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实验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性质

一、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1、广义理解

实验心理学的对象:是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实验的”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的任务:如何通过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并进而运用这些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这一定义的尴尬:①如果只注重理论与基本规律,所涉及的内容势必与普通心理学相重复。②如果只注意搜集研究结果,那又只能是实验材料的堆砌,是内容庞杂、材料松散的研究资科汇编,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

2、狭义理解

实验心理学的对象:称作“心理实验学”更为贴切,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进行心理实验,即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等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问题如何提出,披试如何选择,实验中各种变量如何标识、控制和测量,实验如何进行、应怎样安排,实验结果如何分析、解释及处理等等。

心理实验的困难:①心理实验的对象是人或其他生命体,一般要求被试者在健全的身心状态下接受试验,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一般不能采用具有损害性的方法任意作用于研究对象。②心理活动很复杂又不易观测,严格说来只能间接研究,并且需要逻辑判断不同心理现象,不同心理过程,不同研究对象,其各自的方法也不同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特点

1、人为操纵或控制变量,创设实验情景,将复杂的心理现象以“简化”和“纯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心理科学研究更为简便。

2、以分解式的研究观念为基础,将整体对象分解为各个特征,并以变量的形式予以表现。

3、实验前需要进行全面、严格的实验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材料与工具、实验程序、统计分析方法等

4、研究者持客观化立场、强调与被试保持中立的关系,以免造成变量的“污染”。

5、利用“假设一检验”的研究程序,事先建立研究假设,通过实验结果及量化分析,得到经过严格检验的因果关系结论。

6、研究程序具有可重复性,可由不同的研究者创设相同的实验情景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

三、实验心理学与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四、实验法与其它研究方法的区别(见书)

实验的灵魂:控制

实验控制的目的:探索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五、实验范式(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s)

1、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2、实验范式——某种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其设计用途或目的一般有两种:

A、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B、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3、实验范式的作用

实验范式多带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而实验心理学就是学习如何将抽象的观念变成可以具体操作的实验,从实验范式中进行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

六、理论和实验的关系

七、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一般原则: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b. 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c. 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d. 保密原则。

研究者首先要做到最好的保护被试,然后再考虑如何完成一项有意义且有效的研究。做到科学研究有效性与道德伦理的统一。

第二节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的程序就是实验的进程,指实验在各个阶段应做的事,包括:一、课题的确定

1、课题的来源

A、实际需要

B、理论需要

C、个人经验

D、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2、实验类型的确定

A、课题是从提出问题开始

B、因果关系研究的两个阶段(或两个类型)

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

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

a、因素型实验,即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或是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

b、函数型实验,即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或是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实验。

3、提出假设(问题陈述)

A、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

采用假设形式进行问题陈述,更符合科学原则

B、假设的陈述形式

a、“如果a,那么b”的形式:a为条件,b为行为。这种形式符合“先行条件(自变量)和后继条件(因变量)的逻辑关系”。

如缪勒-莱尔错觉假设“若变化夹角的大小,则视错觉就有变化”

b、函数关系形式:用方程式b=f(a)表示,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

如缪勒-莱尔错觉假设“视错觉的量与夹角的余弦成正比” 二、被试的选择

1、选择被试应考虑的问题

A 、是使用人类被试者还是使用非人类被试者?

B 、被试者应具备哪些机体特征?

C 、用哪一种取样方法才能使被试者样本代表总体? 2、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

A 、问题的性质:

(研究目标、是否有损被试身心健康、无关变量的控制严密程度、研究阶段) B 、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取样,要依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而定 ) 三、实验因素的控制

变化自变量、测量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恒定机体变量 四、实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和综合 1、心理学研究的资料类别

A 、计数资料 :就是按个体的某一属性或某一反应属性进行分类记数的资料。这种资料只反映个体间有质的不同,而没有量的差别。

B 、计量资料:就是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包括等量和等比数据)

C 、等级资料:介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可称为半计量资料。

D 、描述性资料: 即非数量化的资料,即对实验条件、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及各种影响的记录。 前三种资料统称为数据,根据研究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描述性资料由于没有数量指标作为客观尺度,在对它进行解释时容易产生主观片面的错误。因此对它的解释务必更加小心谨慎。 2、统计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解释 A 、应用统计技术时应注意

a 、注意所选用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前提

b 、根据实验所得到的资料,在验证实验的假设时,对所获两种结果的处理:(1)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相一致,则进一步演绎而找出更深的假设,推进实验;(2)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则修正假设,反复实验;或放弃它;或建立新的假设,再进行实验。 B 、依数据做出结论的原则 五、撰写实验报告(科研论文)

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第二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实验研究的逻辑框架与基本构成 1、逻辑框架

自变量 个体变量 控制

操纵

因变量

保持恒定

观测

自变量—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需测定的特征或方面

额外变量—对因变量有一定影响,但与该次实验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

个体变量—被试个体固有的特征,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

2、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性操作有:

(1)操纵自变量:即有系统的对被试施以不同的实验条件,藉以观测与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因变量的系统变化差异

(2)控制额外变量

(3)使个体变量保持恒定:即控制个体之间或处于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各组(如实验组、控制组)之间差异,以确保自变量的变化是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4)观测因变量的变化

变量的操作定义

1、什么是操作定义和抽象定义P109

如智力、学习成就、公平、喜爱、自尊、同情心

2、抽象定义与操作定义的对比

用理论语言来思考问题,用操作性语言检验命题或假说

概念定义操作定义

(小白鼠)饥饿:是一种事物缺失的感觉食物剥夺法:在一定时间内(24小时)不给喂食

挫折感:当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产生的情绪情感或反应

让幼儿玩十分有趣的新玩具1分钟后,告诉她这个玩具必须放到桌子上不能动,研究这认为这种操作过程会引起理想的研究状态—挫折感现象,此时幼儿的反应为挫折感反应。

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将孩子的身心发展与成长需要经常放在心上的程度家长每月给孩子讲故事所用时间,给孩子买书和玩具的花费和孩子谈话次数、带孩子出游次数等。以上时间、花费、次数所占比例越高,则表示关心程度越高。

3、规定变量操作定义的好处

A、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B、操作定义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避免含糊不清

C、操作定义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因为只有在操作定义明显不同时,研究者才会增加新概念或新变量

第一节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

一、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人与动物都可以作为被试

二、什么是变量

变量(variable)是指可以在性质上或是在数量上加以改变的任务的属性。

?变量包括作业变量(刺激变量)、环境变量、机体变量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三、具体实验中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

A、什么是自变量(刺激变量、独立变量)

是在实验中主试者可以操纵和控制其变化的变量

B、自变量的类型

刺激特性自变量:教学材料的长度、难度,物理、化学刺激,符号刺激

环境自变量:环境的任何变化特性都可作为自变量使用,时间是最常用的环境变量

被试者自变量:被试者本身具有的特性。但一般情况下,单独的被试者变量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而常得出相关关系,如年龄、性别

暂时被试变量:暂时被试变量因主试者可以控制,所以可以作为单独的变量在因果实验中使用并可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如定势、动机、疲劳

C、如何处理连续变化的自变量

a、要选一定数量的检查点,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b、要确定好自变量的范围

c、要确定好各检查点之间

2、因变量

A、什么是因变量(反应变量、依从变量)

是研究者(主试)操纵自变量的影响效果所观察或所测量出的因素。当主试者引入、除去或改变自变量时,这种因素会跟着出现、消失或改变

B、因变量的类型

骨骼肌的运动反应(如按键反应)

生理反应(如皮肤电反射、脑电、心率、血压、腺体(如唾液滴数)反应等)

口头及书面报告,如被试的学习成绩;有、无回答;默写识记的单词等

C、因变量的信、效度

a、可靠性即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b、有效性即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c、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两个典型的不敏感因变量:

天花板效应(高限效应)--任务过易

地板效应(低限效应)--任务过难

D、指标

a、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因变量指标: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

b、选择指标的条件

※有效性——即是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也称为效度

※客观性——是指此指标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的,客观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重现的

※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也就便于记录、便于统计,并且量化的指标就能进行比较。

还有可靠性和可辨别性,但有效性是最重要的

3、额外变量

A、什么是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B、分类:

系统额外变量:经常、稳定起作用—系统误差

随机额外变量:随机的、偶然的、不可预期的起作用—随机误差

C、额外变量的来源(书P109)

a、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

b、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

c、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

d、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

e、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变量

f、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变量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第二节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各种变量的控制

一、自变量的控制

在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纵、变化称为自变量的控制。

自变量的控制主要是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定义

二、因变量的控制

在实验中将被试的反应控制在主试所设想的方向上被称为反应的控制或因变量的控制

以人为被试,往往用指导语来控制被试的反应。

1、什么是指导语(书P107)

使用指导语时,应注意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引起动机,激发兴趣

2、规范指导语的要求

A、表述应简明扼要,措辞清楚,避免模棱两可

B、内容确定、完全

C、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D、标准化

3、指导语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自变量

如内隐学习的创始人雷伯(1976)及其同事们的研究

三、额外变量的控制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手段可分为:

1、对影响实验条件的额外因素的控制

对影响实验条件的额外变量的控制指的是—系统额外变量

A、消除法(消去法)——内部效度高,外部效度低

环境刺激额外变量-采用试验室控制,如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研究

实验条件额外变量-如感觉剥夺实验

主试与被试方面的主观因素-盲实验

实验过程控制-提高实验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

B、保持恒定法(适用于无关变量与自变量没有交互作用条件)

使其产生的效果不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实验场所、实验时间、主试、实验室亮度、温度、噪音、实验材料(图片熟悉度、颜色)C、效果平衡法(无法消除,无法固定)

其原理是采用两组来平衡被试间的个体差异

具体方法有: (事先明确什么额外变量对实验效果影响较大)

(1)等组法:根据额外变量进行前测分组,各组之间平均数和标准差两方面相等为分组原则(2)配对分组:根据前测成绩将相同分数的两个被试匹配成对,然后随机指派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在实验中控制被试变量配对分组法最好,等组法次之

D、抵消法(抵消个体差异)

这种方法是将同一被试个体先后进行两个以上条件的实验

优点:①两组被试是同一个体,不存在被试变量差异问题。②被

试先后进行两组实验,被试的数量比用效果平衡法的少 缺点:存在实验顺序差异和实验材料差异 改进:可采用轮组法或多层次轮组法

效果平衡法与抵消法的比较

抵消法与效果平衡法的区别:抵消法用于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效果平衡法用于被试只接受一次测量

的设计

抵消法的改进

优点:无被试先后学习差异,被试个体较少缺点:有材料差异

抵消法(轮组法)

ⅠⅠⅡⅡ

先学

后学

A 组

B 组

ⅢⅢⅣⅣ

第三学

最后学

优点:无被试差异,被试个体较少,无材料差异,无先后学习差异缺点:使用的材料较多

抵消法(多层次轮组法)

ⅠⅠ

C 组

D 组

ⅣⅣ

ⅢⅢⅠⅠ

ⅡⅡ

先学

后学

A 组

B 组

实验组控制组

E 、随机化(randomization )——随机化

是实验的基本思想

a 、主要用于两种情况:

①研究者已经知道某种无关变量能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作用,但不适合使用上述的具体控制办法 ②无法确定起作用的无关变量,所以也就不能确定采用其他的控制手段 b 、优势:

①随机化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

②随机化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2、被试的自身控制

A 、被试的自身控制:是指用同一组被试,经受K 次(K ≥2)不同的实验处理,比较K 次测验分数的差异时,控制前面实验处理对后面实验处理的影响

B 、使用条件

“单组重复测量设计”。

这一设计的条件是:前一次处理或测查对后一次处理或测查无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如记忆测验、品尝测验)

C 、达到使用条件的控制措施

a 、运用循环法,抵消顺序效应与练习效应(一半被试处理顺序为AB ,另一半被试的处理顺序为BA )(可能的顺序K !)

b 、前后处理与测试应相隔一定的时间,消除练习的作用

c 、各次测查难度应一致,以便准确测定与比较

A 组 学习材料Ⅰ(实验组)

A 组 先学

材料Ⅰ,后学材料Ⅱ

3、实验人员的主观控制

研究者或主试本身也是无关变量,能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类被试。

实验人员的主观控制的手段

A、盲实验:双盲控制和单盲控制

B、多主试控制:数名主试进行同一实验研究,控制主试念头或期待产生的影响。实施步骤:①采用平衡的控制手段,使每一位主试都从各实验组、控制组收集相同数目被试的实验数据。②分析实验数据时,应先分析主试效应。先单独分析每一位主试采集实验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如果无差异,则可以将数据全部合并。

C、电脑主试:由电脑呈现实验程序,说明刺激变量,记录被试的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这就彻底消除了任何与主试有关的种种无关变量

4、统计学控制

因果分析中,采用协方差分析

相关分析中,采用偏相关分析

例如:方差分析后测结果有无差异,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消除它对因变量的影响。

第三章心理学实验设计

第一节概述

一、实验设计的概念—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含义:指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

目的:找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结论,来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

二、实验设计的内容

①刺激变量(或刺激变项)的确定及其呈现的方式;

②反应变量(或反应变项)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③对一切有关变量(或变项)的控制措施;

④确定被试总体及被试样本人数和选择被试的方法;

⑤拟定主试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者要说的指导语;

⑥规定实验次数;

⑦安排实验程序;

⑧规定使用仪器的型号;

⑨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从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因素实验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

③混合设计

实验设计模式

一、从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一)被试内设计

1.实验前后设计

2.定时系列设计

3.抵消平衡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

1.随机组设计

2.配对组设计

(三)混合设计

二、从实验控制的严密程度分

(一)真实验设计

1.完全随机化设计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3.随机化区组设计

(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

(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二)准实验设计

1.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2.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3)平衡设计

(三)非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4.事后回溯设计

四、实验设计中使用的符号

X:表示一种处理,即研究者操作或变化的实验变量(自变量);在比较不同的处理时,以X0, X1, X2 …表示

O:表示处理前或后的一种观测或度量

自左至右:表示时间次序或先后

同一横行的X或O:表示这些X或O作用于同一组被试

R:表示被试已被随机化选择、分配

M:表示把被试加以配对

……由虚线所隔开的各组是非同质的,虚线表示不能随机选择和部署两组

:表示事后回溯设计中的自变量,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1、因素与水平

因素:自变量:可以是刺激变量,也可以是被试变量

水平:因素的特定值称为“水平”或称为“处理”

2、水平结合: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与另一因素的某一水平的结合,成为一个水平结合,或者一个处理结合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任务难度两个水平:高(B1)、低(B2)

包含的实验处理有2×2=4

3、主效应与交互效应

主效应:指的是一个因素的独立效应,即它的不同水平所引起的变异

3×2 2×2×2:噪声强度、任务难度、有无竞争

交互效应:反映两个或者多个因素的联合效应。当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受到另一个因素影响时,称为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当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受到另外两个因素影响时,称为三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4、简单效应与简单简单效应

?A、简单效应: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任务难度两个水平:高(B1)、低(B2)

?如果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就需要做简单效应分析。

?在B1(任务难度高)水平上,40分贝(A1)与60分贝(A2)时,

测验成绩有没有差异,如果有,称为A在B1水平上有简单效应;

?同样A在B2水平上是否简单效应;

?B在A1水平上是否简单效应;

?B在A2水平上是否简单效应;

?B、简单简单效应

?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外两个因素的水平结合上的效应

?例如:噪声强度(A)、有无竞争(B)、任务难度(C)之间存在交互

作用。

?可以检验简单简单效应:

?在C1B1水平的结合上,A1与A2之间的任务成绩有无差异,如果

有差异,说明存在简单简单效应。

?同样:

5、处理效应:指的是,总变异中由自变量所引起的那部分变异。

主效应、交互效应、简单效应、简单简单效应,都属于处理效应

第二节实验设计类型

一、真实验设计的类型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独立样本设计或被试间设计)

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者多个自变量水平结合中的一种实验处理,不同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或者多个自变量水平结合中的不同实验处理,所以称为被试间设计;

被试随机取样,随机安排到不同的实验处理,称为完全随机化设计

各个实验处理组的被试之间没有关系,称为独立样本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1)设计模式

R1X O1

R2 O2

(2)数据的统计检验

独立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O1 = O2

(3)实验组控制组多组后测设计

R1X1 O1

………

R n X n O n

R n+1 X n+1 O n+1

数据的统计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

2.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1)设计模式

R O1 X O2

R O3 O4

(2)数据的统计

A、增值分数比较:

△a=O2-O1

△b=O4-O3

? △a=△b

B、协方差分析:以前测分数为协变量,对实验实施前的被试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控制和调整,以使得两组的后测成绩具有可比性,排除前测成绩的影响

不可以使用:先考察(O1、O3)没有显著性差异,然后对后测分数(O2、O4)t检验。

原因:a、不符合设计所遵循的统计原理

b、两次统计决策增加了Ⅰ型错误概率

(3)评价

优点:同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缺点:使用了前测,虽然为检查随机分组是否存在偏差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可能影响后测的敏感性、疲劳效应、熟悉效应。

3.所罗门四组设计(重迭实验设计)

(1)设计模式

R1 O1 X O2 (实验组Ⅰ)

R2 O3O4 (控制组Ⅰ)

R3X O5 (实验组Ⅱ)

R4 O6 (控制组Ⅱ)

(2)特点

特点是将“有无前测验”这一变量纳入实验设计之中,将此变量所造成的方差从总的方差中排除出去,以检验实验处理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显著。

相当于2(有无前测)×2(有无实验处理)设计

R1 O1 X O2 (实验组Ⅰ)

R2 O3O4 (控制组Ⅰ)

R3X O5 (实验组Ⅱ)

R4 O6 (控制组Ⅱ)

无实验处理有实验处理

有前测O4O2

无前测O6O5

(3)数据的统计分析

A、如果忽略前测的影响,以及前测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则可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四个组的后测平均数(O2、 O4 、 O5 、 O6 )进行比较和检验。

B、如果不能确信前测效应是否可以忽略,则把前测成绩作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来比较O2、O4。采用t检验来比较 O5 、 O6 。

如果O2、 O4比较的结果与O5、 O6比较的结果不一致,则应该考虑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效应。

C、分析前测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则采用2 ×2方差分析。

例题1:

有无实验处理效应?有无前测效应?统计方法?

答:有处理效应无前侧影响。

例题2:

有无实验处理效应?有无前测效应?统计方法?

答:有处理效应与前侧效应均存。 (4)评价

优点:因把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与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结合起来使用,所以具有这两种设计的所有优点;另外,还可以检验实验处理与前测验之间的交互效应。所以该设计模式在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方面都无缺点,是研究心理的行为的一种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该设计要使用四组同质的被试,往往难以找到,所以一般使用在验证性实验研究中,试探性研究不采用该设计。

(二)随机化区组设计(相关样本设计或被试内设计) 1、区组(plot )的概念

心理学实验中的区组是指把被试按照个体差异分配到不同的被试组,并且把这种“区组”的差异作为一个额外变量来进行控制。

2、随机化区组设计的目的:①使区组内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区组内被试同质),区组之间的差异尽量扩大②每一区组都接受全部实验处理,每一种实验处理在不同的区组中重复的次数也相同

3、三种分配区组被试的方式:

A 、一名被试作为一个区组重复接受H 种处理,即重复测量设计。

B 、采用配对法,把在某些特性相同的H 个(或H 的倍数)被试加以配对,这时每个配对组为一个区组,H 个被试随机分配H 个处理中。

C 、区组内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团体或一个子集,如一个年级为一个区组,用随机分配的方法给予每个班的实验处理方面。 4、评价

优点:考虑了个别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区组效应),并可通过统计处理排除这种影响 缺点:区组的划分不一定容易进行;划分得到的区组内部的被试差异也可能很大 5、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的基本模式 6、实验组控制组配对被试设计 A 、基本模式

R X O 1

O M

R O 2

B 、数据统计分析:相关样本的 t 统计法

C 、优点:a 、对机体变量的控制方面要比完全随机化设计更为严格,特别是被试人数较少时;b 、统计方法比较简单

(三)多因素实验设计(析因设计) 1、多因素实验设计(析因设计)

是指在同一个实验里可以同时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以及自变量与自变量

区 组

实验处理

区组平均

X 1 X 2 X 3 X 4

优良 O 11 O 12 O 13 O 14 O 1 中等 O 21 O 22 O 23 O 24 O 2 较差 O 31 O 32 O 33 O 34 O 3 处理平均

O.1 O.2 O.3 O.4

O..

交互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

一般用×表示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每个数字表示一个因素,数字取值表示该因素的水平数,如2×3×2是三因素设计,第一个因素为2个水平,第二因素为3个水平,第三个因素为2个水平。如本实验采用3(项目难度:难、中、易)×2(时间压力:有、无)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2、多因素实验设计的优点:

①可考察各个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主效应)。

②可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交互作用)。

③可考察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效应)。

?3、完全随机化多因素实验设计(随机析因设计)

R X a1X b1O1

R X a1X b2O2 R X a2X b1O3 R X a2X b2O4X b

X a

X a1X a2

X b1

O11

O12

O1: ….

O1k

O31

O32

O2: ….

O3k

O b1

X b2

O21

O22

O3: ….

O2k

O41

O42

O4: ….

O4k

O b2

O a1O a2

R X a1X b1O1

R X a1X b2O2

R X a2X b1O3

R X a2X b2O4

R X a3X b1O5

R X a3X b2O6

X b

X a

X a1X a2X a3

X b1

O11

O12

O1: ….

O1k

O31

O32

O3: ….

O3k

O51

O52

O5: ….

O5k

O b1

X b2

O21

O22

O2: ….

O2k

O41

O42

O4: ….

O4k

O61

O62

O6: ….

O6k

O b2

O a1O a2O a3

2 ×2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模式

3 ×2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模式

A、基本模式

B、数据的统计分析

独立样本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4、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

A、什么是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

在析因设计中,还可以用一个组的被试去接受设计中每一种因素各个水平组合成的全部处理,观测得到每个被试的全部反应分数就是一个区组,至于哪个被试先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则须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决定

B、基本模式( 2 × 3 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区组

实验处理组合

X a1X a1X a1X a2X a2X a2 X b1X b2X b3X b1X b2X b3

1 O111O112O113O121O122O123

2 O211O212O213O221O222O223

…………………

n O n11O n12O n13O n21O n22O n23

C、数据的统计分析

随机化区组多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D、优点

a、所需的被试人数少,是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中的一组

b、减少了个体差异

5、分区重复测量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在析因实验设计中,对被试的分配,有时采用随机分配与重复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对一种或几种自变量用随机分配法,而对其它自变量则用重复测量法,这种综合分配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被称为分区重复测

量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

A、基本模式(3 × 2多因素混合设计)

B、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X b

X a

X a1X a2X a3

X b1

O11

O12

O1: ….

O1k

O21

O22

O2: ….

O2k

O31

O32

O3: ….

O3k

O b1 X b2

O41

O42

O4: ….

O4k

O51

O52

O5: ….

O5k

O61

O62

O6: ….

O6k

O b2

O a1O a2O a3

二、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系列设计

A、设计模式:O1 O 2 O3 O4 X O5 O6 O7 O8

B、引入实验变量X后,时间系列设计的某些可能的结果模型

C、数据的统计检验

检验实验处理X前的回归直线与实验处理X后的回归直线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对残差(剩余标准差)、截距和斜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D、评价

优点:能较好控制“成熟”因素、降低历史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可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有时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

缺点:不能控制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与自变量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不易控制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多次施测可能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A、设计模式: X1O1 X0O 2 X1O3 X0O4

B、数据的统计检验

两因素方差分析:2(实验处理)×2(实施顺序)

第一次施行第二次施行

X1 O1 O3

X0 O 2 O4

C、评价:优点——能较好控制“历史”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所以该设计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不同条件下学生学习的效应。

缺点——在控制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方面不够理想:测验的反作用、实验安排的反作用、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均可能影响相等时间样本设计下的研究的外部效度。

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A、基本模式 O1 X O2

… … … … … … … …

O3 X O4

B、主要缺点:选择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该设计的效度

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设计

A、基本模式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 … … … … … … … … … … … … … … … …

O9O10O11 O12O13O14O15O16

B、评价:①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基本上得到控制;

②测验的反作用、选择偏差等因素是实验处理X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

3、平衡对抗设计(轮组设计、拉丁方设计)

A、定义

a、平衡对抗设计(Counterbalanced Designs)

实验中由于前一个实验处理影响后一个实验处理的效果,采用此设计可对实验处理顺序进行控制,使实验条件均衡,抵消由于实验处理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b、轮组设计(Switch-Over Designs)

在实验中,由于学习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存在,因而在实验方法上,使实验内容的先后次序轮换,使情景条件和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机会均等,从而排除这两种效应的影响。

c、拉丁方设计(Latin-Sguare Designs)

数学家欧拉发明的一种“数字拼图”,即每一数字(或字母)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如此安排实验处理顺序被称为拉丁方设计。

B、拉丁方设计的标准方与基本模式

4×4 拉丁方的4个标准方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B A D

C B C

D A B D A C B A D C

C D B A C D A B C A D B C D A B

D C A B D A B C D C B A D C B A

第一个标准方的基本模式

时间顺序

组A X1O X2O X3O X4O

组B X2O X3O X4O X1O

组C X3O X4O X1O X2O

组D X4O X1O X2O X3O

C、设计的评价

a、基本控制了成熟、历史和测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不能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受选择因素的影响

(从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看:拉丁方试验的精确度比随机区组试验更高!)

D、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不考虑交互作用的三因素方差分析:涉及实验处理、组别、时间顺序三个因素

三、非实验设计(Non-Experimental Design)

没有真正操作自变量,但具有实验设计的某些特点,也可对因果关系进行尝试性探讨的研究设计

单组后测设计

1、设计模式: X O

2、设计的评价:不符合大多数用于控制内部效度的原则,难以得出实验处理X是引起实验结果O的原因的结论,但简便易行,可作为对问题的初步探索的研究方案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1、设计模式:O1 X O2

2、设计的评价:①相比单组后测设计增加了前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可控制选择偏差的影响

②容易受到历史、成熟、测验的反作用、及仪器和统计回归及测验等因素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固定组比较设计(静态组比较设计、整组比较设计)

1、设计模式: X O1

………………

O2

2、设计评价:①基本上能对历史、成熟因素进行控制,不会受测验、仪器的因素干扰

②可能受选择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事后回溯设计

1、基本设计模式: O

表示该设计的自变量或实验处理无法被操作或改变,O则代表研究者观察到的结果

事后回溯设计的原则是从已经发生并在某方面有差异的组别开始,追溯研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事后回溯设计的类型

A、相关研究设计: O1 O2

相关研究是从一个被试组收集两个或更多个可测变量,并试图研究其间的关系,即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属于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或是无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在实验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并提出因果关系可能存在的基础

B、准则组设计: C O1

… … … … …

O2

C表示按照一定的准则,代表一种经验的选择

准则组设计的用途可归纳为三点:(1)可以通过对比,确定与准则组相联系的特征是哪些;(2)比较准则组与非准则组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有何差异;(3)可供研究准则的伴随情况。

3、评价

A、优点:a、可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时间或现象进行时间上的追溯,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信息;b、适用于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问题;c、可为提出研究假设提供证据,以便于后续研究对该假设的严格检验;d、较少人为性,研究更具有生态效度;e、比严格的实验设计更具实用性

B、缺点:缺乏对实验变量的严格控制,无法获得确定的因果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doc

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重难点考卷 一、选择题 1. ( A )首次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心理物理学法。 A.费希纳B.冯特 C.艾宾浩斯D.华生 2. 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所有儿童的智商,然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儿童,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学年结束时,再对所有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明显超过其他儿童,这种现象称为( A )。 A.罗森塔尔效应B.安慰剂效应 C.要求特征D.霍桑效应 3.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在递增序列中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 C ),该系列才停止。 A.相等B.怀疑 C.有D.无 4. 在用极限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则表示有( D )。 A.练习误差B.疲劳误差 C.期望误差D.习惯误差 5. 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测量方法是以下哪种(B )。 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 C.平均差误法D.最小变化法 6.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某被试虚报的次数为4,正确拒斥的次数为46,击中的次数为42,漏报的次数为8,该被试的击中率是多少( B )。 A.0.16 B.0.84 C.0.08 D.0.92 7. 斯腾伯格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D )。 A.选择反应时法B.减法反应时法 C.简单反应时法D.加法反应时法 8. 下列哪个不属于注意过滤范式下的例子( B )。 A.负启动范式B.提示范式 C.整体局部范式D.双侧任务范式 9. 振幅对应的视觉感受是(C )。 A.色调B.饱和度 C.明度D.纯度 10. 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A )。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 费希纳——奠基人 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冯特——创始人 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 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 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 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 4.遗忘曲线 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 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 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 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特点:直接和描述性 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 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 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 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 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 1.确定课题 2.选择被试 3.确定实验控制 4.数据整合 5.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1.自变量分类 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 2.操作定义 ——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 3.口语记录 ——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 ——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 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朱莹 实验心理学笔记

北大朱滢《实验心理学》教材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l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l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三章 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圣才出品】

第三章 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第一节 文献检索 一、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检索源 基本信息:20世纪80年代,估计有40000多种学术期刊,它们每分钟发表2篇文章(每天2880篇,每年超过一百万篇)。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这个数量可能成倍增长了…… 二、文献检索的一些重要技巧 1.提示线索的使用:关键词;作者;题目;刊名;年代 2.综述性文章的重要性; 3.滚雪球式的查阅方法; 4.重要人物、任务追踪; 5.直接联系原作者获取相关文章

第二节 核对清单阅读法 一、实验报告与核对清单 核对清单法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来阅读心理学论文,将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论述进行核对,以发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不同,并能够尽力解释这些不同。 清单上共有八个主要问题,它们是分别针对实验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出的。 二、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原理 问题分类:描述性问题和核对性问题。 描述性问题有三个: 作者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作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读者把该实验报告的一些关键性事实描述出来。

它们是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关键所在,其提出是为了激发读者深层的思考。核对性问题的回答分三个阶段: (1)作答阶段 (2)核对阶段 (3)解决差异阶段 起初,在发现差异后,读者会先挑剔自身的漏洞。读者最初应该反思自己: “是否我的想法错了?” “我的思路有问题吗?” “我的实验设计存在不严密之处吗?” “我的预测不够准确吗?” “我的分析不够全面吗?” “我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乐观吗?” 第二个境界----挑剔作者的漏洞: “作者的实验设计严密吗?” “作者的实验结果意外吗?” “作者的分析讨论是否过于大胆?” .... 此时,读者的科学研究素质已经很高了, 可以说已经站在了科学研究的前沿。这种境界下的思考能让读者不断地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空白,为他们今后创造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这就是核对清单阅读法。它可以避免匆匆略读一篇文章而所知甚少。当你第一次仔细

实验心理学复习个人整理

第一章 实验研究步骤:(1)查阅以往的研究文献(2)实验验证(3)提出理论解释结果(4)从理论到实践。 科学方法的特征: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原因:(1)从经验观察:观察感觉、记忆、情绪等;拥有一套有效、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2)从自我校正:理论观点是可以检验、反驳质疑。 心理学科学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的含义与内容体系:实验心理学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其内容就是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 费希纳: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学”--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科学量化;“信号检测论”--针对其阈限思想的缺陷与不足发展出来。 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之人,费希纳让心理量化成为可能,冯特宣告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艾宾浩斯:证明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科学性,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建立第一个高级心理过程函数遗忘曲线。 实验心理学研究伦理:(一般伦理是实事求是,严谨审慎)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消除有害结果,保密原则。 实验心理学一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因素控制,数据整合,撰写实验报告。 第三章 变量: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属性。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对其操作定义进行控制,即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做出具体界定。 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对其指示语进行控制。 其他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其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条件称为额外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有: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事前控制),统计控制法(事后控制)。 实验设计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3)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被试处理水平中是否相同被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可以分为量的变量(连续变量)和质的变量(非连续变量)。 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你的研究计划是: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位坐下来。按照这个研究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你的书、衣服以及其他东西都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种杂乱无章的样子可以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位坐下来,坚持了一段时间,比如15分钟,最终有人坐在了你的旁边,这时

你的研究结束了。那么,这项研究是一项实验吗? 概括地说,当研究者系统地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对环境的操纵导致的行为变化时,实验才产生。 但遗憾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操纵环境,而只是创造了一个单一水平的环境并记录下了被试的相应行为,而这样的研究能够说明的问题是很有限的。 实验要求对环境的操纵必须是有变化的,就是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通过在两个环境水平下被试反应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可见,“改变”(包括对环境的改变和可能由它导致的行为改变),然后“比较”,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特征。 显然,实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等的过程。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二、自变量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总是首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然后才能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反应的影响。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总是首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然后才能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反应的影响。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分类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反应时)【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 4.1 复习笔记 一、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1.眼耳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记录天体事件的时间和位置的计时方法。即在天文望远镜的附近有一个闹钟每秒均发出滴答声,从而可使观察者以0.1秒的近似值记下天体通过目镜中那条铜线的时间。 2.人差方程:B(贝塞尔的反应时)-A(阿格兰德的反应时)=1.223s。它说明了不同观测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反应时的实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 现代心理学家在总结反应时研究的这段历史时,把自1850年赫尔姆霍茨的研究至1969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称之为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这是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方法学的核心是减数法(或减法法)。 (1)1850年,赫尔姆霍茨(Helmholtz)等关于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开始了反应时的研究。他发现刺激离大脑近的皮肤,反应时要短,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应时变动很大。

(2)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领域,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并发展了三种反应时任务,后人将它们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1873年,厄克斯奈指出准备定势在反应时测量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反应时间”这个名词。 (3)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4)在冯特早期的学生中,卡特尔和屈尔佩后来都建立了专门的反应时实验室。卡特尔做了许多关于反应时的实验。屈尔佩则发展出一种内省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反应时与复杂反应时,还证明了准备定势对反应时的影响。 2.加因素法时期 (1)1969年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1969)提出了加因素法之后,反应时研究便进入第二阶段,开始了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在心理学界有两位斯腾伯格,这里提到的这位是宾西法尼亚大学的Saul Sternberg,他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他还进行了经典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的实验,而另一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耶鲁大学的Robert J Sternberg,他提出了著名的智力三元理论、爱情三元理论以及成功智力理论。)(2)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影响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都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基础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讲述

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讲述 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重难点考卷 一、选择题 1. ( A )首次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心理物理学法。 A(费希纳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华生 2. 在学年开始时,实验者测试了所有儿童的智商,然后从每班随机抽取几名儿童,告诉他们的班主任这些儿童“智力超常”。学年结束时,再对所有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分数提高的幅度明显超过其他儿童,这种现象称为( A )。 A(罗森塔尔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要求特征 D(霍桑效应 3.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在递增序列中直到被试第一次报告( C ),该系列才停止。 A(相等 B(怀疑 C(有 D(无 4. 在用极限法测量绝对阈限时,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阈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则表示有( D )。 A(练习误差 B(疲劳误差 C(期望误差 D(习惯误差 5. 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测量方法是以下哪种( B )。 A(极限法 B(恒定刺激法 C(平均差误法 D(最小变化法

6.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某被试虚报的次数为4,正确拒斥的次数为46,击中的次数为42,漏报的次数为8,该被试的击中率是多少( B )。 A(0.16 B(0.84 C(0.08 D(0.92 7. 斯腾伯格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D )。 A(选择反应时法 B(减法反应时法 C(简单反应时法 D(加法反应时法 8. 下列哪个不属于注意过滤范式下的例子( B )。 A(负启动范式 B(提示范式 C(整体局部范式 D(双侧任务范式 9. 振幅对应的视觉感受是( C )。 A(色调 B(饱和度 C(明度 D(纯度 10. 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A )。 A(视崖知觉实验 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 C(透视错觉实验 D(知觉恒常性实验 11. 下列选项中,属于似动现象的有( C )。 A(火车的行驶 B(时针的转动 C(活动的电影画面 D(旋转的餐厅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约是( B )。 A(6 ? 2个组块 B(7 ? 2个组块 C(8 ? 2个组块 D(9 ? 2个组块 13. 不能验证工作记忆中语音环路存在的是( D )。 A(无关言语效应 B(语音相似性效应 C(词长效应 D(特征比较效应 14. 对自己的客体记忆进行认识、评价和监控的复杂认知系统是( D )。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实验心理学笔记上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 产生于1879年三个代表性人物: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 第二节科学方法的两个标志: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1经验观察的角度:实验心理学要达到科学方法的标准,就必须发展出一套有效且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其 他因素的影响。必须回答“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两大课题。 (2)自我校正方面:实验心理学能否自我校正?如果从实验法得来的结论同样可以通过实验法(也即通过其他实验)来进一步巩固证实,或与之相反地反驳质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实验心理学具备了自我校正的能力。 非科学方法有哪些:权威、注意凝视、先验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1、观察法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属于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类型: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调查研究自然观察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是指深入地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调查研究是采用问卷或量表对某种现象进行大范围取样研究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能够描述事物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但还是不能确定相互关联的事物孰为因果,其指标叫做相关系数(r)。(1)优点: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2)缺点: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其二,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一)什么是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心 理学实验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素:实验假设和推论;实验变量;实验控制 观察法有三种:自然观察、个案观察法、调查研究法 相关研究的改进:交叉—滞后法 实验研究的原则:(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2)保证被试推出的自由;(3)保证被试避免受到伤害;(4)保密的原则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选择被试;(2)确定实验控制;(3)数据整合;(4)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指在数量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是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相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控制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变量。 实验的三个要素:假设、变量和控制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二、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 (二)对在变量的操纵(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1972年提出,指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定 义。(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三、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一)因变量的分类对因变量测量的指标 (1)客观指标:反应的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 (2)主观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是对自己心理活动过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他对主试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的 记录)。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1、反应控制:目的: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主要通过指导语来实现。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待任务时所说的话。指导语的要求:内容确定;指导语要完全;简单明确;指导语要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反应指标选择的标准:有效性(最重要),客观性,数量化。 3、避免量程限制影响有效性的典型情况: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它们统称天地效应。 天地效应: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使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从而使指标有效性遭受损失。 四、控制变量(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的对主 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称为要求特征。 额外变量的控制事前控制:1、排除法2、恒定法3、匹配法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 事后控制:5、统计控制方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等)。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