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北大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北大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北大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第一讲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一、社会研究

包括学科研究和非学科、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专业的实践研究。学科研究广义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如社会学研究、民俗学研究。

1.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社会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社会世界,有意识、精神。

2.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客体-社会本体论

3.研究目的:专业与非专业研究的目的不同。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论

早期从自然科学中移入,关于对自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论、逻辑、假定、预设、原则。如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1.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交叉

2.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而理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观点和系统认识。方法论不涉及具体现象,学科理论称为现象理论,而方法论是工具理论

3.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方法论是在思维层次上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考察、接近哲学层次。具体方法是在操作层次上具体技术的运用,靠近经验层次。

4.方法论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20世纪60、70年代以前方法论是统一的、一元的方法论,以自然科学为楷模。6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对不同现象或同一现象有不同的方法论,形成多元方法论。

5.方法论的主要问题:

(1)研究逻辑

(2)对人及行为的假设:人的定义、人的本质。人的行为受何因素的影响。

(3)对社会整体及社会现象的认识途径: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认识。多种具体方法的竞争。

(4)真理性和客观性:方法论和知识论交叉

(5)规律性:社会现象有无规律性。

(6)价值(个人主观意识)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

19世纪初受自然科学影响。孔德《实证哲学》观点:①社会科学要研究现实问题②研究应是有用的,能解答实际问题。③应是可靠的。④应是确切的。⑤肯定的、能够证实的。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有机体,社会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纪后期人文学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质疑:①自然与社会有本质区别。②社会由个体组成,主张社会唯名论。③对人不能采用实验法。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的“文化科学”。狄尔泰提出Hermeneutics(释义学.解释学.诠释学)对文献古典文本的解释方法可用于社会现象研究。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是因果解释,释义性解释是对人的意义的主观理解。

20世纪初社会学方法论代表人物:韦伯、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①首先应界定社会事实②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时代形成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集体的行为、思想观念、时代精神。③主张客观的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他为西方社会学实证学派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韦伯借鉴和综合了“文化科学”和“实证科学”的观点,提出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①承认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不同,社会科学的解释不仅包括客观解释,也包括主观阐释(intepretive)。②借鉴狄尔泰的观点,必须理解动机、目的、意义。③应排除主观偏见.采取价值中立,客观的科学研究。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④理想类型法:依据现象的共性建立理想类型(典型),表象差异可用不同的理想类型来反映。⑤区分历史的因果解释和逻辑的因果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

人之间相互作用(阶级斗争、人际互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经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结构)。

主要阅读材料: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2章、第1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尔克姆著,胡伟译,1988,《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

韦伯著,朱红文等译,1992,《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讲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哲学思潮,特别是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一直对社会学方法论有重要影响,同时哲学思潮和哲学方法论又受历史时代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19世纪对社会学方法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主要流派是:(1)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以穆勒、孔德为代表。哲学基础是新康德主义。(2)历史主义(或人文主义),以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为代表。这两个流派是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基础。20世纪中期以前,实证主义哲学一直在社会学方法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分析哲学等学派。非实证的哲学思潮,如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的哲学思想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很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哲学的一些新发展开始受到社会学家的重视,这些发展是:

(1)科学哲学的发展:1.后实证主义(波普,拉卡托斯等人)。2.科学方法论的社会历史分析;库恩的“科学史学”、费依阿本德的《反对方法》。3.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分析哲学转向到“语用分析”,即生活世界主体之间的语言哲学。自然科学哲学的不同视角汇集到社会历史分析和语言分析上。

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启示有:1.主体观的变化(康德-米德-哈贝马斯)。2.语言实践(哈贝马斯、阿佩尔)。

3.科学认识的主题变化(本体论、知识论、实践论)。社会科学语言分析的综合方法(利科、伽达默尔)。(2)现象学的发展: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和“现象学还原”。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提出“世界本质上是随着此在(人)的存在而展开的”。实现了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变。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是通过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即“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的视角及现象学方法。

(3)释义学的发展: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方法。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释义学,后设(Mata-)理论。伽达默尔的历史释义学;认为理解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效果历史”观),理解包括既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也克服传统和对象的局限性(“视界融合”观)。哈贝马斯的“三种旨趣观”,认为理解是对各种旨趣的超越和包容。

(4)实用主义的发展:早期实用主义是以杜威、詹姆斯为代表,认为真理是对特定问题的有效回答。他们反对本质主义和独断论。80年代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提出了“后哲学文化观”。他的主要观点是:1.反对知识霸权,诉诸公众讨论。2.反对文化霸权,提倡本土中心主义。3.真理是“合理”的解答。合理是指公共生活意义上的合情理、适当、有效。4.反对精英主义,主张通过合理的对话来解决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当代哲学的发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1.在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发生变化(从科学理性到实践理性、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2.研究视角的变化,从外在的客观研究到“视界融合”和“后设”反思。3.研究对象的变化,从单纯的客体(或主体)到各种关系(主客体、人与人、人与自然、身与心、共同体之间、国家之间等等)。

上述启示也有助于解决社会学方法论中的各种传统对立:如整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中立-价值参照、结构-行动、客观-主观、宏观-微观、解释-理解、静态-动态等等。

参考文献: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8/1986,上海译文出版社。

夏佩尔:《理由与求知》,1984/1990,上海译文出版社。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1960/1999, 上海译文出版社。

Habermas,J1971,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eacon Press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1994,三联书店。

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1987,辽宁人民出版社。

L.罗蒂:《后哲学文化》,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佩尔:《哲学的改造》,1980/1994,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六讲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1.知识的真理性与客观性

社会层次:

(1)客观自然界:生态、地理、人口

(2)文化自然界:城乡、建筑、道路等人为建构

(3)社会关系:社会群体、阶级、社会分工

(4)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

知识类型:

(1)普遍性知识、特殊知识(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

(2)客观知识不涉及主观意义。

主观知识个人认知

互为主观知识人际互动。(戴维逊,1985)

真理标准:⑴实证检验—自然科学的证实,证伪;⑵共同接受(历史、人文、诠释学)—主观、互为主观知识。

证据充分,符合日常逻辑、合理性、共识性

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视角:客位视角:以本土人、本地人的立场、观点、概念、语言来说明本地情况——地方性知识,深度描述法(吉尔茨)。

两种客观性: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后者的内在矛盾。

2.社会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价值介入

韦伯的观点:

第一阶段选题、价值介入

第二阶段客观收集、处理资料、得出结论。价值中立

加尔默尔、吉登斯的“双向理解”与“视域融合”

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研究者和行动者多种价值观的沟通和理解,摆脱每个人的局限性,双向理解得到对问题的正确揭示。

真知一方面取决于对现象的准确描述,另一方面取决于对社会问题的正确揭示和批判,这样才是合理的真知。

3.科学解释、主观理解、社会批判的方法论

科学解释理解性解释(又译演绎)诠释(释义、阐释)

explanation intepretation hermeneutics

因果、共性解释个性解释、具体说明对文本的理解、说明、解释

参考书目:

丹西《当代认识论导论》1990人民大学出版社

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1985上海译文出版社

沃特金斯《科学与怀疑论》1991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1994人民出版社

研讨课主题:

1.社会科学研究中检验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

2.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本土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3.价值介入是否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

第七讲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

一、理论构成

理论类型:

1.形而上学理论——思辨式理论:如“人是自私的”、“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经验概括:如“有其父必有其子”、分类理论

3.科学理论由一套公理、定理、命题(假设)组成的理论体系:

以抽象的概念(变量)、术语陈述。

(1)公理式理论:物理、数学等组织化——科层化

(2)形式化理论:由基本命题可以推演科层化——效率

(3)模型理论:多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型

假设是未经证实的命题,经“证实”后就可成为理论命题。

科学研究是用科学方法(如实验法)“证实”假设(假说)。

二、概念的操作化:现象用抽象概念概括,概念用各种经验指标来观察、测量。

抽象——经验的往返

语言学革命:概念的能指与所指、经验证实的局限(奎因)

社会人文现象的抽象概括:“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

抽象方法:“理想类型法”(韦伯)

三、观察与调查

实证方法:以观察和调查的经验资料、数据来发现“真理”、检验各种理论

(1)统计调查(survey)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大样本(一般100或50以上)用调查表(问卷)、量表、结构式观察、访问

(2)参与观察(field work):田野调查、采访、实地研究

扎根于经验观察说明客观事实、提出理论观点:文化主位(emic)——客位。

文化客位观察(etic):以研究人员的文化观念为主,以研究者的视角、概念、术语、进行客观观察。民族志方法、社区研究。

(3)个案研究、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等经验“证实”的方法。

人文方法:以观察、感知、理解、领悟、洞察、思辩等方式来说明、揭示“真相”、来叙述“故事”、阐释现象或“文本”。文化主位的观察或交往理性(主体间性)。

(1)理解的方法,(2)释义学方法,(3)深(度)描(述)法-吉尔茨,(4)常人方法学(5)口述史方法。

阅读: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八讲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

一、演绎法与归纳法:

假设检验(或假设演绎)方法——实证研究的逻辑:探求普遍性的知识、规律、得出共性解释。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假设检验逻辑

假设演绎法可用“科学环”说明(《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四章)

实证主义与波普的“证伪主义”都依据假设检验逻辑:认识论的一致论、相符论。

相符论: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现实,理论认识与经验事实可以相符。

假设检验逻辑的局限:

(1).只涉及假设(真理、知识)的证明逻辑,忽视科学发现的逻辑(想像.直觉.洞察力等)。

(2)只适用于形式化学科(有系统的演绎理论体系),忽视非形式化学科的研究逻辑。

(3)科学证明逻辑在证实和证伪方面没有明确的分界,对理论的部分证伪不能完全推翻

理论体系。

二、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归纳逻辑

(1)客观主义(本质主义)的归纳逻辑:探求普遍规律和事物的本质。

扎根理论:社会研究的发现和证明扎根于经验的事实中.

中层理论(默顿,1967):由经验研究归纳概括较低层次的理论命题,反对宏大理论体系。理解社会学(韦伯):由具体、独特的现象归纳、抽象出“理想类型”、得出理论命题。韦伯:对新教徒和企业家的案例中理解,然后发现一种共性—资本主义精神。经验归纳的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主流的社会研究一般采用假设检验逻辑或客观主义的归纳逻辑。

(2)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的归纳逻辑:非主流社会研究的逻辑。探求具体、独特的地方性(本土)知识。

阐释学方法:理解作者(或文本)的本来意义,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

深度描述法、口述史方法:从研究对象(本地人)的叙述中归纳本地人的观点和意义系统。

现象学、常人方法学:由日常生活和常人的视角,归纳、说明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归纳

主流:事实经验概括理论命题(普遍性知识)。

非主流:事实理解、释义过程(包括当地人的理解)——地方性知识(个体知识)。

批判诠释理论的归纳逻辑:通过批判、反思、沟通、双向诠释,揭示虚假知识,探求共识性知识

归纳逻辑的局限:

(1)个别事例无法证明理论命题。

(2)由经验事实可归纳各种不同的理论,理论“跳跃”的合理性无法证明。

阅读: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4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景天魁(编),1994,《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定性与定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讨课主题:

1.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特征,与其他学科方法的区别及共性。

2.如何解决或处理社会研究中证明逻辑和发现逻辑的问题。

3.如何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

第九讲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一、定量方法的哲学基础及方法论争论

在社会科学中,定量方法是依据自然科学方法论,其主要特征:(1)研究对象的分解,基本单位的集合与汇总(原子论或个体论)。(2)变量的操作与测量(操作主义)。(3)因果统计分析(数量化的实验与假设检验)。

哲学方法论争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个体论与整体论等。

科学方法论争论(技术性):(1)单位的集合与测量只是表示整体“平均值”及变量关系,而不是实际的因果关系。(2)个人行为动机、态度、观念难以测量与定量化。(3)数学、统计学模型不能提供理论性的因果解释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定性方法的哲学基础及方法论争论

当代社会科学的定性(质的)研究方法主要依据人文科学的方法论,主要特征:(1)个案研究、注重具体、独特的现象。(2)对具体个体的理解、阐释。(3)深度描述的方法。

方法论争论:(1)主观性的方法(不管是研究者的主观描述和阐释,还是本地人的叙述和阐释)不能提供共识性的知识,也缺乏判断真假、对错的标准和研究规范。(2)个案分析缺乏代表性、由此得出的理论概括缺乏普遍意义和充分理由(扎根理论的局限)。(3)阐释方法、深度描述方法的内在矛盾(“释义学循环”、Emic方法的认识论矛盾)。

三、当前处理、解决方法论争论的几种途径:

(1)哲学、人文学科的“新实用主义”、“沟通共识论”。罗蒂、哈贝马斯等。

(2)科学方法论的“后实证主义”:波普的“进化知识论”、劳丹的“科学进步论”、多元的“普遍主义”。

(3)“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的多元论。

阅读:

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五章、第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景天魁(编),1994,《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定性与定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十讲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一、有关本土化的不同观点

本土化与科学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研究原则。它们的关系涉及多方面的方法论问题。依据新科学观,科学是建立在共同体成员的相互理解和共识的基础之上的。科学并不局限于探索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历史的、特殊的、批判的和释义性的知识。在当前,本土化(或中国化)这一“论域”的展开是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状况相联系的,它的论题涉及上述各类知识的探求。其背景主要是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实证社会研究的方法、理论概念、研究模式移植到中国的拒斥或反思。在以往的讨论中,对本土化有多种界定和各种观点。

(1)实证研究者把本土化视为将国际通用的规范、方法、程序作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修正,这是应当的。但要意识到,国外实证方法的弊病在其本国也是存在,如问卷、量表的信度、效度不高。

(2)某些人文主义者认为,只有本土人才有资格研究本土的问题,因为不同地域、不

同文化有其独特的知识和认知方式。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默顿对这种逻辑进行了批判。如果依据这种逻辑,北京人不能研究上海人,年青人不能研究老年人,那么任何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都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一批判主要适用于以经验分析知识为目标的研究。

(3)中国社会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本土化是要在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脉络中研究本国问题,提炼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概念、理论,为认识中国社会、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一论证是较为客观的。但还有一些论题有待论证,如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对西方学术霸权的批判、本土化与科学性和规范化的关系等等。

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化

近年来新的科学观强调:A.科学的历史性和实践性。B.科学是以交往共同体的规范和共识为标准的。C.不同论域有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和论证方式。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A.科学的推理和论证是自足的(即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B.科学的目标是在其“信息域”中自主地、系统地提出问题、制定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确定一系列可能的解答,建立衡量什么是可接受的解答的标准(夏佩尔)。

C.科学共同体遵守其共同制定的标准、规则和规范。

科学性是与规范化相联系的。规范化包括许多方面,如“论域”、论题的规范化,概念、术语的规范化,调查指标、变量的规范化,同一类课题中方法、程序的规范化,研究论文的规范化等等。规范是学术共同体为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所制定的规则,它为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争论和协作提供了框架。

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并不是拒绝与其他文化对话,不同类型的研究者需要通过相互交流、沟通而达到一定的共识。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也是本土论者)罗蒂提出,理性的合理性不是指其逻辑性,而是指合乎情理的论证,容忍、宽容地讨论本国的各种问题,合情理地加以解决。他认为,经验科学是这种人类亲和性的代表,其理由不在于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而是由于科学共同体摆脱了教条主义、霸权主义的论证方式,排除了外在力量的强制。他的实用主义本土观并不拒斥与别的共同体、别的文化交流,而是在这种交流中不断超越本土(本民族)的原有信念,达到加达默尔所说的“视界融合”。这也是意识形态批判和释义性知识所应采取的论证方式。

阿佩尔:《哲学的改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章。

夏佩尔:《理由与求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导言”。

金耀基:“社会学的中国化:一个社会学知识论的问题”,《国外社会学》1993 3-4。罗蒂:“科学作为亲和性”,罗蒂著:《后哲学文化》1992年。

第十一讲社会理论、社会研究、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研究的旨趣与知识类型

哈贝马斯对研究旨趣的分类:1.技术控制,2..相互理解,3.批判、反思。

相应的知识类型:经验分析知识、历史-释义性知识、批判-反思性知识

知识的其他分类:专业知识与日常知识、普遍知识与特殊知识、学术知识与实践知识、共识性知识与个体知识。

学术知识又分为:科学、哲学、艺术、宗教、意识形态等。

科学知识可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可分为:客观知识、主观知识和互为主观知识。

二、社会实践的多重主体与多重知识

1.社会实践的主体:各种文化、各个地域、各个历史时期的行动者,又分为各种职业、

专业、各种社会背景的人,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主流与边缘、权威与一般人等。不同的主体偏重不同的知识、并受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观念、政治观点的局限。

2.社会研究的主体:学科与非学科的研究者、研究者与行动者(实践者)、委托人与代理人、学术界上层与下层等。多重主体论提出了学科、知识、权力的问题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学术霸权、科技霸权的问题。

三、社会研究、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1.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针对社会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提供专业化的、学术性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非学科(行动者)的认知目的: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得到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

2.学科研究与非学科研究、学科理论知识与非学术的实践知识的关系:

学科研究可为非学科研究提供较规范的概念、术语、方法和理论,非学科研究不仅为学科研究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性的信息和知识,而且可发现实践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和价值争论,为学科研究指引方向并提供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福柯著:《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

哈贝马斯著:《知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

马克斯.舍勒著:《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0。

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

华勒斯坦等著:《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

第十二讲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研究

一、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I.Wallerstein)

近期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论的进展:(1)反对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理性。(2)打破人为的人与自然、客观与主观、普遍与特殊、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分离。(3)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层面;包括实践知识、本土知识、主观知识以及边缘(弱势)群体、常人等。(4)重新认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重新考虑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世界的复魅”)。使社会研究更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宽容性。

二、跨文化对话、沟通与“视域融合”

方法论的多元化、多重主体的视角以及后现代主义观念既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促进作用,也带来了潜在危机;即导致极端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神秘主义和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怎么都行”)。使社会研究缺乏一定的规范和标准,缺乏“科学”的方法。解决途径:(1)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对话,使不同的研究主体形成一定的共识。“多元化的普遍主义”。(2)结合多种研究视角,得到更丰富的、相互补充的认识(知识)。“视域融合”。

三、社会学研究的多元性

社会学研究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个研究领域。作为科学活动,涉及专业与非专业、理论与应用、涉及多重主体和多重知识。作为社会学专业领域也是如此,涉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权威与下层、核心与边缘的互动,以及专业训练的内容、目的的多元性。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都对影响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建构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学研究:在进行一项社会学研究时,应确定研究的领域、问题(主题)、研究目的、它所涉及的实践者、行动者及知识类型、理论类型和相关学科,然后在多种方法论指导思想、多种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中进行选择,或结合不同的范式和方法。

阅读:

华勒斯坦等著,1997,《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

参考书目:

罗斯诺,1992/1998,《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Hudson,Walter W and Nurius,Paula S 1994,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Social Work Res earch

Allyn And Bacon 《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争论问题》

Sayer.andres,1992,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 :A Realist Approac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ughes.john and Sharrock.wes,1997,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Research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研讨课主题:

1.社会学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

2.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3.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课后阅读、思考讨论题)

选读参考书目: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8/1986,上海译文出版社

夏佩尔:《理由与求知》,1984/1990,上海译文出版社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1960/1999, 上海译文出版社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1994,三联书店

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1987,辽宁人民出版社

L.罗蒂:《后哲学文化》,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佩尔:《哲学的改造》,1980/1994,上海译文出版社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

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1988

丹西:《当代认识论导论》1990人民大学出版社

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1985上海译文出版社

沃特金斯:《科学与怀疑论》1991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1994人民出版社

福柯著:《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

哈贝马斯著:《知识与兴趣》,学林出版社,1999。

马克斯.舍勒著:《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0。

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

华勒斯坦等著:《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

Hughes.john and Sharrock.wes,1997,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Research London and N ew York :Longman

Hudson,Walter W and Nurius,Paula S 1994,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Social Work Re search

Allyn And Bacon《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争论问题》

Peile,Colin 1996,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洞穴奇案》读书报告

《洞穴奇案》读书报告 ——《洞穴奇案》之依我之见

一、著作基本信息 作者:(美)萨伯 Peter Suber 译者: 陈福勇,张世泰 著作名称:《洞穴奇案》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 2009年6月北京第1版 2009年12月北京第2次印刷 著作来源:书店购买 二、著作简介 《洞穴奇案》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萨伯,他写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洞穴探险奇案”这一假想案例:五名洞穴探险者进入洞穴探险却被困于山洞之中,在得知无法在短期内获救后,为维持生命将其中一人吃掉,获救后此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在距富勒写下这部作品的半个世纪,法律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者续写了这个案例的九个新的司法观点以探究与法律原则相关的重要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阐述法学的最新发展。 《洞穴奇案》是由十四位“法官意见书”构成的法哲学著作。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作者的前人富勒教授写的,透过一宗虚拟的案例以五篇不同的判词道出当代法律的主要思潮;第二个部分是作者萨伯在此基础上以九位法官的判词进一步阐述近五十年的法学哲理[1]。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描述洞穴中的情景或是探讨一个确切的结论,而在于叙述这个假想案例中的虚拟法官的判决理由。通过对虚拟案例的分析来阐述不同法学流派的观点、思考过程和判案依据。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代表不同法学流派的法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萨伯轻盈的文笔使读者陷入沉思,同时他犀利的分析将“罪有应得”的辩论提升到原罪是否“情有可原”的另一层次。 三、报告主体 《洞穴奇案》之依我之见 《洞穴奇案》一书中包括了五位法官的五个观点以及九位法官的九个延伸观点,这个案子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却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读完此书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和观点。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终极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 第一节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美国社会及其社会思潮的发展. 第一阶段:相对稳定和繁荣发展的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描述社会制度合理化,社会结构平衡性的结构功能理论. 第二阶段:全球动荡的60年代-冲突论,社会学家对社会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探讨.第三阶段:7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时期.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20世纪以前的冲突论思想. 1、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米尔斯,达伦多夫 (1)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地位不平等是冲突的根源所在. (2)私有制出现后,阶级斗争不可避免. 2、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达伦多夫 (1)反对经济基础为唯一条件。 (2)从地位,权力,声望来划分阶级 (3)未来社会不可能是完美的,无冲突的. 3、齐美尔: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的作用并非是消极的。-科塞 4、帕累托:归纳性的,自然主义的冲突论。 (二)20世纪前半期的冲突论思想。 (三)60年代以来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 米尔斯对功能主义最早进行批判,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即米尔斯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从现存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 米尔斯的传统明显地受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重视权力,而不是经济和声望,进行政治统治的人和进行经济统治的人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广泛合作,共同维护统治。 一、生平与著述 米尔斯的学术特点 米尔斯的激进倾向 米尔斯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白领为象征的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许多西方社会学家以此为据,以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得以缓冲,权力趋向平衡。米尔斯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中产阶级的壮大丝毫不会改变权力关系中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有自己的意识和组织,联系紧密的阶级,处在一种无权的地位。 (一)以异化理论分析白领阶层的形成和社会生活 (二)用科层制分析白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 三、关于权力的研究:对冲突理论的最大贡献 (一)权力结构 1、在美国,经济、政治、社会三个领域实际上被工业、政府、军队之类的组织操纵,在每一个领域的顶端,形成了由极少数人组成的小集团,它们是经济界的大公司总裁、金融巨头、政治界的高级政府官员、军事界的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高级将领。地位超过了一般老百姓,整个国家的重要决策由他们作出,联系紧密,维护自己的利益。——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权力精英。 2、在权力精英之下的是中间层,所作的决策的次要的,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层次,而是按权力精英人物的意愿行动的。

计量经济学讲义第六讲(共十讲)

第六讲 多重共线 一、 FWL 定理及其应用 考虑模型: 112233i i i i i y a b x b x b x ε=++++ (1) 假如我们只关注 1 ?b ,则通过如下步骤可以获得之。 第1步:把 1x 对其他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请注意,截距所对应的解释变量为1) ,即有: 101223????i i i i x x x v βββ=+++ (2) 第2步:把 y 也对(2)中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即有: 01223????i i i i y x x w ???=+++ (3) 第3步:把 ?w 对?v 进行回归(不含截距,当然你可以包含截距,但你会发现,截距 的估计结果是零,这是因为?w 与?v 其均值都为零) ,即有模型: ??i i i v e w η=+ (4) 则有:2????i i i w v v η=∑∑,可以验证,1??b η=,且残差?i e 等于初始的残差?i ε。此即著名的FWL 定理(Frisch-Waugh-Lovell theorem )。关于FWL 定理的一个简单证明见附录1。思考题: 利用关于“偏导数”的直觉,你能够理解 1 ??b η=吗? 考察2????i i i w v v η=∑∑,把01223????i i i i y x x w ? ??=---代入,现在分子是: 2012230123????()?????????i i i i i i i i i i i v x i i y x x y v x v v v w v ??????------∑∑∑==∑∑∑

应该注意到,在进行第一步回归时,OLS 法保证了 203???i i i i i v x x v v ===∑∑∑ 因此,22??????i i i i i i w v y v v v η== ∑∑∑∑ 显然,如果把 y 对?v 直接进行无截距回归: *?i i i y v η? =+ (5) 我们也可以得到: *122???????i i i i i i y v w v b v v η η====∑∑∑∑。 因此,如果只关注如何获得1 ?b ,我们可以把FWL 定理中第二步与第三步合并为把y 对 ? v 直接进行无截距回归。 思考题: ?i ?与?i e 相等吗?提示: ???????i i i e v i i i w y v η ?η--== 注意到, 2?i v ∑是(2)中的残差平方和,对(2),有: 22211 11 ()()??i i i x x x x v TSS ESS RSS -=-+↓↓↓∑∑∑

格林兄弟的法律童话

雅各布·格林是格林兄弟中较年长的那位。他和弟弟威廉因《格林童话》而名声斐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们曾经长年学习并赖以为生的是法律。童话不过是他们在艰难生活中聊以舒展皱眉的一个瞬间罢了。遇见启蒙恩师格林兄弟出生于一个并不殷实的律师家庭。雅各布11岁时,父亲因肺炎去世。中学毕业以后,雅各布进人马堡大学学习法律。他并不喜欢法律,而是对植物学感兴趣。然而,为了纪念父亲,他决定修学法律。据他回忆,父亲在世时一直想在他们心里激起对法律这一行业的热爱,经常向他们解释法典上的条款,甚至抄写自己遇到的案例,并在旁边写下:“儿子,未来这或许对你有用。”然而,雅各布的法学学习并不顺利。刚刚开始学习法学基础的时候,弟弟威廉的哮喘病发作,雅各布就将威廉带到大学里一起生活,照顾他。或许是马堡大学的空气和医疗条件更好,威廉渐渐地康复了,也在马堡大学法学院注册入学。在这里,他们认识了影响他们一生的弗里德里希·萨维尼教授。当时,年仅21岁的萨维尼是马堡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他出生于法兰克福的一个贵族家族。不幸的是,13岁那年,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虽然继承了巨额的家庭财产,但是,在亲人相继离世的痛苦中,他患上了咯血的毛病。在监护人诺伊拉特法官的家中,萨维尼度过了童年的剩余时间。 16岁那年,萨维尼离开了诺伊拉特法官的家,来到马堡大学法学院学习。1800年,萨维尼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成了一名教授《刑法》的编外教师。然而,《刑法》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更大的爱好在于《罗马法》。一年后,他开始讲授罗马法的《学说汇纂》等课程。据他的学生回忆,萨维尼讲课生动而又流畅,绝无以表面动听而又空洞无物的语言来哗众取宠。他学识渊博,通晓而且喜欢文学。有时,为了使讲课生动,他还会朗读一些诗句或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的片段。在这门课程上,萨维尼注意到了两位名为格林的学生,一位是16岁的雅各布,另一位则是年仅14岁的尚未注册的旁听生威廉。期末的时候,雅各布的论文让他很是喜欢。而兄弟俩也将他课程的讲义认真地记录下来并提交给萨维尼过目。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法学方法论讲义》。萨维尼很喜欢兄弟两人,时不时地交给他们一些工作。借此机会,雅各布在1803年夏天得以时常造访萨维尼的家。导师藏书开启《格林童话》雅各布这样描述:“经过巴尔菲尤谢尔大街一座不大的房子,进入一条狭窄的小胡同,然后像上旋梯一样绕个圈子,走到一座公墓跟前,从这里可以看到有无数向下伸延的屋顶和花园的美丽城市风光。萨维尼就住在这里。在这里,任何外界的事情都妨碍不了他的学术工作。仆人打开了门,把来访者带进充满阳光的房间。这里有软座家具、明亮的四壁和挂在墙壁上的铜版画,这一切都适宜于友好而愉快的谈话。在窗外,可以看到山谷、布劳恩河、河两岸的草地和在遥远的蒙蒙烟雾中隐约可见的山峦的轮廓……主人又高又瘦。他身穿灰色便服和一件褐色的带蓝条纹的坎肩,沉思地站在书架旁边。”萨维尼有许多藏书。雅各布不但可以欣赏装满书籍的大书柜,还可以登上阶梯取书、读书,甚至可以把书借走。在这里,他读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士瓦本时期爱情歌手歌曲集》。他站在书架平梯上,仔细地看着一本本书的书脊,突然发现了他很早就想读的书。多年后,雅各布曾这样描述这次幸福的发现:“我突然看到了这本我以为永远没有希望看到的书……诗是用古怪的、一半不懂的德语写的。我产生了一种预感,我将不下10次地从头到尾反复阅读这本书,并且它对我将是经常需要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几年以后,我在巴黎图书馆看着印成这本书的手稿,美丽的插图……单单是看一眼这本书,就在我的心里激起了阅读古代诗人的原著和学懂它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愿望。”而这,也成为雅各布通往古代民间文学的一扇窗户。正是在收集民间文学诗歌和故事的过程中,他和弟弟威廉创作出闻名于世的《格林童话》。《中世纪罗马法史》有雅各布的一份功劳 1804年,萨维尼结婚了,对方是浪漫派诗人勃伦塔诺的妹妹。他将蜜月旅行安排为一次漫长的学术游历。他们先后访问了海德堡、斯图加特等学术重镇后,又前往巴黎,往来于欧洲的图书馆,收集手稿文献,希望在此基础上建构其《中世纪罗马法史》。不幸的是,他在巴黎时弄丢了自己装有全部学术笔记的箱子,他只能凭记忆和巴黎的藏书来恢复自己的笔记。他需要一个助手来完成这项艰难的工作。这时,他想起了记忆力很好、才华出众的雅各布。 1805年1

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考研复试通知复试名单

201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考研复试通知复试名单 一、复试分数线 2017年社会学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法学复试分数线,政治:50分,英语:50分,专业课:90分,总分340分;管理学分数线,政治:50分,英语:50分,专业课:90分,总分340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分数线,政治:50,英语:50分,专业课:90分,总分310分。复试名单将根据招生名额和差额比例来确定。复试过程将遵照以往程序严谨、充分、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 二、复试内容 1、英语听力: 按照学校要求,2017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在复试阶段进行外语听力测试,听力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中。 2、专业复试: (1)复试方式:口试 (2)复试时间、地点: 社会保障:3月12日上午8:30地点:理科五号楼社会学系269会议室(267会议室等候) 社会工作硕士:3月12日上午10:00 地点:理科五号楼社会学系269会议室(267 会议室等候) 社会学:3月13日上午9:00 地点:理科五号楼社会学系269会议室(267会议室等候)

人类学:3月14日上午9:30 地点:理科五号楼社会学系269会议室(267会议室等候) (3)复试程序:请提前20分钟到社会学系等候会议室签到,并抽取序号,考生将按照序号依次参加复试。 3、参加复试的考生(包括内地和港澳台考生,不含外国留学生)要交纳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费100元/人次(请于复试前提交到社会学系财务室)。参加两次以上专家组复试的复试费按次收取。 三、复试提交的材料 1、提交材料包括: (1)复试前考生应提交《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和个人陈述(在研究生院招生网页下载),以及可以证明其研究潜能的各种背景材料(包括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2)最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及影印件(仅限往届生)或学生证。港澳台、留学生出示护照或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 (3)正式成绩单(非应届生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章) (以上材料请于复试前20分钟提交)。 2、应根据《北京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在复试阶段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人或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最新) 理论部分 一、必看教材: 1、《社会学教程》,王思斌主编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需要重点精读)此书属于概论性质的教材,很简单,并且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 2、《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主编,人大出版社(精读)虽然此书比较老并且有些错误,但是由于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3、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分支社会学教材 1、《人口社会学》,佟新著,北大出版社(精读)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 2、《劳动社会学》,刘艾玉,北大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重点章节的核心内容。 3、《整合社会心理学》,夏学銮,河南人民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基本理论。 4、《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中国人民大学2002(通读)掌握唐朝以前的思想,特别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 5、《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杨善华,沈崇麟著,浙江人民出版社(精读)掌握书中家庭结构,关系,功能等发生的变化。以及家庭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三、选看教材 1、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通读,至少掌握里面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等,也有可能出简答题。 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沃特斯华夏出版社(通读)此书是按照理论流派输理西方社会学的理论线索,较难,需要社会学史的背景知识。如考研复习时间充足,可翻看。 3、《西方社会学原著选读》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通读)此书只需要翻看下,把那些名著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出来即可。 方法部分 一、必看教材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大出版社(精读) 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主编,北大出版社(通读),需要通读几遍,掌握些统计学基本概念以及部分公式。 3、《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刚,人大出版社,有重点的阅读,特别是资料数字背后的理论解释往往是出题重点。 二、选读教材 1、《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精读)有些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特别是袁方教材中没有的概念例如双盲实验,分类法等。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袁方主编,林彬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精读)此书在书店基本买不到,在海淀图书大厦自考教材货摊有可能买到。 3、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郭志刚主编,人大出版社可作为参考。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前言 很多同学希望了解在北京大学各院系的某个年级要学习哪些课程,但又不容易查到课程表。本日志充当搬运工作用,将各院系开设课程列于下方,以备查询。 查询前必读 注释: ※在课程名称后标注含义如下: 标注(必)表示此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是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 标注(限)表示此课程为专业任选课(原称专业限选课),各院系规定需在所有专业任选课中选修足够的学分(通常为30~40)以获取学士学位; 标注(通)表示此课程为通选课,非本院系本科生可选修此类课程,并计入通选课所需总学分;通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公)表示此课程为全校任选课(原称公共任选课),此类课程不与学位挂钩,公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体)表示此课程为体育课,每名学生必须且仅能选修4.0学分体育课;男生必须选修“太极拳”,女生必须选修“健美操”。 ※实际上,多数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也没有年级限制。对应的年级是“培养方案”推荐的修该门课程的适当年级。 ※不开设任何专业必修课的院系为研究生院或其他不招收本科生的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装部等。 ※由于在某些院系下有不同专业方向,标注为必修课的课程可能并不对于所有学生均为必修(如外国语学院的各个语种分支)。相关信息请咨询相应院系教务。 ※多数课程可以跨院系选修,但可能需缴纳额外学费。 ※院系编号为学号中表示院系字段的数字,因院系调整原因,编号并不连续。“系”可能为院级单位,具体以相应主页标示为准。 ※课程名称后标注数字表示学分。一般情况下,对于非实验课及非习题课,每学分表示平均每周有一节50分钟时长课程,16-18周。 ※院系设置的课程不一定由本院系开设。 ※医学部课程仅包含在本部的课程内容。 ※本一览表不包括政治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文科计算机基础、辅修及双学位课程。※本一览表不提供上课地点及主讲教师信息,请与相应院系教务联系。 001 数学科学学院 https://www.doczj.com/doc/3e15823412.html,/ 一年级秋季学期 数学分析(I)(必)5.0 数学分析(I)习题(必)0.0 高等代数(I)(必)5.0 高等代数(I)习题(必)0.0 几何学(必)5.0 几何学习题(必)0.0 一年级春季学期 数学分析(II)(必)5.0

法理学讲稿

法理学讲义 法律乃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 ——(英)爱德华·柯克 引言 法的门前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文小说家。 法的门前有一位守门人在站岗。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请求进门去见法。但守门人说现在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想了想,问过一会儿是否允许他进去。 “可能吧,”守门人答道,“但是现在不行。” 由于通向法的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又走到门的一旁去了,于是乡下人向门内窥望。守门人看到了,笑着说:“如果你这样感兴趣,就努力进去,不必得到我的允许。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力的,而且我只是守门人中最卑微的一个。里面的每一座大厅门前都有守门人站岗,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就说那第三个守门人吧,他的模样连我都不敢去看。”这些困难是乡下人不曾料到的。他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晋见法的,但是,当他更切近地看着这位穿着皮外套,鼻子尖耸,留着长而稀疏的鞑靼胡须的守门人时,他决定最好还是等得到许可后再进去。守门人给了他一条凳子,让他坐在门边。他就坐在那里,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为了能够获准进去,他做了很多尝试,用烦人的祈求纠缠着守门人。守门人时常和他进行简短的谈话,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一些事情,但像大人物一样,所提的问题很没有人情味儿,而且结论总是乡下人还是不能进去。乡下人曾为自己的旅程准备了很多东西,也倾其所有,即使是很贵重的东西,希望能够买通守门人。守门人接受了所有的东西,然而每次收礼的时候都说:“我收下这个只是为了不让你觉得还有什么事情该做而没做。”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乡下人几乎是不间断地观察者守门人。他忘却了其他守门人,对他而言,这个人似乎是他与法之间的唯一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因为衰老,他只能喃喃自语了。他变得孩子气起来,由于常年累月的观察,他甚至连守门人皮领上的跳蚤都熟悉了。他请求这些跳蚤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心意。最后,他的眼睛变得模糊不清了,他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的变得黑暗了,还是自己的眼睛在欺骗他。但是在黑暗中,他现在能够看到一束光线不断地从法的门里射出来。现在他的生命正在接近终点,弥留之际,他将整个等待过程中的所有体会凝聚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还从未向守门人提出过。他招呼守门人到自己跟前来,因为他已不能抬起自己正在僵硬的身体。守门人不得不把身子俯得很低才能听清他的话,因为他们之间的身高差别增加了很多,乡下人越发处于劣势。“你还想知道什么?”守门人问道,“你没有满足的时候。”“每个人都极力要到达法的面前,”乡下人回答,“可是这么多年来,出了我,竟没有一个人来求见法,怎么会是这样呢?”守门人看出了乡下人已精疲力尽,听力也正在衰竭,于是在他耳边喊道:“除了你,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为你开的,我现在要去关上它了。” 提示与问题 《法的门前(beforethelaw)》是一则寓言,卡夫卡生前没有发表,它是作者未完成的小说《审判》的一部分。 寓言,是一种古老而古怪的教育形式。在《圣经》旧约和新约当中,寓言为教育的目的被广泛的运用,在中东和远东地区更是如此。寓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没有能力把寓言归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计量经济学讲义共十讲

计量经济学讲义共十讲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一讲 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代数 一、 问题 假定y 与x 具有近似的线性关系:01y x ββε=++,其中ε是随机误差项。我们对01ββ、这两个参数的值一无所知。我们的任务是利用样本数据去猜测01ββ、的取值。现在,我们手中就有一个样本容量为N 的样本,其观测值是:1122(,),(,),...,(,)N N y x y x y x 。问题是,如何利用该样本来猜测01ββ、的取值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首先画出这些观察值的散点图(横轴x ,纵轴y )。既然y 与x 具有近似的线性关 系,那么我们就在图中拟合一条直线:01 ???y x ββ=+。该直线是对y 与x 的真实关系的近似,而0 1 ??,β β分别是对01 ,ββ的猜测(估计)。问题是,如何确定0?β与1 ?β,以使我们的猜测看起来是合理的呢 笔记: 1、为什么要假定y 与x 的关系是0 1y x ββε=++呢一种合理的解释 是,某一经济学理论认为x 与y 具有线性的因果关系。该理论在讨论x 与y 的关系时认为影响y 的其他因素是不重要的,这些因素对y 的影响即为模型中的误差项。 2、0 1y x ββε=++被称为总体回归模型。由该模型有: 01E()E()y x x x ββε=++。既然ε代表其他不重要因素对y 的影 响,因此标准假定是:E()0x ε=。故进而有:

01E()y x x ββ=+,这被称为总体回归方程(函数),而 01 ???y x ββ=+相应地被称为样本回归方程。由样本回归方程确定的?y 与y 是有差异的,?y y -被称为残差?ε。进而有:0 1 ???y x ββε=++,这被称为样本回归模型。 二、 两种思考方法 法一: 12(,,...,)N y y y '与12???(,,...,)N y y y '是N 维空间的两点,0 ?β与1 ?β的选择应该是这两点的距离最短。这可以归结为求解一个数学问题: 由于?i i y y -是残差?i ε的定义,因此上述获得0?β与1 ?β的方法即是0 ?β 与1 ?β的值应该使残差平方和最小。 法二: 给定i x ,看起来i y 与?i y 越近越好(最近距离是0)。然而,当你选择拟合直线使得i y 与?i y 是相当近的时候,j y 与?j y 的距离也许变远了,因此存在一个权衡。一种简单的权衡方式是,给定12,,..,N x x x ,拟合直线的选择应该使1y 与 2?y 、2y 与2?y 、...、N y 与?N y 的距离的平均值是最小的。距离是一个绝对值,数学处理较为麻烦,因此,我们把第二种思考方法转化求解数学问题: 由于N 为常数,因此法一与法二对于求解0?β与1 ?β的值是无差异的。 三、 求解

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

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

对《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的概要和阐述 PART1 体例说明: 1、楷体加粗部分是引用原文 2、红色部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部分: (1)我认为特别重要 (2)或者是我自己也搞不懂。。= = PART2 开始了 一、作者的立场:法的根本属性是历史性 理由:1、法律规范是立法活动的成果,立 法是国家行为之一,所以法学在 于以历史视角对过去存在的立法 职能下的活动进行阐述。 2、法律在于限制权利主体和义务主 体之间关系,应当是完全客观独 立排除任何个人意见的东西,而所 有关于那些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被人们统称为历史 知识,因此立法科学的全部特征在于历史性。 补充:萨维尼是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著作的开头必定要阐明他的 基本立场。历史法学派用近乎史学家 的立场来解释法律,一种“以本为本” 的态度,即史学家们把一切史料史书 看作一切研究解释的客体,除此之外 不存在其它客体。历史法学派把法律

视为历史活动的成果,法律文本自身 就能够获得独立的地位,任何研究和 解释都不能超过文本自身的逻辑、语 法、历史所能体现的范围,除了这个 之外,不存在所谓自然法则一类的东 西,因为超过文本范围是不存在法律 的。即使是知识【体系】,也只是从 文本的解释中获得的哲学上的概念 群的演绎的后果。 二、本书的目的和结构: 目的:法学方法论 学术研究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天赋与勤奋,它还更多地取决于第三种因素,那就是方法,即智力的运用方向这本书试图通过理清法律科学本身的法则,然后使研究法学的方法达到自觉与体系化的高度,这种方法的体系也叫做【一般理念】 结构:提出法律的三种类型的方法(一)法学的绝对研究方法:仅以纯粹的法体系为基础,完全不考虑偶然的文献性 辅助手段 (二)法学的文献性研究:利用文献性辅

计量经济学第八讲v

第八讲 平稳时间序列 在严格意义上,随机过程{}t X 的平稳性是指这个 过程的联合和条件概率分布随着时间t 的改变而保持不变。在实践中,我们更关注弱意义上的平稳或者所谓的协方差平稳: 2();();(,)t t t t j j E X Var X Cov X X μδδ+=== 显然20δδ=。 在本讲义中,平稳皆指协方差平稳。当上述条件中的任意一个被违背时,则称{}t X 是非平稳的。 (一)平稳随机过程的例子 1、白噪声过程{}t ε: 20()0;();(,)0,t t t t j j E Var Cov εεδεε+≠=== 笔记: 假定t ε还服从正态分布,则{}t ε被称为高斯白噪声。在正态分布下,独立与不相关是两个等价的概念,从而高斯白噪声{}t ε也属于严格白噪声。对于严格白噪声过程,有: , (12) ()()t t t t E E εεεε--=,。因此,就预测t ε来说,,1t i i ε-≥没有任何信息价值。当一个变量的当期及其过去值对预测变量未来值没有任何帮助时,我们常常称该变量是不可预测的。

2、AR(1)过程: 011,11t t t y a a y a ε<-=++,{}t ε是白噪声过程 为了验证上述过程满足平稳性条件,我们首先通过迭代得到:1 1 1 1 00 1 0t t i i t i i i t t y a a a y a ε---===++∑∑。接下来注意到, 1 1 1)0(t i i t t E y a a a y -==+∑,进一步假设数据生成过程发生了 很久,即t 趋于无穷大,则0 1 )1(t a E y a μ-==;其次也有 1 1 ()() t i t i i t Var y Var a ε--==∑,当t 趋于无穷大时, 2 12 2 1()11()i t Var a a Var y εδ-= - = ;最后,当t 趋于无穷大时,有: 1211111111222 (12411112) 1......(...) [()()] [()()]s s t t s t s t t s t s t s t t s s s s s a a a a a E y y E a a a a a μμδδεεεεεεε+-----------++- -+++++++++++= == 关于AR(p)过程的平稳性,见附录。下图是对一个 平稳AR(1)过程的模拟。 1,(0,1) 10.8t N ID t t t y y εε-+=+ 笔记:

萨维尼法学方法论中的体系化方法(杨代雄)

萨维尼法学方法论中的体系化方法 杨代雄吉林大学法学院 上传时间:2007-5-4 关键词: 体系化方法/法学方法论/罗马法/民法体系/萨维尼 内容提要: 萨维尼认为,法学是一门哲学性(体系性)的科学,这个论断构成其体系化方法的观念基础。在法学方法论讲义中,萨维尼针对法律体系的内容与形式提出体系化方法的四条规则。他在《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以法律关系为切入点,成功地运用体系化方法整合罗马法(民法)的体系。萨维尼的体系化方法本身并非概念法学方法,其对法律体系的内在关联性及其所蕴含的理念内核的强调为当代法学方法论提供了一些思想元素,对于我国民法的体系化及民法理论的发展路向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如果要问谁是19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法学家,那么,毫无疑问是萨维尼。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法学思想与法学流派在德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在今日的民法学中依然能看到其思想的流光余韵。萨维尼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学术成就,除了其无与伦比的天赋之外,主要应该归功于其独特的方法论——历史与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拟对萨维尼法学方法论中的体系化方法进行初步考察。为求获得准确的认识,本文尽量使用与此相关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萨维尼从1802年到1842年的法学方法论课程讲义,其中重点参考的是1802/1803年的讲义以及雅各布·格林的听课笔记(简称“格林笔记”或“Nachschrift JacobGrimm”)、1809年的讲义、1811年的讲义,这些讲义与笔记均已由马扎卡内(Mazzacane)汇编出版;萨维尼1814年的《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萨维尼的《现代罗马法体系》第一卷。本文的研究进路是先考察萨维尼体系化方法的观念基础,然后从其法学方法论讲义中归纳出体系化方法的若干规则,最后再对《现代罗马法体系》中的相关章节进行解读,以便对萨维尼的体系化方法获得更为清晰、更为直观的认识。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把萨维尼的体系化方法真实、准确地展示给读者,为避免曲解,笔者尽量不对其作出轻率的评论。 一、体系化方法的观念基础 在“1802/1803年讲义”中,萨维尼把法学方法论划分为三个部分:法学的绝对方法(Absolute Methodik)、文献性研究(Litterarisches Studium)、学院性研究(Academisches Studium,主要研究讲义)。所谓的绝对方法是指纯粹基于法源本身,不借助于书籍或讲义等便利条件的研究方法。 在“法学的绝对方法”部分,萨维尼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其中第二条原则是:法学是一门哲学性的科学(philosophische Wissenschaft)。在萨维尼的观念中——至少在其早期的观念中,哲学性等同于体系性。“所有的体系都根源于哲学,对纯历史性体系的论述溯源于某种统一性(Einheit)、某种理念,这种统一性与理念构成体系化论述的基础,这就是哲学。”“法学的体系化研究……如果想真正发挥作用的话,就必须为一个统一体构造内在关联。为此,它必须为法学、为整个立法提供一般内容与一般任务。如果存在一种与法学直接地紧密相连的哲学,通过完全的演绎(Dedukzion)能够确定一般任务的整个范围,那么法学的体系化研究就是可能的,法学也就可以理解为一门哲学性的科学。”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萨维尼所谓的哲学就是能够为法律(学)提供基本理念、基本元素并使之成为法律(学)体系之基石的知识体系。法学体系化研究的任务就在于寻求这种基本理念与基本元素,在此基础上对法律规则与制度进行系统的阐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把体系性等同于哲学性,并且认为法学是一门哲学性的科学。 为了对萨维尼的第二条原则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需要考察他关于哲学与法学之关系的论述。他发现,在很早以前,哲学就已经开始影响法学,但大多数只影响法的形式方

家庭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

家庭社会学总结 1、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的家庭及其在社会影响下自身演变的规律,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所谓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组成方式,即家庭由哪一种及几种家庭关系组成。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家庭结构按其组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是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由一对老夫妻加上他们子代的一对夫妻及孙子、孙女组成的主干家庭,由一对已婚兄弟加上他们的妻子和孩子组成的联合家庭等。 3、家庭功能包括生产、消费、生育、教育、赡养、抚育、闲暇与感情满足等。 家庭的核心功能,是指在家庭诸功能中,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具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家庭制度和家庭功能的功能。家庭的核心功能在其他家庭功能中居于支配地位,而且只要社会的家庭制度不变,核心功能也将保持不变。在传统的小生产的农业社会中,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劳动组织的基本形式,生产功能是其核心功能。与现代城市社会相适应的是夫妇平权的家庭制度,家庭的核心功能是感情满足的功能。 家庭的主要功能是指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家庭组织者的主要需求的家庭功能,随着家庭组织者的主要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新家庭建立时,生育功能是主要功能;家庭组织者进入中年后,生育功能减弱,教育与抚育功能突出,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到了老年,家庭其他功能都因家庭组织者需要减少趋于萎缩,赡养又成了家庭的主要功能。 家庭的核心功能与主要功能的区别和联系:都是家庭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核心功能随家庭制度的变迁而变化,所以在家庭制度不变的这段历史时期内,都是较为稳定的;而且作为家庭本质的具体表现贯穿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始终,即在家庭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核心功能都不变。家庭的主要功能与家庭的生命周期紧密相关,随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改变,因此是比较容易变化的。家庭的主要功能源于对家庭的微观分析,与家庭制度之间没有类似核心功能这样的内在联系。 4、家庭关系:一般将家庭关系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过还可以有以下补充:一是指现在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在一夫一妻制下主要的家庭关系为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从不同角度看,家庭关系有不同含义。 5、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单个家庭所存在的从诞生、发展直到死亡的整个运动过程。它随家庭组织者的年龄增长和需要不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并且受家庭组织者寿命长短的制约,由于这种过程如同人的生命过程,故称之为家庭生命周期。西方的家庭生命周期大致包括这几个阶段:结婚-第一个孩子出生-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第一个孩子离家-最后一个孩子离家-配偶中一方死亡-家庭消失。这些阶段现在也随结婚年龄的推迟和出生率的降低有所改变。在中国,家庭生命周期并不如西方这样清楚,各阶段之间的界限也相当模糊。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写成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剖析了作为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的家庭,由此阐述了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整个人类文明史。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一夫一妻制家庭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与社会上的阶级对立有相通之处,即阶级对抗最早源于男性对女性的对抗,个体婚制意味着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指出剖析家庭即可剖析社会。恩格斯的贡献在于指出了研究家庭与研究社会的关系,研究家庭对研究社会的意义。 6、家庭策略,是指家庭及其成员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时机,如何让孩子离家谋生,何时更换住所,何时控制家庭规模、实施节育措施等。家庭决策不仅仅是一种相互商量和民主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支配和被支配、充满着夫妻争执和父母与子女的争论。这与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有关。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家庭变迁的目标:从总体上说,90年代城市家庭变迁的目标是

计量经济学讲义第二讲(共十讲)

第二讲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 一、基本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 对总体参数的一种估计法则就是估计量。例如,为了估计总体均值为u ,我们可以抽取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令Y i 为第i 次观测值,则u 的一个很自然的 估计量就是?i Y u Y N ==∑。A 、B 两同学都利用了这种 估计方法,但手中所掌握的样本分别是12(,,...,)A A A N y y y 与12(,,...,)B B B N y y y 。A 、B 两同学分别计算出估计值 ?A i A y u N =∑ 与?B i B y u N =∑ 。因此,在上例中,估计量?u 是随机的,而??,A B u u 是该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估计量 所服从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如果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其中01,ββ是待估计的参数,而相应的OLS 估计量就是: 1 01 2 ()???;() i i i x x y y x x x βββ-==--∑∑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基于一些重要的假定,来考察上述OLS 估计量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二、高斯-马尔科夫假定

●假定一: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有三种 情况属于对该假定的违背:(1)遗漏了相关的解释变量或者增加了无关的解释变量;(2)y 与x 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3)01,ββ并不是常数。 ●假定二:在重复抽样中,12(,,...,)N x x x 被预先固定 下来,即12(,,...,)N x x x 是非随机的(进一步的阐释见附录),显然,如果解释变量含有随机的测量误差,那么该假定被违背。还存其他的违背该假定的情况。 笔记: 12(,,...,)N x x x 是随机的情况更一般化,此时,高斯-马尔科夫假定二被更改为:对任意,i j ,i x 与j ε不相关,此即所谓的解释变量具有严格外生性。显然,当12(,,...,)N x x x 非随机时,i x 与j ε必定不相关,这是因为j ε是随机的。 ●假定三:误差项期望值为0,即 ()0,1,2i E i N ε==。 笔记: 1、当12(,,...,)N x x x 随机时,标准假定是: 12(,,...,)0,1,2,...,i N E x x x i N ε== 根据迭代期望定律有:12[(,,...,)]()i N i E E x x x E εε=,因 此,如果12(,,...,)0i N E x x x ε=成立,必定有:()0i E ε=。

计量经济学讲义

计量经济学讲义 第四讲 趋势和DF 检验(修订版) 此翻译稿制作学习之用,如有错误之处,文责自负。 趋势平稳序列(TS )(图1和2) 一个趋势平稳序列绕着一个确定的趋势(序列的均值),其波动幅度不显示增大或者减小的趋势。 线性确定性趋势: t t t y εβα++= ),0(~2 σεiid t t=1,2,… 平方确定性趋势: t t t t y εγβα+++=2 ),0(~2 σεiid t t=1,2,… 通常: t t t f y ε+=)( ),0(~2 σεiid t t=1,2,… 均值是是随时间变化的(川),但是方差是常数。t ε可以为任意平稳序列,也就是说,不一定要是白噪声过程。 通过拟合一个确定的多项式时间趋势,趋势可以来消除:拟合趋势后残差将给出一个去趋势的序列。 一个带线性确定性趋势AR (1)过程可以写作: t 1-t 1t )1)-t (y (t y εβαφβα+--=-- ),0(~2 σεiid t t=1,2,… 此处确定性趋势被t y 减去。然而在实践中,α、β是未知的而且必须估计出来。于是模型可以被重述为: t 1-t 1111t y t )1()1(y εφβφβφαφ++-++-= 其中包含一个截距和一个趋势,也就是 t 1-t 1* *t y t y εφβα+++= 此处 βφαφα11*)1(+-= 且 βφβ)1(1* -= 若1||1<φ,那么此AR 过程就是围绕一个确定性趋势的平稳过程. 差分平稳序列(DF )(也叫单整序列)和随机性趋势 如果一个非平稳序列可以由一个平稳序列通过d 次差分得到,那么我们说这个序列就是d 阶单整的,写做I (d ).这一过程也因此叫做差分平稳过程(DSP ). 因此,平稳序列就是零阶单整的,I (0)。白噪声序列是I (0)。 所以如果序列t d t y w ?=是平稳的,那么t y 就是I (d )。?是差分算子,即 等等2-t 1-t t 2-t 1-t 1-t t 1-t t t t 21-t t t y 2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 如果序列 1-t t t t y y y w -=?= 是平稳的话,t y 是I (1); 如果序列2-t 1-t t t 2 t y 2y y y w +-=?= 是平稳的,t y 是I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