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特色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探讨

贵州特色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探讨

贵州特色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探讨
贵州特色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探讨

贵州特色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探讨摘要: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尽管旅游发展较之周边省份相对缓慢滞后,但旅游资源保存良好,在政府主导下旅游宣传和开发力度增大,旅游收入和发展速度也在逐步赶超周边省份。本文在总结归纳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探讨制约贵州旅游发展的一些

因素,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少数民族

贵州省是一个旅游资源数量和层次都非常丰富的旅游大省,但旅游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在与周边省份的旅游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是由于周边省份的旅游形象遮蔽效应所致,比如,提起少数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旅客们似乎对云南更情有独钟,要选择游山玩水又似乎首先会想起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选择广西,想看动植物又总被四川的大熊猫、蜀南竹海拉住脚步;想体会都市风情又总是首先想到“休闲之都——成都”和“山城——重庆”……如此例子举不胜举。贵州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却又被包围在周围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包围圈中的省份该如何自

我定位并走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之路呢?让我们先来为贵州旅游资

源做一个分类。

一、贵州特色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类:首先,贵州拥有广阔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的潕阳河、大小七孔景区还有梵净山、黄果树瀑布等知名

XX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需求不断增大,乡村旅游已然兴起。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开发过程中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为题,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模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社会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的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如何,对它的开发又有何建议?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示。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一)国内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例如对秦东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就对秦东地区资源经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浅析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浅析 【摘要】贵州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业发展起步晚,速度缓慢,没有成为经济收入的支撑产业。但三都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水族文化的唯一性和垄断性具有打造世界级精品的潜在优势。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三都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存在问题,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贵州三都旅游业发展浅析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于三都水族自治县。长期以来,三都由于诸多原因,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当今,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猛掘起和快速发展,加之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简称“两高”)正在修建并过境三都,给三都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有力带动三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一、三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水族文化资源的唯一性具有打造世界级精品的潜在优势 三都具有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位较高,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自然景观方面,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石破天惊的产蛋崖、闻歌起舞的风流草、左冷右热的冷暖洞、鬼斧神工的仙人桥、黑夜生辉的月亮树、预报天机的晴雨石等景点。 水族被称为“远古走来的贵族”,三都被誉为“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水族有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文字(水书),世界历时最长的年节——端节,“东方情人节”——卯节,水族刺绣的活化石——马尾绣,以及水族歌舞、建筑、习俗、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民风民俗,都风格独特,极具观赏、体验和审美价值。2006年,水族端节、水书、马尾绣一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人文景观方面,有都江古城垣、万人冢、羊福崖墓群、烂土土司遗址、九阡石板寨抗日遗址、潘新简起义遗址、乜富架的抗清斗争遗址等等。 三都独特的水族文化,其唯一性将可以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其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完好,能够开发成为具有多种体验功能的旅游地。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有黄果树瀑布、赤水风景名胜区、荔波漳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等名胜古迹。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主要旅游特色 由于以上诸多因数,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旅游构造,当今贵州,旅游总体方向为以下五个方面: 1、红色旅游 贵州的土地上,遍布着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会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奉献、牺牲,而那些承载着革命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的纪念地、标志物,会址,是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处。红色旅游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分部广但相对集中,据网上初步调查,我省红色旅游点160多处,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50多处。在红色旅游点中,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至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行成三线三区。一下是主要路线:一、贵阳(息烽集中营)、遵义(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景区、乌江景区区)、仁怀、习水、赤水(红军四渡赤水)二、贵阳、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毕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毕节烈士陵园等)。三、贵阳、镇远、黎平(黎平会议会址等)。 2、民族文化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主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和内容之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贵州省黔东南州更是号称百节之乡。此外,香纸沟布依寨、雷山西江苗寨、雷山郎德苗寨、凯里寨瓦苗寨、清镇黑土苗寨、镇宁石哨布依寨、水城青林苗寨、水城海坪彝寨、六枝坝湾布依寨、安顺娄家庄苗寨、榕江三宝侗寨等,这些都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工作报告之贵州省旅游调查报告

贵州省旅游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贵州旅游市场及现有旅游app的调研报告】关于贵州旅游市场及现有旅游app的调研报告 一、贵州旅游概况及前景分析 众所周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以奇特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民 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 游客。而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 第三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在各地各部门和全省旅游行业共同努 力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开局良好,旅游 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 2012年贵州省旅游业繁荣发展。全年旅游总人数2140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1330.68万人次,增长 25.8%。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国内 旅游收入1849.49亿元,增长30.2%。2013年全年贵州省接待旅游 总人数26761.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 人数26683.58万人次,增长25.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77.70万人次,增长10.2%。全年旅游总收入2370.65亿元,比上年增长 27.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358.18亿元,增长27.5%;国际旅 游外汇收入2.01亿美元,增长19.2%。 2014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8.7%左右,旅游支柱产 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全年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旅游接待总收 入2895.98亿元,100个旅游景区在建项目1091个,全年完成投资231.19亿元。除此之外,贵州旅游进入“高铁时代”,贵广高铁使区 域旅游合作进入快车道。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开通当日,来 自广东省的2700余名游客乘贵广高铁赴贵州旅游,黄果树景区三天 迎来4647名高铁游客。2015年元旦期间,贵州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0.6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6%,高铁效应带动前来贵 州的游客快速增长。 2015年1月21日上午9:00全省旅游工作会议 在贵阳召开。会议上明确提出,2015年预计实现接待游客3.5亿人次,确保旅游总收入达到3400亿元左右。这意味贵州旅游市场将面 临持续增长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会上提出的2015年贵州旅游要 重点抓好9个方面的任务中,明确把智慧旅游的概念提上议程。由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贵州的“苗族 文化”更是远近闻名。 以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为例 【摘要】当前,在新的市场经济竞争趋势下,旅游业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旅游业这一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日渐凸显。笔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中国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问题很多,特别是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在这个问题上有人提出见解但并未深入研究。随着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设计变成了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成都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成都的“熊猫文化”更是远近闻名。笔者对通过成都的大熊猫旅游纪念品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剖析,调查,思考和分析,为其进行品牌设计的 总体战略和具体方案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其研究结果可供由相关部门参考,具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美术学、品牌学的角度并整合民俗学、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多向度的思考研究尝试。分析了旅游纪念品品牌化的必然性和品牌形象塑造的原则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契合,根据品牌的设计程序和设计原则,对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设计进行了品牌的规范,从品牌的角度来说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问题:一、对熊猫旅游纪念品进行识别系统也就是其包装进行简要规划;二、对品牌化的熊猫旅游纪念品的产品识别研究;三、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设计品牌化的方法研究,特别针对品牌中产品设计的延续问题进行研究;四、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品牌文化设计;五、成都熊猫旅游纪念品品牌持续发展的策略。最后,对旅游纪念品品牌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黄陂民间泥塑手工艺为中心 【摘要】近几年,从只重视旅游路线的开发到注重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目前湖北旅游纪念品市场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首先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纪念品较多,设计制作精美,中低当产品缺乏湖北地域特色。其次缺乏特色和本地名牌产品,湖北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是能叫的响的似乎没有几个,市场上缺少品牌响亮能够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纪念品,缺乏设计、生产、品牌一体化。最后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低,湖北旅游景点多,旅游产品多,但是宣传的少,虽然近几年也看到一些宣传广告,比如咸宁温泉、汤池温泉,但是也只是个别行为,大部分景点的宣传促销力度还不够。关于旅游纪念品具有地方性特色是目前各个地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提高湖北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含量,设计出具有湖北地域特征的旅游纪念品迫在眉睫。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如何设计好具有湖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呢?本文针对这个 问题从产品造型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从旅游产品设计的角度对湖北的泥塑工艺产品进行创新型分析,分析探讨其他地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产品是怎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应用到湖北旅游纪念品中,设计出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文章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述。首先,本文通过对湖北各地民间泥塑工艺,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市场的机遇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2.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中国旅游业、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这为贵州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日益增长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日期: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刘强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 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其中,全

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 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邹城完成了首批40余块旅游交通标识牌的建设,为市内5个A级景区景点及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提供交通指引,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率。但是,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道路不够通畅,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部分景区缺少旅游标识,景区支线路网标准低,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宝鸡地处西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人文景观著称,种类的多样性及悠远的历史沉淀使其在西部旅游文化资源中独树一帜,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宝鸡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对宝鸡旅游的现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发的思路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经济 一.宝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从旅游资源角度看,宝鸡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宝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一级文物481 件(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 级景区6处,3A 级景区处19处。我们所调查的7个县、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千阳县、陇县、麟游县)中,每个县、区都至少有一个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区或旅游点。如陈仓区的姜子牙钓鱼台风景区;凤翔的东湖景区、秦宫一号大墓;陇县的关山草原;扶风的法门寺及法门寺博物馆(国家4A 级景区);岐山周公庙;千阳的莲花山狩猎场;麟游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有些县、区的旅游资源密度好,可形成小的旅游环线;而且,由于地方多数旅游资源污染小、环境质量高,对城市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陇县的秋菊山庄、向阳川;千阳县的莲花山狩猎场;岐山的堀山森林公园等。而且,宝鸡北部各县占有相当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周文化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区及以草原、山水风光见长的关山,龙门洞,景福山旅游区。相对于优势的旅游资源,宝鸡的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宝鸡市经济发展和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接待的旅游人数总量,特别是海外旅游人数和比例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 2. 宝鸡旅游可进入性具备一定的基础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招商、旅游发展的需要,宝鸡市及北部各县区之间的交通大为改善。陇海、宝(鸡)-成(都)、宝(鸡)-中(卫)铁路在宝鸡市交汇;西宝高速连接西安和宝鸡,宝(鸡)-平(凉)线、宝(鸡)-天(水)线、西宝北线等二级公路贯穿宝鸡市、陈仓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岐山县和扶风县;较偏远的麟游县也有三级公路与其

浅谈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贵州和云南同为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本文通过对贵州和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比较,阐明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及困难,并就此提出发展贵州旅游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问题;解决对策 1贵州与云南的旅游发展条件比较 贵州省地处云贵川桂藏黄金旅游线的中心,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气候资源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贵州省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现有总人口3870万,世居少数民族17个。全省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风光资源充满着奇异的色彩。最负盛名的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被誉为“亚太奇观”的地下明珠——安顺龙宫,享有“举世无双的岩溶博物馆”——织金洞,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荔波茂兰等。贵州同时还创造了神奇绚丽的民族文化,这里的苗家村落、布依族山寨、侗乡鼓楼、悦目的蜡染、丰富的民族节庆活动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但是,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大省,而毗邻的云南、四川这几年的旅游却搞得红红火火,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贵州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到“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处理好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一重要课题。 我们来通过下面的一些图表来研究一下贵州旅游资源的情况。 2贵州省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贵州旅游业尚有很多潜力可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历史上就是我国落后地区,所以一直以来经济发展滞后。 (2)由于经济、交通等问题,导致贵州许多旅游景点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不足,使游客缺乏安全感。 (3)由于贵州高原山地众多,交通不便,旅游发展空间竞争不占优势。

贵州省九洞天旅游资源开发

贵州省九洞天旅游资源开发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贵州省九洞天风景名胜区 二、项目背景情况 1、项目所在省地方位 贵州省大方县西南边境的六冲河上,隔河为纳雍县(东径105°l5′47″∽106°08′04″,北纬26°50′2″∽27°36′04″。离大方县城55公里,离纳雍县城60公里。 2、旅游资源状况及评价 九洞天是贵州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九洞天风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大方、纳雍两交界处,是乌江北源六冲河流经两县之间的一段以洞穴伏流为代表的喀斯物综合地貌.这段长约7公里的伏流,神秘莫测,时隐时现。在长约5公里的下游河段上,有9个“天窗”对外开放,每个“天窗”处都集合了一组风格各异的岩溶景观,因

而谓之“九洞天”。 九洞天集伏流、洞穴、天生桥、天坑、漏斗、峡谷孤 峰及古生物化石等为一体,地表景观与地下形态相结合,形成了一处很高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而且雄奇隽秀的岩溶大观。 九洞天风景名长约7公里,宽500米至2公里之间不等,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九个洞天分别为一洞天——龙口天,二洞天——雷霆天、三洞天——金光天、四洞天——玉宇天、王洞天——葫芦天、六洞天——象王天、七洞天——云霄天、八洞天——夜摩天、九洞天——大观天。 九个洞天由东向西,自下而上,第一洞天原名大穿洞,是整个系统的“门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平均高度80米,状如巨龙张口,故称“龙口天”。在龙口大厅中,有石梯数百级沿洞壁迂回而上“月宫”天楼,“月宫”距地面74米,左上右下成环行路。顶棚和两壁悬垂许多钟乳石,景象庄严壮丽。 过了龙口喉部、进入二洞天。琳琅满目的大厅分为两座发电洞室,全部发电站的水工建筑,多台机组,配电设备等都安装在洞内,是我国唯一的天然溶洞电站,洞中的钟乳石因年代久远,已不滴水,故发电机能够安全运行。二洞天外,六冲河惊涛奔流,声如雷鸣,故称“雷霆天”。经过长400米的天然廊道,转弯40次出通游船码头,乘船进入三洞天,此段水洞长1公里,平均高度60米,最宽处50米,中间有石岛一座,右洞壁布满名色钟乳石,左壁为刀削岩,顶棚平整,并悬吊无数白色石钟乳,灯光照射下,仰首望去,宛如

贵州赤水旅游资源评价与衡量报告材料

赤水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1. 绪言 1.1 调查区介绍 赤水市位于省西北部,距市400余公里,处于赤水河中下游,与南部三县接壤,江连巴蜀,素有"黔北门户"之称。赤水风景区规划面积为328平方公里,分为十丈洞、四洞沟、天台山、丙安(月台)、七里坝(月亮户)、九曲湖、七大景区和18个独立景点。这里地貌奇特,山峰挺秀,森林葱郁,沟壑纵横,百川竞流,物种繁多,天朗气清,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境有“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燕子岩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竹海国家级森林公园”,丰富的旅游资源均以原始古朴,自然天成著称,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竹子之乡、丹霞之冠、长征遗址、桫椤王国”五大特色。 1.2 目的 通过对赤水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总体评价,并进行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1.3 要求 在掌握大量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2015级旅游管理普高一班——程婉银、嘉、冉新雨、靖宇、鲍塑石 1.4 工作期限及工作量 工作期限:截至到2018年1月7日在掌握大量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赤水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2015级旅游管理普高1班——程婉银、嘉、冉新雨、靖宇、鲍塑石。

工作量:包括赤水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等。 1.5 成果 对赤水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作出了综合性评价。我们主要对赤水大瀑布、燕子岩和丙安古镇三个景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它们进行了旅游价值、环境和开发条件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了解了这三个景区的基本情况。为赤水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2.赤水旅游资源状况 2.1 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 赤水市位于位于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地处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地处云贵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地带,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因神秘美丽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852平方公里,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境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典型的丹霞地貌。总人口近31万人,居住着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6个民族。 2.1.2 历史沿革 赤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曾长期隶属巴蜀,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始建仁怀治所(今复兴镇),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建置历史,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中),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随府划归,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设赤水县,1929年,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此诞生,1949年12月赤水解放,1990 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省省委、省政府划定的“革命老区”。赤水历来是川盐入黔之古道、川黔边贸枢纽、经济文化重镇,也是通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明珠”之称。

乌镇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乌镇的旅游资源 开发研究 B14020831 靳禹熙

目录 一、绪论1.乌镇历史源流 2.气候特点 3.乌镇旅游开发前景的概述 4. 旅游开发前景预测的意义 二、调查的结果 三、乌镇旅游开发现状及完整意见 1.已有的旅游开发设计理念 2.已有的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营现状及完善建议 3.已有乌镇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分析 4.部分景点开发需要改进的建议 四、乌镇旅游开发之路的原则及总体规划 1.乌镇旅游开发的原则 2.乌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附录:乌镇旅游建议

【内容摘要】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公顷。 【关键词】江南水乡城镇旅游开发乌镇 一、绪论 1.乌镇历史源流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3]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2.气候特点 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下7.1《区域特征》课件浅谈贵州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浅谈贵州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贵州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原来闭塞的贵州也逐渐地为世人敞开了观光之门。众所周知,旅游业相对来说有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无疑成了贵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贵州发展旅游业究竟有哪些优势呢。在本文中,本人将着重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谈谈贵州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首先,从自然条件来说,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纬度较低,但海拔高,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此,这里冬无严冬,夏无酷暑。七月份的平均气温才二十四摄氏度,在全国来说是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每年夏天来贵州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更何况2007年贵阳被评为“全国避暑之都”。这样一来,更是大大的提高的贵州的知名度。 除了气候外,贵州的自然风光也是一绝。因为贵州地处高原山区,群山蜿蜒起伏,峰峦错落叠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石溶积岩是贵州省地貌的主要特征,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这些溶洞形态各异,各有各的韵味。其中就有号称“世界第一溶洞”的织金洞,“大自然的奇迹”的龙宫等。这些景点都是巧夺天工,极尽自然之魅力。 洞内有天地,当然洞外的世界也就更精彩了。贵州的风光与江南的烟雨朦胧,塞北的天苍地茫,青藏的碧水蓝天等相比,另有一种独特韵味。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如雷公山,山上奇石特立,钟灵奇秀。特别是雨天,烟雾迷蒙,更让这片热情的土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天登山,能让游客的暑意立消,心旷神怡,飘飘然有冯虚凌风之感。 有山当然就少不了水。有山无水则滞,有水无山则空。贵州有了名山,当然也就会有胜水与之相合。贵州的名水如乌江、舞阳河、马岭河,名湖如红枫湖、黄果树等。乌江有“千里画廊”之誉,流程132公里,形成了89公里的奇峡壮观,从南至北由夹石、黎之、银童、土坨、王坨等五个峡段和百丝坨、洗心泉、珍珠洞、黄龙泉、飞龙过江等30余个主要景点组成。山峡北接重庆市乌江峡谷旅游线,南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峡岸奇峰对峙、滩险壑幽、飞瀑流泉、嵯峨怪石、古树苍藤、珍禽异兽,景观奇特,蔚为壮观。黄果树就更不用提了。黄果树的落差高达70多米,是世界第二大瀑布,每到丰水期。游客到此可闻瀑布雷鸣,声势有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数里之外可闻。 贵州的山水秀美如斯,人文美的魅力当然也不弱了。 贵州的人文旅游资源又包括了民风民俗和历史名胜两大类。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在历史名胜方面,贵州也一点都不落后。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代代勤劳勇敢的贵州人民留下了众多叹为观止的古迹名胜。其中著名的就有雷山郎德上寨古建筑群、平坝天台山伍龙寺、福泉明城墙、安顺府文庙、遵义海龙屯、奢香墓、息烽集中营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等等。古迹之多,不胜枚举。 现在,贵州已形成了以省城贵阳市为中心,以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为主的西线旅游区;以领略苗、侗民族风情为主,伴有舞阳河风光的东线旅游区;以瞻仰革命遗址、游览风光秀丽的赤水十丈洞瀑布和品尝国酒文化为主的北线旅游区,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 及其发展思路 杨刚 摘要:旅游业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比较热门的行业,而开发喀斯特山区作为观光、休闲旅游圣地是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的首选之地。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多民族文化交融,给本省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贵州的众多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了必然。想要把他们开发出来就必须对其资源特色有个大体的认识,必须认清其开发的优劣势以制定旅游业发展思路、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吃穿的物质生活,而是开始注重提高修养和知识水平的精神生活,旅游就是其中之一。 贵州是中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目前集观光、度假和深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和谐旅游目的地正在悄然形成。正如世界旅游组织所称赞的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高富集省份。其资源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概括起来讲,有五大特点: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贵州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其中岩溶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

占61.9%,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的岩溶面积由于岩溶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漫长而奇妙的地质结构过程,孕育了全省千姿百态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态静态结合的自然奇观。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2007年,荔波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贵州省的常住总人口3975.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8.9%,世居少数民族18种。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走进民族村寨,人们会发现,汉晋遗风,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 3、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人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在这里人类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变。在距今4亿—2.3亿年前的古生代,这一带曾几经海浸。在贵州发现的大量古生代的鱼、龙化石表明,陆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现在这里。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贵州不仅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牂牁国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夜郎国取代牂牁,日渐强大,今天,在贵州仍不难寻觅到夜郎文化的遗踪。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开一线以通云南”,使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被称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想先导”的王阳明,在“王学圣地”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开一代学风,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发生在贵州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则是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最具浓重色彩的一笔,是“长征文化”的经典。[①]

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在分析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基础上,提出旅游开发建议设想,为高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 标签:旅游资源;特色;高新区 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提出了优先发展旅游的战略,各旅游目的地都在努力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当前对于高新区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高新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苏州高新区为例,对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初步研究,以期为高新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所谓“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地方旅游发展过程中,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利用以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体现地方独特风格和色彩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苏州高新区地处苏州古城西侧,沪宁旅游带黄金分割点上,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西部都市中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苏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新区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使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苏州高新区特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高新区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富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特色自然旅游资源 山地自然旅游资源——以阳山、大石山等山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自然旅游资源; 珍稀生物旅游资源——以白马涧桃花水母为代表的珍稀生物旅游资源; 湖岛生态旅游资源——以太湖、大小贡山岛等湖岛资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2007-04-02 企业管理论文 张跃西张跃西(1964~),男,副教授。金华大学经贸学院旅游系,浙江金华321007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战略定位1.1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1.2后发制人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