用的各类风险评级体系的重要补充,能够捕捉风险计量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