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的人生境界_孔子之_乐_从_吾与点也_谈起

审美的人生境界_孔子之_乐_从_吾与点也_谈起

审美的人生境界_孔子之_乐_从_吾与点也_谈起
审美的人生境界_孔子之_乐_从_吾与点也_谈起

大 众 文 艺

149

摘要:《论语》中“吾与点也”例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境界,一种审美的“乐”境;这种“乐”境源于“为仁由己”的人生实践,是一种超越的自由感;孔子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仁者之乐,也是智者之乐,对后世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予人们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审美;人生;孔子;乐;境界

《论语?先进篇》里有一处令人动容的关于孔子和几名弟子谈论个人理想的记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暮春时节,换上做好的春装,五六人一道,再带上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任风吹拂,唱着歌儿结伴而归。这种轻松与快乐带有春天独具的清馨,无法不令人乐之、慕之,神往之!神往之余也不禁感佩于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

对于“吾与点也”,历来备受学界瞩目。

朱熹曾在《论语集注》中称赞曾点的境界为“胸次有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1]“曾点之志,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2]。虽然朱熹同时对此也有诸多批评,认为“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并教导学生“莫要理会”,并且对“曾点气象”的评说前后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上他对“吾与点也”的观点的评说是比较全面且中肯的。一方面曾点悠闲飘逸的胸襟,明快爽朗的境界令他赞赏,另一方面他又点拨出其空疏、高标之弊。朱熹强调,如果不在万理中理会那一理(“天理”),而只倾心于“与点之乐”这一理,“只恐劳心落在无涯可测之处”,“只恐孤单没合杀,下梢流入释老去,如何会有咏而归底意思”,“公说道理,只要撮那头一段尖底,末梢便要到那大而华之极处,中间许多多把做渣滓,不要理会……这个便是大病。”[3]由此,朱熹要求弟子要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上多努力,才能脚踏实地的稳实。而王船山心学则与朱熹谨慎的态度相反,他要把自己自由的心境推广出去,这样就与曾点的自得自适、潇洒旷达的精神境界相契合了,并且据记载,有阳明座下高徒直接践行曾点之志。

徐复观先生认为孔子之所以喟然兴叹:“吾与点也”,正是感动于曾点由鼓瑟所达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境界。这源于徐复观先生对儒家音乐之美与善之本性自然地圆融为一的理解。他认为孔子以“大乐与天地同和”沟通艺术与道德境界,实际是把人的整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出来,并把人升华至宇宙生命的高度。沉浸消解于此境界之中的人会体认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至境,也就是说,美即善,艺术即道德,圆融自在,浑然天成。[4]

刘泽民教授对“与点”的理解与徐复观先生有相通之处,都肯定了“大乐”这种境界。他认为曾点之志正显示了孔子的人生理想,一种“乐”的境界。刘泽民教授认为,在孔子那里,乐与德具有同一性,道德上的充实是人生快乐的真正源泉,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道德的完满实现。不同之处在于,刘老师总结的“乐(le)”之人生境界不同于徐先生“乐(yue)”之艺术境界。

“乐(le)”涵括了审美、艺术与人生,“乐(le)”源于一种“超越的自由感”,是一种“为仁由己”的快乐;是一种按照自己的本心本性做人,依顺自己的真性情践行仁道所得到的快乐;是欣然“去蔽”,显现本真的存在状态的快乐。“乐(le)”是一种“大乐”,并非所有的“乐(yue)”。所谓“成于乐”者,成于大乐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乐(le)”的境界是一种音乐的境界,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笔者窃以为,用“乐(le)”来概括孔子的这种人生理想境界是比较妥帖的。

上面提到“乐(le)”作为孔子的审美人生境界源自于“为仁由己”的快乐。那么,“为仁由己”又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首先我们应当考察一下孔子 “仁”的内涵,同时这里也牵引出刘泽民老师在论述孔子之乐时所用到的一个重要范畴:“自由”。

孔子的哲学是以“仁”为最高范畴,以仁礼统一为终极目标的。段玉裁有云:“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字从人二。”所以,“仁”一开始就表征着一种社会性的情感,“仁”诞生于“相人偶”的现实关系中。孔子将血缘家庭道德原则规定为个体的情感心理,这就是“仁”。李泽厚先生也曾说过,孔子人学最基本的是一种心理原则。“仁者爱人”,这首先是指一种孝悌情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这种亲子之爱再推而广之爱其他家人亲属,邻里好友,最终爱国家天下社会他人,“泛爱众”。孔子一生所孜孜以求的就是“成仁”,即在纵向上把血缘家庭之爱灌注到个体的人生全程中,发展成为个体的精神世界、人格;在横向上把“爱”从家庭推广到族戚,再至社会他人,使之广被社会领域。亦即:“个体人格成圣化”与“社会生活伦理化”。

按照刘泽民教授的观点,“仁”是孔子的“自由因”。“仁”是人的本性和本心,是生命的本真体验。孔子“以仁释礼”从而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人本心的情感。“克己复礼”就是要克掉功利欲望的“己”,就是要克制私欲,来自愿担当社会伦理秩序的维护,担当“仁”的使命。“为仁由己”的“己”则是本真的“己”,是人的本源与本性,亦即“爱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为仁由己”就是指按照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做人,依顺自己的真性情,真情实感来践行仁道。这也就是西方哲学上的自由——以自己为根据,自己作主,自己如此地在世生存发展,而不受任何他者、他物、他律的支配和限制。“仁”之为自由因,只有从仁的真情实感,从人的本性本心出发才能取得自由。反之,如果从功利欲求的真性情出发必不能得自由,因为追求功利追求欲望的过程总是受到他者他物的支配束缚,总是指向外在于人的实体对象的。“为仁由己”的快乐因而是一种“超越的自由感”,是一种审美的快乐。“为仁由己”从“爱人”的真情实感出发,摈弃了功利欲求,由此它超越了物质功利满足的功利感;另外,“为仁由己”是由实践中得到的情感体验,是能被主体真切体验到的自由感,因而它超越于认识的理智感;再一方面,“为仁由己”是一种自由的情感,而非意志感,所以它超越了被动屈服于传统原则的道德感。孔子讲“为仁由己”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与达己就是感性个体的自由生成和自由发展;立人与达人就是社会他人的自由生成与自由发展,这样的话,便能直观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以及个体社会性的完满实现,这必然可以唤起一种超越的美感;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面包含着重要的美学意义:“让——自由”,不仅要自己自由,也要让他人自由;不仅我要自由,天地万物也要自由。三是“克己复礼”,前面已有论述。在《论语?阳货》里孔子将“三年之丧”建立于“三年之爱”上,可见孔子所说的“仁”中本身就包含着对礼的自觉自愿的追求,它是个体自由的对象化冲动,一定会展示到工艺世界中。四是“时而中”,即个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不移地,自觉自愿地践行仁道。这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境界。

审美的人生境界:孔子之“乐”

——从“吾与点也”谈起

鲁丽娜 (湖南省中南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研究生 410083)

文史哲

大 众 文 艺大150

摘要: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主要经验和具体经验,认真总结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主要经验;具体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特点的科学概括,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1](P202)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任何历史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不能违背的原则。

(一)必须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首先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它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从总结实践经验和研究重大问题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论断。这些观点和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必须系统学习和掌握的。需要注意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应当只是学习经典作家们研究实际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还应当学习他们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必须系统了解和把握中国国情

系统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是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毛泽东早在1939年就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P63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出发,逐步明确了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的动力和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等一系列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无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与农民有天然联系、社会基础深厚,他们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最先进的阶级。而且,中国的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反抗意识极强,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旧中国经济极为落后,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压迫最重,是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最坚决的力量。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反动势力在城市的力量非常强大,而对广大乡村往往鞭长莫及,这种中心城市无法统治广大乡村的状况,规定了中国革命可以而且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以上可以看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系统了解和把握中国国情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根本法宝,而且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选择。[3](P35)在这方面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以“进京赶考”的政治清醒,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但是,由于在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上出现偏差,导致1957年以后毛泽东过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最后发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一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敏锐把握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简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

孙靖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 071000)

综上所述,孔子的人生理想境界就是这样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一种来源于“为仁由己”的“乐”境。

孔子之“乐”源自于他心灵的显现,不拘于外物,不因物而异,不随物而转,固淡定、清明也坚韧。这种快乐能给人的生存带来心绪和精神上的宁静, 具有宗教的功能, 但又不带有宗教的出世倾向。在孔子那里,人生并非如诸多宗教所勾勒的那样划分为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因为有人而存在的一个世界。所以,对孔子来说,重要的不是此世还是彼世,而是——在世——人生在世在“为仁由己”的乐境中达至圆满。

孔子之“乐”是仁者之乐也是智者之乐。

仁者不忧——仁者自觉自愿地把仁道对象化至工艺世界之中,“为仁由己”。在内以自己为根据,自己做主,是为积极自由;智者不惑——智者不惑于功利欲望,摒弃私欲以显现本真,到达澄明,“克己复礼”。在外不受他者、他物、他律的限制,谓之消极自由。由此,孔子之“乐”为我们指明了通达审美自由的路途。我们熟悉的“孔颜乐处”的力量正来自于此——

《论语》中记载孔子“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但仍可以“弦歌不绝”;“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学生如此形容他;颜渊生活很

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喜欢音乐,听到美妙的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看到天真烂漫眼睛明亮的婴儿,就非常高兴,形容婴儿就像《韶乐》升起来了,演奏起来了。

帕斯卡尔曾称颂过如下三种伟大:一曰帝王、首领的伟大;二曰理智精神的伟大;三曰仁爱心灵的伟大。这三种伟大一种比一种高,后者比前者高,最后的“仁爱与心灵的伟大”最高。孔子之大也正在于其心灵之大,那种源自于心底,发自于本性的“爱人”的自由显现。孔子以“为仁”的方式开启着存在者之存在,用其温柔而坚定的心灵力量上下求索,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揭示着人生在世的真理。在他圆通澄明的“乐”境里,人们的内心得以关照。

注释

[1] [2][3]转引自毕雪梅,刘桂荣.美善的圆融之境——徐复观音乐美学的诠释[J].中国音乐.2006(2).133.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文史哲

史记《孔子世家赞》文言文

史记《孔子世家赞》文言文 为大家带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赞》文言文,欢迎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赞》文言文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一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译文二

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译文三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注释

孔子的音乐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16154001.html, 孔子的音乐思想 作者:黄辉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 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 产生过重大影响。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集大成于《乐记》。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孔子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才能,对于音乐,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孔子;仁;和;尽善尽美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 出说明了这一点。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 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实现。“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单用礼法去约束人的行为,要求人遵循外在的文明规范,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还必须强调乐的积极作用,即将“仁”的精神融人音乐,在尊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情操前提下,通过音乐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乐”去感化人心,陶铸人性调节人情,实现理想。

从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言论

从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孔子的哪些思想与品格特点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孔子世家赞

古文观止卷三汉文孔子世家赞

卷三汉文孔子世家赞 《史记》 【题解】 《孔子世家》是《史记》30篇“世家”之一。本文为司马迁在全传最后对孔子所写的评论。“赞”认为孔子以道德学问受到后人的景仰,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高度崇敬的心情。 【原文】 太史公曰:《诗》①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②。”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③,诸生④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⑤者,折中⑥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释】 ①《诗》: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②“高山”二句:出自《诗经·小雅·车聿》。③礼器:祭祀用的器具。④诸生:众儒生。⑤六艺:即“六经”,指《诗》《书》《易》《礼》《乐》《春秋》。⑥折中:取正,用以断定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巍峨的高山,人们仰望它;宽广的大道,人们沿着它前进。”我虽然不能达到此种境地,但内心一直向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本人。后来我来到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子、衣服和祭祀用的礼器,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使我恭敬地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去。天下的君主以至于历代贤人,实在很多,他们在世时非常荣耀,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只是个一般平民,他的学说却传了十余代,读书人都尊崇

他。上自天子王侯,中国讲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评析】 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司马迁在孔子故居还见到许多儒生按时在他家中演习礼仪,儒生的习礼是那样的虔诚,可见孔子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精神魅力。此情此景,司马迁被强烈地吸引了,以至不愿离开圣人的故居。 此文乃是《史记·孔子世家》的结束语。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将相,但司马迁却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来处理历史人物,他把孔子当做古代的圣人来看待。这说明司马迁颇具远见与卓识。 在写作手段方面,此文为虚实结合。开篇引用《诗经》的话,抒发作者的感慨,乃是凭虚而起。中间部分叙写在孔子故居的所见与感受。结尾部分用“可谓至圣矣”来做结论。令人信服!

孔氏家谱考略

孔氏家谱考略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已亡佚)。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如: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面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一、名称 孔宗翰元丰八年所纂孔氏族谱名为《阙里谱系》(一曰《阙里世系》)。阙里为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阙里”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根据历代家谱序言可以看到《阙里谱系》一直沿用到元天历二年五十三代孔涛所续修的孔氏家谱(五十四代孔思模《东家举要序》言:“涛公乃祖述练塘旧谱,手编成书,锓梓以传,仍题曰《阙里谱系》。”)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朴再次续修或仍然沿用《阙里谱系》(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鄱阳周伯琦谱跋云《阙里世谱》恐只是对孔氏族谱的通称,而非实际谱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命名为《中兴重立宗支图》,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诚恐自己续修孔氏族谱有所僭越,题曰:《东家举要》。明朝成化谱封面题名已脱落,只用标贴曰“孔氏宗谱一本吏房发还毋错”,或其谱名为《孔氏族谱》。因其续修者未有再纂写序跋无从确认。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载明朝永乐七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因有孔末后裔企图以伪乱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系》碑。《曲阜志》载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续修家谱,名《孔氏新谱》,已亡佚。《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称“厥后时有増辑,然书只抄录,未有刻本。” 明朝天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颙、孔弘颢等刊印族谱,定名《孔氏族谱》。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与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谱,依旧定名《孔氏

名人故事 孔子音乐养成法

名人故事孔子音乐养成法 孔子音乐养成法 颜徵在是孔子的母亲。由于她教子有方,培养出了万世传颂的孔圣人。 孔子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在孔子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让儿子自己玩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人们说: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点接触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 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孔子成人以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把音乐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三个月,整日沉醉其中。他说:“真没想到音乐的感染力有这么强!”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他弹一支名曲,连续将它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弹了十天。 师襄子让他换个曲子,孔子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但还没有将它掌握。”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可以弹别的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孔子说。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依然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孔子说。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方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就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子对音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子更加刻苦地学习音乐,他能从音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子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用到音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经”之一的乐经。他从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想:音乐调节好,才能演奏出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孔子之主动学习

天府新论2009年6月 孔子之主动学习 马雪娟 [摘要]在《论语》中到处都体现着孔子好学的态度以及他孜孜不倦求知识的行为, 孔子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他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和广知博学、善于实践的学习行为上。这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论语》中通过孔子同弟子们的对话,表现出他对学习的独到见解。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孔子;好学;躬行实践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6月-252-2[作者简介] 马雪娟,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0041 一、孔子的学习态度 孔子是怎样看待“学”呢?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好学也已”。(《学而》)这就是孔子对“好学”的要义 解释。不厌其学,向有德者、贤人学习。孔子还以德行衡量是否“学”到家。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 死也,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1.孔子将学习看作通向志向的必由之路 在对志向的追求中,孔子认为学习是实现志向的必由之路。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并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这样来形容自己只争朝夕的学习精神和求知的迫切心情。他认为好学是“仁”“知”“信”等美德的基础,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纠正各种偏颇,使自己变得更加尽善尽美。 孔子是入世的,他奔走天下,以求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孔子的一生,有过得也有过失意,有过成功,更有过失败。从《史记?孔子世家》这部最早的关于孔子的传记中我们就可看到,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并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努力,无怨无悔,以苦为乐。 2.孔子对自我有准确的认知,并且认为好学是实 现志向的有效途径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可见他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不同的。“忠信 之资,初不足以过人,唯好学为所自信。”〔1〕 孔子将自 己界定在“学而知之”的普通人范畴,当有人认为孔子是“生而知之”时,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 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 )他认为自己的知博是由于喜爱古代文化而加以勤奋探索、努力 学习的结果。孔子说自己“少也贱”(《子罕》 ),因此他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断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成熟、完满的人。 孔子所理解的学习,是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而不是获取名利的工具。《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起且贵,于我如浮云。”———“自孔子立此标准,于是人生正义之价值,乃超越于经济势力之上。服其教者,力争人格,则不为 经济势力所屈,此孔子之学之最有功于人类者也。” 〔2〕他反对仅仅将学习作为敲门砖。“以君子求诸己,小人 求诸人。”(《卫灵公》)孔子所称赞“为己”并非谋求 一己私利,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做自己的学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排除急功近利的私心杂念去追求真正的学问,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浅尝辄止。 因为孔子不是为名为利、为别人的评价而学习,所以他的学习态度是那么坦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为政》)《子罕》中提到的“子绝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体现了孔子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惟我独尊的求实的 2 52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十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其父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后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同时,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深陷囹圄期间,司马迁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自己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2、《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本纪记述的是帝王的事迹,如《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如《孔子世家》;列传主要是写文臣武将及杰出人物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书是关于历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脉络和补充。 《史记》和后来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合称“前四史”。 二、主要内容主旨 (一)人物形象: 课文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渑池会表现了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将相和表现了他的顾全大局的高尚思想境界。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自高自大、心胸狭窄、知错能改、坦率真诚),这在前两个事件中已给读者以暗示。 选文涉及到的成语:怒发冲冠、卒相与欢、刎颈之交、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二)古今异义 (1)传以示美人 ..(指嫔妃)(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 ..及左右 (2)璧有瑕,请指示 ..王(指出来给……看) (3)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 ..(不答应)(4)指从此以往 (5)未尝有坚明约束 ..缻(走上前进献) ....者也(坚守)(盟约)(6)于是相如前进

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期中测试历

2017-2018年度上学期林口林业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人: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单选题 其主要理由应该是( )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2、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 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 ) 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3、《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初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情况,这一朝代应是(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元朝 5、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诏”(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诏”)负责起草。 这一变化( ) A.精简了官僚机构 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相权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6、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7、“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 B.胡惟庸集团 C.宦官集团 D.宰相制度 8、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下列内容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 A.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B.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C.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大权 D.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9、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0、下图为《孔子世家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谱实际上和中国历史上的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孔子世家》知识点整理

《孔子世家》知识点整理 整理人:陆亚兵一、通假字: 1.由是反鲁(“反”同“返”)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有”同“又”) 3.师襄子辟席再拜(“辟”同“避”) 4.几然而长(“几”同“颀”) 5.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匪”同“非”) 6.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 7.夫子盖少贬焉(“盖”同“盍”) 8.赐,而志不远矣(“而”同“尔”) 9.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缪”同“穆”。) 10.所慎:齐,战,疾。(“齐”同“斋”。) 11.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 12.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同“向”。) 13.余祗回留之不能去。(“祗回”同“低回”) 二、重点文言实虚词释义: 1.祷于尼丘得孔子(祷:祈祷,向神求福) 2.请与孔子适周(与:同,跟。适:到,往) 3.仁人者送人以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4.窃仁人之号(窃:窃取,这里是自谦语,偷用、冒用。号:名称) 5.弟子稍益进焉(稍:渐渐。益进:增多) 6.与齐太师语乐(语:谈论) 7.眼如望羊(望羊:又作“望洋”,仰视的样子。一说远视的样子) 8.师襄子辟席再拜(再拜,拜两拜) 9.陈、蔡大夫谋曰。(谋:商量。) 10.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讥:讽剌。疾:弊病。) 11.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设行:指施政。) 12.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徒役:服劳役的人。) 13.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道:思想,主张。) 14.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丑:耻辱。) 15.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兴师:调动军队。) 16.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文:指文采。质:指质朴。) 17.假我数年。(假:借。这里是给与的意思。) 18.所慎:齐,战,疾。(齐:同“斋”,斋戒。战:战争。疾:疾病。) 19.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角落。这里可释为一个道理或一个方面。) 20.乃因史记作《春秋》(因:依据。) 21.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宗旨,内容。) 22.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罪:责备,怪罪。) 23.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以:在。卒:死,去世。) 24.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服:服丧,守丧。) 25.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以时:按时。) 26.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谒:拜祭。) 三、词类活用:

【天津市河东区】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天津市河东区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倾轧.(yà)咋.(zhà)舌攀缘.(yuán)根深蒂.(dì)固 B.劲.(jìn)旅睛.(jīn g)纶告罄.(qìn g)佳.(jiā)言懿行 C.消弭.(mǐ)褒.(bāo)扬阑.(lán)珊稗.(bài)官野史 D.驽.(nú)钝昵.(nì)称强.(qiǎn g)颜阴谋鬼.(g uǐ)计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将道德自律深深地______于人心之中,而非借助于外在的制度。中国人自古以来无不______地传承着自己的“道统”。______世界哪里都不理想,人也可以有理想,依然可以在道德践履中生发出精神的快乐。 A.积淀身体力行即使 B.沉淀身体力行虽然 C.积淀事必躬亲虽然 D.沉淀事必躬亲即使 3.下列各句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荷兰教师喜仁龙在瑞典国家博物馆发现了许多中国绘画作品,使他后来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B.《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谱系最完整的族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已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C.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首次引入的人工智能答题机器人“汪仔”,是由搜狐历时9个月,投资约4000多万元打造而成的。 D.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已经取得的票房佳绩,不能盲目乐观。春节档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忽然飙高的票房或与“票补”有关。 4.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下列从早到晚的时辰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平旦、日中、隅中 B.鸡鸣、食时、黄昏、日昳 C.日昳、食时、夜半、人定 D.鸡鸣、日中、黄昏、人定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本来,研究社会结构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会关心,也缺少思考的资源。没想到孔子创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象征体,推而广之,使宏观政治问题变成了家庭问题的放大,使一般民众也具备了思考的基点。后来孟子也用了这个思维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借由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境遇,来设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家庭的血缘伦理是自然的,难以动摇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关系之间有任何苟且。由此扩大,政治也渐渐变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摘要孔子的乐教是其六经教育之一,在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于信息文明社会的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从“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述而不作:乐教之传承”“礼乐交错:乐教之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系统回答孔子乐教的宗旨、传承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孔子乐教乐得其道述而不作礼乐交错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科技的变革,学界提出了E-learning,C-learning,U-learning等学习方式的创新,更有甚者,为了突出信息文明对工业文明“三中心”教育方式的超越,提出了系统的G-learning变革理念。G-learning作为一种倡导“绿色学习”的观念,强调信息文明境遇下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倡导回归到人类轴心时代古典的人文智慧。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教育者,正是立足于信息时代绿色教育的视野,深入探讨孔子的乐教思想,力图为当前音乐教育传承古典乐教智慧提供参考。下面,本文具体从“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述而不作:乐教之传承”“礼乐交错:乐教之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系统回答孔子乐教的宗旨、传承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问题。 一、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 其一,乐教的审美本质是一种中和之美。《乐记·乐本》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人的内在心灵本来应该是安静不动的,这是本性;但由于人与外物交往,内心有所感动,随之产生了情,音乐正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但过于沉迷音乐,甚至被一些不良的音乐所熏陶、引导,并会出现“乐之失,奢”的流弊。因此,一方面肯定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看到音乐的不良影响,导向儒家“仁义之道”,所以,孔子乐教中强调的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这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契合了孔子人生中庸之境的追求。 其二,君子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孔子十分注重学习对于成就君子的重要作用,他在《论语·阳货》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孔子的六经君子成人教育中,乐教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在次第上,又代表了君子成人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就是说,儿童的教育,应该随顺自然,通过诗,兴起其美好的情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该通过礼的社会规范来对情感进行理性的约束,从而适应社会秩序对人的要求,最终,教育的完成还需要实施乐教,让理性回归到情感,实现情理的和谐交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君子人格的实现也是快乐人生的达成,所谓“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曾经提出过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例如他认为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人各有所长,用人就要用人之长;德才兼举,大度宽容。除此以外,他关于教育的论述范围还是十分广的,例如闻韶乐而“三月不食肉味”,主张“君子习六艺”等等,这些都是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范畴。 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都很了解。并且要求学生将学和思、学和行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注重启发式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也”。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其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关于学习的方法,他则认为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释读]: 孔子说:只要送一束以上的干肉条来,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十条干肉结为一束即为束脩。只要送一束干肉条作拜师礼物,以显诚意的话,孔子就会收其为徒。孔子一直认为“有教无类”,凡是有学习要求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释读]

孔子说:“任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类别之差。”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认识不同。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在这个前提下他把人分为仁人、君子、小人等。但是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这从他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有教无类的原则可以看出。 和孔子认为人都可以培养,都可以改变,都可以造就相比,西汉的董仲舒的看法就在同,在他看来,具有“圣人之性”的人是不用接受教育的,具有“斗屑之性”的人是近于禽兽的。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释读] 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吧。”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妹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原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孔子乐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朱娟*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只有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才能使学生乐于投身于学习。这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种境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了使学生乐学,勤学,孔子时时注意以好的态度、方法、激励学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是对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没有乐学、勤学的精神,他就不可能持久地进行学习,这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它与教师的教育方法、态度、思想紧密相连。孔子在这方面为我们教师做出了好的表率。 激励学生乐学勤学的精神贯穿了《论语》的始末。《学而》的第一句,孔子就提出了学习和复习的乐趣的观点,以后在《论语》的各章节关联了这一重要思想。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是一位博学、敦厚、爱生、幽默的老师,生动活泼的孔子形象就可以反映孔子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使学生乐学、勤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首先就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例如,孔子一直强调“仁”,但不同的*朱娟,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中心小学教师。

学生向他请教什么是“仁”时,他的回答是不同的。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司马牛问仁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就比较含糊了,说:“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十二)子贡问仁,他便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第六)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得学生培养了学习兴趣和乐于思想的精神。 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对学生的态度也极大地促使了学生乐学勤学。首先,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融洽。一个学生(颜渊)病逝,他哭的很伤心。其次,孔子对学生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四子侍座》中,我们可以看到温和、善诱、亲切的孔子形象。再次,孔子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好。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要求人与人之间虚心学习。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养成乐学勤学学习态度。 孔子还善于采用正面表扬的方法让学生乐学,这种手段值得我们学习。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处有近二十处,批评只有寥寥几处,说明孔子喜欢运用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孔子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此外,孔子常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教学,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为了让学生懂得为政的道理,他便说“为政以德,譬如被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重温经典 ——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及目的

高一5班主题班会讲稿提纲 重温经典 ——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及目的 万旭红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1.学为已好,以学为乐。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 2.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3.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

史记孔子世家知识点.doc

史记孔子世家知识点 为大家整理的史记孔子世家知识点,欢迎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知识点一、通假字: 1.由是反鲁 (“反”同“返” )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 (“有”同“又” ) 3.师襄子辟席再拜 (“辟”同“避” ) 4.几然而长 (“几”同“颀” ) 5.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匪”同“非” ) 6.意者吾未知邪 (“知”同“智” ) 7.夫子盖少贬焉 (“盖”同“盍” ) 8.赐,而志不远矣 (“而”同“尔” ) 9.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缪”同“穆”。) 10.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 11.约其文辞而指博。 (“指”同“旨”。) 12.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同“向”。) 13.余祗回留之不能去。 (“祗回”同“低回” ) 二、重点文言实虚词释义: 1.祷于尼丘得孔子 (祷:祈祷,向神求福 ) 2.请与孔子适周 (与:同,跟。适:到,往) 3.仁人者送人以言 (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 1

4.窃仁人之号 (窃:窃取,这里是自谦语,偷用、冒用。号:名称) 5.弟子稍益进焉 (稍:渐渐。益进:增多 ) 6.与齐太师语乐 (语:谈论 ) 7.眼如望羊 (望羊:又作“望洋”,仰视的样子。一说远视的样子 ) 8.师襄子辟席再拜 (再拜,拜两拜 ) 9.陈、蔡大夫谋曰。 (谋:商量。 ) 10.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讥:讽剌。疾:弊病。 ) 11.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设行:指施政。 ) 12.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徒役:服劳役的人。 ) 13.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道:思想,主张。 ) 14.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丑:耻辱。 ) 15.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兴师:调动军队。 ) 16.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文:指文采。质:指质朴。 ) 17.假我数年。 (假:借。这里是给与的意思。 ) 18.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斋戒。战:战争。疾:疾病。 ) 19.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角落。这里可释为一个道理或一 个方面。 ) 20.乃因史记作《春秋》 (因:依据。 ) 21.约其文辞而指博。 (指:同“旨”,宗旨,内容。 ) 22.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罪:责备,怪罪。 )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