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学生视角:这首古诗全诗未提到与读书,为什么以《观书有感》为题?

设计理念:

1、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讨论交流扑捉学生关注的焦点,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与其教给学生一屋繁杂深奥的知识,不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钥匙。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而非简单的教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诗歌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好诗歌的韵味。

2、能借助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并能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及课堂交流,了解关于朱熹及哲理诗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悟出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明白诗中写景与说理之间的关系。

前置性作业:

一、查一查:

五年多的语文学习,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搜集资料的方法吧?利用你的资源库,搜集作者朱熹及其作品的资料。别忘了,资源可以共享哦!

二、试一试: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1一鉴开○2,

天光云影○3共徘徊○4。

问渠○5那得清如许○6,

为○7有源头活水来。

○1半亩,言其小也。方塘:方形的水塘。

○2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3影:水中倒影。○4徘徊:来回移动。

○5渠:它,指水塘。○6如许:这样。○7为:因为。

三、想一想:

善于读书的关键是善于思考。读了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请你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自主搜集信息,认识诗人

1.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出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课件出示)宋朱熹。(板书:朱熹)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名言警句引出诗人,既拉近了与诗人的距离,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诗人及古诗学习的兴趣。】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资源库查找了关于朱熹的资料,谁来介绍介绍?(学生自由说)

3.看来同学们课外搜集了不少关于朱熹的资料,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朱熹的印象么?

【设计意图:课前的资料搜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教学中发现,学生会搜集资料,但缺乏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交流时经常是照本宣科。在学生交流后,再抛却资料谈谈自己的认识,此时学生所反应出来的才是经过提取的,真正已掌握的。】

板块二:自学理解诗意,品读诗情

1.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自己先把它读一读。谁来读?

(预设:a读准生字的字音。有错误正音/你把字音都读准了。

b读出诗歌的节奏。如果你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就更好了/抑扬顿挫,诗歌的韵味都读出来了。)

【设计意图:读准诗歌的读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不大,但读诗不仅要读准,更要读出节奏,读得抑扬顿挫,本环节意图使学生确立这样的意识,读诗就要有滋有味地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昨天,我请同学们自学了这首诗,相信你们已经对这首诗的意思进行了一番思考,先在你的小组里轻声说一说,如果有理解不到位、表达不通畅的地方,请组长组织组员们帮忙一起修饰一下。

小组交流

大堂交流:哪个小组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师生相机修饰完善)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常用方法。教学中直接将难懂的字词的意思通过注释的方式标出,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就比较容易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通畅地说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小组其他成员的修饰润色,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明确组员的任务,在小组成立初期是必要的。】

师:鉴,是镜子的意思。古时候的镜子是用金属制成的,因此,鉴的下半部分是金字,鉴是生字,自己把它记一记。

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云影怎么会徘徊呢?在作者的眼里,这天光云影仿佛有了人的思想,也喜欢上了这半亩方塘,徘徊着不忍离去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能了解诗句的含义,但表达上比较生硬,这时就应该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徘徊”等词的意义,让诗句的意思表达得更生动。】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图片展示:天光云影)瞧,这就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如此美景,你会怎样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呢?自己先试试,也可以请你们小组的小伙伴给你一些建议。(指导朗读)

3. 多美的景色呀!看着这美景,作者由衷感慨——引读后两句。

4.同学们,生活处处皆语文。你看,朱子勤于观察:看到半亩方塘美丽的景色,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诗句——齐读前两句。他又善于思考,由景想到了产生如此美景的原因——齐读后两句。可见,做学问离不开观察与思考。这就是朱熹《观书有感》的由来。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想象诗境,品读诗情,是我们学习古诗常用的方式。学生读诗联想画面,诗歌虽短,但意味涵咏,在学生的反复诵读理解中诗情愈盛诗味愈浓。】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哲理

1、“观书有感”,意思是?读书的感受。可是书中只字未提读书呀?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老师发现课前很多同学在读诗的时候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举举手看。(生举手,师赞:你们真是会读书,会思考)还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其他的问题,学到现在还有没解决的么?

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出示:话题讨论:《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完善板书)

池水清澈使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__ _______读书

2、交流,指答。

3、小结: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诗题是写读书的感受,但全诗没有一字提到读书,这首诗和读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整首诗的难点,也是学生最大的困惑。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的引领,学生对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通过板书给学生表达的依据,使寓意的表述有了文字的依托。】

板块四:由课内到课外,延伸阅读范围

1.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设计意图:哲理诗是宋诗的一个显著特征,许多写景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一练习意在让学生明确这一特点,不仅会从诗中领略美景,还会从诗中获得人生的道理,学会欣赏,学会思考。】

板块五:总结全诗,激发继续学习兴趣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那么书该怎么读才能有所得呢?另一位宋代诗人陆游在教育儿子时提出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所帮助,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设计意图:分析教材时发现,本课两首诗的安排恰巧符合“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这样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学时,先让学生确立要多读书的意识,然后去体会如何读书。】

作业:1、根据《古诗文诵读》上的注释,尝试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

2、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出示文章: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板书: 观书有感

池水清澈 使人 变得更加聪明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持之以恒、广泛读书 哲理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观书有感 句容市河滨路小学王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流程】 一、走近诗人 出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说的话。我们来了解一下他。 出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他的诗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把深刻的道理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指名读,他的诗有何特点?齐读最后一句。这样的诗叫“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说理诗,齐读课题。 二、学诗悟境 理解题意,再读课题。 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同桌之间说一说。 2.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生交流: 1.检查你们的自学情况,指名读,读出节奏感来。 2.我们来看看课文的3个生字。 1)“鉴”是一个生字。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范写“鉴”字,边写边说:古代以铜为镜,铜是金属,所以“鉴”字是金字底,铜镜用前用布盖着,

用时打开。学生书空,“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水的——清澈明净。 2)“徘徊”也是生字,书写“徘徊”。这两个字都是什么部首?(双人旁)学生书空。什么叫“徘徊”?(生:来回走动。)诗中指什么?(天光和云影在水面上走动,悠闲地散着步)拟人的修辞手法,真形象生动,是吗? 3)看着眼前这优美的方塘画卷,诗人怎能不喜欢?谁来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眼前的方塘美景触发了他的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渠”在这里指什么?“方塘。”“如许”是如此。方塘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诗人自问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设问句。师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两遍,为何方塘水这么清澈?引出生读“为有源头活水来。”哦!原来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啊!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说。(出示图:从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方塘的水清澈明净。)这是诗人看到的吗?不是!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源头活水之景。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指名读。 3.同学们看,清澈明净的方塘、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心旷神怡。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一起慢慢欣赏吧!【配乐朗诵】 三、品悟诗理 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意思是说读书时要敢于提出疑问,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你们用心看看诗的内容和诗题,有什么疑问?(出示诗的内容)是啊,明明写的是方塘美景,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思考,轻声读诗。) 为何不以观塘有感为题?请同学们读读诗的最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诗人问的仅仅是方塘吗?还有谁? 师:我们知道朱熹诗的特点是“能用生动的形象把深刻的道理具体化。”。 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生动的形象) 比喻 我要想变得聪明而又智慧,看来要。(深刻的道理) 生: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板书:源头活水不断读书】 师:你看,朱熹之意不在方塘,而在读书之理也。用半亩方塘(这一生动形象)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使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齐读全诗,读出味道来! 四、温故知新 1.朱熹老夫子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板书:景、理】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着填一填,你能想起来吗? 出示:

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

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 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 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 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 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需不需要休息一下?两节课连着上有点累,情绪上也会有点紧张,这样我们先不上课,先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怎么样?上节课呢,我在下面听课见识到了咱们班同学的精彩表现,听课认真,反应迅速,接下来这个游戏是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这是一个关于手势的游戏,我说口令,看看谁的反应快。这个游戏只能用手指做出正确的姿势,不准出声,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1、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自己很棒。(你们很棒) 2、用两个手指表示一定能胜利。(都胜利了,还能做不到吗?) 3、用三个手指表示没有问题。(OK,没问题。) 4、用一只手来表示一起努力,加油。(看来同学们的反应确实很快,当然 这么小儿科的游戏怎么会难倒同学们呢?)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加油,把最棒的一面展现出来,能做到吗?现在可以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观书有感》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doc

《观书有感》教案 本文是关于《观书有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设计意图:打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古诗 1、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咱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三、领会诗意 1、作者到底生发了哪些感想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诗句,查查工具书,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 2、指名读诗(课件出示古诗) 3、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1)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抓住“鉴、徘徊”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抓住“渠、如许”理解 (3)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听 (4)指名说 四、与诗人达成共识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2、带着感情读这三个景物,指名读。 3、想象一下有多美?(谁能把它读好?)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

冀教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2019年)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题西林壁》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教案检查记录情况记录

教案检查记录情况记录 精品文档 教案检查记录情况记录 根据学校安排,由教导处组织,学校领导、各教研组长参加,对2013年春季 开学至3月22号期间的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情况汇总如下: 语文组: 本次教案编写课时量充足,设计合理,结构完整,详略得当,作业次数充足, 批注认真,有评语。特别是杨焕荣、尹秋菊等老师的教案内容充实,书写认真,反 思深刻。 数学组: 各教师教案编写认真,规范,内容充实,环节完整,有教学反思。且能从实际 出发,由感而发,作业批改及时,有详细的批注,评语。简亚丽、何修建、王新爱 等老师,教案编写、作业批改很认真 英语组: 通过检查英语组全体教师都能认真备课且设计合理,条理清楚,书写工整。写 有反思的有楚玉莉、董玉玲、余为勇、陈海云老师。作业形式多样,批改认真,董 玉玲、孙俊老师全批全改且有鼓励性语言的有余为勇,存在问题是个别教师备课量 虽足但过于简单,没写课后反思。 政史地组: 本次检查中,教案编写都较认真,及时,足额,且内容较为充实,完备,结构 完整,书写认真,反思深刻,设计 1 / 12 精品文档

操作性强,方法多样,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作业批改较及时认真,个别同志有 针对性评语,对学生进行详细评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个别同志教案过 于简单,不能完全体现新课改要求,设计不十分合理,需要大力改进。 理化生组: 大多数教师多为详案,书写认真,结构完整,节节有反思。作业有批有改,极 个别教师部分教案书写有点简单,内容空洞。 通过各组反馈情况,总结如下: 好的方面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班级实际备课、编 写教案,课时教案目标突出,渗透了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教学准备,过程清晰。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难点等优点,还体 现了学习方法、课后练习具有实效性,学习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3(多数老师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教科目的不同、科学设计教案、能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进度。 4(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大部分老师课后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能及 时写的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 2 / 12 精品文档 好,使下次备课更加完美,较有效地达到了反思的目的。 5多数教师能够认真对待作业的布置及批改这一环节;批改及时、认真,对于作业完成出色或有进步的学生能够给出激励性的评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模块测试,单词测试,课文背诵检查到位及时. 存在的问题

观书有感(其一) 优秀教案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会写“鉴”“徘徊”。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竞答,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你们很爱看书,我想考考你们,请说出这首诗的作者,好吗?(出示幻灯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①镜子(古代用铜制成)。②照。③观看,审察。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走。)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配乐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渠在字典中的解释)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3.运用“连、调、添”等方法,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谁能读好这首诗?(配乐朗读) 5.背诵这首诗。 三、理解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这首诗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

25.古人谈读书 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4.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学重点】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古人谈读书 2.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5.理解词语。

观书有感优质教案 人教版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015年天津市北辰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2015年天津市北辰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誊(téng)写粗犷(kuàng) 美轮美焕(huàn) B.拂(fó)晓遨(áo)翔按图索骥(jì) C.翕(xī)动鹰隼(sǔn ) 铤(tǐng)而走险 D.搀(chān)扶陷井(jǐng ) 囫(wú)囵吞枣 2.下列汉字笔画书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当前课外补习蔚为大观,孩子们失去了假日,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 B.虽然搜索马航MH370失联飞机的工作困难重重,但各国依然全力以赴 C.单单一个“小升初”就让许多家长和孩子焦头烂额,无计可施 D.想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中国只能独辟蹊径,走科学发展道路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部分网络写手随意糟蹋祖国的语言文字,甚至写作态度极为粗疏 B.促进社会收入公平的关键在于社会保障是否全覆盖 C.京广高速铁路连接着大多数主要的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 D.语言本身积淀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 5.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补,也没有洗。”这个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孔乙己穷困懒散的特点 B.“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道路的空旷和天气的炎热 C.“大木匠看见老婆满脸黑云地看着他,情知要有一场暴风雨。”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木匠老婆生气时的样子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两种人进行对比,贬斥前者,颂扬后者 6.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教导处对作业、教案检查的总结报告

教导处对作业、教案检查的总结报告 在教导处组织下,以教研组为单位,我们本学期在学初、期中、期末对全体任课教师的作业教案进行了检查与评价。本次检查与评价我们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注重检查作业、教案的质量,依据我校制定的相关要求进行的。主要目的是对老师们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记载,同时发现好的做法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因此,我在总结过程中希望每位教师都能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这样有利于完善自己。下来,我就从三方面对本次活动作以下总结: 一、优点: 1、全体教师作业、教案数量达标;能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注重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合理安排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备课方法。 2、教案书写工整、规范、教学环节齐全、条理清楚。 3、教材基点把握准确,能显示教研教改思路,注意学法渗透,具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及设计意图。 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案备写中能看到课件、碟片、大屏幕等字眼。 5、教案有的教师开始注重教后修补。 6、新、老教师听课记录达标,记录认真,评析到位。 7、教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重视对难点、重点的反复推敲。 8、作业批改详细、认真,鼓励语新颖准确,作文批改认真、批注到位。 9、作业布置分量适中,注重双基,分层次作业,形式多样(活动作业)。 10、各教研组通报会通报到位,注重实效,为作业批改、教案备写指明方向。 二、不足: 1、个别教师备课过程简单,教学设计粗略,字迹潦草,龙飞凤舞,重数量忽质量,更重要的是个别教师有错字、病句现象。

2、个别教师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课时案及不吻合。 3、个别新教师教案只是教材内容的罗列或者是教材内容的填充,未能体现教学组织和设计,就象是教材的翻版。 4、个别新教师的教案记流水帐,如师说什么,生答什么。 5、个别教师教学反思没有落到实处。 6、个别教师作业批改不规范,细节、步骤中的问题来纠正,一道大题只打一个对号,没有要求补错,鼓励性评语较少。 7、备课新授课多,极少见备练习课和试卷讲评课。 8、个别教师欠认真、细心,如作业本学校名称写错等现象说明这一点。 9、教师对什么是教案知之甚少,不能学习常规制度。 10、听课记录参与活动的评析认真,不参与的记录评析粗略。 11、照抄教案书籍现象严重。 12、作文批改不认真,批注模棱两可。 三、努力的方向: 1、教研组长应加强对个别教师作业、教案进行个别指导,力争将作业批改、教案备写纳入正规化。 2、教导处加强教案的质量管理,要求教师写实实在在的教案,要注重备教法和学法。 3、提倡广大教师备表格教案,要求教师对教案实行再回笼。 4、要求写实实在在的教学心得,不要写空洞的理论。 总之,本次作业教案检查与展评比以前好得多,好的做法我们要认真学习,发扬广大,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断完善。作业、教案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我们决不能走形式,走过程来应付检查,我们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全体教师的展评,我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

第八单元 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5 古人谈读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观书有感》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师: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experien ce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我抓住“鉴”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抓住“徘徊”,描叙“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通过美美的读将诗中描述的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

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 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但 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 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在诗句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板书缺少诗题。教师板书:观塘有感。然后 教师抛出问题: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书”字?你怎么知道诗人在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 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不断地 读书使人__________”,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观书有感》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 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这 是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作者读书的感受。教学重点 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 的形象来作比,将书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 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 作者写出读书的感受,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智慧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 书有感”,作者以景喻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完整版)《推荐一本书》教学实录

《推荐一本书》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要品味文化,【】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好不好?观书有感,1,2。 生: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节课我们要品味的文化是什么呀? 生:书。 师:读一本好书,就像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和友人共同品读一本书,就像边欣赏一泓清泉,边追溯着透人心弦的源头。那么回忆一下,在四年级的口语交际中,则安排了口头向他人推荐一本书,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来推荐么?回忆一下,来,这位同学你说。 生:我还记得可以从书名,再是作者,再是主要内容和人物介绍 师:对没有?【】他刚才说了书名,接下来边翻书边想想,还有没有哪些方面推荐,作者,内容。来,那位同学你说,【】接下话筒 生:我觉得【】 师:大一点声音好吗? 生:还可以介绍一下这个书给你的感受。 师:可以的,好的,请坐,非常好。来,倒数第二排的同学你说。 生:我觉得就是那本书的亮点,就是古典的那种,而且就是那种让你觉得就是那种入迷的那种,【】。 师:也可以,对话链接,好,对话链接,好请坐。同学们,从书名,作者,内容等方面来推荐这本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写推荐一本书这篇习作,一起来分享读书的乐趣。大家今天都带来自己喜欢的书了吗? 生:带了。 师:举起来互相看一下【】看一看,都带了些什么呀?【】好的,轻轻的放在桌面上,怎样写这篇习作呢?别着急,我们先来看一看,好,等一下,这是【】同学在微信公众号里面建立的向日葵书册,这里呀好书云集,他们推荐一本书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画一幅思维导图。我们来看其中一幅,这位同学想为大家推荐的是,所以他从书名,作者,作家作品的评价,书的内容,书中他最感兴趣的情节和读者的感受等方面来画这个思维图,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幅,看一看其他几位同学又是从哪些方面来画呢?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要是也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你的描述【】第一结合你自己的【】想好推荐的理由;第二请你也画一幅思维导图,或者是一个简单的提纲,帮助你构思整篇习作;第三一会借助思维导图或提纲,清楚有序的推荐一本书,争取能够吸引大家,听清楚了吗?好,拿出学习卡,请把思维导图或提纲画在上面的空白处,可以吗?好,开始。注意书写的姿势,头正,身直,肩平【】我发现有的同学【】好【】能清楚的看出【】有的同学已经画完了,画完了的同学可以读出声音和同桌交流一下,借着朗读来推荐。好了,我看很多同学已经画完了,我们今天先画到这里好吗?好,请坐,来,做好,从你的导图中我们能看出什么呀?【】那么一会你能不能借助这个导图清楚有序的推荐这本书,让大家都喜欢【】可以吗?清楚有序的???来,这位同学到前排好吗?带上你的书和思维导图,好,来。 生: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 师:大一点声音,把话筒放到嘴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