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语言逻辑复习资料

社交语言逻辑复习资料

第一章语言与社会交往

第一节交际能力与语言交际

一、相关概念:

1.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任何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人们进行交际的目的是协调彼此的关系,沟通彼此的感情。

2.交际能力:就是一个人运用言语手段(口语或书面语)和副言语手段(体态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能力。

二、交际工具的类别

1.言语交际: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副言语交际:包括红绿灯、旗语、电话代码、体态语/身势语(如眉目传情、眉飞色舞、眉来眼去;点头、摇头;鞠躬、点头哈腰;亲吻、拥抱等等)

第二节语言交际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分为7大类14小类:

一、口头交际和书面语交际

根据交际所用语言的形式

1.口头交际:广泛性、随意性、多变性、生动性、创新性

2.书面交际:选择性、集中性、稳定性、平实性、保守性

二、人际交际和大众传媒交际

根据交际语言是否借助大众传播媒介。

1.人际交际:包括口头形式(交谈、演讲、讨论、论辩、记者招待会、打电话等)和书面形式(书信、通知、公文、解说词、电报、板报等)

2.大众传播交际:包括口头形式(广播、电视、电影等)和书面形式(报纸、刊物、书籍等)

三、同方言(语言)和异方言(语言)交际

根据交际所使用的语言或方言的不同。

1.同方言(语言)交际:南京话;英语

2.异方言(语言)交际:河南话/山东话,广东话/福建话,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汉语/英语(我和叶明的谈话)

四、双人交际和多人交际

根据交际者人数的多少

1.双人交际:两个人一对一的交际

2.多人交际:三个或三个以上人的交际

五、个性交际和非个性交际

根据交际者身份和角色关系的不同

1.个性交际:交际者以个人身份出现(一对一交际、少数人对少数人交际)

2.非个性交际:交际者以团体名义出现(法人代表)

六、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

根据交际是否需要第三者中介

1 .直接交际:

2 .间接交际:药家鑫-药庆卫-马延明(代理人)-兰和(律师)——律师-张显-王辉(张妙老公)-张平选(张妙父亲)

七、单向交际和双向交际

根据交际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单方面的还是双方面的

1 .单向交际

2 .双向交际

第三节语言交际的过程

一、语言交际的过程

包括话语生成过程和话语理解过程

1.话语生成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1)表述动机的产生阶段:

(2)表述意图阶段:

(3)内部言语阶段:

(4)扩展的内部言语表达阶段:

以上四个环节连贯进行的,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

2.话语理解过程

包括两个环节

(1)话语感知阶段。

(2)意义理解阶段

3.语言交际的过程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第四节语言交际的规律、语言交际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方法

一、语言交际的规律

1.实现交际目的有赖于言语行为的自我控制。

2.应遵守量力性的原则。

3.保持言语表达的自我本色。

4.了解交际对象,把握住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和心理因素。

5.顾及交际场合。

6.要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注意语言和社会的“共变”。

二、心理障碍的特征

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每个人表现得五花八门。

但是,主要有以下特征:

表情尴尬,肌肉僵硬;

呼吸急促,说话变调;

神情慌张,全身发颤;

语无伦次,动作失常;

满脸通红,头顶冒汗;

低着脑袋,不敢抬头。

三、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卑心理;

性格内向、孤僻;

准备不足;

缺乏实践。

四、心理障碍的克服方法

1.增强自信心;

2.改造个性中的积极因素,积极交往;

3.充分准备,胸有成竹;

4.加强自我锻炼;

5. 学会控制自己:

(1)调整呼吸法

(2)语速控制法

(3)闭目养神法

(4)饮料摄入法

(5)气氛转换法

第二章语言交际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交际环境

一、什么是交际环境

交际环境是指构成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围绕着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上下文等都是语言交际环境。这些对说写者来说,都是交际时必须认真考察的客观因素。

二、交际环境的类别

根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根据交际的基础分类

根据交际时以交际双方的共识为基础还是以语言社团一切成员的共识为基础,

分为:

1.主观因素:是指以交际的一方或双方的独特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制约言语交际的因素。

包括交际者所特有的思想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和习惯等带有交际者主观特点的印

记。

2.客观因素:是指以语言社团一切成员的共同认识和经验为依据而形成的参与语言交际的

因素。

(二)根据是否对语言交际起直接制约作用分类

1.直接因素:对语言交际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对象、心情等。

直接因素可以由语言表达出来,我们称之为“语言因素”;也可以由语言之外的其他因素表达出来,我们称之为“非语言因素”。

2.间接因素:对语言交际起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典章制度、风土礼俗等。

第二节交际环境的作用

交际环境具有对话语中省略部分的补足作用

例如:

买票(公交车上、火车站)

“水!”(沙漠里、病床上、防洪大堤上)

二、交际环境具有排它作用

主要起到分化歧义的作用,使多义词和多义句式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实现了单一化。

1.什么是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歧义又叫做“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歧义必须以同形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例如:

(1)发现敌人的哨兵

a.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

b.我们在前方不远处发现/敌人的哨兵。

(2)咬死了猎人的狗

a.狼群咬死了/猎人的狗。

b.咬死了猎人的、狗被捕杀了。

(3)三个学校的老师

(4)我要炒肉丝。

a.顾客对饭店的服务员说,“我要炒肉丝。”

b.厨师说,“客人点菜了,我要炒肉丝去了。”

(5)我要上课去了。

a.老师说,“我要上课去了。”

b.小学生说,“我要上课去了。”

(6)鸡不吃了

a.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

b.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

2.基于交际环境的歧义的巧妙运用

(1)有一句话: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完了。

a.丈夫念成: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完了。

b.妻子念成: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完了。

分析:男人和女人的立场不同。

(2)北京某饭店的大玻璃窗上赫然写着这样两行字:

大炒驴

饼饼肉

一时间门庭若市,吸引了很多美食家。

分析:这是利用汉字既可以横排也可以竖排的特点,在视觉上造成歧解。

(4)小贩推销的“进口”苹果

一小贩在极力推销自己的苹果,并宣称这是“进口”的。结果大家吃了后发现并没有什么特别,就去责问小贩。小贩回答:“苹果不都是进口的嘛。”大家哭笑不得。

分析:小贩利用了“进口”的多义,故意误导消费者。

三、交际环境具有扩展作用

1.交际环境的扩展作用指交际环境具有帮助言语表达者传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作用。即交际环境具有使言语表达多样化的作用。

2.举例:

a.指桑骂槐、指鸡骂狗

b.杀鸡吓猴、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

c.听话听音,锣鼓听声

四、交际环境具有制约作用

1.交际环境制约着词语的语体色彩。

例如:

母亲/妈妈,父亲/爸爸,丈夫/先生/老公/当家的/外头的/孩子爸,内人/贱内/妻子/夫人/太太/老婆/媳妇/家里的/孩子妈

2.交际环境制约着说话人的语调、语气、态度等。

例如:

(1)同一个男人在不同交际环境下的表现:

a.求婚

b.跟老婆吵架

c.报火警

d.指挥抗雪

e.教训孩子

f.汇报工作

第三节民族与语言交际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

(1)广义上的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个复杂的整体,其构成包括社会制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语言、知识、文学、艺术、建筑、家庭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如同空气一般。广义的文化常与文明通用,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狭义上的文化:狭义上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中西文化对比

总特点:

中国:集体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群体意识,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最后才是个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西方:个人主义

(以美国为代表)则强调个人主义,这一理念从17-18世纪西欧启蒙运动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一)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西方人

相互依靠自立(中西菜肴)

集体至上个人至上(战争、抢劫)

保“面子”尊严

亲密无间个人隐私

喜好共性喜好个性

人际和谐个人竞争

(二)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西方人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综合思维分析思维

注重统一注重对立

注释:

1.综合思维是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分析思维是把对象的各个成分分开来思考。

2.中国人在哲学上强调从统一的角度看待事物,在政治上强调大一统,在伦理上强调顾全大局,在心理上一般不赞成走极端,主张“中庸”。西方人强调个性,强调矛盾。

(三)中西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今尼泊尔)、释迦牟尼、西汉末年

基督教:公元1世纪、亚细亚西部、耶和华、耶稣、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圣经》、亚当、夏娃、伊甸园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穆罕默德、西亚北非、安拉、《可兰经》、唐代、清真教、回教

(四)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

访友

中国西方

约时间最好必须

赴约最好准时准时或稍晚几分钟

茶水喝不喝均可要了多少要喝

送行慢走,留步握手或拥抱

2.表扬

中:做谦虚状,口说“哪里哪里”

西:面带微笑,口说:“Thank you.

3.送礼

中:推辞,或把礼物放一边

西:接收,当面打开,赞扬

4.饮食:

中:做客时:饭不吃完,客人劝酒;筷子;发出声音

西:做客时:饭一定吃完,客人不劝酒,有的地方要求客人自带酒水;刀叉或手抓;不发出声音

5.唠家常

中:问长问短:年纪、婚否、孩子、工作、收入、房子、好友之间甚至可以问夫妻感情如何西:以上均为隐私,不可问。

6.写信:

中:从大到小

西:从小到大

(五)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1.各国的文化差别和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所使用的语言等有关。

人们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交友、接触媒体和社会等后天因素,逐步吸收文化营养,形成一整套的思维方式、观点和看法以及奋斗目标。

2.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渊源

西方文化: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

东方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即华夏文明。

4.同一文化可能产生不同甚至对立的意识形态

同一文化可能产生不同甚至对立的意识形态,有主流的,即占主导地位的,也有非主流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在中国找到了合适的文化土壤。因为:与中国文化有相通之处。《礼记》记载有世界大同的理想,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天下为公”,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5.文化本身虽有继承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的。

文化的发展时快时慢。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延续几千年,属于所谓的“超稳定型”。原因之一是科举制度。中国文化近百年却是变化多端。各种思潮。特别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更大。

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做到有效交流

1.防止民族文化中心主义

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指:认为自己的文化天经地义是最好的,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外来文化产生一种轻视甚至敌视的情绪。例如:

(1)希特勒VS犹太人

(2)美国VS印第安人

(3)汉语VS少数民族的名称:犬字旁,虫字旁

解放前的汉语中有许多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是犬字旁的,解放后,一律废除了。如:秦朝北方游牧民族犬戎,又称鬼方、混夷、犬夷、獯鬻(xun1yu4)、猃狁(xian3yun3)等,战国以后才称胡,再后又称匈奴。

华夏文明把中原以外的民族称为南蛮、北狄、东夷和西戎。

2.防止民族虚无主义

文化自卑

1.豆汁译成“北京可乐”折现文化自卑

2.天津著名的"狗不理"包子取英文名为"go believe";

3.吃穿住行“挂洋头卖国货”

上海:“西雅图”、“欧洲豪庭”、“巴萨维拉”……在上海,这些充满欧风美雨、异域气息的地名被不少开发商拿来当作了楼盘的标签。

南京:威尼斯水城

3.防止民族排外主义

盲目的排斥西方和其他一切文化。

“原教旨主义”就是典型,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思想温床.原教旨主义是指这样一种宗教现象:当感到传统的、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的最高权威受到挑战时,对这种挑战毫不妥协,仍反复重申原信仰的权威性,对挑战和妥协予以坚决回击,一旦有必要,甚至用政治和军事手段进一步表明其态度。所以,原教旨主义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抗性、排他性及战斗性。

第四节忌讳语、委婉语、模糊语——社会环境下的特殊言语形式

一、禁忌与禁忌语(忌讳语)

1.什么是禁忌(taboo):

Taboo音译为“塔布”,意译为“禁忌”。

来源: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

内容: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贱物”之所以需要回避,是因为它会玷污神灵,其结果轻则引发灾难和疾病,重则招致杀身之祸。

2.什么是禁忌语(taboo words):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用来代替的词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理缺陷禁忌等。

3.禁忌语的种类

(1)生老病死

(2)皇帝、祖先、长辈的名、字、号禁忌:李世民

(3)数字禁忌:四十三

(4)身体部位

(5)排泄物

(6)生育

(7)性

(8)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十大诫命”之一就是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凡是妄称上帝者,“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死后定被罚入地狱。

十条诫命

1.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

4.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5.当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心。

4.现代英语中的禁忌语

“四字母词”(four letterword):

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了一条法令,禁止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使用七个“四字母词”:fuck(交媾),piss(小便),shit(粪便),cunt(阴道),tit(乳头),motherfuck-er(乱伦之

子),cocksucker(口淫者)。

二、委婉语

1.什么是委婉语(euphemism)

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

2.委婉语的类别

分成两大类:

(1)传统委婉语:

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象生、病、死、葬、性、裸、拉、撒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那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这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2)所谓文体委婉语:

实际上是恭维话、溢美之词,与禁忌语并无关系。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为了避免刺激,或是为了争取合作,有时会采用夸饰的手法,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称。

国际关系中如果称对方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poor and backward country),恐怕双方的关系就会陷入僵局。即便是“underdeveloped”人家也不见得高兴,于是便有了developing country和emerging country(新兴国家)。

3.委婉语的使用原则

一是若即若离的原则,

一是美好中听的原则。

4.委婉语的作用

三个作用:

一是避免刺激,给人以安慰;

二是消除粗俗,给人以文雅;

三是摒弃陈腐,给人以新颖。

善于委婉,这是心灵美、修养高的表现。

5.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一般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构词手段,拼写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等。

(1)合词法(compounding)。如:gezudna(goes+under+“床下放”,即夜壶)。

(2)反成法(backformation) 反成法是通过删除假想中的词缀来构成委婉词。由于这种构词法产词是不大,所以造出的词大多新颖别致,用来代替常见的敏感词,也能收到委婉的效果。如:bugle(盗窃,由burglar[夜盗]盗删去“词尾”而成,用以替代。

(3)首字母组合法(acronym)首字母组合法是将禁忌词语或敏感词语的第一个字母抽出来拼合在一起借以掩饰。如:BM(bowel movement,大便)the Big C (癌症)

(4)截短法(clipping)截短法是将一些词语斩头去尾以掩饰。如:gents(Gentlement's Room)(男厕所)lav (lavatory,厕所)

(5)曲读异拼法(phonetic distortion)曲读异拼法是有意将禁忌词语的发音略加变动,借以避讳。如:god, gosh(god 上帝)

(6)压韵替代法(rhyming slang)压韵替代法是利用一些词语与禁忌词语押韵的特点来取而代之。如:sis, (piss 小便)

(7)逆拼法(backslang)逆拼法是将一些禁忌或敏感的单词自后向前拼写,以便避讳。如:elly-bay(belly肚子)

(8)首字母异拼法(respelling of initials)首字母异拼法是将一些禁忌或敏感单词的首字母按照发音拼写出来,效果委婉。如:dee(damn,该死)

(9)标点符号法(punctuation)如:d--(damn该死的)son of a -- (son of a bitch,狗娘养的)(10)同义词替代法(synonyms)如:slim(苗条的,即skinny,皮包骨头)

(11)模糊词语法(fuzzy words)。如:affair(事物,即桃色事件)

(12)儿语法(nurseryism)借用儿童用语来充当委婉语。小孩子讲话天真无邪,如果大人,

尤其是中年人模仿儿语,有时效果是既委婉又幽默。如:pee-pee(小便)poo-poo(大便)(13)反面着笔法(negation)从相反的角度去表达那些令人不快的事物,效果有时会比正面直说婉转些。如:unwise(不聪明,即,愚蠢的)

(14)比喻法(metaphorical transfer)根据禁忌事物的特点,将其描绘成具有相同特点的可以接受的事物。如:go to sleep forever(长眠,即die死去)

(15)借代法(metonymical transfer)用整体来代替那些不便直言的局面。如:chest(胸部,即breast乳房)

(16)低调说法(understatement)如一种明抑实扬、言轻义重的含蓄的说法,用来表达不愉快的事情时,效果委婉,听者易于接受。smelly (有味道,即stinking,发臭)

三、模糊语

1、模糊语言是人类思维的模糊性的表现:

人类思维意识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本身包括两个方面:精确、清晰的一面和模糊的一面。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精确表达的词语和模糊性词语。语言中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类模糊性思维的积极成果。

2.模糊语言是客观事实模糊性的表现

客观现实中大量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没有清晰的界限,并不是非此即彼,泾渭分明,而是处

于亦此亦彼,寓此于彼,难舍难分的状态之中,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所谓的模糊性,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就是模糊事物,称谓这种事物的词语就称为模糊性词语,如建立在对立关系上的形容

词冷、热、明、暗等等,都是相对而言,它们之间不可能树立起明确的界限。

3.模糊语的分类

(1)词义界限模糊。

指词汇意义或语义边界模糊。例如:就词义范围而言,city比town大,而town又比village 大。多大算city?

颜色词:赤、橙、黄、绿、青、蓝、紫

年龄词: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大龄青年、中年、老年等等。

(2)相对概念模糊。

指一些修饰语所形容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人人一致的标准。

如“大”:大眼睛、大树、大楼、天已经大亮、大为高兴

“小”:“小小年纪”到底算几岁?

一只猫重五公斤,人们一定会说:“这只猫真大呀。

”而一头刚出生的幼象,尽管其体重和形体都要超过这只猫几十倍,但人们仍然会说:“这头象真小。

“远”和“近”、“宽”和“窄”、“轻”和“重”等等,它们所表示的都是相对概念,没有具体的定量标准。

(3)近似概念模糊。

指一些习惯固定的概念,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圆”、“方”、“扁”等,它们在语用上不求精确,只求近似。

例如:“环城路”并非绝对呈环状围绕着城市的街道。又如:法国的地形从地图上看大致呈六角形,我们可以说“France is hexagonal(六角形),”但该句绝不能理解为法国是具有6个30度

角的几何图形。

(4)限制语模糊。

语言上的这类模糊是由模糊限制语造成的。“模糊限制语“是一些有意用来把事物弄得

含糊不清的词语。它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一种模糊语言。如:大概、可能、差不多、也许、估计、我想、据推测、

4.模糊语的作用

(1)使话语更加得体、合适。

交际中适当使用模糊性词语可以使话语变得更加得体,有时模糊甚至比精确更合适。例如:当有人问你火车站在什么地方,你只要回答“请一直向北走。”

一个人问路的故事。多长时间。老人。走。生气。测速度。

(2)使言语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有礼貌。

模糊性词语有时可以使说话人遵守礼貌原则,取得好的交际效果。例如,海关工作人员常说:“Do you have any-thing to declare?”这里之所以用“anything”而不用“something”,

就是因为anything具有不肯定性,即模糊性,从而表达了对乘客的信任和尊重。

(3)使言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法国诗人马拉美:“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你那模糊的文字变得面目全非。”这在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以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为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使语言表达更加灵活。

BBC Radio News中某警察局发言人在答记者提问时说:“I can tell you that ap-proximately eleven people are helping us with our enquiries”.这里approximately是“大约,近似”的意思。其实,说话者明明知道确实有11人在协助调查,但所处的官方地位使他出言谨慎,使用了模糊的近似数字表达法。

(5)使言语表达更加有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J.A.Goguen说:“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别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

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像大纲、简介、简报、摘要等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它们的叙述都很简略,具有模糊性,但传递的信息却很多。

第三章语言交际与交际对象

第一节称呼

称呼使用的基本原则:尊重

使用称呼语要注意的四条原则

1.多用敬称、谦称

敬称:令尊、先生、女士、老人家、贵姓、贵国、贵公司、贵校、前辈(韩国)您、请问谦称:贱内、犬子、鄙人、在下、晚辈、学生

2.要记住对方的名字。

会给人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牢记他人的姓名,这是语言之中最甜蜜也最有力的部分。(卡耐基《人性的弱点》89页)

3.称呼要恰当,并因时因地而灵活变化。

注意:

(1)称呼要符合对方的身份和职业。

同志、师傅、老师、先生、女士、老板、小姐、服务员、阿姨、大姐、大哥、二哥、(2)称呼要符合交际场合。

正式:先生、女士、

非正式:师傅、老板、大姐、大嫂、阿姨、阿婆

4.称呼要注意对方的心理因素

知识界:非亲属称谓,如教授、老师、先生、女士、同志

非知识界:亲属称谓,如大叔、大妈(赵本山小品)、大爷、大娘、老爷爷、大姐(徐州话)、大妹子(东北话)、大哥、大嫂

女性:特别是城市女性。不喜欢被人称呼为“老ⅹⅹ”,怕老心理。

第二节语言交际与性别

性别方言:由男女性别差异构成的语言变体叫做性别方言。

导致性别语言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一、性别方言的表现形式

(一)女性比男性在语言运用上更接近标准语。

(二)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礼貌用语和委婉语。

(三)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颜色词。

女性在颜色的区分上更细致。

(四)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感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最高级形式。

二、性别方言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地位

妇女使用的语言形式常要比男子更接近于标准语。

原因:妇女地位比男子低。妇女通过诸如语言、服饰、容貌等来弥补自己社会地位的不足。(二)气质归属问题

女子:文雅——女人味——标准语特征

男子:粗豪——男子气质——非标准语特征

男子为了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质而去使用非标准语。

(三)心理发展因素

1.自少年时代至青年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要比男性大1-5岁。

小学女生比男生优秀。

2.青春期以后,男性大多爱冒险、好逞强,女性大多文静柔弱、有依赖性。

3.女性在审美方面比男性要细致、深刻。

(四)生理上的原因:

女性声带:长、薄、细

男性声带:短、厚、粗

表现在发音上:女性音高比男性高,声音尖细,有穿透力。

三、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偏见

性别偏见: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也可以变现为女性对男性的偏见。

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偏见:通常指语言对女性的偏见。

性别偏见的表现形式

(一)以男性为规范

上帝造人:亚当、夏娃

“他们”:不明性别;没有必要指出性别;既有男性也有女性的一群人

man:成年男性;泛指人类

中外情形如此。性别歧视是通例。孔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种话,当时男人会视为“共识”。在父权当道的社会,性别歧视的语言很常见。

世界语中的性别词以男性为标准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创制的世界语中,名词都以具有男性特征的O结尾,相对的女性的名词,只要在O前加上字母组合in即可。如:

patro(父亲) patrino(母亲)

fratro(兄弟) fratrino(姐妹)

(二)贬义词大多与女性有关

奸、佞、嫖、姘、妄、婊、娼、妓、

妖、嫉妒、娈

(三)男女两性的语序排列不同。

许多国家和民族把男性当“物种之范”,在语言中,语序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如:

称呼语类:男女、夫妻、夫妇、子女、公婆、兄妹、哥嫂、祖父母、外祖父母

成语:男尊女卑、男男女女、男耕女织、男欢女爱、男婚女嫁、男女有别、夫唱妇随

贬义词:男盗女娼、男不男女不女、狗男女

动物:公母、雌雄、鸳鸯、凤凰、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四)专门的男性用词和女性用词

汉语中,有些词没有相对应的词。如:

有无

休妻休夫?

续弦?

贞女、节妇贞男、节夫?

四、怎样与异性交际

总原则:

1.注意对方与自己在心理上的不相容点以及由此造成的言语风格的差别。

2.注意把握自己在交际中的性别地位,从而增强与异性交往的凝聚力。

就男性而言,要大方自如、注重理性思辨。

就女性而言,要雍容大度而不骄傲自负,自尊而不自卑,热情而不轻佻,文雅而不呆板。

第三节语言交际与性格

一、怎样从言语透视人的性格

(一)根据说话的内容来看

1.喜欢怀旧的话题的人:

喜欢怀旧话题的人,一般来讲,多是对目前的境遇不满,但又有虚荣心。因此,希望忘却现实,回到过去。

2.喜欢不满的话题的人:

内心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但是却没有实现,不能正视现实,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3.爱用典故的人:

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目的是抬高自己的身份。这种人在精神上还很幼稚。

4.爱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的人:

“我”:自信心强,独立性和主体性也很强。自我显示的欲望也很重。

“我们”:谦逊、或者缺少独立性。

5.使用恭敬语的人:

一般表示尊重。但是,在熟悉的人之间用恭敬语表示说话人有心理上的不平衡,表示不满或者明示与朋友关系的疏远。

6.以自我为中心话题的人:

不听别人把话说完,突然插话,并且话题离原来的话题相差很远。这种人往往是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欲都很强,时时处处都想占据优势。

7.谈话中从不谈及自己的人:

在交际中,很少说出自己的想法,过分注重倾听对方的谈话。这种人表面上谦恭、善解人意,实际上内心非常孤独、寂寞,很难结交真正的朋友。

说话时的快慢速度反映了人的性格:

1.快速:

性格:开朗、豁达、为人热情、不拘小节

2.中速:

性格:遇事沉稳、有把握,做事有条不紊,属于“能靠得住”的人

3.慢速:

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三、与不同性格的人谈话的原则

总原则:对诚实的人应以诚恳待之,对奸狡之徒只能似尊实戒,对善妒者不可矜才炫能,对多疑者不可多言多语。

具体而言,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对性格开朗、豪放者

快言快语、爽直、坦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对性格内向、孤僻者

多用婉转、暗示和商讨的语气,慎重选择词语来表达思想。

3.对办事严谨、为人忠厚的人

选择朴实而稳重的话语

4.对圆滑、世故、虚伪的人

单刀直入、开诚布公、言辞庄重严谨

5.对脾气暴躁的人

以耐心大度为原则,说话力争不拖泥带水。

6.对自尊心特强的人

应当首先表现出服从,从启发和自责方面入手,言语尽量谦和、委婉

第三节语言交际与文化程度

交际者的文化程度的差异影响着对言语表现形式的理解,因此,言语的表现形式要尽量使用交际对象的文化层次。

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选择文雅的语言;

对于文化程度低的人,选择平俗的语言。

第五节语言交际与年龄

一、人的年龄

每个人都有三个年龄层次,即:

实际年龄

心理年龄

生理年龄

二、心理年龄

(一)什么是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

(二)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心理时期:

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三)每个心理年龄期具有的心理特点

幼儿期:天真活泼;

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进入剧烈动荡期;

中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倾向忧郁、猜疑。

三、生理年龄

生理年龄:是指生理发育成长的年龄。与实际年龄亦不一定完全一致,如营养不良的人生理发育延迟,也就是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四、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的标准

两方面的标准:

(1)个体的实际年龄必须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

(2)个体的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与该时期身份、角色相符合的心理特征。

如:小大人、老顽童

五、语言交际与年龄的关系

(一)年龄——心理——话题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心理特征不一样,在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话题进行交流。

(二)不同年龄的不同话题

少年:零食、童话书、网络小游戏、玩具

青年:理想、明星、探险、旅游、游戏

中年:婚姻、家庭、事业、孩子、国内外形势

老年:养生保健、子女、怀旧

(三)询问不同年龄的用语

孩子:你几岁了?

青少年:你多大了?

中年人:您的年龄是——?

老年人:您高寿?您多大岁数了?

注意:对于青年和中年女性要谨慎对待,一般不问对方的年龄。

第六节人际交际的空间距离

身体语言——人际距离

一个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一、人际距离的涵义

人际距离是指交往过程中个体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与他人在地理空间上保持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地位、身份、个性、民族、文化、性别、双方关系等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身体的空间距离,此种空间距离,在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

文化背景不同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

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

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身体语言权威手册》一书作者艾伦·皮斯表示:“德国是一个喜欢保持距离的国家,他们并不太喜欢热烈拥抱。但是如果你去到意大利,给意大利人一个热情拥抱,他们会觉得你很可爱。”

二、人际距离的特点

私有性

伸缩性

隐蔽性

达意性

三、人际距离的四种类型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种类型: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

亲密距离的范围:近范围:0 ~15厘米

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远范围:15~44厘米

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一项对比试验表明,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得快,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的速度会比那些不受抚摸的婴儿快出47%。

因此专家们认为,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敏感的距离,每个人都必须谨慎地把握这个距离。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

个人距离的范围:近范围:45~76厘米

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一般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相遇,往往在这个距离内问候和交谈。

远范围:76~122厘米

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社交距离的范围:近范围:1.2~2.1米

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例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为了保护客户的机密,银行要求其他客户必须站在“一米线”之外。这也是顾客与售货员和一般朋友之间的合适距离。

远范围:2.1~3.7米

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比如,商务会谈,预审员审讯罪犯,运动员隔着乒乓桌交谈等等。这种距离在发出“我看得见你,请稍为离开点”的要求。

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又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因为这个景别的视觉效果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只有两米左右。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

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

公众距离的范围:近范围:3.7~7.6米

如讲课等,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也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远范围:7.6米以上

如演讲等,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

四、人际距离的意义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例1:狮子的领域感

狮子的领域感——凶猛的狮子和驯狮员之间的接触如果驯狮人太逼近它,进入了狮子的领域的“危险”地界中,它就会退却。当它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时,就会转身反抗。

驯狮员巧妙地利用了狮子的领域感,来进行表演。他不断地向狮子逼近,狮子本能地退却。随着驯狮员的进逼,它一直退到了台上设置的与观众隔绝的铁笼边上。狮子的退路被铁栅拦住了,被迫转过头来,向着驯狮人咆哮。驯狮员却故意装做不理会狮子的这个警号,乘机拿了一张平台放在自己和狮子中间,犹如我们隔着桌子把烟灰缸推向对方一样,做进一步的侵入。

于是,狮子反抗了,它转身笔直地走来,爬上平台来干涉驯狮员。这时候,驯狮员便敏捷地离开狮子领域感中的危险地界,于是,狮子不再反击,而是留在平台上,继续吼叫着发出它的警告,希望驯狮员不要再来侵犯它的领域。

观众在欣赏这个驯狮节目时,往往误以为是驯狮员手中的鞭子或棍棒使猛兽如此地听话,自动跳上了平台。

例2:“按摩门”事件中布什的心理距离

在2006年7月初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八国峰会上,美国总统布什突然走到德国女总理默克尔的身后,把双手放在她的双肩上进行按摩。毫无心理准备的默克尔肩膀一缩,举起双手意图挣脱,布什方才讪讪地走开,留下默克尔目送着布什的身影,满脸尴尬……

第四章非语言交际

第一节什么是非言语交际

一、非言语交际(或非言语行为)的含义:

有狭义与广义的不同理解。

1.广义的非言语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2. 狭义的非言语交际:指一个人(或多个人)不利用言语形式或只利用副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信息被另一个人(或多个人)接收的交际行为。

生活中的非言语交际举例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望、闻、切”就利用了非言语交际对患者进行观察。

——京剧演员强调“唱做念打”,其中“唱、念”是言语艺术,“做、打”则是非言语表演艺术。

——公安人员抓扒手往往借助“一看目,二看眼,三看表现,四看动作”,“四条经验”无一不是与怀疑对象的非言语表现有关。

汉语中的非言语交际词语举例

汉语语汇中就蕴含有汉族人丰富多采的非言语交际信息:

(1)直接描摹:点明身体部位的状态和活动方式,或指出体态语的专门名称:摩拳擦掌,交头接耳,袖手旁观,指手划脚,扪心自问,扬眉吐气,侧目而视,点头称是,眉来眼去,促膝谈心……

(2)间接描摹:不具体点明身体部位的状态或活动方式:

丑态百出,得意忘形,气势汹汹,装疯卖傻,落落大方,英姿焕发,泰然自若,嫣然一笑,凶相毕露,和颜悦色……

(3)借物描摹:借助其他事物的姿态特点来描写人的某些体态表现,或借助某种社会现象中人的习用体态或自然物、自然现象的某些特征来比喻:抱头鼠窜,呆若木鸡,鹅行鸭步,龙行虎步,动如脱兔,冷若冰霜,暴跳如雷,目光如豆,如坐针毡,铁面无私……

3.非言语交际的通俗定义

非言语行为,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是指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但大多数学者将声调、音量、停顿、犹豫等副语言现象也一并收入非言语表达方式一道研究。

4.副语言行为(paralanguage)

副语言行为可理解为非语词(意即不涉及言语内容)的声音行为,比如一个人说话的腔调。副语言行为对交际的影响可从下面一例中看出: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了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们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厅外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

综上所述,非言语交际可限定为:一个人(或多个人)不利用言语形式或只利用副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信息被另一个人(或多个人)接收的交际行为。

二、非言语交际的类型

1.非语言交际的类型:

对非言语交际方式,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法,而且各子系统往往出现相互交叉或包容现象。一般而言,可以由深到浅地划分出以下几个子系统:

(1)时间学(chronemics)——研究人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及其意义。

(2)空间学(proxemics)——研究人际距离及空间使用方式及其意义。

(3)身势学(kinesics)——研究人们的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身体动作(body movements)、手势(gestures)等。

(4)体触学(haptics)——研究身体接触所传达的信息。

(5)外表(physical appearance)——研究人们的肤色、衣着打扮及身体形态等。

(6)目光学(oculesics)——研究人们通过目光接触(eye contact),眨眼(blinks),眼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