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光谷发展趋势及竞争优势

武汉光谷发展趋势及竞争优势

武汉光谷发展趋势及竞争优势
武汉光谷发展趋势及竞争优势

武汉光谷将变“独立城市”

中国光谷要变为世界光谷,世界光谷长什么样?昨日,武汉市政府原则通过《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根据总体规划,10年后,光谷企业总收入要达到3万亿,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第一梯队、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以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为战略,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的产业架构。

在新的10年,光谷将肩负“中国创造”的国家战略重任,真正成长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光谷”,全面跻身于世界舞台。

518平方公里成为“独立城市”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大光谷”将扩大至518平方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块头”。未来10年,形成“一轴六心、三区两城、两楔多廊”的空间格局。

其中,“六心”是指光谷综合服务区为主中心,鲁巷为副中心,在花山、左岭、流芳和牛山湖构建四大支撑中心;“三区两城”是指关山科研集聚区、豹澥综合服务区、未来城创新研发区和严东湖科技生态城和牛山湖科技生态城。

值得注意的是,5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282平方公里为生态保护区,其中,137平方公里为“禁建区”。东湖示范区内,南北有九峰森林保护区及龙泉

山风景区两大生态板块,外围构建东湖、南湖、汤逊湖、梁子湖、鸭儿湖等湖滨生态保护圈。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表示,东湖示范区要从“开发区”向“新城市”转变,成为“独立城市”。

参与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

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如何享誉全球?未来10年,东湖示范区将布局九大产业园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

九大产业园区分别为关山光电子产业园、流芳大学科技产业园、佛祖岭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左岭产业配套园、生物产业园、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园和枫树现代服务产业园。

市长唐良智表示,“世界光谷”就是要成为“自主创新”的聚集区、示范区,成为新兴产业的高端制造基地和辐射源。

建设11条现代有轨电车

在法国、巴塞罗那、迪拜等国外广泛应用的低碳有轨电车,不久有望在光谷看到。

据悉,东湖示范区将引入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将规划11条有轨电车线路,形成“3纵7横1环”的现代有轨电车网络。近期,该区将建设有轨电车1、3、5、6号线,建设里程为50公里。

据介绍,有轨电车属轻铁的一种,不仅运量大,缓解公共交通,而且环保无污染、安全性能好,又非常漂亮,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品质。“可以想象,在城市的中心,一列长约三四十米的列车,宽敞明亮,运行几近无声,快速在路面滑行,这样的城市很时尚。”据了解,有轨电车有20米、30米、40米几种规格,可以乘坐140人、200人、300人。

另外,还有4条地铁穿过东湖示范区,包括地铁交通2号线、9号线、11

号线和30号线。

对外交通也十分便捷。示范区将总体形成“五横四纵”的快速网络,规划建设武汉至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城际铁路,新建左岭站、花山站、南湖东站和汤逊湖站。同时,新建化工新城铁路专用线。

在停车规划上,示范区将实施区域差别化的停车供给政策,光谷综合服务中心区严格控制停车需求,其他组团根据需求提供停车泊位,共有公共停车泊位6万个。

污水处理率100%

10年后,东湖示范区将规划关山、大学园、黄龙山、流芳、王家店等13个居住片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50万人。“独立城市”有着完整的市政配套,在供水方面,将新建供水规模100万吨/日的金口水厂,扩建白沙洲水厂;供电方便,将新建500KV东湖高新变1座,改扩建500KV凤凰山变、光谷变等。

污水处理率实现100%,新建左岭污水处理厂及尾水排江管道,扩建现有的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及豹澥污水处理厂,实现“雨污分流”。

届时,有鲁巷、光谷2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在轨道、城际铁路站点旁,规划流芳、花山、未来城和牛山湖4个组团级商业中心

2、武汉全能热区突围战细读新光谷楼市进入3.0核变时代新浪乐居讯从2001年中国光谷正式开始建设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从曾经人们心目中的偏远地区一跃成为武汉城市副中心,并被人誉为:第二中关村。区域的高速发展,光谷中心区商业的不断完善带动了区域房地产业的极速扩张,形成了以光谷广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商品房市场布局。现如今,光谷楼市潜力也被众多购房者所看好。

世界500强企业频频落子大光谷或开启新黄金十年

刚过完春节,湖北籍的杨阳结束了在杭州奋斗长达五年的事业,回武汉光谷某知名外企担任高管一职,并在同一区买了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两厅新房。在他看来,过去10年光谷的发展,是一块很有极具潜力的吸金地,未来10年不管是留在现在的公司还是自己创业,买下这套房都十分方便。而在上海工作了5年的武汉人张先生亦表示:“拿着在外地多年打拼的钱,就希望能在武汉买一套合适的房子。特别是光谷高新技术产业的超速发展,为众多返乡的人提供了与大都市一样的工作前景。”

“这个拥有众多高精尖技术精英的人才基地,将促使大光谷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未来10年,将迎来下一个发展黄金时代。”一位内业人士指出。

事实上,从2001年光谷获批,至今光谷发展已十余年,在政策支持、人才持续供应及产业聚焦下,光谷从地图上“被武汉遗忘的两厘米”,到与中关村齐名的科技新城,缔造出一个比肩美国硅谷的发展奇迹,形成了一座新兴城区。期间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优势,建设了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金融港、光谷软件园等九大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华大基因、药明康德、中国种子基地等重点项目纷纷入驻,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

由此,武汉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500强企业频频落户,世界级专家学者更是频繁造访,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世界光纤之父”高锟和蓝光LED发明人中村修二等。而2012年初春的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又迎来了好消息:中国航天科工锐科光纤激光器研发基地、中国电信湖北(国家)宽带研发中心、中国移动湖北信息港国企三巨头落子园区,将带来共计约30亿元投资。

从生活配套上看,以光谷步行街、大洋百货、光谷国际广场为代表的大型商业,家乐福、沃尔玛、武商为代表的大型商超,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为代表的大型医疗陆续落户于光谷,即将开通的地铁2号线和多路公交为片区内居民提供更完善生活配套。“

武汉楼市格局变迁光谷成新兴置业最热区

赵宇2009年毕业,随后在光谷一家企业上班,他坦言:“大学期间其实很少去光谷。”但即便如此,今年林海还是在世界城新尚都购买了一套小户型,“自己是外地人,要在武汉发展,买房是必须的。市中心的房子买不起,只能选择在新兴区域买,几个新区中,我亲眼目睹光谷在最近几年的飞速变化,很看好光谷的发展。”

从新浪乐居最新调查结果来看,武汉能吸引众多人来安家置业的很大原因之一就是房价。如一位网友所言,自己在一线城市打拼多年,虽然收入不错,但是怎么也扛不过两万多的房价,你还别嫌贵,说的是郊区。不同于武汉土著对市中心的坚守情节,异地置业者更看中片区的发展潜力。新兴片区光谷成为热门选择,在武汉的楼市格局中,光谷堪称为武汉市最为密集的大规模高品质住宅区。随着武汉市二环以内的价格破万,作为新生力量的光谷,无论是环境设施还是商业氛围,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除了本区域大量高知购买人群外,还吸引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前往购房。

每一个伟大的城市,都有一个伟大的新区。10年光谷,时至今日,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城市商业、交通配套的逐日完善,片区内人口迅速增长,居住氛围日益成熟,城市扩张的力量不可阻挡,光谷中心变迁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品牌房企巨资入驻大光谷东进南扩“钱”景看好

近年来,东湖高新区以鲁巷广场为核心区域“东进南扩”,采取的是向周边区域逐渐扩散的渐进式发展方式。经过多次托管,高新区的管辖面积达到518平方公里,但尚未开发建设的面积占50%以上,仍采取渐进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要求。

眼下,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佛祖岭工业园等一批科技园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东湖高新区将迅速拉开以光谷中心为核心,以高新大道为主轴的城市“骨架”,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新的“光谷中心”,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40万,也就是为业内多津津乐道的“光谷南”。

万科、保利、阳光100、远洋等品牌房企,看中光谷未来的发展势头,纷纷扎堆入驻,阳光100大湖第、保利十二橡树庄园、纳帕溪谷、远洋庄园等大规模高端住宅在此聚集,居住氛围渐趋浓厚,商业配套日趋完善。

日前片区再传利好消息,知名企业武汉光谷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住宅开发品牌——丽岛即将在光谷推出新品。据了解,丽岛美生座落于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区域,位于三环线和民族大道交汇处。项目东临民族大道,北临三环线,道路系统辐射武汉三镇,迅捷交通直达鲁巷广场、光谷步行街、光谷时间广场等,畅享优越的购物环境和生活配套。

丽岛美生,读懂i的生态眷恋:40%的绿化率、1.79超低容积率确定了健康居住的主调,四大走廊和景观绿化带编织成一个完整的绿化生态网:你可以在动感走廊上,用运动开启生活的每一天;也可以在静谧走廊尽头,独享属于自我的悠闲时光;还可以在林荫走廊旁,举办家庭烧烤聚会;更可以在滨水走廊边,尽情实现亲水的梦想;而景观绿化带,会让你在绚丽的风景里,无拘无束地享受世界。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10 余台,获国际级奖10 余项,国家级奖70 余项。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256 人,著名艺术家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1800 多场。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420 场,观众30 多万人,收入超过1500 万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

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1949年以来,长江大桥和江汉一桥、二桥及汉水铁路桥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线的开辟,武汉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1990年后,武汉港新客运站、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国际机场、长江公路桥和江汉三桥的开通,武汉成为华中第一大交通港站。今天,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水运联通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西去重庆,东达上海。东西水运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使武汉的物资交流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成为新时代的华中重镇。

关于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一、武汉的历史概述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武汉被学者认为是中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1986 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是中国建成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现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汉阳及武昌皆有1800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紧连汉阳的荒洲。 二、武汉地区城市中心的变迁 在武汉地区这个江汉平原东端、江河交汇的地理单元数十公里范围内,最早出现的城市莫过于商代盘龙城了。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当时控制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入江口这个战略要地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行政中心。而在其后直至三国时期,现武汉地区经过考古发掘和见诸史籍的古城址有位于黄陂的作京城(年代约为东周至西汉之间)、新

洲的邾城(西汉诸侯国)、黄陂的马寨城(汉代)、江夏的五谷城(又称武穆城,东汉)、黄陂的石阳城(东汉、三国)、汉阳的却月城和鲁山城(三国)、武昌的夏口城、蔡甸的诸葛城(三国)。 武汉地区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从三国时期直到宋元时期,由于长江的阻隔,长期形成武昌和汉阳两个紧临的城市中心。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汉口的崛起,更形成三镇鼎立的格局。 三、武汉经济发展——码头文化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从古至今,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内河经济时代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喻为“不夜港”。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doc

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大武汉战略》课题组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列。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 (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全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显著拉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 (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四)80年代后半期与前半期相比,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有所提高。 三、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武汉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但由于武汉的开放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本期国家战略重点继续东移,武汉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有以下特点: (一)90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其经济总量水平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改80年代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上升的态势,而且与排在前列的城市的差距有所缩小。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应有的提高。

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标签:标题] 篇一:武汉市经济发展状况前景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国家战略东移的格局尚不 明显,武汉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老工业基地“余威”尚存,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仍居于前 列。但由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与沿海地区拉开差距。这一时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呈现以下特点: (一)武汉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居第二梯队城市前列,但与第一梯队城市差距很大,而且增 长率也居第二梯队城市后列。 (二)武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增长率排名均居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城市相比却差距 较大。 (三)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与其老工业基地的身分比较相符。 (四)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个时期,武汉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又不及沿海中心城市。可分别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 个方面来分析:1981年~1985年中,武汉的投资增长率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城市,居第14位,消费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广州、青岛、西安、上海等城市,位居第7,这是造成武汉这几 年经济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另外9个城市、位居第10的主要原因。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全 国实施沿海战略,位于内地的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 距显著拉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呈现为以下特点: (一)在多数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加速的情况下,武汉在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反 而放慢了,武汉的位次继续下降。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就自身而言虽然是不断增强的,但其增长速度在整个80年代不断下降,其财政能力与排在前几位城市的差距继续扩大,在沿江城市中居于中游,在中西部地区居首位。 (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工业化水平与中西部以外的其他城市相 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特别是在5个沿江城市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层次是较低的。 (四)80年代后半期与前半期相比,武汉市的开放竞争力有所提高。 三、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增长原因简析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武汉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但由于武 汉的开放总体上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形成,加上本期国家战略重点继续东移,武汉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一时期,武汉市在全国的经济地 位有以下特点: (一)90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其经济总量水平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改80年代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上升的态势,而且与排在前列的城市 的差距有所缩小。 (二)武汉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与GDP的大幅度增长相伴随的是,武汉市的工业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说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1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 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 武汉市旅游业服务宣传基础设施地方特色 正文: 1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1.2.1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2]。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由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

武汉市城市规划

武汉市城市规划 1城市概况 武汉,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武汉号称九省通衢,具有 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截至2015年末,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59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60.77万,城镇化率79.3%。 2发展历史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

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 3 规划 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 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下特性: (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2)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并随着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与“路”相垂直,与江河走势相呼应(平行)的商业街道。通往码头的多为“路”(交通运输功能),平行河岸的则为“街”(商业生活功能)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一、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主要情况 总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9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7956. 60亿元,占湖北省的62%,高出上年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2.74亿元,占全省的61.6%,低于上年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77.44亿元,占全省的63%,低于上年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15亿元,占全省的62.9%,低于上年0.5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5.86亿元,占全省的54.7%, 高出上年0.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04.8%,高出上年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9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03.1%,高出上年2.9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与上年相比,2009年武 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8%,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8%,低于全省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8.5%,低于全省3.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9.9%,低于全省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7.9%,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6.0%,高出全省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8%,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1.2%,高出全省3.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3∶46.2∶43.5,与上年的10.9∶45.5∶43.6相比,第一、三产 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三大产业均保持了较快增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22.55亿元、3677.88亿元、345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15.9%、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高 出全省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幅与全省基本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 经济集约程度进一步加强。2009年,武汉城市圈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29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9.5%,比上年高出2.5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总体回升。2009年,武汉城市圈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的利税总额为91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较上年增幅提高8.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4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36.9%,较上年增幅提高36.6个百分点。 二、武汉市、武汉城市圈、湖北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1、武汉城市圈与湖北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武汉市概况文档

武汉市概况文档Wuhan profile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武汉市概况文档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湖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

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 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 入人类文明社会。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1949

武汉城市变迁

武汉城市的历史变迁 张景润① 摘要: 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建城已有35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城市化的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愈发严重,本文以研究武汉的历史变迁为中心,尝试获取武汉城市变迁的新动态,探索武汉城市发展的可行性途径,复兴大武汉。 概况: 武汉建城已有35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历史可上溯至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东湖放鹰台遗址即属距今5000~6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类型。黄陂区境内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距今4000多年,兴建于石家河文化早期。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北郊滠口境内,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也是迄今中国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地区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西汉时期,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孙樊建将樊哙墓迁葬于江夏灵泉山下,从汉代起,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迁此隐居,形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东汉末年,在今汉阳月湖附近筑却月城,是武汉历史上第一座军事城堡功能的城池,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御敌作用,是训练水军的重要基地,也是“导财运货,懋迁有无”(蔡邕《汉津赋》)的一大港市。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黄鹄山(今蛇山)近江处修筑夏口城,在夏口城内黄鹄矶处修筑了望楼,取名黄鹤楼。西晋末到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使武汉地区的冶炼、制瓷、造船、纺织和贸易都有较大发展。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王琳在郢州城立萧庄为皇帝,武汉第一次成为首都。隋开皇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至此,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初步确立了双城格局,成为长江流域商业重镇和东南贡赋转运中心。自唐以来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是长江商船集散的中心,有“东南巨镇”之誉。唐广德元年(763年),特授侍御史穆甯为鄂州刺史兼鄂、岳、沔都团练使及淮西、鄂租庸盐铁沿江转运使,以总东南贡赋,此举拓展了武昌城的港口功能,促进造船业的发展。唐宝历元年(825年),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领鄂、岳、蕲、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裁撤冗员,整肃吏治,减轻民赋,颇有政声,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江夏的制瓷业尤为发达,当代发掘武昌东南宋代22座瓷窑群,其中以青白瓷(影青瓷)最具特色。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驻军鄂州(今武昌),使武昌成为全国水师基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武汉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迁都汉阳,年号太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迁都武昌,次年,陈友谅战亡,陈理在武昌继位,陈友谅葬于蛇山之麓。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桢受封楚王;次年,江夏侯周德兴在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楚王府,历时9年竣工,东西宽2里,南北长4里,占地8平方里,相当 ①作者:张景润专业:历史学学号:201321043035 指导老师:秦熠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对策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对策 发表时间:2010-01-25T13:06:32.03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2月下旬刊供稿作者:熊大钊王晓隆熊雄 [导读] 必须加强土地管理,从产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倡良性竞争,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熊大钊王晓隆熊雄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管理学部) 摘要: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土地管理,从产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倡良性竞争,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关键词:武汉市房地产现状对策 0 引言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全市现辖13个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和北京、上海一样,属于中国的一线城市。 1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重大项目投资建设顺利进行。1-11月全市共完成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达231项,比上年同期净增加40项,增长20.9%,10亿元以上项目增长23.1%。其中武汉钢铁公司技改项目投资、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基地项目、富士康集团基地项目、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博览中心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0亿元。11月这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投资占全市投资增量的55.3%,这些重大项目投资的顺利进行,对当月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4%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产业投资大幅增长。1-11月,全市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7%。其中农业完成投资9.11亿元,增长161.4%;林业完成投资3.14亿元,增长165.3%;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投资5.49亿元,增长390.1%。 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11月,全市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4%,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比上月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132.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99.07亿元,增长71.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72.78亿元,增长54.0%;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28.49亿元,增长61.1%;金属制品业完成投资20.3亿元,增长84.0%。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有所回落。1-11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43.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3%,增幅比上月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337.39亿元,增长25.5%,经济适用房完成投资34.18亿元,增长70.6%。房屋施工面积3324.37万平方米,增长10.5%;商品房销售面积574.43万平方米,下降32.3%。综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武汉市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是供过于求的,因此,武汉市房价必然会陷入低迷。 2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武汉当前楼市情况看,商品房供大于求。武汉市截止于2008年底新建商品房积存量大约为12万套,就是说从2009年1月1日起,武汉市一栋新房不建,现在囤积的商品房要卖完至少也需要2年多时间,更何况现在武汉不停有新房喜封金顶!武汉房市和全国大城市一样,也呈现价升量跌的局面。武汉市民的平均工资低于全国一线城市,即便白领阶层,月工资也不过2800元。可在武汉较偏僻的江夏区,砖混结构的房价也不低于2800元/平方。现阶段,人们又开始担心通货膨胀。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激活了房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房价的高企,使得房地产的上下游资源涨价,无疑会助推通货膨胀。武汉市场上一方面部分开发商的存量销售出现困难,另一方面开发新楼盘的资金也较紧张。由于今年股市较旺,有部分炒房资金转向了股市,客观上会使房市资金流量减少。武汉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数量明显偏少,政府调节房价的砝码太小。 3 推动武汉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3.1 推动房地产三个层级市场联动发展继续贯彻一级市场垄断、二级市场规范、三级市场搞活的方针,通过治理整顿和规范程序的办法,实行三个市场的联动发展,从原先的土地市场为龙头的体制机制演变为以三级存量房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交易格局。将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重点放在土地一级交易市场将原先治理整顿市场秩序的重点放在二、三级市场的做法,改在土地一级交易市场。土地供给失控,权钱交易严重,招投标程序失范,土地批而不建,企业股权交易代替土地交易等问题,均是目前房地产市场中的主要顽症,需用极大的精力予以解决。用三级市场的活跃和发展补充二级市场的供应不足,形成新的市场价格定位机制。成熟的房地产业应该是三级市场为主导的,房地产服务性企业为主体的,建成区的改造和管理为主流的。中国的房地产业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逐步完成这种转变。在当前必须大力扶持培育存量房的交易市场。 3.2 通过房地产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世界各国房地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中国房地产业高端化的另一重要标志。中国房地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不能依靠行政性整合,只能通过企业间的良性竞争才能够实现。给予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房地产企业相同的土地、金融和税收政策待遇大小房地产企业都应该在相同的经济背景下得到相同的经济政策待遇,获得只有数量差异的经济资源,让它们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必经之路。鼓励具有规模化和品牌优势的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或企业整合中国房地产的优胜劣汰大多数情况下不表现为优势企业对弱势企业的兼并,而是在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压迫下,弱势企业由于失去生存发展空间而退出。因此中国房地产业产业度的提高,一方面要依靠开发企业建立区域性优势和专业性优势,另一方面是按照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实现具有规模化和品牌优势的开发企业与服务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3.3 在房地产大市场中形成相对封闭的政策保障住房机制建立政策保障住房和商品住宅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商品住宅发展是主导性的、大量的,政策保障住房的发展是辅助性的、小量的,两者的发展不应该是互相排斥的,互不连通衔接的,都是为了满足中国老百姓改善居住水平需求。两者的资金来源不同,开发主体不同,需求对象不同。 政策保障住房覆盖面宜采取先小后大的策略,集中优势资源率先解决双困户的住房问题。政策保障住房的发展要考虑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兼顾我国的政府财力基础水平,要以不冲击我国商品房市场的发展为条件。开发和分配主体是政府;资金来源为国有资产及其融资和公积金借款;首先解决住房困难收入水平也低的人群,覆盖人群先小后大;套型面积一般比较小;主体形式应是廉租房;应建立申报机制、审核机制、退出机制、循环机制。 政策保障住房是房地产大市场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政策保障住房的建设依然要考虑到建设成本和产品价值,诸如土地、商品房、建

湖北省武汉市都市工业发展的现状

湖北省武汉市都市工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思路 截止2003年底,武汉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1313户,其中分布在7个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为757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7.7%。当年7个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0.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5%,完成工业增加值302.02亿元,占全市的70.6%。7城区工业企业资产合计为1490.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5.9%,利税总额为139.88亿元,占全市的77.1%,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358511人,占全市的75.4%。 由此可见,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的工业生产总量及经济效益指标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以上,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抓好7城区的都市工业建设,将对区域经济及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一、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都市工业生产、效益及行业分布情况 003年末,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7户,涉及34个行业大类。根据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特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来划分,武汉市7城区中属都市工业的行业有15个,共有企业319户,占7个城区总户数的42.1%。其行业分布情况见下表: 2003年武汉市都市工业行业分布情况表 行业名称企业数 (户)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格)(亿元)利润总额 (万元)利税总额 (万元)全部从 业人员 (人) 农副食品加工业915.01 4833 15084 1576 食品制造业156.32 982 3143 3189 饮料制造业315.19 27078 52245 811 纺织业1819.38 -94 5817 22012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4522.29 10031 13633 14240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5 1.33 389 677 659 家具制造业124.23 1917 2655 1542 造纸及纸制品业145.61 1752 3984 2272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612.62 537 6208 732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31 27 47 38 医药制造业4153.14 48431 76715 19796 塑料制品业104.14 -385 2036 274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685.33 44860 56196 1434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013.20 4991 9418 6449 工艺美术品制造41.42 493 738 476 总计319259.5314584224859697476 7城区都市工业生产、销售及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情况。工业生产方面:2003年7个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都市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9.53亿元,占全市的19.5%,完成工业增加值83.39亿元,占全市的19.5%,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49.97亿元,占全市的18.9%,其中出口交货值11.16亿元,占全市的28.9%。 工业经济效益方面:2003年7个城区中都市工业的资产合计为304.28亿元,占全市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 一、武汉1+8城市经济圈战略 1.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汉水交汇处,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 大陆的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2.武汉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 彩蝶。 3.武汉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 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约1200公里。 4.武汉位于江汉汇流处,水运便利,拥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使武汉成为全国最重要的 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5.316国道、318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交汇于 武汉,它更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交汇处,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6.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便利对外交通,给予了以武汉为中心建立“8+1”武汉城市圈的 必要条件。 7.市场对接,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与以往的“地方割据”不同,城市圈在打破地方封锁、 建立彼此开放市场方面,使商品在城市圈内货畅其流。 8.城市圈对产权、科技、人才市场也实行对接。圈内部分城市已按监管机构、信息发布、 交易规则、审核鉴证、收费标准“五统一”的原则,整合了产权交易市场。另外,圈内各市已建立武汉人才市场分市场,正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9.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等八个周边城市。 总面积约2.45万公里,人口3050.87万人。 10.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框架,利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 快速铁路等缩短以武汉为中心的各地的时间距离,加强各地联系紧密度。不断提高武汉的首位度,以武汉为龙头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2011年) 指标金额全省占比 GDP 11859.60 亿元60.5% 规模工业增加值4643.01 亿元5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4.01 亿元63.5% 出口145.17 亿美元74.3% 人均GDP 39043.00 元高出全省人均14.4% 武汉城市圈规划 1.近期规划: ◆做大做强武汉,是实现城市圈经济起飞的关键; ◆全面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内生型”和“外向型”齐头并进,探索各自最优发展路径; 2.远期规划: ◆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武汉城市 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