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兼论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兼论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

披露理论研究评估

——兼论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

毛洪涛吉利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610074)

【摘要】本文运用档案研究的方法,首先从1991—2004年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会计研究》的

论文中,以较宽松的检索条件和较严格的甄选条件,选定72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的论文。接着对这些论文从发展轨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最后,我们建议从三个层次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借以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继续深入和取得突破。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理论框架

我国资本市场用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百年所走过的路程,已初步形成了以《证券法》为主体,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框架(蒋顺才等,2004)。这些成就和我国会计学界十多年来坚持进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不无关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步人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一轮发展阶段,与资本市场发展休戚相关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践亟需新的理论引导,特别是需要能够解释中国资本市场独特性和解决其特殊问题的理论。为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进行一次评估,把握其发展轨迹和取向,发现和解决其中的问题,以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继续深入和取得突破。

一、评估方法和样本

这项评估运用档案研究(archivalstudy)的方法,以《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会计研究》上发表的论文为样本,以各刊1991年第1期至2004年最后一期作为这项评估的时间范围。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成立,这个时间范围就涵盖了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至今的全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

为了得到在期刊范围和时间范围内的所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论文,我们首先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index.htm),以“篇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以“披露”“公开”“报告”等为检索词,进行了“模糊匹配”检索。较宽松的检索条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论文的漏选。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了一轮甄选。首先剔除了诸如《新公共管理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此类形式符合而实质不相关的论文。接下来,还以较严格的甄选条件剔除了两类间接相关的论文:一类是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据进行市场有效性、企业并购效益、会计国际化等相关

26

 万方数据

命题检验,但不直接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和质量的论文;另一类是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作为解决信息失真、优化公司治理等的措施,亦不直接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和质量的论文。因为这两类论文,都只是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规范、披露信息真实可信的假设前提下,主要研究其它命题。此外,按照档案研究的惯例,我们同样剔除了短讯、会议综述、书评、国外文献编译等形式的论文。

二、评估发现和分析

1.发展轨迹

对最终选定的72篇论文,以年为单位进行统计,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最初几年并没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论文,最早的研究见于王鹏程的《论证券经济与会计信息的公开——兼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会计研究》1994.2),而《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直到1998年才出现相关论文,此后每年都有几篇,近年来论文数量又有较大幅度增长,如表1所示。

表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论文的数量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合计《经济研究》O00O000l1102218《管理世界》0O00O0010112409《会计研究》00O221233479111155合计OOO22l254681317127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我国从没人研究、少人研究,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是与我国资本市场和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历史相对应的。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之初,正式、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未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八家上市公司各自遵循国营工业、国营商业、集体工业、集体商业、乡镇企业等七种格式编制会计报表,这种既不符合股份制公司要求又不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显然是无法对外披露的。1991年仅是将八家上市公司的每股净利润、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指标公诸于众。1992年则邀请了高等院校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照会计国际惯例,将八家上市公司的报表按照同一口径进行分解与合并,这种“转换”在世界各国会计发展史上并无先例,但却是会计适应环境的一个典型实例。(蒋义宏、魏刚,2001)1992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6月,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至此才建立起来。考虑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的周期,1994年即出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论文,基本上是符合实践发展和适应其需求的。其次,自2001年起,证监会严厉查处了银广夏、麦科特、蓝田等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的案件,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相继曝光了安然、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的会计作假案。个别上市公司的会计作假和信息失真作为一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其行为动机和涉及经济体制、市场制度、公司治理等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必然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的高潮亦在情理之中。

2.研究内容

我们研读了全部72篇论文,并按研究内容把它们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27 万方数据

的动因、行为模式、社会影响、法律责任等进行理论解释和推证的论文,有27篇,占37.5%;第二类是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效果,即其质量、市场反应、用户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检验和描述的论文,有16篇,占22.2%;第三类是研究特定信息的披露问题的论文,如每股收益、分部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收购信息、无形资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等,也有16篇,占22.2%;第四类是研究特殊主体的披露问题的论文,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业、中小企业等,有8篇,占11.1%;此外还有3篇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披露、1篇研究信息披露史和l篇进行信息披露比较研究的论文。这种分布和结构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已具有相当的广度,其关注域基本涵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所有相关领域,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在深度上尚存在着一定局限。

首先,各类论文都表现出分散化的趋向。例如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解释,历来就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种视角,涉及有效市场、信号传递、公共产品、政府管制等多个命题,这些在第一类论文中都有所反映。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又引入公司治理理论(乔旭东,2003)、伦理学得到的推理模式(陈国辉,2003)、法学(蒋尧明,2004)和心理学(孙曼莉,2004)等,发展了许多新的理论解释。但这些论文多是从单一视角、就单一命题的“点”的研究,鲜见把不同视角、不同命题结合起来的“面”的研究。周红(1998)作过一个归类,提出财务信息披露的三种基本理论模式是新古典理论、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陈艳(2004)则对经济学的理论解释进行了总结。

其次,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的论文表现出非理论化(nona—theoretical)的趋向,~些论文似乎并不基于理论,也不试图做出理论贡献。如在检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果的时候,仅描述问题的表现形式,提出的对策或是国内刚刚宣布采取的措施,或是国外的成功经验,而不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对策为什么有用、作用的条件和机理,等等。又如在研究特定信息、特殊主体的披露问题的时候,仅介绍披露内容和格式,过多拘泥于如何操作,而不说明和解释基本原理。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论研究的取向。对72篇论文,按照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发现:属规范研究的有48篇,占66.7%;属实证研究的有24篇,占33.3%。相对于全部会计学研究中实证研究所占的比例,这个比例是较高的。①

评估实证研究的应用程度及其发展变化,不能只看其绝对数,还要看其与全部论文的相对数。为此,我们观察各年、各刊的实证研究论文占当年、该刊的全部论文(皆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论文)的比例,发现这个比例始终维持在一定水平,并没有多大增长,如表2所示。

概括而言,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容易获得,所以实证研究有了较广泛的应用,揭示了市场对不同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赵宇龙,1998;刘煜辉等,2003)、市场反应随意(孔小文、玉笑坤,2003)、信息披露不充分(沈艺峰,1996;吴世农、黄志功,1997)、信息过载(薛祖云、吴东辉,2004)等问题及其影响。

实证研究论文绝对数的逐年增长,并没有使之取代规范研究,甚至没有表现为相对比例的加重,我们认为,这自有其合理的解释。一般说来,实证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发现偏离公认价值和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实,而实际做得对与不对的判断,或公认价值的调整,或理论的完善,则依赖于规范研

①据赵西h等人对1992—2001年发表在《会计研究》上的1130篇学术性论文的统计,属实证研究的有90篇,仅占7.96%,虽然这两个统计数据在期刊范围和时间范围上不尽相同,但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比较。

28

 万方数据

表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论文中实证研究的比例

199l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l200220032004《经济研究》100%100%100%100%100%100%《管理世界》0100%100%O75%

《会计研究》00100%50%0025%28.6%027.3%27.3%合计OO100%50%20%25%50%37.5%15.4%47.1%33.3%“一”表示当年没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论文,故不计算比例;“0”表示当年没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实证论文,故比例为0;合计栏由当年的实证研究论文和当年的全部论文计算填出。

究的全面归纳和系统演绎。实证研究揭示问题,接下来就应具体分析这些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之道,这需要规范研究对理论的完善和突破,否则继续在现有理论指导下,重复证实大家已经知道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本身有多种方法,按照数据来源,我们对这24篇实证研究进行了分类,发现:基于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经验检验有15篇,占62.5%;基于信息用户的问卷调查有7篇,占29.2%;基于上市公司真实行为的案例研究有2篇,占8.3%。实证研究以经验检验为主,这与国外和国内其他领域的现实状况一致,但案例研究的缺乏反映出这些实证研究似乎更重解释性而轻实用性。

三、评估总结和建议

1.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迫切性

从以上评估发现和分析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卓有成效的一面是主要的。但这项评估也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对此我们建议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具体分析如下:

(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的症结所在是缺乏理论框架。迄今为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还不构成一个理论整体(体系)。尽管林林总总的文献呈现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的各不相同的理论解释,但这些理论解释的绝大多数是因理论研究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是由表及里的“透视”,是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定方面的“印射”,只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某些理论要素做程度有限的修正。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的范围在哪里、理论要素有哪些、其实质性联系如何,则既不统一又不明确,而将全部理论要素整合起来恰恰是构建理论框架的首要目的。正是由于缺乏理论框架,一方面使得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少有全面归纳和系统演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也使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各种理论解释找不到深入和融合的方向,“只见花开、不见结果”。

(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规范需要理论框架。用一个理论框架来规范相关会计实务,其代表是在1976年由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开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项目。对此,有学者指出规范会计行为的努力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事件处理模式”,即对实务中现有的惯例进行总结,从中选择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制定为会计准则;二是“通用原则引导模式”,即为财务会计提供一套概念框架,各种行为规范方式由其演绎出来。并认为在第二种模式下,各类交易或事项根据其性质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提高准则制定过程本身的质量、一致性,以及能够缓解实务界要求准则制定者及时做出反

29 万方数据

应的压力。(杜莉,200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我国可以说是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研究,迄今为止的理论研究大多缘起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其中教训和经验的总结,由一点切人。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可以同时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取向提供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全面、比较详细和有一定前瞻性的信息披露制度。

2.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含义和原则

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也就是确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全部理论要素,并界定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秩序和方式,基本上应遵循以下原则:(1)总体性原则。指理论框架包括的理论要素应该涵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所有相关领域,应以务实的作风,逐一研究其中的主要问题,从而能够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行实务和设想的实务,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平台。可见,总体性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2)逻辑性原则。指理论框架包括的理论要素排列组合在一起应该具有的效果,一般可将理论要素归集为三个层次,同时回答了理论研究的三个根本性问题:第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回答以什么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第二,理论在不同假说下的推证,回答理论研究的路径是什么?它们怎样将诸多的理论要素贯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理论的应用,回答如何用理论解释和预测实务?(3)抽象性原则。这是相对于实践和单个理论要素的具体性而言的。首先,理论本身是对实践的理性抽象和逻辑思辨;其次,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并不具体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方式等,不能代替信息披露制度文稿,甚至并不详尽阐述单个理论要素的内涵和外延,它主要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取向,即总体性、逻辑性问题。

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初步设想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从三个层次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形成一个从理论研究的基础出发、经由一定的路径、到具体应用问题的“树型”结构,如图1所示。

30

其他分类

信息内容组织形式信息冗余度信息置售度披露人的解释披露媒介披露时机(一般)上市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定期报告中期报告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发行

图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

 万方数据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的基础。这一层次的理论研究主要回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什么(what)的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应以资本市场研究为基础,因为资本市场同时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首先,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历史来看,它是资本市场建立之后的产物,是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沟通机制之一而提出的,而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发展变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是基本一致的。其次,检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效果,也最终要看资本市场的反应。最后,从对资本市场不同的假设前提出发,形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同的研究途径,并将各种理论要素贯通为一个有机整体。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的路径。这一层次的理论研究主要回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为什么(why)的问题。从对资本市场不同的假设前提出发,形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同的研究路径:第一,从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前提出发,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动因及其信息含量和有用性;第二,从市场失灵的假设前提出发,研究政府管制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上都是站在市场效率的角度,第三则是站在市场公平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的理论解释。必须明确的是,不同的假设前提导致不同的研究路径,但并不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例如许多从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前提出发的研究,和许多从市场失灵的假设前提出发的研究,都得出了政府管制必须有度的结论。因为资本市场不可能完全符合某一假设前提,假设前提是为了理论研究的方便,但科学的理论研究最终还是会反映现实状况。

(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的应用。这一层次的理论研究主要回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如何进行(How)的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用来解释和预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可按披露内容,分为首次公开发行、年度报告、中期报告、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发行等的信息披露理论研究;或按披露主体,分为(一般)上市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的信息披露理论研究。我国现行信息披露制度兼有这两种分类,因而按此进行理论研究,便于为政府管制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并不仅仅是几个特定的数字,也不仅仅是几张报表,而是一个由信息内容、组织形式、信息冗余度、信息置信度、披露人的解释、披露媒介、披露时机等组成的多维度向量,企业对其中任何一个维度施加影响,都会导致其发生某些变化。(吴水澎等,2002)因而按此进行理论研究,则便于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提供指导。我们认为,各种分类之问并没有优劣,选择哪一种取决于理论研究的目的,但需要强调分类本身的完整和无交叉、重复。

主要参考文献

[美]贝克奥伊.钱逢胜等译.2004.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陈国辉.1997.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陈汉文.1996.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设想.会计研究,6

杜莉.2004.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会计研究,1l

蒋顺才等.200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蒋义宏,魏刚.2001.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英]瑞安等.阎达五等译.2004.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汤云为,赵春光.2001.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5

杨海峰.2004.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应用的透视与述评.财会通讯(学术版).1

赵西卜等.2003.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会计研究》十年文章述评.会计研究,4

31 万方数据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兼论构建上市公司信

息披露理论框架

作者:毛洪涛, 吉利, Mao Hongtao, Ji Li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610074

刊名:

会计研究

英文刊名:ACCOUNTING RESEARCH

年,卷(期):2005,""(9)

被引用次数:18次

参考文献(10条)

1.贝克奥伊.钱逢胜会计理论 2004

2.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1997

3.陈汉文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设想 1996(06)

4.杜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2004(11)

5.蒋顺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2004

6.蒋义宏.魏刚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 2001

7.瑞安.阎达五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2004

8.汤云为.赵春光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2001(05)

9.杨海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应用的透视与述评[期刊论文]-财会通讯 2004(01)

10.赵西卜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轨迹与取向--《会计研究》十年文章述评[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200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张志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义务研究2008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世界各国对其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最主要制度之一。充分、及时而有效的信息披露能够有效地防止证券市场的欺诈、不公平现象,能够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现代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是保障证券交易安全、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证券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并且,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国股票市场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股票市场从建立至今不过20年之久,根据理论研究,还处于弱势有效阶段。在这段岁月里,令证券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最为头疼的就是信息披露问题。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增强其有效性,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披露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

本文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出发,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义务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义务的内涵、制度变迁和价值与功能;其次,从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便捷性等方面重点探讨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义务的要求;再次,分析对比了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义务的内容,并指出了我国的不足;之后,探讨了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法律义务的民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的基本性质、责任主体和责任构成要件;最后,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义务的立法建议和思考。

2.学位论文王树伟基于博弈论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研究2008

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都会有信息披露失真的问题,而我国这一问题尤其严重。上市公司真实有效的信息供给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分析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找出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博弈论的方法,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主要有:

1.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现状,给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并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

2.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危害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上市公司普遍的持续的虚假信息会造成证券市场萎缩,并对上市公司披露失真信息给证券市场带来的效率损失进行了分析。

3.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从证券市场各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失真信息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

4.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防止上市公司披露失真信息的监管对策建议。

3.学位论文陈淼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研究2008

机构投资者不仅是各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也是优化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第一,对我国做该领域进行初探,分析机构投资者如何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产生影响,即理论阐述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可能性和途径。

第二,结合我国实证数据进行经验论证,讨论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之间的作用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并对研究思路做了框架式的梳理,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首先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界定,主要理清机构投资者和信息披露的文献脉搏,顺延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从而为整个命题的阐述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文献基础。

第三部分,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能性。首先分析机构投资者的性质特征,通过与法人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比较,界定了机构投资者的属性:(1)集合投资的规模性;(2)代客理财的中介性;(3)投资运作的专业性;(4)股权投资的收益性。机构投资者皆备了个人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的某些特点,这就意味着在对待公司治理(如信息披露)的问题上,机构投资者一方面能够通过行使内部股东权力干预管理层决策,同时也能够像中小投资者那样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该公司股票影响管理层决策。接下来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动机,通过机构投资者信息收集渠道

,成本-收益考虑和外部环境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机构投资者会关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第四部分,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途径。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重点阐释了机构投资者作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运作机制,并从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两个角度分别展开讨论。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部机制,是指机构投资者通过行使股权的积极行为,参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通过股东大会、诉讼等各种内部手段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的作用机制,即通常所说的“用手投票”。而外部机制是相对于内部机制而言的,指机构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外部资本市场而非公司内部治理体系,进行股票买卖或持有,即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的作用机制。接下来分别讨论了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作用方式。

第五部分,实证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主要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从而提出实证研究思路图,并对实证研究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派生问题,即机构投资者的结构划分和信息披露内容的指标构建单独加以说明,根据研究思路分别提出六个假设:(1)机构投资者正向作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其自愿披露内容越多;(2)机构投资者正向作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频率,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其信息披露频率越高;(3)机构投资者股权集中度增加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影响;(4)平衡型机构投资者能够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5)变换频繁型机构投资者由于持股期限较短,对公司控制力较小,用手投票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能力也较弱;(6)集中型投资者,持股较为集中,分散性较低,对单独某家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较高,与公司之间具有很强的关系,因此获得内幕交易的成本很低,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假设(1)(2)主要讨论作用性质,假设(3)(4)(5)(6)是讨论影响因素方面。

第六部分,在第四部分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采集了深圳证券交易所467家样本上市公司05年数据并进行了截面分析,考察了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之间的作用性质及其影响因素。模型证实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能够积极作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升,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相应得到提高。此外,我们还从机构投资者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结构角度考察了影响两者关系的外生因素,发现机构投资者股权的过度集中将阻碍公司的公开信息披露。对于机构投资者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包括社保基金、QFⅡ在内的平衡型投资者显著正向作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而交易频繁型投资者反向作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而集中型投资者并未如我们预测的那样对信息披露有显著的负作用,我们在文中具体阐述了造成该回归结果的具体原因。

第七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做一个总结,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1)加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建设;(2)提高机构投资者治理的能力,培养平衡型机构投资者;(3)建立更有效的控制内幕信息交易的措施与法案。

三、主要贡献

本文试图揭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以及产生该种联系的方式和途径,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通过理论解释和经验论证两种手段,对该问题作一个系统的阐释。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主旨上,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已有文献已从信息理论、公司治理、市场竞争等角度研究了决定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单独考虑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

第二,理论部分,在参照现有文献并进行提炼的基础上,提出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分为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并顺延两条思路分别深入研究,分别揭示其内在运行机理。

第三,实证部分,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揭示机构投资者结构与公司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并从披露时间、披露频率、披露内容三个方面综合探讨机构投资者对信息披露的影响;并探讨了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因素。

4.学位论文吴黎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问题分析2007

截至2006年底,境内上市公司总数从资本市场建立之初的8家上升到1422家,总市值超过7.4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约37%。十几年来,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国民经济的增长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己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开辟了直接融资渠道。不仅如此,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增加了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改善了我国的金融结构,对推动当前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我国股票市场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股票市场还很年轻,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股市投机成份较重,股市的违规、违法行为使投资者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股票市场中,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股东与上市公司经营者之间、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信息披露既是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也是区别于非公众公司的主要特征,依法公开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证券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的改革,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从行政审批为主过渡到了以信息披露为主的监管,制定了一系列的信息披露法规和规章。此外,为了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管理层对信息披露监管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被处罚的公司数量增加;二是处罚的力度有所加大。从整体上看,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在逐年提高,信息披露制度在不断完善,披露要求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许多内容已与国际接轨,但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达到什么水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 本文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信息披露有效性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样本数据对有效性进行描述和分析;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披露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结论性归纳,并给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的一些措施。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前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1章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理论研究。这章分为三节:1.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概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直接依据,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规范化和完善化的重要保障。本章从首次公开上市信息披露、定期报告信息披露和临时公告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概览。1.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含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不仅是证券信息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前提,而且是实现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有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才能保证整个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现。信息披露有效性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要遵循完整性、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三个原则。1.3信息披露有效性的文献述评。介绍国内外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有效性研究的文献。

第2章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的问题分析。信息披露有效性要求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要遵循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三个原则。本章从信息披露的这三个原则分析入手,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和公告进行统计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并通过对最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分析,实证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章分为四部分:2.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完整性存在的问题;2.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存在的问题;2.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存在的问题;2.4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分析。

第3章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建议。本章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角度,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提出建议。本章分为三部分:3.1从上市公司角度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3.2从中介机构角度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3.2从监管机构角度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分别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介机构会计事务所和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这些问题进而达到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的目的。

5.学位论文黄小莉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实证研究2008

就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家族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家族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家族企业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通过改制整体上市或者兼并收购等方式成为上市公司。在这种背景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创业板市场推出在即,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对于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研究的问题是:Type A(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产生的代理人问题)和Type B(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之间的代理人问题)在家族控股与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对公司盈余质量有何影响。公司盈余质量通过操控性应计利润、预测性现金流、盈余持续性和盈余反应系数四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来度量。考察了,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报告盈余质量是否优于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家族控股上市公司面临更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是因为他们能直接控制他们的经理人(Demsetz and Lehn,1985)。这使得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在基于工作表现的方面对经理人给予更少的管理补偿,所以经理人所报告的盈余数字不太可能因管理机会主义而被操纵。更近一步,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创立者对企业活动更多的了解能够使得他们对所报告的数字进行更直接的管理,从而使得这些活动时刻得到监控。所以基于Type A的盈余质量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在非家族控股企业发生。与此同时,家族控股上市公司面对更多更严重的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家族对股权和董事会成员的控制会让家族控股公司的董事会变得缺乏独立性,受到家族成员的控制(Anderson and Reeb,2003a;Anderson and Reeb,2004)。其次,本文针对信息披露中业绩预告信息披露问题,通过实证分析了家族控股与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在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上的显著差异。总的来说,代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在家族控股和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所表现出来的不

同,是导致两类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同的一个可能因素。

本文在解读信息披露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试图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内涵进行界定,总结其特征,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特别关注控股权性质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然后采集家族控股与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披露的盈余质量、业绩预告信息披露质量根据两类代理问题谁占主导来设立假设建立模型,在引入家族控股与非家族控股这一虚拟变量的条件下,评价控股权性质的差异对信息披露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分析了实证结果,针对实证结果为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的介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情况引出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接下来,针对本文要研究的家族控股上市公司进行概念界定,特别分析了与民营上市公司的异同,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文献综述及评述。在本章,详细介绍了信息披露的概念以及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点,具体阐述了支持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的基础理论、动机,并从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方法入手归纳了国内外对家族企业信息披露的研究,重点分析评述了运用实证方法对信息披露进行研究的现况。评述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从相关文献综述中,了解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的基础理论和研究现状

,为本文的立意和假设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章,研究设计。在本章中,首先在综述了有关信息披露的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点,针对盈余质量信息披露、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两个方面的信息披露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并阐述了设立各个假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了样本选择和数据获取的情况;再次,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本研究用以量化被解释变量的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并对解释变量的计量以及控制变量选择的原因和计量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了本研究中用到的八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四章,实证检验结果和分析。本章中,对1154家样本公司2005-2007各年的盈余质量、业绩预告以及1154家样本公司2007年各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对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诊断之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2005-2007年样本公司盈余质量、业绩预告的因变量进行回归拟合,模拟出家族控股与非家族控股这一虚拟变量与公司信息披露关系的模型结构。最后,利用回归结果对各个假设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从盈余质量、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建议。

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的两类代理人问题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会产生影响。对这一课题加以关注和研究,不仅对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政府监管部门、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及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本文专门针对我国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存在的两类代理人问题,从实证的角度对其特定的控股权性质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和补充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外学者专门针对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两类代理人问题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但目前在我国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题几近空白。本文专门以我国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与非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进行对比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这将能给对此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和相关建议。本文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具体阐述了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代理人问题严重程度的不同怎样影响了公司信息披露的盈余质量、业绩预告。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针对两类代理人问题在家族与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哪类问题占主导地位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从中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将给监管部门在制定和完善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非控股股东权益保护制度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3、本文的研究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Healy、Palepu(2001)和Bushman、Smith(2001)提出在有关公司信息披露的代理人问题效果方面的文献中,目前还没有较多的实证结果。本文的贡献在于展示了家族控股和非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代理人问题严重程度的不同怎样影响了公司信息披露。一份最近的研究(Wang,2006),实证了家族企业成员和盈余质量的联系,他的研究结果总的来说和本文的研究结论趋于一致。但本文的研究同他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在本文中考虑了四种不同的盈余质量测试的方法。并且在本文中笔者进一步,考察了管理层的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分别对预告好消息和坏消息组进行对比回归分析。

4、本文的研究对家族控股上市公司这一类股权性质公司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我国家族企业越来越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存在着 Type A和Type B两类代理人问题。以前的一些研究已经研究过这些家族企业,然而,在我国的家族企业的代理人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否比非家族企业的代理人问题的严重程度还要大或者小,现在仍处于争论之中。通过指出在这两种类型的企业之间信息披露质量的不同,本文对这方面的争论的解决是有贡献的。通过研究发现,家族控股上市公司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这种发现与这些公司因较少的代理人问题面临更少的管理机会主义理论也是一致的。

6.学位论文王晓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总体质量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来自深交所2006-2007的证据2008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是近年来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外理论分别从信息披露质量影响股票流动性、市场风险和预期现金流三个角度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多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然而我国股票市场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上市公司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公司或者迫于监管的要求和外界舆论压力而进行信息披露,或者基于发行股票、业绩考核等目的选择披露虚假信息,而并不是出自于自身战略的考虑而进行有效的披露,由此出现了大量信息披露不规范现象。而且,由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得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信息披露的效果受到影响,反过来也影响了公司披露信息的动力,因此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一个不断规范与完善的发展阶段,信息披露日趋规范,市场主体间信用意识逐步加强,投资者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作为对资本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到底是否存在着相关关系呢?两者的关系是否会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总体质量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同时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相结合,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第1章简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及文章创新之处;第2章是国内外文献及理论分析,分别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文献进行了综述及理论分析。国外理论分别从股票市场资金供给方一投资者的行为和股票市场资金需求方一上市公司的行为两个角度分析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同时也有的学者提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不一定会引起股权融资成本降低,有可能使成本升高;国内文献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上是两者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随着各方对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日益关注和重视,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正在经历着一个从不断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转变过程,本文第3章简要阐述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定义、动因,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等部门对信息披露的评价标准,同时还从我国信息披露机制、信息披露质量总体情况、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最后对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了重要性及成本效益分析,上市公司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要受成本与效益原则影响的,实际上是要寻求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平衡。信息披露成本主要有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竞争谈判劣势等,信息披露收益主要包括筹资收益、竞争优势收益等。这章主要以规范和定性方法为主;在本文的第4章考虑到股权融资成本本身涉及到较大的计算量,因此单独列出第4章介绍股权融资成本度量,介绍了股权融资成本的界定及其详细计算,还对我国现在的几种对信息披露质量衡量的几种做法进行归纳总结;第5章主要介绍了实证模型的选择,控制变量的选取,以及样本的筛选过程,最后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其进行的实证了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本章主要以实证为住;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完善有关会计准则和证券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建议。

本文以深圳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股权融资成本的计量本文采用剩余收益模型(GLS模型)计算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GLS模型近年来应用非常普遍,很多研究表明GLS模型在对股权成本的预期能力方面要优于传统的股权成本计算模型。GLS模型相比其他模型而言,主要适用于不发放红利或者短期内没有正的预期现金流的公司,以及现金流高度波动的公司,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选择了GLS模型来计算股权融资成本。对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总体质量的度量,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与权威性考虑,本文选取了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考核指标,分别对其赋值作为衡量信息披露总体质量的指标。利用深交所06年和07年上市公司数据,分别选取了138和179个样本进行研究,经过EVIEWS回归结果发现,在控制贝塔系数、公司规模、账面价值比、盈利水平等因素的条件下,总体来看,信息披露总体质量越高的样本公司的边际股权融资成本越高,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而这个结论与我们预期的负值恰好相反,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披露是为了解决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股东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保护不足将导致中小股东吃亏,保护过度则大股东没有激励机制,则公司发展缺乏效率,就说信息披露有两面性,受到成本一收益原则的约束,信息披露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去选择最优的信息披露。在考虑是否披露一项信息时,除了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外,还必须对其成本和效益进行权衡,确信效益大于成本时再确定提供。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保留些信息不公布,有时候对企业的经营是有利的。作为监管者,一方面要注意保护

中小股东利益,对企业必要的信息披露做出规定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要让企业的经营者能有信息披露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企业的经营者可以利用这种没公布的信息获利,一般都说这种情况可能会损害小投资者利益。但是,这种信息的利益可以给经营者以激励,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发展。

其次我国信息披露失真是我国股票市场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的现象,而且所披露的信息多半是强制性披露信息,很少有自愿性信息披露;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竞争机制,再加上证券法规中民事责任的缺位,投资者无法因不实或误导性陈述向公司及有关责任人提出民事诉讼获取赔偿,充其量只能不满或愤怒而已。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并不是非常关心信息披露或者虽然关心也不敢相信,作为理性人的投资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就会发现在目前的市场中最优的策略就是不去轻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导致其信息含量和有用性下降,即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预期的效益,反而是上市公司因为信息披露而花费了成本;说明我国信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大于效益。

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一些政策建议,一方面要加快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完善证券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降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同时针对我国信息披露长期失真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证券法规体系,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的力度,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股权结构,培养和保护投资者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对深交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总体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了我国深交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总体质量与边际股权融资成本存在一定程度正相关关系,并对其研究结论进行了解释。虽然在内容、变量等一定程度上有了创新,但是由于数据和研究条件有限,本文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我们的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股权融资成本的变化与波动,但是我们的模型均是从微观基础出发建立的,也就是围绕着公司结构建立的模型,而没有过多地或者说没有从影响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宏观环境出发来建立模型,这也是本模型的缺陷之一,会计制度的健全、证券市场的完善、经济的稳定等也对股权融资成本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本文并未考虑这些因素。其次由于数据有限,没有对模型做过多的变化,主要是依靠曾颖、陆正飞老师的模型进行研究。另外由于上海证券市场没有公布信息考评结果,因此没有对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以上几点都是有待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加以改进。

7.学位论文刘勤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系统研究2006

目前股票市场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形成了可观的市场规模。但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也开始凸现出一些比较严重的深层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虚假信息披露。2001年以来,由于一些重大虚假信息披露案例的发生,中国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中的严重问题已引起市场诚信危机,也吸引了许多人关注、研究。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流动的市场,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是投资者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三公”原则的具体体现,更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基础。

要正确认识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需要放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中,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该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开放系统、动态系统、可控系统、复杂系统。它由上市公司子系统、投资者与债权人子系统、中介机构子系统、监管者子系统构成。因此系统论是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适当工具。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以制度的视角研究“真实世界”的各种制度,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信息披露制度也就是一个各利益集团(子系统)相互博弈的系统。证券市场信息的显著特点是信息不对称,这样会产生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都会降低市场效率。

由此可见,新制度经济学和系统论思想有许多互补之处,本文即是以系统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理解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 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创新:

一、本文用系统论来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并建立四个子系统上市公司子系统、监管者子系统、投资者子系统和中介机构子系统进行系统性分析,剖析了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及运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以系统论的角度对成熟市场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用系统论来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系统或制度是视角的创新。

二、本文用博弈论对子系统间如上市公司子系统和监管者子系统、上市公司子系统和投资者子系统的博弈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收益,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博弈成本与收益,并结合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和变迁中利益集团的博弈来说明中国股市的现状和问题,这样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方法可谓是一种创新。

三、本文通过对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中介机构子系统与上市公司子系统的关系。会计估计的主观特性使其往往成为“内部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内部人”利用会计估计进行的财务信息扭曲行为,注册会计师是否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本文运用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过程中暴露出的失当会计估计数据,观察注册会计师对失当会计估计的监督作用。试图回答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和前一年,注册会计师是否发现了这些失当行为并通过审计报告揭示出来。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

下面分章节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在第2部分首先回顾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探讨和系统论基础。尽管“有效资本市场假设(ECMH)”提出了资本市场信息有效,但这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之上。现实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资本市场信息的效率达不到最优披露,相关和可靠的信息披露是股票市场的必然选择。市场的效率和公平原则实质是一致的,信息披露应当从效率和公平出发,以维护投资者利益为基本原则,同时还应遵守诚信原则、政策一致(连贯性)原则和效率最大化原则。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监管问题的研究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才能全面和深入。在本部分说明了作为本文理论基础的系统论理论和思想。同时,系统在另一种角度上也可被看作是制度,而制度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方法对此极有帮助。文章论述了系统论和制度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对信息披露监管系统分析的适当方法。

第3部分首先分析了世界上主要的三种证券监管模式:集中统一监管、自律监管和中间监管(混合监管)模式。然后分别研究了三种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的美国、英国和德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系统。认为发达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比较有效的原因主要在于形成了有效的系统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要提高我国信息披露系统的有效性,必须制定适当的规则,即完善系统运作的机制,并明确和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4部分简要回顾中国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监管的现状,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系统进行了系统论的分析。指出该系统是一个人造的、被组织系统、开放系统、动态系统、可控系统、复杂系统,它由上市公司子系统、投资者与债权人子系统、中介机构子系统、监管者子系统构成。然后用博弈论分析了形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现状的历史原因。在对比证券市场一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变迁指出其特殊背景,强调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的现状与证券市场功能定位、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和投资者行为都密不可分。最后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信息披露违规倾向较为明显、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和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特别是存在一些重大虚假信息披露的案例。

从第5部分开始,对信息披露与监管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逐一分析。第5部分分析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和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公司治理问题得到广泛重视,也成为中国证券监管部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原因在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健康运作的微观基础,也是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真实的保障机制。本部分对上市公司的道德风险、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博弈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改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一些建议。

第6部分分析了信息披露与监管系统的子系统——投资者。该系统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境内投资者和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是系统的驱动因素。在利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我国投资者结果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软约束,进而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在信息披露中的相互博弈,及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最后指出,培育有效的信息需求主体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7部分分析了信息披露与监管系统的子系统——监管者。该系统的监管者包括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系统的施控装置。在指出监管部门存在的一些功能和机制缺陷后,对上市公司与监管者的博弈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监管力度不够,必然使上市公司在利益驱动下产生虚假信息披露的侥幸心理。认为监管部门应当改进监管工作方式、充实监管力量、强化交易所的一线监管职能。

第8部分分析信息披露与监管系统的子系统——中介机构。中国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有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由于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其职能存在明显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偏差。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并且由于特殊运行机制带来的道德风险使我国的中介机构缺少了许多制约。以注册会计师和证券律师存在的问题为代表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问题对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违规的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改革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体制和功能的对策建议。

第9部分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监管系统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几个重要因素,如股权分置、市场信用制度、法律和有关规则等。股权分置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使国有股份不流通,流通股对公司状况的外部监督机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使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缺乏了又一个约束机制;法律和有关规则规定有不完善的地方,给虚假和低效信息披露创造了机会;另外,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忽略了信用制度建设,市场缺乏诚信意识,信息披露中的虚假现象也就不偶然了。根据理论研究、原因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对一些问题的原因和建议已经存在一些

共识,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观点。

8.期刊论文许绍双.田昆儒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实践及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09,""(8)

由公正独立的机构开发和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质量评级制度是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管的基础.在实践中,许多机构开展了独立研究,各具特色,给我们进一步展开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文章分析了投资管理研究协会(AIMR)、标准--普尔公司(S&P)、国际财务分析和研究中心(CIFAR)、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中国台湾"资讯揭露评鉴系统"的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优缺点,并提出可资借鉴的相关启示.

9.学位论文余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及市场效应研究2007

资本市场是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作为产权市场的一种特殊商品,依赖于充分披露的信息作为定价基础,持续、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基本义务与管理层的基本责任,也是证券市场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资本市场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与传递有助于降低证券市场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证券定价的准确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国外成熟证券市场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获得长足的发展,用1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市场国家100多年走过的历程,上市公司从10多家发展到2006年底的1400多家,投资者开户数达到8000多万户,证券市场规模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逐渐显现;投资者经过两次牛市与熊市的洗礼逐渐成熟,价值投资理念取代投机理念成为逐渐演进的必然趋势;上市公司质量逐渐分化,盈利质量不断提高、法人治理与信息披露逐渐规范;借鉴国外资本市场成熟的监管理念与模式,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能力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不断加强;再加上规范证券市场的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不断修改与完善,整个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不断得到加强。诸多实证经验表明,中国的证券市场基本达到弱势有效状态。

国内外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对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机制越健全,投资者的信心越足、证券市场的发展越好。投资者保护机制中,信息披露机制最为重要,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是减少内幕交易、研判证券投资价值、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其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投资者判断证券价值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信息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其分布状态如何,证券市场的定价机制是否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正是在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就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融资成本与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进行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总体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仍然能够起到降低资本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市场的有效性。本研究也为中国证券市场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及其监管提供实证证据。

论文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该部分主要从理论角度探讨信息披露的目标、内容以及经济学解释,为后续章节做理论上的铺垫。由于信息披露的目标决定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因此本章在深入探讨基于我国股权分置特殊治理状况下信息披露的目标基础上,对信息披露的经济学动因,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做出了合理解释,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在为中小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服务目标指引下,通过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为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呈现一幅清晰之公司价值图像的观点。

第二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评价。@ 本章在探讨信息披露透明度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果,采用混合模式建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体系,指标包括审计、合规性、及时性、自愿信息披露、网站信息披露、其它等六个方面,共42个指标46分;然后从2004年的所有上市公司中,随机选取120家公司,根据指标体系对其信息披露得分状况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公司都能基本做到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但上市公司在自愿信息披露与网站信息披露的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差异很大;此外,各类指标的自回归结果表明,所选指标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说明所选指标在衡量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并不重复。最后

,针对指标体系中合规性指标所占权重较大但国内实证结论较少的情况,本章还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的市场效应做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对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的公布有强烈的反应,处罚级别越高、处罚越严厉,市场反应越强。

第三章,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本章首先对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制度分析,旨在为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结论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检验。

第四章,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国外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也是观察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良好窗口。因此本章主要研究反映信息披露质量的直接评价指标与间接反映信息披露质量的盈余操纵系数的相关关系,以观察在评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两类指标的可替代性。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国外成熟的盈余操纵计量模式进行修正,并利用修正后模型计算了反映所选样本公司盈余质量的盈余操纵系数,并分别与信息披露总体质量及其各个组成要素进行多元回归,以判别盈余管理系数与直接反映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指标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市场成本。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研究表明,有效的信息披露能够降低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而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这一关系需要实证检验。本文根据GLS(2003)模型计算出所选89个样本公司的资本成本,并对样本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率、公司业绩、β系数等10个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前提下,公司再融资的成本与反映信息披露质量的信息披露系数在6%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与自愿信息披露质量系数在13%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此外,国内外有实证证据显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因此本文最后以年报信息披露日期的滞后性作为及时性的衡量变量,与资本成本进行多元回归,结果显示:虽然年报披露的滞后性与资本成本是反向变动关系,但没有得到统计意义上的验证。

第六章,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市场流动性。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指证券买卖双方能够以较低的买卖价差迅速地达成大笔交易的能力,证券市场流动性越好,效率越高。影响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因素较多,国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该证券的流动性越强。本章以修正的马丁比率衡量证券市场股票的流动性,以深交所上市公司04年信息披露质量评级作为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代理变量,以04年年度报告披露日前后10日作为时间窗口,分别选取04年信息披露评级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28支、60支、25支、18支股票作为样本,分别对四个样本信息披露时间窗口内的流动性变化进行单样本均值检验,检验信息披露前后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比率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二是对信息披露评级不同样本组的均值进行检验,检验不同信息披露质量在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披露优秀的公司以及信息披露不及格的公司,信息披露日前后流动性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对于将不同信息披露质量公司之间的流动性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越充分,市场流动性越好,市场会通过流动性奖励的角度奖励信息披露好的公司,这与国外大部分实证研究的结果基本相符。

总的研究结果看来,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有效性,证券市场能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增加股票交易的流动性方式奖励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这对那种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不具有有效性、信息披露没有什么作用的观点是一种否定的回应,中国证券市场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必须依赖高透明度的信息披露。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1.建立了能够综合反映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信息披露两个方面,强制性信息披露主要考核其及时性、完整性、合规性等质量特征,自愿信息披露主要考核其充分性与及时性质量特征,具体选取指标时则从审计意见类型及其质量、各种证券监管机构的处罚统计、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网站披露、及时性及其它等六个易于观察的维度,以此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内目前的研究或实践中要么关注强制性信息披露,要么主要关注自愿性信息披露相比,是一种结合性的创新。从评价的最后结果来看,这一指标体系基本能够有效区分信息披露的好公司与差公司,而且指标之间的自相关度较低。

2.首次从利益相关者行为角度,多维度地深入探讨了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环境下决定信息披露质量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殊目标是通过充分信息披露,呈现公司高透明度的价值及其变动图像,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决策服务。

3.运用改进的盈余操纵计量模型(计算总体操控性利润时使用包括非经常性损益在内的总利润而非经营性利润)计算了样本公司的盈余操纵系数,并通过检验盈余操纵系数与信息披露直接评价结果的相关关系,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系数与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关系,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4.通过自行建立的包括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内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资本市场成本的相关性检验,证实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质量的提高对于降低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的促进作用。与目前国内只研究自愿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的关系相比是一个改进。

5.利用深交所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结果,检验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证券在资本市场上流动性的关系,证实了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对于提高证券交易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证券市场交易效率的重要作用,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10.学位论文王洪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对其资本成本影响的分析2009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投资者对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正在经历着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随着上市公司融资活动逐步规范化和对资本成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公司资本成本之间的相关性逐渐被专家和学者发觉,这对上市公司的融资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信息透明度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理论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之间存在关联性,与此相关的大量实证研究成果也相继涌现。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信息披露理论及资本成本理论的研究更多地参考国外的理论研究,再加上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的特殊性,以我国上市公司为背景的理论研究显得有些匮乏。但是,也有很多的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出了研究总结,并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之间影响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涌现。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披露理论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水平进行了评价。同时,简要地描述了资本成本理论,对几种资本成本率的测算方法简要回顾,阐述了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然后在这些基础之上,建立假设模型,选取2008年新上市的76家IPO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揭示出这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水平与资本成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得出研究结论。

引证文献(17条)

1.张丽丽基于资源配置机制视角的会计信息供求均衡分析[期刊论文]-西部财会 2009(3)

2.周冬华.赵玉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8(10)

3.靳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16)

4.梁芬莲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路[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14)

5.毛爱武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成因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8(9)

6.许绍双.田昆儒.万青产权交易信息披露研究:一个基于竞争市场的理论框架[期刊论文]-特区经济 2008(4)

7.汪新征决策有用观下全面收益信息披露模式研究——兼论我国财务业绩报告的新发展[期刊论文]-齐鲁珠坛2007(4)

8.李玉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回顾及建议[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7(11)

9.杜媛媛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4)

10.许武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11.陈玉荣基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2007(2)

12.丁朝霞审计公告与国家审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研究[期刊论文]-审计月刊 2006(6)

13.张立民.丁朝霞审计公告与国家审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研究——基于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视角[期刊论文]-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4)

14.丁红燕.孙燕芳.王军会浅议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 2006(11)

15.张立民.丁朝霞审计公告与国家审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研究——基于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视角[期刊论文]-财会通讯 2006(13)

16.杨冠男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7.高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a16410723.html,/Periodical_kjyj200509005.aspx

授权使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hzdzkj),授权号:78801cce-ce47-4013-95d6-9e1501620e4b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0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