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与人性

法律与人性

法律与人性
法律与人性

法律与人性

古代中国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有原罪。究竟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法律的产生与人性有没有关系?我认为,人性本恶,法律根源于人性的冲突。

(一)人性本恶。首先需要明晰的是这里所言的是人性本恶,而非人性恶。人性恶可能是后天形成的,但人性本恶是指与生俱来、天然具备的精神属性。具体而言人性存在两个层次:一方面是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所天生具有的自然层次的人性,另一方面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时才具有的社会层次的人性。自然层次的人性是先在的,是基础的,社会层次的人性是建立在自然属性基础上的人的属性,是后在的。人性本恶中的恶是指自然层次的人性是本恶的,人的自然层次的人性是指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受自然支配的一切属性,主要包括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实体,具有衣、食、住、行,男女性欲等方面的生理需要。由于资源总是稀缺匮乏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然属性的需求就会本能的去趋利避害,这也是恶的起源。这种自然层次的人性的恶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人的身上都是一样的,比如北极熊在冰雪融化没有食物时吃自己的幼崽,比如人因为自己的本能的性欲强奸他人。人的自然层次的人性的恶没有把人类的眼睛遮蔽,人类社会至今没有因为人性的恶而走向绝望,原因在于我们还有社会层次的人性在约束调整。社会层次的人性主要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比如认知能力上的理性,理性和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各种欲望,行为上的自觉性、道德性等。

(二)法律根源于人性的冲突。法律的产生根源并非是国家产生后,统治者制定了法律,于是就产生了法律;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习惯、宗教教条、道德这些法的存在形式。法律产生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冲突,人性的冲突的核心在于自然层次的人性和社会层次的人性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人的物质欲望的无限性与社会关系的有序化之间的矛盾。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规定着人的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的满足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人的社会属性则规范着人的需要与满足的实现必须以正常的方式,在正常的限度内去实现。人的各种自然属性的需要和满足总是试图超越社会属性的制约,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总是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在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关系下,人为了满足自身的自然属性需求必然会产生出相互间的冲突,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冲突,于是便产生了法律。正如荀子所言:“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出自《荀子·礼论》,礼在古代中国兼具法的性质)。因而,正是人性冲突的客观存在,产生了法律等规范来调整这种冲突。

7个故事讲述法律和人性善恶

7个故事讲述法律和人性善恶 1:法律与良心 在柏林墙推倒的前两年,东德一个名叫亨里奇的守墙卫兵,开枪射杀了攀爬柏林墙企图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 在墙倒后对他的审判中,他的律师辩称,他仅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没有挑选的权力,罪不在己。 而法官则指出:“作为警察,不施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心。当法律和良心抵触之时,良心是最高的行动原则,而不是法律。尊崇性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 短评: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力——在那个万不得已的局势下,打,但应当故意打不准——不把人家打死,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也是最高境界的良心。 任何人都不能以“听从命令”为借口,去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这就是“一厘米权力”的道德义务,否则就必需承担罪责。 2:法律与成本 一位校友在德国留学期间,在一家图书馆,钱包被扒手窃走,包里有20欧元。 他不准备报警,可是图书馆的保安却报了警,不到5分钟,一位女警察赶到现场,问了情况,便请他做笔录。 女警察说:“图书馆的自动安全系统已经录下了小偷的尊容,警察局今天就可以将小偷的照片张贴到全区各个警察局。如果仍找不到小偷,我们会把录像带送电视台反复播放,直到破案为止。” “我看算了,只有20欧元,不必兴师动众。即使抓到了小偷,所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他对女警察说。 “不!我们是警察,不是商人,只有商人才讲值不值,而法律的尊严不能用金钱衡量。小偷触犯了法律,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女警察严厉地说。 结果,当电视台播出小偷偷钱录像的第二天,小偷就落网了。 短评:不计法律成本的国家和地区,付出的成本反而小,而报案难或不愿报案的国家或地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3:法律人的眼界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关于人性的弱点的作文:人性的弱点

从古至今,人与人的关系从简单到复杂,想要在这个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足,就要擅长把我和利用人性的弱点。 在当今的社会中,虽没有什么大战争、小战争。但想要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并非易事,说不定哪一天你就被老板炒了鱿鱼,说不定哪天你就和朋友翻了脸,说不定你的公司一夜之间就破产,说不定。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往往在一场战争中,掌握大局的人并不是勇猛的武将,而是在后面策划、布置的军师。像诸葛亮,人们评价他料事如神,半人半神,他总是让自己的军队在不利的情况下转为有利并赢得胜利,正是因为孔明这人的存在,蜀过才能鼎立在三国之中。其实,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并非他真的就是先知,而是他把人的心思看透了,也就是说,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前,他就分析了敌人的动机,然后着手布置从容应战。 我记得上次在书中看到一则故事,说比尔是一个钓鱼用具的推销员,可每次向别人推销产品时,别人要么挥挥手关门,要么就持怀疑态度,比尔陷入苦闷之中,整天抱怨那些人挑剔,自己的心情也越来越差,后来,一位朋友为了帮助比尔,便悄悄地把方法告诉了比尔,无奈的比尔听了以后决定重振旗鼓,放手一博。在一次推销钓鱼用具时,比尔碰到了一位钓鱼爱好者,并且那人急需一套钓鱼工具,两人一见面,比尔露出和蔼的微笑,然后慢斯条理地询问那位爱好者关于钓鱼的情况,在那位钓鱼爱好者作答以后,比尔便与他侃侃而谈关于钓鱼方面的经验,并在谈话时向那人作钓鱼用具的推销,把不同品牌的好坏都细细说明一番,并根据那位钓鱼爱好者的谈话,知道了他适合用哪种品牌,钓鱼爱好者十分高兴,一口气购买了整套钓鱼用具。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钓鱼爱好者还不断向比尔购买用具,并推荐自己的朋友去比尔那看看,后来比尔的生意越做越大。 微笑对人,学会倾听,最后换位思考,善于抓住和利用人性弱点的人,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能实现成功。

情感及人性解读

情感及人性 ——读柴静二文有感 2013级通信工程代兆琼 纠结了很久,不知道要写什么,感觉什么都可以写,但是又感觉什么都写不了,每当到这个时候,总会感觉到或许是自己的人生阅历不够,写不出有深度的话,也就因此怕会错了作者的意,品错了情,写到这里,其实我要写的是关于柴静的一本书,或许可以称为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也有人说是这个社会十年来的印证——《看见》。 自我认为还是没有资格去评说它的内容的,只能说是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的一点体会罢了。其实要说对于柴静的认识,自己觉得是比较官方的,因为最开始的接触是在高中,那时候写作文要用到名人来帮忙,就无意中了解到了柴静这个人,开始就给了我一个很棒的印象,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喜欢这种充满着人性的人,人文情怀更能够给我心灵上的触动,说起来也是有点年少无知,想来觉得她是个遥远但又感觉熟悉的人,因为当我解除一个人的东西多了,即便他很遥远,但是会觉得跟他很熟,他好像也认识我一样,小时候就觉得自己更星爷很熟,现在觉得跟成龙很熟,这一切的感受都是自己强加的,而对于柴静,我对她更多的是一种佩服,也是她那不乏深刻的言语而又温情的动作让我喜欢上了这个人,这个人的作品。 下面来谈谈我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个人感受吧,其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两篇——《双城的创伤》和《采访是病友间的的相互探问》,先来谈谈双城的事吧,“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获救的孩子都保持着沉默”沉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言语的恐怖,更胜于有声音的喧嚣,孩子们内心的世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走进去过,我现在算是成年了,从未成年到了成年人,虽然年龄不能作为一个界限来衡量,但是她还是可以反映一些东西,最开始自杀的是一位叫苗苗的女生,她觉得她受不了侮辱,相信死后是另一个世界,自杀在第一次并没有成功,那药是假冒伪劣产品,看到这里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十几个孩子都吞下了两粒,为了阻止苗苗自

论经济法的人性基础

论经济法的人性基础 ;摘要:任何科学都与人性有关,经济法与人的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经济法基于经济人的人性缺陷造成市场失灵而得以产生。道德人理念是经济法建构的人论基础,经济法的理念、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制度都是建立在道德人理念之上的。政府完全道德人假设明显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政府干预失败是政府完全道德人假设破灭的逻辑结果。; 关键词:经济人;人性根源;道德人理念;人性基础;经济法 ; 各种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正如休莫所说:“所有各种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人类本性有关,而且无论其中的某几种科学从表面看来距离人类本性有多么遥远,它们也都仍然要通过某种途径回到这种本性上来。甚至数学、自然哲学,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关于人的科学。因为它们都潜在地受制于人们的认识范围,并且要由他们的权力和能力来判断。”〔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与其它自然科学相比,它与人的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从人性的视角来思考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依据,能够从较深的层次认识经济法产生的根源和经济法成为独立学科的合理性。以往我们更多地探讨经济法的经济、政治基础,却往往忽视经济法与人性的联系。因此,本文试就经济法产生的人性根源和经济法存在的人性基础进行初步探讨。 ; 一、从“经济人”的人性缺陷看经济法产生的人性根源 ; 民法是以“经济人”亦称“理性人”为基本假设的。“经济人”理论,最先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斯密的“经济人”指的是以追求

私人最大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并按经济原则活动的主体,他可以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也可以是法人。斯密“经济人”假设的要点是:(1)“经济人”是自利的,每个人天然地是他自己利益的判断者,如果不受干预,他的行为可以使他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大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是“经济人”的内容,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2)“经济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时又不得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交易的通义;(3)当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某种方式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时,“一只无形的手”——分工基础上的市场和竞争,会将他们对私利的追求引导到能够为公共利益作出最大贡献的途径上去。利己性和理性(或有限理性)是“经济人”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中利己性是“经济人”的灵魂。 ;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这是建立在“自然秩序”基础之上的。“自然秩序”是从人的本性产生又符合人的本性的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个人自我利益追求、及其积极性、创造性之上的一种秩序。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存在,这种具有完备理性的“经济人”只有在完全的自由状态下才能产生。按照斯密的观点,人具有双重本性,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人作为“经济人”是利己主义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并尽力去追求它。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所以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总和。斯密认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每个人的活动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共同利益。个人越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社会利益就越大。从个人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从法律的文字表现形式方面划分,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从法律的适用范围方面划分,可分为普通法和特别法; 从法律制定的主体方面划分,可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从法律的内容方面划分,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等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C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B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A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1950 C D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C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D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C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C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6 C D 11.增值税属于(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A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C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 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法律的人性基础

法律的人性基础 严存生/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6.1第一版 英国科学家休谟曾在其著作《人性论》中谈到人性对科学研究的意义,人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就像战争中的攻城略地,只有直捣首都或皇城,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一门科学,如果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研究人性问题。为了研究人性在法律中的意义,研究人性在解决有争议的法学问题时发挥的作用,阅读了《法律的人性基础》一书。 本书通过介绍历史上关于人性及其与法的关系的论著的研究、对具体的法律和法律问题进行人性的探索、法之本体、西方历史对于“法的人性基础”思想的思考、人及社会的属性、部门法学问题的人性思考等,构思对法律的人性基础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并进行论述,系统的阐述了我们对人、人的本性以及法与人的本性的关系的看法。 本书在中、西方历史上的“法的人性基础”思想比较上做了深入探究。我国历史上在对人的论述里,含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对人性的论述中,大都承认人有善恶是非观念;在对法的论述中大都认为“法从礼出”,法本于人的道德性,其功能是禁恶。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法的人性基础之论述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是,法是礼义的派生物,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落实礼义于人们行为中而设计出来的一套社会制度。 西方历史上的“法的人性基础”思想有流派之分。西方的自然法学主张“自然法”在实在法之上,这种法在他们看来本源于事物或人的本性,以及二者结合而成的道德性;早期哲理法学仍然从人的道德性寻求法的基础,而晚期哲理法学家在人性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把法与人性联系起来思考;亚当.斯密认为法律是基于正义的要求,是维护正义秩序和使人的行为具有道德性的手段之一,大卫.休谟认为人的直觉就是人的一切,精神是以道德为根本和核心的;功利主义法学和分析法学以及后来产生的社会法学认为法正是基于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的认识及利用“避苦求乐”的本性,用奖惩两种办法促使人们做符合道德要求的事情。比较中、西“法的人性基础”思想,我国和西方的学者都肯定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西方学者把自然人格化,即我国的人性论倾向于自然神论,西方则倾向于宗教有神论;在研究对象上,西方思想家一般以全人类为对象,没有在人类内部做具体的划分,而我国古代思想家进一步把人划分为智者和愚者,认为他们有不同的属性;我国和西方思想家都把人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又都把人性区分为几个层次。 法的人性基础研究对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使发杂问题简单化,能使我们直接抓住问题的根本,使人豁然开朗。 法的人性基础探究对于部门法学也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提高部门法学研究的理论层次,从更深层次上探索部门法学的基本理论。为此,本书对民法学上的土地所有权、环境保护法上的“动物权利”、刑法学上的犯罪和死刑以及国际法上的自由和主权原则等法律问题的人性基础作了初步思考。 人性化是法治发展的基础,研究法的人性基础,对于建设人性化法治社会有着建设性的作用。

关于人性美的高中作文

关于人性美的高中作文 导读:罗丹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的风光让人陶醉,而人心灵的美更是楚楚动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人性美的高中作文,欢迎阅读。篇一:草房子流淌出的人性美金色的草房子,月亮映托下的池塘,捂桐枯叶,温幼菊的歌声,笔直的艾树……它们紧紧地和油麻地交织在一起,编织出曹文轩叔叔《草房子》的基础和房梁,从房子里走出的桑桑、陆鹤、纸月、细马和杜小康五位优秀少年,向我们展现出他们多彩的校园生活。 曹文轩叔叔在《草房子》以朴素和忧郁的语言,将书中的人物描写生动而富有个性。主人公桑桑在他担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桑桑是个喜欢异想天开的孩子,他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比如,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还有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拿到河里还真捕到了鱼。像这样发生在桑桑身上的故事书中还有不少,这些细节描写将桑桑性格中的聪明好奇、敢想、敢做、爱自我表现等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 书中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和遗忘,他选择了逃避。在学校他拒绝和同学交谈,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随着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养父病逝以及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作家在塑造杜小康这个人物也相当出彩,他原本是村子里家境最富有的小孩,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因他父亲生意投资的失败,一夜间负债累累,一下子从原来童真快乐的孩子变成忧心忡忡的“思想者”。他的肩膀上,承载了太多太多。他害怕过,无助过,忧伤过,但他从未停下步伐,而是勇敢的向前迈进。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解读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解读 一、重塑对人性的认识(前提) ①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 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但是人的行为深受其动机、需要、志趣等影响,所以,要想真正管好人,让人服从管理并心甘情愿的做事,必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人性,而不能过度的追求技巧性的“速效疗法”,如果我们不注重、不引入基本的理念或假设,只期望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或工具便认为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能管好人的话,这样的管理往往会错位、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其应有的效果。 所以,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转变视角,回归理念,从认识和理解人性开始。 ②不能单纯的把人性假设单一化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托一定组织或者群体进行的,所要面对的“人”是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具有某一方面特性的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必须全面完整,不能单纯的把人归为只是一个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自我实现的人或是复杂人;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人性假设的侧重不一样,比如经济人看重经济利益,社会人关心社会关系需要,那么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方法也必然侧重点不同,如果单纯的把人归为经济人化的话,势必会忽视人的社会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这样管理便会失当和无效。 所以,要真正进行有效管理、管好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性的假设必须要综合各个方面的特征特性,否则就不能据此建立完整而有效的管理模式。③对人性的认识不能忽视人性的特殊面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不同层次、岗位、年龄的人的需求有很大差异,中高层次的人可能更希望获得发展、有晋升的机会,而基层人员的需求更多的是金钱或技能培训等;年轻的职工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不希望被束缚,而年长的员工可能倾向于轻松的工作、更多的关怀等。 鉴于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而是要在有共同的基础上体现差异化,抓住不同人的需求层次和程度,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措施,这样才能调动更多人热情和投入度,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和潜能。因为现实存在活生生的实例:高薪未必能留人,发展未必有人愿留,情浓人才照走。。。。。。 2、转换对人的管理(关键)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力资源是否愿意发挥潜能、自愿为组织做事情的前提,更是人力管理管理匮乏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但是,当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基于企业的需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把重心放在如何识别人的能力、设法利用人——谋求的是被管理者具备什么,而这也是当前企业人才流动频繁、跳槽严重症结所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从被管理者角度入手,把焦点放在认识人、了解人的上(即被管理者需要什么),并在各个方面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对人进行管理。 ①人不是“资源”,而是“人”——被管理者是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要把员工当人?首先,如果把作为一种资源,意味着人力能为企业所利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或是抛弃它,而人与其他资源有着本质的不

探索法的人性基础

探索法的人性基础 [内容提要]西方自然法学家认为,“自然法”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观念,它既包含着我们一般所讲的法律,又包含着规律、权利、正义和理性等涵义。正因为如此,“自然法”是比实在法更神圣、更高级的东西,它既是实在法的基础,又是衡量其合理与否的标准。自然法观念的价值正在于此。 [关键词]自然法学/法的人性基础/道德性 西方的自然法学是西方存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从而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法学思潮。西方的自然法学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呢?其真谛何在?我们认为这就是因为他们能从人类乃至于整个世界事物的本性的角度来思考法律现象,努力探索法律的客观基础或人性基础。因而就使他们能站在哲学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法律现象,把法律看成是使人的行为符合人性的一种努力。这使他们形成的法观念,即自然法观念具有其它学派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能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上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法律现象。这正是西方自然法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一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人,这就决定了任何对法的研究,如果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者说任何法哲学对法的研究,都必须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抓住法现象的根本和找到理解法现象的钥匙。而西方的自然法学正是这样一种法哲学。他们正是从人性中寻找法的基础,并深信存在

一种基于人性的比现实中存在的法更高级的法,即自然法。因而,他们试图从人性中寻找理解一切法律现象的钥匙。 西方的自然法学家是从人的本性的角度来理解法律现象的,并把法律视为从属于和服务于人性的一种东西。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人类本来是社会的动物,法律实在是完成这种性质的东西。”西塞罗也说:法律“非基于人的意见之上,而是基于本性上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要研究法现象,就必须研究人的本性。他说:“我们需要的是解释法律的本质,而这个本质需要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注:[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 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的自然法学家,特别是早期的西方的自然法学家大都以研究和论述人性作为其出发点,他们从人性中推导出自然法,然后再从中论证实在法或制定法。这只要看一看其有关著作就一清二楚了。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就是这样,该书的第1章和第2章,即该书一开始,首先论述的就是人的本性,从研究中他得出人是社会政治的动物的结论,然后才论述了国家这种最高的政治团体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建立理想的国家的组织原则——正义的基本含义,认为现实中的法律只是正义原则的具体化,只是依据正义原则所设计的社会制度。因而他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8页。)再如霍布斯在其《利维坦》中也是这样。该书的第一部分也是论人类,

法律与人性之梳理

法律与人性之梳理 一、人性的内涵 所谓人性,是指人的共同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之为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有一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论断揭示了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性善论以及性善恶二元论的梳理 纵观历史,人性的理论学说有性恶论,性善论,性善恶二元论以及性无善无恶论等各种观点,其中大部分的法律思想都是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出发点的。 (一)中国法律传统中的性善论 总的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以性善论为主旋律,支持性善论者居多。性善论者主张人是天地之间善与美的结晶,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孟子就明确指出:“人之性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他认为, 人性之善就如水往下流一样是很自然很基本的事实。孔子虽未明确表明性善或恶, 但他的一些具体言论, 如对“仁”的执著就透露着人性善的倾向。汉武帝统一中国后, 采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正式作为官方哲学被推上了正统一尊的地位。此后, 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理论, 其倡导的性善论也成为封建政治模式的基石。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融合, 至宋代理学、明代心学, 人性本善的观念越来越被强化。 按照儒家的观点, 因为人性是善的, 所以人只要充分发掘内心, 就能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境界, 这正是儒家所主张的贤人政治的依托点。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自天下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专心地修身养性, 最终可以一步步实现治理天下的目标, 即内圣而后外王。于是一条“性善—贤人—治国”的逻辑形成了。在人与法的关系上重人而轻法, 所谓“有治人, 无治法。” 儒家力主人治, 统治方法是“为政以德”。孟子曰:“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及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成服也”。就是说, 统治者以德治天下就是最好的模式。在传统中国, 道德伦理系统化的表现是“礼”。然而, 礼反映的是现实的权力结构。这种结构的顶端是君权, 法律只不过是君王手中的工具,“法者, 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法律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能奴隶般地服从权力, 没有地位可言除了君主之外, 各级官吏都有不同程度的司法权, 行政和司法是合而为一的。这使得地方官成了一方的“天”, 运用法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西方法律传统中的性善论和性善恶二元论 由于西方传统宗教中“原罪说”的影响, 大部分西方学者都是主张人性恶,也有一些西方法学家持人性善的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人的本性是要过至善的生活。而法律根源于人的本性, 真正的法律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所以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实现正义的东西。如西方的自然法学家就把法归之于人的道德性, 归之于对正义的追求。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就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术”。 性善恶二元论,代表人物包括亚里士多德、洛克、孟德斯鸠、密尔、庞德等。其特点如下:(1)全面地看待人性。第一,人性是需要和理性的结合。人的低级需要

中学生满分作文:人性之光

人性之光 人性之光 八年级(14)班廖启烨 2020年5月12日,原本是极其普通的一天:老师在教师上课,同学在认真听讲,农民在田地里耕耘,工人在搬运货物………一切都是那样地常态。可就在当14点28分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这次灾难,不仅仅是四川人民的灾难,也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灾难,而是全人类的灾难!整个地球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显现了人性大爱和无私的光芒 这人生之光超越了国界: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捐钱,捐物,更有大批外国志愿者千里迢迢奔赴灾区。 这人性之光超越了政治国内左派的愤青和右派的自由主义者停止了互相的辩论和攻击,共同为灾区出钱出力,献计献策。 这人性之光超越了民族隔阂,台湾成为本次地震中最大的援助者,共计捐款20亿人民币,其中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谢长庭各自都捐了20万人民币。 这人性之光还超越了贫富:上至富豪,下至贫民,都纷纷慷慨解囊。著名富豪李嘉诚捐款1亿;而不名的乞丐也捐出了1角,一元…… 不仅如此,四川内部更是闪耀出一幅幅人性的画面:友爱的勇气,师爱的无私,母爱的伟大…… 就在地震来临之时,有一位仅15岁的少年,不仅没有慌乱,自顾自地逃出教室,还在短短的两分钟内,两次返回教室,带领7位同学脱险。就在他连抱带推地把最后1个惊吓过度的女生送出教学楼时,楼梯在他的前方跨塌……这位名叫雷

楚年的少年,他所绽放的是人性勇气的光束,我们为之钦佩。 当汶川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叫角时,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手紧紧地抱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却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双手过于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锯掉……这位难教师所绽放的人性无私的光芒,我们为之震撼。 还有以为母亲在地震到来之际,用身躯保护着他年幼的孩子,一死的代价换来了孩子的生命,更为感人的是,当救援人员在她怀里找到她的孩子时,他的孩子还在熟谁,而一旁却还放着一部手机,手机的屏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母亲所绽放的人性母爱的光辉,我们为之动容。 然而,这一个个普通的肉身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人性之光正是这一个个闪烁着光辉的灵魂的集中映射,它足以射透苍穹,照亮寰宇! 2020年5月19日,我们全中华人民在默哀中流下了眼泪。中国人,骄傲地哭吧!泪光中更彰显人性之光的灿烂!我们互相支持,我们互相搀扶,我们互相依偎,我们互相温暖! 抗震救灾,我们众志成城;一方有难,我们八方相助!让我们共同画下这人世间最壮丽的画卷――人性之光。

法律与人情范文

优秀习作一:(51分) 人情不应该凌于法律之上 大学生自掏鸟窝并从中获利,进而锒铛入狱。网友以“其不知是国家保护动物”及“罪行过重”为其开脱。殊不知,人情本不应凌于法律之上。 法律乃为人的最低底线,人皆不可逃脱。先秦时期商鞅身为立法者依然受缚于法律。更何况当今世风日下,人为鬼魅,鬼魅为人,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物质纷繁的时代,人皆利欲熏心,甚至丧失了为人的底线。张爱玲所言的爬满了蚤子的袍子已然成为现实。此时就必然要以法律的严明公正及强制性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正所谓“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法律作为为万世开太平的圣剑切不可被轻易放下。 熊培云曾言:“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诚哉斯言。人之所以为人,便是因为心怀道德的天平扼制住了自身的动物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只要其心怀道德便不会轻易做出虐杀亵渎生命之事,这事竟发生在新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因此,假如缺失了道德信仰,那么纵是有礼乐约束众人,那社会也终会沦为僵化的社会,而于街上行走之人也都不过是穿衣着帽的茹毛饮血之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而大谈道德,整天大谈道德至上无私奉献,终会变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胡适如是说。网友们对正值青春年华的小闫报以同情本无可厚非,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不可用人情及其年少无知为挡箭牌为其开脱。看似挥舞着道德及人文关怀的大旗,实则心怀“他日也有人为我开脱”的念想。此种做法,吾未见其明也。 而真正的人情与关怀应存在于当其于摘鸟窝之时将其喝住,值其于网上售卖之时将其制止,逢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之日予以宽容。而肩扛时代使命的人们应做一个于法律之下不蔓不枝之人,让自己的同伴和子女明白行使法律所允许的一切权利的真正的自由,明白什么叫做“用干净的手段去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 人情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它应是规矩方圆下的星夜焰火。 优秀习作二:(50分) 法律至上 德国法学家耶利内克有言:“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如是也。而材料中小闫因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判罪,不少人以“无知无罪,人情可恕”之由为之叫屈,但在我看来,法律至上,我们应以客观理性之态度对此负责。 法律至上,不能纵容“无知”的喧嚣大行其道。法律专家认为,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公民应当知法守法。纵使当今教育没有给学生普及燕隼是保护动物等类似的知识,但小闫因鸟获利进而又去猎捕,这种“无知”便是将我们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无形的双手。须谨记《圣经》中对规则的虔诚礼赞——“日头,光亮,天空中所陈设的星宿与规则,高于我们的生命。”而非罔顾规则法律以“无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 时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当人性道德与法律冲突时 摘要: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评判标准。作为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道德和法律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在当今社会,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范跑跑”事件,还是老人跌倒谁来扶的争论,还是洞穴探险案,我们都能看到法律与道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这其中,又不乏许多的矛盾,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矛盾,正是困扰古今法哲学的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关键词:道德、法律、法哲学、法理学 在当今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法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也被大家所熟知,大多数人都知道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拿起法律这一武器去维护。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性道德这一与法律相似却又有诸多不同的概念也对人们的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正是由社会的公理和道德来约束的。 那么,道德和法律究竟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与联系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①通俗来说,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

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②也就是说道德是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束。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立法机构结合广大群众意见,并投票通过形成的一种强制的约束力”③由此可见,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不过,前者的约束力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的是自觉遵守,而后者的约束力是国家强制力,比如公安、司法部门,后者比前者有着强的多的约束力。 时值汶川大地震七周年纪念日过去一个多月,对于“范跑跑”这一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七年前,教师范美忠正在四川一所学校上语文课时,地震突然来临。与其他教师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留下来疏散学生而是自己先冲出了教学楼。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声称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人,若再有一次选择,他还是会先逃出教学楼。这一举动遭到了当时社会各界强烈的谴责,人们纷纷怒斥他不配为人民教师,冠以“范跑跑”的称号。我想,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并没有错,更谈不上违法犯罪。但是,若是从社会道德来看,他的做法并不妥当。人民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老师们不仅在教书育人上给学子们指明方向,更在身心成长以及人身安全上关心保护着学子。范美忠的这一行为与人们心中所熟知的教师崇高的形象截然不符,更与其他教师在这场大灾难面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才出现了社会各界痛斥“范跑跑”的局面。维护自身安全,求生的本能并没有错,但是在当时的事件背景下,过

《解读人性》

《解读人性》 躲不过的险诈! 在人的世界里,永远存在着斗争。与动物世界里的斗争相比,人的斗争外表上显得更加文明和优雅,而骨子里却充满了血腥和残忍。人用锋利无比的软刀子替代了动物血光闪闪坚硬的牙齿,高明地嵌入同类的精神里,任其自动腐烂;用裹着糖衣的毒药取代了动物追捕猎物的脚步,诚恳地引诱着自己的目标,然后张开血盆大口如鳄鱼般地吞咽。。。。。。人的世界如同一座原始森林,到处隐匿着危险,也许你刚刚躲过一个不算高明的陷阱,却不知不觉地踩进另一个人布下的钩爪,就像羚羊永远无法躲避藏在草丛里的狮子的算计一样,你也永远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被人出卖。一些奸诈之徒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掩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像草丛里的狮子一样蹑手蹑脚地靠近你,等待捕食的最佳时机,而你永远也不会看见他们在暗中所动的手脚。人类永远挣扎在自相残杀的格局中而不能自拔。 许多人在生活中总是遭受失败,并不是他们的能力不足,或是时运不济,而是他们的想法过于迂腐,一味地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结果是一再被蒙被骗,而且不知不觉。人要想过得悠闲自在,就必须了解人性真相,改变人性本善的想法,彻底认清一些人的真面目。人生的陷阱无所不在,面对挥之不去的小人,了解人性的真相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处世智慧。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里,如果你不想被身边的小人所算计,你就必须比小人更懂得奸诈的技巧,变得更精明,才能洞穿他们内心正在玩弄什么诡计,老练与练达会让你识别各式各样的陷阱和危险,尽快找到成功的契机。 你要知道,你所赖以生存的尘世就是一个大猎场,与动物世界毫无差别。每个人都在处心积虑地甚至是在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有的人显得愚蠢笨拙,有的人却手法高明,笨拙者的方法未必就丑陋,高明者的方法未必就善良,这无不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幕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人性是复杂的,是一生俱来的一种意识,支配着人类在求生存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它有时散发着善良的光辉,有时则流露着丑恶的欲望。人类所有的行为都以自私为起源,自私是人类求生存的一种本能。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便可以发现:令人匪夷所思,大惑不解的事都变得合理了,人世间的种种丑恶,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是一种常态。 在本质上讲生存是无关道德的,它是一场生存竞赛,你要学会并精通生存之道,必须有研究能力以了解人。正如拉罗斯福科所说:“研究人比研究书更重要。”人是无限复杂的动物,你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去观察,研究他们,却无法了解他们。因此,从现在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就更加重要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要记住:永远不要从善良或邪恶的角度来考虑事情,而是要根据一种行为所能带来的后果来做出自己的判断或选择。比如一个处处为你着想,用意善良的人,而且想到的只有你的利益,可行动之后的结果导致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他会怎样呢?他会很自然地以各

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

浅谈人性和权力的关系 B14130427 曾晨摘要:人性与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个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与人性相辅相成。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人性与权力这样一对关系。 关键词:人性权力权力与人性的关系 一、权力 权力一个小小的字眼,却包含着难以尽述的内容,人们时而对它满对它满怀敬意与期待,时而又对它抱着厌恶与仇视。权力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做到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事,能实现一般人所不敢奢求的目的。正因为权力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能,所以它对人们的诱惑也是非常大的。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其主要角度或者从权力作为力量和能力的原有含义确定其定义,如霍布斯认为,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或者从权力主体与权力对象关系出发,按照对于权力对象的控制和影响力确定政治权力的含义。如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把权力看成一种力量,并且指明了权力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控制和影响的作用特征。 从古至今,中国人为了拥有权力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尊严的代价。中国人为什么对权力有一种执著而坚定的追求?是因为权力可以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可以成就他们无

法成就的梦想,是可以使他们获得比别人更高,高好的心理感受。为什么中国的权力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在中国从古至今,获得权力的人都可以从权力的辐射作用中得到无比多的利益、荣誉,而且这些权力拥有者往往还是别人无法监管的人,他们的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正是因为如此,拥有权力者就成了众星捧月,成了很多利益追逐者的追逐对象。以各种方式去赢得接近权力的机会,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争取让权力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是很多与权力拥有者博弈的人至始至终考虑的问题,如何用最小的代价从权力拥有者的手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也是这些人——这些权力商人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中国这个封建传统极其悠久的国家,对权力的认识与使用,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中国人在权力面前诚惶诚恐的心理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形成的,中国人对权力的顶礼膜拜更是中国这个对权力使用到了极致的国家自然而然形成的。即便是当今,人们对权力依然有很强的追求欲,整个社会对权力的追逐从来没有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任何的改变。这是当代中国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人性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关于“人性”马克

《禁闭岛》的人性及理性解读

《禁闭岛》的人性及理性解读 [摘要]好莱坞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这些电影 有些经过电影人的改编和加工成为经典。本文以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禁闭岛》 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部拍摄视角独特的悬疑心理电影,对电影中的理性和 人性进行了深度解读,电影对于自我身份认识、现实与虚构、战争、亲人之间 关系的探讨和把握都具有深刻的哲理,是一部极富思想内涵的电影,本文研究 对美国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人性及理性解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国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人性 美国作为世界电影的摇篮,每年出品大量的电影作品,其中许多电影改编 自文学作品,如《傲慢与偏见》《穿普拉达的女王》《精神病人》等由小说改 编的电影都大受好评,一些甚至成为经典,究其原因,原文学作品的优质是电 影质量的保证,但是优秀的电影作品更离不开电影人的改编和演员的出色演绎。本文以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禁闭岛》为例,分析美国文学作品改编中对人 性的把握以及对理性的解读,对研究美国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影片概述 电影《禁闭岛》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由好莱坞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并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本?金斯利两位著名影星联袂出演。故事讲述了20 世纪50年代,联邦执法官泰德与新搭档接到命令调查一起案件,丹尼尔来此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调查让妻子葬身火海的凶手。岛上记录在案的精神病人有 66人,但是还有编号67的病人存在,医生病人都否认其存在。于是泰德开始 着手调查此事,岛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扑朔迷离,随着调查的深入泰德也陷入 了重重迷雾。该电影在2010年上映后获得超高的口碑,并获得了多项电影大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电影《禁闭岛》在现实与梦境和想象之间实现了完美的 切换,故事情节安排环环紧扣,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跟随故事的发展而起伏, 悬念迭生,使得观众也不能明确区别现实与虚幻。该影片强大的制作团队加上 演员精湛的演技,让这部电影成为“世界十大悬疑心理电影”之一,影片对于 主人公心理的把握准确到位,需要观众有超高的理解能力,影片的结局更是引 发了观众对于主角身份和命运的大讨论,其精彩的对白和独特的拍摄手法,让 这部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对于人性和理性的解读更是具有深刻的哲理。 二、《禁闭岛》中的理性和人性 影片《禁闭岛》的剧情中,处处闪烁着理性与人性的光芒,剧情和场景安 排巧妙,让观众时时能感受到故事中的理性和人性。故事发生的主要的地点是 一个岛上的精神病院,而这个精神病院实行禁闭式管理,在调查的过程中泰德 发现这个应该充满人性的医院里,人性似乎只是一个摆设,这里充满了科学与 法律。每当泰德想要进行什么调查时,医院的相关人员并不配合,而且随着调 查的不断深入,泰德发现了存在岛上的一个重大的秘密:岛上正在进行一项药 物实验,而实验的对象就是岛上的精神病人,这种药物可以控制人的思维,让 人失去自我意识,从而成为一个绝对服从秩序和政府的附属品。于是泰德开始 了寻找实验对象67号病人,但是影片的结局却又峰回路转,原来泰德就是67 号病人,泰德参加了世界大战以后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虽然回到家后有温

法律与人性

法律与人性 听过老师的法学课,又拜读了几篇老师的文章之后,我深深意识到老师您心中根深蒂固的性恶论思想,这本就是很黑暗的话题,可能会有很多人对这个想法嗤之以鼻,但是我却很开心,我有队友了!不过真要说的话,我其实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意识到这点,从前我相信人性本善,好比孩童,他们如同白纸一般,天真无邪,不问世事。大概也就是哪次无聊的饭后散步,我意识到我对孩童的认识是错误的,所谓的“可爱,善良”无外乎是我们对于孩童这些涉世未深的人类新生希望的片面偏爱与主观想法,他们不是善良,他们是没有可以邪恶的资本,他们太弱小了,但哪怕只是孩童也有人类邪恶的本源特性-------无穷的欲望,他们没法直接获得想要的东西,因此他们会在玩具柜台前哭闹,他们的无力被我们曲解为可爱,长大之后,当玩具变为了赤裸裸的金钱,我们才发现,他们也是性恶的。 中国是一个更加感性而非理性的民族,因此我们在文学领域的锋芒盖过了在物理、数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我们更加相信圣人对一个国家、社会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冷冰冰的律法,就算到了法制社会,人治思想也从未远离我们。孔子被尊称为至圣,他主张用人性去改变社会、国家,他心中永远有一个“大同世界”,一个洋溢着善的世界,他的一切教育成果基本都是从思想道德领域树立的,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活,因为他违背了人性。或许也正是由于我们在这些圣人的领导下对人性的绝对信任,才让中国经历了5000年的人治,背负了5000年的封建之苦。中国古代儒生饱读诗书,通晓圣贤之道,在经历科举洗礼之后,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份子,因为我们相信人性是善良的,而他们又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于是我们便给予他们绝对的权利,推举他们成为官员乃至帝王,万人之上。但是权利的过度膨胀恰好契合了人无穷的欲望,人的堕落比升华要容易得多,洪秀全农民出身,深受统治阶级压榨,在解放各区省时也是信誓旦旦要让人人有饭吃,有地种,更是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最后还不是沦为欲望的奴隶,变成他曾经憎恨的暴政执行者。法制社会便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不信任之上,要是人人都是好人,我们要法律这东西有什么用,我们是好人,我们不偷不抢,我们处处为他人着想,法律就会显得多余了。人性是恶的,我们才要法律来制约我们不去做阻碍人类和谐发展的事情。相信人性是本恶的,我们才会懂得去怀疑,而不是绝对的信任,对人性的怀疑才能促成伟大的,公正的律法的问世。当我们怀疑圣人的决断,怀疑恶人的辩护,才能使权利收敛,使罪恶无处藏身。我们向往光明的世界,可笑的是,恰恰是人性的恶在推动法律乃至人类的发展。中国人自古相信人性本善,最后导致了人治社会的动荡与腐败,我们眼中洪水猛兽般的西方世界相信人性本恶,才会健全了法律。 最后,有这么一天,当人类的遵纪守法已经成了每个人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人类已经习惯了法律,甚至是当没有人监督我们,我们也能自觉履行,也就是我们到达儒家终极大善“慎独”的时候,法律还必要吗?在我看来,还是必要的,动物园里面的老虎从小在人的陪伴,训导之下,他们会听驯兽师的话,他们会向人撒娇,但是你敢不敢不把他关在笼子里面吗?再退一步讲,哪怕是我们尝试去驯服老虎,当老虎产下小虎后,淘汰掉我们看来具有兽性的,仅留下和善的,我们能成功吗?老虎会成为我们的宠物吗?要真的可以,人类几万年没能驯服者万兽之王,我们还真是失败啊。法律也是的,人性和老虎的兽性一样,老虎的兽性是生存的本能,可能当老虎酒足饭饱,物质上满足之后,他会对人撒撒娇,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千万别妄想去驯服这猛兽。同理,在大同世界,人人都是和善的,可是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人吃人可能也无法避免。而且,在所谓的大同世界里,出于对人性的信任,作恶者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回报,久而久之,若作恶没了束缚还能带来更多利益,自然整个社会都会堕落,因此,不管如何,人类不能没有法律,因为人性是不会改变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