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法体系的规定

税法体系的规定

税法体系的规定
税法体系的规定

依据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的规定,房地产企业预售的商品房,收取的预售售房款不仅要预缴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还要预缴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一)营业税金及附加

1、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附加税,依附于营业税的缴纳而缴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会计处理与营业税相同,一般都与营业税一并会计处理,并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会计科目。

2、房地产企业预缴的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均没有下文予以明确规定,实务中,众多的房地产企业一般有以下四种处理方法:

(1)方法一:作为待摊费用处理

将不具备收入确认条件的预收款项已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作为一项待摊销的费用,在当期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待收入实际确认时再结转至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其账务处理如下:

①收到预收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

②按税法规定发生纳税义务时,申报时,借记“长期待摊费用”,贷记“应缴税费——应交营业税”、“其他应交款”。

③预收款项确认为收入时,借记“预收账款”,贷记“经营收入”。同时,对已缴纳的营业税,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长期待摊费用”。

2、方法二:计入开发成本

将当期预收款项已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计入开发成本,若预收款项期末不确认收入,则不予结转至本年利润,而将余额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反映。其账务处理如下:

①收到预收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

②申报时,借记“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营业税金及附加”,贷记“应缴税费——应交营业税”;缴纳时,借记“应缴税费——应交营业税”,贷记“银行存款”。

3、方法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将当期预收款项已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账务处理如下:

申报时,借记“主营业务税全及附加”,贷记“应缴税费——应交营业税”、“其他应交款”;期末转入本年利润,借记“本年利润”,贷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4、方法四:应缴税费的借方反映

对于预缴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税费,直接在“应缴税费”借方反映预交数额。其账务处理如下:

①税款入库时,借记“应缴税费——应交营业税”、“其他应交款”,贷记“银行存款”。

②开发产品建造期间,一直以“应缴税费”借方余额反映预交数额。

③收入确认时,借记“预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缴税费——应交营业税”、“其他应交款”。

由于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对预交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会计处理均没有下文加以明确规定,我们认为上述四种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哪一种账务处理就是错误的。根据我们对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理解,我们认为房地产企业收到预售售房款的时候,产生预交税款的义务,方法四更与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上的纳税义务相吻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规定,应缴税费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金,企业预缴的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本身就应该在应缴税费科目的借

方反映。另外,经与做上市公司报表审计的一位注册会计师咨询,在年报审计中,企业计入待摊费用、开发成本的营业税金及附加都要做审计调整。

根据我们对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理解,我们认为方法四更与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上的纳税义务相吻合。

(二)预缴的土地增值税

对于预缴土地增值税的会计处理,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缴纳土地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字〔1995〕15号】曾规定:企业在项目全部竣工结算前转让房地产取得的收入,按税法规定预交的土地增值税,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待该房地产营业收入实现时,借记“经营税金及附加”(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税金”(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股份制试点企业)、“营业税金”(对外经济合作企业)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项目全部竣工、办理结算后进行清算,收到退回多交的土地增值税,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科目。补交的土地增值税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然而,实务中众多房地产企业并未按文件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而是和营业税金及附加一样,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1、方法一:作为一项待摊销费用

将预缴的土地增值税作为一项待摊销费用,在当期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待收入实际确认时再结转至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其账务处理如下:

(1)收到预收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

(2)按税法规定发生纳税义务时,计提的土地增值税款,借记“长期待摊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

(3)预收款项确认为收入时,借记“预收账款”,贷记“经营收入”。同时,对已缴纳的土地增值税,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长期待摊费用”。

2、方法二:计入开发成本

将当期预收款项已缴纳的土地增值税计入开发成本,若预收款项期末不确认收入,则不予结转至本年利润,而将余额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反映。其账务处理如下:

(1)收到预收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

(2)计提土地增值税时,借记“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税金”,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缴纳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贷记“银行存款”。

3、方法三: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将当期预收款项已缴纳的税收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其账务处理如下:

(1)土地增值税计提时,借记“主营业务税全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其他应交款”;期末结转时,借记“本年利润”,贷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4、方法四:直接在“应交税金”借方反映

对于预缴的土地增值税金,直接在“应交税金”借方反映预交数额。其账务处理如下:

(1)收到预收款项缴纳土地增值税时,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贷记“银行存款”。

(2)收入确认时,借记“预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土地增值税”。

我们认为方法四符合财会字〔1995〕15号文的规定,是正确的。由于土地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性质相同的税金,佐证了我们关于预缴营业税的判定是正确的。

(三)预缴的企业所得税

实务中,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有以下三种方法

1、方法一:作为一项待摊销费用

将不具备收入确认条件的预收款项已缴纳的税收费用作为一项待摊销费用,在当期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待收入实际确认时再结转至损益表中的“所得税”项目。其账务处理如下:

(1)收到预收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

(2)按税法规定发生纳税义务时,计提的所得税,借记“长期待摊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预收款项确认为收入时,借记“预收账款”,贷记“经营收入”。同时,对已缴纳的所得税,借记“所得税”,贷记“长期待摊费用”。

2、方法二: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将当期按税法规定缴纳的所得税,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其账务处理如下:

(1) 所得税计提预缴数额时,借记“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 期末结转时,借记“本年利润”,贷记“所得税”。

3、方法三:计入递延税款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由于按税法预计利润率估算的应交所得税税额,与某一会计期间实际应交所得税税额以及完工决算应交所得税税额一般会存在差异,其实质上是一种时间性差异,而且是房地产企业特有的,使用“递延税款”账户。其账务处理如下:

(1)取得预收款项缴纳所得税时,按预收款项和预计利润率(税法规定不得低于15%)计算税颇,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实际缴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

(2)预收款项确认为收入时,借记“所得税”,贷记“递延税款”。

由于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务总局对预交的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均没有下文加以明确规定,我们认为上述三种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哪一种账务处理就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房地产企业收到预售售房款的时候,产生预交税款的义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规定,应缴税费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金,企业预缴的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本身就应该在应缴税费科目的借方反映。另外,经与做上市公司报表审计的一位注册会计师咨询,在年报审计中,企业计入待摊费用、开发成本的营业税金及附加都要做审计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根据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产生的所得税资产,也在本科目核算。纵观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没有看到递延所得税资产核算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的规定。

根据我们对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理解,方法三更与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上的纳税义务相吻合。

避税常用手法

(2011-01-20 17:04:10)

转载▼

分类:房地产财税实务

标签:

财经

土地增值税是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后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躲避土地增值税,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使尽浑身解数,各出高招。笔者结合税审业务的实际,辅之以相关资料,对现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偷、漏、避税手段予以归纳和揭示如下。

一、虚构合作开发建房模式避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中对合作开发土地有明确规定:“一方出地,一方出资金,双方合作建房,建成后按比例分房自用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建成后转让的,应征收土地增值税”。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购得一块土地的使用权准备修建住宅,而另外与土地转让方签定合作建房协议。这样从形式上就符合了一方出土地一方出资金的条件。这种以人为的“合作开发模式”的避税方式,被很多地产企业采用。

二、项目转让方式避税

目前流行的地产公司收购方案是:先由收购方成立一家能够享受税收优惠的公司,再由该公司以吸收合并方式兼并项目公司,项目随公司而转移,而国家法律法规对兼并明确给予税收优惠,免征不动产移转中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及契税。对于吸收合并中的债务风险,则采用由被兼并方提供担保的方式予以防范。

三、以明显偏低价格销售商铺少计销售收入

例如,某项目销售商铺8420m2,销售均价18600元/m2.其中:低价销售5150m2,9200元/m2.这以明显偏低价格销售商铺,少计销售收入484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第六项规定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四、销售收入不做申报纳税

由于房地产行业前期资金投入较大,为避免出现资金短缺、周转不灵等问题,房地产企业往往选择将销售收入计入“预收账款”科目,定金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达到推迟申报、少缴税款甚至不做纳税申报的目的。

五、房地产交换不确认收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通过房地产交换,交换双方都取得房产这一实物形态的收入,应属于土地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交换双方都应作为一种实物收人,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

六、项目工程建安成本偏高

如某市2007年商品房建安造价标准为1540元/m2,某公司实际建安成本3610元/m2,差异额2070元/m2,差异率134.41%.如果开发商提供的建安成本扣除额明显高于造价表,又没有正当理由,地税部门将按核定办法予以扣除。

七、股权投资取得土地根据评估价值入账

某房地产公司以股权投资方式取得一块土地根据评估价值7870万元,全部记入地价成本,而付清地价款凭证仅为3150万元,开发项目的土地成本未按照历史成本及实际发生的成本确认扣除(市场公允价值+取得土地相关税费)。

通过股权收购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收购人应重视收购后土地成本的计量。从账务处理来看,土地评估增值部分无法在股权交易过程中得到账面确认。交易行为属于股权投资,而非土地使用权交易。因此,账务处理上,溢价支出仅能计入相关投资成本,而不能将溢价支出计入土地成本。不能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将无形资产评估增值部分计入土地成本。

八、代收费用计入扣除项目加计扣除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的规定,对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房时代收的各项费用,可以根据代收费用是否计入房价和是否作为转让收入,确定是否扣除。如果代收费用是计入房价中向购买方一并收取的,可作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计税;相应的,在计算扣除项目金额时,代收费用可以扣除,但不允许作为加计20%扣除的基数。如果代收费用未计入房价中,而是在房价之外单独收取的,可以不作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相应地,在计算增值额时,代收费用不允许在收入中扣除。首先,确定要求代收费用的主体是否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次,视情形决定是否作为扣除项目,且一律不得作为加计20%扣除计算的基数。

九、虚列公共配套设施支出

企业在签订建筑安装合同时,已经将附属工程、水电工程、屋面防水工程等包括在合同总价款中,在工程完工结转成本时,又就这些单项签订大额虚假合同,或者作为公共配套设施支出发票重复进入开发成本。

十、扩大开发项目成本费用

1.虚开材料发票。如购置建筑材料1500余万元列入装修费用。一是供货合同在工程竣工且销售的情况下签订和采购,与事实不相符合;二是简单装修售房条件下,少量的装修工程消耗大量的钢材水泥于情理不符。

2.以预算发包价格计入工程成本。

3.虚开建安发票,房地产开发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一个项目的开发包括设计、建筑施工安装、加工业、建材商贸、房屋销售代办业、广告、物业管理等诸多部门。不仅使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日常处理票据的工作量大、成本核算也容易混乱,也给房地产企业虚增成本带来了可乘之机。利用建安发票虚列成本的,房地产公司只要支付33%的营业税及附加,便可偷逃25%的企业所得税。

十一、整层车库列入公共配套设施扣除

企业单独建造的停车场所,应作为成本对象单独核算。部分开发商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形成的停车场所,作为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处理。比如某项目一层建成36个框架结构车位,其建造成本全部列入公共配套设施扣除。

十二、印花税计入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扣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规定:“细则中规定允许扣除的印花税,是指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印花税。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其缴纳的印花税列入管理费用,已相应予以扣除。”印花税应列入企业的管理费用进行扣除,不应计入“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中扣除。

十三、拖延清算时间递延纳税

部分房地产企业利用种种手段钻《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空自,迟迟不进行决算,或留下一两套尾房,致使整个项目不能决算,逃避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十四、商铺自营自用逃避纳税

将开发的高增值率的部分房地产,如商铺、车库等,转为企业自用或用于出租等商业用途,由于产权未发生转移,不需缴纳土地增值税,在税款清算时不列收入,不扣除相应的成本和费用。如果产权末发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十五、未按预征率足额缴纳土地增值税

各地税务机关会根据当地经济状况调整土地增值税征收项目和预征率,如深圳市从2008年7月1日开始调整土地增值税预征率,具体调整如下:普通标准住宅按销售收入1%预征,别墅为3%,其他类型房产为2‰对2008年6月30日以前,已按普通标准住宅0.5%预征,其他类型房产1%预征,是否要

求补税未有明确规定。部分房地产企业不及时按调整后的预征率足额缴纳土地增值税。

十六、利息支出一律计入扣除项目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利息支出要视情况确定,分在规定范围内据实扣除和在10%以内计算扣除两种情况。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利息支出不得单独计算,而应并入房地产开发费用中一并计算扣除。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和房地产开发成本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

十七、将代收费用一律计入扣除项目加计扣除

如果代收费用是计入房价中向购买方一并收取的,可作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计税;相应的,在计算扣除项目金额时,代收费用可以扣除,但不允许作为加计20%扣除的基数。如果代收费用未计入房价中,而是在房价之外单独收取的,可以不作为转让房地产的收入。相应地,在计算增值额时,代收费用不允许在收入中扣除。首先,确定要求代收费用的主体是否是县级从上人民政府;其次,视情形决定是否作为扣除项目,且一律不得作为加计20%扣聚计算的基数。

十八、公共设施的成本费用全额扣除

部分房地产企业将小区居委会、会所、停车场(库)、物业管理场所、居民文体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的成本费用一律计入扣除项目。根据《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方法》(国税发[2009]31号)的规定:属于营利性的,或产权归企业所有的,或未明确产权归属的,或无偿赠与地方政府、公用事业单位以外其他单位的,应当单独核算其成本。除企业自用应按建造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外,其他一律按建造开发产品进行处理。

十九、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利润转移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很多都有若干个经营内容不同的公司,如:建筑设计公司、咨询公司、商贸公司、建筑施工公司等等,通过与这些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将开发房地产利润转移,造成房地产开发项目低利润或微利。

二十、内部分配,清算注销不预留和缴纳税款

建议投资人或合作双方,留足应缴税款后再进行利益分配,不仅可以规避涉税风险,还可以避免合作双方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待税款清算结束后双方再将余额进行分配。

二十一、小结

对房企现行土地增值税偷、漏、避税手段归纳和揭示,其目的是进行先期税负风险提示,根据操作实务得到预先防止,协助企业与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化解项目先期税负险,有效解决商业目的与税务目的之间的分歧。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及其经营特点,通过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分析研判税法的漏洞、不足,合理选择会计处理技术,应对税务机关的例行检查和税款清算。在充分理解税收政策的同时,进行必要,合理的税收筹划,尽可能把政策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点。

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风险及防范

(2011-01-11 10:36:01)

转载▼

标签:

分类:房地产财税实务

杂谈

一、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风险分析

法律规定,纳税义务人是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之一,纳税义务人有权对自己的纳税事务在自己应承担的义务之内进行必要的筹划权。税务机关和纳税义务人都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之一,其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主体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所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表现为税收征管法中赋予税务机关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在税收征管中“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规定;还由于税收征管中对纳税人规定有纳税义务和承担的法律责任,所以,纳税人的税务筹划就必然存在风险。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风险是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针对纳税而采取各种应对行为可能出现的筹划方案失败、筹划目标落空、偷逃税罪的认定及其由此而发生的各种损失和成本支出。包括:法律风险、行政执法风险、经济风险、信誉风险和关联企业不执行税务筹划方案风险。

(一)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法律风险

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法律风险是企业集团在制定和实施税务筹划方案时,所面临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承担补缴税款的法律义务和偷逃税的法律责任。如果企业集团在现有条件中只有其中主要条件或大部分条件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就要对部分经营活动从形式上进行变通或从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来满足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如果变通或选择的“度”把握不当,企业集团为此就要承担追缴税款、加处滞纳金和罚金的法律责任,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企业集团税务筹划行政执法风险

企业集团税务筹划行政执法风险是企业集团在制定和实施税收筹划方案时,所面临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承担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导致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严格意义上的税务筹划应当是合法的,符合立法者的意图,但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部门的认可。在这一确认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税务行政执法偏差从而产生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由于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

弹性空间和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客观上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换句话说,即使是合法的税务筹划行为,也可能因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在实务中根本行不通;或者被视为偷税或恶意避税而加以查处。不但得不到节税的收益,反而会加重税收成本,产生税务筹划失败的风险。

(三)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经济风险

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经济风险是企业集团在制定和实施税收筹划方案时,所面临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使发生的纳税筹划成本付之东流,可能要承担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现金流出和无形之中造成的损失。如果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方案失败或目标落空,请专业人员制定筹划方案支出代理费,企业内部筹划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公关协调费用支出及为满足税收优惠规定而增加的支出和其他费用支出等的筹划成本将无法收回;为此还要承担追缴税款、滞纳金和罚金的支出;至于无形之中造成的精神损失也无法计量。

(四)企业集团税务筹划信誉诚信风险

企业集团税务筹划信誉诚信风险是企业集团制定和实施税收筹划方案时,所面临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可能承担的信用危机和名誉损失。如果企业集团曾经有过偷逃税行为,且被税务机关查实认定为偷逃税,可能被贴上有问题或不讲诚信的标签,导致税务机关对其更加严格和频繁的稽查,加上苛刻的纳税申报条件及程序,企业集团就会因此而付出额外的代价,严重的还会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及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集团以假合资形式和假高科技企业进行的“避税”行为被暴光查处后,发生了诚信危机,其产品的销售额发生急剧下降。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良好的信誉诚信是企业集团的无形财富与生存之本。树立良好信誉诚信,只能靠企业集团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常年的日积月累。不讲信用则害人害己,最终被社会所抛弃。

(五)关联企业不执行税务筹划方案风险

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是在企业集团整体企业税负的最低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大多数关联企业是法人,有自己的经营权,随着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集团总部能控制关联企业的组织行为而无法控制其营销行为,一般来说只能对各关联企业进行业绩考核来考核关联企业主管人员。然而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有可能伤害一些关联企业的利益,而导致关联企业主管人员阳奉阴违,不执行总部的整体方案而发生不必要的各种损失和成本支出。例如,总部为了减少当年利润,则要提高原材料的进价成本,与关联企业签定合同时又不敢在合同里写清楚意图避免税务当局进行查处,然而第二年,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关联企业有可能对外高价出售原材料,对总部不予理会,有可能会发生不必要的各种损失和成本支出。

二、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措施

由于企业集团税务筹划目的的特殊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规避和控制的。当然风险也是机会点,筹划人应当主动出击,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各种损失和成本的支出,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一)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无论是从事税务筹划的专业人员还是接受筹划的纳税人,都应当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涉税事务中始终保持警惕性。我们应当意识到,由于税务筹划目的的特殊性和企业集团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税务筹划的风险是无时不在的,而且每个税务筹划方案并不是尽善尽美的,随时都会发生筹划失败的风险。当然,从筹划的实效性看,仅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还远远不够。企业集团中的企业间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建立一套科学、

快捷的税务筹划预警系统,对筹划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风险,立即向筹划者或经营者示警。风险预警系统的设置如下:收集大量与企业集团投资、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变动情况,税务行政执法情况,外部市场竞争情况及企业集团活动的变化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对可能引发税务筹划的关键因素尽可能量化,对量化的指标设置权数,运用数理统计知识求其期望值、方差,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建立动态数学模型或风险距阵模型,并与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标杆企业的税务筹划进行比较分析,看是否达到预警线。然后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遏制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方案应合乎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

企业集团税务筹划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衡量税务筹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企业集团税务筹划不违法。在实际操作时,要学法、懂法和守法,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税收法律和产业政策,切莫滥用税收优惠政策,时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同时还应保持账册的完整,它是账务处理的依据和税务机关查税的凭证。也可同该国国家税务总局的专家多接触,可获得自己有用的信息例如文件准备、法律程序、执法情况、惯例、未来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发展趋势或者主动与该国著名高校和研究院合作搞研发,这样可以获得先进技术又随时符合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因为这里面许多专家是国家政策的建言者或政策制定者,他们通晓国家政策并可以给企业集团献计献策。使企业在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同时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意图,防止陷入税收优惠、投资并购优惠的陷阱。

(三)注重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方案的综合性

从本质上来说,税务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所决定的。企业集团税务筹划应着眼于企业集团整体税基的降低和平衡企业集团各企业间税负,而不是个别企业个别税种税负的减少。由于各税种的税基相互关联和各企业间业绩考核的缘故,各税种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某种个税税基的缩减可能会致使其他税种税基的扩张;加上企业集团各企业间又不愿放弃自己已得的利益,如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内耗,多出没必要的成本。因而税收筹划既要考虑某一税种的节税利益和多税种之间的利益抵消因素,也要考虑平衡企业集团各企业间税负。其次,税收利益虽然是企业集团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利益,但不是企业集团的全部经济利益,例如某一项目投资税收的减少并不等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增加。如果由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最优的方案应是整体利益最大的方案,而非税负最轻的方案。因此,企业集团开展税务筹划应综合考虑,全面权衡,不能为筹划而筹划。

(四)让企业集团税务筹划方案富有弹性

由于某一税务筹划方案只能适应特定的时间和经济环境中,而税收政策和税务筹划的主客观条件时刻又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在税务筹划时,要根据当时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税务筹划方案,并富有弹性,以便随着国家税制、税法、相关政策的改变及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项目投资;对税务筹划方案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适时更新筹划内容,采取措施分散风险,趋利避害,保证税务筹划目标的实现。

(五)搞好企业集团与税收管理者的关系

同税收管理者搞好关系对于纳税人有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税收管理者在执法中有“自由裁量权”即在税法规定尚无力顾及的地方、在税法规定偏于原则性的领域、在税法规定有一定弹性幅度的区间和在特定的场合下税收管理者有

其特定的管理威严,企业集团谋求这种威严为我所用。此外,税收管理者每每在制定一些具体的税收管理制度、办法、措施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向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讨教”。适时提出对税收管理者有建设性的建议会增强征纳双方的好感,从而使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或者主动出击,由于企业集团是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职能,企业集团的兴衰对当地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集团(电力企业,通信企业、交通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培训当地政府官员,使其游说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集团的政策。这样可以赢得当地政府的好感,又可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很快的打开市场。摩托罗拉集团就是一个明证,他培训了中国的政府官员同时赢得当地的好感,为其以后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赢得税收的好处。

土地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的对比分析

(2010-11-28 18:28:31)

转载▼

分类:房地产财税实务

标签:

房产

土地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有相似的地方,计税依据在计算时都是以税法规定的收入减除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后得出。扣除项目金额都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和开发间接费,还都允许扣除税金和一定的期间费用(房地产开发费用)。由于1995年~2006年期间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较快,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没有出台新的土地增值税政策,尽管两税种的扣除项目是相同的,但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的内容远远滞后于企业所得说的税前扣除项目的内容,这不仅造成两税种扣除事项的差异,更会造成计算税款时政策把握的难度,增加企业和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负担。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计算税前扣除项目时的差异主要有:

1、土地费用

在允许扣除的土地费用方面,土地增值税对大市政配套费、土地闲置费、土地变更用途和超面积补交的地价及相关税费、回迁房建造支出、农作物补偿费、

危房补偿费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均没有提及,而企业所得税则规定上述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费用均可以计税成本而税前扣除。

2、前期工程费

在前期工程费中,土地增值税对筹建费用没有提及,企业所得说则明确规定筹建费可以作为前期工程费计入计税成本予以扣除。另外,企业所得税中提及的场地通平费比土地增值税的“三通一平”费用的概念要广,随着经济的发展,场地通平费的项目要远多于“通电、通路、通水和土地平整”的标准。

3、建筑安装工程费

土地增值税主要从承建方式上分类,包括出包方式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费和自营方式发生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企业所得税主要从建筑安装工程费的内容上分类,包括开发项目的建筑工程费和开发项目安装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房地产企业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成本费用,两个税种在建筑安装工程费方面基本没有差异。

4、基础设施费

对于基础设施费,土地增值税采取正列举方式,基础设施费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照明、环卫、绿化等10项内容,企业所得税则规定基础设施费包括社区管网工程费和园林环境工程费两大部分,将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照明8项内容归入社区管网工程费,将环卫、绿化2项内容划归园林环境工程费。企业所得税里的基础设施费涵盖的内容要比土地增值税要广,立法具有前瞻性。

5、公共配套设施费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公共配套设施费包括开发小区内不能

有偿转让的公共配套设施发生的支出,而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9)31号)对公共配套设施费的判定比土地增值税严格,具体标准是:开发项目内发生的、

独立的、非营利性的,且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的,或无偿赠与地方政府、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的公共配套设施支出。

对于公共配套设施费的内容,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列举的内容也不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中列举的配套设施包括居委会和派出所用房、学校、医院、邮电通信、停车场等。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9)31号文)列举的配套设施没有上述项目。

对于建造停车场,土地增值税法规没有提及,而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9)31号文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单独建造的停车场所,应作为成本对象单独核算。利用地下基础设施形成的停车场所,作为公共配套设施进行处理

对公共配套设施费的税务处理,土地增值税(国税发〔2006〕187号)规定:建成后有偿转让的,应计算收入,并准予扣除成本、费用。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9)31号)规定:(公共配套设施)产权归房地产企业所有的、未明确产权归属的、无偿赠与地方政府和公用事业单位以外其他单位的,企业自用的建造固定资产处理,非自用的按建造开发产品处理。这里按按建造开发产品处理,其含义即指收入作为计税收入,成本作为计税成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列举的情况要比土地增值税要复杂。

6、开发间接费

在间接开发费中,土地增值税未提及工程管理费和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而企业所得税则规定间接开发费包括工程管理费和项目营销设施建造费,开发间接费包括的项目比土地增值税要广,操作性更强。

7、期间费用

(1)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里的期间费用(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按规定比例计算的限额扣除,不区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会计科目,也不考虑企业实际列支的期间费用的金额,也不实行凭合法票据扣除。开发费用规定的扣除比例根据借款利息的不同情形分5%和10%两种情况,房地产企业的借款利息符合规定条件(1、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2、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可以据实扣除,扣除比例为5%,借款利息不能据实扣除的,扣除比例为10%;

(2)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允许扣除的有期间费用,具体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企业所得税对于期间费用的税前扣除,一是要凭合法的票据(发票)扣除,二是遵循实际发生原则,予提费用不允许税前扣除,除此之外,依据费用项目的不同,又有许多具体的规定:

(1)对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这里面正确的理解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两项费用之和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15%,不能理解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分别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15%。

(2)对于业务招待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即两项标准中取低者。

(4)对于境外销售的佣金,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委托境外机构销售开发产品的,其支付境外机构的销售费用(含佣金或手续费)不超过委托销售收入10%的部分,准予据实扣除。

(5)关于三项经费,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有如下规定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8、借款利息

(1)土地增值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第048号)第八条规定:扣除项目金额中的利息,上浮幅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超过上浮幅度的部分不允许扣除;对于超过贷款期限的利息部分和加罚的利息不允许扣除。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法字【1995】第006号)第七条规定: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利息不允许扣除,但房地产开发费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开发成本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

(2)企业所得税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

一条规定:企业的利息支出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企业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借款费用,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归集和分配,其中属于财务费用性质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在税前扣除。即只限于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才可以税前扣除。

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的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即统借统还贷款借入方在提供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后,分摊的利息也可税前扣除。

对于关联企业之间支付的借款利息,未超过财税[2008]121号文规定的关联债资比例(房地产企业为2:1)的部分允许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9、税金

土地增值税允许扣除的税金主要是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包括在转让房地产时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印花税。

企业所得税可以扣除的税金是指与整个生产经营有关的税金,不仅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印花税,还包括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企业所得税允许扣除的税种比土地增值税要多。

10、转让旧房的旧房价值

土地增值税规定,在转让已使用的房屋及建筑物时,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重置成本价乘以成新度折扣率后的价格,同时评估价格须经当地税务机关确认。

企业所得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会计处理时,要先将该房屋的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缴纳的税金和发生的清理费用也计入固定资产清理,最后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转入营业外收支科目,纳税申报时营业外收支是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计算项目,所以旧房的账面净值是可以扣除的。

11、按揭贷款担保金

土地增值税法规对按揭贷款担保金没有提及,而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9)31号第十九条)则明确规定:企业采取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凡约定企业为购买方的按揭贷款提供担保的,其销售开发产品时向银行提供的保证金(担保金)不得从销售收入中减除,也不得作为费用在当期税前扣除,但实际发生损失时可据实扣除。

12、加计扣除和预提费用

(1)土地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对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纳税人可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的金额之和,加计20%的扣除。加计扣除是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开发成本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额外扣除20%的额度,这里的加计扣除金额是对房地产企业的照顾,是按规定比例和规定项目计算出来的,并不要求实际发生。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企业有加计20%扣除的优惠,但不允许预提成本。

(2)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二条)以下几项费用可以预提:

论我国的税法体系

论我国的税法体系 摘要:税法体系是指由不同形式的税法规范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税法形式及其相互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是税法体系的基本内容。税收法定主义回答了税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成为税收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面对目前中国税收法律体系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法体系应成为税收法治模式构建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税法体系、税收基本法、立法权限 一、我国税法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基本上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虽然曾经进行过数次税制改革,且每次税制改革都伴随着税法体系的长足发展,但真正比较规模、比较健全的税法体系却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的结果,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税法体系的现状。 现行税法体系由现行税法构成。现行税法实行分别立法模式,即以现行税种制度为基础,对每一税种均单独立法形成各个单行税法。同时,受我国立法体制影响,这些单行税法分别表现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税收规章。因此,从总体上,现行税法体系的框架是由有关税收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税法共同构建的。 宪法是1982年颁布实施。有关税收的内容主要是“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规定。

法律主要有三部涉及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实体法是全国人大1980年制定、全国人大常委会1993年、1999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和全国人大1991年通过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程序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1992年制定,1995年、2001年两次修订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数量巨大。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开征23个税种。除遗产税和证券交易税尚未立法外,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由法律规定其他19个税种,包括关税,都由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单行条例。此外,国务院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前文所述的三个税收法律也制定了实施细则或实施条例。规章主要是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关于税收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以及税法具体问题的解释。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等暂行条例的实施细则。税法解释主要有消费税征收范围解释、营业税税目解释、增值税、资源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等。 地方税法根据法律规定: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地方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税收程序规范,如青海省政府发布的《青海省契税征收管理办法》、江苏省政府发布的《江苏省普通发票管理办法等即属此类。另外,屠宰税、筵席税、和牧业税的管理权限已下放,地方国家机关有权对有关问题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 二、税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依据理论存在重大误区。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历程1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原因造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分设 中国所得税制度的创建受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影响,清末宣统年间 (大约为1910年),曾经起草过枟所得税章程枠,但是未能公布施行。1936年7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枟所得税暂行条例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征了所得税。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枟所得税法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所得税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税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枟全国税政实施要 则枠,其中规定全国共设置14种税收。在这些税种中,涉及对所得征 税的有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等 3种税收。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所有制结构、计划经济和财政分 配机制等原因,1958年和1973年,我国又进行了两次重大的税制改革,其核心是简化税制,其中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主要还是对集体 企业征收,国营企业只征一道工商税,不征所得税。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外 资进入我国市场存在一些准入限制,为了鼓励吸引外资,初步建立涉 外所得税法律制度并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 项重要措施先行出台。80年代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枟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枠、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 所得税法枠,它标志着中国所得税制度改革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税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税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分解适用指南

收收入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同时税收成为国家 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是作为中国继农 村改革成功以后的城市改革、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改革的一项重 要措施出台,它标志着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 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 税条例(草案)枠和枟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枠,同时,完善了集体 企业所得税制度,建立了私营企业所得税制度。为了适应个体经 济的发展和调节个人收入,开征了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 人收入调节税。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所得 税制度的改革也体现了统一税法,简化税制,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 则。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 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制定了枟中华人民共 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枠,完成了外资企业所得税的 统一;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将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制定了枟中华人民共和国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枠,完成了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 对外资企业采取了有别于内资企业的税收政策,是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需要。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必要的,截至 2006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资企业59畅4万户,实际使用外资6919亿美元。2006年外资企业缴纳各类税款7950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量 的21畅12%。 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是时代要求 ①

最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全文(2017最新版本)

最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全文(20XX最新版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应纳税所得额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收入 第三节扣除 第四节资产的税务处理 第三章应纳税额 第四章税收优惠 第五章源泉扣缴 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 第七章征收管理 第八章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已经20XX年11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所称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第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包括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的企业,包括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第四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实际管理机构,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

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 第五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三款所称机构、场所,是指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包括: (一)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 (二)工厂、农场、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 (三)提供劳务的场所; (四)从事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 (五)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 非居民企业委托营业代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包括委托单位或者个人经常代其签订合同,或者储存、交付货物等,该营业代理人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 第六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所得,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第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一)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二)提供劳务所得,按照劳务发生地确定; (三)转让财产所得,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所在地确定,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 (五)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或者按照负担、支付所得的个人的住所地确定; (六)其他所得,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确定。 第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所称实际联系,是指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拥有据以取得所得的股权、债权,以及拥有、管理、控制据以取得所得的财产等。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浅析关于我国税收制度的缺陷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论文从税制结构、立宪、环保3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税收制度经历了数次改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税制结构的缺陷 (-)税种结构不科学 经过多次税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以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为辅助税种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复合税制体系,且现行税制已经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但是,从主体税种的收入上看,所得税收入近儿年仅维持在20%的低水平;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近儿年一直维持在近70% 的高水平。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入功能、保障税收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弱化了所得课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此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阶层,而来源高收入者的比例还很低。2002-2004年,来自工资、薪金所得项LI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当年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 35%、52.32%、54.13%, 3年平均为50.93%。据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元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其所交个人所得税却不及总量的10%。如今,这一情况并未得到改变。 (二)主要税种存在的问题 以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例: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优化中应该格外注意的一个税种。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人、分所得项目分别征收方法,不同项目之间的税率不同,税负轻重不一,存在问题很多。在整个税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是纳税人偷逃税范围最大、各方面干扰最重、征收难度最大的一个税种。而增值税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增值税的设计与征管环境不配套,致使偷税、避税、逃税现象大量存

企业所得税法条

一、税前扣除跨期费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租金收入确认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六)项所称租金收入,是指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 《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 根据《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交易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中,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据《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三、非正常损失未经申报扣除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企业发生的合理支出,如成本、费用、税金、损失等其他支出可以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八条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 第九条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第07讲_企业所得税法(1)

第四章企业所得税法 【知识点一】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 【考点1】纳税人 【例题1·多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判断居民企业的标准有()。 A.登记注册地标准 B.所得来源地标准 C.经营行为实际发生地标准 D.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 【答案】AD 【解析】判断居民企业的标准是登记注册地标准、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标准。 【例题2·单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非居民企业的是()。 A.依法在外国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B.在中国境内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C.依照外国法律成立,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D.依法在中国境外成立,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也没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答案】C 【解析】选项ABC: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为居民企业。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为非居民企业。选项D:不属于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在我国缴纳企业所得税。 【考点2】征税对象 【例题1·单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取得的下列各项所得中,按负担、支付所得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所得来源地的是()。 A.销售货物所得 B.动产转让所得 C.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D.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答案】D 【解析】选项A:销售货物所得,按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所得来源地;选项B: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所得来源地;选项C:权益性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确定所得来源地。 【例题2·多选题】在判断所得是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销售货物所得,按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B.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交易活动发生地确定 C.动产转让所得按照转让动产的企业或者机构、场所所在地确定 D.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 【答案】ACD 【解析】不动产转让所得按照不动产所在地确定所得来源地。 【考点3】税率 【例题1·单选题】根据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B.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依照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C.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取得的所得与其境内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依照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新税法里的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

附件1: 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 以下摘自《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8〕41号)》 第二章子女教育 第五条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子女,按本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第七条纳税人子女在中国境外接受教育的,纳税人应当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相关教育的证明资料备查。 第三章继续教育 第八条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

第九条个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符合本办法规定扣除条件的,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也可以选择由本人扣除。 第十条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应当留存相关证书等资料备查。 第四章大病医疗 第十一条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第十二条纳税人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纳税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分别计算扣除额。 第十三条纳税人应当留存医药服务收费及医保报销相关票据原件(或者复印件)等资料备查。医疗保障部门应当向患者提供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记录的本人年度医药费用信息查询服务。 第五章住房贷款利息 第十四条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 本办法所称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

第一章 税法概论(题目)

第一章税制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税收管理体制是在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划分( B )的制度。 A.财权 B.税权 C.事权 D.税收立法权 2.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 C )。 A.征税方 B.纳税方 C.征纳双方 D.税务管理部门 3.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而言( B )。 A.是不对等的 B.是对等的 C.保护征税-方 D.保护纳税一方 4.根据税法的功能与作用,税法可分为( B )。 A.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 B.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C.流转税法和所得税法 D.中央税法与地方税法 5.在我国的税收法律关系中,对纳税方的确定采用( C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属地兼属人原则 D.属地或属人原则 6.比例税率是指税率不随( D )而变化的税率。 A.产品类型 B.行业特点 C.地区差异 D.计税依据大小7. 税制的要素很多,其中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是( B )。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环节 8.我国现行税制基本上是以( C )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A.直接税 B.间接税 C.直接税和间接税 D.流转税 9.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B )。 A.税目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B.税率是衡量税负轻重的重要标志 C.纳税人就是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 D.征税对象就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的物品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税收立法程序的是( D )。 A.提议阶段 B.审议阶段 C.通过和公布阶段 D.试行阶段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税收法律关系权力主体的是( B )。 A.各级税务机关 B.各级人民政府 C.海关 D.财政机关12.按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下列机构中无权制定税收规章的税务主管部门有( C )。 A.国家税务总局 B.财政部 C.国务院办公厅 D.海关总署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的是( A )。 A.税收基本法 B.税收普通法 C.税收实体法 D.税收程序法 14.下列税种中,属于地方政府固定收入的是( D )。 A.资源税 B.印花税 C.个人所得税 D.房产税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纳税人应承担的义务的是( A )。 A.进行纳税申报 B.申请延期纳税 C.申请税收复议 D.进行税务检查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税种中,由全国人大立法确立的税种是( CD )。 A.车辆购置税 B.增值税 C.企业所得税 D.个人所得税 2.税制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的是( ABC )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地点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摘要:近年来,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市场化在日趋增强,中国已经逐渐加快会计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在变革过程当中,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了也越来越大,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和税法体系逐渐独立完善的必经之路,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差异的协调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多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用实证分析法论证了差异存在的客观性,阐述了过度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处理会计与所得税差异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第一部分引言 从古至今,会计与税收一直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始终紧扣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统一到彼此分开,再到两者的联合发展,然后到今天为止的根据两者本身规则发展完善的过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环境的主要动力,以会计准则为依据,针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囊括管理层、投资人等提供保证准确完整可信,可供决策的财务报告;此外,企业还应按照税法的规定来承担缴纳税负的责任。在日常的企业活动中,企业应遵循这两个不同的法律规定履行其义务。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市场化在日趋增强,中国已经逐渐加快会计和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会计和税收体系正逐步慢慢地与公认会计准则(GAAP)和国际税收标准惯例接轨。财政部06年发布了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及相关应用指南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07年1月1日开始在国内上市公司执行,其中具体准则在2014年又发布了3个,所以一共41个。 07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从0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加强税收征管部门和会计政策制定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完善了在会计核算和税收等方面的规定。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了公司的投资策略并促进企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让社会资源分配结构更加完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使之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状态。然而,由于企业和国家奉行目标之间的本质差异,导致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 针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于企业而言要求会计制度体现其灵巧性,但税法具有强制性,国家要求企业必须履行纳税义务,他要求体现统一性。两者之间的区别,使会计和所得税法之间有所互异,为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协调

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即税法的分类

第一章税法总论 本章考点精讲 五、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即税法的分类 (一)按照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效力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统一的税收基本法。税收普通法是根据税收基本法的原则,对税收基本法规定的事项分别立法实施的法律。如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 (二)按照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三)按照税法征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五种:商品和劳务税法,所得税税法,财产、行为税税法,资源税税法,特定目的税税法。 (四)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外国税法等。 【提示】划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 【例题·单选题】根据税法的职能与作用,税法可分为()。 A.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 B.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C.流转税法和所得税法 D.中央税法和地方税法 【答案】B 【解析】选项A是按照内容与效力划分;选项C是按照征税对象划分;选项D没有这种分类。 ★六、税收执法 (一)税务机构设置 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正部级),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 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局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协同省级人民政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 【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的管理体制表述错误的有()。 A.国家税务总局垂直领导 B.同级政府领导 C.国家税务总局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国家税务总局领导为主 D.国家税务总局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地方政府领导为主 【答案】ABC 【解析】省地方税务局实行同级地方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征管范围的划分 1.国税局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 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中央企业所得税。 2.地税局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 城建税、部分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等。 3.海关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 关税、船舶吨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1章 税法概论

第一章税法概论 一、判断 1.按照现行税法规定,税收征收管理机关可包括地方财政机关。() 【答案】√ 【解析】按规定,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中的部分税种可以由财政机关负责征收。目前我国的耕地占用税在部分地区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 2.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可经省级立法机关或经省级立法机关授权的下级政府行使。() 【答案】× 【解析】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应只限于省级立法机关或经省级立法机关授权的同级政府,不能层层下放。 3.国务院经授权立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具有国家法律的性质和地位。() 【答案】√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属于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具有国家法律的性质和地位,其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为待条件成熟上升为法律作好准备。 4.税法是调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质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的行政权力向公民进行课税()。 【答案】× 【解析】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是调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关系的法律规范。税务机关与国家不是等同概念,税务机关只是代表国家来行使征税的职权。 5.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主要体现为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 【答案】× 【解析】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因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双方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6.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指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税务机关。( ) 【答案】× 【解析】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包括两个方面,权利主体的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该命题只提到一方而遗漏了另一方。 7.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是权利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是义务主体或称为权利客体。() 【答案】× 【解析】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

宏观探讨我国的税法体系

[摘要]在我国,随着税制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税制改革,建立起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体系,并随之颁布了一些税收法律法规,税法体系得 到初步确立。但是,与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公共财政法制建设的要求相比,不 仅现行税收法律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完整的税法体系也尚未建立。鉴于此,尽 快完善我国现行税法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法体系就显得迫 在眉睫。这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也是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实现以法治税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税法体系;立法权限;税收基本法;实体法;程序法 我国的税收法制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为 组成部分的多层次的税法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完整的税法体系尚未建立,现行税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 不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公共财政建设以及依法治国的要求不相适应, 而且也与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和国家机关权力分立、制衡的宪法思想相违背。因此,完善我国税法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我国税法体系的现状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 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应该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而不应该有所遗漏,否则就不是完整的体系。法律体系的内部构件是法律 部门,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它要求法律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在协调。一切 法律部门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一致,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由基本法 律和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构成的完备结构。鉴于与法律体系的定义保持一致,税法体系应表述为:在税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一国不同的税收法律规范所构 成的、各部分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多税种、多环节的 税法体系。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复杂多变和不稳定性以及税收立法的 滞后性,现行税法体系还存在着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最终 达到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税法体系的目标。 首先,作为税法立法依据的宪法规定过于简单,难以为我国的基本税收立 法提供直接的宪法根据。现行《宪法》只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 法律纳税的义务”。该规定仅仅只是宪法对公民的基本义务方面的规定之一, 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也未规定征税主体更应依法征税,似有不妥。 其次,税法原则体系尚未确立。在现代国家,凡属税收活动必须遵循的一 般原则,都应当以法律形式加以肯定,税法基本原则的缺失将全面影响税法体 系的建设。 再次,税收立法权限体制不尽合理。我国目前涉及税收立法权的法律主要 有《宪法》、《立法法》和《税收征管法》,但由于规定内容过于原则,缺乏 操作性和协调性。由此导致的突出问题是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行使税收立法 权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第四,税法体系的内容不完整,相关法律规范缺失。我国没有一部税收基 本法,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也不完备。这就无法有效消除平行的独立税法之间 的不协调等问题,从而对税收立法和税收执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实体税法中

2020年个税调整新规定

2020年个税调整新规定 有媒体9月24日披露,业界对个税改革的基本思路已经达成共识,即从高收入阶层入手实施增量调节,“渐进式”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渐进过程主要分为短期(1-2年)、中期(3-5年)、长期(5-10年)三个阶段。 其中,短期和中期目标要求对年应税所得12万元及以上或者收入来源多元化的纳税人实施综合计征,同时引入差别扣除项目,长期方案则是要建立各个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自动汇总的机制。 按照现在的税制设计,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称为高收入群体,在个税改革短期和中期目标阶段,年应税所得12万元的阶层是重点调节的人群。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所得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 对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高收入阶层实施增量调节 媒体援引税务系统人士透露信息称,对高收入阶层调整的核心是从增量入手,对一些经常性劳动所得要纳入综合计征,逐步扩大纳入综合计征范围的所得类型,适时引入差别扣除项目,允许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纳税。 资料显示,每年的1月1日-3月31日,年所得超过12万元个人要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然而,对于12万元的设置标准,并不能达到个税调节高收入,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对于普通薪酬阶层人士来说,个税起征点从20xx元提高到3500元以后,其税负支出减少了几十元,同等条件下,高薪酬人群的减税效果却有几百元。对此,上述税务系统人士认为,在短期和中期阶段,要实现从个人到家庭为单位的申报纳税,并实施调整税率结构,促进税制公平。 减税已成共识

第3讲_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第三讲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主要由实体法体系和程序法体系构成。 1.实体法体系 2018年1月1日以后实际征收的18个税种。 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船舶吨税、环境保护税。 2.程序法体系 我国税收征管制度,是按照税收管理机关的不同而分别规定的: (1)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实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各实体税法中的征管规定执行。 (2)由海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海关法》和《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一、税法分类 税法体系中各税法按立法目的、征税对象、权限划分、适用范围、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税法分类只为研究和表述使用,不具有法定性。 1.按照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效力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 2.按照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3.按照税法相关税种征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商品和劳务税税法,所得税税法,财产、行为税税法、资源税税法以及特定目的税税法。 4.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外国税法等。 二、税制结构 税制结构就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主要包括税种的设置、主体税种的选择以及主体与辅助税的配合等问题。 根据税种的多寡,可将税制结构分为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 复合税制包括各个税种之间如何组合与协调;每一税种内部各税制要素相互间的组合与协调;征收管理层次之间的组合与协调等内容。不同的组合与协调关系,就形成各种不同类型和多种多样的税制结构。 1.影响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政府的政策目标; (3)税收征管水平; (4)国际税收竞争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新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三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年3月1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07年3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章应纳税额 第四章税收优惠 第五章源泉扣缴 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 第七章征收管理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第二条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 本法所称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国境内的企业。 本法所称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第三条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四条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适用税率为20%。 第二章应纳税所得额 第五条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六条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 (一)销售货物收入; (二)提供劳务收入; (三)转让财产收入; (四)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八)接受捐赠收入; (九)其他收入。

我国税收遵从的现状及专题分析

我国种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税收遵从的现状及专题分析 纳税遵从又称税收遵从(Tax compliance),是指纳税义务人遵照税收法令及税收政策,向国家正确计算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税收,并服从税务部门及税务执法人员符合法律规范的管理行为。 在《2002年—2006年中国税收征收管理战略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到税收遵从,是指纳税人依照税收法律规范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它包含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及时申报,二是准确申报,三是按时缴款。其中的税法规定是指税收法律体系中各法律效力级层中包含的有关税收规定,包括税收管理程序上的法律规定。那么税收不遵从就是指纳税人的税收行为在时间上、准确度及应缴税额有所欠缺。美国科学院对税收遵从的定义是:纳税人依照纳税申报时的税法、规范性文件、议会决定的相关税收规定,及时填报纳税申报表,准确计算并履行申报纳税义务。

1 税收遵从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纳税人在纳税遵从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不按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表现较为集中的主要体现在自私性不遵从和无知性不遵从等方面。欠税、逃税、骗税等纳税不遵从现象普遍存在。从不遵从的手法看,纳税不遵从的花样很多。许多纳税人为了逃缴税款,采取多头开户、隐瞒收入或采取现金交易、账外经营或采取销毁账证、虚假申报、不申报不纳税或报假停业假注销,有的干脆以倒闭破产方式等等来逃避税务机关的管理。 1.1纳税人方面 1.1.1纳税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税收宣传不断深入国民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税法遵从度也呈逐年上 升趋势,但客观来看一个国家的公民纳税意识是同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历史习惯及法律意识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当前我们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国民纳税意识较差,政策法律意识也不强。 1.1.2 税收遵从成本高 税收遵从的货币成本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税收遵从成本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强制性购买支出(包括办理、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的工本费;获取发票和其他税务票、证、表、单的工本费;参加税务培训的费用;订购税收法规、刊物等的信息资料费;购置用于办税的有关软硬件设备支出及其维护维修费等)。这部分成本占了企业税收遵从总成本的一半以上。税收遵从的时间成本较高。从国际上已有的遵从成本研究看,通常办税时间成本占最大比重,但在我国由于购置支出和代理支出所占的份额比较大,使得办税时间成本的相对比重并不是很高。然而,从绝对数量看,企业花费在办理涉税事项上的时间还是相当多的。税收遵从的心理成本有不断增大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将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纳税人了解税法更加困难,加之一些地区和税务部门的不正之风依然严重,纳税人产生的焦虑及不满情绪就愈发严重,纳税遵从心理成本必然增加。 1.2征管方面 1.2.1纳税服务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税收收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纳税服务也越来越受到

第一章税法总论-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税法 第一章税法总论 知识点: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 定义: 税法分类 税收程序法体系 ● 详细描述: (一税法分类 (二税收程序法体系税务机关征收的税种的征管适用《税收征管法》,海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海关法》及《进出口关税条例》等规定执行。

例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现行税法的有( A.税收基本法 B.企业所得税法 C.进出口关税条例 D.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条例 正确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现行税法”。我国目前没有税收基本法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条例,而企业所得税法和进出口关税条例都是构成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选项BC为正确答案。 2.税收程序法主要包括(。 A.税收管理法 B.纳税程序法 C.发票管理法 D.所得税法 正确答案:A,B,C 解析:税收程序法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纳税程序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等。 3.下列各项不符合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是(。

A.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 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B.纳税人不能按照规定使用税控装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的同时 ,可以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C.纳税人损毁税控装置,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D.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D,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下列各项中,不适用《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海关代征的消费税 C.个人所得税 D.车辆购置税 正确答案:B 解析:税收征管法的适用范围是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由财政部门征收或由海关代征的税种,不属于《征管法》的适用范围。 5.税收征管法属于我国税法体系中的(。

企业所得税法英文版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nterprise Income Tax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Order of the President [2007] No.63 16 March, 2007 (Adopted at the 5th Session of the 10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16 March 2007, promulgated by Order No. 63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effective as of 1 January 2008) Table of Content Chapter One: 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Two: Taxable Income Chapter Three: Payable Tax Chapter Four: Preferential Tax Treatment Chapter Five: Tax Withheld at Source Chapter Six: Special Tax Payment Adjustment Chapter Seven: Administration of Tax Levying and Collection Chapter Eight: Supplementary Provisions Chapter One: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axpayers of enterprise income tax shall be enterpris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that obtain income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Enterprises”) and shall pay enterprise income tax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This Law shall not apply to wholly individually-owned enterprises and partnership enterprises. Article 2: Enterprises are divided into resident enterprises and non-resident enterprise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Law, the term “resident enterprises” shall refer to Enterprises that are set up in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r that are set 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the foreign country (region) whose actu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 is in China.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Law, the term “non-resident enterprises” shall refer to Enterprises that are se t 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the foreign country (region) whose actu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 is outside China, but they have set up institutions or establishments in China or they have income originating from China without setting up institutions or establishments in China. Article 3: Resident enterprises shall pay enterprise income tax originating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China. Non-resident enterprises that have set up institutions or premises in China shall pay enterprise income tax in relation to the income originating from China obtained by their institutions or establishments, and the income incurred outside China but there is an ac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titutions or establishments set up by such enterprises. Where non-resident enterprises that have not set up institutions or establishments in China, or where institutions or establishments are set up but there is no ac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ome obtained by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