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家乡的湖泊—巢湖的变化
内容摘要:本次课题主要研究调查了,我们家乡的河流—巢湖,的情况,调查的内容主要如下:首先我们了解了巢湖水质的现状,其次我们通过调查资料,询问当地的水质管理部门了解了巢湖水质未来的发展及相关措施,最后认识到了家乡的变化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质、治理、发展
引言:
1、研究的问题:巢湖水质近年来的一系列变化
2、研究的背景:巢湖不仅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同时又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淡水湖之一。
3、研究的目的:了解家乡的湖泊,更好的认识家乡
4、研究的假设:巢湖水质的变化一个方面是人为改变,另一方面则是河道改流及一些自然原因,我认为更多地是人为原因。
5、研究的意义:巢湖,作为国务院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其治理的前景任重而道远。虽然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巢潮流域的水质恶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治理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处于重营养化状况。泱泱巢湖,其清与浊关系着一方人的命运。不仅
孕育了皖中平原效千年的历史文明。还担负着流域内数百万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巢湖;现场拍照、询问专家、查阅资料
2、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表格、折线图
研究成员:宛孙超、孙高原、徐斌、钱雨辰、周天翔、阎怡晨、张玉峰
研究结果:
1、研究了什么问题:巢湖水近年来的变化主要是人为导致的
2、得到什么研究结果: 首先是巢湖水质人为污染较严重,其次是巢湖水质管理需有序进行
分析讨论: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表格具有对比性,可观察性;折线图可明显看出变化趋势
2、本课题研究结果可靠性:研究结构来自官方网站及相关管理人员,结果可靠
3、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对问题的现象及结果无法做深层次剖析
结论:
研究有助于我了解家乡河流的变化及未来的发展形势,但也让我看到了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回归理性,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具有系统完整性的湖泊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流域,在漫长而艰巨的努力下,才能恢复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
一、巢湖概况
1.1地理位置
位于安徽省中部,湖区横跨合肥,巢湖两市。处于长江淮河两
河流之间,属于长江下游左岸水系,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巢湖分东西两大潮区。整个湖底由东向西倾斜,湖水浑浊。呈黄褐色。透明度较差。水域面积约82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 3310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了巢湖市。合肥市,肥西县、肥东县、无为县、庐江县、舒城县,和县等辖区。
1.2流域水系特征
巢潮流域气候温和湿润,
属亚热带过渡性的副热带季
风区气候。年平均温度15-16
度,极端量高气温39。2度,
极端最低气温-20。6度。历年土壤最大冻结深度9-11厘米。
流域内有河流三十多条。多具山溪特点。主要的入湖河流有: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玉溪河是巢湖的出口,起着沟通江湖。调节水位的作用。巢潮流域水系发育,主要入湖河道杭埠河,丰乐河受雨季洪水影响,导致侵蚀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又使河道淤积堵塞,河床普遍加宽,最后形成上河。
1.3地形地皖特征
巢湖流域位于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带,按其地貌特征,可划分为低山区。低山丘陵区,丘陵岗地区。岗冲地区及冲积平原区五种类型。其中,前三者地区共2657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不明显的为1151平方公里,有明显水土流失的约为1500平方公里,这表里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很大。
二、污染状况及原因
总的来说,在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在管理不严格。措施不妥善的情况下,巢潮流域的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由此导致比较
2.1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湖体水质总体为Ⅳ类,轻度污染,其中东半湖为Ⅳ类水质,西半湖为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全湖水质无明显变化,其中东半湖仍为Ⅳ类水质;西半湖水质由Ⅳ类变为Ⅴ类,水质有所下降。
湖体总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中东、西半湖均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同期相比,全湖以及东、西半湖营养状态均无明显变化。
环湖河流总体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3.1%、5.3%和31.6%。与上年同期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21.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持平,水质明显好转。
以COD单指标评价,湖区9个测点中,Ⅰ-Ⅲ类和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6.7%和33.3%、无劣Ⅴ类水质断面。环湖河流1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4%、15.8%
和15.8%。选择典型的两个采样点3#点和6#点,进行了24小时(2009年7月17日00:00~22:00)水质变化分析。3#点位于卧牛山公园附近,离居民区较远,水质比较干净;6#点位于闹市区,如前文所述,水质较差,藻类含量较高。两个点位24小时水温变化不大,在32.1 ℃和34.3 ℃之间。两个点位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趋势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 1 3#和6#点24 h 溶解氧日变化趋势
图 2 3#和6#点24 h 化学需氧量的日变化趋势从图可以看出,水体溶解度日变化剧烈,总体呈S型变化趋势,符合一般湖泊河流中DO的日变化规律。两个点的DO值在早晨达到最低值,3#点DO最低值在早上6点达到最低,而6#点达到最低值的时间晚了2个小时,两个点的溶解氧同时在下午16点达到最高值。依据水体中藻类的代谢规律,将水体溶解氧的变化大致分成平稳衰减期、快速上升期、过渡期和快速衰减期四个阶段。白天浮游藻类活动剧烈,依靠高强度的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O2,并在水中富集,使得水体中的DO浓度大幅攀升,达到过饱和状态;傍晚至晚上,随着光合作用的减弱,藻类的呼吸作用增强,水体溶解氧浓度转为下降趋势,水体中的过饱和溶解氧快速释放并在进入不饱和状态后下降速度减缓,最终达到氧亏的状态,溶解氧下降的较低水平。
COD的日变化趋势并无明显的规律性(如图5.16)。但通过两个点的比较,可以发现人为干扰下(6#点)COD的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
律性。从0点到早上8点,人类活动较少,需水量也较小,COD含量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并且在人类活动最少的凌晨2点降至最低。白天人类活动较为频繁,需水量也较大,COD含量也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在需水量最大的中午和晚上达到较高值。而3#点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出现COD含量大的波动可能与水体的流动和交换有密切关系。
2.2人口增长使山区林粮矛盾冲突加剧,大型水利工程使耕地面积减少。
以舒城县龙河口为例,修建占用耕地五万多亩,对库区四万多移民未予妥善安置,迫使群众为了解决口粮问题,乱砍滋伐,开荒种粮,只是森林覆盖率下降。绿化程度降低,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65 .9%。可见,人口增长对巢潮流域水质污染的影响甚是深远。
2.3农业生产和污染
农业生产中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使大量的有机物排人流域,巢湖水质受氮,磷营养盐与耗氧有机物的污染,全湖综合水质劣于地面V类水标准,主要是总氮、总磷超标。全湖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合肥市饮用水源所在地的塘西水域尤为严重。由于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湖内藻类的大量滋生。而藻类生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大量藻类死亡后腐烂发臭,并漂浮于湖面,遮挡阳光,是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水中含氧量下降,从而造成大量鱼虾死亡。也给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3工业生产和污染
工业方面,巢潮流域的工业盛产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十分迅速,合肥市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现以形成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厂企业敛占全流域的52%,全流域年排工业废水量1.4亿吨。其中合肥市占73.7%。除合肥,巢湖两市少数工厂具有污染处理装置。其余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巢湖,巢湖接废水污水量为五大潮之首,目前巢湖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4家,有皖维高新,巢东股份,新力药业。华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巢湖。由于泥沙淤积,湖容积逐渐减小,是巢湖水封闭性大,湖水更新循环较慢。导致大量营养性污染物滞留湖内。生态环境失调。加速了其富营养化进程。
3、巢湖水质治理措施
.1对污染源的处理
首先,对尚未建起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禁止再建,对已经存在的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严格按国务院要求取缔。关闭。对污染较重的企业责令停产限期整治或令其搬迁。对一些污染较轻的企业帮助引导萁进行污水处理。并监督检测其污水排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目前,市环保局将日排污量达1001以上。COD达30公斤的企业作为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测。其次,加快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和效率。一是加快湖泊周边支千管网系统建设,做好。清水入湖截污工程,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设沿潮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如金银湖等开发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
可就近建设污水处理厂,将污水收集——处理后再利用或排入湖泊。二是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分批,分片地研究污水收集系统建设问题。根据“标本兼治”,“轻重缓急”的原则,依据各片污水收集系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确定建设方案。加快江湖联通和湖——湖联通进度。疏通湖泊之间联通的沟渠。充分利用士槊增加曝气和水质净化能力。
3.2对污染湖泊内部治理
巢湖内部治理措施分为物理措旋,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物理措旋为局部底泥清淤,湖底的大量淤泥是巢湖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底泥污染物释放能造成内源污染,加剧湖水恶化。采用环境疏浚治理湖泊污染内源,在滇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合肥市。巢潮市饮用水源地附近存在较大面积污染底泥淤积,底泥清淤对于净化饮用水源。保证饮水健康极为重要。同时注意引清水入湖,加快巢湖水的循环更新。生物措施包括:(1)收集,清除蓝。绿藻和水草(2)放养食草鱼类控制水草生长。扩大食物链。(3 )控制水位以保护植被(4)湖岸植梭恢复与保护。化学方法主要指利用某些无害的化学试剂消除湖水中的富营养藻类,油污等等。
3.3加强对巢湖各入湖河道的监测
巢湖七条主要入湖河道都流经多个市县进入巢湖,有的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了巢潮水污染的治理工作。目前,巢湖市环保局在所有入湖口都设置了监测点,实行24小时在线监测达三类水的符合标准。对末达三类水的要从其上游查找原因尽快解决,并对沿河污水进行拦
截。目前巢湖共有1 2个监测点位对水质状况实施随时监测。有关检测部门能随时看到个监测点的水质状况。以便于对水质恶化的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治理。这将大大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工作效率。
3.4农村问题
对农民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倡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要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提倡退耕还林。这样既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又能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引导农民实行畜禽集中养殖。进行屎、尿分离以便充分利用。例如粪便可以用来发展沼气。废渣又可用来养鱼。积极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机制等等。
4、结语
整体而言,巢湖市城区水系长期水流不畅,不能内外沟通,环城河、天河需靠泵站排污和补充新水,而环城河与天河、丁岗河与西城河、东环城河与洗耳池、陆家河与洗耳池、河南塘与天河等水体之间或沟通程度不足,或根本没有沟通,从而降低了环城河的自净能力,而城东片基本无自排出路,更是死水一潭。另外,长期受纳城市污水,河道底泥污染严重,且缺乏有效的处理处置手段。河道淤积严重,局部地段河底较高、甚至封堵,河床较窄,水流不畅;内部水系普遍存在沿河违章搭建房屋、乱倒垃圾现象,致使水流受阻;现状部分河床
较高,断面不足,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涵闸断面不足,不利水系沟通;底泥污染严重,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利于水体自我修复;亟需有效的处理处置技术对环城河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
巢湖,作为国务院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其治理的前景任重而道远。虽然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巢潮流域的水质恶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治理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处于重营养化状况。泱泱巢湖,其清与浊关系着一方人的命运。他不仅孕育了皖中平原效千年的历史文明。还担负着流域内数百万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巢湖污染的治理。必将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