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

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

“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典型的如“都”,本义是都城,后被引申为副词都,和本是应和之意,后却被引申为连词。

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面。在声母方面,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分为“”,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已经没有区别。并且现代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清鼻音声母在古代也是没有的。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觉察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韵母、声调的差别。古诗讲求押韵,但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却时而拗口。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斜(xie)就应该读作xia,古韵分为了十一类三十部,并且之间有时还会出现对转和旁转的现象。现代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差别很大。“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韵脚“间、山”今作阴平,“还”做阳平,但在古汉语中,他们同属“平”这个调。

在语法方面,两者的区别主要在词语所做句子成分的差异以及句式词序的不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只作宾语主语,或与介词一起作为介宾短语做状语。形容词作定语,各类词语的分工明确,而在古汉语中却比较混乱,时常有词类活用现象发生,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①左右欲【刃】相如,名词用作状语:狼径去,其一【犬:像犬那样】坐于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寡人【北:在北面】乡而事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在现代汉语中,有“使——怎么样——”,“认为——怎么样”的用法,在古汉语中,也用词语活用之后来充当,没有明显的语法迹象。

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之。②纵江东父老怜而【王:使我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秦变弱】秦。

意动用法如:①孔子登东山而【小:认为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2)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孟尝君【客:以我为客】我

为动用法:如:①夫人将【启:为他开启】之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为国而死】国可乎?

现代汉语中句式常常使用“主+谓+宾”的句式,而在古汉语中常会出

现宾语前置、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用骨头扔给狼

福师10秋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D) 1.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2.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 A. ""是" B. "斯" C. "兹" D. "夫" 满分:2 分 3.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 C ) A. 先秦时期 B. 汉代 C. 六朝时期 D. 唐代 满分:2 分 4.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A. 渠 B. 伊 C. 他 D. 其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A)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D.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满分:2 分 7.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A) 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论衡?论死》) 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国语?周语) 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上) 满分:2 分 8.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1春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A. 介词 B. 助词 C. 连词 D. 代词 满分:2 分 2. (下列句子中"颇"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的减轻或数量的减少的是: A.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观蛟龙。(《论衡?别通》) B.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李白《猛虎行》) C.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徐霞客《游白岳日记》) D.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史记?河渠书) 满分:2 分 3.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7.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河南南召一中翟杰(邮编474650) 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状谓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福师12秋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

福师12秋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

我只得了88分 1.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 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2.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 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3.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 A. 介词 B. 助词 C. 连词. 代词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 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5.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6.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 A. 先秦时期 B. 汉代 C. 六朝时期 D. 唐代 7.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 候: A. 先秦以后 B. 西汉以后 C. 东汉以后 D. 魏晋以后 8.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 关系,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A. 谦词 B. 语气词 C. 叹词 D. 助词 9.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10.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 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11.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A. 谦词 B. 语气词 C. 叹词 D. 助词 12.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13.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D.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福师10秋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B. 系词 C. 动词 D. 名词 满分:2 分 2.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 A ) A. 战国末期 B. 汉代 C. 魏晋时期 D. 唐代 满分:2 分 3.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D)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4.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 A. ""是" B. "斯" C. "兹" D. "夫" 满分:2 分 5.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构成的词组(A) A. 动词词组 B. 名词词组 C. 形容词词组 D. 介词词组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7.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D)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8.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摘要】迄今为止,人们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认识和掌握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古代汉语判断句这方面的教学。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判断句本质特点的阐释与分析,以求达到准确把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目的。 【关键词】判断句本质特点系词名词谓语句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句类之一,也是古代汉语中比较重要的句类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分析与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判断句的确认标准是什么;“……者……也”句式是否是判定判断句的唯一或主要的特征;是否所有名词谓语句都是判断句;“是”字、“为”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当作判断句的系词;“判断句的活用”说是否是正确的。关于以上几个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歧见,并没有定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通过追根溯源,比较分析学术界观点,力求排除不准确的观点,准确把握古代汉语判断句本质特点,进而准确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本质特点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确认问题,学者王力认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1】学者郭锡良补充,“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

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2】学者刘忠华则坚持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来判定判断句。他认为判定某个句子是判断句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名词性质的词语作谓语,一是主语所指与谓语所指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3】我们赞同学者刘忠华的观点,他指出了判断句与非判断句的本质性的区别,即一个句子如果被判定为判断句,那么这个句子必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形式特点这个方面,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以及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一定不是判断句;一是在语义关系方面,谓语必须对主语作出判断,即判定主语所指是或不是某一事物,属于某一类别或不属于某一类别。如果只着重考虑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就很可能把非判断句也误认为是判断句,影响我们正确地判定判断句,从而影响古代汉语教育教学实践。所以,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句子才可判定为判断句,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二、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形式的几个问题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形式问题,有些学者把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归为以下四种:【4】 1.主语+者,谓语+也 2.主语,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教学教材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2.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李翰林连 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满分:2 分 3.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满分:2 分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 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论衡?论死》) 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国语?周语)

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上)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7. 在古代汉语里,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既可充当主语或宾语,还可充当() A. 状语 B. 谓语 C. 定语 D. 补语 满分:2 分 8.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9.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满分:2 分 10.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满分:2 分 。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1)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昔者,孔子没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②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③之,秋阳以暴之,皜皜④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⑤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⑥,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注解: ①没:通殁,死亡。 ②治任:指收拾行李。 ③濯:洗。 ④皜皜:光明洁白。 ⑤鴃:伯劳鸟。 ⑥膺:击。 一、将上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文。(60分)从前孔子去世,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才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去子贡那里作揖告别,彼此相对而痛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归家。子贡又回到墓旁,在墓前的祭场搭建住的棚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归家。过些时候,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象孔子,想用过去敬奉孔子的礼节敬奉他,还强迫曾子接受。曾子说:…不可,如同在江汉之水中洗濯过我们,又好似在盛夏骄阳下曝晒过我们,夫子那种光明高大的境界简直无法达到。?如今从南方野蛮之地来的人,说使人难懂的话,不是我们先王之道,你背叛你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跟曾子也太不同了。我只听说过鸟儿从深谷里飞出来迁到高处乔木上,却没有听说飞下了高处的乔木而到幽深的山谷里去。《鲁颂》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周公能使他们服从,你却要向他们学习,你是很不善于变通啊。 二、对照译文,分析下列句子的古今语法差异。(40分) (1)江汉以濯之。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3)戎狄是膺。 (4)子是之学。 1.江汉以濯之。宾语前置,即“以江汉濯之”,也就是用长江、汉水去清洗。“以”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这种用法,如原文后面紧接着的“秋阳暴之”就是一例,再如成语“一以当十”也是。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状语后置,现在应该说“于幽谷出”,即从幽谷出来。 3.戎狄是膺。宾语前置,且以“是”字复指。按现在说法就是“膺戎狄”。 4.子是之学。宾语前置句,“是”是“学”的宾语,“之”提前表复指。这句意思是,你向他学习,就是往坏的方面转化了。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

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 “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典型的如“都”,本义是都城,后被引申为副词都,和本是应和之意,后却被引申为连词。 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面。在声母方面,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分为“”,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已经没有区别。并且现代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清鼻音声母在古代也是没有的。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觉察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韵母、声调的差别。古诗讲求押韵,但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却时而拗口。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斜(xie)就应该读作xia,古韵分为了十一类三十部,并且之间有时还会出现对转和旁转的现象。现代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差别很大。“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 g)榆枋”的“抢”,是“突过” 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

福师1203考试批次《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复 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 古今汉语语法差异17.5 徐启庭2005年7月第1 版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回答 梁北有黎丘部,有其鬼焉。喜効(1)人之子姪昆(2)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3)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4)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曰:“嘻!是必夫(5)其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6)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7)也,遂逝(8)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真子。夫惑于似士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注释: (1)効:同“效”。(2)昆:兄。(3)孽:作孽,制造灾祸。 (4)责:讨债。(5)夫:那个。(6)端:专门。 (7)反:回来。(8)逝:前往。 一、翻译上面的文字。(40分) 参考答案: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头脑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二、对照“我醉,汝道苦我。”一句的译文中“道”和“苦”两词古今句语作用的差异。(20分)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张吉轩 摘要: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之一,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 性词组作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 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等同关系;类属关系;判断句的活用;语气助词。 一、句子的分类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句子具有表述性的特点。表,指的是表达客观现实;述,指的是陈述主观意图。 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常按一定的标准对句子进行分类。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的种类是不同的。 1、根据句子的语气可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如: ①他正在开会。(陈述句)②他在干什么?(疑问句) ③你别再赌了。(祈使句)④你真棒!(感叹句) 2、根据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可将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形式有的用“是”,有的不用“是”,有的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否定句一般要用否定副词“不”、“没”、“没有”、“非”等。如: 肯定句: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②你想干什么?③你应该爱惜身体。 否定句:①秋天没有夏天热。②你不想干什么?③我并非借题发挥。 3、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单句的下位句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如: ①他兴高采烈地说着话。(主谓句)②不准说话!(非主谓句) 复句的下位类型有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如: ①我们是教师,又是学生。(联合复句) ②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灰心丧气。(偏正复句) 4、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的分类是基本的,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把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叙述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描写句的谓语主要用来描写主语的性质和状态;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如: ①满天黑云顿时消失了。(叙述句) ②人民的生活富裕得很。(描写句) ③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判断句)

《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B. 系词 C. 动词 D. 名词 2.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 A ) A. 战国末期 B. 汉代 C. 魏晋时期 D. 唐代 3.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D)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4.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 A. ""是" B. "斯" C. "兹" D. "夫" 5.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构成的词组(A) A. 动词词组 B. 名词词组 C. 形容词词组 D. 介词词组 6.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7.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D)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8.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A. 渠 B. 伊 C. 他 D. 其 9.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B)。 A. 介词 B. 助词

古代汉语判断句

判断句 【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 按不同分类标准,句子种类不同: 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谓语成分: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 语气表达: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句子繁简:单句、复句 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今京不度,非制也。(同上)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延边大学是211重点大学。他不是延吉人。 ▲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用的频率很低)。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A.肯定形式 1.主语+者,谓语+也。 ⑴蔺相如者,赵人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⑶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⑷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2.主语,谓语+也。 (1)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2)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 (3)封建非圣人意也。(柳宗元《封建论》) (4)蔡叔,康叔之兄也。(《左传·定公四年》) 3.主语+者,谓语。 (1)虎者,戾虫。(《战国策·齐策》) (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史记·酷吏列传》) (3)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福建师范大学14春学期课程考试《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学院 《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者(2)。宰夫胹熊蹯不孰(3),杀之,置之畚,使妇人载以过朝(4)。赵盾,士季见其手(5),问其故而患之(6)。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7)。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8)。”三进及溜(9),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1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1)。’夫如是(12),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13),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14)。’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15),宣子骤谏(16)。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7)。晨往,寝门闢矣(18)。盛服将朝(19),尚早,坐而假寐(20)。麍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21)。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22)。 秋九月,晋侯(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23)。其右提弥明知之(24),趋登(25)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6),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27),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28)?”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注释: (1)厚敛:加重赋税。 (2)彫:画。 (3)宰夫:厨子;胹:燉;熊蹯:熊掌;孰:熟。 (4)载:用车装。 (5)赵盾、士季:晋国大夫;其手:宰夫的手。 (6)患之:为这事忧虑。 (7)莫:没有谁;之:指赵盾。 (8)之:指士季。 (9)及:到;溜:通霤,指屋檐下。 (10)稽首:古代礼节。 (11)靡:没有谁;初:开始;鲜:少。 (12)夫:句首语气词。 (13)社稷:国家。 (14)袞:天子之服,指天子。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 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幺、属于什幺的句式。 1判断句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4.刘备天下枭雄。(……,……)(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 者也。(……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1判断句常见用法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 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 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摘要:语法是语言中蕴含的使用规律,汉语文化延绵至今,其语法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力图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区别,以便促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 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 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例如: (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在此不赘述详例。 (2)动词活用作名词、使动词。如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中的宿指歇宿的鸟,动词当作名词。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为使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或者使动词。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再如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则是典型的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的一是使&&一致起来的意思。 可以看出,词类活用在古今汉语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而现代汉语中代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没有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用于语法表意,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 其二,数量表示法上的不同。由于古代汉语中的量词使用并不发达,动量词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当表示数量的时候,数词直接放置在名词或动词之前。三、五、九等定数往往表示虚数,或者在数词前加上将、几、且等字来表示概数。另外,在表示分数时,分子分母连用。 二、古今汉语句法上的差异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句式上的差异。按照句式的类型划分,首先,在判断句中,古代汉语以名词或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