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杭县总体规划说明书3

上杭县总体规划说明书3

上杭县总体规划说明书3
上杭县总体规划说明书3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上杭县于1982年首次编制总体规划,1992年委托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并付诸实施。1992年编制的总体规划期限中期至2000年、远期至2010年,规划人口规模中期5万,远期8万,远期城市建设用地8.4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21.65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龙岩地区发展以资源加工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紫金山金铜矿开发与加工基地,上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上杭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迅速,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建设发生了较大变化,原规划已难以指导城市的发展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区域交通的快速发展,赣龙铁路的开工建设及赣龙高速公路、连武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特别是连武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对上杭经济发展及城市结构布局带来较大影响。

2、现状城市建设对原规划道路及土地利用作了较大变动,原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城市建设管理要求。

3、城市近期建设急需编制新的建设规划以指导城市建设。

二、总体规划回顾评价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批准及执行以来,上杭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开辟了江滨路、紫金大道、振兴东路、新巷、城北一路等城市道路,城市生活居住也随着道路的拓展向东及北面发展,同时县城建设了江滨广场、江滨公园、紫金公园及边贸批发市场等一批绿化公共设施,南岗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规划实施十年来看,1992年编制的总体规划是可行和合理的,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城市各项建设已基本按规划要求进行,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

1、原规划对远景城市发展预测存在一定局限性,超前性不够,缺乏远景城市发展的空间。

2、工业用地布局不够合理。

3、城区道路红线宽度偏低。

4、原规划对城市特色及生态环境建设重视不足,缺乏景观规划,未能体现上杭县城“一江汀水穿城过,四面青山三面水”的独特优势。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上杭县城总体规划调整》(1992年)

5、《上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6、《上杭县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8年)

7、《上杭县县城环境规划》(1995年)

8、《上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9、《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年)

10、《福建省龙岩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年)

11、县域各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12、《上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2001年)

13、《上杭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4、《上杭县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报告》(2001年)

15、《福建省上杭县西普陀山旅游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2000年)

四、规划期限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第二章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龙岩市域西西部,汀江中游。地处东经116°16'至116°57',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北纬24°46′至25°28′。东接龙岩新罗区,西连武平,北倚长汀,东北毗连城,东南邻永定,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接壤。国道319、205线和省道308、309线贯穿全境。已开工建设的国家一级铁路干线赣龙铁路从县境东北部穿过。上杭是闽西通往粤东、赣南的交通要道。全县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78公里,全县总面积约2879平方公里。

二、历史沿革

上杭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扬州域,周为七闽地,战国属越地,秦属闽中郡,三国属吴,晋属新罗县。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割龙岩湖雷下堡置上杭场,属汀州。宗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上杭场为县,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上杭县城迁至鳖沙(今白沙乡碧砂村)。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上杭县城迁至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村)。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县城从语口市迁到钟寮场(今才溪乡荣石村)。到了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县城最后一次迁至郭坊(即今县城临江镇),在郭坊建上杭县城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元、明、清三代上杭均隶汀州,民国时先后隶第六、第七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一直隶属龙岩地区行署。1997年4月龙岩撤地设市后隶属龙岩市。

上杭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镇主持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才溪是当年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素有“九军十八师”、“将军之乡”的美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等都在上杭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

三、人口、民族

上杭县辖9镇13乡(其中2个畲族乡),342个行政村(居)委会。2001年全县总人口482270人,农业人口占88%。境内居民93%为汉族,其余为畲族等少数民族。地方方言属客家语系。

上杭是名扬海内外的客家祖地。白砂镇是张氏入闽始祖化孙公的发祥地。太拨乡是丘氏入闽始祖的发源地。稔田镇是李、丘、游、陈、黄、刘六姓入闽始祖开基肇始之地。这些客家裔孙遍布闽、粤、赣、汀、浙、川、黔、桂等省和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每年均回杭寻根谒祖。

四、自然条件

上杭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属高丘低山地貌,以高丘为主的地貌。水系主体为汀江,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河流之一,在县境内流域面积为2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5%,流程112公里。上杭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温暖湿润,水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2℃,多年平均降水量1611.7毫米,日照1929小时。县城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其次是东南风,年静风频率27%,年平均风速2.54米/秒。

五、资源条件

上杭县自然资源丰富,特别在森林、矿产、水力、旅游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上杭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2001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32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7.6%,比全省2000年水平60.5%高出17.1%。

县域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整体储量在龙岩居前列,其中紫金山金铜矿属国家级特大型金铜矿床,金贮量达105吨,铜贮量在200多万吨以上,伴生的明矾石、银、硫、铜均达到大、中型矿床的规模。上杭县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700亿。

上杭水资源极其丰富,境内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条,汀江干流及其支流径流总量年平均27.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43.15万千瓦,可开发量24.12万千瓦。

上杭旅游资源别具特色,境内有梅花山、紫金山、双髻山、汀江等自然景观和古田会址、李氏大宗祠、蛟洋文昌阁、才溪光荣亭、临江楼、孔庙等众多的人文景观。

六、经济状况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10.0亿元,比上年增长0.8%;第二产业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第三产业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大产业构成由95年的43:32:25调整到2001年的37:30:33。“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9%,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龙岩七县市排名第四。200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5789万元,比上年增长1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13元,比上年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2825元,比上年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76元,比上年增长6.2%。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三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区位特征

上杭县位于以厦门为中心的都市圈集聚区域,既是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开放区的腹地,又是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是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带与经济走廊,随着连接京九线的赣龙铁路的开通及赣龙、连武高速公路的全面建设,上杭区位优势日益突出,上杭县域城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二、发展条件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区位交通

国道205、319线及省道308、309线纵横贯穿县境,在建的国家一级铁路干线赣龙铁路在古田坪铺设火车站,已通车的梅坎铁路从县境边缘穿过。连武高速公路从县境中部穿过,并在县城北部汀江南岸开设互通口。规划的赣龙高速公路在县域东北穿过,在连城新泉与连武高速公路连接。上杭距梅州机场123公里,厦门机场314公里,连城机场104公里,便捷的交通为工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品调运及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支柱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杭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变,培育和扶持支柱、重点产业初见成效,矿产及建筑建材产业逐年发展,紫金矿业有限公司已被列为省百家重点企业,国家大型矿山企业和高成长、高科技、高民营成份的“三高型”知名企业。机电、食品加工行业也涌现了一些较有潜力企业。如沁芳食品有限公司被列为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矿产资源

上杭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铜、铁、锰、铅、锌、铀、稀土、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萤石、矿泉水、地热等42种,优势矿种金、铜及石灰岩矿产地199处,其中金属矿产127处,非金属矿产72处,能源矿产8处。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为上杭矿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4、农业林业资源

上杭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烤烟和乌梅出口基地,全省生猪生产大县。同时由于县境内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既可发展早熟作物,又可发展反季节作物,具备成为中心城市生活资料后方供应区的良好条件。

同时,上杭为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资源极其丰富,为竹木制品、造纸、食品加工及林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5、水、电资源

上杭境内有汀江、九龙江及梅江三个水系,其中汀江流域面积为27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5%。全县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条。县域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可开发量24.12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41%,仍有较大潜力。

6、旅游资源

上杭县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境内有被中外专家誉为北回归荒漠上绿色翡翠的国家A级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及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县城有“四面青山三面水,满城楼阁画图中”的杭川十景及象征铁上杭的古城墙、闽西保持较完整的明代建筑孔庙、时雨堂及临江楼等,东郊有七峰山、普陀山、上圆山等景。汀江两岸风景秀丽如画,山川婉蜒与汀江相印成趣,距城12公里的庐丰摩陀寨山清水秀,奇石磊磊,丹霞峰林,别有情趣,美女峰、挂袍山、白水寨等沿江兀立,风光无限。县城以南的棉花滩库区龙湖是全省最大的人工湖,旅游前景看好。此外稔田李氏大宗祠、中都云霄阁、存耕堂、蛟洋文昌阁建筑别具一格,还有白砂双髻山等旅游胜地。

上杭是客家祖地,是李、张、丘、廖、周、黄、陈等主要姓氏的发祥地,区内客家祖祠保存较好,每年都有族人组团前来祭祖。

(二)不利因素

1、经济总量偏小,整体水平不高

2001年,上杭县国内生产总值26.57亿元,居龙岩市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13元,居龙岩市第六位,消费品零售总额居龙岩市第四位,地方财政收入居龙岩市第三位,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主导产业不够突出,资源型粗加工企业多。主导产业矿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和相关产业发展,产业聚集力不足。大多生产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偏低,许多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管理、经营方式落后。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3、开放水平仍然较低

外向型企业少,经济外向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4、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大

矿业开发面临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矿产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限制,应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城镇化水平低

2001年城镇化水平25.22%(按2000年五普统计口径为18.61%),大大低于全省2000年41.7%的水平,也低于全国36%及龙岩35.92%的平均水平。

6、资金、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发展战略与目标

充分利用上杭现有优势及规划交通网建设,以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为契机,构筑县域发展战略框架:以县城为增长极核,以中心镇为增长极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地加速其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过程,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把上杭县建成城乡融合、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二)主要调节指标

总量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

结构目标: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1:42:37;

城市化目标: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37%;

人口控制目标: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52.5万人以内,年均自然增长率在7‰以内;

生活目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

四、产业结构发展

(一)三次产业结构

“九五”以来,上杭县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5年的43:32:25调整到2001年的38:30:32,与经济总量水平和阶段比较,上杭现状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着第一产业偏大,第二产业相对滞后的问题。九十年代以后,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依据上杭三产结构的时间演化,规划拟定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达13:46:41。

(二)产业发展布局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稳定粮食基础产业,调整种养殖业结构,重抓以生猪为主的畜牧水产支柱产业,发展中都、下都、稔田、珊瑚等商品鱼基地。优化农副产品结构,着力培植烤烟、杭梅、蔬菜、食用菌、花卉、水果等特色主导产品,促进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建设深陂、安乡现代农业示范园;稔田生态农业示范园;古田、蛟洋高山蔬菜花卉示范区;优质稻、优质果和绿色食品等名优特生产基地。

2、第二产业

以实施工业立县和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为目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矿产、建筑建材两大支柱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面广、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品和产业。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品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比重,使轻重工业比例适合上杭工业实际。实施“矿业兴县”战略,积极抓好与矿产开发关联度大的化工及加工等行业的发展,进行资源深度大开发,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的,以高新技术武装的深加工、精加工工业,以发展产业链为突破口,发展壮大优势矿业,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发挥“建筑之乡”优势,积极发展建材业。

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传统食品、造纸、机电等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和环保产业。

建设南岗工业园、旧县矿业工业园、蛟洋工业园和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集中。

3、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确定以上杭县城为中心,以古田、梅花山和棉花滩库区为两翼的“北山南湖”旅游格局。建设生态观赏区、革命史迹区、山水度假区和城市风貌区四大旅游区,完善红色、绿色、客家特色三条旅游线路,构筑全方位、多元化的旅游经济体系,促进旅游产业成为全县支柱产业。重点抓好梅花山及棉花滩库区两大景区的建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延长旅游时间,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依托各级城镇发展商贸、饮食、服务业,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力的专业市场、边贸市场及各级城镇中心区。

拓展房地产、运输仓储、金融、保险、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发展信息咨询业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社会事业产业化。

第四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发展历史背景

上杭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有闽越先民在此劳动繁衍,随着人口的聚增,宋瑞平元年(公元1234年)为防外侵始筑县城,迄今县城已有八百三十年的历史。宋瑞宗景灾三年(公元1277年)间,由于北方“辟役百姓”,中原第二次大量移民南移,致使本县人口激增,汀江、黄潭河、旧县河沿岸水陆交通方便的官庄、城关、湖洋、中都、旧县、太拔、兰溪、稔田、才溪和古田等地相继人烟鼎盛,手工业、铸造冶炼、采矿、造纸、制作陶瓷、酿酒、染织、修造船舶和农产品加工等较为兴旺,集镇商贸开始繁荣,这些集镇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商品交换和物资集散中心。随着上杭一江两河商埠的兴起,上杭城镇逐渐繁荣。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辟公路以来,县域公路沿线又有一批城镇兴起。在上杭建县以来千年的历史中,县域内的城镇基本随着交通的兴衰存废而变化发展着。

二、城镇体系现状

1、城镇体系初具规模,但城镇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发挥镇(乡)域中心的作用。

上杭县现辖9镇13乡,2001年全县人口48.22万人,除县城外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偏小,平均常住人口不足万人,13个乡集镇平均常住人口4438人,最小的步云乡集镇人口仅800人,城镇规模较小,往往公共设施不足。

县域现状城镇体系规模大致可分成三个层次,一级城镇为县城(临江镇、临城镇),人口规模5.74万人;二级城镇7个,人口规模0.5~1.5万人;三级城镇13个,人口规模0.08~0.8万人。城镇首位度(即首位城镇与次位城镇的人口规模之比)为3.91,首位城镇突出,整个城(集)镇规模等级呈1:7:13分布。

上杭县域现状城(集)镇人口规模分布表

2、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市化水平总体质量不高。

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上杭县城镇化水平为18.61%;若按2001年城建部门统计的县城两镇及其余7个建制镇的城镇建成区实际人口12.16万人计,则城镇化水平25.22%,低于2000年龙岩35.9%(五普统计口径,下同)和全省41.6%的水平;若将乡集镇人口5.77万人包括在内,则广义城镇化水平为37.18%。且县城及建制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为36.9:63.1;若不包括县城,7个建制镇二者的比例为16.3:83.7,13个乡集镇二者的比例为13.5:86.5,城市化质量普遍不高。

3、城镇密度不大,城镇空间分布和发展规模明显受交通及自然条件影响。

上杭县域城镇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3个,略低于龙岩市域平均水平,县域城镇分布受交通及自然条件影响,各城镇的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存在明显差异。县域主要城镇基本建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受地形影响,县域东部低、中山地区城镇少,而东南及东北低丘盆地及河谷丘陵地区城镇分布较多。交通便利及矿产资源开采地带,城镇规模稍大且分布也比较密集。县域60%的城镇地处低山谷地的半山区,大部分城镇发展规模小,经济实力也比较薄弱。

4、城镇职能有所分工,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

县域内各城镇初步形成分工体系,如县城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田为建材之乡及红色、绿色旅游城镇,且是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亿元镇;才溪为“建筑之乡”,南阳为县域东北边贸工商综合型城镇;兰溪为县域东南商贸及农产品加工城镇;旧县为冶金工业城镇。

三、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上杭县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条件为基础,树立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指导思想,发挥上杭资源优势,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二)规划原则

1、从区域角度出发,以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及龙岩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进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加强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注重考虑资源和环境容量对产业和城镇体系发展模式的影响。

3、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各乡镇不同的区位、经济社会基础、资源条件组织县域城镇群体,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引导生产要素和产业向城镇集聚,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4、生态城镇的原则。建设生态城镇,积极开发风景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提高城镇综合经济效益。

四、城镇发展战略

目前县域城镇体系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结构状态,县城对于各乡镇的吸引、辐射有限,与各乡镇的行政联系强度远大于经济联系。因此,规划要引导县域城镇化发展转变为以城镇吸引力为动力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序发展为有序发展。规划确定县域城镇发展战略为“中心带动,点轴发展”的强化极核战略,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以一般建制镇——中心镇——县域中心为等级序列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中心带动就是强化县域中心的功能,增强其经济实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规模和集聚效益,形成带动县域城镇体系正常运转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极核。点轴发展就是要特别重视主要交通轴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上城镇的开发建设,通过“点轴”城镇中心镇的发展来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空间开发格局。同时各乡镇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并加强县域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与协调,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县域人口总量预测

1、回归分析法

对1989至2001年全县总人口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数学模型:P= -651.66+0.35t (P为总人口数,t为预测年),相关系数0.96。代入数值计算,得到2005年县域总人口为50.1万人,2010年为51.8万人,2020年为55.3万人。

2、综合增长率预测法

上杭县2001年总人口为482270人,参考历年县域人口增长率,综合考虑90年代初生育高峰影响及矿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上杭县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中期控制在7‰;远期控制在6‰;机械增长率1‰。

规划期末人口=现状在册常住人口×[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年限。

根据计算结果,2005年人口50.0万人,2010年52.0万人,2020年55.8万人。

综合分析上述两种计算方法,预测近期2005年县域人口50.5万人,中期2010年52.5万人,远期2020年56万人。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根据县域城镇发展特点,以城镇人口合理增长速度确定城镇不同时期人口规模,并采用布点法予以校核,预测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本次以城镇建成区内的常住人口(含镇区农业人口,不包括暂住人口)作为城镇人口来测算城镇化水平。

1、递增法

2001年上杭县城镇人口12.16万人,城镇化水平25%。按照国际上城镇化发展趋势,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缓慢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30~70%为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成熟阶段。因此未来20年将是上杭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城镇人口总量的增大,城镇化进程在大发展的趋势上将有一个集约提高和消化的过程。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上杭县域城镇非农业人口从1990年至2001年年均递增3.2%,以此为参考分析县域具体情况,并根据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龙岩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杭县城镇人口的年均递增率以2001年12.16万人为基数,按以下三个方案进行预测。

2、布点法

根据上杭县各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设想及各城镇人口发展速度,分别框算出各城镇人口,叠加合计城镇人口总数。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预测至2005年上杭城镇人口14.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8%;至2010年上杭城镇人口19.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7%;至2020年上杭城镇人口29.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

六、以城镇为中心的经济区划分

根据县域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联系,自然及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区域发展条件,交通网布局,将县域划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汀江为发展轴,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1、临江经济区

以临江镇、临城镇为中心,包括白砂镇、旧县乡、湖洋乡、泮境乡。该区域是上杭经济社会集聚能力最强的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资源,便利的交通,将发展成为龙岩市域的次中心。产业发展以矿产开发及其深加工、食品加工为主,同时扶持医药制造、机电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商贸、储运、房地产、金融、信息咨询、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成为内地向沿海开放的经济增长点。

2、古田经济区

以古田为中心,包括蛟洋乡、步云乡。该区域有驰名中外的古田会址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林业、矿产、水力资源丰富,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均通过区内,交通便捷。同时,该区为高海拨区,地理气候优势独特,适宜发展花卉、反季节蔬菜及高山茶等特色农业。规划以古田镇为中心,整合古田、蛟洋、步云一镇两乡资源,构建以红色革命根据地及绿色生态文化为特征的生态文化经济区。

3、才溪经济区

以才溪为中心,包括南阳镇、通贤乡、官庄乡、珊瑚乡。该区域交通便利,乡镇企业发展较好,才溪为全国乡镇建筑企业先进乡镇及“将军之乡”。规划利用本地资金优势外引内联,继续发展矿产加工及机电等工业,重点建设205国道沿线城镇,形成沿205国道的矿业产业带和边贸经济走廊,成为县域北部集工业与贸易于一体的工贸型城镇经济区。

4、稔田经济区

以稔田为中心,包括蓝溪镇、中都镇、庐丰乡、下都乡、溪口乡、茶地乡、太拨乡。该区域农业及生态资源丰富,是发展名优特稀农副产品的好基地,已建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加快开发特色知名产品,推行品牌战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棉花滩库区及汀江风光秀丽,规划本区发展为山水度假、生态农业及名优特农副产品创新区。

七、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上杭县域城镇空间布局现状呈沿交通线带状分布的特征。这是由县域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规划城镇体系通过增强极核,轴线发展,形成一心两线的节点走廊空间布局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一级发展轴,县道及汀江为二级发展轴,通过发展轴沿线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县域城镇体系的整体发展。

一个中心:县城是县域城镇体系的核心,今后要按现代化城市要求,坚持高起点、有特色建设,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真正发挥县域中心的作用。

两线:即县域一级发展轴两条线,呈“一纵一横”十字形,一横是由省道308线、国道319新老线构成,一纵由连武高速公路、国道205线和省道309线组成。重点扶持发展轴上具有传统优势及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心城镇,通过发展轴上城镇的集聚发展,形成城镇型产业带,并进一步向县域城镇辐射,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规模等级结构

根据对上杭县域内各城镇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人口规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比较,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规划将县域城镇体系分为Ⅲ级。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1、Ⅰ级城镇1个,为县城临江镇(包括临城镇),临江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教育、交通中心,今后应不断强化中心作用,扩大其外向作用,成为市域次中心,县域中心。规划期内撤县建市。

2、Ⅱ级城镇3个,分别是古田镇、才溪镇、稔田镇,现状均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今后应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朝县域次中心城镇方向发展,以带动周边城镇。

3、Ⅲ级城镇6个,分别是南阳镇、白砂镇、中都镇、蓝溪镇、庐丰、官庄,为一般城镇,是县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在城乡结合、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上Ⅲ级城镇依人口规模而言有级别差异,其中Ⅰ级15.0万人,Ⅱ级1.5—2.7万人,Ⅲ级1.0—1.5万人。

上杭县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三)职能结构

根据城镇现状基础和发展条件,从区域整体效益出发,确定各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要职能,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一个分工合理,发展协调的区域城镇职能体系。提出如下上杭县城镇职能结构设想。

上杭县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上杭县主要城镇职能规划一览表

(四)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建议

为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加快城镇发展壮大,改变上杭目前发展分散,中心镇经济辐射弱,扩散缓慢等状况,同时也考虑到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共建共享、提高档次的需要,

规划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界线,提出按照城镇的吸引辐射腹地范围来发展壮大城镇。

1、古田区的设立

为加快古田区域的开发建设,使闽西这块红土地更快地发展起来,规划以古田镇为中心,整合古田、蛟洋、步云一镇两乡资源,成立古田生态文化经济开发区,并组建古田生态文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做大做强古田,发挥“古田”品牌效益。

2、撤乡并镇规划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拟把某些规模较小的乡镇(人口少于2万人),按照地域上相邻,交通联系与经济社会联系比较便捷的原则将其并入周围发展条件好,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区位重要,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乡镇。被撤并乡集镇

的现有镇区可作为一级中心村建设。

考虑全县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及城镇体系整体结构的完善,规划期内应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未撤并乡集镇升级为建制镇。

八、主要城镇发展设想 (一)临江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临江(含临城)是县城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贸易、交通、旅游中心,发展以金铜矿等地方资源加工工业为主的江滨园林城市。规划应抓好与紫金山金铜矿开发及其他矿种开发关联度大的化工制造业,对资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以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利用杭梅、牛奶等特色农业带动农副产品向深加工领域发展,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建材业,利用本地资源、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建筑材料。培育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扶持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的聚集力。大力发展旅游业,将临江作为北山南湖及周边旅游服务中心。

(二)古田

古田位于上杭县东北部,梅花山南麓,地处新罗、上杭、连城三县(区)结合部,为历史文化名镇,是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所在地及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所在地,是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亿元镇。规划以古田为中心,整合古田、蛟洋、步云一镇两乡,建设古田生态文化开发区。今后应围绕生态文化这一区域经济特征,成为以红色革命根据地及绿色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现状城镇人口1.0万人,远期城镇人口2.7万人。古田区由蛟洋、古田、步云三个片区组成,蛟洋片区要发挥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古田片区要以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学习考察等接待服务为重点,发展旅游经济;步云片区要以华南虎园、绿色农业、高山农业、红豆杉林为重点,建设绿色休闲区。

(三)才溪

才溪地处上杭西北部,素有“将军之乡”、“建筑之乡”美誉,为历史文化名镇。今后应充分利用才溪个体经济及建筑业优势,引进技术开发利用县域资源的矿业,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工贸旺镇。现状城镇人口1.46万人,远期城镇人口2.7万人。

(四)稔田

稔田地处上杭南部,是客家六姓始祖发祥地,棉花滩移民镇及生态示范镇。今后应利用棉花滩库区积极发展旅游业,成为休闲娱乐及客家风情的旅游城镇。现状城镇人口0.75万人,远期城镇人口1. 5万人。

(五)南阳

南阳位于上杭东北部,是上杭县与连城、长汀联系的门户,县城东北边贸工商城镇,今后应利用其较好的工业及商贸基础,建设工贸重镇。现状城镇人口0.8万人,远期城镇人口1. 5万人。

第五章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县域交通运输网络规划

上杭县目前对外交通基本上只有公路运输。近年,随着水电站的建设,通过拦河筑坝,形成库区,逐步为开发水运通航奠定了基础。另外,赣龙铁路目前已开工建设。

未来上杭县交通发展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铁路运输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

1、水运

上杭县水系“一江两河”,近年来,汀江下游兴建棉花滩电站,上游兴建金山电站。旧县河建有矶头电站、坝上电站。黄潭河上游建有黄峡电站、太拔佛子前电站等,通过拦河筑坝,形成库区,为开发水运通航奠定了基础,逐渐有民间农用船运送生产、生活资料。2000年,全县有渡口26处,渡船32艘,其它船只206艘。此外规划汀江沿河建设三个码头,分别为黄竹栗树下码头(50吨级客货两用码头)、摩陀寨码头(50吨级客货两用码头),以及南蛇渡码头(50吨级货运码头)。规划逐步恢复汀江内河航运,近期建设黄竹码头。

2、铁路

兴建中的赣龙铁路为国家一级铁路干线,该线经由上杭县古田镇、蛟洋乡,拟在坪埔设一县级火车站,另外在苧园还预留一个远景火车站。规划建设新泉至旧县的铁路专用线。

3、公路

未来上杭县公路网应构筑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骨架的三个层次公路网综合运输体系。二条高速公路分别是规划的赣龙高速公路(江西—龙岩)及连武高速公路(连城—武平)。二条国道分别为319国道及205国道。二条省道分别为省道308线及309线。根据区域内公路状况的特点,农村公路网布局分为县级干线公路和乡村通达公路以及自然村公路三个层次,构成“五纵”、“四横”的路网结构。

“五纵”(南北向)

●杭城—珊瑚—官庄—回龙接长汀县(杭庄线)

●临城—中都—下都接永定县(杭都线)

●南阳—旧县—白砂—茶地—庐丰(南庐线)

●庐丰—茶地—泮境—白砂接省道围禾线(庐白线)

●稔田—蓝溪—太拔—溪口通新罗区大池接319国道(蓝池线)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四横”(东西走向)

●官庄—才溪—旧县—白砂接围禾线(才庄、旧白线)

●稔田—下都通广东省蕉岭县(稔都线)

●太拔—黄潭—庐丰—中都接广东(太中线)

●泮境—茶地—溪口—锦坊接永定虎岗(泮溪线)

规划近期公路建设用地为2500亩,基本建立县级干线骨架网,主要县道基本上达到三级公路标准,主要乡道达四级标准。新建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15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13公里。

中期实现90%的县道达三级标准,乡道基本上达到四级标准。新建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13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43公里。

远期实现县道三级、乡道四级标准,续建自然村公路234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1777公里,县乡公路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县域给水排水规划

(一)给水规划

1、水量

县域内城乡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县城城关为600L/人·d,乡镇村落平均用水指标为400 L/人·d,远期县域人口56万人,则其用水总量为25.8万m3/d,其中县城城关9万m3/d。

2、水厂

远期县城共有6座水厂,2个为规划,4个为现状水厂,供水量为9万m3/d。远期城关采用分质供水,现状东门和南岗水厂专门向南岗工业区供水。

目前县域12个乡镇有9个已建成自来水厂或供水站,远期各乡镇都考虑建正规水厂,村落可采用小型净水器进行供水,供水总量为16.8万m3/d。

(二)排水规划

1、污水量

远期县域范围污水排放总量为21.44万m3/d,其中县城城关8万m3/d。

2、污水处理

远期城镇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污水送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就近排入水体。村落污水视具体情况确定,环境要求高的可设污水处理器处理,其它污水可就近排入环境容量大的水体。

3、雨量公式

采用龙岩暴雨强度公式进行雨量计算。

三、县域电力电信规划

(一)电力

采用单位指标法预测规划区负荷,人均指标取450W/人.年,2020年规划人口为56万人,则规划负荷为25.2万千瓦,最高负荷平均年递增率为11.3%。对220KV变电站的容载比取1.8,则变电容量为453MV A。结合现状电网分析,旧县220KV变电站即可解决上杭县用电问题,但要进行扩容。同时设置4—5座110KV变电站,即除城关110KV变电站和郭车110KV 变电站外增设2—3座110KV变电站。

(二)电信

采用市话普及率法预测市话用户,城关取50%,非城关取30%,则远期上杭县市话用户达19.8万部(其中城关占7.5万部)。同时依据电信和邮政的服务半径,在适当位置设置电信分(母)局和邮政分(支)局。

第六章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一、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旅游资源状况

上杭县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有梅花山、紫金山、摩陀寨、汀江等自然景观和古田会议会址、李氏大宗祠、蛟洋文昌阁、才溪光荣亭、临江楼、孔庙等众多的人文景观,特别在突出森林文化,体现生物多样性;突出革命根据地,弘扬受国主义精神及突出山水文化,体验回归自然方面别具一格。

(二)旅游资源特点

1、生态资源优秀,知名度大

境内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南虎保护基地,区内植被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资源珍稀古朴,造型奇特,植被地带性分布清晰,珍稀动物资源丰富。

2、史迹文化突出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上杭县史迹文化众多,但最突出的是革命纪念地文化。历史文化则体现在孔庙及客家祖居地方面。

3、县城风光秀丽

县城有800多年历史,“四面青山三面水”,汀江在县城一波三折,风光绮丽。县城沿江保留着长2公里,高约10米的古城墙、正阳门等。城内孔庙等古建筑保存完好。

4、山水风景宜人

汀江两岸山峰耸峙,沿江分布的丹霞地貌—摩陀寨、美女峰怪石奇特,因棉花滩水库建设而形成众多岛屿、半岛,而其周边植被葱郁,风景优美宜人。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发展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1、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放眼大区域,面向大市场,促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突出个性。

(二)发展战略目标

利用梅花山生态环境与华南虎保护基地及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旅游资源,将上杭建成融自然生态与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具有爱国教育、观光游览、游憩娱乐、度假休闲功能的国内旅游胜地。

规划近期主要依托厦漳泉及三明等地旅游市场,并积极开拓青少年教育旅游和华南、华东旅游市场,开展爱国教育、观光游览、游憩娱乐等活动,建设省内旅游胜地。规划近期接待游客34.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5亿元。中期加大旅游投入,加紧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成集生态旅游、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区域旅游胜地。远期启动各项旅游设施,开拓国内及海外旅游市场,形成国内旅游胜地。

三、景区规划与旅游线路组织

(一)景区规划

根据上杭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交通区位及资源特色,将上杭县的旅游景区划分为生态观赏区、革命史迹区、城市风貌区、山水度假区四个功能区。

1、生态观赏区:分成华南虎拯救基地、华南虎公园、梅花山生态观赏区、步云旅游接待区四个功能次区。

2、革命史迹区:分为红军园、古田会议公园、古田会议博物馆、古田旅游服务四个次区。

3、山水度假区:分为美女峰姿、摩陀峰林、龙湖度假休闲三个次区。

4、城市风貌区:分为客家特色文化商业街、西普陀佛教旅游及紫金山黄金之旅三个次区。

(二)典型旅游线路

根据上杭县旅游特点、各种旅游时限,不同交通工具,不同游客需求组合众多旅游线路。

1、一日游产品组合

●汀江风光游:县城→沿汀江漂流→摩陀寨→县城孔庙

●自然生态游:古田镇→禾仓石洞景点→梅花山华南虎公园→马头山寺庙→古田镇

●革命史迹教育游:古田镇→古田会址→古田博物馆→苏家坡→主席石室→古田镇

●客家风情游:县城邱氏祠庙→孔庙→稔田李氏祠堂→稔田客家民俗村→县城

2、二日游产品组合

●汀江风光及黄金之旅:县城→美女峰→摩陀寨→宿县城→西普陀→紫金山→县城休闲购物

●革命史迹教育及探险生存游:古田镇→古田博物馆→古炉→宿古炉村→马坊→梅花山华南虎公园→八甲营地

●自然生态游:古田镇→禾仓石洞→森林沐浴基地→宿木屋→梅花山华南虎公园→马头山寺庙→古田博物馆、会址

3、三日游产品组合

第一天:县城→孔庙→汀江漂流→摩陀寨→县城区→宿县城

第二天:县城→西普陀→紫金山→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新泉温泉→宿古田镇

第三天:古田镇→禾仓石洞→森林沐浴基地→梅花山华南虎公园→古田会址→古田镇

第七章县域生态环境规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镇及县域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二、生态环境保护

县域内必须严格控制开发的区域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保护区(禁采区)、生态公益林、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

1、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国家A级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古田镇和步云乡镇内,保护面积128.91平方公里。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梅花山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主要为华南虎保护基地,同时是生态多样性保护区。

2、饮用水源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主要在汀江干流和黄潭河、旧县河等一级支流及水库周围,按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划定石禾仓水厂、铁东水厂、规划旧县河水厂等水源保护区。

3、基本农田保护区

保护农田,提高农田经济效益,鼓励采取保护生态的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效。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上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4、地下矿产保护区

根据《上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确定禁采区。规划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古田会议会址革命史迹保护区、规划水源及旅游风景保护区列为禁采区,此外,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汀江两岸按规定范围内也列为禁采区。

5、生态公益林

生态公益林按《上杭县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报告》分“五区二线三个点”。五区是:棉花滩电站库区;自然保护区(小区);汀江一、二级支流源头汇水区;水土流失治理区;城镇环境建设保护区。二线是:汀江干流及一级支流两旁一条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旁一条线。三点是:教育科学实验点,林木良种培育繁殖点,革命传统教育纪念点。

6、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

上杭县有着众多的文化古迹,特别是革命纪念地多,有全国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临江楼等。为加强人文景观的保护,应对县级以上文物古迹设立人文景观自然保护区(点),防止建设活动对其产生破坏。

加强自然景观的保护,规划保护梅花山、摩陀寨、普陀山(含七峰山、上圆山)、双髻山、挂袍山(石壁寨)等风景区。

三、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结合部,是生态环境变化最剧烈的地区,是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上杭的生态敏感区主要有:河流生态敏感区、城镇生态敏感区及矿产资源开发地生态敏感区。汀江沿岸生态敏感区是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结合部,易受到来自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出现各种污染,以及水域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遭受洪涝灾害。城镇生态敏感区是城乡复合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系统快速变化为城镇生态系统的地区,人工开发建设使自然生态景观单元的面积大为减少,并容易出现各种城镇问题,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的产生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敏感区是矿产资源开发区,易造成河势不稳、行洪不畅、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及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第八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确定上杭的城市性质,主要是根据上杭的发展条件、职能特点和今后城市发展的可能。

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文化中心

上杭县城历史悠久,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行使着对全县的行政、管理职能,全县主要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均集中于县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是县域的政治、文化中心。

2、经济中心

上杭县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古田、旧县等矿产资源产地,而矿产加工多为资源型粗加工企业,随着矿产业的发展,与其配套的化工及加工、深加工企业逐渐聚集至县城,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县城,且县城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居全县首位,经济水平较高。县城的金融、商业贸易等设施在县域内最为完善,边贸市场一期已竣工使用,县城具有人流集中、信息灵的优势,发展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潜力大,是县域的经济中心。

3、主导产业

上杭县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的矿产有42多种,优势矿种金、铜及石灰岩矿产地199处,经济价值超过5000亿元。2001年矿业总产值6.0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22.1%,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对县财政的贡献超过33.3%,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为显著的地位。特别是紫金矿业,2001年黄金产量5200公斤,单一矿山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紫金山铜矿是全国第二大铜矿。随着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矿业及矿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根据《上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2005年矿业总产值可达22.6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0%。矿业经济的发展不但给上杭县的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加工产品,也给第三产业注入了活力,带动和刺激了相关行业的发展。2001年矿业从业人员6200人,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13.57%,随着矿产品结构的调整,矿产精、深加工的综合开发,矿产业的凝聚力将大大加强。

此外,上杭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应以杭梅、牛奶等特色产业带动农副产品向深加工领域拓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山水园林

上杭城市依山傍水,汀江在城区一波三折,“四面青山三面水”,城市山水环境独特,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条件优越。

综合以上分析,上杭城市性质拟定为:县域中心,矿业及加工工业的江滨园林城市。

二、人口规模

(一)现状人口

县城建成区现有常住人口5.74万人,包括临江镇及临城镇的水西、城东、城西、城北、西郊、城南、土埔、西南、西陂九个村。

县城现有外来暂住人口5800人。

(二)规划人口预测

1、县城常住人口

(1)综合增长率预测法

根据临江、临城两镇历年人口统计资料分析,临江、临城镇近十年自然增长率一般在4—6‰,参考上杭县“十五”计划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的要求,规划确定自然增长率近期及中期为6‰,远期为5‰。另外由于棉花滩库区及金铜矿移民,上杭县城近十年人口机械增长较高,临江镇一般在20—40‰,且随着矿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规划确定机械增长率近期30‰,中期35‰,远期40‰,则各时期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如下:2005年 5.74(1+6‰+30‰)4=6.61(万人)

2010年 6.61(1+6‰+35‰)5=8.08(万人)

2020年8.08(1+5‰+40‰)10=12.55(万人)

远期建成区内人口应将富古村纳入,应增加这部分人口1000人。因此近期人口6.71万人,中期8.18万人,远期12.65万人。

(2)回归分析法

对城区1992—2001年人口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数学模型P=2356t-4658435(P为总人口,t为预测年),相关系数0.98,预测城区人口2005年人口6.53万人,2010年人口7.71万人,2020年人口10.07万人。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随着上杭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下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劳动力需求比例的转换,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上杭县2000年耕地429003亩,根据国家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今后上杭县耕地应维持或高于现有水平,依据上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测耕地,2020年全县耕地保持2010年433874亩不变。近年来上杭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一般在47—50%,根据上杭“十五”计划及国家关于加快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政策,规划农业劳动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40—50%,规划近期耕作效率4亩/人,中期5亩/人,远期7亩/人。则可确定规划期农业劳动力需求量,2005年21.91万人,2010年20.65万人,2020年15.49万人。

根据县域内农业人口增长,劳动力系数及农业劳力需求可测算农业以外可剩余的劳动力数。①规划农业人口增长率近期8‰,中期7‰,远期6‰,用自然增长率法预测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以40.50万人(不含规划区内农业人口)为基数,则2005年44.10万人,2010年45.66万人,2020年48.48万人;②根据上杭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上杭1990年和2000年劳动力系数分别为0.65和0.55,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人口受教育年限加长,劳动力系数将逐步减小,预测2005年为0.52,2010年0.50,2020年0.47。按[剩余劳动力=全县农业人口×劳动力系数-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则剩余劳动力2005年1.02万人,2010年2.18万人,2020年7.30万人,根据现状农村劳动力进镇带眷系数1.3左右,预测2005年1.35,2010年1.4,2020年1.5,规划剩余劳动力50%转移至县城,则转移到县城人口2005年0.67万人,2010年1.53万人,2020年5.47万人。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上杭县城人口由自然增长(A)、外地及各镇非农业人口迁移机械增长(B)及剩余劳动力转移三部分组成,规划A、B综合增长近期取16‰、中期18‰、远期20‰,则这部分人口2005年6.72万人,2010年6.68万人,2020年8.15万人。因此上杭县城常住人口2005年6.79万人,2010年8.21万人,2020年13.62万人。

2、暂住人口

根据上杭县公安局人口统计,2001年县城约有暂住人口0.58万人。考虑在规划期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城因其县域中心的地位,能创造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参考一般城市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规划暂住人口占总人口近期10%,中期12%,远期15%计,则这部分人口近期6600人,中期9000人,远期19200人。

通过分析确定,上杭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7万人,中期控制在9万人,远期充分考虑弹性,留有一定发展余地,人口规模控制在15万人。

三、用地规模

现状城区建设总用地5.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2.92平方米。根据国家用地标准,上杭县城规划建设人均用地指标宜在建设用地指标第Ⅲ级(人均90—105平方米)内确定。

规划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0平方米。

中期(2010年)发展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建设用地8.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6.7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9.9平方米。

远景城市建设用地25.3平方公里。

四、规划区范围

为满足城市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保障城市规划实施,规划对城市远景发展需要的用地、重要的交通设施、基础设施、风景旅游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控制的区域进行统一控制,划定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北至九洲村,东北至上圆山,东至邱屋背头山,南至庐丰滩下,西至深陂水库,包括临江镇及临城镇的水西、城东、城西、城北、九洲、富古、黄竹、西郊、城南、土埔、龙翔、西南、西陂村及庐丰的滩下十四个村庄、深陂水库保护区及张滩风景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

第九章城市总体布局

一、现状布局特点

上杭县城位于县域中西部,汀江中游,属河谷盆地地形。县城段汀江呈之字形,四周低山环绕,环境优美。县城主要沿江发展,分南北两片。北片为老城片,南片为南岗。老城片沿江呈带形,东西长,南北短,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向北发展形成的中心城区,南岗片主要为工业园区。

二、用地发展方向

(一)用地评定

规划对城市远景规划用地进行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

1、一类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坡度小于10%,标高在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的用地。

2、二类用地:基本可以建设用地,坡度在10—25%之间,标高在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的用地。

3、三类用地:需采取较大工程措施才适于建设用地或不适于建设用地,坡度大于25%的用地,或标高在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用地。

评定结果,规划远景总用地27..3平方公里(包括规划建成区内不可建设而保留的生态绿地)中一类用地707.72公顷,占总用地25.9%,二类用地1138.95公顷,占总用地41.6%,三类用地883.42公顷,占总用地32.5%。

(二)用地发展方向

上杭城区位于汀江两岸,为河谷盆地,除老城区、水南、张滩用地平坦,其余用地大多为高程低于240米的低丘陵地。老城区片除现建成区西侧地势低洼外,其余基本为低丘陵地,用地高程一般在190—220米之间,以二类用地为主,南岗片大多是二类、三类用地,其中水南及长坝头为果林、菜地,地势较低,用地高程一般在177—179米;其余用地多为低丘山岗,高程一般在185—230米之间。张滩片用地除黄竹外,其余多为一类用地,但因在汀江之字形底部,目前与老城区交通联系不够便捷,且多为耕地。因此规划城市发展用地依托老城区往北方向发展,而后向西、向南发展。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三、布局指导思想和原则

1、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具有前瞻性的远景规划布局为目标框架,分阶段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既强调长远的控制性,又充分考虑现实的可操作性,为城市的超常规发展提供弹性依据,以保障城市有序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上杭特有的山水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势,建设依山傍水,舒适宜人的滨江空间体系,注重城市绿化开放空间的设置,形成山水城景相融的江滨园林城市。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发展城市经济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4、加强城市功能,确定科学的城市发展空间框架,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引导城市居住方式节约土地,并建立起有序、灵活的城市土地投放控制体系。

5、保持规划的延续性,对于原规划控制及已建设的项目,根据远景发展要求予以协调,调整不合理部分。

6、适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四、布局结构

根据汀江在上杭城区一波三折的特点,上杭城市远景将形成“一城、一轴、三片”串珠状的结构形式,城区与片区之间以河流或绿色生态廊道分隔。

1、一城: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北、向西发展的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又根据金山路分成临江中心区及城西区。临江中心区以现有的旧城区为依托沿建设路中轴线向北发展,形成全县的行政、金融商贸、文体中心。北江滨路向东西两侧拓展,建设商贸、文化、休闲景观带。城西区依托现状及规划205国道规划为工业区。

2、一轴:建设路城市发展轴。

3、三片:

(1)南岗片:是以南岗工业园区及水南休闲娱乐公园、紫金公园为主体的工业、旅游休闲片区,配套生活区。

(2)水西片:依托其交通优势建设对外交通服务区。

(3)张滩片:规划远景上杭经济聚集到一定规模时,城市沿建设路中轴线跨过汀江向之字形底部张滩及黄竹发展,建设工业开发、生活居住综合新区。

五、用地规划

(一)工业用地规划

城区现状工业用地32.95公顷,人均5.7米2/人,工业主要集中在南岗工业园区。旧城区许多数传统工业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闲置,如林化厂、农械厂。

规划工业用地布局应适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尽量集中紧凑,相关工业间方便协作,同时也考虑城市片区内生产、生活的适当平衡。规划远期发展南岗、城西二片集中工业区。规划工业用地225.6公顷,其中南岗工业用地169.4公顷,城西工业用地56.2公顷,远景建设黄竹生态工业区。

由于南岗工业园区位于夏季主导风上风向,不宜发展粉尘和气污染的工矿企业,园区应制定明确的准入制度,依托紫金矿业及三龙装饰材料公司,发展无粉尘和气污染的矿产(金铜)加工及建材等工业。城西工业区则可发展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工业。远景发展的黄竹工业区位于城市夏季主导风向上风向,汀江下游,规划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园区应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限制粉尘和气污染工业项目。

(二)仓储用地

城区现状仓库主要为粮食及日常生活物资仓库,分布在旧城区内。规划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仓库结合在商贸用地内考虑,其它则从便于货物中转考虑,布置在城市对外交通干道结点及码头附近。规划在水西308省道边及黄竹码头附近安排仓储用地,远景在城西205国道边安排仓库与货物流通中心。

(三)居住用地规划

上杭城区现状居住用地263.37公顷,人均居住用地45.88m2/人,居住用地主要由旧式街坊及新建自建房构成。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偏高,土地利用率较低。规划根据上杭城市规划用地沿汀江呈串珠状布局的特点,远景将城市生活居住用地相对集中在一城三片中。远期规划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南岗片及水西片。远期规划居住用地433.53公顷,居住人口15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8.9 m2/人。其中中心城区居住用地347.34公顷,居住人口12万人;南岗片居住用地74.86公顷,居住人口2.5万人;水西片居住用地11.33公顷,居住人口0.5万人。

综合考虑上杭城区空间布局结构及规模,规划居住用地采用居住街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两级组织结构模式。规划中心城区和南岗居住用地基本以城市主干道为界组织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居住街区。中心城区组织7个居住街区,南岗组织2个居住街区,每个街区人口1.0-2.0万人,按规范配套小学、幼托、文化活动、卫生站、社区服务(含老年人服务),市政公用设施和绿地,提高城区居住质量。水西为独立式居住组团。

规划统筹布局城区中学,共安排中学7所。

南岗长坝头及水南滨江地段安排少量一类小住宅,其它居住用地均为二类住宅用地。规划严格控制私人建房,住宅以多层为主,节约用地。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建设应成片进行,推行综合开发方式。住宅小区建设应注重配套社区康体、医疗保健、老人服务等设施,做到设施配套和环境园林化。旧城改造则应吸取传统建筑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形成具有客家特色的居住环境。

(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根据上杭城市用地布局形态的特点,公共设施采用分级配置、分片配套的原则。中心城区沿建设路布置大型公共设施以强化中心城区的政治、商贸、文化职能,各片区按其规模及职能配套公建服务中心。

1、行政办公用地

现状县委、县府位于江滨广场北侧,其它单位则主要分布在北环路、北大路及江滨路。规划保留现县委、县府用地,建设行政中心,另外在建设路北段安排一块行政办公用地以适应城市远期发展需求。

2、商业金融用地

现状商业金融业主要分布在建设路、北环路、解放路中段,规划在南门大桥附近建设城市商贸中心,解放路中段及东段开辟为商业街,东段结合孔庙及地方特色建筑形成以客家文化内容为主题的特色商业步行街,沿江滨路西段建设金银首饰、工艺品专业市场。城北建设路与临城大道交汇处安排商业副中心。南岗配套居住区级公建,水西配套对外交通服务公建。

规划沿丰山路建设城市专业市场,用以安排边贸综合市场及建材、汽车交易、大型粮食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仔猪批发市场规划安排在城西入口附近。

现状农贸市场不足,占道为市现象普遍。规划按服务半径配置农贸市场,并尽量避开道路交叉口。本次规划共设置农贸市场10处。

3、文化娱乐用地

城区文化娱乐设施现有影剧院二座,图书馆及老干部活动中心各一处,远不能满足城市文化生活需求。规划在城北新区沿建设路结合绿化广场建设大型综合性文化、科技中心,安排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高档次的文化设施。江滨西路建青少年宫,江滨广场东侧建工人俱乐部。各街区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4、体育用地

城区现有体育训练馆一座,体育设施主要依托中学,规划在城北新区建设体育中心,按标准配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网球场等设施。规划体育中心采用体育公园方式建设,增加城区公共活动的绿色空间。城西黄田坝建设水上训练中心。

规划要求按规范配套建设小区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并注重体育设施与小区绿地相结合,社区内学校、单位体育场所和设施实行对外开放,创造更多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

5、医疗卫生用地

城区现有县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皮肤病院、妇幼保健院及二所卫生院,总床位360床,医院用地及规模普遍较小。规划扩大县医院、中医院,将县医院建成集急救中心和血库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远期在皮肤病院边建一所综合性医院,南岗配建门诊所。远景在城北建一所综合性医院。

6、教育科研用地

规划考虑城市今后经济发展需求,在城西北安排一处专业学校用地,用以安排大中专学校、成人教育与业余学校及科研用地。

7、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保留人民路福利院,扩大水西养老院,按规范在居住街区中配建养老院、托老所,以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主要公共设施控制一览表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十章专项规划

一、城市对外交通

规划上杭县城对外交通线路主要有四条,即连武高速公路、205国道、省道308线及309线。规划的连武高速公路在汀江东岸与205国道相交处预留有出入县城的互通式立交口。规划205国道将改道沿县城北侧经过,避免过境交通与城区交通的相互干扰。城市东侧对外交通线路主要通过规划的东环路来联系。另外,近期规划建设黄竹码头。

规划在东环路与省道308线交叉口以北设一汽车东站,用地面积为2.3公顷。远景在临城大道与205国道交叉口南侧设一汽车西站,用地面积为2.0公顷。

二、城市道路交通

(一)现状道路

上杭县城现状建成区面积为5.33平方公里,道路总长度27.1公里,道路占地面积约0.58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为11%。

城区道路网骨架基本上呈“方格网+环状”布局形式,但现状道路网系统不健全,城市交通集中于北环路、建设路、江滨路等几条主干道上。城市主干道宽度控制普遍偏窄,交叉口错口衔接,且断头路较多;大部分道路等级偏低,路况较差,道路功能混乱,车种混杂,路面摆摊占用道路现象较为严重,道路两旁缺乏绿化,灰尘较大,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生活。另外城区缺乏停车场建设。

(二)道路规划

由于上杭县城远景采用“一区三片”的布局形式,因而需要相应的路网为之服务。本次规划道路网以片区间相联系的道路为主骨架来组织城市主次干道。城市道路多采用“方格网+环状”的布局形式,从而形成既有片区间便捷的干道联系,又有各片区内自成系统的路网格局。片区间的联系干道主要有建设路、北环路、东环路、长岗路。中心城区主干道形成五横四纵的结构形式,东西向主干道有205国道、临城大道(外环路)、二环路、北环路及江滨路;南北向主干道有建设路、紫金大道、金山路、梁陂路。城市道路分三级设置。

主干道30—50米

次干道24米

支路16—18米

规划城区道路总长94.14公里,道路占地面积为2.41平方公里,道路路网密度达5.9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为16.1%。城区道路情况详见规划道路一览表。

(三)交叉口规划

规划紫金大道与丰云路、紫江路交叉口、江滨东路与北环路交叉口均采用分离式立交。石门路与北环路交叉口应进行交叉口渠化处理。建设路向北预留通往连武高速公路互通口连接线,该线与205国道交叉口应采取交通管制。

(四)交通设施规划

公交车站:在汽车东站处设一公交车站,总用地面积为2.2公顷。

交通设施用地规划:规划县城共设交通设施用地6处,作为交通管理及汽车、公交车维修,货运配载中心,加油站等用地。具体位置详见道路规划图。

停车场规划:规划县城停车场按人均0.8方米计算,共需停车场总面积12公顷。本次规划主要公共停车场,除此之外各居住街区及大型公建等还应配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设置原则为:①为过境车辆服务;②交通换乘便利地点;③城区重要商业、金融、文化设施附近;

④体育场附近。远期设置主要公共停车场16处,每处控制面积为2500—5000平方米。

(五)城市广场规划

按照规范要求城区需设置交通集散广场1.2公顷,游憩集会广场2.0-6.0公顷。本次规划共安排绿化广场用地8.7公顷(含广场及绿地),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主要广场规划控制表

三、绿地系统规划

(一)绿地系统组织

根据上杭实际情况,从山水园林生态功能出发,大环境着眼

,小环境着手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上杭城区周围有七峰山、石壁寨、邱屋背头及深陂等自然生态大绿地,规划以沿江、沿路的绿带为生态廊道渗入城市,充分利用城区山地,滨水用地及空地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保留不可建设山林地建设生态绿地,并增加城市广场及街头绿地,对城市进行全面绿化,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以山水绿化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适应城市建设及旅游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目标

规划近期至2005年,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0.29平方米/人, 绿地率大于25%,绿化覆盖率大于30%;中期至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11.63平方米/人,绿地率大于30%,绿化覆盖率大于35%;远期至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14.93平方米,绿地率大于35%,绿化覆盖率大于40%。

(三)各类绿地规划

1、公共绿地

规划公共绿地由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休闲娱乐公园、居住区小公园及城市绿化广场、街头绿地等组成。公共绿地主要为居民提供文化、生活、游憩场所,同时也为抗震救灾提供避难场所。

(1)城市公园

规划充分利用城区山地、江滨用地及空地建设城市公园,重点建设烘托城市形象的江滨开放式公园,突出上杭江滨特色。规划共设置城市公园15处。

规划公园一览表

远景建设大雁壁公园、西郊公园及张滩江滨公园。

(2)街头绿地

规划在城市重要节点空间建设城市广场,沿建设路建设临江广场、文化广场及临城广场,城市入口建设入口广场,加强旧城区绿化建设,见缝插针地开辟绿化小广场。精心组织滨水绿带、道路绿带及防护绿地,构筑物种运行的生物廊道。

结合防洪规划,在汀江两岸根据用地情况及功能与美化的需求,划定不同宽度的绿化带,形成两岸独具特色的娱乐、休闲、观光带及亲水空间,成为生物种迁移的主要通道。同时沿城市主要干道及过境公路两侧、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划出一定宽度用地进行绿化,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绿化系统,构筑城市生态网络。

规划在体现城市景观及交通性干道两侧设置15—20米的绿化带,建设路和临城大道两侧各控制15米,205国道、308省道、309省道两侧各控制20米。既形成城市风景走廊,又可为城市增加通风道,构成生态绿廊。

2、生产防护绿地

(1)苗圃

苗圃用地应占城市总用地的2%以上,规划考虑安排在黄田坝,为城市绿化供应苗木花卉。本次规划苗圃用地30公顷。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2)防护绿地

在南岗工业区与生活区间、城西工业区与生活区间设置宽度不小于30米的卫生防护绿化带。

3、居住绿地及其他附属绿地

加强居住小区绿地建设,建设园林式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游园面积不小于0.4公顷,组团绿地面积不小于0.04公顷,规划要求居住小区公共绿地指标达到1.5平方米/人。

规划要求城市道路绿化、美化具有地方特色。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以保证绿化质量,并在不同路段选用不同树种,创造丰富多姿的道路绿化景观。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30—50米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30米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4、生态绿地及风景区

城区周围的山林地、农田、河流是城市周边的种群源,是维护城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保护其生态环境,增强对城市环境的调控能力,并将周边风景较好的山地及水库用地开辟为城郊风景区。普陀山(含七峰山、上圆山)及张滩石壁寨规划为城郊风景游览区,深陂水库结合深陂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生态观光园。

保护城区内不可建设自然山体,与城区内公园绿地共同构成城内生态节点,维护生态平衡。

四、景观规划

根据上杭城市“四面青山三面水”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沿汀江串珠式布局形式,形成“一江一街一轴”,以周围山体为背景,从城市空间向滨江空间开敞的城市形象。重点控制沿江、街、轴的节点空间。

(一)特色景观

1、汀江两岸

规划沿汀江“之”字两岸建设城市滨水景观区。一方面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观光的开放式绿地,另一方面在沿江重要节点规划标志性建筑及开敞空间,形成上杭特有的江滨景观轮廓线。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对汀江景观影响较大的滨江开发建设,对其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材料、整体造型、屋顶形式等方面要通过进一步的城市设计来进行管理和引导。

2、特色街

整治孔庙周围环境,保留解放东路特色建筑,建设骑楼青灰瓦式客家文化步行商业街。

3、城市景观轴

建设路为上杭城市中轴线,该轴线连接城市中心、副中心、南岗片及张滩片,是集中体现从城市建筑空间向自然山体空间、向江滨空间开敞的景观轴,规划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具有上杭特色的城市景观轴。

(二)城市主要景观标志

城市景观标志主要由历史人文景观和城市重要建筑物组成。规划对于既存的标志予以保护和加强,并在景观规划中有意识的在一些重要节点地段建立人工标志物,以加强景观系统的连贯性与内在逻辑性。

规划在城市中心、副中心等重要地段,主要出入口,重要的城市广场、公园和具有景观价值的大型公共设施设置地区应形成空间及景观节点。

规划保护临江楼及其滨江环境,在江滨建设路西侧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罗星塔旧址及其对岸处是汀江“之”字形重要节点,规划应通过制造景观来丰富江滨景观。此外,重要的节点包括临城广场、紫金广场、临江广场、文化广场、水西站前广场及富古广场,规划应精心设计广场及其周围建筑,增强其个性,体现上杭城市特色。

(三)开敞空间

上杭城市开敞空间包括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以及汀江、丰山溪等水系。规划应注重公园绿地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保护山体在城市绿化的重要地位,强化和完善以城市公园、道路绿带、滨水绿地和防护隔离绿带将自然山水连接起来的绿化格局,构建上杭生态绿化网络和开敞空间体系。

城市广场是体现地方特色及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公共活动场所,应按规划要求建设城市广场。此外,重要公共设施在建设时应预留一定的用地作为开放空间。

上杭城市沿汀江发展,因此汀江及其两岸滨水空间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应当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丰富城市空间及开展市民活动的重要区域。此外,城区还有丰山溪、濑溪等水系,规划应保护其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一部分,沿溪两侧各建设10-20米的绿化带。

(四)景观廊道与重要界面控制

规划形成建设路、临城大道、金山路、环城路、江滨路等纵横交错的城市绿线,成为联系周边山水的视觉走廊和生态廊道。

保护汀江、丰山溪、濑溪等城市的蓝线,成为联系不同景观节点,突出江滨园林城市

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的景观廊道。

同时,连武高速公路在城市北侧通过,因此规划应控制面向高速公路及汀江的景观面,塑造上杭的窗口形象。

五、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一)环境规划目标

城市建设和发展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把上杭建成山、水、城景相融,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江滨园林城市。

(二)环境质量标准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汀江水域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水域功能标准,供水水源地水质执行水域功能Ⅱ类标准;噪声环境质量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分区执行。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及水质保护目标

环境噪声标准

(三)环境治理措施

1、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处在城市夏季主导上风向的南岗及黄竹工业区,应严格限制大气污染的工业项目,并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新建工业项目要根据其性质合理安排到各工业区内。工业废水和废气处理率均应达100%,工业区建设应体现园林式、生态型原则。

2、逐步改善城市排水系统,近期在黄田坝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由管道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予以排放。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对未排入污水管道的应自行处理,达标后排放。近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中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0%,远期达85%。

3、建立汀江、旧县河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铁东、石禾仓、店下水库水源保护区,严禁在保护区内从事任何污染水源的活动。

4、加强对城市噪声污染的治理。禁止入城车辆鸣放喇叭,在交通性干道两侧种植绿化带,降低交通噪声;对建筑施工及娱乐场所噪音应限制时间,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加强对城市固体废物的综合治理。城区设置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清扫率,在规划区外设垃圾处理厂;对工业固体废物应提高综合利用率,固体废物应按指定地点堆放。

6、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管理,提高达标率。进一步提高燃料结构气化率,近期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5%,中期达98%,远期达99%。

7、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的山地、汀江两岸低洼地设置各种类型的公共绿地;主要过境公路两侧设置防护林带;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确保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1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 1.1齐河县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区位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山东 省会济南市西,黄河左岸,属山东 省德州市。地理坐标在北纬 36°24′~37°00′、东经 116°23′~117°03′之间。西南 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距东阿县 城68.5公里,距茌平县城50.5 公里。西北与高唐、禹城两县接壤, 距高唐县城40公里,距禹城县城 19公里。北界临邑县,距县城45.5公里。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东南隔黄河与济南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济南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县城距德州市区83公里,距北京市355公里。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09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济南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济南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200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经济区位 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了条件。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作为山东省城济南的西北门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总体规划说明-说明书

阿拉伯文化村(贺兰山科学生态示范园)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2)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二章规划编制依据 (2) 第三章规划范围及期限 (3) 一、规划范围 (3) 二、规划期限 (3) 第二部分总体规划 (3) 第四章区域位置与现状概况 (3) 一、区域位置 (3) 二、现状概况 (3) 第五章发展条件分析 (3) 第六章发展定位与发展规模 (3) 一、发展定位 (3) 二、发展规模 (3) 第七章产业发展规划 (4) 一、产业发展目标 (4) 二、主导产业 (4) 第八章土地利用规划 (4) 一、土地利用政策 (4) 二、土地利用分区 (4) 第九章空间布局规划 (4) 一、空间布局 (4) 二、用地规划 (5) 第三部分专项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规划 (5)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6) 一、给排水工程 (6) 二、电力与通讯工程 (6) 三、燃气与供热工程 (6) 第十三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6) 一、环境保护规划 (6) 三、环境卫生规划 (7)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7) 一、防洪防涝规划 (7) 二、防震减灾规划 (8) 三、人防御消防规划 (8) 第四部分近期发展规划 (8) 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8) 一、近期发展规模与目标 (8) 二、近期发展主要内容 (8) 三、生态居住区设计构思 (9) 附录1 规划用地平衡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https://www.doczj.com/doc/3a15841634.html,/chess95660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