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参考资料

现代文学参考资料

现代文学参考资料
现代文学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文献

文学史类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修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年8 月版百年中国文学总系谢冕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马以鑫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年9 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张大明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年11

月版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吴中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史殷国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朱寿桐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冯光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10 月版中外文学交流史周发祥李岫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年1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10 月版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裴毅然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黄修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新文学资料引论朱金顺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至1991年5月版

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徐德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4月版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汤哲声著重庆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中国现代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中国现代诗潮史论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新诗流变论龙泉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散文史论汪文顶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

20世纪中国杂文史姚春树袁勇麟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孙庆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丁罗男著文汇出版社1999年3月版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蒋风主编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6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陈安湖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廖超慧著武汉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刘炎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杨守森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综合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曾小逸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论小说十家赵园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带着枷锁的笑吴福辉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论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7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著“杨义文存”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谭楚良著学林出版社1996年8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解洪祥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单正平著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6月版

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程光炜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年版

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黄永林著珠海出版社2003年2

月版

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著北京师大出版社1998年6月版

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蓝棣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艰难的选择赵园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佘树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现代中国的浪漫的文学思潮罗成琰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潜流与旋涡王晓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蓝棣之著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现代诗论杨匡汉著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李怡著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4年版

名作重读钱理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娜拉”者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刘勇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主编严家炎安徽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谭桂林著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王本朝著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肖同庆著

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刘为民著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李今著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陈国恩著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吴晓东著

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徐行言程金城著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主编严家炎湖南教育出版社现代文明漩流中的海派小说吴福辉著

“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朱晓进著

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逄增玉著

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费振钟著

现代中国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怡著

名家析名著丛书:主编林非中国和平出版社

艾青名作欣赏

冰心名作欣赏

朱自清名作欣赏

沈从文名作欣赏

张天翼名作欣赏

林语堂名作欣赏

闻一多名作欣赏

梁实秋名作欣赏

徐志摩名作欣赏

戴望舒名作欣赏

第一个十年文学研究(1917——1927)

文学思潮、流派、现象及有关作家研究

“五四”文学研究

中国五四文学史朱德发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论“五四”新文学刘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王锦厚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朱德发、张光芒:《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钱理群:《周作人与五四文学语言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

年第4期

何锡章:《“五四”抒情小说与时代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4期

吴福辉:《“五四”接受史和“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

第4期

贺桂梅:《80——90年代对“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第4期

许志英:《“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3

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中国社会科学》1989

年第3期

朱德发、刘开明:《五四文学精神新论》,《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刘纳:《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首都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秦弓:《觉醒者的生命之光——论五四文学的文体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1期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

年第3期

张颐武:《重估“现代性”与汉语书面语论争》,《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许明:《文化激进主义历史维度》,《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文学研究会及其作家研究

文学研究会资料贾植芳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文学研究会评论资料选上册钱谷融编下册王晓明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6 年版

龙泉明:《文学研究会诗歌创作综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

年第4期

朱曦:《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儒文化心理和美学风格略论》,《云南师大学报》

(哲社版)1997年第3期

叶圣陶研究资料刘增人、冯光廉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6月版叶圣陶评传陈辽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金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4月版

叶圣陶小说论任天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商金林:《新文学先驱者的足迹:略述叶圣陶早年的文学视野和文学观》,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6期秦家琪:《叶圣陶的小说和“五四”现实主义》,《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3年第2期

朱自清研究资料朱金顺编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 年版

闻一多朱自清论时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2月版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杨昌江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关于朱自清的论述)佘树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朱自清评传关坤英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朱自清传陈孝全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

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

张王飞:《论朱自清“谈话风”语言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江苏社

会科学》1994年第3期

冰心研究资料范伯群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冰心评传范伯群曾华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

冰心传萧凤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版

冰心传卓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版

马璧玲:《试论冰心“爱的哲学”——冰心早期作品初探》,《现代文学研究

丛刊》1982年第3期

徐丁林:《“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冰心“爱的哲学”读解》,《廊坊师院

学报》2003年第2期

李玲:《冰心小说探索》,《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王富仁:《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

第5期

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陈苇:《女人“真善美”的统一体——评冰心笔下的女性形象》,《福建师大

学报》1997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关于许地山的论述)谭桂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茅盾:《落花生论》,《文学》月刊第3卷第4期,1934年10月1日

沈从文:《论落花生》,《读书月刊》第1卷第1期,1930年11月

陈平原:《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年第3期

陈平原:《许地山:饮过恒河圣水的奇人》,曾小逸编《走向世界文学》,湖

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易水寒:《困惑与超越:论许地山的理想人格建构》,《江汉论坛》1992年

第1期

郑炜明:《许地山的佛教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谭桂林:《论许地山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求索》1994年第4期

葛红兵:《许地山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分析》,《吴中学刊》1995年第2

乡土文学研究

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丁帆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论评庄汉新、邵明波著学苑出版社1997年10月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有关“乡土文学”的论述),《中

国新文学大系》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年版

丁帆:《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

第4期

杨剑龙:《简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上海师大学报》1990年

第2期

严家炎:《论彭家煌的小说》,《彭家煌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马佳:《蹇先艾的乡土小说》,《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刘秉仁:《近十年废名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4

饶嵎:《交响东西方传统,走向世界文学——废名综论》,《福建论坛》1996

年第1期

创造社及其作家研究

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朱寿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有关创造社作家的论述)陈国恩著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王富仁、罗钢:《《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文学评论》1984年

第2期

朱寿桐:《创造社与新文学中的个性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

年第1期

朱寿桐:《论创造社的现代化品格》,《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唐世春:《论创造社与表现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2期周海波:《前期创造社与五四青春人格创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1期

魏建:《创造社的价值: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补课》,《鲁迅研究月刊》1996

年第8期

郁达夫研究资料王自立、陈子善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郁达夫研究综论张恩和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版

郁达夫评传曾华鹏、范伯群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浪漫主义才子郁达夫许凤才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版

郁达夫新论许子东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版

郁达夫小说创作辛宪锡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9月版

赵园:《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十月》1981年第2期

张国桢:《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

年第4期

吴茂生:《浪漫主义英雄?——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

罗成琰:《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3

李玉明:《郁达夫与中国古典文学》,《聊城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李今:《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自卑心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

年第4期

王晓初:《心境小说: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叙述形式和意义》,《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

丁亚平:《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蔡清富:《穆木天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1期

陈方竞:《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的“文学史”价值》,《吉林师院学报》

1996年第9期

朱寿桐:《“脱了轨道的星球”——论创造社作家张资平》,《文学评论》1989

年第1期

曾华鹏、范伯群:《论张资平的小说》,《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新月诗派研究

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有关新月派诗人的研究)蓝棣之著华夏出版社

1994年版

蓝棣之:《新月派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

张玲霞:《新月诗派艺术演变轨迹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2期

黄昌勇:《新月诗派论》,《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朱晓进:《“新月派”的文学策略-——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政治文化”

特征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

第3期

闻一多研究四十年季镇淮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闻一多评传刘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

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俞兆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新月》第3卷第2期,1930年4月

苏雪林:《论闻一多的诗》,《现代》第4卷第3期,1934年1月1日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有关闻一多诗歌的评价)影印

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孙玉石:《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追求探索》,《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

王培元:《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及其文化内涵》,《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王富仁:《闻一多诗论》,《海南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陆耀东:《闻一多新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联系》,《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

第3期

程光炜:《闻一多新诗理论探索》,《文学评论》1998年1998年第2期

诗人徐志摩陈剑辉著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徐志摩新评胡凌芝著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胡适:《追悼志摩》,《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1月

陈梦家:《纪念志摩》,《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1月

茅盾:《徐志摩论》,《现代》第2卷第4期,1933年2月1日

穆木天:《徐志摩论——他的思想与艺术》,《文学》第3卷第1号,1934

年7月1日

蓝棣之:《徐志摩的诗史地位与评价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

年第4期

范培松:《“西风卷来的绅士散文”——论徐志摩的唯美散文》,《上海文论》

1991年第3期

语丝社及其作家研究

林焱:《论“语丝体”杂文的艺术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

年第1期

汪文顶:《中国现代散文流派及其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

年第4期

王嘉良:《论语丝派散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林语堂评传万平近著重庆出版社1996年2月版

胡风:《林语堂论》,《文学》第4卷第1期,1935年1月

施建伟:《论语派及《论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年第3期

沈栖:《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孙凯风:《林语堂小说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

彭立:《30年代林语堂文艺思想论析》,《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

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其他流派及其他作家研究

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周良沛:《谈“诗怪”李金发的怪诗》,《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陶长坤:《试析李金发的爱情诗》,《沈阳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王泽龙:《李金发在新诗史的位置刍议》,《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龙泉明:《湖畔诗派:情诗的突破与超越》,《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

袁可嘉:《一部动人的四重奏——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文学评论》1991

年第4期

蓝棣之:《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8期

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冯至:通向新现代主义的艺术桥梁》,《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

第4期

十四行诗在中国许霆、鲁德俊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刘扬体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10月版

胡适传易竹贤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无地自由——胡适传沈卫威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孙昌熙:《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胡适的作用》,《文史哲》1979年第3期

欧阳哲生:《胡适与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4期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第三章《田汉》,中国戏剧出版

社1990年版

陈瘦竹:《田汉的剧作》,《现代剧作家散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韩日新:《试论田汉的戏剧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1期

董健:《田汉论》,《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丁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孔庆东:《丁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

年第1期

《丁西林剧作中的性心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

重要作家研究

鲁迅研究

资料及研究史

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13——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年版

鲁迅研究史袁良骏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鲁迅学通史张梦阳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2002年版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和与现状王富仁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传记

鲁迅传略朱正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新1版

鲁迅传(增订本)林志浩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版人间鲁迅林贤治著花城出版社1998年3月版

鲁迅传钮岱锋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

思想文化研究

鲁迅批判李长之著北新书局1936年版收入“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

汇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袁良骏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2月版

鲁迅后期思想研究倪墨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8月版

鲁迅美学思想论稿刘再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版

鲁迅哲学思想研究张琢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年6月版

鲁迅生命哲学王乾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文艺思想论稿吴中杰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

鲁迅文化思想探索金宏达著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8月版

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许怀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

鲁迅与日本文学刘柏青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张梦阳著河南人民出

版社1997年4月版

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黄健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版

鲁迅文学观综论朱晓进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走进当代的鲁迅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铁屋中的呐喊李欧梵著岳麓书社1999年版

鲁迅创作心理论阎庆生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两地书》研究王得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鲁迅与我七十年周海婴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

陈早春:《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初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1981

年第6期

王家平:《鲁迅宗教文化思想综论》,《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

杨义:《论鲁迅小说及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研究》第3辑,1981

年6月

毕绪龙:《死亡光环中的严峻思考——鲁迅死亡意识浅析》,《鲁迅研究月刊》

1994年第7期

陈鸣树:《二十世纪初期鲁迅的人文精神》,《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0

小说研究

《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李希凡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4月

鲁迅小说综论杨义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

鲁迅作品综论杨义著“杨义文存”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小说新论范伯群、曾华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中国反封建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王富仁著北京师

大出版社1986年8月版

心灵的探寻钱理群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版

说不尽的阿Q 陈漱渝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

《故事新编》的论辩和研究李桑牧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2月版

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林非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4月版

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吕俊华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日》藤井省三著董炳月

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版

茅盾:《鲁迅论》,《小说月报》第18卷第11期,1927年11月10 日

张天翼:《论《阿正传》》,《文艺阵地》第6卷第1期,1941年1月

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汪晖:《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文学评论》1986年

第5期

《自由意识的发展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1986年第4期

《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无地彷徨》,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温儒敏:《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国外文学》1989年第4

张永泉:《民族劣根性的典型——论阿Q》,《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

年第1期

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

孔庆东:《阿Q的革命》,《47楼207》,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徐丁林:《阿Q 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3期

姜振昌、姜异新:《历史不了情:阿Q 精神话题的“当代性”》,《东岳论丛》

2004年第2期

陈爱强:《国民痼疾与祖先崇拜——鲁迅小说一个文化学的阐释》,《鲁迅研

究月刊》1997年第11期

李林荣:《《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人格的生成》,《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

第1期和第2期

万建中:《从民俗学角度解读《祝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

第2期

薛毅、钱理群:《《孤独者》细读》,《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7期

谭桂林:《鲁迅小说启蒙主题新论》,《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期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王丽主编《新讲

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1年2月版

李之鼎:《<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5

王文彬:《两难选择,两难都选择——《伤逝》心理内涵诠释》,《鲁迅研究

月刊》1996年第6期

李杭春:《鲁迅小说叙事特征》,《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8期

叶世祥:《鲁迅小说的空间形式》,《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

张全之:《祭祀仪式:鲁迅小说的文化人类学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1999年第4期

周葱秀:《女娲形象:人的价值观念的确立——重读《补天》》,《鲁迅研究

月刊》1991年第4期

周海波:《英雄的无奈与无奈的英雄——关于《奔月》与《铸剑》的重新阅

读》,《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2期

李怡:《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

年第3期

郑家建:《文本分析:<故事新编>的空间形式——<故事新编>新论之

四》,《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2期

散文研究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阎庆生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及《野草》《故事新编》的争鸣王瑶、李何林著知识出版

社1990年6月版

《野草》研究孙玉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6月版

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年9月版

刘再复:《论鲁迅杂感文学中的“社会相”类型形象》,《文学评论》1981

年第5期

吴小美:《一部旧中国的特别的“人史”——再论鲁迅杂文对奴才传统的批

判》,《鲁迅研究》1983年第5辑

吴中杰:《鲁迅杂文中的心理分析》,《复旦学报》1983年第5期

王献永:《论鲁迅杂文的艺术构思》,《鲁迅研究》1984年第3期

王嘉良:《形象反映方式与艺术思维特质——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4期

姜振昌:《鲁迅与中国二十世纪杂文》,《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

张闳:《<野草>中的声音意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3

《<野草>的空间意象与文明颓败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年第4期

王乾坤:《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9

期和第10期

钱理群:《<野草>里的哲学》,《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汕头大学出

版社1999年5月版

李振坤:《文化—文献—审美——<朝花夕拾>价值说》,《鲁迅研究月刊》

1998年第8期

郭沫若研究

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研究

郭沫若研究资料王训昭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8月版

郭沫若评传(修订本)卜庆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版

郭沫若传龚济民、方仁念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2月版

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税海模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

郭沫若——“青春型”的诗人黄侯兴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鲁迅与郭沫若比较论张恩和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郭沫若与郁达夫比较论蔡震著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郭沫若与歌德姜铮著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郭沫若百年诞辰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反思郭沫若丁东编作家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怡:《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郭沫若学刊》1995年第1期曾激波:《自我实现文化观——郭沫若前期文化思想本质初探》,《郭沫若学

刊》1992年第3期

陈晓春:《<女神>之迷破解——略谈郭沫若《女神》时期的宇宙观与创作

论》,《郭沫若学刊》1995年第4期陈永志:《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发展过程》,《文艺论丛》第8辑,上海文艺

出版社1979年版

秦川:《诗人的泛神论》,《郭沫若学刊》1993年第1期

邹水旺:《<女神>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交融》,《郭沫若学刊》1994年第1

魏红珊:《郭沫若与表现主义》,《郭沫若学刊》1998年第1期和第2期朱寿桐:《现代主义与郭沫若文学的现代化风貌》,见《郭沫若百年诞辰纪

念文集》

黄侯兴:《郭沫若文化视野散论》,《郭沫若学刊》1997年第4期

蔡震:《向历史注入生命活力——郭沫若与儒家文化思想》,《郭沫若学刊》

1993年第4期

杨剑龙:《论郭沫若创作与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学刊》1997年第4期蔡震:《一个关于女性的神话——论郭沫若的女性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1997年第3期

诗歌研究

刘纳:《论<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

蓝棣之:《论郭沫若新诗创作方法与艺术个性》,《北京师大学报》1983年

第2期

王富仁:《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郭沫若研究》1988年第7辑孙玉石:《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本体观探论》

李怡:《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诗歌的传统文化阐

释》

陆耀东:《关于<女神>自我抒情的主体形象的几个问题》

以上三篇论文均见《郭沫若百年诞辰文集》

邹羽:《批判与抒情》,王晓明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

心1997年版

历史剧研究

郭沫若史剧论田本相、杨景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郭沫若史剧创作论韩立群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雷家仲:《“宁馨儿”与历史选择——试论郭沫若的史剧意识》,《郭沫若学

刊》1993年第1期

韩云波:《郭沫若历史剧与士文化品格的现代转换》,《郭沫若学刊》1994

年第2期

高扬:《历史精神与艺术构想——论郭沫若历史剧的心理特征》,《郭沫若学

刊》1998年第4期

潘晓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撞击中追问——对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新历史主

义批评》,《郭沫若学刊》1998年第4期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审美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6年第2期

周作人研究

周作人研究资料张菊香、张铁荣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作人概观舒芜著(初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5期)

寻找精神家园赵京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的叛徒和隐士倪墨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周作人评传李景彬、邱梦英著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周作人传钱理群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版

周作人论钱理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文学理论徐舒红著学林出版社1994年4月版

解读周作人刘绪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鲁迅与周作人孙郁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

人在旅途——周作人思想和文体黄开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月版

陈福康:《略论“人的文学”与“为人生的文学”——鲁迅与周作人文学思

想比较研究札记》,《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

6期

邹华:《两种美学矛盾观的对立与互补——鲁迅、周作人美学思想的比较研

究》,《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7、8期袁良骏:《鲁迅、周作人杂文比较论》,《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陈漱渝:《两峰并峙双水分流——胡适与周作人》,《鲁迅研究月刊》1991

年第1期

罗钢:《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7年第4期

丁亚平:《自己的园地:无声潜思与独立探询——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个性》

《海南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

舒芜:《周作人的散文艺术》,《文艺研究》1988年第4、5期

黄开发:《论周作人“自己表现”的文学观》,《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文体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

年第4期

赵京华:《周作人审美理想与散文艺术综论》,《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胡绍华:《周作人的佛禅意识与小品散文创作》,《华中师大学报》1996年

第1期

第二个十年文学研究(1928——1937)

文学思潮、流派、现象及相关作家研究

左翼文学研究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知识点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知识点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

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作业_A 一单选题 1. 整风运动中,王实味因强调( )而受到批评。 文艺远离现实 文艺暴露黑暗 文艺高于现实 民间文艺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文艺高于现实 标准答案:文艺暴露黑暗 2. 1940年,陈铨,林同济等被称为( ) 战国策派 野玫瑰派 自由人 国粹派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10.0 用户解答:战国策派 标准答案:战国策派 3. 普罗文学作品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 )。 虚无主义 革命的浪漫蒂克 公式化与教条 反对革命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虚无主义 标准答案:革命的浪漫蒂克 4. 左联时期曾进行( )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三 四 二 五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10.0 用户解答:三 标准答案:三 5. 《未央》、《喀尔美萝姑娘》等小说带有明显的_______色彩。 表现主义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浪漫主义 本题分值:10.0 用户得分:10.0 用户解答:表现主义 标准答案:表现主义 二多选题 1. 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篇小说。 《上帝的梦》 《猫》 《灵感》 《纪念》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上帝的梦》| 《猫》| 《灵感》| 《纪念》 标准答案:《上帝的梦》| 《猫》| 《灵感》| 《纪念》 2. 《中国农村的故事》是一首长诗,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部。 《饥饿》 《扬子江上》 《去》 《向远方》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饥饿》| 《扬子江上》| 《去》| 《向远方》 标准答案:《饥饿》| 《扬子江上》| 《去》 3.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_______和_______。 湘西人性世界 知识分子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题b及参考答案

平顶山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卷 B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20世纪20年代,全国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其中,周作人等人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郭沫若等人 发起组织了____________。 2.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 3. 《铸剑》中塑造的复仇主人者形象是___________。 4. 1920年,胡适出版了诗集__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新诗别集,体现了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_,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5. 闻一多诗论的核心“三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__________,他们演__________。 7. 周作人的散文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风格,体现了他“叛徒”和“隐士”的双重人格。 8. 茅盾的长篇处女作是____________。 9. 老舍的带有科幻色彩的寓言体小说是_____________。 10. 巴金的小说____________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但是还没有跳出“革命+恋爱”的模式。 11. 戴望舒由于成名作的巨大影响,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_。 12. 报告文学《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13.将“幽默”一词引进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实践的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在“小说界革命”中,有人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观念,这个人是: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陈独秀D 李大钊 2 文学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杂志上演出“双簧戏“的是: A.胡适和陈独秀 B.鲁迅和周作人 C.钱玄同和刘半农 D.沈尹默和叶绍钧 3. 因为发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之声的鲁迅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阿Q 正传》 C.《祝福》 D.《社戏》 ││││││││││ ( 第 一 页 ) │││││││ 共 五 页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密 封 线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1.填空题15个共15分 2.选择题5个共10分 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 4.简答题3个共30分 5.论述题一个20分 填空题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 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 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 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 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 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 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 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 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 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 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同时具有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北语20春《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1答案

20春《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75 分) 1.《马凡陀的山歌》的作者是 A.臧克家 B.袁水拍 C.李季 D.阮章竞 答案:B 2.曹禺《原野》的故事内容是 A.热情歌颂爱国志士 B.反抗封建婚姻 C.非理性的复仇 D.揭露封建地主家庭的最恶 答案:C 3.塑造“零余者”的形象,侧重于从性的苦闷来抚惜自我精神伤痛的作品是 A.《沉沦》 B.《原野》 C.《寒夜》 D.《日出》 答案:A 4.对郭沫若青年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A.泛神论 B.无政府主义 C.进化论 D.社会主义 答案:A 5.“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这种创作的审美理想属于 A.沈从文 B.徐志摩 C.丁玲 D.梁实秋 答案:A 6.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属于下列那个文学团体? A.湖畔诗社 B.沉钟社 C.末名社 D.创造社 答案:A

7.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B.《莎菲女士的日记》 C.《水》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答案:B 8.左联的成立时间是 A.1930年3月 B.1929年3月 C.1931年2月 D.1932年2月 答案:A 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象征主义诗人是 A.戴望舒 B.李金发 C.冯乃超 D.穆木天 答案:B 10.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答案:D 11.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和嘲讽的小说是 A.《绅士的太太》 B.《柏子》 C.《萧萧》 D.《三三》 答案:A 12.闻一多以新格律体的模范实践,为新诗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的诗集是 A.《红烛》 B.《死水》 C.《落叶》 D.《洗衣歌》 答案:B 13.《十四行集》的作者是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 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 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 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 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 小说赵树理《登记》 话剧老舍《龙须沟》 2主旋律 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 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 梁上泉《喧腾的草原》 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 李若冰《柴达木手记.

小说赵树理《三里湾》 康濯《春种秋收》 马烽《结婚》 谷峪《新事新办》 萧军《五月的矿山》 周立波《铁水奔流》 3变奏 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 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 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 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 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 陈其通《万水千山》 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 1 成熟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胡正《汾水长流》 陈残云《香飘四季》 陈登科《风雷》 浩然《艳阳天》

梁斌《红旗谱》 吴强《红日》 罗广斌杨溢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苦斗》 冯德英《苦菜花》 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 刘澎德《桥》 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 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罗宾基《山区收购站》 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 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 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闻捷《复仇的火焰》 李季《杨高传》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一、填空 1.“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是晚清时期维新派梁启超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 2.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最早提出“言文合一”。 3.梁启超的小说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 4.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有王国维——《人间词话》。 6.清末翻译小说代表人物林纾,周树人兄弟《域外小说集》,徐念慈,包天笑;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宴请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7.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 8.五四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9.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风格主义的批判必然地回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10.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即脱胎于欧洲19世纪显示主义文学。 11.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人道主义为本。《平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1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胡适从“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向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导白话新诗运动。 14.周作人《人的文学》主张“灵肉合一”,来自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15.鲁迅小说集《呐喊》汲取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郭沫若的《女神》也受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斯宾诺莎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多元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作业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总体评价:“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如是说。 积极方面:。①五四文学革命的最大功劳是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文学的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和白话形式的新文学,从而确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向。 。②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当时政治思想战线上的革命,成为反帝反封建阵线的一支生力军。 。③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伟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中国文学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文学革命”,对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文学革命(或改良)大都局限于文体、语言形式的革新、改良,对整个封建文学的殿堂无有丝毫的动摇。五四文学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对旧文学的前所未有的批判,使得新文学与旧文学彻底划开了界线。 消极方面:五四文学革命由于受到时代和历史的限制,明显存在二方面的局限与不足:其一,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参与者尚未获得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表现出复杂的思想倾向。可以从前述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文学革命主张中看到,他们在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时有形而上学的,唯心的认识问题的态度。 其二,作为一场运动,主要还是集中于大中城市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范围里,尚未普及到广大工农群众中。这种现象受到历史条件限制,不是很明显。 2、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简述。

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後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还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3)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 (4)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于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著自然主义的成分。 创造社: (1)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2)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第二章鲁迅(上) 作业题: 1、鲁迅小说中如何描写知识分子形象、农民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 绍钧、许地山等12人。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以研究介绍外国文学、整理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与人生的意义, 被称为"人生派"。受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影响,注重写实主义创作方法。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终止活动。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是留日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彭康、朱镜我、冯乃超等。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强调创作"本着内心要求",崇拜天才,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宣传文学的无目的性,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被称为艺术派。受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颓 废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影响,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9年2月该 社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新文 学团体。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寂寞的国》等。其创作以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见长。风格清新质朴、坦白率真,以自由诗为主。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二、感伤的精神标记;三、个性化 的追求;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5、郁达夫浪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一、自我的写真;二、感伤的抒情;三、结构的散文化;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病状",因封建思想没有完全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加上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这种精神的病 容且时时警戒。 7、美文:即艺术性散文,通常称为"散文小品"。它不是批评的,也不是学术性的,而是艺 术性的。不管是叙事还是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家自己真实的"思想"。其风格是"真实简明"。"美文"在周作人看来,就是个人的"言志"之作。由于这种文体更能适应思想启蒙,又具有较 强的随意性,因此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家们几乎没有不从事散文小品创作的,所以这一时期无 论从创作数量,文体品格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和成熟。

14秋《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4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7.69 内容: 郭沫若创作《女神》时的文艺思想倾向主要是 选项: a、唯美主义 b、象征主义 c、积极浪漫主义 d、未来主义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7.69 内容: 冯至参加过的文学社团是 选项: a、弥洒社 b、莽原社 c、未名社 d、沉钟社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7.69 内容: 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 选项: a、《火把》 b、《赶车传》 c、《王贵与李香香》 d、《漳河水》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54 内容:

第一次使用“艾青”的笔名发表的诗是 选项: a、《旷野》 b、《向太阳》 c、《大堰河——我的保姆》 d、《北方》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7.69 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选项: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54 内容: 下列属于沈从文主要创作思想的表述是 选项: a、文学表现人生的苦难 b、文学讴歌人性 c、文学表现自我 d、文学为时代服务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7.69 内容: 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代背景是 选项:

a、解放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大革命时期 d、建国初期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7.69 内容: 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 选项: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7.69 内容: 《马凡陀的山歌》属于 选项: a、叙事诗 b、枪杆诗 c、政治抒情诗 d、政治讽刺诗 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7.69 内容: 符合萧红《呼兰河传》的完整、正确的判断是 选项: a、爱情小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