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毕业论文2007

劳动法毕业论文2007

试论我国劳动维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颁布实施以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很大的一个主题就是关注民生、关注群众利益、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关注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关注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的调处,以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我认为劳动维权在这些领域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国家近些年来颁布和劳动法与之配套的《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工资法》.《安全生产法》.《社会保障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法律法规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我国劳动权益保护现状、热点和难点以及近年新出台的与广大劳动者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劳动法,和谐社会,劳动权益保护,协调社会矛盾

目录

摘要 (Ⅰ)

目录 (Ⅱ)

一、中国劳动法的发展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 (1)

(一)劳动维权趋势的不断发展 (1)

(二)劳动维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2)

二、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投诉热点与解决劳动纠纷的原则 (2)

(一)就业平等原则是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 (2)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基本措施 (2)

(三)不能忽略的权益——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3)

三、我国劳动维权保护制度的一些具体举措 (4)

(一)最底工资的标准 (4)

(二)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4)

(三)社会保险和福利 (5)

四、完善我国劳动维权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5)

(一)依然存在的危害劳动维权的问题 (5)

(二)加强监督劳动维权保护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试论我国劳动维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入世后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势必带来企业变形的全球化趋势,因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很多中国的民营已逐步与世界同步,其经济模式也慢慢地和国际接轨。但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处于旧的观念之中,从而屡屡发生劳动侵权事件.因此只有将更多的劳动维权保护纳入法律的范畴,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劳动维权的保护工作,从而达到法律保护的同步。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我国调整劳动关系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企业应对社会责任认证的需要.只要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才能磨合各方的利益.劳动关系既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是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劳动关系理顺了,社会才会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分治制度、相关劳动保障法规的不健全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工会组织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工人权益的权力,,使得现时工人(包括农民工)的利益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在我国城市中,被称为我国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包括农民工)也并比其革命时期的同盟军——农民要好多少?国有企业工人大面积的下岗;各地的民营、外资企业以不同的理由克扣工人的工资,使得原本各地政府为保障工人基本生活所需而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变为一纸空文,或者即使兑现了最低工资标准,也是把“最低工资标准”当成了“一般工资标准”;农民工的带有歧视性的低工资;部分工人长期作为企业的临时工而得不到劳动合同的保障;“血汗工厂”肆无忌惮的吮吸着工人们的血汗以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是我国长期以来最基本的方针和政策. 本文试对我国劳动权益保护现状、热点和难点以及近年新出台的与广大劳动人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观点与建议。

一、中国劳动法的发展和完善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自1994年颁布以来,确切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也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一法律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劳动维权趋势的不断发展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①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这是06年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的。

(二)劳动维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劳动维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调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范工资分配秩序。继续推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着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对高收入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改革现行“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建立注重预防和调解、突出仲裁优势和作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逐步在市(地)级以上城市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实体性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二、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投诉热点与解决劳动纠纷的原则

据报道和有关劳动维权组织的统计资料,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投诉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平等原则是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

促进就业是国家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基本方针,然而有关就业平等的投诉却屡屡不止,这一问题也成为促进就业的障碍物.从许多现实的例子都可以反映出来.。一位参与过招聘的某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表示:女生处于劣势地位已成为招聘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不少用人单位即使不打出只考虑男生的要求,也会在具体操作中对男生和女生进行不平等处理。在筛选简历以及面试中的考量时,都会倾向于男生。这位负责人指出:“有些用人单位是嫌女生将来要生育,到时候还要聘用临时工接手她的一摊儿工作,为人事部门添麻烦”;另一部分用人单位则戴着有色眼镜,认为女生干活少或者认为女生工作质量没有男生高.从这个事例上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这是很落伍的意识,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第二章的第十三条的“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②男女在生理体质上的不同,总会带来社会分工的不同,可某些职业,确实可能为女性带来伤害。于是《劳动法》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这本是出于保护女性的考虑,然而某些单位却将之“大肆发挥”,以“不适合女性”为借口拒绝要人。不过,《就业促进法》总算能让女性长长出口气了。将“保障公平就业”等原则性的法律条文细化为“哪些岗位不适合妇女”等可操作性条款。给需要工作的女性一份安全的工作,让需要休息的女性安心回家,自主选择就业时间,自由选择就业岗位,正是现代社会应追求的文明元素,而这都是离不开法律支持的。所以促进就业平等才是促进就业的基本措施。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基本措施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报道(烟台晚报): 李某和企业签订了3年劳动合同,离期满还有几天时,被企业提前解聘。之后,企业以合同期满为由,拒绝支付经济补

偿金。日前,职工李某为此申诉到福山劳动仲裁委,得到支持。李某是福山人,2004年8月应聘到该区一企业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为2004年8月31日至2007年8月31日。今年8月合同即将到期,企业不打算再与李某续约,于8月25日由单位提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了劳动合同,并于当天给李某出具了解除合同证明。李某向单位索要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该企业认为合同期满,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李某向福山区劳动仲裁委提起申诉,要求单位支付解除合同经济补偿金。庭审中,该企业辩称: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日期,由于企业疏忽,只不过比合同上的终止日期提前了几天,不应支付李某经济补偿金,③按照《劳动法》及《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应依法支付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经调解双方未达成一致协议,裁决企业败诉。

劳动合同是职工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双方最终解决劳动纠纷的依据.也是保障劳动者的有法律效用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去制定.例如: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劳动合同订立形式应当注明双方的名称住所,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劳动者的身份证.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所以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推动各类企业普遍与职工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基本措施。

(三)不能忽略的权益——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般而言加班而不支付报酬侵害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但是否索要加班费是员工个人的权利,现实是,现在有许多人都放弃了这个权力。这些劳动者可能是考虑到投诉之后的举证难问题,其实只要平常多留个心眼,找机会把自己加班的记录复制一份,再加上当月的工资条,就可举证。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法定休假日里安排劳动者加班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里安排劳动者加班工作的,应首先安排补休,不能补休的,则应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实行轮班工作制的,法定休假日工作按加班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职工一样,都可享受节假日的加薪待遇,但家政服务和保姆并不在此列。因为按目前的法律规定,他们还不属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所以还不能享有节假日加班加薪待遇。对加班族不敢举报的行为,劳动部门认为,劳动者应该树立自我维权意识,对有侵权行为的企业及时举报,员工权益受损可以通过3种途径进行维权。首先,可以向企业工会或当地工会部门投诉;其次,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再次,如果企业存在不发加班工资或拖欠工资问题,员工还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对裁决不服的,还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按规定,企业除了依法补足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外,还要按不足部分的25%支付补偿金。但要引起注意的是,申请劳动仲裁的员工必须从发生劳动争议起两个月之内,否则就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时效。所以劳动权益在你手,据理力争真要开口。

三、我国劳动维权保护制度的一些具体举措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最底工资的标准

在我国,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其中“加班加点工资”和劳动者因探亲假、婚丧假以及其他按照规定休假期间,依法参加国家和社会活动等都不能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也不能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此外职工病假、事假、待工期间的工资待遇;企业因生产经营发生困难,按有关规定经政府批准或者有关部门裁定关闭、整顿、进入破产程序的,均不适用最低工资的规定。因此最低工资的标准有效的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了劳动维权保护制度

(二)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根据《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令第9号)等规定,对女职工进行特殊保护的内容是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规定一定的禁忌劳动范围,即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以及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二是对女职工在经期、孕期、生育期、哺乳期提供特殊保护,如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本人从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看到这样的一个事例:已怀孕四个月的白领Bonnie

在富力天河商务大厦一私人公司任职设计,今年5月入职,准备在10月底注册结婚。因为未过试用期,担心被公司借机“炒鱿”,于是就想方设法在转正前对同事和老板隐瞒“孕情”。做了5个月公司都未主动提出和她签转正合同,Bonnie很无奈。考虑到转正后才有产假、婚假等“福利”,Bonnie除了隐瞒之外都没什么办法。为了隐瞒孕情,Bonnie每天都穿着较为宽松的衣服上班,但就真的不知能瞒多久。与Bonnie一样,曾经在一间通信公司当接线员的薇薇去年也曾经在试用期内隐瞒怀孕,后来被老板发现而直接劝退。④该公司甚至要求已婚未生育员工在签转正合同的时候签订另一份协议,承诺一年内不得生育,否则解除合约。站在企业的立场,雇佣怀孕的女员工,无疑是赔本的买卖,而对女工来说,在身心、经济都最需要照顾的时候惨遭辞退,令人感觉世态炎凉、毫无保障。由此事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可以发现这家公司违反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但由于职工的自我保护薄弱,往往忽略了就在身边的权益.让用人单位漠视有关法律法规的存在。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据有关组织的调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于2002年在北京、广

州、东莞、深圳、哈尔滨、太原、西安、石家庄8个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一项综合调查显示,在整个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未成年工的比例平均约为10%,其中,广州、东莞和石家庄超过了10%。而在这些未成年工中,16岁以下的童工平均又占到10%。未成年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区,35%以上的未成年工上岗前没有经过体检,35%不能获得任何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只有20%的未成年工能定期体检。在山西和石家庄等地,70%以上被调查的未成年工在被招录时证件审查并不认真,不审查证件的情况比较多见;大部分的未成年工在上岗前并没有受过培训,32%以上的未成年工上岗前没有经过体检,43%不能获得任何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对未成年工实施特殊保护,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国的《劳动法》等法律中对未成年工的保护提出了各项法律要求。

(三)社会保险和福利

社会保险和福利是国家为了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福利待遇并且老有所依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四、完善我国劳动维权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依然存在的危害劳动维权的问题

1.正保障民工的权益?

目前我国跨地区流动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有2亿人,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两个是来自农村地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业户口劳动力已占57%,由此可见,农民工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由于农民工的文化、技能素质相对较低,社会地位较低,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受到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国务院研究室在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里援引了关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组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农民工从业人数较高的煤炭生产企业,每年因事故死亡6000多人。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很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高。

从这篇报告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事例,就是尽管我国已经发布和实施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150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标准500多项,但是由于各

地有关部门执行力的问题,通常再好的法律法规也变成一张白纸。几乎每天在新闻报道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事例:某地方发生矿难,导致X人死亡,X人严重受伤……; 某地方的工地X名工人因未做好安全措施,不幸发生事故,黑心老板不但没有赔偿一分钱,而且连夜逃跑……。谁真正保障民工的权益?我想最终还是政府,只有通过强化政府责任、严厉惩处违法、建立监督机制,以及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等措施,使不法企业主有所顾忌,不敢违法。另外在农民外出务工前和上岗前培训中都要加入有关内容,免费印发宣传资料。

2.歧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在城市的一些宾馆.餐馆.商场.店铺的门口大多张贴的招工广告都是要求年龄在18-22岁之间。然而我们只会习以为常,几乎很少有类似的投诉个案,许多人也认为这些楼面工作的人员应当是一些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但深思一层年介三十的下岗职工就不适合这份工作吗?当然不是!年龄只是用人单位的一个圈圈游戏,其实他们已经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二条业平等原则,因为平等就业权也包括了三层意义:一是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就业的权利和资格,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宗教信仰.经济能力等受到限制;二是在应聘某一职位时,任何公民都需要平等地参与竞争,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也不得对任何人予以歧视;三平等不等同于同等,平等是指对符合要求.符合特殊职位条件的人,应给予他们

平等的机会,而不是不论条件如何都同等对待。所以只要符合该行业的上岗条件就应当一视同仁,不得存在任何的歧视。确实年龄歧视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但有多人会真正的重视它,当社会的经济发生了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行业待遇差距化慢慢缩小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就不会让人给漠视了。记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就有那么一个单位——平等就业委员会,他们走的比我们还前,类似如此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执行力度都比较有成效。实际上只要我们劳动法规制订的更细一些;我们的有关部门监管力度放的更大一些;我们的劳动者维权意识更强一些,我相信这个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

(二)加强监督劳动维权保护

加强监督劳动维权保护首要的就是加强政府的监管工作,深入开展劳动

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此外加强新闻的监督: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定期对违反劳动法事件进行曝光,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量。实行举报有奖制度。

劳动维权保护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事项之一,在未来的经济高速的发展的同时劳资关系也发生变化,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也随着变化而变化,因此完善和发展我国劳动维权保护制度,不但是改善社会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而且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注释

①关怀《法学杂志》2007年版,(160期)

②舒丹《劳动法新解读》,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

③曲通春主编(合同未到期提前被解聘)水母网-烟台晚报, 10月27日

④赵丽君主编(试用期怀孕怕被炒大肚员工瞒得就瞒-有不少企业以身试法)广州日报,2007.10.27

参考文献

[1] 舒丹《劳动法新解读》,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 关怀《法学杂志》2007年版,(160期)

[3] 郑尚元《劳动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关怀《劳动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 赵丽君主编(试用期怀孕怕被炒大肚员工瞒得就瞒-有不少企业以身试法)广

州日报,2007.10.27

[7] 曲通春主编(合同未到期提前被解聘) 水母网-烟台晚报, 10月27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