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主要。

-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第一节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

一、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现状

?公元初年到1750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不到0.05%,1750~1850年,人口增长率为0.5%,甚至在1900~195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率平均也只有0.8%,但从1950年以来,人口年均增长率猛增到接近2%。结果世界人口急剧的增长。

?20世纪初,世界人口只有16亿;

?1950年上升为25亿;

?1987年突破50亿;

?在20世纪末,世界人口突破60亿。

?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100亿,而到21世纪末,全球人口数将接近地球承载能力的极限:300

亿。

?在世界总人口中,85%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

《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2004/03/26

?联合国发表的《二00三年全球人口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四分之三的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化。

?报告指出,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五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生育率过高。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的高死亡率也最令人担心,五分之四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把新生儿和产妇死亡率列为紧迫问题。

?发达国家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是人口老龄化。四分之三的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五分之三的发达国家生育率过低,五分之二以上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

世界人口的增加(每增加10亿人所需时间)

世界人口发展里程碑(2001-9-30)

中国人口(1)

中国人口(2)

中国人口(3)

前2140年-紀元2000年的中国人口变迁(100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收入(PPP)(1997)

日本、中国和西欧的人口增长比较(0-1998)

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原因分析

(一)人口转折模型(Demographic Transition)

?指的是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由于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人口增长率的增加基本上都是由于死亡率的降低引起的。

1.根据西欧发达国家的历史资料,将人口的增长区分为四个阶段,即:

?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阶段。

?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居高不下阶段。

?死亡率逐渐停止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阶段。

?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西欧人口转折模型

瑞典的人口动态(1749-1975年)

(1)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非常低。

(2)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居高不下,人口增长率急剧上升。随着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了,死亡率因国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而逐渐下降。

(3)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仍在下降,但下降速度减慢,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这一阶段大致反映了20世纪初到50年代期间的人口增长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臻完善,出生率开始下降,并且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大于死亡率的下降幅度。

(4)第四阶段: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长率低。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都基本接近极限,低出生率伴随低死亡率,人口变动逐渐趋于稳定。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折特征

各区域的人口转变(1970-2000)

中国人口动态

四个时期的人口年平均增加率

?20世纪初到中叶,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人口转折的第一阶段。二战后,由于医疗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药费用降低,加之国际的援助,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的已经灭绝,从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同期的人口增长速度。

?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并不是建立在国内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在脱离国内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从外

部嵌入的,是在国际援助下医药卫生和保健事业发展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分两类情况

?在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出生率开始下降,因而这些国家处于人口转折的第三阶段甚至已进入第四阶段。

?在大多数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贫困、收入水平较低,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陈旧的经济结构、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的生育观念,因而仍保持高的出生率。高出生率和下降的死亡率使人口增长过快,基本上处于人口转折的第二阶段。

(二)人口生育的微观理论模型

?孩子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在发展中国家,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投资),从而使消费者(家庭)对于孩子的需求,就像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样,成为一种经济的、理智的选择。

?可将这些关系用数学式表述如下:

?D C =f(C,Y,P x,T)

?式中:

?D C表示对孩子的需求量,

?C表示养育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

?Y表示家庭的收入水平,

?Px 表示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

?T 表示相对于孩子、家庭对其他商品的偏好程度。

微观生育理论的图解

1.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

?孩子的净价格是指养育孩子的预期成本减去预期收益。其中:

(1)预期成本包括:①母亲时间的机会成本。是指母亲抚养和照料孩子所放弃的工作机会,如果母亲不生养孩子而把这些时间用来工作,将会获得收入。②孩子的养育费用。指养育孩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包括衣、食、上学等的支出。

(2)预期收益包括:①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为家里劳动带来的收入。②孩子将来对父母的赡养费。这一因素对孩子需求的影响是反向的,即孩子的净价格越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小。

2.家庭收入水平

?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孩子的需求增加,这种正向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孩子的价格不变。如果价格上升,既定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就没能力养育更多的孩子。

②父母的生育观不变。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同时增加,父母的生育观也会变化。这必然产生以孩子的质量代替孩子的数量的趋势。

?因此,收入增加会引起对孩子需求的增加是一个与现实不符的假设。

3. 生育理论的应用

(1)发达国家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原因:

?传统的大家庭纷纷解体,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不再存在。

?妇女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生育、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

?孩子的抚养费、教育费不断上升,同时孩子在未成年前没有机会为家庭赚钱,导致养育孩子的净成本增加。

?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已不存在,使得对孩子的偏好程度下降。

?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父母已不必因为担心孩子的夭折而生育很多子女。

(2)发展中国家的情形

孩子低成本、高收益,造成人口出生率长期居高不下。

?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因而,孩子成为资本品,预期收益较高。

?孩子大多是家庭劳动力的来源,有些很小就参加各种生产劳动,为家庭增加收入。

特别在农村,这种现象更普遍。

?孩子成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惟一依靠;

?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少,就业机会少,即使就业,收入也很低,还不如在家生儿育女。——母亲时间的机会成本很低;

?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孩子的抚养费和教育费用也比较低,

?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有些生产劳动文盲或半文盲即可承担,所以很多家庭并不打算让孩子上学。

人口出生率的微观理论模型分析的结论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过高并长期居高不下,是人口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经济停滞不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国家越穷,人口越多;人口越多,国家越穷。这种经济与人口的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几乎成

为了一种客观规律。

?如不迅速扭转经济落后的状况,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过度增长

的境况。

?发展中国家农村出生率高、城市出生率低的差异。

?在现代化的城市地区,由于城市居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大,对子女偏好较小,因而出生率低。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小,对子女偏好较大,因而出生率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农村地区。

三、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Population Trap)

?把这种由于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客观地制约人口数量的思想称为“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简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当人均收入提高时,人口增长速度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除非投资规模增长能够提高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由于人口增长有自然的极限,人均收入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因此,在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一个“人口陷阱”。

?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落后国家要摆脱“人口陷阱”,不外乎两条,或者是大规模投资,使其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但这样做对落后国家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或者通过有效措施抑制人口增长。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

(二)人口规模与就业问题

1.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1)公开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一些人不愿接受能够得到的就业机会而造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无工可做的劳动者。

(2)就业不足:指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意工作的时间。

(3)职业损伤。有些人由于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医疗保健条件而受到伤害,从而不能全日工作。

(4)不生产的工人。指工作小时较长,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本,生产率极低,产出甚至还不能补偿生活需要。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

联合国国际劳工局发布的年度全球就业趋势报告

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

1978—2001年全国、城乡就业率

中国正规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变化(1990—2000年)

我国失业的基本概念

?失业人口广义定义:

?包括完全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企业内部失业者

等。

?失业人口狭义定义:

?登记失业人口:

?实际失业人口= 登记失业人口+(下岗职工总数- 已重新就业人员)+

城镇中农村劳动力失业人数

?下岗职工总数= 寻找工作人员+等待回岗人员+等待向新单位报到人员+

已重新就业人员

?失业率=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

中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基本情况

第一、全国下岗失业人员迅速增长,2000年已超过1000万人。

第二、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2000年已达到1700万人规模。涉及城镇家庭人口超过5000万人,占城镇人口的九分之一。

第三,“九五”期间全国在岗职工已减少3649万人,下降了24.5%。

第四、而真实失业率大大高于登记失业率。

第五、据官方统计,3.3亿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人数达1.2—1.5亿人。

城镇失业人数估计(1993—2000)

下岗职工所有制结构(1996—2000年)

民工潮

成都火车站民工潮

火车站人潮

天热人才招聘更“热”

大学生就业问题

2. 发展中国家促进就业的战略

(1)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降低人口增长率是最根本的措施。持之以恒,坚持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政策,如实行控制下的生育,提高婚育年龄、增加生育的间隔时间。

?通过增加教育时间,缩短劳动供给的时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通过延长学习的时间,增加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既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又可以降低劳动力在当前的供给数量。

?鼓励劳务出口。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有利于调剂劳动力余缺。发展中国家大量非熟练的剩余劳动力,鼓励他们到国外工作,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2)增加劳动力的需求

?消除要素价格扭曲。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人为压低资本价格(利率)的现象,刺激了企业少用劳动、多用资本,为了就业,应避免实施利率限制、外汇管制等价格扭曲政策。

?建立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选择适宜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二节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一、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的涵义。

?指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舒尔茨(Schultz,T.)认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舒尔茨从3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尤其应当对人力资本予以高度的重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人的能力不能同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的协调关系,如果物质资本的增加离开了人力资本的增长,要想取得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长足发展是不可能的。缺乏人力资本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限制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2. 人力资本的构成

?人力资本是靠对人的投资和受教育时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所形成的资本。

?人力资本实质是人力投资在劳动者身上的凝结,具体体现为人的工作智能和技能。

?人力资本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

?量是指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在有用工作岗位上的数量;

?质是技艺、知识、工作熟练程度、管理水平等等。

3. 人力资本的来源

?正规的初等、中等及高等学校教育支出;人力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教育投资。

?在职训练;

?厂商所组织、举办的成人教育训练,特别是在农村推广教育,也是人力投资的

一项内容;

?提高企业职工劳动能力方面的投资。

?保健设备和服务的各种开支;

?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

?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4 . 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

?计算某一阶段教育的收益率,其具体方法是:先测定不同学历的毕业生所得收入之差,算出各教育阶段的毕业生的收入差额,这一差额与该阶段的教育费之间的比率,即是该阶段的教育收益率。

?计算人力资本的成本要加上学生在上学期间放弃的收入;对教育的收益要进行长期的计算。

教育的投资回报率

4.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状况

从总体看,发展中国家教育:

(1)教育投资大幅度增长,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左表是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2)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高。拉美100个小学生中有60个退学。在亚洲和非洲,小学辍学率分别为54%和20%。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教育投入比较

5.中国的人力资本问题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但人力资本存量相对不足。

?中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NP和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1996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NP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8%,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为12.7%。中国分别为2.3%和11.9%。

?中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分化现象十分突出,改革教育支出过度向高等教育倾斜。

在校学生总数(1949-2001年)

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1949-2001年)

“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

全国人力资本指数(1949-2000年)(1980=1.00)全国人力资本增长率(1950-2000年)

6.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

?发展中国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一些即使是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也只能找到低一级的工作,而雇主们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的劳动者从事本来可以由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这种现象就称为“教育过度”。

?由于“教育过度”又使受过较低层次教育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日益降低,就业更难了,他们为就业所迫,又要追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们的这种需求又迫使政府增加各级学校教育。

?结果是每一次教育的扩大,不是缓和了劳动者的就业矛盾,而是导致了新的一批受教育者的失业。这种由于教育的扩张超过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受教育者的失业就称为“知识失业”。

7.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现象严重

?智力外流(brain drain)是指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后流动到别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美国1968年7月取消移民限额极大推动了智力流入,1975年通过的移民法案又鼓励高级专门人才的流入。1962-1980年有50万科技人员迁移美国,其中大多数来自发展中国家。

?隐性智力外流。即人虽留在国内,思想却流向了国外。

internal brain drain

?这些人不把精力集中在研究思考本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理

论问题上,而是把眼光转向国外,热心于研究发达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誉,并以此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把这种身在国内但心已飞向国外的专业人才的

外流称为“内在的智力外流”(internal brain drain)。那种身心都在外国的称“外在的智力外流”(external brain drain)。内在的智力外流比外在的人才外流危害还要严重,因为他的一切消费均为国内供给,却不为国家办事。

智力外流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是发展中国家损失了本国投入的大量人力资本。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成本中

很大一部分是由国家负担,教育等级越高,国家负担的开支越大。当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才迁往国外,对于迁出国来说是人力投资付之东流。

?二是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关键性专门人才的供给,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

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高级专门人才若留在国内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的科技进步,而且会带动、培养出一批技能较高的劳动者。

第三节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一、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Lewis,W.)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资本主义部门,capitalistic sector)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最低生活部门,subsistence sector)。

?现代化部门生产规模大、生产和管理技术较先进,生产的动机是为了谋利,产品多在市场上销售。

?传统部门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产品很少在市场上销售,而且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农业人均收入低。

(1)模型假设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没有资本投入,而土地十分有限,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

?他把边际生产率低下的那部分劳动力称之为“过剩劳动力”。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非常低,一般只能维持自身及家庭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

?而城市现代化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远比传统农业部门高,其工资水平也当然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2)刘易斯模型的运行机制

刘易斯模型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转移过程

?OW R代表农业部门的收入,OW代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这种差异正如刘易斯指出的“看起来不像一个海滩,而像一个峭壁”,正是这种工资差异促使传统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向现代部门流动,形成完全弹性的劳动供给。

?WN1Q1代表最初阶段的剩余,因为一部分剩余用于再生产,所以固定资本量增加了,因而边际劳动生产力线由N1Q1右移至N2Q2,劳动雇佣量则由L1增加到L2。现在剩余和工业部门的就业都增多了,继续再投资把边际劳动生产力线提高到

N3Q3、N4Q4,就能使劳动雇佣量增加到L3、L4。

?只要农业部门有剩余劳动,这个过程就能会继续下去,直到剩余劳动完全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去,这个过程才会停止。

二. 费-拉尼斯模型

横轴为劳动量供给,

纵轴为农业产出,

OCAB为农业总产出

OB为农业部门总消费

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率低下,故OB为最低生存费用消费线,叫做不变制度工资。

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阶段

?费景汉和拉尼斯把过剩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向现代工业部门首先转移的是第一部分L2L3,叫零值劳动力,即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

?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尽管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由L3减为L2,但农业的总产出不变。

?随着L2L3部分劳动力外流,农业部门形成一部分剩余产品AB,这恰是不变制度工资水平上形成对流入工业部门就业的那部分劳动人口的粮食供给。

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

?继零值劳动力之后,非零值劳动力L2L1向工业部门转移。

?农业总产出开始发生变化,这时农业部门所提供的剩余产品数量,不可能与工业劳动力的增加同步,逐渐无法在不变制度工资水平上满足工业部门的农产品需要。

?农产品价格上涨,促使工业部门提高工资,工业部门的无限劳动供给结束。

?由于在超过L2点后,整个粮食供给短缺,所以L2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

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三个阶段

?农业劳动力减少到L1点以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开始大于不变制度工资,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不再取决于不变制度工资,而是由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决定,这意味着农业商业化了。

?L1点被称为商业化点。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过了L1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性质发生变化,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

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1.托达罗模型的背景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M.P.,1969)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对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的理论提出了批评意见,创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

?托达罗认为,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促进了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尽管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在不断加剧,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

?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不论城市中失业状况如何,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

2. 托达罗模型的内容

?农民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城乡现实的收入差距,还不如说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无论已经开始流动的人口,还是准备流动的人口,都是把农村的现得收入,与如果进入城市后找到工作机会的预期收入作比较,再决定其行为。

?影响农民预期的因素有两方面(1)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估计有多大;(2)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比较城乡现实工资差异的同时,还需要权衡进入城市后有多大风险,会在多长时期内处于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状态。

?城-乡人口流动规模是城乡收入贴现净值的函数即:

M=f[V(0)] f`>0

若V(0)>0,这迁移者愿意流入城市,城市净流入人口就增加,反之到流乡村。3.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城乡收入的差距将逐渐扩大,这将引起大量农民盲目流入城市,而且流入的数量远远大于工业的需要,托达罗估计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将会有2至3个农民流入城市。因此,城市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愈多,失业问题反而愈趋严重。

?托达罗认为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能单纯指望工业扩张,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应当改变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增加农业投入与发展科技,在农村扩大就业机会。此外还要取消人为造

成的过大差距,例如政府应取消规定的最低工资法和限制工会的权力等。

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

(一)人口流动的一般特征

?年龄性别特征:年龄在15~24之间,男性比女性比例大,但女性不断增加。

?教育特征: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流动可能性越大。

?经济特征: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二)无节制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70年代以前,尤其在50、6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基于对“惟工业化”的推崇,一般都肯定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对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益看法发生了变化。无节制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从供给角度看,受过比较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影响农业生产。

?从需求角度看,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比农村要更高的成本。

(三)中国人口流动问题

1.中国人口流动问题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农业人口大国。伴随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要转移。

2001年各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

省间人口净移动(1990年人口普查)

省间人口净移动(2000年人口普查)

按移动原因分的流入率(2000年人口普查)单位:%

2.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渠道人口流动模型

3.中国人口流动的政策变迁

1951—2001年我国颁发的有关户籍制度的主要法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章知识点整理-推荐下载

第四章人力资源规划 4.1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及程序 4.1.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与必要性 4.1.1.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满足这些要求面设计的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我们要回答几个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三是需求和供给比较的结果. 4.1.1.2 人力资源规划的必要性(意义) 1、弥补职位空缺 2、应对流动率较高 3、保持劳动力水平的稳定 4、减少不确定性 4.1.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两个层次:总体规划和各项业务计划 4.1.3 人力资源规划的层次 人力资源规划按其应用用途及时间幅度,可分为战略性的长期规划(5年或5年以上),策略性的中期计划(2-5年)和作业性的短期计划(1-2年). 4.1.4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分为四个阶段:1、调查阶段;2、预测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选择使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在整个人力资源规划中,这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直接决定了

规划的准确性。3、制定规划阶段;4、规划实施阶段;5、评估反馈阶段。 4.2 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4.2.1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4.2.1.1 人力资源的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的需求包括总量需求和个量需求.总量需求是指一个国家,个量需求是指某一个组织. 人力资源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 1、劳动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可替代性 2、产品需求的弹性程度,弹性越大,工资增加,需求越减少 3、人工成本构成产品总成本的比重 4、其他生产要素供给的弹性程度。 4.2.1.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 1、主观判断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由管理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做出估计。一般先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然后再汇总到企业最高领导层那里。它主要用于短期预测,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或者经营稳定、人员流动不大的企业。 2、集体预测法(德尔菲法):这是一种直观型的预测技术,是“专家集体咨询”的方法,它根据对影响组织的内部因素的了解程度来选择多个专家,常用于短期(1年内)的预测问题。 3、趋势预测法:根据企业过去几年的人员数量,分析它在未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测试题

必修Ⅲ第四章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著名的畜牧优良品种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是() A、牦牛 B、宁夏滩羊 C、细毛羊 D、三河牛、三河马 2、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仍具有的优势是() A、技术实力 B、人才队伍 C、产业基础 D、近港澳地区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文明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该材料完成3~6题 3、北大荒是指()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B、辽河平原、河西走廊 C、整个东北平原 D、仅指辽河平原 4、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5、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6、北大仓的发展方向为()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草 C、大力发展工业 D、农业现代化 读下图,回答7~9题 7、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以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B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典型植被 C该地区属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D该地属红壤丘陵地区 8、该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A、油棕B 、茶叶C、甜菜D、花生 9、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A、退耕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B、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的稳产、高产 C、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防止风沙危害 D、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努力增产粮食 10、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为雨热同期的热带季风气候 B平原面积广阔,为我国三大平原之一 C河流纵横交错,但由于河流较小,不利于发展航运 D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回答11~13题 1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 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 D、节省城市用地 1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1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下降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囊括了人力资源经济运动的总过程。两者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 1.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1)学科划分的区别 人力资源开发属于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本书是在人力资源经济活动的总评价过程中将两者有机融为一体的。 (2)研究对象的区别 人力资源开发面对的是广义的人力资源范畴,即面对所有的人,涉及人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是狭义的人力资源,即面对工作中的人。 (3)研究问题本身的性质区别 人力资源开发虽然也涉及微观问题,但更多地属于宏观的战略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虽然也有宏观政策和目标管理,但更多地属于微观的操作性问题。 2.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 (1)从实践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开发要求不断地改善人力资

源管理工作,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为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创造条件。 (2)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力资源开发的许多子目标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落实、监控和优化。 比如,人力资源开发如同一块田地的开垦和播种,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精耕细作、施肥、浇水、锄草等具体管理过程;人力资源开发是本和根,人力资源管理是果。两者有机联系,密不可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自己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其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就我国而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控制人口增长、普及教育、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以形成高存量的人力资本,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安排好就业与改善人民生活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

第四章--人力资源管理

第4章人力资源管理 学习要点及要求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了解人力资源规划与工作分析 ?了解员工招聘、选拔、培训 ?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生涯 ?理解绩效考核、报酬、激励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1、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HR)就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能力的总和。具体到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就是企业可利用的有利于企业预期经营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总和。 2、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的本质就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它所有的性质都是围绕这个本质形成的。 ?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双重性、持续性、时效性、社会性、复杂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岗位分析与岗位设计、员工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等主要内容。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1) 人与事匹配。 (2) 人的需求与工作报酬匹配。

(3) 人与人的协调合作。 (4) 工作与工作的协调合作。 第二节人力资源规划与工作分析 一、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使组织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 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 (2) 人力资源的业务规划。 3.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准备阶段、预测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 4.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方法 1) 主观判断法 这是由有经验的专家或管理人员进行直觉判断预测,其精度取决于预测者的个人经验和判断力。也被称为“专家征询法”或“天才预测法”。 (1) 经验推断法 (2) 团体预测法 2) 定量分析预测法 定量分析预测法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预测。 (1) 工作负荷法 (2) 趋势分析法 二、工作分析 1、概念 ?工作分析是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与工作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过程。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 2、工作分析的内容 ?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要素、工作说明、工作规范三部分。具体来说: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6750347.html,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李默洁刘晓宇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現,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单选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B ?地形崎岖,热量丰富 C .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 ?经济发达,文化落后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 图完成以下三题。 1953 1980 1989 1994 1999(年) 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地不同阶段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①②③④

3?图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体现出 ( ) A .城郊农业的特点 B .农业工厂化的特点 C .绿色农业的特点 D .区域农业专业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完成以下三 题。 4?珠三角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突出优势是( ) A. 工业基础 B. 自然条件 C. 侨乡 D. 政策 读某农业低产区(甲地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x 科麻珂觀讹 5?下列措施利于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 .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 B. 发展立体农业 C.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盐碱化 D .大力发展经济林木 一一苹果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四项指标占全国比重的统计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门' I 6 I 2* ]】 胪

6?图中信息说明该区( ) A. 水资源短缺 B. 农业粗放经营 C. 劳动力数量少 D. 水土流失严重 F 图是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其中甲区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乙区域近年来荒漠化发展 迅速,荒漠化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7?图示区域甲是我国著名农业区,其名称是 ( ) A. 河西走廊 B. 河套平原 C. 宁夏平原 D. 渭河平原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 (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 110 (%) 40 _ 30 - 20 - 10? 0 — 385 笏水资源总量 g 土地面积 邑人口数量 口耕地面积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节人力资料开发与管理概要 1、四种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的定义:所谓人力资源,就是能推动组织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3、人力资源的6个特征:形成过程的时代性;开发对象的能动性;使用过程的时效性;开发过程的持续性;闲置过程的消耗性;组织过程的社会性。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涵义: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囊括了企业人力资源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予以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合理比例,同时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能和活动:(1)获取职能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挑选与使用。(2)保持职能活动有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3)发展职能包括职工培训、职业发展管理。(4)评价职能工作评价、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5)调整职能包括调配系统、晋升系统。 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的:(1)为满足企业任务需要和发展要求。(2)吸引潜在合格的应聘者。(3)留住符合需要的员工。(4)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5)保证员工健康和安全。(6)提高员工素质、知识和技能。(7)发掘员工的潜能。(8)使员工得到个人成长空间。 7、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1)提高生产率,即以一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2)提高工作生活质量,指员工在工作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感觉。(3)提高经济效益,即获得更多的盈利。(4)符合法律条款,即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趋势及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趋势:(1)人力资源开发的地位将发生根本变化。(2)人力资源开发将成为全民的普遍观念。(3)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将发生变化。(4)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性。(5)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和方式多样化。(6)人力资源开发终身化。(7)更加注重情商的开发。(8)需要具有时代性的高素质人才。(9)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10)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业务将成为一项重要产业。 2、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1)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具备为企业创造新价值的职能。(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地位的显著提高。(4)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5)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柔性化、扁平化和复杂化。 第二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系统 第一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概要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的内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济发展、经营目标或经济规划,在人员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和调整、绩效考核和工资福利、人员的培训与发展等诸多方面所制定并以此实施的全局性、长期性的思路和谋划。 2、特征:全局性、长远性、阶段性、稳定性、应变性 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 1、理念基础:人性假设,经济人、自我实现的人、社会人和复杂人。 第三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方针 1、基本方针与主要政策:人本思想、招聘、新老融合与沟通、用人、队伍建设、领导干部管理、举贤荐能、考核、潜能开发、激励、救济与抚恤、文化认同、思想工作、解聘 第四节工作分析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第四章理论知识试题附答案 -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第四章理论知识试题附答案 1[多选题]关于人力资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力资本是一种有形资本 B.人力资本是高增值的资本 C.人力资本可以不断进行自我累积 D.人力资本是经济资本中的核心资本 E.研究人力资本的差异性有助于合理利用人力资本 参考答案:BCDE 参考解析: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①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②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③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即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会越来越高。④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⑤人力资本具有无限创造性。⑥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⑦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2[多选题]人力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会对()产生巨大影响。 A.物资资源 B.组织资源 C.财务资源 D.设备资源 E.人力资源 参考答案:BE

参考解析:考查对资源基础理论内涵的理解。该理论认为组织存在三种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中的人力和组织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2[多选题]人力资本管理中对()的管理较为困难。 A.高级经营人才 B.管理人才 C.高级技术人才 D.一线生产人员 E.辅助性工作人员 参考答案:ABC 参考解析: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的关系,其中提到人力资本对高级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的管理非常困难,因为他们人力资本含量高,属于稀缺的人才资源。 3[多选题]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 A.要挑选一流的工人承担岗位工作 B.应当构建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 C.劳动者要时时适应生产技术设备的要求 D.应当对工具、设备和材料进行标准化管理 E.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很大

时代的挑战与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

时代的挑战与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形态甚至社会结构形态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这一概念向人们表明了知识与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在创造新的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时代。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在知识社会,战略性资源则为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在新的社会中,关键的战略资源已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性。管理大师德鲁克断言: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构成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并不是人的数量,构成人力资本的核心是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投资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发展的产物。正是如此,人力资源发展在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所能够运用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物质资源,如土地、原料、与机器;财政资源,如金钱与融资信用;人力资源,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与其所能运用的外在人力。一般对物质和财政资源的概念比较清楚,但对于人力资源的意义为何,则不甚了解。狭义而言,人本身就是资源、能源,人可以被运用于搬运物品,制造产品,作战等等。但人的作用并非仅仅如此,人的作用还在于能统合其他资源,结合三者的效益,使之脱离纯资源的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但要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号前) 图3-4-1为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 的影响图,读图完成1—4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气候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东北地区农业耕作制度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三熟 3、东北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是 A、4月—10月 B、10月—次年4月 C、3月---6月 D、11月—次年3月 4、适宜在东北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黄麻水稻 B、柑橘菠萝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麦玉米甜菜 图3-4-2是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有 ①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②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③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 ④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东北地区牧业发展的重点是 A.退耕还草、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和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B.继续加大粮食种植,提供大量饲料,发展饲养业 C.发展以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 D.围绕本地区城市消费需要,发展乳畜业生产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图3—4—3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10题。 7、M平原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8、M区域发展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9、P地具有的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是①净化空气②美化环境 ③调节气候④涵养水源⑤调节径流⑥蓄洪防旱⑦降解污染 ⑧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10、图示平原区域今后的农业发展方向应该是 A.尽快开发未垦荒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B.大规模退耕还湿地,完全停止粮食生产,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全面退耕还渔,变种植业主导产业为水产业主导产业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 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图3—4—4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 缓慢,可能原因是 ①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③劳动 力缺乏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⑤ 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 ④⑤ D、①②④⑤ 1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 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工业稳步增长 13、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 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 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构建大城市群,增加自然环境容量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图 3—4—5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该图回答14~16题。

第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 (赵曼)

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 人力资源与经济 一、人力资源内涵与特征 (一)人力资源内涵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 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点是:其一,人力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部分。其二,人的体能和智力,这是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内容。其三,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存在人体之中,是人力资本的存量,劳动时才能发挥出来。其四,人力资源是一定范围的人口总体,它涵盖工商企业,公共管理部门和农村的人口。其五,人力资源的裁体是人,它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既有经济性,也有政治性。 人力资源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理论概括。分析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人力资源的实质和内涵。见图1-1(a,b )。 图1-1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四者关系 资料来源:陈远敦、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第4页。 (二)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1、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性资源 2、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 3、人力资源是具有时效性的资源 (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是指人们以某种代价获得并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种价格的能力或技能。 从人力资本到人力资源是一个简短的智力加工过程。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内涵的继承、延伸和深化。现代人力资源理论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 对人力资本,应从两个方面加以综合理解,一方面是人力资本现有的存量,即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本的流量,即人力资本投资的状况,它构成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Cthecclore Schulez )所说:“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 (a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劳动 力资源、人才资源四者的包含关系 力资源、人才资源四者的数量关系

第四章 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四章案例分析(P79) 案例一工作职责分歧 一个机床操作工把大量的机油洒在他机床周围的地面上。车间主任叫操作工把洒掉的机油清扫干净,操作工拒绝执行 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并没有包括清扫的条文。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工作说明书上的原文 就找来一名服务工来做清扫。但服务工同样拒绝 他的理由是工作说明书里也没有包括这一类工作。车间主任威胁说要把他解雇 因为这种服务工是分配到车间来做杂务的临时工。服务工勉强同意 但是干完之后立即向公司投诉。 有关人员看了投拆后 审阅了三类人员的工作说明书 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机床操作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 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 使之处于可操作状态 但并未提及清扫地面。服务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 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操作工 如领取原材料和工具 随叫随到 即时服务 但也没有明确写明包括清扫工作。勤杂工的工作说明书中确实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清扫 但是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正常工人下班后开始。 问题:(1)对于服务工的投诉,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有何建议? 答:针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对服务工不应该解雇,在这里服务工做了不是份内的活,应该予以表扬,适当地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对服务工应该表扬,对操作工来讲,我们要分析他为什么会把大量的机油洒在机床的周围,到底有什么用意,必须调查清楚。从案例中不可能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办法判断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不管怎么讲,洒了还不搞干净,我们对操作工来说应该给予批评。 (2)如何防止类似意见分歧的重复发生? 答:(1)作为一个车间主任来说也应该适当的批评。没有一个合理、完善、准确的职务说明书,对工作岗位进行说明,车间主任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A、对职务书进行修改,增加这一项。B、对操作工讲,可以增加一种这样的条文,如工作时间保持机床周围的清洁。如果因操作不慎,造成周围环境污染。C、操作工要清扫干净。发生事情之后还要及时上报。E、对后勤工来讲也可以增加相应的条款,完成车间安排的临时、紧急性的任务。F、从案例知,“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工作说明书上的原文,就找来一名服务工来做清扫”、“车间主任威胁说要把他解雇”。作为一个车间主任来说此为契机,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观念,改变工作作风,公平、公正待人。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处理工作方面少一些主观臆断,多一份细心。(2)对操作工要批评教育,应向他指出:把机油洒在机床周围的地上并拒绝清扫是错误的。从案例知,“机床操作工的工作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状态,但并未提及清扫地面”,何为“处于可操作状态”,机床周围的地上有机油洒难道是可操作状态? 对车间主任也应适当的批评,为防止类似的问题在次发生,说明我们工作时有些事是控制不了的,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这时我们应对说明书进行修改,对操作工要增加一个功能,洒了还要负责清扫,在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要求操作工对清洁环境承担一定的保洁的责任。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应该及时汇报上级,对服务工和勤杂工也应当加上一条,要完成车间安排的相关或紧急的任务。 (3)你认为该公司在管理上有何需改进之处? 答:A、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要进行管理分工、重新定位、对职务说明书进行修改。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B公司在管理上,可以让一些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基层管理人员参与到岗位职责的规划工作中来,基层管理人员对第一线的工作情况熟悉,比较清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工作说明书;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提倡爱岗敬业、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在发生类似事件时,能顺利地加以解决。

试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试论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 杨相等 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的最强者之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太多太多。其中人力资源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具有长远和综合效应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拟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1980年国际自然保障联盟组织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提出的。在1981年该组织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纲领性文件——《保护地球》中,给“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是“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1992年,一百八十三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会议厅通过了地球各国、各民族,各种肤色人群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保护,“全球变化问题”一起被列为当代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从本学科出发,提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可是其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经济必须发展;第二,发展应该稳定持久;第三,经济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应该协调发展。

人口数量的庞大,自然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都说明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八十年代起,国家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和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在健全法规方面,现在已经有五部环境保护法,八部资源去,三百多项环境标准: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环境发展的十大对策,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列在首位;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初,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的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关键措施。 二、人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人力资源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支付的体力的脑力的总和,即在人的劳动能力。它是表现在劳动力身上的自由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中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积累物质资本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经济就不能发展。开发人力资源会推动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几十年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已经控制人力资源数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检测题

高二地理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2、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3、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A.①地—水库大坝、②地—果林、③地—耕地、④地—水土保持林 B.①地—水土保持林、②地—耕地、③地—果林、地—水库大坝 C.①—果林、②地—耕地、③地—水库大坝、④地一水土保持林 D.①—耕地、②地—水土保持林、③地—水库大坝、④地—果林 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2,回答4—5题。 4、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图2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3,回答6—8题。 6、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7、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 8、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 9、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从1999年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就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 B.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比珠江三角洲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多C.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 D.199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略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10、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读我国部分省市区1996—2004年耕地变化情况表,回答11-15题: 1996—2004年我国部分省区耕地变化情况表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 名词解释:1.人力资源:也称劳动力资源,劳动资源,人类资源,是存在于人体中的经济资源,用以反映人们拥有的劳动能力,包括人的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也包括人的现实劳动能力和潜在劳动能力。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人力资源是由企业支配并加以开发的依附于企业员工个体的,对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现实人力资源:指企业所直接拥有和控制的员工总数,它的计量结果是现有员工的总人数。企业现实人力资源又可以分为固定员工和其他员工两部分。 3.潜在人力资源:指现在不被企业直接支配,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 4.人力资源投资:是指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知识,经验和技术,在教育、培训等方面所进行的资金、实物和劳务的投入。 简答题:1.简述人力资源投资的特点 1)人力资源投资的超前增长性; 2)人力资源投资的激励性; 3)人力资源投资的个人意愿性; 4)人力资源投资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5)人力资源投资的功利性。 论述题:1.试述人力资源投资的作用。 1)人力资源投资,体现着社会中科技人员,企业家和经理阶层,熟练工人的队伍的壮大, 从而推动着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 2)人力资源投资能够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人们通过教育训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自然 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从而获得相应的效益。 3)对人力资源投资有助于控制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规模过大对生存环境造成的压力,提高 人的整体素质,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第二章 名词解释:1.人力资本:就是具体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或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 简答题:1.简述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3)人力资本的投资标准; 4)摆脱贫困的关键; 5)对教育投资进行市场调节。 论述题:1.试述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舒尔茨指出,知识和技能大半是投资的产物,而这种产物加上其他人力资源投资便是技术先进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占有优势的主要原因。 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医疗和保健支出、用于培训在职人员的教育支出、用于正规的学校教育支出、用于社会培训项目的支出和用于人力资源迁移的支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