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和工业结构明显升级,服务业发展迅猛,现代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但同时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美国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欧国家开始改变高负债消费方式,纷纷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概念,政策关注点再次转移到制造业上,产业形态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调整,从过度服务业化向制造业回归调整。全球市场正在发生深度变化:一是美欧等发达国家正在培育战略产业,支持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二是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比中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发展高端产业的“挤压”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的大趋势,从国情出发,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存量提升与增量调整两个方面同步抓起,找准薄弱环节与主

—1 —

攻方向,正确处理好服务业与制造业、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关系,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从服务业发展不足转向服务业大国的目标。在未来5年时间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应当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此,应正确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第一,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随着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并向其他产业的渗透,生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主题。曾经创造了20世纪辉煌的制造业,在今天还能不能继续发挥作用?其实,从当今世界来看,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没有强大制造业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而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可以预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发挥其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主要资源供应方的作用。尽管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但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还是占有重要地位。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制造业的发达可以促进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达也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将有很

—2 —

大的提高,传统的制造业产品将融入智能化的功能,形成高端制造业。

第二,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还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是因为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已经过时,而我国的市场潜力最大所在也是传统产业,这里面有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所选择,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盲目一味地追求最新技术的发展,脱离市场需求,耗资巨大建成的高技术项目,反而会变成一个经营包袱。技术领先只是为市场创造条件,但市场认可不认可,还有许多技术之外的东西,比如成本、价格、管理、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为传统产业服务,不仅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的需要,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离开传统产业,就会缺乏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应更加重视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其升级换代,从经济增长的结果来看,传统产业升级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不是发展与被改造的关系,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齐头并进、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关系。

第三,产业升级与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的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基础产

—3 —

业提供的物质技术手段。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能源、交通、城市公用设施、环保等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整个产业升级提供物质基础。从目前的供给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基础产业与传统产业都面临结构调整、升级的变化。若不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为基础,基础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粗放型的,不具有竞争力。为彻底解决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解决其供求结构问题,需要基础产业本身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提高基础产业自身的素质和产品档次,尽快实现由基础产业大国向基础产业强国的跨越。

第四,出口导向型与内需型产业结构的关系。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制造业产能供给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要实现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关键是要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当前,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最大潜力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条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市民化的步伐,对扩大内需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带来巨量消费,另一方面会对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另一途径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二条渠道来实现,一是将公共资源投入重点更多地转向农村,加强农村路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民消费成本;二是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购买能力。

—4 —

稳增长稳物价稳社会大局

目前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处于从政策性刺激增长向自主性常态增长的过渡阶段。展望今年,我们应以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由于外需持续减弱,内在结构长期积累的不可持续因素,注定今年稳增长的任务相当繁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2年中国经济主基调定为稳中求进。为什么要确定这样一个主基调?因为2012年中国经济面对的外部环境肯定不如去年,会遇到一个更为复杂严峻的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现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已经完成融入到整个世界经济当中,在这种状况下,发达国家出了问题,我们也难以独善其身。如欧债危机,欧洲和中国有三个第一,欧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洲是中国第一大商品出口地,欧洲现在是中国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第一大来源地。有这样三个第一,他们出了问题,我们必然受到影响。外部需求问题上,要做好困难的思想准备。从国内而言,我们的问题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去年一、二、三、四季度的GDP逐季回落,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出口增速都呈现逐季下降的局面。虽然从去年下半年物价开始回落,但导致物价上涨的深层次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尽管在2011年的年底两个月,物价回落到4.2%、4.1%这个水平,但是在2012年,我们

—5 —

在物价问题上还是不能盲目乐观。我们面对的困难相当之多,在这个复杂的严峻的局面下,我们中国经济需要稳中求进,这个稳是三个稳:第一要稳经济增长,第二要稳物价,第三要稳住社会大局,其中“稳增长”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稳增长呢?因为现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下行状态。经济下行有三个原因:一是主动调控的结果,2008年我们遇到世界金融危机,为了战胜危机,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性刺激经济的措施,但是作为经济来讲,不能长时间靠刺激。我们去年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从政策刺激的增长回归到常态,就是把这些刺激性的政策取消,恢复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使经济增长走到健康的常态,因此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增长速度下滑。这是我们主动调控的结果,是正常的。二是外部环境不佳,世界经济需求不振,出口受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三是自身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缺乏实质性的推进,现在已经到了各种问题并发的阶段,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凸显。我们这次叫稳增长,2008年叫保增长,保和稳不一样,2008年我们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增长速度降到6.2%,当时15%的企业关门倒闭,2%的企业减产,上千万人失业。现在,经济增长虽然下行,但是2011年的中国经济仍然保持9.2%的增长,下行的幅度还是不大,而且下行还有我们主观调控的作用在内,所以我们现在提稳增长。保增长必须下大力气,采取政策

—6 —

措施,下点猛药,而稳增长就没有必要像2008年那样用巨大投资去拉动。稳增长的目的就是控制经济增长继续下行,如果再掉的话,我们的就业会出问题。民生之本是就业,如果就业出问题,社会稳定也会出问题。经济增长速度再下滑,企业利润会出问题,城乡经济收入增长会出问题。因此稳增长至关重要,他是三个稳当中最主要的环节。

稳增长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要稳定外需;一个就是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我们还是要千方百计的稳定出口,在困难的状况下,我们一定要稳住出口政策,同时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稳出口不单稳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和优化出口结构。我们现在出口的服装鞋帽,等于给全世界的所有老外平均每人每年做三件半衣服两双鞋。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这么大的出口数量,没有一个自己的品牌,我们耗费了资源,污染了自己,只是赚点微薄的劳务费而已,所以我们不能单一稳定数量,而是要提高我们出口产品附加值和质量。稳出口不但要稳定老客户,还要开拓新客户,不但稳出口传统产品,还要开拓新产品。由于外部环境不佳,今年的出口拉动力可能不会很强。

稳增长更重要是要扩大内需。什么叫内需呢?内需就是投资加消费。投资分三块,一块叫基础设施投资,一块叫企业的更新改造,扩大再生产投资,还有一块房地产。过去更多靠基础设施投资,2008年、2009年4万亿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7 —

重大作用。投资增长率去年以来逐月下降,12月份已经降到8.7%。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也是这样,2011年总体不错,但是现在企业更新改造、创新的内在动力远远不足。最后是房地产,去年新开工1000万余套保障房,今年再新开工700万余套,大数加在一起保障房建设今年约1800万套,往年商品房八九百万套。今年房地产在建规模不会小,增速下来但在建规模会很大。房地产的关联度强,产业链长,对整个经济增长拉动非常大。一个房地产业,相关60多个行业,只要真正投入就能稳增长。房地产还事关就业,目前我们跨省流动的农民工有一个多亿,其中男性农民工的一半是在建筑业,所以这个行业对就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越是重要,越要健康发展。房地产的问题是价格疯涨,原因是大量的投机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推高了房价,又导致相当数量的房子闲置,而真正需要房子的人买不起,所以房子的价格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已经变成社会问题,变成了民生问题,所以我们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扩大内需,不但要稳定投资增长速度,更主要的是要扩大消费。目前也呈现出内部消费动力不足、收入差距大造成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消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收入的增加,文化和文明程度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这叫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消费以2000年为转折点,在2000年以前中国消费更多的是放在衣食,2000年以后更多的放在住和行,所以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从

—8 —

衣食向住行结构升级。这个消费结构的升级与客观历史阶段,导致中国两大产业红红火火,一个汽车、一个房地产。这两个产业产业链比较长,一个汽车行业可以拉动相关156个行业,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大。今年一方面要完善调控,使这两个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增长;另一方面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如对优质教育、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很大,为什么不通过改革的办法加大投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再比如老年市场,中国是全世界惟一一个60岁以上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的养老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保姆、家庭医生等行业,如果形成新热点,又能符合服务业发展。因此,投资应保持一定增速,同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要想扩大消费,让消费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的拉动力,关键在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要让消费者有钱,就要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使它成为内需的基础。2011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长11.4%,收入增速30年来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去年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4%,但仍未超过全年GDP9.2%的增速。还没有达到中央“十二五”规划中的实现GDP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目标。要看成绩,也要看差距。另外一方面就是让大家要敢于消费。现在人们有了钱也不敢花钱。因为我们社会保障还不健全。高房价、看病贵、上学难,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困扰着,所以人们不敢花钱。今年一定要加大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公共福利的支出,加大社会保

—9 —

障的支出,财政政策将加大向民生领域倾斜。

第二就是稳物价。前年下半年开始,物价逐月攀升,物价成了全国人民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复杂,主要是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太大1994、1988年通货膨胀,当然也有紧缩政策等等,但是最主要是行政办法,国务院派人到各个省查项目,砍项目,这个物价就下来了。这次不行,这次多了收缩性通货膨胀,国际上价格暴涨,国际市场上什么都涨了。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国,由于我们高能耗的增长方式,我们相当多的原材料,石油55%以上靠进口,铁矿石进口更高了,全世界大豆基本上都被我们买来了,国际市场价格暴涨,通过进口的渠道传达到我们国内,提高我们物价,这一点我们只能被动接受。

这次物价上涨有一个重要特点,推高物价总水平的是食品,这就导致大家天天面对高物价,顿顿都遭遇通货膨胀,社会反响特别大。就国内来讲,导致物价上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我们的农业基础太薄弱了,特别是农产品流通体系渠道少、环节多,层层推高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没有得到更多的好处,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城里的消费者没有得到实惠。现在农村一面是千家万户小生产,另一面是千变万化大市场。现在把这两方面对接的千斤重担交给农民,农民扛不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各级领导干部不要干预农民的生产,而要帮助农民搞好流通,降低流通成本。还

—10 —

有一个中国经济经过30年发展,现在进入各种要素成本上升阶段,现在劳工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各种要素成本上涨推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不单单是价格问题,更是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所以今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宏观调控,控制物价总水平。

第三就是稳社会大局。前两个稳是根本,前两个没有稳住,社会就不稳。要做到这三个稳,靠的是三个进:—是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持续进步;二是改善民生上要有进步,最终还要靠民生;三是改革开放要有实质性的推进。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上下一心,形成合力,推动经济走上有活力、可持续的增长轨道。

我国经济增长的五大潜力

内容提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完全能保持更长时间,眼下一些消极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仍处于合理区间且符合宏观调控预期,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仍蕴藏巨大潜力,至少在5个方面还没有释放出来。

—11 —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经济增速出现逐季下降,一季度9.7%,二季度9.5%,三季度9.1%,四季度8.9%,全年增长9.2%。对此,国内外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已经历30年,增长的潜力差不多用完了;还有的人认为,中国到2013年就要实现硬着陆,中国的快速增长期到此就结束了。如何厘清认识,树立信心,同时又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风险评估,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完全能保持更长时间,郑新立认为,眼下一些消极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仍处于合理区间且符合宏观调控预期,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仍蕴藏巨大潜力,至少在5个方面还没有释放出来。

郑新立分析,第一是需求潜力。现在,我国的人均GDP只有4000多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11年年底城镇化率已出现一个历史标志性的数字,达到51.27%。需求潜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城镇化带来的巨大需求。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能稳定下来。若中国的城镇化率今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持续20年才能达到70%。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以及个人消费增长,这个潜力是很大的。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成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

—12 —

潜力所在。只要我们采取措施,不断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潜力就能释放出来。可以预计,再用10多年的时间,到2026年,中国的人均GDP再翻一番半,可达到120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12000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的分界线。所以,中国再保持10多年的快速增长,到2026年,我们才算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当我们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经济总量就能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摘取经济总量的世界金牌。至此,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还没有结束,至少还可以再延长5年,到2030年。到那时,中国人均GDP可达到17000美元。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之后,经济快速增长期才告结束。

另一方面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将扩大内需,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10年,我国投资率达到48.6%,是历史上最高的。最终消费率降到47.4%,投资率第一次超过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则下降到33.8%。美国居民消费率是70%左右,比我国高出一倍。“十二五”时期,我们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刺激消费,把居民消费提高10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4万亿至5万亿元,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投资和消费的潜力足以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3 —

第二是资本潜力。“我国资本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郑新立指出,到2011年底,人民币货币总量已超过80万亿元,银行金融资产总量超过110万亿元。这么大的资金量周转速度比较慢,原因在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通过改革金融体制,把民间资金的活力激发出来,把100多万亿元资金用好,加快周转速度,能够支持未来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而且今后每年基础货币还要不断增加。特别是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积累了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相当一部分购买了美国的国债。现在美元贬值,我们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为了避免外汇储备缩水,根本途径是通过扩大海外投资,把外汇储备变成能源资源储备,变成物质储备,并能打破制约中国经济未来长远发展的能源、资源瓶颈。通过扩大国际并购,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破长远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外汇储备,能满足半年的进口用汇所需就够了,我国合理的外汇储备应为1万亿美元。因此,我们可以拿出2万多亿美元用于海外投资,以获得更多的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渠道,通过国际并购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郑新立强调,把资本利用好,可以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三是劳动力潜力。现在全国有2.8亿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有6.6亿人。全国有18亿亩耕地,一个劳动力才种6.4亩地。

—14 —

“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能种几千亩地,欧洲一个人能种几百亩地,为什么中国一个农民只能种6亩多地?”郑新立认为,关键是土地资源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将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民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二、三产业,并把他们的子女吸引到城市里居住,变成城市居民。2010年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例高达36.7%,农业增加值占GDP 比例只有10.1%,就是说3.7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仅相当于一个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的价值。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扩大消费,还有助于释放劳动力潜力,满足中国未来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共转移了2亿多农业劳动力,现在还有2.8亿农业劳动力,保留不到1亿就足够了,因此,还有2亿多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这个潜力很大。

第四是技术潜力。现在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通过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可以利用现成的科技资源提升我们的生产水平。而且还要看到,我们提出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以来,政府、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技术成果开始涌现,这决定我们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支撑产业升级。2009年,中国申请国际专利8000项,美国申请50000项,是中国的6倍多;但到2010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略有下降,中国申请国际专利则增长了30%以上,美国与中国的比例下降到

—15 —

3.6:1。按照这个速度,到2015年左右,中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有可能接近或超过美国,这意味着,我们在创新能力方面将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尽管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我们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一般产业技术上,我们可以赶上和超过美国。这种技术进步可以支撑中国未来20年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

第五是土地潜力。关于这一点,郑新立特别强调,我国土地资源除了现在的荒滩地、山坡地的资源可以利用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资源,就是农村的村庄建设用地。现在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共计22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县、城关镇以上的城市用地5万平方公里,建制镇和村占了17万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了13万平方公里。换算成亩就是,建制镇和村占了2.6亿亩,村庄宅基地占了2亿亩。现在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家中房屋空置,很多村变成空壳村。根据经验,村庄整治之后,可以节约占地50%,就是说村庄建设用地可以节约1亿亩,包括镇在内可以节约1.3亿亩。这些土地可用以补充耕地和建设用地。

从国际上看,日本的快速增长期保持了20年,韩国的快速增长期保持了30年。郑新立最后强调,面对巨大潜力和诸多体制机制的优势,我国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更长的快速增长新记录。只要我们通过改革,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再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16 —

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2011年7月18日凌晨3时,富士康一名员工跳楼,年仅21岁。这使得大家又想起了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连续发生的14起跳楼事件。这种不正常的自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呼吁建立起一种基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来保障企业员工的权利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涵盖管理体系、劳动合同、童工、强迫劳动或强制劳动、工作时间、薪酬与福利、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权、歧视、骚扰与虐待、职业健康与安全等诸多方面,而建立规范而有责任感的劳资关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每天商业活动之外附加的内容,而应该是贯穿一个企业所有流程的活动。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许多竞争优势:树立品牌形象和提高企业声誉,吸引、留住优秀的员工,让员工从心底为这个企业折服,为在此企业工作而自豪,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信心,这也是员工无形中得到的精神福利。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认为,企业有责任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应对员工、员工的家庭、当地社区以及整个社会合作并改

—1 —

善生活质量做出承诺。欧盟的定义为:“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世界银行给出的看法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各种界定都显示出一个共同的观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兼顾员工、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以实现长期的经营战略。

一些企业劳资关系失衡的表现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大公司尤其是国有公司对传统的经营理念进行反思,并在管理实践上引入社会责任的约束标准,其中主要包括产品质量认证体系ISO9000、安全认证体系ISO14000和目前的社会道德责任认证体系SA8000。但是,中国一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具体承担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受经济利润驱使、单纯追求最大利润,但对企业员工和全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足够的认知。

员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代表

—2 —

着企业形象,还是企业危机的承担者。员工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且处于企业的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员工责任,即保证生产安全和员工职业健康,保护员工合法利益得到实现。在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仅尽力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并且根据员工的特点制定了员工的职业规划,定期进行教育培训,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但是,我国仍有不少企业存在侵犯员工权益的行为,这类问题在少数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劳资关系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工作环境和条件恶劣,安全事故频发。据国家安监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情况统计: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工矿商贸企业:事故8431起,死亡10616人。煤矿:事故1403起,死亡2433人。我国产煤百万吨死亡率接近4, 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监管生产安全的力度,但矿难并没有绝迹。显然,仅把矿难归咎于高危行业所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仅靠政府免职一些渎职的官员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劳动合同问题。《劳动合同法》实施前,企业故意不签劳动合同,员工在遇到拖欠工资、安全事故、职业病时拿不出证据。特别是一些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恶劣且安全事故频发的企业,

—3 —

甚至通过不签订劳动合同而避免负责任。《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迫于法律的约束不得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但有些企业利用劳动者唯恐失业的心理,对员工的限制比较多,而对企业的限制比较少,当出现事故时企业有最终解释权。2011年9月,5名自称曾在深圳GUCCI旗舰店工作的离职员工在网络上发表公开信,爆料公司对员工在门店上班时的行为规定有100多项,很多规定严格限制员工的生理需求,甚至“喝水必须要向上级申请,上洗手间也必须得到许可,上洗手间的时间被严格限制在5分钟内”。甚至有些企业要求劳动者在空白合同上签字,以为自己争取主动权。

3.用工歧视。劳务派遣员工遭遇用工歧视:《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一些企业为规避“同工同酬”的规定,部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混岗上班,派遣工的工资明显低于正式员工。据了解,劳务派遣工与同工种、同岗位的正式员工相比,收入水平差距一般在1倍以上,有的甚至有几倍的差距。劳务派遣工多数没有正式工的福利待遇,如住房公积金、各类补贴、年休假待遇等等。

4.超时加班现象严重。我国《劳动法》规定,我国实行每天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对于加班规定,要在与工会和劳动者本人协商后才可进行,且每天不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延长,每天也不能超过3小时,每月累计不得超过36小时,并且员工依法可享受高于正常工资的加班加点

—4 —

2020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

费投入达到494.2亿元,是2006年79.8亿元的6.19倍;科学技术支 出资金达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 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 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 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11.17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 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 拥有科技相关人员24.99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 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 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 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 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 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49.42亿元,在全国位列第10位,投入强度仅为1.23%,远低于全国的2.11%。企业 科技创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能得 到有效解决,有利于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在建设之中。第三,科技 创新产出尤其是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增长,但质量亟待提高。2016年,河南省申请发明专利9.5万件,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国内申请的 比重由2002年的2.26%上升至2.86%。2016年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 4.9万件,比2004年增长14.8倍,占国内授权的比重由2002年的 2.19%上升至 3.02%。由此可见河南省专利数量快速上升,但缺少全球 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更少;国内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的同时,国际专利数量较少,知识产权及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亟待提高。第四,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河南省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月 2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运用——以浙江为例 姜塍林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 摘 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及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当前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推进高度化以巩固发展我国经济。因此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02—02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以达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 ,1623—1687)最先研究了产业结构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Clark ,1905—1989)揭示了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继而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1985)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首先上升,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非工业化阶段的来临,又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之所以以这样的规律演进,是因为不同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而逐利的本质驱使资本不断地从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流动,从而不断地从总体上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进而促成了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的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等等。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一方面,专业化和分工一起,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自然进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可分解成为由各个人执行的各个基本操作单位。一旦不同的基本操作能由不同的人来执行,分工就出现了。在分工条件下,人们将有关的技术运用于某一基本操作过程,逐步掌握并能熟练执行这一基本操作,从而实现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化。专业化与分工一起,使得某一产品的生产由某一企业来完成,使同类产品的生产由某一行业和部门来完成,也使得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单一性和多样性。于是,由专业化与分工决定的生产要素在各个企 业、行业和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就在单一性产品和多样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同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技术体系,使该部门或产业同其他部门或产业的技术关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或产业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其次,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的发明和利用,这就必然要把社会生产活动引向新领域,从而扩大了分工的范围,促使专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导致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再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劳动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这种转移必然伴随物质生产资料的转移,引起其它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而打破原有生产要素在各产业和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比例关系,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最后,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收入,从而打破了原有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会在产业宽度、产业深度、产业形态、产业融合、产业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朝着深度、广度和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升级。 三、以浙江产业机构调整为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对浙江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实现新一轮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只有建立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和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以科技依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脊梁。要挺直脊梁就要不断增强浙江工业的产业层级和竞争力。主要是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在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大企业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实现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改变。 目前,浙江主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浙江海洋资源丰富,临海面积辽阔,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应充分依托港口资源发展现代大工业,改变工业结构偏轻偏小的不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强宁波、温州、台州、嘉兴、舟山这5个沿海城市临港产业布局的协调互动,努力使临港工业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优势。在产业选择上,主要是加快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突出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把浙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石化基地。统筹规划船舶工业发展,推动船舶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重点

专题产业升级和优化

历年真题回顾 学业水平测试2015年 (二)读长三角都市圈相关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铁矿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之一。 45.2012年长三角都市圈部分城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显示,上海、杭州、南京的第________产业比重超过50%,表明这些城市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服务功能;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表明该地区仍然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基地;舟山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6.在长三角都市圈中,马鞍山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分析马鞍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3分) 学业水平测试2014年

(四)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浙江省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0%,河流和湖泊众多,耕地面积有限。 材料二:在产业结构研究中,常运用区位商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所谓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区位商越大,表明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越强。 46.由图l可见,在三大产业中,浙江省的产业在全国该产业中具 有优势。(1分) 47.浙江省农业中渔业的区位商是2.4,分析浙江省渔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 (2分) 48.浙江省工业部门中最薄弱的是哪一行业?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第四章 第二节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江苏省职业学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 (2007—2008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名称07城轨1、2计算机1、2 电气1、2动漫1、2 课程名称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授课教师谢贵兵 学校南铁院苏州校区

课题序 号授课班 级 07城轨1、2计算机1、2 电气1、2动漫1、2 授课课 时2 授课形 式 阅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练习法比较法 授课章 节 名称 第四章第二节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使用教 具 教学目 的(一)、知识要求: 1.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的知识(1)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必要性 (2)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2.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三大产业的分类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信息产业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4.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运用的知识结合个人生活的经验,谈谈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认识和评价现实的能力:如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等 (三)思想觉悟要求: 今天的职校的学生,明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方政,激发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重 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 信息产业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5.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教学难 点1.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信息产业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4.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必要性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 业教学后 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典型例题 一、下表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七年内,国内部分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单位:万人),读表回答问题。(共10分) 、表格中各产业七年内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业;按三大产业划分,该产业属于第产业;该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产业转移。 2、表格中就业人数增加较多的产业部门大多属于密集型产业。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的纺织业带来生机,我国纺织业有力的产业区位条件主要是(至少答两点): 4、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纺织业逐步向地区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的不断进步,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将逐步被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第产业比较将大幅提高。 答案:1、农一二三2、劳动3、纺织原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4、内陆技术(知识) 三 解析:该题要求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所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产业结构的转移,经济发达地区原来较低层次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地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值将明显增加。 二、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的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教投入加大、 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改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的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 比()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回答:①从现状到未来, 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 势是向______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______。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______,需要向______的地方转移。 答案:(1)C (2)①服务业②知识或智慧③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解析:本题试图表现的是由于计算机及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科技、工业革命及产业的升级换代,可谓紧密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图中联线表达的含义来看,并未体现什么“速度”、“程度”问题,而是表现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产业部门的对应升级的趋势。图中与各产业联系的中介是“工商、金融、专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这表明未来劳动职业转化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传统就业岗位较缺乏),而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是以计算机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知识与技术。该假想区域的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可能转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因而在本地区可能消失。 三、分析全国与上海市产业结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战略,目前正在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面努力。 上海市不同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下面我将通过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认识,来分析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产比重持续降低,三产比重明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变化。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例偏低,而且近几年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的水平上出现了比重增幅趋缓,甚至近两年出现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3.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和升级战略措施。 “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体制改革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 1.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针对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独立成篇,这是历次五年规划中的第一次。总的要求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具体战略:(1)把服务业当作产业对待。(2)优先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十一五”期间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3)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这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动力。 2.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任务。 《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2)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服务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动力。) (3)相互关系: ①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须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的工业化。) ②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因此,必须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离开了工业化的信息化,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③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为一体,才能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及其特点(“新”在何处?) (1)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即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新”在何处?)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②“新”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西方发达国家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后为治理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 ③“新”在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十六大报告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新桥中学程小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掌握上海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情况;了解我国的、松江 的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2.举例说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与优化的意义;认识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 之间的内在联系。 3.提高从图表资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通过阅读各种相关的图表资料,采用学生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教学难点: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之间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农民工 二、产业结构 1、读“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比较”图,思考: 中国产业结构呈现怎样的特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什么不同? 2、师生共同分析。 三、产业结构升级与转移: (一)产业结构升级: 1、阅读教材P101第一段,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涵义。 2、读“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人口如何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3、师生共同分析。 (二)产业转移: 1、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读“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图”,并与全国比较。 2、案例分析——上海的纺织工业。 3、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4、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台湾产业向大陆。 案例分析——吸引台湾企业在松江投资办厂因素可能有哪些?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归纳。 5、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四、产业结构优化: 1.西藏与上海产业结构比较:结构异同点?原因分析。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归纳。 2.产业结构优化涵义。 3.学生观看“中国产业结构”的视频,思考。 4.读图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 五、小结本课: 六、练习: 教学说明: 本节课采用较多的数据资料,在设计教学时,紧密结合上海“十一五”规划及松江的外资(尤其是台资)企业多情况,采用学生讨论、比较、读图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理解产业结构升级、转移与优化的意义。 通过中外、上海与西藏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协调发展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产业调整带动创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认为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新的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就业。 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近年来,就业压力加大,而且每年都有新增就业人数,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可以提供,给社会的良性发展埋下隐患,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与我国的发展理念不相符。站在我个人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却没有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当前,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吸纳就业人数很强,这一点我觉得国家应提供相应的鼓励措施,从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入口寻求突破,以一个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其实,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也有一段时间了,而且发展也较好,只是和实体经济相比,规模方面相对小很多。但近年来发展的异常迅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带动了很大一批人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形成良性循环。2014年最令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其IPO融资规模也创造了历史,世界再一次把眼光看向中国,马云在成为中国首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个千万富翁,成为很多人的偶像。从阿里巴巴的成功不难看出,寻找一个新的消费点一个新的产业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网购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坐在电脑前轻轻地点下鼠标,你就可以轻松的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减少了很多的成本。每年的11.11也成为购物狂欢节,每年的11.11的单日消费记录都被刷新,人们的消费理念在逐步改变,网店取代实体店的说法也被广泛提起。 以阿里巴巴为例,第一:从就业的吸纳能力上看,其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淘宝,天猫的网店有数千家,并且因为其门槛较低,网店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因为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巨大。只要你的产品好,就不用担心自己的产品没人买。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言,实体店的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税收,并且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回收成本时间也较长,门槛较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上海市2015年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安排》

上海市2015年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安排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七次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上海产业能级,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2015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安排,现制定2015年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方法和工作机制,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指示和“四个锁定”(锁定企业项目、锁定调整地块、锁定调整时间、锁定区县责任)的具体要求。以“同步考虑转型发展与调整淘汰”为基本出发点,加强战略性主动调整,建立倒逼与引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统筹规划、分年度实施,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专项、重点企业”,推进104区块提升、195区域转型及198区域调整,强化运用制度、政策、法律、市场化机制及资金扶持等综合手段,不断完善与创新调整机制及标准,依法调整、主动调整、成片调整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六个提升”综合效应(行业结构优化效应、产业布局调整效应、节能减排环境效应、城市安全管理效应、生态环境提升效应、产城融合发展效应)。 二、主要目标

“锁定项目”1000项,“锁定地块”“4+X”1区域,“锁定时间”明确进度节点,“锁定责任”明确区县责任主体的总体目标要求,重点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压减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低效用地型等一般制造业企业,调整不符合规划的企业,实现污染排放物、安全隐患点、能源消耗量持续减少,同时不断释放存量资源。(各区县调整任务见下表) 表1、重点区县结构调整计划安排情况 1“4+X”是指南大、桃浦、吴淞、高桥地区+其他区县关注的重点区域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应对目前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偏高、服务业落后等的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 2 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 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 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十分严峻的挑战。就国际市场而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融合,国内外市场界限逐步消失。面对着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产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中国要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就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与增长空间、争取在新的世界分工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结构的转换成本,同时降低结构转换风险。 就国内市场而言,目前需求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动:消费需求从满足一般的生活日用,逐步向高档次的生活日用转变。这使国内的投资需求也随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产生变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投资需求增长迅速。面对这种国内市场经济形势,中国实现经济增长,只能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适应新的需求结构,并由此产生投资品产业的生产技术结构升级。 一、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中,科技创新特别就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原创性意义的自主创新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一)自主创新就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必由途径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在90%以上,我国只有45%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到3倍,而我国只有80%。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全面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素质。 (二)自主创新能加快第二产业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就是第二产业方面的问题。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特别在真正的高新技术方面,我国多数企业还不具优势。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其关键在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三)自主创新能促进传统产业高级化 传统产业仍就是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主体,但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各经济区域中传统产业的发展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必须同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产业的结构化如何进行升级,有什么号的对策以及建议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与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探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采用1995-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问题,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讨论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最后提出以科技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但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全省经济效率和增长速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是河南面临的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是河南当前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一、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6年研究与发展试验(R&D)经费投入达到亿元,是2006年亿元的

倍;科学技术支出资金达亿元,比上年增长%。近年来,河南科技实力显著提升,逐步发展并形成了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等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培育出了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同比增长个百分点。河南省专利的国内申请受理量和申请授权量均大幅增长。2016年在国内申请的有效专利数达148862件,为2007年的倍。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目前大部分科技创新指标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发达省份,整体与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河南省创新人力资本相对数量不高,关键性人才不足。2016年河南省拥有科技相关人员万人,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仅23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差距明显,也远低于周边省份。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河南省创新资金投入总量与先进省份仍有差距,且支出结构有待改善,支出效率有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河南省科技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上河南省仍属于薄弱地区。2016年河南省研发(R&D)经费投入总额为亿元,在全国位列第

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2016版)概要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负面清单 (2016版)

目录 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表格版) (1) 1.1 编制说明 (1) 1.2 限制类清单 (2) 1.3 淘汰类清单 (10) 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条文版) (23) 2.1 编制说明 (23) 2.2 限制类、淘汰类清单 (24) 三、附录 (43) 3.1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 (43) 3.2 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 (73) 3.3 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第一批) (93) 3.4 电信行业淘汰目录 (97)

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表格版) 1.1 编制说明 为进一步加大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效指导各区县、集团公司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市经信委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制定了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2015版)(以下简称《负面清单》)。本《负面清单》涉及电力、化工、电子、钢铁、有色、建材、医药、机械、轻工、纺织、印刷、船舶、电信等15个行业,共488项内容(淘汰类316项、限制类172项,其中包括产品能效限定值类28项、环境污染类17项、高耗水工艺类13项),可作为相关单位开展结构调整、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差别电价政策、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依据。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编制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上海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差别电价实施管理办法》。 2.限制或淘汰期限。条目后括号内年份为限制或淘汰期限,如“(2017年)”是指应于 2017年底前限制或淘汰,未标年份的应立即限制或淘汰。 3.调整措施。①、属于限制类、淘汰类的企业、工艺、装备、产品等以及环境污染违法情况的,按规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②、对《负面清单》中所列淘汰类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应按规定期限淘汰,届时一律不得生产、销售、使用和转移。如企业未按规定实施整改,相关信息将记入该企业信用档案,提供给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4.条目说明。①、本市已公布的相关目录与《负面清单》不一致的,以《负面清单》为准。对已列入国家相关目录但本《负面清单》未包含的项目,仍严格进行限制或淘汰。②、本《负面清单》部分条目涉及到的相关标准均未注实施日期,其标准以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为准;③、国家已颁布产品能效限定值标准但本《负面清单》未涉及的,仍严格按照限制类条目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浅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摘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应对目前面临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消耗偏高、服务业落后等的挑战,我们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以我为主,综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加强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换和升级过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继成为增长的主导产业。(2)一些高速增长行业相继出现,带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3)资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使整个经济向着资源节约和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推进。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在整体上正向着资源节约型的方向转变。200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3倍,而能源消耗仅增长了2.2倍。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为0.4。1980年,每万吨标准煤消耗仅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750万元,到2000年,同样的能源消耗,能够产出GDP2182万元。中国20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今后结构优化升级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技术约束更加明显,有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开放带来的结构升级空间减小。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战略。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前些年,我们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科技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环境之中,有大量先进技术跨国转移,跨国公司将许多新技术在其全球生产体系内使用,有些技术还很快向海外企业转让。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引进技术的空间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虽然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予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1991—2000年,中国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为55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期的1/36,约为韩国的1/2。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约为19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美国的1/16。 其次,重要资源国内供给压力加大。目前,中国资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给仍然很紧张,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紧张问题。石油进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12272万吨,比2003年增长34.8%,成品油进口3788万吨,增长34.l%。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加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的产出效率显著低,表现为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仅能生产的GDP 为1.04美元,同年,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巴西为2.75美元,墨西哥为4.09美元,土耳其为2美元。不过,还需要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单位能耗的产出能力明显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产出的GDP,高收入国家为4.82美元,而低收入国家仅仅为0.7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1.35美元。中国为1.04美元。相同组别的印度,该指标为0.9美元,印尼为0.93美元。这组对比表明:(1)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国际比较显示的一般趋势,目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